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學期期初語文檢測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1頁
高二下學期期初語文檢測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2頁
高二下學期期初語文檢測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3頁
高二下學期期初語文檢測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4頁
高二下學期期初語文檢測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文閱讀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第一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開學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故子路居衛(wèi),子張居陳,澹臺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于齊。如田子方、段干木、吳起、禽滑釐之屬,皆受業(yè)于子夏之倫,為王者師。是時獨魏文侯好學。(節(jié)選白《史記·儒林列傳》)材料二:孔子閑居,子夏侍。子夏曰:“敢問《詩》云‘凱弟①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謂民之父母矣?”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達于禮樂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無,以橫于天下,四方有敗,必先知之。此之謂民之父母矣?!弊酉脑唬骸懊裰改?,既得而聞之矣,敢問何謂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詩亦至焉。詩之所至,禮亦至焉。禮之所至,樂亦至焉。樂之所至,哀亦至焉。哀樂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視之,不可得而見也;傾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也;志氣塞乎天地,此之謂五至?!弊酉脑唬骸拔逯良鹊枚勚?,敢問何謂三無?”孔子曰:“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此之謂三無?!弊酉脑唬骸叭裏o既得略而聞之矣,敢問何《詩》近之?”孔子曰:“‘夙夜其命宥密②’,無聲之樂也。‘威儀逮逮③,不可選也’,無體之禮也?!裁裼袉?,匐匐救之’,無服之喪也?!弊酉脑唬骸叭踔拢瑓⒂谔斓?,敢問何如斯可謂參于天地矣?”孔子曰:“奉三無私以勞天下?!弊酉模骸案覇柡沃^三無私?”孔子曰:“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奉斯三者以勞天下,此之謂三無私?!弊酉孽耆蝗欢穑搲Χ?,曰:“弟子敢不承乎?”(節(jié)選自《禮記·孔子閑居》)【注】①凱弟:和樂貌。②宥:寬和;密:寧靜。③逮逮:文雅安閑的樣子。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七十子A之徒B散游C諸侯D大者E為師傅卿相F小者G友教H士大夫I或隱而不見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之屬,這一類人,與前后文“之徒”“之倫”的意思和用法相同。B.橫,遍布,與蘇軾《赤壁賦》“橫槊賦詩”中的“橫”意義不同。C.匍匐,盡力、竭力,與詞語“匍匐前進”中的“匍匐”意思相同。D.覆,覆蓋,與《阿房宮賦》“覆壓三百余里”的“覆”意思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A.孔子去世后,子夏等眾弟子在各地講學授徒,培養(yǎng)的眾多學生中田子方、段干木等才學卓越,成為王侯的老師。B.孔子從“致五至”“行三無”等方面回答了如何做好民之父母這一問題,并且認為為政者要知道戰(zhàn)爭失敗原因。C.“五至”在于惠及老百姓,它沒有可聞可見的聲音形色,但卻無處不在,充盈于天地之間,“志至”是其基礎。D.“三無”思想可以用《詩》來闡釋,為政者要具有禮樂哀悲的觀念,并應在與民交往中通過具體行動加以踐行。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三無既得略而聞之矣,敢問何《詩》近之?(4分)(2)子夏蹶然而起,負墻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4分)14.孔子是如何解答學生疑惑的?請舉例說明。(3分)山東省淄博市第一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開學自主檢測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7小題,3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8~14題。材料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yǎng)。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節(jié)選自李密《陳情表》)材料二:李密,字令伯,犍為武陽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時年數(shù)歲,感戀彌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劉氏,躬自撫養(yǎng),密奉事以孝謹聞。