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0—2021學年度長江中學10月份月考卷高一歷史試卷一、單選題1.“夏朝設秩宗,商朝設卜、巫、史,西周設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們既是神權的掌握者,又是國家的重要執(zhí)政官,權位顯赫?!边@表明中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之一是A.按照血緣親疏分配政治權力B.形成內外相輔的地方政權體制C.國家與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結合D.神權與王權相結合【答案】D【解析】材料中“夏朝設秩宗,……他們既是神權的掌握者,又是國家的重要執(zhí)政官,權位顯赫?!蹦軌蛘f明先秦時期國家統(tǒng)治實行神權與王權相結合的制度,故D項正確;材料中“秩宗”是一官名,后世用為禮部的習稱,并非地方官員;材料中的“卜、巫、史”等都是官民,沒有體現(xiàn)血緣關系,也沒有體現(xiàn)宗族,因此ABC項均錯誤。點睛:商朝實行內外服制度,商王有控制內外服的權力,借神權以鞏固王權。西周實行分封制度,打破了地方的血緣關系,中央權力進一步加強。商周時期都是體現(xiàn)了血緣關系與政治關系結合的特點。2.商代“服國”所管轄的土地和人民并非商王賜予,商王朝無法形成“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格局。西周初期通過分封直接對諸侯“受民”“受疆土”,周天子由夏、商時的“諸侯之長”變成名副其實的“諸侯之君”。可見,西周初期的分封制A.推動了血緣宗法制的發(fā)展B.成為開拓疆土的主要手段C.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認同D.易于形成天子權力的高度集中【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jù)“周天子由夏、商時的‘諸侯之長’變成名副其實的‘諸侯之君’”可知,周天子分封,天子正式成為諸侯的君主,王權得以提升,利于形成天子至上的政治認同,故選C;材料信息無法體現(xiàn)血緣宗法制,所以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周天子由夏、商時的‘諸侯之長’變成名副其實的‘諸侯之君’”,無法體現(xiàn)分封制成為開拓疆土的主要手段,故排除B;夏商周時期,中央權力尚未形成權力的高度集中,故D錯誤。【點睛】這一題屬于新情境式材料選擇題,這類題在教材中一般沒有知識依托,所以認真研讀材料,尊重材料原意是做好這類題目的主要訣竅??忌枰獙⒉牧祥喿x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再結合所學知識中有關內容和技巧來對所有選項進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夠準確作答,所以這類題對考生的能力要求較高,而這又是高考特別注重考查的題型,所以建議考生多關注這類習題的訓練和積累。3.“教民親愛,莫善于孝;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边@一思想產生的制度淵源是A.宗法制 B.禪讓制 C.郡縣制 D.察舉制【答案】A【解析】【詳解】宗法制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制度,材料“教民親愛,莫善于孝”突出的是血緣關系,二者相符,A選項正確。禪讓制屬于原始社會推舉首領的制度,與材料無關,B選項排除??たh制屬于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產物,并不強調血緣關系,C選項排除。察舉制屬于漢代的選官制度,與材料無關,D選項排除。4.國學大師錢穆認為,中國古代史“前一段落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為秦以后之郡縣政治”。以下對這兩大“政治”的理解正確的是()A.都是地方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B.都順應了歷史潮流,維護了封建統(tǒng)治C.都以血緣為紐帶,實現(xiàn)了權力的高度集中D.前者是貴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答案】D【解析】【詳解】秦以前的分封制屬于貴族政治,秦以后之郡縣政治屬于官僚政治,故D項正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加強中央集權,故A項錯誤;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并未維護封建統(tǒng)治,故B項錯誤;秦以后之郡縣政治并非以血緣為紐帶,故C項錯誤。故選D。5.在西周的金文記載中已經有“戎”“夷”之稱。“華夏”各國間存在紛爭,但無論各國關系多么敵對,它們并不稱呼對方為“戎”“夷”。這一現(xiàn)象反映了先秦時期A.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成為社會的共識B.民族和文化認同觀念已經出現(xiàn)C.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沖突劇烈D.