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光現(xiàn)象單元練習-八年級物理上冊同步課堂(蘇科版)(解析版)_第1頁
第三章光現(xiàn)象單元練習-八年級物理上冊同步課堂(蘇科版)(解析版)_第2頁
第三章光現(xiàn)象單元練習-八年級物理上冊同步課堂(蘇科版)(解析版)_第3頁
第三章光現(xiàn)象單元練習-八年級物理上冊同步課堂(蘇科版)(解析版)_第4頁
第三章光現(xiàn)象單元練習-八年級物理上冊同步課堂(蘇科版)(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第頁第三章光現(xiàn)象單元練習一、單選題1.在無其它光源的情況下,用綠光照射全身白毛、紅眼睛的小白兔,則會看到的是()A.兔子全身都是綠色B.兔子身上的毛是綠色的,眼睛是紅色C.兔子身上的毛是綠色,眼睛是紫色D.兔子身上的毛是綠色的,眼睛是黑色 【解析】用綠光照射全身白毛、紅眼睛的小白兔,白色的毛能反射各種色光,所以兔子身上的毛是綠色的;紅色的眼睛會吸收綠光,所以眼睛呈現(xiàn)黑色,故D項符合題意。故選D。2.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A.在陽光下曬被褥可以殺菌,這主要是利用了陽光中的紅外線B.彩虹的外側(cè)為紅色,內(nèi)側(cè)為紫色C.陽光透過樹葉間的縫隙射到地面上,由于折射形成行形狀各異的光斑D.雨后的彩虹是太陽光的色散現(xiàn)象,其中紅、綠、黃是色光的三原色【解析】A.在陽光下曬被褥可以殺菌,這主要是利用了太陽光中的紫外線,陽光中的紫外線具有殺菌消毒的作用,故A錯誤;B.彩虹是光的色散得來的,其從外到內(nèi)依次是:紅、橙、黃、綠、藍、靛、紫,故B正確;C.陽光在濃密的樹蔭下形成的光斑是由于光的直線傳播(即小孔成像),故C錯誤;D.雨后的彩虹是太陽光的色散,色光三原色為紅、綠、藍,故D錯誤。故選B。3.若要使圖中的反射光線射中墻壁上的A點,可行的方法是()A.只將平面鏡水平向左移動B.只將平面鏡水平向右移動C.只將平面鏡豎直向上移動D.只將激光筆逆時針方向旋轉(zhuǎn)一定角度(如圖箭頭方向)【解析】AB.將平面鏡水平向左、右移動,入射光線不變,入射點的位置不變,則反射光線也不會改變,不能射中A點,故AB不符合題意;C.將平面鏡豎直向上移動一段距離,雖然入射光線方向不變,但入射點向上移動,則反射光線也向上移動,光斑會向上移動,能射中A點,故C符合題意;D.入射點不變,入射光線逆時針轉(zhuǎn)動一定角度,入射角變大,根據(jù)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角也隨之變大,光斑會向下移動,不能射中A點,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C。4.小明同學在課外用直徑不同的紙筒制成如圖所示的裝置做小孔成像實驗,如果外筒左側(cè)中央有一個很小的三角形小孔,點燃蠟燭并置于小孔前一段距離,貼在內(nèi)筒左側(cè)半透明紙上能看到清晰的像。關于小孔成像,下列判斷正確的是()A.半透明紙上成的是整個蠟燭倒立的實像B.像的形狀不是三角形,而是圓形的亮斑C.增大蠟燭到小孔的距離并向右拉動內(nèi)筒,像變大D.其他不變,僅移動內(nèi)筒,既可成放大也可成縮小的像【解析】A.半透明紙上成的是燭焰倒立的實像,故A項錯誤;B.小孔成像所成像是倒立的實像,是倒立的燭焰的形狀,故B項錯誤;C.增大蠟燭到小孔的距離,像會變小,向右拉動內(nèi)筒,像會變大,而同時增大蠟燭到小孔的距離,并向右拉動內(nèi)筒,像可能變小也可能變大,故C項錯誤;D.