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專項訓練01論述類文本閱讀(提升訓練)高中語文部編版必修下冊2022年_第1頁
考點專項訓練01論述類文本閱讀(提升訓練)高中語文部編版必修下冊2022年_第2頁
考點專項訓練01論述類文本閱讀(提升訓練)高中語文部編版必修下冊2022年_第3頁
考點專項訓練01論述類文本閱讀(提升訓練)高中語文部編版必修下冊2022年_第4頁
考點專項訓練01論述類文本閱讀(提升訓練)高中語文部編版必修下冊2022年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1論述類文本閱讀

【提升訓練】

一、論述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題目。

《紅樓夢》與西方哲學(有刪節(jié))

我還要補充和強調的是,從文學上說,《紅樓夢》是部大悲劇,而從哲學上說,則與叔本華的悲觀主義

相通。

曹雪芹是一個悲觀主義者,魯迅說《紅樓夢》“悲涼之霧,遍被華林,然呼吸而領會者,獨寶玉而已

《紅樓夢》的確布滿悲涼之霧,它對世界是悲觀的,對人是悲觀的,對情愛是悲觀的。無論是甄士隱對《好

了歌》的注解,還是《紅樓夢》預示命運的總結曲都極為悲觀。曹雪芹認定,人生沒有意義,說到底只是為

他人作嫁衣裳而已,這個世界到頭來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凈”,什么也不剩。沒有誰可以充當救世主,沒有人

可以挽救美好生命的毀滅和世界的墮落,無論是儒、是道、是釋都挽救不了改造不了那個金玉其外、敗絮其

中的荒誕社會。正是這種徹底的悲觀主義,所以《紅樓夢》的思想才深刻,才不制造任何幻相、任何烏托邦,

才一反中國大團圓的老套,如實地呈現(xiàn)美好的生命一個一個被濁泥世界所吞沒。受悲觀主義哲學的影響,

《紅樓夢》文本中設置了三只冷觀賈府的冷眼:一是冷子興,二是秦可卿,三是妙玉,他們都帶出悲觀的結

論。冷子興一開篇就說賈府“一代不如一代秦可卿在臨終前托夢對王熙鳳說的那番話,全是“盛筵必散''"諸

芳散盡”“登高必跌重”“樹倒湖狗、散'’的悲觀預言。而妙玉偷聽林黛玉彈琴更是預感到斷裂之聲的不祥之兆。

三者全是曹雪芹的悲觀主義眼睛?!都t樓夢》有大夢,但沒有膚淺的樂觀主義和膚淺的浪漫氣息,這正是他

有一種與叔本華相似的哲學意向。賈寶玉說:“我想這個人,生他做什么?天地間沒有了我,倒也干凈?!?這

種話,簡直與叔本華說的話如出一轍,而且說在叔本華之前。叔本華正是說,“人生最大的錯誤是被生下來

了“,不僅生下來為多余人(如同補天時多余的石頭)是錯誤的,而且壓根兒就不應該生,出生就是錯,這

是對人生多深的絕望。難怪賈寶玉要對同到塵世來走一回的知己林黛玉說出如此至傷之語:“原是有了我,

便有了人;有了人便有無數(shù)的煩惱生出來:恐怖,顛倒,夢想,更有許多復得。”

曹雪芹悲觀主義的徹底性不僅僅表現(xiàn)在對生的懷疑,而且認定人性不可改造。這一點,高鸚在續(xù)書中很

了不起地領會了,保留了賈寶玉在與薛寶釵結婚之后的那一場辯論,他表明了這樣的觀念:古圣賢說過,

“‘不失其赤子之心’,那赤子之心又有什么好處?不過是無知,無識,無貪,無忌。我們生來已陷溺在貪、

嗔、癡、愛中,猶如污泥一般,怎么跳出這般塵網(wǎng)?……既要講到人品根柢,誰是到那太初一步地位的?”

在叔本華看來,世界只是表象,人也只是一個進行表象者而已,并沒有實在性,這與曹雪芹的空為本體、

諸色乃是幻相的色空哲學完全一致。由于世界是人的表象幻相,因此現(xiàn)實世界的存在同人的夢境就沒有多

大區(qū)別。于是,東、西方這兩位智者便不約而同地道破一個悲觀主義哲學,這就是“人生乃是一場大夢叔

本華說:“人生和夢都是同一本書的頁子,依次連貫閱讀就叫做現(xiàn)實生活?!辈苎┣劬驼f“悲苦千般同幻渺,

古今一夢盡荒唐”。整部《石頭記》也不過是人生一夢而已,因此,兩個劃給人生的句號便是“歸于空”(佛

教理想)或“歸于梵天'’(叔本華推崇的印度教理想)。

王國維的天才正是他敏銳地感覺到叔本華與曹雪芹的哲學相通,而且是在悲觀主義哲學上相通。盡管

他的論述的主要語匯是悲劇,不是悲觀主義,也未能完全穿透與把握叔本華、曹雪芹悲觀主義的徹底性內

容,但他畢竟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魯迅語),畢竟為我們打通并嫁接了東西方的悲觀主義哲學血脈,使

我們今天有了再認識的可能。

1.依據(jù)原文,下列對《紅樓夢》及悲觀主義的有關說明,不準確的一項是()

A.《紅樓夢》借賈寶玉、冷子興及秦可卿等表達了悲觀主義思想觀念。

B.《紅樓夢》對世界的發(fā)展是沒有信心的,對人(哪怕是具有“赤子之心''的人在內)所構織的塵網(wǎng)是悲觀的,

對情愛是悲觀的。

C.曹雪芹認定,如果從思想意識方面挽救并改造那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荒誕社會,僅僅依靠儒、道、佛

