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自考00814中國古代文論選讀試題及答案含解析_第1頁
2018年4月自考00814中國古代文論選讀試題及答案含解析_第2頁
2018年4月自考00814中國古代文論選讀試題及答案含解析_第3頁
2018年4月自考00814中國古代文論選讀試題及答案含解析_第4頁
2018年4月自考00814中國古代文論選讀試題及答案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中國古代文論選讀(四川)年月真題

00814-sc20184

1、【單選題】孔子說《詩經(jīng)》“思無邪”所體現(xiàn)的文藝思想是()

詩無達詁

文質(zhì)彬彬

A:

盡善盡美

B:

中和之美

C:

答D:案:D

解析:《論語·為政》篇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日:‘思無邪。’”提出了“思

無邪”說?!八紵o邪”的批評標準從藝術(shù)上說,就是提倡一種“中和”之美?!对姟啡?/p>

中的作品起初不僅關(guān)涉內(nèi)容(歌詞),而且與音樂有緊密的關(guān)系。因此,從音樂,上講,

“思無邪”就是提倡音樂的樂曲,要中正平和,要“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從文學作品

上講,則要求作品從思想內(nèi)容到語言,都不要過分激烈,應當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過于

直露。

2、【單選題】宋代朱熹將“興觀群怨”中的“興”解釋為()

引譬連類

起也

A:

感發(fā)志意

B:

言已盡而意有余

C:

答D:案:C

解析:《論語·陽貨》:“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興:聯(lián)想;觀:觀

察;群:合群;怨:怨恨。古人認為讀《詩經(jīng)》可以培養(yǎng)人的四種能力。后泛指詩的社會

功能。

3、【單選題】莊子用“心齋、坐忘”說明的文藝觀點是()

物化

虛靜

A:

言不盡意

B:

得意忘言

C:

答D:案:B

解析:莊子提出“心齋”和“坐忘”以闡釋“虛靜”。莊子說:“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

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

4、【單選題】清代論述《詩經(jīng)》“風、雅”正與變關(guān)系的理論家是()

司馬遷

揚雄

A:

葉燮

B:

王夫之

C:

答D:案:C

解析:葉燮《原詩》“風雅之有正變”論述了風、雅的正變關(guān)系。

5、【單選題】說屈原“依托五經(jīng)以立義焉”的理論家是()

司馬遷

班固

A:

劉安

B:

王逸

C:

答D:案:D

解析:“依托五經(jīng)以立義焉”出自《楚辭章句序》,系東漢王逸對《離騷》的評價。

6、【單選題】曹丕在《典論論文》中論述的核心理論是()

文體論

文氣說

A:

價值論

B:

批評論

C:

答D:案:B

解析:論述了“文”與“氣”的關(guān)系,提出了“文以氣為主”的主張,這是曹丕文學理論的

核心。

7、【單選題】《宋書·謝靈運傳論》的作者是()

陸機

曹丕

A:

沈約

B:

鐘嶸

C:

答D:案:C

解析:《宋書》是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著,記述南朝劉宋王朝自劉裕建基至劉準首尾六十年

的史實,為沈約所撰。

8、【單選題】“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說明了想象的特征是()

超越性

形象性

A:

情感性

B:

模糊性

C:

答D:案:A

9、【單選題】“物感說”的明確提出者是()

《毛詩大序》

鐘嶸

A:

曹不

B:

沈約

C:

答D:案:B

解析:南朝梁鐘嶸提出的詩歌發(fā)生論。物感說濫觴于《樂記》:“凡音之起,由人心生

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薄皹氛?,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物也?!闭J為音

樂的發(fā)生是由于人心之“感于物而動”,從而產(chǎn)生情,“情動于中,故形于聲”。

10、【單選題】杜甫的《論詩六絕句》在文學批評上開創(chuàng)的先河是()

以禪論詩

以詩論詩

A:

以氣論詩

B:

以味論詩

C:

答D:案:B

解析:論詩詩,即以詩的形式來評論詩人詩作,闡述詩學原理。作為一種獨特的詩學批評

文體,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時期的“賦詩言志”。唐代杜甫用完整詩篇來論詩,即《戲為六