其他不變,僅移動內(nèi)筒,即物距不變,像距變大或變小,既可成放大也可成縮小的像,故D項正確。故選D。5.如圖所示的四種現(xiàn)象中,由于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是()A.插入水中的鉛筆好像彎折了 B.水中山的倒影C.“小兔”的影子 D.瓶子在平面鏡中的像【解析】A.插入水中的鉛筆好像彎折了,這是鉛筆的光進入人眼時發(fā)生了折射,故A不符合題意;B.山在水中的倒影,是山的光在水面反射后進入人眼,水面相當于一個平面鏡,是光的反射原理,故B不符合題意;C.手影小兔是光被手遮擋住,從而在屏幕上出現(xiàn)手的影子,這是因為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故C符合題意;D.看到鏡子中的瓶子,這是瓶子的光經(jīng)鏡子反射后進入人眼形成的,是光的反射原理,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C。6.關于鏡面反射和漫反射說法正確的是()A.鏡面反射遵守反射定律,而漫反射不遵守反射定律B.強烈陽光照射到建筑的玻璃幕墻上,會發(fā)生鏡面反射造成“光污染”C.入射光線彼此平行時,漫反射后的反射光線彼此仍平行D.人們能從不同方向看見本身不發(fā)光的物體,是因為光在物體表面發(fā)生了鏡面反射【解析】A.鏡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故A錯誤;B.巨大的玻璃幕墻,表面光滑,當光照射到它們的表面時會發(fā)生鏡面反射,能量強亮度大,照到物體上會給人們的生活工作等造成很大的不便,稱為光污染,故B正確;C.漫反射的光線是射向各個方向的,所以入射光線彼此平行時,漫反射后的反射光線彼此不平行,故C錯誤;D.能夠從不同方向看到一些本身不發(fā)光的物體,說明光在這些物體上發(fā)生了漫反射,故D錯誤。故選B。7.在探究平面鏡成像規(guī)律的實驗中,四位同學在方格紙上用“?”記錄了蠟燭與其像的位置,如圖所示。圖中N為玻璃板,M為方格紙,則下列記錄中正確的是()A. B. C. D.【解析】根據(jù)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可知,像到鏡面的距離與物體到鏡面的距離是相同的,A中像到鏡面的距離等于物體到鏡面的距離;BCD的距離都不相等。故A正確;BCD錯誤。故選A。8.有一光電控制液面的儀器,是通過光束在液面上的反射光線打到光電屏(能將光信號轉(zhuǎn)化為電信號進行處理)上來顯示液面高度,然后通過裝置調(diào)節(jié)液面的高度。如圖所示的光路圖,當光電屏上的光點由S1移到S2時,表示液面高度()A.上升

· B.下降 C.不變 D.都有可能【解析】由于液面始終水平,則兩次反射光線平行,過S2作另一反射光線與入射光束相交,如解圖所示,由于入射光線不動,顯然液面將上升,故BCD不符合題意,A符合題意。故選A。.9.如圖所示,甲、乙兩人分別站立于一面矮墻的兩邊,若要在天花板上固定一平面鏡使兩人在圖示位置彼此都能看到對方的全身,則所需的最小平面鏡的位置應為()A.a(chǎn)e B.bc C.bd D.cd【解析】如圖所示,甲、乙兩人在平面鏡里成的像的位置,分別過乙的像的頭頂和腳底分別作兩條直線到甲的眼睛,過甲的像的頭頂和腳底分別作兩條直線到乙的眼睛(這兩條直線就可以確定出所需最小平面鏡的位置),由這四條直線與墻的交點即可確定出所需最小平面鏡的位置應為bd。故選C。10.如圖,枯井中的青蛙位于井底O點“坐井觀天”,下圖中青蛙通過井口觀察范圍正確的是()

A.

B.

C.

D.

