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宗教的生死觀_第1頁
論宗教的生死觀_第2頁
論宗教的生死觀_第3頁
論宗教的生死觀_第4頁
論宗教的生死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導論早在此400多年前,《從哈姆雷特》曾說:“生還是死,這是個問題”,其實自人類有生以來,就一直在思索著生與死的問題。托爾斯泰也曾說過:要是一個人學會了思想,不管他的思想是什么,他總想到自已的死亡。人有生有死,因而生有人生,人的誕生與死亡是分不開的。生意味深長,但死并不遜于生;生是一個奇跡,而死亡卻是一個謎?因為人類至今仍無法了解死亡的真面目。人作為希圖超越自身的理性動物,能了解這一切是尤為重要的。由此王陽明說:“人于生死念頭,本從生身命根帶來,故不易去。若于此處見得破,透得過,此心全體方是流行無礙,方是盡性至命之學。”王陽明:《傳習錄》王陽明:《傳習錄》天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人生在世,總免不了有三災八難,生老病死。對于生與死的思考和探索,會永遠伴隨著人類,而成為文化的一道主要而獨特的風景。許志偉等:《中西文化中的生死觀》,2頁。在這風景中,宗教的死亡觀確是更加引人注目的,在歷史的長河中,它是照亮和指引人類理性的明燈。因此要相對死亡有所認識,要想有深入的探討,就必須要了解研究宗教的死亡觀。針對與此,本文將從以下幾方面對宗教的死亡觀進行論述:許志偉等:《中西文化中的生死觀》,2頁。認識你自已,死是什么?原始民族對靈魂的信仰宗教的死亡觀1、佛教的死亡觀2、道教的死亡觀結論一何謂死亡我曾記得有這樣的一首詩詞:有的人死了,他卻還活著;有的人活著,他已死了,現(xiàn)在許多哲人志士從不同的角度給死亡下了概念。1、生理層面。醫(yī)學上將一切生理作用的停止視為死亡,但也有人曾在醫(yī)學界重新界定了死亡的概念。把生理的死亡分為臨床死亡和生物死亡,臨床死亡發(fā)生于心臟停止活動的一刻(因此也稱心臟死亡),血液循環(huán)完全停頓,神經(jīng)也不在有反應,臨床死亡直到某種程度是可以逆轉(zhuǎn)的,現(xiàn)在的儀器可使這狀態(tài)逆轉(zhuǎn)過來,使心臟重新搏動,長時間的延續(xù)下去。生物死亡在于細胞組織的解體和不可逆轉(zhuǎn)的破壞,但不是所有的組織都同時死亡,腦部的組織尤為決定性,因此生物的死亡也稱為腦部的死亡,這種死代表人真正的死11呼召與回應P5072、哲學平面的死。在此死亡指的是形上層面的事,是此世生命的過程決定性的結束,時期的海德格把人生當作走向死亡的存有物,即是說生命和死亡相互寓居,是在人有自由但不完全自由的過程中的互動情況2神學辭典NO154。彼得(D。DEPETER)和拉內(nèi)(K,RAHNER)認為死在現(xiàn)象上是種破壞和毀滅,事實上,是借著死亡事件的發(fā)生,完成了生命所追求的,達到了人生觀的目的與意義32神學辭典NO1543末世論P240—2434末世論P12—133、天主教神學平面。此時死亡是一種逾越,由生前的時空中轉(zhuǎn)入決定性的境界中,死亡是現(xiàn)世生命的終結,并非毀滅,而是生命的轉(zhuǎn)變。教會當局認為死亡是因著罪惡進入了世界,雖然人具有一個易死的肉體,但天主預定人不死,因此死亡曾與造物主的計劃背道而馳,死亡作為罪惡的后果而進入了世界。但耶穌基督轉(zhuǎn)化了死亡的性質(zhì),即耶穌基督身為天主子也經(jīng)歷過死亡,他完全自由的順從父的旨意,踏上了死亡之路,因著耶穌基督的順從把死亡的詛咒變?yōu)樽8?5CCCNO1007—1009認識你自已,死是什么?在羅馬國家博物館里懸掛著一幅古老的馬塞克圖案,這幅圖案的三分之二刻畫著一個人的形體。他還不是一具骷髏,但也離此不遠了,看上去,這個人似乎是有生命的血肉之軀。他們狀態(tài)——與其說坐著,不如說躺著,——還表現(xiàn)出運動與生命。但是,貫穿軀體的運動,正在離開這具軀體,生命與運動表現(xiàn)這個人體,顯然只是為了讓人注意它結束和終止。它已毫無生氣,僵如死尸,隱約可見的皮肉,不過為顯示皮肉之下的骨骼,它是最終的殘余,在這個奄奄一息的人身上格外突出。這個人,與其說坐著,不如說躺著;與其說有血有肉,不如說形消魂散;與其說是活人,不如說是死人——這就是人。在這幅圖案上,一切都在消逝,從運動、血到肉體生命消逝,一切都指向死亡。記住你將死去——這句話不妨作為這幅圖案的標題??墒牵谶@幅象征死亡的人像下面卻寫著大寫的希臘字GNOTHISINTON(認識你自己),這文字不是題字,也不是這幅圖案的標題,而是它的一部分,它們占據(jù)了整個圖案的近三分之一的面積。因為在此描繪的這個人身上,真正充滿活力的東西和貫穿人體的運動的終戰(zhàn)只是一個不合比例的巨大的食指。這個使死直觀化的人及它指著:“認識你自己”!E·云格爾:《死論》,42—E·云格爾:《死論》,42—43頁。當我們觀看這幅圖案時,我們不可能只是旁觀者,我們都是一個人,遲早有一天我們也會像這圖案里的人一樣逝去,而這幅圖案給我們所提示正是這個真理:認識你自己,記住你將會死去。死亡為我們是最切身的,在我們的生命中,也許很多東西甚至一切都有不確定,但我們的死亡對于我們是確定的,死亡我們每個人遲早都須面對。面對死亡,我們要離開這個世界,將成為歷史;面對死亡,我們要告別我們的親人;面對死亡、財富、名譽、地位等等也成了過眼云煙。面對死亡我們畏懼,我們害怕。盧梭在《新愛洛綺絲》中宣稱:誰要是自稱面對死亡無所畏懼,他便是撒謊。也許你會說:不對,并非所有的人畏懼死,比如,蘇格拉底、約伯、耶穌……。這是一個客觀的事實,他們之所以不畏懼死亡是因為他們明白了死亡的真義,他們之所以從容平靜的面對死亡是因為他們知道,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一個新生命的開始。