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與基礎綜合項目工程綜合項目施工及驗收標準規(guī)范_第1頁
地基與基礎綜合項目工程綜合項目施工及驗收標準規(guī)范_第2頁
地基與基礎綜合項目工程綜合項目施工及驗收標準規(guī)范_第3頁
地基與基礎綜合項目工程綜合項目施工及驗收標準規(guī)范_第4頁
地基與基礎綜合項目工程綜合項目施工及驗收標準規(guī)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國家標準地基和基礎工程施工及驗收規(guī)范GBJ202-83主編單位:上海市建筑工程局

同意單位:中國城鎮(zhèn)建設環(huán)境保護部

(報中國國家計劃委員會立案)

實施日期:1984年5月1日

目錄總則井點降低地下水位通常要求輕型井點噴射井點電滲井點管井井點深井井點地基灰土地基砂和砂石地基碎磚三合土地基重錘扎實地基強夯地基預壓地基砂樁土和灰土擠密樁振沖地基、旋噴地基硅化地基樁基礎通常要求鋼筋混凝土預制樁板樁鋼管樁混凝土和鋼筋混凝土灌注樁木樁工程驗收第五章地下連續(xù)墻通常要求墻體施工工程驗收第六章沉井和沉箱通常要求沉井沉箱工程驗收附錄一輕便觸探“檢定錘擊數(shù)”試驗方法附錄二硫磺膠泥配合比和關鍵物理力學性能指標附錄三建筑物和構筑物沉降觀察關鍵點附錄四選擇錘重參考表附錄五施工統(tǒng)計表

第一章總則第1.0.1條本規(guī)范適適用于工業(yè)和民用建筑地基和基礎工程施工及驗收。

地基和基礎工程中相關土石方、磚砌體、混凝土和鋼筋混凝土等工程,除應按本規(guī)范實施外,尚應按國家標準《土方和爆破工程施工及驗收規(guī)范》(GBJ201-83)《磚石工程施工及驗收規(guī)范》(GBJ203-83)和《鋼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及驗收規(guī)范》(GBJ2O4-83)要求實施。鐵路、公路、水工建筑和礦井巷道工程等有特殊要求地基和基礎工程,應按相關各專門要求實施。第1.0.2條地基和基礎工程施工前,必需含有下列資料:一、施工區(qū)域內建筑場地工程地質勘察匯報;二、地基和基礎施工圖紙,并應附有原有地下管線和其它障礙物資料;三、施工組織設計或施工方案;四、必需試驗資料。注:施工時如發(fā)覺實際情況和工程地質勘察匯報不符時,應通知相關單位處理。第1.0.3條在鄰近原有建筑物或構筑物進行地基和基礎工程施工時,應符合下列要求:一、施工前,必需了解鄰近建筑物或構筑物原有結構及基礎等具體情況;二、地基和基礎施工,如影響鄰近建筑物或構筑物使用和安全時,應會同相關單位采取有效方法處理。第1.0.4條地基和基礎工程所使用材料、制品等品種、規(guī)格、標號和濃度,應符合設計要求。第1.0.5條地基和基礎工程,必需在完成準備工作及所需施工機械設備和管線安裝妥善,并經試運轉正常后,方可施工。第1.0.6條地基和基礎工程施工軸線定位點和水準基點,經復核后,應妥善保護,并常常復測。第1.0.7條地基和基礎工程施工中,對隱蔽工程應進行中間驗收,合格后,方能進行下一工序施工。完工后,應按本規(guī)范要求進行驗收。第1.0.8條地基和基礎工程在冬期施工時,應符合下列要求:一、現(xiàn)場道路和施工地點冰雪,必需清除;二、影響施工凍土應挖除并采取防凍方法;三、凍結材料,不得使用。第1.0.9條需要進行沉降觀察建筑物和構筑物,參考本規(guī)范“附錄三”實施。第1.0.10條采取本規(guī)范時,相關巖石和土分類及判定,應按《工業(yè)和民用建筑工程質勘察規(guī)范》(TJ21-77)相關要求實施。第1.0.11條地基和基礎工程施工中,如發(fā)覺有文物、古跡遺址或化石等,應立即報請相關部門處理后,方可繼續(xù)施工。第1.0.12條地基和基礎工程施工時,對安全、勞動保護、防水、防火、爆破作業(yè)和環(huán)境保護等方面,應按相關要求實施。第二章井點降低地下水位第一節(jié)通常要求第2.1.1條井點降低地下水位(簡稱降水,下同)方法和設備選擇,可依據(jù)土層滲透系數(shù)、要求降低水位深度及工程特點,作技術經濟和節(jié)能比較后確定、各類井點適用范圍可根據(jù)表2.1.1選擇。第2.1.2條降水前應編制施工組織設計,關鍵內容應包含:一、降水地域工程地質和水文地質資料。采取土層滲透系數(shù)必需可靠,必需時應作現(xiàn)場抽水試驗確定;二、井點管結構、長度和數(shù)量,抽水機械型號和數(shù)量(包含泵和電動機備用量)。必需時應設雙電源。濾管和砂濾料規(guī)格和數(shù)量;三、井點降水系統(tǒng)平、剖面部署圖和安裝圖。井點管沉設方法,排水溝管埋設及排水地點選擇。預防地面水、雨水流入基坑(槽)方法。井點管路和施工道路交叉處保護方法;四、噴射井點降水應附高壓水泵、循環(huán)水池(箱)位置及排水管(槽)安裝詳圖;五、電滲井點降水應附陰、陽極和直流電路部署祥圖;六、深井井點井孔施工方法及機械設備要求;七、降水范圍內水位觀察孔位置和數(shù)量。第2.1.3條復雜土層應按降水要求作補充勘察,查明相對含水層和不透水層、地下水補給關系、關鍵含水層和下臥層等情況。第2.1.4條降水施工前應復驗基坑(槽)位置。第2.1.5條井點濾管在運輸、裝卸和堆放時應預防濾網(wǎng)損壞,下入井點孔前,必需對濾管逐根檢驗,確保濾網(wǎng)完好。第2.1.6條降水設備管道、部件和附件等在組裝前,必需檢驗和清洗,并妥善保管。第2.1.7條井點施工應符合下列要求:一、井孔應垂直,深度應符合要求,孔徑宜上下一致;二、濾管位置應按要求位置埋設,如井孔淤塞,嚴禁將濾管插入土中;如要降低成層上中地下水位時,宜將濾管設在透水性很好含水土層中,必需時可采取擴大井點濾層等輔助方法;三、灌填砂濾料前應把孔內泥漿合適稀釋,井點管應居中,灌填高度應符合要求,灌填量不得少于計算值95%;四、井點管口應有保護方法,預防雜物掉入管內;五、井點施工時應參考附表5.1做好統(tǒng)計。第2.1.8條在降水過程中,應加強井點降水系統(tǒng)維護和檢驗,確保不停抽水。第2.1.9條抽出地下水中含泥量應符合要求,如發(fā)覺水質渾濁,應分析原因立即處理,預防泥砂流失引發(fā)地面沉陷。第2.1.10條降水前,應考慮到水位降低區(qū)域內建筑物和構筑物可能產生沉降和水平位移,必需時應做好沉降觀察和采取防護方法。第2.1.11條降水完成后,應依據(jù)工程結構特點和土方回填進度,陸續(xù)關閉及逐根拔除井點管。土中所留孔,應立即用砂土填實,假如地基有抗?jié)B等特殊要求時,孔口應按相關要求填塞。第2.1.12條拆除多層井點應自底層開始逐層向上進行,在下層井點拆除期間,上部各層井點應繼續(xù)抽水。