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上冊語文《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_第1頁
九年級上冊語文《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_第2頁
九年級上冊語文《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_第3頁
九年級上冊語文《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_第4頁
九年級上冊語文《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我愛這土地》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能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感受本詩的節(jié)奏,理解體味本詩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蘊。2.把握詩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過程與方法通過朗讀感受詩歌的音韻美與節(jié)奏美,通過小組品讀欣賞詩歌的意境美,通過討論析讀理解詩歌的表現(xiàn)方法和真摯深沉的情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學習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存亡的關頭,為祖國獻身的思想和對祖國的無限摯愛之情。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窘虒W重點】:1.理解飽含著詩人感情的具體形象,體會詩人對祖國真摯的熱愛之情。2、學習有關象征的表現(xiàn)手法?!窘虒W難點】:理解關鍵詞句,理解一、二兩節(jié)詩之間的關系?!窘谭▽W法】:1.誦讀法,2.探究欣賞法,3.仿寫法【教學課時】:1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圖片欣賞我愛這土地—因為它美麗我愛這土地—因為它富饒我愛這土地—因為它繁榮昌盛我愛這土地—因為它強大無比我愛這土地—因為它文化燦爛我愛這土地—因為它歷史悠久二、指導朗讀注意語氣和語調(diào),注意停頓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三、作者簡介:艾青(1910-1996),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當代詩人。詩集有:《大堰河》《黎明的通知》《歸來的歌》等。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詩中出現(xiàn)最多的兩個意象之一(另一個是“太陽”)?!巴恋亍毕笳髦B(yǎng)他而又多災多難的祖國。對“土地”的熱愛,是艾青作品詠唱不盡的旋律。太陽與土地是最能概括詩歌特色的兩個概念。詩人對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熱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陽這一意象得以表現(xiàn),艾青仿佛是一位夸父,至死不渝地去追尋著太陽、光明和理想;作為另一方面,與詩人血脈相連的土地也是他一生一世都無法割舍的眷念。他曾說過:“這個無限廣闊的國家和無限豐富的農(nóng)村生活——無論舊的還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詩上有它重要篇幅。”艾青對土地的關注,就是對祖國的摯愛。時代背景《我愛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其時正值國難當頭,飽經(jīng)滄桑的祖國又一次遭受日寇鐵蹄的踐踏。作為詩人的艾青,堅定地匯入民族解放斗爭的洪流中,并成為時代的“吹號者”。他說他“是作為一個悲苦的種族爭取解放、擺脫枷鎖的歌手而寫詩”。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深沉的愛和對侵略者切齒的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背景材料:盧溝橋事變(1937年又稱“七·七”事變。自1937年4月開始,侵華日軍軍經(jīng)常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進行軍事演習,向中國軍隊挑釁,蓄謀制造大規(guī)模侵華戰(zhàn)爭尋找借口。同年7月7日,日軍以在盧溝橋附近進行實彈演習,深夜11時許,日軍借口到宛平縣城發(fā)槍數(shù)響,使演習部隊“混亂”。一名士兵“失蹤”,要進宛平縣城搜查。這一無理要求,當即遭到中中國守軍拒絕,正交涉間,日軍突然向宛平縣城射擊,繼而炮轟盧溝橋。我駐軍二十九軍、三十七師(馮治安部)吉星文團,忍無可忍,奮起自衛(wèi),此即為盧溝橋事變。