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戰(zhàn)國七雄,論富有,秦國比不上齊國;論兵力,秦國比不上趙國;論地域的遼闊,秦國比不上楚國??墒恰鶉倪z憾燕趙齊魏韓秦楚越——不鞭強秦之罪行,
而剖六國之痼疾?!緦W(xué)習(xí)目標(biāo)】1.了解蘇洵,積累、梳理并歸納文言知識。2.理解并掌握本文關(guān)于六國滅亡的觀點、嚴密的論證及借古諷今的寫法。3.了解六國滅亡的原因、作者借古諷喻的目的及本文的現(xiàn)實意義。作者簡介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號老泉,眉州眉山人,初,舉進士及茂才皆不中,歸而盡焚前所為文,閉戶讀書遂通六經(jīng)百家之說。
洵深于《孟子》、《戰(zhàn)國策》,所為文縱厲雄奇,尤長于策論。曾鞏稱其文:“煩能不亂,肆能不流。其雄壯俊偉,若決江河而下也;其輝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币婚T父子三詞客,千古唐宋八大家。寫作背景
自宋朝開國到英宗治平年間(一百年間),宋軍和契丹、遼軍、西夏軍大小60余戰(zhàn),敗多勝少。軍事上的軟弱無能導(dǎo)致了外交上的妥協(xié)投降,只能靠割地賠款以求和平。到蘇洵所處的時代,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納銀20萬兩,絹30萬匹;向西夏納銀10萬兩,絹10萬匹,茶3萬斤。這樣“陪鄰”的結(jié)果,助長了契丹、西夏的氣焰,加重了人民負擔(dān),極大地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蘇洵正是針對這樣的現(xiàn)實撰寫《六國論》的。解題論“六國論”是散文的一種,以論證為主,其特點是善于說理。①政論主要用于發(fā)表作者對于當(dāng)時政治的見解和主張。通過評論歷史,總結(jié)歷史教訓(xùn),為當(dāng)時統(tǒng)治者提供治國借鑒,本文即史論。②史論在這里是一個省略式短語,實際應(yīng)是“六國破滅之論”,文章旨在分析六國失敗的原因。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破滅:滅亡兵:兵器、武器利:鋒利戰(zhàn):動詞,打仗、作戰(zhàn)善:形容詞,好弊:弊病賂秦:以財物贈予秦國,這里指向秦割地求和。賂,贈送財物。而:連詞,表因果之:助詞、的“破滅之道也?!迸袛嗑涞溃涸蚧蛟唬河腥苏f?;颍翰欢ù~,有的人。互喪:相繼滅亡率:全都、一概耶:助詞,表疑問,嗎者:....的國家完:形→動保全以:介詞,因為蓋:因為“弊在賂秦也。”判斷句第一段六國被滅,并不是(他們的)武器不鋒利,仗打不好,弊病就在向秦國割地求和。向秦國割地求和,自己國家的實力就虧損,(這)是滅亡的原因。有人會問:“六國接連滅亡,全是因為向秦割地求和嗎?”(回答)說:不向秦國割地求和的國家因為(有)向秦國割地求和的國家而滅亡,因為失掉了強有力的外援,不能單獨保全。所以說:弊病就在向秦國割地求和啊。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蛟唬骸傲鶉?,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翻譯研讀文本第一段哪句話概括了六國破滅的原因?是從哪兩個方面加以論述的?整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六國破滅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分論點一分論點二提出中心論點,總領(lǐng)全文;引出下文議論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以:介詞,用、憑以攻取:用攻戰(zhàn)(的方法)取得小、大:形→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則:連詞,就所得:所得到的土地其:代詞,賄賂獲得的土地實:實際其實:古今異義古:它的實際數(shù)目
今:副詞,表示所說的是實際情況大欲:最想要的東西。大:最患:擔(dān)心固:本來亡:動詞,喪失、丟失第二段秦國憑借攻戰(zhàn)獲得土地以外,(還收到諸侯的賄賂),小的方面獲得邑鎮(zhèn),大的方面就獲得城市。把秦國通過割讓得到的土地,與戰(zhàn)勝得到的土地比較,它實際得到的多到百倍。把六國諸侯因割讓而喪失的土地,與戰(zhàn)敗喪失的土地比較,它實際失去的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國最大的欲望,六國諸侯最大的禍患,的確就不在戰(zhàn)爭了。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
翻譯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思:回想厥:相當(dāng)于“其”他或他們先:對去世的尊長的敬稱。
