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北師大版教師用書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第2講_第1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北師大版教師用書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第2講_第2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北師大版教師用書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第2講_第3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北師大版教師用書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第2講_第4頁
高考歷史一輪復習北師大版教師用書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第2講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2講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考試說明考查角度漢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變1.(2017·課標全國Ⅰ,25)西漢加強中央集權的影響2.(2016·課標全國Ⅰ,26)古代重史傳統(tǒng)對宋代君主專制的影響3.(2016·課標全國Ⅱ,25)科舉制的歷史影響4.(2015·課標全國Ⅰ,25)漢代外戚干政5.(2015·課標全國Ⅱ,25)漢代地方吏治6.(2013·課標全國Ⅰ,41)漢、唐地方行政的變遷考點一從三公九卿到二府制1.漢承秦制:西漢王朝基本上沿襲秦制,在中央建立輔佐皇帝的三公九卿制度。太尉名義上是全國最高軍事長官,但沒有調兵權;御史大夫“掌副丞相”;丞相成為執(zhí)掌實際大權的最高行政長官。2.內外朝制度(1)內朝:漢武帝重用尚書及一些侍從人員,形成實際的決策機構。(2)外朝:設在宮廷外的丞相官府機關,變成執(zhí)行機構。3.三省六部制(1)演變eq\b\lc\{(\a\vs4\al\co1(①三國:魏文帝設中書省執(zhí)掌機要,尚書臺變成執(zhí)行機構。,②西晉:門下省作為皇帝的侍從和顧問機構。,③南北朝:門下省成為參與決策的機構。,④隋唐:建立三省六部制度。))(2)職責: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分別負責決策、審議和執(zhí)行。六部負責具體事務。(3)作用eq\b\lc\{(\a\vs4\al\co1(①使相權趨于分散,便于皇帝的控制。,②分工明確,職權專一,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4.二府制(1)演變eq\b\lc\{(\a\vs4\al\co1(①五代十國:在三省六部之外,另設樞密院。,②宋元:樞密院主管全國軍事,與中書省并重,號稱“二府”。,③元:以中書省作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樞密院仍是全國最高,軍事機構。))(2)影響:削弱了宰相職權,使皇帝集權更為強化。教材補充『史論觀點』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影響宋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由于矯枉過正,后繼者又不知變通,也產(chǎn)生了一定的消極后果。如地方權力太弱,在反侵略戰(zhàn)爭中無力抵抗;對軍隊防范過甚,削弱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在對外戰(zhàn)爭中居于弱勢;官僚機構分化事權和互相牽制不當,造成機構重疊、官員隊伍龐大、效率低下等問題?!獥顚幰弧稓v史學習新視野新知識》考點二從郡國并行制到行省制1.西漢eq\a\vs4\al((1)郡國,并行制)eq\b\lc\{(\a\vs4\al\co1(①原因:總結秦亡教訓,分封同姓貴族為王。,②概況:在中央政府直轄區(qū),設郡、縣直接管理;在,諸侯王的封地,由王國實施統(tǒng)治和管轄。,③影響:諸侯王勢力日益強大,導致了吳楚七國之亂。