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年山東省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合格考試專題達標訓練(一)
歷史試題
學校:姓名:班級:考號:
一、單選題
1.我國古代文化分布逐漸朝著多元一體、中原核心的方向發(fā)展開始于
A.舊石器時代B.新石器時代
C.仰韶文化時期D.龍山文化
2.“封建親戚,以蕃屏周”指哪項制度()
A.分封制B.宗法制C.郡縣制D.行省制度
3.商周時期最主要的手工業(yè)生產部門是
A.絲織業(yè)B.青銅鑄造業(yè)C.冶鐵業(yè)D.煮鹽業(yè)
4.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主張統(tǒng)治者應順應民心,愛惜民力,“為政以德”的思想家是
A.老子B.孔子C.墨子D.韓非
5.如圖為古代中國某朝代的中央權力架構示意圖。該朝代是()
里帝
公卿百官
中朝
朝見廷議
(中樞機構)
A.秦朝B.西漢D.隋朝
6.西漢穩(wěn)固邊疆、開拓疆域的重要舉措之一是
A.實行鹽鐵官營B.設西域都護府C.推行察舉制度D.尊崇儒家思想
7.下表顯示了東漢中后期10個皇帝的即位年齡及壽命。與下表現象密切相關的是
皇帝和帝殘帝安帝順帝沖帝質帝桓帝靈帝少帝獻帝
即位年齡1011311281512149
壽命(歲)27231303936341454
A.外戚宦官交替專權B.“八王之亂”的興起
C.豪強地主勢力發(fā)展D.五胡十六國局面出現
8.成書于6世紀初的《洛陽伽藍記》記載:“自晉宋以來,號稱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
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義富盛,人物殷阜。”這主要反
映了
A.魏晉時期,戰(zhàn)亂未波及洛陽城B.北朝繁榮,吸引南方士族北遷
C.北魏學習漢文化,促進其繁榮昌盛D.國家統(tǒng)一促進了北魏經濟的發(fā)展
9.隋唐時期創(chuàng)立的選官制度是
A.軍功授爵制B.察舉制C.九品中正制D.科舉制
10.唐太宗之所以被北方各族尊稱為“天可汗”,主要是因為
A.強大的軍事B.開明的民族政策
C.唐太宗本人具備“天可汗”的素質D.唐朝是世界的中心
11.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經歷了“世襲制一察舉制一九品中正制一科舉制”的過程。下
列表述與科舉制相關的是()
A.“立嫡以長不以賢”
B.“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
C.“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
D.“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
12.“設計這一制度有兩重目的,第一是避免重蹈前代王朝將權力集中于一人的覆轍,
第二是注重決策的科學性和可行性,力求最大限度地避免國家的政策性失誤?!边@種制
度是
A.郡縣制
B.推恩令
C.三省六部制
D.廢丞相,內閣
13.宋朝“取士不問家世”,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進入政壇,不少人官居高位,給政
治增添了活力。這是由于
A.科舉制的發(fā)展B.門閥政治消失
C.地方割據的結束D.中央集權加強
14.宋太祖為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事權、財政權,分別設置的官職是
A.樞密使、三司使、參知政事
B.三司使、參知政事、樞密使
C.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
試卷第2頁,共6頁
D.參知政事、三司使、樞密使
15.針對北宋中期出現的財政危機,王安石認為:“國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財之人故也。善
理財者,民不益賦而國用饒?!边@一主張旨在()
A.為封建政府拓寬財源B.廢除重農抑商政策
C.遏制地主勢力的膨脹D.切實解決農民困境
16.遼朝對官僚制度進行了改革,制定了南北面官制,即“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
以漢制待漢人?!庇纱丝芍|朝職官設置的特點是()
A.全面漢化B.民族自治C.因俗而治D.胡漢交融
17.北宋東京(今開封)“通宵不絕”的夜市和“終日居此,不覺抵暮”的瓦子(文娛場所)
里,隨處可見流連忘返的市民身影。這一生活圖景表明
A.商業(yè)活動不受時間限制
B.商業(yè)活動不受空間限制
C.文娛場所多由官府經營
D.商業(yè)活動不受規(guī)模限制
18.北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年),監(jiān)察御史王巖叟奏言:“富民召客為佃戶,每歲未
收獲間,借貸周給,無所不至,一失撫存,明年必去而之他?!边@反映出當時()
A.土地兼并問題嚴重B.佃戶權益得到保護
C.租佃經營方式解體D.封建依附關系減弱
19.某同學讀到一篇史學研究論文,文中出現的關鍵詞有三大發(fā)明、儒學復興運動、《授
時歷》、話本、關漢卿等,這篇論文的題目最有可能是()
A.《論三大發(fā)明的世界意義》B.《論宋元文化的繁榮》
C.《論關漢卿與元曲的發(fā)展》D.《論唐宋文化的發(fā)展》
20.明朝內閣對皇帝“不合理”的詔旨,可以拒絕草擬,封還執(zhí)奏。皇帝不滿內閣票擬發(fā)
回重擬時,如內閣認為自己的意見正確,可以拒絕重擬,以原票封進。材料表明明朝內
閣()
A.可統(tǒng)率六部百司B.參與機要事務的決策