劉氏有疾,則涕泣側息,未嘗解衣,飲膳湯藥必先嘗后進。有暇則講學忘疲,而師事譙周,周門人方之游、夏③。少仕蜀,為郎。數(shù)使吳,有才辯,吳人稱之。蜀平,泰始初,詔征為太子洗馬。密以祖母年高,無人奉養(yǎng),遂不應命。乃上疏《陳情表》。帝覽之曰:“士之有名,不虛然哉!”乃停召。后劉終,服闋,復以洗馬征至洛。司空張華問之曰:“安樂公④何如?”密曰:“可次齊桓。”華問其故,對曰:“齊桓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⑤。安樂公得諸葛亮而抗魏,任黃皓而喪國,是知成敗一也。”次問:“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與語,故得簡雅;《大誥》與凡人言,宜碎。孔明與言者無已敵,言教是以碎耳?!比A善之。出為溫令而憎疾從事嘗與人書曰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從事白其書司隸司隸以密在縣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內轉,而朝廷無援,乃遷漢中太守,自以失分懷怨。及賜餞東堂,詔密令賦詩,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緣。官無中人,不如歸田。明明在上,斯語豈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從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節(jié)選自《晉書·李密傳》[注]①改醮(jiào):改嫁。②烝(zhēng)烝:淳厚的樣子。③游、夏:孔子的學生子游、子夏。④安樂公:劉備之子劉禪。⑤蟲流:春秋齊桓公不聽管仲的話,任用豎刁,專權亂政?;腹?,諸子爭立,陳尸三月不收,尸蟲流出戶外。后因以“蟲流”為死不得葬的典實。8.下列各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3分)A.臣以險釁,夙遭閔兇。B.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C.零丁孤苦,至于成立。D.臣密今年四十有四。9.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猶蒙矜育矜:憐憫 B.皇天后土實所共鑒鑒:照察C.聽臣微志聽:傾聽 D.庶劉僥幸

僥幸:幸運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出為溫令/而憎疾從事/嘗與人書曰/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從事白其書司隸/司隸以密在縣清慎/弗之劾也/B.出/為溫令/而憎疾從事/嘗與人書曰/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從事白其書司隸/司隸以密在縣/清慎弗之劾也/C.出為溫令/而憎疾從/事嘗與人書曰/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從事白其書司隸司隸以密在縣/清慎弗之劾也/D.出/為溫令而憎疾從/事嘗與人書曰/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從事白其書司隸/司隸以密在縣清慎/弗之劾也/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

)(3分)A.察、舉,在這里指察舉制,它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確立于漢武帝時間。B.秀才,別稱茂才,原指才能秀異之士,漢晉南北朝,秀才變成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C.縣,古代地方行政單位,原與“懸”為同一字,春秋時楚國最先設縣,并在全國推行縣制。D.服闋,指守喪期滿除去喪服。古禮制,父母死后服喪三年,期滿除服。闋,指終了。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李密曾在蜀漢任職,多次出使吳國,受到吳人稱贊。后,晉武帝召他做官,他以祖母年高無人奉養(yǎng)為由,辭不就任。B.晉武帝讀了李密的《陳情表》后,贊揚他是真名士,并停止征召。李密守喪期滿后,晉武帝恢復了他太子洗馬的職位。C.李密認為安樂公與齊桓公的遭遇非常相似,兩人都因為任用人才得當而使國家興盛,后來又都因用人不當而遭遇不幸。D.借皇上東堂賜宴餞別之機,李密主動賦詩一首,表達自己的不滿。晉武帝為此很生氣,都官從事馬上奏請罷免了李密的官職。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2分)(1)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2)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3)有暇則講學忘疲,而師事譙周,周門人方之游、夏。14.在文章第一段中,作者所述之不幸,共有幾個?請試著一一簡述出來。(3分)山東省東營市第一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開學收心考試語文試卷(一)文言文閱讀(共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孝文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故與李斯同邑而常學事焉,乃征為廷尉。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是時賈生年二十余,最為少。