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瀘水五中新高考沖刺模擬歷史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1頁
云南省瀘水五中新高考沖刺模擬歷史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2頁
云南省瀘水五中新高考沖刺模擬歷史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3頁
云南省瀘水五中新高考沖刺模擬歷史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4頁
云南省瀘水五中新高考沖刺模擬歷史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云南省瀘水五中新高考沖刺模擬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和座位號填寫在試題卷和答題卡上。用2B鉛筆將試卷類型(B)填涂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右上角"條形碼粘貼處"。2.作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選項的答案信息點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試題卷上。3.非選擇題必須用黑色字跡的鋼筆或簽字筆作答,答案必須寫在答題卡各題目指定區(qū)域內相應位置上;如需改動,先劃掉原來的答案,然后再寫上新答案;不準使用鉛筆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無效。4.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荚嚱Y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如果說1971年中國加人聯合國,從此登上世界政治大舞臺,那么30年后……標志著中國全面融入世界經濟主流?!薄皹酥局袊嫒谌胧澜缃洕髁鳌钡氖录茿.確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B.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上海召開C.中國加人世界貿易組織D.中國在朝鮮核問題六方會談中發(fā)揮重要作用2.英國的行政權和立法權自“光榮革命”后便一直統一于議會之中,首相既是政府首腦又是議會執(zhí)政黨(多數黨)的領袖。因此,以首相為首的執(zhí)政黨推行的某項立法往往都能通過。故執(zhí)政黨在任期內往往具有“獨裁般的權力”,這一傳統A.延續(xù)了專制制度 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C.維護了議會主權 D.確立了君主立憲3.漢武帝以前丞相權重。從漢武帝開始到漢宣帝,為削奪相權,將一些待從委以重任,讓他們參與謀議國家政事.逐漸形成一個起決策作用的中朝官系統。此做法A.使決策機制逐步走向專業(yè)化 B.旨在調整中央決策體系C.致力于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 D.緩和了中央各部門矛盾4.有人這樣評價當今世界:“當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國是萎縮的巨人,日本是獨腳巨人,俄羅斯是生病的巨人,歐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國是潛在的巨人。”此人所諷喻的現狀說明,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點是:()A.美、歐、俄、中、日共同主導的多極世界B.兩極格局結束之后,世界呈現多極化趨勢C.世界政治多極化的趨勢尚處于發(fā)展過程中D.眾多巨人出現,標志多極化格局最終形成5.下表反映了1851~1911年英國女性就業(yè)婦女變化情況。此變化情況說明A.婦女在家庭中地位得到提升 B.工業(yè)化增加了女性就業(yè)機會C.資本主義貧富差距逐漸縮小 D.婦女知識水平得到普遍提高6.伏爾泰在其《風俗論》著作中第一次把整個中國文明史納入世界文化史之中,從而打破了以歐洲史代替世界史的“歐洲中心主義”的史學觀,認為“如果中國的歷史紀年是真實的,基督教的紀年就是假的,梵蒂岡就是在騙人,歐洲的歷史也就是一部謊言的歷史”。這反映出A.中國科技水平居于世界領先地位 B.思想解放促使宗教改革興起C.