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課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教學課件高中歷史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0/33/1E/wKhkFmZ0wN6AFLzdAAIOAM7YkzQ624.jpg)
![第8課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教學課件高中歷史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0/33/1E/wKhkFmZ0wN6AFLzdAAIOAM7YkzQ6242.jpg)
![第8課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教學課件高中歷史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0/33/1E/wKhkFmZ0wN6AFLzdAAIOAM7YkzQ6243.jpg)
![第8課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教學課件高中歷史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0/33/1E/wKhkFmZ0wN6AFLzdAAIOAM7YkzQ6244.jpg)
![第8課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教學課件高中歷史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2/M00/33/1E/wKhkFmZ0wN6AFLzdAAIOAM7YkzQ624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材料1:“法令者人主之大柄,而國家治亂安危之所系……法令既行,紀律自正,則無不治之國”。
——包拯《包拯集·上殿劇子》【“法家”的包拯】【“儒家”的包拯】
材料2:治平之世,明盛之君,必務德澤,罕用刑法。
——包拯《包拯集·請不用苛虐之人充監(jiān)司》包拯,我國古代著名的司法官員。其清正廉潔,剛正不阿,世人稱之為“包青天”。
第8課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課標要求:(1)知道中國先秦時期成文法的產(chǎn)生過程,以及這一時期思想家對于德治、法治關系的討論;(2)知道自西漢起歷代王朝法律、禮教并用的統(tǒng)治手段。夏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德治與法治之爭秦朝引經(jīng)決獄漢朝以經(jīng)注律魏晉唐約律合流宋
元
明
清法律儒家化禮法之爭禮法結合習慣法
→成文法漢:禮法開始結合魏晉:進一步推動法律與教化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相輔相成):禮法結合唐:禮法結合的典范律令儒家化引經(jīng)注律時空坐標《湯刑》《禹刑》《九刑》以法治國秦律《唐律疏議》禮法結合《九章律》律例合編《宋刑統(tǒng)》《大清律例》基層教化鄉(xiāng)約法律教化重視家訓宗法禮制一、先秦時期的德治與法治1.夏商西周時期---德治與法治的產(chǎn)生(1)德治:西周統(tǒng)治者為維護社會等級秩序,建立了以宗法為核心的禮治,同時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進步性。(2)法治:法律的產(chǎn)生:《左傳》記載,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湯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國家可能已經(jīng)有了法律。2.春秋戰(zhàn)國時期:德治與法治之爭(1)子產(chǎn)“鑄刑書”之爭:早期的德治與法治之爭法治春秋時期,鄭國的子產(chǎn)“鑄刑書”,制定了中國歷史最早的成文法。德治叔向反對子產(chǎn)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罰適用于亂世,公布刑書會使老百姓更注重爭端,而不顧道德禮義。德治思想的淵源:西周法治思想的淵源一、先秦時期的德治與法治(2)儒家與法家之爭:第二次德治與法治之爭
①背景:東周時期,王室衰弱,大國爭霸,禮崩樂壞。諸侯國君紛紛尋找治國新思想,其中以儒家的德治思想與法家的法家思想影響最大。