是于事無補的。

D.《紅樓夢》對人生的意義、人性等表示懷疑與絕望,并且視人生為一場大夢。

2.下列對“正是這種徹底的悲觀主義,所以《紅樓夢》的思想才深刻,才不制造任何幻相、任何烏托邦”的理

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此句中“這種徹底的悲觀主義”既包含曹雪芹對人生的絕望,又包含對人性的絕望。

B.只有持有這種徹底的悲觀主義思想觀念,才能使《紅樓夢》的思想深刻。

C.曹雪芹認為空為本體、諸色乃是幻相,這種悲觀主義使《紅樓夢》有大夢,但沒有膚淺的樂觀主義和膚淺

的浪漫氣息。

D.曹雪芹徹底的悲觀主義使《紅樓夢》一反傳統(tǒng)文學故事老套的大團圓結局,而是如實地把美撕毀給讀者

看,展示人物的悲劇命運。

3.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紅樓夢》從純文學角度來說,其悲劇性與叔本華純哲學的悲觀主義相通。

B.賈寶玉認定人性既不可能回歸古圣賢說的“赤子之心”,也不可能進化到“太初”狀態(tài)。

C.曹雪芹和叔本華對人生及人性的改造問題都持有徹底的悲觀主義認識。

D.本文作者與王國維均認為曹雪芹與叔本華的哲學相通,而且主要是在悲觀主義哲學上相通。

4.根據(jù)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紅樓夢》的悲劇和其他很多文學作品的悲劇一樣,是由少數(shù)幾個關鍵人物精心編織的塵網(wǎng)所造成的。

B.高鸚也是徹底的悲觀主義者,并在續(xù)書中借賈寶玉與薛寶釵的對話表達了這一觀念。

C.叔本華認定“人生和夢連貫起來就是現(xiàn)實生活”,因此他的“歸于梵天”的哲學與《紅樓夢》的“歸于空”的哲

學有本質的不同。

D.王國維是第一個以西方哲學為參照系來評論《紅樓夢》的悲觀主義哲學的中國學者。

【答案】LC

2.B

3.A

4.D

【解析】

1.本題考查學生評價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的能力。

C.“僅僅依靠儒、道、佛是于事無補的“錯誤。由第2段“曹雪芹認定,人生沒有意義,說到底只是為他人作

嫁衣裳而己,這個世界到頭來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凈’,什么也不剩。沒有誰可以充當救世主,沒有人可以挽

救美好生命的毀滅和世界的墮落,無論是儒、是道、是釋都挽救不了改造不了那個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荒

誕社會“可知,"沒有誰”“沒有人無論……都”表明沒有任何力量能挽救并改造那個社會,而C項“僅僅”的

含義是還有其他力量能挽救并改造。

故選C。

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B.“只有……才……”錯誤。由原文第2段“正是這種徹底的悲觀主義,所以《紅樓夢》的思想才深刻,才不

制造任何幻相、任何烏托邦,才一反中國大團圓的老套,如實地呈現(xiàn)美好的生命一個一個被濁泥世界所吞

沒“可知,原文是因果關系復句,此項是條件關系復句,不合邏輯。

故選Bo

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賈寶玉認定人性既不可能回歸古圣賢說的,赤子之心,”錯誤。由原文“,不失其赤子之心,,那赤子之心又有

什么好處?不過是無知,無識,無貪,無忌。我們生來已陷溺在貪、嗔、癡、愛中,猶如污泥一般,怎么跳

出這般塵網(wǎng)?……既要講到人品根柢,誰是到那太初一步地位的?“可知,賈寶玉沒有否定人性中有“赤子之

心”,而是懷疑它的價值;“誰是到那太初一步地位”指沒有人達到那最原始一樣的人性狀態(tài),而不是指“進化

C.“都持有徹底的悲觀主義認識”錯誤。第2段末“叔本華正是說,,人生最大的錯誤是被生下來了,,不僅生下

來為多余人(如同補天時多余的石頭)是錯誤的,而且壓根兒就不應該生,出生就是錯,這是對人生多深的

絕望。……”及第3段首句“曹雪芹悲觀主義的徹底性不僅僅表現(xiàn)在對生的懷疑,而且認定人性不可改造”可

知,提到兩人對生的絕望,但未見叔本華對人性改造問題絕望的信息。

D."而且主要是在悲觀主義哲學上相通”錯誤。由原文第5段第1句“王國維的天才正是他敏銳地感覺到叔本

華與曹雪芹的哲學相通,而且是在悲觀主義哲學上相通”可知,沒有“主要”一詞,從全文來看,作者支持王

國維的觀點。

故選Ao

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A.“是由少數(shù)幾個關鍵人物精心編織的塵網(wǎng)所造成的“錯誤。從全文論述來看,“少數(shù)幾個……編織的”錯,而

應是“人與人的共同關系”,分析文中所引賈寶玉的兩處對話及其他論述可知。另外“和其他……一樣”,表述

太絕對。

B.”高鸚也是徹底的悲觀主義者”錯誤,此判斷的依據(jù)不充分。由原文第3段“曹雪芹悲觀主義的徹底性不僅

僅表現(xiàn)在對生的懷疑,而且認定人性不可改造。這一點,高鸚在續(xù)書中很了不起地領會了,保留了賈寶玉在

與薛寶釵結婚之后的那一場辯論”可知,高鸚只是“領會”并“保留……

C.“叔本華認定,人生和夢連貫起來就是現(xiàn)實生活,”錯誤。由第4段“叔本華說:‘人生和夢都是同一本書的頁

子,依次連貫閱讀就叫做現(xiàn)實生活可知,原文說的是人生和夢都是同一本書的頁子,依次連貫閱讀就叫做

現(xiàn)實生活,并不是“人生和夢連貫起來就是現(xiàn)實生活

故選D。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保ā毒鸥琛罚┳詮那璩鲞@動人的詩句,它的鮮明的形象,影響了

