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近期模擬試題匯編文言文(論說類文本)閱讀+答案_第1頁
2024屆近期模擬試題匯編文言文(論說類文本)閱讀+答案_第2頁
2024屆近期模擬試題匯編文言文(論說類文本)閱讀+答案_第3頁
2024屆近期模擬試題匯編文言文(論說類文本)閱讀+答案_第4頁
2024屆近期模擬試題匯編文言文(論說類文本)閱讀+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屆近期名校模擬試題匯編文言文(論說類文本)閱讀+答案

01

一(安徽部分學校聯(lián)考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季桓子以粟千鐘飾夫子,夫子受之而不辭,既而以頒門人之無者。子貢進日:

“季孫以夫子貧故致粟夫子受之而以施人無乃非季孫之意乎?”子曰:“何?”

對曰:“季孫以為惠也?!弊釉唬骸叭?,吾得千鐘,所以受而不辭者,為季孫之惠,

且以為寵也。夫受人財不以成富,與季孫之惠于一人,豈若惠數(shù)百人哉!”

秦莊子死,孟武伯問于孔子曰:“古者同寮有服乎?”答曰:“然,同寮有相

友之義,貴賤殊等,不為同官。聞諸老聃,昔者虢叔、閔天、太顛、散宜生、南

宮括五臣同寮,比德以贊文武。及虢叔死,四人者為之服。朋友之服,古之達禮

者行之也?!?/p>

孔子適齊,齊景公讓登,夫子降一等,景公三辭然后登。既坐,曰:“夫子

降德辱臨寡人,寡人以為榮也。而降階以遠,自絕于寡人,寡人未知所以為罪?!?/p>

孔子答曰:“君惠顧外臣,君之賜也。然以匹夫敵國君,非所敢行也。雖君私之,

其若義何?”

顏雕善事親,子路義之。后跳以非罪執(zhí)于衛(wèi),將死。子路請以金贖焉,衛(wèi)人

將許之。既而二三子納金于子路以入衛(wèi)?;蛑^孔子曰:“受人之金以贖其私昵,

義乎?”子曰:“義而贖之,貧取于友,非義而何?愛金而令不辜陷辟,凡人且

猶不忍,況二三子于由之所親乎?《詩》云:'如可贖兮,人百其身。'茍出金可

以生人,雖百倍古人,不以為多。故二三子行其欲,由也成其義,非汝之所知也?!?/p>

(節(jié)選自《孔叢子?記義》)

材料二:

景公問晏子曰:“國如何則可謂安矣?”

晏子對曰:“上有禮于士,下有恩于民;地博不兼小,兵強不劫弱;百姓內

安其政,外歸其義:可謂安矣?!?/p>

(節(jié)選自《晏子春秋?內篇》)

1.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

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季孫以夫子貧A故B致粟C夫子D受之E而以F施人G無乃H非季孫之意

乎?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貴賤,指地位的尊卑,與《孔雀東南飛》中“貴賤情何薄”的“貴賤”

意思相同。

B.達,文中指通曉、通達,與《出師表》中“不求聞達于諸侯”的“達”

意思不同。

C.愛,即吝惜、舍不得,與《齊桓晉文之事》中“吾何愛一?!钡摹皭邸?/p>

意思相同。

D.劫,文中意為脅迫,與《六國論》中“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的“劫”

意思不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孔子將季桓子所贈的糧食轉送他人,子貢對其行為產生疑惑,孔子解釋

說,接受別人財物不會變得富有,與其惠及一人不如惠及更多人。

B.孟武伯向孔子提出同僚之間是否可以相互服孝的問題,孔子援引老聃所

言的虢叔過世之事為他答疑解惑,并強調這其實符合古代的禮儀。

C.子路將籌措來的財物用以贖回無罪被捕的顏跳,有人質疑子路拿別人錢

財去救贖自己私交好友的正義性,而孔子卻高度贊賞子路的做法。

D.當晏子面對齊景公詢問怎樣才能讓國家長治久安時,他從厚待士人百姓,

不要發(fā)動軍事戰(zhàn)爭、柔服各國諸侯等內政外交提出自己的見解。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而降階以遠,自絕于寡人,寡人未知所以為罪。

(2)茍出金可以生人,雖百倍古人,不以為多。

5.針對齊景公“有禮于士”的行為,孔子拒絕的原因是什么?請結合材料

一簡要概括。

【答案】LACG句意:季孫氏因為您貧窮,所以送給您糧食。您接受了卻把

它施舍給別人,這恐怕不符合季孫氏的本意吧?

“季孫”作主語,“以夫子貧”是謂語部分,前后表意完整,且“以”是因

為的意思,“故”是所以的意思,''故"常用在句子開頭,前句是因,后句是果,

故A處應斷開。

“故”用在句子開頭,領起“致粟”的內容,“夫子”是后面“受之而以施

人”的主語,“無乃……乎”是固定句式,其前應停頓,故CG處應斷開。

2.DA.“貴賤”,均指地位的尊卑。句意:如果有高低貴賤的分別。/一貴

一賤哪里就算薄情呢?

B.“達”,通曉、通達/顯達句意:古代通曉禮儀的人是這樣做的。/并不企

圖在諸侯中顯身揚名。

C.“愛”,均指吝惜、舍不得。句意:吝惜金錢而讓無事的人陷于刑罰。/

我怎么吝惜一頭牛呢?

