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中歷史第四單元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zhàn)能力提升部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1頁
2024年高中歷史第四單元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zhàn)能力提升部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2頁
2024年高中歷史第四單元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zhàn)能力提升部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3頁
2024年高中歷史第四單元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zhàn)能力提升部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4頁
2024年高中歷史第四單元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zhàn)能力提升部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四單元明清中國版圖的奠定與面臨的挑戰(zhàn)班級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學號____________分數(shù)____________(考試時間:40分鐘試卷滿分:100分)留意事項:1.本試卷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II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班級、姓名、學號填寫在試卷上。2.回答第I卷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將答案填在選擇題上方的答題表中。3.回答第II卷時,將答案干脆寫在試卷上。第Ⅰ卷(選擇題共60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一、選擇題:本題共20個小題,每小題3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表是明代內閣大臣在閣年限統(tǒng)計狀況。這一現(xiàn)象()

年限1年以下1~2年2~5年5~10年10~15年15~20年10年以下閣臣數(shù)(人)3037422512154占比(%)18.6322.9826.0915.537.456.832.49A.促進了官吏隊伍的年輕化

B.反映了明朝官僚機構膨脹C.說明白內閣協(xié)助作用不大

D.減弱了國家政策的穩(wěn)定性【答案】D【解析】依據(jù)材料可知明代內閣大臣更迭頻繁,從邏輯來看會影響國家政策的穩(wěn)定性,故選D項;材料強調的是擔當內閣大臣的在閣年限而不是官員的實際年齡,解除A項;材料主旨強調的是擔當內閣大臣的年限,并未涉及內閣大臣人數(shù)上升,不能得出“官僚機構膨脹”,解除B項;結合所學學問可知,明朝內閣是皇帝咨政機構,此后權力漸漸增大,后形成為明朝行政中樞,解除C項。2.(2024·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27)明萬歷年間,神宗下令工部鑄錢供內府用,內閣首輔張居正“以利不勝費止之”。神宗向戶部索求十萬金,張居正面諫力爭,“得停發(fā)太倉銀十萬兩”。這反映出當時()A.內閣權勢強大

B.皇權受到嚴峻制約C.社會經濟凋敝

D.君權相權關系驚慌【答案】A【解析】據(jù)材料“以利不勝費止之”和“得停發(fā)太倉銀十萬兩”據(jù)材料可知內閣勝利的限制皇帝要求,對皇權起到確定限制作用,權勢巨大,故選A項;材料體現(xiàn)內閣對皇權的制約,據(jù)材料“面諫力爭”說明皇帝駕馭最終確定權,據(jù)所學內閣是內侍機構不能嚴峻的制約皇權,解除B項;材料反映的明代政治狀況不是社會經濟,解除C項;據(jù)所學內閣始終是內侍機構不是宰相,且此時丞相制度已經廢除,解除D項。3.明初,“浦江鄭氏九世同居,明太祖常稱之。馬皇后從旁基之曰:以此眾叛,何事不成?上懼然,因招其家長至,將以事誅之?!边@段材料可以用來說明()A.后宮干政影響政治穩(wěn)定

B.中心政府打壓民間勢力C.宗族勢力常常聚眾叛亂

D.明初中心集權面臨挑戰(zhàn)【答案】B【解析】“上懼然,因招其家長至,將以事誅之”可見此事體現(xiàn)了中心對地方的限制,其目的是加強專制主義中心集權,故選B項;“馬皇后從旁基之曰:以此眾叛,何事不成?”說明后宮只是建議,不能說明其決策,不能說明干政,解除A項;“浦江鄭氏九世同居,明太祖常稱之”無法說明其聚眾叛亂,相反是家庭和諧的典范,解除C項;“浦江鄭氏九世同居,明太祖常稱之”此乃一個民間家族,沒有對抗中心管理的信息,無法推斷對中心集權的威逼,解除D項。4.表秦漢隋唐宋遼金元明代清前期糧食總量417.6億斤626.4億斤82億斤1392億斤2088億斤人均占有量985.75斤988.7斤1457.87斤1192.94斤780斤上表為中國古代糧食總量及人均占有量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據(jù)此可以推知()A.農業(yè)經濟沒有發(fā)生本質變更