7月8日中共中央通電全國,疾呼:“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的口號,號召全國人民團結(jié)起來,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國民黨在“和平解決”無望情況下,蔣蔣介石于7月17日發(fā)表廬山講話,宣布中國政府和軍隊準備自己抗戰(zhàn),7月20日日本撒去“不擴大方針”面紗,發(fā)動向中國全面戰(zhàn)爭。“七·七”事變發(fā)生,是日本帝國主義大舉進攻中國的開始,盧溝橋中國守軍自衛(wèi)反擊,標志著中國全國性抗日戰(zhàn)爭開始。背景材料:南京大屠殺(1937年12月13日)公元1937年12月13日,南京,這座已經(jīng)“無抵抗的都市”沉沒于血海之中。13日晨,日軍谷壽夫師團首先從中華門進入南京,血洗了聚集在中山北路、中央路的難民區(qū),由此,一場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拉開了帷幕。次日,其他三個師團相繼進入南京南北各市區(qū),展開了大規(guī)模的屠殺。南京這座歷史名都陷入了歷史上最黑暗的日子里。13日,約有十余萬難民和被解除武裝的中國士兵,被日軍圍逼到燕子磯江邊的沙灘上,數(shù)十挺機槍瘋狂掃射,頓時間,尸體蔽江,水為不流,至少有5萬余人慘遭殺害。14日,日軍在漢西門外又集體屠殺難民和非武裝軍警7000余人,江岸,尸體縱橫,血流成河,匯向江流。15日夜,被日軍俘虜?shù)哪暇┸娒瘢梗埃埃坝嗳耍谎和显T外魚雷營江邊,遭到集體屠殺,除9人僥幸逃生外,余者全部遇難。16日,日軍在下關煤炭港、鼓摟四條巷一帶屠殺我無辜同胞數(shù)萬人。17日,日軍在下關上元門屠殺我同胞3000余人,在三叉河殺害四五百人。18日,日軍在下關草鞋峽將中國男女老幼同胞5.7萬人集體殘殺,“先用機槍掃射后,復用刺刀亂戮,最后澆以煤油,縱火焚燒,骸骨悉數(shù)投于江中”。在這前后,日軍還在上新河一帶殘殺中國被俘軍人及難民28730人。到處尸骸遍野,人血染地,南京成了一座血腥的人間地獄。日本《東京朝日新聞》從軍記者鈴木二郎記述道:“我隨同攻陷南京的日軍一道進城,在城內(nèi)待了四天,目擊日軍無數(shù)暴行?!薄笆率眨谥猩介T附近城墻見到極其恐怖凄慘的大屠殺。俘虜們在二十五公尺寬的城墻上排成一列,許多日本兵端著插上刺刀的步槍,齊聲大吼,沖向俘虜們的前胸或腹部刺去,一個接著一個被刺落到城外去了。只見飛濺的血雨噴向半空,陰森的氣氛使人汗毛直豎,我站在那里,嚇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墒?,俘虜們有人臉上浮泛著冷笑,有人若無其事的大笑,等待著死亡?!薄冻招侣劇窂能娪浾呓窬齽傉f:“我于十二月十五日夜間,在大方巷《朝日新聞》辦事處前面馬路上,看到數(shù)千人頭攢動,一望無際的中國人群,被趕赴下關屠場。在天色微明的揚子江畔,一片黑黝黝的尸體堆壘如山,在尸山里蠕動著人影,總有五十人乃至一百人以上,他們在日軍刺刀的逼迫下轉(zhuǎn)來轉(zhuǎn)去拖拽著尸體,丟向江流里去。作業(yè)完畢,苦力們被排列在長江岸邊,噠!噠!噠!一陣機關槍聲,只見仰面朝天、翻身仆地、騰空躍起,一一都跌落江中,被滾滾波濤卷走?!睋?jù)在場作業(yè)的一個日本軍官說:“這里被殺害的中國人大約是兩萬人?!蹦暇┦谐缟铺迷陔y民區(qū)內(nèi)組織了“崇字掩埋隊”,下設4個分隊,從本月起,南自中華門、通濟門外,西自水西門外,東自中山門外,城內(nèi)自城南經(jīng)鼓樓至挹江門以東,共收尸112266具。四、初析全詩——土地結(jié)構(gòu)層意:1(1-2).點出土地情結(jié)。2(3-8).傾吐土地情結(jié)。3(9-10).升華土地情結(jié)。詩的第一節(jié)以一只鳥兒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摯愛。第二節(jié)一問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淚水”的情狀,托出了他那顆真摯的心:“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蔽?、合作探究1.詩中出現(xiàn)的“土地”、“河流”、“風”、“黎明”象征了什么?“土地”象征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國土?!昂恿鳌毕笳鏖L期郁結(jié)在人民心中的悲憤一般洶涌奔流?!帮L”象征人民心中對侵略者暴行的憤怒?!袄杳鳌毕笳魅嗣駷橹畩^斗獻身的獨立自由的曙光。2.詩人對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的描寫,蘊涵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形象地表達了當時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以及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3.詩中哪兩句詩直接抒發(fā)了“我”對“這土地”的熱愛之情?課文最后兩句直接抒發(fā)了“我”對“這土地”的熱愛之情。