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現(xiàn)代詩人抽樣透析紀弦、鄭愁予、余光中、洛夫、痖弦_第1頁
臺灣現(xiàn)代詩人抽樣透析紀弦、鄭愁予、余光中、洛夫、痖弦_第2頁
臺灣現(xiàn)代詩人抽樣透析紀弦、鄭愁予、余光中、洛夫、痖弦_第3頁
臺灣現(xiàn)代詩人抽樣透析紀弦、鄭愁予、余光中、洛夫、痖弦_第4頁
臺灣現(xiàn)代詩人抽樣透析紀弦、鄭愁予、余光中、洛夫、痖弦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臺灣現(xiàn)代詩人抽樣透析紀弦、鄭愁予、余光中、洛夫、痖弦一、本文概述《臺灣現(xiàn)代詩人抽樣透析:紀弦、鄭愁予、余光中、洛夫、痖弦》一文旨在深度剖析五位在臺灣乃至華語文學世界中極具影響力的現(xiàn)代詩人,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詩歌成就及對文學傳統(tǒng)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為切入點,揭示他們在跨世紀的文化語境中所扮演的角色與貢獻。這五位詩人不僅是各自創(chuàng)作生涯中的璀璨星辰,更是臺灣現(xiàn)代詩歌發(fā)展歷程中的重要坐標,他們以多元化的詩藝實踐和深邃的思想內涵,構建起一道連接古典與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本土與全球的詩歌橋梁。紀弦,以其倡導的“現(xiàn)代派”運動開啟了臺灣現(xiàn)代詩的新篇章,以其激進的革新精神與鮮明的個人風格,挑戰(zhàn)既有詩學規(guī)范,推動詩歌語言的現(xiàn)代化進程。鄭愁予,則被譽為“浪子詩人”,以其溫婉而深沉的詩行勾勒出一幅幅情感細膩、意象豐富的內心畫卷,尤其以《錯誤》等經(jīng)典之作,巧妙融合古典意象與現(xiàn)代情感,展現(xiàn)出對個體孤獨與歷史變遷的獨特感悟。余光中,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卓越的語言駕馭能力,創(chuàng)作出大量膾炙人口的詩篇,如《鄉(xiāng)愁》等,其作品中流淌的家國情懷與對中華文化的堅守,使之成為海峽兩岸文化交流的標志性人物。洛夫,以超現(xiàn)實主義手法探索詩歌表達的邊界,其詩作充滿哲思與象征,如《石室之死亡》等,展現(xiàn)對生命存在本質的深刻追問與對宇宙秩序的玄妙觀照。而痖弦,以其深沉內斂的詩風與對民間疾苦的深切關懷,詩作如《鹽》等,既富含歷史厚重感又兼具現(xiàn)代批判精神,成為臺灣詩歌史上的重要聲音。本文將從每位詩人的生平背景、詩歌主題、藝術特色、影響與評價等多個維度展開論述,通過文本細讀與理論分析相結合的方式,探討他們在詩歌形式、意象運用、情感表達、文化認同等方面各自的獨特貢獻與相互間的對話關系。通過對這些詩人的系統(tǒng)梳理與比較研究,不僅有助于讀者深入理解臺灣現(xiàn)代詩歌的發(fā)展脈絡與美學特質,更能揭示他們在20世紀下半葉至21世紀初這一歷史時段中,如何以詩歌為載體,回應時代變遷、個體命運與人類共通的精神訴求,進而豐富并拓展華語詩歌的藝術疆域。本文還將探討他們在兩岸文化交流、中華詩詞傳統(tǒng)承繼與創(chuàng)新、以及全球視野下的本土詩歌定位等方面的貢獻與影響,力求呈現(xiàn)出一幅立體多元、動態(tài)互動的臺灣現(xiàn)代詩歌圖景。二、紀弦:現(xiàn)代詩的先驅與探索者紀弦,原名路逾,是臺灣現(xiàn)代詩壇的重要人物,被譽為現(xiàn)代詩的先驅與探索者。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與理論建樹,對臺灣現(xiàn)代詩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紀弦的詩歌創(chuàng)作充滿了鮮明的現(xiàn)代主義色彩。他強調詩歌的創(chuàng)新與實驗,追求詩歌語言的純凈與精煉,以及詩歌形式的多樣與自由。他的詩作常常以獨特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表達他對人生、愛情、社會等主題的深刻思考。在紀弦的詩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對現(xiàn)代生活的敏銳觀察,對人性復雜性的深入剖析,以及對傳統(tǒng)詩歌形式的挑戰(zhàn)與突破。除了詩歌創(chuàng)作,紀弦還在詩歌理論上有著卓越的貢獻。他提出了“新詩現(xiàn)代化”的主張,強調詩歌應該與時俱進,反映現(xiàn)代社會的精神風貌。他提倡詩歌的“橫的移植”,即借鑒西方現(xiàn)代詩歌的技巧與手法,融合本土文化元素,創(chuàng)造出具有獨特風格的現(xiàn)代詩歌。這一理論主張在當時的臺灣詩壇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為臺灣現(xiàn)代詩的發(fā)展開辟了新的道路。作為現(xiàn)代詩的先驅與探索者,紀弦的詩歌創(chuàng)作與理論建樹對臺灣現(xiàn)代詩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作品激發(fā)了眾多詩人的創(chuàng)作熱情,推動了臺灣現(xiàn)代詩的繁榮與發(fā)展。同時,他的詩歌理念也為后來的詩人提供了寶貴的啟示與借鑒。紀弦的詩歌成就不僅是他個人的榮耀,更是臺灣現(xiàn)代詩壇的驕傲。三、鄭愁予:情感的抒發(fā)與生活的反思四、余光中:文化融合與人文關懷余光中,作為臺灣的知名現(xiàn)代詩人,其詩歌作品中不僅融入了濃厚的中國古典詩詞元素,也充分展示了對于西方文化及哲學的深入理解與反思。他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實現(xiàn)了中西文化的完美融合,從而在臺灣詩壇上獨樹一幟。余光中的詩歌深受中國古典詩詞的影響,他的作品中常能見到對古代詩人如杜甫、李白等的致敬與引用。他善于運用古典詩詞的意象與修辭,將其融入到現(xiàn)代語境中,使得詩歌既有古典的韻味,又不失現(xiàn)代的氣息。這種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發(fā)揚,使得余光中的詩歌具有了一種獨特的文化魅力。余光中并不滿足于僅僅停留在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上。他對于西方文化及哲學也有著深入的研究與理解。在他的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到對于存在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等西方哲學思想的探索與反思。這種跨文化的視野使得他的詩歌具有了更為寬廣的思想深度與人文關懷。余光中的詩歌常常關注人類的生存狀態(tài)與精神追求。他通過對自然、歷史、社會等多元視角的描繪,展示了人類在面對現(xiàn)實困境時的思考與掙扎。他的詩歌不僅是對個人情感的抒發(fā),更是對人類共同命運的關注與反思。這種人文關懷使得他的詩歌具有了更為深刻的社會意義。余光中的詩歌以其獨特的文化融合與人文關懷而備受矚目。他通過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發(fā)揚,以及對西方文化的深入理解與反思,實現(xiàn)了中西文化的完美融合。