血緣成為維系政治認同的紐帶【答案】B【解析】【詳解】無論“華夏”各國之間關系多么敵對,他們未稱呼對方為“戎”,說明華夷之辨的意識已經形成,以華夏和蠻夷之間的區(qū)別來強化華夏族的種族和文化認同感,故B項符合題意;材料并未體現(xiàn)出國家統(tǒng)一已經成為社會共識,故A項不符合題意;材料的主旨是華夏族內部問題,不是民族沖突,故C項不符合題意;材料沒有體現(xiàn)血緣紐帶作用,故D項不符合題意。6.“天命”是商周時期的重要觀念,商人認為“天命”不可轉移,而周人則以為“皇天無親,唯德是輔”,故統(tǒng)治者為了獲得“天命”,必須“敬天保民”。這表明周代A.王權與神權相分離B.德治思想逐步形成C.天子權力有所下降D.對天的認識理性化【答案】B【解析】【詳解】“周人則以為‘皇天無親,唯德是輔’,故統(tǒng)治者為了獲得‘天命’,必須‘敬天保民’”反映了周代的德治思想,故B正確;材料沒有體現(xiàn)“王權與神權相分離”,排除A;材料反映周代的德治思想,無法體現(xiàn)天子權力下降,排除C;材料“故統(tǒng)治者為了獲得‘天命’,必須‘敬天保民’”反映統(tǒng)治者仍然重視“天命”,無法體現(xiàn)“對天的認識理性化”,排除D?!军c睛】抓住關鍵信息“周人則以為‘皇天無親,唯德是輔’,故統(tǒng)治者為了獲得‘天命’,必須‘敬天保民’”分析解答即可。7.商朝中期以前,兄弟之名先后駢列,并無上下貴賤之別。但到了商朝晚期,有“少子辛,辛母正后,故立辛為嗣”的記載。(見《史記·殷本紀》)這種變化可說明A.“家天下”局面形成 B.外戚勢力開始萌發(fā)C.嫡長子繼承制確立 D.父死子繼成為定制【答案】C【解析】【詳解】從“兄弟之名先后并列,并無上下貴賤之別”到有嫡庶之別,并立嫡長子為王位繼承者,這一變化可體現(xiàn)嫡長子繼承制的確立,C正確;禹死后,禹的兒子啟繼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權力由“傳賢”演化為“傳子”,所以“家天下”局面在夏朝已形成,與材料中時間不相符,排除A;外戚指的是帝王的母親和妻子方面的親戚,材料中沒有提到相關內容,排除B;材料中前后的王位都是以父死子繼的方式繼承的,不同之處在于哪個兒子繼承,排除D。8.人類文明發(fā)展的終極目標:達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先秦諸家思想中能分別體現(xiàn)這兩種和諧的是A.道家、法家B.法家、墨家C.儒家、法家D.道家、儒家【答案】D【解析】注意限定信息“達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結合所學可知,道家講求順應自然,這便會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儒家“仁”的思想分別體現(xiàn)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處,因此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符合題意,故D項正確。點睛:本題考查百家爭鳴,需要掌握道家和儒家的思想及其影響。解題的關鍵是抓住關鍵信息“達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結合道家和儒家的思想解答即可。9.有學者指出:諸子形同水火,各執(zhí)一端,以極端化方式,最大限度地深化了家之言,“深刻的片面”超越“平庸的全面”。各種片面學說,總體又形成“百家爭鳴”,異彩紛呈,在“軸心時代”奠定了中華的基調。這從本質上反映出當時A.民間思想異?;钴S B.集權政治加強C.百家爭鳴局面形成 D.社會變革轉型【答案】D【解析】【詳解】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我國的社會大變革時期,是我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的時期,“百家爭鳴”本質上是社會變革轉型的反映,故選D;AC不屬于本質,排除;春秋戰(zhàn)國時期還沒有形成集權政治,排除B?!军c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本質上反映”,聯(lián)系所學“一定時期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的理論分析解答。10.胡適說:“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學可以說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學,將人看作是平等的?!币韵轮鲝埬芡怀鲶w現(xiàn)孔子“將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是A.有教無類B.誨人不倦C.仁者愛人D.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答案】A【解析】根據(jù)題干信息“體現(xiàn)孔子‘將人看作是平等的’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有教無類”主張人不分高低貴賤都享有受教育的權利,所以選項A最能體現(xiàn)孔子“將人看作是平等的”的思想;而選項B誨人不倦意思是教導人特別耐心,從不厭倦;選項C是孔子“仁”的思想;選項D項指只敘述和闡明前人的學說,自己不創(chuàng)作,不符合題意。