B.政府對土地兼并的看法搖擺不定C.兩宋時期經濟發(fā)展水平最高

D.明清時期已經出現(xiàn)資本主義萌芽【答案】A【解析】“中國古代糧食總量及人均占有量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中只有兩項數(shù)據(jù):糧食總量和人均占有量,糧食總量漸漸增多,而人均到明清卻明顯削減,是因為人口增加的原因,可見農業(yè)沒有更好的方法促進發(fā)展,增長模式沒有變更,故選A項;“中國古代糧食總量及人均占有量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中無法反應土地的狀況,無法推斷政府對土地兼并的看法,解除B項;“中國古代糧食總量及人均占有量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中宋金時期人均糧食上升,可能是因為此時民族間征戰(zhàn)不斷,人口削減的緣由,不能確定說明此時的經濟水平高,解除C項;“中國古代糧食總量及人均占有量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中明清時期的糧食狀況無法推斷其生產關系的表現(xiàn)形態(tài),解除D項。5.康、雍、乾時期,漸漸形成大臣向皇帝單獨呈送奏折進言的制度,皇帝親自批閱密折,不經過其他中轉、收發(fā)環(huán)節(jié)。該制度旨在()A.加強皇帝的專制獨裁

B.打破因循守舊的風氣C.提高了行政決策效率

D.有利于處理緊急軍務【答案】A【解析】依據(jù)題干內容可知,該奏折制度的特點是快速快、機密程度高、沒有中轉環(huán)節(jié),這樣做能夠使皇帝更干脆、更廣泛地獲得信息,提高了決策效率,便利了皇帝對百官的限制,有利于加強專制皇權,故選A項;題干中所述的奏折制度是對以前做法的變更,但這不是皇帝的動身點,其主要目的在于加強專制皇權,解除B項;題干中所述的奏折制度提高了行政的決策效率,但這也不是皇帝的真正目的所在,解除C項;題干內容中沒有述及奏折進言的詳細內容,也就不能推斷出皇帝的真正目的是處理緊急軍務,解除D項。6.與朱熹、王陽明的“格物致知”不同的是,泰州學派代表人物王艮認為:格物致知無非就是說個人與國家的關系,個人身體是根本,而家國天下是枝節(jié),并起先大談“百姓日用就是道”。這一思想()A.動搖了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

B.蘊含近代民主啟蒙思想C.凸顯“家國一體”觀念

D.順應工商市民利益要求【答案】D【解析】材料王艮大談“百姓日用就是道”,認為個人身體是根本,而家國天下是枝節(jié),體現(xiàn)了民眾的利益,順應了明朝商品經濟發(fā)展、工商市民利益要求,故選D項;泰州學派屬于儒家思想,明朝儒學仍舊占正統(tǒng)地位,解除A項;泰州學派屬于儒家思想,與近代民主啟蒙思想有本質區(qū)分,解除B項;王艮認為個人身體是根本,而家國天下是枝節(jié),淡化了“家國一體”觀念,解除C項。7.明清時期土地交易更為頻繁,表1是有關明清時期民間土地買賣類型的材料。由此可知,當時()類型詳細作法活賣賣方在契約上寫明“賣活契",保留土地全部權,數(shù)年后可買回。找貼賣方有權要求買主在地價上升后進行經濟補償,在反復幾次后,原主子才會完全丟失土地。絕賣賣方一起先就通過立下“絕賣契”等方式出賣土地,不允許贖回、找價。表1A.租佃關系與契約關系盛行

B.土地高度集中現(xiàn)象嚴峻C.土地全部權變更敏捷多樣

D.土地的市場化程度提高【答案】D【解析】明清時期土地交易更為頻繁,“找貼”類型中賣方有權要求買主在地價上升后進行經濟補償,這反映土地的市場化程度提高,故選D項;地主把部分或全部土地出租給農夫耕種,收取地租作為收益,稱為租佃土地經營方式,地主與佃農就形成了租佃關系,材料未體現(xiàn),解除A項;材料強調明清時期民間土地買賣類型,不涉及土地高度集中現(xiàn)象嚴峻,解除B項;據(jù)材料可知,“活賣”保留土地全部權,不涉及土地全部權的變更,解除C項。8.明清瓷器繪畫中,常見的有“三綱五常圖”、二十四孝圖,以及岳母刺字、蘇武牧羊、尉遲恭救主、千里走單騎、單刀赴會、精衛(wèi)填海等源于文學作品的題材。據(jù)此可知()A.主流價值觀念深化影響社會生活