D.“劫”都有脅迫之意。句意:軍隊強大不脅迫弱國。/卻被秦人積累的威

勢脅迫。

3.DD.“不要發(fā)動軍事戰(zhàn)爭”錯誤,由“地博不兼小,兵強不劫弱”可知,

晏子說的是地域廣博不兼并小國,軍隊強大不脅迫弱國,意在強調不以大欺小、

不以強凌弱,選項曲解文意。

4.(1)但您退下一級臺階來遠離我,有意和我疏遠,我不知自己做錯的原

因。

(得分點)“遠”,形容詞作動詞,遠離;“自絕于寡人”,狀語后置,自于寡

人絕;“絕”,疏遠、斷絕關系;“所以”,表原因,……的原因。

(2)假如出錢就能使人活命,即使拿出的錢是古人的百倍,也不算多。

(得分點)“茍”,假如;“金”,錢;“生人”,使人活命;“雖”,即使;“百

倍古人”,指“拿出的錢是古人的百倍”。

5.①孔子認為齊景公接見自己已是恩賜。②自己作為普通人不能在君王面

前先行。③不能因為君王偏愛就破壞禮義。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季桓子把一千鐘糧食贈送給孔子,孔子毫不推辭就欣然接受了。不久,孔子

就把這千鐘糧食分給弟子中貧窮而沒有糧食吃的人。子貢進言說:“季孫氏因為

您貧窮,所以送給您糧食。您接受了卻把它施舍給別人,這恐怕不符合季孫氏的

本意吧?”孔子說:“為什么這么說呢?”子貢回答說:“季孫氏是把它做為一種

恩惠啊?!笨鬃诱f:“是啊,但是我得到這一千鐘的糧食,之所以接受而不推辭,

就是因為它不僅是季孫氏對我的恩惠,更是我的一種恩寵和榮耀。接受別人的財

物不能夠使人變得富有,與其讓季孫氏的恩惠施與一個人,怎么比得上讓它惠及

數(shù)百人??!”

秦莊子死,盂武伯向孔子問道:”古代有為同僚服孝的嗎?”孔子回答說:

“有啊,同僚有彼此友好的情誼,如果有高低貴賤的分別,就不能稱為同僚了。

我曾聽老聃說過,過去虢叔、閔天、太顛、散宜生、南宮括等五個人同朝為官,

同心同德一起輔佐周文王和周武王。當虢叔去世的時候,其他四個人都為他服喪。

作為同僚為朋友服孝,古代通曉禮儀的人是這樣做的?!?/p>

孔子到齊國去,齊景公請孔子先上一級臺階,孔子卻退下一級臺階(請景公

先行),景公再三推辭這之后登上臺階。落座后,齊景公說:“夫子您降施恩德到

我這里來,我因此為榮。但您退下一級臺階來遠離我,有意和我疏遠,我不知自

己做錯的原因?!笨鬃踊卮鹫f:“國君惠顧我,是您對我的恩賜。但是讓一個平民

百姓與君主相等,這不是我敢做的。雖然您偏愛我,(我如果那樣做的話)把道

義置于何處呢?”

顏蹄很好地侍奉父母,子路很欽佩他。后來顏雕因為沒有犯罪卻被拘捕在衛(wèi)

國,將要被處死。子路請求用贖金來換回他,衛(wèi)國人同意。不久,孔子的一些弟

子把贖金交給子路以便去衛(wèi)國贖回顏雕。有人對孔子說:“接受別人的金錢,去

救贖自己偏愛親近的人,這是義嗎?”孔子說:“就是出于義才去贖他,因為貧

窮才從朋友那里拿錢,不是義是什么呢?愛惜金錢而讓無事的人陷于刑罰,就是

一般的人都不能忍受,何況這些學生對于子路所親近的人呢?《詩經》說:'如

果準我們贖他的命,拿我們一百換他一個?!偃绯鲥X就能使人活命,即使拿出

的錢是古人的百倍,也不算多。所以我的這些學生做了他們想做的事情,子路也

成就了他的義舉,這些道理不是你所能知道的?!?/p>

(節(jié)選自《孔叢子?記義》)

材料二:

景公問晏子說:“國家怎么樣就可以叫做安定了?”

晏子回答說:“君主對士人有禮節(jié),對下面的百姓有恩惠;地域廣博不兼并

小國,軍隊強大不脅迫弱國;國內的百姓對君主的政治感到安心,國外的諸侯由

于他的道義而歸服:這樣,國家就可以叫做安定了?!?/p>

(節(jié)選自《晏子春秋?內篇》)

02

二、(海南??谝荒#╅喿x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凡戰(zhàn),若敵眾我寡,敵強我弱,兵勢不利;彼或遠來,糧餉不絕,皆不可與

戰(zhàn),宜堅壁持久以敝之,則敵可破。法曰:“不戰(zhàn)在我?!碧莆涞轮校趲洷?/p>

河東討劉武周。江夏王李道宗時年十七,從軍,與太宗登柏壁城觀賊陣,顧謂道

宗日:“賊恃其眾,來邀我戰(zhàn),汝謂如何?"對曰:“群賊鋒不可當,易以計屈,

難以力爭。今深溝高壘,以挫其鋒,烏合之徒,莫能持久,糧運將竭,當自離散,

可不戰(zhàn)而擒也。"太宗曰:“汝見識與我相合?!焙蠊潮M夜遁,追入介州,一戰(zhàn)

敗之。

(節(jié)選自《百戰(zhàn)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兩陳相臨,欲言不戰(zhàn),安可得乎?"李靖曰:“昔晉師伐秦,交綏

