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設施抗震設計及減隔震裝置力學性能檢測規(guī)范》_第1頁
《電力設施抗震設計及減隔震裝置力學性能檢測規(guī)范》_第2頁
《電力設施抗震設計及減隔震裝置力學性能檢測規(guī)范》_第3頁
《電力設施抗震設計及減隔震裝置力學性能檢測規(guī)范》_第4頁
《電力設施抗震設計及減隔震裝置力學性能檢測規(guī)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29.240

K47

中國電力企業(yè)聯(lián)合會標準

T/EC1*—201*

電力設施抗震設計及減隔震裝置力學性能

檢測規(guī)范

Codeforseismicdesignofelectricalinstallationsandmechanicalproperties

testingofearthquakeresponsereductionorisolationdevices

(征求意見稿)

201×-××-××發(fā)布201×-××-××實施

中國電力企業(yè)聯(lián)合會發(fā)布

1

電力設施抗震設計及減隔震裝置力學性能檢測規(guī)范

1范圍

本標準適用于1000kV電壓等級及以下交流電氣設備、±1100kV及以下電壓等級直流

電氣設備的抗震設計、電氣設備用減隔震裝置的力學性能檢測。規(guī)定互連電氣設備的抗震設

計方法、電氣設備的減震與隔震設計、變電站或換流站中建構筑物的抗震設計、電氣設備用

減隔震裝置的力學性能檢測等,適用于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8度、I0~III類場地土輸變電工

程中電氣設備的抗震設計、電氣設備用減隔震裝置力學性能檢測。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

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

GB18306中國地震動參數(shù)區(qū)劃圖

GB50260電力設施抗震設計規(guī)范

DL/T1098間隔棒技術條件和試驗方法

DL/T5222導體和電器選擇設計技術規(guī)定

DL/T5352高壓配電裝置設計技術規(guī)程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3.1

地震作用earthquakeaction

地震施加于電氣設備上的動態(tài)作用,包括地震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所產(chǎn)生的動態(tài)作用,

可分為水平和豎向地震作用。

3.2

場地site

電氣設備運行所在地,具有相似的反應譜特征。其范圍相當于廠區(qū)、居民小區(qū)和自然村

或不小于1.0km2的平面面積。

3.3

抗震設計aseismicdesign

對需要抗震設防的電氣設備進行的一種專業(yè)設計。通常包括抗震概念設計、抗震計算和

抗震措施三個方面。

3.4

減震earthquakeresponsereduction

利用特制減震構件或耗能減震裝置,使之在地震時大量耗散進入結構體系的能量以減輕

結構所受的地震作用。

3.5

隔震seismicisolation

利用隔震體系,設法阻止或減少地震能量進入被隔震體,從而達到降低被隔震體地震反

應的強度。

3.6

2

減震裝置earthquakeresponsereductiondevice

各種安裝于結構中耗散輸入結構體系地震能量的裝置。

3.7

隔震裝置isolationdevice

對各種安裝于結構中的阻斷地震能量向上傳播的支座的總稱。

3.8

電氣設備減震結構structurewithenergydissipationdevices

在電氣設備中安裝減震裝置而形成的結構,減震結構包括電氣設備、設備支架、減震裝

置等。

3.9

附加阻尼比addeddampingratio

在減震結構中,減震裝置往復循環(huán)一周耗散的能量與減震結構總應變能之間的比值。

3.10

減震效率energydissipationefficiency

在相同地震作用下,與未安裝減震裝置的電氣設備結構相比,電氣設備減震結構減少的

應力與未安裝減震裝置電氣設備結構的應力比值。

4符號、代號和縮略語

下列符號、代號適用于本文件。

FEk:設備總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

Geq:設備等效總重力荷載

SEk:水平地震作用效應

Z:地震作用效應和其他荷載的組合設計值

ZGe:設備自重標準值

ZEh:地震作用標準值

ZWk:風荷載標準值,按照設備應用所在當?shù)匕倌暌挥龅娘L速取值

ZPk:設備內(nèi)部壓力標準值或?qū)Ь€實際拉力等

:地震影響系數(shù)

max: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

T:結構自振周期

:結構阻尼比

3

:曲線下降段的衰減指數(shù)

1:直線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調(diào)整系數(shù)

2:阻尼調(diào)整系數(shù)