B.封建政府極力宣揚傳統(tǒng)正統(tǒng)觀念C.傳統(tǒng)文化的經濟價值被發(fā)掘利用

D.手工業(yè)品成為文學藝術傳播媒介【答案】A【解析】依據(jù)所學學問可知,在明清時期,瓷器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品,而“三綱五常圖”、二十四孝圖、岳母刺字、蘇武牧羊、尉遲恭救主、千里走單騎、單刀赴會、精衛(wèi)填海等繪畫內容都屬于傳統(tǒng)儒家思想的范疇,這反映出社會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已經深化影響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故選A項;題干中沒有述及瓷器的繪畫內容是由封建政府所規(guī)定的,解除B項;題干內容僅是涉及社會主流思想影響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沒有涉及傳統(tǒng)文化的經濟價值所在,解除C項;題干內容著重強調傳統(tǒng)儒家思想滲入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其著重點在于瓷器繪畫的內容,而不是瓷器本身的價值,解除D項。9.明朝景泰元年(1450年),“以邊事孔棘,令天下納粟、納馬者入監(jiān)讀書,限千人止”,后納銀也可入監(jiān)。萬歷三年(1575年),張居正認為“方今急務,惟在正人心、明學求”,奏請明神宗取消景泰以來的做法,并考核現(xiàn)有生員,學業(yè)期滿文理不通的發(fā)充胥吏或罷黜為民。張居正的這一舉措()A.解決了明代選官制度的積弊

B.放松了政府對士人的人身限制C.增加了中心政府的財政收入

D.體現(xiàn)了士大夫經世致用的志向【答案】D【解析】“考核現(xiàn)有生員,學業(yè)期滿文理不通的發(fā)充胥吏或罷黜為民”這一做法有利于選拔真正的人才,提高人才選拔質量,體現(xiàn)的是士大夫經世致用的志向志向,故選D項;“解決了”一詞說法過于確定,解除A項;對生員進行考核與人身限制無關,解除B項;對士人的考核屬于選官制度方面的舉措,并不能干脆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解除C項。10.王夫之認為:“未有馬矢而無射道,未有車馬而無御道……未有子而無父道,未有弟而無兄道,道之可有而且無者多矣。故無其器則無其道,誠然之言也”。這一觀點()A.體現(xiàn)了經世致用的思想

B.確定了人私欲的正值性C.批判了君主專制的體制

D.體現(xiàn)了樸實的唯物思想【答案】D【解析】依據(jù)材料“故無其器則無其道,誠然之言也”可知王夫之認為物質是其他一切存在的基礎,表達了樸實的唯物主義思想,故選D項;經世致用,是指學問必需有益于國事,與材料“故無其器則無其道,誠然之言也”中強調器道關系不符,解除A項;李贄認為“人必有私”確定人的私欲的正值性,解除B項;黃宗羲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抨擊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與王夫之強調器道關系不符,解除C項。11.明清時期,朝廷面對傳染病流行會減免稅糧賦役、發(fā)帑賑濟以減緩災情;一些深懷濟世思想的醫(yī)生也不避疫氣施醫(yī)送藥,踐行“不為將相,便為良醫(yī)”的美德;不少學問分子和有識之士更是主動出資出力,救民濟困。這在確定程度上反映出()A.救災防災成為社會共識

B.疫情有助于消解階級對立C.儒家思想影響國民行為

D.明清的防疫體系趨于完善【答案】C【解析】依據(jù)題干內容可知,在明清時期,面對災情,政府、醫(yī)生、學問分子和有識之士都會依據(jù)自身實際狀況開展各種形式的救災活動,據(jù)此可知,正是由于受到仁政愛民等儒家思想的影響,社會出現(xiàn)了各種形式的救災活動,故選C項;題干內容主要涉及災情發(fā)生之后,社會實行各種形式進行主動救災活動,沒有涉及“防災”的相關內容,解除A項;主動救災會緩解疫情對社會所造成的危害,但是這與消解階級對立無關,并且在古代中國,階級對立會始終存在,解除B項;題干內容僅是涉及明清時期疫情發(fā)生以后,社會各階層都進行主動救災,沒有涉及社會防疫體系,解除D項。12.商書興于晚明,是一種特地性商業(yè)用書。明清一些商書寫到:“大船至上海,由柳湖東去黃埔,為外河,有潮、盜之防”,“近來江浙等省通用洋鈿(即洋錢),有光毛真假之分……凡收洋錢,務請內教人細致看,切勿大意,只有吃虧”,據(jù)此可知,明清時期()A.長途販運發(fā)展成熟

