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高考語文文言文專題復習:《戰(zhàn)國策》試題專練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題。
范雎至秦,王庭迎,敬執(zhí)賓主之禮,范雎辭讓。秦王跪而進日:"先
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庇虚g,泰王復請,范雎曰:"唯
唯。”若是者三,秦王跟曰:"先生不幸教寡人乎?"
范雎謝曰:"非敢然也。臣聞始時呂尚之遇文王也,身為漁父而釣于
渭陽之濱耳。若是者,交疏也。已一說而立為太師,載與俱歸者,其言深
也。故文王果收功于呂尚,卒擅天下而身立為帝王。今臣,羈旅之臣也,
交疏于王,而所愿陳者,皆匡君臣之事、處人置電之間。愿以陳臣之陋忠,
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問而不對者是也。"
"臣非有所畏而不敢言也,知今日言之于前,而明日伏誅于后,然臣
弗敢畏也。大王信行臣之言,死不足以為臣患,亡不足以為臣憂,漆身而
為厲,被發(fā)而為狂,不足以為臣恥。五帝之圣而死,三王之仁而死。死置
人之所必不免也處必然之勢可以少有補于秦此臣之所大愿也臣何患乎伍子
胥橐載而出昭關,夜行而晝伏,至于短水,無以餌其口,膝行蒲伏,乞食
于吳市,卒興吳國,闔閭為霸。使臣得進謀如伍子胥,加之以幽囚,終身
不復見,是臣說之行也,臣何憂乎?箕子、接輿,漆身而為厲,被發(fā)而為
狂,無益于殷、楚。使臣得同行于箕子、接輿,漆身可以補所賢之主,是
臣之大榮也,臣又何恥乎?臣之所恐者,獨恐臣死之后,天下見臣盡忠而
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足下上畏太后之嚴,下惑奸臣之態(tài),
居深宮之中,不離保傅之手,終身暗惑,無與昭奸,大者宗廟滅覆,小者
身以孤危。此臣之所恐耳!
秦王星曰:"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國僻遠,寡人愚不肖,先生乃幸至
此。寡人得受命于先生,此天所以幸先王而不棄其孤也。愿先生悉以教寡
人,無疑寡人也。"范雎再拜,秦王亦再拜。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秦策》)
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處必然之勢/可以少/有補于秦/此臣之所大
愿也/臣何患乎/
B.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處必然之勢/可以少有補于秦/此臣之所大
愿也/臣何患乎/
C.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處必然之勢/可以少/有補于泰/此臣之所大
愿也/臣何患乎/
D.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處必然之勢/可以少有補于秦/此臣之所大愿
也/臣何患乎/
10.下列對文中下列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跟是雙膝著地,上身挺直,與《鴻門宴》中“按劍而跟"的"跟"
皆表示警備。
B.骨肉比喻至親,文中與《諫太宗十思疏》中"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的“骨肉"含義相同。
C.五帝是上古傳說中的五位帝王,常與三皇并稱,說法不一,一說指
黃帝、顓頊、帝售、唐堯、虞舜。
D.足下,古代下稱上或同輩相稱都可用足下。《蘇武傳》中“故使陵
來說足下"表示對同輩的敬稱。
11.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范雎在游說秦昭王時,一開始對秦昭王的問題避而不答,成功勾起
了秦昭王對其所獻謀略的好奇心。
B.范雎指出,只要自己的主張得以施行,能幫助秦昭王治理好國家,
即使遭受再多的磨難也心甘情愿。
C.伍子胥逃出昭關,晝伏夜出,甚至在吳市乞食為生,但他最后振興
了吳國,輔佐吳王闔閭成為霸主。
D.范雎認為如果秦昭王受到太后、奸臣、保傅的蒙蔽,那么會造成自
身孤立危險甚至國家滅亡的結局。
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愿以陳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所以王三問而不對者是也。
(2)天下見臣盡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13.秦昭王三問范雎而范雎不答的原因是什么?請簡要概括。(3分)
【答案】