也許你還會說:還有一些人不畏懼死亡,但他們并不是明白了死亡的真義,而是醉生夢死、糊里糊涂生活的人們。我告訴你,其實他們更加畏懼死亡,他們之所以這樣生活是為了逃避死亡,他們也知道死亡是逃避不了的,這樣的生活可能會給他們一些滿足感。像這樣自欺欺人的生活還不如我們的祖先,原始民族,他們對死亡的看法要比他們更明確,更有意義。面對死亡時你畏懼嗎?二:原始民族靈魂的信仰靈魂不滅是原始民族最普遍的信仰,也是一切有神論宗教信仰的核心。靈魂一詞原為希臘文ghost—soul和psyche及拉丁文阿anima的意譯,其原初意義是呼吸、氣息,與古梵文中的“生氣”(pvana)相當,表示人的靈魂是一種肉眼看不見,卻有維持生命活動和精神活動的作用的東西。在中國與之相對應的是“魂”。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的物證,這種信仰最早可上溯到約十萬年前,在歐洲發(fā)現(xiàn)的尼安德特人墓葬遺跡中,死者的遺穴排放有一定的位置,常常是頭東腳西,并伴有石器,動物骨骼之類的陪葬品,且在遺骸周圍通常撒有紅色的石子或紅粉等,表明當時人已有人死后繼續(xù)存在,或者認為死亡是遷往另一幸福世界的喜慶之事的信仰。我國的北京山頂洞人,埋葬死人也是有一定的規(guī)矩,死者身旁撒有赤鐵礦粉,隨葬品除燧石、石器等生活用具外,還有石珠、穿孔、獸牙等裝飾品,隨葬器具分明表示供死者靈魂使用,也有一些學者認為,紅色是血液和火焰的顏色,象征著熊熊不息的生命,給死者撒紅色粉末是祈望死者獲得再生。中亞一帶的雅利安人在他們看來,人死后靈魂是不滅的,死后的生活是按照懲惡褒善的原則來按排的,生前作惡的罪惡者,死后將進入“土房”,生而行善的褒獎者,死后則進入“長者世界”,這是一種很明顯的對靈魂不滅的信仰。對靈魂的信仰,認為人死后還有另外一個世界。不僅上述的歐亞大陸有,還包括美洲的奧爾麥克人,瑪雅人,澳洲的原始土著人,非洲的布須曼人、俾格米人等等。據(jù)人類學家研究,地球上現(xiàn)存尚處于原始社會的后進民族,幾乎都是靈魂不滅的信仰和相應的葬儀,這說明“死而不亡”或“靈魂不滅”是人類智慧初開期對于生死之謎的普遍的、共同的解答。參閱陳兵:《生與死參閱陳兵:《生與死—佛教輪回說》,2頁?!妒澜缱诮倘珪?,1—18頁。張踐等:《中國宗教通史》,15頁。宗教的死亡觀上述原始民族對于死亡的觀念并沒有一定的系統(tǒng),只是認識到靈魂不滅,這是準宗教時期。而到了宗教,則根據(jù)自己的教義,對死亡的探討形成了一套有條理有系統(tǒng)的整體信仰。在中國最有影響的是三種宗教佛教、道教、基督宗教,尤其佛、道兩教對中國人的影響根深蒂固,而基督宗教自明代大規(guī)模的傳入中國,現(xiàn)今也日漸益深地影響地中國人的思想。同時這三種宗教也有著不同的特色。因本文篇幅有限,現(xiàn)僅選取佛教和道教作為本文的論題。1、佛教的生死觀正如中國的佛教徒常常以“了生死”來概括佛教的宗旨,佛教對于生死的問題解決通常高懸為自家的標幟。當年佛陀就是對生老病死的不解而起家修道,也是對于生老病死的覺悟而創(chuàng)立佛教的。故此有人認為佛教是研究生死,尤其是死亡的宗教。佛教對于死亡的看法相當獨特,它是以“苦”的觀念來看待世界。它不僅認為死亡是一大痛苦,而且我們的生命也是一種痛苦。據(jù)說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后,第一次傳道時就是講的有關苦的道理——“四真諦”,即:說世間的苦(苦諦)和說苦的原因(集諦);說苦的消滅(滅諦)和說滅苦的方法(道諦)。趙樸初:《佛教常識答問》,19頁。這四諦是佛教的最基本的教義,雖然后來佛教的經(jīng)籍非常繁多,但其法卻超不出這四諦,可以說佛教的全部教義都建立在這個“苦”字上。但這不是一種消極的人生觀態(tài)度,縱觀古今中外社會、人生怎一個“苦”字了得。通常我們一般人當對于苦忍無可忍時,就會想起死,認為死是解脫苦的最終、最好的辦法,因為人一死,就感覺不到這些苦了。但佛教卻不這麼認為,它稱上述觀點為無明,即無知、愚昧的看法。佛教認為生是無量無邊的,人生是由十二緣起:無明緣、行緣、識緣、名色緣、六入緣、觸緣、受緣、取緣、有緣、生緣、生死緣而決定,人為什么要死,因為有生,人為什么要生,因為他前世有死……如此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就構成了輪回。人之輪回皆有業(yè)而定。業(yè)的釋義為造作,即有意識發(fā)起的行動、活動、動作等。業(yè)有善業(yè)、惡業(yè)之分,善業(yè)得善果,惡業(yè)得惡果?!镀派痴摗飞险f:“若法能招可愛果,樂受果,故名善;若法招不愛果,苦受果,故名惡。”佛教又有一偈說:欲知過去因,現(xiàn)在受者是;欲知未來果,現(xiàn)在作者是。這也就是民間俗語所說:種豆得豆,種瓜得瓜。由此可以看出,死亡并不必然使人擺脫苦難,只要還沒有認識四諦,沒有真正的覺悟,人就無法擺脫無知、妄行的業(yè),就會在“過去世”、“現(xiàn)世”、“來世”中生死輪回,不能脫離苦,也就是佛教所認為的“苦海無邊”趙樸初:《佛教常識答問》,19頁。關于輪回主體有無、是何?這是一個難回答的問題,因為很多人就是在此而感到困惑。其實從中道的生死來看,眾生的生命乃是因緣集起、生滅相續(xù)、因果相續(xù)的活動過程,佛經(jīng)中常喻如燈燭之燃燒,展轉(zhuǎn)燃之,故燭雖消,火續(xù)不滅。又如種谷,種敗于下,根生莖葉,突出于上。而人的生命是由諸法所構成的,人不外是身體和精神的組合,才有生命。于是人依此生命,而生生不息。而身體是由五種元素:地、水、火、風、空所組成。精神也是由五種法:色、受、想、行、識所組成,這也可稱為“五蘊”。這說明了人不是固定的,單一獨立體,而是種種要素的聚合體,而任何要素又是剎那剎那依緣而生滅著的,所以找不到一個固定的獨立的“我”,這是佛教認為“諸法無我”,不承認有靈魂的原因。