因此只有選項A符合題意,故選A。11.管仲認為:“法者天下之至道也……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于法。夫生法者君也……”“君臣、上下、貴踐皆從法,此為大治?!睆慕袢说囊暯强?,管仲的“法治”實際上是A.“法治即為民治” B.強調“依法治國”C.“反對特權等級” D.“法制下的人治”【答案】D【解析】由材料“夫生法者君也”可知管仲強調的法治的法來自于君主,其實質還是表現(xiàn)為人治,D符合題意;A與材料無關;B不是材料的實質;C與材料所述不符,君主不受法律的約束。12.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些諸侯國在會盟的過程中達成了部分一致。如公元前651年,葵丘會盟中的“毋忘賓旅”“毋遏糴”;公元前579年,晉楚會盟中的“交贄往來,道路無壅”;公元前562年,在齊、魯、晉、宋等國會盟中的“毋蘊年”“毋壅利”。這反映出當時A.各諸侯國積極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B.各諸侯國政府致力壟斷商業(yè)經營活動C.商業(yè)發(fā)展嚴重影響街衢正常交通 D.發(fā)展商業(yè)成為部分諸侯國的重要共識【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jù)材料可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些諸侯國間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商貿活動的條款,這一系列的會盟措施,保證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商業(yè)的發(fā)展和繁榮,這也反映了發(fā)展商業(yè)成為當時部分諸侯國的重要共識。故D項正確;A項與材料主旨相悖,排除A;材料是發(fā)展商業(yè),不是壟斷商業(yè)活動,排除B;C項是對材料的片面解讀,排除C。故選D。13.老子曰:“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辈牧戏从忱献樱ǎ〢.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B.提出“道”是萬物的本原C.強調腳踏實地的拼搏精神 D.強調無為而治【答案】A【解析】試題分析:主要考查道家的思想。材料當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其意思主要是積少成多,強調是事物不斷地發(fā)展變化,實現(xiàn)向他的對立面轉化的過程。分析選項,A符合題意。所以應選A??键c: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道家的思想·老子的辯證法思想14.如圖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聯(lián)系秦朝的歷史,我們可以得到的正確結論是①秦朝創(chuàng)立皇帝制度②秦朝在中央設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職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④秦朝統(tǒng)一了文字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C【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在政治上創(chuàng)立了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在文化上統(tǒng)一了文字,以鞏固其統(tǒng)治,①②④說法正確;秦朝在統(tǒng)一之后,在地方推行的是郡縣制,③說法錯誤;綜上,故選C。ABD均含有錯誤選項③,排除?!军c睛】本題中的四方古印文只是做題的引子,實際上對解題沒有實質性的幫助,在閱讀此類材料時,學生切不可拖泥帶水,迅速跳過即可。15.典故“指鹿為馬”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于二世,曰:‘馬也?!佬υ唬骸┫嗾`邪?謂鹿為馬?!瘑栕笥遥笥一蚰?,或言馬以阿順趙高?!痹摰涔史从车谋举|問題是A.司馬遷諷刺秦二世無能B.實行丞相制度不合時宜C.丞相位高權重威脅了皇權D.秦朝面臨著被滅亡的危險【答案】C【解析】【詳解】材料體現(xiàn)了身為丞相的趙高權力較大,群臣附和趙高,指鹿為馬,可見丞相位高權重,威脅皇權,選項C正確;選項A并不是本質問題,排除;丞相制度是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一部分,在當時是符合歷史發(fā)展趨勢的,選項B排除;選項D與題無關,排除?!军c睛】解題關鍵是認識到群臣贊成丞相,說明當時丞相權力較大,威脅皇權。16.史書記載,秦的御史大夫“位上卿,銀印青授,掌副丞相”。有學者認為“副”在古代有剖開、分割之意,據(jù)此意解“副丞相”者,有分割丞相權力的作用。該學者認為,設置御史大夫的目的為A.制約丞相權力,維護君主專制B.強化思想控制,防止地方分權C.擴大丞相權力,提高行政效率D.