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JG 121-2022 軌道交通車輛基地上蓋建筑結構設計標準_第1頁
SJG 121-2022 軌道交通車輛基地上蓋建筑結構設計標準_第2頁
SJG 121-2022 軌道交通車輛基地上蓋建筑結構設計標準_第3頁
SJG 121-2022 軌道交通車輛基地上蓋建筑結構設計標準_第4頁
SJG 121-2022 軌道交通車輛基地上蓋建筑結構設計標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深圳市工程建設地方標準SJG121–2022軌道交通車輛基地上蓋建筑結構設計標準StandardforDesignofRailTransitDepotSuperstructure2022-07-08發(fā)布2022-08-01實施深圳市工程建設地方標準軌道交通車輛基地上蓋建筑結構設計標準StandardforDesignofRailTransitDepotSuperstructure2號本標準由深圳地鐵置業(yè)集團有限公司聯(lián)合深圳千典建筑結構設計事務所編制組對國內外軌道交通車輛基地上蓋開發(fā)進行了深入調研,對關鍵技術開展了專題研究和部分試驗研究,總結了深圳、廣州在實踐中的先進經(jīng)驗,考慮了我市的經(jīng)濟條件和工程實踐,并在全省范結構;6車輛基地上蓋隔震設計;7基礎本標準由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批準發(fā)布,由深圳市住房和建設局業(yè)務歸口,并組織深圳千典建筑結構設計事務所有限公司等編制單位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執(zhí)行過程中如有意見和建議,請寄送本標準主要起草人員:劉維亞本標準主要審查人員:周福霖本標準主要指導人員:王寶玉 4.3荷載、作用和結構計算 3GeneralRequirement 4DesignofStructural 4.2StructuralLayoutandArrangeme 4.3Loads,ActionsandStruc 6SeismicIsolationDesignfor 6.2DesignofSeismic 7DesignofFoundation AppendixASeismicPerfo ExplanationofWording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11.0.1為使車輛基地上蓋建筑結構的設計與施工做到安全適用、技術先進、經(jīng)濟合理、施工便利、節(jié)能環(huán)保,制定本標準。1.0.2本標準適用于深圳地區(qū)(含深汕特別合作區(qū))新建、改建和擴建的車輛基地上蓋建筑結構1.0.3車輛基地上蓋建筑結構設計宜采用結構抗震性能設計方法進行分析和論證。1.0.4車輛基地上蓋建筑結構設計除應符合本標準外,尚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有關標準的規(guī)定。22術語和符號2.1.1軌道交通railtransit軌道交通是指運營車輛需要在特定軌道上行駛的一類交通工具或運輸系統(tǒng)。包括國家鐵路系統(tǒng)、城際軌道交通和城市軌道交通三大類。2.1.2全框支轉換結構framesupporttransferstructure轉換層及以下為框架及框支框架,轉換層以上為其它結構形式的轉換結構。包括全框支框架-核心筒結構、全框支剪力墻結構、全框支框架-剪力墻結構、全框支厚板轉換結構等。2.1.3全框支-剪力墻結構framesupportshear-wallstructure轉換層及以下為框架及框支框架,轉換層以上為剪力墻的結構。2.1.4全框支厚板轉換結構framesupporttransferplatestructure轉換層及以下為框架及框支框架,轉換層以上為其它結構形式的轉換結構,其轉換結構構件為樓板。2.1.5車輛基地baseforthevehicle,depot軌道交通系統(tǒng)的車輛停修和后勤保障基地,通常包括車輛段(停車場)、綜合維修中心、物資總庫、培訓中心等部分,以及相關的生活設施。工程上習慣統(tǒng)稱為“車輛段(depot)”。2.1.6限界gauge限定車輛運行及軌道區(qū)周圍構筑物超越的輪廓線,分車輛限界、設備限界和建筑限界。2.1.7上蓋建筑superstructure利用車輛基地上部空間建造的建(構)筑物,有時也簡稱為“上蓋”。2.1.8蓋板topslabfloor通常指車輛基地與其上部建筑之間的分隔樓板,區(qū)別于白地(與車輛基地上部空間同時出讓的周邊其它土地),是車輛基地上方建造的、承載上蓋建筑的分界面。2.1.9上蓋地坪uppercoverplatform蓋板上方能夠滿足人員疏散等要求的室外地坪。2.1.10軌行區(qū)trackarea列車運行軌道周圍所需的區(qū)域,在這個區(qū)域內的建筑物和安裝的設備均不得侵入相應的限界,相鄰軌道上運行的列車之間也應確保兩列車交會時的行車安全。2.2.1材料性能C40——立方體抗壓強度標準值為40N/mm2的混凝土強度等級;fa——型鋼(鋼板)抗拉強度設計值、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aE——地基抗震承載力特征值;fc——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ft——混凝土軸心抗拉強度設計值;fy、fy,——普通鋼筋抗拉、抗壓強度設計值;fyv——橫向鋼筋的抗拉強度設計值。2.2.2作用和作用效應Fl——局部荷載設計值或集中反力設計值;M——彎矩設計值;Mux、Muy——分別為y向板帶繞x軸、x向板帶繞y軸的正截面受彎承載力設計值;Mx、My——分別為y向板帶繞x軸、x向板帶繞y軸的正截面彎矩設計值;N——軸向力設計值;V——剪力設計值;Vj——板柱節(jié)點核芯區(qū)組合的剪力設計值;Vux、Vuy——分別為沿x向、y向板帶斜截面受剪承載力設計值Vwj——剪力墻水平施工縫處剪力設計值;τxz——單元體x面上沿z軸方向的剪應力設計值;τyz——單元體y面上沿z軸方向的剪應力設計值;τ0——厚板斜截面、受沖切截面主剪應力設計值;τ——混凝土的剪應力。2.2.3幾何參數(shù)a——板受壓鋼筋合力點至受壓邊緣的距離;A——構件截面面積;Aj——節(jié)點核芯區(qū)有效截面面積;Asbu——與呈45°沖切破壞錐體斜截面相交的全部彎起鋼筋截面面積;Asvj——核芯區(qū)有效驗算寬度范圍內同一截面驗算方向箍筋的總截面面積;Asvu——與呈45°沖切破壞錐體斜截面相交的全部拉筋截面面積;As?——單根圓形箍筋的截面面積;As、A——受拉區(qū)、受壓區(qū)縱向普通鋼筋的截面面積;b——矩形截面寬度,T形、I形截面的腹板寬度;bw——墻肢截面厚度;h——截面高度;?0——截面有效高度;?c——框支柱截面高度;?s、?s0——厚板截面的厚度及有效高度;?w——型鋼腹板高度;lab、la——縱向受拉鋼筋的基本錨固長度、最小錨固長度;labE、laE——抗震設計時縱向受拉鋼筋的基本錨固長度、最小錨固長度;l0、ln——計算跨度或計算長度、凈跨;s——沿構件軸線方向上橫向鋼筋的間距、螺旋筋的間距或箍筋的間距;tw——型鋼腹板厚度;um——臨界截面的周長,取距離局部荷載或集中反力作用面積周邊?0/2處。2.2.4計算系數(shù)及其他Ks——抗滑移穩(wěn)定安全系數(shù);α——彎起鋼筋與板底面的夾角;βc——混凝土強度影響系數(shù);βh——截面高度影響系數(shù);γ——荷載分項系數(shù)、作用調整系數(shù);Ye2——轉換層下部結構與上部結構的等效側向剛度比;YFc——以設計工作年限為重現(xiàn)期的多遇地震調整系數(shù);YLc——樓面和屋面活荷載考慮設計工作年限的調整系數(shù);γw——風荷載分項系數(shù);Ywc——以設計工作年限為重現(xiàn)期的基本風壓調整系數(shù);YRc——以設計工作年限為重現(xiàn)期的罕遇地震調整系數(shù);YRE——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shù);η——沖切承載力調整系數(shù);ηj——厚板約束影響系數(shù);ζa——地基抗震承載力調整系數(shù);φ——鋼筋混凝土構件的穩(wěn)定系數(shù)。