但是佛教也并不否認有“我”的存在,因為如果人的生命只是五蘊,那么人的生命將會止于今世,不可能有業(yè)報,也不可能有輪回,“我”代表人們生命的永恒的存在?!捌鋵嵨业拇嬖谑呛苤匾?,生命中如果沒有永恒的存在,佛教徒的解脫,將只是空論,不然便是一種斷滅?!被蹚V法師:《生命的真相》,144頁。這“我”在《涅磐經(jīng)》等亦稱為“大我”、“真我”、“佛教性我”、“心”等。但“真我”與“無我”并不沖突,“無我”是指五蘊人的現(xiàn)象而言,而“真我”則是指人的本體,不是指五蘊?!啊疅o我’確切的說五蘊無我,不能說是人無我,五蘊只是人的附屬品,而不是人的本性”,同上,150頁。因此現(xiàn)在可以說輪回的主體是“我”也稱“心慧廣法師:《生命的真相》,144頁。同上,150頁。關于人死后的去向,佛教則根據(jù)婆羅門教的理論提出了六道說——天、人、阿修羅、鬼、畜生、地獄。佛教說眾生自無始以來,在五道(除阿修羅外)或六道中死了又生、生了又死,出此入彼,無休無止?!缎牡赜^經(jīng)》偈云:有情輪回生六道,猶如車輪無終始。另外在《大乘流轉(zhuǎn)諸有經(jīng)》上也對此有精辟的論述?!扒白R滅亡,后識生時,或生人中,或生天上,或墮旁生、餓鬼、地獄。大王:后識生時,無間生起,彼同類心相續(xù)流轉(zhuǎn),分領受所感異熟。大王:曾無有法能從此世轉(zhuǎn)至后世,然有死生業(yè)果可得。大王:當知前識滅時名之為死,后識餐起號之為生。大王:當識滅時無有去處,后識餐起無所從來,所以者何?本性空故”。但這六道仍處在生死輪回之中,并沒有脫離苦海。要想真正脫離苦海,必須要達到涅槃的境界。涅槃(Nirvana)意為圓寂、滅度,梵文原意指火的息滅,在此則表示滅盡一切煩惱的最高理想和修行的最高境界?!峨s阿含經(jīng)》講:“貪欲永盡,真恚永盡,愚癡永盡,一切煩惱永盡,是為涅槃”。這是一種超越時空、超越輪回、不可思議、常樂我凈的美妙實在,是最終的解脫。但是要通過這美妙境界的路何在?這條路被稱為“八正道”,即:正見、正思、正語、正業(yè)、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也可概括為“戒、定、慧”三學。這條路在世俗中實踐是很困難的,最好的辦法只有出世入僧團,在戒律的幫助下,依靠經(jīng)文和師長的教導,通過禪定獲得一種智慧,由此智慧而斷絕一切無明煩惱,只有這樣才能完成八正道的實踐。但是那么世俗的佛教徒該怎么辦呢,佛陀則教導他們只要虔誠念“阿彌陀佛號”就能獲得解脫,入西方極樂世界,這就是一般佛教徒心目中的天堂,似乎比涅槃更加吸引人。在《阿彌陀經(jīng)》中佛陀對這吸引人的境界作了描述,不妨欣賞一番:“彼此何故名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允撬膶殹W魈鞓贰湟袅鲿场谌绨偾ХN樂同時俱作……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祗劫?!睂毱骄幹骸斗鸬渚x》。寶平編著:《佛典精選》。2、道教的生死觀魯迅先生曾說:“中國的根抵全在道教?!钡澜淌俏覈ㄒ煌辽灵L的宗教,因此它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融入了中國人得意識和需求,我們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追求長生不死、永生人世的愿望,而這一點卻在道教中充分的體現(xiàn)出來,道教提出了它自己的看法——肉身成仙?!跋伞?,或稱為“仙人”或“神仙”。稱他們?yōu)橄扇耍且驗槿恕袄隙凰涝幌伞?,身上具有仙的因素。稱他們?yōu)樯裣?,是因為他們超脫塵世,由神通變化,身上又具有神的成分。仙是人而不同于人,屬神而不同于神。不同于人,是由于仙脫離了人的生死之限,不食人間煙火;不同于神,是由于他們身上沒有神所具有的職守,自由自在,無羈無絆。王景琳:《鬼神的魔力——漢民族的鬼神信仰》,77頁。同時他們的生活也是妙不可言,《南華真經(jīng)》上載:“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膚肌若冰雪,濯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如此仙家美景,神人生涯,怎能不令在紅塵中輾轉(zhuǎn)呻吟的凡人怦然心動,歆羨不置!王景琳:《鬼神的魔力——漢民族的鬼神信仰》,77頁。邱進之等:《易玄釋老》,316頁。道教認為一般人可以通過修道就可以成仙。成仙并非是不可想象,不可企及的,是因為仙既不住在那高不可及的天上,也不再令人恐懼的地下,他們與人一樣住在人間?!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上說:“齊人徐市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薄按巳裆秸?,其傳在渤海中,去人不遠,蓋曾有至者,諸仙人及不死之藥皆在焉?!睗h代時也流傳著十洲之說:在八方巨海之中,一名祖洲,二名贏洲,三名玄洲、四名炎洲、五名長洲、六名元洲、七名流洲、八名生洲、九名鳳鱗洲、十名聚窟洲。王景琳:《鬼神的魔力——漢民族的鬼神信仰》,83頁。然而成仙也不是輕而易舉的,“仙道遲成,多所禁忌,自無超世之志,強力之才,不能守之”。(《抱樸子》)另外,道教也把仙分成了幾個品級,“上士舉形為顯,謂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蛻,謂之尸解仙”。成仙的主要途徑有兩種:一是煉金丹服食,葛洪說:“夫金之為物,燒之愈久,變化愈妙。黃金入火,百煉不消,埋之,畢滅不朽。服此二物,煉人身體,故能令人不老不死?!狈尺@種金丹令人不老不死,這是因為“假求于外物以自堅固,”金丹“入火,百煉不消,埋之,畢滅不朽?!