擔任侍從顧問,協(xié)助批閱奏章【答案】A【解析】【詳解】材料中秦朝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負責監(jiān)察朝廷百官,由“‘副’在古代有剖開、分割之意,據(jù)此意解‘副丞相’者,有分割丞相權力的作用”可知,其目的是為了削弱相權,加強君主專制,故A正確;材料中秦朝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負責監(jiān)察朝廷百官,其目的是為了削弱相權,并非防止地方分權,故B錯誤;材料中秦朝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負責監(jiān)察朝廷百官,并不能說明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故C錯誤;材料信息無法體現(xiàn)設置御史大夫的目的是協(xié)助批閱奏章,排除D?!军c睛】抓住關鍵信息“‘副’在古代有剖開、分割之意,據(jù)此意解‘副丞相’者,有分割丞相權力的作用”,緊扣關鍵信息并聯(lián)系所學秦朝三公九卿制的知識分析解答。17.有學者認為,秦朝開創(chuàng)的中央集權制度,既是對前代政治制度的否定,又是對前代政治制度的繼承和發(fā)展。這里的“繼承和發(fā)展”主要體現(xiàn)在A.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結合 B.皇帝制度與公卿制度相互制約C.郡縣制與封國制的有機統(tǒng)一 D.皇位繼承與家天下的政治原則【答案】D【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皇位繼承依然實行世襲制,政權依然在一家一姓中傳承,但皇帝制度是秦朝首創(chuàng),家天下在管理上不再是分封制,而是中央集權制,故D項正確;秦朝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全面推行郡縣制,著力加強中央集權,故AC項錯誤;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使得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故B項錯誤。18.錢穆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說:“(自)秦漢以來郡縣政治,到今天民國時代還存在,中國之永為一統(tǒng)一國,此項政治制度實貢獻過其甚大之績效?!薄吧醮笾冃А敝缚たh制A.導致官僚政治取代了貴族政治 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C.促進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 D.標志著中央集權制度最終形成【答案】C【解析】【詳解】材料“中國之永為一統(tǒng)一國,此項政治制度實貢獻過其甚大之績效”強調的是郡縣制對統(tǒng)一對民族國家的維護,C正確;ABD與材料無關,未涉及,排除。故選C。19.王夫之在《讀通鑒論·秦始皇》中說:“封建毀而選舉行,守令席諸侯之權?!边@里的“封建”和“選舉”分別指A.分封制和民主選舉制度B.封建制度和民主選舉制度C.封建制度和官員選拔制度D.分封制和官員選拔制度【答案】D【解析】試題分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封建毀而選舉行,守令襲諸侯之權”是指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實行郡縣制取代分封制,實行官員直接選拔制度,郡守和縣令直接控制了諸侯的行政權,所以“封建”和“選舉”分別指分封制和官員選拔制度,答案選D。在古代不可能實行民主選舉制度,排除AB兩項;C項封建制度表述錯誤。考點: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商周時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郡縣制【名師點睛】隨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古代中央對地方的管理逐步加強。由分封制到郡縣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則由宗法血緣關系世襲到中央行政官員任命的變化,這是歷史的進步,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政治由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變的完成,郡縣制加強了中央對地方政權控制,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鞏固了國家統(tǒng)一,促進了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fā)展,對以后的中國歷史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0.有學者說,“秦朝這一制度構成了嚴密的中央統(tǒng)治體系,開后世兩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這一制度”指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 C.