中國文化傳播影響歐洲社會發(fā)展 D.世界各地文明開始會合交融7.建國初期中蘇簽約:“共同防止日本帝國主義之再起及日本或其他用任何形式在侵略行為上與日本相勾結的國家之重新侵略”,2001年中俄兩國簽約:“據有關協定進行的軍事和軍技合作不針對第三國”。對此解讀準確的是A.中俄關系是中國最重要的大國關系 B.當今的中國積極發(fā)展睦鄰友好關系C.中日兩國的矛盾得以解決 D.中俄合作以軍事領域為主8.17—18世紀的啟蒙運動,引領了“人”和“社會”的雙重覺醒。啟蒙運動批判封建專制的主要思想武器有①限制“公權力”②主張“主權在民”③反對宗教迷信,提倡科學④要求人人自由平等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9.丹尼斯·舍曼等人所著的《世界文明史》中說:“如果說希臘人開始倡導理智主義,那么他們也是最先壓制它的人。簡言之,他們是這樣一個民族——在人類可能會盡力為之的事情上,他們既向別人展示了何以成功,也向別人展示了何以失敗”。材料說明古希臘()A.直接民主確保人權 B.民主制度不夠完善C.海外殖民體現霸權 D.尊崇理性道德作用10.西蒙·玻利瓦爾被譽為美洲的“解放者”。他領導的起義軍解放的圖示地區(qū)有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1.古代羅馬統治者制定和實施羅馬法的目的不包括A.為國家權力提供法律依據B.緩解社會矛盾,鞏固帝國的社會基礎C.保護私有財產,籠絡上層人士D.為近代歐洲大陸國家立法提供范本12.圖片取材于某中學生創(chuàng)作的關于俄國農奴制改革的漫畫。結合所學判斷,農奴獲得自由“如此自由”A.即獲得了土地、權力和財富B.指的是擺脫了人身依附關系C.是通過自下而上方式實現的D.受到當時社會各階層的反對13.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主流表達形式從詩、詞轉變到散曲、小說。這反映了A.自然經濟已經解體 B.城市經濟逐漸繁榮C.中央集權不斷加強 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14.這種文學“是19世紀一個主要的而且是最壯闊、最有益的文學潮流”。它在唯物反映論的指導下科形成了一整套以“真實地摹寫現實”和使文學成為“生活的教科書”的唯物主義創(chuàng)作原則網。下列作品屬于“這種文學”的是A.《唐璜》 B.《巴黎圣母院》 C.《人間喜劇》 D.《伏爾加河上的纖夫》15.下圖為法國巴黎先賢祠中盧梭的棺槨。棺木外形設計成鄉(xiāng)村小寺廟模樣,從正面看,廟門微微開啟,從門縫里伸出一只手來,手中擎著一支熊熊燃燒的火炬。對這一設計寓意最貼切的理解是A.盧梭批判了封建教會 B.盧梭指引了大革命道路C.盧梭思想照亮了法國 D.盧梭背叛了天主教16.明朝萬歷年間,佃戶不愿耕作之田,可將田退還原主,其交有押租金的,由地主退還佃家,“兩相交付,不致留難”。江南地區(qū)甚至出現佃戶借口今年沒有收成拒絕交租的現象,明年地主為了收到地租,對佃農不得不待之以禮。由此可知,當時A.土地所有權變更頻繁 B.封建人身依附關系松弛C.農業(yè)生產的利潤微薄 D.農民抗租現象非常普遍17.唐代的“市”由“市令”專管或地方官兼職掌控,并規(guī)定“諸非州縣之所不得置市”;宋代“凡州縣皆置務,關鎮(zhèn)或有焉”?!皠铡背蔀楦骷壍胤绞袌龉芾砗投愂諜C構。這反映出A.地方分裂勢力增強B.重農抑商政策瓦解C.政府市場觀念變化D.坊市制度日益完善18.1963年,美國公民米蘭達因罪被州法院判刑,當事律師以“執(zhí)法部門在訊問嫌疑人之前,未告知嫌疑人有不被強迫自證其罪的權利”違背憲法第五修正案為由,上訴至聯邦法院。1966年聯邦法院認定米蘭達供詞無效,推翻了州法院判決,并責令重審。該案例說明美國A.司法體制僵化法官墨守成規(guī) B.審判結果取決于對法律的解釋C.聯邦法院對憲法擁有解釋權 D.審判程序缺乏公正性和客觀性19.法國總統戴高樂曾尖銳地指出:“美元特權”把世界貿易變成了美國的倉庫,美國出現了貿易赤字,只需要多印些美元就可以無償向其他國家換取商品勞務。他所說的“美元特權”是基于A.馬歇爾計劃B.布雷頓森林體系C.國際貨幣基金組織D.關貿總協定20.《□□□:英雄還是強盜》一書中寫道:“沒有比這更偉大的了……這次航行確切證明了地球是圓的。顯然,對于□□□的死亡,人們寧愿定義為英雄的死,……略有不同的記載,認識到了是死于他的貪欲和不軌?!蔽闹小酢酢踔傅氖牵篈.迪亞士B.達·伽馬C.哥倫布D.麥哲倫21.元朝設立宣政院管轄西藏地區(qū)和宗教事務,尊奉喇嘛教首領為帝師;明朝制定了“多封眾建,尚用僧徒”的治藏宗教策略;清朝形成達賴喇嘛與駐藏大臣共治的局面。材料反映出元明清時期對西藏治理的特點是A.政教合一 B.因俗而治 C.嚴密控制 D.