而退?!端抉R法》曰:“逐奔不遠,縱綏不及。”臣謂綏者,御轡之索也。我兵既

有節(jié)制,彼敵亦正行伍,豈敢輕戰(zhàn)哉?故有出而交綏,退而不逐,各防其失敗者

也。孫武云:'勿擊堂堂之陳,無邀正正之旗。'若兩陳體均勢等,茍一輕肆,為

其所乘,則或大敗,理使然也。是故,兵有不戰(zhàn)、有必戰(zhàn)。夫不戰(zhàn)者在我,必戰(zhàn)

者在敵。"太宗曰:“不戰(zhàn)在我,何謂也?”靖曰:“孫武云:‘我不欲戰(zhàn),雖畫地

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zhàn)者,乖其所之也「敵有人焉,則交綏之間,未可圖也。

故曰不戰(zhàn)在我。夫必戰(zhàn)在敵者,孫武云:'善動敵者,形之,敵必從之;予之,

敵必取之。以利動之,以本侍之?!當碂o人焉,則必來戰(zhàn),吾得以乘而破之。故

日必戰(zhàn)者在敵。"太宗曰:“深乎!節(jié)制之兵。得其法則昌,失其法則亡。卿為纂

述歷代善于節(jié)制者具圖來上朕當擇其精微垂于后世。”

(節(jié)選自《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

5.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

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卿為纂述A歷代B善于節(jié)制者C具圖D來上E朕F當擇G其精微H垂于后

世。

6.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字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壁,文中指營壘,與蒲松齡小說《促織》中“見蟲伏壁上”的“壁”意

思不同。

B.敝,文中指損害,與《燭之武退秦師》“因人之力而敝之”的“敝”意

思不同。

C.御,文中指駕馭、控制,與酈道元《三峽》“雖乘奔御風”的“御”意

思相同。

D.圖,文中指謀取,與柳永詞《望海潮》中“異日圖將好景”的“圖”意

思不同。

7.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道宗雖然年輕,但深諳為臣之道,面對唐太宗的詢問,他巧言迎合,

分析形勢,提出“不戰(zhàn)而擒”的主張,契合唐太宗想法。

B.材料一提出了兩種“不可與戰(zhàn)”的情況,唐太宗征討劉武周的戰(zhàn)斗就符

合第一種情況,于是他們先不與其戰(zhàn),到最后一戰(zhàn)敗之。

C.唐太宗問李靖,兩軍相遇,如果想不戰(zhàn),怎么才能夠做到。李靖引經據(jù)

典,并根據(jù)自己的理解為太宗答疑解惑,太宗深表信服。

D.李靖向唐太宗解釋什么是“必戰(zhàn)者在敵”思想,就是要善于誘敵,敵人

如果沒有人識破,就必然來戰(zhàn),此時可以乘機打敗他們。

8.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群賊鋒不可當,易以計屈,難以力爭。

(2)我兵既有節(jié)制,彼敵亦正行伍,豈敢輕戰(zhàn)哉?

9.兩則材料對“不戰(zhàn)在我”理解有何異同?

【答案】5.CEH你為我編輯整理歷代善于節(jié)制的例子,寫詳細送上來,我要

選擇其中精髓的,流傳后世。

“纂述”的賓語是“歷代善于節(jié)制者”,后面C處斷開;

“具圖”然后再“上”,意思聯(lián)系緊密,E處斷開;

“朕”是主語,“擇”是謂語,“其精微”是賓語,H處斷開。

6.BA.正確。營壘;墻壁。句意:我軍應該長期固守營地。/看見一只小蟲

伏在墻壁上。

B.錯誤。都是損害。句意:我軍應該長期固守營地來等敵軍被拖垮之后,再

一舉殲滅他們。/依靠別人的力量卻反過來損害他。

C.正確。句意:我認為所謂‘綏',就是駕馬的繩索。/即使騎乘奔馳的快

馬,駕著風,也不如船快。

D.正確。謀??;畫。句意:如果敵人有人能夠理解這一點,那么在戰(zhàn)馬相交

的時候,就不能圖謀他們。/他日把這美好的景致畫出來。

7.AA.“巧言迎合”錯,原文“對曰:'群賊鋒不可當,易以計屈,難以力

爭。今深溝高壘,以挫其鋒,烏合之徒,莫能持久,糧運將竭,當自離散,可不

戰(zhàn)而擒也。'太宗曰:'汝見識與我相合。'",看不出是“巧言迎合”。

8.(1)(劉武周)的軍隊鋒芒銳不可當,(我們)用計謀來使他們屈服比較容

易,用實力與他們相爭比較困難。

(1)“易”,容易;“屈”,使……屈服;"難”,困難

(2)我方的軍隊嚴整,對方的敵軍也列隊整齊,(雙方)怎么敢輕易交戰(zhàn)呢?