彼蝗朔潞?,性能自然就會轉(zhuǎn)化在人身上,人當然也就可以如同金一樣,“畢滅不朽”了,二是導引行氣,即道教所謂的”內(nèi)丹”它是以自己的身體為“爐鼎”,以體內(nèi)的“精”,“氣”為藥物,運用“神”去燒煉,這樣,可以使精、氣神凝聚不散,而結成為“仙丹”,即“內(nèi)丹王景琳:《鬼神的魔力——漢民族的鬼神信仰》,83頁。另外,在道教的發(fā)展過程中,也吸取了許多佛教對死亡的看法,如佛教的三界、六道、輪回、因果、天堂地獄、劫災等,來組建自家的教義體系,但是這些都是副線,并沒有對道教的根本宗旨帶來多大的影響,因此在這里就不加以論述。1、死亡的事實(1)社會層面中國古時很早就用“葉落歸根”來形容人的死亡,古圣賢人們,如:老子云:“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绷凶诱f:“古者謂死人歸人,夫言死人為歸人,則生人為行人矣?”古人也說出了人難逃一死,在李白的詩“生者為過客,死者為歸人。天地一逆旅,同悲萬古塵?!弊掷镄虚g可看出他對人生短暫的態(tài)度。表現(xiàn)了死是人生的自然規(guī)律。曾國潘也以詩來說明人生的短暫,“千里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防。萬里長城今尤在,不見當年秦始皇。”表現(xiàn)出人生只不過是一個過程,就像當年的秦始皇一樣,他為了領土筑了萬里長城,尋求長命百歲。到底怎能樣呢?只有長城在,而秦始皇已經(jīng)不在了。在偉大的毛主席的詩詞中也可看出死亡的事實:“江同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竟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俱往矣,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無數(shù)英雄,為了江山而彼此殘殺,相互傾軋,歷代的具有文采才華的皇帝諸候們各顯奇能,而死的死,亡的亡,江山?jīng)]有變化。最后用“俱往矣?!北砻鬟@些都過去成了歷史,他們猶如曇花一現(xiàn)不見了,人生就是這樣。(2)圣經(jīng)層面在圣經(jīng)中也表明了“人生的短暫,死亡的事實?!笔ピ伾险f:“榮華富貴,不能久享;一如禽獸終必死亡,……人在死時,絲毫不能帶走,他的財寶也不能跟他同去。”另一處又說:“人只不過七十寒暑,既使健壯也不過八十春秋?!庇柕榔险f:“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種也有時……沒有人有權將生氣保留不失,也沒有人能支配死期?!笔ソ?jīng)告訴人,人的死期不由人而選擇,但死是確定的,在路加福音中記述了昏愚的財主的比喻,天主給那財主說:“昏愚的人??!今夜,就要收人的靈魂,你所積蓄的將歸誰呢?”的確黃泉路上不分老少。我們也聽說過,某人死了,而感到吃驚,但人生就是這樣不知死在何時,路加福音上耶穌說:“你們應當準備,因為在你們不料想的時辰,人子就來了。”“你們應當時時醒寤祈禱,為使你們能逃脫即將發(fā)生的這一切事。并能立于人子之前?!笔ソ?jīng)告訴我們最重要的是祈禱,當我們的死期來到時好能無愧于心的站在天主臺前。以上這一些都證明了人總有一死,是人無法逃脫的,無論你有多少錢財,有多大的力,是人早晚就要死,人從出生就奔向死亡,所以對于死是從生就注定的。正如古人所說的:“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濤盡英雄?!盤AGEPAGE142、死亡的來源對于沒有信仰的人來說,死亡是自然規(guī)律、與生俱來的,他不知道是從何而來的,但對于天主教信友來說,并非如此,因為死亡是原祖犯罪后,而給留下的。創(chuàng)世紀上說:“我要增加你懷孕的苦楚,在痛苦中生子,你要依戀你的丈夫,也要受他的管轄。”又對亞當說:“……你一生日日勞苦才能得到吃食,必須汗流滿面才有飯吃,直到歸于塵土,因為是由土來的,既是灰土,你還要歸灰土。”當人被逐出樂園后,這痛苦、死亡就臨于人身上,從那時,人就面向黃土,背朝天而為生命奔波勞碌了。3、對死亡的不同的看法世界上有兩種根本不同的時間觀,一種是圓周性的時間觀;一種是直線性的時間觀。正因為時間觀的不同,而導致對死亡有不同的看法。我們先介紹圓周性的時間觀:圓周性的時間觀:圓周性的時間觀:就是認為一切時間的運動是圓周性的,常常是周而復始地進行著。如同四季的運轉(zhuǎn)、晝夜交替周而復始一樣,此觀點使人產(chǎn)生的消極,一切都是徒然無益的,時間終究轉(zhuǎn)回原處,(也叫宇宙輪回性的時間觀。)從時間觀中可以看出他們否認末世的存在。持這種主張的有佛教、希臘宗教,他們都是否認人的得救,下面我們以佛教的觀點為例來闡述:在佛教中,佛陀否認神。他認為世上的痛苦,歸于萬事的無常與人愛欲,涅槃是人生觀回歸“絕對”與永恒的最后階段。認為支配人類存在的之律是因果之律。世上一切事物都是業(yè)的規(guī)律(因果律)的產(chǎn)生,生命中發(fā)生的每一件事都是以前(今世或前世)的每一行為的“果”,這個新自由行為,又將成為一個因而產(chǎn)生新的果,果的好壞都有上因而定,假如是個因時,則稱為“業(yè)因”或“業(yè)緣”;如果是“果”時,則稱為“業(yè)果”或“業(yè)報”,業(yè)能自給自足的,業(yè)的作用不只限于人的此生,如果死時,還留下業(yè),他就再生,不管殘留下來的業(yè)或好或壞,都要再生,只能在現(xiàn)世不斷的循環(huán)。若沒有留下的任何業(yè),完全得到解脫,就能進入涅槃。無論怎樣,生與死的連續(xù)過程今人有無常的感覺,這就是人類的痛苦,也就是說由于“無?!倍a(chǎn)生了生命中的痛苦。我們從這些中可看到,他們的觀點是如果“因”是善的,而“果”(生活)是順利幸福的。否則變的越來越壞,只有進入涅槃之后得到解脫。