第2.1.13條冬期施工應對水泵機組和管路系統(tǒng)采取防凍方法,停泵后必需立即把內部積水放凈。第2.1.14條土洞發(fā)育地域如進行井點降水,必需注意和預防可能引發(fā)鄰近地面塌陷。第二節(jié)輕型井點第2.2.1條輕型井點施工宜按下列次序:一、挖井點溝槽,敷設集水總管;二、沖孔,沉設井點管,灌填砂濾料,將井點管同集水總管連接;三、安裝抽水機組,連接集水總管;四、試抽。第2.2.2條集水總管、濾管和泵位置和標高應正確。井點系統(tǒng)各部件均應安裝嚴密,預防漏氣。連接集水總管和井點管彎聯(lián)管中短管宜采取軟管第2.2.3條按封閉方法部署單套井點設備時,集水總管宜在抽水機組對面斷開;采取多套井點設備時,各套井點設備集水總管之間宜裝設閥門隔開。第2.2.4條井點管沉設可按現(xiàn)場條件及土層情況選擇下列方法:一、直接利用井點管水沖下沉;二、用沖水管沖孔(亦可同時用壓縮空氣或使用加重鉆桿幫助沖孔)后,沉設井點管;三、套管式沖槍水沖法或振動水沖法成孔后,淹沒井點管。第2.2.5條沖孔孔徑不應小于300mm,深度應比濾管底深0.5m以上,管距通常為0.8~1.6m。第2.2.6條每根井點管沉設后應檢驗滲水性能;井點管和孔壁之間填砂濾料時,管口應有泥漿水冒出,或向管內灌水時,能很快下滲,方為合格。第2.2.7條井點系統(tǒng)安裝完成,必需立即試抽,并全方面檢驗管路接頭質量、井點出水情況和抽水機械運轉情況等,如發(fā)覺漏氣和“死井”應立即處理。檢驗合格后,井點孔口到地面下0.5~1.0m深度范圍內應用粘性土填塞。第2.2.8條輕型井點按抽水機組類型分為干式真空泵井點、射流泵井點和隔膜泵井點。干式真空泵井點,可依據(jù)含水層滲透系數(shù)大小選擇對應型號真空泵和水泵。射流泵井點和隔膜泵井點,適適用于粉砂、輕亞粘土等滲透系數(shù)較小上層中降水。第2.2.9條干式真空泵井點水泵和排水管連接處,宜裝置逆止閥。氣水分離箱和總管連接管口,應高于水泵葉輪軸線。第2.2.10條射流泵使用前應進行檢驗,確保其噴嘴和混合室完好和光潔,并采取預防雜物堵塞方法。第2.2.11條隔膜泵底座應平整穩(wěn)固。出水接管應平接,不得上彎。皮碗應安裝正確和對稱,使工作時受力均衡。第2.2.12條每套隔膜泵井點需裝設兩臺泵,也可和射流泵組成混合機組,以確保連續(xù)抽水。第2.2.13條在降水過程中,應按時觀察流量、真空度和觀察孔內水位,并參考附表5.2做好統(tǒng)計。觀察孔孔口標高應在抽水前測量一次,以后定時觀察,以計算實際降深。第三節(jié)噴射井點第2.3.1條噴射井點施工宜按下列次序:一、安裝水泵設備(包含循環(huán)水池或水箱)及泵進出水管路;二、敷設進水總管和回水總管;三、沉設井點管,灌填砂濾料,接通進水總管后立即單根試抽;四、全部井點管在沉設完成后,接通回水總管,全方面試抽。第2.3.2條井點管組裝前,應檢驗噴嘴混合室、支座環(huán)和濾網(wǎng)等。組裝后,每根井點管應在地面作泵水試驗和真空度測定。地面測定真空度不宜小于7O0mm汞柱。第2.3.3條進水總管和濾管位置和標高應正確,井點管路應安裝嚴密。各根井點管連接管必需安裝閥門。第2.3.4條高壓水泵出水管必需裝有壓力表和調壓回水管路,以控制水壓力。第2.3.5條井點管沉設方法和檢驗應按第2.2.4、2.2.6和2.2.7條要求實施。當直接利用井點管水沖下沉法時,應先沉設外管,待下沉結束后再安裝內管。第2.3.6條沉設井點管前,應先挖井點坑和排泥溝,坑直徑應大于沖孔直徑,坑內不得有石子等硬物。第2.3.7條沖孔孔徑不應小于4OOmm,深度應比濾管底深lm以上,管距通常為2~3m。第2.3.8條每根打點試抽時排出渾濁水,不得回入循環(huán)管路系統(tǒng)。試抽時間長短,應依據(jù)井點出水由濁變清程度而定。第2.3.9條井點內管和外管底座接觸處,必需安裝嚴密,內、外管頂端接頭處應用油封裝置連接。抽水時,如發(fā)覺井點管周圍有翻砂冒水現(xiàn)象,應立即關閉此井點,立即檢驗處理。第2.3.10條工作水應保持清潔。全方面試抽兩天后應用清水更換、在降水過程中應視水質渾濁程度定時更換。第2.3.11條每套噴射井點宜控制在3O根左右,并配對應水泵。各套進水總管均應用閥門隔開,各套回水總管應分開。第2.3.12條在降水過程中,應按時觀察工作水壓力、地下水流量、井點真空度和觀察孔水位,并參考附表5.3做好統(tǒng)計。發(fā)覺異?,F(xiàn)象,應采取方法進行調整。觀察孔孔口標高應在抽水前測量一次,以后定時觀察,以計算實際降深。第四節(jié)電滲井點第2.4.1條電滲井點陰、陽極制作和設置,宜符合下列要求:一、陰極可用原有井點管,陽極可用直徑25mm以上鋼筋或其它金屬材料制成,并應考慮電蝕量;二、陰、陽極數(shù)量宜相等,必需時陽極數(shù)量可多于陰極數(shù)量。陽極設置深度宜較井點管深約500mm,露出地面為200~400mm;三、陰、陽極應分別用電線或鋼筋連接成電路,并接至直流電源對應極上;四、陽極埋設應垂直,嚴禁和相鄰陰極相碰;五、在不需要通電流范圍內(如滲透系數(shù)較大土層)陽極表面可涂絕緣材料。第2.4.2條電滲降水施工前宜經過必需試驗,確定合理電壓梯度和電極部署,井點設于基坑四面時,陽極應部署在井點圈內側,和陰極并列或交錯。陰、陽極通常距離:采取輕型井點時,為0.8~1.0m;采取噴射井點時,為1.2~1.5m。工作電壓不宜大于60V,土中通電時電流密度宜為0.5~1.OA/m2。第2.4.3條在陰、陽極間地面上,應清除掉無關金屬和其它導電物。第2.4.4條降水應經試驗后選擇連續(xù)或間歇通電方法。通電時間應依據(jù)施工不一樣階段和具體情況而走。第2.4.5條降水過程中,應按時觀察電壓、電流密度、耗電量及觀察孔水位等,并參考附表5.4做好統(tǒng)計。第五節(jié)管井井點第2.5.1條濾水井管埋設,可采取鉆孔法成孔??讖綉^井管直徑大200mm以上。井管下沉前應清孔,并保持濾網(wǎng)通暢。井管和土壁之間應做好濾層。第2.5.2條井管宜用直徑為20Omm以上鋼管或其它管子制作。過濾部分可采取鋼筋焊接骨架,外纏鍍鋅鐵絲,并包濾網(wǎng)。第2.5.3條吸水管底端應裝逆止閥,設于管井內抽水時最低水位以下。第2.5.4條降水過程中應對抽水設備進行檢驗。按時觀察管井內水位和流量等,并參考附表5.5做好統(tǒng)計。第六節(jié)深井井點第2.6.1條深井鉆孔方法可依據(jù)土層條件和孔深要求,選擇沖擊鉆孔、回轉鉆孔或水沖法施工。第2.6.2條孔徑應較井管直徑大300mm以上。深度應考慮抽水期間內沉淀物可能沉積高度合適加深??咨?、孔徑和垂直度必需符合要求。第2.6.3條鉆孔時應符合下列要求:一、孔位周圍不得大量抽水;二、孔口設置護筒;三、設置泥漿坑,預防泥漿水漫流;四、應取大樣,查對含水層范圍和土顆粒組成。