厥先祖父:他們的祖輩父輩。祖父:古今異義今:父親的父親以:連詞,相當(dāng)于“而”才尺寸:比喻面積小之:助詞,的視:動詞,看待、對待之:代詞,代“尺寸之地”甚:副詞,很、非常舉:動詞,拿、用以:連詞,表目的來然:代詞,這樣安寢:安穩(wěn)熟睡而:連詞,表轉(zhuǎn)折卻第二段暴:同“曝”,暴露,冒著想想他們的(死去的)祖輩父輩,冒著霜露,披荊斬棘,才有了一點兒土地。子孫對待土地卻不很愛惜,拿它送給別人,好像丟棄小草一樣。今天割讓五座城,明天割讓十座城,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待起來一看四方邊境,秦國的軍隊又到了。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翻譯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然則:既然這樣之:助詞,的暴:形容詞,兇殘之:助詞,的厭:同“饜”,滿足奉:送之:代秦國彌、愈:副詞,越、更繁:形容詞,多之:賂秦各國判:決定,確定矣:助詞,表感嘆,了至于:以致、以至于顛覆:滅亡、覆滅固:本來;宜:動詞,應(yīng)該;然:代詞,這樣第二段
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耙缘厥虑兀q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边@句話出自于《史記·魏世家》和《戰(zhàn)國策·魏策》以:連詞,用事:動詞,侍奉薪:柴草得:適宜、得當(dāng)之:代上面說的道理第二段既然這樣,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強暴的秦國的欲望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諸侯)送給秦國的土地越多,秦國對諸侯的侵略也越厲害。所以用不著戰(zhàn)爭,誰強誰弱,誰勝誰負就已經(jīng)分得清清楚楚了。以至于全部覆亡,是理所當(dāng)然的事。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燒完,火就不會滅?!边@話說對了。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7g研讀文本諸侯:戰(zhàn)敗所失——賂秦所失得土地難——獻土地易矛盾:地有限——欲無厭結(jié)果:奉繁——侵急
本段中將哪些進行了對比論證秦:攻取所得——受賂所得態(tài)度:一夕安寢——秦兵又至處境:固不在戰(zhàn)不戰(zhàn)強弱勝負已判至于顛覆賂秦者力虧,破滅之道也研讀文本
找出本段中的引用論證和比喻論證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
引用《史記●魏世家》和《戰(zhàn)國策.魏策)的話,是引證法。在結(jié)構(gòu)上既對上文的論證起到了補充說明和加強力度,又能很好地收束全段。
同時,又運用比喻論證,形象生動,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增強了說服力。第二段研讀文本對比論證小邑大城數(shù)量上賂秦者喪(分論點一)得百倍失百倍大欲大患得難失易程度上有限無厭奉繁侵急引用論證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道理上比喻論證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終:最終繼:副詞,接著、隨后遷滅:遷,改變滅亡何:為什么哉:助詞,表疑問呢與:親附、親近而:連詞,表轉(zhuǎn)折,卻“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判斷句既:已經(jīng)第三段之:助詞,的始:副詞,當(dāng)初、起初遠略:長遠的謀略其:代詞,他們的義:名詞作動詞,堅持正義而:連詞,表轉(zhuǎn)折,卻斯:代詞,這之:助詞,的“斯用兵之效也”判斷句以…為:把…作為計:策略始:才速:動詞,招致齊國不曾賄賂秦國,終于也隨著五國滅亡了,為什么呢?(是因為齊國)跟秦國交好而不幫助其他五國。五國已經(jīng)滅亡了,齊國也就沒法避免了。燕國和趙國的國君,起初有長遠的打算,能夠守住自己的國土,堅持正義不賄賂秦國。所以燕雖然是個小國,卻最后被滅,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來燕太子丹用派荊軻刺殺秦王作對付秦國的計策,才招致了(滅亡的)禍患。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翻譯