4.你怎樣理解下面這兩句詩?“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這兩句詩充分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念,為祖國獻身的愿望。5.“用嘶啞的喉嚨歌唱”一句,“嘶啞”表達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嗎?為什么?“嘶啞”表達了歌唱不已,真情無限的情懷,哪怕唱至喉嚨充血,聲音嘶啞,面對困難斗爭的幾多悲傷,也不會停息對大地的歌唱。如果用“嘹亮”,雖添了亮色,但少了艱辛,減弱了對大地摯誠感情的表達。因此,用“嘶啞”比用“嘹亮”好。6.詩中“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的“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這只“鳥”歌唱至死,最后“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對此應如何理解?這只“鳥”是一個飽受磨難,拼盡全力用整個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它歌唱土地、河流、風和黎明,生命耗盡后便投身土地的懷抱,與它所摯愛的土地融為一體,實際上寄寓了詩人愿為祖國獻出一切的決心。7、這首詩的第二節(jié)與第一節(jié)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怎樣理解最后兩句詩之間的因果關系?如果說第一節(jié)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二節(jié)短小精悍的兩行則可看作是對主題的高度凝練的概括。因果關系的一問一答,是愛國者目睹滿目瘡痍的祖國,愛得越深、痛得越切的悲憤表情的特寫。在這一節(jié)里詩意得到了提煉和升華。8、思考“土地”的含義。艾青是一位與“土地”聯(lián)系得非常緊密的詩人,他的詩歌中出現(xiàn)最多的兩個意象是“土地”和“太陽”。前者象征祖國,后者象征光明(在本詩中,“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也是光明的化身)。9、理解詩的思想內(nèi)涵詩題“我愛這土地”,表達了詩人對生他養(yǎng)他而又多災多難的祖國的深沉的愛,這首詩抒發(fā)了那個艱苦的年代里,為祖國的獨立自由而奮斗獻身的華夏兒女的共同心聲。10、這首詩在寫作上藝術(shù)特色首先意象內(nèi)涵豐富,象征手法恰當。在詩中的每一個事物都賦于豐富的內(nèi)涵,“鳥”是詩人的虛擬,是泛指,是共名,嘶啞著喉嚨歌唱的既是“鳥”,也是我(作者自己),同樣,大地.河流.風和黎明等,都是詩人心目中賦于了一定意義的形象。其次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達分層強化。運用比喻借物抒情,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為了能久久撥動讀者的心弦,還要不斷的強化作品本身的感情,作品開頭就用“假如”這是第一層強化;以“嘶啞”來形容鳥聲(一反鳥聲優(yōu)美清脆),這是第二層強化;又用一系列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觀的長句,加上一系列的修飾語,這是第三層強化。六、拓展延伸假如詩人還健在,面對繁榮昌盛的祖國,還用《我愛這土地》抒情,他會怎樣寫?仿寫詩歌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要歡快的歌唱這個養(yǎng)育中華兒女的家園這個有著五千年燦爛文化的土地這個被太陽照亮的前程和那東方雄雞崛起的時代……——然后,我的青春開始褪色為什么我仍面帶微笑,心含希望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要歡快的歌唱這被壯麗山河擁簇的土地這哺育了千百萬勞動人民的母親這在世界上步步崛起的雄獅和那每天來自大地上希望的曙光……——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為什么我的眼里常流露出懷戀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七、拓展閱讀大堰河

——我的保姆八、作業(yè):古往今來表達愛國之情的詩歌有很多,請同學們從七至九年級的古詩詞中找出表達愛國之情的詩句,標出作者和出處,寫在積累本上。【板書設計】我愛這土地1(1-2)點出土地情結(jié)2(3-8)傾吐土地情結(jié)3(9-10)升華土地情結(jié)《我愛這土地》教案【教學目的】1、理解《我愛這土地》中的意象。2、體悟《我愛這土地》深沉而強烈的愛國情感?!窘虒W重點】1、《我愛這土地》中抒情主人公真摯的愛國情感。2、《我愛這土地》中的意象。【教學方法】1.誦讀吟詠法;2.欣賞法;3.點撥法。【教學時數(shù)】1課時?!窘虒W過程】第一課時一、導入課文誰不愛自己的母親,誰不愛自己的祖國!