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屈原(節(jié)選)》同步訓練
一、選擇題
1.下列語文常識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A.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冰雪融化,草木萌發(fā),各種花次第開放。這里
的“立春”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雨水”之后便是“立春”了,它表示春天的開始。
B.戲劇是與小說、詩歌、散文并列的一種文學樣式。《屈原》是一部歷史劇,劇中塑造了
一個愛國、愛民、忠貞不屈、有著浩然正氣和英勇無畏斗爭精神的形象一一屈原。
C.臨摹有兩個意思,一是臨,一是摹。其中臨是看著帖上的字,在另外的紙上臨寫,寫的
字可以放大,也可以縮小。
D.《送東陽馬生序》節(jié)選自《宋學士文集》,作者宋濂是明朝初期的文學家。本文的“序”,
并非序言,而是贈序。
2.下列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A.《北冥有魚》選自《莊子》內篇中的《逍遙游》。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
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B.史鐵生是中國當代文壇一位非常特殊的作家,代表作有小說《我的遠的清平灣》《我與
地壇》,散文《合歡樹》等。因長期與病魔抗爭,他的作品帶有特殊的氣質。
C.郭沫若1942年創(chuàng)作的歷史劇《屈原》,只寫了屈原一天的生活經歷,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全劇共分五幕,我們課本節(jié)選的是該劇本第五幕的第二場。
D.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1835—1910)在《等勃朗峰》一文中,或濃墨重彩,或簡筆
勾勒,用多變的筆法,妙趣橫生地記敘了友人游覽勃朗峰的經歷。
3.下列句子中標點符號使用沒有錯誤的一項是()
A.面對發(fā)射導彈的威脅,人們不禁懷疑:朝鮮到底在維護國家主權?還是擾亂地區(qū)和平?
B.傳說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屈原而設立的。因為屈原,人們記住了端午;也
因為端午,人們記住了屈原。
C.讀宋詞,我們往往會讀出感傷、哀怨、落寞……等情感。
D.我把知道的故事寫成小冊子,每冊三、四頁。
4.下面對聯(lián)贊頌的人物,對應順序正確的一項是()
①何處招魂,香草還生三戶地;當年呵壁,湘流應識九歌心。
②質而綺,真且醇,自可傳之千古;樽中酒,篙下詩,豈甘了此一生。
③緬想忠貞,補闕拾遺猶昨事;何來環(huán)佩,清輝香霧替詩魂。
④酌酒花間,磨針石上;倚劍天外,掛弓扶桑。
A.屈原韓愈李清照李白B.屈原陶淵明杜甫李白
C.屈原李白諸葛亮陸游D.屈原文天祥辛棄疾岳飛
5.下面文學常識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A.《孔乙己》魯迅《朝花夕拾》
B.《變色龍》契訶夫《契訶夫小說選》
C.《魚我所欲也》孟子《孟子告子上》
D.《屈原》郭沫若《屈原》
6.下列文學常識表述有誤的一項是
A.《海燕》一《高爾基文集》一高爾基一蘇聯(lián)作家一散文詩
B.《孔乙己》一《吶喊》一魯迅一現(xiàn)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一小說
C.《唐雎不辱使命》一《左傳》一劉向整理一東漢史學家、文學家一史傳文
D.《屈原》一《郭沫若全集》一郭沫若一現(xiàn)代作家,詩人,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一歷史
劇
二、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題。
紀念屈原
今天,又是屈原投江的日子,人們?yōu)榱思o念這個悲傷的日子,用粽子來打發(fā)那悲傷帶來
的不愉快?,F(xiàn)在的端午節(jié)已遠遠地把偉大的屈原的悲傷拋掉了,剩下的,只是快樂,快樂而
已,端午節(jié)成為了人們聚會的一個理由。
節(jié)日的定義,不知道是從哪里來的。屈原死就死了,本來沒甚么可說的,偏偏人們發(fā)現(xiàn)
了他的可悲之處,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執(zhí)著性格,所以他從此成為人們頂禮膜拜的英雄。包粽
子、賽龍舟都因他而起,本來是個哭哭啼啼的偉人的祭日,結果搞得比結婚還熱鬧。這就是
中國人的純樸性格,從來不喜歡悲傷的中國人,總是喜歡用各種方法來沖淡悲傷,讓快樂暫
時把悲傷驅散,讓死者長矣已,生者得解脫。
可是紀念,還是要紀念的,年年都提到屈原,這位曾經在汨羅江畔放歌長呼的偉人,當
年是在怎樣的境地下,作出投江的決定的呢?常常說眾人皆醉唯我獨醒的他,終于再也不想
獨醒,決定一死了之。本以為憑借這一死,可以喚醒幾個人,或者至少可以給幾個人敲敲警
鐘,結果可憐的屈原卻什么都沒有得到,命沒了,也沒人曉得他死在了汨羅江,到現(xiàn)在還有
人在為他的死而爭論不休呢。說來真是可笑,幾百年后,才有人想起他來,端午節(jié)方才應運
而生,忠君愛國的思想從此成為統(tǒng)治者的工具,年復一年,日復一日,讓多少人掉進了這個
窟窿里,為無用昏庸的主子們干了一年又一年,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予以為,屈原的悲哀,不僅僅是他投江,更悲慘的是他被統(tǒng)治者利用了那么多年?;仡^
看看,我們中華民族那深厚的忠君愛國的底蘊,讓一代又一代人失去了向前發(fā)展的思想,我
們曾經一味盲目地跟隨著自己的主人,隨著大潮流,缺少質疑的思想,讓這個國家顯得有點
郁郁沉沉。憋得久了,一旦放開就要亂了,于是改革大潮沖起來的泡沫也跟著泛濫起來,一
夜之間,什么都是新鮮的,什么都是好的,反而祖先傳下來的東西有了問題。我們開始對老
祖宗產生質疑的同時,卻又開始盲目地跟隨西方文化的大流。
還好,有人還清醒,還好,有人還能旁觀者清,還好,我們還有盼望恢復國學的人在。