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于:和、跟五戰(zhàn)于秦:狀語后置擊:攻打再:古:兩次今:又一次連:連續(xù)卻: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退卻之:代秦軍洎:及、等到以:因為讒:讒言誅:被殺(表被動)其:代趙國武:名詞,泛指與武力、軍事、戰(zhàn)爭有關(guān)的事物。而:連詞,表轉(zhuǎn)折,卻終:動詞,堅持到底革:革除;滅:滅亡殆:近乎;盡:完之:的;際:時候“處在秦國把其它各國消滅完的時候”智力:古,智謀和力量;今,認識、理解事物的能力孤:單獨危:危險而:表順承誠:副詞,確實、實在不得已:沒有辦法第三段趙國曾經(jīng)對秦國五次作戰(zhàn)。打了兩次敗仗,三次勝仗。后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趙國大將)李牧接連打退秦國進攻。等到李牧因受誣陷而被殺死的時候,(趙國都城)邯鄲變成(秦國的)郡,可惜趙國用武力抗秦沒能堅持到底。而且燕、趙兩國正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快要消滅干凈的時候,可以說是智謀窮竭,國勢孤威,戰(zhàn)敗而亡,實在是不得已的。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翻譯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向:副詞,從前、過去使:連詞,假使、如果三國:韓、魏、楚,這三國都曾割地賂秦其:他們的附:親附于:介詞,引出動作的對象行:動身、出發(fā)猶:還在:活著勝負之?dāng)?shù),存亡之理:勝敗存亡的命運;數(shù)、理指天數(shù)、命運。(互文)之:助詞,的當(dāng):通“倘”t?ng。假如、如果相較:相抵、相抗衡、相較量未:副詞,不易:輕易量:估量第三段假使當(dāng)初韓、魏、楚三國都愛惜他們的國土,齊國不依附秦國,(燕國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趙國的)良將李牧還活著,那么勝敗存亡的命運,假若與秦國相比,或許還不易估量。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翻譯研讀文本第三段齊、燕、趙滅亡的原因分別是什么?諸侯國直接原因根本原因感情色彩齊國與嬴而不助五國終繼遷滅勢所難免鄙夷燕國以荊卿為計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贊美趙國牧以讒誅惋惜研讀文本第三段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蓋失強援不能獨完第三段是從哪個方面來論述六國破滅的原因的?對策是什么?齊: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燕:速禍趙:用武不終不賂者以賂者喪(分論點二)研讀文本第三段論證過程論證分論點2——不賂者以賂者喪。:與嬴而不助五國——亦不免矣.: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五戰(zhàn)三勝、連卻之—用武而不終也.不賂者作者采用分層論證的方法,針對齊、燕、趙三國不賂而亡的不同情況而分別論述。
齊燕趙【反面假設(shè)得出結(jié)論】:
假設(shè)三國不賂秦,結(jié)果“或未易量”。研讀文本處秦革滅殆盡之際,智力孤危。所以,燕、趙滅亡“誠不得已”。1.齊燕趙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本段最后一句話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提出假設(shè),總結(jié)六國情況,使論證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論點更加鮮明有力;同時為下文進一步假設(shè)作鋪墊,將論證推進一層。3.本段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事實論證、假設(shè)論證
嗚呼:嘆詞,表示嘆息以:介詞,用之:助詞,的封:封賞禮:名→動,禮遇,禮待并力:合力,六國聯(lián)合西向:賓語前置,向西食:名→動,吃之:主謂之間取獨下:名→狀,向下咽:吞食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判斷句第四段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夫:fú語氣助詞之:助詞,的而:表轉(zhuǎn)折,卻為:表被動,被積威:積久而成的威勢之:助詞,的劫:脅迫日、月:名→狀,每日/每月以:連詞,以至于:到為:動詞,治理為國者:治理國家的人使:動詞,讓、叫為:表被動,被第四段唉?。ㄈ绻鶉T侯)用賄賂秦國的土地來封賞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心來禮遇天下的奇才,齊心合力地向西(對付秦國),那么,我恐怕秦國人吞食六國都咽不下了。真可悲嘆啊!有這樣有利的形勢,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迫,每日割地,每月割地,因而走向滅亡。