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廣東省汕頭市2024屆高三上學期期末調研測試試題和解析_第1頁
歷史-廣東省汕頭市2024屆高三上學期期末調研測試試題和解析_第2頁
歷史-廣東省汕頭市2024屆高三上學期期末調研測試試題和解析_第3頁
歷史-廣東省汕頭市2024屆高三上學期期末調研測試試題和解析_第4頁
歷史-廣東省汕頭市2024屆高三上學期期末調研測試試題和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汕頭市2023-2024學年度普通高中畢業(yè)班期末調研測試歷史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卷前必須先填好答題卡的密封線內各項內容。答案必須寫在答題紙上各題目指定區(qū)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4.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項最符合題目要求。)1.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青銅器是中原地區(qū)早期青銅鑄造工藝的突出代表,區(qū)別于近東體系中的冶金技術,它迅速創(chuàng)建了泥范塊范法技術體系,幾乎不見鍛造器物,生產出造型獨一無二的禮器,如爵、鼎等容器組合。由此可見()A.殷商時期青銅文明已達到高峰B.技術提升伴隨著人類的遷徙C.古代中國青銅技藝具有獨特性D.早期中外文明交流日趨頻繁2.據《左傳》記述:“先君周公制周禮,曰:則(“禮”)以觀德,德以處事?!贝呵飼r期,“德”的內涵不再強調禮樂等級和對天子的服從,轉而強調對民的重視。戰(zhàn)國時期,“德”的內涵呈多元化發(fā)展,其中部分轉化為個體的道德。這反映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A.宗法秩序逐漸破敗B.儒家思想影響擴大C.變法運動開始興起D.統(tǒng)一之勢漸趨明朗3.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戶律》規(guī)定:民眾在遷移時,應將自己的戶籍資料一并遷移,沒有及時遷移的會受到嚴厲處罰,鄉(xiāng)里的嗇夫等人也會連帶受到相應的處罰。據此可知當時()A.鄉(xiāng)里組織結構更加健全B.中央集權趨勢明顯增強C.政府對基層管治較嚴格D.流民眾多危害社會安定4.唐朝的法令規(guī)定:“諸道士、女冠、僧、尼,州縣三年一造籍,具言出家年月、夏臘、學業(yè),隨處印署,一本送祠部,一本送鴻臚,一本留于州縣,其身死及數(shù)有增減者,每年錄名及增減因由,狀申祠部,具入帳?!贝伺e旨在()第2頁/共18頁A.限制寺院僧侶數(shù)量B.防止國家賦役流失C.維護儒家正統(tǒng)地位D.抑制地方豪強膨脹5.明初在遼東地區(qū)(東抵鴨綠江,西抵山海關,北抵開原,南達旅順口)大力興建城鎮(zhèn),由此遼東地區(qū)城鎮(zhèn)迅速發(fā)展,但遼東以外地區(qū)的城鎮(zhèn)極少,幾乎沒有一座成規(guī)模的大中型城市。明政府這一布局的戰(zhàn)略意圖是()A延續(xù)前朝民族政策B.維護明朝政權安全.C.促進邊疆經濟發(fā)展D.防范各地農民起義6.鴉片戰(zhàn)爭后,外國資本家在通商口岸建立了廈門船廠(英)、下海浦船廠(美)、望益紙館(葡)、浦東鐵廠(英)等近代企業(yè),這是外資在中國創(chuàng)辦的最早一批近代企業(yè)。這()A.表明列強獲得資本輸出特權B.導致清政府喪失經濟主權C.引發(fā)中國社會階級結構變動D.加速了清政府的政治變革7.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梁啟超以及圍繞在他周圍的年輕一輩學人,強調以“思想解放”和“改造”為中心,主張在文化上重建一個新的中國。這些主張()A.為新文化運動奠定基礎B.全盤否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C.擴大了維新思想的影響D.反映了對民族復興的追求8.中央蘇區(qū)創(chuàng)作了許多“紅色戲劇”,如《志愿當紅軍》《春耕突擊隊》等。這些戲劇的創(chuàng)作者是黨內文化人士和蘇區(qū)群眾,主角從才子佳人為主轉變?yōu)楣まr群眾為主,唱詞融入江西方言,舞臺也從歌舞劇場轉到田間地頭。這表明當時中國共產黨()A.反對國民黨的專制統(tǒng)治B.致力于提高群眾文化水平C.積極推動全國團結抗戰(zhàn)D.注重宣傳和組織工農群眾9.下圖是創(chuàng)作于1961年的宣傳畫。這一宣傳旨在()A.為工業(yè)化服務B.鞏固國家的階級基礎C.克服經濟困難D.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第3頁/共18頁10.1999年9月,我國全面推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2002年,一些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北京290元,太原156元,沈陽205元,上海280元,廣州300元,成都178元,銀川160元。