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誦讀《書憤》公開課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1頁
古詩詞誦讀《書憤》公開課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2頁
古詩詞誦讀《書憤》公開課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3頁
古詩詞誦讀《書憤》公開課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4頁
古詩詞誦讀《書憤》公開課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古詩詞誦讀《書憤》公開課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書憤》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披文入情,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學習陸游的愛國精神。

2.進一步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鑒賞方法。

【教材分析】

《書憤》是陸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詩感情沉郁,氣韻深厚。緊扣“憤”,句句是憤,字字是憤。憤而為詩,憤中含悲,憤中含憂,憤中有報國之意。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

千百年來中華民族身上有一種可貴的情感。屈原說“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司馬遷說,“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曹植說“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文天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譚嗣同說,“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世紀偉人鄧小平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我們一起來學習陸游的《書憤》,來體驗和感受這份激蕩、滾燙的情懷。

二、作者和寫作背景

1.回顧“以意逆志,知人論世"。

2.讀懂一首詩,應該了解其人,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對于陸游,你了解多少?如果讓你用“一個()的陸游”介紹作者,你會在括號里填什么詞或詞組?為什么填這個詞或詞組?

3.寫作背景

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時他已是62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在家閑居了6年。少年時的志向眼看就要化為泡影,在悲憤失望中他揮毫寫下了這首詩。)

(當時黃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廣大地區(qū)都被金人占領,茍且偷安的南宋小朝廷,除了向敵人稱臣進貢外,什么作為都沒有。

三、整體感知

1.初讀詩歌。要求:讀準字音,讀準節(jié)奏。

2.再讀詩歌:結合注釋,梳理詩意。

3.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悲憤,然而并不絕望,還有豪壯的感情蘊藉其中。)

4.請一位同學讀一讀,讀出這種感情來。

5.聽一聽朗誦,體會這種感情。

6.齊讀。讀準字音和節(jié)奏的同時,要讀出悲憤的感情。

四、合作探究

1.這首詩的題目是“書憤”,是什么意思?

明確:“書憤”——抒發(fā)胸中抑郁、悲憤之情。

2.有人說:全詩無一“憤"字,卻處處有“憤”。你們認可嗎?

(一)首聯:“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1.聯系時代背景,回答:“世事艱”具體指什么?

明確:投降派對敵人妥協退讓,對愛國志士排擠打壓。)

2.補充:公卿有黨排宗澤,帷幄無人用岳飛。(陸游《夜讀有感》)

劇盜曾從宗父命,遺民猶望岳家軍。(陸游《書憤》)

3.慨嘆追思當年立志恢復中原的曲折艱難,激憤地指斥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不思恢復的軟弱?!澳侵?一詞,深沉真切地吐露了時過境遷之后,有志之士的辛酸失望感和憂憤創(chuàng)痛感。其悲其恨,其憤其憂都是本出于“中原北望氣如山”的堅定信守,都是本出于“掃胡塵"、“靖國難”以“見九州同"的忠心赤膽。追懷往事,嘆惋當年,濃重深永地在志不獲展、才不見用的悲憤之情上刻下了一個大寫的“義”字。

(二)頷聯:“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1.書寫的正是早年宋軍在瓜洲渡和大散關與金兵作戰(zhàn),宋軍大敗金兵、收復失地、大獲全勝令人鼓舞的兩大戰(zhàn)事,而詩人也曾在此兩地親上前線,勘查地形,刺探敵情,可以想見他當年投身戰(zhàn)斗恢復失地的強烈愿望。

2.這兩句寫景的句子有什么特點?有什么作用?

明確:純意象的組合,戰(zhàn)船、戰(zhàn)馬、酷烈的戰(zhàn)爭壞境、險要的軍事據點,組成了兩幅氣勢宏大的戰(zhàn)爭場面,形象地描繪除了了水陸兩路大軍進攻敵人的壯麗場面,畫面開闊、壯觀。有力地烘托了作者早年“氣如山”的豪情壯志。

并沒具體描寫戰(zhàn)爭,只是寫出了兩地的場景:雄關秋風立戰(zhàn)馬,雪夜渡口列戰(zhàn)船。營造了一種濃重的戰(zhàn)爭氛圍,沒寫戰(zhàn)爭場面而戰(zhàn)爭確實存在。樓船、鐵馬、雪夜、秋風給人以戰(zhàn)爭的悲壯蒼涼感。