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諸生于是乃以為能,不及也。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賈生以為漢興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當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悉草具其事儀法,色尚黃,數(shù)用五,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謙讓未遑也。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國,其說皆自賈生發(fā)之。于是天子議以為賈生任公卿之位。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短賈生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庇谑翘熳雍笠嗍柚?,不用其議,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賈生既辭往行,及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賈生為長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飛入賈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鵬”。賈生既以謫居長沙,長沙卑濕,自以為壽不得長,傷悼之,乃為賦以自廣。后歲余,賈生征見。孝文帝方受釐①,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本禹曋葙Z生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文帝之少子,愛,而好書,故令賈生傅之。文帝復封淮南厲王子四人皆為列侯。賈生諫,以為患之興自此起矣。賈生數(shù)上疏,言諸侯或連數(shù)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聽。居數(shù)年,懷王騎,墮馬而死,無后。賈生自傷為傅無狀,哭泣歲余,亦死。賈生之死時年三十三矣。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舉賈生之孫二人至郡守。(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有刪節(jié))【注】①受釐:漢代祭天地時,皇帝派人祭祀或郡國祭祀后,把剩余的肉送回皇上,以示受福。10.下列對文中畫被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B.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C.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D.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治平,既指治國平天下;也指政治清明,社會安定。文中指的是官吏治理政事的功績。B.就國,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獲得領地后,受封者前往領地居住并進行統(tǒng)治管理。C.害,文中指嫉妒。與“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的“害”意思相同。D.舉,文中指舉薦。與《五代史伶官傳序》中“舉天下之豪杰”的“舉”意思相同。12.下列句子與所給例句句式特點不同的一項是()(3分)例句;故內惑于鄭袖A.后歲余,賈生征見。B.子卿尚復誰為乎?C.信而見疑.D.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賈誼初入仕途,展現(xiàn)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薦而入仕,當時年僅二十余歲,卻讓諸生自覺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級提拔,一年之間就當上太中大夫。B.賈誼熱心政事,遭到權要忌恨。他認為漢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應當全盤改變秦朝法令,因此觸及權貴利益,受到詆毀,文帝后來也疏遠了他。C.賈誼答復詢問,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詢問鬼神之事,對賈誼的回答很滿意,于是任命他為自己鐘愛的小兒子梁懷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賈誼。D.賈誼勸止封候,文帝未予采納。文帝封淮南厲王四個兒子為侯,賈誼認為禍患將自此興起;數(shù)年之后,梁懷王墮馬死,賈誼覺得未能盡責,悲泣而死。14.把下面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2)賈生數(shù)上疏,言諸侯或連數(shù)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山東省濰坊市濰坊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年級下學期3月考語文試卷(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題。貞觀初,太宗曰:“周武平紂之亂,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國。