,④結果:漢景帝和漢武帝先后打擊王國勢力,郡國并行,制名存實亡。))(2)刺史制度eq\b\lc\{(\a\vs4\al\co1(①目的:為加強中央對地方控制。,②實施:漢武帝時,將全國劃分13州部,每州部設刺史一人。,③職能:奉皇帝之命,監(jiān)察郡國。))2.五代、宋、遼、金:設道(或稱路)、府(或稱州、軍、監(jiān))、縣三級制。3.元朝:行省制度(1)目的:為了有效控制廣闊的領土。(2)內容:大都周圍地區(qū)由中書省直轄,西藏地區(qū)由宣政院管轄。其余地區(qū)設行中書省進行管理,下設路、府、縣。(3)意義:不僅為明清兩代沿用,而且對近代以來行政區(qū)劃產(chǎn)生重大影響。教材補充『歷史概念』刺史制度漢武帝時為監(jiān)察地方,全國分13州,設置刺史。后來,刺史權力漸重,積久成制,成為行政長官。刺史改稱州牧,級別提高,成為最高地方行政長官。州也成了最高地方行政區(qū)劃了。『史論觀點』行省制的特點和作用它創(chuàng)立了一種以行省為樞紐,以中央集權為主,輔以部分地方分權的新體制,該體制有三個特點:行省性質具有兩重性又長期代表中央分馭各地,主要為中央收權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權力,所握權力大而不專。元行省制引起了13、14世紀中央與地方權力結構的較大變動,對元代社會和后來的明清、近代影響至深?!钪伟病对惺≈频奶攸c與歷史作用》考點三中國特色的官吏選拔制度——科舉制1.形成(1)中國古代實行世官制。(2)魏晉南北朝時期,門第高下成為選官的主要標準。(3)隋煬帝設置進士科,科舉制開始形成。2.完善(1)唐太宗更設進士,明經(jīng)兩科。(2)武則天首創(chuàng)武舉和殿試。(3)唐玄宗時科舉成為定制。(4)元明清進一步完善。3.作用(1)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官制度。(2)把讀書和做官緊密聯(lián)系起來,擴大了官吏人才的來源。(3)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教材補充『歷史概念』謄錄制度所謂“謄錄”,就是抄寫試卷,是宋朝用于杜絕舞弊的方法之一。舉子的親筆試卷稱真卷,謄錄后送歸封彌官存檔;謄錄的卷子稱草卷,送給考官評閱。謄錄與封彌合稱謄錄彌封制。『史論觀點』唐朝科舉制的作用科舉考試在唐代雖有較大發(fā)展,但在面向社會、公平競爭等方面還不完善,主要表現(xiàn)為它保留了察舉制的殘余,推薦在科舉考試中仍然占有突出地位。門蔭和科舉同時并舉,調整了統(tǒng)治集團內部各個階層的權力地位和矛盾,而科舉制主要是為中下層知識分子參與政權提供了一條途徑。——楊寧一《歷史學習新視野新知識》[巧學妙用]【圖解歷史】三省六部制的運轉【構圖解史】宋代“二府三司制”【漫畫說史】“推恩令”★“推恩令”規(guī)定諸侯王死后嫡長子繼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為列侯,歸郡管轄,王國越分越小。【時空構圖】古代中央與地方關系的演變【漫畫說史】古代回避制度★任官回避制度最早推行于西漢時期,對維護中央集權,防止裙帶關系滋生、抑制盤根錯節(jié)的地方勢力具有重要意義。【構圖解史】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變遷【漫畫說史】范進中舉★漫畫中范進從20歲到54歲,整整考了35年,“范進中舉”深刻揭露了明清科舉制度的黑暗和對知識分子的思想束縛??挤?史論闡述類——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及影響【考題1】(2016·課標全國Ⅱ,25)兩漢實行州郡推薦、朝廷考試任用的察舉制;經(jīng)魏晉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變?yōu)樽杂赏犊肌⒉铑~錄用的科舉制??婆e制更有利于()A.選拔最優(yōu)秀的官吏B.鑒別官員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會文化水平答案D『eq\a\vs4\al(方法突破)』★明立意從科舉制的影響角度考查時空觀念和歷史解釋。★抓關鍵“更有利于”“至隋唐演變?yōu)樽杂赏犊?、差額錄用的科舉制度”?!锴逭`區(qū)本題屬于分析比較型選擇題,難度較小??忌鷮婆e制選拔的內容及標準理解不透,科舉制以考試成績?yōu)檫x拔標準,考試內容為儒家經(jīng)典,無法鑒別官員的道德水平?!