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第10課《小石潭記》課內(nèi)外對比閱讀-2023-2024學(xué)年統(tǒng)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_第1頁
【語文】第10課《小石潭記》課內(nèi)外對比閱讀-2023-2024學(xué)年統(tǒng)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_第2頁
【語文】第10課《小石潭記》課內(nèi)外對比閱讀-2023-2024學(xué)年統(tǒng)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_第3頁
【語文】第10課《小石潭記》課內(nèi)外對比閱讀-2023-2024學(xué)年統(tǒng)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_第4頁
【語文】第10課《小石潭記》課內(nèi)外對比閱讀-2023-2024學(xué)年統(tǒng)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小石潭記課內(nèi)外對比閱讀一、文言文閱讀【甲】小石潭記【乙】游大林寺序①(節(jié)選)白居易大林窮遠(yuǎn),人跡罕到。環(huán)寺多清流蒼石,短松瘦竹。山高地深,時節(jié)絕晚。于時盂夏②如正、二月天,山桃始華,澗草猶短;人物風(fēng)候,與平地聚落不同。初到恍然,如至人間仙境。由驛路至山門,曾無半日程,自蕭、魏、李,迄今二十年,寂寥無繼來者。嗟乎!名利之誘人也如此!【注釋】①此篇文章創(chuàng)作于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時,因無實權(quán)辦實事,白居易在閑暇中漫游風(fēng)景名勝之地。②孟夏:即陰歷四月。孟,四季的第一個月。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A

)A.初到恍然

初極狹,才通人 B.時節(jié)絕晚

沿溯阻絕C.乃記之而去

乃不知有漢 D.潭中魚可百許頭

可以調(diào)素琴2.下列對《小石潭記》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C

)A.第1段采用移步換景的寫法講述發(fā)現(xiàn)小石潭的經(jīng)過,由小丘西行到看見篁竹、聽聞水聲,尋得小石潭,移動變化中景致不同,極具動態(tài)畫面感。B.文中“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寫出了作者為“石潭”命名的緣由及近岸石頭的千態(tài)萬狀。C.第2段寫游魚的形神姿態(tài),虛實結(jié)合,如“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屬于虛寫,而“俶爾遠(yuǎn)逝,往來翕忽”呈現(xiàn)的是游魚的動態(tài)美,屬于實寫。D.作者以“發(fā)現(xiàn)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交代同游之人”為順序來安排材料,移步換景,前后照應(yīng),結(jié)構(gòu)緊湊。3.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溪岸的形狀像狗的牙齒那樣交錯不齊,不能知道溪水的源頭。(2)山桃始華,澗草猶短。山上桃樹才剛剛開花,山澗中的青草還未長高4.【甲】文作者寫小石潭的水“清”,筆法達到了超妙的藝術(shù)境界。請簡要分析作者是怎樣寫水“清”這一特點的?作者采用了正側(cè)面相結(jié)合的方法。先從正面落筆,直言“水尤清冽”,然后通過寫魚、陽光、影子側(cè)面烘托出水的清澈5.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闭埬憬Y(jié)合甲乙兩文內(nèi)容簡要分析?!耙磺芯罢Z皆情語”即作者寫景都是為了抒發(fā)自己的內(nèi)心情感?!缎∈队洝肥橇谠毁H到永州之后所寫,小石潭凄清的環(huán)境,觸發(fā)了作者被貶的悲傷;《游大林寺序》是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所寫,大林寺的無人欣賞,正表現(xiàn)了作者懷才不遇、淡泊名利的情感。(意對即可)【點睛】參考譯文【乙】大林寺路遠(yuǎn)又荒涼,(所以)人們很少到這里。寺院的周圍多是清澈的溪流,青色的巖石,矮小的松樹,清瘦的竹子。因山高地深,所以節(jié)氣來得很遲。當(dāng)時已是初夏四月,(而這里)還像正月、二月的天氣,山上的桃樹剛開花,澗中水草還很短??;人物風(fēng)俗氣候與平地村落都不相同。剛來十分驚訝,如同到人間仙境。由驛路到山門,也不到半天的路程,但是自從蕭存、魏弘簡、李渤游覽后,到今天將近二十年,寂寞得竟無人問津。唉!可見名利誘惑人到了何等程度??!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小石潭記①從小丘西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乙]柳宗元傳①柳宗元,字子厚,其先蓋河?xùn)|人。宗元少精敏絕倫,為文卓偉精致,一時輩行推仰。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①。柳人以男女質(zhì)②錢,過期不贖,則沒為奴婢。宗元設(shè)方計,悉贖歸之。尤貧者,令書庸③,視直④相當(dāng),還其質(zhì)。已沒者,出己錢助贖。②南方為進士者,走數(shù)千里從宗元游,經(jīng)指授者,為文辭皆有法。世號“柳柳州”。十四年卒,年四十七。(節(jié)選自《新唐書》)【注釋】①徙柳州刺史:被貶到柳州任刺史。②質(zhì):抵押。③庸:雇傭的文書。④直:通“值”,價值、價格。6.下面句子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D