【解析】圖中O點是青蛙的位置,將O點與井口左邊的端點相連成一直線,將O點與井口右邊的端點相連成一直線,然后在直線上標出箭頭,即得到兩條射向青蛙眼睛的光線,這兩條光線就決定了青蛙的觀察范圍.B圖中光的傳播方向標錯了,C圖中光線發(fā)生了偏折,因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所以C圖也不正確;D圖中不僅光線發(fā)生了偏折,而且光的傳播方向也標錯了,所以D圖也不正確,只有A圖是正確的.11.若圖中貓的頭部位置保持不變,把鏡子沿MN截成兩半,并分別向兩側(cè)平移一段距離,則貓的頭部通過左、右兩半面鏡子()A.都不能成像B.各成半個像,合起來成一個完整的像C.都成完整的像,且兩個像在同一位置D.都成完整的像,且兩個像在不同位置【解析】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是: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與物的大小相等;像與物關于鏡面對稱.故當MN分開后,貓在兩個鏡子上都成完整的像,且兩個像在同一位置,故應選C.二、填空題12.公園里有一座橋,如圖所示。橋下水深為2m,橋上一彩燈距水面3m,則該彩燈的“倒影”距水面m;若湖水上漲了0.3m,則該彩燈的“倒影”距水面m,“倒影”是(虛/實)像,像的大小將(變大/變小/不變)?!敬鸢浮?2.7虛不變【解析】[1]倒影屬平面鏡成像,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根據(jù)平面鏡成像特點可知像距與物距相等,已知彩燈距離湖面(物距)3m,所以該“倒影”距離湖面(像距)也為3m。[2]湖水再上漲0.3m,此時彩燈距離湖面(物距),該“倒影”距離湖面(像距)也為2.7m。[3][4]根據(jù)平面鏡成像原理可知,物體在平面鏡中所成的像是反射光線反向延長線的會聚點,不是實際光線的會聚點,所以成虛像,并且像與物體等大,所以“倒影”是虛像,像的大小將不變。13.自制針孔照相機在外套筒的一端蒙上帶孔的黑紙(圖甲),在內(nèi)套筒的一端蒙上塑料薄膜當光屏(圖乙),把內(nèi)套筒裝入外套筒中(圖丙)。小明使用針孔照相機時,眼睛應對著(選填“小孔”或“塑料薄膜”)觀察窗外的景物,將看到窗外景物(選填“正立”或“倒立”)的實像。增大塑料薄膜與小孔間的距離,看到的像將(選填“變大”、“不變”或“變小”)?!敬鸢浮克芰媳∧さ沽⒆兇蟆窘馕觥縖1]使用針孔照相機時,小孔對著明亮的室外,塑料薄膜在暗室內(nèi),讓光線通過小孔進入筒內(nèi),在塑料薄膜上形成倒立的實像,眼睛應對著塑料薄膜觀察窗外的景物。[2]針孔照相機是利用光的直線傳播的原理,屬于小孔成像,將看到窗外景物倒立的實像。[3]增大塑料薄膜與小孔間的距離,即把內(nèi)套筒遠離小孔,像距變大,看到的像變大。14.甲圖顯示的現(xiàn)象叫做現(xiàn)象,就像雨后的彩虹。其實我們(選填“背對著”或“正對著”)太陽噴水,也能觀察到“人造虹”現(xiàn)象,其中紅光的偏折(選填“大于”、“小于”或“等于”)紫光的偏折;乙圖中溫度計放在紅光外側(cè),示數(shù)會升高,說明紅外線的比較顯著;丙圖中,當一束紅光與一束紫光相距d平行入射到一塊玻璃磚上,經(jīng)玻璃折射后(選填“仍然平行”或“不再平行”),它們之間的距離d會(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敬鸢浮抗獾纳⒈硨χ∮跓嵝匀黄叫凶冃 窘馕觥縖1]甲圖將太陽光分解為七色光,故是光的色散現(xiàn)象。[2]當我們看到天然形成的彩虹時,彩虹的方向與太陽光的方向是相反的。這是因為彩虹是太陽光進入空氣中的小水珠發(fā)生兩次折射和反射形成的,折射使太陽光色散成七色光,反射改變了太陽光的傳播方向,只有在和太陽相反的方向才能看到彩虹,故需要背對太陽光。[3]從圖甲可知,紫光在最下方,三棱鏡對紫光的偏折程度最大,對紅光的偏折程度最小。[4]乙圖中溫度計放在紅光外側(cè),示數(shù)會升高,說明紅外線具有熱效應。[5]光線通過平行玻璃磚時要發(fā)生兩次折射,由于玻璃磚上下兩個表面平行,上表面的折射角等于下表面的入射角,根據(jù)光路的可逆性可知,下表面的折射角等于上表面的入射角,由幾何知識而控制,折射光線必定和入射光線平行。[6]入射方向相同的紅光、紫光在玻璃中的偏折的角度不同,因紫光比紅光偏折成度大,所以經(jīng)玻璃折射后,兩條光線的折射光線之間的距離將變小。15.