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讓自己被他國的積威脅迫啊!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翻譯研讀文本“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善用謀臣——禮賢下士——聯(lián)合六國第四段為六國設(shè)計了圖存之道是什么?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假設(shè)論證具體地說,假如六國不賂秦而自強,而對秦齊心協(xié)力作戰(zhàn),那么,他們就不至于滅亡?,F(xiàn)在六國害怕秦國而賂秦,因此,他們終于滅亡。本段中連用“嗚呼”“悲夫”兩個感嘆詞,表達惋惜之情,突出表明六國滅亡教訓(xùn)沉重。解讀第四段第四段在結(jié)構(gòu)上的作用是什么?是怎樣展開論述的?——評論六國滅亡表層承上啟下——規(guī)勸北宋統(tǒng)治者放棄屈辱求和的方針里層“嗚呼……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明指:六國的統(tǒng)治者暗指:北宋的統(tǒng)治者一語雙關(guān)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夫:句首發(fā)語詞,表議論其:代六國于:比弱于秦:狀語后置,于秦弱而:連詞,表轉(zhuǎn)折,卻猶:還可:可以以:憑借而:連詞,表順承勝:形容詞作動詞,戰(zhàn)勝之:代秦國之:助詞,的茍:如果以:憑借天下:代指國家天下之大:定語后置,大天下,之:定語后置的標(biāo)志下:降低身份而:連詞,表轉(zhuǎn)折,卻從:跟隨之:助詞,的故事:舊事是:這第五段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國。六國的勢力雖然比秦國弱,可是還有可以不向秦國割地求和而戰(zhàn)勝秦國的形勢。假如我們憑著這偌大的天下,自降身份追隨六國滅亡的舊事,這就是又在六國的下面了!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翻譯研讀文本第五段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對比論證明比:“六國”——“秦”結(jié)果是秦強而六國弱,但六國有不賂秦而戰(zhàn)勝秦的可能。暗比:“宋朝”——“遼、西夏”作者所處的宋代,正逢遼、西夏等外患威脅,宋朝統(tǒng)治者不是堅決抵御,而是割地賠款;然而從力量的比較上,統(tǒng)一的大宋遠遠強于邊境小國的契丹、西夏,宋朝就更有戰(zhàn)而勝之的可能。研讀文本第五段得出了什么結(jié)論?運用了什么手法?引古(六國破亡)------諷今(在六國下)結(jié)論:勿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其作用是勸諫北宋王朝改變妥協(xié)政策,奮起抵抗。將六國的情況與北宋情況作對比,證明六國力量遠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統(tǒng)治者不要重蹈六國滅亡的舊事,點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本段議論的基礎(chǔ)建立在作者自已對歷史事實的分析上,源于歷史但又高于歷史,諷諫北宋王朝勇敢面對外來侵略,不要重蹈歷史覆轍。借古諷今論證結(jié)構(gòu)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第一段)提出中心論點:①賂秦而力虧。②不賂者以賂者喪。(第二段)論述分論點一:(第三段)論述分論點二:(第四段)總結(jié)歷史教訓(xùn):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ǖ谖宥危c明寫作意圖:
諷諫宋王朝不要重蹈歷史覆轍。論證方法——對比論證、引用論證、道理論證等。
劉勰《文心雕龍》:“論之為體,必使心與理合,彌縫莫見其隙。”
蘇洵的《六國論》堪稱古代史論的典范之作,請同學(xué)們分析本文何以成為“千古說理經(jīng)典”的。論證結(jié)構(gòu)六國破滅弊在賂秦(中心論點)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分論點1)不賂者以賂者喪(分論點2)數(shù)量上程度上事理上齊亡之事實燕亡之教訓(xùn)趙亡之悲劇強弱勝負不戰(zhàn)已判終繼遷滅勢所難免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蓋失強援不能獨完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毋從六國破亡之故事語言(字詞句)表達(手法、修辭等)結(jié)構(gòu)(謀篇布局)等《禮記·中庸》博學(xué)之,審慎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我們再細讀文本,小組合作討論蘇洵在論證邏輯上真的做到了“彌縫莫見其隙”、沒有疏漏嗎?