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人文學院849中國哲學史歷年考研真題匯編(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1頁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849中國哲學史歷年考研真題匯編(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2頁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849中國哲學史歷年考研真題匯編(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3頁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849中國哲學史歷年考研真題匯編(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4頁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849中國哲學史歷年考研真題匯編(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目錄2014年清華大學849中國哲學史考研真題(回憶版)及詳解2012年清華大學849中國哲學史考研真題(回憶版)2011年清華大學849中國哲學史考研真題(回憶版)2010年清華大學849中國哲學史考研真題(回憶版)2014年清華大學849中國哲學史考研真題(回憶版)及詳解一、名詞解釋7*101.善不受報答:善不受報是東晉高僧竺道生法師提出的佛教術(shù)語?!吧撇皇軋蟆笔侵感扌蟹椒ǖ哪康?,不在于做事以求好的結(jié)果。道生認為未受到佛法精髓的世俗人的善行是具有一定目的性的。善不受報的提出,旨在打碎眾生施功望報的世俗之心。只有舍棄回報之心,才能促使自己最終悟道、得道。因此,善不受報不是阻止人們祛惡行善,而是鼓勵向善的精神,不為任何目的地從事善的活動。2.太極圖說答:《太極圖說》是北宋周敦頤的哲學著作?受《周易·系辭傳》的啟發(fā),提出“無極而生太極”為核心的宇宙觀?周敦頤的“陰陽互化而萬物出”的宇宙衍化論,蘊含事物相互轉(zhuǎn)化、動態(tài)平衡的哲理,闡明“萬”與“一”的關(guān)系問題以及“立人極”的思想。《太極圖說》明代編入《周濂溪集》?3.心即理(陸九淵)答:“心即理”是南宋陸九淵提出的心學命題。他認為“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陸九淵認為“理”是宇宙之內(nèi),萬物運行規(guī)律以及人類社會賦予的倫理;“心”是指求學問道以明理之心。從本原上看,理對于心,是天之所賦;從實踐生活上看,心理關(guān)系主要通過“公”、“同”來實現(xiàn)合一的。他主張通過克除私欲,將心提升到理的層面上,這是合心于理式的“心即理”,也是陸九淵心學的重心所在。4.大同書答:《大同書》是近代改良派領(lǐng)袖康有為的著作。他在書闡發(fā)理想的社會與政治綱領(lǐng)。書中倡導托古改制,借公羊?qū)W創(chuàng)“大同”學說,主張維新變法,由“小康”而進“大同”。他認為只有在政治、經(jīng)濟、生活富足的“大同”社會中,才能真正實現(xiàn)人的本性?!按笸崩硐胧侵袊Y產(chǎn)階級的先進思想家向西方探尋真理的積極成果,超過了洪秀全的農(nóng)業(yè)空想社會主義,但康有為的“大同”理想也只是一種空想,最終沒有實現(xiàn)。二、簡答題2*201.孟子是如何分辨王道與霸道的?答:王道與霸道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為諸侯圖存應(yīng)運而生的政治理論。(1)王道王道是儒家的政治主張。語出《尚書·洪范》:“無偏無黨,王道蕩蕩?!泵献又鲝埵┬腥收?,推行王道,認為“以德行仁者王”。(2)霸道霸道是法家的政治主張。指“以力服人”,用暴力進行統(tǒng)治。孟子主張王道,反對霸道?(3)孟子之道

①基本原則“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表明一切從民眾的需要出發(fā),予之所需,棄之所惡。②具體措施對士人的“尊賢使能”,對商人的“廛而不征”,對農(nóng)人的“助而不稅”等等。孟子由此而發(fā)展出一套“王道”政治論。孟子的“王道”政治論,要求圣王、主張用賢、提倡與民同樂。要求國王君主行仁政,保證百姓基本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與正常的生活秩序,才能贏得“民心”,而無敵于天下。③“民心”與“天意”孟子把“天意”與“民意”看作是同一的。正因為“民意”具有如“天意”般的重要意義,所以孟子在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理念。由此,孟子把國家政權(quán)的正當性訴諸于“民心”和“民意”。④意義戰(zhàn)國時期,諸侯紛爭,兼并激烈,“民心向背”是一個國家生死存亡的關(guān)鍵。孟子以“仁心”行“仁政”,雖在治國目的論上不具現(xiàn)實性,但在治國的手段與方法上具有重要意義。2.“夫圣心冥寂。理極同無。不疾而疾。不徐而徐。是以知不廢寂,寂不廢知。未始不寂。未始不知。故其運物成功化世之道。雖處有名之中。而遠與無名同。斯理之玄。……”找出處,翻譯并解釋,并說明這篇文章在中哲史的作用。答:(1)出處及翻譯

①該文出自于東晉著名佛教學者僧肇的《肇論》中的“般若無知論”。②翻譯:圣智是無知無為。最終極的理等同于無。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智慧無知無相,而又無所不知。(2)釋義人的所知有限,有所知有所不知,從而不能達到無所不知。而無知才能無所不知。世俗的“知”是建立在“有”之上,其受制于人有限的認知的生命和有限的感官能力。佛家般若的對象是“無相之真諦”。①僧肇認為用“知”與“所知”來解釋般若與真諦的關(guān)系,只是為了方便人們的理解而做的假說。實質(zhì)上,般若之真諦是超脫世俗認知范,是基于“無相”的。因此,般若并非“知”,真諦亦非“所知”;真諦“無相”,故不能為“知”所識;真諦是非“所知”,故不能構(gòu)成“知”的對象;真諦是不受任何限制的存在,并不以“知”為存在條件。換言之,真諦是不可“知”的,所以只能以“無知”知之。真諦的不可知性,造成了般若的“無知”性。般若的“無知”,并非像“木、石、瞽”那樣的無知無覺,而是直面事物的終極認知。所以般若的“無知”,是無世俗之“知”。②除“無所不知”以外,還強調(diào)“無所不為”,即“圣智無知而無所不知,無為而無所不為”。也就是說一切圣智包含兩方面內(nèi)容:一是“無所不知”,主要是知其本身和一切眾生的三世因果以及對佛教的覺悟程度和成佛條件等;另一是“無所不為”,主要是按照眾生的不同狀況,采取相應(yīng)的引導手法,以諸種神通創(chuàng)造奇跡,一直到精通與眾生共同生活所需的諸種技能?!盁o知無為”可以概括為“寂”或“虛”;“無所不知”、“無所不為”則以“用”或“實”或“動”來表示。③“寂用”、“虛實”、“動靜”之間的問題便是《般若無知論》中討論的第二個大問題,僧肇對此問題加以闡釋:“用即寂,寂即用。用寂同