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lián)系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的愛。早在1938年,著名詩人艾青就眼含熱淚地對祖國母親唱了一首深情的贊歌——《我愛這土地》!二、解題艾青的《我愛這土地》寫于風雨飄搖的1938年。那時日寇的鐵蹄正肆意踐踏著祖國的大地。面對山河破碎、國土淪喪,詩人無法抑制的拳拳愛國熱情終于噴發(fā)出來,他拿起筆寫成了《我愛這土地》,從此,這首詩在抗戰(zhàn)時期廣為傳誦。簡介作者;艾青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詩人。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長詩《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的代表作。三、研讀課文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①聽錄音,指導朗讀。②學生朗讀,體會。(解說:這首詩的可讀性非常強,宜多朗讀,在多次朗讀中讓學生體會詩的美?!段沂苓@土地》注重引導學生體驗作者感情的起伏變化。)2.欣賞品味《我愛這土地》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詩人先把自己幻化成一只不屈的鳥,為我們的土地苦難的歷史,為我們悲憤的人民,為那風起云涌的不屈不撓的斗爭而歌,死了,也要使自己融進祖國的土地中。詩表現(xiàn)出一種“沉郁“的感情特點,這種”沉郁“是對災難深重的祖國愛得深沉的內(nèi)在感情的自然流露,因而格外動人。同時,詩人對祖國的”黎明“抱樂觀的信念,所以,對可以預期的光明幸福的未來,也唱出了一曲深情的戀歌。最后,詩人熾熱的愛國情感激流再次升華,用直抒胸臆的自白點燃了情感爆發(fā)的導火線:“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詩在此呼應了標題,省略號的運用再次表達了這份“愛”的凝重。這兩句,曾激起了多少炎黃子孫的共鳴?。。ń庹f:愛國是永恒的主題。盡管本詩愛國主義的主旨較直白,但還應把它作為教學重點,引起學生的共鳴。)3、《我愛這土地》的意象。詩中的“土地”“河流”“風”“黎明”四組意象是有象征意義的?!氨槐╋L雨打擊著”的“土地”意象展示了大地遭受苦難、山河破碎、國土淪喪;“永遠洶涌著”的“悲憤”的“河流”和“激怒”的“風”抒寫了人民的悲憤和激怒,象征抗戰(zhàn)力量的日漸壯大和那風起云涌的不屈不撓的抗爭;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是苦難人民的希望和抗戰(zhàn)勝利的“黎明”。(解說:通過感知和分析詩歌語言,讓學生進行聯(lián)想和想象,再現(xiàn)詩中生動鮮明的意象。)4、詩人為什么要用“嘶啞的喉嚨”歌唱?“我”這只鳥不是百靈,也不是藍天中啼叫的黃鸝,詩人在詩中僅僅選用了“嘶啞”一詞,就把杜鵑啼血般的奉獻者形象賦予了悲憤的愛國者,它充滿著因沉重的苦難和憂郁的負荷而生發(fā)的焦灼與浩嘆,傳遞著與時代同步的憂患詩情,所以用“嘶啞”一詞十分傳神。這里如果改成“珠圓玉潤”“動聽”“柔弱”等別的字眼,就不能使人體味到歌者經(jīng)歷的坎坷、悲酸和對祖國、對土地、對人民執(zhí)著的愛。(解說:對詩的語言進行咀嚼和揣摩,用自己的理解和想像去增補詩意跳躍所帶來的斷層或空白,更能品出詩味來。)5、課堂訓練學生有表情朗讀這首詩歌。(解說:再次朗讀能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音樂美,體驗詩中的節(jié)奏、韻律,體會詩中濃郁的感情,同時讓學生“反芻”,使學生加深理解或重新理解。)四、布置作業(yè)課外閱讀: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我愛這土地》相關資料索引一、艾青生平簡介 1二、《我愛這土地》節(jié)奏劃分 2三、《我愛這土地》賞析(一) 2四、《我愛這土地》賞析(二) 3五、《我愛這土地》賞析(三) 4六、閱讀延伸一:艾青《北方》賞析 5七、閱讀延伸二:艾青《復活的土地》賞析 9一、艾青生平簡介1910年出生于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qū)畈田蔣村的一個封建家庭。自幼由一位貧苦農(nóng)婦養(yǎng)育到5歲。1917年就讀于金師附小。1928年中學畢業(yè)后考入國立杭州西湖藝術(shù)院。1928年在林風眠校長的鼓勵下到巴黎勤工儉學,學習繪畫,接觸歐洲現(xiàn)代派詩歌。1932年初回國,在上海加入中國左翼美術(shù)家聯(lián)盟,從事革命文藝活動,不久被捕,在獄中寫了不少詩,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發(fā)表后引起轟動,一舉成名。1933年第一次用艾青的筆名發(fā)表長詩《大堰河———我的保姆》,感情誠摯,詩風清新,轟動詩壇。以后陸續(xù)出版詩集《北風》《大堰河》《火把》《黎明的通知》《歡呼集》《寶石的紅星》《春天》等,筆觸雄渾,感情強烈,傾訴了對祖國和人民的情感。解放后的詩集有《歡呼集》《光的贊歌》等。