)A.凄神寒骨

寒光照鐵衣 B.乃記之而去

面山而居C.其先蓋河?xùn)|人

蓋竹柏影也 D.悉贖歸之

悉如外人7.下面對《小石潭記》理解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B

)A.“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分別寫景物的顏色、形貌、動態(tài),宛如圖畫。B.第二段采用特寫鏡頭寫日光魚影,“潭中魚可百許頭”一句從正面表現(xiàn)潭水清澈。C.第三段寫小石潭源流,“犬牙差互”運用比喻,寫小溪兩岸高高低低,凹凸不平。D.這篇山水游記散文以游蹤為序,構(gòu)思新巧,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情景交融,充滿詩情畫意。8.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斗折蛇行,明滅可見。(溪流)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xiàn)。(2)經(jīng)指授者,為文辭皆有法。經(jīng)(柳宗元)指點傳授過的人,寫文章都有章法了9.甲文第四段描繪出小石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等語句描繪出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氣氛,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的孤凄悲涼。10.你覺得柳宗元在“為文”和“為官”這兩方面表現(xiàn)如何?綜合以上文段簡要分析?!盀槲摹狈矫妫毫谠鳛樘扑伟舜蠹抑唬瑢懙纳剿斡浬⑽恼Z言精美,充滿詩情畫意。他的文章“卓偉精致”,得到同行的推崇;“為官”方面:柳宗元雖為官屢遭貶謫,但仍然能為百姓排憂解難,是勤政為民的好官。乙文:柳宗元,字子厚,他的先祖大約是河?xùn)|人。柳宗元小時候,聰明機警,超群出眾,寫的文章卓絕精巧,當(dāng)時文壇同輩都推崇他。元和十年,柳宗元被貶到柳州任刺史。柳州風(fēng)俗,用男或女作為抵押去借錢,如果過期未贖買,人質(zhì)就被錢主所沒收,淪為奴婢。柳宗元制定了各種方案,讓他們都贖買歸去。特別貧困的,讓他們寫雇傭的文書,看價值相當(dāng),就歸還其人質(zhì)。對那些已經(jīng)被錢主沒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錢幫助家人將他們贖回。南方想考進士的人,不遠(yuǎn)千里,都來跟隨柳宗元。經(jīng)(柳宗元)指點傳授過的人,寫文章都有章法了。柳宗元當(dāng)時號稱“柳柳州”。元和十四年去世,終年四十七歲。三、閱讀下面文言文選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題?!炯住繌男∏鹞餍邪俣?,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疽摇砍醵曛猩享w光庵①,霧樹相引,風(fēng)煙披薄,木末飛流,江懸海掛。倦時踞石而坐,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態(tài)得樹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蒼,山之營衛(wèi)②得水而活,惟韜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靈隱,求所謂“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者,竟無所有。至韜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讀,雨中泉可聽,恨僧少可語耳。枕上沸波,終夜不息,視聽幽獨,喧極反寂。益信聲無哀樂也。(節(jié)選自明代蕭士瑋《韜光庵小記》)【注釋】①韜光庵:寺名,在杭州西湖。②營衛(wèi):原指由飲食中吸收的營養(yǎng)物質(zhì),這里指精氣。11.下列加點字注音不正確的一項是(D

)A.隔篁竹(huáng) B.為坻,為嶼,為嵁(chí)C.山之骨格得石而蒼(cāng) D.喧極反寂(xuàn)12.解釋下列加點詞的意思。(1)心樂之以……為樂(2)佁然不動靜止不動的樣子(3)益信聲無哀樂也更加(4)恨僧少可語耳遺憾1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陽光直射水底,(魚的)影子散布在潭底的石頭上。(2)倦時踞石而坐,倚竹而息。疲倦時可以蹲坐在石頭上或靠著竹子休息。14.【甲】文最后柳宗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從中傳達出了作者貶謫后的孤寂悲涼的心情?!疽摇课膹摹昂奚倏烧Z耳”中流露了作者知音難覓的惆悵的情緒。乙:初二那天,雨中上韜光庵,樹叢霧氣繚繞,如同輕紗,雨水從樹梢滴落,好像江海傾覆。疲倦時可以蹲坐在石頭上或靠著竹子休息。大致山的姿態(tài)因為有了樹而美麗;山的結(jié)構(gòu)因為有了石頭而蒼勁;山的精氣因為有了水而生動;這些景象只有在上韜光庵的路上才能全都見到。剛到靈隱時,尋求所說的“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最終沒有見到。到韜光庵才真正明明白白地見到這種景觀。在韜光庵可以讀白居易的碑文,可以聽雨中的泉水聲,只遺憾沒有和尚可以交談。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聽到不息的水聲,在幽深而人跡罕至的環(huán)境中,大自然的各種聲音傳入耳中,愈發(fā)顯出環(huán)境的幽靜,更加確信聲音本來不含有哀樂的感情。四、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炯住繌男∏鹞餍邪俣?,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yuǎn)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疽摇孔怨湃酥F蘭,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貴之也。蘭蓋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叢②之中,不為無人而不芳;雪霜凌厲而見殺,來歲不改其性也,是所謂“遁世無悶,不見③是而無悶”者也。蘭雖含香體潔,平居蕭艾不殊,清風(fēng)過之,其香藹然,在室滿室,在堂滿堂,是所謂含章以時發(fā)者也。(節(jié)選自黃庭堅《書幽芳亭記》)【注】①楚之逐臣:此處指屈原。②薄叢:貧瘠的叢林。③不見:不被人知道,不被任用。15.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1)水尤清冽(清涼)(2)佁然不動(靜止不動的樣子)(3)自古人知貴蘭(以……為貴)(4)蘭雖含香體潔(香味)16.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組是(