篹q\a\vs4\al(史論鏈接)』科舉制的特點及歷史影響考法2史料主旨類——漢代地方管理制度的特點和影響【考題2】(2017·課標全國Ⅰ,25)表1皇帝紀年公元紀年郡級政區(qū)漢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漢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國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國表1為西漢朝廷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qū)變化表。據(jù)此可知()A.諸侯王國與朝廷矛盾漸趨激化B.中央行政體制進行了調整C.朝廷解決邊患的條件更加成熟D.王國控制的區(qū)域日益擴大答案C『eq\a\vs4\al(方法突破)』★明立意從漢代地方管理體系變化的角度考查時空觀念和歷史解釋。★抓關鍵提取一個變化: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級政區(qū)”的數(shù)量。由“15、24”到“68、108”。★清誤區(qū)本題屬于表格數(shù)據(jù)類選擇題,難度較大??忌嬲J為西漢中央直接管轄王國區(qū)域的擴大是激化中央與地方王國矛盾的體現(xiàn),而實際上管轄區(qū)域的擴大恰巧是二者矛盾得到解決的最好例證?!篹q\a\vs4\al(史論鏈接)』漢代強干弱枝的重要措施(1)遷徙郡國豪富,有效地打擊了地方勢力,加強了朝廷力量。(2)推恩王侯子弟,進一步解決了諸侯王強大難制的問題。(3)頒布“附益法”,限制士人與諸王交游。(4)懲治地方豪俠,對于抑壓地方豪俠的猖獗氣焰,提高專制皇權,起了顯著的作用。(5)設置十三部刺史,加強了朝廷對地方的控制??挤?史料主題類——漢至元中樞權力體系的演變史料一隋代雖置三公,以高官不除。其秉國鈞者惟內史(中書)、納言(門下),而尚書令事無不統(tǒng),即不預機事,亦稱政本之地。——永瑢《歷代職官表·內閣》唐制:每事先經(jīng)中書省,中書做定將上,得旨,再下中書,中書以付門下?;蛴形串?,則門下繳駁,又還中書,中書又將上,得旨,再下中書,中書又付門下。若可行,門下又下尚書省,尚書但主書撰奉行而已?!祆洹吨熳诱Z類》史料二議事已定,德彝(尚書仆射)數(shù)反之于上前,由是有隙。時房玄齡(中書令)、杜如晦新用事,皆疏瑀(尚書仆射)而親德彝,瑀不能平,遂上封事論之,辭指寥落,由是忤旨,會瑀與陳叔達(宰相)忿爭于上前,庚辰,瑀、叔達皆坐不敬,免官。(此后,李世民下旨):自今中書、門下及三品以上入閣議事,皆命諫官隨之,有失輒諫?!顿Y治通鑒》『eq\a\vs4\al(讀史用史)』(1)史料一論述了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變歷程。與隋代相比較,唐代的三省輔政體制有何不同?(9分)提示不同:確定了三省各自的職權;確立了三省的運行機制;三省的權力相等。(2)根據(jù)史料二,說明唐代三省輔政體制在運行中是如何體現(xiàn)“制衡”與“專制”的?如何評價這一制度?(16分)提示制衡:三省長官共同議事;宰相設置眾多。專制:議事過程發(fā)生分歧異議時,由皇帝最高裁定;派諫官駐閣監(jiān)督。評價:三省相互牽制和監(jiān)督,削弱了相權,保證了皇權的獨尊。『eq\a\vs4\al(方法突破)』回答歷史設問的首要任務是確定組織答案的角度,如第(1)問,根據(jù)史料從三省各自的職權、運行機制、權力分配來分析。第(2)問,“制衡”體現(xiàn)的是三省長官共同議事;“專制”則強調皇帝的決策權;“評價”從削弱相權、加強皇權、提高行政效率等角度進行回答?!篹q\a\vs4\al(史論鏈接)』漢唐以來中樞權力體系的演變特點(1)皇帝通過不斷壓抑、侵奪相權來加強皇權。宰相制度沿著相權的步步削弱,君權的逐漸強化這根主線發(fā)展演變。(2)內朝官向外朝官轉化。內朝在牽制、架空外朝的同時,久而久之逐步發(fā)展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機構。(3)宰相職位的設置由實位轉向虛位。由“實位”到“虛位”反映的是宰相權限及權威的下降,宰相不再專職是對相權的限制壓縮。(4)宰相權力不斷分化。宰相既實行分權,在同一機構中,往往設置幾個宰相職位,又注重事權的相對集中,彌補分權的效率低下的弊端??挤?開放探究類——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區(qū)劃的演變及影響史料『eq\a\vs4\al(讀史用史)』史料呈現(xiàn)了我國古代歷朝地方行政區(qū)劃的設置情況。