羈縻冊封22.如表是1780—1851年,英國某項商品的進口數量統計曲線。該商品最可能是A.茶葉 B.煤炭 C.棉花 D.羊毛23.《查土丁尼法學總論》和《查士丁尼學說匯纂》中都記載了羅馬法學家弗羅丁斯的理論:“奴隸制是違反自然法的,因為人是生而自由的”,但這是“萬民法的一項制度,根據萬民法,一個人成為另一個人的財產”。據此,弗羅丁斯的理論()A.在人權方面有合理性一面 B.是為奴隸制的存在而辯護C.認為萬民法應高于自然法 D.強調了羅馬法的階級屬性24.三國時,孫權開始興建城隍廟;南北朝時,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護神;隋唐時期,城隍又執(zhí)掌了雨旱豐歉、功名利祿、吉兇禍福、名籍諸事等;宋代,傳統的城隍信仰已列入國家祀典。這說明()A.官方正統思想壓制民間文化發(fā)展 B.儒家開始影響市民的日常生活C.城市發(fā)展拓展了城隍的信仰空間 D.城隍廟是宣傳迷信的封建堡壘25.1950年,美國制造業(yè)的產量占10個主要工業(yè)國家總產量的62%,1965年這個比例降到50%。在世界制成品出口總額中,美國的份額也從1953年的30%下降到1965年的16%。導致以上變化的因素包括①布雷頓森林體系已經解體②歐洲走向聯合推動經濟復興③“滯脹”沖擊了美國經濟④二戰(zhàn)之后日本經濟迅猛發(fā)展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26.1940年,中國共產黨北方局推行農業(yè)統一累進稅制,結果是地主與富農階級的負擔比較過去征“救國公糧”政策時提高了,地主最高增加2.9%,富農最高增加3.20%。其他各階層的負擔降低了,中農一般維持過去狀態(tài),貧農降低0.8%,雇農降低2.7%。統一累進稅制的實施A.推動了土地革命的順利開展 B.壯大了反抗國民黨政府的力量C.鞏固了國民革命的社會基礎 D.適應了民族戰(zhàn)爭新形勢的需要27.20世紀70年代,“由于美國的出口不再大于進口,其貿易轉向一種不利的收支平衡狀況。海外持有的美元超過了美國的黃金儲備。美國經濟地位的這種變化削弱了人們對美元的信心”。這種狀況A.動搖了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基礎B.動搖了關貿總協定的基礎C.促成了北美自由貿易區(qū)的建立D.促成了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28.下表是當今對漢代絲織業(yè)了解的部分情況。據此可以說明織物情況出現具有復雜花紋的高級織物,普通織機無法制造織機實物史料情況無完整的高級織機出土,普通織機也只能據畫像石復原漢賦記載情況漢王逸《機婦賦》對高級織機有所描述,如“高樓雙峙”“纖繳俱垂”A.漢賦記載具有重要史料價值 B.高級織機在漢代還沒有出現C.漢代高級織品是從歐洲傳過來 D.對外交流促進了絲織業(yè)發(fā)展29.明代中后期,民眾根據自身的喜好選擇生活方式,旅游普及到普通百姓。每逢佳節(jié)眾人成群結隊,就近選擇風景美妙之處盡情游覽。這反映出,明代中后期A.政府戶籍管理寬松 B.民眾個體意識增強C.資本主義萌芽產生 D.自然經濟逐漸解體30.俾斯麥說:(德意志)這個巨型的怪物成為一個軟如海綿的無抵抗能力的聯合體。當前的種種重大問題不是依靠演說和多數票所能解決的,而要依靠鐵和血。材料中所說的“聯合體”是指什么A.處于四分五裂的政治狀態(tài) B.德意志工業(yè)革命的水平低,經濟發(fā)展緩慢C.德意志的軍國主義思想嚴重 D.德意志地區(qū)是當時受教皇壓榨最嚴重的地區(qū)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近代西方文化對亞非地區(qū)的影響。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歐洲人在技術(包括軍事技術在內)、經濟和行政上的成就遠優(yōu)于亞非地區(qū)的人民。藉著這些成就,歐洲人能夠讓亞非地區(qū)的人民在世界市場上享有他們的成品,大量工業(yè)生產的利益,改進了生產力,較佳的保健及教育,內政上的安全,以及改善了的行政。歐洲商人、工業(yè)家、拓殖者、工程師、教育家、行政者往往包含傳教士的精力、技巧和耐心克服著亞非靜態(tài)社會對進步缺乏興趣,并且把亞非地區(qū)導向一個技術與理智為基礎的世界社群。材料二:歐洲人藉著濫用他們軍事上的優(yōu)勢,并且受他們工業(yè)家渴求廉價原料所推動,以及為他們的大量生產找市場,歐洲國邦的政府把亞非地區(qū)獨立的人民拉到他們的軸心里去,在經濟上剝削他們,挫折其本土經濟的增長和民族生活,否認他們自決的天然權利,攻擊他們的文化,并且把他們暴露在所謂的西方文明的罪惡之下?!陨喜牧暇浴兑蠛9馕募罚?)