什么時侯,我們的端午節(jié),重新開始祭奠活動,重新開始莊重地看待屈原這位偉大的詩人的
時侯,我們的民族才算真正理解了國學的涵義。什么時侯,我們的國家能夠以自己的民族特
色享譽世界,我們的民族之魂就真的可以屹立不倒了。
我在這一天,祭奠屈原,愿他的靈魂保佑我們的國學繼續(xù)繁榮昌盛下去,祝愿我們的唐
詩宋詞元曲不僅僅停留在那特定的年代。我們要延續(xù)曾經的輝煌,而不僅僅是站在現(xiàn)在,喟
嘆過去的興盛。我愛我的祖國,因此我也喜歡屈原的離騷,千百年來,我們都在企盼一個新
的偉大的詩人,但是他沒有出現(xiàn)。屈原還將繼續(xù)在中國人的心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而我
們業(yè)將一如既往地,將這位偉人的故事流傳下去。
7.下列各項對現(xiàn)代人們紀念屈原的方式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用粽子來打發(fā)、沖淡屈原投江帶來的不愉快。
B.端午節(jié)失去本來的意義,成為了人們聚會的一個理由。
C.通過各種活動把偉人的祭日搞得比結婚還熱鬧,沒有悲傷只有快樂。
D.中國人始終在淳樸地把屈原當作英雄頂禮膜拜。
8.下列對“屈原的悲哀”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屈原的死,既沒有給幾個人敲響警鐘,也沒有喚醒幾個人。
B.屈原投江,沒有人知道他死的地點,到今天還有人為他的死爭論不休。
C.屈原身上忠君愛國的思想成為無用昏庸統(tǒng)治者的工具,讓很多人被利用。
D.屈原對后世的影響讓我們開始對老祖宗產生質疑,盲目地跟隨西方文化的大流。
9.對本文的寫作意圖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批評屈原身上的忠君愛國思想對后人的消極作用。
B.希望社會珍視民族特色,理解國學的內涵,恢復國學。
C.呼吁人們要延續(xù)曾經的輝煌,企盼有可以比肩屈原的偉大詩人的出現(xiàn)。
D.嘲弄世人對屈原的紀念方式是對屈原的褻瀆。
閱讀下列文段,完成下列小題。
①陶然亭是清代名亭,為中國四大歷史名亭之一。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
藻奉命監(jiān)理黑窯廠,他在慈悲庵西部構筑了一座小亭,并取白居易詩“更待菊黃家釀熟,與
君一醉一陶然”句中的,,陶然”二字為亭命名。清代二百余年間,此亭美譽長盛不衰,成為
北京城中一處名勝古跡。
②陶然亭有三大匾額:最早的是建亭人江藻親筆題寫的:另有書畫大師齊白石題寫的篆書,
沉厚寬博,筆象樸拙:還有現(xiàn)代學者郭沫若所題的行書,舒展靈動,收放自如。楹聯(lián)亦有三
副,其中最有名的一副是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穌所書的“煙藏古寺無人到,”。
③1985年修建的華夏名亭園是陶然亭公園的“園中之園”,精選國內各地名亭仿建而成。
雖是仿建,但按1:1的比例精心復制,且又薈萃華夏名亭精華,對于想直觀感受一下華夏
名亭風采的游人來說,確也有一種參觀“亭文化博物館”的感覺。園內仿建有湖南汨羅紀念
戰(zhàn)國時期楚國偉大詩人屈原的獨醒亭,浙江紹興紀念晉代大書法家“書圣”王羲之的蘭亭和
鵝池碑亭,四川成都紀念唐代詩人“詩圣”(甲)的少陵草堂碑亭,江西九江紀念唐代詩人
白居易的浸月亭,江蘇無錫紀念唐代文學家“茶圣”陸羽的二泉亭,安徽滁縣紀念北宋文學
家(乙)的醉翁亭等。游人流連園內,如歷巴楚靜美之地,似游吳越錦繡之鄉(xiāng),會感受到深
邃的歷史文化內涵。
10.對第②段中加點字讀音和畫線字筆順的判斷,全都jp9的一項是
A.樸型(zhuo)“匾”字的第二筆是、
B.樸超(zhuo)“匾”字的第二筆是
C.樸型(zhu6)“匾”字的第二筆是、
D.樸期(zhuo)“匾”字的第二筆是
11.依據(jù)文意和相關書法知識,判斷下列哪一項是郭沫若所題寫的匾額
12.利用文中信息的提示,結合有關的文學常識,在第③段(甲)(乙)處填入恰當?shù)膬热荩?/p>
生題的一項是
A.李白文U禹錫B.李白陸游
C.杜甫歐陽修D.杜甫李商隱
13.為第②段提到的陶然亭中翁同穌所書的楹聯(lián)選擇下聯(lián),暈恰當?shù)囊豁検?/p>
A.半畝紅蓮碧池沼B.榻倚深堂有月來
C.陶然暮鼓有鐘鳴D.云升湖上有客至
14.學校要組織一次主題為“游中華名園,品傳統(tǒng)文化”的開放課,就舉辦地點向同學們征
求意見。假設你想向學校推薦“華夏名亭園”,請在答題卡的田字格內用規(guī)范的正楷字書寫
“華夏名亭園”這五個字,來強調推薦的對象。再寫一小段話,說明你的推薦理由。(結合
上面所給的材料,要用到“……既……又……”的句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屈原手足已戴刑具”到“你們只是產生黑暗的父親和母親!",回答問題。
15.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選文的主要內容。
16.“屈原手足己戴刑具……則拳曲于胸前”這段文字在劇本中屬于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17.對選文中“你能拔去我有形的長劍,你不能拔去我無形的長劍呀”這句話,應該如何理
解?
18.選文運用了象征手法,說說文中風、雷、電和洞庭湖、東海、長江的象征意義,而詩人通
過呼喚風、雷、電又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19.選文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增強了語句的氣勢和情感色彩,達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以
火一般的激情直接感染觀眾。試作具體說明。
20.讀選文,你認為屈原是一個怎樣的人?
閱讀下文,完成下題。
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那杰出的生與死里,五千年積淀的,絕非只是出土的竹簡,而是中國式
的生命。同是中華“留取丹心照汗青”式的杰出人物,為什么屈原和司馬遷,一個要選擇死,
一個卻不惜忍辱而活?