此后歷代的詩人們,許多為人傳誦的詩篇正是從這里得到了啟發(fā)。如謝莊《月賦》說:“洞庭始波,木葉微

脫?!标懾实摹杜R江王節(jié)士歌》又說:“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木葉''是那么突出地成為詩人

們筆下鐘愛的形象。

“木葉”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也就是“樹葉”,可是我們在古代的詩歌中為

什么很少看見用“樹葉”呢?一般的情況,大概遇見“樹葉的時候就都簡稱之為“葉”,例如說:“皎皎云間月,

灼灼葉中華?!保ㄌ諟Y明《擬古》)這當然還可以說是由于詩人們文字洗練的緣故,但一遇見“木葉”的時候,

詩人們似乎都不再考慮文字洗練的問題,而是盡量爭取通過“木葉”來寫出流傳人口的名句,例如“九月寒砧

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保ㄉ騻惼凇豆乓狻罚┛梢娤淳毑⒉荒茏鳛椤叭~”字獨用的理由。在詩歌的語言中,

乃又不僅限于“木葉”一詞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詩句中說:“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p>

從“木葉”發(fā)展到“落木”,其中關鍵顯然在“木''這一字。

古代的詩人們都在什么場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說,都在什么場合“木”字才恰好能構成精妙的詩歌語

言?事實上他們并不是隨處都用的,要是那樣,就成了“萬應錠”了。而自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

葉落的季節(jié)之中,此后的詩人們無論謝莊、陸厥、柳輝、王褒、沈俊期、杜甫、黃庭堅,都以此在秋天的情

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吳均的《答柳,陣》說:“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薄澳尽?/p>

在這里要比“樹”更顯得單純,所謂“枯桑知天風”這樣的樹,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

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

“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樹干,而且還會帶來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樹的顏色,即就樹干而論,一般

乃是褐綠色,這與葉也還是比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說不定,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

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我們所習見的門閂、棍子、桅桿等,就都是這個樣子,這里帶著“木''字的更為普

遍的性格。盡管在這里“木”是作為“樹'’這樣一個特殊概念而出現(xiàn)的,而“木的更為普遍的潛在的暗示,卻依

然左右著這個形象,于是“木葉”就自然而然有了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它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落下的絕不是碧綠柔軟的葉子,而是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我們仿

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這就是“木葉”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動的緣故。……“木葉”所以是屬

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屬于沉沉的陰天,這是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

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它連"葉”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點綿密之意也洗凈了。而“木葉”呢?它出現(xiàn)在那“裊

裊秋風”之中,也仍然帶著那裊裊不斷的余情,所謂“日暮風吹,葉落依枝”(民歌《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說

明這“葉”的纏綿的一面。然則“木葉”與“落木”又還有著一定的距離,它乃是“木”與“葉”的統(tǒng)一,疏朗與綿密

的交織,一個迢遠而情深的美麗的形象。這卻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節(jié)選《說“木葉”》有刪改)

5.下列對“木”這一意象的相關表述不足頸的一項是。

A.“木”較“樹”有時更顯得單純,“木”仿佛本身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

B.“木”不但讓我們容易想起樹干,而且會帶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

C.古代詩人們在各種場合都會用“木”字構成精妙的詩歌語言。

D.我們所習見的門栓、棍子、桅桿等,帶著“木”字的更為普遍的性格。

6.下列對文章論證的相關分析,不足項的一項是()

A.文章由屈原的詩句引入,把古詩中的“木葉”作為論述對象,進而圍繞它展開全文。

B.文章在“木葉”和“樹葉”的對比中,把論證推向深入,引出詩歌語言暗示性的問題。

C.文章從現(xiàn)象談到本質,從具體談到抽象,深入淺出地闡發(fā)了理論,易于被廣大讀者接受。

D.文章在提出問題后,又用大量篇幅分析問題,最后提出了解決問題的一系列具體方法。

7.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不得令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木葉”是一個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落木”呢,則比“木葉”還更顯得空闊。

B.“樹”和“木”暗示的顏色性不同,"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的詩景中,窸窣飄零的是透些微黃的葉子。

C.因為“木葉”是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屬于沉沉的陰天,所以它是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

D.“枯桑知天風”這樣的樹似乎更接近于“木”,“日暮風吹,葉落依枝''中的"葉'’有纏綿的一面。

8.下列對文中畫線詩句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shù)囊豁?)

A.“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詩句中“皎皎”狀月以云相托,"灼灼''狀花以葉相襯,寫出花月交輝的美好景象。

B.“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詩句用“寒砧”“木葉”烘托出一種清冷的環(huán)境氛圍,借景抒情,表達了

抒情主人公的愁情。

C.“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詩句中干枯的落葉在秋風中被不斷吹落,再輔以"蕭蕭”之聲以及“無

邊”的闊大意境,渲染悲的氛圍。

D.“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詩句中"掃''字顯得極有力,使人想到寒風陣陣,滿樹飽滿的葉子隨風搖曳的景

象,渲染出秋天肅殺的氛圍。

【答案】5.C

6.D

7.C

8.D

【解析】

5.本題考查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項,“在各種場合都會用“錯誤,根據(jù)原文“事實上他們并不是隨處都用的“,可知古代詩人們不是在各種場

合都會用"木'’字構成精妙的詩歌語言。

故選Co

6.本題考查對原文論證和語言特點的分析理解能力。

D項,“最后提出了解決問題的一系列具體方法”表述錯誤。文章并未提出解決問題的一系列具體方法。

故選D。

7.本題考查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項,強加因果,根據(jù)原文,“木葉’所以是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的,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屬于沉沉的陰天”,

可知“屬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屬于沉沉的陰天"與''屬于風的,而不是屬于雨”是并列復句,兩者之間沒有因果

關系。

故選Co

8.本題考查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項,“滿樹飽滿的葉子隨風搖曳”表述錯誤?!澳尽敝肝ⅫS干燥,含有落葉的因素,所以是“微黃干燥的葉子

