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二輪專題復習第3講生物變異育種與進化課件_第1頁
高考生物二輪專題復習第3講生物變異育種與進化課件_第2頁
高考生物二輪專題復習第3講生物變異育種與進化課件_第3頁
高考生物二輪專題復習第3講生物變異育種與進化課件_第4頁
高考生物二輪專題復習第3講生物變異育種與進化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3講生物變異、育種與進化基礎自查·明晰考位整合考點10整合考點11基礎自查·明晰考位聚焦新課標概念3遺傳信息控制生物性狀,并代代相傳;3.3由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和基因重組引起的變異是可以遺傳的;概念4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是進化的結果;4.1地球上的現(xiàn)存物種豐富多樣,它們來自共同祖先;4.2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縱

連————建網(wǎng)絡替換、增添、缺失普遍性、隨機性、不定向性、多害少利性、低頻性DNA復制時期新基因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四分體時期轉基因新基因型缺失、重復、倒位、易位個別染色體增減單倍體育種年限長不定向性大大縮短育種年限用低溫或秋水仙素處理種群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邊

描————全面清提醒:判斷正誤并找到課本原話1.(1)經(jīng)低溫處理過的植物根尖,放入卡諾氏液中浸泡,以固定細胞形態(tài),再用鹽酸沖洗。(

)(2)解離液:鹽酸和酒精,其中鹽酸的作用是使洋蔥細胞的細胞壁軟化,并使細胞間的中膠層物質溶解,有利于植物細胞分離開來。解離后的漂洗用的是清水。改良苯酚品紅也是堿性染料。(

)(3)低溫處理時,植物細胞還是活的,低溫抑制了紡錘體的形成以及細胞分裂,同時抑制著絲點的分裂,所以有些細胞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

)(4)最后,視野中既有正常的二倍體細胞,也有染色體數(shù)目改變的細胞(因為低溫處理時,不是每個細胞都恰好正要分裂且正要形成紡錘體)。(P88實驗)(

)×√×√2.X射線照射野生型鏈孢霉使其不能在基本培養(yǎng)基上生長,但加入某種維生素則立即能生長,說明基因突變可能影響了酶的合成從而影響了該維生素的合成。(P96技能應用)(

)3.選擇育種是不斷從變異個體中選擇最好的類型進行繁殖和培育,其缺點是周期長,可選擇的范圍廣。(P107本章小結)(

)4.自然選擇直接作用的是生物的個體,而且是個體的表現(xiàn)型,但研究進化不能只研究個體表現(xiàn)型,還必須研究群體的基因組成的變化。(P114正文中部)(

)5.捕食者往往優(yōu)先捕食數(shù)量多的物種,為其他物種的形成騰出空間,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減少物種多樣性。(P123小字)(

)6.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fā)展,這就是共同進化,它是生物多樣性形成的原因。(P124正文中部)(

)√×√×√整合考點10

“千變?nèi)f化”的生物變異及育種命題分析考點整合

固考基一、變異類型的判別1.判斷可遺傳變異和不可遺傳變異的方法(1)兩類變異的本質區(qū)別是遺傳物質是否改變。遺傳物質改變產(chǎn)生的變異可以遺傳,但是否遺傳給后代,關鍵要看遺傳物質的改變是否發(fā)生在________細胞中。由環(huán)境引起的性狀改變,由于遺傳物質并未改變,故不能遺傳。(2)將變異個體置于與原來類型相同的環(huán)境下種植或培育,觀察變異性狀是否消失。若不消失,則是可遺傳變異;反之,則為不可遺傳變異。生殖2.“三看法”判斷可遺傳變異的類型(1)染色體內(nèi)的變異

(2)染色體間的變異二、可遺傳變異的“四大”易混點四分體質量質量

(②③④⑤空中選填“質”或“量”)分子細胞提醒:(1)變異≠遺傳物質改變變異包括可遺傳變異(遺傳物質改變)和不可遺傳變異(遺傳物質未改變)。(2)基因突變的“一定”和“不一定”①基因突變一定會引起基因結構的改變,即基因中堿基排列順序的改變。②基因突變不一定會引起生物性狀的改變。③基因突變不一定都產(chǎn)生等位基因:真核生物染色體上的基因突變可產(chǎn)生它的等位基因,而原核生物和病毒發(fā)生基因突變產(chǎn)生的是一個新基因。(3)有性生殖產(chǎn)生的后代,其變異類型主要來自基因重組。三、幾類可遺傳變異個體的判別1.“二看法”界定二倍體、多倍體、單倍體2.界定“三倍體”與“三體”四、澄清有關可遺傳變異的五個易錯點1.體細胞中發(fā)生的基因突變一般不能通過有性生殖傳遞給后代,但有些植物可以通過無性繁殖傳遞給后代。2.基因重組一般發(fā)生在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間,且至少是兩對基因,如果是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后代出現(xiàn)新類型可能來源于性狀分離或基因突變,而不可能是基因重組。3.自然條件下,細菌等原核生物和病毒的可遺傳變異只有基因突變;真核生物無性繁殖時的可遺傳變異有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有性繁殖時才有基因重組。4.單倍體并非都不育,其體細胞中并非都只有一個染色體組,也并非都一定沒有同源染色體和等位基因,如由多倍體的配子發(fā)育成的個體,若含偶數(shù)個染色體組,則形成的單倍體含有同源染色體及等位基因且可育。5.變異的利與害是相對的,其利害取決于所處生存的環(huán)境條件。五、生物育種相關高考命題分析Ⅰ.創(chuàng)設“育種流程圖”進行命題1.熟知生物育種程序和原理(1)識別圖中各字母表示的處理方法:A:________,D:________,B:______________,C:低溫或________________,E:________,F(xiàn):低溫或____________,G:轉基因技術,H:脫分化,I:再分化,J:包裹人工種皮。雜交自交花藥離體培養(yǎng)秋水仙素處理幼苗誘變處理秋水仙素處理(2)據(jù)圖判斷育種方法及依據(jù)原理:育種流程育種方法原理①________育種②________③________育種④________⑤________育種⑥________⑦________育種⑧________基因工程育種基因重組雜交基因重組單倍體染色體數(shù)目變異誘變基因突變多倍體染色體數(shù)目變異2.對于個體基因型的育種圖解識別

雜交單倍體誘變多倍體Ⅱ.針對“不同需求的育種方法的選擇”進行命題1.針對不同目的的雜交育種程序(1)培育雜合子品種: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上,可以將________作為種子直接使用,如水稻、玉米等。其特點是可以利用雜種優(yōu)勢,獲得的品種高產(chǎn)、抗性強,但種子只能種一年。培育的基本步驟如下:選取符合要求的純種雙親雜交(♀×