從史料中提取兩項有關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區(qū)劃演變的信息,并加以簡要分析。(12分)(要求:觀點明確,邏輯清晰,史論結合)提示信息1:中國古代經(jīng)歷了從郡縣二級制到州(道、路)郡縣三級制再到四級制、五級制的演變過程,其中,三級制占主體地位,層級的增加體現(xiàn)了中央集權的不斷強化。信息2: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區(qū)劃中最穩(wěn)定的單位是縣,它始終是我國古代行政區(qū)劃中最基本和最低一級的行政單位,有極強的穩(wěn)定性。信息3:在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區(qū)劃的演變中,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區(qū)劃單位變化最大,同時最為頻繁。秦為郡,漢為郡、國,魏晉南北朝和隋為州,唐為道,宋為路,元為行省,明為布政使司,清為省。信息4:隨著州、道、路等監(jiān)察區(qū)轉化為一級行政單位,原有的州、道、路等一級行政單位的級別不斷下降,淪為二級或者三級行政單位。信息5: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始終處于動態(tài)的變化之中,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演變,變革是絕對的,穩(wěn)定是相對的。答出以上任意兩項信息即可。上述示例只作參考,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給分。,『eq\a\vs4\al(方法突破)』☆某重點中學考生答題示例本題屬于圖示信息提取類,歷史圖示是一種比文字材料更形象的表現(xiàn)形式,通過解讀信息得出核心主題或變化趨勢,并據(jù)所學知識闡述分析。(1)界定范圍: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區(qū)劃演變,如考生所提取的信息1、2都體現(xiàn)了地方區(qū)劃的“演變”。(2)提取信息:可從區(qū)劃的層級、名稱、變化趨勢等角度進行提取,如信息1的層級,信息2的名稱。(3)邏輯論證:論證分析時主要闡述對古代行政區(qū)劃出現(xiàn)這一變化的認識,如信息1分析了層級變化的意義。但缺少對這一變化特點的概括,如三級制占主體地位?!篹q\a\vs4\al(史論鏈接)』漢至元地方行政管理的措施及特點(1)措施①分化事權,相互牽制,如北宋派文臣做知州,設立通判監(jiān)督知州等。②劃分適當?shù)男姓^(qū)域,如元朝實行行省制度。③加強監(jiān)察,如漢朝設刺史,北宋設通判。④中央直接掌控地方的部分權力,如北宋地方財政收歸中央。⑤實行一些特殊的管理措施,如漢武帝的“推恩令”。(2)特點①中央一直強化對地方的領導、監(jiān)督、制約,地方則要求自主,中央與地方的矛盾始終存在。②中央通過多層次管理,在分權基礎上加強對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權力逐漸被分割、削弱,集權于中央。③地方行政制度經(jīng)歷了一個從低級到高級不斷發(fā)展完善的過程。學科素養(yǎng)2從唯物史觀角度認識宋代獨特的文官政治命題專家史論兩宋時期,文臣群體的政治地位不斷提高,以科舉出身為主體的文官隊伍成為政治的中堅力量,獨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體制得以確立。這種政治體制的確立是唐五代以來社會結構變化和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產(chǎn)物,同時也與宋代的科舉制度、崇文抑武國策等因素密切相關。宋代處于中國古代社會承上啟下的轉型時期,從唐代開始的社會經(jīng)濟結構和階層結構的變化,在宋代得以最終完成。在經(jīng)濟結構上,傳統(tǒng)的封建土地國有制崩潰,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發(fā)展,土地轉移和流通的頻率加快,租佃契約關系得以確立。這種變化誘發(fā)社會結構隨之發(fā)生變化,傳統(tǒng)的門閥士族勢力退出歷史舞臺,庶族地主取而代之,平民社會的因素開始顯現(xiàn),社會流動性空前加強,為宋代士大夫階層登上政治舞臺準備了條件。宋朝建立后,吸取前代武人擁兵自重而皇權式微的教訓,宋太祖確定了以文治國的方針和“右文”、“重文”的價值取向,制定了“興文教,抑武事”的國策,……兩宋時期,科舉制度得到了較大發(fā)展,使科舉考試向整個社會敞開了大門?!