3.0.1車輛基地與上蓋建筑宜統(tǒng)一規(guī)劃,優(yōu)先將二者作為整體建筑進行設計。分段設計時,車輛基地布置宜為上蓋建筑功能布局提供靈活性;上蓋建筑布局宜為車輛基地空間提供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風的條件。3.0.2車輛基地與上蓋建筑各自功能應合理布局,互不干擾,相對獨立。上蓋建筑的布置不應影響車輛基地的使用功能和運營安全,土建工程和機電設備布置應滿足車輛基地正常使用的限界要3.0.3車輛基地與上蓋建筑的設計工作年限可根據(jù)實際開發(fā)過程和使用要求分段確定,車輛基地的設計工作年限不得低于上蓋建筑設計工作年限與分期開發(fā)滯后年限之和。3.0.4車輛基地設計應考慮車輛基地運營產(chǎn)生的振動和噪聲對上蓋建筑的影響,并應采取有效的減振降噪方案。當車輛基地的減振降噪措施無法滿足上蓋建筑使用要求時,上蓋建筑設計應根據(jù)實際條件采取隔振、隔聲屏障等阻斷傳播途徑的措施,或采取其他有效的減振降噪措施。3.0.5車輛基地蓋板的防水等級宜取一級,應采用防水混凝土,抗?jié)B等級不應低于P6。當上蓋建筑開發(fā)時間預期將在車輛基地屋面防水完成的五年之內時,蓋板的防水等級可取二級。3.0.6車輛基地與上蓋建筑的機動車、人行出入口應合理布局,相互避讓,其數(shù)量、寬度、坡度應滿足各自消防及疏散要求。各出入口與城市道路系統(tǒng)銜接的引道可共用。3.0.7連接地面與蓋板、地面與上蓋地坪的機動車匝道,應滿足城市交通及消防要求。匝道宜作為結構整體的一部分,參與結構的計算分析。3.0.8蓋板、上蓋地坪的人行交通應考慮上蓋建筑和周邊人群經(jīng)軌道交通出行的雙向需求,合理設置直達城市地面的人員專用垂直交通設施。垂直交通設計可采用坡道、樓梯、垂直電梯、扶梯等設施,并應滿足無障礙通行的要求。自動扶梯和電梯不應作為安全疏散設施。3.0.9蓋板、上蓋地坪與車輛基地相鄰的臨空部位應設置防止車輛或人員墜入、防止攀爬等安全防護措施;與軌行區(qū)相鄰的臨空部位還應設置防高空拋物措施。車輛可到達區(qū)域的護欄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guī)范》JTGD60和《公路交通安全設施設計規(guī)范》JTGD81的有3.0.10上蓋建筑的人民防空工程建設應在區(qū)域規(guī)劃中總體平衡,統(tǒng)籌考慮。當人民防空工程按要求易地修建時,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人民防空工程設計規(guī)范》GB50225、《人民防空地下室設64.1.1車輛基地上蓋建筑結構體系的選用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在滿足工藝和建筑需求的前提下,應綜合考慮開發(fā)時序、建設成本、結構合理性、施工便2落地豎向構件布置應滿足車輛基地各限界的規(guī)定;3設計選用的結構體系在地震作用下應當具有合理的屈服機制;4.1.2車輛基地上蓋混凝土結構可采用框架結構、托柱轉換結構、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全框支轉換結構、層間隔震等結構體系;鋼結構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鋼結構設計標準》GB50017的有關規(guī)定。4.1.3全框支轉換結構設計應采用結構抗震性能設計方法對預設的結構抗震性能目標進行驗證,并應對罕遇地震作用下結構的屈服機制進行論證。抗震性能設計可按附錄A的規(guī)定設計。4.1.4全框支轉換結構在遭遇罕遇地震時的屈服機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轉換層以上結構應具有良好的彈塑性耗能能力;2轉換構件應具有適宜的承載能力;3轉換層以上部分的結構屈服應先于底部框支框架;4不應發(fā)生影響生命安全的破壞。4.1.5車輛基地的抗震設防類別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GB50223的規(guī)定確定,且不應低于其上蓋建筑的抗震設防類別。4.1.6車輛基地設計采用的材料強度及延性要求應與上蓋開發(fā)要求相匹配,且應滿足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的有關規(guī)定。當上蓋建筑為高層建筑時,尚應滿足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或《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99的有關規(guī)4.1.7車輛基地上蓋建筑結構的適用高度宜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或《高層民用建筑鋼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99的有關規(guī)定,全框支轉換結構的適用高度可按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或上蓋建筑的結構類型確定。4.1.8車輛基地上蓋建筑結構的抗震等級可根據(jù)上蓋結構類型確定,框支框架的抗震等級不應低于部分框支剪力墻結構中框支框架的抗震等級。當塔樓范圍相鄰樓層豎向構件抗震等級相差超過一級時,應設置過渡層。過渡層層數(shù)不應少于2層,其豎向構件的抗震等級應提高一級。4.1.9對于全框支轉換結構,其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的范圍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底部加強部位的高度應從轉換層板頂算起;2底部加強部位的高度可取至轉換層以上兩層且不宜小于被轉換墻體總高度的1/10。4.1.10車輛基地的巖土工程勘察應在搜集上蓋建筑預留荷載、功能特點、結構類型、基礎形式、埋置深度和變形限制等方面資料的基礎上進行,且應滿足現(xiàn)行國家標準《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GB50021的有關規(guī)定。當上蓋建筑為高層建筑時,尚應滿足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高層建筑巖土工程勘察標準》JGJ/T72的有關規(guī)定,宜適當增加控制性勘探點的數(shù)量。4.1.11車輛基地結構的耐久性設計應根據(jù)設計工作年限區(qū)分構件的使用、環(huán)境等條件,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標準》GB50476的有關規(guī)定采取有針對性的防護措施。對于設計工作年限大于50年的混凝土結構,當缺少可靠工程經(jīng)驗時,可按設計工作年限100年進行結構耐久性設計。4.1.12車輛基地蓋板及承重構件的耐火極限不應低于3.00h,蓋板梁、板底部鋼筋及梁側面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不宜小于45mm。4.2.1上蓋建筑的剪力墻、框架柱宜沿車輛基地抗側力構件的兩個主軸方向正交布置。4.2.2當車輛基地及其上蓋建筑共同形成多塔結構時,各塔樓結構單元宜簡單、規(guī)則。塔樓布置相對裙房宜對稱、均勻。