其得天下不殊,祚運長短若此之相懸也?”尚書右仆射蕭瑀進曰:“紂為無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諸侯不期而會。周室微,六國無罪,秦氏專任智力,蠶食諸侯。平定雖同,人情則異?!碧谠唬骸安蝗?,周既克殷,務弘仁義;秦既得志,專行詐力。非但取之有異,抑亦守之不同?!必懹^二年,太宗曰:“隋開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饑乏,是時倉庫盈溢,竟不許賑給,乃令百姓逐糧,隋文不憐百姓而惜倉庫,比至末年,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煬帝恃此富饒,所以奢華無道,遂致滅亡。凡理國者,務積于人,不在盈其倉庫,但使倉庫可備兇年,此外何煩儲蓄!后嗣若賢,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積倉庫,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必懹^九年,北蕃歸朝人奏:“突厥內大雪,人饑,羊馬并死。中國人在彼者,皆入山作賊,人情大惡?!碧谥^侍臣曰:“觀古人君行仁義任賢良則理行暴亂任小人則敗突厥所信任者略無忠正可取者頡利①復不憂百姓恣情所為亦何可久矣”貞觀九年,太宗謂魏征曰:“頃讀周、齊史、末代亡國之主為惡多相類也。齊主深好奢侈,所有府庫用之略盡,乃至關市無不稅斂,朕常謂此猶如饞人自食其肉,肉盡必死。人君賦斂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齊主即是也。然天元、齊主②若為優(yōu)劣?”征對曰:“二主亡國雖同,其行則別,齊主懦弱,政出多門,國無綱紀。遂至亡滅。天元性兇而強,威福在己。亡國之事,皆在其身,以此論之,齊主為劣。”(摘自《貞觀政要辨興亡》[注]①頡利:東突厥可汗。②天元:北周第四任皇帝宇文赟。齊主:北齊亡國之君高緯。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A.觀古人君/行仁義/任賢良則理/行暴亂/任小人則敗/突厥所信任者/略無忠正可取者/頡利復不憂百姓/恣情所為/亦何可久矣/B.觀古人君/行仁義/任賢良則理/行暴亂/任小人則敗/突厥所信任者/略無忠正可取者/頡利復不憂百姓/恣情所為亦何可/久矣/C.觀古人君/行仁義/任賢良則理/行暴亂/任小人則敗突厥/所信任者/略無忠正可取者/頡利復不憂百姓/恣情所為/亦何可久矣/D.觀古人君/行仁義/任賢良則理/行暴亂/任小人則敗突厥/所信任者/略無忠正可取者/頡利復不憂百姓/恣情所為亦何可/久矣/11.下列對文中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六國,指戰(zhàn)國時期的韓、趙、魏、楚、燕、齊等六個國家,均為秦所滅。B.既克,與“既克,公問其故”《燭之武退秦師》的“既克”字面意思相同。C.關市,指通商的市集,也專指設在邊境上的互市市場,文中指的是后者。D.“百姓既弊”與“秦有余力而制其弊”《過秦論》兩句中“弊”的含義不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貞觀初年,唐太宗認為周武王和秦始皇雖然都平定天下,但國運長短懸殊,并與大臣探討其中的原因。B.貞觀二年,唐太宗以隋朝旱災舊事為鑒,指出治理國家的緊要任務在于重視民生,而不在于充實糧倉。C.貞觀九年,突厥境內發(fā)生天災,牲畜損失慘重,住在那里的漢人都跑到山里做了山賊,民情非常不安。D.貞觀九年,在與魏征談及北齊北周兩代亡國之君時,唐太宗認為齊主非常奢侈,橫征暴斂,比天元更劣。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如其不肖,多積倉庫,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2)頃讀周、齊史,末代亡國之主為惡多相類也。14.結合課文《過秦論》分別概括賈誼、蕭瑀和唐太宗關于秦國滅亡原因的不同觀點。不能照抄原文。(3分)文言文閱讀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第一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開學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材料一: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諸侯大者為師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故子路居衛(wèi),子張居陳,澹臺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于齊。如田子方、段干木、吳起、禽滑釐之屬,皆受業(yè)于子夏之倫,為王者師。是時獨魏文侯好學。(節(jié)選白《史記·儒林列傳》)材料二:孔子閑居,子夏侍。子夏曰:“敢問《詩》云‘凱弟①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謂民之父母矣?”孔子曰:“夫民之父母乎,必達于禮樂之原,以致五至,而行三無,以橫于天下,四方有敗,必先知之。此之謂民之父母矣?!弊酉脑唬骸懊裰改?,既得而聞之矣,敢問何謂五至?”孔子曰:“志之所至,詩亦至焉。詩之所至,禮亦至焉。禮之所至,樂亦至焉。樂之所至,哀亦至焉。哀樂相生。是故,正明目而視之,不可得而見也;傾耳而聽之,不可得而聞也;志氣塞乎天地,此之謂五至?!弊酉脑唬骸拔逯良鹊枚勚?,敢問何謂三無?”孔子曰:“無聲之樂,無體之禮,無服之喪,此之謂三無。”子夏曰:“三無既得略而聞之矣,敢問何《詩》近之?”孔子曰:“‘夙夜其命宥密②’,無聲之樂也?!x逮逮③,不可選也’,無體之禮也。‘凡民有喪,匐匐救之’,無服之喪也?!弊酉脑唬骸叭踔?,參于天地,敢問何如斯可謂參于天地矣?”