9.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死,是人無法逃避的。處在難免一死的形勢下,可以對秦國稍
微有些益處,這就是我最大的希望了,我還擔心什么呢?"者……也……”,
表判斷,"者"和"也"后斷句,中間不能斷開,排除選項BC;"少"修
飾"有",中間不能斷開,排除選項A0故選Do
10.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
A項"《鴻門宴》中‘按劍而跟‘的‘跟‘皆表示警備"錯誤,文中
的"跟"是一種表示恭敬,有所請求的姿勢。故選A0
IL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文中信息、歸納內(nèi)容要點的能力。
D項"范雎認為如果秦昭王受到太后、奸臣、保傅的蒙蔽"錯誤。由
原文"足下上畏太后之嚴,下惑奸臣之態(tài),居深宮之中,不離保傅之手,
終身暗惑,無與昭奸,大者宗廟滅覆,小者身以孤危"可知,大王上怕太
后的嚴厲,下受奸臣的偽裝迷惑,居住在深宮之中,離不開輔臣的約束,
始終受到蒙蔽,無法洞察奸佞,(如此下去,)大則國家滅亡,小則自身陷
于孤立危險的境地。由此可知,秦昭王怕太后的嚴厲,而不是"蒙蔽"。
故選Do
12.答案:(1)我本愿意獻上自己一片淺陋的忠誠,卻不知大王的心
意如何,這就是大王再三問我都沒回答的原因。"
【"陋”,淺陋的;"所以"....的原因;"對",回答。以上
三點各占1分,句意1分?!?/p>
(2)天下人看到我盡忠卻身死,因此閉口不言、停步不前,沒有人愿
意到泰國來罷了。
【"是以",因此;"杜口裹足",閉口不言、停步不前;"即",
到。以上三點各占1分,句意1分。】
13.答案:①范雎客處他鄉(xiāng),與秦昭王關系疏遠。
②范雎想要陳奏的事涉及秦昭王的過失和其至親。
③范雎不知道秦昭王內(nèi)心的想法。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篩選和概括的能力。
由原文"今臣,羈旅之臣也,交疏于王"可知,如今的我,是個客處
他鄉(xiāng)的人,與大王關系疏遠。由此可知,范雎客處他鄉(xiāng),與秦昭王關系疏
遠。
由原文"而所愿陳者,皆匡君臣之事、處人骨肉之間"可知,而所想
要面陳的,又都是糾正君王偏差錯失的事,又夾在您的至親骨肉之間。由
此可知,范雎想要陳奏的事涉及秦昭王的過失和其至親。
由原文"愿以陳臣之陋忠,而未知王心也"可知,我本愿意獻上自己
一片淺陋的忠誠,卻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由此可知,范雎不知道秦昭王
內(nèi)心的想法。
參考譯文:
范雎來到秦國,秦昭襄王在宮廷里迎接,恭敬地執(zhí)守賓主的禮節(jié),范
雎推辭謙讓。秦昭
襄王跪著請求說:"先生拿什么來指教我呢?"范雎說:"對對。"
(唯唯:weiwei象聲詞,應答之聲)過了一會兒,泰王再次請求,范雎
說:"對對。"像這樣有三次了。秦昭襄王長跪著說:"先生不肯開導我
嗎?"
范雎表示歉意說:"我不敢這樣啊。我聽說當初呂尚遇到文王的時候,
身份只是個漁夫,在渭水北岸垂釣罷了。像這種情況,關系可以說是生疏
的。隨后呂尚通過一席交談就被立為太師,與文王同年一起回去,這是他
們交談得深啊。所以文王果真在呂尚的輔佐下取得了成功,終于占有天下
而成為帝王。如今的我,是個客處他鄉(xiāng)的人,與大王關系疏遠,而所想要
面陳的,又都是糾正君王偏差錯失的事,又夾在您的至親骨肉之間。我本
愿意獻上自己一片淺陋的忠誠,卻不知大王的心意如何,這就是大王再三
問我都沒回答的原因。"
"我并非有什么害怕而不敢說,即使知道今天說在前面,明天受死刑
在后面,然而我也不敢害怕。大王真能實行我的話,死不足以成為我的禍
患,流亡不足以成為我的憂慮,渾身涂漆像生癩瘡(厲:lai生癩瘡,癩瘡),
披頭散發(fā)裝作發(fā)狂,不足以成為我的恥辱。五帝這樣的圣人要死,三王這
樣的仁人要死。死,是人無法逃避的。處在難免一死的形勢下,可以對秦
國稍微有些益處,這就是我最大的希望了,我還擔心什么呢?伍子胥用袋
子裝運混出昭關,夜間趕路,白天隱蔽,到了薄水,沒東西可吃,跪著走、
爬著行,在吳市討飯,最后振興了吳國,吳王闔閭成為霸主。假如我進獻
謀略能像伍子胥那樣,就是把我禁閉起來,終身不再見大王,只要我的主
張實行了,我還憂慮什么呢?箕子、接輿(他們),渾身涂漆像生癩瘡,
披頭散發(fā)裝作發(fā)狂,可是對殷朝、楚國并無好處。假如我會與箕子、接輿
有相同的行為,而渾身涂漆能對(我認為)賢明的君主有所幫助,這就是
我最大的榮耀了,我又有什么恥辱的呢?我所怕的,只怕我死了以后,天
下人看到我盡忠卻身死,因此閉口不言、停步不前,沒有人愿意到秦國來
罷了。大王上怕太后的嚴厲,下受奸臣的偽裝迷惑,居住在深宮之中,離
不開輔臣的約束,始終受到蒙蔽,無法洞察奸佞,(如此下去,)大則國家
滅亡,
小則自身陷于孤立危險的境地。這才是我所怕的!