由此可見,這一制度的實施()A.與當?shù)亟洕綊煦^B.注重發(fā)揮市場的調節(jié)作用C.消除了絕對貧困現(xiàn)象D.使各地生活水平出現(xiàn)差異11.有學者認為農業(yè)起源于中東,再傳布到全球各地。如果要質疑這一觀點,可以使用的論據是()A.中美洲人種植了玉米B.張騫將苜蓿帶回中原地區(qū)C.河姆渡居民已飼養(yǎng)豬D.小麥、大麥原產地在西亞12.6世紀,史稱查士丁尼瘟疫的鼠疫在地中海沿岸爆發(fā),其流行及傳播狀況如圖2所示。據此可知當時()A.亞歷山大是地中海商業(yè)中心B.地中海沿岸各地聯(lián)系較為密切C.鼠疫導致了拜占庭帝國滅亡D.人口銳減致使封君封臣制崩潰13.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家皮科·德拉·米蘭多拉在《論人的尊嚴的演說》中說:“人既不存在于天堂,也不存在于地獄;既不是短暫的,也不是不朽的,他們可以用□□□□成為自己的造物主,把自己造就成想變成的任何人。”文中□□□□處缺失的內容應是()A.人文主義B.科學技術C.君主權力D.自由意志14.西班牙殖民者在每一次殖民行動之前,都用最后通牒的方式向印第安人宣告:上帝創(chuàng)造了萬物和人,并將其委托給教皇管理,而教皇又把你們居住的島嶼和陸地以及這里的萬物贈給了西班牙國王……如果你們違抗命令,將遭受不可言喻的損失和災難。這反映出當時殖民擴張的特點是()A.以教皇為主導力量B.以傳教為核心目的C.神權與王權相統(tǒng)一D.武力結合精神控制15.法國的旅游指南類書籍最早出版于19世紀初,到19世紀中期,形成出版風潮。這些書籍中,有的屬于“飽學之士”和“文人”指南,具有教育意義,是旅途中的良師益友;有的扮演“管家”的角色,為旅行者打點衣食住行所有細節(jié)。這種“風潮”反映出當時法國()A.擁有廣闊的殖民地B.形成完善的交通體系第4頁/共18頁C.中間階層逐漸壯大D.實現(xiàn)了政治長期穩(wěn)定16.1953年美國新聞署報道:“由于衛(wèi)星國大眾的抵制,蘇聯(lián)承諾推動‘改革’與‘讓步’,特別是承諾允許農民退出集體農莊,蘇聯(lián)政府不得不為實現(xiàn)他們的承諾而承擔義務”。由上述報道的態(tài)度及立場可推知,當時()A.輿論斗爭成為冷戰(zhàn)的主要方式B.東歐突破了蘇聯(lián)模式的束縛C.蘇聯(lián)的農業(yè)政策遭受重大失敗D.制度競爭是冷戰(zhàn)的重要領域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孟子征引孔子的說法:“天無二日,民無二王”,面對“天下惡乎定”這個問題,孟子說“定于一”。墨子的政治夢想是“尚同”,建立一個層級鮮明、紀律嚴厲、絕對整齊劃一、消滅個性和多樣性的社會。老子認為,宇宙的本質是“一”。他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韓非子認為“一棲兩雄”“一家二貴”“夫妻持政”是禍亂的原因。希臘人極為推崇城邦獨立自治制度,小國寡民的城邦是他們所能夠想象的唯一的國家形式……希臘人容忍并且享受分裂狀態(tài),因為在他們看來,過大的國家不利于公民民主的實行。城邦領土的過度擴張,便意味著公民集團的擴大,意味著公民與國家間關系的疏遠以及公共生活的松懈甚至完全喪失?!幾詮埡杲堋逗喿x中國史:世界史坐標下的中國》(1)概括材料中先秦時期思想界的特點,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古希臘人認為“過大的國家不利于公民民主的實行”。這一矛盾在近現(xiàn)代是如何得以解決的?請運用世界史的相關知識予以說明。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清史、特別是清史的研究者,往往自動放棄了對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歷史的探索。其結果是,明清史長期以來討論的問題都是被局限在一個傳統(tǒng)社會、“古代史”的框架內,討論明清社會如何衰落,某些新的因素如何受到制度的阻滯而夭折。于是,這種狀況就更強化了近代史的“千古未有之大變局”——中國靠自己已經無法變化,只有憑借外力的推動。難道明清、甚至宋元以來中國社會發(fā)展的許多歷史線索,到道光二十年以后都不翼而飛了嗎?打破分期的桎梏,實現(xiàn)“瞻前顧后”并非難事?!幾在w世瑜《明清史與近代史:一個社會史視角的反思》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材料整體或其中任意一點擬定一個論題,并簡要論述。(要求:可以贊成或者反對,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19.以下是一位山西太原農村知識分子的日記。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第5頁/共18頁材料1938年晚間傳述,今日午前紅、日兩軍在黃樓溝口外開戰(zhàn),紅軍用槍擊斃日兵三名。眾聞日軍受傷,莫不喜歡,可見眾恨日軍之甚矣。