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97.200.40代替GB/T18878—2008,GB/T18879—2008國家市場監(jiān)督管理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GB/T18879—2020 I 3 35.1基本要求 35.2機械及結構 55.3乘載系統 85.4電氣及控制系統 9 95.6表面防護 6.1基本要求 6.2機械結構 6.3乘載系統 6.4電氣控制系統 6.5應急救援 6.6表面防護 6.7整機 附錄A(資料性附錄)滑道技術文件 附錄B(資料性附錄)標牌尺寸樣式和內容 IGB/T18879—2020本標準按照GB/T1.1—2009給出的規(guī)則起草。本標準代替GB/T18879—2008《滑道安全規(guī)范》和GB/T18878—2008《滑道設計規(guī)范》。本標準輯性修改外主要技術變化如下:——增加了風險評價要求;—增加了易損件和重要受力部件的壽命要求;——修改了滑車面板上方無障礙物安全距離的要求;--——增加了對載人地面提升系統牽引鋼絲繩與導向輪系中非金屬輪襯的要求;——增加了對設備出現未正常脫索故障時的電器連鎖保護要求;———增加了對滑車安全帶在非站臺區(qū)游客不能自行打——增加了對滑車座椅背高應不小于900mm的要求;——增加了應急救援要求;——增加了對金屬結構表面防護的要求;--—增加了試驗項目和試驗方法的要求。本標準由全國索道與游樂設施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250)提出并歸口。本標準起草單位:中國特種設備檢測研究院、北京威崗滑道輸送設備有限公司、諸暨市金猴游樂設備制造有限公司、浙江巨馬游藝機有限公司、諸暨市信孚娛樂設備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省特種設備檢測院、浙江鵬鳴游樂設備有限公司、北京紅螺本標準所代替標準的歷次版本發(fā)布情況為:1GB/T18879—2020滑道通用技術條件1范圍本標準適用于滑道。本標準不適用于水上滑道、無剛性載人工具滑道及其他非乘客操縱滑車下滑的滑道。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191包裝儲運圖示標志GB/T755旋轉電機定額和性能GB/T1032三相異步電動機試驗方法GB2894安全標志及其使用導則GB/T3805特低電壓(ELV)限值GB4053.3固定式鋼梯及平臺安全要求第3部分:工業(yè)防護欄桿及鋼平臺GB4706.1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安全第1部分:通用要求GB/T5226.1機械電氣安全機械電氣設備第1部分:通用技術條件GB5725安全網GB8408大型游樂設施安全規(guī)范GB/T8923(所有部分)涂覆涂料前鋼材表面處理表面清潔度的目視評定GB/T9075索道用鋼絲繩檢驗和報廢規(guī)范GB/T9286色漆和清漆漆膜的劃格試驗GB/T13384機電產品包裝通用技術條件GB/T13912金屬覆蓋層鋼鐵制件熱浸鍍鋅層技術要求及試驗方法GB/T20306游樂設施術語GB/T20438(所有部分)電氣/電子/可編程電子安全相關系統的功能安全GB/T28265—2012游樂設施安全防護裝置通用技術條件GB/T34370(所有部分)游樂設施無損檢測GB/T34371游樂設施風險評價總則GB/T50065交流電氣裝置的接地設計規(guī)范GB50204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guī)范GB50231機械設備安裝工程施工及驗收通用規(guī)范JTGD60公路橋涵設計通用規(guī)范3術語和定義GB/T20306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2GB/T18879—2020滑道summertobogganrun由乘坐者操縱具有速度控制裝置的剛性滑車,沿呈坡型鋪設或架設在地面上由滑槽或軌道制成的固定線路滑行的游樂設施。