他的詩歌不僅具有了獨特的藝術魅力,更展現(xiàn)了人類在面對現(xiàn)實困境時的思考與掙扎。余光中的詩歌在臺灣現(xiàn)代詩壇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與影響。五、洛夫:詩歌的創(chuàng)新與實驗洛夫,被譽為“詩魔”,是臺灣現(xiàn)代詩壇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以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深邃的思想內涵,對臺灣現(xiàn)代詩歌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洛夫的詩歌不僅體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詩歌的繼承,更在詩歌的創(chuàng)新與實驗上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洛夫的詩歌創(chuàng)新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他善于運用多元化的詩歌語言,打破了傳統(tǒng)詩歌的語言規(guī)范,以獨特的語言形式和表達方式,賦予詩歌更加豐富的內涵和更廣闊的想象空間。洛夫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融入了多種藝術元素,如繪畫、音樂、雕塑等,使得詩歌在表現(xiàn)形式上更加多樣化和立體化。洛夫在詩歌主題上進行了大膽的創(chuàng)新和嘗試,他以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思考,揭示了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內心的矛盾和沖突,以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復雜關系。洛夫的詩歌實驗則體現(xiàn)在他對傳統(tǒng)詩歌形式的顛覆和對現(xiàn)代詩歌形式的探索上。他嘗試以自由詩的形式來表達內心的情感,打破了傳統(tǒng)詩歌的格律和韻律限制,使得詩歌更加自由、靈活和富有張力。同時,洛夫還嘗試將傳統(tǒng)詩歌元素與現(xiàn)代詩歌形式相結合,創(chuàng)造出一種既具有傳統(tǒng)韻味又具有現(xiàn)代感的詩歌風格。洛夫的詩歌創(chuàng)新和實驗為臺灣現(xiàn)代詩歌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作品不僅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更在思想深度和文化內涵上給人以深刻的啟示。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對后來的詩人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推動了臺灣現(xiàn)代詩歌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六、痖弦:自然與生活的詩意表達在臺灣現(xiàn)代詩人的群體中,痖弦以其獨特的詩風和深邃的思考,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自然與生活交織的詩意世界。他的作品常常圍繞著自然景色、生活細節(jié)以及人性探索,挖掘出其中隱藏的美與哲理。痖弦的詩歌中,自然元素常常被賦予人性的情感,使得詩歌在表達上更加生動和具有感染力。他善于觀察生活中的點滴細節(jié),從中發(fā)現(xiàn)詩意,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例如,在他的詩作《秋歌》中,痖弦以秋天的景色為背景,通過對落葉、秋風等自然元素的描繪,表達了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和對生命無常的思考。這種將自然與人性相結合的表達方式,使得詩歌更具深度和內涵。除了對自然景色的描繪,痖弦還善于從日常生活中挖掘詩意。他的詩歌中充滿了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人性的探索。他通過對生活中普通事物的描繪,讓我們重新審視生活中的美好和價值。在他的詩作《行過洛美島》中,痖弦以自己在洛美島的旅行經(jīng)歷為線索,通過對島上風景、人文的描繪,表達了對生活的熱愛和對人性的思考。這種將生活與詩歌相結合的表達方式,使得詩歌更加貼近讀者的心靈。痖弦的詩歌風格獨特,語言簡練而富有韻味。他的詩歌中常常運用比喻、象征等修辭手法,使得詩歌在表達上更加生動和具有想象力。同時,他還善于運用押韻、對仗等詩歌技巧,使得詩歌在音韻上更加和諧和優(yōu)美。這種獨特的詩歌風格和優(yōu)美的語言表達,使得痖弦的詩歌在臺灣現(xiàn)代詩壇上獨樹一幟。痖弦以其獨特的詩風和深邃的思考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自然與生活交織的詩意世界。他的詩歌中充滿了對自然景色的描繪和對生活細節(jié)的挖掘,以及對人性的深入探索。這種將自然、生活與人性相結合的詩意表達方式,使得痖弦的詩歌在臺灣現(xiàn)代詩壇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響。七、結論本文通過對紀弦、鄭愁予、余光中、洛夫、痖弦這五位臺灣現(xiàn)代詩人的作品進行抽樣透析,不僅揭示了他們各自獨特的詩歌風格和創(chuàng)作特色,也展現(xiàn)了臺灣現(xiàn)代詩歌的豐富多樣性和深刻內涵。紀弦的豪放不羈,鄭愁予的細膩柔情,余光中的文化傳承,洛夫的哲理深度,以及痖弦的創(chuàng)新實驗,共同構建了臺灣現(xiàn)代詩歌的多元面貌。這些詩人的作品不僅是對個人情感和體驗的抒發(fā),更是對時代背景、社會變遷和文化傳承的深刻反思。他們的詩歌在藝術表現(xiàn)上不斷創(chuàng)新,既繼承了傳統(tǒng)詩歌的精髓,又融合了現(xiàn)代詩歌的技巧和風格,為臺灣現(xiàn)代詩歌的發(fā)展貢獻了重要的力量。通過本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臺灣現(xiàn)代詩歌不僅具有獨特的地域特色,更在國際文學舞臺上占有重要地位。這些詩人的作品跨越了時空的界限,觸及了人類共通的情感和經(jīng)驗,展現(xiàn)了詩歌作為一種文學形式所具有的普遍價值和深遠影響。紀弦、鄭愁予、余光中、洛夫、痖弦這五位詩人的詩歌作品,不僅是臺灣現(xiàn)代詩歌寶庫中的瑰寶,更是中華文化和世界文學的寶貴財富。他們的創(chuàng)作不僅豐富了臺灣現(xiàn)代詩歌的藝術表現(xiàn),也為后來的詩人提供了寶貴的經(jīng)驗和啟示。通過對他們作品的深入研究和理解,我們能夠更全面地認識臺灣現(xiàn)代詩歌的發(fā)展脈絡,進一步推動詩歌藝術的繁榮和發(fā)展。參考資料:痖弦,中國臺灣著名詩人,本名王慶麟,河南南陽人,在舞臺劇《孫中山傳》中飾演孫中山,海內外巡演70多場,紅極一時。痖弦1932年出生于河南省南陽縣(今南陽市臥龍區(qū))楊莊營村東莊的一個農民家庭。六歲入本地楊莊營小學,九歲入南陽私立南都中學,十六歲入豫衡聯(lián)合中學,1949年8月,在湖南參加了國民黨軍隊,并隨之去臺。