近日紅、日兩軍不聞有開戰(zhàn)之處,惟聞各村雇人送餉需于紅軍,入風峪中,每日不斷。太原縣公署(日軍扶植的偽政權)知事武克恭所用之屬員,君子少而小人多,由是橫征厚斂。警務局長張繼德,往往沒收村民財物,惹怒紅軍,乃于上月下峪、風峪中之紅軍將警務局長張繼德在古寨村捆綁上山……縣公署及在縣常駐日軍亦無法挽救。1939年傳言:昨日清源高白鎮(zhèn)之紅軍邀截日軍之運輸汽車兩輛,捆去日軍三名……“攻剿”紅軍之縣政府日軍,集合清原縣城、晉祠鎮(zhèn)堡、太原縣城之處之日軍五六百名,昨晚上山……不見一個紅軍……日軍大肆搜尋,毫無蹤影,惟將杜里坪、杏坪兩村之房舍,并所存之糧全行燒毀,其牛、驢、馬匹收牽而去,豬、羊、雞用刀殺斃。所有衣物等件均被日軍劫掠?!獡⒋簌i遺著喬志強標注《退想齋日記》整理(注:日記中紅軍即八路軍。括號中日期為日記標注者所加陽歷日期。)(1)任選材料中的兩個群體,概括其行為,并據此說明當時抗戰(zhàn)的形勢。(2)日記中有很多關于“紅軍”攻擊日軍的“傳述”“傳言”,你如何看待這些“傳述”“傳言”的史料價值?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紀初隨著西進運動的開展,美國東部地區(qū)出現(xiàn)男性勞動力匱乏問題,于是女性成為工廠首選,尤其是年輕未婚女性構成了棉花產業(yè)勞動力。在19世紀20年代中期的新罕布什爾州多佛制造公司中,所有工人中有89%是女性。工廠支付的工資一般高于家庭生產和家政行業(yè),對于渴望經濟自由的女性產生巨大吸引力。紡織工廠中,男性占據著所有管理類的職位,以及作為熟練技工負責修理工作,女工則負責操作紡紗機和動力織布機。紡織女工的勞動力便宜得多,在固定的工資結構下,女性通常只能掙到男性工資的45%到50%。在馬薩諸塞州的洛厄爾,女性勞動者于1844年組織了洛厄爾女勞工改革協(xié)會,為更好的工作條件和更短的工作日而奮斗?!獡?美)斯文·貝克特《棉花帝國:一部資本主義全球史》等整理第6頁/共18頁材料二—摘自《平等發(fā)展共享:新中國70年婦女事業(yè)的發(fā)展與進步》(2019年9月)(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簡釋19世紀美國紡織女工面臨上述境況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概述1978年以來中國婦女事業(yè)取得的成就。汕頭市2023-2024學年度普通高中畢業(yè)班期末調研測試歷史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卷前必須先填好答題卡的密封線內各項內容。答案必須寫在答題紙上各題目指定區(qū)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的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無效。4.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將答題卡交回。項最符合題目要求。)第7頁/共18頁1.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青銅器是中原地區(qū)早期青銅鑄造工藝的突出代表,區(qū)別于近東體系中的冶金技術,它迅速創(chuàng)建了泥范塊范法技術體系,幾乎不見鍛造器物,生產出造型獨一無二的禮器,如爵、鼎等容器組合。由此可見()A.殷商時期青銅文明已達到高峰B.技術提升伴隨著人類的遷徙C.古代中國青銅技藝具有獨特性D.早期中外文明交流日趨頻繁【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夏朝(中國)。根據材料“區(qū)別于近東體系中的冶金技術,它迅速創(chuàng)建了泥范塊范法技術體系,幾乎不見鍛造器物,生產出造型獨一無二的禮器”可知,夏朝青銅技藝具有創(chuàng)造性,體現(xiàn)出中國獨有的特色,C項正確;“殷商時期青銅文明已達到高峰”表述過于絕對,且二里頭遺址是夏朝文化的遺存,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人類的遷徙對技術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未能體現(xiàn)古代中國文明與外國文明的交流,排除D項。故選C項。2.據《左傳》記述:“先君周公制周禮,曰:則(“禮”)以觀德,德以處事?!贝呵飼r期,“德”的內涵不再強調禮樂等級和對天子的服從,轉而強調對民的重視。戰(zhàn)國時期,“德”的內涵呈多元化發(fā)展,其中部分轉化為個體的道德。這反映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A.宗法秩序逐漸破敗B.儒家思想影響擴大C.變法運動開始興起D.統(tǒng)一之勢漸趨明朗【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中國)。