C.是法定行政機構D.對皇權存在一定制約
21.1570年,勒靶首領俺答汗之孫投附明朝。1571年,在其妻三娘子勸說下俺答汗與
明朝訂立和議,接受明朝冊封。明朝開放互市,每開市時蒙漢人民“醉飽謳歌,婆娑忘
返這反映出明代
A.北方絲路開通符合人民的心愿B.冊封制度有效安定了北方秩序
C.民族政策順應了時代發(fā)展要求D.南北和平取決于三娘子的勸說
22.明成祖設立內閣。他的主要職責是
A.輔佐皇帝處理政務B.直接領導六部
C.代理皇帝批閱奏章D.管理少數民族事務
23.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鄭氏集團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議和,請求“照……
高麗外國之例,稱臣奉貢面對鄭氏集團的請求,康熙帝采取的舉措是
A.封土賜爵,接受朝貢
B.御駕親征,攻占臺灣
C.設臺灣府,中央管轄
D.擊退沙俄在東北地區(qū)的侵略
24.“洋船爭出是官商,十字門開向二洋。五絲八絲廣緞好,銀錢堆滿十三行。”這首竹
枝詞中的歷史情景當發(fā)生在
A.漢朝B.唐朝C.宋朝D.清朝
25.黃宗羲指出:“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彼J為天下萬民是主人,而君主是客,
是為萬民服務的。這反映的核心思想是
A.抨擊君主專制制度B.提倡經世致用
C.維護重農抑商政策D.主張君主立憲
二、材料分析題
2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春秋時,猶宗周王,而七國則絕不言王矣。:春秋時,猶論宗姓氏族,
而七國則無一言及之矣,春秋時,猶宴會賦詩,而七國則不聞矣。春秋時,猶有赴告策
書,而七國則無有矣。邦無定交,士無定主,此皆變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間,史之文,而
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盡矣
材料二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其眾,然后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諸侯更相誅伐,周
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陛下神靈一統(tǒng),皆為縣,諸子功功臣以公賦稅重賞賜之,其足易
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
—《史記?秦始皇本紀》
材料三郡縣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結果就是貴族制讓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順應中央
集權和皇權制的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新的組織形式和管理體制?!诠倭胖茣r代,不管
是舊貴族、新貴族,還是新興的士人階層,都必須通過任命,轉化為官僚,才能成為政
體的直接參與者。從這個意義上說,貴族從分封制下的社會政治階層轉化成了郡縣制下
的社會階層,成為官僚的貴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屬的雙重身份,而僅僅只
試卷第4頁,共6頁
有天子臣屬的一種身份。
(1)根據材料一、二,概括戰(zhàn)國時期“諸侯更相誅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這
一困局的?
(2)根據材料三,指出分封制轉型為郡縣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變化的本質特征。
(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官僚體制的認識。
三、論述題
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論中央政府之組織,結束了上半段歷史上的三公九卿制,而開創(chuàng)了下半段的
尚書六部制。論選賢與能,結束了上半段的鄉(xiāng)舉里選制,而開創(chuàng)了下半段的科舉考試制。
論租稅制度,結束了上半段的田租力役土貢分項征收制,而開創(chuàng)了下半段的單一稅收制。
論到軍隊,結束了上半段的普及兵役制,而開創(chuàng)了下半段的自由兵役制。綜此幾點,我
們可以說:唐代是中國歷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個最大的轉換中樞。
——摘編自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材料整體或其中任意一點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
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
四、材料分析題
2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1)分別指出圖中A、B是哪一政權。
(2)分別說明A政權遷都的目的和B政權創(chuàng)立的特色職官制度,并概括指出其相同的
歷史作用。
五、論述題
2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以下為王家范、張耕華、陳江編著的《大學中國史》的相關
目錄:
第十章夕陽西下的帝國統(tǒng)治:清朝(1840年以前)
第一節(jié)“康乾盛世”的治道.....