L0:連接導線的長度

L1:兩設備連接點之間的直線距離

L2:導線附加長度

Drel:地震荷載組合作用下兩互連設備之間的最大相對水平位移

5基本規(guī)定

5.1一般規(guī)定

在對電氣設備進行抗震設計之前應搜集設備的相關資料,包括設計圖紙、設備材料彈性

模量、設備質(zhì)量分布、設備尺寸參數(shù)、安裝條件、運行條件和設計地震動參數(shù)等。

5.2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

5.2.1抗震設防烈度

電氣設備的抗震設防烈度或地震動參數(shù)應根據(jù)現(xiàn)行國家標準GB18306的有關規(guī)定確

定。

5.2.2抗震設防標準

重要高壓電氣設備可按抗震設防烈度提高1度或按50年超越概率2%的設計地震動參

數(shù)進行抗震設防,但抗震設防烈度為9度及以上時不再提高??拐鹪O防烈度與試驗用地震動

峰值加速度的對應關系應符合表1的規(guī)定。

表1抗震設防烈度與試驗用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的對應關系

抗震設防烈度677889

地震動峰值加速度(g),一般設備0.050.100.150.200.300.40

地震動峰值加速度(g),重要設備0.100.200.300.400.400.40

5.3荷載效應組合

電氣設備的地震作用效應和其他荷載的組合,見公式(1):

ZZZ0.25ZZ

GeEhWkPk(1)

式中:

Z——地震作用效應和其他荷載的組合設計值;

設備自重標準值;

ZGe——

4

地震作用標準值;

ZEh——

風荷載標準值,按照設備應用所在地年一遇的設計風速取值;

ZWk——50

設備內(nèi)部壓力標準值及導線實際拉力等。

ZPk——

5.4地震動力放大系數(shù)

當電氣設備有支承結構時,應充分考慮支承結構的動力放大作用;若僅作電氣設備本體

的抗震設計時,地震輸入加速度應乘以支承結構動力反應放大系數(shù),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當支架設計參數(shù)確定時,應將支架與電氣設備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抗震計算。

當支架設計參數(shù)缺乏時,對于預期安裝在室外變電站支架上的非特高壓電氣設備,其支

架的動力反應放大系數(shù)取值不宜小于1.2;對于特高壓電氣設備,其支架的動力反應放大系

數(shù)取值不宜小于1.4;支架設計應保證其動力反應放大系數(shù)不大于所取值。

(2)安裝在室內(nèi)二、三層樓板上的電氣設備和電氣裝置,建筑物的動力反應放大系數(shù)

應取2.0。對于更高樓層上的電氣設備和電氣裝置,應專門研究。

(3)安裝在變壓器、電抗器本體上的部件,地震動力反應放大系數(shù)宜根據(jù)設備本體的

彎曲剛度等參數(shù)進行計算,缺乏計算資料時其本體動力反應放大系數(shù)取值不應小于2.0。

6地震作用

6.1一般規(guī)定

提高1度設防后對應的水平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應按表2采用。

表2水平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

抗震設防烈度677889

地震動峰值加速度(g)0.100.200.300.400.400.40

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0.250.500.751.001.001.00

6.2地震影響系數(shù)

應按圖1所示構造地震影響系數(shù)曲線,按照與地震影響系數(shù)曲線對應的反應譜合成用于

電氣設備抗震設計的人工地震動時程。當電氣設備的場地條件已知時,Tg應按已知的地震動

參數(shù)和GB50260的要求取值,當電氣設備的場地條件未知時,Tg取0.9s。圖1中各形狀參

數(shù)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水平段,周期小于0.03s的區(qū)段。

(2)直線上升段,自0.03s至0.1s的區(qū)段。

(3)水平段,自0.1s至Tg的區(qū)段。

(4)曲線下降段,自Tg至5Tg的區(qū)段。

(5)直線下降段,自5Tg至6.0s區(qū)段。

(6)周期大于6.0s的結構所采用的地震影響系數(shù)應專門研究。

(7)地震影響系數(shù)曲線按下式表達:

5

0.4max0T0.03

-0.4

[0.42(T0.03)]0.03T0.1

0.07max

(2)

2max0.1TTg

Tg

()2maxTgT5Tg

T

[20.21(T5Tg)]max5TgT6.0

0.05

0.9(3)

0.36

0.05

0.02(4)

1432

0.05

1(5)

20.081.6

式中:

——地震影響系數(shù),應按GB50260的規(guī)定取值;

地震影響系數(shù)最大值,應按GB50260的規(guī)定取值;

max——

T——結構自振周期;

設備所在場地的特征周期;

Tg——

——結構阻尼比,電氣設備應采用結構實際阻尼比,若實際阻尼比未知,建議

取2%;

——曲線下降段的衰減指數(shù);

直線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調(diào)整系數(shù),當計算值<時,應取為;