概括材料一、二的主要觀點并指出其各自的立場。(2)根據兩段材料,請選擇其中一個觀點,依據中國近代前期的有關史實進行論證。(3)兩段材料的主要評價標準有何不同?對此你有何看法?3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41年8月,羅斯福與丘吉爾會晤,發(fā)表了《大西洋憲章》,宣稱“不希望看見發(fā)生任何與有關人民自由表達的意志不相符合的領土變更;在納粹暴政被最后消滅之后,他們希望建立和平,并保障所有地方的所有人在免于恐懼和不虞匱乏的自由中,安度他們的一生。”表示了反對納粹暴政的決心。1942年元旦,26國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簽字國保證運用自己全部軍事和經濟資源,反對德、意、日軸心國及其附庸;保證互相合作,不單獨同敵人締結停戰(zhàn)協定或和約?!幾詤怯阝邸R世榮主編《世界史》材料二柏林墻遺址紀念公園沿著先前的東西柏林分界線伸展開來。以下是柏林墻大事記:1948年6月24日:蘇聯軍隊構筑封鎖線把柏林一分為二,使柏林成為“冷戰(zhàn)”時期東西方對抗的最前沿。1961年8月13日:民主德國決定封鎖西柏林四周的邊界,隨后關閉勃蘭登堡門,在分界線上建筑了隔離設施,總長達165千米,通稱“柏林墻”。1989年11月9日下午6時:民主德國宣布從即時起開放邊境。聚集在柏林墻附近的德國人很快就拆除了這個橫在德國人中間的高墻,史稱“柏林墻倒塌”。(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大西洋憲章》和《聯合國家宣言》的歷史地位。(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柏林墻的構筑與倒塌”撰寫一份解說詞。(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釋合理)3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人類教育伴隨著人類的出現而產生,隨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而進化。材料二改革開放40年來以來中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取得了歷史性突破,總體水平躍居世界中上行列。但中國當代教育仍然面臨三方面挑戰(zhàn):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到新時代,對國民素質、人才支撐提出新要求;二是不斷加速的科技革命和工業(yè)革命對教育變革提出新任務;三是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教育發(fā)展賦予新使命。工業(yè)4.0時代,教育的現代化有望破解上述教育發(fā)展瓶頸,繪就大國教育新藍圖,為建設教育強國插上騰飛的翅膀?!幾躁愪h《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面臨的挑戰(zhàn)》(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人類教育變革的階段性特征,并簡析工業(yè)社會時期教育發(fā)展的基本原因。(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在工業(yè)革命4.0時代下,我國的智慧教育如何開創(chuàng)發(fā)展新格局。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C【解析】由題中時間1971年30年后為2001年,確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時間為1992年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朝核六方會談始于2003年,與題中時間不符,且朝核問題屬政治方面,故A、D項錯誤。B項,2001年亞太經合組織首腦非正式會議在上海召開,但其范圍有限,并不代表世界經濟,故B項錯誤。C項,中國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國之一是中國融入世界經濟舞臺的標志,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發(fā)展,進一步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故C項正確。綜上所述,本題正確答案為C。2、B【解析】