第二節(jié)末代王朝的由盛轉衰.....
第二R.....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該目錄省略部分增加兩條或兩方面內容,并說明增加理由。
試卷第6頁,共6頁
參考答案:
1.B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我國已發(fā)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有1萬多處,分布廣泛,
并逐漸朝著多元一體、中原核心的方向發(fā)展。故答案為B項。ACD三項不符合題意,排除。
2.A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
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周代(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封建親戚,以蕃屏周”指的是周
朝為維護統(tǒng)治實行的以分封同姓貴族為主,管理地方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A項正確;宗
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緣紐帶,強調的是血緣親疏與政治關系,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排除A
項;郡縣制和行省制下沒有封邦建國,排除CD項。故選A項。
3.B
【詳解】根據所學可知,商周時期被稱為青銅時代,因此商周時期最主要的手工業(yè)生產部門
是青銅鑄造業(yè),B項正確;絲織業(yè)漢代較發(fā)達,排除A;當時冶鐵業(yè)還沒有出現,排除C
項;D項也不是其主要生產部門,排除D項。
4.B
【詳解】根據所學,儒家的孔子提出“為政以德”的主張,B項正確;ACD與這一主張無關,
排除。
5.B
【詳解】據材料“皇帝下轄中朝即公卿百官”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漢。漢武帝為加強
皇權,削弱丞相的權力,成立了中(內)外朝制度,B項正確;秦朝皇帝下轄三公九卿,排
除A項;西晉王朝注重國家機構的設置,其基本上是沿襲了曹魏之制,并有所完善和發(fā)展,尚
書臺改稱尚書都省,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隋朝皇帝下轄三省,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
故選B項。
6.B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域都護府的設置,標志著新疆地區(qū)正式歸屬于中央政府統(tǒng)治,
B項正確;A項是經濟上的措施,排除;C項是選官制度,排除;D項是思想上的措施,排
除。故選B項。
7.A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漢末年政治腐敗,其政治特征之一是外戚和宦官交替執(zhí)政,
因此皇帝短命現象較多,A項正確;“八王之亂”的興起是在西晉時期,排除B項;材料與豪
答案第1頁,共7頁
強地主勢力興起無關,排除c項;五胡十六國局面的出現是在魏晉時期,排除D項。故選
A項。
8.C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魏晉時期的洛陽地區(qū)雖然處于少數民族地區(qū)統(tǒng)治,但是在禮儀文化
方面卻和漢族地區(qū)并無差異,而且經濟繁榮,這主要說明北魏時期學習漢文化,促進其繁榮
昌盛,C正確;魏晉時期,戰(zhàn)亂波及到了洛陽城,排除A;題干未顯示南方士族北遷,排除
B;6世紀初國家處于分裂時期,排除D。
9.D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煬帝始建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的形成,D項正確;軍功爵
制是在商鞅變法時期推行的制度,排除A項;察舉制是漢朝時期的選官制度,排除B項;
九品中正制是魏晉時期的選官制度,排除C項。故選D項。
10.B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之所以被北方各族尊稱為“天可汗”的原因是其推行開明
的民族政策,因此B正確,ACD排除。故選B。
11.C
【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
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制”與
科舉制有關,科舉制確立于隋朝,是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員的制度,c項正確;“立嫡以長
不以賢”體現了宗法制的核心嫡長子繼承制,與科舉制無關,排除A項;“上品無寒門,下
品無勢族”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與科舉制無關,排除B項“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
居”反映的是察舉制,與科舉制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
12.C
【詳解】根據“第一是避免重蹈前代王朝將權力集中于一人的覆轍,第二是注重決策的科學
性和可行性”并結合所學可得出這一制度與三省六部制相符合。三省六部制把相權一分為三,
削弱了相權,同時又一定程度上避免決策的失誤,故C項正確。AB項是地方行政制度和削