當塔樓偏置無法避免時,應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弱側邊跨結構,提高底盤整體的抗扭剛度。4.2.3當車輛基地結構超長時應進行溫度應力分析。在考慮了溫度應力對結構的不利影響,并采用有效的構造、施工措施減小溫度和混凝土收縮對結構影響的條件下,結構伸縮縫間距可按200m4.2.4上蓋建筑與車輛基地豎向構件宜上、下連續(xù)貫通;當上部豎向構件無法貫通落地時,可利用蓋板或上蓋地坪設置結構轉換層。轉換層不宜設置在上蓋地坪的上層塔樓內。4.2.5轉換構件宜采用梁式轉換,也可采用厚板轉換或其它轉換體系。4.2.6上蓋建筑電梯間剪力墻筒體的尺寸及布置宜與車輛基地柱網(wǎng)布置相適配。上蓋建筑的電梯基坑底面標高不宜低于蓋板框架梁底。4.2.7抗震設計時,車輛基地及上蓋高層建筑相鄰樓層的側向剛度比可采用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規(guī)定的方法進行計算和判別。車輛基地與其相鄰上層結構的側向剛度比值不宜小于0.35。4.2.8當車輛基地同一樓層剛度和承載力變化同時不滿足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的有關規(guī)定時,該樓層的受剪承載力不宜小于相鄰上一樓層的40%。對應于地震作用標準值的樓層剪力宜根據(jù)性能目標要求相應地乘以2.0~2.9的增大系數(shù)。4.2.9車輛基地上蓋全框支轉換層上、下結構的等效側向剛度比宜以單塔計算結果為準,宜采用圖4.2.9所示的計算模型按下列公式計算轉換層下部結構與上部結構的等效側向剛度比ye2。ye2宜接近1,不應小于0.8。P=11P=12H1轉換層圖4.2.9轉換層上、下等效側向剛度計算模型?2H1?1H2(4.2.9)式中:Ye2——轉換層下部結構與上部結構的等效側向剛度比;H1——轉換層及其下部結構(計算模型1)的高度;?1——轉換層及其下部結構(計算模型1)的頂部在單位水平力作用下的側向位移;H2——轉換層上部若干層結構(計算模型2)的高度,其值應等于或接近計算模型1的高度H1,且不大于H1;?2——轉換層上部若干層結構(計算模型2)的頂部在單位水平力作用下的側向位移。4.2.10車輛基地蓋板的厚度不宜小于200mm。4.2.11轉換層樓蓋宜采用正梁(樓板在轉換梁上翼緣位置)的布置方式,樓板厚度不宜小于180mm,轉換區(qū)域樓板厚度宜適當加厚。當轉換梁腹板兩側樓板高差較大時,可采取梁腹加腋等加強措施,保證水平力的有效傳遞。4.2.12全框支轉換結構的框支柱截面尺寸不宜小于1400mm×1400mm。4.2.13全框支轉換結構的框支柱在車輛基地樓層的縱筋配筋宜在計算配筋面積的基礎上增加4.2.14鋼筋混凝土框支結構及剪力墻底部加強區(qū)應采用現(xiàn)澆結構。4.3荷載、作用和結構計算4.3.1車輛基地上蓋建筑的荷載、作用應根據(jù)開發(fā)時序、設計工作年限等不同條件,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的有關規(guī)定及相關廠房工藝要求確定。4.3.2考慮非標準設計工作年限的車輛基地,其可變荷載設計工作年限調整系數(shù)可根據(jù)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的有關規(guī)定進行調整,具體如下:1樓面和屋面活荷載考慮設計工作年限的調整系數(shù)YLc應按表4.3.2-1的規(guī)定確定。表4.3.2-1樓面和屋面活荷載考慮設計工作年限的調整系數(shù)YLc結構設計工作年限(年)751.0501.100注:1當設計工作年限不為表中數(shù)值時,調整系數(shù)YLc可按線性內插確定。2對于荷載標準值可控制的活荷載,設計工作年限調整系數(shù)YLc取1.0。2以設計工作年限R為重現(xiàn)期的基本風壓值xR宜按下式確定,也可用設計工作年限50年為重現(xiàn)期的基本風壓值乘以表4.3.2-2規(guī)定的基本風壓調整系數(shù)確定。xR=x10+(x100?x10lnR?ln10?14.3.2)xR——重現(xiàn)期為R年時的基本風壓值;x10——重現(xiàn)期為10年時的基本風壓值;x100——重現(xiàn)期為100年時的基本風壓值。表4.3.2-2以設計工作年限為重現(xiàn)期的基本風壓調整系數(shù)Ywc結構設計工作年限(年)75Ywc1.1251.200注:當設計工作年限不為表中數(shù)值時,調整系數(shù)Ywc可按線性內插確定。4.3.3考慮非標準設計工作年限的車輛基地,其截面抗震設計的地震作用取值調整系數(shù)可取預9估設計工作年限與50年重現(xiàn)期的地震作用的比值,具體如下:表4.3.3不同設計工作年限與50年重現(xiàn)期的地震作用的比值系數(shù)結構設計工作年限(年)6075多遇地震調整系數(shù)YFc罕遇地震調整系數(shù)YRc注:當設計工作年限不為表中數(shù)值時,調整系數(shù)YFc、YRc可近似按線性內插確定。4.3.4當上蓋塔樓與裙房有斜交抗側力構件,且相交角度大于15°時,應分別按塔樓、裙房抗側力構件方向計算水平地震作用。進行結構時程分析時,宜考慮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的影響。4.3.5對上蓋塔樓主迎風面與車輛基地不同的高層建筑,宜考慮風向角的影響。當上蓋多棟高層建筑相互間距較近時,宜考慮風力相互干擾的群體效應。一般可將單棟建筑的體型系數(shù)乘以相互干擾增大系數(shù),該系數(shù)可參考類似條件的試驗資料確定;必要時宜通過風洞試驗確定。4.3.6按彈性方法計算的風荷載或多遇地震標準值作用下的樓層層間位移角及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彈塑性層間位移角,其限值可根據(jù)車輛基地上蓋建筑的結構類型確定,宜符合現(xiàn)行國家及地方標準的有關規(guī)定。其中全框支轉換結構的框支柱在各層的彈性層間位移角不宜超過1/2000;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彈塑性層間位移角不宜大于1/200,不應大于1/150。4.3.7采用全框支轉換結構的車輛基地上蓋建筑應采用時程分析法進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補充計算。計算時可取三組加速度時程曲線輸入,計算結果宜取時程法的包絡值和振型分解反應譜法的較大值。4.3.8車輛基地上蓋建筑的結構分析模型應根據(jù)研究目的、結構受力等實際情況,分別選取能較準確地反映結構整體、局部或構件實際受力狀況的結構單元分析計算。4.3.9采用全框支轉換結構的車輛基地上蓋建筑,應采用至少兩個不同力學模型的結構分析軟件進行整體計算,其中一個軟件宜為國際通用成熟軟件。不同軟件的計算結果應能互相驗證。4.3.10車輛基地上蓋全框支轉換結構在進行重力荷載作用效應分析時,柱、墻、斜撐等構件的軸向變形宜采用適當?shù)挠嬎隳P涂紤]施工過程的影響。4.3.11車輛基地上蓋全框支轉換結構進行彈塑性計算分析時,應采用動力時程分析方法。地面運動加速度時程的選取、預估罕遇地震作用時的峰值加速度取值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的有關規(guī)定。4.3.12結構構件的彈塑性性能可依據(jù)現(xiàn)行廣東省標準《建筑工程混凝土結構抗震性能設計規(guī)程》DBJ/T15-151或現(xiàn)行團體標準《建筑結構抗倒塌設計規(guī)范》CECS392所規(guī)定的判別標準和方法進行復核。4.3.13大底盤多塔樓結構,宜按整體模型和各塔樓分開模型分別計算,整體模型計算應分析多塔對大底盤部分的影響,分塔計算應分析塔樓高振型地震反應的影響,并應按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的有關規(guī)定采取相應的抗震加強措施。分塔模型的裙房結構宜取塔樓范圍外擴1~2跨。