秦昭襄王直跪著說:"先生這是什么話!泰國偏僻荒遠,我又笨拙而
不賢明,幸蒙先生光臨此地啊。我能夠受到先生的教誨,這是上天賜恩于
先王而不拋棄他的兒子啊。希望先生毫無保留地教導我,不要懷疑我的誠
意啊?!狈饿孪蚯卣严逋醢萘藘砂荩卣严逋跻蚕蚍饿掳萘藘砂?。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文信侯出走,與司空馬之趙,趙以為守相。秦下甲而攻趙。司空馬曰:
"大王裂趙之半以賂秦,秦不接刃而得趙之半,秦必悅。內(nèi)惡趙之守外恐
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卻兵趙守半國以自存秦銜賂以自強IlJ東姿恐亡
趙息魚諸侯必懼懼而相救則從事可成臣請大王約從。從事成,則是大王名
亡趙之半,實得山東以敵秦,秦不足亡。"趙王日:"前日秦下甲攻趙,
趙賂以河間十二縣,地削兵弱,卒不免泰患。今又割趙之半以強秦,力不
能自存,因以亡矣。愿卿之更計?!彼究振R曰:"臣少為秦謹,以官長
而守小官,未嘗為兵首,請為大王悉趙兵以遇。"趙王不能握。司空馬曰:
"臣效愚計,大王不用,是臣無以事大王,愿自請。"司空馬去趙,渡平
原。平原津令郭遺勞而問:"秦兵下趙,上客從趙來,趙事何如?"司空
馬言其為趙王計而弗用,趙必亡。平原令曰:"以上客料之,趙何時亡?"
司空馬曰:"趙將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殺武安君,不過半年。趙王之臣
有韓倉者,以曲合于趙王。其為人疾賢妒功臣。今國危亡,王必用其言,
武安君必死。"韓倉果惡之,王使人代。武安君至,使韓倉數(shù)之曰:"將
軍戰(zhàn)勝,王觴_將軍。將軍為適于前而捍匕首,當死。”武安君曰:"^病
鉤,身大臂短,不能及地,起居不敬,恐懼死罪于前,故使工人為木材以
接手。上若不信,,最請以出示。"出之袖中,以示韓倉,狀如振桐,纏之
以布。"愿公入明之。"韓倉曰:"受命于王,賜將軍死,不赦。臣不敢
言。"武安君北面再拜賜死,縮劍將自誅。銜劍征之于柱以自刺。武安君
死,五月趙亡。平原令見諸公,必為言之曰:"嗟哦乎,司空馬!”又以
為司空馬逐于秦,非不知也;去趙,非不肖也。趙去司空馬而國亡,國亡
者,非無賢人,不能用也。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秦策五》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內(nèi)惡趙之守/外恐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卻兵/趙守半國以自
存/秦銜賂以自強/山東必恐/亡趙自危/諸侯必懼/懼而相救/則從事可成/
B.內(nèi)惡趙之守/外恐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卻兵/趙守半國以自
存/秦銜賂以自強/山東必恐/亡趙自危/諸侯必懼/懼而相救/則從事可成/
C.內(nèi)惡趙之守/外恐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卻兵/趙守半國以自
存/秦銜賂以自強/山東必恐亡趙/自危諸侯/必懼/懼而相救/則從事可成/
D.內(nèi)惡趙之守/外恐諸侯之救秦/必受之/秦受地而卻兵/趙守半國以自
存/秦銜賂以自強/山東必恐亡趙/自危諸侯/必懼/懼而相教/則從事可成/
11.對文中下列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刀筆,指刀筆吏,即主辦文案的官吏。古代記事于案策,謬誤用刀