勾笈R分子進入官僚機構,促使官僚集團的結構由貴族士族型向文人學士型轉變,以科舉起家的官僚取代士家大族成為社會新貴,把文人政治推向了極致。此外,宋代教育事業(y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官學、私學的數(shù)量和規(guī)模都超過了前代,這既提高了社會整體文化水平,也為文官政治的確立奠定了基礎。宋代文官政治的確立,改變了自漢代以來官僚集團的結構,進而改變了代表士族門閥利益的政權性質,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提高了官僚集團的整體素質,醞釀出獨樹一幟的政治文化,培育出“以天下為己任”的社會責任感,使宋代官僚政治展現(xiàn)出區(qū)別于各代的特色?!獥顚幰弧稓v史學習新視野新知識》

『素養(yǎng)解讀』宋代文官政治形成的歷史因素及深遠影響充分體現(xiàn)了歷史學科中唯物史觀的核心素養(yǎng)。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人類對歷史的認識是由表及里、逐漸深化的,要透過歷史的紛雜表象認識歷史的本質,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是非常重要的。唯物史觀使歷史學成為一門科學,只有運用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才能對歷史有全面、客觀的認識。其核心概念如下:(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又能動地反作用于社會存在。(2)生產(chǎn)力與生產(chǎn)關系:生產(chǎn)力是社會發(fā)展的最初源泉、根本動力。生產(chǎn)力決定生產(chǎn)關系,生產(chǎn)關系對生產(chǎn)力有反作用。(3)經(jīng)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jīng)濟基礎有反作用。(4)階級斗爭:在階級社會,階級斗爭是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fā)展的主要力量?!嚎碱}例證』(2018·河南洛陽模擬)宋太祖定下了“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的家法,以后的歷代皇帝也都秉承這一精神,堅持“與士大夫治天下”,以致“終宋之世,文臣無歐刀之辟?!边@反映了宋代()A.文官政治的形成 B.重武輕文的風尚C.以武治國的方針 D.興武抑文的國策解析據(jù)題干材料可以得出宋代文官政治的形成,故A項正確;宋代實行重文輕武的治國方針,故B、C、D三項說法均不正確,排除。答案A『命題突破』史料反映了兩宋時期,獨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體制得以確立的歷史因素及帶來的深遠影響。歸納分析時可充分運用唯物史觀的有關立場、觀點和方法進行評述。宋代文官政治是唐五代以來社會結構變化和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的產(chǎn)物,同時也與宋代的科舉制度、崇文抑武國策等因素密切相關。它改變了自漢代以來官僚集團的結構,擴大了統(tǒng)治基礎,提高了官僚集團的整體素質,醞釀出獨樹一幟的政治文化。(時間:45分鐘分值:85分)一、選擇題(共12小題,每小題4分,共48分)1.(2018·湖南長郡中學模擬)漢武帝統(tǒng)治時期頒布了附益法、左官律、《六察法》、限占田宅法、阿附豪強法、禁大姓族居法等法律文書,這些舉措為后世王朝所繼承和發(fā)展。這表明漢武帝時期()A.形成了抑制貴族政治的制度基礎B.宗法觀念對政治生活的影響縮小C.注重立法手段加強對地方的治理D.為西漢強盛營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解析貴族政治在秦帝國建立之后就趨于瓦解,故A項錯誤;漢武帝這些限制和打擊豪強地主的措施,恰恰表明了宗法觀念對政治生活擁有較大的影響,故B項錯誤;題干中漢武帝的這些措施,都是以法律文書的形式存在的,也就是注重通過立法手段加強對地方的治理,故C項正確;這是為西漢強盛營造良好的內部而非外部環(huán)境,故D項錯誤。答案C2.