第2.6.4條依據(jù)鉆孔時土層情況和設計要求配齊所用管材,并根據(jù)沉放前后次序堆放在孔位周圍。第2.6.5條深井井管沉放前應清孔,需要疏干含水層均應設置濾管。在周圍填砂濾料后,應按要求立即洗井和單井試抽。第2.6.6條降水井內裝首深井泵時,電動機機座應平穩(wěn)牢靠,轉向正確,嚴禁逆轉(可裝阻逆裝置〕,預防傳動軸解體。裝置潛水深井泵時,潛水電機、電纜及接頭絕緣必需安全可靠,并配置保護開關控制。第2.6.7條安裝水泵或調換水泵前,均應量測井深和井底沉淀物厚度,必需時清洗水井,沖除沉渣。第2.6.8條各管段、軸件連接,必需緊密,牢靠,使用前必需檢驗,不得漏水第2.6.9條排水管路連接、埋深、走向和坡度均應按要求施工。排水口應設在降水影響范圍以外。第2.6.10條降水過程中應依據(jù)施工要求,確定開啟和暫不抽水井點數(shù)量。按時觀察水位下降情況和流量等,并參考附表5.6做好統(tǒng)計。第三章地基第一節(jié)灰土地基第3.1.1條灰土土料,宜采取就地基槽中挖出土,但不得含有有機雜質,使用前應過篩,其粒徑不得大于15mm。第3.1.2條用作灰土熟石灰應過篩,其粒徑不得大于5mm。熟石灰中不得夾有未熟化生石灰塊,也不得含有過多水分。第3.1.3條灰土配合比(體積比)除設計有特殊要求外,通常為2:8或3:7。第3.1.4條基坑(槽)在鋪打灰土前必需先行驗槽。如發(fā)覺坑(槽)內有局部軟弱土層或孔穴,應挖除后用素土或灰土分層填實,或通知設計單位確定處理措施。第3.1.5條灰土施工時,應合適控制含水量。工地檢驗方法,是用手將灰土緊握成團,兩指輕捏即碎為宜,如土料水分過多或不足時,應晾干或灑水潤濕。第3.1.6條灰土應拌和均勻,顏色一致。拌好后立即鋪好扎實,不得隔日夯打。第3.1.7條灰土鋪設厚度,可依據(jù)不一樣施工方法根據(jù)表3.1.7選擇。各層厚度全部應預先在基坑(槽)側壁插定標志。每層灰土夯打遍數(shù),應依據(jù)設計要求干容重在現(xiàn)場試驗確定。第二節(jié)砂和砂石地基第3.2.1條砂和砂石基地所用材料,宜采取中砂、粗砂、礫砂、碎(卵)石、石屑或其它工業(yè)廢粒料。在缺乏中、粗砂和礫砂地域,可采取細砂,但宜同時摻入一定數(shù)量碎石或卵石,其摻入量應符合設計要求。注:如采取其它工業(yè)廢粒料作為基地材料,應經試驗合格后,方可使用。第3.2.2條砂和砂石材料,不得含有草根垃圾等有機雜物。用作排水固結地基材料除應符合上列要求外,含泥量不宜超出3%。碎石或卵石最大粒徑不宜大于50mm。第3.2.3條在地下水位高于基坑(槽)底面施工時,應采取排水或降低地下水位方法,使基坑(槽)保持無積水狀態(tài)。注:如用水撼法或插入振動法施工時,應有控制地注水和排水。第3.2.4條鋪筑前,應先行驗槽。浮土應清除,邊坡必需穩(wěn)定,預防塌土?;樱ú郏﹥蓚戎車缬械陀诘鼗锥础?、井、墓穴等,應在未做地基前,加以填實。地基范圍內不應留有孔洞。完工后,如無技術方法,不得在影響其穩(wěn)定區(qū)域內進行挖掘工程。第3.2.5條砂和砂石地基底面宜鋪設在同一標高上,如深度不一樣時,基土面應挖成踏步或斜坡搭接。搭接處應注意搗實,施工應按先深后淺次序進行。第3.2.6條人工級配砂石地基,應將砂石拌和均勻后,再行鋪填搗實。第3.2.7條分段施工時,接頭處應作成斜坡,每層錯開O.5~1m,并應充足搗實。第3.2.8條砂和砂石地基搗實,視不一樣條件,可選擇振實、扎實或壓實等方法。施工時應分層進行,在下層密實度經檢驗合格后,方可進行上層施工。每層鋪筑厚度不宜超出表3.2.8要求數(shù)值。分層厚度可用樣樁控制。

土太干,應補澆灰漿,并隨澆隨打。第3.3.6條碎磚三合土分層鋪設至設計標高后,在最終一遍夯打時,宜澆濃灰漿。待表面灰漿略為晾干后,上鋪一層薄砂土或爐渣再整平扎實、表面平整度許可偏差不得大于20mm。第3.3.7條夯打完碎磚三合土,如因雨水沖淋或積水破壞表層灰漿時,可在排除積水后,重新澆漿夯打堅實。第四節(jié)重錘扎實地基第3.4.1條重錘扎實適適用于地下水位以上稍濕粘性土、砂土、濕陷性黃土、雜填土和分層填土施工。第3.4.2條當夯擊振動對鄰近建筑物、設備和施工中砌筑工程和澆筑混凝土等產生有害影響時,不得采取重錘扎實。第3.4.3條施工前,應在現(xiàn)場進行試夯,選定夯錘重量、底面直徑和落距,以確定最終下沉量及對應最少夯擊遍數(shù)和總下沉量。最終下沉量通??刹扇∠铝袛?shù)值;粘性上及濕陷性黃土10~2Omm砂土5~10mm注:最終下沉量系指重錘最終2擊平均每擊土面沉落值。第3.4.4條重錘扎實所用起重設備,直接用鋼索懸吊夯錘時,起重能力應大于夯錘重量3倍;采取脫鉤夯錘時,起重能力應大于夯錘重量1.5倍。第3.4.5條夯錘重量宜采取1.5~3.0t,落距通常采取2.5~4.5m。錘重和底面積關系,應符合錘重在底面上單位靜壓力為0.15~O.2kgf/cm2。夯錘形狀宜采取截頭圓錐體,可用鋼筋混凝土制作,其底部可填充廢鐵并設置鋼底板,以使重心降低。第3.4.6條試夯點(試坑)數(shù)量應依據(jù)需扎實地基土質條件決定。土質均勻時試夯能夠在一處進行;土質不一樣時,應分別在各個不一樣地段進行。第3.4.7條采取重錘扎實分層填土地基時,每層虛鋪厚廈,通常以相當于錘底直徑,夯擊遍數(shù)應由試夯確定。試夯層數(shù)不宜少于2層。第3.4.8條試夯前應測定土含水量,當?shù)陀谧詈煤?%以上時,應在天然濕度及加水至最好含水量基土上分別進行試夯。土最好含水量可經過試驗確定。試夯后,應挖探井檢驗試坑內扎實效果,測定坑底以下2.5m深度內,每隔0.25m深度處扎實土密實度,和試坑村天然土密實度相比較。對于分層填土,應測定每層填土試夯后最大、最小及平均密實度。第3.4.9條土試夯結果達不到設計密實度和扎實深度要求時,應合適提升落距,增加夯擊遍數(shù),必需時可增加錘重,再行選點試夯。第3.4.10條試夯結束后應提出試夯匯報,并附重錘扎實試夯統(tǒng)計,參考附表5.7。重錘扎實施工應依據(jù)試夯結果編制施工組織設計進行,其關鍵內容包含:一、扎實面積、場地部署和施工次序;二、扎實設備選定;三、錘落距、夯擊遍數(shù)和夯擊路線;四、使土達成最好含水量方法;五、地基扎實最終下沉量和總下沉量;六、設計要求地基扎實深度和密實度。第3.4.11條基坑(槽)扎實范圍應大于基礎底面。開挖時,坑(槽)每邊比設計寬度加寬不宜小于0.3m,方便于扎實工作進行??樱ú郏┻吰聭线m放緩。扎實前,坑(槽)底面應高出設計標高,預留土層厚度可為試夯時總下沉量加50~100mm。第3.4.12條扎實施工前,應檢驗基坑(槽)中土含水量,并依據(jù)試夯結果決定是否需要加水。坑(槽)加水,需待水全部滲透土中一晝夜后方可夯擊。如土表層含水量過大,夯擊成軟塑狀態(tài)時,可采取鋪撒吸水材料(干土、碎磚、生石灰等)、換土或其它有效方法處理。分層填土時,應取用含水量相當于最好含水量土料。