削除,故稱“刀筆"。
B.”趙王不能將"的"將"和"趙將武安君,期年而亡"的"將"含
義相同,指以……為將軍。
C."王觴將軍"中的"觴",與"引壺觴以自酌"(陶淵明《歸去來
兮辭》)中的"觴”含義相同。
D.為壽,祝頌之辭。向尊長敬酒或饋贈財物,以祈祝健康長壽,文中
指武安君向趙王回敬酒。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趙國代理丞相司空馬,向趙王獻上制讓半數(shù)國土換秦國撤兵的計策,
被趙王以以前賄賂秦國卻始終逃不脫秦兵的逼迫為由而斷然拒絕。
B.司空馬曾經(jīng)請求獲得趙國的兵權,帶領趙國全軍抗擊秦軍,但沒有
獲得趙王的允許,司空馬感覺自己無用武之地,就向趙王請求離開趙國。
C.司空馬向郭遺預言,趙國會因武安君被殺而撐不過半年就滅亡。果
然趙王聽信讒言,賜死武安君,然后趙國在武安君死后五個月滅亡。
D.武安君面對韓倉的逼迫,先是用患了曲攣之疾,無法行跪拜之禮為
自己辯解,接著懇求韓倉能夠理解自己,最后以嘴含劍,自刺而死。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從事成,則是大王名亡趙之半,實得山東以敵秦,秦不足亡。
(2)又以為司空馬逐于秦,非不知也;去趙,非不肖也。
14.司空馬"之趙""去趙"的故事能給人們什么啟示?請結合文本
內(nèi)容簡要概括。
【答案】
10.B
11.C
12.B
13.(1)如果合縱聯(lián)盟一旦成功,那么,大王名義上雖然失去了半個
趙國,實際上卻組成了靖山以東諸侯各國共同抗秦的合縱聯(lián)盟,秦國也就
不難被滅亡了。
(2)同時認為司空馬被泰國逐出,這并不是他沒有才智;他離開趙國,
也不是他沒有出息。
14.一個國家想要興旺發(fā)達,就要任用賢人來治理國家;一個國家如
果不能任用賢人,那么這個國家離滅亡就不遠了。
【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秦國擔心趙國內(nèi)有守備,外有諸侯救援,必然會立刻接受割地。
秦國接受了趙國的割地就會撤軍,趙國守住了一半的國土仍然可以生存。
秦國得到半個趙國,更為強盛,山東各國諸侯必然擔心害怕;失去了趙國
諸侯各自感到處境危險,他們一定會很恐懼,恐懼就會來援救趙國,這樣,
合縱陣線就會成功。
"內(nèi)惡"和"外恐"的主語都應是"秦",因此不能出現(xiàn)"救秦"的
說法,故"泰"應作下面句子的主語,故應在"秦"前斷句,排除ADo
"山東必恐"與"諸侯必懼”句式結構相同,應各自成句;且"諸侯"
作"懼"的主語,共同構成主謂結構,不可斷開,排除Co
故選Bo
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詞語在文中的意義以及相關文化常識的能
力。
C."王觴將軍"中的"觴",敬酒。句意:大王給將軍你敬酒。"
引壺觴以自酌"中的"觴",酒杯。句意:拿酒來自斟自飲。
故選C0
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B.選項強加因果。原文"臣效愚計,大王不用,是臣無以事大王,愿
自請。"意思是我奉獻計謀,大王卻不采納,這樣,我也就沒有什么可以
為大王效勞的了。也就是說司空馬感覺自己無用武之地,向趙王請求離開
趙國并非因為趙王沒有讓他領兵抗擊秦國,而是因為趙王不能用他的計策。
故選B0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從",通"縱",指合縱的聯(lián)盟;"亡",失去;"敵",對