4.3.14全框支轉換結構應計算豎向地震作用。其他類型結構的豎向地震作用計算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的有關規(guī)定。4.3.15當車輛基地與上蓋建筑分段建設時,應根據(jù)不同使用條件分別進行計算分析,并應采用較不利的結果進行結構設計。上蓋建筑的結構設計還應對已建結構的承載力和變形能力進行復核。5全框支厚板轉換結構5.1.1全框支厚板轉換結構在整體計算分析時應考慮厚板面外剛度影響,其面外剛度宜采用有限元方法計算。也可將厚板劃分為交叉梁系進行整體分析。5.1.2轉換厚板的平面尺寸應根據(jù)蓋板上、下部結構布置,荷載分布及相關范圍內建筑功能、標高要求等因素確定。轉換厚板與普通樓板的交界處可加腋或設置暗梁。5.1.3轉換厚板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35,不宜超過C60。當厚板混凝土強度等級低于上部豎向構件時,應驗算厚板頂面的局部受壓承載力。5.1.4轉換厚板的厚度可由抗彎、抗剪、抗沖切截面驗算確定,并應滿足承載力和變形的要求。5.1.5當轉換厚板采用有限元分析結果進行設計時,可根據(jù)應力設計值的分布特點劃分板帶,并應基于板帶的內力結果配置受力鋼筋。5.1.6轉換厚板板面開洞時宜避開框支柱頂沖切破壞錐體范圍,及沿主要抗側力方向與其相鄰框支柱連線之間的板帶。板帶寬度不宜大于框支柱截面寬度與轉換板厚度的較小值。5.1.7當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時,全框支厚板轉換結構設置轉換層的位置不宜超過3層。5.2截面設計及構造5.2.1轉換厚板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設計的作用組合效應應滿足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可靠性設計統(tǒng)一標準》GB50068和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的有關規(guī)定。5.2.2在地震作用下,厚板的受剪截面應滿足下列條件:1未配置抗剪鋼筋的厚板區(qū)域,其受剪截面應滿足:τ0≤0.42β?βcft(5.2.2-1)β?=1?4(5.2.2-2)τ0=√τxz2+τyz22配置抗剪鋼筋的厚板區(qū)域,其受剪截面應滿足:τ0≤0.20βcfc3配置抗剪鋼板(型鋼剪力架)的厚板區(qū)域,其受剪截面應滿足:τ0≤0.3βcfcfatw?fatw?wβcfcb?0式中:τ0——厚板斜截面主剪應力設計值;τxz、τyz——單元體x面、y面上沿z軸方向的剪應力設計值;β?——截面高度影響系數(shù):當?0小于800mm時,取800mm;當?0大于2000mm;(5.2.2-3)(5.2.2-4)(5.2.2-5)(5.2.2-6)2000mm時,取βc——混凝土強度影響系數(shù):當混凝土強度等級不超過C50時,βc取1.0;當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80時,βc取0.8;其間按線性內插法確定;YRE——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shù),可取0.85;fa——型鋼(鋼板)抗拉強度設計值;tw——型鋼腹板厚度;?w——型鋼腹板高度。5.2.3厚板斜截面受剪承載力可根據(jù)劃分的交叉板帶分別計算,并應符合下列公式規(guī)定:uy——分別為沿x向、y向板帶斜截面受剪承載力設計值,可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及相關規(guī)范規(guī)定計算。5.2.4厚板正截面受彎承載力可根據(jù)劃分的交叉板帶分別計算,并應符合下列公式規(guī)定:Mx≤Mux(5.2.4-1)My≤Muy(5.2.4-2)y——分別為y向板帶繞x軸、x向板帶繞y軸的正截面彎矩設計值;Mux、Muy——分別為y向板帶繞x軸、x向板帶繞y軸的正截面受彎承載力設計值,可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及相關規(guī)范要求計算。5.2.5轉換厚板受沖切截面及受沖切承載力驗算應包括板上墻、柱對厚板,框支柱對厚板的沖切驗算及沖切破壞錐體范圍以外截面的抗沖切承載力驗算。在地震組合下,配置拉筋或抗剪鋼板的板柱節(jié)點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受沖切截面τ0≤1.2ftη2當抗沖切鋼筋采用拉筋和彎起鋼筋時3配置抗沖切鋼筋的沖切破壞錐體范圍以外的斜截面承載力驗算應滿足:τ0≤0.42ftη式中:τ0——混凝土受沖切截面主剪應力設計值;(5.2.5-2)(5.2.5-3)η——沖切承載力調整系數(shù),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相關規(guī)定YRE——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shù),可取0.85;α——彎起鋼筋與板底面的夾角;Asvu——與呈45°沖切破壞錐體斜截面相交的全部拉筋截面面積;Asbu——與呈45°沖切破壞錐體斜截面相交的全部彎起鋼筋截面面積;um——臨界截面的周長,取距離局部荷載或集中反力作用面積周邊?0/2處板垂直截面的最不利周長。圖5.2.5板受沖切承載力計算1——沖切破壞錐體的斜截面;2——臨界截面;3——臨界截面的周長;4——沖切破壞錐體的底面線5.2.6在地震組合下,當考慮板柱節(jié)點臨界截面上的剪應力傳遞不平衡彎矩時,其考慮抗震等級的等效集中反力設計值Fl,eq可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附錄F的規(guī)定計算,此時,F(xiàn)l為板柱節(jié)點臨界截面所承受的豎向力設計值。由地震組合的不平衡彎矩在板柱節(jié)點處引起的等效集中反力設計值應乘以增大系數(shù),對特一、一、二級抗震等級的板柱節(jié)點,該增大系數(shù)可分別取1.9,1.6,1.3。受沖切承載力計算的抗震調整系數(shù)可取0.85。5.2.7轉換厚板的板柱節(jié)點核芯區(qū)截面抗震驗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板柱節(jié)點核芯區(qū)組合的剪力設計值應按下式確定:2節(jié)點核芯區(qū)組合的剪力設計值,應符合下列要求:vj≤(0.30ηjfcAj)(5.2.7-2)3矩形柱節(jié)點核芯區(qū)截面抗震受剪承載力,應采用下列公式驗算:vj≤0.9ηjftAj+fyvAsvj(5.2.7-3)4圓柱節(jié)點核芯區(qū)截面抗震受剪承載力,應采用下列公式驗算:vj≤1.2ηjftAj+1.57fyvAs?+fyvAsvj(5.2.7-4)式中:vj——板柱節(jié)點核芯區(qū)組合的剪力設計值;?s0——厚板截面的有效高度;a——板受壓鋼筋合力點至受壓邊緣的距離;Hc——柱的計算高度,可采用節(jié)點和下柱反彎點之間的距離?s——厚板截面的厚度;∑Mbua——節(jié)點左右穿過柱截面寬度范圍板帶反時針或順時針方向實配的正截面抗震受彎承載力所對應的彎矩之和,可根據(jù)實配鋼筋面積和材料強度標準值確定;Aj——節(jié)點核芯區(qū)有效截面面積,矩形柱可采用柱截面面積,圓柱可取0.8D2,D為圓柱直Asvj——核芯區(qū)有效驗算寬度范圍內同一截面驗算方向箍筋的總截面面積,對于圓柱為同一截面驗算方向的拉筋和非圓形箍筋的總截面面積;YRE——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shù),可采用0.85;ηj——厚板約束影響系數(shù),中柱可取1.25,邊柱As?——單根圓形箍筋的截面面積。