孔子曰:“奉三無私以勞天下。”子夏:“敢問何謂三無私?”孔子曰:“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奉斯三者以勞天下,此之謂三無私?!弊酉孽耆蝗欢?,負墻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節(jié)選自《禮記·孔子閑居》)【注】①凱弟:和樂貌。②宥:寬和;密:寧靜。③逮逮:文雅安閑的樣子。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七十子A之徒B散游C諸侯D大者E為師傅卿相F小者G友教H士大夫I或隱而不見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之屬,這一類人,與前后文“之徒”“之倫”的意思和用法相同。B.橫,遍布,與蘇軾《赤壁賦》“橫槊賦詩”中的“橫”意義不同。C.匍匐,盡力、竭力,與詞語“匍匐前進”中的“匍匐”意思相同。D.覆,覆蓋,與《阿房宮賦》“覆壓三百余里”的“覆”意思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A.孔子去世后,子夏等眾弟子在各地講學授徒,培養(yǎng)的眾多學生中田子方、段干木等才學卓越,成為王侯的老師。B.孔子從“致五至”“行三無”等方面回答了如何做好民之父母這一問題,并且認為為政者要知道戰(zhàn)爭失敗原因。C.“五至”在于惠及老百姓,它沒有可聞可見的聲音形色,但卻無處不在,充盈于天地之間,“志至”是其基礎。D.“三無”思想可以用《詩》來闡釋,為政者要具有禮樂哀悲的觀念,并應在與民交往中通過具體行動加以踐行。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三無既得略而聞之矣,敢問何《詩》近之?(4分)(2)子夏蹶然而起,負墻而立,曰:“弟子敢不承乎?”(4分)14.孔子是如何解答學生疑惑的?請舉例說明。(3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10.(3分)DFI11.(3分)C(“匍匐前進”中的“匍匐”意思是“伏地而行”。)12.(3分)B(“認為為政者要知道戰(zhàn)爭失敗原因”錯。)13.(8分)(1)(4分)“三無”我已經能大概知道了,冒昧地問一下《詩》中哪些內容跟“三無”接近呢?(注意“略”“聞”“敢”“近”的翻譯。)(2)(4分)子夏急忙起身,靠墻站著,說:“弟子怎敢不接受呢?”(注意“蹶然”“負”“敢”“承”的翻譯。)14.(3分)①正面作答,精準概括“五至”“三無”,力求邏輯嚴密;(1分)②善于舉例,恰當引用《詩》中語句,加深學生理解;(1分)③精心設喻,以常見事物揭示三王高尚德操,化抽象為具體。(1分)譯文:材料一自孔子逝世后,他的七十余名好學生紛紛四散去交游諸侯,成就大的當了諸侯國君的老師和卿相,成就小的結交、教導士大夫,有的則隱居不仕。所以子路在衛(wèi)國做官,子張在陳國做官,澹臺子羽住在楚國,子夏在西河教授,子貢終老于齊。像田子方、段干木、吳起、禽滑釐這些人,都曾受業(yè)于子夏之輩,然后當了諸侯國君的老師。那時只有魏文侯最虛心求教于儒學,后來儒學漸趨衰頹直到在秦始皇手中遭受滅頂之災。材料二孔子在家休息,子夏在一旁陪侍。子夏說:“請問先生《詩》上所說的‘凱弟君子,民之父母’,怎樣才可以稱為民之父母呢?”孔子回答說:“民之父母嗎?他必須通曉禮樂的本源,達到‘五至’,做到‘三無’,并用來普及子天下;不管任何地方出現(xiàn)了災禍,他一定能夠最早知道。做到了這些,才算是百姓的父母??!”子夏說:“關于‘民之父母’,學生已經領教了。但您說的‘五至’又是什么呢?”孔子回答說:“既有愛民之心至于百姓,就會有愛民的詩歌至于百姓;既有愛民的詩歌至于百姓奮就會有愛民的禮至于百姓;既有愛民的禮至于百姓,就會有愛民的樂至于百姓;既有愛民的樂至于百姓,就會有哀民不幸之心至于百姓。哀與樂是相生相成。這種道理,即使擦亮眼睛,也不可能看到;豎起耳朵,也不可能聽到;但君王的這種思想?yún)s充塞于天地之間。這就叫做‘五至’。子夏說:“什么是‘五至’,學生已經明白了。再請問什么叫做‘三無’?”孔子回答說:“無聲的音樂,無形的禮儀,以及不穿喪服的喪事。這就叫做‘三無’?!弊酉恼f:“三無的大概意思我已經明白了,但請問什么詩句跟這三無的意思比較近似呢?”孔子說:“‘日夜秉承天命,寬和而又寧靜。’這就近似于無聲的樂?!畠x表威嚴寬和,沒有挑剔之處。’這就近似于無形的禮?!匆娙思矣袨碾y,千方百計去救援?!@就近似于不穿喪服的服喪?!弊酉膯柕溃骸跋挠?、商湯、文王的德行,與天地并列。請問怎樣才能與天地并列呢?”孔子答道:“要遵奉‘三無私’的精神,以恩德招攬?zhí)煜掳傩铡!弊酉慕又鴨柕溃骸笆裁唇凶觥裏o私’呢?”孔子答道:“就是像天那樣無私地覆蓋萬物,像地那樣無私地承載萬物,像曰月那樣無私地照耀萬物。按照這三條來招攬?zhí)煜掳傩?,就叫做‘三無私’?!弊酉穆牭竭@里,一躍而起,倚墻而立,說:“弟子敢不接受老師的這番教誨嗎!”山東省淄博市第一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開學自主檢測語文試題(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7小題,3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8~14題。材料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yǎng)。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節(jié)選自李密《陳情表》)材料二:李密,字令伯,犍為武陽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時年數(shù)歲,感戀彌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劉氏,躬自撫養(yǎng),密奉事以孝謹聞。