根據題意可知,“德”的內涵由西周強調禮樂等級和對天子的服從到春秋時期強調對民的重視再到戰(zhàn)國時期“德”的內涵呈多元化發(fā)展,其中部分轉化為個體的道德,這反映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樂制度走向崩潰,而禮樂制度是維護宗法制的工具,故這也反映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宗法制走向瓦解,A項正確;材料體現(xiàn)的是“德”的內涵的變化,并未體現(xiàn)儒家思想影響的擴大,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變法運動,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xiàn)戰(zhàn)國時期的兼并戰(zhàn)爭,排除D項。故選A項。3.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戶律》規(guī)定:民眾在遷移時,應將自己的戶籍資料一并遷移,沒有及時遷移的會受到嚴厲處罰,鄉(xiāng)里的嗇夫等人也會連帶受到相應的處罰。據此可知當時()A.鄉(xiāng)里組織結構更加健全B.中央集權趨勢明顯增強C.政府對基層管治較嚴格D.流民眾多危害社會安定【答案】C第8頁/共18頁【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推斷題。時空是漢代(中國)。據材料“民眾在遷移時,應將自己的戶籍資料一并遷移,沒有及時遷移的會受到嚴厲處罰,鄉(xiāng)里的嗇夫等人也會連帶受到相應的處罰”,可知,漢代通過法律對基層戶籍遷移進行嚴厲的規(guī)定,說明此時政府對基層管理較為嚴格,C項正確;僅從材料,無法得出鄉(xiāng)里組織的結構信息,排除A項;僅從法律對戶籍遷移的規(guī)定,無法得出中央集權趨勢明顯增強,排除B項;材料體現(xiàn)的是對基層的管理,不能得出流民眾多帶來的問題,排除D項。故選C項。4.唐朝的法令規(guī)定:“諸道士、女冠、僧、尼,州縣三年一造籍,具言出家年月、夏臘、學業(yè),隨處印署,一本送祠部,一本送鴻臚,一本留于州縣,其身死及數(shù)有增減者,每年錄名及增減因由,狀申祠部,具入帳?!贝伺e旨在()A.限制寺院僧侶數(shù)量B.防止國家賦役流失C.維護儒家正統(tǒng)地位D.抑制地方豪強膨脹【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目的題。時空是唐朝(中國)。據材料“諸道士、女冠、僧、尼,州縣三年一造籍,具言出家年月、夏臘、學業(yè),隨處印署,一本送祠部,一本送鴻臚,一本留于州縣……”,可知,唐朝對道士、女冠、僧、尼等籍貫進行登記造冊,加強對寺院道觀人口的控制,防止國家賦役流失,B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對道士、女冠、僧、尼等籍貫的登記,并未提及對其數(shù)量的限制,排除A項;該政策與儒家正統(tǒng)地位無關,排除C項;此舉只要是加強對寺院道觀人口的管理,保證國家的賦役收入,并不是抑制地方豪強,排除D項。故選B項。5.明初在遼東地區(qū)(東抵鴨綠江,西抵山海關,北抵開原,南達旅順口)大力興建城鎮(zhèn),由此遼東地區(qū)城鎮(zhèn)迅速發(fā)展,但遼東以外地區(qū)的城鎮(zhèn)極少,幾乎沒有一座成規(guī)模的大中型城市。明政府這一布局的戰(zhàn)略意圖是()A.延續(xù)前朝民族政策B.維護明朝政權安全C.促進邊疆經濟發(fā)展D.防范各地農民起義【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明朝(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為防范“北虜”南下,明朝修建九邊重鎮(zhèn),由此遼東地區(qū)城鎮(zhèn)迅速發(fā)展,修繕長城并駐重兵,以強硬的軍事手段應對北方游牧勢力,以維護明朝的統(tǒng)治,B項正確;明政府這一布局繼承了漢唐“守在四夷”的治邊之策,并非延續(xù)元朝的民族政策,排除A項;明政府這一布局第9頁/共18頁的戰(zhàn)略意圖并非為了促進邊疆經濟的發(fā)展,排除C項;明初社會相對穩(wěn)定,明政府的這一布局是為了鞏固政權,而不是防范農民起義,排除D項。故選B項。6.鴉片戰(zhàn)爭后,外國資本家在通商口岸建立了廈門船廠(英)、下海浦船廠(美)、望益紙館(葡)、浦東鐵廠(英)等近代企業(yè),這是外資在中國創(chuàng)辦的最早一批近代企業(yè)。這()A.表明列強獲得資本輸出特權B.導致清政府喪失經濟主權C.引發(fā)中國社會階級結構變動D.加速了清政府的政治變革【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依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依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40年后的晚晴(中國)。依據材料概括可知:外國資本家在通商口岸投資建廠,會導致中國新的階級產生,如無產階級,會引發(fā)中國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動,C項正確;列強獲得資本輸出特權是在《馬關條約》簽訂之后,排除A項;導致清政府喪失經濟主權是在《南京條約》簽訂后,排除B項;加速了清政府的政治變革,與史實不相符,此時屬于學習器物時期,尚未涉及政治變革,排除D項。