1935年出獄,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詩集《大堰河》??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任《文藝陣地》編委、育才學校文學系主任等。1941年赴延安,任《詩刊》主編。他在遍地抗日烽火中深切地感染到時代的精神,汲取了詩情,抗戰(zhàn)期間成為他創(chuàng)作的高潮期,出版了《北方》、《向太陽》、《曠野》、《火把》、《黎明的通知》、《雷地鉆》等9部詩集。1948年以后發(fā)表了《在浪尖上》《光的贊歌》《古羅馬的競技場》等二百余首詩作。出版了《艾青選集》等。另有論文集《詩論》《論詩》《新詩論》等著作。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曾赴黑龍江、新疆生活和勞動,創(chuàng)作中斷了二十余年。直到1976年重又執(zhí)筆,出現(xiàn)了創(chuàng)作的另一個高潮。1979年平反后,任中國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國際筆會中心副會長等職,出訪了歐、美和亞洲的不少國家。創(chuàng)作有詩集《彩色的詩》《域外集》,出版了《艾青敘事詩選》、《艾青抒情詩選》,以及多種版本的《艾青詩選》和《艾青全集》。詩集《歸來的歌》和《雪蓮》曾獲中國作家協(xié)會全國優(yōu)秀新詩獎。1985年獲法國文學藝術(shù)最高勛章。1996年5月5日凌晨4時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歲。二、《我愛這土地》節(jié)奏劃分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三、《我愛這土地》賞析(一)郭寶臣這首詩寫于1938年的武漢。此時的詩人,已經(jīng)有了比較豐富的閱歷。無論是社會的動蕩,民族的危機,還是民眾的苦難,都給過或正在給著詩人以強烈的震撼。而這一切,都是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發(fā)生的。一直關懷著、思考著這片國土的詩人,此時對土地的理解更深刻了,對土地的感情更濃烈了。詩人出生在金華農(nóng)村,從小就對南方的土地有著血肉一般的情感。而后,隨著生活的顛簸,詩人到過上海、常州,又到過山西、陜西,深深地為北方的土地所感動。對于這片生育、養(yǎng)育自己的土地,對于這片歷史悠久的土地,對于這片災難深重的土地,對于這片正在燃燒著抗戰(zhàn)烽火的土地,詩人作為一個時代的歌手,該如何對待這片土地呢?詩人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內(nèi)心火焰般的情感了,他要表達出自己對這片土地的強烈的愛……這濃烈的情感,凝聚成了詩《我愛這土地》。從這首詩的題目看,詩人的意圖很明顯,就是突出這一個“愛”字,斬釘截鐵,毫不含混。詩人對于土地之愛,在他的許多詩篇中都表達過。而像這首詩寫得這樣集中,這樣濃烈,這樣撼動人心,還是不多見的。對于土地的感情如何,這首詩可以說是詩人的自白。詩人采用了“直接”的抒情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土地的感情。它像“誓詞”一樣嚴肅,又像“血”一樣莊嚴。詩人把自己比作了一只鳥:“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薄拔摇笔且恢圾B,要歌唱,一直到死。為誰而歌唱?詩人用了四行象征性的詩句,來概括“我”的使命。這四句詩并沒有具體所指,但它們以更形象更廣泛的泛指性,擴大加深了這使命的內(nèi)含。詩人所深深愛著的這土地,正在經(jīng)歷著一場歷史的大搏斗,大變革。在這片土地上,已不是死水一潭,已不是只有凄涼和苦難。人民在奮起,民族在覺醒,“無比溫柔的黎明”已經(jīng)可望了……詩人作為一只鳥,就要為這一偉大的時代歌唱!詩人為了執(zhí)行自己的歷史使命,視死如歸?!啊缓笪宜懒?,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這一句,把自己的決心寫得入木三分,也把詩人自己與土地的關系寫得再透徹不過了?!拔摇彼懒?,“我”的肉,“我”的骨,“我”的血,要埋在土地里面,“我”的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也就是說,我的一切一切,都要毫無保留地全部獻給這片土地……寫到這里,詩人對于土地之愛,已經(jīng)表達得淋漓盡致。那“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已夠撼動人心。但是,詩人并沒有就此止步,而是以最后兩句,再一次撼動讀者:“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兩句寫得樸實平易,卻有著驚天動地的撼人力量。因為這“淚水”里,含著多么豐富的情感啊!千言萬語,不用說了,一切的一切,都含在這“淚水”里了。這里,我們看到了詩人是如何卓越地把握住了自己的情感,又是如何卓越地表達出了自己的情感啊!什么是好詩?這種疑問常常在讀者腦中回旋。的確,這樣一個簡單問題往往又是很難回答的。不過,好詩畢竟是好詩,它是有著人們公認的道理的。