♂)→F1(即為所需品種)。(2)培育隱性純合子品種:選取雙親雜交(♀×

♂)―→F1

F2―→選出表現(xiàn)型符合要求的個體種植并推廣。(3)培育顯性純合子品種:選取雙親雜交(♀×

♂)→F1

F2―→選出表現(xiàn)型符合要求的個體

F3

……

選出穩(wěn)定遺傳的個體推廣種植。雜種一代2.針對不同育種目標的育種方案育種目標育種方案集中雙親優(yōu)良性狀________育種(明顯縮短育種年限)________育種(耗時較長,但簡便易行)對某品系實施“定向”改造基因工程及植物細胞工程(植物體細胞雜交)育種讓原品系產(chǎn)生新性狀(無中生有)________育種(可提高變異頻率,期望獲得理想性狀)使原品系營養(yǎng)器官“增大”或“加強”________育種單倍體雜交誘變多倍體3.關注“三最”定方向最簡便側重于技術操作,________育種操作最簡便最快捷側重于育種時間,________育種所需時間明顯縮短最準確側重于目標精準度,________技術可“定向”改變生物性狀雜交單倍體基因工程Ⅲ.生物育種中應注意的問題1.關注育種方法的“3”個注意點(1)原核生物不能運用雜交育種,如細菌的育種一般采用誘變育種。(2)雜交育種:不一定需要連續(xù)自交。(3)花藥離體培養(yǎng):只是單倍體育種中的一個程序,要想得到可育的品種,一般還需要用秋水仙素或低溫處理單倍體使其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2.澄清“可遺傳”與“可育”(1)三倍體無子西瓜、騾子、單倍體玉米等均表現(xiàn)“不育”,但它們均屬于可遺傳的變異——其遺傳物質已發(fā)生變化,若將其體細胞培養(yǎng)為個體,則可保持其變異性狀——這與僅由環(huán)境引起的不可遺傳變異有著本質區(qū)別。(2)無子番茄“無子”的原因是植株未受粉,生長素促進了果實的發(fā)育,這種“無子”性狀是不可保留到子代的,將無子番茄進行組織培養(yǎng)時,若能正常受粉,則可結“有子果實”。3.有關育種方式的四點提醒(1)單倍體育種:操作對象是單倍體幼苗。(2)多倍體育種:操作對象是萌發(fā)的種子或幼苗。(3)誘變育種:多用于植物和微生物,一般不用于動物育種。(4)雜交育種:不一定需要連續(xù)自交。若選育顯性優(yōu)良純種,需要連續(xù)自交篩選,直至性狀不再發(fā)生分離;若選育隱性優(yōu)良純種,則只要出現(xiàn)該性狀即可。六、幾種??碱愋彤a(chǎn)生配子種類及比例類研真題

明考向類型1全國卷真題體驗尋趨勢1.[2020·全國卷Ⅱ,4]關于高等植物細胞中染色體組的敘述,錯誤的是(

)A.二倍體植物的配子只含有一個染色體組B.每個染色體組中的染色體均為非同源染色體C.每個染色體組中都含有常染色體和性染色體D.每個染色體組中各染色體DNA的堿基序列不同答案:C解析:二倍體植物體細胞內(nèi)有2個染色體組,其配子是經(jīng)減數(shù)分裂后形成的,同源染色體分離,染色體組數(shù)減半,A正確;染色體組是指細胞中的一組在形態(tài)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互相協(xié)調,共同控制生物生長、發(fā)育、遺傳和變異的非同源染色體,B正確;高等植物中只有雌雄異體的植物細胞中才有性染色體,而雌雄同體的植物細胞中是沒有性染色體的,故高等植物的染色體組中不一定有性染色體,C錯誤;一個染色體組內(nèi)的染色體的形態(tài)、功能各不相同,所含基因也不相同,故每個染色體組中各染色體DNA的堿基排列順序也是不相同的,D正確。2.[2023·全國甲卷]乙烯是植物果實成熟所需的激素,阻斷乙烯的合成可使果實不能正常成熟,這一特點可以用于解決果實不耐儲存的問題,以達到增加經(jīng)濟效益的目的?,F(xiàn)有某種植物的3個純合子(甲、乙、丙),其中甲和乙表現(xiàn)為果實不能正常成熟(不成熟),丙表現(xiàn)為果實能正常成熟(成熟),用這3個純合子進行雜交實驗,F(xiàn)1自交得F2,結果見下表。實驗雜交組合F1表現(xiàn)型F2表現(xiàn)型及分離比①甲×丙不成熟不成熟∶成熟=3∶1②乙×丙成熟成熟∶不成熟=3∶1③甲×乙不成熟不成熟∶成熟=13∶3回答下列問題。(1)利用物理、化學等因素處理生物,可以使生物發(fā)生基因突變,從而獲得新的品種。通常,基因突變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從實驗①和②的結果可知,甲和乙的基因型不同,判斷的依據(j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已知丙的基因型為aaBB,且B基因控制合成的酶能夠催化乙烯的合成,則甲、乙的基因型分別是____________;實驗③中,F(xiàn)2成熟個體的基因型是