后世一直將屈原尊為“愛國詩人”,值得商榷。我以為,這忽視了他作為“政治家”的一面。
這個偏差或許有些故意?后人出于不平,以為楚國那樣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忠心報效?焉
知“政治”也是一種理想。政治家與政客是不同的,前者的獻身是別無選擇的,后者是投機
的,屈原身為三閭大夫,是楚國的重臣,他不能承受楚國滅亡的事實。僅作為一個詩人,即
令“國破山河在”,也不必去死。詩人以“詩”去愛國和救國,他可以行吟,可以留下傳世
之作。但三閭大夫必須沉江。屈原這種“相始終”的精神,是他作為政治家面對失敗時唯一
的堅持。他是把對政治的責任放在“詩人”之上的。這才是屈原對自己的定位。
“人生自古誰無死”、“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對于生死,中國自古已有確認之標志。
雖然“衰莫哀乎生別離,樂莫樂乎心相知”,但主動迎接死亡,“在不可選擇中進行選擇”
的精神依然確立。中國的志士仁人,在求生不能的時候,很重視死的權利,倘不能按照自己
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選擇死亡,將死看作一種意志與尊嚴的使命。屈原就是著
名的范例。他不會等到敵國軍隊進入,被俘受辱而死。頭戴巍峨之冠,身著蘭草香服,時而
悲吟,時而高歌,倘徉在汨羅江畔,飽覽他所摯愛的山河大地,從容赴死。
死,可以明志;生,可以踐志。當死臨到司馬遷頭上,他選擇生。一種令肉體與精神,令自
己與親友都極度痛苦的生一一接受宮刑。司馬遷出于公心,為李陵辯護,得罪了漢武帝,假
如就為此而死,亦不失為直諫烈臣;但司馬遷認為自己規(guī)定的人生使命卻不僅于此。他要以
一個平民的身份完成千古史記,為中國撰寫第一部大型紀傳體史書。
既有了帝王家的史官,卻執(zhí)意要做民間第一史家。當時雖沒有明文不準平民“寫史”,但司
馬遷此舉引起了當朝的監(jiān)視與仇恨,他選擇受刑忍辱,棄政從文,從匍匐于地的殿臣中直起
身子做人。這是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之舉,這是勇敢與崇高的跨越。
屈原擇死,司馬遷擇生,都是崇高的。他們擇生擇死的思考世代延傳,這種思考,構成了一
個人,乃至一個民族隆起的脊梁。
21.根據(jù)選文內容,給文章確立一個合適的文題。
22.結合全文,談談你對“中國式的生命”的理解。
23.用文中的有關語句回答
(1)屈原為什么要選擇死?
(2)司馬遷為什么要選擇生?
24.從你的閱讀積累中找出一句相關詩、文,來證明本文的觀點(不得引用原文中已有的)。
25.結合對本文的理解,閱讀下面兩則材料?,寫出你對生命、死亡、永恒的思考和認識。
材料一:“慈師真愛感天動地,圣母情懷流芳千古?!?005年4月8日,幾萬群眾自發(fā)來
到江蘇省金壇市虹橋小學,含淚為舍身勇救學生的人民好教師殷雪梅送行。人們無法揣測,
在災難發(fā)生的一瞬間,殷老師腦海里到底在想些什么。但有一點可以確定的,平時總是面帶
微笑的她,在突如其來的生死抉擇面前,將對學生的愛凝成了永恒。
材料二:任長霞,她是中原大地上的又一個女英雄。掃惡打黑,除暴安良,她鐵面無私;噓
寒問暖,扶危濟困,她柔腸百轉。十里長街,白花勝雪,挽蟒如云,那是流動在百姓心中的
豐碑。一個弱女子,能贏得百姓的愛戴,是因為在她的心里有對百姓最虔誠的尊重!
閱讀下面語段,完成小題。
端午的陽光
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羅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國軍隊已攻破楚國郢都,
頓時感到支撐生命的最后一點亮光熄滅了。
當他把“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詩句吟誦給江邊漁父的時候,就已經決
定,要將自己的清澈與江水的澄明合二為一了。我知道,這是屈子為保留個體的純凈作出的
最無奈又高尚的選擇。
最終,他坐在了汨羅江邊,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陽光里,懷抱沉重的巨石,把最后的生路
溺死水中??梢哉f,屈原是抱著自己冰涼的心,走進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長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艱”“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詩句,留在了岸上,留給了端午。
一條江因為成了一個詩人心靈最后的歸屬地,而永遠被世人銘記。一個普通的節(jié)日,因為收
留了偉大詩人的高尚魂魄,而成為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端午,承載著代代后輩對偉人的緬懷和敬仰。
節(jié)日的壽命當然要比人的壽命長久許多,所以,屈原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給了這個日子。
在結束自己生命肉體的同時,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靈魂,猶如江面的粼粼
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視線和思想。一個背負著深重苦難,行走了兩千多年的節(jié)日,其實是在
為自己的存在尋找一個答案。
所以,端午節(jié)帶給我們的,應該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詩人余光中所說:“藍墨
水的上游,是汨羅江。”
以我們現(xiàn)在的視角來看,用一個詩人的隕落,喚醒了一種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
能拯救楚國,卻用死成就了《離騷》一樣,忽然覺得,端午節(jié)其實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葦葉了,
它把所有的內容和精髓,密密細細地包藏起來,讓我們極具耐心地一層層打開,最后領略到
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時,葦葉汲取了糯米的黏質,糯米滲透著葦葉的清香,似如端午與屈原
之間的浸染,節(jié)與人的統(tǒng)一。
我對端午節(jié)的最初認知,完全來自于粽子,那時候的小學課本,還沒有涉及到“楚辭”
或者《離騷》的片言碎語,文化不高的母親也無法給我們講述端午節(jié)的由來,好在粽子并不
因為我們的無知而改變所蘊含的味道,我總會把端午節(jié)和甜香黏軟的糯米聯(lián)系起來。這使得
整個貧乏的生活,還能透射出星星點點的光亮。
現(xiàn)在看來,那些夾雜在一年日歷中為數(shù)不多的能激發(fā)我們飲食向往的節(jié)日,早已成為精
神上抵擋艱難生活的盾牌。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應該為擁有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屈原
叩謝。對童年而言,這是一個多么充滿人情關懷的節(jié)日啊!