故選C項。7.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梁啟超以及圍繞在他周圍的年輕一輩學人,強調以“思想解放”和“改造”為中心,主張在文化上重建一個新的中國。這些主張()A.為新文化運動奠定基礎B.全盤否定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C.擴大了維新思想的影響D.反映了對民族復興的追求【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內容,可知這是本質題、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時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中國)。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在一戰(zhàn)后,梁啟超對西方文化進行了深刻反思,此時的梁啟超已經變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尊重與愛護者,不僅認為只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才能救中國,甚至認為中西文化的交融乃是救世界的良方,主張在文化上重建一個新的中國,反映了對民族復興的追求,D項正確;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新文化運動已經開始,“為新文化運動奠定基礎”的說法錯誤,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梁啟超并未全盤否定中國傳統(tǒng)文化,排除B項;“擴大了維新思想的影響”的說法屬于梁啟超行為所帶來的結果,但是材料中并未提及梁啟超提出主張后人民群眾的的反應和客觀效果,排除C項。故選D項。8.中央蘇區(qū)創(chuàng)作了許多“紅色戲劇”,如《志愿當紅軍》《春耕突擊隊》等。這些戲劇的創(chuàng)作者是黨內文化人士和蘇區(qū)群眾,主角從才子佳人為主轉變?yōu)楣まr群眾為主,唱詞融入江西方言,舞臺也從歌舞劇場轉到田間地頭。這表明當時中國共產黨()A.反對國民黨的專制統(tǒng)治B.致力于提高群眾文化水平第10頁/共18頁C.積極推動全國團結抗戰(zhàn)D.注重宣傳和組織工農群眾【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國共對峙時期(中國)。根據材料“這些戲劇的創(chuàng)作者是黨內文化人士和蘇區(qū)群眾,主角從才子佳人為主轉變?yōu)楣まr群眾為主,唱詞融入江西方言,舞臺也從歌舞劇場轉到田間地頭。”可知,當時中國共產黨為了贏得工農群眾的支持,調動工農群眾革命的積極性,注重輿論宣傳,D項正確;根據材料“《志愿當紅軍》《春耕突擊隊》”可知,“紅色戲劇”的主題并非反對國民黨的專制統(tǒng)治,排除A項;當時處于國共對峙時期,中央蘇區(qū)創(chuàng)作了許多“紅色戲劇”并非是為了提高群眾文化水平,排除B項;當時處于國共對峙時期,且在蘇區(qū),國內階級矛盾是主要矛盾,排除C項。故選D項。9.下圖是創(chuàng)作于1961年的宣傳畫。這一宣傳旨在()A.為工業(yè)化服務B.鞏固國家的階級基礎C.克服經濟困難D.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61年中國。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1958年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公布后,我國開始了“大躍進”運動,在農業(yè)上表現(xiàn)為大辦農業(yè),目的是要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D項正確;大辦農業(yè)與工業(yè)化沒有多大關聯(lián),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建立了以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國家,材料僅涉及農民階級,排除B項;1961年我國確實處在經濟困難期,當時克服經濟困難的主要舉措是出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排除C項。故選D項。10.1999年9月,我國全面推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2002年,一些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為:北京290元,太原156元,沈陽205元,上海280元,廣州300元,成都178元,銀川160元。由此可見,這一制度的實施()A.與當?shù)亟洕綊煦^B.注重發(fā)揮市場的調節(jié)作用C.