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T-5462-2012架空輸電線路覆冰觀測技術條件_第1頁
D-T-5462-2012架空輸電線路覆冰觀測技術條件_第2頁
D-T-5462-2012架空輸電線路覆冰觀測技術條件_第3頁
D-T-5462-2012架空輸電線路覆冰觀測技術條件_第4頁
D-T-5462-2012架空輸電線路覆冰觀測技術條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架空輸電線路覆冰觀測技術規(guī)定2012-11-09發(fā)布2013-03-01實施國家能源局發(fā)布ofoverheadtransmissionline批準部門:國家能源局施行日期:2013年3月1日2012年第9號按照《能源領域行業(yè)標準化管理辦法(試行)》(國能局科技類與技術條件》等63項行業(yè)標準(見附件),其中能源標準(NB)172012年11月9日序號標準編號標準名稱采標號批準日期實施日期架空輸電線路覆冰觀測技術規(guī)定 2.1一般規(guī)定 2.2觀冰站(點)選址 2.3觀冰站覆冰觀測 2.4觀冰點覆冰觀測 2.5試驗線路覆冰觀測 2.6冰災線路覆冰觀測 3.1一般規(guī)定 3.3濕度 3.4風向和風速 3.5降水量 3.6能見度 3.10天氣現(xiàn)象 4.1覆冰觀測年度報表編制 4.2覆冰觀測年度報表填寫 4.3覆冰觀測資料統(tǒng)計方法 附錄A雨凇塔(架)導線覆冰記錄簿 附錄B試驗線路覆冰記錄表 附錄C試驗線路覆冰觀測成果記錄表 附錄D覆冰觀測年度報表 附錄E氣象觀測年度報表 2.3Icingobservationofs 2.5Icingobservationoftestlin 2.6Icingobservationoficed 4Icingobservationdatacompila 4.1Compilationoficingobservat 4.2Fillinginicingobservationa 5.1Compilationrequirementofmeteor AppendixAConductoricingbookofglazetow AppendixBIcingrecordoftestline AppendixCIcingobservationrecordoftestline AppendixDIcingobservationrecordannual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 Listofquotedstandards Addition:Explanationofprovisions 1.0.2本標準適用于架空輸電線路工程觀冰站(點)的規(guī)劃、選1.0.3觀冰站址應選擇在重冰區(qū)域。觀測資料應代表區(qū)域性的1.0.4觀冰點址應選擇在覆冰區(qū)域。觀測資料應代表局部地段1.0.5觀冰站(點)應根據(jù)工程設計需要與工程自然環(huán)境特點配1.0.7觀測項目記錄時間應采用北京時間,北京時間20時為日界。少于1個覆冰期。2.1.2觀冰站應針對工程設計需要和工程自然環(huán)境特點配置觀覆冰及氣象觀測的儀器設備,地面氣象觀測場應與雨凇塔相鄰。2.3.2雨凇塔設計荷載標準應不低于50年一遇。2雨凇塔布置檔距應不小于10.0m。3雨凇塔導線架設高度應為離地2.2m、10.0m,導線型號宜為LGJ—400/50。取10cm長度冰體稱重。冰階段及覆冰種類記錄符號應符合表2.3.5-1的規(guī)定。覆冰種類判別應符合表2.3.5-2的規(guī)定。