后來知道了屈原和楚懷王,知道了《國蕩》和汨羅江,知道了每年這一天,人們蜂擁江
岸,插艾蒿、掛菖蒲、吃粽子、競龍舟,把一種悲情的懷念渲染成了歡悅的行為,熱熱鬧鬧,
轟轟烈烈。
事情往往是這樣,在分享一種傳統(tǒng)時,我們更多的時候只在關注它所帶來的結果,而其
中蘊含的真諦,卻很少探究了。因為時空的距離,讓來源變得愈加縹緲和混沌。好在歷史給
T我們最好的解決方式,它讓時間淡化了一個國家的破碎的同時,卻強化了一種品質的高貴。
這時候的端午,或許更像是一縷陽光,從汨羅江的源頭流淌過來,映照著江邊每一位過客的
內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無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鏡,端放在我們必經的路口,讓人們從
歷史影像中,找到現(xiàn)實的映像。
(選自《人民日報》,原文有刪改)
26.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理解分析,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文章以“端午”為線索組織材料,回顧了對端午節(jié)的認知過程,對自己最初只喜歡端午
節(jié)粽子的淺薄而感到慚愧,對世人將悲情渲染成歡悅而感到不滿。
B.文章通過寫,汨羅江因屈原而被人銘記,來證明名家名作對于名勝的重要意義,正如歐
陽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陽樓,表現(xiàn)了名勝與文化的血肉關聯(lián)。
C.文章詩一般的語言,意蘊深厚,所引用的余光中“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一句,指
出了屈原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開創(chuàng)性作用。
D.文章最后一段贊頌了屈原無人能企及的偉大品格,說它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們的不
足,促使我們反思并不斷提升自己,從而強化了屈原精神在現(xiàn)實中的意義。
27.文中畫橫線的句子表達有特色,內涵很豐富,請賞析。
端午節(jié)其實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葦葉了。
28.請從內容和結構上說說文章前三個自然段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29.題目“端午的陽光”,除了指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的陽光,是照著屈原投江的陽光,
是歷史的見證的含義外,還有兩層更深刻的含義。請你仔細閱讀全文,答出這兩層含義。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各題。
何為詩人
余秋雨
①有一個通行的說法,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詩人。這種說法遇到了一個小障礙:
“第一個”之前,中國已經有了《詩經》。
②《詩經》很了不得。這三百多首詩,體現(xiàn)了中國早期文明的不朽詩情。請大家品味一
下“詩經”這兩個字。在生產力極端低下的時候,我們的先人已經“以詩為經”,把《詩經》
當作族群精神的經典。發(fā)展了幾千年之后,我們現(xiàn)在重新向往一種詩化的生活,希望在繁雜
忙碌的塵囂中升起裊裊的詩意,使精神不再苦澀,使生活不再窘迫,這就是連現(xiàn)代西方人也
十分迷醉的所謂的“詩意的棲居”。
③《詩經》是以四言為主的詩體,用如此簡潔的漢語短句表達出如此經典的喜怒哀樂,
又表現(xiàn)得那么大氣從容,實在讓人佩服?,F(xiàn)在不少人呼吁讓孩子從小讀古代經典,開了好多
的篇目,但奇怪的是,居然沒有《詩經》。可見那些人只愿意向孩子灌輸教條,而不是詩情。
④但是,《詩經》雖好,卻沒有任何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詩人。《詩經》中雖然也有少量
署名,但我們認為那是對集體創(chuàng)作所采取的一種個人署名方式,本質上還是集體創(chuàng)作,還是
未指向一個明確的人。
⑤《詩經》是一種集體話語,到了屈原,變成了個體的話語,這就使他成了第一個真正
意義上的詩人。
⑥詩人有一種個體精神的審美自立。詩人的自立需要有一種自然環(huán)境的誘發(fā)。例如,樹
木幽深處的花開花落,奇山怪水處的似夢似幻,巫風濃郁處的神人對話,大江險峻處的生死
抗衡……正是這一切,熏陶著他。結果,黃河流域的“平原小合唱”,變成了長江流域的“懸
崖獨吟曲”。
⑦屈原與諸子百家也不一樣,諸子百家中很多人都有一種“大道盡在我心”的導師形態(tài),
教主形態(tài),像一尊尊雕塑一樣矗立在門徒們面前,等待他們提問。屈原正好相反,他覺得自
己有很多問題得不到解答,但他不知道用什么去訓導別人。他要呈現(xiàn)的,是自己內心的全部
苦惱、哀怨、分裂。他沒有雕塑般的堅硬,而有一種多愁善感的柔軟。他不認為世間有多少
通用的哲理,只擔憂杜鵑叫得太早,群芳謝得太快。
⑧把自己的生命徹底詩化的人,在屈原之前還沒有出現(xiàn)。其實直到現(xiàn)在,我們還能看到
兩種詩人。一種只是“寫詩的人”,看到云,看到水,他就冒出了寫云、寫水的詩句;另一
種人則相反,他本身就是詩,骨子里就是詩人,他的思維、情感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是
讓人癡迷的天籟。
⑨詩人就是詩人。不承認這一點,就不會有詩的時代。
(選自《中華文化四十七講》,有刪改)
30.下列對上文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經》被我們先人當作族群精神的經典,體現(xiàn)了我國早期文明的不朽詩情。
B.《詩經》是以四言為主,用簡潔的漢語短句表達喜怒哀樂,又表現(xiàn)得大氣從容。
C.文中提到孩子們的經典閱讀篇目沒有《詩經》,意在批評家長漠視傳統(tǒng)文化。
D.“只擔憂杜鵑叫得太早,群芳謝得太快”,表面屈原有一種多愁善感的柔軟。
31.有人說“無用之詩,是讓你活得美。”請結合文本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
32.為什么說屈原是“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詩人”?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三、課外閱讀
閱讀下列材料,參與相關任務,完成下列問題。
為迎接玄武第二屆戲劇節(jié),九(10)班同學準備用課文《屈原》排演課本劇。劇組成員分成
了導演組、演員組、劇務組,大家為了演出的成功,進行了精心的準備。