3.昔年之壯舉與今日之衰頹形成對比,對比之中可見詩人之悲憤——大業(yè)難成、壯志未酬。

頸聯:“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1.這里運用了哪一個典故?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明確:用了南朝劉宋名將檀道濟自許為“萬里長城”的典故。作者以檀道濟自喻,“空自許”,跟“世事艱”照應,既是對自己年事已高,壯志難酬的感嘆,又是對投降派的憤怒指責。

2.一個“空"字,抒發(fā)了詩人慨然長嘆的的失望之情。詩人以“鏡中衰鬢已先斑”的這種“顧影自憐"的舉止思緒,完成了“憤”而“憂"之的情志輻射。

(四)尾聯:“《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1.這里又采用了哪一個典故?用意何在?

明確:用了諸葛亮上表后主劉禪,出師北伐的典故?!潛P諸葛亮堅持北伐的壯舉,表明自己至死也不會放棄恢復中原之志。

“誰堪伯仲間”,含蓄地譴責了南宋朝廷畏敵如虎、茍且偷安,以致收復大業(yè)無人領軍,抒發(fā)壯志難酬的憤懣。諸葛亮之積極進取與南宋統治者之茍且偷安對比。

2.不僅是在呼喚盼望如諸葛亮般的曠世英才挺身而出,挽狂瀾于即倒,而且是追慕效法諸葛亮來自勵心志自明信念,深沉而又強烈地抒發(fā)了詩人雖“憤”猶“忠"的立誓報國之情。

3.補充:

“《出師》一表千載無”——《游諸葛武侯書臺》

“一表何人繼《出師》"——《七十二歲吟》

“凜然《出師表》,一字不可刪”——《感秋》

“出師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燈更細看"——《病起書懷》

4.聯系歷史背景,想一想,陸游為什么特別喜歡吟詠諸葛亮?

明確:諸葛亮率軍伐魏,臨行前上《出師表》給主劉禪,表示“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边@段話正表達了陸游的心聲。因此他反復吟唱,以表明自己恢復中原的志愿。

五、課后小結

1.四憤——憤報國無門、憤壯志未酬、憤年華空老、憤無人領軍。

2.《書憤》,首聯“憤"中彰“義”,頷聯“憤"中發(fā)“悲”,頸聯“憤"中寄“憂”,尾聯“憤"中鑄“忠”,全詩落筆于大義,顯志于盡忠,起承轉合皆以“憤"字貫串,是一首氣韻渾厚,感情激昂悲愴,沉郁憤激的著名詩章。

3.造成詩人“憤”的根源是什么?

明確:憤的根源是南宋朝廷的“主和派”,他們是阻撓抗金救國的絆腳石,是絞殺愛國力量的劊子手。陸游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他的悲憤更是那個時代所有英雄的悲憤!

4.作者的“憤”中含“恨”,“憤”中含“悲”,“憤”而生“涼”,“憤”而生“嘆”,從而形成了本詩沉郁豪雄的風格。

5.這首詩被稱為是陸游“一生感情(愛國)經歷的藝術概括”,請找出詩歌中陸游的情感經歷。

明確:早年:“氣如山”,恢復中原之志

壯年:“樓船”“鐵馬”,抗金勝利的豪邁之情

晚年:“衰鬢”,年事已高,壯志未酬之情

6.自由讀背,各自讀背,齊背。

六、比較閱讀

臨安春雨初霽

陸游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背景: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時陸游已62歲,在山陰閑居了6年之后,奉召到臨安,宋孝宗任命他權(代理)知嚴州(現在浙江建德)軍州事,并對他說:“嚴陵山水勝處,職事之暇,可以賦詠自適。"

兩詩有哪些不同之處?

