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千字文結構特點_第1頁
智永千字文結構特點_第2頁
智永千字文結構特點_第3頁
智永千字文結構特點_第4頁
智永千字文結構特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本文格式為Word版下載后可任意編輯和復制第第頁智永千字文結構特點

標簽:張懷瓘千字文智永董其昌

一、智永與其真草《千字文》

智永,生卒年不詳。南朝陳、隋間人,名法極,晉王羲之七世孫,山陰(今浙江紹興)永欣寺僧,世稱“永禪師”。相傳40年不下樓,書《千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東各寺。退筆頭置大筆簏中,簏受一石余,五簏皆滿。唐張懷瓘《書斷》評其書:“微尚有道之風,半得右軍之肉,兼能諸體,于草最優(yōu)?!北彼翁K軾《東坡題跋》言:“永禪師書,骨氣深穩(wěn),體兼眾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p>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跡本(右圖為作品局部)嫵媚俊佻,今人疑為唐人摹本。然墨本較之刻本更易直觀顯現(xiàn)古人筆法,故為習書首選范本。何況智永書法“精熟過人,惜無奇態(tài)矣”(李嗣真《書后評》),這一點無疑對初入書道者更是大有裨益,可較快地人手。我們這次系列講座選用的是智永真草《千字文》的墨跡影印本。

二、用筆概要

清何紹基《東洲草堂金石跋》中日:“智永《千字文》,筆筆從空中落,空中住,雖?屋漏痕?猶不足喻之?!狈治龃颂霉P,誠如何所言,無論起、行、收筆均力實氣空,筆勢渾穆。

1.起筆。智永《千字文》的起筆多空中作勢,尖鋒翻筆入紙,但并非直落直行,而是在筆鋒落紙的一剎那有一個稍微的切筆動作,而后不露痕跡地行筆。這種起筆法看似漫不經(jīng)心,實則需要深厚的手上功夫,初習者必需經(jīng)過較長時間的訓練才能穩(wěn)住筆勢。

2.行筆。關于行筆,今人多有忽視。清包世臣《藝舟雙楫》中言:“用筆之法,見于畫之兩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斷不行企及者,則在畫之中截。”包世臣這段話言明白行筆與起、收筆同樣重要。

智永《千字文》的行筆豐厚遒勁、骨力洞達。臨寫時要求能裹住筆鋒,手腕沉穩(wěn)且輕虛,以達到力實氣空的線條效果。

3.收筆。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中謂:“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此帖中的收筆多蘊藉豐潤,筆去而勢未盡。臨習時,要有一種靜穆的心態(tài),留意收筆的蓄勢,處理好收與放的關系。標簽:劉子久智永千字文

三、臨寫預備

每當捌面對—本新帖時,應把握—些臨帖常識,充分做好臨帖前期的工具預備與心理調(diào)解,切不行“筆不論柔與硬,腕不論低與高”。應盡可能多地去了解每—本字帖所處的時代(當時的書風、用筆、用紙、的取法等)、書寫的背景(作品書寫年月及書寫時的年齡、心境等)、相關的評論等方面的資料,以便于我們較好地理解原帖、走近原帖,達至事半功倍的臨寫效果。

在臨寫智永真草《千字文》之前,筆者以為要留意以下兩個方面:

1.把握字形,確定臨字的大小

此帖字徑大多不過2厘米,結構方正穩(wěn)健,氣息暢達。由于這是智永書寫的一本普及性書法字帖,因此它并不追求險絕多變的體勢,而是留意結字的穩(wěn)健、均勻,力求符合大眾的審美觀,以便于人們觀賞、學習。我們在臨習時,要抓住本帖的這一要旨,把握住字形特點。初習時可懸腕書寫,字形基本與原字相當為宜;待有肯定基礎后亦可懸肘書寫,略放大字形。

2.對筆、紙、墨的選擇

此帖真書介于中楷與小楷之間,可視為小楷。小楷在結字上要“伸展開疏,間可跑馬”,因此對臨寫者指、腕的要求甚高,執(zhí)筆要緊,運腕要活。總體而言,臨習真、草二體,可如虞世南《筆髓論》中言:“真—(距筆頭—寸)、行二、萆三,指實掌虛?!?/p>