5.2.8轉換厚板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受彎縱向鋼筋應雙(多)層雙向配置,且每個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鋼筋間距不宜小于150mm,不宜大于250mm。2厚板抗沖切可采用拉筋、彎起鋼筋、錨栓或型鋼剪力架等多種元件。拉筋應按計算所需的截面面積配置在與45°沖切破壞錐體的斜截面相交的范圍內,且從柱截面邊緣向外的分布長度不應小于1.5?0。拉筋的間距不應大于?0/3,其中距柱截面邊緣向外0.5?0范圍內拉筋總面積占比不應少于20%,0.5?0~1.0?0范圍內拉筋總面積占比不應少于40%。圖5.2.8厚板抗沖切拉筋布置3厚板外周邊應設置暗梁,其構造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截面寬度不宜小于板厚的1/4;2)上、下部縱向鋼筋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40%;3)抗剪拉筋面積配筋率不宜小于0.45%;4)腰筋間距不宜大于200mm,直徑不應小于12mm;5)當暗梁通過框支柱時,其截面寬度不宜小于柱截面寬度的1/2,不應大于柱截面寬度;其配筋應滿足柱上板帶抗彎及抗剪的要求。4厚板板厚中間部位應設置雙向鋼筋網(wǎng),其直徑不宜小于12mm,間距不應大于300mm。5厚板縱向鋼筋接頭宜采用機械連接,同一連接區(qū)段內接頭鋼筋截面面積不宜超過全部縱筋截面面積的50%,接頭位置應避開上部墻體開洞部位、板上托柱部位和受力較大部位。6穿過框支邊柱、角柱的縱向鋼筋應在節(jié)點區(qū)可靠錨固,水平段應伸至柱邊,且不小于0.4labE,板上部第一排縱向鋼筋應向柱內彎折錨固,且應延伸過板底不小于laE;當板上部配置多排縱向鋼筋時,其內排鋼筋錨入柱內的長度可適當減小,但水平段長度和彎下段長度之和不應小于鋼筋錨固長度laE。5.2.9框支柱在上部墻體范圍內的縱向鋼筋應伸入上部墻體內不少于一層,其余柱縱筋應伸至厚板頂部,從板底邊計算的錨固長度不小于laE。5.2.10特一、一、二級板柱節(jié)點核芯區(qū)配箍特征值分別不宜小于0.15、0.12和0.10,且箍筋體積配箍率不宜小于0.8%、0.6%和0.5%??蛑е艨绫炔淮笥?的節(jié)點核芯區(qū)的體積配箍率不宜小于下柱端體積配箍率。5.2.11當轉換厚板上部結構抗側力構件主軸方向與矩形框支柱主軸x方向夾角θ在10°~80°之間時,矩形截面柱宜按雙向受剪構件進行截面承載力計算。5.2.12轉換厚板上部墻體及框架柱的豎向鋼筋宜伸至厚板底部,不應小于laE;當板厚小于laE時,最小直錨長度不應小于20d,彎折段長度不應小于150mm。5.2.13轉換厚板上部一層墻體的配筋宜按下列規(guī)定進行校核:1柱上墻體的端部豎向鋼筋面積As:As=?cbw(σ01?fc)∕fy(5.2.13-1)2柱邊0.2ln寬度范圍內豎向分布鋼筋面積Asw:Asw=0.2lnbw(σ02?fc)∕fyw(5.2.13-2)3轉換板上部0.2ln高度范圍內墻體水平分布鋼筋面積As?:As?=0.2lnbwσxmax∕fy?(5.2.13-3)式中:ln——轉換板凈跨度(mm?c——框支柱截面高度(mmbw——墻肢截面厚度(mmσ01——柱上墻體?c范圍內考慮風荷載、地震作用組合的平均壓應力設計值(N∕mm2);σ02——柱邊墻體0.2ln范圍內考慮風荷載、地震作用組合的平均壓應力設計值(N∕mm2);σxmax——轉換板與墻體交接面上考慮風荷載、地震作用組合的水平拉應力設計值(N∕mm2)。有地震作用組合時,公式(5.2.13-15.2.13-3)中的σ01、σ02、σxmax均應乘以YRE,YRE可5.2.14轉換厚板上部墻體抗震等級為一級或特一級時,水平施工縫的抗滑移應符合下式要vwj≤(0.6fyAs+0.8N)(5.2.14)式中:vwj——剪力墻水平施工縫處剪力設計值;As——水平施工縫處剪力墻腹板內豎向分布鋼筋和邊緣構件中的豎向鋼筋總面積(不包括兩側翼墻以及在墻體中有足夠錨固長度的附加豎向插筋面積;fy——豎向鋼筋抗拉強度設計值;——水平施工縫處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的軸向力設計值,壓力取正值,拉力取負值。5.2.15轉換厚板的最大撓度應按荷載的準永久組合,并應考慮荷載長期作用的影響進行計算,其計算值不應超過計算跨度的1/400;對于懸臂段,其計算值不應超過伸臂段長度的1/200。轉換厚板的撓度計算不宜考慮起拱的有利影響。6車輛基地上蓋隔震設計6.1.1車輛基地上蓋建筑可采用層間隔震技術進行設計,宜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隔震設計標準》GB/T51408的相關規(guī)定進行設防地震、罕遇地震計算;也可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的相關規(guī)定分別進行多遇地震、設防地震、罕遇地震計算。6.1.2當車輛基地上蓋建筑層間隔震采用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設計時,應按本標準附錄A的規(guī)定采用抗震性能設計方法進行補充分析與論證。6.1.3車輛基地上蓋建筑所采用的隔震(振)裝置,當僅考慮地震作用的隔震設計時,可選用天然橡膠支座(LNR)、鉛芯橡膠支座(LRB)、高阻尼橡膠支座(HDR)、彈性滑板支座(ESB)和摩擦擺隔震支座(FPS)。當考慮振震雙控設計時,可選用具有豎向隔振和水平隔震的三維隔震支座,并應經(jīng)專門研究。6.1.4車輛基地上蓋建筑所采用的隔震裝置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橡膠支座第3部分:建筑隔震橡膠支座》GB20688.3、《橡膠支座第5部分:建筑隔震彈性滑板支座》GB20688.5、《建筑摩擦6.1.5車輛基地上蓋建筑隔震結構的地震作用計算應采用振型分解反應譜法,并應采用時程分析法進行補充計算。車輛基地上蓋建筑隔震(振)結構的交通環(huán)境振動作用計算應采用時程分析法。計算所采用的分析模型應能合理反映結構的地震響應和環(huán)境振動響應。6.1.6隔震結構分析模型應為包含隔震層上部結構、隔震層和隔震層下部結構的整體結構。隔震層下部結構的范圍宜取上蓋塔樓結構投影,并應至少向外延伸一跨。6.2隔震結構設計6.2.1對于層高較高、跨度較大的架修庫區(qū)域,其隔震層宜設置在架修庫屋面層或架修庫屋面上一層。當隔震層設置在架修庫屋面上一層時,可將架修庫屋面及其上一層形成的桁架、空腹桁架、混合空腹桁架作為立體桁架屋蓋進行分析。在多遇地震作用下,作為桁架屋蓋的樓層其層間位移角不應超過1/2000。6.2.2車輛基地上蓋隔震建筑的抗傾覆驗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抗傾覆驗算應包括上部結構整體抗傾覆驗算和隔震支座承載力驗算。2結構整體抗傾覆驗算應按罕遇地震作用計算傾覆力矩,并應按上部結構重力荷載代表值3橡膠支座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拉應力不應大于1Mpa,且出現(xiàn)拉應力的支座數(shù)量不宜超過支座總數(shù)的30%;當不能滿足時,應對隔震層采取相應的抗傾覆措施,使結構抗傾覆安全系數(shù)不6.2.3車輛基地上蓋建筑隔震層的抗風承載力應符合下式要求:γwwk≤Rw(6.2.3)式中:Rw——隔震層抗風承載力設計值。隔震層抗風承載力由抗風裝置和隔震支座的屈服力構成,按屈服強度設計值確定;wk——風荷載作用下隔震層的水平剪力標準值。6.3.1隔震層中的隔震支座選用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隔震設計標準》GB/T51408的相關規(guī)定??刹捎媒?jīng)專門研究的三維隔震(振)支座。6.3.2隔震層采用的隔震支座產(chǎn)品應通過型式檢驗和出廠檢驗,并應符合國家標準的相關規(guī)定。