B.海禁政策逐步放寬C.商品經濟高度發(fā)展

D.偷盜假冒之風盛行【答案】C【解析】據(jù)材料“商書興于晚明,是一種特地性商業(yè)用書。明清一些商書寫到:‘大船至上海,由柳湖東去黃埔,為外河,有潮、盜之防’,‘近來江浙等省通用洋鈿(即洋錢),有光毛真假之分……凡收洋錢,務請內教人細致看,切勿大意,只有吃虧’“,可知明清時期出現(xiàn)專業(yè)性的商業(yè)用書,并記述了經商路途、貿易中應留意的地方,說明當時商品貿易比較頻繁,故選C項;材料只提到專業(yè)性商書的出現(xiàn)和用途,并沒有說明長途販運的發(fā)展狀況,解除A項;明朝海禁,清朝閉關鎖國,對外貿易并沒有放寬,解除B項;材料只提到洋錢有真假之分,并沒有說明偷盜假冒之風盛行,解除D項。13.明朝中后期,官場形成一條慣例,不是庶吉士(官職,由科舉考試中進士的人擔當)不行入內閣。翰林院庶吉士成為進入內閣的敲門磚,因此內閣閣臣多為翰林文學之士實屬正常。這一規(guī)定()A.促進了文化教化的普及

B.提高了行政決策的效率C.導致了經世之才的缺乏

D.造成了政治局面的動蕩【答案】C【解析】據(jù)材料“內閣閣臣多為翰林文學之士”結合所學科舉考試的內容以四書五經為主可知內閣閣臣多數(shù)精通文學而缺乏實際的經世之才,故選C項;內閣閣臣是官僚中的少數(shù)不能促進文化教化的普及,解除A項;材料“內閣閣臣多為翰林文學之士”說明閣臣更加精通文學而不是處理行政,解除B項;材料“翰林院庶吉士成為進入內閣的敲門磚”說明閣臣選拔比較穩(wěn)定不會造成政治局面的動蕩,解除D項。14.自清代雍正、乾隆年間起,在臺灣島、四川多山地區(qū)、廣西農村、湖南貴州交界、閩粵山區(qū)等地,頻繁發(fā)生當?shù)赝林用窈土魅脒w徙民眾(客民)的鄉(xiāng)村宗族械斗,有些械斗甚至發(fā)展成抗拒官府的大規(guī)模起義。這反映了當時()A.人口增殖帶來新的社會問題

B.中心集權強化激化官民沖突C.土地兼并引發(fā)民眾劇烈不滿

D.經濟重心南移誘發(fā)資源爭奪【答案】A【解析】依據(jù)材料“頻繁發(fā)生當?shù)赝林用窈土魅脒w徙民眾(客民)的鄉(xiāng)村宗族械斗”可知,土著居民與流入遷徙民眾沖突尖銳,結合所學學問,清代人口膨脹,人地沖突突出,狹鄉(xiāng)有大量人口外遷,因此流入遷徙民眾與土著居民極易因土地全部產生沖突,故選A項;材料反映的是鄉(xiāng)村宗族械斗,不涉及中心集權,解除B項;依據(jù)材料“頻繁發(fā)生當?shù)赝林用窈土魅脒w徙民眾(客民)的鄉(xiāng)村宗族械斗”可知,土著居民與流入遷徙民眾沖突尖銳,與土地兼并無關,解除C項;依據(jù)材料“頻繁發(fā)生當?shù)赝林用窈土魅脒w徙民眾(客民)的鄉(xiāng)村宗族械斗”可知,土著居民與流入遷徙民眾沖突尖銳,緣由在于人地沖突尖銳,不涉及經濟重心南移,且宋代就已完成經濟重心南移,解除D項。15.土司是中心政權承認的少數(shù)民族世襲首領。1726年云貴總督鄂爾泰建議取消西南地區(qū)的土司制度,設立府、廳、州、縣,派遣有確定任期的流官對當?shù)剡M行管理,同時添設軍事機構,后來清廷批準了這些建議。這一做法有利于()A.完善中心官制