所以說沒有死亡的觀念。更不談“末世”了,從而否認末世的存在。直線性的時間觀直線性的時間觀:認為時間有一開始,然后往一個終點進行。人類歷史文化中這時間觀很少出現(xiàn),到今天只有在波斯教和啟示宗教中,才有這種時間觀。這種時間帶給人一種緊張而迫切的感覺,既然是往一個目的進行,他讓人覺得生活比較帶勁。下面就談談天主教的這觀點。在圣經(jīng)中第一句話就說“在起初天主創(chuàng)了天地,(創(chuàng)1:1)”可看出天主教是直線性的時間觀,是向著一個目的進行的,所以也就決定了對人生命的看法,換句話說;承認人的生命有一個終結——死亡,但并非是“一死百了”的說法,因為對歷史或時間有一個共同的看法,就是把它們分成三個時期,第一期為創(chuàng)世以前,第二期為從創(chuàng)世到末日,第三期為末日之后。在創(chuàng)世的階段中,天主創(chuàng)造了人,并且天主給人安排一個樂園讓人居住,賞給人管理萬物的權利,但是,人并沒有好好利用這權利,而違犯了天主的命令。而被天主逐出地堂,痛苦、死亡也到世間,但天主許下要救贖人類,整個的舊約,就是記述人民對救世主的渴望,以色列子民是因著這希望而戰(zhàn)勝困難向前進的,之所以這樣渴望主的救授,是因為他們想念有一個未來的生命。到了新約救主的來臨,給人帶來恩寵,人們的希望成了現(xiàn)實,但這生命必須經(jīng)過死亡。不再懼怕痛苦死亡,因為耶穌說過:“凡遵行我的話,永遠見不到死亡?!倍砸d基督為和生命的中心,因著耶穌的死亡給人打開天堂之門,所以人必須舍棄現(xiàn)世才能到那里,也就是經(jīng)過死亡,才能達到永遠的天鄉(xiāng)。4、死亡的意義死亡有何意義?這是每個人所面對并且非常關切的問題,因為人人都要面對死亡,在死亡面前,人的感覺只有無助、屈辱、恐懼、甚至忿怒。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說,一個生命有開始的剎那,也有結束的一刻,然而有生命的東西為什么要必須死?至今還是無法充分解釋。下面以教會的觀點作一解釋:死亡只是生命的轉(zhuǎn)變對于天主教徒來說,死亡并非生命的毀滅,而是一個轉(zhuǎn)變,這一點從圣經(jīng)中可以看出來,因為我們相信有靈魂的存在,相信有一個永恒的生命,人的死亡只是對于物質(zhì)性的肉身來說的,因為物質(zhì)性是有時間限制的,至于靈魂,它是一精神體,它不受時間的限制,那么就談不上死亡了,而人是由靈魂和肉身組成的。肉身的死,并非是人整體的毀滅,而是離開了現(xiàn)世,靈魂進入另一種境界,一種沒有人見過不能想象的境界,對于一個教友來說,他相信未來的復活,將來死過的人一定會再復活,正如我們前面提過的第三階段未來的生命,它將永遠不死。死亡從耶穌基督身上找到了意義自從亞當時代,就期盼默西亞的來降,為救贖人類,耶穌的到來滿全了這希望,但對于猶太人并沒有得到恩寵,因為他們期待的是像現(xiàn)世的國王一樣具有權威,并且用武力打敗敵人,來救贖他們的默西亞。而耶穌救人的方式,卻正與他們想象的相反,是以死來救贖人類的,他將最殘酷的刑罰,變成了愛人標記。不但并非一死了之,而是三天后,自己從死者中復活了,他戰(zhàn)勝了死亡,為人類開辟了一條通向天主的大道,從這開天辟地的事件中,人找到了生存的位置,看到了光明,死亡并非是人從此消失,而只是生活方式的一種改變,因為耶穌基督給人輔平了道路,渴望人去走,只有人相信他跟隨他,與耶穌基督一起死亡,才能一起復活。人參與基督的死亡基督為了愛人而釘在十字架上,為人類而死跟隨他的最高準則,就是參與基督的死亡,我們作教友的通過領洗成為教會的一員,參與耶穌的死亡,也就是死于自己而活于基督,與耶穌基督同死、同葬、同復活。因為死亡只有通過耶穌基督才有意義,死本來是罪與懲罰的象征和后果,基督卻把它化為了愛與服從的救恩標記,作為耶穌的跟隨者——教友來說,也必須參與耶穌基督的死亡才能找到意義,因為耶穌在世時曾說:“跟隨我的絕不在黑暗中行走?!钡S耶穌是有條件的,誰愿跟隨我,該棄絕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來跟隨我?!笆旨堋本褪钦f指我們?nèi)粘I钪械耐纯唷⒖简炁c犧牲,而死亡的那一刻就是跟隨耶穌的最高峰,也是參與耶穌之死的圓滿。只有這樣生命才有價值,才有意義,因為我們的生命來自天主,只有安息在他內(nèi)靈魂才會得到安息。換一句話說,耶穌的一生是“足踏塵世路,肩擔古今愁?!彼乃朗菫槿祟惖淖锒赖?,人類也應跟隨他,正如他所說的:“一粒麥子不落在地里死了,只是一粒,死了才能結出許多子粒來?!蔽覀円惨@種精神財富。正如保祿宗徒說的:“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內(nèi)生活?!边@樣生存才有價值,死亡才有意義。5、死對個人世界末日我們每個人都面向死亡走去,這非是由人的選擇,無論你是懼怕、或是喜悅,都是必須面對的事實。對我們教友來說,準備靈魂是必要的,圣人類思在一次院長的問話中表現(xiàn)出來,院長問:“如果現(xiàn)在是世界末日,你們怎樣做呢?”有人說:“我去拜圣體?!庇腥苏f:“我去告解?!庇腥苏f:“我去念經(jīng)?!薄ヮ愃紖s說:“我正在做什么,我還做什么?!笨梢娨粋€人準備靈魂是要緊的。末日的來臨,人對自己也是無能為力的,我記得在一九九七年有“世界大結難”傳說,對世界是一個大的震蕩,人們都懼恐萬分,有的買餅干吃,有的不作工也不干活,也有人找信仰,生活在懺悔中的氛圍中,就是我們教友也是一樣,找神父圣蠟燭、圣火柴,這時代過去了,怎樣呢?人們還是照常生活,還是該吃的吃,該玩的玩,反過來說,即使真的末日到了,人是否能吃餅干呢?能點燃蠟燭吧?天主的全能讓人能約束吧?絕對不能。我們面對的死,不是我們個人的世界末日嗎?的確,死對于現(xiàn)世來說:“你—我,都不存在,也許你我在世界上給人做了好事,人還記的你時間長些,也多想念些時日,但時間一久這一切都是無影無綜了,好像我們沒有存在過一樣,當我們?nèi)胪翞榘矔r,我們的肉軀怎樣呢?