劉氏有疾,則涕泣側息,未嘗解衣,飲膳湯藥必先嘗后進。有暇則講學忘疲,而師事譙周,周門人方之游、夏③。少仕蜀,為郎。數(shù)使吳,有才辯,吳人稱之。蜀平,泰始初,詔征為太子洗馬。密以祖母年高,無人奉養(yǎng),遂不應命。乃上疏《陳情表》。帝覽之曰:“士之有名,不虛然哉!”乃停召。后劉終,服闋,復以洗馬征至洛。司空張華問之曰:“安樂公④何如?”密曰:“可次齊桓?!比A問其故,對曰:“齊桓得管仲而霸,用豎刁而蟲流⑤。安樂公得諸葛亮而抗魏,任黃皓而喪國,是知成敗一也?!贝螁枺骸翱酌餮越毯嗡??”密曰:“昔舜、禹、皋陶相與語,故得簡雅;《大誥》與凡人言,宜碎??酌髋c言者無已敵,言教是以碎耳?!比A善之。出為溫令而憎疾從事嘗與人書曰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從事白其書司隸司隸以密在縣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內轉,而朝廷無援,乃遷漢中太守,自以失分懷怨。及賜餞東堂,詔密令賦詩,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緣。官無中人,不如歸田。明明在上,斯語豈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從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節(jié)選自《晉書·李密傳》[注]①改醮(jiào):改嫁。②烝(zhēng)烝:淳厚的樣子。③游、夏:孔子的學生子游、子夏。④安樂公:劉備之子劉禪。⑤蟲流:春秋齊桓公不聽管仲的話,任用豎刁,專權亂政?;腹溃T子爭立,陳尸三月不收,尸蟲流出戶外。后因以“蟲流”為死不得葬的典實。8.下列各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3分)A.臣以險釁,夙遭閔兇。B.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C.零丁孤苦,至于成立。D.臣密今年四十有四。9.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猶蒙矜育矜:憐憫 B.皇天后土實所共鑒鑒:照察C.聽臣微志聽:傾聽 D.庶劉僥幸

僥幸:幸運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出為溫令/而憎疾從事/嘗與人書曰/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從事白其書司隸/司隸以密在縣清慎/弗之劾也/B.出/為溫令/而憎疾從事/嘗與人書曰/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從事白其書司隸/司隸以密在縣/清慎弗之劾也/C.出為溫令/而憎疾從/事嘗與人書曰/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從事白其書司隸司隸以密在縣/清慎弗之劾也/D.出/為溫令而憎疾從/事嘗與人書曰/慶父不死/魯難未已/從事白其書司隸/司隸以密在縣清慎/弗之劾也/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

)(3分)A.察、舉,在這里指察舉制,它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確立于漢武帝時間。B.秀才,別稱茂才,原指才能秀異之士,漢晉南北朝,秀才變成薦舉人才的科目之一。C.縣,古代地方行政單位,原與“懸”為同一字,春秋時楚國最先設縣,并在全國推行縣制。D.服闋,指守喪期滿除去喪服。古禮制,父母死后服喪三年,期滿除服。闋,指終了。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李密曾在蜀漢任職,多次出使吳國,受到吳人稱贊。后,晉武帝召他做官,他以祖母年高無人奉養(yǎng)為由,辭不就任。B.晉武帝讀了李密的《陳情表》后,贊揚他是真名士,并停止征召。李密守喪期滿后,晉武帝恢復了他太子洗馬的職位。C.李密認為安樂公與齊桓公的遭遇非常相似,兩人都因為任用人才得當而使國家興盛,后來又都因用人不當而遭遇不幸。D.借皇上東堂賜宴餞別之機,李密主動賦詩一首,表達自己的不滿。晉武帝為此很生氣,都官從事馬上奏請罷免了李密的官職。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2分)(1)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2)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3)有暇則講學忘疲,而師事譙周,周門人方之游、夏。14.在文章第一段中,作者所述之不幸,共有幾個?請試著一一簡述出來。(3分)8.B9.C10.A11.C(在全國推行實在秦統(tǒng)一六國后)12.D13.(1)但祖母劉氏很早就被疾病纏繞,常年臥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飯喝藥,從來就沒有停止侍奉而離開她。(2)我很想奉旨為皇上奔走效勞,但祖母劉氏的病卻一天比一天沉重;想要姑且順從自己的私情,但向上申訴,不被允許。(3)(李密)一有空閑的時間就研究學問,忘記了疲勞,并且拜譙周為師(或“并且象對待老師一樣侍奉譙周”),譙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學生子游、子夏。(講學:研習,學習;方:等同,相當)14.①六個月時父親去世;四歲的時候母親改嫁。②年少多病。③孤苦伶仃,人丁不旺。