表2.3.5-1各覆冰階段及覆冰種類記錄符號發(fā)展消融、崩潰雨凇(~)~f~b~x霧凇(V)V混合凍結(~V)~Vf~Vb~Vx濕雪(*)表2.3.5-2覆冰種類判別雨凇霧凇雨霧凇混合凍結濕雪晶狀氣溫(℃)0.0~—3.0~—1.0~—6.0~降水類別小雨、毛毛雨或霧霧或毛毛雨霧有霧、毛毛雨或小雪雪或雨夾雪半透明、密實、無孔隙粗顆粒、不透明細粒、不透明不成層,似無孔隙白色不透明堅硬、光滑、濕潤濕潤松、脆、較堅硬、較濕潤較松散、較濕潤續(xù)表2.3.5-2雨凇霧凇雨霧凇混合凍結濕雪晶狀形狀色澤橢圓形、玻璃橢圓形、白色白色橢圓形、不光滑圓形、白色附著力牢固較牢固輕微振動就容易脫落較牢固易被風吹掉(mm)為單位。導線上覆冰大小分布差異較大時,可分別測量幾測量方法見圖2.3.6。圖2.3.6各種覆冰截面長徑和短徑測量方法2測量覆冰圍長,應在垂直導線方向將冰體削出一整齊截面,測量形狀及圍長。2.3.7導線覆冰重量觀測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測量標準:當各種覆冰長徑達到或超過表2.3.7標準時,應測量覆冰長、短徑及冰重;覆冰長徑小于本規(guī)定表2.3.7標準時,應測量覆冰的長徑和短徑。覆冰種類覆冰長徑(mm)雨凇霧凇或混合凍結2測量方法:用盒箱(長度25cm)輕輕卡住導線,用刮冰刀小心取下冰體,連同盒箱一起稱重,扣除盒箱重量得到冰重,精確到克。每米冰重應按下式計算:L——覆冰體長度(cm);g——冰體凈重(g)。2.3.8導線覆冰觀測數(shù)據(jù)應使用鉛筆(H)記錄,對數(shù)據(jù)的改正,應劃改,不得涂、擦、刮、貼。雨凇塔導線覆冰記錄應按照本規(guī)定附錄A規(guī)定的格式填寫。2.4觀冰點覆冰觀測2.4.1雨凇架應由兩組相互垂直的角鋼組成,兩根角鋼之間安裝一根導線。2.4.2雨凇架布置應滿足下列要求:1雨凇架的布置方向可按東西和南北兩個方向架設。2雨凇架導線架設離地高度應為2.2m,檔距應為3m~5m,導線型號選擇原則上應符合本規(guī)定第2.3.3條規(guī)定。2.3.4~2.3.8條規(guī)定。1試驗線路應設置于實際擬建設線路工程經過的重冰區(qū)段4分裂導線的布置應包括擬建線路的推薦分裂導線形式以1在試驗線路起止點范圍內、距線路垂直距離20m~100m2在試驗線路各檔距中設置離地高度2m的固定風6在三相導線各檔距1/4及1/2處附近的間隔棒上安裝靜7試驗線路及觀測系統(tǒng)所使用的電源必須穩(wěn)定可靠并滿足2安裝在三相導線各檔距1/4及1/2處附近的間隔棒上靜3為保證無線信號的接收效果,工作間不應離試驗線路3線路的覆冰冰重是根據(jù)觀測系統(tǒng)測試出的線路各點張力錄在本標準附錄B的表格中。2.6.6根據(jù)冰災線路重建需要,可設立短期觀冰點進行覆冰2.6.7冰災線路覆冰觀測記錄應按照本標準附錄A規(guī)定的格式3氣象要素觀測3.1.4地面觀測場宜配置自動觀測儀器,每天應進行最少24次無法實現(xiàn)02時定時觀測,觀測記錄應按照本標準第5.3.6條規(guī)定處理。裝和維護等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地面氣象觀測規(guī)范第1部分:3.2.2配有自動觀測儀器或溫度計的觀冰站應做氣溫的連續(xù)記08、14、20時4次定時人工觀測,觀測記錄最高、最低氣溫,并應計算日平均值。3.2.3氣溫的測量高度應為離地1.5m。3.2.4氣溫的觀測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地面氣象觀測規(guī)范第6部分:空氣溫度和濕度觀測》QX/T50的規(guī)定。