隨風飄落

故選D。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從“木葉”發(fā)展到"落木”,其中關鍵顯然在“木''這一字,其與“樹葉”或"落葉”的不同,也正在此?!皹淙~”

可以不用多說,在古詩中很少見人用它;就是“落葉”,雖然常見,也不過是一般的形象。原來詩歌語言的精

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點就會差得很多,而詩歌語言之不能單憑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見。從概念上說,

“木葉”就是“樹葉”,原沒有什么可以辯論之處??墒堑搅嗽姼璧男蜗笏季S之中,后者則無人過問,前者則不

斷發(fā)展。像“無邊落木蕭蕭下'’這樣大膽的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難道不怕死心眼的人會誤以為是木頭自天而降嗎?而

我們的詩人杜甫,卻寧可冒這危險,創(chuàng)造出那千古流傳、形象鮮明的詩句。這冒險,這形象,其實又都在這

一個“木,,字上,然則這一字的來歷豈不大可思索嗎?在這里我們就不得不先來分析一下“木”字。

首先我們似乎應該研究一下,古代的詩人們都在什么場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說都在什么場合"木'’字

才恰好能構成精妙的詩歌語言?事實上他們并不是隨處都用的,要是那樣,就成了“萬應錠''了。而自屈原開

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jié)之中,此后的詩人們無論謝莊、陸厥、柳,輝、王褒、沈健期、杜甫、

黃庭堅,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鮮明的形象,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吳均的《答柳,陣》說:“秋月照

層嶺,寒風掃高木。''這里用"高樹”是不是可以呢?當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黃雀行》就說:“高樹多悲風,

海水揚其波?!边@也是千古名句,可是這里的“高樹多悲風'’卻并沒有落葉的形象,而“寒風掃高木”則顯然是

落葉的景況了。前者正要借滿樹葉子的吹動,表達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這里葉子越多,感情才越飽滿;

而后者卻是一個葉子越來越少的局面,所謂“掃高木''者豈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闊嗎?然則“高樹”則飽滿,

“高木”則空闊,這就是“木”與“樹”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這里要比“樹”更顯得單純,所謂“枯桑知天風”

這樣的樹,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個落葉的因素,這正是“木”的第一個藝術特征。

9.下列有關這段文字內容的分析和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木葉”與“樹葉”或“落葉”的不同,關鍵在于“木”字。

B.在古詩中很少見人用“樹葉”,甚至“落葉”也不常見。

C.詩歌語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點就會差得很多。

D.在概念上,“木葉”與“樹葉”相同,沒有可辯論之處。

10.根據(jù)第一段的意思,寫出“落葉”與"落木”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11.第二段中說“寒風掃高木”一句用“高樹”替代“高木”“當然也可以“,又說,“木,在這里要比,樹,更顯得單純”。

二者是否矛盾?為什么?

【答案】9.B

10.所指對象相同,但給人的感受不同。"落葉”是一般概念,意義具體而可觀,內涵比較單一;“落木”是特殊

的概念,具有形象思維的特點,具有較多的感情色彩,內涵比較豐富。

11.不矛盾。說“當然也可以“,是從二者所指對象的角度,說明二者沒有區(qū)別。說“‘木’在這里要比‘樹’更顯得

單純“,是從藝術欣賞的角度看待它們,"木"比''樹"更有韻味。

【解析】

9.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內容要點和篩選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甚至,落葉,也不常見”錯誤。文章第一段說的是…樹葉’可以不用多說,在古詩中很少見人用它;就是'落

葉',雖然常見,也不過是一般的形象“,可見,文中是說“落葉”在古詩中常見,只是一般的形象。

故選B。

10.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內容要點和篩選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落木之于落葉的區(qū)別,猶木葉之于樹葉的區(qū)別??筛鶕?jù)原文“從概念上說,‘木葉‘就是‘樹葉"落葉'……也

不過是一般的形象”“到了詩歌的形象思維之中,后者則無人過問,前者則不斷發(fā)展''等信息句概括作答。

11.本題考查學生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的能力。

解答此題,需根據(jù)文意理解“高木”與“高樹”的異同點加以概括分析。從所指對象和藝術形象的角度分析作答。

從對象的角度,說明二者沒有區(qū)別。從藝術欣賞的角度看,“'木’在這里要比‘樹’更顯得單純”,"更有韻味

“寒風掃高木”是一幅落木千山的畫面,使人感覺到的是“空闊”。“高樹多悲風”給人以一種飽滿感,使人感覺

到了層層樹葉的波動。因而二者是不矛盾的。

閱讀下面這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薄毒鸥琛?/p>

自從屈原歌唱出這動人的詩句,它的鮮明的形象,影響了此后歷代的詩人們,許多為人傳誦的詩篇正是

從這里得到了啟發(fā)。如謝莊《月賦》說:“洞庭始波,木葉微脫?!标懾实摹杜R江王節(jié)士歌》又說:“木葉下,

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則其所受的影響更是顯

然了。在這里我們乃看見“木葉”是那么突出地成為詩人們筆下鐘愛的形象。

“木葉”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也就是“樹葉”,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說明的。

可是問題卻在于:我們在古代的詩歌中為什么很少看見用“樹葉”呢?其實“樹”倒是常見的,例如屈原在《橘

頌》里就說:“后皇嘉樹,橘徐服兮?!倍茨闲∩降摹墩须[士》里又說:“桂樹叢生兮山之幽。''無名氏古詩

里也說:“庭中有奇樹,綠葉發(fā)華滋?!翱墒菫槭裁磫螁巍皹淙~”就不常見了呢?一般的情況,大概遇見“樹葉

的時候就都簡稱之為“葉例如說:“葉密鳥飛礙,風輕花落遲。”(蕭綱《折楊柳》)“皎皎云間月,灼灼葉

中華。”(陶淵明《擬古》)這當然還可以說是由于詩人們文字洗練的緣故,可是這樣的解釋是并不解決問題

的,因為一遇見“木葉”的時候,情況就顯然不同起來。詩人們似乎都不再考慮文字洗練的問題,而是盡量爭

取通過“木葉”來寫出流傳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柳,陣《搗衣詩》)“九月寒砧催木