劇務組的小云和小佳對劇本中屈原的“披發(fā)”造型頗為懷疑,她倆在相關書籍的插畫中查到
屈原的兩種不同造型(如下圖),到底哪種造型更符合這一幕中的屈原形象呢?為此她倆閱
改了古詩文尋找依據(jù)。
洪皓〔宋代)
冷落天涯今一紀,誰憐萬里無家。三閭憔悴賦懷沙。思親增悵望,吊影覺欹斜。
兀坐書堂真可怪,銷憂滯酒難賒。因人成事恥矜夸。何時還使節(jié),踏雪看梅花。
離騷贊序
(漢)班固
《離騷》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初事懷王,甚見信任。同列上官大夫妒害其寵,讒之
王,王怒而疏屈原。屈原以忠信見疑,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猶遭也。騷,憂也。明
已遭憂作辭也。是時周室已滅,七國并爭。屈原痛君不明,信用群小,國將危亡,忠誠之情,
懷不能已,故作《離騷》。上陳堯、舜、禹、湯、文王之法,下言并、澆、桀、紂之失以風。
懷王終不覺寤信反間之說西朝于秦。秦人拘之,客死不還。至于襄王,復用讒言,逐屈原。
在野又作《九章》,賦以風諫,卒不見納。不忍濁世,自投月羅。原死之后,秦果滅楚。其
辭為眾賢所悼悲,故傳于后。
(選自《四庫全書蕓要》,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注):①上官大夫:即郭沫若劇本中的“斬尚”。②風:用委婉的語言規(guī)勸尊長,下文
中的“風諫”與此同。
33.兩人認為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臨江仙”是詞牌名,規(guī)定了本詞的格律;“懷歸”是題目,表明了寫作內容。
B.“冷落天涯今一紀,誰憐萬里無家”寫出了詞人被金扣留時間之長,離家之遠。
C.“銷憂確酒難除”寫詞人借酒消愁,憂愁仍然難以消解,表現(xiàn)出詞人愁之深重。
D.此詞上片側重寫詩人思家,下片側重寫憂國。全詞氣氛沉重,詞人傷心絕望。
34.兩人發(fā)現(xiàn)下列加點詞意義理解不同的一項是()
A.同列上官大夫妒害多寵或遇耳叱咄
B.賦場風諫計日場還
C.懷不能弓是亦不可以弓乎
D.李不見納辛或有所聞
35.小云用“/”給文中劃線句斷兩處停頓。
懷王終不覺寤信反間之說西朝于秦
36.小佳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屈原以忠信見疑,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37.小云:古代男子一歲行冠禮,而圖乙上屈原卻免冠披發(fā),看似不合理,卻更有劇中所
需要的“”之感(填《臨江仙》中一詞)。
小佳:是的,我同意,這個造型也更符合當時他的心情(根據(jù)對《離騷贊序》的理解
回答)。
38.導演組的小暉想幫助演員們正確理解,演出《屈原》這個劇本有哪些意義,看了劇務組
的資料受到啟發(fā),于是又翻閱了不少資料,在“導演手記”上分條給出了答案。
屈原腦中,含有兩種矛盾原素:一種是極高寒的理想,一種是極熱烈的感情。他獨立
山上,云霧在腳底下,用石蘭、杜若種種芳草莊嚴自己,真所謂“一生兒愛好是天然”,一
點塵都朵汗他不得。然而他的“心中風雨”,沒有一時停息,常常向下界”所思”的人寄他
萬斛情愛。
屈原對于現(xiàn)實社會,不是看不開,而是舍不得。他看不過人類社會的痛苦,所以他“長
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社會為什么如此痛苦呢?他以為由于人類道德墮落。
(摘自梁啟超《屈原研究》)
1941年是抗日戰(zhàn)爭極為艱苦的一年。1942年元旦夜,郭沫若為劇本《屈原》畫上了
句號。他連連大叫:“真是快活!“完全陶醉于創(chuàng)作成功的喜悅里。過了幾天,周恩來到郭
沫若家里,郭沫若把《屈原》的劇本念給他聽,用了4個多小時,周恩來聽了很感動。1942
年1至2月,重慶《中央日報》連載了《屈原》。很快,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潘公展讀
后,看出了作者的影射筆法,大發(fā)雷霆,惡狠狠說:”怎么搞的?我們的報紙公然登起罵我
們的東西?”立即下令撤銷了編輯的職務。話劇上演后,觀眾都沉浸在《屈原》的情緒氛圍
里,很多人一遍又一遍地朗誦“雷電頌”,從中汲取力量。
(摘自王鵬《郭沫若和五幕歷史劇〈屈原〉》)
屈原的愛國情懷,是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天下意識和家國情懷結合在一起的。屈原把
批判的矛頭對準了把楚國帶上歧路的楚國當權者,屈原關心楚國實際是關心楚國的人民,擔
心楚國人民在戰(zhàn)國動亂形勢中遭受損害。屈原追求政治的向善,他把“美政”理想的實現(xiàn)當
作愛國的目標。屈原把愛國與自己的價值受到尊重結合起來,當自己遭遇不幸時,他對自己
的祖國提出批評,通過對自己命運的不平之鳴,體現(xiàn)他的愛國情懷。
(摘自方銘《屈原與愛國價值觀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基礎》)
導演手記:演出《屈原》這個劇本有哪些意義?
39.演員組的小宇和小鈞分別扮演斬尚和鄭詹尹,他們對臺詞和動作認真進行了揣摩。
斬尚罪人怎樣處置了?
鄭詹尹還鎖在這神殿后院的一間小屋子里面。
斬尚你打算什么時候動手?
鄭詹尹(遲疑地)上官大夫,我覺得有點為難。
斬尚(驚異)什么?
鄭詹尹屈原是有些名望的人,毒死了他,不會惹出亂子嗎?
斬尚哼,正是為了這樣,所以非趕快毒死他不可啦!那家伙慣會收攬人心,把他囚
這里,都城里的人很多憤憤不平……
排練日記:上官大夫斬尚在這一幕中一直稱屈原為“罪人”“家伙”而不稱其姓名,是因
為—,讀這兩個詞語要讀出—和—的語氣。為表現(xiàn)鄭詹尹的“遲疑”可以這樣設計:
(面部表情或肢體動作)。
40.演員組的小炸扮演屈原,他通過閱讀上述材料和觀看名家表演視頻,對“雷電頌”中屈
原的感情和朗誦處理有了深入的認識。
電,你這宇宙中的劍,也正是,我心中的劍。你劈吧,劈吧,劈吧!把這比鐵還堅固的黑暗,
劈開,劈開,劈開!雖然你劈它如同劈水一樣,你抽掉了,它又合攏了來,但至少你能使那
光明得到暫時的一瞬的顯現(xiàn),哦,那多么燦爛的、多么炫目的光明呀!
排練日記:這一段獨白表達了屈原—和—的情感。兩處“劈”構成的反復在語調變化上
應該處理成。選段中“____二一句是全段的最強音。
41.郭沫若根據(jù)史料創(chuàng)作話劇《屈原》是成功的改寫,三個組的同學在排演過程中不斷學習
體會,由此提煉了一些改寫的原則或方法并列條寫出,打算運用于以后的歷史劇創(chuàng)編。
參考答案
1.A
【詳解】
A.有誤。“雨水”之后應是“驚蟄”。“大寒”之后是“立春”。故選A。
2.B
【解析】
【詳解】
《我與地壇》不是小說,是隨筆散文。故選B。
3.B
【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標點符號的理解與辨析能力。A.到底在維護國家主權?