我們能從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發(fā)光的桃花,是由于光射到桃花上時,發(fā)生了的緣故。太陽光經(jīng)過三棱鏡后分解為紅橙黃綠藍靛紫七色光,這種現(xiàn)象叫做;適當?shù)木€照射可促進人體骨骼生長?!敬鸢浮柯瓷涔獾纳⒆贤狻窘馕觥縖1]我們能從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發(fā)光的物體(桃花),是因為光在物體(桃花)表面上發(fā)生了漫反射,反射光線射向各個方向的緣故。[2]當太陽光經(jīng)過三棱鏡后,會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單色光,這是光的色散現(xiàn)象。[3]紫外線有助于人體合成維生素D,適當?shù)淖贤饩€照射可促進人體骨骼生長。16.2020年6月21日下午3點半左右,婁底市內(nèi)絕大部分同學親眼看到了日環(huán)食這一難得的景象。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說,日食屬于光的現(xiàn)象;如圖中,能描述其形成原因的是圖。(選填“甲”或“乙”)?!敬鸢浮恐本€傳播甲【解析】[1][2]因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當月球轉(zhuǎn)到太陽和地球中間并且三者在一條直線上時,月球擋住了太陽照射在地球上的光線,地球處在月球的影子里,這就形成了日食,所以圖甲是日食的成因圖。17.如圖甲所示,入射光線與鏡面的夾角是55°.若保持入射光線方向不變,將鏡面繞入射點順時針旋轉(zhuǎn)10°,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的夾角為度.如圖乙所示,兩平面鏡A和B相交成角α,若入射光線與B鏡面平行,經(jīng)鏡面反射后,射出的光線與A鏡面平行,則角α為度.【答案】9060【解析】[1]當入射光線與平面鏡成55°時,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是:90°?55°=35°,所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35°;若入射光線不動,當平面鏡繞入射點順時針轉(zhuǎn)動10°時,法線隨平面鏡順時針轉(zhuǎn)過10°,則入射角增大10°,反射角也增大10°,為:35°+10°=45°,則入射光線與反射光線的夾角為:45°+45°=90°.[2]作出光的反射光路圖如圖所示,入射光跟平面鏡OB平行,出射光跟平面鏡OA平行,如圖所示,OB∥EF,CD∥OA,則∠1=α,∠4=α.由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則反射光線與鏡面的夾角等于入射光線與鏡面的夾角,所以:∠2=∠1=α,∠3=∠4=α,所以△EOC為等邊三角形,所以α=60°.三、實驗題18.如圖所示,小明制成了一個針孔照相機,其實就是小孔成像的實驗裝置。將點燃的蠟燭置于小孔前的適當位置,觀察并研究小孔成像的特點:(1)圖中燭焰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填“實像”或“虛像”);其成像的原理是;(2)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則他在半透明紙上看到的像是;A.三角形光斑B.圓形光斑C.燭焰的正立像D.燭焰的倒立像(3)將蠟燭燃燒變短,則它在薄膜上的像將向方向移動;要想使像更亮些,半透明薄膜應(填“靠近”或“遠離”)小孔.(4)晴天的正午時分,走在茂密的樹林下,你會看到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而在地上留下許多大小不同的圓形光斑,這是(選填“太陽”、“樹葉的縫隙”或“樹葉”)的(選填“像”或“影子”)。仔細觀察光斑,發(fā)現(xiàn)這些圓形光斑大小不一,這些圓形光斑的大小主要與(選填“樹葉間小孔的大小”、“樹葉間小孔到地面的距離”或“太陽到樹葉間小孔的距離”)有關?!敬鸢浮繉嵪窆獾闹本€傳播D上靠近太陽像樹葉間小孔到地面的距離【解析】(1)[1][2]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的實像,所以燭焰在塑料薄膜上所成的像是實像;是由光的直線傳播形成的。