載人滑車在用槽型材料制成的軌道上滑行的設施。管軌式滑道pipewaysummertobogganrun載人滑車在用型材制成的軌道上滑行的設施。在固定軌道上,載人滑車在滑行過程中不完全依靠重力,采用電力為動力滑行的設施。滑行道平均坡度averageinclinationofsummertobogganrun滑行道全程高差與滑行道展開總長度的水平投影的比值?;琅涮自O施accessoryofsummertobogganrun除滑道主體結構外,從事滑道運動所需的其他設施。滑道運動summertoboggansports乘客操縱滑車順滑道由上滑下的運動?;噒obogganforsummertobogganrun具有制動裝置,使用滑道進行滑行的載人裝置。架設在滑道下站站臺區(qū)與滑道上站站臺區(qū)之間,將滑車送往上站站臺區(qū)的軌道。架設在滑道上站站臺區(qū)與滑道下站站臺區(qū)之間,供載人滑車從滑道上站站臺區(qū)滑行至滑道下站站臺區(qū)的軌道。地面提升系統liftforsummertobogganrun由提升道、牽引裝置等組成,將滑車沿提升道從下站站臺區(qū)運送到上站站臺區(qū)的系統。過渡段transition用于漸變連接兩種不同曲率軌道的過渡軌道。3.10跳躍段leapsection滑行道區(qū)段坡度大于30%,小于或等于50%,坡度突然或急促變化的軌道。3GB/T18879—20203.11波浪段wavesection滑行道區(qū)段坡度小于30%,坡度突然或急促變化的軌道。3.12軌道高度trackheight軌道上平面到基礎上平面或地表的豎直最大距離。3.13上站站臺區(qū)topstationarea滑車與提升機構分離位置或滑道設施起始位置到乘坐者開始操作滑車位置之間用于滑車存儲、維3.14滑車進入乘客不可操作滑車速度的位置到與提升機構掛接的位置或滑道設施終端位置之間用于滑3.15設備出現故障后,其控制系統或機械機構系統能夠維持安全狀態(tài)或向安全狀態(tài)轉移,以避免出現更大故障或事故的模式。3.16單一失效點singlepointoffailure游樂設施上的某個零件、結構連接點或電氣元件,其失效將會導致整個設備失效或嚴重危及乘客安全。4總則規(guī)定和本標準的相關要求。4.2滑道的常見型式和主要技術參數宜按表1選取。表1常見型式和主要技術參數序號型式名稱主要技術參數典型設備1管軌式滑道乘載人數、提升道運行速度、滑行道最大運行速度、軌道高度、車輛數/列、提升道最大坡度、滑行道最大坡度滑道為圓管或型材的類型2槽式滑道乘載人數、提升道運行速度、滑行道最大運行速度、軌道高度、車輛數/列、提升道最大坡度、滑行道最大坡度滑道為凹型槽式3電動滑道乘載人數、最大運行速度、軌道高度、車輛數/列以電力為動力5技術要求5.1基本要求5.1.1滑道的設計文件應至少包括設計說明書、設計計算書、使用維護說明書、風險評價報告、設計驗4GB/T18879—2020證大綱及符合國家相關標準的全套設計圖紙。5.1.2滑道設計階段應按GB/T34371進行風險評價,需要改造的或整機設計使用年限到期后仍繼續(xù)5.1.6站臺區(qū)的布置應易于人員的集散。5.1.8滑道的設計應規(guī)定其整機及主要部件設計使用壽命,整機使用壽命不小于35000h。5.1.9單人滑車最大載荷按1000N計算,載客人數為2人以上(含2人)的多人滑車最大載荷按750N×5.1.11重要軸類材料采用45鋼、40Cr鋼等中碳鋼時應采用調質處理。5.1.12各類易損件在正常運行工況下,累計運行壽命應不低于6個月。重要受力部件如重要銷軸、牽引鋼絲繩等在正常運行工況下,累計運行壽命應不低于12個月。5.1.13滑道正常運行工況下軌道和支承結構的最大允許變形量為1/300。