到臺灣后進國民黨政工干校的影劇系學習,1953年3月畢業(yè)后分配到國民黨海軍工作。1961年任晨光廣播電臺臺長。1966年12月,以少校軍銜退伍。1969年任臺灣“中國青年寫作協(xié)會”總干事。1974年兼任華欣文化事業(yè)中心總編輯及《中華文藝》總編輯。1975年任幼獅文化公司期刊總編輯。1977年10月起擔任臺灣《聯(lián)合報》副刊主編至今。其間曾應邀參加愛荷華大學國際創(chuàng)作中心,并入威斯康辛大學學習。在痖弦寫作生涯的早期,痖弦提出了“新民族詩型”的觀點(1956),主張追求形象第一,意境至上;強調中國風與東方味。一再地回響著漢語古典詩歌的聲音的《秋歌》可看作對這一觀點的實踐。痖弦是臺灣《創(chuàng)世紀》詩刊的三駕馬車之一,他以詩之開創(chuàng)和拓植知名,民謠寫實與心靈探索的風格體會,二十年來蔚為臺灣現(xiàn)代詩大家,從之者既眾,影響最為深遠。他的詩作,追尋青年時代的夢想,呼應內心深處的一種召喚,并嘗試在時間的河流里逆泳而上。早年他崇拜奧地利詩人里爾克,早期影響?zhàn)橄易畲蟮氖?0年代詩人何其芳。何其芳曾是他年輕時候的詩神,《預言》里的重要作品他能背誦。對于他后來長久停筆寫詩的空白,他解釋說是因為他一任很多可寫的東西僅止于可寫的境界,思想鈍了,筆銹了,時代更迭,風潮止息。他在努力嘗試體認生命的本質之余,自甘于另一種形式的、心靈的淡泊,承認并安于生活即是詩的真理。關于臺灣詩壇爭論不休的傳統(tǒng)與西化問題,痖弦有很好的看法,而這些看法也成為他寫詩的指導思想:“在歷史的縱方向線上首先要擺脫本位積習禁錮,并從舊有的城府中大步地走出來,承認事實并接受它的挑戰(zhàn),而在國際的橫斷面上,我們希望有更多現(xiàn)代文學藝術的朝香人,走向西方回歸東方?!标P于詩的懂與不懂的問題,痖弦有很深刻的見解:“歷來每次提出詩歌大眾化的問題,并不是一般老百姓,甚至也不是一般的讀者,而是自己本身讀詩的寫詩人。唐代的元白就是例子。當詩人所寫的詩連自己的同行都無法欣賞了解的時候,那應當檢討的是詩人本身,而非讀者?!卑Y弦還對臺灣詩壇作過這樣的批評:“從徒然的修辭上的拗句偽裝深刻,用閃爍的模棱兩可的語意故示神秘,用詞匯的偶然安排造成意外效果。只是一種空架的花拳繡腿,一種感性的偷工減料,一種詩意的墮落?!弊x痖弦的詩,最大的感觸就是,他的詩以質取勝,不追求創(chuàng)作數(shù)量。他的詩所寫的都是他的體驗和體會,誠如他自己所說,是內心深處的召喚和夢想,對于他來說,最重要的是對于生命本質的體認,如果一時還沒有這種體認,他自甘于淡泊。提起詩人痖弦,就讓人想到他那本風行海內外的詩集《深淵》。詩評家羅青曾給予這詩集高度評價:“自五四運動以來,在詩壇上,能以一本詩集而享大名,且影響深入廣泛,盛譽持久不衰,除了痖弦的《深淵》外,一時似乎尚無他例?!?998年,痖弦從他工作多年的報紙工作的位置上退下來,回到加拿大溫哥華,與妻女團聚。他是1995年安家加拿大的。他安家的原因,是為了他的愛妻張橋橋,因為橋橋的身體很差,只有加拿大最適合她治病、生活。痖弦挑房子的標準,也是為了橋橋。這是一幢典型的加拿大式房屋,外觀含蓄,看不出豪華處,里面卻很舒適,這很符合他夫妻二人的性格。房子的基調是黃色(與洛夫的白色構成鮮明的對比),有二個客廳,三個火爐,樓上四間房,可以見到遠處的雪山和一座吊橋,還有地下室和游泳池。由于房子的外形極像一個“橋”字,當房屋中介公司領著他四處看房來到這里,痖弦不假思索便定下來,并將此房子取名為“橋園”。外面是西洋式,里面卻是中國式。痖弦將臺北的藏書、家什及多年來收藏的一些民間藝術品全搬來了。有四扇春夏秋冬隔扇窗;有對聯(lián):“跡寄天涯處,詩傳海內名?!蹦鞘呛糜训念}字;還有兩對太師椅。痖弦認為,太師椅之所以做得那么高,一方面是坐有坐相,正襟危坐禮儀的需要;一方面是表現(xiàn)中式服裝(如描龍繡鳳的長袍)下擺的美。如果坐在西式的沙發(fā)上窩成一團,就全完了。這即是我們中國人的智慧。痖弦搜集的民間藝術品,有鑼:戲鑼、貨鑼、童鑼、更鑼。鑼聲使他回到童年。鄰居張大娘丟了雞,敲鑼尋找:“誰偷了我的雞啦?當!”鄉(xiāng)公所開會,敲鑼通知:“明天晌午到廟門口開會,當!”有燈:馬燈、汽燈、煤油燈、菜油燈。他對古人的設計贊不絕口:燈分燈臺、燈碗兩部分,二者是分離的。燈碗放在燈臺上,可以使燈光普照桌面,方便看書、做活。燈臺怕倒,體積往往較重,越重的燈臺或燭臺價錢越貴。燈碗裝油和燈草,通常做得比較輕巧,可以單拎起來,到黑沉沉的院落里開門,或者貼近地面尋找一根遺落的繡花針。提起打,就使痖弦想到母親,他十七歲離家就再也沒見到她老人家的面。小時與母親相處多是在燈下,母親一邊做針線一邊給他講故事。母親的刺繡遠近聞名,所以他一看到刺繡就要買,以為都是他母親繡的。還有手爐、水煙袋、算盤、豬食槽、雞碗、錢莊的升斗、插秧時帶在指甲上的銅片(避免指甲受傷),甚至還有夜壺,殘留著時間的騷味,內有很厚的尿垢,他花了好幾種強力肥皂水才洗掉,干凈得可以泡茶……看到這些東西,痖弦就看到了他的故鄉(xiāng)——中國河南省南陽,又回到那過去的時光。收藏,對于他來說,就是懷舊,就是一種文化鄉(xiāng)愁。對于自己的這種中國情緒,痖弦是這樣表達的:“我一生迷戀異國情調,寫了那么多異國情調的詩也是對遠方的浪漫向往,但如今我真的到了異邦,卻又日夜思念故國……”“文化和文學,可以完全不受目前(海峽兩岸)分治的影響,屈原李杜的后裔血濃于水,漢語文學的大家族一盤棋……”“而文化的中國,文學的中國只有一個,不必分,也分不開?!?020年9月8日晚,第28屆柔剛詩歌獎揭曉,臺灣詩人痖弦獲得特別榮譽獎。痖弦對整個華語詩歌具有重大貢獻。第28屆柔剛詩歌獎設立了榮譽獎和校園獎,以表彰對漢語詩歌作出獨特貢獻的詩人、詩評家。痖弦本名王慶麟,出生于河南南陽。在他的很多詩作里,都寫滿了對家鄉(xiāng)的懷念:你離家這么多年了/怎么還帶著那頂破斗笠/不,那是故鄉(xiāng)的屋頂/……1949年他隨軍隊赴臺,歷任臺灣“中國青年寫作協(xié)會”總干事、幼獅文化公司期刊總編輯、臺灣《聯(lián)合報》副刊主編等,也是臺灣“創(chuàng)世紀”詩社發(fā)起人之一,著有《痖弦詩抄》《深淵》《鹽》等詩集。上世紀50年代初,19歲的痖弦開始發(fā)表詩作,1965年停筆。詩歌寫作生涯只有十幾年,留下的詩作也不到90首。其幾部詩集其實都可以看做是《深淵》的“異本”和延伸。但這些數(shù)量不多的作品,其原創(chuàng)性和高度想象力,在新詩界影響深遠,這在現(xiàn)代漢詩史上,可以說是個異數(shù)?!拔医裉焓莵韺じ摹!弊哌M北京大學校園,登上中坤國際詩歌獎頒獎臺的痖弦這樣說出第一句話:“我認為《創(chuàng)世紀》是拿得出去的臺灣經(jīng)驗,我們把從北大燒起來的中國新詩的火燃到了臺灣。”痖弦說:“我的文學事業(yè)是與《創(chuàng)世紀》一同成長的。我和洛夫、張默三人合辦創(chuàng)世紀詩社,詩社一辦就是50余年,至今仍在出刊,明年就整整60年了。白先勇曾形容《創(chuàng)世紀》是九命貓?!别橄倚χ貞浾f,在那段時間里,大家熱情很高,每個人都不拿稿費,是“沒有薪餉的部隊”?!叭缃竦哪贻p人喜歡‘飆車’,我們那時是‘飆詩’,每天在宿舍里頭對頭、腳對腳地寫詩,很多詩都在那時候寫成。我曾經(jīng)創(chuàng)下一天最多寫6首詩的紀錄?!北贝蠼淌诤樽诱\評價說,在50年代臺灣詩壇,痖弦雖然屬于創(chuàng)世紀詩派,卻不為某一思潮、套路所拘束。痖弦的詩呈現(xiàn)多樣的風貌。有抒情、有白描、有反諷、有淳樸的歌謠,有濃郁的鄉(xiāng)愁,有對現(xiàn)代文明的批判,也有存在主義式的自剖。他的文字渾然天成,自成一格。關切底層小人物的悲苦,但不施以廉價的感傷、憐憫。以現(xiàn)實政治和日常生活為寫作重心,但融入時間的維度而增加歷史厚重感和滄桑感。