②表現(xiàn):a.內容之爭:儒家認為人性善,主張德治,代表人物是孔子和孟子??鬃犹岢?,統(tǒng)治者要“為政以德”“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度消耗民力。孟子建議統(tǒng)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法家認為人性惡,主張法治,代表人物是商鞅和韓非。韓非提倡君主不要談仁義,而要以法、術、勢駕馭臣下;君主賞罰分明,則臣民必能守法奉令;為保證法令暢通,韓非主張“以法為教”“以吏為師”。2.春秋戰(zhàn)國時期:德治與法治之爭
b.評價:儒家主張通過道德禮義教化民眾,重視民生與民意,宣稱“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但儒家思想并不適用于兼并戰(zhàn)爭激烈的戰(zhàn)國時期。在重視富國強兵的君主看來儒家的仁政和德治思想,難以落到實處。孟子雖然說“仁者無敵”,但實際上卻無助于國君實現(xiàn)他們的強國抱負;相反,法家思想既能帶來富國強兵的現(xiàn)實利益,又滿足了各國君主專制的愿望。秦王嬴政讀過韓非的著作后說:“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也!”在法家思想指引下,秦國富國強兵,最終統(tǒng)一六國,建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學派治國思想治國手段理論來源評價儒家孔子:①為政以德②不過度消耗民力主張德治,通過道德教化民眾,仁和禮的手段人性善重視民生與民意,民本思想發(fā)展;不適應兼并戰(zhàn)爭的需要,不被統(tǒng)治者接受孟子:①施仁政于民,省刑罰,薄稅斂②民貴君輕法家商鞅:保護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頒行法令,獎勵耕戰(zhàn))“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法和刑的手段人性惡適應統(tǒng)治者需要,利于富國強兵和君主專制,推動秦統(tǒng)一;嚴刑峻法,易造成暴政。韓非:①君主要以法、術、勢駕馭臣下。②君主賞罰分明,臣民必守法令。【歸納】先秦時期儒家與法家的治國思想與手段【拓展】先秦時期“德治”與“法治”的不同及關系不同德治法治政治思想“禮”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最理想工具“法”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最理想工具人性論性本善性本惡統(tǒng)治方法重視人的教化和道德認為君主應當實現(xiàn)王權的專制,提倡法、術、勢戰(zhàn)爭觀反對不義戰(zhàn)爭,希望實現(xiàn)禮治主張武力統(tǒng)一,加強中央集權治國理念主張賢人治國,施行仁政,為政以德注重立法,以法為教,以吏為師【關系】先秦儒家在力主“德治”的同時并不排斥“法治”,先秦法家在力主“法治”的同時也承認基本道德的存在。“德治”與“法治”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中一直都不是相互排斥、水火不容的,而德治與法治相互結合的社會治理方法也是古往今來越來越明顯時的一種共識。秦朝
以法家思想治國,推動了律的編纂1.秦漢時期漢朝沿襲秦律,制《九章律》秦漢:律令并行2.魏晉時期律令儒家化
將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倫理法的性質及以儒家思想為立法、注律以及司法實踐中定罪量刑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魏晉時期律令儒家化二、秦漢至隋唐時期的法律與教化材料一(案情回放):甲父與丙爭言相斗,丙以佩刀刺甲父,甲即以杖擊丙,誤傷甲父,甲當何論?
或曰“毆父也,當梟首?!薄ㄋ危├顣P編纂:《太平御覽》第六卷材料二:董仲舒《決獄》曰:“臣愚以父子至親也,聞其斗,莫不有怵悵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詬父也?!洞呵铩分x,許止父病,進藥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誅。甲非律所謂毆父,不當坐?!?/p>
——(宋)李昉編纂:《太平御覽》第六卷根據(jù)材料二,指出董仲舒判案的依據(jù)。結合時代背景思考原因。漢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儒家知識分子以經(jīng)注律。律令儒家化引用儒家經(jīng)典作為審理案件的依據(jù),稱“引經(jīng)決獄”說明漢代法律儒家化已經(jīng)開始①原因:二、秦漢至隋唐時期的法律與教化①原因:漢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儒家知識分子以經(jīng)注律。