如土料含水量太低,宜加水至最好含水量。每層土擊鋪填后應立即扎實。第3.4.13條在基坑(槽)周圍應作好排水設施,預防向坑(槽)灌水。第3.4.14條在大面積基坑(槽)內夯擊時,宜一夯挨一夯次序進行;在獨立柱基基坑內夯擊時,通常采取先周圍后中間或先外后里方法進行。夯無遍數(shù),應按試夯確定最少遍數(shù)增加l~2遍,通常為8~12遍。注:①同一夯位夯擊一下為一遍②基坑(槽)底面標高不一樣時,須按先深后淺次序逐層扎實。第3.4.15條夯擊時,按要求落距,落錘應平穩(wěn),夯位正確。夯擊分層填土時,必需控制每層鋪土厚度。第3.4.16條夯擊過程中,應隨時檢驗坑(槽)壁有沒有坍塌可能,必需時應采取防護方法。第3.4.17條扎實完后,應將基坑(槽)表面拍實至設計標高。第3.4.18條冬期施工時,必需在不凍狀態(tài)下進行夯擊。通常可采取下列方法:一、逐段開挖,逐段夯擊,相互緊密銜接;二、開挖時,合適增加預留土層厚度,臨扎實前挖除增留土層;三、在坑(槽)已凍結情況下,有條件時,可采取地表加熱解凍方法四、必需在坑(槽)內加水時,宜采取鹽水,其濃度可按夯擊期間最低氣溫決定;五、隨時清除積雪,避免融化后滲透坑(槽)中。第3.4.19條在夯擊過程中,應參考附表5.8做好統(tǒng)計。第3.4.20條重錘扎實地基驗收,應檢驗施工統(tǒng)計,除應符合試夯最終下沉量要求外,并應檢驗基坑(槽)表面總下沉量,以大于試夯總下沉量90%為合格。也可采取在地基上選點夯擊檢驗最終下沉量。夯擊檢驗點數(shù),每一單獨基礎最少應有1點;基槽每30m2應有1點;整片地基每100m2不得少于2點。檢驗后,如質量不合格,應進行補夯,直至合格為止。第五節(jié)強夯地基第3.5.1條強夯適適用于碎石土、破土、粘性土、濕陷性黃土及人工填土地基施工。注:淤泥和淤泥質土地基,試驗證實施工有效時,方可采取強夯。第3.5.2條當?shù)叵滤痪嗟乇砻?m以下且表層為非飽和土時,可直接進行夯擊;當?shù)叵滤惠^高不利于施工或表層為飽和粘性土時,可鋪填0.5~2.0m厚中(粗)砂、砂礫或片石等材料后進行夯擊。第3.5.3條強夯施工場地應平整并能承受夯擊機械重量。施工前,必需清除全部障礙物及地下管線等。第3.5.4條強夯所產生振動,對現(xiàn)場周圍已建或正在施工建筑物及其它設施有影響時,不得采取強夯施工、必需時,應采取防震方法。第3.5.5條強夯施工關鍵機具設備應符合下列要求:一、起重機宜選擇起重能力15t以上履帶式起重機或其它專用起重設備,但必需符合夯錘起吊和提升高度要求,并均需設安全裝置,預防夯擊時臂桿后仰;二、自動脫鉤裝置應含有足夠強度,且施工靈活;三、夯錘可用鋼材制作,或用鋼板為外殼,內部焊接骨架后灌筑混凝土制成。夯錘底面為方形或圓形。錘底面積通常取決于表層土質;砂土,通常為3~4m2;粘性土,不宜小于6m2。夯錘中宜設置若干個上下貫通氣孔。第3.5.6條強夯施工技術參數(shù);一、錘重和落距:錘重不宜小于8t,落距不宜小于6m;二、夯擊點部署,通常按正方形或梅花形網(wǎng)格排列。其間距可依據(jù)夯擊坑形狀、孔隙水壓力改變情況及建筑物基礎結構特點確定,通常為5~15m;注:按上列形式和間距部署夯擊點,依次夯擊完成為第一遍,第二次選擇已夯點間隙、依次補點夯擊為第二遍,以下各遍均在中間補點,最終一遍錘印應相互搭接,表面平整。三、確定各個夯擊點夯擊數(shù)時,應符合下列任一條件:1.土體積豎向壓縮最大而側向移動最??;2.最終兩擊沉降量或最終兩擊沉降量之差小于試夯確定數(shù)值。通常為3~10擊;四、夯擊遍數(shù)通常為2~5遍。對于細顆粒多土層、透水性弱土層或有特殊要求工程,夯擊遍數(shù)可合適增加;五、兩遍之間間歇時間,取決于孔隙水壓力消散,通常為1~4周。地下水位較低和地質條件很好場地,可采取連續(xù)夯擊;六、平均夯擊能,在通常情況下,砂土可取50~100t·m/m2:粘性土可取150~300t·m/m2。第3.5.7條強夯施工前,應試夯,并按下列次序進行:一、依據(jù)工程地質勘察匯報,在施工現(xiàn)場選擇一個地質條件含有代表性試驗區(qū),平面尺寸大于20m×20m。該試驗區(qū)亦可選在需作地基土面上。二、在試驗區(qū)內進行具體原位測試,取原狀土樣,測定相關數(shù)據(jù)。三、選擇適宜一組或多組強夯試驗參數(shù),并在試驗區(qū)內進行試驗性施工。四、施工中應做好現(xiàn)場測試和統(tǒng)計。測試內容和方法應依據(jù)地質條件及設計要求確定。五、檢驗強夯效果。通常在最終一遍夯擊完成1~4周以后進行,其方法可按本條第二款要求,給予對比檢驗。六、當強夯效果不能滿足要求時,可補夯或調整參數(shù)再進行試驗。七、做好強夯前后試驗結果對比分析,確定正式施工時采取技術參數(shù)。第3.5.8條強夯施工,必需按試驗確定技術參數(shù)進行。以各個夯擊點夯擊數(shù)為施工控制數(shù)值,也可采取試夯后確定沉降量控制。第3.5.9條夯擊時,落錘應保持平穩(wěn),夯位正確,如錯位或坑底傾斜過大,宜用砂土將坑底整平,才能進行下一次夯擊。第3.5.10條每夯擊一遍完成后,應測量場地平均下沉量,然后用土將夯坑填平,方可進行下一遍夯擊。最終一遍場地平均下沉量,必需符合要求。第3.5.11條雨天施工,夯擊坑內或夯擊過場地有積水時,必需立即排除。冬期施工,首先應將凍土擊碎,然后再按各點要求夯擊數(shù)施工。第3.5.12條強夯施工應參考附表5.9和5.10做好統(tǒng)計。第3.5.13條強夯施工驗收,應檢驗施工統(tǒng)計及各項技術參數(shù),并應在夯擊過場地選點作檢驗。通??刹扇藴守炄搿㈧o力觸探或輕便觸探等測定。檢驗點數(shù):每個建筑物地基不少于3處,檢測深度和位置接設計要求確定。第六節(jié)預壓地基(Ⅰ)通常要求第3.6.1條預壓適適用于軟土和沖填土地基施工。第3.6.2條預壓地基施工。通常采取加載預壓力、砂井加載預壓及砂井真空降水預壓等方法進行。第3.6.3條預壓地基施工前,必需熟悉地質勘察資料,施工時做好控制性觀察和預壓效果測試工作,以確保工程質量和正常施工。第3.6.4條如采取井點降水預壓地基時,其降水施工,應按本規(guī)范第二章相關要求實施。(Ⅱ)排水砂井第3.6.5條砂井成孔,可依據(jù)現(xiàn)場地質情況和施工條件,選擇合適成孔工具或機械設備,亦可按本規(guī)范第四章第五節(jié)灌注樁成孔機具選擇。第3.6.6條制作砂井砂,宜用中、粗砂,其含泥量不宜大于3%。第3.6.7條砂井灌砂量,應按井孔體積和砂在中密狀態(tài)時干容重計算,其實際灌砂量(不包含水重)不得少于計算95%。第3.6.8條采取袋裝砂井時,砂袋必需選擇透水性和耐水性好和韌性較強麻布、再生布或聚丙烯編織布制作。第3.6.9條灌入砂袋砂,應搗固密實,袋口應扎緊,砂袋放入井內應高出井口500mm,方便埋入砂地基中。