(2)[3]小孔成像成的是光源的倒立的像,與小孔的形狀無關,所以他在半透明紙上看到的像是燭焰的倒立的實像,故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故選D。(3)[4][5]小孔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蠟燭燃燒一段時間后,燭焰向下移動,則燭焰的像向上移動;要想使像明亮些,像應小些,所以半透明薄膜應靠近小孔。(4)[6][7][8]光斑是太陽通過樹葉間的小孔所成的像,由于樹葉縫隙到地面的距離(或樹葉縫隙的高度)不同,使得光斑大小不同。19.“探究光的反射規(guī)律”的實驗裝置如圖甲所示,平面鏡放在水平桌面上,標有刻度(圖中未畫出)的白色紙板ABCD能繞垂直于CD的ON軸翻轉(zhuǎn),在紙板上安裝一支可在紙板平面內(nèi)自由移動的激光筆。(1)實驗前,應將紙板放置平面鏡上;移動激光筆,使入射光束繞入射點O沿逆時針方向轉(zhuǎn)動,可觀察到反射光束沿時針方向轉(zhuǎn)動;(2)在紙板前從不同方向可以看到紙板上入射光AO的徑跡,這是因為光在紙板上發(fā)生了反射;(3)如圖乙所示,將紙板右半部分繞ON向后翻轉(zhuǎn)任意角度,發(fā)現(xiàn)紙板上均無反射光束呈現(xiàn),此現(xiàn)象說明了;(4)在圖甲中,若將紙板(連同激光筆)繞CD向后傾斜,此時反射光束;A.仍在紙板上呈現(xiàn)B.被紙板擋住C.在紙板前方(5)關于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和“探究光的反射規(guī)律”這兩個實驗,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有A.這兩個實驗都需要進行多次測量,多次測量的目的相同B.前者實驗中的玻璃板與桌面垂直,后者實驗中的活動紙板也要與鏡面垂直C.這兩個實驗中都需要用到刻度尺這個測量工具D.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實驗中人看到燭焰在鏡中的像,是由光的反射引起的【答案】豎直順漫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nèi)CABD【解析】(1)[1][2]白色紙板ABCD應豎直放置于平面鏡上,這樣反射光線才可以在硬紙板上呈現(xiàn);如圖甲,移動激光筆,使入射光束繞入射點O沿逆時針方向轉(zhuǎn)動,則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則反射光線會遠離法線,即反射光線將會順時針轉(zhuǎn)動。(2)[3]實驗時從光屏前不同的方向都能看到光的傳播路徑,是由于光屏表面凹凸不平,光在這里發(fā)生了漫反射的緣故。(3)[4]將紙板右半部分繞ON向后翻轉(zhuǎn)任意角度,發(fā)現(xiàn)紙板上均無反射光束呈現(xiàn)。此現(xiàn)象說明了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內(nèi)。(4)[5]在圖甲中,若將紙板(連同激光筆)繞CD向后傾斜,而法線始終垂直于平面鏡,則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所在的平面也垂直于平面鏡,所以可知反射光束在紙板前方,故應選C。(5)[6]A.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探究光的反射規(guī)律實驗和體積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都需要多次實驗,其目的都是為找到普遍規(guī)律,故A正確;B.因為像與物體的連線始終與平面鏡平面垂直,所以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實驗中的玻璃板與桌面垂直;“探究光的反射規(guī)律”這個實驗中,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nèi),因此要求實驗中的活動紙板也要與鏡面垂直,故B正確;C.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需要測量物像到鏡面的距離,需要用到刻度尺,“探究光的反射規(guī)律”實驗不需要測量長度,所以不需要刻度尺,故C錯誤;D.