絕句》,開創(chuàng)了詩論詩的先河。趙翼的這首論詩詩,即是繼承了杜甫詩論詩的傳統(tǒng)方式。

11、【單選題】最早提出“意境”這一概念的是()

李白

王昌齡

A:

皎然

B:

劉禹錫

C:

D:

答案:B

解析:在詩歌中“意境”一詞最早見于唐代王昌齡的《詩格》,其中稱:“詩有三境”。

提出了意境、物境、情境三境說。唐末司空圖,提出“思與境偕”;宋代蘇軾則是“境與

意會”;王世貞是“神與境會”。明代朱承爵在《存余堂詩話》中則進一步明確地使用了

這一概念,他說:“作詩之妙,全在意境融徹,出聲音之外,乃得真味。

12、【單選題】最早以“詩話”命名的著作是()

《誠齋詩話》

《六一詩話》

A:

《滄浪詩話》

B:

《中山詩話》

C:

答D:案:B

解析:《六一詩話》《六一詩話》,原名《詩話》,后人為了避免與其他詩話混淆,遂改

稱《六一詩話》。其中共二十八則,主要論詩,兼記本事,對西岜體多有批評。這是現(xiàn)存

最早的一部詩話,它標志著以詩話評詩的新形式的產(chǎn)生,具有開創(chuàng)之功。王安石的文學主

張。

13、【單選題】呂本中提出的主要詩學主張是()

滋味說

直尋說

A:

活法說

B:

韻味說

C:

答D:案:C

解析:呂本中提出文學創(chuàng)作有其規(guī)律,但不能受規(guī)律拘束,要學會靈活應用。

14、【單選題】明代戲曲論著《曲律》的作者是()

何良俊

徐渭

A:

湯顯祖

B:

王驥德

C:

答D:案:D

解析:《曲律》是明代王驥德創(chuàng)作戲曲論著。

15、【單選題】謝榛論詩的核心主張是()

情景關(guān)系

天機說

A:

情志關(guān)系

B:

肌理說

C:

答D:案:A

解析:謝榛詩論討論的中心之一是情景問題,他主張情景適會。

16、【單選題】清代倡導“肌理”說的理論家是()

袁枚

王士禎

A:

翁方綱

B:

沈德潛

C:

答D:案:C

解析:肌理說,翁方綱提出的學說,翁方綱的肌理說實際上是王士禎神韻說和沈德潛格調(diào)

說的調(diào)和與修正。他用肌理給神韻、格調(diào)以新的解釋,目的在于使復古詩論重振旗鼓,與

袁枚的性靈說相抗衡。

17、【單選題】對中國戲曲進行全面總結(jié)的理論家是()

李漁

焦循

A:

金圣嘆

B:

脂硯齋

C:

答D:案:A

解析:李漁《閑情偶寄》詞曲部,以結(jié)構(gòu)、詞采、音律、賓自、科諢、格局六方面論戲曲

文學,以選劇、變調(diào)、授曲、教自、脫套五方面論戲曲表演,對中國古代戲曲做了全面總

結(jié)。

18、【單選題】金圣嘆認為《水滸》高于《史記》,因為《水滸》是()

“以文運事”

“任憑提起一個都是舊時熟識”

A:

“因文生事”

B:

“人有其性情”

C:

答D:案:C

解析:金圣嘆在《讀第五才子書法》中指出:某嘗道《水滸》勝似《史記》,人都不肯

信,殊不知某卻不是亂說。其實《史記》是以文運事;《水滸》是因文生事。以文運事,

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卻要算計出一篇文字來,雖是史公高才,也畢竟是吃苦事。因文

生事即不然,只是順著筆性去,削高補低都由我。

19、【單選題】李夢陽的文學主張屬于()

復古派

革新派

A:

復古兼革新派

B:

自然派

C:

答D:案:A

解析:李夢陽是“前七子”之魁首,以他為首的明朝文人發(fā)起復古運動,極力批判當時學

界的種種弊端,并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思想,創(chuàng)作出諸多學卷氣濃厚的佳作,

一舉振興明朝文壇。

20、【單選題】《人間詞話》的作者是()

龔自珍

梁啟超

A:

王國維

B:

劉熙載

C:

答D:案:C

解析:《人間詞話》是王國維所著的一部文學批評著作。

21、【多選題】以下語句出自于《毛詩大序》的有()

“詩者,志之所之也”

“吟詠情性,以風其上”

A:

“主文而譎諫”

B:

“詩緣情而綺靡”

C:

“建安風力盡矣”

D:

答E:案:ABC

22、【多選題】劉勰認為風格構(gòu)成的主觀因素有()

A:

B:

C:

D:

答E:案:ABCD

解析:劉勰“才有庸俊,氣有剛?cè)?,學有淺深,習有雅鄭”,指的作家個性形成的四個方

面:才、氣、學、習。

23、【多選題】中國文論史上受到道家影響的理論家有()

曹丕

鐘嶸

A:

司空圖

B:

李白

C:

蘇軾

D:

答E:案:ABCDE

解析:曹丕“文氣”說受儒道氣的影響。鐘嶸“滋味”說、司空圖“詩味”說及“味外

之旨”受莊子“言不盡意影響。李白、蘇式崇尚自然受與莊子一脈相承。

24、【多選題】李清照認為詞的特殊審美特征有()

勿破碎

講故實

A:

要典雅

B:

重鋪敘

C:

重抒情

D:

答E:案:BCD

25、【多選題】湯顯祖的才情論包含的具體內(nèi)容有()

A:

B:

C:

D:

答E:案:ABCE

26、【判斷題】鐘嶸提倡“直尋說”的意思是強調(diào)詩歌創(chuàng)作要自然。

正確

錯誤

A:

B:

答案:A

解析:南朝梁鐘嶸《詩品序》“觀市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尋”T提出“直尋說”,

認為寫景抒情應有真切的審美感受;表達不假雕飾,生動鮮明,有自然之美,不以用典為

貴。

27、【判斷題】白居易以“六義”為標準評價歷代詩歌,認為一代不如一代,這是完全正確

的。

正確

錯誤

A:

答B(yǎng):案:B

解析:白居易強調(diào)“風“”雅”反映現(xiàn)實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風雅比興”是“六義”的精髓,

而“美刺”又是“風雅”的精神所在。并沒有以六義的標準去評價歷代詩歌。

28、【判斷題】李漁認為戲曲的真實性可以通過虛構(gòu)、典型化來實現(xiàn)。

正確

錯誤

A:

答B(yǎng):案:B

解析:這個觀點有失嚴謹。李漁對虛構(gòu)的看法是一分為二的。他認為當代作家在反映當代

人物和事件時,可以采用虛構(gòu)的形式。但今人在處理古代題材時就不要虛構(gòu)了,因為古人

和古事記載于典籍,如果進行虛構(gòu),不同于典籍,就不能取信于人了。

29、【問答題】簡述揚雄的文藝觀點。

答案:①揚雄文藝思想的核心是“原道、征圣、宗經(jīng)”,他所推崇的“道”是儒家之道,他

認為掌握了儒家之道的人就可以“通天地人”。對“道”的追求也應以圣人為榜樣,評判

是非應以圣人為標準。當圣人在世時,以他為標準,當圣人不在世時,以他的書為標準,這就

是所謂的“在則人,亡則書,其統(tǒng)一也”。②揚雄《法言?問神》“故言,心聲也…”,肯定

了文學作品的美來源于心,而這個心包含了精神存在、道德修養(yǎng)、真情實感、主觀個性等

諸多因素。③揚雄《法言?吾子》“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是他文學批評實

踐的原則。他秉承這一標準對屈原、賈誼、司馬相如、司馬遷等人的賦作展開文學批評。

“麗以則”要求作品在達到開式美、藝術(shù)水平高的要求外,還要符合儒家“經(jīng)世致

用”“溫柔敦厚”“明哲保身”的思想要求。

30、【問答題】簡述蘇軾關(guān)于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張。

答案:?蘇軾的文學思想是文、道并重。①蘇軾認為文章的藝術(shù)具有獨立的價值,如“精

金美玉,市有定價”,文章并不僅僅是載道的工具,其自身的表現(xiàn)功能便是人類精神活動

的一種高級形態(tài)。②蘇軾心目中的“道”不限于儒家之道,而是泛指事物的規(guī)律,例如

“日與水居”的人“有得于水之道”(《日喻》)。所以蘇軾主張文章應像客觀世界一

樣,文理自然,姿態(tài)橫生。他提倡藝術(shù)風格的多樣化和生動性,反對千篇一律的統(tǒng)一文

風,認為那樣會造成文壇“彌望皆黃茅白葦”般的荒蕪。正是在這種獨特的文學思想指導

下,蘇軾的散文呈現(xiàn)出多姿多采的藝術(shù)風貌。蘇軾擅長寫議論文。他早年寫的史論有較濃

的縱橫家習氣,但也有許多獨到的見解。雜說、書札、序跋等議論文,更能體現(xiàn)蘇軾的文

學成就。這些文章同樣善于翻新出奇,但形式更為活潑,議論更為生動,而且往往是夾敘

夾議,兼帶抒情。敘事記游之文,敘事、抒情、議論三種功能更是結(jié)合得水乳交融。辭賦

和四六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辭賦繼承了歐陽修的傳統(tǒng),但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

蕭散之氣,吸收了詩歌的抒情意味,從而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創(chuàng)作了《赤壁賦》和《后赤

壁賦》這樣的名篇。蘇軾的散文在宋代與歐陽修、王安石齊名,但如果單從文學的角度來

看,則蘇文無疑是宋文中成就最高的一家。

31、【問答題】簡述明代關(guān)于小說的主要理論觀點。

答案:明代文學理論的發(fā)展與當時的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和社會現(xiàn)實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聯(lián)系。

①從明初至成化、隆慶的二百年問,被視為正統(tǒng)文學的詩文領(lǐng)域,先后被“雍容典雅”的

“臺閣體”和前后七子的復古派所統(tǒng)治?!芭_閣體”粉飾現(xiàn)實的文風、詩風成了文學發(fā)展

上的一股逆流。前七子則明確提出“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復古口號來對抗“臺閣體”

的柔靡文風詩風。但他們的復古沒有革新意義而只不過是形式主義的仿古、摹古。②后七

子的文論主張與前七子一樣,都是以主格調(diào),講法度,以漢魏盛唐為“第一義”的。這一

時期,一向為封建土大夫所瞧不起的通俗文藝流行民間,并日漸成熟,給人們的審美意識

以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因而通俗文學理論(諸如戲曲理論、小說理論)得到空前發(fā)展。③

明代中葉以后,社會生產(chǎn)中出現(xiàn)了萌芽狀態(tài)的資本主義生產(chǎn)關(guān)系,隨后繼續(xù)有所發(fā)展。至

萬歷年間,以李贄為代表的左派王學對程朱理學進行了猛烈的沖擊。經(jīng)濟和思想領(lǐng)域內(nèi)的

這些變化,反映到文藝上則是小說、戲劇等逐漸得到重視,市民階層的思想意識在文藝領(lǐng)