小楷落筆及草書的折轉引帶全仗筆尖部位運行,所以動作要爽潔、清勁、精確?????,宜用彈性較強的純狼毫書寫。

在用紙上,由于所臨字較小,線條纖細,點畫間留白較少,因此不宜在滲化嚴峻的生宣上書寫。平日臨帖可用毛邊紙,創(chuàng)作可選用七成熟的宣紙,如色宣、仿古宣、瓦當宣等。

在用墨上,同樣應防止?jié)B化,切忌為追求墨色變化而兌水書寫。(左圖為宋拓智永真草《千字文》局部)

四、真書的用筆分析

智永用筆“精熟過人”,其筆法絢爛多姿,富于變化。我們在臨習前應先仔細讀帖,留意帖中相同點畫的不

同寫法,找出規(guī)律。

(一)橫的寫法

1.長橫

作為—字的主畫,長橫起著穩(wěn)定字勢、調(diào)整節(jié)奏的作用,應寫得生動得勢。此帖中的長橫一般有三種形態(tài):

其一如左圖中“舉”字長橫,書寫時筆管略向左下方傾側,筆鋒落紙后向左下方切筆,而后抵住右行,至收筆時將筆稍抵提起回鋒。此橫寓凌厲遒勁之勢。

其二如左圖中“妾”字長橫,筆行至中段稍提,收筆向右下稍頓而成。此橫呈輕靈動聽之態(tài)。

其三如左圖中“具”字長橫,尖鋒入紙后快速挺直右行,前輕后重,剛直有力。此橫有勁健流淌之勢。

2.短橫

短橫在此帖中的形態(tài)頗多,或筆鋒上行,取俯勢,如左圖中“老”字上橫;或筆鋒下頓,取俯勢,如左圖中“杯”字右部之橫;或尖鋒入紙,求勁利,如左圖中“情”字右部的橫;或切筆向右上提鋒,求堅決,如左圖中“求”字的橫;或平直堅挺,求沉實,如左圖中“耳”字的上橫;或婉曲多姿,求妍媚,如左圖中“且”字的下橫。

3.橫的變化

漢字中的橫畫最多,因此其形態(tài)、體勢的變化也頗多。深諳于此的智永在用筆上更是多變,下面拈出幾例說明。左圖中“土”字兩橫并列,上橫前重后輕,取仰勢而放之,下橫前輕后重,取俯勢而收之,對比鮮亮。而左圖中“任”字右部的三橫,上仰、中平、下俯,長短各異,變化自然和諧。又左圖中“聲”字中的橫畫,自上至下依次減細,且各橫之間均有筆勢上的照應,至末橫處理成提畫的走勢。臨寫中,對橫畫較多的字,應多觀看分析,找出共性,舉—反三。

標簽:虞世南千字文智永

標簽:陳繹曾智永千字文

(二)豎的寫法.

漢字橫多豎少。豎是字的骨干,起著支撐字形、穩(wěn)定重心的作用,宜寫得勁健挺立。

1.長豎

此帖中的長豎有以下三種:

一為懸針豎,如下圖中“傲”字右豎,起筆時與上一點畫呼應,筆鋒迂回而下,收筆時出鋒,顯出暢意流美之態(tài)。

二為垂露豎,如下圖中“辭”字最終一筆豎,收筆時回鋒,顯得渾厚沉靜。

三為“行意豎”。由于此帖行意深厚,因此字中時有行書筆意的點畫,如下圖中“斬”字末豎,明顯是為求流暢的筆勢而帶出。

2.短豎

短豎在寫法上與長豎相像,有起、收筆上的藏露變化,有相向、相背的體勢變化。

(三)點的寫法

待橫、豎將手、腕訓練得較為穩(wěn)定后可轉入對點的學習。南宋書學理論家姜夔言:“點者,字之眉目,全藉顧盼精神,有向有背,隨字異形?!?/p>

點為字之神,點亦富于變化,但何時用什么點并非可以隨心所欲,而是要遵循—定的規(guī)律。如左右兩點用于字首、字中,—般就是如下圖中“糠”、“嫡”、“少”的寫法;用于下部,一般就是如下圖中“涼”、“員”、“異”幾種寫法。四點底一般也只有如下圖中“熟”、“謙”等為數(shù)不多的幾種變化。而上下兩點的寫法,由下圖中“鈞”、“扇”二字可見,上下三點由“沉”、“落”二字可見。