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實驗中人看到燭焰在鏡中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故D正確。故選ABD。20.如圖a所示是小明“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情景;透明薄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兩支相同的蠟燭A、B豎立于玻璃板兩側(cè)直尺上,以A蠟燭為成像物體.(1)他選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進行實驗的目的是,在尋找像的位置時,眼睛應該在玻璃板的(A的的一側(cè)/B的的一側(cè))觀察.(2)在實驗中點燃A蠟燭.在水平桌面上無論怎樣移動B蠟燭,也不能使B蠟燭與燭A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3)小明解決上述問題后,進一步觀察A、B兩蠟燭在直尺上的位置發(fā)現(xiàn),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離.移去后面的B蠟燭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選填“能”或“不能")接收到蠟燭A的像,說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像(選填“虛"或“實”).(4)完成以上操作后,小明應多次改變重復上面的實驗,如果將蠟燭向靠近鏡面的方向移動.那么像的大小將(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5)小明學習了平面鏡成像后,回家觀察到他家里的餐桌面上有一塊水平的圓形玻璃轉(zhuǎn)盤,距轉(zhuǎn)盤1.8m高處有一盞燈,該燈通過轉(zhuǎn)盤成像如b所示,若用手撥動轉(zhuǎn)盤使其水平旋轉(zhuǎn),則會觀察到燈的像的位置(填“改變”或“不變”).(6)小明還設計了一個“巧測距離''的木箱,如圖桌面上有一個密閉的長方體木箱,其中一個側(cè)面MN是(選填“平面鏡"或“透明薄玻璃”),箱內(nèi)有一支蠟燭A,在不打開箱子的情況下,他利用一支完全相同的蠟燭B、刻度尺,火柴測出了箱內(nèi)蠟燭A到側(cè)面MN的距離.方法如下:①把蠟燭B放到箱子側(cè)面MN的右側(cè)桌面上并點燃;②移動蠟燭B,直到;③用刻度尺測出距離,就等于A到MN的距離.【答案】便于確定像的位置A的一側(cè)玻璃板未豎直放置相等不能虛蠟燭A的位置不變不變透明薄玻璃蠟燭B的像與A完全重合蠟燭B到側(cè)面MN的.【解析】(1)[1]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鏡,雖然成像不如平面鏡清晰,但卻能在觀察到A蠟燭像的同時也能觀察到蠟燭B,便于確定像的位置;[2]因為虛像無法用光屏承接,并且必須通過光學元件進行觀察,因此眼睛必須在A蠟燭的一側(cè);(2)[3]無論如何移動后面的蠟燭,都不能與像重合,說明蠟燭與桌面不垂直,故像也不和桌面垂直.(3)[4]進一步觀察A.B兩支蠟燭在直尺上的位置發(fā)現(xiàn),像和物對應點的連線與玻璃板垂直,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離相等;[5][6]因為光屏只能接收實像,不能接收虛像,所以光屏不能接收到蠟燭A的燭焰的像,說明平面鏡成的像是虛像.(4)[7]為尋找普遍規(guī)律,避免偶然性,小明應多次改變蠟燭A的位置重復上面的實驗;[8]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大小相等,所以將蠟燭逐漸靠近玻璃板時,它的像不變;(5)[9]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關于鏡面對稱,用手水平撥動轉(zhuǎn)盤時,燈的位置不變,所以通過玻璃轉(zhuǎn)盤觀察到燈的像的位置不改變.(6)[10]因為玻璃板是透明的,能在觀察到A蠟燭像的同時.還可以透過玻璃清楚的看到放在后面B蠟燭,便于確定像的位置和大小,而平面鏡不透明,無法確定像的位置;[11]實驗過程中,移動蠟燭B,直到蠟燭B的像與蠟燭A完全重合,即確定像的位置;[12]根據(jù)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