抗;"不足",不難;"亡",被滅亡。
(2)"以為",認為;"逐",被驅逐;"知",通"智",有智慧,
有才智;"去",離開;"不肖",不成器,沒出息。
1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對于司馬空"之趙""去趙"的故事能給人們的啟示,可以從文中"司
空馬逐于秦,非不知也;去趙,非不肖也。趙去司空馬而國亡,國亡者,
非無賢人,不能用也"可知,司空馬是一個有智慧的人,但趙國卻不能用
他,他所提出的計策不被趙王采納,最后導致趙國滅亡。這指出了人才的
重要性。一個國家要想興旺發(fā)達就應該任用賢才,而一個不能任用賢人的
國家,那它的結果就只有滅亡。
參考譯文:
文信侯呂不韋被罷免相國回到封地,他的黨羽司空馬逃往趙國,趙王
讓他代理相國。秦國乃出兵進攻趙國。司空馬說:"大王可分出趙國一半
的土地送給秦國,秦國不動一刀一槍而得到半個趙國,它一定非常高興。
秦國擔心趙國內(nèi)有守備,外有諸侯救援,必然會立刻接受割地。泰國接受
了趙國的割地就會撤軍,趙國守住了一半的國土仍然可以生存。秦國得到
半個趙國,更為強盛,山東各國諸侯必然擔心害怕;失去了趙國諸侯各自
感到處境危險,他們一定會很恐懼,恐懼就會來援救趙國,這樣,合縱陣
線就會成功。我請求為大王去聯(lián)絡合縱聯(lián)盟。如果合縱聯(lián)盟成功,那么,
大王名義上雖然失去了半個趙國,實際上卻組成了靖山
以東諸侯各國共同抗秦的合縱聯(lián)盟,秦國也就不難被滅亡了。"趙王
說:"前些時候,秦國出兵進攻趙國,我們割讓了河間十二縣,雖然土地
減少了,兵力削弱了,可終究還是免不了遭到秦國的戰(zhàn)禍?,F(xiàn)在又要割讓
半個趙國去增強泰國,我實在無力自保,眼看就要滅亡了。希望您重新考
慮。"司空馬說:"我年輕的時候,在泰國做過辦理文書的小吏,年長以
后任過小官,可從來也沒有率兵打過仗,我請求帶領趙國的全軍去抗擊秦
國。"趙王不任命司空馬為將。司空馬說:"我奉獻計謀,大王卻不采納,
這樣,我也就沒有什么可以為大王效勞的了,請求大王允許我離開趙國。"
于是司空馬離開趙國后,經(jīng)過平原津,平原津守令郭遺來慰勞他,問他:
"秦國出兵進攻趙國,貴客從趙國來,趙國的情況怎么樣呢?”司空馬說
到他給趙王獻計,趙王卻不采納,趙國必然滅亡的看法。平原守令問:"根
據(jù)貴客的預料,趙國何時會滅亡呢?"司空馬說:"如果趙國以武安君李
牧為將,一年就會滅亡;如果殺了武安君,不過半年就會滅亡。趙國大臣
中有一個叫韓倉的,他善于阿諛奉承,迎合趙王,趙王和他關系很親密。
這個人嫉恨賢能,妒忌功臣?,F(xiàn)在趙國正處于危急之時,趙王必然會聽從
韓倉的話,武安君必死無疑。"韓倉果真誹謗武安君,趙王也另派人代替
武安君。武安君被調(diào)回后,趙王讓韓倉去責備武安君,韓倉說:"將軍打
了勝仗,大王給你敬酒。將軍給大王祝酒時,卻暗藏匕首,依法當判死罪J'
武安君說:"我患有佝僂病,因手臂縮短了,不能觸到地,在大王面前起
居不敬,恐獲死罪,所以讓工人做了個木杖接手,大王如果不相信,我拿
出來請您親眼過目。"于是他伸出胳膊給韓倉看,樣子頗像門限、木杖,
用布纏著。(武安君說:)"請您在大王面前說明這些情況。"韓倉說:"我
接受大王的命令,要賜將軍以死,不能赦免。我不敢為您說話。"武安君
便向北拜了兩拜,感激"賜死"之恩,抽出寶劍,準備自殺。于是以嘴含
劍,將劍柄抵在柱子上自刺而死。武安君死后才五個月,趙國就滅亡了。
平原守令郭遺會見他的諸位朋友時,對他們嘆息,說:"唉!司空馬!"