此帖中點單獨消失時,形態(tài)最多的是側點,書寫時筆取側勢,鋒尖入紙用力向右下,待毫鋪開后筆鋒稍頓,衄挫回鋒。其他還有直點、長點、垂點、撇點、挑點、平點等,書寫時要留意它們與不同筆畫搭配時的形態(tài),找出規(guī)律睦。

(四)撇的寫法

撇、捺好比字的雙翼,要左右呼應對稱。撇是向左伸展的一筆。

1.長撇

本帖中消失頻率最高的長撇為蘭葉撇,如右下圖中“房”、“史”二字之撇,輕鋒入紙向右下輕點,然后將鋒調(diào)正,由輕漸重,腕同時向左上方翻,自中下段漸行漸提,出鋒撇出。此擲飄逸搖曳。

另外兩種長撇在起、收筆上作了變化:長曲撇起筆先向右下切入,而后筆致清楚地撇出,如右圖中“飽”字左撇;回鋒撇收筆處向左下輕蹲,得勢后快速向左上挑出,與下—筆呼應,如右圖中“合”字之撇。

2.短撇

短撇與長撇筆法相像,只不過長度較短,在起、收筆及角度上變化更微小豐富一些,由右圖中“黍”、“稅”、“畝”、“易”四字可見。同時,短撇用筆迅疾多變,要求臨寫時手上的動作要潔凈、精確?????,不行有多余動作。

(五)捺的寫法

捺是字中向右伸展的一筆,其筆法來源于隸書,要有起有伏。

1.長捺

此帖中的長捺豐潤動聽,起伏含韻,一波三折。如下圖中“令”字之捺,起筆空中作逆入之勢,筆鋒落紙右行(取平勢),為一折;而后順鋒向右下行筆,為二折;至捺腳翻腕捺出,為三折。

另有如下圖中“聆”字的回鋒捺,筆至捺腳處不出鋒,而作回鋒之勢,顯得含蓄厚重;而“奏”字之捺至捺腳處圓鋒而亡,隸意十足。

捺貴伸展,臨寫中應留意用筆的節(jié)奏感,不行行筆過快。

2.短捺

此帖中短捺化為反點者居多,如下圖中“散”、“欣”二字的捺;也有類似于長捺筆法者,如下圖中“囊”、“濟”二字的捺。

(六)鉤的寫法

作鉤之法,需蹲鋒,令鉤飽滿勁健。鉤的變化較多,但寫法大致相像,只是方向、長短、粗細的差異而已。豎鉤的起、行筆與豎相同,至將轉筆處手腕稍向右上翻,而后向左平推而出,如右下圖中“則”字之鉤。本帖中的豎鉤也有拖鉤法,即出鉤時將筆鋒調(diào)正,掣住筆勢向左稍行鉤出,如右圖中“孰”字左下的鉤畫。鉤的形態(tài)一般有以下幾種,茲列出典型字例,可強化練習,如右圖中“宅”、“弱”、“飄”、“心”、“賊”、“處”字中的豎彎鉤、橫折鉤、彎鉤、斜鉤、臥鉤等。

(七)折的寫法

折是由橫和豎搭接而成的。智永真書的折筆多暗轉,勁力內(nèi)斂,如右圖中“伊”、“旦”二字的折,轉處筆勢稍頓,圓鋒而下,折處圓勁而有張力。而右圖中“曲”、“忠”二字之折,則筆至轉角處提筆換鋒,抵住下行,折處筆力盎然,似切金斷玉一般。

以上分析了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真書的筆法特點。需要提示臨寫者留意的是,此帖真書類似于行楷,筆致流暢圓潔,故而要想更好地表現(xiàn)其筆端靈活暢達的氣息,則必需具備肯定的行書基礎。因此在I臨寫此帖的同時可穿插臨寫王羲之的行書帖,以切準智永楷書與王字行書的契合點,達到由形入神的目的。

五、草書的用筆分析

孫過庭《書譜》云:“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zhì)。”因此對草書的用筆把握首先體現(xiàn)在使轉上。智永筆法精熟,“筆筆從空中落”,故而可以說,智永此帖草書教科書般的筆法為我們做了極好的示范。