簡單地說,看得懂的詩不一定不好,不一定就是直白,就是無詩味??床欢脑姴灰欢ň秃?,不一定就是含意深刻。這要看詩人是為什么而寫,是如何寫的。艾青曾說過:“詩好壞,不能以看得懂與看不懂作為衡量的標準;也不能以為人理解的程度作為衡量作品的價值?!薄段覑圻@土地》這首詩,應該說并不難懂,它的含意是明朗的。而這首詩又是這樣杰出,有著巨大影響。這就清楚表明,含意明朗而又成其為好詩的詩,是能夠創(chuàng)作出來的,這就看詩人的藝術(shù)工力了。《我愛這土地》這首詩,是詩人在武漢時期的代表作。這首詩同《北方》等詩一起,標志著詩人的又一個豐收期。在詩人創(chuàng)作的道路上,這一時期的詩占有重要位置。四、《我愛這土地》賞析(二)太陽與土地是最能概括艾青詩歌特色的兩個概念。詩人對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熱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陽這一意象得以表現(xiàn),艾青仿佛是一位夸父,至死不渝地追尋著太陽、光明和理想;作為另一面,與詩人血脈相連的土地也是他一生一世都無法割舍的眷戀。他曾說過:“這個無限廣闊的國家和無限豐富的農(nóng)村生活,無論舊的還是新的,都要求在新詩上有它的重要篇幅。”(《獻給鄉(xiāng)村的詩序》)艾青對土地的關注,就是對農(nóng)民、民族、祖國的摯愛。寫于抗戰(zhàn)爆發(fā)后1938年的《我愛這土地》就是艾青這種特有的土地情結(jié)的代表作。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緊急關頭,艾青向祖國捧出一顆赤子之心,愛國深情的抒發(fā),波瀾起伏,層層推進。點出土地情結(jié)。先欣賞起始兩句:“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詩人對土地的酷愛,已到了不知道如何傾訴的地步。于是,他只能舍棄人的思維語言而借用鳥的簡單樸素的語言傾瀉他的愛情,在詩人看來,這簡單樸素的往往是最真誠熱烈的。形容詞“嘶啞”,已不能再唱出美麗悅耳清亮動聽的情歌,但這“嘶啞”的歌聲正能抒發(fā)對土地的義無反顧的真誠和執(zhí)著。于是土地情結(jié)的激越歌聲由此響起。傾吐土地情結(jié)。這里可分四層。第一層:隱喻人民苦難?!斑@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氨╋L雨”、“悲憤的河流”這些意象告訴我們,艾青魂牽夢繞地愛著的土地,是布滿痛苦、軀體上有太多凝結(jié)成塊的流不動的悲憤的土地。當時日寇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等廣大地區(qū),所到之處瘋狂肆虐,草菅人命。艾青在《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有著相似的描寫:“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風,像一個太悲哀了的老婦,緊緊地跟隨著,伸出寒冷的指爪,拉扯著行人的衣襟,用著像土地一樣古老的話,一刻也不停地絮聒著……”詩人用“寒冷”、“雪”、“風”、“封鎖”等意象勾勒出扼殺著一個個求生的生命的悲慘處境。兩首詩寫于同一時期,都表現(xiàn)出詩人對人民苦難的深情關注。第二層,隱喻人民反抗?!斑@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一句象征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神州土地養(yǎng)育了中華民族,也養(yǎng)育了一種堅韌不屈的民族精神?!盁o止息”暗寓反抗精神的傳承,“刮”、“激怒”表示力量的強大,由悲土地之苦難轉(zhuǎn)入贊土地的抗爭,詩人的土地情結(jié)深了一層;第三層,“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一句可以看作是斗爭前景的象征,也可以更“實”一點,看作是充滿生機的解放區(qū)的象征,偉大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的象征。總之,詩人的情思已由悲憤、稱頌進入憧憬,表現(xiàn)出堅定的必勝信念,構(gòu)思又進一層:第四層,“-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詩人沒有沉溺于對“溫柔”恬靜的“黎明”的欣賞中,為了自己的愛永遠留給土地,他作出了上述鄭重莊嚴的抉擇。這種獻身精神可以作這樣的詮釋:我來自土地而最終歸于土地,這樣,愛才得以升華,得以永恒。這是一種多么超凡脫俗、悲壯高尚的土地情結(jié)啊!三、升華土地情結(jié)。第二節(jié)的一問一答,詩人由借鳥抒情轉(zhuǎn)入直抒胸臆:“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太“深沉”太強烈的土地之愛,已使詩人難以訴諸語言,只能凝成晶瑩的淚水?!吧畛痢币辉~也許達不到與實際感情相應的表達強度,于是,其后緊跟的六個沉重的省略,似乎涌動著潛流地火般的激情,更為沉重地叩擊著讀者的心房,激起讀者持續(xù)的共鳴。全詩在這問答中達到高潮,那熾熱、真摯的愛國情懷,留下不盡的余韻。