同時認為司空馬被泰國逐出,這并不是他沒有才智;他離開趙國,也不是
他沒有出息。趙國不任用司空馬而國亡。其所以亡國,并不是沒有賢能的
人,而是因為不能使用賢材啊。
三、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武靈王平晝閑居,日:"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議寡人矣J'
肥義曰:"臣聞之,疑事無功,疑行無名。今王即定負遺俗之慮,殆毋顧
天下之議矣。夫論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謀于眾。愚者暗于成事,
智者見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日:"寡人非疑胡服也,吾恐天下笑之。
狂夫之樂,知者哀焉;愚者之笑,賢者戚焉。世有順我者,則胡服之功未
可知也。雖敲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王遂胡服。使王孫^告公
子成曰:"寡人胡服,且將以朝,亦欲叔之服之也。家聽于親,國聽于君,
古今之公行也.且寡人聞之,事利國者行無邪,因貴戚者名不累。故寡人
愿募公叔之義,以成胡服之功。使^謁之叔,請服焉。”公子成再拜曰:
"臣固聞王之阻至也,不佞寢疾,不能趨走,是以不先進。王今命之,臣
固敢竭其愚忠。中國者,仁義之所施也,詩書禮樂之所用也,遠方之所觀
赴也,蠻夷之所義行也。王釋此而襲遠方之眼變古之敕易古之道逆人之心
畔學者離中國臣愿大王圖之。"使者報王。王曰:"吾固聞叔之病也。”
即之公叔成家,自請之日:"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禮者,所以便事也。
是以圣人觀其鄉(xiāng)而順宜,因其事而制禮,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國也。且昔者
簡主不塞晉陽以及上黨,而襄王兼戎取代,以攘諸胡,此愚知之所明也。
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圍部,非社稷之神靈,
即鄙幾不守。先王忿之,其怨未能報也。今騎射之服,近可以備上黨之形,
遠可以報中山之怨。而叔也順中國之俗以逆簡、襄之意,惡變服之名而忘
國事之恥,非寡人所望于子!"公子成再拜置邕日:"臣愚不達于王之議,
敢道世俗之間。今欲繼簡、襄之意,以順先王之志,臣敢不聽令。"再拜,
乃賜胡服。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趙策二》)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王釋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學者離中
國/臣愿大王圖之
B王釋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學者/離中
國/臣愿大王圖之
C.王釋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學者/離中
國/臣愿大王圖之
D.王釋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學者離中
國/臣愿大王圖之
11.對文中下列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胡服,古代各族胡人所穿服裝的總稱,多為貼身短衣、長褲、革靴,
便于騎射。
B.不佞,沒有口才,不善用花言巧語討好人,也用作謙詞,文中為公
子成的自稱。
C.中國,古代中原地區(qū),位于黃河流域,與"李憑中國彈箜篌"的"中
國"相同。
D.稽首,恭敬的跪拜禮,頭至地,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種,常為臣子拜
見君父所用。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趙武靈王銳意推行胡服騎射,但是對政策能否順利推行尚不能確認,
因此他將自己的想法透露給肥義,希望能得到他的認可。
B.肥義堅決支持趙武靈王的改革,認為要想成就大事不必顧及別人的
非議,從而打消了趙武靈王的顧慮,堅定了他改革的決心。
C.公子成是趙武靈王的叔叔,在趙國具有重大的影響力,趙武靈王希
望他能在胡服改革中起到表率作用,最終親自探訪說服他。
D.公子成因為生病不想在胡服騎射改革中爭當先進,在聽了趙武靈王
的解釋后,明白了穿胡服的重要意義,成為改革的擁護者。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見于未萌,王其遂行之。
(2)且寡人聞之,事利國者行無邪,因貴戚者名不累。
【答案】
10.B
11.CC."李憑中國彈箜篌"的"中國"指國之中央,意謂在京城。