,F(xiàn)2不成熟個體中純合子所占的比例為________。DNA分子中發(fā)生堿基對的增添、替換、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實驗①和實驗②的F1性狀不同,F(xiàn)2的性狀分離比不相同AABB、aabbaaBB和aaBb3/13解析:(1)基因突變是指DNA分子中發(fā)生堿基對的增添、替換、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2)甲與丙雜交的F1為不成熟,子二代不成熟∶成熟=3∶1,所以甲的不成熟相對于成熟為顯性,乙與丙雜交的F1為成熟,子二代成熟∶不成熟=3∶1,所以乙的不成熟相對于成熟為隱性。即實驗①和實驗②的F1性狀不同,F(xiàn)2的性狀分離比不相同,故甲和乙的基因型不同。(3)由于甲的不成熟為顯性,且丙為aaBB,所以甲是AABB;乙的不成熟為隱性,所以乙為aabb;則實驗③的F1為AaBb,F(xiàn)2中成熟個體為aaB_,包括aaBB和aaBb,不成熟個體占1-(1/4)×(3/4)=13/16;而純合子為AABB,AAbb,aabb,占3/16,所以不成熟個體中的純合子占3/13。類型2地方卷真題體驗尋共性3.[2023·浙江6月]某動物(2n=4)的基因型為AaXBY,其精巢中兩個細胞的染色體組成和基因分布如圖所示,其中一個細胞處于有絲分裂某時期。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甲細胞處于有絲分裂中期、乙細胞處于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后期B.甲細胞中每個染色體組的DNA分子數(shù)與乙細胞的相同C.若甲細胞正常完成分裂則能形成兩種基因型的子細胞D.形成乙細胞過程中發(fā)生了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答案:B解析:甲細胞含有同源染色體,且著絲點整齊地排列在赤道板上,為有絲分裂中期,乙細胞不含有同源染色體,著絲點分裂,為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的后期,A正確;甲細胞含有兩個染色體組,每個染色體組含有四個DNA分子,乙細胞含有兩個染色體組,每個染色體組含有兩個DNA分子,B錯誤;甲細胞分裂后產(chǎn)生AAXBY或AaXBY兩種基因型的子細胞,C正確;形成乙細胞的過程中發(fā)生了A基因所在的常染色體和Y染色體的組合,發(fā)生了基因重組,同時a基因所在的染色體片段轉移到了Y染色體上,發(fā)生了染色體結構的變異,D正確。4.[2023·湖北卷]DNA探針是能與目的DNA配對的帶有標記的一段核苷酸序列,可檢測識別區(qū)間的任意片段,并形成雜交信號。某探針可以檢測果蠅Ⅱ號染色體上特定DNA區(qū)間。某果蠅的Ⅱ號染色體中的一條染色體部分區(qū)段發(fā)生倒位,如下圖所示。用上述探針檢測細胞有絲分裂中期的染色體(染色體上“-”表示雜交信號),結果正確的是()答案:B解析:根據(jù)題干“DNA探針是能與目的DNA配對的帶有標記的一段核苷酸序列……并形成雜交信號”,結合題圖信息可知,倒位發(fā)生在探針識別區(qū)域的中部,倒位發(fā)生后,倒位兩端都是DNA探針可以識別的區(qū)域。故選B。5.[2023·湖南卷]酗酒危害人類健康。乙醇在人體內(nèi)先轉化為乙醛,在乙醛脫氫酶2(ALDH2)作用下再轉化為乙酸,最終轉化成CO2和水。頭孢類藥物能抑制ALDH2的活性。ALDH2基因某突變導致ALDH2活性下降或喪失。在高加索人群中,該突變的基因頻率不足5%,而東亞人群中高達30%。下列敘述錯誤的是()A.相對于高加索人群,東亞人群飲酒后面臨的風險更高B.患者在服用頭孢類藥物期間應避免攝入含酒精的藥物或食物C.ALDH2基因突變?nèi)巳簩凭褪苄韵陆?,表明基因通過蛋白質控制生物性狀D.飲酒前口服ALDH2酶制劑可催化乙醛轉化成乙酸,從而預防酒精中毒答案:C解析:ALDH2基因某突變會使ALDH2活性下降或喪失,使乙醛不能正常轉化成乙酸,導致乙醛積累危害機體,東亞人群中ALDH2基因發(fā)生該種突變的頻率較高,故與高加索人群相比,東亞人群飲酒后面臨的風險更高,A正確;頭孢類藥物能抑制ALDH2的活性,使乙醛不能正常轉化成乙酸,導致乙醛積累危害機體,故患者在服用頭孢類藥物期間應避免攝入含酒精的藥物或食物,B正確;ALDH2基因突變?nèi)巳簩凭褪苄韵陆?,表明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進而控制生物體的性狀,C錯誤;目前可以通過微膠囊技術包裹酶形成酶制劑,使其不被胃蛋白酶消化,故飲酒前口服ALDH2酶制劑能加速乙醛分解為乙酸,預防酒精中毒,D正確。6.[2022·湖南卷]大鼠控制黑眼/紅眼的基因和控制黑毛/白化的基因位于同一條染色體上。某個體測交后代表現(xiàn)型及比例為黑眼黑毛∶黑眼白化∶紅眼黑毛∶紅眼白化=1∶1∶1∶1。該個體最可能發(fā)生了下列哪種染色體結構變異(

)答案:C解析:分析題意可知:大鼠控制黑眼/紅眼的基因和控制黑毛/白化的基因位于同一條染色體上,兩對等位基因為連鎖關系,正常情況下,測交結果只能出現(xiàn)兩種表現(xiàn)型。但題干中某個體測交后代表現(xiàn)型及比例為黑眼黑毛∶黑眼白化∶紅眼黑毛∶紅眼白化=1∶1∶1∶1,類似于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結果,推測該個體可產(chǎn)生四種數(shù)目相等的配子,且控制兩對性狀的基因遵循自由組合定律,即兩對等位基因被易位到兩條非同源染色體上,C正確。長句專練

強素養(yǎng)1.事實概述類利用海拉細胞系可研究病毒致癌因子的致癌機理,現(xiàn)有的研究表明病毒能夠引起細胞發(fā)生癌變是因為它們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癌基因以及與致癌有關的核酸序列2.原因分析類(1)γ射線照射花蕾期的某植株后,植株葉芽細胞和生殖細胞均發(fā)生了突變,但在自然條件下,葉芽細胞突變對子代的性狀幾乎無影響,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18·全國ⅢT30(3)]如果DNA分子發(fā)生突變,導致編碼正常的血紅蛋白多肽鏈的mRNA序列中一個堿基被另一個堿基替換,但未引起血紅蛋白中氨基酸序列的改變,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3)果蠅的基因P發(fā)生突變后,轉錄出的mRNA長度不變,但翻譯出的肽鏈的氨基酸數(shù)目只有正常肽鏈的3/4。推測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突變發(fā)生在體細胞中,一般不能遺傳給后代遺傳密碼具有簡并性該基因突變后轉錄形成的mRNA上的終止密碼子提前(4)已知胚芽鞘具有紫線是因為有花青素,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B基因是花青素合成所需的調控蛋白基因,D基因是花青素合成所需的酶基因,對轉錄的模板DNA鏈進行序列分析,結果如圖所示。據(jù)圖分析:產(chǎn)生b基因和d基因的機制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因型為BBdd的水稻胚芽鞘不能合成花青素合成所需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堿基對的缺失堿基對的替換d基因轉錄形成的mRNA中終止密碼子提前出現(xiàn),不能合成花青素合成所需的酶(5)已知某植物的寬葉對窄葉為顯性,純種寬葉植株與窄葉植株雜交的后代中,偶然發(fā)現(xiàn)一株窄葉個體,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赡苁羌兎N寬葉個體在產(chǎn)生配子時發(fā)生了基因突變,也可能是純種寬葉個體產(chǎn)生的配子中含寬葉基因的染色體片段缺失3.科學探究類(1)60Coγ射線可將染色體切斷產(chǎn)生染色體破片,這些染色體破片可能在細胞分裂時丟失。研究人員在進行家蠶育種時發(fā)現(xiàn),經(jīng)60Coγ射線照射的純種黑縞斑雄蛹(BB)成蛾后與純種無斑雌蛾(bb)交配,所得子代出現(xiàn)了少量左、右半身分別呈現(xiàn)黑縞斑與無斑的嵌合體。導致該嵌合體出現(xiàn)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用實驗檢驗上述推測,請簡要寫出實驗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經(jīng)60Coγ射線照射產(chǎn)生的含B基因染色體破片的精子參與受精,受精卵進行第一次卵裂后該破片在其中一個子細胞中丟失取幼齡嵌合體不同斑點區(qū)具有分裂能力的細胞,觀察比較兩類細胞中有絲分裂中期時的染色體形態(tài)(2)單體是染色體變異的一種特殊類型。單體比正常個體少一條染色體,用(2n-1)表示(例如,若1號染色體任意一條染色體缺少則稱為該植物的1號單體,依次類推)。某自花受粉植物(2n=16)最多有多少種單體?______。若這些單體可以產(chǎn)生配子,并能用于雜交,則可用于基因的染色體定位。某育種專家在該植物培育過程中偶然發(fā)現(xiàn)一個隱性純合突變個體,請設計實驗來判斷該隱性突變基因位于第幾號染色體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種