詩評家張漢良早期對痖弦創(chuàng)作的評語現(xiàn)在看來仍然也有效:痖弦的詩具有其戲劇性,也有其思想性,有其鄉(xiāng)土性,也有其世界性,有其生之為生的詮釋,也有其死之為死之哲學。甜是他的語言,苦是他的精神,他是既矛盾又和諧的統(tǒng)一體。他透過美而獨特的意象,把詩轉化為一支溫柔且具震撼力的戀歌。30多年來,臺灣選過三次“十大詩人”,痖弦每次都當選。在接受采訪時,痖弦多次這樣說:“詩人是一輩子的”、“一日詩人,一世詩人”、“詩是信仰,如同宗教家殉道,詩人終生殉美”。詩于痖弦,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已融于他的血液?;蛘哌@樣說,不論他早年狂寫詩,還是現(xiàn)今慎寫詩,他永遠都是一個詩人,過著詩的生活,一如他自己所言:“詩是很不容易戒掉的癮,詩是一種癖性,一種毛病,喜歡上詩,就不容易拋掉它?!彼Q詩人有兩種,一種是寫詩的人,一種是寫過詩的人—這么說,并非為自己詩寫得少狡辯,他自覺一直在詩的光照之下。痖弦認為詩分三個層界。第一個是小我層界,寫的是最自我的感受,這個時候詩人還很年輕;第二個層界是大我,表達的是間接的感受,很具現(xiàn)實性,具有群體廣博的精神,這個時候詩人差不多人到中年了,像杜甫的詩,即是抒大我之情;第三個是無我層界,即把我排除出去,超越人的現(xiàn)實,表現(xiàn)在創(chuàng)作上是一種哲學的態(tài)度。這個時候詩人已到晚年,進入玄學、禪宗的境界了。小我是美學的境界,大我是文化的境界,無我是哲學的或者說是玄學的、宗教的境界。他認為,一首好詩的標準是“思想要深,情感要真,技巧要新”。他建議詩歌創(chuàng)作“煉字不如煉句;煉句不如煉意;煉意不如煉人”。同時他也認為,詩歌是詩人人格魅力的展現(xiàn),要做到詩如其人,人如詩,詩如人,這樣才好?!爸心旰笪业呐d趣轉向詩論,后來又轉向編輯工作。但我從未有一天背叛詩神,詩作少一直讓我懺悔。”他說。痖弦總是謙稱自己是“失敗的作家,成功的編輯”。主持《聯(lián)合報》副刊時,他長年從事文學編輯工作。經(jīng)他扶持,在“聯(lián)副”露頭走上文壇并蔚成大家的,可開列出一個長長的名單。他對有苗頭的投稿者,認真復信,對于詩歌作者,他的復信會比那稿件長出很多頁。席慕蓉未出名的時候,投來的詩作常是既有妙句也有陳詞的狀態(tài),痖弦給她回信耐心地分析說明,哪幾句是詩,哪幾句是敗筆。席慕蓉非常感動,后來就寫信給他:“您太費時間了,以后,您退稿時只要在妙句下畫紅線、敗句下畫藍線就行了。”痖弦照此辦理,席慕蓉果然有悟性,就依那紅藍線修改,有時畫紅線的也改,再寄回去,洵為好詩,“聯(lián)副”刊發(fā)出來,讀者反響強烈。痖弦對任何投稿都來稿必復,每天回信20到30封?!拔也挥媚切┏郀┨自?,簡單明白,把要說的話說清楚?!彼芯庉?,必問應試者“編輯工作最重要的是什么”,若應試者答“校對”,他就肯定要?!盀槭裁础Α@么重要呢?雖說從前沒電腦,是手寫稿、鉛活字排版,容易出錯,但是有專職校對呀。這里有一個編輯責任心問題,一定不能出錯,不然作品發(fā)表了也是對作者的不尊重?!薄拔覍庉嫹浅V?,非常醉心,我把編輯的意義看得很莊嚴,我不太喜歡人家說編輯是為人作嫁衣裳,我認為編輯就是一種事業(yè),簡直就是一種偉業(yè)。所以在編輯上我花的工夫很大?!别橄艺f?!耙灾形奈膶W參與人口之多、中文及漢學出版之廣泛,以及中文在世界上的熱烈交流激蕩等現(xiàn)象來看,華人文壇絕對有條件成為全球最大文壇?!别橄艺f自己一輩子都在鼓勵年輕人,他認為華人文壇大有機會在不久將來成為全世界質量最大最可觀的文壇?!梆橄蚁壬且晃还J的詩歌大家,他的詩具有天才般的藝術感覺、豐沛的原創(chuàng)精神、獨到的語言表達,深深俘獲著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靈,已當之無愧地進入中國新詩的經(jīng)典之列?!保ǖ?8屆柔剛詩歌獎終審評委、詩人馬鈴薯兄弟評)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學美國時改名志摩。曾用過的筆名有南湖、詩哲、海谷、谷等。浙江海寧硤石人(今嘉興市海寧市硤石街道人),中國現(xiàn)代詩人、作家、散文家、新月派詩人、新月詩社成員,景星學社社員。1915年畢業(yè)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讀于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1918年赴美國克拉克大學學習銀行學。十個月即告畢業(yè),獲學士學位,得一等榮譽獎。同年,轉入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院,進經(jīng)濟系。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jīng)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奠定其浪漫主義詩風。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26年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大學教授。1930年辭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職務,應胡適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授。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濟南號”郵政飛機北上,途中因大霧彌漫,飛機觸山,不幸罹難。代表作品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明正德年間,徐松亭在硤石經(jīng)商,家居于硤石,為硤石徐氏分支之始祖。徐志摩即其族人。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是清末民初的實業(yè)家,徐氏世代經(jīng)商,早年繼承祖業(yè),獨資經(jīng)營徐裕豐醬園。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合股創(chuàng)辦硤石第一家錢莊——裕通錢莊,后又開設人和綢布號。成為遠近聞名的硤石首富。清光緒二十三年十二月十三日(1897年1月15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寧縣硤石鎮(zhèn),按族譜排列取名徐章垿,志摩是在1918年去美國留學時他父親徐申如給另取的名字。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奠定其浪漫主義詩風。徐志摩是徐家的長孫獨子,自小過著舒適優(yōu)裕的公子哥的生活。沈鈞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瓊瑤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徐志摩與厲麟似、錢學森也有親戚關系。1908年在家塾讀書,進入硤石開智學堂,從師張樹森,從而打下了古文根底,成績總是全班第一。1910年,徐志摩滿十四歲時,離開了家鄉(xiāng),來到杭州,經(jīng)表叔沈鈞儒介紹,考入杭州府中學堂(1913年改稱浙江一中,現(xiàn)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和杭州第四中學前身),與郁達夫、厲麟似同班。