含義不同。
12.DD."因為生病"錯誤,原文"吾固聞叔之病也"意思是,我本
就知道王叔反對這件事。"病",憂慮、不滿。再根據(jù)公子成對武靈王的
一番話可知,公子成不想在胡服騎射改革中爭當先進的原因并非生病,而
是他本身就反對這件事兒。
13.(1)愚蠢的人在事情發(fā)生以后還看不明白,而聰明的人卻能在事
情未發(fā)生之前就有所察覺,大王您還是馬上按您的想法去付諸實施吧。(2)
況我曾聽說過,只要你做的事情有利于國家就不必顧忌別人說什么,依靠
帝王本姓的親族來辦事,就不會遭人非議。
14.①胡服騎射既有利于民眾,也有益于國家;②施行胡服騎射的改
革既能堅守國土,又能報中山侵略先王的仇恨,非常有必要性;③這樣做
是繼承簡子、襄子的遺愿,實現(xiàn)先王的遺志。
參考譯文:
趙武靈王平日里閑居,說:"現(xiàn)在我準備教導民眾穿著胡服練習騎馬
射箭,這樣一來,國內(nèi)一定會有人非議指責我。"肥義說:"我聽說,做
事情猶豫不決就不可能成功,行動在即還
顧慮重重就決不會成名。現(xiàn)在大王既然下定決心背棄世俗偏見,那就
一定不要顧慮天下人的非議了。凡是追求最高道德的人都不去附和俗人的
意見,成就偉大功業(yè)的人都不會去與眾人商議。愚蠢的人在事情發(fā)生以后
還看不明白,而聰明的人卻能在事情未發(fā)生之前就有所察覺,大王您還是
馬上按您的想法去付諸實施吧。"趙武靈王說:"我不是對胡服騎射這件
事有什么顧慮,而是擔心天下人笑話我??襻娜擞X得高興的事,有理智
的人會為此感到悲哀;愚蠢的人高興的事,賢明者卻對此擔憂。如果國人
支持我的話,那么改穿胡服的功效就不可估量。即使舉世的百姓都譏笑我,
北方胡人和中山國的地方我也一定會得到手。”趙武靈王于是改穿胡人的
服裝。武靈王派王孫^去告訴公子成自己的意思,說:"我已經(jīng)改穿胡服
了,而且將要穿著它上朝,我希望王叔也改穿胡服。在家里聽命于父母,
在朝廷要聽命于君王,
這是自古至今公認的道理。何況我曾聽說過,只要你做的事情有利于
國家就不必顧忌別人說什么,依靠貴族來辦事,就不會遭人非議。所以我
希望仰仗王叔的威望,促成改穿胡服這件事的成功。我派王孫^特地來稟
告您,希望您也穿上胡服。"公子成拜了兩拜說:"我本來已經(jīng)聽說大王
改穿胡服這件事了,只是因我臥病在床,行動不便,因此沒能盡快去拜見
大王?,F(xiàn)在大王您既然通知了我,我就理應大膽地盡我的一點愚忠。中原
地區(qū)是德政仁義普遍施行的地方,是讀《詩》、《書》、《禮》、《樂》
的地方,是各國諸侯不遠千里前來觀光的地方,是四方少數(shù)民族效仿學習
的地方?,F(xiàn)在大王卻舍棄這些優(yōu)秀文化,因襲落后部族的服裝,這是改變
傳統(tǒng)教育方法,更新古代的道德準則,違背眾人的心意,背離了先王之道,
拋棄了中原的先進文化。我希望大王您慎重地考慮這件事。"使者把公子
成的話報告給趙武靈王。武靈王說:"我就知道王叔反對這件事。"于是
馬上就去公子成家里,親自向他闡述自己的觀點:"大凡衣服是為了便于
穿用,禮制是為了便于辦事。因此圣賢之人觀察當?shù)氐牧曀兹缓笾贫ㄅc之
相適應的措施,根據(jù)具體的情況來制定禮法,這樣做既有利于民眾,也有
益于國家。從前簡子不把自己限于晉陽和上黨兩個地方,襄子兼并了戎族
和代郡,以抵御胡人。這些道理不論是愚笨之人還是聰明之人都明白。過
去,中山國依仗齊國強大的軍隊的支持,侵犯掠奪我國的土地,擄掠囚禁
我國的人民,引水圍灌部城,假若不是祖宗神靈的保佑,郁城幾乎被攻破。
先王對這事非常氣憤,直到今天,他們的仇怨還沒有報。現(xiàn)在我們推行胡
服騎
射的政策,從近處說,可以扼守上黨這樣形勢險要的地方;從遠處說,
可以報中山侵略先王的仇恨。可王叔您卻偏偏要因襲中原的舊俗,違背簡
子和襄子的遺愿,憎惡改變服式的做法,卻忘記了國家曾遭受的恥辱,這
決不是我期望您做的啊!"公子成聽了,對武靈王大禮參拜謝罪,說:"我
太愚蠢了,竟沒有體會到大王的良苦用心,所以才冒昧地說了一些世俗的
言論?,F(xiàn)在大王想要繼承簡子、襄子的意愿,實現(xiàn)先王的遺志,我怎么敢
不服從命令呢!"公子成又拜了兩拜。于是趙武靈王就賜給他胡服。
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蘇子為趙合叢,說魏王曰:"大王之地,地方千里。地名雖小,然而
廬田房舍,曾無所芻牧牛馬之地。人民之眾,車馬之多,日夜行不休已,
無以異于三軍之眾。臣竊料之,大王之國不下于楚。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
臣竊為大王愧之。臣聞越王勾踐以散卒三千,禽夫差于千遂;武王卒三千
人,革車三百乘,斬紂于牧之野。豈其士卒眾哉?誠能振其威也。今竊聞
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萬,蒼頭二十萬,奮擊二十萬,廝徒十萬,車六百
乘,騎五千匹。此其過越王勾踐、武王遠矣。今乃于辟臣之說,而欲臣事