(2)“節(jié)制”,軍隊嚴整;“正行伍”,列隊整齊;“豈”,怎么。

9.①都表達了不戰(zhàn)的主動權在自己一方的思想。②對于不戰(zhàn)的原因,材料

一強調敵強我弱或者敵人糧餉不絕時不能戰(zhàn)。③材料二強調敵我勢均力敵,無機

可乘時不能輕易開戰(zhàn)。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凡是作戰(zhàn),如果敵眾我寡,敵強我弱,作戰(zhàn)形勢對我們非命不利;或是敵軍

遠道而未,可是糧草卻供應不絕,在這些情況下我軍都不應同敵交戰(zhàn),我軍應該

長期固守營地來等敵軍被拖垮之后,再一舉殲滅他們。兵法說:“不同敵軍作戰(zhàn)

的主動權拿握在我軍手中?!碧瞥?,武德年間,李世民率兵渡過黃河,向東進攻

劉武周。當時江夏王李道宗年齡只有十七歲,也隨軍東征,同李世民一起登上才百

壁城觀察敵情。李世民回過頭來對李道宗說:“劉武周依仗實力強大,想同我們

交戰(zhàn)。你看怎么辦呢?”李道宗回答:“劉武周的軍隊鋒芒銳不可當,我們用計

謀來使他們屈服比較容易,用實力與他們相爭比較困難。目前只有挖深溝筑高壘

挫殺他們的鋒芒。況且這群敵匪也不過是烏合之眾,紀律渙散,不可能持久作戰(zhàn)。

等到糧草短缺,他們就會自行瓦解,那時不經戰(zhàn)斗,就可擒敵了?!崩钍烂裾f:

“你的看法和我完全一致!”后來敵軍果然糧草耗盡,夜里倉皇而逃。李世民帶

兵追至介州,只用一次戰(zhàn)斗,就把敵人徹底打敗。

材料二:

(唐)太宗說:“兩軍相對,想要不戰(zhàn),怎么可以做到?”李靖說:“過去晉

軍攻打秦國時,雙方戰(zhàn)馬相交后就退兵了。《司馬法》中說:“‘追擊潰逃的敵人

不過遠,追蹤主動退卻的敵人不能迫近。我認為所謂‘綏‘,就是駕馬的繩索。

我方的軍隊嚴整,對方的敵軍也列隊整齊,雙方怎么敢輕易交戰(zhàn)呢?所以有出擊

時,戰(zhàn)馬相交而退,敵人撤退時不追趕的情況。大家都是為了避免失敗。孫武說:

“不要去攻擊實力雄厚、陣容整齊的軍隊,不要去攔截旗幟整齊、部署周密的軍

隊?!比绻麅绍妱菥?,若一方輕舉妄動,被對方鉆了空子,就會大敗,戰(zhàn)爭

的道理就是這樣。所以領兵打仗,有時不戰(zhàn),有時一定要戰(zhàn);不戰(zhàn)的原因在我方,

必戰(zhàn)的原因在敵方?!碧趩枺骸安粦?zhàn)在于我方,是什么意思?”李靖說:“孫武

說:'我軍不想與敵軍交戰(zhàn),雖然只是在地上畫出界限權作防守,敵人也無法與

我軍交戰(zhàn),是因為我已設法改變了敵軍進攻的方向。'如果敵人有人能夠理解這

一點,那么在戰(zhàn)馬相交的時候,就不能圖謀他們。所以說不戰(zhàn)在于我方。至于說

必戰(zhàn)在于敵方。孫武說:‘善于調動敵人的人,就故意給對方以假象,敵人就會

根據(jù)這個假象作出和應的舉動;給予敵人一點利益,敵人必然未取。以小利誘動

敵人,以嚴整的伏兵等待敵人進入圍套。'如果敵人沒有人能夠理解這一點,他

們就一定會來戰(zhàn)斗,我們就有機會乘機擊敗他們。所以說必戰(zhàn)在于敵人?!碧?/p>

說:“按規(guī)章制度來控制軍隊,其中的道理很深??!掌握了要領就能長勝而昌盛,

不得要領就會滅亡。你為我編輯整理歷代善于節(jié)制的例子,寫詳細送上來,我要

選擇其中精髓的,流傳后世?!?/p>

03

三(黑龍江大慶三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文本一:

至道無言,非立言無以明其理;大象無形,非立形無以測其奧。道象之妙,

非言不傳;傳言之妙,非學不精。未有不因學而鑒道,不假學以光身者也。夫繭

綠以為絲,織為繳紈,績以楠獻,則王侯服之。人學為禮儀,雕以文藻,而世人

榮之。繭之不緘,則素絲蠹于筐籠;人之不學,則才智腐于心胸。海蚌未剖,則

明珠不顯;昆竹未斷,則鳳音不彰;情性未煉,則神明不發(fā)。譬諸金木,金性包

水,木性藏火。故煉金則水出,鉆木而火生。人能務學,鉆煉其性,則才慧發(fā)矣。

青出于藍而青于藍,染使然也;冰生于水而冷于水,寒使然也:鏡出于金而

明于金,瑩使然也;戎夷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語,教使然也。遠而光華者,

飾也:近而愈明者,學也。故吳竿質勁,非管①羽而不美;越劍性利,非淬礪而

不錯:人性懷慧,非積學而不成。

(節(jié)選自北齊?劉晝《劉子》,有刪節(jié))

文本二:

發(fā)慮憲,求善良,是以^聞②,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

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比年入學,中年考校。一年

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yè)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學取友,謂之小成;

九年知類通達,強立而不反,謂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

懷之。此大學之道也。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yè),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繩,不能安弦;不學博

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于學也,

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

而不反也。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以不

臣于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于

天子,無北面,所以尊師也。

(節(jié)選自《禮記?學記》,有刪節(jié))

【注】①管:箭尾。聞:小的聲名。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

答案標號涂黑。

夫然A故安B其學而親C其師D樂其友E而信其道F是以G雖離師H輔而

不反也。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O

A.“雕以文藻”,用文采來裝飾自己,與《石鐘山記》中“余是以記之”