他愛好文學,并在??队崖暋返谝黄谏习l(fā)表論文《論小說與社會之關系》,認為小說裨益于社會,“宜竭力提倡之”,這是他人生的第一篇作品。同時,他對科學也有興味。并發(fā)表了《鐳錠與地球之歷史》等文。1915年夏,徐志摩畢業(yè)于浙江一中,接著考入上海浸信會學院暨神學院(滬江大學前身,現(xiàn)為上海理工大學),同年十月,由家庭包辦,與上海寶山縣羅店巨富張潤之之女張幼儀結婚。1916年秋天,生性好動的徐志摩并沒有安心念完浸信會學院的課程,離滬北上,到天津的北洋大學(天津大學)的預科攻讀法科。1917年,北洋大學法科正式并入北京大學,徐志摩也隨著轉入北大就讀。在北方上大學的兩年里,他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內容,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因素。在校期間,他不僅鉆研法學,而且攻讀日文、法文及政治學,并涉獵中外文學,這又燃起他對文學的興趣。這一時期他廣交朋友,結識名流,由張君勱、張嘉璈的介紹,拜梁啟超為老師,還舉行了隆重的拜師大禮。梁啟超對徐志摩的一生影響是大的,他在徐志摩的心目中的地位是舉足輕重的。徐梁雖系密切的師徒關系,但他們二人的思想差別還是存在的,已經(jīng)接受了資產(chǎn)階級民主自由思想的徐志摩,他不顧一切,舍命追求他的理想的人生,他要爭取婚姻戀愛自由。他在北方上大學時期,親身感受了軍閥混戰(zhàn)的場景,目睹屠殺無辜的慘象。他厭惡社會,決計到國外留學,尋求改變現(xiàn)實中國的藥方,實行他心中的“理想中的革命”。1918年,徐志摩離開北大,同年8月14日從上海啟程赴美國學習銀行學。留學第一年,進的是美國烏斯特的克拉克大學(ClarkUniversity),而后他進歷史系,選讀社會學,經(jīng)濟學,歷史學等課程,以期自己將來做一個中國的“漢密爾頓”。入學十個月即告畢業(yè),獲學士學位,得一等榮譽獎。但他并不以此為滿足,當年即轉入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院,進經(jīng)濟系。徐志摩也因此獲得了廣泛的哲學思想和政治學的種種知識。1919年“五四”革命運動的浪潮波及到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群中,徐志摩也為愛國心所驅使,參加了當?shù)亓魧W生所組織的愛國活動,經(jīng)常閱讀《新青年》《新潮》等雜志,同時,他的學習興趣,逐漸由政治轉向文學,因而得了文學碩士學位。1920年徐志摩已在美國待了近兩年,但他對美國資本主義社會資產(chǎn)階級掠奪的瘋狂性、貪婪性,講求物質利欲卻感到厭倦,他又受到英國哲學家羅素的吸引,終于擺脫了哥倫比亞的博士銜的引誘,買舟橫渡大西洋,不料羅素個人生活發(fā)生意外的變更,致使他不曾達到跟隨羅素從學的夙愿,在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進修半年,正感著悶想換路走的時候,這時,他結識了林長民及其女兒林徽因,并由于林長民介紹,認識了英國作家高斯華綏·狄更生。1921年由于狄更生的介紹和推薦,徐志摩以特別生的資格進了康橋大學(現(xiàn)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研究政治經(jīng)濟學。在劍橋兩年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開始創(chuàng)作新詩。1921年-1922年,徐志摩在英國也住了兩年,他在康橋接受資產(chǎn)階級的貴族教育,接受了“吸煙的文化”,他喜與英國名士交往,他廣泛地涉獵了世界上各種名家名作,也接觸了各種思潮流派,在這個時期,孕育了他的政治觀念和社會理想,胚胎了他的自我意識——理想主義,他自己要成為一個“不可教訓的個人主義者”??禈虻沫h(huán)境,不僅促成并形成了他的社會觀和人生觀,同時,也觸發(fā)了他創(chuàng)作的意念。他開始翻譯文學著作,他翻譯了英國作家曼斯菲爾德的幾個短篇,德國福溝的小說《渦堤孩》,法國中古時的一篇故事《吳嘉讓與倪阿蘭》,意大利作家丹農雪烏的《死城》和伏爾泰的《贛第德》。同時,他寫了許多詩,他的“心靈革命的怒潮,盡沖瀉在你(指康橋)嫵媚河中的兩岸”(徐志摩:《康橋再會吧》)最為經(jīng)典。他崇拜的偶像不再是美國的漢密爾頓,而是英國的雪萊和拜倫,他“換路”走入詩人的行列。1923年春,徐志摩在北京辦起了俱樂部,編戲演戲,逢年過節(jié)舉行年會、燈會,也有吟詩作畫,徐志摩出于對印度詩人泰戈爾一本詩集《新月》的興趣,提名借用“新月”二字為社名,新月社便因此而得名。同年加入文學研究會。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chuàng)辦《現(xiàn)代詩評》周刊,任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任翻譯。1925年以前,徐志摩自己除了作詩以外,還聯(lián)絡新月社成員從事戲劇活動。10月,徐志摩接編《晨報副刊》,同年任北京大學教授,赴歐洲,游歷蘇、德、意、法等國。1926年4月1日,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這時,聞一多已由美國回國并參加了《詩鐫》的編撰工作。除第四兩期由聞一多和第五期由饒孟侃負責編輯外,其全各期均由徐志摩主編。發(fā)表的《詩刊弁言》和《詩刊放假》也是徐志摩執(zhí)筆?!对婄潯返淖迦伺τ谥袊赂衤稍姷膭?chuàng)作和關于詩藝的探討,所以《晨報詩刊》的創(chuàng)辦,標志著詩歌流派——新月詩派的形成。同年與陸小曼移居上海,任光華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前身)、大夏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前身)和南京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為南京大學)教授。創(chuàng)辦《新月》雜志。1927年春,新月社一些成員由于政治形勢的變化及其它種種原因,紛紛聚集到上海。此時,徐志摩也與陸小曼結婚并移居上海。徐志摩四處訪友,奔走聯(lián)絡,與聞一多、胡適、邵洵美、梁實秋、余上沆、張禹九等在上海環(huán)龍路環(huán)龍別墅辦了新月書店,由胡適任董事長,余上沆任經(jīng)理,后由張禹九接任。同年,徐志摩也出國游歷英、美、日、印等國。1928年3月,徐志摩一邊在光華大學,東吳大學,大夏大學等校擔任教授工作,一邊又創(chuàng)辦了《新月》月刊。同年11月6日,作《再別康橋》,初載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署名徐志摩?!缎略隆芬还渤隹木硭氖?。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為英國詩社社員。同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1931年1月20日,徐志摩與陳夢家、邵詢美、方瑋德等又辦了一個《詩刊》季刊,徐志摩被推選為筆會中國分會理事,出了四期。1931年11月19日早8:00時,徐志摩搭乘中國航空公司“濟南號”郵政飛機由南京北上,他要參加當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協(xié)和小禮堂為外國使者舉辦中國建筑藝術的演講會。