葉,十年征戍憶遼陽。”(沈全期《古意》)可見洗練并不能作為“葉''字獨用的理由,那么“樹葉”為什么從來

就無人過問呢?至少從來就沒有產(chǎn)生過精彩的詩句。而事實又正是這樣的,自從屈原以驚人的天才發(fā)現(xiàn)了

“木葉”的奧妙,此后的詩人們也就再不肯輕易把它放過,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詩歌的語言中,乃

又不僅限于“木葉”一詞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詩中說:“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是

大家熟悉的名句,而這里的“落木”無疑正是從屈原《九歌》中的“木葉”發(fā)展來的。按“落木蕭蕭下”的意思當

然是說樹葉蕭蕭而下,照我們平常的想法,那么"葉''字似乎就不應該省掉。例如我們無妨說“無邊落葉蕭蕭

下“,豈不更為明白嗎?然而天才的杜甫卻寧愿省掉"木葉"之‘‘葉'’而不肯放棄"木葉''之“木”,這道理究竟是

為什么呢?事實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賦》里已經(jīng)說過:“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边@里我

們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詞確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詩人們在前人的創(chuàng)造中學習,又在自己的學習中創(chuàng)造,使得

中國詩歌語言如此豐富多彩,這不過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從'‘木葉”發(fā)展到“落木”,其中關鍵顯然在“木''這一字,其與“樹葉”或“落葉”的不同,也正在此?!皹淙~”

可以不用多說,在古詩中很少見人用它;就是“落葉”,雖然常見,也不過是一般的形象。原來詩歌語言的精

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點就會差得很多,而詩歌語言之不能單憑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見。從概念上說,

“木葉'’就是“樹葉”,原沒有什么可以辯論之處。可是到了詩歌的形象思維之中,后者則無人過問,前者則不

斷發(fā)展。像“無邊落木蕭蕭下'’這樣大膽地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難道不怕死心眼的人會誤以為是木頭自天而降嗎?而

我們的詩人杜甫,卻寧可冒這危險,創(chuàng)造出那千古流傳、形象鮮明的詩句。這冒險,這形象,其實又都在這

一個“木,,字上,然則這一字的來歷豈不大可思索嗎?

(取材自林庚《說“木葉”》)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管含原文意思的兩項是()()

A.文章用謝莊《月賦》、陸厥《臨江王節(jié)士歌》、王褒《渡河北》的例子,是為了表明“木葉”是古代詩人筆下

鐘愛的形象。

B.“木葉”也就是“樹葉”,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說明的??墒窃诠糯脑姼柚泻苌倏匆娪谩皹淙~”,這就說明二

者有不同之處。

C.作者用“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成憶遼陽”等詩句,表明“葉”字獨用主要是

使詩歌洗煉。

D.杜甫《登高》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詩句,其中“落木”無疑正是從屈原《九歌》中的“木

葉”發(fā)展來的。

E。在古詩中,詩人不用“樹葉”和“落葉”,是因為其形象一般,會使得詩歌語言不夠精妙,可見,差一點就

會差得很多了。

13.綜觀上面這段所選文字,歷代詩人作家在使用“木”字上表現(xiàn)出哪些可貴的精神品格?請分條概括。

【答案】12.CE

13.(1)屈原使用“木葉”,具有開創(chuàng)性、敢為天下先的精神;(2)杜甫使用“落木”,具有大膽的創(chuàng)造性精神;

(3)錘煉文學語言,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

【解析】

12.此題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內容和篩選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類題時,閱讀一定要細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

較。依據(jù)文意,力求明辨各選項表述的正誤。特別要注意其中的細枝末節(jié)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內

容上的歸納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無中生有、片面遺漏、強拉硬連、任意拔高等等。

C項,“……等詩句,表明,葉’字獨用主要是使詩歌洗煉”錯誤,第三段“詩人們似乎都不再考慮文字洗練的問

題,而是盡量爭取通過“木葉”來寫出流傳人口的名句”“可見洗練并不能作為‘葉'字獨用的理由

E項,“在古詩中,詩人不用,樹葉'和,落葉"錯誤,最后一段…樹葉’可以不用多說,在古詩中很少見人用它;

就是‘落葉',雖然常見,也不過是一般的形象”,可知選項絕對。

故選CE。

13.本題考查學生把握文章內容要點,篩選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需要學生準確細致把握

文章的核心內容,特別是側重于對文章要點的具體把握,這是解答本文的關鍵所在,在解答的時候要突出這

一點內容。本題,”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自從屈原歌唱出這動人的詩句,它的鮮明的形象,影響

了此后歷代的詩人們,許多為人傳誦的詩篇正是從這里得到了啟發(fā)“,即屈原使用“木葉”具有開創(chuàng)性、敢為

天下先的精神;“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詩中說:‘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是大家熟悉的名

句,而這里的‘落木'無疑正是從屈原《九歌》中的‘木葉’發(fā)展來的''”古代詩人們在前人的創(chuàng)造中學習,乂在

自己的學習中創(chuàng)造,使得中國詩歌語言如此豐富多彩,這不過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即杜甫使用“落木”,

具有大膽的創(chuàng)造性精神;’“樹葉’可以不用多說,在占詩中很少見人用它;就是‘落葉',雖然常見,也不過是

一般的形象。原來詩歌語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點就會差得很多,而詩歌語言之不能單憑借概