句式結構不同

B.彰,指清楚、明顯,與《勸學》“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中的“彰”

意思相同。

C.鉆,指鋒利,與《過秦論》“鋤穆棘矜,非錯于鉤戟長錢也”中的“鉆”

意思不同。

D.北面,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時面向北方朝見天子,以“北面”代替

臣子的地位。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蠶繭不拿來抽絲,素絲就會在筐籠里被蛀蝕;人如果不學習,才智就將

朽爛于心中。

B.“戎夷之子”雖然出生時聲音相同,但長大后語言不同,是教育使他們

變成這樣的。

C.古代學校施行每年一次的成績考核制度,不同學習年限的人考察的內容

也有所不同。

D.在求學的道理中,尊敬老師是最難做到的。尊師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

人敬重學業(yè)。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未有不因學而鑒道,不假學以光身者也。

(2)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

14.兩篇文章都談及了學習的問題,請比較二者內容方面的異同。

【答案】10.ADF唯其這樣,才能安心學習,親近師長,樂于與群眾交朋友,

并深信所學之道,因此盡管離開師長輔導,也不會違背所學的道理。

“夫然”與“故”為因果關系,故應在A處斷開;

“安其學而親其師”和“樂其友而信其道”是并列對舉關系,結構相同,故

應在D處斷開;

“是以”是表結果的連詞,前面應斷開,故應在F處斷開。

11、CA.正確?!暗褚晕脑濉?,狀語后置句,常規(guī)語序“以文藻雕”,句意:

用文采來充實自己。/“余是以記之”,賓語前置句,常規(guī)語序“余以是記之”,

句意:我因此記下以上的經過。

B.正確。兩個“彰”都是“清楚、明顯”;句意:昆侖山的竹子不被砍斷,

那么像鳳凰鳴叫的聲音也就發(fā)不清楚。/聲音沒有更加勁疾,但聽的人卻很清楚。

C.錯誤。兩個“錯”都是“鋒利”;句意:越地鑄的劍雖然鋒利,但不經過

淬火磨礪也不會鋒利。/鋤頭木棍也不比鉤戟長矛更鋒利。

D.正確。古時臣子面向北方朝見天子,以“北面”代替臣子的地位。

12、CC.“古代學校施行每年一次的成績考核制度”錯,根據(jù)原文“比年入

學,中年考校。一年視離經辨志,三年視敬業(yè)樂群,五年視博習親師,七年視論

學取友,謂之小成……”,可知成績考核要每隔一年進行一次。也可依據(jù)“中年”

(意為隔年)來判定。

13.(1)沒有不通過學習而能明察大道,不借助治學而能使自身得到榮光的

人。

(1)“因”,通過、經由;“假”,借助;“者”,……的人。

(2)這樣之后,才能足夠教化民眾,改變風俗;周圍的人心悅誠服,遠方

的人依附歸順。

(2)“易”,改變;“說服”,心悅誠服;“懷”,依附歸順。

14.相同點:都談及了學習的重要性。

不同點:①立足點不同:文本一立足于求學者,文本二立足于執(zhí)政者。

②側重點不同:文本一強調學習要累(堅持);文本二強調學習者既要兼顧

正式作業(yè)和課外作業(yè),又要有尊師重教的態(tài)度。

參考譯文:

文本一:

最終極的道是無以言說的,但不用言語來描述解釋就沒有辦法說明倉的義理;

最大的象是沒有形狀的,但不確立形象就沒有辦法看清它的奧秘。道和象的玄妙,

不憑借言辭就不能傳播;而傳播言辭的精妙,不學習就不能精通。沒有不通過學

習而能明察大道、不借助治學而能使自身得到榮光的人。剝繭抽絲,織成細絹,

繪以花紋,那么王侯就穿上它。人通過學習而掌握禮儀,用文采來充實自己,世

人就會贊譽他。蠶繭不拿來抽絲,那么素絲就會在筐籠里被蛀蝕,人不學習,那

么才智就將朽爛于心中。就像海里的蚌不被剖開,體內的珍殊就不會顯露;昆侖

山的竹子不被砍斷,那么像鳳凰鳴叫的聲音也就發(fā)不清楚;人的性情不經過磨煉,

聰明智慧就不會開啟。就比如是金屬和木頭,金屬的性質包含著水,木頭的性質

蘊藏著火。因此熔煉金屬的時候水就出來了,鉆木的時候火就生了。人若能從事

學習,像鉆木煉金一樣磨礪他的性情、那么才能和智慧就發(fā)生了。

青出于藍而青于藍,是染色使得它這樣的;冰生于水而冷于水,是寒冷使得

它這樣的;鏡子出于銅而明亮過于銅,是磨冶使它這樣的;戎夷的后代,出生時

聲音相同,長大后語言卻不同,是后天的教育使他們如此。遠看有光彩的,是修

飾的結果;近看更加明亮的,是學習的功效。因此吳地產的箭雖然強勁,但沒有

箭末的羽毛則不美觀;越地鑄的劍雖然鋒利,但不經過淬火磨礪就不會鋒利;人

雖然本性聰慧,但不積累學問則不會有所成就。

文本二:

執(zhí)政者發(fā)布深思熟慮的法令,選舉賢能的人來輔佐自己,這樣可以得到贊譽,

但不能夠打動眾人。接近賢能的人,親近和自己疏遠的人,可以打動眾人,但起

不到教化百姓的作用。想要教化百姓形成好的風俗,那就一定要通過學習!