當飛機抵達濟南南部黨家莊一帶時,忽然大霧彌漫,難辨航向。機師為尋覓準確航線,只得降低飛行高度,不料飛機撞上開山(現(xiàn)濟南市長清區(qū)崮云湖街道辦事處境內),當即墜入山谷,機身起火,機上人員(兩位機組與徐志摩)全部遇難。關于他遇難的原因,除直接原因大霧影響、主機組王貫一前晚準備女兒婚事忙到很晚,飛行時精神太差有關。蔡元培為其寫挽聯(lián):談話是詩,舉動是詩,畢生行徑都是詩,詩的意味滲透了,隨遇自有樂土;乘船可死,驅車可死,斗室生臥也可死,死如飛機偶然者,不必視為畏途。徐志摩逝世后,新月派為梁實秋、胡適等人所左右,到了1933年6月1日,《新月》出至四卷七期而???。在《新月》出版期間不僅刊出新月派成員的著作,其中也有郁達夫、巴金、丁玲、胡也頻等思想傾向進步的作家作品。這已是新月派活動的后期,后期新月派,其成員雖各有差異,就其整個政治傾向而言,卻是日趨反動。但是新月派從事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新詩的這條“連索”還沒中斷。1915年,由政界風云人物張君勱為自己的妹妹張幼儀提親,徐志摩把從未謀面的新娘娶進了門。和張幼儀的感情,除了半篇《離婚通告》(另半篇未查出)和徐志摩的那封大話連篇的信之外,沒有任何確實的證據(jù)。無論離婚前還是離婚后,甚至徐志摩死后五十多年,張幼儀從不吐一點兒口風。1988年張幼儀在紐約去世,享年88歲。她的侄孫女張邦梅于1996年9月在美國出版了英文著作《小腳與西服:張幼儀與徐志摩的家變》,道布里幾(Doubleday)出版社出版。兩人關系的真相,終于大白于天下。張邦梅,是張幼儀的八弟張禹九的孫女,她表示張幼儀看過她的論文,內容的真實性是可以信賴的。從婚前到婚后,徐志摩一直是鄙棄張幼儀的。第一次見到張的照片時,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棄的口吻說:“鄉(xiāng)下土包子?!被楹髲臎]有正看張幼儀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義務之外,對其不理不睬。就連履行婚姻義務這種事,徐志摩也只是遵從父母抱孫子的愿望而已。1920年冬,張幼儀出國與丈夫團聚,之前都認為是徐志摩思念妻子,寫了那封乞求父親的信。這封其實是應張君勱之請而寫的。在張幼儀懷次子兩個月后,徐志摩對此置之不理,反倒要馬上離婚,見張幼儀不答應,便一走了之,將其一人撇在沙士頓。1921年,張幼儀產(chǎn)期臨近,無奈之際,她給二哥張君勱寫信求救,她來到巴黎,后來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徐志摩明知張幼儀的去向,卻不予理睬。直到1922年要辦理離婚手續(xù)時,才找到柏林。產(chǎn)后,張幼儀很快從悲痛中振作起來,入裴斯塔洛齊學院,專攻幼兒教育?;貒筠k云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儲蓄銀行,均大獲成功。難能可貴的是,她回國后仍照樣服侍徐志摩的雙親(認作義女),精心撫育她和徐志摩的兒子。臺灣版的《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劃下編纂的,為的是讓后人知道徐志摩的著作。她表示:“你總是問我,我愛不愛徐志摩。你曉得,我沒辦法回答這個問題。我對這問題很迷惑,因為每個人總是告訴我,我為徐志摩做了這么多事,我一定是愛他的??墒?,我沒辦法說什么叫愛,我這輩子從沒跟什么人說過‘我愛你’。如果照顧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愛的話,那我大概是愛他吧。在他一生當中遇到的幾個女人里面,說不定我最愛他?!?920年,他認識了才女林徽因,徐志摩與她交往甚密。徐志摩在1922年3月向張幼儀提出離婚,認為他們不應該繼續(xù)沒有愛情、沒有自由的結婚生活了。自由離婚,止絕苦痛,始兆幸福,這是徐志摩的單純的理想主義,他在追求著一種理想的人生,因此他為林徽因寫了諸多像《月夜聽琴》、《青年雜詠》、《清風吹斷春朝夢》等表現(xiàn)愛情和人生理想的詩歌,也就構成了他這期詩歌的重要內容。徐志摩對在英國康橋這段生活分外留戀,他因為與林徽因的戀愛不無感慨,異常興奮,大量作詩,他這時詩情洶涌暴發(fā)的情景,在他的題為《草上的露珠兒》一首長詩中有所反映。這是迄今為止我們見到的他的最早的一首詩。英國康橋的生活固然使他迷醉,后來林徽因經(jīng)過理智的思索,和父親一起提前回國了,而且是與志摩不辭而別。徐志摩寫給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詩,體現(xiàn)了徐志摩對林徽因感情的最好直白,一見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這就是世俗所難理解的一種純情。之后,他們一起組織新月社活動,一起演戲,并常有書信來往。1924年泰戈爾訪華期間,徐志摩和林徽因共同擔任翻譯,之后徐志摩陪同泰戈爾去了日本,林徽因和梁思成到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當徐志摩與林徽因再次見面的時候,已是四年之后。這期間,林徽因已嫁給梁思成。1931年11月19日準備參加林徽因演講會的徐志摩遭遇墜機事故遇難。多年以后,林徽因也曾對自己的兒女說:“徐志摩當初愛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象出來的林徽因,而事實上我并不是那樣的人?!?922年,徐志摩留學后回到北京,常與朋友王賡相聚。王賡的妻子陸小曼,對徐志摩影響甚大。徐志摩和陸小曼在北京交際場相識相愛。徐志摩在與陸小曼熱戀之時,寫下了《愛眉小札》,濃烈熾熱的文字,吐露著愛人的纏綿深情。在剛結婚的前段日子里,雖然徐父徐母對陸小曼依然心有不滿,但是兩人也過得浪漫、愜意。只是到了后期,由于陸小曼的病,由于徐申如的拒絕接納,由于鴉片的侵蝕等諸多原因,陸小曼變得越發(fā)嬌慵、懶惰、貪玩,早沒了當初戀愛時的激情,似乎不再是一個有靈性的女人。徐志摩為了使妻子心喜,就一味遷就她。雖然在口頭上常常婉轉地告誡陸小曼,但效果不大。后來,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出于對陸小曼極度不滿,在經(jīng)濟上與他們夫婦一刀兩斷。徐志摩要從父親處拿錢是不現(xiàn)實的,他不得不同時在光華大學、東吳大學、大夏大學三所學校講課,課余還趕寫詩文,以賺取稿費。1930年秋,即陸小曼29歲那年,徐志摩索性辭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職務,應胡適之邀,任北京大學教授,兼北京女子師范大學教授,以掙家用,僅1931年的上半年,徐志摩就在上海、北京兩地來回奔波了8次。當時,人均的年薪為五塊大洋,而徐志摩一年即可掙到幾百大洋,但是即便如此,仍然滿足不了家庭的花銷。陸小曼之所以會養(yǎng)成這樣大手大腳的毛病,是因為她出身名門,又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因而養(yǎng)成小姐脾氣。徐志摩死后,陸小曼不再出去交際。她默默忍受著外界對她的批評和指責。正如她在致志摩挽聯(lián)中說;“多少前塵成噩夢,五載哀歡,匆匆永訣,天道復奚論,欲死未能因母老;萬千別恨向誰言,一身愁病,渺渺離魂,人間應不久,遺文編就答君心?!彼龖涯钪灸?,致力于整理出版徐志摩的遺作,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其中的苦辣酸甜一言難盡。徐志摩與陸小曼的婚姻是沖破封建束縛的自由結合,其間雖也曾彼此傷害,但也深深相愛。