念,也就由此可見。從概念上說,‘木葉‘就是‘樹葉’,原沒有什么可以辯論之處??墒堑搅嗽姼璧男蜗笏季S

之中,后者則無人過問,前者則不斷發(fā)展“,即錘煉文學語言,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

【點睛】

解答此類篩選信息題目,首先要通讀文章,整體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礎匕仔細閱讀題干,明確題目要求,

然后回歸文本,仔細閱讀,從中篩選出符合題目要求的信息進行整合。重點關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條

作答.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最近,讀到國內幾位名師有關《紅樓夢》的整本書導讀,都不約而同地把人物命名方式以及相關判詞,

當作理解小說人物和故事情節(jié)的關鍵。

關于人物的姓名,他們或以為給小說中的人物取姓命名是一門十分講究的學問。它往往起到點化人物、

暗寓褒貶、活躍氣氛,甚至是提綱挈領的作用,《紅樓夢》中的諧音正是“這樣”,或認為“這700多個人名,

個個有講究,個個凝結著作者的心血諸如此類的夸張說法,雖不必過于較真,但用以指導普通讀者和青

年學生理解《紅樓夢》,可能會出現(xiàn)某些偏差,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

不錯,《紅樓夢》中部分人物的姓名,確實含有某種特殊功能,對理解作品或者人物有一定的指向性。

比如小說采用諧音方式,或者提示作者整體的創(chuàng)作原則,如甄土隱(真事隱)和賈雨村(假語存),或者點

出了人物的特殊遭遇,如"嬌杏”諧音"僥幸”,"馮淵”諧音,"逢冤”,"元、迎、探、惜”諧音“原應嘆息”等。

雖然這似乎是小說中已然存在的事實,也是大家熟知的,但由此出發(fā)來理解人物??傆匈N標簽的嫌疑,容易

陷自己于教條主義的泥潭。

這里的關鍵在于,文學作品主要是以形象感人的,形象又是借助人物的生動具體的言行,通過展示特定

情境中的復雜人物關系表現(xiàn)出來的。對形象的鑒賞,哪怕用概念介入,也不能脫離形象,不能采用貼標簽的

方式來對形象加以一一對應或寓意上的一一落實,即使《紅樓夢》人物的姓名在諧音上給人以某種暗示或寓

意,但這種暗示和寓意僅僅代表著形象的某個側面,況且也只是對部分人物形象的理解起指向性作用,而對

另一些形象的理解作用甚微,甚至根本不起作用。

總體來看,《紅樓夢》對一些相對次要或者邊緣化的人物,用名字諧音方式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以方

使讀者閱讀,而最主要、最關鍵的人物,則較少給人以諧音雙關方面的聯(lián)想,力圖以人物自身的言行來展示

出形象的立體性,這是作者在處理數(shù)以百計的人物時,采取的一種基本策略。諸如王熙鳳、賈寶玉、林黛玉、

薛寶釵等主要人物,我們很難從諧音中找到某方面的符號性特征,道理正在此。即便在某些場合,脂硯齋評

語對有些人物的名字給出了意義的指向,比如把“元、迎、探、惜”諧音為"原應嘆息”,但這種帶有傾向的抽

象闡釋之意義,并不能涵蓋自然生命的漸次推進,即從作為起點意義的元春,到階段性的迎春和探春,再到

"三春去后諸芳盡''的惜春這一過程。當然,更不能涵蓋在錯綜復雜的社會關系中的每一個飽滿的人物形象。

在理解人物命名時,即便撇開具體人物的言行,僅僅是在抽象層面因諧音而引發(fā)一種符號式把握,對有些人

物也是不能作簡單化處理的。比如“秦可卿”,究竟是"情可親''還是"情可輕”,或者是"情可傾'’乃至,"情可

清“,從清代開始直到今天,有持續(xù)的爭議。

所以,理解人物從形象本身的具體言行出發(fā),即使某些人物的姓名諧音給人以意義的指向,但僅僅把這

種諧音作為理解的一個側面,并通過自己閱讀的具體感受,努力發(fā)現(xiàn)這一側面所涵蓋的以及不能涵蓋的其

他方面,這才是閱讀偉大作品的正道。因為,相比揭示名字的符號性功能來說,對人物具體形象的真切感受,

才是更為重要的。

(選自詹丹《猜謎不是理解〈紅樓夢〉的正道》,有刪改)

14.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一些名師的導讀書籍把人物命名方式和判詞當作理解《紅樓夢》的關鍵,會使讀者誤入閱讀歧途。

B.少數(shù)人夸大《紅樓夢》中人名寓意的作用,其影響并不大,但若用這些觀點指導青年學生就要慎重了。

C.曹雪芹處理《紅樓夢》主要人物時,力圖立體地塑造形象,很少使讀者產(chǎn)生諧音雙關方面的聯(lián)想。

D.“原應嘆息”的闡釋,只能概括作為終點意義的惜春的命運,不能涵蓋四個女性漸次推進的過程。

15.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第一、二兩段從幾位名師有關《紅樓夢》的整本書導讀的觀點切入,引入論題,提出自己的見解。

B.第三段先肯定了部分人物的姓名有一定的指向性,然后指出由“諧音”解讀人物的危害,體現(xiàn)了作者的思辨

性。

C.第四、五兩段,運用舉例和對比論證的方法,論證了對人物形象不能用貼標簽的方式加以分析的觀點。

D.末段收束全文,強化了“理解人物從形象本身的具體言行出發(fā)",而不能依據(jù)人物的姓名諧音的觀點。

16.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過度地強調《紅樓夢》人物姓名的符號性功能會誤導普通的讀者。

B.甄士隱和賈雨村兩人的姓名諧音暗示了他們未來命運的發(fā)展趨勢。

C.對《紅樓夢》中次要人物,可以通過諧音的符號性特征去分析理解。

D.秦可卿的姓名暗示了她生性風流的特點,是對其有關情節(jié)的映射。

【答案】I4.D

15.C

16.A

【解析】

14.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類題要求學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能快速找出題目