古代進行教育的場所,家庭里有私塾,黨里有稱為庠的學校,術里有稱為序

的學校,國家有太學。新生每年都可入學,隔年考試一次。第一年考查學生分析

課文的能力和志趣,第三年考查學生的專業(yè)思想是不是鞏固,同學之間能不能相

親相助,第五年考查學生的知識是否廣博,學生對于教師是否敬愛,第七年考查

學生研討學問的本領與識別朋友的能力,合格的就叫作“小成”;到第九年,學

生對于學業(yè)已能觸類旁通,他們的見解行動已能堅定不移,這就叫作“大成”。

這樣之后,才能足夠教化民眾,改變風俗,周圍的人心悅誠服,遠方的人依附歸

順。這就是大學教育的綱要。

大學的教育活動,按時令進行,各有正式課業(yè);休息的時候,也有課外作業(yè)。

課外不學雜樂,課內就不可能把琴彈好;課外不廣泛運用比喻,課內就不能寫好

詩句;課外不學好如何處理好家室,課內就學不好禮儀。不喜歡那些才藝學問,

就不可能樂于對待所學的正課。所以,君子對待學習,課內受業(yè),要學好正課;

在家休息,要學好各種雜藝。唯其這樣,才能安心學習,親近師長,樂于與群眾

交朋友,并深信所學之道,因此盡管離開師長輔導,也不會違背所學的道理。

大凡求學的道理之中,尊敬老師是最難做到的。尊師才能重道,重道才能使

人敬重學業(yè)。所以君王不以對待臣子的態(tài)度對待臣子有兩種情況:當他在祭祀中

作為祭尸時,則不以臣子相待;當他作為君主老師時,則不以臣子相待。根據(jù)大

學禮制,給天子授課,授課的臣下無需北面而居臣位,這就是為了表示尊師重道

的緣故。

04

四(河南濮陽二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管子曰:“倉縻實而知禮節(jié)?!泵癫蛔愣芍握?,自古及今,未之嘗聞。古之

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鄙袝r而用之亡度,則

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纖至悉也,故其畜積足恃。今背本而趨末,食者甚眾,

是天下之大殘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長,是天下之大賊也。殘賊公行,莫之或止;

大命將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財產何得不蹶!

漢之為漢,幾四十年矣,公私之積,猶可哀痛!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

不入,請賣爵子,既聞耳矣,安有為天下估危者若是而上不驚者?世之有饑穰,

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卒然邊境有

急,數(shù)千百萬之眾,國胡以饋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

罷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畢通也,遠方之能疑者,并舉而爭起矣。乃駭而

圖之,豈將有及乎?

夫積貯者,天下之大命也。茍粟多而財有余,何為而不成?以攻則取,以守

則固,以戰(zhàn)則勝。懷敵附遠,何招而不至!今驅民而歸之農,皆著于本,使天下

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轉而緣南畝,則畜積足而人樂其所矣??梢詾楦话蔡?/p>

下,而直為此縻縻也,竊為陛下惜之。

(賈誼《論積貯疏》)

材料二:

古先圣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于農民農非徒為地利貴其志也。民農則樸,樸

則易用,易用則邊境安,主位尊。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遷徙,輕

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民舍本而事末則好智,好智則多詐,

多詐則巧法令,以是為非,以非為是。

后稷曰:“所以務耕織者,以為本教也?!笔枪侍熳佑H率諸侯耕帝籍田,后妃

率九嬪蠶于郊。是故丈夫不織而衣,婦人不耕而食。故敬時愛日,非老不休,非

疾不息,非死不舍。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梢砸?,不可以損。故

當時之務,不興土功,不作師徒,不酒醴聚眾,為害于時也。茍非同姓,農不出

御,女不外嫁,以安農也。

(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上農》,有刪改)

15.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

的答案標號涂黑。

古先圣王之所A以導B其民者C先D務于農E民F農非徒G為地利H貴其

志也。

16.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根本,與《孔雀東南飛》中“本自無教訓”的“本”意思相同。

B.被,遭受,與《促織》中“聞妻言,如被冰雪”的“被"意思不同。

C.遠,遠方的人,與《過秦論》中“深謀遠慮”的“遠”用法不同。

D.于,對于,與《師說》中“于其身也”的“于”意思和用法都相同。

17.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賈誼從正反兩個方面進行論證,條理清楚,有極強的邏輯力量;他直抒

政見,切中時弊,指陳利害,激切鋒利,對漢朝統(tǒng)治者提出了好建議。

B.賈誼以有勇力者、罷夫羸老、遠方之能疑者的表現(xiàn),指出了天下財力困

乏的嚴重危害,提醒統(tǒng)治者要做好準備工作以應對這些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

C.材料二認為百姓舍棄農業(yè)從事工商家產就簡單,家產簡單就會隨意遷徙,

那么當國家有了災難的時候,百姓會想遠走高飛,遷徙避難,沒有安居之心。

D.對于統(tǒng)治者來說,國家想要長治久安,需要采取一系列具體得當?shù)拇胧?/p>

如避免大搞建筑,拒絕動員征兵,禁止聚眾縱酒,禁絕男女對外婚嫁。

18.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國胡以相恤?