御史制度 D.郡縣制度【答案】B【解析】根據(jù)“秦朝……開后世兩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表明秦朝創(chuàng)建的中央官制對后世影響深遠,三公九卿制是秦朝建立的中央官制,故B正確;皇帝制度、御史制度不是中央官制,排除A、C;郡縣制度是地方管理制度,排除D?!久麕燑c睛】抓住關鍵信息“開后世兩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即可。21.有學者指出,可將中國歷史的社會政治形態(tài)發(fā)展分為封建、帝制與民治三個階段。從封建轉向帝制是第一次轉型,下列選項屬于這一歷史時期轉型特征的是A.由“公天下”至“家天下”B.專制社會向民主社會轉型C.集權政治向分權政治轉型D.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型【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封建是指分封制,帝制是指君主專制,因此從封建向帝制的轉型指的是秦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這一歷史時期由于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實現(xiàn)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型。故答案為D項。由“公天下”至“家天下”是夏朝奴隸制國家的建立,排除A項;BC項不符合史實,不是這一轉型表現(xiàn)出的特征,排除。點睛:本題的解答首先要明確“從封建轉向帝制”是指什么歷史時期,在明確了是分封制向中央集權制的轉型之后,也就很容易確定這一歷史時期表現(xiàn)出的特征。22.漢朝時期,政府對邊疆請求”內附”的游牧民族采取容納政策,讓他們進入長城以內的指定地區(qū)居住,并讓其上層人物繼續(xù)統(tǒng)領部眾。這種政策A.促進了不同民族間的交融 B.改變遷入民族的生活方式C.實現(xiàn)了邊疆地區(qū)永久和平 D.使民族間的差異逐漸消失【答案】A【解析】【詳解】漢政府安置請求內附的游牧民族,保持其內部秩序的穩(wěn)定,有利于民族間的交融,A項正確;改變遷入民族的生活方式只是部分信息,不符合材料主旨,B項錯誤;實現(xiàn)“永久和平”和“消除”民族間的差異,夸大了這一政策的積極影響,CD兩項錯誤。23.《春秋繁露》記載:“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號‘天子’者,宜視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边@一言論體現(xiàn)了董仲舒A.民貴君輕的思想 B.無為而治的主張C.君權神授的思想 D.重本抑末的主張【答案】C【解析】【詳解】從材料中的“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等信息可以看出,董仲舒宣揚君權神授思想,故答案為C項;孟子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老子提出無為而治的主張,商鞅提出重本抑末的主張,排除A、B、D項?!军c睛】為加強君主權威,維護大一統(tǒng)局面,董仲舒新儒學賦予君權以神權色彩,通過“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學說,宣揚君權神授。“天人感應”是指天和人類相通,天能干預人事,人的行為也能使天感應;鼓吹“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是萬物的主宰,人民和諸侯都要服從天子的統(tǒng)治,為君主專制尋找合法性和正當性的理由。24.秦朝滅亡后“法家學說信譽掃地,而儒家學說被長期推崇為官方教義。不過,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法家的一個勝利”?!斑@也是法家的一個勝利“指的是A.“獨尊儒術”也體現(xiàn)出法家的思想專制原則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學的核心C.儒家思想已經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D.法家學說被董仲舒全面吸收【答案】A【解析】武帝之后,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使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古代的正統(tǒng)主流思想。這里的“儒術”體現(xiàn)出“外儒內法”的思想。故本題選A;新儒學核心仍然是儒家思想,故B錯誤;新儒學是在先秦儒學思想上繼承和發(fā)展,故C錯誤;D中全面吸收說法絕對。25.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下詔州郡“度田”,觸及了豪強地主的利益,引起了叛亂,東漢政府只能與之妥協(xié)。自此西漢中期以來的土地私有制發(fā)展成為不可阻擋的社會趨勢。此事造成東漢時期A.田莊經濟逐步形成B.地方割據(jù)勢力產生C小農經濟極度衰退D.