五、《我愛這土地》賞析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賞析:對熟悉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的人來說,恐怕沒有人會不知道艾青的名字;而對熟悉艾青詩歌的讀者來說,又恐怕沒有人會不記得艾青詩歌中的名句:“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讀著這兩句詩,聯(lián)想到這首詩的開頭:“假如我是一只鳥”,便很自然地在我們的眼前出現(xiàn)那泣血啼鳴的杜鵑鳥的形象,在我們的耳邊響起那哀傷幽怨的鳴聲。《我愛這土地》是艾青寫作于一九三八年秋天的一首不過只有十行的短詩,卻已經(jīng)成為既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又顯示出詩人獨特的個人風格的代表作之一。詩人在寫作這首詩的時候,正是抗日戰(zhàn)爭的初期,祖國的半壁河山淪陷在日本侵略者的鐵蹄之下,山河破碎,淪陷區(qū)的人民被迫流亡他鄉(xiāng),啼饑號寒,掙扎在死亡線上。面對這樣一場民族的劫難,詩人艾青的心里涌動著滿腔的悲憤,就在日本侵略者把罪惡的魔爪剛剛伸向中國的華北地區(qū)的時候,他就憂傷地唱出了:“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鎖著中國呀……”(《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他以詩人顫抖的心靈,感受著北方大地的沉重的苦難:“北方是悲哀的/而萬里的黃河/洶涌著混濁的波濤/給廣大的北方/傾瀉著災難與不幸”(《北方》)。但是,詩人艾青并沒有在不可遏制的痛苦之中,讓自己的感情僅僅停留在哀痛欲絕的悲嘆之中,而是一方面感受著人民的痛苦,另一方面卻又把自己的深切的悲痛轉(zhuǎn)化為對祖國、對人民的永不改變的忠誠,在《北方》里,他寫道:“撲面的風沙/與入骨的冷氣/決不曾使我詛咒”,“它的廣大而瘦瘠的土地/帶給我們以淳樸的言語/與寬闊的姿態(tài)/堅強地生活在大地上/永遠不會滅亡”。在這首《我愛這土地》中,他再次把他對祖國、對人民深深的愛戀,寄托在對“土地”的愛戀之中,表達出了一個中國詩人在民族災難面前始終不渝的赤子情懷。因此,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的十句,卻既傳達出了時代的特征和民族的苦難,也充分體現(xiàn)了詩人的藝術(shù)個性,成為詩人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傍B”意象的深層蘊涵以“鳥”自比,把詩人的歌唱比喻為鳥的鳴叫,一般說來都是取詩人熱烈而歡樂的歌唱,像鳥的歡快的鳴叫那樣,使人感覺到生活的美好。只有詩人在飽含著深情的時候,才會像喜鵲、像畫眉那樣,從自己的心靈深處涌起熱烈而深沉的綿綿情思。但在這首詩里,詩人的歌唱卻不同于那種歡快與高昂的鳴叫,而帶著一種時代的沉重:“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詩人脫口而出寫下的這兩行詩句,直接地道出了自己要為祖國歌唱的誠摯的感情,固然表現(xiàn)出了詩人以詩為歌的熱烈的感情,但更值得注意的是“用嘶啞的喉嚨歌唱”,為什么是“用嘶啞的喉嚨歌唱”呢?這正表達了詩人郁積在心底的沉痛的心情,因為有著深重的痛苦,他的喉嚨才會嘶啞,所以,在詩的開頭,便已經(jīng)為全詩營造出了一種悲涼的基調(diào)和沉重的氛圍,讓我們可以感受到了埋藏在詩人心靈深處的巨大的痛楚。六、閱讀延伸一:艾青《北方》賞析《北方》原文一天那個科爾沁草原上的詩人對我說:“北方是悲哀的。”不錯北方是悲哀的。從塞外吹來的沙漠風,已卷去北方的生命的綠色與時日的光輝——一片暗淡的灰黃蒙上一層揭不開的沙霧;那天邊疾奔而至的呼嘯帶來了恐怖瘋狂地掃蕩過大地;荒漠的原野凍結(jié)在十二月的寒風里,村莊呀,山坡呀,河岸呀,頹垣與荒冢呀都披上了土色的憂郁……孤單的行人,上身俯前用手遮住了臉頰,在風沙里困苦地呼吸一步一步地掙扎著前進……幾只驢子——那有悲哀的眼和疲乏的耳朵的畜生,載負了土地的痛苦的重壓,它們厭倦的腳步徐緩地踏過北國的修長而又寂寞的道路……那些小河早已枯干了河底也已畫滿了車轍,北方的土地和人民在渴求著那滋潤生命的流泉啊!枯死的林木與低矮的住房稀疏地,-陰-郁地散布在灰暗的天幕下;天上,看不見太陽,只有那結(jié)成大隊的雁群惶亂的雁群擊著黑色的翅膀叫出它們的不字與悲苦,從這荒涼的地域逃亡逃亡到綠蔭蔽天的南方去了……北方是悲哀的而萬里的黃河洶涌著混濁的波濤給廣大的北方傾瀉著災難與不幸;而年代的風霜刻劃著廣大的北方的貧窮與饑餓啊。而我——這來自南方的旅客,卻愛這悲哀的北國啊。撲面的風沙與入骨的冷氣決不曾使我咒詛;我愛這悲哀的國土,一片無垠的荒漠也引起了我的崇敬——我看見我們的祖先帶領了羊群吹著笳笛沉浸在這大漠的黃昏里;我們踏著的古老的松軟的黃土層里埋有我們祖先的骸骨啊,——這土地是他們所開墾幾千年了他們曾在這里和帶給他們以打擊的自然相搏斗,他們?yōu)楸Pl(wèi)土地從不曾屈辱過一次,他們死了把土地遺留給我們——我愛這悲哀的國土,它的廣大而瘦瘠的土地帶給我們以淳樸的言語與寬闊的姿態(tài),我相信這言語與姿態(tài)堅強地生活在土地上永遠不會滅亡;我愛這悲哀的國土,古老的國土——這國土養(yǎng)育了為我所愛的世界上最艱苦與最古老的種族。