各選項在文章中的對應句子并進行比對,得出正確結論。

D項,“只能概括作為終點意義的惜春的命運,不能涵蓋四個女性漸次推進的過程”錯誤,曲解文意,原文是:

比如把“元、迎、探、惜”諧音為"原應嘆息”,但這種帶有傾向的抽象闡釋之意義,并不能涵蓋自然生命的漸

次推進,即從作為起點意義的元春,到階段性的迎春和探春,再到“三春去后諸芳盡'’的惜春這一過程。

故選D。

15.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論證的分析能力。答題時注意分析文章的結構思路,中心論點和分論點的關系,論

點和論據(jù)之間的關系,論證方法的類型,重點考核論點是否正確,論據(jù)證明的是什么觀點和論證的方法。

C項,“第四、五兩段,運用舉例和對比論證的方法”錯誤,沒有用對比論證的方法。

故選Co

16.本題考查把握文章內容要點和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先要對作品有整體的了解和準確的把握。要善于抓

住關鍵語句,理解作品內容,把握作者觀點。解答本題,可將各選項表述同文本相關內容加以比照,確定答

案。

B項,“暗示了他們未來命運的發(fā)展趨勢”錯誤,第三段是“或者提示作者整體的創(chuàng)作原則,如甄士隱(真事

隱)和賈雨村(假語存)”,可知是提示作者整體的創(chuàng)作原則。

C項,“可以通過諧音的符號性特征去分析理解”錯誤,擴大范圍,第五段“總體來看,《紅樓夢》對一些相對

次要或者邊緣化的人物,用名字諧音方式突出其某方面的特征“,可知比較原文缺少了“一些”的限制。

D項,“秦可卿的姓名暗示r她生性風流的特點,是對其有關情節(jié)的映射“錯誤,背離文意,從第五段“比如

‘秦可卿’,究竟是‘情可親’還是“情可輕’,或者是'情可傾'乃至,“情可清‘,從清代開始直到今天,有持續(xù)的

爭議''可知是有爭議。

故選A.

【點睛】

論述類文本閱讀考核的重點基本是文中的重點概念、信息的篩選與整合、分析論點、論據(jù)和論證方法、歸納

內容要點和概括中心意思等??己烁拍蠲}點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內涵、外延上;篩選整合信息的題目側重于

對文中佐證觀點的現(xiàn)象、材料的運用的準確性的考核;論點、論據(jù)和論證重點在判斷論點,分析論點和論據(jù)

的關系,辨析論證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結構思路;歸納內容要點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對文中的觀點的正誤進

行考核。基本的設錯類型有混淆范圍、偷換概念、無中生有、強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問、

張冠李戴、論點論據(jù)不配、論證方法錯誤、結構分析錯誤等。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從總體上說,我們應該如何為“人的尊嚴''下定義呢?首先,"尊嚴''一詞本來就是指等級制所造成的身份

的高貴,與卑賤是反義詞,最初用在社會關系上。這種尊嚴只是相對的、特殊的。當社會被分成許多等級時,

高等級在低等級面前就有自己的尊嚴,而在更高等級面前則沒有尊嚴。然而,當人們把這種尊嚴概念轉用于

人與動物(或事物)之間的等級關系時,這種尊嚴是絕對的,各個不同社會等級的人在動物面前都有相同的

尊嚴,這就叫作“人的尊嚴這種平等不僅懸置了社會等級,甚至懸置了人的道德善惡,而僅僅立足于一個

人的人格。通俗地講,只要是一個人,他就擁有高于動物之上的尊嚴,哪怕他做的事情配不上這種尊嚴,甚

至墮落到“禽獸不如”,也不能用對待禽獸的方式對待他,否則就是不道德的。即使對死刑犯,也要盡可能采

取比較合乎人的尊嚴的方式結束其生命。

反過來說,如果有人把自身人格中的‘'人格性''即理想性發(fā)揮到極致,成就了一種道德人格的楷模,我們

當然會把更多的尊重和仰慕加之于他,因為他比我們都更加接近我們心中的道德理想。但他由此所獲得的

尊嚴已不再限于“人的尊嚴”,而是在類似于身份等級的意義上形成了一種新的社會道德等級,這種尊嚴又不

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根據(jù)各人的道德水平和社會的承認而有所不同。通常我們會對這種人“高山仰止,

景行行止”,稱之為"圣人這種道德境界不是人人都能夠做到的,卻是人人都“應當”追求的理想,這在西

方有蘇格拉底和形形色色的殉道者,在中國也有“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君子。

因此,這里可以看到有三種不同層次上的尊嚴。第一種是社會等級制下的相對的尊嚴;第二種是每個人

相對于動物都具有的絕對尊嚴;第三種是立足于人的道德水平而形成的更高層次的相對尊嚴。不分清楚這

三個層次,就會陷入無窮無盡的爭執(zhí)而沒有結果。而真正可以稱得上“人的尊嚴''(或人的”起碼的尊嚴”)的

只能是第二層次。所以我們可以把“人的尊嚴’’定義為:每個人立足于自己的人格而與他人平等地擁有的對于

動物或其他事物的等級上的高貴性或不可等同性。

至于把這種人類的尊嚴再次擴展到動物甚至植物和無機物(山、水)之上,認為大自然也有自己的尊嚴,

以此來取消人類面對自然物時的高貴性和主宰權,這是當前后現(xiàn)代主義所鼓吹的“反人類中心主義”的尊嚴

觀(可以視作第四種尊嚴概念)對于增強人們的環(huán)保意識有積極意義,但在理論上卻是站不住腳的。人對野

生大自然的保護和對環(huán)境的尊重,畢竟因為那是“人的“環(huán)境,我們保護它,仍然是為了自身在更好的環(huán)境中

生存和發(fā)展(或可持續(xù)發(fā)展),而不是為了“舍身飼虎”,重新把自然界當神來頂禮膜拜。字宙從大爆炸到形

成地球上適宜于人類存和發(fā)展的自然環(huán)境經(jīng)歷了一百多億年的漫長時光,其中絕大部分時間都是不適于人

類生存的,也是不能納入“環(huán)保”意識來考慮的;但它們畢竟由于最終演化出了人類而具有了意義。在這種意

義上我們可以用“天人合一”的眼光來看待宇宙和人的關系,但很明顯,這種天人合一仍然是人類中心主義

的,是以人自己的價值觀來評價自然界。所以,人的尊嚴的概念只能是人類中心主義的概念,哪怕它擴展到

自然界的尊嚴也不能改變這一本質。

(選自鄧曉芒《關于人類尊嚴的思考》,有刪改)