B

)A.不可知其源

其如土石何B.乃記之而去

見漁人,乃大驚C.所謂含章以時發(fā)者也

以其境過清D.不為無人而不芳

全石以為底17.請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xiàn)。(2)雪霜凌厲而見殺,來歲不改其性也。在遭受雪霜殘酷的摧殘后,也不改變自己的本性。18.【甲】【乙】兩文都作于作者被貶謫之后,文章分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甲文抒發(fā)了作者被貶的失意和孤凄之情:乙文表達了作者藏善以待時機施展才華的人生態(tài)度。(意近即可)【乙】自古人們就以蘭花為貴,并不是等到屈原贊蘭花之后,人們才以它為貴的。蘭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長在深山和貧瘠的叢林里,不因為沒有人知道就不發(fā)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殘酷的摧殘后,也不改變自己的本性。這就是所說的避世而內(nèi)心無憂,不被任用而內(nèi)心無煩悶。蘭花雖然含著香味形狀美好,但平時與蕭艾沒有什么兩樣。一陣清風(fēng)吹來,它的香氣芬芳,放在室內(nèi)滿室都香,放在廳堂滿堂都香,這就是所說的藏善以待時機施展自己。五、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炯住砍跷迦?,平明①,從天都峰坳中北下里,石壁岈然②。其下蓮花洞正與前坑石筍對峙,一塢③幽然。別澄源④,下山至前岐路側(cè),向蓮花峰而趨。一路沿危壁西行,凡再降升,將下百步云梯,有路可直躋⑤蓮花峰。既陟⑥而磴絕⑦,疑而復(fù)下。隔峰一僧高呼曰:“此正蓮花道也!”乃從石玻側(cè)度石隙。徑小而峻,峰頂皆巨石鼎峙⑧,中空如室。從其中疊級直上,級窮洞轉(zhuǎn),屈曲奇詭,如下上樓閣中,忘其峻出天表也。一里得茅廬,倚石罅中。徘徊欲開,則前呼道之僧至矣,僧號凌虛,結(jié)茅于此者,遂與把臂陟頂。頂上一石,懸隔二丈,僧取梯以度。其巔廓然開闊舒朗,四望空碧,即天都⑨亦俯首矣。蓋是峰居黃山之中,獨出諸峰上,四面巖壁環(huán)聳,遇朝陽霽色,鮮映層發(fā),令人狂叫欲舞。(節(jié)選自《徐霞客游記·游黃山記》)【注釋】①平明:天亮?xí)r。②岈(xiā)然:山谷深邃的樣子。③塢:四面高、中間低的谷地。④澄源:一個和尚。⑤躋:登,升。⑥陟(zhì):登上。⑦磴絕:石級沒有了。⑧鼎峙:形容巨石湊集,直立對峙。⑨天都:天都峰,海拔1810米。古稱“群仙所都”。【乙】①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②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19.請用“/”標(biāo)出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共兩處)。蓋