鋪設砂地基,應按本規(guī)范第三章第二節(jié)要求實施。第3.6.10條砂井位置許可偏差為該井直徑;垂直度許可偏差為1.5%。(Ⅲ)加載和卸載第3.4.11條地基預壓前,應設置垂直沉降觀察點、水平位移觀察樁、測斜儀和孔隙水壓力計、其設置數(shù)量、位置及測試方法,應符合設計要求。加載應分期分級進行。對地基垂直沉降、水平位移和孔隙水壓力等應逐日觀察并做好統(tǒng)計。加載速度應依據(jù)逐日觀察統(tǒng)計和現(xiàn)場實際情況控制。第3.6.12條預壓加載宜就地取材,可采取土、砂、石和水等材料。第3.6.13條地基預壓達成要求要求后,方可分期分級卸載。但應繼續(xù)觀察地基沉降和回彈情況。第七節(jié)砂樁第3.7.1條砂樁適適用于軟土、人工填土和松散破土擠密加固地基。第3.7.2條砂樁用砂,含泥量不宜大于5%;含水量應符合下列要求:一、在飽和土中施工時,采取飽和狀態(tài);二、在非飽和并能形成直立樁孔孔壁土層中,用搗實法施工時,采取7%~9%。第3.7.3條砂樁成孔宜采取振動沉管及錘擊沉管等方法。振動沉管時宜用活瓣式樁靴第3.7.4條砂樁施工應從外圍或兩側向中間進行。其施工方法應按本規(guī)范第四章第五節(jié)套管成孔灌注樁相關要求實施。第3.7.5條砂樁灌砂量應按本章第3.6.7條要求核實。第3.7.6條砂樁位置許可偏差為該樁直徑;垂直度許可偏差為1.5%。第3.7.7條樁身及樁和樁之間擠密土質量,均可采取標準貫入或輕便觸探檢驗,亦可用錘擊法檢驗其密實度和均勻性。第八節(jié)土和灰土擠密樁第3.8.l條土和灰土擠密樁通常適適用于地下水位以上深度為5~1Om濕陷性黃土、素填土或雜填土擠密加固地基。第3.8.2條施工前,應在現(xiàn)場進行成孔、夯填工藝和擠密效果試驗、并確定分層填料厚度、夯擊次數(shù)和扎實后干容重等要求。第3.8.3條土和灰土樁填料,通常采取黃土或灰土。土和灰土質量及配合比,應按本規(guī)范第3.1.1條和第3.1.2條要求實施。第3.8.4條土和灰土擠密樁成孔,可選擇下列方法:一、沉管法:用錘擊或振動沉樁機打、撥成孔;二、爆擴法:用鉆機或洛陽鏟等打成小孔,然后裝藥,爆擴成孔;

15t;

三、水泵及供水管道,供水壓力宜大于5kgf/cm2,供水量宜大于20m3/h;

四、控制設備,控制電流操作臺,附有150A以上容量電流表(或自動統(tǒng)計電流計)、5OOV電壓表等;

五、加料設備,其能力必需符合施工要求。

第3.9.3條振沖前,應按設計圖定出沖孔中心位置并編好孔號。

第3.9.4條施工應先經過現(xiàn)場試驗,確定下列施工參數(shù):成孔施工適宜水壓、水量、成孔速度、填料方法、達成土體密實度時振沖器電機電流控制值和需要加固時間等。第3.9.5條振沖施工所用填料,通??捎盟椋眩┦?、角(圓)礫、礫砂、粗(中)砂、礦渣或其它無侵蝕性和性能穩(wěn)定硬粒料。其最大粒徑不宜大于5Omm。填料含泥量不宜大于10%,且不得含粘土塊。注:作為抗液化加固排水樁,宜采取粒徑5~50mm級配適宜硬粒料。第3.9.6條振沖施工可在原地面定位造孔,也可在基坑(槽)中定位造孔。孔位上部有硬層時,應先挖孔后振沖。造孔時,水壓通常保持3~8kgf/cm2,振沖器貫入速度通常為1~2m/min。每貫入0.5~1.0m,宜懸留振沖5~10s鐘擴孔,待孔內泥漿溢出時再繼續(xù)貫人。當造孔靠近加固深度時,振沖器應在孔底合適停留并降低射水壓力。第3.9.7條振沖填料時,宜保持小水量補給。采取邊振邊填,應對稱均勻;如將振沖器提出孔口再加填料時,每次加料量以孔高0.5m為宜。每根樁填料總量應符合要求要求。填料密實度,以振沖器工作電流達成要求值為控制標準。第3.9.8條振沖造孔方法可選擇下列多個:一、排孔法由一端開始,逐步造孔到另一端結束;二、跳打法同一排孔隔一孔造一孔,反復進行;三、圍幕法先造外圍2~3圈(排)孔,然后造內圈。采取隔一圈造一圈或依次向中心區(qū)造孔。第3.9.9條施工時應復查孔位和編號,并參考附表5.13做好統(tǒng)計。完工后,應在距地面1m左右深度樁身,加填碎石或采取其它方法,以確保樁頂密實度。第3.9.10條振沖施工孔位偏差,應符合下列要求:一、施工時振沖器尖端噴水中心和孔徑中心偏差不得大于50mm;二、振沖造孔后,成孔中心和設計定位中心偏差不得大于100mm;三、完成后樁頂中心和定位中心偏差不得大于0.2D(D為樁孔直徑)。第3.9.11條冬期施工應將表層凍土破碎后造孔。每班施工完成應將供水管和振沖器水管內積水排凈,以免凍結影響施工。第3.9.12條振沖地基效果檢驗。應依據(jù)土性質和完成時間確定:砂土宜在完成半個月后;粘性土宜在完成30天后。檢驗方法,可采取載荷試驗、標準貫入、靜力觸探及土工試驗等方法。對于抗液化地基,尚應進行現(xiàn)場孔隙水壓力試驗。第十節(jié)旋噴地基第3.10.1條旋噴適適用于砂土、粘性土、濕陷性黃土及人工填土地基加固。堵、不漏、不串。施工完成后,必需立即沖洗潔凈。第3.10.10條施工中應參考附表5.14、6.15、5.16做好統(tǒng)計。第3.10.11條旋噴地基質量檢驗,可采取鉆機取樣、標準貫入、平板載荷試驗及開挖檢驗等方法。旋噴體深度、直徑、抗壓強度和透水性等,應符合設計要求。第十一節(jié)硅化地基第3.11.1條無壓硅化、壓力硅化和電動硅化加固地基適用范圍,可按下列要求選擇:一、滲透系數(shù)為O.1~80m/晝夜砂土和粘性土宜采取壓力雙液硅化法;二、滲透系數(shù)0.1m/晝夜以下各類土可采取電動雙液硅化法;對滲透系數(shù)0.1~2.0m/晝夜地下水位以上濕陷性黃土可采取無壓或壓力單液硅化法。注:①為避免地基在加固過程中產生大量附加沉陷,自重濕陷性黃土宜采取無壓單液硅化法;②地下水位以下黃土,采取硅化加固時應由試驗確定。第3.11.2條硅化加固不宜用于:一、瀝青、油脂和石油化合物所浸透土;二、地下水PH值大于9土。第3.11.3條施工前應經過現(xiàn)場試驗編制施工組織設計。內容應包含:注液管及電極管部署圖和打(或鉆)入深度、化學溶液濃度和用量、注液方法、灌注速度、灌注壓力和加固效果要求等。采取電動硅化加固時,應提出合理電壓梯度、通電時間和方法。第3.11.4條硅化加固用水玻璃應符合下列要求:一、用于防滲加固水玻璃模數(shù)不宜小于2.2,用于地基加固水玻璃模數(shù)宜為2.5~3.3;二、不溶于水雜質含量不得超出2%。第3.11.5條氯化鈣溶液中雜質在每一升溶液中不得超出60g,而懸浮顆粒不得超出l%,溶液中PH值宜為5.5。第3.11.6條硅化加固所需化學溶液總用量,可參考下式計算:Q=K·V·n·1000式中Q—一溶液總用量(L);V——硅化土體積(m3);n—一土孔隙率;K—一經驗系數(shù)。軟土、粘性土、細砂K=0.3~0.5中砂、粗砂K=0.5~O.7礫砂K=O.7~1.0濕陷性黃土K=O.5~0.8注:雙液硅化法兩種溶液用量應相等。