(2)故敬時愛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

19.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論述內容方面有什么異同?請簡要概括。

【答案】15.CEH句意:上古圣王教導百姓的方略,首先是致力于農業(yè)。使

百姓從事農業(yè)不僅僅是為了得到土地的利益,還是為了陶冶他們的心志。

“所以”是固定詞語,表手段,中間不能停頓,''導其民”是動賓結構,中

間不能停頓,“者”是停頓的標志,所以第一處應斷在c處;

“務于農”

的意思是致力于農業(yè)生產,是狀語后置句,其后不能跟“民”字,所以第二

處應斷在E處;

“為地利”和“貴其志”都是動賓結構,二者斷開,所以第三處應斷在H處。

16、AA.錯誤。根本,指農業(yè);本來。句意:現(xiàn)在(很多人)放棄根本(農業(yè))

而去從事商業(yè)和手工業(yè)。/本來就沒有受過好的教育。

B.正確。遭受;覆蓋。句意:夏禹和商湯都曾遭受過水災或早災。/聽了妻

子的話全身好象蓋上冰雪一樣。

C.正確。形容詞作名詞,遠方的人;形容詞,深遠的。句意:使敵對的人降

順,使ji的人歸附。/深遠的謀略。

D.正確。都是介詞,對于。句意:因為這樣會妨害農時。/對他自身。

17、D“禁絕男女對外婚嫁”表述不準確,原文說“農不出御,女不外嫁”

有一個前提“茍非同姓”,可見,為了避免同姓婚嫁,是可以從外地娶妻或者遠

嫁外鄉(xiāng)的。

18.(1)如果不幸而發(fā)生縱橫各(方圓)二三千里的大旱,國家拿什么來救濟

百姓呢?

(得分點)“即”,如果,假如;“方”,方圓;“胡”,什么;“恤”,救濟,周

濟。

(2)因此人們重視時令、珍惜光陰,不到年老不肯停止,不遇疾病不肯休

息,不到死不肯放棄農事。

(得分點)“敬”,重視,愛惜;“疾”,患??;“舍”,放棄。

19.①相同點:兩則材料都寫出了農業(yè)生產對于維護國家穩(wěn)定的重要性。

②不同點:材料一側重勸諫君主重視積貯,以維護國家穩(wěn)定,提高抗風險災

禍的能力;材料二則側重闡述應把百姓約束在土地上,以便于君主的管理。

參考譯文:

材料一:

管子說:“糧倉充實了,人民才會了解和遵守各種社會禮儀和規(guī)范?!卑傩杖?/p>

衣少食而能治理的事,從古到今,還不曾聽說過。古人說:“一個男子不耕作,

就要有人挨餓;一個婦女不織布,就要有人受凍?!鄙a東西有時節(jié)的限制,可

是使用它沒有限度,那么社會上的財富一定會缺乏。古人治理天下,特別細致周

到,所以國家的積蓄足以作為治國的依靠,現(xiàn)在(很多人)放棄根本(農業(yè))而去

從事商業(yè)和手工業(yè),白吃飯的人很多,這是國家的大害;奢侈浪費的風氣一天天

增長,這是國家的大禍。這兩種禍害公然盛行,沒有人制止它們;國家將要覆滅,

沒有誰挽救它。生產糧食的人太少而浪費糧食的人很多,天下的財產怎么會不枯

竭呢!

漢朝自從建立政權以來到現(xiàn)在將近四十年了,國家和個人的積累還少得令人

痛心。錯過了天時,沒有下雨,老百姓就有后顧之憂;年景不好沒有收入,朝廷

就賣官鬻爵,百姓就賣兒鬻女,這樣的情況已經傳到皇上您的耳朵里了,哪里有

治理國家(已經)危險到這種地步而皇上卻不驚懼的呢?世上有荒年有豐年,這是

大自然的規(guī)律,夏禹和商湯都曾遭受過水災或早災。如果不幸而發(fā)生縱橫各(方

圓)二三千里的大旱,國家拿什么來救濟百姓呢?如果邊境突然發(fā)生緊急情況,

成千上萬的士卒,國家用什么去供給他們呢?兵災、旱災交互侵襲,社會上財富

必然非常缺乏,膽大力壯的人就會橫行劫掠攻擊,疲憊瘦弱的人就會易子而食。

政治沒有完全走上軌道,邊遠地方對朝廷懷有二心的人,就會一齊發(fā)難爭奪天下,

到那時皇上才驚慌起來,圖謀對付他們,難道還來得及嗎?

積蓄糧食,是關乎國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如果糧食多而財物有余,干什么不

能成功呢?憑著它進攻就能奪取,憑著它防守就能固守,憑著它作戰(zhàn)就能勝利。

使敵對的人降順,使遠方的人歸附,招撫誰誰能不到來呢!如果驅使百姓使之回

到農業(yè)上來,都依附到農業(yè)生產這個根本上,讓天下的人都自食其力,讓那些從

事商業(yè)、手工業(yè)以及游手好閑、不勞而食的人,都改變過來走向田間(從事農業(yè)),

那么積貯就會充足,人民也就安居樂業(yè)了。本來可以依靠積貯使天下富足安定,

卻造成這種令人害怕的局面,我私下里為您感到痛惜。

材料二:

上古圣王教導百姓的方略,首先是致力于農業(yè)。使百姓從事農業(yè)不僅僅是為

了得到土地的利益,還是為了陶冶他們的心志。百姓務農思想就會純樸,純樸就

容易役使,容易役使則邊境安寧,君主的地位也就尊貴。百姓舍棄農業(yè)這個根本

而致力于工商業(yè)等末節(jié),他們的家產就簡單,百姓的家產簡單,就會輕易遷徙,

輕易遷徙,那么國家有了災難,他們就會存心避而遠之,沒有安居之心。百姓舍

棄農業(yè)這個根本而致力于工商業(yè)等末節(jié),就喜好耍弄智謀,喜好耍弄智謀行為就

詭詐多端,行為詭詐多端就會鉆法令的空子,把對的說成錯的,把錯的說成對的。

后稷說:“之所以從事耕織,就是要以此作為根本的教化?!彼蕴熳佑H自率

領諸侯耕種祭祀用田,后妃率領后宮九嬪到郊外養(yǎng)蠶。所以男子不從事紡織卻有

衣穿,女子不從事耕作卻有飯吃。所以要慎守農時、珍惜光陰,不到年老不肯停

止,不遇疾病不肯休息,不到死不肯放棄農事。上等田,一人耕作能養(yǎng)活九人。

下等田,一人耕作可養(yǎng)活五人。供養(yǎng)的人數(shù)可以增加,不可減少。所以農忙之時,

不得興土木,不得動員征兵,不得聚眾請酒,因為這樣會妨害農時。如果不是因

為避免同姓婚嫁,男子不得從外地娶妻,女子不得遠嫁外鄉(xiāng),以此穩(wěn)定務農的人。

05

五(廣東惠州三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士之可貴者,在氣節(jié)不在才智。天下未嘗無材智之士,而世之亂也,恒以用

才騁智者馳鷲太過,釣奇竊名以悅其君,卒致無窮之禍,而氣節(jié)之士不與焉。氣

節(jié)者偃蹇可畏,而才智者聰慧可喜??上舱撸滓猿晒?,亦易以致亂;欲制禍亂

于未萌之先,非得可畏者而任之,不可也。

漢汲長孺、吳張子布輩,皆負氣自高,昌言倨色,不少屈抑以取合當世,視

人君之尊不為之動,遇事輒面爭其短,無所忌。此皆流俗所謂憩人也,而朝廷恒

倚之以為重,狐鼠之盜聘其進退以為恭肆,彼豈用區(qū)區(qū)之才智以服人哉!人望而

憚之,以其節(jié)之足尚也。國家可使數(shù)十年無材智之士,而不可一日無氣節(jié)之臣。

譬彼甘脆之味,雖累時月不食,未足為??;而姜桂之和,不可斯須無之。人君無

可畏者在其側,欲無危敗難矣。

余少慕古之慧者,欲起長孺、子布與之交而不可得,則思博交海內之士以觀

其所存。謂余為慧者有矣而慕乎慧者未始或見豈節(jié)義之士獨少于今之時乎抑遇合

之術固有不同也。今也天子懲近代之弊,立諫凈,風厲在位,俾得言事,誠得慧

者出以應其求,則治道可冀矣。

同邑潘君伯理甫,年七十余,而以慧名其窩,豈慕長孺輩者乎?于其名可從

而知其志,惜其老而不獲見于用也。然有志者不累乎用舍,居乎家、行乎鄉(xiāng),與

用邦國奚異焉?使長孺、子布為布衣,亦將聞于時、傳于后,其肯泯然與庸眾人

等乎!君居其名、師其道,言論事為必有卓乎越于世者,是亦余之所慕者也,愿

造君之窩而相與論之。

(方孝孺《慈窩記》)

2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

的答案標號涂黑。

謂余為慧者A有矣B而慕乎慧者C未始D或見E豈節(jié)義之士F獨少于今之

時乎G抑遇合之術H固有不同也。

2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與”,意為親附,與“與贏而不助五國”的“與"意思相同。

B.“負”,意為依仗,與“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的“負”意思不同。

C.“區(qū)區(qū)”,意為小、少,與“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的“區(qū)區(qū)”意思不同。

D.“見”,表示第一人稱“我”,與“信而見疑”的“見”用法不同。

2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社會秩序混亂的時候,有一些人會運用才智討好君王,最終招致無窮

的禍患。

B.汲長孺和張子布都是很有氣節(jié)的人,不為君王的權勢所動,有時遇事當

面爭論。

C.作者很仰慕“憩”人,很希望有這樣的人出來響應天子的請求,實現(xiàn)國

家的大治。

D.作者認為潘理甫談論事情有超越一般人的地方,所以希望能夠去拜訪他

與他交談。

2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昌言倨色,不少屈抑以取合當世。

(2)然有志者不累乎用舍,居乎家、行乎鄉(xiāng),與用邦國奚異焉?

24.方孝孺認為“士之可貴者,在氣節(jié)不在才智”的理由有哪些?

【答案】20.BEG說我“慧”的人有不少,但是我所仰慕的“慧”人卻還未

曾謀面,難道有節(jié)義之士只有在現(xiàn)在這么少了嗎?還是相遇而欣賞的方法本來就

有所不同?

“矣”是句末語氣助詞,其后B處斷開;

“豈……乎”是表完整語義的反問句,前后EG處斷開

21、DA.正確。句意:可是有氣節(jié)的人卻不這么做(不親附君王)。/親附秦

國而不幫助其他五國。

B.正確。依仗;背。句意:都依仗意氣,自負正直。/頭發(fā)花白的老人不會

在路上背著或者頂著東西了。

C.正確。小、少;自己的私情。句意:。/因此我心懷私情不愿廢止奉養(yǎng),遠

離祖母。

D.錯誤。都表被動,被。句意:憐惜他年老而不被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