讓該隱性突變個體分別與各種單體雜交,若某種單體的子代中出現(xiàn)隱性突變類型,則該基因在相應的染色體上(3)現(xiàn)有高稈(D)抗銹病(T)和矮稈(d)易感銹病(t)兩個小麥純合品種,所涉及的兩對性狀獨立遺傳。現(xiàn)要通過雜交育種的方式歷時四年培育出矮稈抗銹病新品種(假設每年只繁殖一代),請寫出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現(xiàn)有長毛立耳貓(BBEE)和短毛折耳貓(bbee)(雌雄均有),且這些基因是獨立分配的。請表述通過雜交育種的方式培育出穩(wěn)定遺傳的長毛折耳貓(BBee)育種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年:種植親代,雜交,收獲F1種子;第二年:種植F1,自交,收獲F2種子;第三年:種植F2,獲得表現(xiàn)型符合要求的小麥(矮稈抗銹病),同時矮稈抗銹病小麥自交,收獲F3種子,分單株保存;第四年:分別種植符合要求的F3,觀察是否發(fā)生性狀分離,不發(fā)生性狀分離的為符合要求的新品種選擇長毛立耳貓和短毛折耳貓雜交,獲得F1,讓F1雌雄個體相互交配,得F2,從F2中選擇長毛折耳貓與短毛折耳貓進行雜交,后代不發(fā)生性狀分離的親本為所選品種(5)現(xiàn)有基因型為AABB和aabb的某植物種子,已知A基因和b基因控制的性狀是優(yōu)良性狀,請寫出快速培育具有兩種優(yōu)良性狀新品種的育種方法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應采用單倍體育種的方法。思路:種植基因型為AABB和aabb植物的種子,讓兩個品種的植株雜交,得到F1的種子,種植F1的種子,采集F1植株的花藥進行離體培養(yǎng)得到單倍體幼苗,用秋水仙素(或低溫)誘導染色體加倍,得到四種純合的二倍體植株,選擇具有所需兩種優(yōu)良性狀的植物進行自交并收獲種子即為優(yōu)良品種題組預測一生物變異類型的理解1.[2023·西藏日喀則一模]有一種變異發(fā)生在兩條非同源染色體之間,它們發(fā)生染色體斷裂后,染色體片段相互交換,僅有位置的改變,沒有片段的增減。下列關于這種變異的敘述正確的是()A.這種變異屬于基因重組,發(fā)生在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前期B.該種變異是可遺傳變異的根本來源,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C.該種變異與三倍體無子西瓜的形成有關D.該種變異并沒有改變?nèi)旧w上基因的數(shù)量并且在光學顯微鏡下可觀察到答案:D解析:兩條非同源染色體之間的互換為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易位,不是基因重組,A錯誤;基因突變是可遺傳變異的根本來源,為生物進化提供原材料,本題所指的變異為染色體結構變異,B錯誤;三倍體無子西瓜是染色體數(shù)目變異的結果,題中變異是染色體結構變異,C錯誤;該種變異為易位,僅有位置的改變,沒有片段的增減。因此并沒有改變?nèi)旧w上基因的數(shù)量,并且在光學顯微鏡下可觀察到,D正確。2.[2023·四川瀘州校聯(lián)考模擬]下列關于生物變異和育種的相關說法,正確的是()A.只有在生殖細胞中發(fā)生的染色體數(shù)目或染色體結構的變化才屬于染色體變異B.含有偶數(shù)染色體組的個體不一定是多倍體,但含有奇數(shù)染色體組的個體一定是單倍體C.單倍體育種就是通過用花藥(花粉)離體培養(yǎng)的方法來獲得高產(chǎn)單倍體植株的過程D.DNA分子中發(fā)生堿基對的替換、增添或缺失,而引起基因結構的改變叫作基因突變答案:D解析:無論是體細胞還是生殖細胞中發(fā)生的染色體數(shù)目或染色體結構的變化都屬于染色體變異,A錯誤;含有偶數(shù)染色體組的個體不一定是多倍體,如由配子發(fā)育來的是單倍體,但含有奇數(shù)染色體組的個體也可能是多倍體,如三倍體,B錯誤;單倍體育種就是通過用花藥(花粉)離體培養(yǎng)的方法且用秋水仙素處理來獲得高產(chǎn)純合體植株的過程,C錯誤;DNA分子中發(fā)生堿基對的替換、增添或缺失,而引起基因結構的改變叫作基因突變,可以使得基因變成其等位基因,D正確。3.[2023·山東淄博三模]某些人的某編號染色體全部來自父方或母方,而其它染色體均正常,這種現(xiàn)象稱為“單親二體”。三體細胞(染色體比正常體細胞多1條)在有絲分裂時,三條染色體中的一條隨機丟失,可產(chǎn)生染色體數(shù)目正常的體細胞,這種現(xiàn)象稱為“三體自救”。發(fā)育成某女子的受精卵為三體細胞,該細胞發(fā)生“三體自救”后,該女子成為“單親二體”,兩條X染色體全部來自母親,但兩條X染色體的堿基序列差異很大。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母親在減數(shù)分裂產(chǎn)生卵細胞時,減I后期X染色體沒有正常分離B.受精卵卵裂時發(fā)生“三體自救”,來自父方的性染色體丟失C.此女子患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的發(fā)病率高于母親D.發(fā)育成此女子的受精卵中,性染色體組成為XXX或XXY答案:C解析:兩條X染色體全部來自母親,但兩條X染色體的堿基序列差異很大,說明不是相同的染色體,則來自母親的一對同源染色體,說明母親在減數(shù)分裂產(chǎn)生卵細胞時,減I后期X染色體沒有正常分離,A正確;該女子成為“單親二體”,兩條X染色體全部來自母親,則說明受精卵卵裂時發(fā)生“三體自救”,來自父方的性染色體丟失,B正確;此女子含有的兩條X染色體與母親的一樣,則該女子患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的發(fā)病率與母親的相同,C錯誤;母親在減數(shù)分裂產(chǎn)生卵細胞時,減I后期X染色體沒有正常分離,產(chǎn)生的卵細胞性染色體為XX,父親產(chǎn)生的精子性染色體為X或Y,故發(fā)育成此女子的受精卵中,性染色體組成為XXX或XXY,D正確。題組預測二聚焦變異探究,強力掃清難點4.[2023·廣東廣州模擬]秋水仙素的結構與核酸中的堿基相似,所以秋水仙素可插入到基因中形成非正常堿基對,或插入到堿基對之間,阻止氫鍵的正常形成,導致DNA不能與RNA聚合酶結合,還能與微管蛋白單體結合,從而抑制紡錘體合成,使細胞染色體數(shù)目加倍。據(jù)此推測,秋水仙素作用于細胞后不會引發(fā)的結果是()A.使著絲點無法分裂導致姐妹染色單體無法分開B.DNA分子在復制時因堿基對錯配導致基因突變C.轉錄受阻導致基因中的遺傳信息不能流向RNAD.DNA分子雙螺旋結構局部解旋導致穩(wěn)定性降低答案:A解析:秋水仙素通過影響紡錘體的形成而影響細胞中染色體的移動,但不影響著絲點的分裂,A錯誤;秋水仙素的結構與核酸中的堿基相似,所以秋水仙素可插入到基因中形成非正常堿基對,可以使DNA分子在復制時因堿基對錯配導致基因突變,B正確;秋水仙素導致DNA不能與RNA聚合酶結合會導致基因的轉錄受阻,C正確;秋水仙素可以插入到堿基對之間,阻止氫鍵的正常形成,使DNA分子雙螺旋結構局部解旋導致穩(wěn)定性降低,D正確。答案:A解析:女性有兩條X染色體,TLR7基因的Y264H位點突變機會更大,因此SLE在女性中發(fā)病率較高,A正確;Y264H位點發(fā)生堿基對的替換,四種堿基的比例可能發(fā)生改變,B錯誤;遺傳信息是指DNA分子中核苷酸(堿基對)的排列順序,Y264H位點發(fā)生堿基對的替換,基因的堿基序列和遺傳信息均發(fā)生改變,C錯誤;基因突變是指DNA分子中堿基對的增添、缺失和替換,引起基因結構的改變,Y264H位點發(fā)生堿基對的替換,改變了TLR7基因的結構,D錯誤。6.[2023·河北秦皇島??级果蠅的眼睛是復眼,紅眼(A)對白眼(a)為顯性,且等位基因A/a位于X染色體上。某雜合紅眼雌果蠅的A基因轉移到4號常染色體上的異染色質區(qū)后,由于異染色質結構的高度螺旋,某些細胞中的A基因不能正常表達,表現(xiàn)出部分小眼為紅色,部分小眼為白色,這種表現(xiàn)型稱為花斑型眼。下圖表示花斑型眼雌果蠅的基因所在染色體上的位置。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A基因轉移到4號常染色體的異染色質區(qū)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B.花斑型眼果蠅產(chǎn)生的初級卵母細胞中可以觀察到4個四分體C.位于異染色質區(qū)的DNA片段因為解旋困難而影響轉錄過程D.該雌果蠅產(chǎn)生的卵細胞在染色體組成上為均異常和均正常答案:B解析:A基因由X染色體轉移到4號常染色體上,屬于染色體結構變異中的易位,A正確;果蠅有8條染色體,正常情況下在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前期可以產(chǎn)生4個四分體,但是花斑型眼雌果蠅中X染色體與4號常染色體聯(lián)會時會形成“十字型”結構而不能形成四分體,因此觀察不到4個四分體,B錯誤;由于異染色質結構的高度螺旋,解旋困難,而轉錄需要先解旋,因此位于異染色質區(qū)的DNA片段轉錄過程受到影響,C正確;只有該雌果蠅經(jīng)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產(chǎn)生的次級卵母細胞內(nèi)含有正常4號染色體和正常X染色體時,產(chǎn)生的卵細胞在染色體組成上均為正常的,其余情況下產(chǎn)生的卵細胞均為異常的,D正確。