第3.11.7條硅化用化學溶液,應根據(jù)表3.11.7要求選擇。二、對不需加固土層注液管段應涂瀝青絕緣,加固地域地表水應予疏干;三、通電由注液開始,延續(xù)到溶液灌完后電流曲線下降趨于平衡時為止。通電時間不得超出36小時;四、灌注溶液和通電工作須連續(xù)進行,不得中止;五、灌注溶液壓力,通常不超出3kgf/cm2(表壓)。第3.11.18條拔出注液管后,留下孔洞,應用水泥砂漿或土料填塞。第3.11.19條硅化地基驗收、砂土和黃土應在施工完成15天以后進行,粘性土應在60天以后進行。第3.11.20條砂土硅化后強度,應取試塊作無側限抗壓試驗,其值不得低于設計強度90%。粘性土硅化后,應按加固前后沉降觀察改變,或使用觸探祛探測加固前后土中阻力改變,以確定其質量。黃土硅化后質量,可視具體情況,采取上述兩種方法之一進行檢驗。地基硅化后整體性和外形,均可采取觸探法檢驗。第3.11.21條用硅化法形成防滲帷幕,應在帷幕本身上作壓水試驗檢驗不透水性,單位吸水率不得大于設計要求25%。第3.11.22條硅化地基驗收時,應提交下列資料;一、施工統(tǒng)計(參考附表5.17、5.18);二、材料試驗統(tǒng)計;三、試塊試驗統(tǒng)計;四、防滲帷幕滲透觀察和水位改變統(tǒng)計;五、觸探法測定阻力改變統(tǒng)計;六、完工剖面圖和鉆孔位置平面圖。第四章樁基礎第一節(jié)通常要求第4.1.1條樁基和板樁軸線應從基準線引出。在打樁地域周圍設置水準點,其位置應不受打樁影響,數(shù)量不得少于2個。第4.1.2條樁基和板樁軸線位置許可偏差,不得超出下列數(shù)值:樁基和板樁20mm單排樁10mm第4.1.3條樁基和板樁軸線控制樁,應設在不受打樁影響地點。施工過程中對樁基軸線應作系統(tǒng)檢驗,每10天不少于1次??刂茦稇准颖Wo,移動時,應先檢驗其正確性,并做好統(tǒng)計。每根樁打入前,應檢驗樣樁位置是否符合設計要求。第4.1.4條打樁前應處理高空和地下障礙物。打樁和運樁場地應平整。樁機移動范圍內除應確保樁機垂直度要求外,并應考慮地面承載力,施工場地及周圍應保持排水溝通暢。第4.1.5條樁基工程所需工程地質資料必需按本規(guī)范第1.0.2及1.0.3條要求提供,必需時尚需補充靜力觸探或標準貫入試驗等原位測試資料。在工程地質復雜地域應加密鉆孔,有特殊要求時,每個基礎位置均應有具體工程地質資料。第4.1.6條打樁宜重錘低擊,錘重選擇應依據(jù)工程地質條件、樁類型、結構、密集程度及施工條件參考附錄四選擇。第4.1.7條打樁控制標準:一、樁尖在堅硬、硬塑粘性土、碎石土、中密以上砂土或風化巖等土層時,以貫入度控制為主,樁尖進入持力層深度或樁尖標高可作參考;二、貫入度已達成而樁尖標高未達成時,應繼續(xù)錘擊3陣,其每陣10擊平均貫入度不應大于要求數(shù)值;三、樁尖在其它軟土層時,以樁塵設計標高控制為主,貫入度可作參考;四、打樁時,如控制指標已符合要求,而其它指標和要求相差較大時.應會同相關單位研究處理;五、貫入度應經過試樁確定,或做打樁試驗和相關單位確定。第4.1.8條樁基工程施工前應作打樁或成孔試驗,以檢驗設備和工藝是否符合要求,數(shù)量不得少于2根。第4.1.9條打樁時如發(fā)覺地質條件和提供數(shù)據(jù)不符,應和相關單位研究處理。第4.1.10條鄰近原有建筑物(構筑物)打樁時,應按本規(guī)范第1.0.3條要求實施,并應采取合適隔振方法,如開挖防振溝、打隔離板樁及砂井排水等。并宜采取預鉆取土打樁或無振動鉆孔灌注樁施工。在鄰近岸邊或斜坡上打樁時,應觀察對邊坡影響。第4.1.11條在軟土地基上打(壓)較密集群樁時,為降低樁變位,可依據(jù)具體情況采取砂井排水、井點降水、盲溝排水、預鉆取土及控制打樁速度等方法。第4.1.12條打樁完成后基坑開挖,應制訂合理施工次序和技術方法,預防樁位移和傾斜。第二節(jié)鋼筋混凝土預制樁(I)制作第4.2.1條鋼筋混凝土預制樁(簡稱預制樁,下同)鋼筋骨架主筋連接宜采取對焊。主筋接頭配置在同一截面內數(shù)量,應符合下列要求:一、當采取閃光對焊和電弧焊時,不得超出50%;二、同一根鋼筋兩個接頭距離應大于3Od。,并大于500mm。注:同一截面是指3Od0(d0為主筋直徑)區(qū)域內,但不得小于500mm。第4.2.2條預制樁鋼筋骨架許可偏差,應符合表4.2.2要求。第4.2.15條樁堆放應符合下列要求:一、地面處理應符合第4.2.7條一款要求;二、墊木和吊點位置應相同,并應保持在同一平面上;三、各層墊木應上下對齊,最下層墊木應合適加寬;四、堆放層數(shù)可根據(jù)第4.2.7條六款實施。(Ⅲ)打樁第4.2.16條樁在打入前,應在樁側面或樁架上設置標尺,并參考附表5.21做好統(tǒng)計。第4.2.17條打樁應符合下列要求:一、樁帽或送樁帽和樁周圍間隙應為5~10mm;二、錘和樁帽、樁帽和樁之間應有相適應彈性襯墊;三、樁錘、樁帽(送樁)和樁身應在同一中心線上;四、樁或樁管插入時垂直度偏差,不得超出0.5%;五、送樁留下樁孔,應立即回填密實。第4.2.18條打樁次序應按下列要求確定:一、依據(jù)樁密集程度,1.自中間向兩個方向對稱進行;2.自中間向四面進行;3.由一側向單一方向進行。二、依據(jù)基礎設計標高,宜先深后淺;三、依據(jù)樁規(guī)格,宜先大后小,先長后短。第4.2.19條水沖法打樁,應符合下列要求:一、水沖法打樁適適用于砂土和碎石土;二、水沖至最終1~2m時,應停止水沖,并用錘擊至要求標高,如有困難,可按第4.1.7條相關要求實施。第4.2.20條在凍土地域打樁有困難時,應先將凍土挖除或解凍后進行。如用電熱解凍,應在切斷電源后打樁。第4.2.21條開始打樁時,落距應較小,入土一定深度待樁穩(wěn)定后,再按要求落距進行,用落錘或單動汽錘打樁時,最大落距不宜大于1m;用柴油錘時應使錘跳動正常。第4.2.22條碰到下列情況,應暫停打樁,并立即和相關單位研究處理;一、貫入度劇變;二、樁身忽然發(fā)生傾斜、移位或有嚴重回彈;三、樁頂或樁身出現(xiàn)嚴重裂縫或破碎。第4.2.23條樁最終貫入度應在下列條件下測量:一、錘落距符合要求;二、樁帽和彈性墊層等正常:三、錘擊沒有偏心;四、樁頂沒有破壞或破壞處已鑿平。(Ⅳ)靜力壓樁第4.5.5條鋼筋籠保護層許可偏差:水下灌注混凝土樁土20mm非水下灌注混凝土樁士10mm。第4.5.6條混凝土粗骨料粒徑(不包含爆擴樁):卵石不宜大于50mm,碎石不宜大于40mm,配筋樁不宜大于3Omm,并不宜大于鋼筋間最小凈距1/3坍落度:水下灌注宜為16~22cm;干作業(yè)成孔宜為8~10cm;套管成孔宜為6~8cm。第4.5.7條灌注樁各工序應連續(xù)施工。鋼筋籠放入泥漿后4小時內必需罐注混凝土并參考附表5.25做好統(tǒng)計。