山東省東營市第一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開學收心考試語文試卷(一)文言文閱讀(共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孝文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故與李斯同邑而常學事焉,乃征為廷尉。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是時賈生年二十余,最為少。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諸生于是乃以為能,不及也。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賈生以為漢興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當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悉草具其事儀法,色尚黃,數(shù)用五,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謙讓未遑也。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國,其說皆自賈生發(fā)之。于是天子議以為賈生任公卿之位。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短賈生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議,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賈生既辭往行,及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賈生為長沙王太傅三年,有鸮飛入賈生舍,止于坐隅。楚人命鸮曰“鵬”。賈生既以謫居長沙,長沙卑濕,自以為壽不得長,傷悼之,乃為賦以自廣。后歲余,賈生征見。孝文帝方受釐①,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居頃之,拜賈生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文帝之少子,愛,而好書,故令賈生傅之。文帝復封淮南厲王子四人皆為列侯。賈生諫,以為患之興自此起矣。賈生數(shù)上疏,言諸侯或連數(shù)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聽。居數(shù)年,懷王騎,墮馬而死,無后。賈生自傷為傅無狀,哭泣歲余,亦死。賈生之死時年三十三矣。及孝文崩,孝武皇帝立,舉賈生之孫二人至郡守。(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有刪節(jié))【注】①受釐:漢代祭天地時,皇帝派人祭祀或郡國祭祀后,把剩余的肉送回皇上,以示受福。10.下列對文中畫被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B.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C.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D.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于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治平,既指治國平天下;也指政治清明,社會安定。文中指的是官吏治理政事的功績。B.就國,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獲得領地后,受封者前往領地居住并進行統(tǒng)治管理。C.害,文中指嫉妒。與“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的“害”意思相同。D.舉,文中指舉薦。與《五代史伶官傳序》中“舉天下之豪杰”的“舉”意思相同。12.下列句子與所給例句句式特點不同的一項是()(3分)例句;故內惑于鄭袖A.后歲余,賈生征見。B.子卿尚復誰為乎?C.信而見疑.D.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1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賈誼初入仕途,展現(xiàn)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薦而入仕,當時年僅二十余歲,卻讓諸生自覺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級提拔,一年之間就當上太中大夫。B.賈誼熱心政事,遭到權要忌恨。他認為漢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應當全盤改變秦朝法令,因此觸及權貴利益,受到詆毀,文帝后來也疏遠了他。C.賈誼答復詢問,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詢問鬼神之事,對賈誼的回答很滿意,于是任命他為自己鐘愛的小兒子梁懷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賈誼。D.賈誼勸止封候,文帝未予采納。文帝封淮南厲王四個兒子為侯,賈誼認為禍患將自此興起;數(shù)年之后,梁懷王墮馬死,賈誼覺得未能盡責,悲泣而死。14.把下面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及見賈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2)賈生數(shù)上疏,言諸侯或連數(shù)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10-13.CDBC14(1)看到賈誼憑吊他的文章,又詫異屈原憑著自己的才能,游走于諸侯國的話,哪個國家不會容納他,但他自己卻選擇了這樣的道路。