請回答:(1)誘發(fā)果蠅發(fā)生基因突變的處理具體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出兩種即可)。含并連X染色體果蠅的變異類型是___________。(2)甲果蠅產(chǎn)生的配子類型有_________。F1雄果蠅的Y染色體來自于

(填“父本”或“母本”)且F1的________(填“雌”或“雄”)果蠅中保存了突變基因。(3)經(jīng)誘導處理正常果蠅,其X染色體發(fā)生一次基因突變后,分別與含并連X染色體的果蠅雜交,F(xiàn)1中有的只有雌果蠅,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的出現(xiàn)朱紅眼、深紅眼等突變性狀,這些突變性狀不可能是__________(填“Ⅰ區(qū)顯性”、“Ⅰ區(qū)隱性”、“Ⅱ區(qū)顯性”或“Ⅱ區(qū)隱性”)突變。

用紫外線、X射線等(或其他輻射方法)處理,用亞硝酸鹽、堿基類似物等處理染色體變異XX、Y母本雄誘導產(chǎn)生了X染色體致死突變Ⅱ區(qū)隱性解析:(1)誘發(fā)果蠅發(fā)生基因突變的方式有三種:物理法:紫外線、X射線等處理;化學法:亞硝酸鹽、堿基類似物處理;生物法:相關病毒處理。并連XX染色體果蠅的變異屬于染色體變異。(2)甲果蠅的染色體組成為XXY,且XX不分離,產(chǎn)生XX和Y的兩種配子,F(xiàn)1可能的基因型有4種:XXX(致死)、XXY(雌性)、XY(雄性)和YY(致死),但成活的只有兩種個體:XXY(雌性)、XY(雄性),雄果蠅的Y染色體來自母本,在染色體組成正常的雄果蠅中保存了突變基因。(3)誘導處理的正常果蠅與XXY雌果蠅雜交,后代只有雌果蠅,而沒有雄果蠅,說明誘變果蠅產(chǎn)生的含有X染色體的配子致死或合子XY致死。X、Y染色體含有同源區(qū)Ⅱ區(qū)和非同源區(qū)Ⅰ區(qū)和Ⅲ區(qū)。正常果蠅的X染色體發(fā)生一次突變后,表現(xiàn)出朱紅眼和深紅眼等性狀,單基因突變并表現(xiàn)出性狀,如果是顯性基因突變,無論是在X染色體的同源區(qū)Ⅱ區(qū),還是在非同源區(qū)Ⅰ區(qū)都能表現(xiàn)出性狀,如果是隱性突變,在X染色體的非同源區(qū)Ⅰ區(qū)可表現(xiàn)性狀,但在同源區(qū)Ⅱ區(qū)則不能表現(xiàn)性狀,所以再現(xiàn)朱紅眼和深紅眼的基因突變不可能是Ⅱ區(qū)隱性突變。(4)野生型果蠅眼色為紅色,要研究朱紅眼、深紅眼突變性狀(都是隱性突變)是否由同一紅眼基因突變形成的相對性狀,現(xiàn)有野生型朱紅眼、深紅眼純合雌雄果蠅若干,請選擇合適果蠅設計雜交實驗進行探究,寫出實驗思路并預測實驗結果與結論。實驗思路:

實驗結果與結論:選取朱紅眼雌(雄)果蠅和深紅眼雄(雌)果蠅進行雜交,觀察后代眼色情況。若后代雌果蠅全為野生型,則朱紅眼、深紅眼突變性狀不是由同一基因突變形成;若后代雌全為朱紅眼或深紅眼,則朱紅眼、深紅眼突變性狀是由同一基因突變形成。解析:朱紅眼和深紅眼的隱性性狀可能是由同一紅眼眼顯性基因突變而成,也可能是不同的基因突變而成。如果是同一基因突變造成,紅眼、朱紅眼和深紅眼的基因型可記為紅眼XAXA、XAY,朱紅眼Xa1Xa1、Xa1Y,深紅眼Xa2Xa2、Xa2Y;如果是不同基因突變造成,紅眼、朱紅眼和深紅眼的基因型可記為紅眼XABXAB、XABY,朱紅眼XAbXAb、XAbY深紅眼XaBXaB、XaBY。要驗證基因突變的類型,可選擇朱紅眼果蠅和深紅果蠅進行正反交,通過觀察子代的表現(xiàn)型可判斷突變類型。如果是第一種突變方式,朱紅眼果蠅和深紅眼果蠅正反交,子代的基因型為Xa1Xa2、Xa1Y或Xa1Xa2、Xa2Y,子代都表現(xiàn)為朱紅眼或深紅眼;如果是第二種突變方式,朱紅眼果蠅和深紅眼果蠅正反交,子代雌性基因型都為XAbXaB,表現(xiàn)為紅眼。8.[2023·廣東廣州模擬]中國盛產(chǎn)絲綢,并開辟了將絲綢商品推向世界、連結亞歐大陸古代東西方文明的絲綢之路。在養(yǎng)蠶實踐中發(fā)現(xiàn),雄蠶體形壯碩,產(chǎn)絲量比雌蠶高?,F(xiàn)代產(chǎn)業(yè)化家蠶養(yǎng)殖為獲得更多的雄蠶,科學家利用電離輻射誘變技術先產(chǎn)生A、B、C三種突變體,再進一步獲得用于家蠶育種的平衡致死系雄蠶(Zl1+Zl2+)。其中B、C突變體分別有位于Z染色體的非等位隱性致死基因“l(fā)1”和“l(fā)2”(正常性狀對應的基因用“+”表示),如下圖所示。請回答以下問題:(1)蠶是ZW性別決定的昆蟲,自然狀態(tài)下繁殖,由于產(chǎn)生性染色體組成為__________________比例相當且成活率相同,所以子代的性別比例雄雌相當。(2)由上圖可知,電離輻射導致的變異有___________________。要確定電離輻射后得到的B、C個體Z染色體上是否被成功誘導出致死基因,可將其與___________雜交,若子代出現(xiàn)_____________,則說明實驗成功。ZZ、ZW的兩種受精卵染色體變異和基因突變野生型雌蠶雌雄比例為1∶2解析:(1)蠶是ZW性別決定的昆蟲,ZZ是雄性、ZW是雌性,ZZ、ZW的兩種受精卵比例相當且成活率相同,所以子代的性別比例雄雌相當。(2)電離輻射可導致染色體變異和基因突變。為了探究B、C個體Z染色體上是否被成功誘導出致死基因,可讓B、C個體與野生型雌蠶雜交,若子代出現(xiàn)雌雄比例為1∶2,則說明被成功誘導出致死基因。解析:(1)蠶是ZW性別決定的昆蟲,ZZ是雄性、ZW是雌性,ZZ、ZW的兩種受精卵比例相當且成活率相同,所以子代的性別比例雄雌相當。(2)電離輻射可導致染色體變異和基因突變。為了探究B、C個體Z染色體上是否被成功誘導出致死基因,可讓B、C個體與野生型雌蠶雜交,若子代出現(xiàn)雌雄比例為1∶2,則說明被成功誘導出致死基因。(3)要獲得平衡致死系雄蠶(Zl1+Zl2+),可利用上述突變體進行雜交,其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蠶業(yè)生產(chǎn)中,平衡致死系雄蠶在大規(guī)模育種中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將A突變體與B突變體雜交后得到子一代,選取子一代中的Zl1+W++雌蠶突變體與C突變體雜交(或將A突變體與C突變體雜交后得到子一代,選取子一代中的Zl2+W++雌蠶與B突變體雜交),即可獲得Zl1+Zl2+個體

將平衡致死系雄蠶與野生型雌蠶雜交,子代雌蠶致死,雄蠶存活,即可獲大量的只有雄蠶的群體(蠶種),用于大規(guī)模飼養(yǎng)就能提高蠶絲產(chǎn)量解析:(3)為了獲取平衡致死系雄蠶(Zl1+Zl2+),可將A突變體與B突變體雜交后得到子一代,選取子一代中的Zl1+W++雌蠶突變體與C突變體雜交(或將A突變體與C突變體雜交后得到子一代,選取子一代中的Zl2+W++雌蠶與B突變體雜交),即可獲得Zl1+Zl2+個體。(4)將平衡致死系雄蠶與野生型雌蠶雜交,子代雌蠶致死,雄蠶存活,即可獲得大量的只有雄蠶的群體(蠶種),用于大規(guī)模飼養(yǎng)就能提高蠶絲產(chǎn)量,所以平衡致死系雄蠶在大規(guī)模育種中有重要的應用價值。整合考點11