中蓋/是峰/居黃山之中20.解釋加點字詞。(1)級窮洞轉(zhuǎn)盡(2)獨出諸峰上眾,各個(3)心樂之以……為樂,對……感到高興(4)以其境過清凄清21.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徑小而峻,峰頂皆巨石鼎峙,中空如室。路很窄而且陡峭,峰頂都是巨石聳立,中間空空的就像屋子。22.《登蓮花峰》和《小石潭記》這兩篇游記,都是按照地點的變換/作者的行蹤的順序描寫景物的,這樣的寫作手法我們通常稱為移步換景。23.《小石潭記》中作者的情感有什么變化?甲、乙兩文表達的情感有什么不同?①柳宗元情感變化:由“樂”到悲”。②《小石潭記》情感:在自然美景中獲得片刻的歡愉,但因為被貶始終無法擺脫內(nèi)心的凄涼、落寞?!兜巧徎ǚ濉非楦校嚎v情山水,因欣賞美景產(chǎn)生的喜悅、欣喜?!炯住孔g文:初五,天一亮,我們從天都峰的山溝中往北走下二里路,石壁聳然而立。下面的蓮花洞正好和前面石坑里的石筍對峙,一座山塢幽然坐落在那里。告別了澄源和尚,下山到了分叉的路的旁邊,向蓮花峰前進。一路順著陡峭的崖壁往西走,又向下再往上,剛要走下一百步長的云梯,發(fā)現(xiàn)有條路可以直接通向蓮花峰。但是路很陡幾乎上不去,正懷疑要往下走。對面山峰的一個和尚高聲喊:“這正是去蓮花峰的路!”于是從石坡的側(cè)面越過大石縫。路很窄而且陡峭,峰頂都是巨石聳立,中間空空的就像屋子。從它中間的的層層臺階徑直往上,臺階盡頭轉(zhuǎn)進山洞,曲折詭秘,就像空中的樓閣,忘記了這是險峻的靠近天的地方。走了一里見到一座茅廬,坐落在石縫中。正猶豫是否開門,剛才呼喊的那個和尚到了,他法號凌虛,就是在這里建造茅廬的人,于是和他共同爬山頂。頂上有一塊石頭,有二丈高,和尚找出梯子來向上爬。山頂豁然開闊敞亮起來,向四周眺望碧藍(lán)的天空,天都峰也為蓮花峰俯首稱臣了。大概這座山峰坐落在黃山的中央,只有它比別的山峰高,四面巖壁聳立,遇到朝陽的照射放出晴朗的色彩,亮光層層發(fā)射出來,讓人狂叫,想要跳舞。六、【甲】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yuǎn)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疽摇康梦魃胶蟀巳?,尋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鈷鉧潭。潭西二十五步,當(dāng)湍而浚者為魚梁①。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樹。其石之突怒偃蹇②,負(fù)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③不可數(shù)。其嵚然④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于溪;其沖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于山。(節(jié)選自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注:①魚梁:一種捕魚的設(shè)施,用石頭壘成一道阻水堰,中間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箱。②突怒偃蹇:驟然突起或兀然高聳的樣子。③殆:幾乎。④嵌然:山勢高峻的樣子。24.解釋下列加點的詞。(1)日光下澈穿透(2)佁然不動靜止不動的樣子(3)其岸勢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齒(4)尋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向西北25.翻譯下面的句子。(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向小石潭的西南方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xiàn)。(2)其石之突怒偃蹇,負(fù)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不可數(shù)。小丘上的石頭突起兀然高聳,破土而出,爭奇斗怪的,幾乎(多得)數(shù)不清。26.請用“/”符號給畫線的句子斷句。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27.【甲】【乙】兩文都寫石“奇”,但【乙】文在寫法上更講究,請舉例說說。乙文運用擬人的手法寫石奇,“突怒偃蹇”,不僅寫出了石的形狀,更寫出了石的神態(tài);“負(fù)土而出”的“出”字,又寫出了石的動作;“爭為奇狀者”的“爭”字賦于山石以人的思想,不甘心被埋在泥土中、頑強地抗?fàn)幠婢?。寫石的奇狀既多到幾乎不可?shù),“其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于溪;其沖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羆之登于山”一句,既是對偶又運用比擬的方法,形象地將一堆堆靜止的無生命的石頭描繪成了一群群虎虎有生氣的牛馬和猛獸,生動細(xì)致,聯(lián)想奇妙,下筆傳神,可謂“詞出意表,而刻畫無上”?!疽摇孔g文:尋到西山以后八天,沿著山口向西北探行二百步,又探得了鈷鉧潭。離潭西二十五步,正當(dāng)水深流急的地方是一道壩。壩頂上有一座小丘,上面長著竹子和樹木。小丘上的石頭拔地而起曲折起伏,破土而出,爭奇斗怪的,幾乎多得數(shù)不清。那些重疊著相負(fù)而下的,好像牛馬俯身在小溪里喝水;那些高聳突出,如獸角斜列往上沖的,好像熊在登山。七、閱讀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問題?!缎∈队洝?8.本文作者是柳宗元(人名),唐朝人。29.解釋下列加點的詞。(1)水尤清冽格外(2)俶爾遠(yuǎn)逝忽然(3)佁然不動靜止不動的樣(4)悄愴幽邃凄涼30.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過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xiàn)。(2)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那溪岸的形狀像狗的牙齒那樣交錯不齊,不知道源頭在哪里。31.作者抒寫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突出了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幽深冷寂的氣氛。