消除了絕對貧困現(xiàn)象D.使各地生活水平出現(xiàn)差異【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02年(中國)。據題意可知,到2002年,我國一些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有所區(qū)別,經濟更發(fā)達的城市:北京、上海和廣州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更高,而經濟發(fā)展水平更低的城市:太原、沈陽、成都和銀川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略低,說明這一制度的實施與當?shù)亟洕较嗥ヅ洌珹項正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實施與市場調節(jié)無關,而是與政府宏觀調控有關,排除B項;“消除了絕對貧困現(xiàn)象”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一些城市的最低生活保障標準不同并不能反映各地生活水平出現(xiàn)差異,排除D項。故選A項。11.有學者認為農業(yè)起源于中東,再傳布到全球各地。如果要質疑這一觀點,可以使用的論據是()A.中美洲人種植了玉米B.張騫將苜蓿帶回中原地區(qū)C.河姆渡居民已飼養(yǎng)豬D.小麥、大麥原產地在西亞【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世界)。根據所學可知,中美洲不屬于中東,且玉米是糧食作物之一,屬于農業(yè),A項正確;苜蓿原產地在伊朗一帶,但苜蓿是牧草,不屬于農作物,排除B項;河姆渡文化是古代中國遺存,但飼養(yǎng)豬不屬于農業(yè),排除C項;“小麥、大麥原產地在西亞”符合農業(yè)起源于中東的說法,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A項。12.6世紀,史稱查士丁尼瘟疫的鼠疫在地中海沿岸爆發(fā),其流行及傳播狀況如圖2所示。據此可知當時()A.亞歷山大是地中海商業(yè)中心B.地中海沿岸各地聯(lián)系較為密切C.鼠疫導致了拜占庭帝國滅亡D.人口銳減致使封君封臣制崩潰第12頁/共18頁【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6世紀(羅馬)。據圖2并結合所學可知,當時活躍的地中海貿易和海上谷物運輸與這次鼠疫的爆發(fā)有直接關系,說明海外貿易發(fā)展是導致“查士丁尼瘟疫”廣泛蔓延的一個重要原因,B項正確;當時君士坦丁堡是地中海商業(yè)中心,排除A項;拜占庭帝國滅亡與鼠疫無關,排除C項;此次瘟疫使拜占庭帝國人口銳減,正常生活秩序受到嚴重破壞,但并未使封君封臣制崩潰,排除D項。故選B項。13.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家皮科·德拉·米蘭多拉在《論人的尊嚴的演說》中說:“人既不存在于天堂,也不存在于地獄;既不是短暫的,也不是不朽的,他們可以用□□□□成為自己的造物主,把自己造就成想變成的任何人?!蔽闹小酢酢酢跆幦笔У膬热輵?)A.人文主義B.科學技術C.君主權力D.自由意志【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結合所學可知,文藝復興的核心是人文主義。人文主義是指社會價值取向傾向于對人的個性關懷,注重強調維護人性尊嚴,它主張一切以人為本,反對神的權威,把人從中世紀的神學枷鎖中解放出來,A項正確;文藝復興運動推動了歐洲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最早興起于天文學領域,排除B項;材料強調人的價值,并沒有體現(xiàn)“君主權力”,排除C項;“自由意志”是歐洲啟蒙運動的內容之一,排除D項。故選A項。14.西班牙殖民者在每一次殖民行動之前,都用最后通牒的方式向印第安人宣告:上帝創(chuàng)造了萬物和人,并將其委托給教皇管理,而教皇又把你們居住的島嶼和陸地以及這里的萬物贈給了西班牙國王……如果你們違抗命令,將遭受不可言喻的損失和災難。這反映出當時殖民擴張的特點是()A.以教皇為主導力量B.以傳教為核心目的C.神權與王權相統(tǒng)一D.武力結合精神控制【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近代(世界)。根據材料“西班牙殖民者在每一次殖民行動之前,都用最后通牒的方式向印第安人宣告:上帝創(chuàng)造了萬物和人,并將其委托給教皇管理”可知,西班牙殖民擴張具有神權色彩,根據材料“而教皇又把你們居住的島嶼和陸地以及這里的萬物贈給了西班牙國王……”可知,西班牙殖民擴張具有王權色彩,C項正確;材料體現(xiàn)的是以王權為主導力量,排除A項;西班牙殖民擴張的目的是掠奪財富,排除B第13頁/共18頁項;材料未能體現(xiàn)西班牙殖民擴張的武力性,只體現(xiàn)了對印第安人的精神控制,排除D項。故選C項。15.法國的旅游指南類書籍最早出版于19世紀初,到19世紀中期,形成出版風潮。