流民問題不斷出現(xiàn)【答案】A【解析】西漢時期土地私有制不斷發(fā)展,導致東漢時期田莊經濟的逐漸形成,故A正確;地方割據(jù)早已形成,故B錯誤;田莊經濟和小農經濟沒有直接關系,故C錯誤;D中流民不符合材料主旨。26.有人說:“董仲舒……開啟了儒學神學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進程”。下列最能夠體現(xiàn)這一觀點的思想是A.“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B.“天人感應”“君權神授”C.實踐德政,推行教化 D.“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答案】B【解析】根據(jù)材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的“神學”等字眼就可以看出董仲舒是在神化封建統(tǒng)治,即強調“君權神授”,選B是符合題意的,正確;選項A不能體現(xiàn)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題意,排除;選項C是孔子的思想而非董仲舒的思想,不符合題意,排除;選項D是朱熹而非董仲舒的思想,不符合題意,排除;故本題選B。27.據(jù)歷史記載,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普遍將土地按照一定標準直接分給個體農戶耕種,向農戶征收賦役,其包括制土分民、計戶授田、計畝征稅等幾個方面。這一舉措A.適應了土地國有的時代變異 B.標志著井田制開始瓦解C.有利于農業(yè)經營方式的轉型 D.推動了牛耕技術的發(fā)明【答案】C【解析】【詳解】材料表明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普遍將土地按照一定標準直接分給個體農戶耕種,這有利于農業(yè)經營方式的轉型,即小農經濟的形成,故C符合題意;戰(zhàn)國時期土地國有制度已經被廢除,春秋時期井田制開始瓦解,春秋時期已經出現(xiàn)牛耕技術,排除ABD。28.秦國商鞅實行軍功授爵制度,其中規(guī)定:有爵位之人可以具有升官、抵罪和免除徭役的資格,如無爵位“雖丞相子亦在戍邊之調”。該制度A.確立了新的等級秩序 B.受到貴族政治的影響C.提高了平民參政的熱情 D.表明宗法制根深蒂固【答案】B【解析】【詳解】秦國商鞅實行軍功授爵制度,按軍功授予爵位,可見該制度仍然受到貴族政治的影響,故選B;A材料信息無法體現(xiàn),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實行軍功授爵制度,與平民參政問題無關,排除C;實行軍功授爵,削弱了宗法血緣關系,排除D。29.春秋中期以前,工商食官。春秋中期以后,私營手工業(yè)者和商人大量出現(xiàn),他們或“百工居肆,以成其事”或“負任擔荷,服牛輅馬,以周四方,料多少,計貴賤,以其所有,易其所無”。這種變化A.鞏固官營工商業(yè)的統(tǒng)治地位 B.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C.促進了小農經濟形態(tài)的形成 D.改變了士農工商的次序【答案】B【解析】【詳解】春秋中期以后,私營手工業(yè)者和商人大量出現(xiàn)。依據(jù)所學知識可知,這種變化大大推動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故B正確;私營手工業(yè)的大量出現(xiàn)不能鞏固官營工商業(yè)的統(tǒng)治地位,故A錯誤;工商業(yè)的發(fā)展會沖擊小農經濟,故C錯誤;這一變化并不能改變士農工商的次序,故D錯誤。30.楚國是活躍在漢水和長江流域的一個國家。楚國君主的心病是,在周朝的政治體系中他們的封號太低,與其強大的國力并不相稱。第六代楚君熊渠曾說:“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庇纱丝芍狝.楚國在軍事上已經具備問鼎中原的實力B.周楚兩國征戰(zhàn)給雙方都帶來深刻的影響C.楚國“不服周”的態(tài)度純屬夜郎自大D.商周沿襲而來的“天下觀”在傳播中受阻【答案】D【解析】【詳解】楚國的封號與其強大的國力不相稱,楚君熊說:“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闭f明楚國利用蠻夷的身份擺脫禮制的制約,進行兼并戰(zhàn)爭,商周沿襲而來的“天下觀”在傳播中受阻,D符合題意;材料沒有步及“問鼎中原”的信息,排除A;周不是諸侯國,并且材料也沒有涉及征戰(zhàn)的信息,排除B;根據(jù)“與其強大的國力并不相稱”可知,楚國具有一定實力,并非夜郎自大,排除C?!军c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本o扣關鍵信息分析解答即可。二、材料分析題31.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據(jù)史料記載,周武王病死后,成王年幼,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輔政,引起管叔,蔡叔等貴族的不滿,紂子武庚拉攏二叔起兵,經過三年苦戰(zhàn),才被平定,戰(zhàn)后,周公意識到分封死在必須,在“吊二叔之不咸”之余,“封建親戚,以藩屏周”。