(吊:悼念死者。以:憑借)(2)賈生屢次上奏,說諸侯封地有的接連數(shù)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逐漸削減其封地。山東省濰坊市濰坊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年級下學期3月考語文試卷(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10~14題。貞觀初,太宗曰:“周武平紂之亂,以有天下;秦皇因周之衰,遂吞六國。其得天下不殊,祚運長短若此之相懸也?”尚書右仆射蕭瑀進曰:“紂為無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諸侯不期而會。周室微,六國無罪,秦氏專任智力,蠶食諸侯。平定雖同,人情則異。”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務弘仁義;秦既得志,專行詐力。非但取之有異,抑亦守之不同?!必懹^二年,太宗曰:“隋開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饑乏,是時倉庫盈溢,竟不許賑給,乃令百姓逐糧,隋文不憐百姓而惜倉庫,比至末年,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煬帝恃此富饒,所以奢華無道,遂致滅亡。凡理國者,務積于人,不在盈其倉庫,但使倉庫可備兇年,此外何煩儲蓄!后嗣若賢,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積倉庫,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必懹^九年,北蕃歸朝人奏:“突厥內大雪,人饑,羊馬并死。中國人在彼者,皆入山作賊,人情大惡?!碧谥^侍臣曰:“觀古人君行仁義任賢良則理行暴亂任小人則敗突厥所信任者略無忠正可取者頡利①復不憂百姓恣情所為亦何可久矣”貞觀九年,太宗謂魏征曰:“頃讀周、齊史、末代亡國之主為惡多相類也。齊主深好奢侈,所有府庫用之略盡,乃至關市無不稅斂,朕常謂此猶如饞人自食其肉,肉盡必死。人君賦斂不已,百姓既弊,其君亦亡,齊主即是也。然天元、齊主②若為優(yōu)劣?”征對曰:“二主亡國雖同,其行則別,齊主懦弱,政出多門,國無綱紀。遂至亡滅。天元性兇而強,威福在己。亡國之事,皆在其身,以此論之,齊主為劣?!保ㄕ浴敦懹^政要辨興亡》[注]①頡利:東突厥可汗。②天元:北周第四任皇帝宇文赟。齊主:北齊亡國之君高緯。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A.觀古人君/行仁義/任賢良則理/行暴亂/任小人則敗/突厥所信任者/略無忠正可取者/頡利復不憂百姓/恣情所為/亦何可久矣/B.觀古人君/行仁義/任賢良則理/行暴亂/任小人則敗/突厥所信任者/略無忠正可取者/頡利復不憂百姓/恣情所為亦何可/久矣/C.觀古人君/行仁義/任賢良則理/行暴亂/任小人則敗突厥/所信任者/略無忠正可取者/頡利復不憂百姓/恣情所為/亦何可久矣/D.觀古人君/行仁義/任賢良則理/行暴亂/任小人則敗突厥/所信任者/略無忠正可取者/頡利復不憂百姓/恣情所為亦何可/久矣/11.下列對文中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六國,指戰(zhàn)國時期的韓、趙、魏、楚、燕、齊等六個國家,均為秦所滅。B.既克,與“既克,公問其故”《燭之武退秦師》的“既克”字面意思相同。C.關市,指通商的市集,也專指設在邊境上的互市市場,文中指的是后者。D.“百姓既弊”與“秦有余力而制其弊”《過秦論》兩句中“弊”的含義不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貞觀初年,唐太宗認為周武王和秦始皇雖然都平定天下,但國運長短懸殊,并與大臣探討其中的原因。B.貞觀二年,唐太宗以隋朝旱災舊事為鑒,指出治理國家的緊要任務在于重視民生,而不在于充實糧倉。C.貞觀九年,突厥境內發(fā)生天災,牲畜損失慘重,住在那里的漢人都跑到山里做了山賊,民情非常不安。D.貞觀九年,在與魏征談及北齊北周兩代亡國之君時,唐太宗認為齊主非常奢侈,橫征暴斂,比天元更劣。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如其不肖,多積倉庫,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2)頃讀周、齊史,末代亡國之主為惡多相類也。14.結合課文《過秦論》分別概括賈誼、蕭瑀和唐太宗關于秦國滅亡原因的不同觀點。不能照抄原文。(3分)【答案】A11.D12.D13.(1)如果他昏庸,即使糧食滿倉,也只不過是助長他奢侈浪費的習氣而已,這是國家危亡的原因。(2)近來我讀北周、北齊的史書,發(fā)現(xiàn)末代亡國的君主,所做的壞事多數(shù)都很類似。14.賈誼認為秦國滅亡是因為不施行仁義,導致進攻和防守的形勢發(fā)生了改變;蕭瑀認為秦國是倚仗智詐暴力吞并諸侯的,取得天下的方式不被人民認可;唐太宗認為秦國吞并六國后一味地施行欺詐和暴力,它在取得天下的方式和守護天下的方式上都有問題?!窘馕觥?0.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觀察古代的君主,實行仁義、任用賢良就能使國家得以治理;施行暴政、任用小人國家就會敗亡。突厥所信任的人,和我們大家所看到的,根本沒有忠誠正直的可取之處。首領頡利又不關心百姓,恣意妄為,他又怎么可能長久呢?“任賢良則理”“任小人則敗”結構一致,應在“敗”后斷開;“突厥所信任者”做下句主語,“突厥”前斷開,排除CD;“恣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