(2018·河北保定模擬)“方鎮(zhèn)相望于內地,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故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擇將吏,號為‘留后’,以邀命于朝?!边@段話反映了()A.宗法血緣關系得到強化 B.郡國并行威脅中央集權C.君主專制制度遭到破壞 D.藩鎮(zhèn)割據(jù)削弱中央集權解析根據(jù)材料“方鎮(zhèn)相望于內地,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擇將吏,號為‘留后’”得出地方方鎮(zhèn)割據(jù)一方,與宗法血緣關系無關,故A項錯誤;郡國并行制是漢代初期實行的地方政治制度,與題目中的“方鎮(zhèn)”不符,故B項錯誤;題目涉及的是地方與中央的關系,與君主專制無關,故C項錯誤;故D項正確。答案D3.(2018·山西太原模擬)宋初,“藝祖有天下,首置諸州通判,以朝官以上充,實使督察方鎮(zhèn)”。北宋真宗以后,通判因“太平既久,其任稍削矣”。南宋時期,更是每況愈下,通判對知州“知享平分之樂,而不能為關決之助”。這說明宋朝通判()A.行政地位在逐漸降低 B.監(jiān)察職能在逐漸減弱C.兼具監(jiān)察和行政功能 D.加強了宋朝中央集權解析通判是地方監(jiān)察機構,不具有行政權,故A項錯誤;由“實使督察方鎮(zhèn)”,“北宋真宗以后,通判因‘太平既久,其任稍削矣’。南宋時期,更是每況愈下”可得出其監(jiān)察職能下降,故B項正確;宋代通判其本身是為監(jiān)察而設,故C項錯誤;材料沒有說明宋代對地方的管理體制,只是敘述了通判監(jiān)察職能的逐漸喪失,不能體現(xiàn)中央集權加強,故D項錯誤。答案B4.(2017·全國百所名校高考模擬)元代,行省實行圓署會議,行省所掌重要政務,“事從公議”,且常有“大事集議,眾論不齊”等情況。這一做法()A.不利于強化集權 B.具有原始民主性C.可減少決策失誤 D.削弱了行省職權解析元朝行省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故A項錯誤;材料反映了元代行省決策的方式,與原始民主性無關,故B項錯誤;“事從公議”,且常有“大事集議,眾論不齊”等情況,說明行省有助于集體討論,從而減少決策失誤,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反映行省職權的削弱,故D項錯誤。答案C5.(2018·河南濮陽模擬)劉邦率兵在外,屢屢遣使慰問留守后方的丞相簫何。蕭何不解其意,部屬回答說:“為君計,莫若遣君子孫昆弟能勝兵者悉詣軍所,上必益信君?!边@反映了當時()A.丞相職權范圍寬 B.皇權對相權實行監(jiān)督C.君主權力受到制約 D.皇權對相權嚴加防范解析材料未體現(xiàn)丞相職權范圍,故A項錯誤;對相權的監(jiān)督并不是皇帝來行使的,由御史大夫來監(jiān)督丞相,故B項錯誤;材料沒有體現(xiàn)君權受到制約,故C項錯誤;根據(jù)“屢屢遣使”“遣君子孫昆弟能勝兵者悉詣軍所”可知劉邦對后方的丞相不放心,可以通過將蕭何的親屬送到軍營劉邦身邊才可使劉邦放心,這反映了皇權對相權的防范,故D項正確。答案D6.(2018·湖南長沙模擬)兩漢的統(tǒng)治者十分重視監(jiān)察機構的建設,早在漢武帝時期,中央就設置了御史臺、丞相司直、司隸校尉三大監(jiān)察系統(tǒng)。這三大系統(tǒng)互不統(tǒng)率,權力交叉,各自為政。這反映出漢代()A.君主專制統(tǒng)治發(fā)生明顯異化B.側重于中央政府的反腐建設C.監(jiān)察制度具有多元制的特征D.地方官員貪污腐敗的嚴重性解析建設監(jiān)察機構是加強君主專制的方式之一,故A項錯誤;材料以漢武帝在中央設置的監(jiān)察機構為例是為了說明漢代統(tǒng)治者重視監(jiān)察機構的建設,并非側重于中央政府的反腐建設,故B項錯誤;根據(jù)漢武帝在中央設置的三大監(jiān)察系統(tǒng)可知,漢代監(jiān)察制度具有多元制的特征,故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貪污腐敗的信息,故D項錯誤。答案C7.(2018·河南洛陽模擬)隋唐用三省六部制代替三公九卿制,確立三省的首長為宰相,但其他官員也可臨時差遭到中樞任職,職權堪比宰相。這一做法有利于()A.完善中央官制 B.加強君主專權C.決策更加科學 D.提高行政效率解析據(jù)題干材料可知,這一做法實質是分割相權,加強皇權,完善中央官制不合題意,故A項錯誤;加強君主專權符合題意,故B項正確;決策更加科學不合題意,故C項錯誤;提高行政效率不合題意,故D項錯誤。答案B8.