材料二欲觀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異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喪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諸侯之制。……其旨則在納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團體。周公制作之本意,實在于此。材料三春秋時,猶宗周王,而七國則決不言王矣……春秋時,猶論宗姓氏族,而七國則無一言及之矣。春秋時,猶宴會賦詩,而七國則不聞矣。春秋時,猶有赴告策書,而七國則無有矣。邦無定交,士無定主,此皆變于一百三十年之間。史之闕文,而后人可以隨意推者也。不待始皇并天下,而文物之道盡矣。(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周初實行分封制的目的。(2)根據(jù)材料一、二,概述有關我國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信息。(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問題?你認西周制度設計上存在什么缺陷?【答案】(1)有效統(tǒng)治廣大的國土,拱衛(wèi)王室;或者(封建親戚,以藩屏周)。(2)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為表里的政治制度;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等級森嚴;家國同構;有利于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穩(wěn)定和團結。(3)問題:宗法制分封制崩潰,禮崩樂壞。缺陷:地方諸侯擁有較大的權力,不利于中央政府的控制;以血緣關系為維持紐帶,不利于政權的長期穩(wěn)定。(隨著代數(shù)增多而使血緣關系疏遠)【解析】【詳解】(1)根據(jù)材料“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并結合所學可知,分封制的目的是有效統(tǒng)治廣大的國土,拱衛(wèi)王室。(2)根據(jù)材料“生宗法及喪服之制”“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諸侯之制”可知,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為表里的政治制度;根據(jù)材料“立子立嫡之制”得出:宗法制以血緣關系為紐帶;根據(jù)材料“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團體”得出:等級森嚴;家國同構;根據(jù)材料“周公制作之本意,實在于此”得出:有利于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穩(wěn)定和團結。(3)第一小問“問題”,根據(jù)材料“猶宗周王”“七國則決不言王”“論宗姓氏族”“七國則無一言及之”得出:宗法制分封制崩潰,禮崩樂壞。第二小問“缺陷”,根據(jù)材料“邦無定交,士無定主”并結合所學得出:地方諸侯擁有較大權力,不利于中央政府的控制;根據(jù)材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至2030年中國異型價簽架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雙人被數(shù)據(jù)監(jiān)測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速凍風機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管狀電感線圈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丙烯酸硬地鋪塑網球場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超聲監(jiān)測下腔靜脈目標導向液體治療對高齡老年髖部手術循環(huán)的影響
- 二零二五年度鋼管腳手架工程進度與質量監(jiān)督合同4篇
- 2025年度電熱水器行業(yè)質量標準制定合同樣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并購項目居間保密及后續(xù)服務合同2篇
- 二零二五年度二手車銷售代理合同3篇
- 圖像識別領域自適應技術-洞察分析
- 個體戶店鋪租賃合同
- 禮盒業(yè)務銷售方案
- 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學習試題及答案(100題)
- 小學五年級英語閱讀理解(帶答案)
- 仁愛版初中英語單詞(按字母順序排版)
- (正式版)YS∕T 5040-2024 有色金屬礦山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標準
- 小學一年級拼音天天練
- 新概念英語第二冊考評試卷含答案(第49-56課)
- 【奧運會獎牌榜預測建模實證探析12000字(論文)】
- 保安部工作計劃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