3.3.1觀測內容應包括相對濕度、水汽壓和露點溫度,分別以百分數(shù)(%)、百帕(hPa)和攝氏度(℃)為單位。3.3.2配有自動觀測儀器或濕度計的觀冰站應做濕度的連續(xù)記錄,并應選取日最大值、最小值及計算日平均值;未配置自動(自記)觀測儀器的或自動(自記)觀測儀器不能正常工作時,應做02、時應查算相對濕度、水汽壓和露點溫度,也可按下列公式計算相對濕度、水汽壓和露點溫度。式中:U——相對濕度(%);e——水汽壓(hPa);Ew——干球溫度t所對應的純水平液面飽和水汽壓(hPa);Etw濕球溫度tw所對應的純水平液面的飽和水汽壓A——干濕表系數(shù)(℃-1),由干濕表類型、通風速度及濕球結冰與否而定,其值按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地面氣象觀測規(guī)范第6部分:空氣溫度和濕度觀測》QX/T50干3.3.3濕度的測量高度應為離地1.5m。3.4.2配有自動觀測儀器和自記儀器的觀冰站應做風向和風速3.4.3配有自動(自記)觀測儀器的觀冰站風向和風速的測量高度應為離地10m。未配有自動(自記)觀測儀器速的測量高度宜為離地2m。3.5.2配有自動(自記)觀測儀器的觀冰站應做降水量的連續(xù)記3.5.4降水量的觀測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地面氣象觀測規(guī)范3.6.1配有自動觀測儀器的觀冰站應做能見度的連續(xù)記錄。未配有自動觀測儀器的或自動觀測儀器不能正常工作時,應做02、3.6.2人工觀測能見度應是視力正常的人在四周視野中1/2以3.6.3觀測能見度不足0.1km記0.0。3.6.4能見度的觀測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地面氣象觀測規(guī)范3.7.3日照的觀測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地面氣象觀測規(guī)范第3.8.1觀測的內容為本站氣壓,以百帕(hPa)為單位,取1位3.8.2配有自動觀測儀器或氣壓計的觀冰站應做氣壓的連續(xù)記3.8.3氣壓的觀測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地面氣象觀測規(guī)范第3.9.3測量雪深可用量雪尺或普通米尺,觀測記錄應符合下列1每天08時在觀測地點觀測記錄。3平均雪深不足0.5cm應記為0;若08時未達到測定雪深3.9.4雪深的觀測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地面氣象觀測規(guī)范第2當天氣現(xiàn)象判斷困難,應結合氣象要素的變化4.1.2覆冰觀測年度報表應在雨凇(塔)架導線覆冰記錄簿基礎4.1.5覆冰觀測年度報表應統(tǒng)計各月覆冰種類和各月覆冰次數(shù)4.1.7覆冰觀測年度報表應按照本標準附錄D規(guī)定的格式填寫,并應按本標準第4.3節(jié)規(guī)定的方法統(tǒng)計。報表中應注明出現(xiàn)1覆冰觀測編號欄應填寫覆冰過程的次序編號和當次覆冰9備注欄應填寫當次覆冰觀測的重要細節(jié)或覆冰物特征的13本年度覆冰綜述欄填寫本站(點)在本年度的覆冰情況,間,覆冰密度與標準冰厚按本標準第4.3節(jié)規(guī)定的方法計算。14線型、線徑欄應填寫本站(點)在本年度架設的導線型號和直徑。15單位欄應填寫本報表中物理量的計量單位。