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金建筑(960年-1279年)_第1頁
宋、遼、金建筑(960年-1279年)_第2頁
宋、遼、金建筑(960年-1279年)_第3頁
宋、遼、金建筑(960年-1279年)_第4頁
宋、遼、金建筑(960年-1279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宋、遼、金建筑(960年—1279年)320年宋、遼、金歷史概況960宋太祖趙匡胤奪取后周政權建立宋朝,統(tǒng)一了黃河以南地區(qū)。在黃河以北則有契丹族建立的遼朝與宋朝對峙存在。在北宋末年長白山一帶的女真族建立金,逐漸向南擴張先后滅了遼和北宋。北宋滅亡以后,北宋皇室后裔趙構1127年在江南建立政權,史稱南宋,與金對峙存在。有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在1279年和1234你年先后滅南宋和金,建立統(tǒng)一帝國。城市汴梁北宋東京北宋時期,開封(史稱東京)為宋朝國都達168年,歷經(jīng)九代帝王。東京城周闊30余公里,由外城(羅城)、內(nèi)城、皇城三座城池組成,是一座氣勢雄偉,規(guī)模宏大的都城。為當時的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中心。北宋畫家張擇端繪制的巨幅畫卷《清明上河圖》,生動形象地描繪了東京開封城的繁華景象。汴梁城市建設的重要變化:規(guī)模較唐長安小,建筑密度大,土地利用率高,布局打破了里坊制度,形成按行業(yè)成街的情況,人口可達百萬。北宋時期還建立了專業(yè)的消防隊和瞭望臺,街道也彎曲突出了舊城改建的特色。城市道路方面,宋以前為土路,宋時出現(xiàn)磚石路面。道路兩側栽植各種果樹。平江宋朝重要工商城市。今蘇州。城內(nèi)交通方面布置了水路和陸路兩套系統(tǒng),是水鄉(xiāng)地區(qū)城市布局的典型。住宅與園林建筑宋代住宅一般分為三類:1、城鄉(xiāng)的一般住宅。農(nóng)村住宅一般多為簡陋、低矮的茅屋,有些是茅屋和瓦屋相結合。城市里一般為瓦屋,屋頂多為懸山和歇山頂。2、貴族官僚住宅。房屋外有烏頭門或門屋,布局為前面試堂屋,后面是住房,即為前廳后寢的布局方式,廊廡多用廂房替代,房屋采用懸山式。3、園林住宅:住宅庭院的園林化。北宋、南宋時建造了大量的宮殿園林和私家園林,各地有不同的特色。洛陽園林:規(guī)模大、具有別墅性質(zhì)、引水鑿池、遍植花卉竹木、累土為山,借景的手法是突出的特點。蘇州園林:建筑較多、盛植牡丹芍藥、疊石造山、引水開池。杭州、吳興等處:利用自然風景造園金明池宗教建筑一、寺院隆興寺隆興寺位于石家莊市,是國內(nèi)現(xiàn)存時代較早、規(guī)模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原是十六國時期后燕慕容熙的龍騰苑,隋朝時在苑內(nèi)改建寺院,初名龍藏寺。唐改龍興寺。宋開寶四年,奉宋太祖趙匡胤之命,擴建龍興寺,修建大悲閣,并鑄造起七丈三尺高的千手千眼銅觀音像,因此又俗稱大佛寺。宋朝時期,隆興寺主體采用中軸線布局大興擴建,形成了一個南北縱深規(guī)模宏大、氣勢磅礴的建筑群。由此,龍興寺遂躍為“河朔名寺”而倍受歷代封建皇室的重視。隆興寺山門與天王殿共用雙龍照壁——隆興寺“九絕之一”摩尼殿為重檐九脊殿頂。抱廈建筑術語,是指在原建筑之前或之后接建出來的小房子,如果"抱廈"建在正房的北側,就是"倒座抱廈".如果在正房或廂房的兩側接建出小房子,這就叫"耳房",象正房長出兩個小耳朵.大悲閣是隆興寺的主體建筑,五檐三層,高33米。大悲閣內(nèi)正矗立著高大銅佛鑄像,這就是名聞遐邇的正定大菩薩。河北民間有“滄州獅子定州塔,正定府的大菩薩”之說。千手觀音銅像高24m,是現(xiàn)存的古代最大銅像。獨樂寺獨樂寺位于薊縣。建于唐貞觀十年,遼統(tǒng)和二年(公元984年)重建,是中國僅存的三大遼代寺院之一?,F(xiàn)存山門和觀音閣為遼代建筑,其中觀音閣和唐朝佛光寺東大殿類似。從史載多年的戰(zhàn)亂地震到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獨樂寺安然無恙。梁思成先生說,“在薊民心中,實為無尚圣地”。