域逐漸得到表現(xiàn),而這一切使文學理論有了一個重要的發(fā)展。李贄、湯顯祖、公安三袁等

一大批很有影響的文論家,帶著鮮明的反傳統(tǒng)的時代特色,反對封建禮教束縛,反對擬古

主義的假詩文,追求個性解放,重視真實情感和審美趣味的表現(xiàn)和抒發(fā)。重視藝術(shù)風格上

的自然本色,成為一代審美理想和審美追求的基本特點。

32、【問答題】簡述清代姚鼐關(guān)于風格的主要觀點。

答案:姚鼐將文學風格分為兩類:①陽剛之美。雄渾、勁健、豪放、壯偉等風格納入此

類。②陰柔之美。修潔、淡雅、高遠、婉麗等風格納入此類。這兩種風格"統(tǒng)二氣之會而

弗偏",也就是交匯融合、相輔相成,不可偏廢其一。

33、【問答題】試論莊子的文藝主張及影響。

答案:《莊子》在創(chuàng)作論上的主要貢獻是“虛靜”說和“物化”說。①虛靜,原是中國古

代哲學思想中的一個重要范疇,指的是人在認識外界事物時的一種靜觀的精神。老子首先

提出了“致虛極,守靜篤”的思想,莊子則又極大地加以發(fā)揮。要在藝術(shù)創(chuàng)造上達到理想

的境界,《莊子》認為創(chuàng)作主體必須進入“虛靜”的精神狀態(tài),根據(jù)《莊子》書的論述,

也就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我存在,拋棄一切知識,達到與道合一。這樣才能

自由地進行審美觀照,藝術(shù)創(chuàng)造力也最為旺盛。而創(chuàng)作者不再感到主體自我存在,便進入

了所謂“物化”境界,也叫做“以天合天”,主體的“自然”和客體的“自然”合而為

一,這樣的創(chuàng)作自然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了。②“物化”的思想,本來也是莊子提出的哲

學認識論,即主張作為主體的人在體認客觀事物之“道”的過程中,在心靈“虛靜”的狀

態(tài)下,最后要達到、也能夠達到一種物我同構(gòu)、與道合一的最高境界,即徹底泯滅認識的

主、客體之間的界限。

34、【問答題】試論嚴羽的詩學觀點及特點。

答案:(1)嚴羽詩學的主要觀點有:①“妙悟”說。嚴羽說“大抵禪道,惟在妙悟,詩

道亦在妙悟”,強調(diào):學詩主要不是靠“學力”,而是靠“妙悟”。②“別材”“別趣”

說。嚴羽強調(diào):“詩有別材,非關(guān)書也,詩有別趣,非關(guān)理也?!薄皠e材”“別趣”,是

說詩歌有自己的特殊題材,不同于書本的知識、學問;詩歌有其特殊的旨趣,不同于議論

著作以闡明道理為宗旨。這個特殊的旨趣(興味、興會),也就是審美感受。③反對以文

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作詩“不問興致”即不是抒發(fā)審美感受,而是賣弄才

學、議論說理、堆砌典故,將詩歌由傳統(tǒng)的以物象傳達情感,改變?yōu)橹苯幼h論的表達方

式,這樣的詩歌只會意境支離破碎、枯燥乏味,不能予人美感。(2)嚴羽詩學的特點:

①嚴羽深受佛學影響,其詩學有濃厚的禪味;②嚴羽十分關(guān)注宋代的詩歌,研究非常深

入,很有時代性;③注重作家個性因素的影響。

35、【名詞解釋】詩言志

答案:“詩言志”是我國古代文論家對詩的本質(zhì)特征的認識?!对娊?jīng)》的作者關(guān)于作詩目

的的敘述中就有“詩言志”這種觀念的萌芽?!秷虻洹返摹霸娧灾尽保钦f“詩是言詩人

之志的”,這個“志”的含義側(cè)重指思想、抱負、志向?!霸娧灾尽敝饕侵冈姂敱磉_

人們的志向與愿望。由于人們的社會地位不同,所以人們在詩中所反映的志愿也不一樣。

36、【名詞解釋】神思

答案:《文心雕龍》“神思”說重點論述藝術(shù)思維的想象問題,指出想象活動的特點是

“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更重要的是提出“思理為妙,神與物游”的創(chuàng)作觀;闡述

“志氣”和“辭令”在想象活動中“統(tǒng)其關(guān)鍵”和“管其機樞”的作用,涉及想象活動的

始與終,動因和結(jié)果。劉勰“方其搦管,氣倍于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何則?意翻空

而易奇,言征實而難巧也”充分意識到藝術(shù)創(chuàng)作活動中思維和語言的并非完全相偕的非對

應關(guān)系。這不僅是作家的才能決定的,更是由語言的本性決定的。《文心雕龍》的許多篇

章對“意翻空”和“言征實”這一矛盾問題作探討,可以說,“言”和“意”的關(guān)系是劉

勰創(chuàng)作論的綱。

37、【名詞解釋】韻味說

答案:韻味說是唐司空圖的論詩主張。他著重從韻味的角度論述詩歌的創(chuàng)造和欣賞,《與

李生論詩書》認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詩”,“近而不浮,遠而不盡。然后可以言韻外之

致耳?!褡阆轮姡瑫r輩固有難色,倘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