英國的行政權和立法權自“光榮革命”后便一直統一于議會之中,以首相為首的執(zhí)政黨推行的某項立法往往都能通過,這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故選B;英國“光榮革命”后已經確立民主政治,并非專制制度,排除A;C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排除;《權利法案》的頒布標志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D不符合題意,排除。3、B【解析】

材料表明漢代皇帝通過建立“中朝”削弱丞相的決策權以加強皇權。B正確;中朝官系統的出現是為了分割丞相的權力,不能說中央決策機制走向專業(yè)化,A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央決策機制的變化,由此不能推斷政府效率的變化,C排除;D項材料只涉及中朝和丞相,不能體現緩和中央各部門矛盾,D排除。故選B。4、C【解析】

由題干可知,“當今世界,巨人林立”但同時每一個巨人都沒有絕對的優(yōu)勢,說明世界多極化正在發(fā)展之中,并且當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而復雜的過程,故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共同主導”,也不符合史實,故A項錯誤;兩極格局結束是1991年,世界多極化趨勢出現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故B項錯誤;多極化格局是一個趨勢,沒有最終形成,D錯誤。5、B【解析】

由材料信息可知,1851年后女性職員人數大幅增加,說明工業(yè)化發(fā)展給女性提供了更多的就業(yè)機會。B正確;材料中女性職員數量的增加并不能說明婦女在家庭中地位得到提升,A排除;材料未體現貧富差距縮小。C排除;女性職員增加不能證明婦女知識水平得到提高。D排除。故選B。6、C【解析】

根據材料“伏爾泰……第一次把整個中國文明史納入世界文化史之中,從而打破了……‘歐洲中心主義’的史學觀”可知體現的是伏爾泰全面抨擊歐洲歷史的虛假性,可知中國文化傳播對歐洲社會發(fā)展的影響,故選C;A項在材料中無法反映,且在伏爾泰時期中國科技已經落后,排除A;伏爾泰是啟蒙運動時期的代表人物,排除B;世界各地文明開始會合交融是在新航路開辟后,排除D。7、B【解析】