1938年2月4日潼關賞析:1938年2月,戰(zhàn)火迅雷般逼近了黃河,艾青在古老的潼關寫下了這首《北方》,同年四月發(fā)表在《七月》雜志的卷首。一年之后我看到這首長詩,當時我幸運地得到了一本詩集《北方》。這本詩集除去這首長詩外,還收入十幾首短詩。開本很小,六十四開的,但裝幀卻異常的樸素大方,幾乎沒有什么花飾圖案,其風格正與艾青詩的氣質(zhì)相符合。因此我珍愛這本小小的詩集,日夜裝在衣兜里。就是這本巴掌大小的詩集,在那個長長的艱難的戰(zhàn)爭年代里,曾經(jīng)強烈地感動過一代文學青年的心靈。我也是受了它的影響和啟迪開始認真學習寫詩,并且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詩。艾青在詩集《北方》的序文中說:“我是酷愛樸素的,這種愛好,使我的情感毫無遮蔽,而我又對自己這種毫無遮蔽的情感激起了愉悅。很久了,我就在這樣的境況中寫著詩?!边@短短的幾句真誠的自白,對于了解這首長詩乃至艾青一生的詩,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提示?!侗狈健愤@首詩最為鮮明的藝術(shù)特色就是樸素,情感毫無遮蔽。記得半個世紀之前,第一次展讀這首詩時,開頭四行作為小引的詩,就吸引住了我,覺得十分親切自然,它熱熱地貼近了我的未開墾的心靈:“一天/那個科爾沁草原上的詩人/對我說:/‘北方是悲哀的?!边@四行詩仿佛輕輕打開了一扇門,一步就跨進了無邊無際使我日夜眷念的北方廣闊的天地,并喚醒了我的全部沉睡的近于詩的情感。我不久寫了《鄂爾多斯草原》,《北方》激起了我寫詩的熱情。當年我當然不會曉得這位“科爾沁草原上的詩人”是端本蕻良。對于他,北方無疑是最熟悉的,他一句深情的話就將北方的魂靈帶血帶淚地剖露了出來。而艾青把寫小說的端木稱為詩人,也是很有深意的。真的,在當年能說出“北方是悲哀的”這一句話,就應當被尊為詩人。端木和艾青說的“北方是悲哀的”,是一個很深很深的真實的境界,至少在我當時的感覺上,它絕不僅僅指荒涼的大自然的景象而言,還有著更深的寓意,“悲哀”和“北方”是兩個平凡的詞,但這兩個詞一旦命運地關聯(lián)在一起,就成為一聲深情的呼喚,還有著歷史的可感的深度。這是生命的自來的語言,只能是這么樸素。一首詩,這般親切和自然地寫來,在五四以來的新詩史上還是第一次吧?“這難道是詩的語言?”當年就有人提出過這個詰難?!安诲e/北方是悲哀的”。詩人用親切的口語寫這首詩,跟他著意要無遮蔽地抒發(fā)內(nèi)心的情感的意向一致,他只能這么寫,甚至帶著挑戰(zhàn)的姿態(tài)。排斥了華麗的矯飾,棄絕了空洞的說教語言,采用鮮活的有彈力和流動感的語言和語調(diào),這正是現(xiàn)代詩應當有的藝術(shù)要素。困此,對于當年初學寫詩的青年是最有魅力和啟迪的。它引導了一代人寫起這樣的帶有散文美的自由詩。艾青式的自由體詩不是離開了詩,而是更真切地體現(xiàn)了詩。當我們誦讀這首《北方》,便能理解詩人為什么要如此分行:“北方是悲哀的/而萬里的黃河/洶涌著混濁的波濤/給廣大的北方/傾瀉著災難與不幸;/而年代的風霜/刻劃著/廣大的北方的/貧窮與饑餓啊。”只能一口氣讀下去,不能喘息和停頓,讀者的心只能與詩人坦誠的情感一起搏動。詩的語調(diào)是沉緩的,有力的,不但沒有分行的感覺,吟讀時,還深深體會到這些起伏的詩行正是起伏的情感的律動。沒有腳韻,更沒有那些外國學院派的“頭韻”和“腰韻”。然而讀艾青的詩(不僅指《北方》),我們?nèi)阅茏匀坏刈x出它內(nèi)在的有撼動感的深沉的節(jié)奏。艾青的自由詩,其實是有著高度的控制的詩,它的自由,并非散漫,它必須有真情,有藝術(shù)的個性*,有詩人創(chuàng)造的只屬于這首詩的情韻,這樣才顯現(xiàn)出一個渾然一體,可以讓讀者沉浸其中,呼吸其中的廣大境界。艾青為什么執(zhí)著地寫《北方》這樣情境的詩,還在創(chuàng)作中“激起了愉悅”?一方面說明藝術(shù)創(chuàng)作本身有著創(chuàng)造者的那種開創(chuàng)陌生境界的愉悅,但我以為,艾青當時還有另一種近乎挑戰(zhàn)者的愉悅,這就是他從當年流行的理念中沖出來,獲得解脫,這也是一種愉悅。那些年(三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初)有的詩無真情實感,只憑借空洞的叫喊以達到懾服讀者的聲勢。也還有另一些詩,無病呻吟,有病更呻吟,他們在孤獨中制作精巧的詩自慰。艾青的全部詩沒有一行是呻吟的,盡管有著那么深重的悲哀(民族的,個人的)。有悲哀而不呻吟,必須具有堅強的性格(艾青的性格中還有倔犟和直硬的素質(zhì))。不論是空洞的吶喊,還是空洞的呻吟,毫無疑問,都是理念的抽象的非詩的制作。而健康的詩總是樸素的,它絕對不需要用莊嚴的概念和美麗的詞藻來裝飾。因而當年寫樸素的詩,也是十分敏感的一種美學領域的戰(zhàn)斗。艾青在論詩的文章里多次談到了這一點。讀艾青的詩,特別是這首《北方》以及他在北方寫的那些短詩,一點感覺不出詩人和他的詩與讀者之間有任何的隔閡,有什么心理上的距離,形成了感情的直接的交流。比如寫北方的自然的景象,沒有浮夸,沒有虛擬,讀者真正有置身其中的實感,并感受到了民族的深遠的苦難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