檢驗確定的產(chǎn)品性能應滿足設計要求。出廠檢驗報告只對采用該產(chǎn)品的項目有效,不得重復使用。6.3.3隔震層中的隔震支座應在安裝前進行出廠檢驗,出廠檢驗數(shù)量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重點設防類建筑,每種規(guī)格產(chǎn)品抽樣數(shù)量應為100%;2標準設防類建筑,每種規(guī)格產(chǎn)品抽樣數(shù)量不應少于總數(shù)的50%;有不合格試件時,應100%3每項工程抽樣總數(shù)不應少于20件,每種規(guī)格的產(chǎn)品抽樣數(shù)量不應少于4件;當產(chǎn)品少于4件時,應全部進行檢驗。7.0.1上蓋擬建高層建筑的車輛基地的地基基礎設計等級應為甲級。7.0.2車輛基地上蓋高層建筑基礎的埋置深度應滿足地基承載力、變形和穩(wěn)定性要求。位于巖石地基上的車輛基地上蓋高層建筑,其基礎埋深應滿足抗滑移穩(wěn)定性要求。7.0.3當基礎埋置深度無法滿足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50007和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的相關要求時,應在常規(guī)設計的基礎上補充考慮抗震性能設計后設防烈度地震作用下的地基承載力驗算及抗傾覆穩(wěn)定性驗算。荷載組合可采用重力荷載代表值與設防水平地震標準值組合,分項系數(shù)應取1.0。具體驗算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天然地基可按下列公式驗算:在軸心豎向力作用下:pk≤faE(7.0.3-1)faE=ζafa(7.0.3-2)在偏心豎向力作用下,除應符合式(7.0.3-1)的要求外,尚應符合下式規(guī)定:pkmax≤1.2faE(7.0.3-3)式中:pk——設防地震作用效應標準組合時,基礎底面的平均壓力;faE——地基抗震承載力特征值;ζa——地基抗震承載力調整系數(shù),按表7.0.3采用;fa——深寬修正后的地基承載力特征值;pkmax——設防地震作用效應標準組合時,基礎底面邊緣的最大壓力。表7.0.3地基承載力調整系數(shù)巖土名稱和性狀ζa巖石,密實的碎石土,密實的礫、粗、中砂,fak≥300kPa的黏性土和粉土中密、稍密的碎石土,中密和稍密的礫、粗、中砂,密實和中密的細、粉砂,150kPa≤fak<300kPa的黏性土和粉土,堅硬黃土稍密的細、粉砂,100kPa≤fak<150kPa的黏性土和粉土,可塑黃土淤泥、淤泥質土,松散的砂,雜填土,新近堆積黃土及流塑黃土2基樁承載力可按下列公式驗算:在軸心豎向力作用下:NEk≤1.6R(7.0.3-4)在偏心豎向力作用下,除應符合式(7.0.3-4)的要求外,尚應符合下式要求:NEkmax≤2.0R(7.0.3-5)在水平力作用下:HiEk≤1.7R?(7.0.3-6)當基樁受拉時,應符合下式要求:TiEk≤2.0Rta(7.0.3-7)式中:NEk——設防地震作用效應和重力荷載效應標準組合下,基樁或復合基樁的平均豎向力;NEkmax——設防地震作用效應和重力荷載效應標準組合下,基樁或復合基樁的最大豎向力;R——基樁或復合基樁豎向承載力特征值;HiEk——設防地震作用效應組合下,作用于基樁i樁頂處的水平力;R?——單樁基礎或群樁中基樁的水平承載力特征值,對于單樁基礎,可取單樁的水平承載力特征值R?a;TiEK——設防地震作用效應組合下,作用于基樁i樁頂處的上拔力;Rta——單樁基礎或群樁中基樁的抗拔承載力特征值。3傾覆力矩可近似取中震等效彈性分析結果,抗傾覆穩(wěn)定系數(shù)不宜小于2.0,不應小于1.5。4基礎底面與地基之間零應力區(qū)面積不宜超過基礎底面積的20%。7.0.4地基抗滑移穩(wěn)定性驗算應在確定地基破壞模式的基礎上進行,可根據(jù)地基巖土特性采用(7.0.4)圓弧滑動法或平面滑動法。最危險的滑動面上的抗力與作用之比應符合下式要求:(7.0.4)式中:Ss——滑移力(kN)或滑動力矩(kN·mRs——抗滑力(kN)或抗滑力矩(kN·m)。Ks——抗滑移穩(wěn)定安全系數(shù)。當滑動面為圓弧滑動面時,取1.2;當滑動面為平面滑動面時,取1.3;設防地震組合可取1.1。7.0.5采用樁基設計的車輛基地柱下宜設置多樁承臺。當承臺之間沿兩個主軸方向設置連系梁時,應采取有效措施減少車輛運行振動對上蓋使用環(huán)境的影響;當垂直軌道方向無法設置連系梁時,可按7.0.3條的規(guī)定,補充驗算設防地震作用下的樁基承載力。7.0.6連系梁設計應符合下列要求:1連系梁的截面寬度不宜小于250mm,高度可取承臺中心距的1/10~1/15,且不宜小于400mm;2連系梁應能傳遞柱底剪力設計值;3連系梁的正截面軸心受壓承載力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N≤0.9φ(fcA+fy′A7.0.6-1)4連系梁的正截面軸心受拉承載力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N≤fyAs(7.0.6-2)式中:N——作用于連系梁端的軸力設計值,可取柱底剪力設計值或柱軸力設計值的1/10;φ——鋼筋混凝土構件的穩(wěn)定系數(shù),可取0.9;fc——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A——構件截面面積;As、A——全部縱向受拉、受壓鋼筋的截面面積;fy、fy′——鋼筋抗拉、抗壓強度設計值;YRE——承載力抗震調整系數(shù),可取0.75。7.0.7承臺周圍應采用水泥石粉渣、級配砂石、壓實性較好的素土回填,并分層夯實,也可采用素混凝土回填;當承臺周圍為可液化土或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小于40kPa(或不排水抗剪強度小于15kPa)的軟土,且樁基水平承載力不滿足水平荷載作用驗算要求時,可將承臺外每側1/2承臺邊長內的土進行加固。8.0.1車輛基地上蓋預留設計應結合上位規(guī)劃和法定圖則的基礎條件,在保證滿足車輛基地功能及運營安全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未來上蓋開發(fā)強度及靈活布置的需求,結合經(jīng)濟性要求確定預8.0.2車輛基地設計應為近、遠期上蓋開發(fā)預留必要的交通接駁或設備配套條件,并應滿足上蓋與車輛基地自成體系、分開設置、相對獨立的功能及使用要求。8.0.3車輛基地的結構預留宜根據(jù)擬建上蓋建筑的類別及高度等條件初步確定結構體系,選用適宜整體結構的抗震性能目標,并應采取滿足底部框架預期抗震性能目標的抗震措施。后期實施的結構整體設計,其耗能機制及能力應與預留設計相當。8.0.4車輛基地的荷載預留宜根據(jù)上蓋荷載分布及豎向構件受力的集中程度區(qū)別對待。上蓋預留設計應提出對底部框架及基礎的承載要求,含性能目標、構件最小尺寸及構造要求等。8.0.5車輛基地上蓋預留設計應考慮車輛基地的實際設計工作年限,并應按本標準的有關規(guī)定調整相關荷載和作用的取值。8.0.6車輛基地上蓋預留垂直電梯時,電梯坑設計應考慮電梯豎向撞擊荷載,其標準值可取電梯總重力荷載的(4~6)倍。荷載偶然組合的效應設計值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的有關規(guī)定采用。8.0.7蓋板、上蓋地坪與車輛基地相鄰的臨空部位,其防車輛墜入等安全防護結構應考慮汽車撞擊荷載。荷載取值可根據(jù)通行車輛的載重、上蓋通行限速等條件,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及行業(yè)標準《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guī)范》JTGD60的相關規(guī)定設計。