梁啟超的“證婚詞”雖然有名,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對徐志摩這個學生的關心和愛護。但很明顯,梁啟超是帶有私心的,對徐、陸也不公平。梁啟超在婚禮上大罵新人,至少對這對新人是不吉利的,趙清閣就在文章中表達了強烈的不滿:為了爭取有力的支持,他們請了維新派名流梁啟超老夫子作他們的證婚人。原想借助這塊盾牌抗衡一下封建勢力,不期梁啟超夫子也是一個以封建反封建的權威人物,他假惺惺同情徐志摩陸小曼的結縭,而又在大喜之日當眾批評了他們的反封建行經(jīng),使得兩位新人一時啼笑皆非,只好委屈地承受了批評。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國文壇上曾經(jīng)活躍一時并有一定影響的作家,他的世界觀是沒有主導思想的,或者說是個超階級的“不含黨派色彩的詩人”。他的思想、創(chuàng)作呈現(xiàn)的面貌,發(fā)展的趨勢,都說明他是個布爾喬亞詩人。他的思想的發(fā)展變化,他的創(chuàng)作前后期的不同狀況,是和當時社會歷史特點關聯(lián)著的。徐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yōu)美,神思飄逸,富于變化,并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于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閑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人們看待徐志摩及其創(chuàng)作總是把他與新月派連在一起的,認定他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稱他為新月派的“盟主”,這是因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與他發(fā)生著密切的關系,他參與了新月派的整個活動,他的創(chuàng)作體現(xiàn)了新月流派鮮明特征。從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個文學流派——新月派,歷時約十年,徐志摩始終在其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他在我國新詩發(fā)展史上曾經(jīng)產(chǎn)生過一定的影響,為新詩的發(fā)展進行過種種試驗和探索。他的詩歌有著相當鮮明的獨特風格,有一定的藝術技巧。從新月社的成立及至新月派的形成和它的主要活動(尤其是文學方面的活動),他確實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對新詩發(fā)展曾經(jīng)起過一定的推動和影響作用。他們過分地追求形式和格律,又走向歧路,尤其是徐志摩到后期思想和創(chuàng)作都發(fā)生危機。作為那個時代的名人,徐志摩做到了一個普通知識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時,也對民族命運有過深刻的思考。他與張幼儀的婚姻是那個時代的不幸,他與林徽因的淡淡情愫令人唏噓,他與陸小曼的婚姻熱烈而深情,卻又坎坷多舛(新華網(wǎng)評)。徐志摩故居建成于1926年,是一幢中西合璧式的小洋樓。故居建筑面積600平方米,前后兩進,主樓三間二層,前帶東西廂樓。后樓亦三間,屋頂有露臺,可登臨。故居臺門上方有徐志摩表弟金庸的手書“詩人徐志摩故居”,正廳有匾曰“安雅堂”,乃啟功補書。主樓底層兩側有徐志摩家世、生平及思想和文學活動陳列,展示徐志摩短暫而絢麗多彩的一生。正廳、臥室、書房布置復原陳列,再現(xiàn)其的家境和生活場所。第一次:徐志摩的墓地原來在東山瑪瑙谷萬石窩,由胡適之題寫“詩人徐志摩之墓”碑文。早年間胡適題詞的這塊徐志摩墓碑,在動亂中蕩然無存。第二次:徐志摩老父徐申如對于胡適先生題字的墓碑感覺過于簡短,又請到徐志摩生前紅顏知己,被稱為閨秀派才女的凌叔華,請她為徐志摩再題一塊碑文。凌叔華欣然應允,她所題碑文取自曹雪芹“冷月葬花魂”的寓意,轉化為“冷月照詩魂”。此塊墓碑也在動亂中喪失。第三次:徐志摩的墓地,因動亂墳陵早已損毀,故鄉(xiāng)百姓為了表示紀念,由政府撥款把徐志摩的墓地遷葬到西山北麓白水泉邊。徐志摩的外親、著名建筑學家、同濟大學陳從周教授設計并撰遷墓記。西山墓地古典雅致,白石鋪地,青石為階,半圓的墓臺恰似一彎新月,有詩壇“新月派”的寓意。墓碑滄桑厚樸,海寧籍書法大家、曾任西泠印社社長的張宗祥先生根據(jù)胡適之原文補題碑文。墓碑兩側各有一方白石做就的書形雕塑,刻著徐志摩《再別康橋》等名詩名句?!拜p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薄拔覔]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薄对賱e康橋》中這兩句著名的詩句,鐫刻在這塊白色大理石碑上。2008年7月2日,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的后園立了一塊白色大理石的石碑,上面刻錄了中國最著名的詩歌。它就是20世紀中國詩人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很多中國人都對這首詩懷有深厚的情感。徐志摩是在國王學院的后園創(chuàng)作這首詩的,而且詩中“河畔的金柳”被認為抒寫的正是國王學院康橋邊上的柳樹。石碑就立在不遠處。幾乎所有的中國知識分子都知曉此詩,并被它深深感動。這塊詩碑將成為中國和劍橋大學,尤其是和國王學院之間聯(lián)系的紐帶。徐志摩在1931年一次飛機事故中不幸英年早逝,時年34歲。1921到1922年間,通過他的朋友狄更生,徐志摩在國王學院旁聽了一年的政治和經(jīng)濟課程。正是在劍橋受到詩人濟慈和雪萊的影響,志摩才真正開始寫詩。劍橋的一位中國朋友,江·西蒙將《再別康橋》的首行和末行刻在了石碑上,并將它帶到劍橋。石碑用的是北京的白色大理石(這與構筑北京紫禁城的大理石質地完全一樣),立在此地以作為連接中國與國王學院間紐帶的標志。2021年3月23日上午,以《志摩的詩意世界》情景短劇開場,第六屆中國(海寧)徐志摩詩歌節(jié)暨第六屆中國(海寧)·徐志摩詩歌獎新聞發(fā)布會在徐志摩故鄉(xiāng)浙江省嘉興市海寧市啟動。痖弦,中國臺灣著名詩人,本名王慶麟,河南南陽人,在舞臺劇《孫中山傳》中飾演孫中山,海內外巡演70多場,紅極一時。痖弦1932年出生于河南省南陽縣(今南陽市臥龍區(qū))楊莊營村東莊的一個農民家庭。六歲入本地楊莊營小學,九歲入南陽私立南都中學,十六歲入豫衡聯(lián)合中學,1949年8月,在湖南參加了國民黨軍隊,并隨之去臺。到臺灣后進國民黨政工干校的影劇系學習,1953年3月畢業(yè)后分配到國民黨海軍工作。1961年任晨光廣播電臺臺長。1966年12月,以少校軍銜退伍。1969年任臺灣“中國青年寫作協(xié)會”總干事。1974年兼任華欣文化事業(yè)中心總編輯及《中華文藝》總編輯。1975年任幼獅文化公司期刊總編輯。1977年10月起擔任臺灣《聯(lián)合報》副刊主編至今。其間曾應邀參加愛荷華大學國際創(chuàng)作中心,并入威斯康辛大學學習。在痖弦寫作生涯的早期,痖弦提出了“新民族詩型”的觀點(1956),主張追求形象第一,意境至上;強調中國風與東方味。一再地回響著漢語古典詩歌的聲音的《秋歌》可看作對這一觀點的實踐。