“撥開迷霧”的進化理論考點整合

固考基1.理清生物進化脈絡種群地理種群基因頻率物種2.數(shù)字歸納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中的“兩、兩、三、三、三”基因頻率生殖隔離基因交流突變基因重組自然選擇隔離地理隔離生殖隔離地理隔離純合子雜合子顯性純合子顯性雜合子足夠大自由突變不變(1)自然選擇的對象①直接對象:是生物的變異性狀(表現(xiàn)型)。②間接對象:是相關的基因型。③根本對象:是與變異性狀相對應的基因,即自然選擇的實質是環(huán)境對變異所對應的基因的選擇,因而可以改變種群的基因頻率。(2)變異先于環(huán)境選擇①突變不是基因突變的簡稱,而是包括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②變異在環(huán)境變化之前已經(jīng)產(chǎn)生,環(huán)境只是起選擇作用,不能定向誘發(fā)基因突變。③變異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選擇能定向改變種群基因頻率,從而使種群發(fā)生定向進化。3.自交和自由交配時基因(型)頻率變化不同(1)自交:種群個體自交時,子代中________增多,雜合子減少,基因型頻率發(fā)生改變。自交過程________(填“改變”或“不改變”)基因頻率。(2)自由交配:在無基因突變、各種基因型的個體生活力相同時,處于遺傳平衡的種群自由交配遵循遺傳平衡定律,上下代之間種群的基因頻率、基因型頻率________(填“不變”或“改變”)。純合子不改變不變4.物種形成和生物進化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項目物種形成生物進化標志生殖隔離出現(xiàn)種群基因頻率改變變化后的生物與原生物的關系新物種形成,出現(xiàn)生殖隔離,質變生物進化,基因頻率改變,量變二者聯(lián)系①只有不同種群的基因庫產(chǎn)生了明顯差異,出現(xiàn)生殖隔離才形成新物種;②進化不一定產(chǎn)生新物種,新物種產(chǎn)生過程一定發(fā)生了進化類研真題

明考向類型1全國卷真題體驗尋趨勢1.[2018·全國卷Ⅰ,29節(jié)選]回答下列問題:(1)大自然中,獵物可通過快速奔跑來逃脫被捕食,而捕食者則通過更快速的奔跑來獲得捕食獵物的機會,獵物和捕食者的每一點進步都會促進對方發(fā)生改變,這種現(xiàn)象在生態(tài)學上稱為_________。(2)根據(jù)生態(tài)學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論”,食性廣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種多樣性,在這個過程中,捕食者使物種多樣性增加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進化捕食者往往捕食個體數(shù)量多的物種,為其他物種的生存提供機會解析:(1)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fā)展,這就是共同進化,獵物和捕食者的每一點進步都會促進對方發(fā)生改變,這種現(xiàn)象在生態(tài)學上也是共同進化。(2)“收割理論”是指捕食者往往捕食個體數(shù)量多的物種,這樣就會避免出現(xiàn)一種或幾種生物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占絕對優(yōu)勢的局面,為其他物種的形成騰出空間,有利于增加物種的多樣性。類型2地方卷真題體驗尋共性2.[2023·北京卷]抗蟲作物對害蟲的生存產(chǎn)生壓力,會使害蟲種群抗性基因頻率迅速提高,導致作物的抗蟲效果逐漸減弱。為使轉基因抗蟲棉保持抗蟲效果,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上會采取一系列措施。以下措施不能實現(xiàn)上述目標()A.在轉基因抗蟲棉種子中混入少量常規(guī)種子B.大面積種植轉基因抗蟲棉,并施用殺蟲劑C.轉基因抗蟲棉與小面積的常規(guī)棉間隔種植D.轉基因抗蟲棉大田周圍設置常規(guī)棉隔離帶答案:B解析:在轉基因抗蟲棉種子中混入少量常規(guī)種子,非轉基因作物的存在不會對害蟲生存產(chǎn)生壓力,A不符合題意;大面積種植轉基因作物并使用殺蟲劑會導致害蟲大量死亡,抗性基因頻率會越來越高,因為能生存的大多數(shù)都具有抗性基因,B符合題意;轉基因抗蟲棉與小面積的常規(guī)棉間隔種植也會減少轉基因作物的數(shù)量,減少對害蟲的殺傷力,C不符合題意;轉基因抗蟲棉大田周圍設置常規(guī)棉隔離帶會使一部分害蟲體內(nèi)的非抗性基因保留下來,不至于使抗性基因越來越高,D不符合題意。3.[2023·海南卷]某學者按選擇結果將自然選擇分為三種類型,即穩(wěn)定選擇、定向選擇和分裂選擇,如圖。橫坐標是按一定順序排布的種群個體表型特征,縱坐標是表型頻率,陰影區(qū)是環(huán)境壓力作用的區(qū)域。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A.三種類型的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變化的影響是隨機的B.穩(wěn)定選擇有利于表型頻率高的個體C.定向選擇的結果是使種群表型均值發(fā)生偏移D.分裂選擇對表型頻率高的個體不利,使其表型頻率降低答案:A解析:三種類型的選擇都是自然選擇,自然選擇對種群基因頻率的影響是固定的,都使種群基因頻率發(fā)生定向的改變,A錯誤;根據(jù)圖示信息,穩(wěn)定選擇淘汰了表型頻率低的個體,有利于表型頻率高的個體,B正確;根據(jù)圖示信息,定向選擇是在一個方向上改變了種群某些表現(xiàn)性特征的頻率曲線,使個體偏離平均值,C正確;分裂選擇淘汰了表型頻率高的個體,使其頻率下降,D正確。4.[2023·湖北卷]某二倍體動物種群有100個個體,其常染色體上某基因有A1、A2、A3三個等位基因。對這些個體的基因A1、A2、A3進行PCR擴增,凝膠電泳及統(tǒng)計結果如圖所示。該種群中A3的基因頻率是()A.52%B.27%C.26%D.2%答案:C解析:分析電泳圖,含A3基因的個體有2個A3A3,15個A1A3,35個A2A3,所以A3的基因頻率是:(2×2+15+35)÷(100×2)×100%=27%,B正確。5.[2023·湖北卷]現(xiàn)有甲、乙兩種牽?;?,花冠的顏色由基因A、a控制。含A基因的牽?;ㄩ_紫花,不含A基因的牽牛花開白花。甲開白花,釋放的揮發(fā)物質多,主要靠蛾類傳粉;乙開紫花,釋放的揮發(fā)物質少,主要靠蜂類傳粉。若將A基因轉入甲,其花顏色由白變紫,其他性狀不變,但對蛾類的吸引下降,對蜂類的吸引增強。根據(jù)上述材料,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甲、乙兩種牽?;▊鞣劾ハx的差異,對維持兩物種生殖隔離具有重要作用B.在蛾類多而蜂類少的環(huán)境下,甲有選擇優(yōu)勢,A基因突變加快C.將A基因引入甲植物種群后,甲植物種群的基因庫未發(fā)生改變D.甲釋放的揮發(fā)物是吸引蛾類傳粉的決定性因素答案:A解析:甲、乙兩種牽牛花傳粉昆蟲的差異,導致兩物種之間不會交叉?zhèn)鞣?,對維持兩物種生殖隔離具有重要作用,A正確;甲主要靠蛾類傳粉,在蛾類多而蜂類少的環(huán)境下,甲有選擇優(yōu)勢,但并不會導致A基因突變加快,B錯誤;基因庫是指一個種群內(nèi)所有個體的全部基因,將A基因引入甲植物種群(本身不含A基因)后,甲植物種群的基因庫發(fā)生改變,C錯誤;若將A基因轉入甲,其花顏色由白變紫,其他性狀不變(釋放的揮發(fā)物質沒有改變),但對蛾類的吸引下降,對蜂類的吸引增強,推測花冠顏色為白色是吸引蛾類傳粉的決定性因素,而不是釋放的揮發(fā)物,D錯誤。長句專練