8.0.8車輛基地基礎設計應根據(jù)上蓋開發(fā)結構的特點,采取相關構造措施,預留必要條件,滿足整體結構基礎埋深、地基承載力、變形及穩(wěn)定性要求。8.0.9車輛基地上蓋所有豎向構件的縱筋、型鋼,上蓋可能增設構件的埋件等均應在蓋板施工階段進行預留,并應采取有效措施進行保護。8.0.10車輛基地蓋板設計應考慮預留上蓋建筑的施工荷載,包括施工堆載、施工電梯、塔吊、重車通行、轉換層支模等,荷載取值不宜小于10kN/m2。8.0.11上蓋結構和車輛基地分段施工時,上蓋施工應采取可靠的防護措施,避免上蓋施工對車輛基地正常運營產(chǎn)生不利影響。A.0.1結構抗震性能設計應明確抗震性能目標。A.0.2車輛基地上蓋建筑的抗震性能目標可根據(jù)結構整體方案及上蓋、車輛基地各自結構體系的特點分別設置。按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的有關規(guī)定,結構抗震標均與一組在指定地震地面運動下的結構抗震性能水準相對應。不同抗震性能水準的結構可按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的有關規(guī)定進行設計,并應采取滿足預期抗震性能目標的措施。A.0.3車輛基地上蓋主要結構體系中各類構件的抗震性能目標可按表A.0.3-1~表A.0.3-6選用。表A.0.3-1全框支剪力墻結構抗震性能目標結構構件(性能目標)多遇地震(性能水準)設防烈度地震(性能水準)預估的罕遇地震(性能水準)關鍵構件框支柱(B)彈性(1水準)彈性(2水準)抗彎不屈服,抗剪彈性(3水準)轉換梁(B)彈性(1水準)彈性(2水準)抗彎不屈服,抗剪彈性(3水準)塔樓范圍及外擴一跨框架柱(B)彈性(1水準)彈性(2水準)抗彎不屈服,抗剪彈性(3水準)底部加強部位剪力墻(C)彈性(1水準)抗彎不屈服,抗剪彈性(3水準)(4水準)普通豎向構件除關鍵構件外的剪力墻、框架柱(C)彈性(1水準)抗彎不屈服,抗剪彈性(3水準)部分抗彎屈服,滿足截面抗剪(4水準)耗能構件轉換層塔樓范圍及外擴一跨框架梁(B)彈性(1水準)抗彎不屈服,抗剪彈性,(2水準)部分抗彎屈服,抗剪不屈服(3水準)其它框架梁、連梁(C)彈性(1水準)部分抗彎屈服,抗剪不屈服(3水準)大部分抗彎屈服,滿足截面抗剪(4水準)豎向構件變形要求轉換層以上≤1/800-≤1/120轉換層/裙房≤1/2000-≤1/200注:表中量詞“個別”、“部分”和“大部分”可分別按10%、20%和50%左右控制(以下同)。表A.0.3-2托柱框架結構抗震性能目標結構構件(性能目標)多遇地震(性能水準)設防烈度地震(性能水準)預估的罕遇地震(性能水準)關鍵構件托柱轉換柱(C)彈性(1水準)抗彎不屈服,抗剪彈性(3水準)抗彎不屈服,抗剪不屈服(4水準)轉換梁(C)彈性(1水準)抗彎不屈服,抗剪彈性(3水準)抗彎不屈服,抗剪不屈服(4水準)普通豎向構件除關鍵構件外框架柱(C)彈性(1水準)抗彎不屈服,抗剪彈性3水準)部分抗彎屈服,滿足截面抗剪(4水準)耗能構件框架梁(C)彈性(1水準)部分抗彎屈服,抗剪不屈服(3水準)大部分抗彎屈服,滿足截面抗剪(4水準)豎向構件變形要求≤1/500-≤1/50表A.0.3-3全框支框架-剪力墻結構抗震性能目標結構構件(性能目標)多遇地震(性能水準)設防烈度地震(性能水準)預估的罕遇地震(性能水準)關鍵構件框支柱(B)彈性(1水準)彈性(2水準)抗彎不屈服,抗剪彈性(3水準)轉換梁(B)彈性(1水準)彈性(2水準)抗彎不屈服,抗剪彈性(3水準)轉換層以下塔樓范圍框架柱(B)彈性(1水準)彈性(2水準)抗彎不屈服,抗剪彈性(3水準)底部加強部位剪力墻(C)彈性(1水準)抗彎不屈服,抗剪彈性(3水準)(4水準)普通豎向構件除關鍵構件外的剪力墻、框架柱(C)彈性(1水準)抗彎不屈服,抗剪彈性(3水準)部分抗彎屈服,滿足截面抗剪(4水準)耗能構件轉換層塔樓范圍框架梁(B)彈性(1水準)抗彎不屈服,抗剪彈性2水準)部分抗彎屈服,抗剪不屈服(3水準)其它框架梁、連梁(C)彈性(1水準)部分抗彎屈服,抗剪不屈服(3水準)大部分抗彎屈服,滿足截面抗剪(4水準)豎向構件變形要求轉換層以上≤1/650-≤1/100轉換層/裙房≤1/2000-≤1/200表A.0.3-4全框支框架-核心筒結構抗震性能目標結構構件(性能目標)多遇地震(性能水準)設防烈度地震(性能水準)預估的罕遇地震(性能水準)關鍵構件框支柱(B)彈性(1水準)彈性(2水準)抗彎不屈服,抗剪彈性(3水準)轉換梁(B)彈性(1水準)彈性(2水準)抗彎不屈服,抗剪彈性(3水準)轉換層以下塔樓范圍框架柱(B)彈性(1水準)彈性(2水準)抗彎不屈服,抗剪彈性(3水準)底部加強部位剪力墻(C)彈性(1水準)抗彎不屈服,抗剪彈性(3水準)(4水準)普通豎向構件除關鍵構件外的筒體剪力墻、框架柱(C)彈性(1水準)抗彎不屈服,抗剪彈性(3水準)部分抗彎屈服,滿足截面抗剪(4水準)耗能構件轉換層塔樓范圍框架梁(B)彈性(1水準)抗彎不屈服,抗剪彈性2水準)部分抗彎屈服,抗剪不屈服(3水其它框架梁、連梁(C)彈性(1水準)部分抗彎屈服,抗剪不屈服(3水準)大部分抗彎屈服,滿足截面抗剪(4水準)豎向構件變形要求轉換層以上≤1/650-≤1/100轉換層/裙房≤1/2000-≤1/200表A.0.3-5全框支厚板轉換結構抗震性能目標結構構件(性能目標)多遇地震(性能水準)設防烈度地震(性能水準)預估的罕遇地震(性能水準)關鍵構件框支柱(B)彈性(1水準)彈性(2水準)抗彎不屈服,抗剪彈性(3水準)續(xù)表A.0.3-5結構構件(性能目標)多遇地震(性能水準)設防烈度地震(性能水準)預估的罕遇地震(性能水準)關鍵構件轉換厚板(B)彈性(1水準)彈性(2水準)抗彎不屈服,抗沖切、抗剪彈性(3水準)塔樓范圍及外擴一跨框架柱(B)彈性(1水準)彈性(2水準)抗彎不屈服,抗剪彈性(3水準)底部加強部位剪力墻(C)彈性(1水準)抗彎不屈服,抗剪彈性(3水準)個別抗彎屈服,抗剪不屈服(4水普通豎向構件除關鍵構件外的剪力墻、框架柱(C)彈性(1水準)抗彎不屈服,抗剪彈性(3水準)部分抗彎屈服,滿足截面抗剪(4水準)耗能構件框架梁、連梁(C)彈性(1水準)部分抗彎屈服,抗剪不屈服(3水準)大部分抗彎屈服,滿足截面抗剪(4水準)豎向構件變形要求轉換層剪力墻結構≤1/800-≤1/120框架-剪力墻結構框架-核心筒結構≤1/650-≤1/100轉換層/裙房≤1/2000-≤1/200表A.0.3-6隔震框支剪力墻結構抗震性能目標結構構件(性能目標)多遇地震(性能水準)設防烈度地震(性能水準)預估的罕遇地震(性能水準)層下部結構關鍵構件塔樓范圍及外擴一跨框架柱(B)彈性(1水準)彈性(2水準)抗彎不屈服,抗剪彈性(3水準)塔樓范圍及外擴一跨框架梁(B)彈性(1水準)彈性(2水準)抗彎不屈服,抗剪彈性(3水準)普通豎向構件除關鍵構件外的框架柱(C)彈性(1水準)抗彎不屈服,抗剪彈性(3水準)抗彎不屈服,抗剪不屈服(4水準)耗能構件轉換桁架支撐(B)彈性(1水準)彈性(2水準)部分抗彎屈服,抗剪不屈服(3水準)豎向構件變形要求≤1/1000≤1/500≤1/200層上部剪力墻結構關鍵構件底部加強區(qū)重要剪力墻(C)彈性(1水準)抗彎不屈服,抗剪彈性(3水準)抗彎不屈服,抗剪不屈服(4水準)普通豎向構件除關鍵構件外的剪力墻(C)彈性(1水準)抗彎不屈服,抗剪彈性(3水準)部分抗彎屈服,滿足截面抗剪(4水耗能構件框架梁、連梁(C)彈性(1水準)部分抗彎屈服,抗剪不屈服(3水準)大部分抗彎屈服,滿足截面抗剪(4水準)豎向構件變形要求≤1/800≤1/400≤1/200隔震層關鍵構件轉換梁(B)彈性(1水準)彈性(2水準)抗彎不屈服,抗剪彈性(3水準)支墩(B)彈性(1水準)彈性(2水準)抗彎不屈服,抗剪彈性(3水準)變形要求--≤Min(0.55D,3Tr)注:表A.0.3-6中的D為橡膠隔震支座的有效直徑,T為橡膠隔震支座內部橡膠的總厚度。本標準用詞說明1為了便于在執(zhí)行本標準條文時區(qū)別對待,對要求嚴格程度不同的用詞說明如下:1)表示很嚴格,非這樣做不可的用詞:正面詞采用“必須”,反面詞采用“嚴禁”;2)表示嚴格,在正常情況下均應這樣做的用詞:正面詞采用“應”,反面詞采用“不應”或“不得”;3)表示允許稍有選擇,在條件許可時首先應這樣做的用詞:正面詞采用“宜”,反面詞采用“不宜”;4)表示有選擇,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這樣做的用詞,采用“可”。