是一天一天的爛去,幾天之后沒有了形狀又臭又味,幾年之后,已成了灰土,正如創(chuàng)世紀中所說:“人出自灰土,也要歸于灰土。(創(chuàng)3:19)”這就是現(xiàn)世生活,如果生活也許非常圣善,到死了之后,而天主會給我們好的報酬。正如中國俗語所說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刻未到?!钡拇_,每個人都是這個結局——死亡,無論是善人還是惡人都要死去,但報應卻是不一樣的,有天堂、地獄之分,也需要我們?nèi)^斗,人作一件好事容易,難得是一輩子都在作好事,每個人都有軟弱的一面,跌倒是難免的,但我們重新站起來才對,這需要勇氣和力量,因為我們有圣神的助佑,并且天主時時等待著人回頭,就像父親等待蕩子一樣(路15:20)。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坦率地面對死亡。三、基督徒死亡的意義經(jīng)過上述述,我們得知,對死亡的不同態(tài)度,有的人面對死亡勇往直前,甚至犧牲生命也再所不辭,反而有些人面對死亡卻違背原則,違背信仰,貪生怕死,為何這樣呢?為何真正的基督徒敢于面對死亡呢?基督徒的死亡又有什么意義呢?為信仰天主的人而言,死亡只是生命的改變,并非毀滅,我們結束塵世的旅程,便獲得永遠的天鄉(xiāng),的確如此,因著基督的死亡,基督徒的死亡有了積極的意義“為我生活原是基督,死亡乃是利益(斐2:21),如果我們與基督同死,也必與他同生”(弟后2:11)?;酵揭言谑ナ碌姆绞较屡c基督同死,為活出新生命,同時,如果我們在基督的恩寵內(nèi)死亡,這肉身的死亡完成與基督同死,如此也使我們在基督救贖行動中完全與他合為一體6CCCNO1010。對基督徒來說,死亡其實就是生命,雖然死亡的面紗仍舊存在,死亡的通道依然撲朔迷離,然而基督的復活卻揭示了死亡的真面目,這是我們堅定不移的信仰。死亡是天主召喚人到他那里的時刻,為此基督徒可感受到圣保祿面對死亡的那份渴望:我渴求解脫而同基督同在一起(斐1:23),死亡是人在現(xiàn)世旅途的終點,也是恩寵和慈愛在世期限屆滿76CCCNO10107CCCNO1011、1013四、神學反省1、作為基督徒,明知死亡并非生命和終結,只是轉(zhuǎn)變,實際上遇到自己的親人死亡時,感到非常痛苦,或自己頻臨死亡時感到恐懼、驚慌……,這使我憶起自己親身經(jīng)歷的一件事,這事件我稱之為“痛苦之夜”,這事件發(fā)生在千禧年圣枝主日的夜晚,也是我第一次手術失敗的那個晚上,那天下午,我獨自一個人躺在手術臺上,知道手術出現(xiàn)了問題,內(nèi)心非常痛苦,難受至極,以致不想活在這個塵世上,當我從手術室被抬出來的之后,我控制自己內(nèi)心的痛苦,裝出一幅笑臉,因我知道我的親人也非常痛苦,為了安慰他們,這愛使我露出笑臉。到了晚上,我的父親送我的母親去南門里天主堂休息時,只剩下我的一個同學陪著我,這時我忍不住哭了起來,一種內(nèi)心無可言喻的痛苦,一方面報怨天主如此不公道,另一方面懼怕死亡的到來,不愿離開塵世,這種茅盾的心理使我更加痛苦,再加上剛動過手術的肉體的痛苦,可謂之心病交夾,實在難以承受這痛苦的煎熬。于是報怨天主說:天主,你為什么這樣虐待我,你叫我這樣痛苦的生活于人世間,不如讓我死掉更好。那天晚上,我多么懼怕死亡,又是多么痛苦,到現(xiàn)在還使用率我記憶猶新,過了幾天,又作了第二次手術,成功的手術使我倍加歡喜,自從我經(jīng)歷了痛苦之夜之后,使我更加珍惜我的生命,愛惜我的生命,也使我學會了用現(xiàn)世的生命多多積蓄天上的財富。其實還有多少弟兄姐妹像我一樣,面對著頻臨著死亡的境界而感到痛不了生呢?同時感到恐懼害怕等。這樣的經(jīng)歷使我真的體驗到只有天主是我們生命的主宰,他撐管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我們應全心依靠他、祈求他,把一切全交付于他的手中。也使我體驗到,人的生命由天主所造,要用現(xiàn)世的生命為主作證,既然天主是生命的主,生命就應為主所用,有時為了見證主的愛,見證主的信仰,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也應再所不辭。2、時刻準備死亡。人世間的生命不過是氣息,不知何時死亡要臨于你的頭上。正如圣經(jīng)上所說:天主收人的靈魂如同賊來偷,不知是三更還是半夜。的確如此,我們不知何時要死,每時每刻都面臨著死亡的危險。俗話說,今天脫掉鞋不知明天穿不穿。這些都在教導我們時常要準備死亡。西塞羅說:愛智者整個人生都在準備死亡。荀子也說: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終也;終始俱善,人道畢矣,故君子敬始而慎終,終始如一(《諸子集成荀子禮論》)。在這里,荀子不僅指出了生死為人這始與終這一事實,還特別強調(diào)了善始善終的思想,這些都告訴我們要時常準備死亡,常常保持靈魂的純潔,死于天主的恩寵內(nèi)。3、生命的短暫。默想死亡,使我們知道生命如何短暫,人生的歲月不過七十寒暑,即使健壯也不過八十春秋,孔子對生命的短暫深有體會,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站在滔滔東去的大海邊,感嘆光陰似箭,時不再來,人的生命也如江流,必須愛惜時光,熱愛生命,奮發(fā)努力,使有限的生命過得富有意義與價值,作為基督徒,要用現(xiàn)世的生命為永恒的價值積蓄財寶,使我們用短暫的生命活出更豐盛的生命,超性的生命,使塵世的生命更具有意義與價值??傊覀?nèi)松虝?,用我們整個人生準備死亡。讓我們生為主生,死為主死。待我們生命的末刻,向天主說:主啊,現(xiàn)在照你的話放你的仆人平安而去罷!好好的活著是為了更好的死,知死是為了活得更好!