(一)使轉

此帖在使轉上達到了“導之則泉注,頓之則山安”(孫過庭《書譜》語)的藝術效果。其轉筆淳厚流暢,靈動而不詭異,沉實而不呆板。

1.下轉。如圖中“霄”、“易”二字之橫下行時,腕部要隨之緩緩外轉,使鋒居于正中,忌勾指直接向下。

2.上轉。如圖中“充”、“腸”二字,在筆上轉時不行懈怠(勿猛提筆),稍駐后翻轉而上,忌機械硬轉,令鋒散開。

3.平轉。如圖中“飽”、“畏”二字筆至平轉(撇折)時腕要稍向內(nèi)翻,并在轉處稍頓。行筆時留意要手腕輕

虛,避開動作過大。

4.連轉。如圖中“輔”、“鷗”二字,轉筆處順勢相連,行筆動作基本—致。但轉折中應留意動作到位和連轉處的變化。

草書使轉中最(隹的是上、下轉交替進行,如圖中“委”、“寓”二字。臨寫時首先要看清行筆線路,其次要把握好腕部動作,可先在空中熟識兩遍后落筆。檢驗連轉動作是否正確的方法是端詳線條的起、行、收處,不能消失散鋒或尖薄的狀況。假如動作不對,應準時調(diào)整,直到精確?????為止。

(二)橫

草書中多牽絲映帶,很多點畫相互依存,橫畫也不例外。它可以與豎、撇、捺、點等連接在一起,難分彼此,如右圖中“佐”、“曲”、“弱”、“營”等字。當然,相對獨立的橫畫也會以不同的姿勢消失在字中,與字的其他部分相互呼應。

1.短橫

草書中獨立的短橫一般為字的首筆或末筆,其起、收有輕重,體勢有俯仰。一般上橫多用輕起、仰勢,如右圖中“飄”字;亦有切筆人紙重起者,如“青”字。下橫多取俯勢,如右圖中“士”字;有重起輕收者,如“旦”字,也有重起重收者。

短橫中還有一種逆勢寫法,如右圖中“執(zhí)”字。此法多用于橫連豎,目的是順勢。

2.長橫

長橫多為一字之主筆,一般呈左低右高之態(tài)。長橫在用筆上變化頗多,如右圖中“晉”字中橫尖鋒殺紙而入,凌厲勁健;“恥”字上橫尖鋒輕入,輔以提按,含蓄蘊藉;“每”字上橫翻鋒入紙后提筆右行,至收筆處頓鋒上轉,沉實動聽;“并”字末橫取隸意,一波三折,意趣自足;“丁”字之橫呈下俯之態(tài),顧盼含情。

(三)豎

字中豎畫好比搭臺的支柱,一般寫得挺直厚重。

1.短豎。依據(jù)所處的位置,此帖中的短豎有以下幾種形式:位于左,多用垂霹,只是起筆或輕或重,如右圖中“佳”字;位于中,大多與其他點畫相連,變化多端,如“維”字;位于下,一般厚重有力,支撐上部,如“閑”字。

2.長豎。《千字文》的示范性約束著的共性發(fā)揮,因此本帖中沒有抒情暢意的特長豎,只有相對較長的豎。如右圖中“植”字的長豎居于左,切筆下行,豐潤秀逸;“刻”字的長豎居于右,行筆輕重變換,頗有動感;“想”字的長豎承上啟下,奇妙地將字的氣息綰結于一體。

(四)點

其實,看似簡潔的點往往是書法中最具變化、最難表現(xiàn)的,因此臨寫時肯定要多觀看、多比較,體會其用筆的微小變化,抓住其共性與共,陛特征,使之成為點睛之筆。

1.單點

單點并非孤立存在,它與其他點畫仍有相呼應的關系。單點作為首筆或末筆時,一般多用俯勢,筆毫入紙后向右下稍頓彈起,如下圖中“廟”字;亦有取仰勢者,如“躍”字的左上點,起筆與橫法類似,筆鋒向右稍轉后即折回而下。

另外視字的結構,詳細作點時還應留意其角度的變化。

2.雙點

雙點一般筆勢相連,分為上下點和左右點。

(1)上下點。如下圖中“論”字末嫻熟的提按,在上點完成后順勢帶出下點;“嗣”字右部兩點稍作翻腕,一筆而成,凝練有神;“祿”字中右兩點開張大氣,氣概洶涌,角度、收放變化自然;“盜”字左上兩點行筆穩(wěn)健,氣息相連。

(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