16儀器設備欄應填寫本站(點)在本年度觀測中使用的儀器4.3覆冰觀測資料統(tǒng)計方法4.3.1應用實測覆冰長徑、短徑、重量計算覆冰密度,應按下式式中:p——覆冰密度(g/cm3);G——實測每米覆冰重量(g/m);a——覆冰長徑(mm);r-——導線半徑(mm)。4.3.2應用實測覆冰重量計算標準冰厚,應按下式計算:4.3.3應根據(jù)觀冰站(點)本年度的觀測記錄計算標準冰厚,統(tǒng)計整理標準冰厚的年度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4.3.4應根據(jù)觀冰站(點)本年度的觀測記錄計算覆冰密度,統(tǒng)計整理覆冰密度的年度最大值、最小值和平均值。4.3.5覆冰計算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電力工程氣象勘測技術規(guī)5氣象觀測資料整編5.1.3氣象觀測年度報表應依次記錄相應覆冰過程中逐日正點儀器的或自動(自記)觀測儀器無法正常工作時,應記錄定時觀5.1.4氣象觀測年度報表應依次記錄相應覆冰過程中逐日觀測5.1.6氣象觀測年度報表應記錄各次覆冰過程的紀要、天氣概5.1.7氣象觀測年度報表應按照本標準附錄E規(guī)定的格式填5.2.3氣象觀測年度報表各項目應填寫相應的覆冰編號和觀測5.2.4自動(自記)觀測記錄應填寫在氣象觀測年度報表的逐時2逐時風速按正點前10min測量的風速平均值記錄,逐時3逐時降水量、日照時數(shù)按相鄰正點間1h測量的累計值記1定時風向風速按每日02、08、14和20時4次觀測數(shù)據(jù)記2定時降水量抄錄20~08時和08~20時兩個時段的觀測數(shù)據(jù),并統(tǒng)計抄錄當日20時至次日20時的降水總量填入氣象觀08時至次日08時的降水總量,填入氣象觀測年度報表定時降水量項目當日的08~08時欄內。3雪深按每日08時觀測數(shù)據(jù)記錄。5.2.6覆冰過程相應氣象記錄統(tǒng)計結果表1應填寫各次覆冰過5.2.7覆冰過程相應氣象記錄統(tǒng)計結果表2應填寫各次覆冰過覆冰過程相應氣象記錄統(tǒng)計結果表應按本標準附錄E中表風速等項目應統(tǒng)計過程平均值。5.3.2每次覆冰過程相應的降水量、日照時數(shù)、天氣現(xiàn)象日數(shù)等項目應統(tǒng)計過程合計值。過程中各類天氣現(xiàn)象日數(shù)應依據(jù)天氣現(xiàn)象摘要欄的記錄統(tǒng)計。5.3.3覆冰過程中氣溫、相對濕度、水汽壓、露點溫度、最大風速的過程極值應從各項目記錄的日極(最)大、小值中選取,雪深的最大值應從逐日值中選取,并記錄出現(xiàn)時間。5.3.4一次覆冰過程中某風向的平均風速應按式(5.3.4-1)統(tǒng)計,一次覆冰過程中某風向頻率應按式(5.3.4-2)統(tǒng)計。式中:V——一次覆冰過程中某風向平均風速(m/s);Vi——一次覆冰過程中某風向記錄風速(m/s);72次覆冰過程中某風向出現(xiàn)回數(shù)的合計。式中:F次覆冰過程中某風向的頻率;N——一次覆冰過程中各風向記錄總次數(shù)。5.3.5無夜間值守時,3次定時觀測,02時記錄的統(tǒng)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氣溫、相對濕度、風向風速的記錄,有自記記錄的用訂正后的自記值代替。日平均值按4次記錄統(tǒng)計,并在備注欄注明。2無自記記錄時,氣溫用當日最低氣溫與前一日20時氣溫的平均值代替;相對濕度用08時記錄代替,并在紀要欄中注明;水汽壓、露點溫度、能見度、風速和風向欄空白,日平均按3次記錄統(tǒng)計。