(2017·遼寧六校協(xié)作體考試)唐制,凡屬皇帝命令,必須政事堂會議正式議決通過,并加蓋“中書門下之印”,而后方可頒行生效。……后來唐朝有的皇帝違反這一制度時,只得將其發(fā)詔敕的封袋改為斜封,所書“敕”字,不敢用朱筆,而改用墨筆,當時稱為“斜封墨敕”,即表示此項命令未經(jīng)政事堂研究,雖沒有“中書門下之印”,亦請下面馬虎承認之。這一規(guī)定()A.三省議政對皇帝有一定的制約作用B.唐朝丞相獨攬行政大權C.標志著唐朝建立了二府三司制度D.使皇帝再也不能為所欲為解析據(jù)材料“皇帝命令,必須政事堂會議正式議決通過,并加蓋‘中書門下之印’,而后方可頒行生效”,表明唐代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對皇權有一定的制約作用,故A項正確。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權,避免了權臣獨攬大權,故B項錯誤;宋代實施二府三司制度,故C項錯誤;根據(jù)材料“雖沒有‘中書門下之印’,亦請下面馬虎承認之”,相權對皇帝的約束力有限,故D項錯誤。答案A9.(2018·哈師大附中模擬)宋仁宗年間,“劉保衡鬻賣房產(chǎn)案”曾給嘉佑政壇帶來了不小的震動。三司使張方平因賤買了商人劉保衡的房產(chǎn),遭御史中丞包拯彈劾而罷免外放。繼任三司使宋祁因與宰相宋庠為兄弟,又遭包拯彈劾而離職改任。這表明宋代()A.回避制度能夠有效杜絕官員的腐敗B.官場爭斗十分激烈C.注重通過監(jiān)察制度來防范官員貪腐D.文臣注重道德操守解析從材料中官員有違法行為會遭到彈劾,可知是監(jiān)察制度在監(jiān)督官員防止腐敗,故C項正確?;乇苤贫仁侵赣H屬不得同一部門為官,不得回原籍做官等規(guī)則,與材料內容不符,故A項錯誤;材料中包拯彈劾官員不是出于官場爭斗,而是為維護法紀,故B項錯誤;從材料“繼任三司使宋祁因與宰相宋庠為兄弟,又遭包拯彈劾而離職改任”,不涉及道德操守,故D項錯誤。答案C10.(2018·山東日照模擬)宋代所有的敕書都以皇帝的名義頒發(fā),經(jīng)宰相副署,由宰相機構發(fā)布,才能成為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這表明()A.丞相權力不斷遭到削弱B.皇帝與士大夫共治天下C.皇權受到一定程度制約D.丞相權力已經(jīng)超過皇帝解析宋代所有的敕書雖然都是以皇帝的名義頒發(fā),但也必須經(jīng)由宰相副署并由宰相機構發(fā)布方能成為具有法律效力的法令,這表明皇權在宋代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故C項正確。據(jù)材料不難看出,宋代的丞相仍具有較大的權力,且材料體現(xiàn)不出其權勢變化與漸進性,故A項錯誤;宰相并不代表整個士大夫群體,故B項錯誤;“丞相權力已經(jīng)超過皇帝”,這屬于明顯的史實謬誤,縱觀整個封建王朝,相權都沒有凌駕于皇權之上,故D項錯誤。答案C11.(2018·黑龍江哈三中模擬)東漢順帝時期,從尚書令左雄建議,凡舉來之人,須先初試于府,次復試于端門。自此,察舉制度除重名聲外,又增加考試。這種改革()A.革除了察舉制的固有弊端B.使用人權收歸中央政府C.為科舉制的開創(chuàng)提供借鑒D.打破以門第選官的格局解析科舉制就是用考試的辦法選拔人才的制度,察舉制度除重名聲外,又增加考試,為科舉制的開創(chuàng)提供借鑒,故C項正確。材料只是說察舉制增加了考試的程序,并沒有提到考試的作用,故A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用人權的歸屬,故B項錯誤;打破以門第選官的格局的是科舉制,故D項錯誤。答案C12.(2017·廣東惠州模擬)兩漢和魏晉時期,士子必須獲得地方官員及世族豪門的推薦,才能參加考試。而唐代規(guī)定,士子可以自帶一種叫做“牒”的身份證明即可直接報名參加考試,地方政府不能壓制。這一變化反映了唐代()A.選官不受身份限制 B.宗法關系仍受重視C.人才選拔漸趨開放 D.官僚政治逐步形成解析材料講述從推薦和考試相結合到唐代可以憑“牒”考試,反映了政府放松了對士子門第和身份的限制,人才選拔漸趨開放,故C項正確。據(jù)材料“自帶一種叫做‘牒’的身份證明”不能說明唐代選官不受身份限制,如工商雜色之流是沒有資格的,故A項錯誤;唐代實行科舉制,把人才選拔的權力從地方收歸中央,門第之風隨之衰落,宗法關系在選官中不再受重視,故B項錯誤;秦朝時官僚政治已形成,故D項錯誤。答案C二、非選擇題(共2小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13.