弱地方權力的政策,不符合題意,排除;廢丞相,導致皇權高度強化,容易導致國家政策的
失誤,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
13.A
【詳解】根據所學可知,科舉制以科考的成績作為選官的標準,不問學子的出身與家世,使
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得以進入政壇,故A項正確;BCD項與“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
答案第2頁,共7頁
進入政壇”這一現象沒有直接關系,排除。
14.C
【詳解】宋代實行二府三司制,設參知政事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樞密院作為最高
軍事機關,其長官樞密使分割宰相的軍事權,又設三司,其長官為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財政
權,故排除ABD,C符合題意。
15.A
【詳解】材料“民不益賦而國用饒”的意思是不增加民眾的賦稅,同時還能保證政府財政的富
足,由此可知,王安石強調的是為封建政府拓寬財源,即“開源”,A項正確;宋代仍然實行
重農抑商政策,并沒有廢除這一政策,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王安石變法的指導思想中
的“開源”思想,沒有涉及遏制地主勢力的膨脹,也不能體現切實解決農民困境,排除CD兩
項。故選A項。
16.C
【詳解】根據“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可得出遼朝用不同的官制管理
不同的民族,體現了因俗而治的特點,C項正確;ABD項不符合遼朝職官設置的特點,排
除ABD項。故選C項。
17.A
【詳解】由題中“通宵不絕”的夜市和“不覺抵暮”的瓦子,判斷出商業(yè)活動時間不受限制,這
是北宋的商業(yè)活動特點之一,故A正確;材料沒有講市和瓦子的分布范圍,無法體現商業(yè)
活動不受空間限制,排除B;瓦子沒有涉及經營者的問題,排除C;材料沒有涉及商業(yè)活動
的規(guī)模,排除D。
【點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通宵不絕’的夜市和'終日居此,不覺抵暮’的瓦子”,聯(lián)系
所學宋朝商業(yè)發(fā)展的史實分析解答。
18.D
【詳解】根據材料“富民召客為佃戶,每歲未收獲間,借貸周給,無所不至,一失撫存,明
年必去而之他。”可知,富民(地主)與佃戶之間僅存純粹的經濟關系,地主不能控制佃戶,
佃戶去留自主,依附關系減弱,D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土地兼并問題,排除A項;B項
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租佃經營方式的解體,排除C項。故選D項。
19.B
【詳解】根據材料,三大發(fā)明、儒學復興運動、《授時歷》、話本、關漢卿這些關鍵詞都是宋
元時期的文化,B項正確;A項說法都過于片面,不能涵蓋主旨,排除A項;C項的說法都
答案第3頁,共7頁
過于片面,排除c項;D項時間為唐宋,與題目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
20.D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明朝內閣對皇帝“不合理”的詔旨可以拒絕草擬,封還執(zhí)奏,體現了
內閣對皇權存在一定制約,D項正確;明朝內閣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
只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內侍機構,不能統(tǒng)率六部百司,排除AC項;材料體現了明朝內閣對
皇權存在一定制約,B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項。故選D項。
21.C
【詳解】“投附明朝、接受明朝冊封、明朝開放互市”說明民族政策順應了時代發(fā)展要求,C
項正確;明代互市貿易不屬于“北方絲路貿易”,排除A項;女真族仍然威脅北方邊疆秩序,
排除B項;“南北和平取決于三娘子的勸說”屬于唯心主義個人決定論,排除D項。故選C
項。
22.A
【詳解】根據所學,明朝內閣是皇帝的咨詢顧問機構,主要職責是佐皇帝處理政務,A項正
確;內閣不能統(tǒng)領六部,排除B項;明成祖時期的內閣不能代理皇帝批閱奏章,排除C項;
內閣并不涉及少數民族事務,排除D項。
23.C
【詳解】康熙帝拒絕了鄭氏集團的請求,并派施瑯收復臺灣,設臺灣府,隸屬與福建,故C
項正確;封土賜爵,接受朝貢不是對臺灣管理的措施,A錯誤;康熙皇帝沒有御駕親征,攻
占臺灣,B錯誤;擊退沙俄在東北地區(qū)的侵略不符合對于臺灣管理的措施,D錯誤。
24.D
【詳解】根據材料“銀錢堆滿十三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廣州十三行是清代專做對外貿易
的牙行,是清政府指定專營對外貿易的壟斷機構,因此這首竹枝詞中的歷史情景當發(fā)生在清
朝,所以D正確,ABC錯誤。
25.A
【詳解】“天下為主,君為客”以及君主是為萬民服務的,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皇權至高
無上,這是對君主專制制度的抨擊,A正確;經世致用指的是解決現實問題,題干中未體現
這一點,排除B;C是經濟主張,與“天下為主,君為客”無關,排除;黃宗羲批判君主專制,
但是并未提出建立君主立憲的主張,其思想范疇上依然屬于儒家的民本思想,排除D。