·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ぺw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で已嘹w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秦滅六國時間表前230年滅韓前225年滅魏前223年滅楚前222年滅趙、滅燕前221年滅齊“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誠不得已?!保ǖ?段)李牧沒被趙王殺死,趙國也大概率滅亡,因為秦滅趙,是分南北2路,夾擊趙國,北路由王翦牽制李牧,而南路由楊端和進圍邯鄲,僅僅一個李牧是不夠用的?!拜^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保ǖ?段)六國割地事實六國戰(zhàn)敗事實前290年韓割武遂予秦。前280年楚割漢北及上庸予秦。前275年魏割溫予秦。前273年魏割南陽予秦。前293年,白起將兵,敗魏師、韓師于伊闕,斬首二十四萬級,虜公孫喜,撥五城。前289年,伐魏,至軹,取城大小六十一。前285年,秦蒙武擊齊,撥九城。前278年,秦拔郢,燒夷陵。前276年,秦武安君伐魏,拔兩城。前248年,蒙懿伐,定太原,取榆次、狼孟等三十七城。前247年,秦將王齙攻上黨諸城,悉拔之,初置太原郡。前244年,蒙驁伐韓,取十二城。論點——強行推理論據(jù)——主觀臆斷論證——論據(jù)失據(jù)、歸因失當(dāng)時代背景
北宋中葉以來,遼和西夏逐漸強大,成為北宋王朝的嚴重威脅。宋軍和遼軍、西夏軍大小六十余戰(zhàn),敗多勝少。軍事上的軟弱無能導(dǎo)致了外交上的妥協(xié)投降,例如1004年與遼訂立“澶[chán]淵之盟”議定,每年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1042年,宋又在遼要挾下,應(yīng)允每年增納白銀10萬兩,絹10萬匹;1044年,宋又與西夏簽約,每年納白銀7萬兩、絹15萬匹,茶葉3萬斤。
老泉論六國賂秦,其實借論宋賂契丹之事,而卒以此亡,可謂深謀先見之識矣。
——【明】何仲默老泉論六國之弊在賂秦,蓋借以規(guī)宋也,故激切而淋漓。
——【清】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錄·東坡先生錄》卷五
盡管歷史事件是固定的、唯一的、不可逆的,但對歷史的解讀卻千差萬別,這正是歷史無窮魅力之所在。歷史一旦被書寫下來,“書寫的歷史”就已經(jīng)固定下來了,“解讀的歷史”卻在不斷地變化,這種變化是一個逐漸累積的過程。后人不斷依照自己對人、人性、社會的認識,賦予歷史以新的間接,“解讀的歷史”在這種連續(xù)不斷的過程中一點點積累著、豐富著。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人,對歷史的認識是不同的,甚至大相徑庭。——河南大學(xué)王立群教授《歷史從未走遠》對比閱讀賞析六國論
蘇轍
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死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dāng)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借資產(chǎn)合同范本
- 2025年度DAF運輸合同下的貨物運輸保險責(zé)任劃分
- 使用土地建房合同范例
- 個人傭金協(xié)議合同范例
- 2024-2030年中國掃描聲學(xué)顯微鏡(SAM)行業(yè)發(fā)展監(jiān)測及發(fā)展趨勢預(yù)測報告
- 上門宴席服務(wù)合同范例
- 勞保服合同范本
- 農(nóng)村房屋征收合同范本
- 2025年度教育培訓(xùn)機構(gòu)經(jīng)營權(quán)承包合同范本
- 2025年度節(jié)能減排產(chǎn)品銷售代理合同樣本
- 《Web前端綜合實戰(zhàn)》實訓(xùn)-課程標(biāo)準(zhǔn)
- 2023年09月內(nèi)蒙古赤峰學(xué)院招考聘用“雙師型”教師2人筆試歷年難易錯點考題薈萃附帶答案詳解
- 高考語文復(fù)習(xí):文言文簡答題例析
- 三年級英語上冊整冊書單詞默寫表學(xué)生版(外研版三起)
- 課本劇《劉姥姥進大觀園》劇本
- 自閉癥機構(gòu)與家長協(xié)議書
- 《研學(xué)旅行概論》課程標(biāo)準(zhǔn)
- 如愿三聲部合唱簡譜
- 廢舊物質(zhì)處置項目投標(biāo)方案
- 自習(xí)輔導(dǎo)老師崗位職責(zé)
- 愛麗絲夢游仙境英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