B.實現(xiàn)民族自治

C.消弭軍事沖突

D.維護國家統(tǒng)一【答案】D【解析】依據(jù)所學學問可知,在土司制度之下,其當?shù)氐纳贁?shù)民族首領管理權限特別大,既有政治方面、經濟方面,還有相當大的軍事管理權,久而久之會對中心產生一種“離心力”,很簡單發(fā)展成為地方割據(jù)勢力,而在“改土歸流”制度之下,由中心派遣流官對當?shù)剡M行治理,并且還“添設軍事機構”,這種做法有利于加強中心對地方的管理力度,從而維護了國家的統(tǒng)一,故選D項;在“改土歸流”制度之下,中心派遣官員到治理地方,這與完善中心官制無關,解除A項;在土司制度之下,少數(shù)民族首領對當?shù)赜泻艽蟮墓芾頇?,但是題干之意著重在于論述“改土歸流”對國家統(tǒng)一的作用,解除B項;在“改土歸流”制度之下,中心對地方有很大的管理權,甚至還設置了一些“軍事機構”,但是這些措施不會完全消退軍事沖突,解除C項。16.從《明史》所載田賦征收的品目來看,除了小部分錢鈔以外,絕大部分是麻布、絲絹和米麥等;里甲正役中物料的征派,亦多是地方農夫的土特產。這一現(xiàn)象()A.加重了勞動人民的負擔

B.延緩了社會經濟的轉型C.體現(xiàn)了重農抑商的特點

D.導致了稅收政策的變更【答案】B【解析】田賦征收和里甲正役中絕大部分用實物,很少用錢鈔,這不利于社會經濟的轉型,故選B項;材料內容主要體現(xiàn)了田賦征收和里甲正役中實物征派居多,錢鈔占少數(shù),與加重勞動人民負擔無關,解除A項;重農抑商指重視農業(yè)、以農為本,限制工商業(yè)的發(fā)展,與材料無關,解除C項;稅收政策的變更與當朝的政治、經濟發(fā)展狀況有干脆的關系,這時期田賦征收和里甲正役中實物征派居多不能導致稅收政策的變更,解除D項。17.圖1、圖2選自清代宮廷畫師焦秉貞創(chuàng)作的《康熙御制耕織圖》。畫作反映了()圖1

圖2A.創(chuàng)作者對于志向社會的追求

B.自然經濟下的辛勤勞動被推崇C.農夫社會境遇得到明顯改善

D.農業(yè)耕作工具取得突破性發(fā)展【答案】B【解析】據(jù)材料清代宮廷畫師焦秉貞創(chuàng)作的《康熙御制耕織圖》。畫作反映了自然經濟下的辛勤勞動被推崇,故選B項;宮廷畫主要歌頌統(tǒng)治者對農業(yè)的重視,而不是體現(xiàn)對于志向社會的追求,解除A項;圖畫主體是康熙皇帝,不能體現(xiàn)農夫的社會境遇,解除C項;明清時期的科學進入總結階段,沒有新的突破,解除D項。18.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稱頌:“幸生圣明極盛之世,滇南車馬,縱貫遼陽;嶺徼宦商,衡游薊北?!边@可以說明當時()A.對外貿易特別發(fā)達

B.政治清明,社會安定C.工商業(yè)市鎮(zhèn)日益增多

D.區(qū)域間長途貿易發(fā)展【答案】D【解析】據(jù)材料“幸生圣明極盛之世,滇南車馬,縱貫遼陽;嶺徼宦商,衡游薊北”,可知明代滇南的車馬在遼陽行走,嶺徼的商人到薊北經商,說明不同區(qū)域之間商品貿易發(fā)展,故選D項;材料中滇南、遼陽、薊北都在國內,并不是對外貿易,解除A項;材料強調的時經濟的發(fā)展,并不是政治,解除B項;材料提到的地點并不是工商業(yè)市鎮(zhèn),而是其他地方的商品被販運到該地或商人貿易地點,解除C項。19.《西洋藥書》是康熙帝任命的御前侍講法國傳教士白晉等編著,書中介紹了金雞納霜(治療瘧疾藥物)等40余種西藥,論述了30多種病狀及醫(yī)療護理藥方和臨床運用方法。1765年,藥學家趙學敏所著《本草綱目拾遺》成書,其中收入了金雞納霜等藥物。由此表明《西洋藥書》()A.奠定了我國臨床醫(yī)學的基礎

B.豐富了我國傳統(tǒng)醫(yī)藥學內容C.系統(tǒng)總結了中醫(yī)藥學的成就

D.推動了西醫(yī)在中國廣泛傳播【答案】B【解析】中國藥學家趙學敏所著《本草綱目拾遺》收入了金雞納霜等《西洋藥書》中介紹的藥物,豐富了我國傳統(tǒng)醫(yī)藥學內容,故選B項;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奠定了我國臨床醫(yī)學的基礎,解除A項;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系統(tǒng)總結了中醫(yī)藥學的成就,解除C項;材料只是收錄了金雞納霜等西藥,不涉及推動西醫(yī)在中國廣泛傳播,解除D項。20.明清之際,江南地區(qū)出現(xiàn)了“士商相混”的現(xiàn)象。正所謂“天下之士多出于商”,“豪杰有智略之人”也多致力于經商。嘉道時期,士商相混的趨勢愈演愈甚。這表明()A.傳統(tǒng)四民社會加速瓦解