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寂凄涼的心境。八、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元豐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吳興來杭,東還會稽。龍井①有辨才大師,以書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寧,遇道人參寥②,問龍井所遣籃輿③,則曰:“以不時至,去矣?!笔窍Γ煊铋_霽④,林間月明,可數(shù)毫發(fā)。遂棄舟,從參寥策杖⑤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澗,入靈石塢,得支徑⑥上風(fēng)篁嶺,憩于龍井亭,酌泉據(jù)石而飲之。自普寧凡經(jīng)佛寺十五,皆寂不聞人聲,道旁廬舍燈火隱顯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鳴,殆非人間之境。(節(jié)選自秦觀《淮海集》,有刪改)注:①龍井:指龍井山。②參寥:即僧人道潛。③籃輿:竹轎。④開霽:放晴。⑤杖策:拄手杖。⑥支徑:小路。32.根據(jù)語境,參考方法提示,解釋下列加點詞語的意思。加點詞語方法提示解釋(填寫文字)以不時至,去矣關(guān)聯(lián)教材:停數(shù)日,辭去(《桃花源記》)(1)去:離開比出郭,日已夕查閱詞典選擇義項:比:①接近,親近。②等到。③比較。(2)比:等到以書邀余入山聯(lián)系學(xué)過的古詩詞:家書抵萬金(3)書:書信3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D)A.道旁廬舍燈火/隱顯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鳴B.道旁廬舍/燈火隱顯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鳴C.道旁廬舍燈火/隱顯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鳴D.道旁廬舍/燈火隱顯/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鳴3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遂棄舟,從參寥策杖并湖而行。于是(我)離開船,跟著(僧人)參寥拄著拐杖沿著湖邊慢走。(2)得支徑上風(fēng)嶺,憩于龍井亭。發(fā)現(xiàn)一條小路(就沿著它)登上(走上)風(fēng)篁嶺,在龍井亭休息。35.本文與《小石潭記》都寫到“寂”,請從內(nèi)容和情感兩方面展開分析?!炬溄硬牧稀孔渡希拿嬷駱洵h(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本文的“寂”寫出龍井山(山中)的寂靜,表達了作者的愉悅(愜意)之情;《小石潭記》的“寂”寫出小石潭周圍環(huán)境的凄清(或幽靜),抒發(fā)了作者謫居后的悲涼(悲傷)之情。意思想近即可。【點睛】參考譯文:元豐二年,中秋節(jié)第二天,我從吳興去杭州,(然后)在向東趕回會稽。龍井這個地方有位辨才大師,用書信的方式邀請我到龍井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陽已經(jīng)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寧,碰到的道人參寥,問他龍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傭的竹轎,參寥說:“你來的不是時候,轎子已經(jīng)離開了?!边@天晚上,天空晴朗,樹林間月光很明亮,甚至連頭發(fā)都能數(shù)清。于是我便放棄坐船,跟著參寥拄著拐杖沿著湖邊慢走。過了雷峰塔,渡過南屏一帶,在惠因澗洗腳,進入靈石塢,發(fā)現(xiàn)一條小路(就沿著它)爬到了風(fēng)篁嶺,在龍井亭休息,舀起泉水,背靠著山石便喝了起來。從普寧到龍井亭總共經(jīng)過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靜,聽不到人的聲音,路邊的房屋,燈火若隱若現(xiàn),草木茂盛,水流得很急,發(fā)出悲愴的聲響,這大概不是人間有的地方。我們繼續(xù)前行,二更天的時候,才到壽圣院,在朝音堂拜見辨才大師,第二天便回去了。九、文言文閱讀,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材料二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尋之無所得;其一少北而東,不過四十丈,土斷而川分,有積石橫當(dāng)其垠①。其上為睥睨②、梁欐③之形,其旁出堡塢④,有若門焉。窺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聲,其響之激越,良久乃已。環(huán)之可上,望甚遠(yuǎn),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⑤,益奇而堅,其疏數(shù)偃仰,類智者所施設(shè)也。噫!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又怪其不為之于中州⑥,而列是夷狄⑦,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⑧,是固勞而無用。神者儻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或曰:“以慰夫賢而辱于此者?!被蛟唬骸捌錃庵`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⑨少人而多石?!笔嵌?,余未信之。(選自柳宗元《小石城山記》)【注釋】①垠:邊界,盡頭。②睥睨(pìnì):“埤堄”,城上有孔的矮墻。③梁欐(lì):屋的正梁。④堡塢(wù):小城堡,此處是指由山石天然形成的,因此作者稱其“小石城山”。⑤箭:指竹子。⑥中州:中原,指黃河中下游一帶。⑦夷狄:這里指偏遠(yuǎn)地區(qū)。⑧伎:同“技”,技藝,指小石城山的奇景。⑨楚之南:湖南一帶是古代楚國的南部。36.下列對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B