17.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尊嚴,,一詞只能用在社會關系上,當尊嚴與卑賤相對立時是指等級制所造成的身份的高貴,這種尊嚴是相

對的、特殊的。

B.由于各個不同社會等級的人在動物面前都有相同的絕對的尊嚴,所以即便一個人,墮落到“禽獸不如”,也

不能用對待禽獸的方式對待他。

C.人的尊嚴有三種不同的層次,其基本內涵為每個人立足于自己的人格而與他人平等地擁有的對于動物或

其他事物的等級上的高貴性或不可等同性。

D.宇宙從大爆炸到形成地球上適宜于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自然環(huán)境經(jīng)歷的一百多億年的漫長時光,都是不適

于人類生存的,也不能納入“環(huán)?!币庾R來考慮。

18.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圍繞“人的尊嚴”的概念展開議論,作者先提出問題,然后依次分析尊嚴在不同背景下的不同內涵,結

構條理清晰。

B.第2段中以蘇格拉底和形形色色的殉道者及中國“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君子為例,意在闡明這些人比我

們都更加接近我們心中的道德理想。

C.文中第3段緊承前兩段對尊嚴含義的分析,先歸納不同層次的尊嚴,然后采用假設論證和因果論證的方

法,最后歸納出“人的尊嚴”的具體含義。

D.文章最后一段分析了社會上的第四種尊嚴概念,其用意在于廓清人們對于“人的尊嚴”一詞的誤解,明確人

的尊嚴只能是人類中心主義的概念。

19.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作者看來,社會等級制下的相對的尊嚴是最低級的,其次是人在動物面前的尊嚴,最高級的是把自身人

格中的“人格性”發(fā)揮到極致所獲得的尊嚴。

B.立足于人的道德水平而形成的尊嚴是相對的,這種尊嚴的獲得將根據(jù)各人的道德水平和社會的承認而有

所不同。

C.對于那種以大自然的尊嚴來取消人類面對自然物時的高貴性和主宰權的“反人類中心主義”的尊嚴觀,作

者基本上持否定態(tài)度。

D.天人合一是人類中心主義的觀點,人們以自己的價值觀來評價自然界,即便是擴展到自然界的尊嚴也不

能改變這一本質。

【答案】17.B

18.B

19.A

【解析】

17.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明確題干的提問方式,然后瀏覽選項,到文中

圈出相關的句子,再進行比對,設題的誤區(qū)如下:因果關系不當、于文無據(jù)、以偏概全、說法過于絕對化、

變未然為己然等。

A項,“只能用在社會關系上”說法不準確,曲解文意,原文表述是“最初用在社會關系上“,且從后文看“尊

嚴’’也可用于人與動物等;

C項,“人的尊嚴有三種不同的層次”說法錯誤,原文表述為“真正可以稱得上,人的尊嚴’(或人的“起碼的尊

嚴”)的只能是第二層次“,偷換概念;

D項,“都是不適于人類生存的”說法不當,原文表述為“其中絕大部分時間都是不適于人類生存的“,范圍擴

大。

故選Bo

18.本題主要考查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此類試題解答時,第一步,逐項審查每一個選項有幾個分句,分

句與分句之間是什么關系,一般的有因果、條件、假設、目的等關系。第二步,比對每一分句的意義在原文

是否有依據(jù),分句與分句之間的邏輯關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據(jù)。

B項,“意在闡明這些人比我們都更加接近我們心中的道德理想”的說法不當,文章以此為例是論證這些人所

獲得的尊嚴已不再限于“人的尊嚴”,而是“新的社會道德等級”的尊嚴。

故選B?

1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選擇題,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對法,就是把選項內容與原

文有關內容認真、仔細地比較、對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錯誤項,反之則為正確項。

A項,無中生有。文章并沒有將三種不同層次的尊嚴進行高低等級上的對比。

故選A=

【點睛】

做選擇題,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還要用好“比對法就是把選項內容與原文有關內容認真、仔細地比較、

對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錯誤項,反之則為正確項。那么,要比對哪些內容呢?比對詞語,命題者在

設置選項時對原句作了改裝、重組,即主要采取了“刪”(刪除原文的狀語、定語、補語,改變原意)、“漏”

(只強調問題的一個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斷章取義)、“改”(改換詞語,曲解文意)、“湊”(胡亂拼湊、

東拉西扯、無中生有、隨意組合信息)等方式設誤。要看看選項在對原句改造過程中,刪去了哪些詞,改了

哪些詞,添/哪些詞,它們是否與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選項中的下面這些詞語最值得我們優(yōu)先比對:

指代詞(如“它”“其”等),比對■它是否有偷換概念之嫌:范圍詞(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

擴大或縮小外延現(xiàn)象;程度詞、時間詞(如“或許”“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己經(jīng)”“將來”等),看它是否混

淆偶然與必然、已然與未然,說法絕對等。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中國建筑制定了自己特有的“文法”

梁思成

一個民族的建筑,如同語言一樣,有它自己的特殊的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