痖弦是臺灣《創(chuàng)世紀》詩刊的三駕馬車之一,他以詩之開創(chuàng)和拓植知名,民謠寫實與心靈探索的風格體會,二十年來蔚為臺灣現(xiàn)代詩大家,從之者既眾,影響最為深遠。他的詩作,追尋青年時代的夢想,呼應內心深處的一種召喚,并嘗試在時間的河流里逆泳而上。早年他崇拜奧地利詩人里爾克,早期影響?zhàn)橄易畲蟮氖?0年代詩人何其芳。何其芳曾是他年輕時候的詩神,《預言》里的重要作品他能背誦。對于他后來長久停筆寫詩的空白,他解釋說是因為他一任很多可寫的東西僅止于可寫的境界,思想鈍了,筆銹了,時代更迭,風潮止息。他在努力嘗試體認生命的本質之余,自甘于另一種形式的、心靈的淡泊,承認并安于生活即是詩的真理。關于臺灣詩壇爭論不休的傳統(tǒng)與西化問題,痖弦有很好的看法,而這些看法也成為他寫詩的指導思想:“在歷史的縱方向線上首先要擺脫本位積習禁錮,并從舊有的城府中大步地走出來,承認事實并接受它的挑戰(zhàn),而在國際的橫斷面上,我們希望有更多現(xiàn)代文學藝術的朝香人,走向西方回歸東方。”關于詩的懂與不懂的問題,痖弦有很深刻的見解:“歷來每次提出詩歌大眾化的問題,并不是一般老百姓,甚至也不是一般的讀者,而是自己本身讀詩的寫詩人。唐代的元白就是例子。當詩人所寫的詩連自己的同行都無法欣賞了解的時候,那應當檢討的是詩人本身,而非讀者?!卑Y弦還對臺灣詩壇作過這樣的批評:“從徒然的修辭上的拗句偽裝深刻,用閃爍的模棱兩可的語意故示神秘,用詞匯的偶然安排造成意外效果。只是一種空架的花拳繡腿,一種感性的偷工減料,一種詩意的墮落?!弊x痖弦的詩,最大的感觸就是,他的詩以質取勝,不追求創(chuàng)作數(shù)量。他的詩所寫的都是他的體驗和體會,誠如他自己所說,是內心深處的召喚和夢想,對于他來說,最重要的是對于生命本質的體認,如果一時還沒有這種體認,他自甘于淡泊。提起詩人痖弦,就讓人想到他那本風行海內外的詩集《深淵》。詩評家羅青曾給予這詩集高度評價:“自五四運動以來,在詩壇上,能以一本詩集而享大名,且影響深入廣泛,盛譽持久不衰,除了痖弦的《深淵》外,一時似乎尚無他例?!?998年,痖弦從他工作多年的報紙工作的位置上退下來,回到加拿大溫哥華,與妻女團聚。他是1995年安家加拿大的。他安家的原因,是為了他的愛妻張橋橋,因為橋橋的身體很差,只有加拿大最適合她治病、生活。痖弦挑房子的標準,也是為了橋橋。這是一幢典型的加拿大式房屋,外觀含蓄,看不出豪華處,里面卻很舒適,這很符合他夫妻二人的性格。房子的基調是黃色(與洛夫的白色構成鮮明的對比),有二個客廳,三個火爐,樓上四間房,可以見到遠處的雪山和一座吊橋,還有地下室和游泳池。由于房子的外形極像一個“橋”字,當房屋中介公司領著他四處看房來到這里,痖弦不假思索便定下來,并將此房子取名為“橋園”。外面是西洋式,里面卻是中國式。痖弦將臺北的藏書、家什及多年來收藏的一些民間藝術品全搬來了。有四扇春夏秋冬隔扇窗;有對聯(lián):“跡寄天涯處,詩傳海內名。”那是好友的題字;還有兩對太師椅。痖弦認為,太師椅之所以做得那么高,一方面是坐有坐相,正襟危坐禮儀的需要;一方面是表現(xiàn)中式服裝(如描龍繡鳳的長袍)下擺的美。如果坐在西式的沙發(fā)上窩成一團,就全完了。這即是我們中國人的智慧。痖弦搜集的民間藝術品,有鑼:戲鑼、貨鑼、童鑼、更鑼。鑼聲使他回到童年。鄰居張大娘丟了雞,敲鑼尋找:“誰偷了我的雞啦?當!”鄉(xiāng)公所開會,敲鑼通知:“明天晌午到廟門口開會,當!”有燈:馬燈、汽燈、煤油燈、菜油燈。他對古人的設計贊不絕口:燈分燈臺、燈碗兩部分,二者是分離的。燈碗放在燈臺上,可以使燈光普照桌面,方便看書、做活。燈臺怕倒,體積往往較重,越重的燈臺或燭臺價錢越貴。燈碗裝油和燈草,通常做得比較輕巧,可以單拎起來,到黑沉沉的院落里開門,或者貼近地面尋找一根遺落的繡花針。提起打,就使痖弦想到母親,他十七歲離家就再也沒見到她老人家的面。小時與母親相處多是在燈下,母親一邊做針線一邊給他講故事。母親的刺繡遠近聞名,所以他一看到刺繡就要買,以為都是他母親繡的。還有手爐、水煙袋、算盤、豬食槽、雞碗、錢莊的升斗、插秧時帶在指甲上的銅片(避免指甲受傷),甚至還有夜壺,殘留著時間的騷味,內有很厚的尿垢,他花了好幾種強力肥皂水才洗掉,干凈得可以泡茶……看到這些東西,痖弦就看到了他的故鄉(xiāng)——中國河南省南陽,又回到那過去的時光。收藏,對于他來說,就是懷舊,就是一種文化鄉(xiāng)愁。對于自己的這種中國情緒,痖弦是這樣表達的:“我一生迷戀異國情調,寫了那么多異國情調的詩也是對遠方的浪漫向往,但如今我真的到了異邦,卻又日夜思念故國……”“文化和文學,可以完全不受目前(海峽兩岸)分治的影響,屈原李杜的后裔血濃于水,漢語文學的大家族一盤棋……”“而文化的中國,文學的中國只有一個,不必分,也分不開?!?020年9月8日晚,第28屆柔剛詩歌獎揭曉,臺灣詩人痖弦獲得特別榮譽獎。痖弦對整個華語詩歌具有重大貢獻。第28屆柔剛詩歌獎設立了榮譽獎和校園獎,以表彰對漢語詩歌作出獨特貢獻的詩人、詩評家。痖弦本名王慶麟,出生于河南南陽。在他的很多詩作里,都寫滿了對家鄉(xiāng)的懷念:你離家這么多年了/怎么還帶著那頂破斗笠/不,那是故鄉(xiāng)的屋頂/……1949年他隨軍隊赴臺,歷任臺灣“中國青年寫作協(xié)會”總干事、幼獅文化公司期刊總編輯、臺灣《聯(lián)合報》副刊主編等,也是臺灣“創(chuàng)世紀”詩社發(fā)起人之一,著有《痖弦詩抄》《深淵》《鹽》等詩集。上世紀50年代初,19歲的痖弦開始發(fā)表詩作,1965年停筆。詩歌寫作生涯只有十幾年,留下的詩作也不到90首。其幾部詩集其實都可以看做是《深淵》的“異本”和延伸。但這些數(shù)量不多的作品,其原創(chuàng)性和高度想象力,在新詩界影響深遠,這在現(xiàn)代漢詩史上,可以說是個異數(shù)?!拔医裉焓莵韺じ??!弊哌M北京大學校園,登上中坤國際詩歌獎頒獎臺的痖弦這樣說出第一句話:“我認為《創(chuàng)世紀》是拿得出去的臺灣經(jīng)驗,我們把從北大燒起來的中國新詩的火燃到了臺灣?!别橄艺f:“我的文學事業(yè)是與《創(chuàng)世紀》一同成長的。我和洛夫、張默三人合辦創(chuàng)世紀詩社,詩社一辦就是50余年,至今仍在出刊,明年就整整60年了。白先勇曾形容《創(chuàng)世紀》是九命貓。”痖弦笑著回憶說,在那段時間里,大家熱情很高,每個人都不拿稿費,是“沒有薪餉的部隊”。“如今的年輕人喜歡‘飆車’,我們那時是‘飆詩’,每天在宿舍里頭對頭、腳對腳地寫詩,很多詩都在那時候寫成。我曾經(jīng)創(chuàng)下一天最多寫6首詩的紀錄。”北大教授洪子誠評價說,在50年代臺灣詩壇,痖弦雖然屬于創(chuàng)世紀詩派,卻不為某一思潮、套路所拘束。痖弦的詩呈現(xiàn)多樣的風貌。有抒情、有白描、有反諷、有淳樸的歌謠,有濃郁的鄉(xiāng)愁,有對現(xiàn)代文明的批判,也有存在主義式的自剖。他的文字渾然天成,自成一格。關切底層小人物的悲苦,但不施以廉價的感傷、憐憫。以現(xiàn)實政治和日常生活為寫作重心,但融入時間的維度而增加歷史厚重感和滄桑感。詩評家張漢良早期對痖弦創(chuàng)作的評語現(xiàn)在看來仍然也有效:痖弦的詩具有其戲劇性,也有其思想性,有其鄉(xiāng)土性,也有其世界性,有其生之為生的詮釋,也有其死之為死之哲學。甜是他的語言,苦是他的精神,他是既矛盾又和諧的統(tǒng)一體。他透過美而獨特的意象,把詩轉化為一支溫柔且具震撼力的戀歌。30多年來,臺灣選過三次“十大詩人”,痖弦每次都當選。在接受采訪時,痖弦多次這樣說:“詩人是一輩子的”、“一日詩人,一世詩人”、“詩是信仰,如同宗教家殉道,詩人終生殉美”。詩于痖弦,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已融于他的血液?;?/p>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