結論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無論是原始民族對靈魂不滅的信仰,還是“佛教以人生為空幻,生死無常,所以主張‘無生’,追求超脫生死輪回,進入涅槃寂靜的境界。道教則主張‘無死’,追求養(yǎng)生延年,長生不死當神仙?!北本┐髮W中國哲學教研室:《中國哲學史》,277頁。這些都表明人類面對死亡時,從心底發(fā)出的呼聲——北京大學中國哲學教研室:《中國哲學史》,277頁。固然,現(xiàn)在有很多人把信仰永生當作一場賭博。那么我們現(xiàn)在就對永生下一次賭注,假如你贏了死后會發(fā)現(xiàn)真的有永生這回事,就贏得了一切,假使你輸了,發(fā)現(xiàn)永生并不存在,你也并不吃虧,因此科學家巴斯爾說:“我寧愿相信有永生,即使死后發(fā)現(xiàn)它并不存在,我不愿不相信永生,死后卻發(fā)現(xiàn)真的有永生。假使真是沒有永生我們也不吃虧。因為即使中此生此世,我們也比別人活的更開心、更安心?!蹦憧赡馨汛松斪饔郎J為死后便什么都完了,可是你這樣想有一個很大的缺點,那就是當你在這個世界上,找不到快樂或滿足時,你又當如何處理?當你遇著痛苦時而無法振作,你又如何面對人生?呂漁亭:《今生、人生、永生》,43頁。參考書目:1、邱進之、舒暢、周斌著:《易玄釋老》,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月11月。2、趙樸初著:《佛教常識答問》,廣州文化出版社,1989年5月。3、慧廣法師著:《生命的真相》,花城出版社,1995年8月。 4、牟鐘筌、張踐著:《中國宗教通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1月。5、王景琳著:《鬼神的魔力——漢民族的鬼神信仰》,三聯(lián)書店,1992年6月。6、寶平編著:《佛典精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4月。7、E·云格爾著,林克譯:《死論》,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5年4月。8、許志偉、徐宗良主編:《中西文化教育的生死觀》,上海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0年5月。9、張文初著:《死之默想》,海南出版社,1997年1月。10、陳兵著:《生與死——佛教輪回說》,內(nèi)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11月。11、張立文、張緒通、劉大椿主編:《玄境——道學與中國文化》,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12、張志偉、馬麗著:《生與死》,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13、翁紹軍著:《信仰與人生》,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10月。14、呂漁亭著:《今生、人生、永生》,輔仁大學出版社,1993年。信不信永生是你自己的事,但是對于死亡,我希望你能把它當作一個大事情看待。孔子說的對:“未知生,焉知死”,可是“未知死,豈能明白生呢?”附:安樂死引言1987年11月的一天,德國成千上萬的觀眾被震撼在電視機的屏幕前。此刻電視臺正在播放一部有史以來空前恐怖的實況電視記錄片:一位全身癱瘓的姑娘在旁人的扶助下坐在床上。床邊的一張桌子上疊著兩本書,書上放著一杯氰化物,一根長長的吸管斜插進杯內(nèi),只見姑娘費勁地把頭向桌邊的杯子傾去,用嘴咬住吸管,然后兩眼直視著攝像機,在無數(shù)目瞪口呆的電視觀眾前把一杯致命的毒液吸吮而盡。播音員的講述是觀眾們從觸目驚心的畫面中回過神來,這位飲鳩身亡的姑娘名叫英格麗·弗立克,兩年前她才28歲,正在完成自己的學業(yè)將成為一名合格的體育指導員,她身體修長,青春蓬勃可在一次意外的車禍中遭受重創(chuàng),完全癱瘓了。而且當代的醫(yī)學技術在這樣的病例面前顯得束手無策只能在延續(xù)她的生命上以效綿力。英格麗不堪忍受這種不能獨立生活的痛苦,她下決心要結束自己的生命。為了不使接近她的人受到牽連,所以她決定在電視攝像機前公開自殺。當電視記錄片播完以后,在德國引起了極大的震動,使社會各界的注意力投注到有關安樂死亡上來……安樂死的問題之所以引起爭論,其主要是因為現(xiàn)代醫(yī)學界的成就。醫(yī)學的發(fā)達雖給人類減少病痛延長壽命,卻也在倫理方面帶來了復雜的問題,所有能夠借醫(yī)學解決的問題是否都可以放手去做?現(xiàn)代醫(yī)學雖然可使許多過去被視為絕癥的病得到醫(yī)治,然而醫(yī)學的成就仍然無法使人類免于一切的病痛。而且仍有不少疾病反能得到部分治療。這種情況病人雖然逃過了死亡,卻往往不能避免殘廢的命運,甚至有人因此臥窗終生,引起“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尷尬情況,而這種尷尬情況之所以發(fā)生,除了醫(yī)學進步的“恩賜”之外,也是由于倫理學者和立法者對安樂死問題一直無法做出明確結論的結果。本文的寫作目的不是要解決懸疑未定的問題,而是在教會倫理神學的原則立場中發(fā)表作者對安樂死的看法并非“定論”。二、安樂死的概念:安樂死euthanasia一詞來自希臘文。包括eu(即快樂,容易)和thanatos(即死亡),它的原意是指“快樂而沒有痛苦的死”其中并不明顯的含有法律上及道德上發(fā)生的意指。可是今天一講到這個名詞,現(xiàn)代人的頭腦中先想到就是“慈悲殺害”(mercykilling)其意義是:采取行動以提早結束絕癥患者或不可能復原的植物人的生命。