問號改為逗號;C.去掉"等”;D.每冊三、四頁,去掉頓號。
考點:正確使用標點符號。能力層級為表達運用E。
4.B
【解析】
考查名篇名作的識記能力。①聯(lián)語嵌屈原的作品《招魂》、《九歌》、《呵壁》(即《天問》),
作者即贊美了屈原崇高的品德,又憑吊了屈原自沉的汨羅江;②這是紀念陶潛的。質綺真醇
指的是陶潛的品格(雖然愛酒,醉翁之意卻不在酒的口味)。下句就明顯了,指的“采菊東
籬下,悠然見南山”;③拾遺是官職,這句是指憂國憂民的杜甫;④這是郭沫若先生題江油
李白紀念館楹聯(lián):鐵杵磨針,少年立志,花間酌酒,吟詩賦文,掛弓倚劍,如俠如仙。故選
B。
5.A
【解析】
【詳解】
試題分析:A.《孔乙己》選自魯迅的小說集《吶喊》,不是《朝花夕拾》。故答案為A。
6.C
【詳解】
C.《唐雎不辱使命》選自《戰(zhàn)國策》,不是《左傳》;劉向不是“東漢史學家、文學家”,而
是“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故選C。
7.D
8.D
9.B
【詳解】
l.D.“始終”一詞,說法太絕對,與原文“現(xiàn)在的端午節(jié)已遠遠地把偉大的屈原的悲傷拋掉
了,剩下的,只是快樂,快樂而已,端午節(jié)成為了人們聚會的一個理由”“屈原死就死了,
本來沒甚么可說的,偏偏人們發(fā)現(xiàn)了他的可悲之處,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執(zhí)著性格,所以他從
此成為人們頂禮膜拜的英雄”不符。故選D。
2.D.結合“屈原的悲哀,不僅僅是他投江,更悲慘的是他被統(tǒng)治者利用了那么多年”“改革
大潮沖起來的泡沫也跟著泛濫起來,一夜之間,什么都是新鮮的,什么都是好的,反而祖先
傳下來的東西有了問題。我們開始對老祖宗產生質疑的同時,卻又開始盲目地跟隨西方文化
的大流’”可知,D項說法不符合原意,“讓我們開始對老祖宗產生質疑,盲目地跟隨西方
文化的大流”并不是屈原對后世的影響。故選D。
3.AD兩項中的“批評屈原”“嘲弄世人”偏離文章的主旨,是錯誤的;
B.根據(jù)句子“什么時候,我們的端午節(jié),重新開始祭奠活動,重新開始莊重地看待屈原這
位偉大的詩人的時侯,我們的民族才算真正理解了國學的涵義。什么時侯,我們的國家能夠
以自己的民族特色享譽世界,我們的民族之魂就真的可以屹立不倒了”可知,作者倡導社會
要珍視民族特色,真正理解國學的內涵,恢復國學;
C.結合“我也喜歡屈原的離騷,千百年來,我們都在企盼一個新的偉大的詩人,但是他沒
有出現(xiàn)。屈原還將繼續(xù)在中國人的心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而我們業(yè)將一如既往地,將這
位偉人的故事流傳下去”可知,作者寫此文,并不是“企盼有可以比肩屈原的偉大詩人的出
現(xiàn)"。故C說法錯誤;
故選Bo
10.A
11.C
12.C
13.B
14.符合要求即可
【分析】
10.試題分析:漢字筆畫的書寫順序。1、先撇后捺:“人”“八”“入”。2、先橫后豎:
,,十,,,,王,,,,干”。3、從上到下:“三”“竟”“音”。4、從左到右:
“理”“利”“禮”“明”“湖”。5、先外后里:“問”“同”“司”。6、先外后里在封
□:“國”“圓”“園”“圈”。7、先中間后兩邊:“小”“水”。所以正確答案應為A
樸拙(zhuo);“匾”字的第二筆是
11.試題分析:郭沫若所題寫的“陶然亭”匾額是行書。行書是介于楷、草間的一種書體。寫
的比較放縱流動,近于草書的稱行草;寫的比較端正平穩(wěn),近于楷書的稱行楷。在書寫過程
中,筆毫的使轉,在點畫的各種形態(tài)上都表現(xiàn)得較為明顯,這種筆毫的運動往往在點畫之間,
字與字之間留下了相互牽連,細若游絲的痕跡,這就是牽絲。行書是楷書的快寫,是楷書的
流動。經過對幾組楷書與行書個字的分析,發(fā)現(xiàn)楷書與行書書寫時,點畫的寫法,用筆需遵
循的準則,如中鋒,鋪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鋒等都是一致的,只是行書書寫時比較
舒展,流動。
12.試題分析:考查文學常識。根據(jù)文意填作家。一定要讀懂上下文的內容,上文是“唐代
詩人“詩圣”,所以甲處肯定填“杜甫”;上文是“安徽滁縣紀念北宋文學家”,而下文是
“醉翁亭”,那么中間的乙處肯定填“歐陽修”。
13.試題分析:對聯(lián)要注意以下幾組要求:第一,上下聯(lián)字數(shù)要相等。第二,上下聯(lián)詞組要
相同,詞性要一致。第三,上下聯(lián)平仄要相調。第四,切忌合掌?!盁煵毓潘聼o人到”整體
上是個主謂結構,“無人到”又是一個兼語結構。所擬下聯(lián)必須符合這種結構。
14.試題分析:理由示例,去華夏名亭園舉辦本次開放課活動,既能直觀地感受祖國各地名
亭的風貌,又能更好地品味中華傳統(tǒng)文化,例如:在蘭亭揮毫潑墨,在浸月亭吟誦唐詩,在
二泉亭飲茶品茗……從兩方面切合活動主題。答題時一要結合上面所給的材料?,二要用到
”……既……又……”的句式。
15.主要寫詩人呼喚與歌頌風、雷、電這些偉大的自然力,表達了對黑暗的憤激和對光明的
禮贊與向往。
16.舞臺說明。交代劇情發(fā)生的場景及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等,以推動劇情的發(fā)展。
17.這句話的含意是,雖然我被拘禁起來,我的佩劍被拔去,但我懲奸除惡、報效國家的心依
舊,我的志向不會改變。
18.風、雷、電象征人世間追求正義、光明的變革力量。洞庭湖、東海、長江象征人民群眾。
對風、雷、電的呼喚與歌頌,表現(xiàn)了詩人對黑暗世界的強烈憤懣和摧毀黑暗、追求光明的熱
切愿望,也表明了他對光明未來的熱烈追求。
19.選文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讓屈原憑借暴風、怒雷、閃電的翅膀,展開美好的幻想,飛
向光明的境地,憑借他們的力量,毀滅一切黑暗。選文還運用了擬人、呼告、反復、排比的修
辭手法,使獨白既直接有力地表達了愛憎的感情,又具有詩的形式美,朗朗上口,鏗鏘有力。如
“風!你咆哮吧!咆哮吧!”“你們風,你們雷,你們電”“啊,電!你這宇宙中最犀利的劍
呀!”