《晉律》首先確立“準五服以制罪”的定罪量刑原則,把“五服”制度與法律相結合,凡親屬之間犯罪,在刑法方面的適用原則是:親屬相犯(如殺、傷等),以卑犯尊者,處罰重于常人,關系越親,處罰越重;若以尊犯卑,則處罰輕于常人,關系越親,處罰越輕。在民事方面,如財產(chǎn)轉讓時違反法律,則關系越親,處罰越輕。
——曾憲義《中國法制史》
魏明帝在朝廷設置律博士,命令專用儒家思想來解釋律令,進一步推動了··思考:“準五服以制罪”的量刑原則是什么?目的是什么?②特點:法律以親屬之間的尊卑親疏為量刑原則之一③目的:維護儒家的三綱五?!拔宸保匆詥史闃酥颈硎居H屬間血緣親疏及尊卑,共分五等,故稱“五服”律令儒家化二、秦漢至隋唐時期的法律與教化《貞觀律》《永徽律》《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議》律
刪繁就簡(唐初)
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兩者猶昏曉陽秋相須而成者也。五刑之中,十惡尤切,虧損名教,毀裂冠冕,特標篇首,以為明誡?!爸\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聞父母喪,匿不舉哀,流;告祖父母、父母者絞,從者流;祝詛祖父母、父母者,流。
——《唐律疏議》以《唐律疏議》為例,概括唐律的特點。評價:中國現(xiàn)存最早、最為完整的封建法典,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唐律---禮法結合的典范(1)法律:編纂《唐律疏議》二、秦漢至隋唐時期的法律與教化
(2)教化:
唐朝的禮樂制度主要體現(xiàn)在開元禮中,……其中吉禮的內容主要是祭祀,賓禮的主要內容是接待周邊國家的君主和使節(jié),軍禮的主要內容是軍事活動中的儀式,嘉禮主要包括成人、婚嫁、朝議、養(yǎng)老等嘉慶儀式,兇禮主要內容則是有關喪、葬及兇年賑撫、勞問疾苦等。
——趙毅、趙軼峰《中國古代史》
(南北朝)顏之推整齊門內,提斯子孫?!佒啤额伿霞矣枴芳曳▊?,然后可以言養(yǎng)人?!缎绿茣ちb傳》特點:體系龐大、體例嚴謹、內容繁復的禮儀法典,
秦漢以來封建禮儀制度的集大成之作。
②社會層面:重視家訓,強化基層教化
①提倡禮治:《大唐開元禮》二、秦漢至隋唐時期的法律與教化朝代法律成果教化成果法律與教化的關系秦——漢魏晉南北朝唐法家思想治國,推動了律的編纂對立沿襲秦律制成《九章律》尊崇儒術以經(jīng)注律禮法開始結合儒家知識分子以經(jīng)注律律令儒家化進一步推動律令儒家化《貞觀律》→《永徽律》
↓
《永徽律疏》
即《唐律疏議》《大唐開元禮》重視家訓唐律---禮法結合的典范二、秦漢至隋唐時期的法律與教化朝代法律宋朝元朝明朝清朝
《問刑條例》是《大明律》的子法律。由于朱元璋制定的《大明律》不可更改,在實行的過程中難免會存在著法律與現(xiàn)實脫節(jié)的情況。為適應社會的需要,矯正《大明律》不可更改的弊端,在明朝中期以后,條例成為一種被廣泛運用的法律形式。
弘治13年(1500年)整理修訂了279條條例,頒行天下,“永為常法”,這就是《問刑條例》。
——曾代偉主編《中國法制史》
(一)宋元明清的法律【思考】宋以后的法律制定的什么特點?多以《唐律》為藍本;開創(chuàng)了律例合編新體例沿用唐代法律體系;宋刑統(tǒng)《天圣令》唐宋法律整體棄用,但在司法實踐中廣泛援引唐律。以唐律藍本制定《大明律》,重視“例”,重修《問刑條例》,開律例合編的體例。沿襲《大明律》,重視例,制定《大清律例》。三、宋元至明清時期的法律與教化(1)積極性:①推動中華法系的形成與發(fā)展,進一步弘揚了儒家傳統(tǒng)道德倫理。②以禮入法,以仁為本,慎用刑罰,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2)消極性:①禮法結合,將道德和法律的界限模糊化,使判案有相當主觀性及隨意性。②不利于人民法治意識的形成,法治意識淡薄。勸誡圖說
明代【合作探究】“禮法結合,儒法并用”這一特點有什么積極性、以及局限性?三、宋元至明清時期的法律與教化(一)宋元明清的法律他們是中華法系的守護者,也是中華法系的化身,是禮法結合的典范材料1:二十九歲中進士“除大理評事,……以父母皆在,辭不就?!薄罢⒊瘎傄?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皆憚之”“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非吾子若孫也?!薄端问贰ぐ鼈鳌芬园@位史上著名的清官為例,為什么他在百姓心中會有如此高之推崇?