這些書籍中,有的屬于“飽學之士”和“文人”指南,具有教育意義,是旅途中的良師益友;有的扮演“管家”的角色,為旅行者打點衣食住行所有細節(jié)。這種“風潮”反映出當時法國()A.擁有廣闊的殖民地B.形成完善的交通體系C.中間階層逐漸壯大D.實現(xiàn)了政治長期穩(wěn)定【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中期(歐洲)。根據題意并結合所學可知,工業(yè)革命使生產力得到了大發(fā)展,給實現(xiàn)了工業(yè)化的各國帶來了空前的經濟繁榮,以管理人員和公職人員為主中產階層逐漸壯大,他們生活的改善,以旅游為代表的休閑娛樂運動逐漸興起,C項正確;材料體現(xiàn)的是旅游潮,且擁有廣闊的殖民地的是英國,排除A項;19世紀中期法國尚未形成完善的交通體系,排除B項;“實現(xiàn)了政治長期穩(wěn)定”表述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C項。16.1953年美國新聞署報道:“由于衛(wèi)星國大眾的抵制,蘇聯(lián)承諾推動‘改革’與‘讓步’,特別是承諾允許農民退出集體農莊,蘇聯(lián)政府不得不為實現(xiàn)他們的承諾而承擔義務”。由上述報道的態(tài)度及立場可推知,當時()A.輿論斗爭成為冷戰(zhàn)的主要方式B.東歐突破了蘇聯(lián)模式的束縛C.蘇聯(lián)的農業(yè)政策遭受重大失敗D.制度競爭是冷戰(zhàn)的重要領域【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53年(世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演說是美國對蘇聯(lián)發(fā)動冷戰(zhàn)的標志。1953年赫魯曉夫上臺后,面對蘇聯(lián)突出的農業(yè)問題,用收購制代替農產品義務交售制。而1953年美國新聞署報道稱:是“由于衛(wèi)星國大眾的抵制,蘇聯(lián)承諾推動‘改革’與‘讓步’,所以美國企圖利用輿論手段來遏制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即輿論斗爭成為冷戰(zhàn)的主要方式,A項正確;東歐并未突破蘇聯(lián)模式的束縛,排除B項;赫魯曉夫的農業(yè)改革推進了農業(yè)的發(fā)展,C項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冷戰(zhàn)是資本主義陣營與社會主義陣營在各領域的對立,并非制度競爭,排除D項。故選A項。第14頁/共18頁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孟子征引孔子的說法:“天無二日,民無二王”,面對“天下惡乎定”這個問題,孟子說“定于一”。墨子的政治夢想是“尚同”,建立一個層級鮮明、紀律嚴厲、絕對整齊劃一、消滅個性和多樣性的社會。老子認為,宇宙的本質是“一”。他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侯王得一以為天下正”。韓非子認為“一棲兩雄”“一家二貴”“夫妻持政”是禍亂的原因。希臘人極為推崇城邦獨立自治制度,小國寡民的城邦是他們所能夠想象的唯一的國家形式……希臘人容忍并且享受分裂狀態(tài),因為在他們看來,過大的國家不利于公民民主的實行。城邦領土的過度擴張,便意味著公民集團的擴大,意味著公民與國家間關系的疏遠以及公共生活的松懈甚至完全喪失?!幾詮埡杲堋逗喿x中國史:世界史坐標下的中國》(1)概括材料中先秦時期思想界的特點,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古希臘人認為“過大的國家不利于公民民主的實行”。這一矛盾在近現(xiàn)代是如何得以解決的?請運用世界史的相關知識予以說明?!敬鸢浮?7.特點:各家學派都強調大一統(tǒng)的思想。原因:春秋戰(zhàn)國時期,國家分裂,戰(zhàn)爭頻繁;各家學派關注社會現(xiàn)實;人們渴望統(tǒng)一。18.解決方法:實行代議制民主。說明:英國光榮革命后,頒布了《權利法案》,限制了國王權力,立法權由國王轉移至議會,確立了議會權力至上的原則,建立起君主立憲制。18世紀初,責任內閣制形成,行政權與立法權相互制約。國王的行政權轉移至以首相為首的內閣手中,英國君主立憲制進一步完善。19世紀以來,英國進行了多次的議會改革,逐步實現(xiàn)了普選權,英國由貴族政治轉變?yōu)槠矫裾??!窘馕觥俊拘?詳解】本題是特點類、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先秦時期。第一小問特點,根據材料“定于一”“尚同”“宇宙的本質是‘一’”“‘一棲兩雄’‘一家二貴’‘夫妻持政’是禍亂的原因”可得出,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學派都強調大一統(tǒng)的思想。第二小問原因,根據所學,可從當時的時代特征、各學派的關注對象和人民的需要等方面考慮?!拘?詳解】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現(xiàn)代世界。第一小問解決方法,根據所學可知,近現(xiàn)代世界解決方法主要是實行代議制民主。