5.3.6觀測記錄缺測處理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自動觀測記錄正點記錄缺測時,用人工平行觀測記錄代替。若未進行人工平行觀測,用自動觀測記錄前后兩正點數(shù)據(jù)內視為缺測。其中02時氣溫無法計算求得時,用08時記錄代替。后10min取接近正點的10min平均風速和最多風向代替,如缺A.0.1雨凇塔(架)導線覆冰記錄簿封面(表A.0.1)。站(點)名A.0.2雨淞塔(架)導線覆冰記錄表(表A.0.2)。觀測時間導線方向AB導線離地高度導線型號長徑(mm)短徑(mm)截面積(mm2)總重(g)盒重(g)凈重(g)每米冰重(g/m)同時氣象風向雪深天氣現(xiàn)象覆冰覆冰種類及占比例覆冰內部覆冰外部覆冰A方向B方向序號觀測時間覆冰類型天氣狀況風速1風速2風向標準冰厚1234試驗線路覆冰觀測成果記錄表序號過程持續(xù)時間最大冰重最大冰厚覆冰類型最大扭轉度數(shù)()子導線振動次數(shù)最大幅值持續(xù)時間最大頻率最大水平幅值最大垂直幅值持續(xù)時間123456序號過程持續(xù)時間最大最大冰厚覆冰類型最大扭轉度數(shù)()子導線振動次數(shù)最大幅值持續(xù)時間最大頻率最大水平幅值最大垂直幅值持續(xù)時間78注:1過程持續(xù)時間是指達到一定覆冰量(一般>1kg/m)的覆冰過程的起、止時間,以月-日-時-分的格式記錄;附錄D覆冰觀測年度報表D.0.1覆冰觀測年度報表封面(表D.0.1)。D.0.2覆冰觀測年度報表(表D.0.2)。表D.0.1覆冰觀測年度報表封面省(市、自治區(qū)):抄錄人校對人審核人難州興只吸同時氣象要素區(qū)鋼區(qū)回卿其他覆冰物膜為御為畫平憫導線型號獎要為臥解為御為畫聚半聚快回觀測日期R工為家螺中各月覆冰種類各月覆冰次數(shù)及觀測次數(shù)月份備注月份備注12341234~V~V*線型、線徑長徑、短徑、線徑:mm;冰重:g/m;氣溫:℃;風速:m/s;離地高度:m;密度:g/cm3;冰厚:mm儀器名稱規(guī)格型號生產廠名附注附錄E氣象觀測年度報表E.0.3相對濕度見表E.0.3。E.0.5露點溫度見表E.0.5。E.0.610min風見表E.0.6。E.0.7定時風見表E.0.7。E.0.8降水量見表E.0.8。E.0.10定時降水及天氣現(xiàn)象見表E.0.10。E.0.11日照時數(shù)見表E.0.11。E.0.12氣壓見表E.0.12。E.0.14其他相關記錄見表E.0.14。省(市、自治區(qū))觀測場海拔風速感應器離地高度審核人校對人抄錄人表E.0.2氣溫覆冰編號年月日覆冰編號年月日覆冰編號年月日覆冰編號年月日平均最低濕度(%)平均最大最小平均最大最小溫度(0.1℃)平均最大最小編號年月日向速向速向速向速向速向速向速向速向速向速向速向速表E.0.7定覆冰編號年月日定時風向風速風向風向表E.0.8自動(或自記覆冰編號年月日覆冰編號年月日風速(0.1m/s)平均最大向速向速向速向速向速向速向速向速向速向速向速向速風速風向時間平均最大風向風向風向時間覆冰編號年月日定時降水量(0.1mm)覆冰編號年月日覆冰編號年月日表E.0.13-1覆冰過程相應氣象覆冰編號時段氣溫(0.1℃)相對濕度(%)水汽壓(0.1hpa)平均最高時間最低時間平均最大時間最小平均最高時間最低時間雪深(cm)夜間(20-08時)白天(08-20時)平均最低露點溫度(0.1℃)氣壓(0.1hpa)風(0.1m/s)降水量日照時數(shù)雪深天氣現(xiàn)象摘要平均最高時間最低時間平均最高時間最低時間平均最大風向時間合計合計最大時間號編時段風向NES出現(xiàn)回數(shù)風向