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建國初期的中蘇《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具有軍事結盟性質,體現了新中國初期實行的“一邊倒”政策,而2001年“不針對第三國”體現了改革開放后中國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具體表現為不結盟政策,在與他國建交的時候強調國家之間應超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說明中國積極發(fā)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以建設和平的周邊環(huán)境,B項正確;中俄關系雖然很重要,但并非最重要的大國關系,A項錯誤;材料內容沒有體現中日兩國矛盾,并且C項表述不符合史實,C項錯誤;中俄合作并不是以軍事領域為中心,材料主要體現了當今中國積極發(fā)展睦鄰友好關系的現象,D項錯誤。8、B【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啟蒙運動時期,為了批判專制制度,限制“公權力”,啟蒙思想家提出主權在民的思想來限制君主權利,提出人人平等的基本民主思想,反對宗教迷信,提倡科學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特點,①②④正確,故B選項正確;排除A、C、D選項。9、B【解析】試題分析:古希臘最引以為榮的就是城邦制度中的民主,尤其是雅典民主制度,其基本特點是人民主權與輪番而治,這種直接民主制度為后來歐美的代議制提供了借鑒和經驗,但同時這種直接民主也有弊端,就是易形成多數人的暴政,蘇格拉底之死就是典型代表,這就是其不完善之處,材料中的“他們既向別人展示了何以成功,也向別人展示了何以失敗”表明正確答案為B項。考點:古代希臘、羅馬·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10、A【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在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中,玻利瓦爾率領起義軍解放了委內瑞拉、哥倫比亞等南美洲地區(qū),①②符合這兩個地區(qū)的地理位置,故A項正確;③④是巴西和阿根廷,不是玻利瓦爾解放的地區(qū),故B、C、D三項排除。故選A。11、D【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羅馬法為近代歐洲大陸立法提供范本屬于羅馬法的影響,不是古代羅馬統治者制定和實施羅馬法的目的,D選項符合題意;為國家權力提供法律依據、緩和社會矛盾和保護私有財產等,都是羅馬統治者制定和實施羅馬法的目的,ABC三項不符合題意。12、B【解析】

根據所學可知,俄國農奴制改革頒布了“二一九”法令,農奴獲得解放,不再依附于農奴主或地主,恢復了人身自由。故答案為B項。A項,根據所學可知,俄國農奴制改革實際上是對農民的一次殘酷的掠奪。且農奴只獲得了一定的自由,也沒有獲得權力和財富,排除A項;農奴制改革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而不是自下而上,排除C項;D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農奴獲得自由受到廣大農奴的支持和擁護,“社會各階層的反對”的表述太過絕對也不符合史實,排除。13、B【解析】

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經歷了從詩、詞轉變到散曲、小說的過程。這一過程反映了古代文學世俗化的傾向,是城市經濟逐漸繁榮的體現,故B正確;自然經濟逐步解體是在鴉片戰(zhàn)爭以后,故A錯誤;文學作品的演變和中央集權不斷加強無關,故C錯誤;儒家地位逐步提高和文學作品的演變也無關系,故D錯誤。14、C【解析】

材料“真實地摹寫現實”、“生活的教科書”突出的是寫實風格,屬于現實主義文學特征,《人間喜劇》是巴爾扎克的現實主義文學作品,C正確;《唐璜》和《巴黎圣母院》屬于浪漫主義文學作品,AB排除;《伏爾加河上的纖夫》屬于現實主義美術,D排除。故選C。15、B【解析】

根據所學,盧梭的思想成為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導,“從門縫里伸出一只手來,手中擎著一支熊熊燃燒的火炬”便是對其思想指引了大革命道路的最好的理解,故B正確;批判教會并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A項;照亮法國表述的并不準確,排除C項;盧梭背叛了天主教的說法并不成立,排除D項。16、B【解析】

根據材料內容可知佃戶可以隨意退佃,以至于地主害怕土地沒有人耕種,對佃戶以禮相待,表明封建人身依附關系松弛,故選B;佃戶退耕沒有導致土地所有權變更,A錯誤;C在材料中不能體現,排除;根據材料“江南地區(qū)甚至出現佃戶借口今年沒有收成拒絕交租的現象”可知農民沒有交租是個別現象,D錯誤。17、C【解析】

根據材料內容可知,唐朝“諸非州縣之所不得置市”,規(guī)定非州縣不得設市并以市令來管理市,在宋代“凡州縣皆置務,關鎮(zhèn)或有焉”,規(guī)定設務來管理地方市場,說明市的管理有所變化,表明政府市場觀念發(fā)生變化,故C選項正確;材料內容體現了唐到宋,政府對市的管理方面的變化,無法體現地方分裂勢力增強,故A選項錯誤;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古代一直貫徹重農抑商政策,故B選項錯誤;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宋代時期,坊市制度打破了時空限制,而不是坊市制度日益完善,故D選項錯誤。18、C【解析】