第二小問說明,以英國為例,結合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發(fā)展歷程加以說明。如在英國民主政治的發(fā)展過程中,國家權力經歷了三次轉移,第一次《權利法案》的頒布,立法權由國王轉移至議會;第二次責任內閣制的形成,行政權由國王轉移至內閣;第三次議會改革,由貴族政治逐漸轉變?yōu)槠矫裾?。英國的民主政治不斷得到發(fā)展完善。第15頁/共18頁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清史、特別是清史的研究者,往往自動放棄了對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歷史的探索。其結果是,明清史長期以來討論的問題都是被局限在一個傳統(tǒng)社會、“古代史”的框架內,討論明清社會如何衰落,某些新的因素如何受到制度的阻滯而夭折。于是,這種狀況就更強化了近代史的“千古未有之大變局”——中國靠自己已經無法變化,只有憑借外力的推動。難道明清、甚至宋元以來中國社會發(fā)展的許多歷史線索,到道光二十年以后都不翼而飛了嗎?打破分期的桎梏,實現(xiàn)“瞻前顧后”并非難事?!幾在w世瑜《明清史與近代史:一個社會史視角的反思》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材料整體或其中任意一點擬定一個論題,并簡要論述(要求:可以贊成或者。反對,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答案】示例1:論題:我贊成19世紀中期近代中國出現(xiàn)了“千古未有之大變局”。闡述:經過鴉片戰(zhàn)爭和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沖突,19世紀中期的中國社會出現(xiàn)了“千古未有之變局”。政治上,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使中國喪失了司法、關稅、領土等大量主權;經濟上,外國資本憑借不平等條約,從沿海深入內地,使大量商品涌入中國,中國傳統(tǒng)農業(yè)和手工業(yè)遭到嚴重沖擊,中國經濟結構出現(xiàn)變動;思想文化上,西方宗教與文化在堅船利炮掩護下涌入中國,中西文化交流融會,開始了中國文化近代化的歷程。綜上所述可知,兩次鴉片戰(zhàn)爭以后,西方資本主義勢力的侵入,引發(fā)了19世紀中期中國的大變局。【解析】【詳解】本題是論述題之選擇觀點(論題)說明題。時空是:近代(中國)。首先,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材料整體或其中任意一點擬定一個論題。示例1:論題:根據材料“于是,這種狀況就更強化了近代史的“千古未有之大變局”——中國靠自己已經無法變化,只有憑借外力的推動?!钡贸觯何屹澇?9世紀中期近代中國出現(xiàn)了“千古未有之大變局”。其次,結合所學知識對論題進行闡述,闡述過程做到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闡述:結合所學知識從兩次鴉片戰(zhàn)爭在政治上、經濟上、思想文化上等方面的影響進行論述。最后,小結升華,呼應論題。綜上所述可知,兩次鴉片戰(zhàn)爭以后,西方資本主義勢力的侵入,引發(fā)了19世紀中期中國的大變局。19.以下是一位山西太原農村知識分子的日記。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38年晚間傳述,今日午前紅、日兩軍在黃樓溝口外開戰(zhàn),紅軍用槍擊斃日兵三名。眾聞日軍受傷,莫不喜歡,可見眾恨日軍之甚矣。第16頁/共18頁近日紅、日兩軍不聞有開戰(zhàn)之處,惟聞各村雇人送餉需于紅軍,入風峪中,每日不斷。太原縣公署(日軍扶植的偽政權)知事武克恭所用之屬員,君子少而小人多,由是橫征厚斂。警務局長張繼德,往往沒收村民財物,惹怒紅軍,乃于上月下峪、風峪中之紅軍將警務局長張繼德在古寨村捆綁上山……縣公署及在縣常駐日軍亦無法挽救。1939年傳言:昨日清源高白鎮(zhèn)之紅軍邀截日軍之運輸汽車兩輛,捆去日軍三名……“攻剿”紅軍之縣政府日軍,集合清原縣城、晉祠鎮(zhèn)堡、太原縣城之處之日軍五六百名,昨晚上山……不見一個紅軍……日軍大肆搜尋,毫無蹤影,惟將杜里坪、杏坪兩村之房舍,并所存之糧全行燒毀,其牛、驢、馬匹收牽而去,豬、羊、雞用刀殺斃。所有衣物等件均被日軍劫掠?!獡⒋簌i遺著喬志強標注《退想齋日記》整理(注:日記中紅軍即八路軍。括號中日期為日記標注者所加陽歷日期。)(1)任選材料中的兩個群體,概括其行為,并據此說明當時抗戰(zhàn)的形勢。(2)日記中有很多關于“紅軍”攻擊日軍的“傳述”“傳言”,你如何看待這些“傳述”“傳言”的史料價值?【答案】19.行為:八路軍:1938年5月19日八路軍用槍擊斃日兵三名;1938年7月27日八路軍將警務局長張繼德在古寨村捆綁上山。當?shù)厝罕姡?938年5月26日送餉給八路軍,入風峪中,每日不間斷。形勢:1938年5月19日--1938年7月27日屬于抗日戰(zhàn)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