第4.5.8條澆筑后樁頂應高出設計標高,并予保護,浮漿層應消除。第4.5.9條當氣溫低于0℃以下澆筑混凝土時,應采取保溫方法。澆筑時,混凝土溫度不得低于5℃。在樁頂混凝土未達成設計強度50%以前不得受凍。當氣溫高于30℃時,應依據(jù)具體情況對混凝土采取緩凝方法。第4.5.10條灌注樁實際澆筑混凝土量不得小于計算體積。套管成孔灌注樁,應經過浮標觀察,測出樁任何一段平均直徑和設計直徑之比不得小于1。第4.5.11條澆筑混凝土時,同一配合比試塊,每班不得少于I組;泥漿護壁成孔灌注樁每根不得少于1組。(Ⅱ)泥漿護壁成孔灌注樁第4.5.12條護筒埋設應符合下列要求:一、護筒內徑應大于鉆頭直徑:用回轉鉆時,宜大100mm;用沖擊鉆時,宜大200mm;二、護筒位置應埋設正確和穩(wěn)定,護筒和坑壁之間應用粘土填實,護筒中心和樁位中心線偏差不得大于50mm;三、護筒埋設深度:在粘性土中不宜小于1m,在砂土中不宜小于1.5m,并應保持孔內泥漿面高出地下水位1m以上。受江河水位影響工程,應嚴格控制護簡內外水位差。第4.5.13條采取泥漿護壁和排渣時,應符合下列要求:一、在粘土和亞粘土中成孔時,可注入清水,以原土造漿護壁。排渣泥漿比重應控制在1.1~1.2;二、在砂土和較厚夾砂層中成孔時,泥漿比重應控制在1.1~1.3;在穿過砂夾卵石層或輕易坍孔土層中成孔時,泥漿比重應控制在1.3~1.5;三、泥漿可就地選擇塑性指數(shù)Ip≥17粘土調制;四、施工中應常常測定泥漿比重,并定時測定粘度、含砂率和膠體率注:泥漿控制指標:粘度18~22s,含砂率小于4~8%,膠體率大于90%。第4.5.14條泥漿護壁成孔灌注樁清孔,應符合下列要求:一、孔壁土質很好不易塌孔時,可用空氣吸泥機清孔;二、用原土造裝孔,清孔后泥漿比重應控制在1.1左右;三、孔壁土質較差時,宜用泥漿循環(huán)清孔。清初后泥漿比重應控制在1.15~1.25;四、清孔過程中,必需立即補給足夠泥漿,并保持漿面穩(wěn)定;五、澆筑混凝土前,孔底沉渣許可厚度應符合第4.7.3條要求。注:泥漿取樣應選在距孔底20~50cm處。注:采取沖擊鉆法成槽地下墻,可按《水利水電工程混凝土防滲墻施工技術規(guī)范》(SDJ82一79)實施。第5.1.2條地下墻施工除必需符合本規(guī)范第1.O.2和1.0.3條要求外,尚應含有沿地下墻中心線設計深度范圍內地下障礙物資料,和槽段開挖時廢漿處理方法。第二節(jié)墻體施工(Ⅰ)導墻第5.2.1條槽段開挖前,應沿地下墻墻面線兩側構筑導墻。導墻通??刹扇‖F(xiàn)澆、預制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及其它材料構筑。導墻深度通常為1~2m,頂面應高于施工地面。第5.2.2條現(xiàn)澆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導墻宜筑于密實粘性土地基上,遇有特殊情況必需妥善處理。導墻背側需回填時,應用粘性土并扎實,不得漏漿。預制鋼筋混凝土導墻安裝時,必需確保接頭連接質量。第5.2.3條現(xiàn)澆混凝土或鋼筋混凝土導墻,拆模后應立即在墻間加設支撐、混凝土養(yǎng)護期間,起重機等重型設備不應在導墻周圍作業(yè)或停置,以防導墻開裂和位移。第5.2.4條導墻內墻面應垂直,內外導墻墻面間距應為地下墻設計厚度加施工余量,通常為40~60mm。墻面和縱軸線距離許可偏差為±10mm;內外導墻間距許可偏差為±5mm。導墻頂面應保持水平。(Ⅱ)槽段開挖第5.2.5條挖槽機械應依據(jù)現(xiàn)場工程地質條件、施工環(huán)境、地下墻結構尺寸及質量要求等選擇。第5.2.6條挖槽前,應預先將地下墻劃分為若干個單元槽段,其長度通常為4~6m。每個單元槽段可由若干個開挖段組成。第5.2.7條地下墻挖槽槽壁及接頭均應保持垂直。垂直度偏差應符合設計要求。接頭處相鄰兩槽段挖槽中心線,在任一深度偏差值,不得大于墻厚1/3。第5.2.8條挖槽時應加強觀察,如槽壁發(fā)生較嚴重局部坍塌時,應立即回填并妥善處理。第5.2.9條槽段開挖結束后,應檢驗槽位、槽深、槽寬及槽壁垂直度等,合格后方可進行清槽換漿。挖槽施工應參考附表5.28做好統(tǒng)計。第5.2.10條清理槽底和置換泥漿結束1小時后,應符合下列要求:一、槽底(設計標高)以上2OOmm處泥漿比重應小于1.20;二、沉淀物淤積厚度不應大于200mm。(Ⅲ)泥漿第5.2.11條拌制泥漿,宜先用膨潤土,使用前應取樣進行泥漿配合比試驗。如采取其它粘土時,應進行物理、化學分析和礦物判定,其粘粒含量應大于50%、塑性指數(shù)大于20、含砂量小于5%、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鋁含量比值宜為3~4。第5.2.12條泥漿拌制和使用時必需檢驗,不合格應立即處理。泥漿性能指標應經過試驗確定。在通常軟土層成槽時,可按表5.2.12采取。泥漿質量檢驗應參考附表5.29做好統(tǒng)計。第5.2.22條接頭管(箱)和鋼筋籠就位后,應檢驗沉淀物厚度并在4小時以內澆筑混凝土,起過時應重新清底。澆筑混凝土應采取導管法,槽內混凝土面上升速度不應小于2m/h;導管埋入混凝土內深度不得小于1.5m,亦不宜大于6m。在澆筑過程中,應采取預防污染泥漿方法。第5.2.23條在單元槽段內,同時使用兩根以上導管澆筑時,其間距通常不應大于3m。導管距槽段端部不宜大于1.5m,各導管處混凝土表面高差不宜大于0.3m。第5.2.24條鑿去浮漿層后墻頂標高,應符合設計要求。澆筑混凝土時,頂面宜高于設計標高300~500mm。第5.2.25條各單元槽段之間所選擇接頭方法,應符合設計要求。接頭管(箱)應能承受混凝土壓力,并應避免混凝土繞過接頭管(箱)進入另一個槽段。第5.2.26條清刷接頭面,應在換漿前進行。澆筑混凝土時,應常常轉動及提動接頭管。拔管時,不得損壞接頭處混凝土。第5.2.27條澆筑混凝土應參考附表5.30做好統(tǒng)計。第三節(jié)工程驗收第5.3.1條地下墻工程應按下列項目進行中間(隱蔽工程)驗收:一、每一單元槽段下列工序完成后,應進行檢驗并填寫驗收統(tǒng)計:1.槽段開挖;2.鋼筋籠制作及安裝;3.清槽及換漿;4.混凝土澆筑。二、需要開挖一側土方地下墻,尚應在開挖后檢驗下列內容并填寫驗收統(tǒng)計:1.墻面平整度和實測傾斜度;2.混凝土質量;3.槽段接縫質量(包含墻體夾泥和滲漏情況)。第5.3.2條地下墻質量要求;一、墻面垂直度應符合設計要求;二、墻頂中心線許可偏差為±3Omm;三.裸露墻面應平整,局部突起部分許可值,由設計、施工單位研究確定,在均勻粘性土層中不宜大于100mm;四、混凝土抗壓、抗?jié)B標號及彈性模量應符合設計要求。