因米蘭達未被告知嫌疑人有不被強迫自證其罪的權利,執(zhí)法部門這一行為違背了憲法規(guī)定,因此聯邦法院推翻了州法院的判決,由此可見聯邦法院作為最高司法機關,對憲法有解釋權,C正確;A與題無關,排除;審判結果取決于證據是否充分而非對法律的解釋,排除B;米蘭達案例體現了審判注重程序,排除D。19、B【解析】本題考查戰(zhàn)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形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美元特權”和所學史實可知,“布雷頓森林體系”規(guī)定了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會員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的貨幣政策,通過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A項馬歇爾計劃是二戰(zhàn)后美國援助西歐的計劃;C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根據布雷頓森林協定成立的組織;D項關貿總協定是國際性的貿易組織。點睛:材料“美元特權”“只需要多印些美元就可以無償地向其他國家換取商品勞務”是解題的關鍵。20、D【解析】

根據材料“這次航行確切證明了地球是圓的”“死亡”可知,這次航行是全球航行,而且主要人物死亡,結合所學可知,這里的人物應當是麥哲倫,選項D正確;選項A、B、C均不是全球航行,排除?!军c睛】解題的關鍵是對材料信息“這次航行確切證明了地球是圓的”“死亡”的解讀。21、B【解析】

材料體現了元明清時期對西藏的治理都有利用當地宗教的特點,體現了“因俗而治”,B正確;A與材料無關;C不是材料主旨;羈縻冊封主要是清朝,D以偏概全。【點睛】材料的關鍵信息是元明清時期的宗教策略,考查的是學生對材料的理解和描述能力,體現了“因俗而治”。22、C【解析】

根據材料時間“1780—1851年”可以聯系此時間段為英國工業(yè)革命的時間,英國工業(yè)革命是以發(fā)明和使用機器開始的,而發(fā)明機器是從棉紡織業(yè)開始的,英國大量進口棉花,紡紗織布,再將布運到世界各地銷售,故答案為C;ABD不符合英國工業(yè)革命所必需的原料,排除。23、B【解析】

據材料“奴隸制是違反自然法的”“根據萬民法,一個人成為另一個人的財產”可知,弗羅丁斯認為奴隸制雖然違背了自然法,但它符合萬民法的要求,其真實意圖在于強調奴隸制存在是必要的,即為奴隸制的存在而辯護,故B項正確;弗羅丁斯認為奴隸制違背自然法,但又認為奴隸制的存在是必要的,就其人權而論是自相矛盾的,故A項錯誤;材料僅強調奴隸制存在的必要性,不能得出萬民法與自然法的包含關系,故C項錯誤;材料并未涉及羅馬法的階級屬性,故D項錯誤。24、C【解析】

材料說明從三國時期開始,城隍的職能隨著經濟、城市、時代的發(fā)展不斷擴充,信仰空間不斷擴大,故C正確;城隍信仰作為民間文化的代表而蓬勃發(fā)展,正體現了民間文化的活躍,排除A;城隍信仰并不體現儒家思想,排除B;D選項在題目中沒有體現,排除。25、C【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美國制造業(yè)份額的下降主要是受到西歐的沖擊,同時日本戰(zhàn)后崛起也對美國的制造業(yè)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故C項正確;①③所處的時間是70年代,故排除ABD項。26、D【解析】

據材料“中國共產黨北方局推行農業(yè)統一累進稅制,結果是地主與富農階級的負擔比較過去征‘救國公糧’政策時提高了,地主最高增加2.9%,富農最高增加3.20%。其他各階層的負擔降低了,中農一般維持過去狀態(tài),貧農降低0.8%,雇農降低2.7%?!辈⒔Y合所學可知,統一累進稅貫徹了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原則,照顧到各階級各階層人民的利益,貧雇農少征,保證了他們的基本生活條件;同時又規(guī)定了累進最高率,第十二等后不管納稅人的財產、收入折合的富力有多高,也不再追加增收稅,對富者有利,保障了他們的財產所有權,目的是調動地主、富農一致抗日,適應了抗日戰(zhàn)爭新形勢的需要,D正確;土地革命是1927—1937年,與材料不符,A錯誤;據所學可知,1937年9月抗日民族統一戰(zhàn)線正式建立,故B說法錯誤;國民革命是1924年---1927年,C與材料不符。27、A【解析】