)A.“語法”釋義法是指在文言文閱讀中,通過詞語在句子中的位置推斷其詞性,進而結(jié)合語境推測其詞義的一種方法。根據(jù)語法分析法,“其一西出”的“西”解釋為“向西”。B.“益”的釋義有“同‘溢’,水漫出來”“增加”“好處,有好處”“更加”等意思,在“益奇而堅”中是“增加”的意思。C.“類智者所施設(shè)也”和“佛印絕類彌勒”(《核舟記》)中的“類”的意思都是“好像”。D.成語“行兵列陣”的“列”是“排列,布置”的意思,根據(jù)成語釋義法,“而列是夷狄”的“列”字可解釋為“排列,布置”。3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D

)A.投以小石以其境過清B.是固勞而無用潭西南而望C.其上為睥睨、梁欐之形馬之千里者D.是二者,余未信之是魚之樂也38.對材料二畫波浪線句子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c

)A.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B.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C.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D.其氣之靈不為/偉人而獨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39.把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xiàn)。(2)自西山道口徑北,逾黃茅嶺而下,有二道。從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過黃茅嶺往下走,有兩條路。40.這兩篇短文都是唐代文學(xué)家柳宗元被貶到湖南永州時寫的作品,在這兩篇短文中,作者借小石潭周圍清幽冷寂的氛圍和小石城景色奇秀卻在荒遠(yuǎn)之地,各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情?在《小石潭記》中,作者借小石潭周圍清幽冷寂的氛圍,表達了凄苦孤寂的感情;在《小石城山記》中,作者借小石城景色奇秀卻在荒遠(yuǎn)之地,抒發(fā)了自己有才能卻無法施展的不平之氣?!疽摇孔g文:從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過黃茅嶺往下走,有兩條路:一條向西走,沿著它走過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條稍微偏北而后向東,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條河流截斷了,有積石橫擋在這條路的盡頭。石山頂部天然生成矮墻棟梁的形狀,旁邊又凸出一塊好像堡壘,有一個像門的洞。從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丟一塊小石子進去,咚地一下有水響聲,那聲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盤繞著登到山頂,站在上面望得很遠(yuǎn)。山上沒有泥土卻長著很好的樹木和竹子,而且更顯得形狀奇特質(zhì)地堅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參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唉!我懷疑造物者的有無已很久了,到了這兒更以為造物者確實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煙輻輳的中原地區(qū)去,卻把它擺在這荒僻遙遠(yuǎn)的蠻夷之地,即使經(jīng)過千百年也沒有一次可以顯示自己奇異景色的機會,這簡直是白耗力氣而毫無用處,神靈的造物者似乎不會這樣做的。那么造物者果真沒有的吧?也有人說:“造物者之所以這樣安排是用這佳勝景色來安慰那些被貶逐在此地的賢人的。”也有人說:“這地方山川鐘靈之氣不孕育偉人,而唯獨凝聚成這奇山勝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產(chǎn)奇峰怪石。”這兩種說法,我都不信。十、在班級舉辦的“繪景抒情”交流會上,啟慧小組以下面的閱讀材料為例,帶領(lǐng)大家學(xué)習(xí)古詩文。桃花源記(節(jié)選)陶淵明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毙∈队洠ü?jié)選)柳宗元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41.辨其音·走進文本:與“屋舍儼然”中“舍”的讀音和詞義都相同的一項是(

A

)A.打家劫舍 B.便舍船,從口入 C.退避三舍42.明其義·理解內(nèi)容:請完成下列語句的翻譯。(1)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翻譯:漁人向(桃花源中人)詳細(xì)地說出自己聽到的事,他們都很感嘆惋惜。(2)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翻譯:因為這里的環(huán)境過于凄清,不適合長時間停留,于是記下這里的景致就離開了。43.悟其理·豐富思想:《桃花源記(節(jié)選)》用精妙的語言展現(xiàn)了動人的景象,給人以美的享受,下面這首詩亦是如此。請你用優(yōu)美的語言簡要描繪頷聯(lián)所展現(xiàn)的畫面,并將對此聯(lián)的賞析批注在相應(yīng)位置。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美魚情。畫面:云夢大澤水汽蒸騰茫茫一片,狂風(fēng)大作,波濤奔騰,古老雄偉的岳陽城似乎被巨浪沖撞得搖蕩不已。批注:“蒸”寫出了洞庭湖水汽蒸騰、煙波浩渺的樣子,“撼”寫出了洞庭湖波浪力量巨大。這兩句詩對仗工整,表現(xiàn)了洞庭湖雄渾壯闊、洶涌澎湃的宏偉氣象,極富感染力。44.取其精·學(xué)以致用:“形似寫景實則寫心”,請結(jié)合選文中的畫線句,談?wù)勊鼈兎謩e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示例:《桃花源記(節(jié)選)》的畫線句勾勒出一幅和平寧靜、環(huán)境優(yōu)美、生活富饒、安居樂業(yè)的美麗圖景,作者因不滿現(xiàn)實的黑暗動亂,寄美好理想于創(chuàng)作中,表達了對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人人平等的理想社會的向往與追求。《小石潭記(節(jié)選)》的畫線句渲染出小石潭凄冷寂寥的氛圍,作者借此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表達了被貶的怨憤抑郁之情。十一、陶淵明是我國古代著名的隱士。他的歸隱生活如詩般有意境并耐人尋味。請閱讀下列古詩文,完成下面小題林盡水源,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5.請給下列句中的加點字標(biāo)注讀音。(1)屋舍儼然