(2018·四川德陽模擬)(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國歷代均重視對邊疆的治理。秦將郡縣制推行到邊疆地區(qū)。漢王朝除了設置郡縣外,還設立屬國管理內徙邊疆民族,使其成為漢王朝邊疆防御的重要力量。唐朝追求“治安中國,而四夷自服”,實行開明的治邊政策。另外,為維護邊疆地區(qū)的安定,唐王朝確立了軍鎮(zhèn)屯戍制度。元朝通過設立行省實現(xiàn)了對邊疆地區(qū)廣泛而直接的管理。清王朝從中外一體(內地與邊疆為一個整體)的認識出發(fā),以積極態(tài)度治理邊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衛(wèi)”作用。在實際運作中,突出改革行政體制,如中央設理藩院,主管邊疆民族事務,地方則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統(tǒng)治體制?!幾择R大正《中國邊疆經(jīng)略史》材料二民國初年,邊疆問題突出,但是北京政府由于諸多原因,無暇籌邊。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開始注意邊疆問題。為實現(xiàn)邊疆的內地化,國民政府在邊疆推行省縣制、改土歸流,改革盟旗制度等,以達到政治的一體化。制定并實施了開發(fā)和建設邊疆的一系列經(jīng)濟政策,如在邊地屯墾及移民實邊,改善邊疆的交通與郵政,改良邊疆民眾的生產(chǎn)技術,設立邊疆金融機構并興辦實業(yè)等,以此來發(fā)展邊疆地區(qū)的經(jīng)濟。同時開展邊疆教育,提高邊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國民政府還下令改正西南少數(shù)民族稱謂,取消歧視稱呼?!幾择R玉華《治邊政策:從清代到民國的梳理》(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古代治邊政策的特點,并簡析古代治邊政策的影響。(12分)(2)根據(jù)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古代治邊政策相比,國民政府的治邊政策有何發(fā)展,并分析其原因。(13分)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據(jù)材料一從“唐朝追求‘治安中國,而四夷自服’,實行開明的治邊政策”、“元朝通過設立行省實現(xiàn)了對邊疆地區(qū)廣泛而直接的管理”、“清朝……以積極態(tài)度治理邊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衛(wèi)’作用”得出:突出有效、直接統(tǒng)治、注重邊疆地區(qū)的軍事防衛(wèi)功能、貫徹“夷夏之辨”的思想、隨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調整等;第二小問,根據(jù)所學知識從國家疆域與統(tǒng)一、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國防的鞏固、民族國家的發(fā)展角度回答。第(2)問,第一小問,據(jù)材料二從“以達到政治的一體化”、“改良邊疆民眾的生產(chǎn)技術、設立邊疆金融機構并興辦實業(yè)等,以此來發(fā)展邊疆地區(qū)的經(jīng)濟”,“開展邊疆教育,提高邊疆各民族的文化水平,及國民政府下令改正西南少數(shù)民族稱謂,取消歧視稱呼”得出:實行與內地統(tǒng)一的政治體制,注重經(jīng)濟開發(fā)與發(fā)展社會事業(yè),體現(xiàn)了民族平等;第二小問,據(jù)材料二“民國初年,邊疆問題突出,但是北京政府由于諸多原因,無暇籌邊”結合所學知識得出近代列強的侵略,邊疆危機突出,迫使國民政府高度重視;據(jù)材料二“在邊地屯墾及移民實邊,改善邊疆的交通與郵政,改良邊疆民眾的生產(chǎn)技術,設立邊疆金融機構并興辦實業(yè)等”結合所學知識得出內地近代實業(yè)的發(fā)展,加強了邊疆與內地的經(jīng)濟聯(lián)系;據(jù)材料二“國民政府還下令改正西南少數(shù)民族稱謂,取消歧視稱呼”結合所學知識得出近代民族國家意識覺醒,強化了民族認同感;西方民主與平等觀念的傳播,淡化了民族歧視意識。答案(1)特點:突出有效、直接的統(tǒng)治;注重邊疆地區(qū)的軍事防衛(wèi)功能;貫徹“夷夏之辨”的思想,隨時代的變化而不斷調整。(3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