材料2:中華法系的偉大,不僅僅體現(xiàn)在清明官員身上,廣大中等以上的官員或多或少也在思考著與實踐著這些精神……基本上起到了懲惡揚善的巨大作用,絕大部分民眾和官吏都力圖避免違反禮制和法刑。
——鄧勇《試論中華法系的核心文化精神及其歷史運行》材料3:吾中華法系之復興,與民族之復興,實為一貫而不可分也。由于中華法系所具有的精神、貢獻,可以成為醫(yī)治世界危機的藥方,其復興勢在必然?!針s根等編著《中國傳統(tǒng)法學述論——基于國學視角》三、宋元至明清時期的法律與教化(一)宋元明清的法律
理學從北宋周敦頤開始,到南宋朱熹集大成,程朱理學在南宋后期逐步確立統(tǒng)治地位。朱熹(一)宋朝的教化(2)傳播方式:(1)背景:三、宋元至明清時期的法律與教化2.鄉(xiāng)約的約束
儒學士人投身基層教化,以鄉(xiāng)約教化鄉(xiāng)里。北宋呂大鈞兄弟是鄉(xiāng)約的創(chuàng)造者,《呂氏鄉(xiāng)約》是儒學士人教化鄉(xiāng)里的范本?!秴问相l(xiāng)約》材料:呂大鈞兄弟受《周禮》《禮記》的影響,在北宋王安石變法提出治理鄉(xiāng)村的保甲法之后,為了證明儒家思想同樣可以為治理鄉(xiāng)村社會做出貢獻,在辭官回鄉(xiāng)后創(chuàng)制《呂氏鄉(xiāng)約》。它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成文鄉(xiāng)約,對后世影響甚大。《呂氏鄉(xiāng)約》的宗旨在于使鄉(xiāng)民能“德業(yè)相勸,過失相規(guī),禮俗相交,患難相恤”,要求鄉(xiāng)民按照“長幼有序”原則遵守相關禮儀規(guī)定。它列舉了酗酒、賭博、斗毆、失信、造謠等不良行為,制定了相關的懲罰措施?!秴问相l(xiāng)約》規(guī)定“約正一人或二人,眾推正直不阿者為之。專主平?jīng)Q賞罰當否”。“每月一聚,具食;每季一聚,具酒食”?!坝鼍蹠瑒t書其善惡,行其賞罰”。“若約有不便之事,共議更易”?!皡问相l(xiāng)約于君政官治之外別立鄉(xiāng)人自治之團體,尤為空前之創(chuàng)制”?!扒宜s四事,偏重道德。經(jīng)濟教育諸要務,均在合作范圍之外?!薄x編自侯少龍《傳統(tǒng)鄉(xiāng)約與古代鄉(xiāng)村治理研究》等鄉(xiāng)約——鄉(xiāng)里中訂立的共同遵守的規(guī)約(一)宋朝的教化三、宋元至明清時期的法律與教化(二)明朝的教化(三)清朝的教化1.宣講明太祖的“六諭”,使鄉(xiāng)約逐漸帶有強制力;2.明朝儒學士人常常引用《大明律》來解釋“六諭”,不遵鄉(xiāng)約的百姓受到處罰,甚至送官府治罪。材料:朱元璋繼承“禮法結合”、“德主刑輔”的思想傳統(tǒng),要求“明禮以導民,定律以繩頑”,就是以封建禮教來束縛人民,用封建刑罰來鎮(zhèn)壓人民。
——張晉藩:《中國法制通史》基本延續(xù)明朝模式,但宣講內容變成康熙帝“圣諭十六條”和雍正帝《圣諭廣訓》,宣講時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原本有儒學士人發(fā)起的教化百姓的鄉(xiāng)約,經(jīng)政府推廣而具有約束力,并與法律合流。圣諭十六條圣諭廣訓清朝鄉(xiāng)約儀式【思考】相比宋朝,明朝鄉(xiāng)約有什么變化?(1)形式上繼承儒家倫理教化精神,實質上是強制宣傳最高統(tǒng)治者的意志。(2)君主專制強化,皇權加強對基層社會的控制。三、宋元至明清時期的法律與教化材料:宋代一些地方實行鄉(xiāng)約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揚善懲惡,制定規(guī)約進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間組織和相關的賞罰,明清時期,宣講“圣諭”成為鄉(xiāng)約最重要的內容。當時,由地方官吏廣泛推行鄉(xiāng)約制度,設立鄉(xiāng)約組織,每月召集百娃宣講,教化,康熙九年頒布了鄉(xiāng)約組織必須宣講的《上諭十六條》,內容包含“重農(nóng)桑以足衣食”“訓子弟以禁非為”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個人門面租賃合同標準格式
- 中外商品采購合同樣本
- 專項商業(yè)助學貸款合同及其條款
- 萬畝荒山綠化承包合同協(xié)議
- 二手房買賣合同
- 2025年度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大型地塊)1
- D類資金信托合同(浮動收益類)
- 個人商用房抵押借款合同模板
- 三人合伙投資合同書
- 中外合資飯店合作開發(fā)合同
- 2024年高考英語讀后續(xù)寫高分寶典專題08讀后續(xù)寫肢體動作描寫積累1(詞-句-文)講義
- 商業(yè)與公積金貸款政策
- 時政述評培訓課件
- 2022屆高三體育特長生家長會
- 不對外供貨協(xié)議
- 2024屆高考作文主題訓練:時評類(含解析)
- 260噸汽車吊地基承載力驗算
- 公司新員工三級安全教育培訓(車間級)
- 北師大版高三數(shù)學選修4-6初等數(shù)論初步全冊課件【完整版】
- 老子道德經(jīng)全文講解學習課件
- 企業(yè)更名通知函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