明確:

(1)內容上,《書憤》追溯往昔,《臨安春雨初霽》立足現實。

回顧往事和感喟人生綰合一處,是《書憤》選材熔材的特點。在大散關前線的從戎經歷,是令詩人激動萬分的人生輝煌一頁。而今,朝中無諸葛亮式的人物,陸游“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隴頭水》),只落得兩鬢染霜扼腕長嘆。

《初霽》則聚焦于客居京華“小樓一夜"的生活和感觸。淅瀝春雨之中,杏花叫賣聲里,陸游草書品茗百無聊賴。朝廷諸公尸位素餐不圖恢復,詩人雖蒙起復實為閑官。與《書憤》直抒悲憤不同,《臨安春雨初霽》面對冷酷的現實,心灰意懶無可奈何,只得在寂寞無聊中打發(fā)時光。

(2)情感上,《書憤》直抒胸臆,《臨安春雨初霽》深沉含蓄。

《書憤》以酣暢淋漓之筆猛力抨擊了死氣沉沉的現實政治?!杜R安春雨初霽》的思想情感則顯得深沉含蓄?!伴e作草”“戲分茶"的表面閑適之中,透露的是客居京師的煩悶郁抑。“素衣莫起風塵嘆”,表面上是告誡自己不必作杞人之憂,然而,讀者分明聽到詩人對“世味"的一聲聲低沉嘆息。所“嘆”者何?表面上是嘆息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自己不如掛冠歸去躬耕鄉(xiāng)野,實質上是嘆息自己報國無門不受重用?!罢l令騎馬客京華"一語透露了此中信息。天子詔令入京,陸游本欲有所作為,一句“賦詠自適”的評語令陸游壯志難酬欲哭無淚,酸楚、抑郁和憤懣,真是銘心刻骨難以排遣。但《臨安春雨初霽》并未將這種情感直露出來,而是隱藏于“聽春雨"賣杏花”“閑作草"戲分茶”的表面文章之下,顯得深沉含蓄。

風格上,《書憤》悲壯蒼涼,《臨安春雨初霽》清麗婉轉。

這種風格,集中表現于兩詩頷聯。在陸游的作品中,“鐵馬秋風"和“杏花春雨”是帶有強烈個性、凸現風格特征的兩種意象。“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作者用經濟洗練的筆墨勾勒出兩個戰(zhàn)爭場面。這是南宋初對敵戰(zhàn)爭的兩次勝利。寒夜雪飄,紛紛大雪給兩軍決戰(zhàn)營造了悲壯的氛圍,深秋風勁,颯颯秋風給躍馬擊敵染上了蒼涼的色彩。給人以一種壯美感?!靶且灰孤牬河?,深巷明朝賣杏花”,給讀者帶來的審美感覺則是柔美。思前想后徹夜難眠,淅淅瀝瀝的春雨滴落在詩人心頭,直至次日凌晨聽到深巷中傳來斷斷續(xù)續(xù)的杏花叫賣聲。作者“寫哀”,而以“樂景”襯之,用清新雋永的語言,描繪出“杏花春雨江南"的地域風貌,構成了清幽空寂的意境,表現出清麗婉轉的風格。

(4)結構上,《書憤》時空交錯,《臨安春雨初霽》定點描摹。

《書憤》像一幅幅零散的圖畫被作者以“憤”這根貫穿首尾的紅線連綴,不相連屬的多種意象的融合。結構上超越時空,便于總攬一生經歷,也便于發(fā)抒一腔悲情。《臨安春雨初霽》則更像一幀風景長卷,一幅幅翻過,每一幅都銜接自然耐人尋味。

《書憤》的結構方式,一、二兩聯以簡潔概括的語言敘事,三、四兩聯以慷慨悲涼的筆觸抒情。從歌舞升平的南宋都城,到鐵蹄踐踏的中原大地,從淮左東路的瓜洲渡口,到漢中南鄭的大散關頭,縮萬里于尺幅之內,詩人“視通萬里"。從諸葛武侯的揮師北伐,到南宋朝廷的屈辱求和,寓古今于片言之中,詩人“思接千載”?!杜R安春雨初霽》敘事,立足于臨安“深巷"客舍的一所“小樓”之中,摹狀的是輾轉反側憂思愁悶的“一夜"景象。動詞的連續(xù)運用形成了清晰的敘事脈絡,使全篇銜接自然婉轉流利。《書憤》抒報國無門之“憤”,記事融情,情緣事生,事與情緊密相聯;《臨安春雨初霽》生客居京師之“嘆”,以事為主以感為賓,事與情妙合無垠。

七、總結全文

1.陸游用他的詩文和行動來表達他對祖國最深沉的愛。愛國主題不但貫穿了他長達60年的創(chuàng)作歷程,而且融入了他的整個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