26.(1)原因:王室衰落: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壞;札崩樂壞;血緣關系逐漸疏遠
破解:統(tǒng)一國家;推行郡縣制。
答案第4頁,共7頁
(2)從費族體制到官僚體制;從世襲到任命;從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權。
(3)官僚體制一方面順應了歷史發(fā)展的要求,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或維護國家穩(wěn)定);另
一方面強化了皇帝的專制,造成了許多負面影響。
【詳解】(1)第一小問原因依據材料一中“邦無定交,士無定主”以及材料二中“然后屬疏遠,
相攻擊如仇雕,諸侯更相誅伐?!毙畔w納回答;第二小問破解從統(tǒng)一六國以及實行郡縣制
來回答。
(2)注意根據材料三中信息概括“貴族制讓位于官僚制”“順應中央集權和皇權制的需要而產
生的一種新的組織形式和管理體制”“都必須通過任命,轉化為官僚,才能成為政體的直接參
與者”。
(3)屬于開放題,結合官僚體制對于加強中央集權以及強化君權角度回答。
27.示例一:論題:唐代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重大變革時期
唐代,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從九品中正制向科舉制轉化,打破了自魏晉以來世家大族壟斷仕
途的狀況,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重大變革時期。
唐代歷經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等統(tǒng)治者對科舉制不斷完善,使得選拔標準由原來的家世
門第逐漸演變成學識才能,選拔方式由血緣、推薦、地方評論推薦演變?yōu)榭荚囘x拔,選拔原
則也相對更為公平、公開、客觀??婆e制使出身社會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
與政權,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
綜上所述,唐代科舉制的日益完善,使得選官制度無論是選拔標準、選拔方式還是選拔原則
都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故唐代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重大變革時期。
示例二:論題:從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中央機構的重大變革
中國古代的中樞權力體系,自秦朝創(chuàng)建了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到隋唐時期確立和完善三省
六部制,使得中央決策和行政體系日臻完備。
三公九卿制之下,丞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位高權重。唐代三省六部制中三省長官共議國事,
執(zhí)宰相之職,三省彼此分工明確又相互制約;尚書省下設六部,完成了國家事務和皇家事務
的分離,行政和事務的處理也更加有序。三省六部制一方面分散和削弱了相權,保證了君權
的獨尊;另一方面減少決策失誤,提高了辦事效率。
綜上所述,唐代的三省六部制較之三公九卿制,在權力之間的相互制約與機制的高效運行等
方面有了重大變化,是中國古代中央機構的重大變革,也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chuàng)造。
示例三:論題:唐朝兩稅法是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重大變革
唐朝兩稅法是我國賦稅史上的一大變革。兩稅法實行之前,賦稅制度“以丁身為本”,按丁征
答案第5頁,共7頁
稅,而兩稅法卻實行“以資產為宗”,體現了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重大變革。
漢朝的編戶制度和唐初的租庸調制均以人丁為主來征收賦稅,輔之以一定的徭役、雜役和兵
役等,唐中期以后實行兩稅法規(guī)定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取消租庸
調和一切雜稅、雜役,簡化收稅名目,擴大收稅對象,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它“惟以資產
為宗,不以丁身為本”,改變了自戰(zhàn)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
身控制。此外,兩稅法規(guī)定稅收可以繳納貨幣,實現了實物地租向貨幣地租的轉化,宋、明、
清的稅制改革均以兩稅法為藍本。
綜上所述,兩稅法順應了時代發(fā)展的要求在中國古代賦稅和財政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故唐朝兩稅法是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重大變革。(示例僅作評卷參考,其他言之成理也可)
【詳解】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論題:根據材料“論中央政府之組織……開創(chuàng)了下半段的尚書六部制”及所學可得出,從三公
九卿到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中央機構的重大變革;根據材料“論選賢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