5.1.14滑槽和軌道選用不銹鋼材質時,主要受力件材料厚度應不小于2mm;選用碳鋼材質時應進行防腐處理,主要受力件材料開口截面厚度應不小于5mm,封閉截面厚度應不小于3mm;選用玻璃鋼材質時,主要受力件材料厚度應不小于8mm。單軌滑道主承載軌應采用金屬材料,軌道寬度不小于150mm,材料厚度不小于4mm。5.1.15車體、軌道及支承結構的焊接結構應采用可焊性好的鋼材(普通碳素鋼含碳量應在0.27%以下)。低合金鋼的碳當量應小于0.6%,對于碳當量大于0.4%的低合金鋼應在焊前進行預熱;滑道不宜采用異種鋼焊接。5.1.17齒輪及齒條傳動應符合GB50231的規(guī)定。5.1.18采用牽引鋼絲繩及鏈條傳動時應張緊適度,采用牽引鋼絲繩提升時應設有防止牽引鋼絲繩過5.1.20提升用鏈條、鋼絲繩應設置合理的潤滑措施,并設置相應的廢油收集裝置,以防污染設備及環(huán)境。5.1.21電動機、減速機和聯軸器應安裝良好,聯軸器兩軸的同軸度和端面間隙應符合GB50231的有5.1.24金屬零部件應采用有效的防銹蝕措施。5.1.25重要軸(銷軸)類零件應采用可靠的防脫落措施。5.1.26重要軸(銷軸)和重要焊縫(滑車輪軸、提升迂回輪軸及車架中的I級、Ⅱ級焊縫)應進行無損檢5GB/T18879—20205.1.28混凝土基礎的質量要求應符合GB50204的規(guī)定?;A不應有影響游樂設施正常運行的不均5.1.29滑道結構設計應考慮環(huán)境溫度變化引起溫度應力,相應的溫度變形應能釋放。5.1.30槽式滑道在直線段應設置插接板,以抵消熱脹冷縮對整體滑道支承結構的影響,且應保證在最大收縮率情況下,搭接處不出現拉脫現象。5.1.31管軌式滑道在直線段和彎道應設置伸縮縫,以抵消熱脹冷縮對整體滑道支承結構的影響,并有防止管軌熱脹冷縮變形后相互脫開的裝置。5.1.32滑道的支承結構應有效固定滑道和防止滑道變形。所設支承結構應符合下列條件:a)支承結構有足夠的剛度和強度,能滿足使用要求;b)支承結構材料采用黑色金屬材料時應進行防腐處理;c)支承結構與下部基礎應牢固固定。5.1.33支承結構與下部基礎應采用預埋、錨固、螺栓連接等方式進行固定。5.1.34支承結構高度大于1m時,滑道兩側應設置安全網,并設置維護救援走臺;或在一側設置安全網的情況下,另一側設置帶護欄的安全通道;或在滑道兩側均設置帶護欄的安全通道。在單側設置帶護欄的安全通道時,其通道宜安裝在弧線段外側。安全網、防護欄應符合GB5725、GB4053.3的規(guī)定。5.2機械及結構5.2.1.1滑行道彎道最小曲率半徑為9m,站內區(qū)域滑道最小曲率半徑以滑車順利通過為原則。5.2.1.2非動力滑行道坡度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a)滑行道平均坡度:槽式滑道不大于16%,管軌式滑道不大于20%;b)任意區(qū)段最小坡度不小于2%;c)起始段20m內最大坡度不大于50%,其余無跳躍任意區(qū)段最大坡度:槽式滑道不大于20%,管軌式滑道不大于30%。5.2.1.3電動滑行道坡度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a)無跳躍任意區(qū)段最大下行坡度不大于20%;b)滑車運行在上行坡度段時,任何情況下不應出現滑車逆行現象。5.2.1.4滑車的最大滑行速度不大于40km/h。5.2.1.5提升道單車發(fā)車間距應不小于10m,滑行道單車發(fā)車間距應不小于20m。5.2.1.6滑道整體結構應牢固可靠?;?、滑軌表面應平整、圓滑。凡乘客可觸及之處,不準許有外露5.2.1.7軌道沿線應布置完善的排水系統,土建工程排水系統應符合JTGD60的規(guī)定。5.2.1.9槽式滑道及槽式電動滑道的彎道滑槽外側應延伸加高。滑車在最大承載工況下,以最大滑行速度通過彎道時,滑槽邊緣距車輪的軌跡應不小于100mm。彎道滑槽外側邊緣應設圓滑凸起,以阻擋滑車沖出滑槽。5.2.1.10管軌式滑道的彎道外側管軌宜高于內側管軌,以減少離心作用力對乘客安全的影響。