B.中心對地方限制力減弱C.理學義利觀正受到沖擊

D.重農抑商政策有所松弛【答案】C【解析】題干中提及明清之際到嘉道時期“士商相混”由出現(xiàn)到愈演愈甚,并結合所學可知,儒家輕利重義思想在發(fā)生變更,故選C項;A項中“加速”一詞不妥,因為明清時期小農經濟仍占統(tǒng)治地位,且士商相混現(xiàn)象只是在江南存在,解除A項;題干提及的是一個經濟問題,而B項是一個政治問題,且明清時期是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對地方限制加強,解除B項;明清時期,統(tǒng)治者固守重農抑商政策,代表人物有明太祖、雍正帝,解除D項。第II卷(非選擇題共40分)21.(24分)(2024·北京石景山區(qū)高一第一學期期末·41)創(chuàng)新是社會發(fā)展的靈魂,政治制度也必需應時而動,方能推動社會發(fā)展。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秦始皇建立秦朝后曾召集群臣協(xié)商治國之策)丞相王綰等言:“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鎮(zhèn))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蓖⑽纠钏棺h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tǒng),皆為郡縣……置諸侯不便。”——《史記·秦始皇本紀》(1)依據(jù)材料指出王綰、李斯爭辯的焦點是什么?結合所學說明秦始皇在這一問題上實行的措施及其影響。(8分)材料二藝祖(宋太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奪武臣之權,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詴r厥后,子孫相承,上之為人君者,無不典學;下之為人臣者,自宰相以至令錄(指縣令一級的地方官員),無不擢科(科舉登科),海內文士,彬彬輩出焉?!薄端问肺脑穫鳌?2)依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宋初加強中心集權的特點。并分析這一特點對北宋歷史發(fā)展產生的影響。(8分)材料三時上(明成祖朱棣)念機務(機要事務)殷重,欲廣聰慧,措(治理)天下于理也,乃開內閣于東南門,簡諸臣為耳目。復每日百官奏事退,內閣臣造膝前(到皇帝面前)密勿謨畫(細致謀劃),率漏下數(shù)十刻(工作到很晚)。諸六部大政,咸共平章(共同商討處理)?!可捷嫛睹髡y(tǒng)宗》(3)依據(jù)上述材料概括明成祖設置內閣的緣由有哪些?結合所學學問,你認為內閣是一個什么性質的機構?簡要分析這一舉措對以后政治制度產生的深遠影響。(8分)【答案】(1)焦點:如何管理地方(或者是實行分封制還是實行郡縣制)(2分)措施: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主見,在全國推行郡縣制。(2分)影響:加強了中心對地方政權干脆有效的限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tǒng)王朝制度的基礎。(4分)(2)特點:崇文抑武。(2分)影響:統(tǒng)治者重視學習文化學問;推動了科舉制的發(fā)展,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養(yǎng);培育了大量人才,推動了文化的旺盛。(6分)(3)緣由:廢除宰相制度后,皇帝干脆統(tǒng)領六部,工作壓力成倍增加;通過內閣幫助皇帝分擔工作,為皇帝建言獻策,以便皇帝能更好地治國理政。(4分)性質:無實權的秘書機構(顧問機構)(2分)影響:宰相制度的廢除,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空前加強)(2分)【解析】(1)第一小問焦點,結合王綰和李斯的爭辯可得如何管理地方。其次小問措施,結合所學郡縣制的推行可得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主見,在全國推行郡縣制。第三小問影響,結合所學郡縣制的意義可得加強了中心對地方政權干脆有效的限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tǒng)王朝制度的基礎。(2)第一小問特點,據(jù)材料二“首用文吏而奪武臣之權,宋之尚文”可得崇文抑武。其次小問影響,據(jù)材料二“為人君者,無不典學……無不擢科……海內文士,彬彬輩出焉”可得統(tǒng)治者重視學習文化學問;推動了科舉制的發(fā)展,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養(yǎng);培育了大量人才,據(jù)所學可得推動了文化的旺盛。(3)第一小問緣由,據(jù)材料三“念機務(機要事務)殷重,欲廣聰慧,措(治理)天下于理也”可得廢除宰相制度后,皇帝干脆統(tǒng)領六部,工作壓力成倍增加;通過內閣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