一。同出而異名,更無無用之寂,而主于用也。是以智彌昧,照逾明;神彌靜,應(yīng)逾動?!卑闳艏饶鼙橹磺?,又能從一切中觀照到它們的真諦;由于它沒有世俗的“知”,故能達到般若之“智”,無知與無所不知相統(tǒng)一?!栋闳魺o知論》還對世俗認識和般若認識加以鮮明對照而進行區(qū)別:世俗認識只能獲得世俗世界的一時一地一事一物的知識,這種知識不能使人獲得最高、最完備、永恒而普遍的總體認識;若要獲得這種總體認識,只能靠“般若”,而無法靠“知”。(3)意義印度佛教傳入中國之初,人們?yōu)榱遂顑蹿吋右怨┓?;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開始從玄學的角度來解讀佛教思想。隨著佛教經(jīng)典日益增多,人們注意到佛教思想和本土玄學思想的分歧,所以,僧肇大師撰寫《肇論》以澄清人們對于佛教般若思想認識的謬誤,恢復印度般若思想的原本面目。指出了“非有非無”的有無觀,以“不真空”義顯示了諸法實相。《肇論》是一部不朽的著作,后來成為“三論宗”的重要典籍。以中國式的思維和理解去敘述和探究佛教教義,在形成中國佛教的過程中,可說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三、論述題40*11.中國哲學的主要特點答:中國哲學在世界哲學史上是獨立發(fā)展的哲學類型之一。與其它類型的哲學相比,有如下特點:(1)封建時代的哲學有比較充分的發(fā)展。中國哲學始于先秦,歷史悠久,與同時期世界其它地區(qū)的哲學相比,屬于少數(shù)達到較高水平的哲學形態(tài)之一。進入封建社會后,由于科

學技術(shù)在世界范圍內(nèi)長期處于領(lǐng)先地位,封建統(tǒng)治秩序相對穩(wěn)定,故中國哲學在殷周哲學的基礎(chǔ)上,繼續(xù)發(fā)展,形成了歷史久遠,具有較高形態(tài)的封建社會的哲學。(2)中國封建社會的哲學主要同經(jīng)學相結(jié)合,而不是同神學相結(jié)合。在中國封建社會,宗教神學雖比較活躍,但未能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中國哲學一直以儒學為正統(tǒng),儒學雖因襲了傳統(tǒng)的天命觀念,但著眼于現(xiàn)實社會,不注重彼岸世界;強調(diào)道德教育而非宗教說教。一些具有唯物主義傾向的思想家以“正統(tǒng)”自居,批判宗教神學觀點。(3)中國傳統(tǒng)哲學與倫理學聯(lián)系密切。本體論、認識論與道德學相互滲透,具有濃厚的倫理色彩。①在先秦時代,諸子百家中儒、道、墨、法等諸家都以天道觀為其倫理學說的理論依據(jù)。秦漢以后儒學被奉為正統(tǒng),無論是董仲舒的天人感應(yīng)論還是王弼的“名教出于自然”的主張,都是通過各自的本體論為儒家的綱常倫理作出論證。②在宋明理學中,本體論,認識論與道德論的結(jié)合更為顯著。張載以氣為萬物本原,宣揚“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仁愛精神,二程和朱熹以理為本體,強調(diào)天理即是人倫的最高原則。③在中國哲學中,認識論也往往和道德認識、道德修養(yǎng)相聯(lián)系。孟子的“思誠”,荀子的“虛壹而靜”,程朱的“格物致知”,陸王的“發(fā)明本心”無不既是求知方法又是道德修養(yǎng)方法。(4)中國哲學的思維方式傾向于整體性、有機性與連續(xù)性。中國哲學具有豐富的樸素辯證法的思維傳統(tǒng),許多哲學家運用不同的術(shù)語表達了他們的辯證思想,如老子的“反者道之動”,《易傳》提

出“一陰一陽之謂道”,宋明理學家提出的“一物兩體”、“分一為二,合二以一”等。他們把宇宙的演化視為一系列生成、轉(zhuǎn)化的過程,把天地、萬物、動、靜、形、神視為相互區(qū)別又相互聯(lián)系的矛盾統(tǒng)一體。(5)中國哲學有自己獨特的傳統(tǒng)概念范疇。中國哲學這些獨特的概念范疇如:道、氣、理、神、虛、誠、明、體、用、太極、陰陽等。凝結(jié)著中國思想家的智慧。在中國哲學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這些范疇被不斷地充實、豐富,賦予新的內(nèi)容,圍繞這些范疇展開了深入的討論,將中國哲學的理論思維水平不斷提高。中國哲學對于人類文化的發(fā)展也作出了有益的貢獻,傳播到周圍的國家和地區(qū)如日本、朝鮮、越南及東南亞國家,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