消極安樂死(passiveeuthanasia):“快樂而沒有痛苦的死”僅為減輕病人死亡過程中的痛苦,讓病人安詳離世。積極安樂死(activeeuthanasia):目的不僅為減輕病人的痛苦更是為加速或縮短病人死亡的過程(其方法是讓病人服用致死的藥劑)又稱“慈悲殺害”。中國學者給安樂死“euthanasia”下的定義:“患不治之癥的病人在危重頻死狀態(tài)時由于精神和軀體的極端痛苦,在病人或其親友的要求下,經(jīng)過醫(yī)生的認可,用人為的方法使病人在無痛苦狀態(tài)下度過死亡階段而終結生命的全部過程”。這個概念認為安樂死是死亡過程中的一種良好狀態(tài)及達到這中狀態(tài)的方法,而不是死亡的原因。所以有任認為安樂死的本質(zhì),不是決定生與死,而是決定死亡時是痛苦還是安樂,目的是通過人工調(diào)節(jié)和控制,使死亡過程呈現(xiàn)一種理想狀態(tài),避免精神和肉體的痛苦折磨,達到舒適和幸福的感受。也就是說,在很大程度上是對死者自我感覺狀態(tài)的改善。其措施包括:為解除頻死者精神痛苦而進行的正確生死觀的生前教育和醫(yī)學心理指導;為解除頻臨死亡者肌體痛苦或能使其具有舒適和幸福感受的藥物和非藥物的醫(yī)學手段;以及縮短頻死者進入不可逆轉(zhuǎn)的死亡過程后所持續(xù)的時間等。他們把安樂死一詞常視以下含義:1、根據(jù)患者的要求,停止無望的救治,聽任其死亡,以結束患者的痛苦。2、根據(jù)患者的要求,用仁慈的方法助其死亡,以結束患者的痛苦。3、在垂死患者無法表達意愿的情況下,基于患者的利益和其他原因(親屬的要求和經(jīng)濟原因)等用仁慈的方法將其致死。以上這三條依次被概括為“聽任死亡”“仁慈助死”“仁慈殺死”。三、安樂死的歷史發(fā)展概況:當我們打開歷史的冊卷,追溯到以逝的時光,會發(fā)現(xiàn)安樂死并不是一個只屬于現(xiàn)代人的話題,廣義的講,它有著同人類一樣古老的歷史?!匆弧?、史前史時代:在史前時代慣于四處漂泊的游牧部落,在他們遷移時往往把病人和老人留下,用一些原始的方法加速他們的死亡?!炊怠⒐畔ED和古羅馬時代:在人類文明鼎盛一時的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拋棄老人的做法雖被禁止,但人們還是可以隨意處置有缺陷的兒童,對病人也能自由的結束自己的生命。有時還可以在這樣做時去求的旁人的幫助?!慈怠⒐庞《鹊娘L俗:東方的古印度強迫老人死亡的風俗也被長期應用。在那里耄耋老者最通常的結果是,被人用恒河的泥土塞住嘴巴和鼻子然后仍到河里去?!此摹?、《馬可·波羅游記》記載:“馬可·波羅曾游經(jīng)到一個叫“德刺佐(Dragoian)的地方這是一個受它自己的軍王所管轄的王國。有著自己特殊的語言。居民很野蠻,崇拜佛教,并承認大漢的權威。但他們也奉行一種今天的人看來很可怕的風俗,如果家中有什么人得了病,病人的家屬只能派人去請巫師查看癥候,以便宣布他是否能復元。他們按照魔鬼的指示,回答他的病是不是會好起來。如果巫師判斷是否定的,那么他的家屬就召集一些人——他們的特殊義務就在于迅速的處死病人——把他的口蒙住,直到窒息為止?!薄次濉?、到了20世紀30年代,歐美各國都有人積極提倡安樂死。美國成立了“無痛苦致死學會”英國建立了“自愿安樂死亡協(xié)會”并發(fā)起和組織活動,謀求安樂死得到法律的認可,而瑞士在1937年就作出可以幫助自愿安樂死的人的法律規(guī)定?!戳怠⒌聡?zhàn)期間的安樂死:1935年,一批德國醫(yī)生在《DurfstoderTod》一書中寫到“國家供養(yǎng)那些無法醫(yī)治的病人,對國家是不利的,那就應該賦予安樂死也就是迅速的無痛苦的使其死亡?!?938年希特勒創(chuàng)立了一個強迫安樂死的綱領。次年春天,希特勒決定殺掉所有的生理有缺陷的和身體畸形的兒童。之后他更瘋狂地把安樂死的范圍擴大到精神不正常的成人。1939年9月希特勒用特殊命令的方式,授權醫(yī)生從所謂的“人道主義”出發(fā),對無法醫(yī)治的病人保障其“輕易死亡”并在希特勒的辦公出設立了一個“安樂死”的專門機構。安樂死在納粹德國的最終命運是被演變?yōu)橥罋ⅹq太民族斯拉夫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手段。據(jù)統(tǒng)計在1938年——1942年6月間用安樂死的名義殺死了數(shù)百萬人。1947年,世界醫(yī)學協(xié)會宣告成立,次年該協(xié)會出版了由它修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匯編成日內(nèi)瓦法規(guī)。其中規(guī)定:“我的病人的健康將是我首先考慮的事?!薄拔覍奶洪_始便對人類生命保持最大限度的尊敬,甚至在受到威脅的情況下,我將不使用醫(yī)學的知識觸犯人類的法律,我莊嚴的自愿地并以我地名譽擔保許下的諾言?!币院?,該法規(guī)又經(jīng)修改,在“醫(yī)生對病人的義務”中依然嚴格的規(guī)定一個醫(yī)生必須始終記住保護人類生命的職責,一個醫(yī)生對他的病人應完全忠誠和貢獻他的全部科學知識。以后,安樂死的爭論與立法沉默了許多年。到了20世紀60、70年代,安樂死如死灰復燃般又成了熱門話題。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有關安樂死又達到一個新的高潮,有關爭取安樂死的立法活動也在英美等國惹人注目的展開,盡管眾多的提案均一一遭到否決,但所造成的影響遍及西方社會的各個角落。四、特殊案例的反?。喊咐唬河幸粋€糖尿病患者因長期服用胰島素,而引發(fā)了一種極痛苦的癌癥若繼續(xù)服用胰島素,該病人仍可以在痛苦中活上好幾個月。但若停止服用他便可能立即陷入昏迷狀態(tài),并可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