20.屈原是正義的化身,是自由和光明的化身,他痛恨黑暗,向往光明,為了捍衛(wèi)真理剛正不阿,
奮不顧身。
【分析】
15.題干要求概括選文的主要內容。首先要通讀選文,理清故事線索,梳理情節(jié),特別是要
分析好那些大量的抒情句子。然后用簡潔的語言把所描寫的內容概括出來。選文部分主要寫
詩人呼喚與歌頌風、雷、電這些偉大的自然力來摧毀黑暗,表達對光明的渴盼。
16.“屈原手足已戴刑具,頸上并系有長鏈,仍著其白日所著之玄衣,披發(fā),在殿中徘徊。
因有腳鐐,行步甚有限制,時而佇立睥睨,目中含有怒火。手有舉動時,必兩手同時舉出。
如無舉動時,則拳曲于胸前”這幾句屬于舞臺說明。舞臺說明,是劇本語言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是劇本里的一些說明性文字。舞臺說明包括劇中人物表,劇情發(fā)生的時間、地點、服裝、
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動作、上下場等。這些說明對刻畫人物性格和推動、展開戲劇
情節(jié)發(fā)展有一定的作用。以上幾句交代劇情發(fā)生的場景及屈原的動作、神態(tài)等,以推動劇情
的發(fā)展。同時刻畫了屈原向往光明與堅守正義的偉大形象。
17.考查對文中重要語句內涵的理解?!澳隳馨稳ノ矣行蔚拈L劍,你不能拔去我無形的長劍
呀”,“無形的長劍”指堅定的信念。這里用的是象征手法,有形佩劍被拔去,但我懲奸除
惡、報效國家的心依舊。表現(xiàn)了主人公誓死與黑暗斗爭到底的精神。表達了主人公對光明的
熱烈追求,對一切黑暗的無限憤激的思想感情。
18.一問,說說文中風、雷、電和洞庭湖、東海、長江的象征意義。借用某種具體的形象的
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達真摯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這種以物征事的藝術表現(xiàn)手
法叫象征。如本文風、雷、電象征人世間追求正義、光明的變革力量。洞庭湖、東海、長江
象征人民群眾。二問,抒情主人公通過呼喚風、雷、電表現(xiàn)了詩人對黑暗世界的強烈憤懣和
摧毀黑暗的熱切愿望,也表達了詩人對光明未來的熱切追求的思想感情。答作用,一定抓住
“摧毀黑暗”“盼望光明”這兩個關鍵性的短語。
19.細讀選文,找到運用修辭手法的語句,分析這些語句所運用的修辭手法對增強語句的氣
勢和抒發(fā)情感的意義。如“炸裂呀,我的身體!炸裂呀,宇宙!讓那赤條條的火滾動起來,
像這風一樣,像那海一樣,滾動起來,把一切的有形,一切的污穢,燒毀了吧!燒毀了吧!
把這包含著一切罪惡的黑暗燒毀了吧!”采用呼告、比喻、反復的修辭手法,直抒胸臆,氣
勢磅礴、鏗鏘有力,既表達了思想感情,又使詩具有了形式美,回環(huán)往復,蕩氣回腸。
20.人物形象概括。本文把屈原和風雪電融為一體,達到物我同化的境地,顯示了追求光明、
毀滅一切黑暗的力量。象征的表現(xiàn)手法,獨特的抒情方式,浪漫的語言風格,使屈原的形
象成為光明與正義的化身,他是正義和光明的化身。他痛恨黑暗,向往光明,蔑視鬼神,鞭
撻一切污穢,誓與丑惡奸佞們戰(zhàn)斗到底。對風雷電的呼喚和歌頌,表現(xiàn)了他橫掃一切邪惡的
頑強戰(zhàn)斗精神。雖桎梏加身,但不屈不撓,浩然正氣凜然不可侵犯,充分表現(xiàn)了忠于祖國,
熱愛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總之,屈原是正義和光明的化身,是戰(zhàn)斗不屈的戰(zhàn)士的形
象。
21.參考答案:擇生擇死;生與死選擇;生的(得)偉大,死的(得)光榮;兩種生死觀。
(2分,能緊扣生死即可)
22.自古以來,中國的志士仁人崇尚杰出的生和杰出的死,以此為楷模,行使生與死的權利。
(3分,答案應涉及中國人崇高的生死觀,意思對即可。)
23.
(1)倘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仰完整地活下去,不如選擇死亡,將死看作一種意志與尊
嚴的使命。
(2)他要以一介布衣的身份完成千古史記,為中國撰寫第一部大型紀傳體史書。(4分,
每間2分,多寫了前面一句亦可)
24.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生的(得)偉大,死的(得)光榮;孟子闡述
的“舍生取義”、奧斯特洛夫斯基關于生命的意義的名言等。其他符合要求的古今詩文都可
以。
25.不設統(tǒng)一答案。如“一個人可以生得平凡,但由于他們做了有益于人民的事,這樣的人
往往留芳千古?!薄爸卮罅x輕生死,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4分,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試題分析:
21.題目應是文章內容的濃縮。能緊扣生死即可。
考點:概括作品主題。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22.“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指要解釋的詞語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體現(xiàn)出來的、具體而動態(tài)
的、和字典義有著某種聯(lián)系的意義。“文中”是指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包括兩個層面:一是整
體文章的詞語理解,二是具體語言環(huán)境的詞義。一個概念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受上下文的
影響,會有一定的臨時的具體的意義。
考點: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能力層級為理解B。
23.根據(jù)3.4兩段對屈原和司馬遷對于選擇生還是死,找出相關語句回答即可。
考點: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層級為分析綜合C。
24.解答此題抓住生與死來找符合要求的古今詩文都可以。
考點: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能力層級為探究F。
25.不設統(tǒng)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考點:對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能力層級為探究F。
26.C
27.①“葦葉”是用來包粽子的,“端午節(jié)”是為紀念屈原而設的。端午節(jié)像葦葉,兩者在
內涵上相似。②粽子被葦葉包裹著,熟透之時,葦葉汲取了糯米的黏質,糯米滲透著葦葉的
清香,只有極具耐心層層剝開,才能品味到葦葉里面包裹著的甜香黏軟的粽子。③端午節(jié)承
載著屈原沉江這個悲壯故事的“內容和精髓”,只有全面弄清其中的關聯(lián),才能領略到“事
物的真相”。
28.內容上:①概敘了屈原在五月五日自沉淚羅江的事件,點明了端午節(jié)與屈原的關系(或:
交代了端午節(jié)紀念屈原的來由),表現(xiàn)了屈原純潔高尚的品質和忠貞不渝的愛國精神。結構
上:照應了題目,引出下文關于端午節(jié)的感想。
29.①“端午的陽光”是指屈原的精神的光芒(或:精神之光、品德之光)。②“端午的陽
光”是指端午節(jié)的文化之光,屈原的愛國、正直、純潔、高貴,就像陽光一樣映照進后人的
內心(或:端午節(jié)的文化意義對后人的影響)。
【分析】
26.本題考查鑒賞文章的內容與藝術特色。
A.“慚愧”“不滿”于文無據(jù)。
B.作者的寫作目的不是“證明名家名作對于名勝的重要意義”,而是端午節(jié)背后所透露的
屈原的品格。
D.“屈原無人能企及的偉大品格”錯,原文是“有些品格是無法超越的”;“不斷提升自
己”于文無據(jù)。
故選C?