1——1010

阻尼調(diào)整系數(shù),當計算值<0.55時,應取為0.55。

2——22

圖1地震影響系數(shù)曲線

6

6.3分析方法

6.3.1方法選擇

對高壓電氣設備進行抗震分析,通??梢圆捎玫撞考袅Ψ?、振型分解反應譜法、動力時

程分析法。對于以剪切變形為主或近似于單質(zhì)點體系的電氣設備,可采用底部剪力法;對于

其他類型設備,宜采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法;對于特別不規(guī)則或有特殊要求的電氣設備,應采

用時程分析法進行補充抗震計算。

6.3.2底部剪力法

當采用底部剪力法進行電氣設備水平地震作用計算(圖2)時,設備的總水平地震作用

標準值及各質(zhì)點的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應按公式(6)~公式(8)計算:

圖2設備結構水平地震作用計算

(1)設備總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應按公式(6)計算:

=()

FEk1Geq6

式中:

設備總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

FEk——

對應于設備基本自振周期的水平地震影響系數(shù),應按條和條的

1——6.1.16.2

規(guī)定采用;

設備等效總重力荷載,單質(zhì)點應取總重力荷載代表值,多質(zhì)點可取總重

Geq——

力荷載代表值的85%。

(2)各質(zhì)點的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應按公式(7)計算:

GiHi

FinFEK(1n)

GjHj

j1(7)

(i=1,2,…,n)

式中:

質(zhì)點的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

Fi——i

7

分別為集中于質(zhì)點、的重力荷載代表值;

Gi、Gj——ij

分別為、質(zhì)點的計算高度;

Hi、Hj——ij

頂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系數(shù),可按表3采用。

n——

表3頂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系數(shù)

T1>0.49(s)T1≤0.49(s)

0.081T1+0.070

注:T1為設備的基本自振周期。

(3)頂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應按式(8)計算:

F=F

nnEk(8)

式中:

頂部附加水平地震作用系數(shù),應符合表的要求。

n——3

6.3.3振型分解反應譜法

采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法進行設備結構的抗震計算分析時,所取振型數(shù)應能保證參與質(zhì)量

至少達到總質(zhì)量的90%或以上,可按下列規(guī)定計算地震作用和作用效應:

(1)結構j振型i質(zhì)點的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應按公式(9)~公式(10)確定:

FXG

jijjjii(9)

(i=1,2,…n;j=1,2,…m)

nn

2

jXjiGiXjiGi

i1i1(10)

式中:

振型質(zhì)點的水平地震作用標準值;

Fji——ji

相應于振型自振周期的水平地震影響系數(shù),應按本標準第條采用;

j——j6.2

振型的參與系數(shù);

j——j

振型質(zhì)點的水平相對位移;

Xji——ji

質(zhì)點的重力荷載代表值,包括全部恒荷載、固定設備重力荷載和附加在

Gi——i

質(zhì)點上的其他重力荷載。

(2)當相鄰振型周期比小于0.9時,各振型的水平地震作用效應(彎矩、剪力、軸向力

和變形),應按公式(11)進行組合:

8

m

2

SEkSj

j1(11)

式中:

地震作用的扭轉(zhuǎn)效應;

SEk——

振型水平地震作用效應。

Sj——j

(3)當相鄰振型周期比大于0.9時,各振型的水平地震作用效應(彎矩、剪力、軸向力

和變形),應按公式(12)~公式(13)進行組合:

mm

()

SEkjkSjSk12

j1k1

8()1.5

jkjTkT

jk(12)24(12)4(22)2

TjkTTjkT(13)

式中:

地震作用的扭轉(zhuǎn)效應;

SEk——

振型與振型的耦聯(lián)系數(shù);

jk——jk

、分別為、振型地震作用效應;

SjSk——jk

、分別為、振型的阻尼比;

jk——jk

振型與振型的自振周期比。

T——kj

6.3.4地震波選擇

采用時程分析法時,可采用實際強震記錄或人工合成地震動時程作為地震動輸入時程,

且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輸入地震動時程不應少于三條,其中至少應有一條人工合成地震動時程。

(2)合成地震動時程相對應的反應譜曲線應包絡6.2條規(guī)定的地震影響系數(shù)曲線,兩

者之差應在0~10%之間,時程的總持續(xù)時間不應少于30s,其中強震動部分不應小于6s。

(3)實際強震記錄的平均地震影響系數(shù)曲線應與6.2條規(guī)定的地震影響系數(shù)曲線在統(tǒng)

計意義上相符。

(4)計算結果宜取時程法計算結果的包絡值和振型分解反應譜法計算結果的較大值。

(5)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時,大跨度設施和長懸臂結構應驗算豎向地震作用,對于特