我國最早的廡殿頂山門觀音閣遼塑11面觀音像二、塔我國閣樓式塔的興盛從唐一直延續(xù)到宋,而密檐塔到金才打到興盛期,隋唐多為正方形,遼金多為八角形,將塔基和底層裝飾的十分華麗。宋塔的特點是:木塔已經(jīng)很少采用,絕大多數(shù)為磚石塔。最高的是河北定州市的料敵塔(定縣開元寺塔),高達84米。開元寺塔是我國現(xiàn)存最高的磚木結構古塔,有“中華第一塔”的美稱。應州塔應州塔即應縣佛宮寺釋迦塔,位于山西應縣城內(nèi)西北佛宮寺內(nèi),俗稱應縣木塔。建于遼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畢。是我國現(xiàn)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構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結構樓閣式塔。木塔位于寺南北中軸線上的山門與大殿之間,屬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臺基上,塔高67.31米,底層直徑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層立面重檐,以上各層均為單檐,共五層六檐,各層間夾設暗層,實為九層。因底層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觀為六層屋檐。各層均用內(nèi)、外兩圈木柱支撐,每層外有24根柱子,內(nèi)有八根,木柱之間使用了許多斜撐、梁、枋和短柱,組成不同方向的復梁式木架。有人計算,整個木塔共用紅松木料3000立方,約2600多噸重,整體比例適當,建筑宏偉,藝術精巧,外形穩(wěn)重莊嚴。該塔身底層南北各開一門,二層以上周設平座欄桿,每層裝有木質(zhì)樓梯,游人逐級攀登,可達頂端。二至五層每層有四門,均設木隔扇,光線充足。塔內(nèi)各層均塑佛像。一層為釋迦牟尼,高11米,面目端莊,神態(tài)怡然。覺山寺塔山西靈丘縣覺山寺塔是一座保存較完好的遼代密檐塔。塔下有方形及八角形兩層基座,上置須彌座兩層,第二層須彌座上有斗拱及平坐。須彌座的束腰部分在壺門內(nèi)雕刻佛像,壺門之間及角上雕刻力士,平坐欄板飾以幾何紋及蓮花,形制都十分優(yōu)美。平坐以上用蓮瓣三層承托塔身。三、祠晉祠圣母殿晉祠的主殿圣母殿,是現(xiàn)存北宋重要建筑之一。圣母殿建于北宋天圣年間(1023~1032),位于晉祠主軸線上,坐西朝東,重檐歇山頂。殿身面闊五間,進深四間,殿堂結構為單槽形式,即有一排內(nèi)柱。為了形成一個深二間(四椽)寬闊前廊,其構架作了特殊處理:將殿下檐前廊當中三間的四道梁架加長到深二間(四椽),梁尾插到殿身單槽縫的內(nèi)柱上,使殿身前檐當中三間的四柱不落地面而立在上述梁上,并把殿身正面的門窗檻墻后推到內(nèi)柱之間。殿內(nèi)部分深三間(六椽),上架通梁,空間完整高敞。殿柱側腳和生起顯著;檐口線從次間上翹,形成富有彈性的檐口曲線。大殿正面八根下檐柱上有木制雕龍纏繞,即《營造法式》所載的纏龍柱,是現(xiàn)存宋代這種柱的孤例。趙縣陀羅尼經(jīng)幢中國現(xiàn)存最高大的石經(jīng)幢,在河北省趙縣(古趙州)城內(nèi)開元寺(寺已不存)內(nèi)。北宋景五年(1038)建,又稱趙州陀羅尼經(jīng)幢。經(jīng)幢層次多而輪廓秀美,雕刻精致,顯示了宋代建筑藝術和石雕的高度水平。幢高約15米,由基座、幢身和寶頂三部分組成。基座有三層。底層為正方形平面的低平須彌座(見石作),邊寬約6米,由覆蓮、束腰和上下兩層疊澀組成。幢身最下為寶山,刻有龍和宮殿。上面疊置三段滿刻陀羅尼經(jīng)文的八角形幢柱。再上為八角形佛龕、蟠龍短柱和素面短柱,共為六層。各層幢柱的直徑和高度向上遞減,各層雕飾帶也逐層變小,雕飾由繁而簡,形成上收的幢身。陵墓宋八陵宋陵選址的觀念和意識與漢唐陵墓不同,漢唐帝陵或居高臨下,或依山傍水,而宋陵則是面朝嵩山,背向洛水,陵臺建于低洼之地,一反古代建筑逐級增高、置中心建筑于最崇高地位的傳統(tǒng),這與當時的風水堪輿學說的影響有很大關系。各陵的建制、布局基本相同,每一陵園占地120畝,四周筑以夯土圍墻,四面的正中開辟有一個神門,四角建有角闕。園內(nèi)的正中是陵臺,夯土筑成,呈覆斗形,臺南放置有石雕宮人一對。南神門外的神道兩側還排列有文臣武將、馭手以及石獸等石像生。石像的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