秦。夫事秦必割地效質故兵未用而國已虧矣大王誠能聽臣六國從親專心并
力則必無強秦之患故敝邑趙王使使臣獻愚計,奉明約,在大王詔之。"魏
王日:"寡人不肖,未嘗得聞明教。今主君以趙王之詔詔之,敬以國從。"
張儀為秦連橫,說魏王曰:"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過三十萬人。地
四平,諸侯四通,條達輻湊,無有名山大川之阻。魏南與楚而不與齊,則
齊攻其東;東與齊而不與趙,則趙攻其北;不合于韓,則韓攻其西;不親
于楚,則楚攻其南。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而欲恃詐偽反覆蘇秦之余謀,
其不可以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處,則從道絕。從道絕,則
大王之國欲求無危,不可得也。秦挾韓而攻魏,韓劫于秦,不敢不聽。泰、
韓為一國,魏之亡可立而須也,此臣之所以為大王患也。為大王計,莫如
事秦,事秦則楚、韓必不敢動;無楚、韓之患,則大王高枕而臥,國必無
憂矣。"魏王曰:"寡人蠢愚,前計失之。請稱東置,筑帝宮,受冠帶,
祠春秋,效河外。"(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魏策一》)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夫事秦必割地效質故兵/未用而國已虧矣/大王誠能聽臣/六國從親/
專心并力/則必無強泰之患/
B.夫事秦必割地效質/故兵未用而國已虧矣/大王誠能聽臣/六國從親/
專心并力/則必無強秦之患/
C.夫事秦必割地效質/故兵未用而國已虧矣/大王誠能聽臣/六國從親
專心/并力則必無強秦之患/
D.夫事秦必割地/效質故兵/未用而國已虧矣/大王誠能聽臣/六國從親
專心/并力則必無強秦之患/
11.對文中下列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合從,戰(zhàn)國時,蘇秦游說六國諸侯聯(lián)合拒秦。秦在西方,六國地處
南北,故稱"合從"。
B.蒼頭,仆役以青巾作頭飾,故稱"蒼頭",也指以青頭巾裹頭的兵
卒。文中指后者。
C.河外,春秋至戰(zhàn)國,"河外”意義多有不同,可分別指黃河之南、
西,與河內(nèi)相對。
D.東藩的"藩”與《過秦論》中“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的"藩"
意思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張儀與蘇秦面對同一個游說對象,曉以利害,渲染各自主張的好處,
這實際上也是另一個刀光劍影的戰(zhàn)場。
B.在說明魏國實力的同時,蘇秦又列舉歷史上以弱勝強的眾多事例,
還勸諫魏王不要聽信那些讒臣的邪說。
C.同是合縱,在蘇秦看來必能形成抗衡強泰的聯(lián)盟和戰(zhàn)略,在張儀看
來由于利益不同、人心不合,終究會成為一盤散沙。
D.面對蘇秦和張儀的游說,魏王左右搖擺,從中既可見蘇泰和張儀的
權謀策略及言談辯論技巧,也可見魏王缺乏主見。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臣竊為大王愧之。
(2)而欲恃詐偽反覆蘇秦之余謀,其不可以成亦明矣。
14.蘇秦和張儀分別前往游說魏王,二者所采用的游說策略有什么不
同?請簡要概括。
【答案】
10.B
11.D
12.C
13.(1)如今竟然有意面向西侍奉秦國,我私下里替大王慚愧。
(2)而您卻想依靠欺詐虛偽、變化無常的蘇秦的小策略,這明顯是不
可能成功的。
14.蘇秦主要是積極引導樹立信心,鼓舞斗志;張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單位整修合同范本
- 2025年天津從業(yè)資格證貨運題庫答案大全
- 關于消防器材購買合同范本
- 企業(yè)聯(lián)營合作合同范本
- 醫(yī)美手術合同范本
- 單位公車出租合同范本
- 加高工程合同范本
- 農(nóng)戶合同范本
- 劇組服裝采購合同范本
- 共享單車租金合同范本
- 《體育開學第一課:體育常規(guī)教育》課件
- 上海市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項目認定申請書
- 休閑體育小鎮(zhèn)規(guī)劃方案
- 海南紅色拓展培訓方案
- 鎂合金汽車輪轂的研究與開發(fā)
- 新能源船舶動力系統(tǒng)的工程實踐
- SHAFER氣液聯(lián)動執(zhí)行機構培訓
- 小學生守則、日常行為規(guī)范教育實施方案
- 湖南省六年級上冊數(shù)學期末試卷(含答案)
- 部編版小學六年級道德與法治下冊課堂達標檢測試卷全冊含答案
- 巖土工程中的非線性問題分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