強素養(yǎng)1.概念辨析類(1)物種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共同進化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一策略對人類利用資源的啟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夠在自然狀態(tài)下相互交配并且產(chǎn)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在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fā)展

捕食者一般不會將所有的獵物都吃掉,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個體

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人類不應掠奪式地開發(fā)和利用生物資源,而應合理有度地利用生物資源2.原因分析類(1)依據(jù)現(xiàn)代生物進化理論的觀點,長期使用農(nóng)藥會使水稻害蟲抗藥性增強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捕食是常見的生物現(xiàn)象,捕食者的存在能夠提高群落的穩(wěn)定性,也能增加物種的多樣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農(nóng)藥的長期選擇會使水稻害蟲抗藥性的基因頻率不斷增大

群落中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相互影響,又相互制約,使它們的數(shù)量在一定的范圍內(nèi)波動,因此捕食者的存在能夠提高群落的穩(wěn)定性。捕食者往往捕食個體數(shù)量多的物種,這樣就會避免出現(xiàn)一種或少數(shù)幾種生物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占絕對優(yōu)勢的局面,為其他物種的形成騰出空間(3)若甲、乙水草雜交,可產(chǎn)生三倍體的后代。甲、乙水草________(填“是”或“不是”)同一物種。你判斷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若存在一個種群,種群數(shù)量足夠大,個體間可隨機交配。在一對相對性狀中,表現(xiàn)隱性性狀的個體數(shù)與表現(xiàn)顯性性狀的個體數(shù)之比一直維持3∶1,不考慮突變、自然選擇、遷入和遷出等因素,種群維持該比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是甲、乙雜交的后代是三倍體,三倍體不能產(chǎn)生正常的配子。所以不具有正常的生殖能力,因此不是同一物種

(5)DNA分子雜交技術可以用來比較不同種生物DNA分子的差異。當兩種生物的DNA分子的單鏈具有互補的堿基序列時,互補的堿基序列就會結合在一起,形成雜合雙鏈區(qū);在沒有互補堿基序列的部位,仍然是兩條游離的單鏈(如下圖)。形成雜合雙鏈區(qū)的部位越多,說明這兩種生物的親緣關系越近,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雜合雙鏈區(qū)的部位越多,DNA堿基序列的一致性越高,說明在生物進化的過程中,DNA堿基序列發(fā)生的變化越小,因此親緣關系越近(6)下圖表示將某種植物分別移栽到低緯度和高緯度地區(qū)種植,經(jīng)過多年的演化后最終形成了不同的五個物種。①可以幫助你確定D和C不是同一個物種的依據(j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圖示中B物種進化為D、E兩個物種的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C種群內(nèi)部個體間形態(tài)和大小方面的差異,體現(xiàn)的是_________多樣性。

D和C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產(chǎn)生可育后代(或D和C之間存在生殖隔離)地理隔離阻斷了基因的交流,不同環(huán)境的自然選擇造成不同基因頻率的變化,當基因頻率變化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形成生殖隔離,從而形成物種D和E基因(遺傳)答案:C解析:近似鴨種多而天敵少的地區(qū),主要的種間關系是競爭,a決定素羽,不利于雌鴨的識別,因此a基因頻率會降低,A基因頻率會升高,A正確;近似鴨種少天敵也少的地區(qū),在個體生存能力方面,A、a控制的性狀沒有明顯的優(yōu)勢,因此基因頻率比例相當,B正確;天敵和近似鴨是綠頭鴨種群進化的選擇壓力,直接作用的是個體的表現(xiàn)型,C錯誤;具有生殖隔離的物種不能交配,綠頭鴨與近似鴨種錯交使生殖失敗的原因是不同物種存在生殖隔離,D正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這20年間,乙、丙兩島昆蟲都發(fā)生了進化B.丙島這種昆蟲全部個體的A、a、a1基因構成了該種群的基因庫C.三個島上生物多樣性的形成是指新物種不斷形成的過程D.a1基因來源于基因突變,a1基因頻率升高可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答案:D解析:3年后乙島A的基因頻率=40%+1/2×40%=60%,a的基因頻率=1-60%=40%,丙島A的基因頻率=9%+1/2×10%=14%;20年后乙島A的基因頻率=36%+1/2×48%=60%,a的基因頻率=1-60%=40%,丙島A的基因頻率=5%,a的基因頻率=40%,說明乙島昆蟲的體色沒有發(fā)生進化,A錯誤;種群基因庫是指一個種群中全部個體的所有基因,丙島這種昆蟲全部個體的A、a、a1基因不能構成該種群的基因庫,B錯誤;生物多樣性包括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因此生物多樣性的形成不僅僅是新的物種不斷形成的過程,C錯誤;a1、a和A是等位基因,等位基因來源于基因突變;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a1基因頻率升高可能是自然選擇的結果,D正確。答案:D解析:典型的物種形成方式是經(jīng)過長期的地理隔離,使一個物種的兩個或多個種群產(chǎn)生生殖隔離,最終形成新物種,A正確;地理隔離不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生殖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B正確;生物進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生物與生物、生物與環(huán)境之間協(xié)同進化的過程,本質在于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C正確;自然環(huán)境對種群產(chǎn)生的可遺傳的變異進行選擇,導致種群基因頻率的定向改變,并不是自然環(huán)境引起種群產(chǎn)生可遺傳的變異,D錯誤。對物種和進化標準的判斷技巧(1)判斷兩個種群是否屬于同一物種的標準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