根據材料“海外持有的美元超過了美國的黃金儲備。美國經濟地位的這種變化削弱了人們對美元的信心”可知,美元發(fā)行量超過了黃金儲備量,美元貶值,由此美元為主導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基礎被動搖,選項A正確;關貿總協定和美元貶值無必然聯系,排除B;北美自貿區(qū)、世貿組織成立于20世紀90年代,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D。28、A【解析】

依據材料可知,文學作品漢賦對漢代紡織工具、實物有所記載,而且能夠得到印證,表明漢賦記載具有重要史料價值。A正確;從織物上看,出現了普通織機無法制造的紡織物,結合漢賦記載表明當時出現了高級紡織機,B排除;材料不能看出高級織品來自國外,C排除;材料未體現對外交流,D排除。故選A。29、B【解析】

材料“民眾根據自身的喜好選擇生活方式”表明民眾個體意識逐漸增強。B正確;依據所學可知,明朝未放松對人民的控制,A錯誤;材料未體現出雇傭關系,C錯誤;鴉片戰(zhàn)爭后,自然經濟才逐步解體,與材料時間不符,D錯誤。故選B。30、A【解析】

根據材料中的敘述“一個軟如海綿的無抵抗能力的聯合體”可以知道談到的是國家的四分五裂的政治狀態(tài),靠“鐵和血”完成統一,才能走近代化的道路,本題考查的是德意志統一的背景,材料沒有涉及到工業(yè)革命和軍國主義思想、也沒有涉及教皇的壓迫。故A項正確。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材料一:歐洲人的成就改善了亞非人民的生活,推動了亞非地區(qū)社會的進步(現代化進程)。站在歐洲殖民者的立場。材料二:歐洲人的成就導致亞非地區(qū)變成歐洲的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淪為殖民地,亞非民族文化受到沖擊,給亞非人民帶來民族災難。站在同情亞非人民的立場上。(2)材料一的觀點:洋務運動,中國現代化的開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宣傳民主與科學的新文化運動。材料二的觀點:西方列強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簽訂不平等條約,中國市場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組成部分,掠奪中國人民的財富,毀壞中華文明遺產。(3)標準:材料一,生產力,材料二,道德情感。看法:應該一分為二的來看西方近代文化侵入亞非地區(qū)的不同影響。既要看其主觀動機,又要看其客觀效果?!窘馕觥?/p>

(1)材料一:觀點,依據材料一“歐洲人能夠讓亞非地區(qū)的人民在世界市場上享有他們的成品”“把亞非地區(qū)導向一個技術與理智為基礎的世界社群”可知歐洲人的成就改善了亞非人民的生活,推動了亞非地區(qū)社會的進步。立場:依據材料的觀點可知站在歐洲殖民者的立場。材料二:觀點,依據材料二“在經濟上剝削他們,否認他們自決的天然權利,攻擊他們的文化,并且把他們暴露在所謂的西方文明的罪惡之下”可知歐洲人的成就導致亞非地區(qū)落后,給亞非人民帶來民族災難。立場:依據材料二觀點可知站在同情亞非人民的立場上。(2)本題屬于開放題型,選擇任意一個觀點,然后結合所學從近代中國歷史進行論證。如果選擇材料一的觀點,論證依據所學從洋務運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以及新文化運動等回答。如果選擇材料二的觀點,依據所學從西方列強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簽訂不平等條約,導致中國市場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組成部分以及掠奪中國人民的財富和毀壞中華文明遺產等分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