2條文中指明應按其他有關的標準、規(guī)范執(zhí)行的寫法為“符合……的規(guī)定”或“應按……執(zhí)行”;非必須按所指定的標準和規(guī)范執(zhí)行的寫法為“可參照……執(zhí)行”。引用標準名錄3《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5《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6《建筑設計防火規(guī)范》GB500167《鋼結構設計標準》GB500178《巖土工程勘察規(guī)范》GB500219《建筑抗震鑒定標準》GB5002316《地鐵設計防火標準》GB5129818《橡膠支座第1部分:隔震橡膠支座試驗方法》GB20688.119《橡膠支座第3部分:建筑隔震橡膠支座》GB20688.320《橡膠支座第5部分:建筑隔震彈性滑板支座》GB20688.522《建筑隔震設計標準》GB/T5140825《建筑樁基技術規(guī)范》JGJ9430《建筑隔震橡膠支座》JG/T11831《建筑消能阻尼器》JG/T20933《城市軌道交通引起建筑物振動與二次輻射噪聲限值及其測量方法標準》JGJ/T17035《建筑工程混凝土結構抗震性能設計規(guī)程》DBJ/T15–15137《城市軌道交通上蓋建筑設計標準》DG/TJ08–226326深圳市工程建設地方標準軌道交通車輛基地上蓋建筑結構設計標準條文說明27 282術語和符號 292.1術語 292.2符號 293基本規(guī)定 4結構設計 4.1一般規(guī)定 4.2結構布置 4.3荷載、作用和結構計算 5全框支厚板轉換結構 5.1一般規(guī)定 5.2截面設計及構造 6車輛基地上蓋隔震設計 426.1一般規(guī)定 426.2隔震結構設計 426.3隔震裝置 437基礎設計 448預留要求 46附錄A性能設計 471.0.3多數(shù)情況下,車輛基地上蓋建筑結構存在多項不規(guī)則,表現(xiàn)為不能完全符合抗震概念設計的要求,需要采用抗震性能設計方法進行分析論證;結構比較規(guī)則,完全符合抗震概念設計要求時,可采用常規(guī)抗震設計方法,不進行抗震性能設計。1.0.4本標準是對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行業(yè)標準《高層建筑混凝土結構技術規(guī)程》JGJ3等標準、規(guī)范和規(guī)程的補充,重點關注車輛基地及其上蓋建筑結構設計中疑難問題的解決和相關新技術的應用,為實現(xiàn)車輛基地上蓋使用的特殊要求提供設計依據(jù)。所涉及的結構形式、計算方法均經(jīng)過深入研究和試驗論證?,F(xiàn)行標準、規(guī)范、規(guī)程有明確規(guī)定的條文,本標準一般不重復表述。2術語和符號2.1.5關于“車輛基地”的名稱,原國家標準《地下鐵道設計規(guī)范》GB50157-92曾采用“車GB50157-2013則根據(jù)多年來地鐵工程建設實踐,基于本“基地”是以車輛檢修和日常維修為主體,集約車輛段(停車場)、綜合維修中心、物資總庫、培訓中心及相關設施而形成的綜合性生產(chǎn)單位,并考慮到國內現(xiàn)行相關標準和規(guī)范的現(xiàn)實,統(tǒng)一名稱為《車輛基地》?!盾囕v基地》是包括上述多個單位在內的綜合體總稱,在工程設計中,通常可用相應的車輛段或停車場命名,必須明確設有車輛段的基地是車輛基地,僅設停車場的基地也是車輛基地,兩者只是規(guī)模不同而已。國際上采用較多的英文詞匯為“depot”。2.1.7~2.1.9車輛基地上蓋開發(fā)一般以蓋板為界,上蓋建筑、蓋板、上蓋地坪的相對剖面關系如圖1車輛基地上蓋剖面示意1——上蓋建筑;2——上蓋地坪;3——轉換層;4——蓋板;5——車輛基地2.2.2作用和作用效應單元體在一般空間應力狀態(tài)下有6個獨立的應力分量:σx,σy,σz,τxy,τyz,τzx,相關定義zxzxyxoyzyzxzxyxoyzyxyxyxyyzxyxzyzx圖2單元體空間應力示意圖3.0.1根據(jù)工程實踐,上蓋建筑開發(fā)與車輛基地建設存在土地確權、規(guī)劃、開發(fā)時序無法同步的現(xiàn)實情況,使得整體設計在操作上具有一定的難度,但并非沒有可能,可通過對開發(fā)流程的協(xié)調或創(chuàng)新來實現(xiàn)。從節(jié)能及生產(chǎn)人員健康考慮,車輛基地內檢修庫的雙周月檢庫、定修、臨修、大修、架修等檢修位置,靜調和轉向架位置,消防車道位置,可以開設采光井,以提供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風的3.0.2作為帶上蓋開發(fā)車輛基地的設計原則,現(xiàn)行國家標準《地鐵設計規(guī)范》GB50157的條文說明具體規(guī)定如下:2總平面布置應在保證車輛基地的規(guī)模和功能的基礎上,對站場布置、房屋建筑、供電、通風與空調、給排水及消防環(huán)境保護等設備、設施和物業(yè)開發(fā)的內容進行統(tǒng)一規(guī)劃,避免相互干擾;3綜合考慮車輛基地與物業(yè)開發(fā)之間內、外道路的合理銜接,并明確車輛基地和物業(yè)開發(fā)工4做好相關市政配套設施的規(guī)劃;5按設計階段做好投資估算、概算及資金來源和籌措,并進行技術經(jīng)濟比較和經(jīng)濟、社會效根據(jù)上蓋開發(fā)的工程實踐,為提高車輛基地上蓋建筑開發(fā)的品質,本標準建議上蓋建筑和車輛基地設計應共同遵守此原則。3.0.3結構可靠性與結構的設計工作年限長短有關,是結構安全可靠、經(jīng)濟合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本要求。對于考慮上蓋建筑開發(fā)的車輛基地,其設計工作年限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設計時應結合開發(fā)和使用的具體情況,分別確定車輛基地和上蓋建筑的設計工作年限。當上蓋建筑開發(fā)時間遲于車輛基地投入運營時間時,應適當延長車輛基地的設計工作年限,上蓋建筑設計工作年限不需延長。當上蓋建筑開發(fā)滯后年限超出預留設計工作年限時,應按現(xiàn)行國家標準《建筑抗震鑒定標準》GB50023等對車輛基地結構可繼續(xù)工作年限進行鑒定,必要時應采取如加固、減震等可靠措施,確保車輛基地的工作年限可以滿足上蓋建筑的設計工作年限要求。3.0.4噪聲與振動控制對上蓋建筑開發(fā)有重要影響,涉及環(huán)保、建筑、城市規(guī)劃、新型材料等多個領域的配合,需要上蓋建筑和車輛基地設計共同解決。目前我國還沒有具體的軌道交通減振降噪國家標準與設計規(guī)范,一般依據(jù)現(xiàn)行國家標準《地鐵設計規(guī)范》GB50157、《聲環(huán)境質量標準》GB3096、行業(yè)標準《城市軌道交通引起建筑物振動與二次輻射噪聲限值及其測量方法標準》JGJ/T170等的有關規(guī)定設計。在國內外軌道交通工程中應用比較普遍,對控制和減緩軌道交通列車噪聲、振動具有明顯效果的減振降噪措施主要有:金屬彈簧浮置減振道床、橡膠浮置板減振道床、軌道減振器、各種彈性扣件以及各種形式的聲屏障等。當上述措施不能完全滿足上蓋聲環(huán)境質量要求時,應從車輛、軌道結構、振動噪音傳播、結構分離等多角度出發(fā),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實現(xiàn)減振降噪。對于隔震方案,宜和軌道交通振動的減振措施綜合考慮,可采用既隔地震作用,也隔車輛振動作用的復合型隔震(振)技術,實現(xiàn)“震振雙控”。3.0.5當上蓋建筑與車輛基地分段實施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