27.本題考查對文中重要語句的賞析。畫線句在第七段,該段集中闡釋了此句的含意,“熟
透之時,葦葉汲取了糯米的黏質,糯米滲透著葦葉的清香,似如端午與屈原之間的浸染,節(jié)
與人的統(tǒng)一”,表明“葦葉”包裹“粽子”與“端午節(jié)”紀念“屈原”,二者內涵相似;“它
把所有的內容和精髓,密密細細地包藏起來,讓我們極具耐心地一層層打開,最后領略到事
物的真相”,啟示我們只有弄清其中的關聯(lián),才能探尋到文化背后的真相。
28.本題考查段落的作用。根據(jù)題干要求,應從內容與結構兩方面作答。內容上,總結前三
段段意可知,作者通過講述屈原自沉汨羅江這一史實,交代了端午節(jié)紀念屈原的由來,并由
此表現(xiàn)了屈原忠貞不渝的愛國精神。結構上,與題目照應,引出下文關于端午節(jié)的種種感想。
29.本題考查理解文章標題。文章的題目,通常極稱作文章的“題眼”,即文章精要內容的
提煉、概括與濃縮。思考標題的好處,既要分析其表層含義,又要結合文章內容分析其深層
含意。如從“現(xiàn)在看來……飲食向往的節(jié)日,早已成為精神上抵擋艱難生活的盾牌”可知,
“端午的陽光”也指屈原精神的光芒;從“好在歷史給了我們……映照著江邊每一位過客的
內心”可知,“端午的陽光”還指端午節(jié)的文化之光,即屈原的愛國精神像陽光一樣,映照
進后人的內心。
【點睛】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標題注意從字面和深層兩個角度進行分析,字面的意思較為
淺顯,不難理解,深層含意要結合文章的主旨進行分析,注意是對某事物的贊美,或是對某
種人的鞭撻等。從作用是注意結合內容和形式作答,內容上就答上面的含義,形式上主要回
答是否為文章的線索,或是運用什么特殊的手法等。
30.C
31.詩”對物質生活而言,確實沒有實質性的用處,但是它可以讓生命具有詩人氣質,讓我
們在繁雜忙碌的塵囂中升起裊裊詩意,使精神不再苦澀,使生活不再窘迫,這就是“詩意的
棲居”。(過一種詩化的生活,擁有詩性,活出詩情;詩,可以讓我們與眾不同。)
32.(1)屈原是把集體話語變成了個體話語的第一人,他把自己內心的全部苦惱、哀怨、分
裂呈現(xiàn)出來,體現(xiàn)詩人個體精神的審美自立;(2)屈原是把自己生命徹底詩化的第一人,他
本身就是詩,骨子里就是詩人,他的思維、情感以及待人接物的方式,都是讓人癡迷的天籟。
【分析】
30.試題分析: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依據(jù)“現(xiàn)在不少人呼吁讓孩子從小讀古代經典,開
了好多的篇目,但奇怪的是,居然沒有《詩經》??梢娔切┤酥辉敢庀蚝⒆庸噍斀虠l,而不
是詩情”可知,C項“意在批評家長漠視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是錯誤的。故答案為C。
31.試題分析: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本題作答可依據(jù)文章中的“發(fā)展了幾千年之后,我
們現(xiàn)在重新向往一種詩化的生活,希望在繁雜忙碌的塵囂中升起裊裊的詩意,使精神不再苦
澀,使生活不再窘迫,這就是連現(xiàn)代西方人也十分迷醉的所謂的‘詩意的棲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2030年中國白肋煙行業(yè)市場調查研究及投資潛力預測報告
- 吉林省通化市“BEST合作體”2025屆高二化學第二學期期末學業(yè)質量監(jiān)測試題含解析
- 大連特種玻璃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慶陽市重點中學2025屆高一化學第二學期期末復習檢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2020-2025年中國花椒面行業(yè)市場深度分析及投資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楊村第一中學2025屆高二化學第二學期期末質量檢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PET手動打包機項目投資可行性研究分析報告(2024-2030版)
- 鐵路項目節(jié)能評估報告(節(jié)能專用)
- 2025年中國鹽酸阿克拉霉素行業(yè)市場發(fā)展前景及發(fā)展趨勢與投資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中國商業(yè)銀行對公業(yè)務行業(yè)市場調查研究及投資戰(zhàn)略咨詢報告
- 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區(qū)2022-2023學年五年級下學期期末科學試卷
- 兒科質控中心建設方案
- 2013免疫吸附治療知情同意書
- 鍍鋅鋼管壁厚及重量
- 區(qū)塊鏈金融學習通超星課后章節(jié)答案期末考試題庫2023年
- 2023年司法鑒定程序通則
- 2023年宜賓市敘州區(qū)區(qū)內外考試選調在編在職教師考試題庫
- 2023屆大連市瓦房店市數(shù)學四下期末質量檢測試題含解析
- 保安員在崗培訓法律
-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第二版)PPT全套完整教學課件
- 期貨市場行情及技術分析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