頻率風速合計平均風速最大風速天氣日數(shù)WC雨雪冰針霧輕舞露霜雨凇霧凇吹雪積雪結冰大風覆冰編號時段天氣概況紀要備注儀器名稱規(guī)格型號號碼廠名檢定日期相對濕度水汽壓露點溫度自記風定時風自記降水定時降水能見度日照雪深《地面氣象觀測規(guī)范第1部分:總則》QX/T45《地面氣象觀測規(guī)范第3部分:氣象能見度觀測》QX/T47《地面氣象觀測規(guī)范第4部分:天氣現(xiàn)象觀測》QX/T48《地面氣象觀測規(guī)范第5部分:氣壓觀測》QX/T49《地面氣象觀測規(guī)范第8部分:降水觀測》QX/T52《地面氣象觀測規(guī)范第12部分:日照觀測》QX/T56家能源局2012年11月9日以第9號公告批準發(fā)布。 2.1一般規(guī)定 2.2觀冰站(點)選址 2.3觀冰站覆冰觀測 2.4觀冰點覆冰觀測 2.5試驗線路覆冰觀測 3.1一般規(guī)定 3.3濕度 3.4風向和風速 3.5降水量 4覆冰觀測資料整編 4.2覆冰觀測年度報表填寫 5氣象觀測資料整編 5.1氣象觀測年度報表編制 我國電網的建設和安全運行的影響愈顯突出。特別是2008年1月中旬至2月上旬,我國南方地區(qū)電網大范圍遭遇了歷史罕見的1.0.2低電壓等級和配電線路一般分布在城鎮(zhèn)等用電負荷中心1.0.4觀冰點是對局部區(qū)段或微地形點的覆冰觀測,觀測年限測資料至少需要5年~10年。作為區(qū)域觀冰站,其觀測年限應盡2.1.1根據(jù)工程設計的需要,結合工程區(qū)域的導線覆冰輕重程2.1.2觀冰站配置觀測設施及儀器設備長期在惡劣自然環(huán)境下體積的量杯等,為保障上雨淞塔測量的人員安全還應配備安全2.1.3雨凇塔和地面氣象觀測場布設場地應設在能較好地反映高海拔地區(qū)觀測站可提前到10月,推遲到次年4月結束。觀冰站觀冰站址覆冰量級應大于20mm,正常年覆冰過程應在2次可建立在不同的地形處,包括一般地形和覆冰特別嚴重的微地觀冰點覆冰量級每年度應不小于10mm,常年覆冰過程應在1應取50年的設計要求,雨淞塔設計荷載標準應不低于50年一遇,單種覆冰過程記錄,如黃茅埂觀冰站1989年第63次雨凇過程,4月13日17時50分開始至12時止,記錄為:4ml3d~1750—14d~b852—~×105?—1200凍結覆冰過程,2月27日16時30分開始至3月7日13時10分止,2m27d~41630-V2030—28d~Vb11—29d~V,1250—V1530—3mld~Vb22?2—2dV61?—~Vb80?—v91?—~V,1030—3dVo?3—~Vb1030—V1250—~V,—4d~VbO35—~Vx20?—V:41?—6d~V,7112.3.5雨凇是一種較光滑的透明或半透明的密實冰層,是由較大顆粒的過冷雨滴(注)或毛毛雨滴在導線表面上凍結而成。雨凇一般在導線的迎風面上形成,而且在氣溫不很低的情況下出現(xiàn)(一般0.0℃~—3.0℃)。密度較小的雨凇往往呈混濁的半透明的毛玻霧凇是一種白色不透明的松脆的冰,是嚴寒時由過冷卻的霧滴(有時包括細小的毛毛雨滴)在寒冷的導線表面上凍結而成。霧凇形成的過程與雨凇相反。霧凇一般都在導線的迎風面上生長,其氣溫一般為一3.0℃~—8.0℃。在外形上具有無定形結構的特氣里,由霧滴蒸發(fā)而產生的過飽和水蒸氣升華直接凝結在物體上而成,是一種呈毛茸茸的非常松脆的干燥冰。晶狀霧凇的密度比粒狀霧凇小得多?;旌蟽鼋Y又稱混合凇,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單種冰層重疊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