yǎn(2)此中人語云yù46.完成下列語句的翻譯。(1)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翻譯: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都可以互相聽到。(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翻譯:領(lǐng)著妻子兒女和鄉(xiāng)鄰們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絕了。47.《桃花源記》中“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幾句,通過景物描寫,渲染了神秘氣氛,為桃花源的出現(xiàn)做了鋪墊。請摘抄下面詩中描寫景物的詩句,并運用批注的形式對其進行賞析。蒹葭(節(jié)選)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詩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批注:詩句以“蒹葭”起興,交代了時令、環(huán)境,既寫了蕭索冷清、露凝霜結(jié)的秋景,又為全詩渲染了的凄清惆悵的氣氛。48.“世外桃源”千百年來讓無數(shù)人心馳神往,如今,我們的生活祥和安寧,已初具“世外桃源”樣貌。請結(jié)合你的閱讀感悟,從生活環(huán)境和社會風(fēng)尚兩方面談?wù)?,我們怎樣做才能完善我們的現(xiàn)代“世外桃源”。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數(shù)十步,合營溪。水抵兩岸,悉皆怪石,欹嵌盤曲,不可名狀。清流觸石,細(xì)懸激注;佳木異竹,垂陰相蔭。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之所游處;在人間,則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而置州以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乃疏鑿蕪穢,傻為亭字;植松與桂,兼之香草,以禪形勝。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蹄懯?,彭示來者。(選自元結(jié)《右溪記》)示例:生活環(huán)境方面,我們要愛護環(huán)境,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營造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社會風(fēng)尚方面,我們要崇尚淳樸、勤勞的風(fēng)尚,人人安居樂業(yè),彼此和睦相處。49.請用“/”標(biāo)出文中劃線語句的停頓處。(標(biāo)三處)置州以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而置州以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50.如果去《小石潭記》和《右溪記》游覽了一番,你發(fā)現(xiàn)二者具有多種相似之處,請概括介紹。地處荒郊,少有人來;都是以石為底為岸;景色優(yōu)美;都使人產(chǎn)生凄涼惆悵之感《右溪記》節(jié)選譯文:從道州城向西走一百多步,有一條小溪。這條小溪向南流幾十步遠(yuǎn),匯入營溪。兩岸全是一些奇石,(這些石頭)有的傾斜嵌疊,有的盤曲回旋,不能夠用言語形容(它們的美妙)。清澈的溪流撞擊著巖石,水回旋而流,激水觸石濺起高高的浪花,激蕩傾注;岸邊美麗的樹木和珍奇的青竹,投下的陰影互相掩映。這條溪水如果在空曠的山間田野,就是很適合避世隱居的人和隱士居住的;如果它在人煙密集的地方,也可以成為都會城鎮(zhèn)(市民游覽)的勝地,仁者休憩的園林。但是自從道州成為州的治所以來,至今也沒有人來欣賞和關(guān)愛(它);我在溪水邊走來走去,為它(景色秀麗但無人知曉)而惋惜!于是進行疏導(dǎo)開通,清除掉雜亂的草木,建起了亭閣,栽上了松樹、桂樹,又種植了鮮花香草,來增益它優(yōu)美的景致。因為溪水在道州城的右面,便命名為“右溪”。把這些文字刻在石上,明白地告訴后來人。十二、【甲】小石潭記(節(jié)選)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乙】游褒禪山記(節(jié)選)王安石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①,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彼炫c之俱出。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②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咀ⅰ竣亳喝唬河纳畹臉幼印"诰蹋贺?zé)怪。51.解釋加點的詞語。①水尤清冽格外

②以其境過清因為③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走到盡頭

④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盡情享受52.翻譯句子。①斗折蛇行,明滅可見。(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那樣蜿蜒前行,時隱時現(xiàn)。②不出,火且盡。(如果)不出去,火把就要燒光了(熄滅了)。53.【甲】【乙】兩文都講述了作者游山的經(jīng)歷。柳宗元先被悅耳的水聲吸引,然后①伐竹取道(用原文填寫),最終發(fā)現(xiàn)了幽靜美麗的小石潭,體會到游覽之樂;而王安石卻沒有盡情享受到游山的樂趣,是因為②有懈怠的同伴打算從洞里出來,我跟著他一起半途退出。(用自己的話填寫)。乙文:經(jīng)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個洞穴,一派幽深的樣子,進去便(感到)寒氣逼人,打問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也未能走到盡頭,這是人們所說的“后洞”。我與四個人打著火把走進去,進去越深,前進越困難,而所見到的景象越奇妙。有個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說:說“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滅了?!庇谑?,只好都跟他退出來。大概我們所到達的地方,比起那些喜歡游險的人來,還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來此而題記的人已經(jīng)很少了。洞內(nèi)更深的地方,那些到的人更加少。當(dāng)決定從洞內(nèi)退出時,我的體力還足夠前進,火把還能夠繼續(xù)照明。我們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張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來,而未能極盡游洞的樂趣。十三、為了使《子厚詩選》內(nèi)容更加豐富,“勇往直前”小組成員還找到了“永州八記”之一的《石渠記》,內(nèi)容如下。請完成相應(yīng)任務(wù)。石渠記【唐】柳宗元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橋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鳴乍大乍細(xì)。渠之廣,或咫尺,或倍尺②,其長可十許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③,昌蒲被之,青蘚環(huán)周。又折西行,旁陷巖石下,北墮小潭。潭幅員減百尺,清深多倏魚,又北曲行紆馀④,睨若無窮,然卒入于渴。其側(cè)皆詭石怪木,奇卉美箭⑤,可列坐而庥⑥焉。風(fēng)搖其巔韻動崖谷視之既靜其聽始遠(yuǎn)。予從州牧得之,攬去翳朽⑦,決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釃⑧盈,惜其未始有傳焉者,故累記其所屬,遺之其人,書之其陽,俾⑨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⑩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窮也?!咀⑨尅竣倏剩褐冈铱剩ㄒ粭l溪水的名字)。②倍尺:二尺。③泓:深潭。水深而廣。④紆(yū)馀:曲折伸延。⑤箭:小竹。⑥庥:同“休”,休息。⑦翳朽:陰郁的密林和腐爛的朽木。⑧釃(shī):分流,疏導(dǎo)。⑨俾(bǐ):幫助。⑩蠲(juān):古同“涓”,清潔。(1)字詞解釋。字詞方法釋義民橋其上結(jié)合語境推測A建橋/搭橋又折西行課內(nèi)遷移:如“下見小潭;向下”B向西故累記其所屬查閱字典:1.lěi(1)〈動〉堆積;積累。(2)〈副〉①屢次;多次②接連;連續(xù)。2.lèi(1)動①連累;牽連。②煩勞;托付。③憂患(2)〈名〉過錯;過失。3.léi(1)〈名〉繩索。(2)〈動〉捆綁。C屢次,多次遺之其人讀作wèi,動詞。D給予,饋贈(2)用“/”給下面這句話斷句(限斷三處)。風(fēng)搖其巔韻動崖谷視之既靜其聽始遠(yuǎn)風(fēng)搖其巔/韻動崖谷/視之既靜/其聽始遠(yuǎn)(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①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碧一ㄔ粗械娜藢︳~人說:"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這里的事。②又折西行,旁陷巖石下,北墮小潭。(渠水)又轉(zhuǎn)彎往西流,在巖石邊流入石隙里,最后流入北邊的小潭中(4)請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將下圖中作者所到之處填寫完整。①泉(泉水)