高壓電氣設備,地面運動最大豎向加速度可取最大水平加速度的80%,對于非特高壓電氣

設備,地面運動最大豎向加速度可取最大水平加速度的65%。

6.4抗震計算模型

6.4.1基本要求

電氣設備抗震計算應根據(jù)體系的特點、計算精度的要求及不同的計算方法,可采用質(zhì)量

—彈簧體系力學模型或有限元力學模型。質(zhì)量—彈簧體系力學模型的建立原則及主要力學性

9

能參數(shù)取值原則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GB50260的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為保證計算精度,對于支柱

類電氣設備,宜合理計入設備元件法蘭膠裝連接處的彎曲剛度。

6.4.2瓷支柱類設備法蘭連接處彎曲剛度

對于采用水泥膠裝的瓷支柱類設備,其彎曲剛度Kc可按式(14)計算:

2

Kcdchc/te(14)

式中:

Kc——彎曲剛度,N?m/rad;

dc——瓷套管膠裝部位外徑,m;

hc——瓷套管與法蘭膠裝高度,m;

te——法蘭與套管之間的膠裝厚度,m;

β——套管與法蘭連接部位彎曲剛度系數(shù),當膠裝部位瓷套管外徑≤275mm時取

6.54×107,膠裝部位瓷套管外徑≥375mm時取5.00×107,膠裝部位瓷套管外徑在

275mm~375mm之間時,可線性差值求得。

6.4.3復合支柱類設備法蘭連接處彎曲剛度

對于采用環(huán)氧樹脂膠裝的復合支柱類設備,其彎曲剛度Kc可按式(15)計算:

h

Kc

cdE

c(15)

式中:

Kc、dc、hc的含義與瓷支柱類設備法蘭連接處彎曲剛度計算公式中的含義一致;

E——設備的彈性模量;

β——套管與法蘭連接部位彎曲剛度系數(shù),且9.01107E5.091017。

6.4.4法蘭連接處等效截面慣性矩

電氣設備法蘭連接處的彎曲剛度Kc可用一個等效梁單元代替,該梁單元的截面慣性矩

Ic可按公式(16)確定:

L

IKc

ccE

(16)

式中:

4

Ic——截面慣性矩,m;

Lc——梁單元長度,可按實際法蘭高度取值,也可按照相應單節(jié)支柱類設備元件

長度的1/20取值,m。

7電氣設備抗震設計

7.1柔性連接導線的抗震設計

7.1.1導線選型

(1)導線選型應根據(jù)電氣設備的特點,結合制造能力、地震等因素進行綜合技術經(jīng)濟

比較后確定,并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DL/T5222的有關規(guī)定。

(2)分裂軟導線間隔棒的設計要求和技術條件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DL/T1098的有關

規(guī)定。

10

7.1.2導線長度

應按下列步驟進行計算互連電氣設備柔性連接導線的長度:

(1)根據(jù)單體設備在地震作用下設備頂部的位移計算連接軟導線長度,應按5.3條規(guī)

定的計算方法進行計算,風荷載和地震荷載在同一方向施加。

(2)互連電氣設備柔性連接導線長度計算公式見式(17)。

()

L0L1DrelL217

式中:

連接導線的長度;

L0——

兩設備連接點之間的直線距離;

L1——

導線附加長度,在滿足電氣功能的前提下可?。ǎ?;

L2——0.1~0.25L1

地震荷載組合作用下兩互連設備之間的最大相對水平位移。計算公式見

Drel——

式(18):

22()

Drel1.5xmax,1xmax,218

式中:

互連體系中設備在地震荷載組合作用下沿導線方向的最大獨立位移;

xmax,1——1

互連體系中設備在地震荷載組合作用下沿導線方向的最大獨立位移。

xmax,2——2

7.1.3導線形狀

導線形狀應結合設備間跨度、導線最小對地間隙等因素確定,并確保運行過程中導線形

狀的穩(wěn)定性,針對獨立的支柱類互連電氣設備推薦的連接導線形狀示意如圖3所示:

L1L1L1L1

形狀1(反拋物線)形狀2(雙曲線)形狀3(懸鏈線)形狀4(三曲線)

圖3推薦的導線形狀示意圖

7.2管母連接設備的抗震設計

管母連接設備的抗震設計應符合如下基本原則:

(1)宜選擇鋁合金管母線作為硬連接管母。

(2)管母線與設備連接方式宜結合實際方案采用管母固定型金具、滑動型金具或管母

伸縮線夾、伸縮接頭、軟連接接頭連接,各連接方式均應保證管母線與金具有充分的擺動自

由度,在滿足電氣功能的前提下管母固定型金具宜與抗震性能強、方便連接的設備端子連接。

(3)地震作用大的設備宜與管母線采用滑動型金具連接,但需滿足7.3.2條相關規(guī)定。

7.3抗震強度驗算

11

7.3.1驗算公式

電氣設備的結構抗震強度驗算,應保證設備和裝置的根部或其他危險斷面處產(chǎn)生的應力

值小于設備或材料的容許應力值。當采用破壞應力或破壞彎矩進行驗算時,瓷套管和瓷絕緣

子的應力及彎矩應分別滿足下列公式的要求:

(1)地震作用和其他荷載作用產(chǎn)生的瓷套管和絕緣子總應力應按式(19)計算:

v(19)

tot1.67

式中:

地震作用和其他荷載產(chǎn)生的總應力();

tot——Pa

設備或材料的破壞應力值()。

v——Pa

(2)地震作用和其他荷載產(chǎn)生的瓷套管和瓷絕緣子總彎矩應按式(20)計算:

M

Mv(20)

tot1.67

式中:

地震作用和其他荷載產(chǎn)生的總彎矩();

Mtot——Nm

設備或材料的破壞彎矩()。

Mv——Nm

7.3.2端子受力

在正常運行和短路時,電氣設備引線的最大作用力不應大于電氣設備金具端子允許的荷

載,金具端子在荷載作用下的安全系數(shù)應滿足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DL/T5352的有關規(guī)定。

7.4互連電氣設備安裝設計的抗震措施

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及以上電氣設備的安裝設計應符合本節(jié)要求。

(1)各類電氣設備應可靠地固定在基礎或支架(座)上,支架(座)應與基礎可靠連

接,支架(座)應坐落在基礎上,支架(座)與基礎間不宜留有間隙。

(2)設備和裝置的安裝螺栓或焊接強度應滿足抗震要求。

(3)設備引線和設備間連線宜采用軟導線,其長度應按規(guī)定計算并留有余量。采用管

母線連接時,應滿足7.3.2條相關規(guī)定。

(4)導線或管母線應與設備可靠連接,且安裝后不應存在自應力。

8減隔震裝置力學性能檢測

8.1一般規(guī)定

8.1.1使用年限

減隔震裝置的設計使用年限不宜小于電氣設備的設計使用年限,當減隔震裝置的設計使

用年限小于電氣設備的設計使用年限時,減隔震裝置達到使用年限應及時檢測,重新確定減

隔震裝置的使用年限或更換。

8.1.2裝置外觀

減隔震裝置的外觀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外觀應符合本規(guī)程有關規(guī)定,無明顯缺陷;

12

(2)裝置需要考慮防腐、防銹和防火時,應外涂防腐、防銹漆、防火涂料或進行其他

相應處理,但不能影響裝置的正常工作。

(3)裝置的尺寸偏差應符合本規(guī)程有關規(guī)定。

8.1.3滯回曲線

在要求的性能檢測試驗工況下,試驗滯回曲線應平滑、無異常。

8.1.4試驗檢測

減隔震裝置應經(jīng)過結構或子結構動力試驗,驗證裝置的性能和減震效果。

8.2減震裝置力學性能檢測

8.2.1位移相關型金屬減震裝置

8.2.1.1金屬減震裝置的外觀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金屬減震裝置產(chǎn)品外觀應標志清晰、表面平整、無銹蝕、無毛刺、無機械損傷,

外表應采用防銹措施,涂層應均勻。

(2)外觀幾何尺寸與對應的設計值偏差均在±2%以內(nèi),產(chǎn)品重量與設計值的偏差在±5%

以內(nèi)。

8.2.1.2金屬減震裝置的力學性能要求,應符合表4的規(guī)定。

表4金屬減震裝置力學

序號項目性能要求

每個產(chǎn)品的屈服荷載實測值允許偏差應為屈服荷載設計值的

1屈服荷載

±15%;實測值偏差的平均值應為設計值的±10%

每個產(chǎn)品的屈服位移實測值允許偏差應為屈服位移設計值的

2屈服位移

±15%;實測值偏差的平均值應為設計值的±10%

每個產(chǎn)品的屈服后剛度實測值允許偏差應為屈服后剛度設計值

常規(guī)3屈服后剛度

的±15%;實測值偏差的平均值應為設計值的±10%

性能

每個產(chǎn)品的極限荷載實測值允許偏差應為極限荷載設計值的

4極限荷載

±15%;實測值偏差的平均值應為設計值的±10%

5極限位移每個產(chǎn)品的實測位移值不應小于極限位移設計值

任一循環(huán)中滯回曲線包絡面積實測值偏差應為產(chǎn)品設計值的

6滯回曲線面積

±15%;產(chǎn)品實測值偏差的平均值應為設計值的±10%

實測產(chǎn)品在設計位移下連續(xù)加載30圈,任一個循環(huán)的最大、最

1阻尼力

小阻尼力應為所有循環(huán)的最大、最小阻尼力平均值的±15%

1)實測產(chǎn)品在設計位移下連續(xù)加載30圈,任一個循環(huán)中位移在

零時的最大、最小阻尼力應為所有循環(huán)中位移在零時的最大、最小阻

疲勞尼力平均值的±15%;