第5.3.3條完工驗收時,應提交下列資料:一、工程完工圖(包含開挖后墻面實際位置和形狀圖);二、單元槽段中間驗收統(tǒng)計;三、設計變更及材料代用通知單;四、混凝土試塊試驗匯報;五、鋼筋焊接接頭試驗匯報;六、工程質量事故處理資料等。第六章沉井和沉箱第一節(jié)通常要求第6.1.1條沉井,沉箱工程地質勘察資料,除應符合第1.0.2條要求外,尚應符合下列要求:一、面積在20Om2以下沉井、沉箱,不得少于一個鉆孔;二、面積在200m2以上沉井、沉箱,應在四角(圓形為相互垂直兩直徑和圓周交點,周圍各取一個鉆孔;三、沉井、沉箱面積較大或地質條件復雜時,應依據(jù)具體情況增加鉆孔數(shù)。每座沉井、沉箱最少應有一個鉆孔提供土各項物理力學指標,其它鉆孔應能判別土層改變情況。第6.1.2條沉井、沉箱刃腳形狀和結構,應和下沉處土質條件相適應。在軟土層下沉沉井,為預防忽然下沉或降低忽然下沉幅度,其底部結構應符合下列要求:一、沉井平面部署應分孔(格),圓形沉井亦應設置底梁給予分格。每孔(格)凈空面積可依據(jù)地質和施工條件確定;二、隔墻及底梁應含有足夠強度和剛度;三、隔墻及底梁底面,宜高于刃腳踏血0.5~1.0m;四、刃腳踏面宜合適加寬,斜面水平傾角不宜大于60°。第6.1.3條在沉井、沉箱周圍土破壞棱體范圍內有永久性建筑物時,應會同相關單位研究并采取確保安全和質量方法后,方可施工。第6.1.4條在原有建筑物周圍下沉沉井、沉箱時,應常常對原有建筑物進行沉降觀察,必需時應采取對應安全方法第6.1.5條在沉井、沉箱周圍部署起重機、管路和其它重型設備時,應考慮地面可能沉陷,并采取對應方法。第6.1.6條制作沉井、沉箱場地應預先清理整平。土質松軟或軟硬不均勻表面層,應予更變換或加固處理。第6.1.7條制作沉井、沉箱施工場地和水中筑島地面標高,應比從制作至開始下沉期間內其周圍水域最高水位(加浪高)高0.5m以上。在基坑中制作時,基坑底面應比從制作至開始下沉期間內最高地下水位高0.5m以上,并應預防積水。第6.1.8條制作和下沉沉井、沉箱水中筑島四面應設有護道,其寬度,有圍堰時不得小于1.5m;無圍堰時不得小于2m。島側邊坡應穩(wěn)定,并符合抗沖刷要求。第6.1.9條水中筑島應采取透水性好和易于壓實砂或其它材料填筑,不得采取粘性土。冬期筑島時,應清除冰凍層,不得用凍土填筑。第6.1.10條采取無承墊木方法制作沉井時,應經過計算確定,如在均勻土層上,可采取鋪筑一層和井壁寬度相適應混凝土替換承墊木和砂墊層,或采取土模和其它方法制作沉井刃腳部分。第6.1.11條采取土模應符合下列要求:一、填筑土模宜用粘性土。如用砂填筑,應采取方法確保其坡面。如地下水位低、土質很好時,可開挖成型;二、土模及土模下地基承載力應符合要求;三、應確保沉井設計尺寸;四、有良好防水、排水方法;五、澆水養(yǎng)護混凝土時,應預防土模產生不均勻沉陷。第6.1.12條當采取承墊木方法制作機井、沉箱時,砂墊層鋪筑厚度應依據(jù)擴散沉井、沉箱重量要求由計算確定,并應便于抽出承墊木。,第6.1.13條機井、沉箱刃腳下承墊木數(shù)量、尺寸及間距應由計算確定。墊木之間,應用砂填實。第6.1.14條分節(jié)下沉沉井接高前,應進行穩(wěn)定性計算。如不符合要求,可依據(jù)計算結果采取井內留土、灌水、填砂(土)等方法,確保沉井穩(wěn)定。第二節(jié)沉井(Ⅰ)制作第6.2.1條沉井制作應在場地和中軸線驗收以后進行。第6.2.2條沉井接高各節(jié)豎向中心錢應和前一節(jié)中心線重合或平行。沉井外壁應平滑,如用磚砌筑,應在外壁表面抹一層水泥砂漿。第6.2.3條沉井分節(jié)制作高度,應確保其穩(wěn)定性并能使其順利下沉。如采取分節(jié)制作一次下沉方法時,制作總高度不宜超出沉井短邊或直徑長度,亦不應超出12m;總高度超出,必需有可靠計算依據(jù)和采取確保穩(wěn)定方法。第6.2.4條分節(jié)制作沉井,在第一節(jié)混凝土達成設計強度70%后,方可澆筑其上一節(jié)混凝土。第6.2.5條沉井澆筑混凝土時,應對稱和均勻地進行。如采取土模時必需按上述要求實施。第6.2.6條沉井有抗?jié)B要求時,在抽承墊木之前,應對封底及底板接縫部位鑿毛處理。井體上各類穿墻管件及固定模板對穿螺栓等應采取抗?jié)B方法。第6.2.7條冬期制作沉井時,第一節(jié)混凝土或砌筑砂漿未達成設計強度、其它各書未達成設計強度70%前,不應受凍。(Ⅱ)浮運第6.2.8條本節(jié)浮運要求,適適用于裝有臨時防水底板沉井。注:其它浮式沉井浮運,可按鐵路、公路相關規(guī)范要求實施。第6.2.9條浮運前,必需對沉井浮運、就位和落床時穩(wěn)定性進行計算。并應依據(jù)現(xiàn)場條件采取滑道、起吊或自浮等方法,在混凝土達成設計要求強度后下(入)水。第6.2.10條浮運沉井所經水域應探明確無水下障礙(礁石、沉船等),并有足夠水深,同時應依據(jù)具體情況考慮水流速度影響,在確保安全條件下方可浮運。第6.2.11條沉井浮運前,應和航運、氣象和水文等部門聯(lián)絡,確定浮運和沉放時間。沉放時,為避免船只和排筏等沖撞,應在沉放地點上游和周圍設置顯著標志或用駁船及其它漂浮設備防護,并應組織船只值班。第6.2.12條沉放處應有能滿足承載和穩(wěn)定要求水下基床、當基床坡度大于3%時,應預先整平,其范圍應較沉井外壁尺寸放寬2m。第6.2.13條浮運沉井和防水圍壁實際重量和計算重量不符時,應在采取方法后浮運。防水圍壁露出水面高度,在浮運及沉放任何時間內,均不得小于1m。第6.2.14條應確保浮運沉井臨時底板防水質量和易于拆除。浮運及定位過程中應備有2臺以上水泵,方便排水或灌水。第6.2.15條浮運沉井應以多方向纜繩、錨鏈或導向架控制沉放位置。部署錨碇、錨纜時,應考慮河流通航要求。沉井初步定位時,應偏向上游合適距離,以免水下基床或河床受到強烈沖刷。沉放至水下基床后,其平面位置偏差應符合設計要求,如設計無要求時,不得超出25Omm。沉放至基(河)床后,應注意沉井上下游基(河)床沖刷情況,必需時應采取方法,確保沉井正確位置。第6.2.16條浮運沉井沉放至水下基床后,其下沉和封底,應按陸上沉井相關要求實施。接高時,應依據(jù)其結構、土質、水文等條件驗算穩(wěn)定性,在達成確保穩(wěn)定入土深度后,方可進行。(Ⅲ)下沉第6.2.17條編制沉井工程施工組織設計時,應進行分階段下沉系數(shù)計算,作為確定下沉施工方法和采取技術方法依據(jù)。第6.2.18條抽出承墊木,應在井壁混凝土達成設計強度以后,分區(qū)、依次、對稱、同時地進行。每次抽去墊木后,刃腳下應立即用砂或礫砂填實。定位支點處墊木,應最終同時抽出。第6.2.19條沉井第一節(jié)混凝土或砌筑砂漿,達成設計強度以后,其它各節(jié)達成設計強度70%后,方可下沉。第6.2.20條挖土下沉時,應分層、均勻、對稱地進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