②石泓(水潭、深潭)(5)這篇游記也是柳宗元被貶永州時期的作品。聯(lián)系課文《小石潭記》,談一談你對《石渠記》“惜其未始有傳焉者”中“惜”字的理解?!跋А保锵?,遺憾的意思。石渠菖蒲覆蓋,苔蘚環(huán)繞,還有詭石、怪木、奇卉、美箭,景色奇“美”,但是少為人知,作者為之感到遺憾惋惜。正如《小石潭記》,作者也是在“借題感慨”:借山水之題,發(fā)胸中之氣,融己于山水。即借石渠雖“美”但“未始有傳”抒發(fā)自己雖有才能卻無人賞識無法施展的抑郁不平之氣?!军c睛】參考譯文:從袁家渴(溪水)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見一個石渠,(當(dāng)?shù)兀┌傩赵谇霞茉O(shè)了一座橋。有一眼泉水幽靜的流淌,它流淌時的聲音時大時小。石渠的寬度有的地方不足一尺,有的地方則有二尺寬,它的長度約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塊大的石頭,就漫過石頭。跳過大石頭再往前走,就發(fā)現(xiàn)一個深潭,昌蒲覆蓋著它,碧綠的苔蘚環(huán)繞著深潭。渠水(在這里)又轉(zhuǎn)彎往西流,在巖石邊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樣的流入北邊的小潭中。小潭方圓還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較深,有許多快速游動的魚。渠水又往北迂回繞行一些,看上去好像沒有窮盡,就這樣最終流入袁家渴(溪水)。潭的一邊全是奇異的石頭、怪異的樹木、奇異的花草、美麗的竹子,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風(fēng)吹動著山頂,像美麗動聽的音樂,在山崖和山谷間回蕩。看它雖很寧靜,但聽起來卻很遼遠(yuǎn)。我跟隨柳州太守發(fā)現(xiàn)的它,撥開陰郁的密林和腐爛的朽木,開掘和疏通淤土和亂石,把朽木亂草堆積起來燒掉,石渠疏導(dǎo)后渠水便很滿。可惜從來都沒有寫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記寫下來,留給匠人,刻寫在潭北面的石頭上,幫助以后喜好游歷的人能較容易地看到它。元和七年正月初八,從清潔疏通水渠一直到大石。十月十九日,越過石頭發(fā)現(xiàn)了石泓小潭,石渠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給游人了。十四、閱讀下面的選文,完成下面小題?!炯住苛谠缎∈队洝贰疽摇咳f歷辛丑年,父叔輩張燈龍山?!厣揭u谷,枝頭樹杪①無不燈者,自城隍廟門至蓬萊岡上下,亦無不燈者。山下望如星河倒注,浴浴熊熊,……山無不燈,燈無不席,席無不人,人無不歌唱鼓吹。男女看燈者,一入廟門,頭不得顧,踵不得旋,只可隨勢,潮上潮下,不知去落何所,有聽之而已,……父叔輩臺于大松樹下,亦席,亦聲歌,每夜鼓吹笙簧與宴歌弦管,沉沉昧旦②。(選自張岱《陶庵夢憶·龍山放燈》,有刪改)【注】①樹杪(miǎo):樹梢。②沉沉昧旦:不知不覺中天已經(jīng)亮了。55.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1)水尤清冽清涼

(2)佁然不動靜止不動的樣子(3)山下望如星河倒注像(4)頭不得顧回頭56.請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陽光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頭上。(2)自城隍廟門至蓬萊岡上下,亦無不燈者。從城隍廟到蓬萊岡,沒有不掛燈的地方57.用“/”標(biāo)出下面句子的兩處朗讀停頓。父叔輩張燈龍山父叔輩/張燈/龍山58.甲文描寫小石潭環(huán)境的清冷,乙文描繪龍山放燈的盛況。請結(jié)合下面的文言小貼士,說說甲、乙兩文各自寄寓的情感?!疚难孕≠N士】張岱在《陶庵夢憶·序》中說:“因想余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奔孜闹?,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凄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