2滯回曲線

性能2)實測產(chǎn)品在設計位移下,任一個循環(huán)中阻尼力在零時的最大、

最小位移應為所有循環(huán)中阻尼力在零時的最大、最小位移平均值的

±15%

實測產(chǎn)品在設計位移下連續(xù)加載30圈,任一個循環(huán)的滯回曲線

3滯回曲線面積

面積應為所有循環(huán)的滯回曲線面積平均值的±15%

8.2.2位移相關型摩擦減震裝置

8.2.2.1摩擦減震裝置的外觀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摩擦減震裝置外觀應標志清晰、表明平整、無機械損傷、外表應用防銹措施,涂

層應均勻。

(2)摩擦減震裝置尺寸偏差應為±2mm。

8.2.2.2摩擦減震裝置的材料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摩擦材料可采用復合摩擦材料、金屬類摩擦材料和聚合物類摩擦材料等。

(2)摩擦減震裝置的性能主要由預壓力和摩擦片的動摩擦系數(shù)確定,摩擦型效能器在

正常使用過程中預壓力變化不宜超過初始值的10%

13

(3)摩擦減震裝置中采用的摩擦材料應具有穩(wěn)定的摩擦系數(shù),不應生銹,并應滿足減

震裝置預壓力作用下的強度要求。

(4)摩擦減震裝置中的受力元件應具有足夠的剛度,不能產(chǎn)生翹曲和側向失穩(wěn)。

8.2.2.3摩擦減震裝置的力學性能要求,應符合表5的規(guī)定。

表5摩擦減震裝置力學性能要求

序號項目性能要求

每個產(chǎn)品的起滑阻尼力實測值允許偏差應為設計值的±15%;實

1起滑阻尼力

測值偏差的平均值應為設計值的±10%

每個產(chǎn)品的起滑位移實測值允許偏差應為設計值的±15%;實測

2起滑位移

值偏差的平均值應為設計值的±10%

每個產(chǎn)品的初始剛度實測值允許偏差應為設計值的±15%;實測

3初始剛度

常規(guī)值偏差的平均值應為設計值的±10%

性能每個產(chǎn)品的極限荷載實測值允許偏差應為設計值的±15%;實測

4極限荷載

值偏差的平均值應為設計值的±10%

每個產(chǎn)品的極限位移實測值允許偏差應為設計值的±15%;實測

5極限位移

值偏差的平均值應為設計值的±10%

任一循環(huán)中滯回曲線包絡面積實測值偏差應為設計值的±15%;

6滯回曲線面積

產(chǎn)品實測值偏差的平均值應為設計值的±10%

實測產(chǎn)品在設計位移下連續(xù)加載30圈,任一個循環(huán)的最大、最

1摩擦荷載

小阻尼力應為所有循環(huán)的最大、最小阻尼力平均值的±15%

1)實測產(chǎn)品在設計位移下連續(xù)加載30圈,任一個循環(huán)中位移在

零時的最大、最小阻尼力應為所有循環(huán)中位移在零時的最大、最小

疲勞阻尼力平均值的±15%;

2滯回曲線

性能2)實測產(chǎn)品在設計位移下,任一個循環(huán)中阻尼力在零時的最大、

最小位移應為所有循環(huán)中阻尼力在零時的最大、最小位移平均值的

±15%

實測產(chǎn)品在設計位移下連續(xù)加載30圈,任一個循環(huán)的滯回曲線

3滯回曲線面積

面積應為所有循環(huán)的滯回曲線面積平均值的±15%

8.2.3速度相關型黏滯減震裝置

8.2.3.1黏滯減震裝置的外觀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黏滯減震裝置產(chǎn)品外觀應表面平整、無機械損傷、外表應采用防銹措施,涂層應

均勻。

(2)黏滯減震裝置密封處制作精細、無滲漏。

(3)黏滯減震裝置各構件尺寸允許偏差應為產(chǎn)品設計值的2%。

8.2.3.2黏滯減震裝置力學性能要求,應符合表6的規(guī)定。

8.2.3.3黏滯減震裝置的疲勞性能要求,應符合表7的規(guī)定,并且減震裝置在試驗后應無

滲漏、無裂紋。

表6黏滯減震裝置力學性能要求

序號項目性能要求

1極限位移每個產(chǎn)品極限位移實測值不應小于極限位移設計值

每個產(chǎn)品的起滑位移實測值允許偏差應為設計值的±15%;實測值

2起滑位移

偏差的平均值應為設計值的±10%

每個產(chǎn)品的初始剛度實測值允許偏差應為設計值的±15%;實測值

3初始剛度

偏差的平均值應為設計值的±10%

每個產(chǎn)品的極限荷載實測值允許偏差應為設計值的±15%;實測值

4極限荷載

偏差的平均值應為設計值的±10%

每個產(chǎn)品的極限位移實測值允許偏差應為設計值的±15%;實測值

5極限位移

偏差的平均值應為設計值的±10%

14

任一循環(huán)中滯回曲線包絡面積實測值偏差應為設計值的±15%;產(chǎn)

6滯回曲線面積

品實測值偏差的平均值應為設計值的±10%

實測產(chǎn)品在設計位移下連續(xù)加載30圈,任一個循環(huán)的最大、最小阻

1摩擦荷載

尼力應為所有循環(huán)的最大、最小阻尼力平均值的±15%

1)實測產(chǎn)品在設計位移下連續(xù)加載30圈,任一個循環(huán)中位移在零

時的最大、最小阻尼力應為所有循環(huán)中位移在零時的最大、最小阻尼力

平均值的±15%;

2滯回曲線

2)實測產(chǎn)品在設計位移下,任一個循環(huán)中阻尼力在零時的最大、

最小位移應為所有循環(huán)中阻尼力在零時的最大、最小位移平均值的

±15%

實測產(chǎn)品在設計位移下連續(xù)加載30圈,任一個循環(huán)的滯回曲線面積

3滯回曲線面積

應為所有循環(huán)的滯回曲線面積平均值的±15%

表7黏滯減震裝置疲勞性能要求

項目性能要求

阻尼指數(shù)每個產(chǎn)品阻尼指數(shù)的實測值偏差值應為設計值的±15%

實測產(chǎn)品在設計位移下連續(xù)加載30圈,任一個循環(huán)的滯回曲線面積

最大阻尼力

應為所有循環(huán)的滯回曲線面積平均值的±15%

1)實測產(chǎn)品在設計位移下連續(xù)加載30圈,任一個循環(huán)中位移在零

疲勞時的最大、最小阻尼力應為所有循環(huán)中位移在零時的最大、最小阻尼力

性能滯回曲線平均值的±15%;

2)實測產(chǎn)品在設計位移下,任一個循環(huán)中阻尼力在零時的最大、

最小位移應為所有循環(huán)中阻尼力在零時的最大、最小位移平均值的±15%

實測產(chǎn)品在設計位移下連續(xù)加載30圈,任一循環(huán)中滯回曲線包絡面

滯回曲線面積

積實測值偏差應為設計值的±15%

8.2.3.4黏滯減震裝置的其他性能要求,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黏滯減震裝置應進行慢速試驗和1.5倍最大阻尼力的靜力過載試驗,在極限位移

及過載作用下減震裝置不應出現(xiàn)滲漏、屈服或破損等現(xiàn)象。

(2)黏滯減震裝置在-20℃~40℃下,在1.0f1測試頻率下,輸入位移采用公式(21),

每隔10℃記錄減震裝置的最大阻尼力的測試值偏差應為設計值的±15%。

()

uu0sin2f1t21

式中:

f1—減震結構的第一自振頻率(Hz);

Δμ—黏滯減震裝置設計位移(mm)。

(3)黏滯減震裝置在0.4f1、0.7f1、1.0f1、1.3f1、1.6f1測試頻率,輸入位移采用公式(22),

其最大阻尼力的實測值偏差應為設計值的±15%。

()

uu0f1/f22

式中:f—加載頻率(Hz)。

8.2.4速度相關型黏彈性減震裝置

8.2.4.1黏彈性減震裝置的外觀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要求黏彈性減震裝置鋼板應平整、光滑、無銹蝕、無毛刺,涂刷防銹涂料兩次,

鋼板坡口焊接,焊縫一級、平整。

15

(2)黏彈性材料表面應密實、平整。

(3)黏彈性材料與薄鋼板之間應密實、無裂縫。

(4)黏彈性減震裝置的尺寸偏差應滿足下列要求:

1)黏彈性減震裝置鋼構件和黏彈性層長寬的尺寸允許偏差應為產(chǎn)品設計值的±2%。

2)黏彈性層厚度允許偏差應為產(chǎn)品設計值的±3%,不同地方厚度允許偏差應為±5%。

8.2.4.2在同種測量頻率和溫度下黏彈性減震裝置力學性能應符合表8的規(guī)定。

8.2.4.3在同種測量頻率和溫度下黏彈性減震裝置耐久性能要求(包括老化性能、疲勞性

能),應符合表9的規(guī)定。

表8黏彈性減震裝置疲勞性能要求

項目性能要求

1極限應變每個產(chǎn)品極限位移實測值不應小于極限位移設計值

每個產(chǎn)品最大阻尼力的實測值偏差應為設計值的±15%;實測值偏差

2最大阻尼力

的平均值應為設計值的±10%

每個產(chǎn)品表觀剪切模量的實測值偏差應為設計值的±15%;實測值偏

3表觀剪切模量

差的平均值應為設計值的±10%

每個產(chǎn)品損耗因子的實測值偏差應為設計值的±15%;實測值偏差平

4損耗因子

均值應為設計值的±10%

任一循環(huán)中滯回曲線包絡面積實測值偏差應為設計值的±15%;實測

5滯回曲線面積

值偏差平均值應為設計值的±10%

表9黏彈性減震裝置疲勞性能要求

序號項目性能要求

1變形變化率應為±15%

老化最大阻尼力、表觀剪切模

2變化率應為±15%

性能量、損耗因子

3外觀目視無變化

1變形變化率應為±15%

2外觀目視無變化

3表觀剪切模量、損耗因子變化率應為±15%

實測產(chǎn)品在設計位移下連續(xù)加載30圈,任一循環(huán)的最大、

4最大阻尼力

最小阻尼力應為所有循環(huán)的最大、最小阻尼力平均值的±15%

1)實測產(chǎn)品在設計位移下連續(xù)加載30圈,任一個循環(huán)中

疲勞

位移在零時的最大、最小阻尼力應為所有循環(huán)中位移在零時的

性能

最大、最小阻尼力平均值的±15%;

5滯回曲線

2)實測產(chǎn)品在設計位移下,任一個循環(huán)中阻尼力在零時

的最大、最小位移應為所有循環(huán)中阻尼力在零時的最大、最小

位移平均值的±15%

實測產(chǎn)品在設計位移下連續(xù)加載30圈,任一循環(huán)的滯回曲

6滯回曲線面積

線面積應為所有循環(huán)的滯回曲線面積平均值的±15%

8.2.4.4黏彈性減震裝置在-20℃~40℃下,在1.0f1測試頻率下,輸入位移采用公式(21),

每隔10℃記錄減震裝置的最大阻尼力的實測值偏差應為設計值的±15%。

8.2.5復合型減震裝置

8.2.5.1復合型減震裝置的外觀和材料應滿足本規(guī)程8.2.1~8.2.4節(jié)規(guī)定。

16

8.2.5.2復合型減震裝置性能應根據(jù)位移相關型減震裝置和速度相關型減震裝置的性能

綜合考慮確定。

8.2.6減震裝置性能檢驗和性能參數(shù)確定

8.2.6.1減震裝置性能檢驗的檢驗批劃分,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對黏滯性減震裝置,抽檢數(shù)量不少于同一工程同一類型同一規(guī)格數(shù)量的20%,且

不應少于2個,檢測合格率為100%,該批次產(chǎn)品可用于電氣設備結構中。檢測合格后,減

震裝置若無任何損傷、力學性能仍滿足正常使用要求時,可用于電氣設備結構中。

(2)對黏彈性減震裝置,抽檢數(shù)量不少于同一工程同一類型同一規(guī)格數(shù)量的3%,當

同一類型同一規(guī)格數(shù)量較少時,可在同一類型減震裝置中抽檢總數(shù)量的3%,單不應少于2

個,檢測合格率為100%,該批次產(chǎn)品可用于電氣設備結構。檢測后的減震裝置不應用于電

氣設備結構。

(3)對摩擦減震裝置、金屬減震裝置和復合型減震裝置,抽檢數(shù)量不少于同一工程同

一類型同一規(guī)格數(shù)量的3%,當同一類型同一規(guī)格數(shù)量較少時,可在同一類型減震裝置中抽

檢總數(shù)量的3%,單不應少于2個檢測合格率為100%,該批次產(chǎn)品可用于電氣設備結構。

檢測后的減震裝置不應用于電氣設備結構。

8.2.6.2產(chǎn)品檢測合格率未達到100%,應在同批次抽檢產(chǎn)品數(shù)量加倍抽檢;加倍抽檢的

檢測合格率未100%,該批次產(chǎn)品可用于電氣設備結構;加倍抽檢的檢測合格率仍為達到

100%,該批次減震裝置不能用于電氣設備結構中使用。

8.2.6.3根據(jù)試驗數(shù)據(jù)確定減震裝置的性能參數(shù)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

(1)位移相關型減震裝置的性能參數(shù)應按下列公式計算:

()

FdKeffu23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