中心位于滑道異側時,兩圓弧之間的過渡段出、入端長度之和不小于6m。a)非動力滑道跳躍段最大坡度不大于50%;b)跳躍段長度應不大于12m;6GB/T18879—2020c)跳躍段應布置于滑行道直線段上,跳躍段起點處距上側彎道終點間距離應不小于5m;跳躍段終點距下側彎道起點間距離應不小于5m;d)在同一直線段上最多允許設置兩個跳躍段,跳躍段的間距應不小于10m。5.2.1.13波浪段應符合以下要求:a)波浪段最大坡度為30%;b)波浪段應設置在滑行道直線段上,波浪段起點處距上側彎道終點間距離應不小于5m;波浪段終點距下側彎道起點間距離應不小于5m;c)在同一直線段最多允許設置4處波浪段。5.2.1.14滑道的軌道及滑車兩側無障礙物距離應不小于500mm;滑車坐板表面上方無障礙物距離應5.2.1.15滑行道任一軌道中心點前方的可視距離應不小于15m,不足時應設置有效措施保證足夠的通視距離。5.2.1.16滑道終端應設置制動裝置,其有效制動長度應不小于8m;電動滑道的有效制動長度應不小低差應不大于1mm。5.2.1.18玻璃鋼滑槽軌道之間對接應采用粘結對接或法蘭螺栓連接;不銹鋼滑槽采用焊接連接時,對應設置有效的防范隔離設施。5.2.1.20滑行道軌道的軌距誤差為一5mm~5mm。5.2.1.21軌道支承間距應配置合理,支承結構不宜承受設計文件規(guī)定以外的外加載荷。5.2.2.1架空索道提升系統應符合以下要求:a)專門運送滑車的貨運索道運載工具上設置的掛接裝置應可靠,不應在索道運行過程中出現滑車掉落的情況。b)采用循環(huán)式滑車提升索道時,滑車應能順利繞過索道上、下站房等附屬設施。5.2.2.2拖牽索道提升系統應符合以下要求:a)運行方式:提升道應按水平投影成直線或折線架設。乘客乘坐于滑車上,拖牽索道通過拖牽桿b)用于提升的拖牽索道,額定提升速度宜不大于2m/s,對提升速度大于2m/s的滑道應采取防止提升時產生沖擊的措施。拖牽桿應具有良好彈性和伸縮功能。c)提升道中心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應成一直線,且與索道線路中心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相平行。d)提升時滑車掛接間距應不小于10m。e)在上站站臺區(qū)位置,拖牽桿能安全可靠地與滑車脫開。5.2.2.3地面提升系統應符合以下要求:a)地面提升系統應設置與行人通道隔離的措施。驅動裝置、迂回裝置及張力調節(jié)裝置應設置有b)地面提升系統回繩側托索輪組應防止人員從側面接觸,必要時設置防護設施。c)地面提升系統牽引鋼絲繩的靜載安全系數不小于3.5。d)地面提升系統應采取與行人通道隔離的措施。e)載人地面提升系統提升道中心線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應與地面提升系統上行側牽引鋼絲繩在水7GB/T18879—2020f)槽式滑道載人地面提升系統提升道最大坡度不大于50%,管軌式滑道載人地面提升系統提升道最大坡度不大于60%。g)載人地面提升系統設計的額定提升速度宜不大于2m/s,對提升速度大于2m/s的滑道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提升時產生的沖擊。提升速度應不大于設計的額定值。h)載人地面提升系統驅動輪、迂回輪及與牽引鋼絲繩接觸形成90°(含90°)以下包角的托索輪或壓索輪直徑應同時符合下列規(guī)定:——不小于牽引鋼絲繩直徑的50倍;———不小于牽引鋼絲繩表層鋼絲直徑的500倍。i)載人地面提升系統提升道中應設置止逆措施,滑車意外下滑距離應不大于0.5m。j)載人地面提升系統牽引鋼絲繩應設置張緊力調整裝置。k)載人地面提升系統提升側牽引鋼絲繩與下行側牽引鋼絲繩間距不小于1m。1)載人地面提升系統牽引鋼絲繩應選用線接觸,同向捻纖維芯的股式結構鋼絲繩,在有腐蝕環(huán)境中推薦選用鍍鋅鋼絲繩。張緊索不宜采用多層鋼絲繩。m)載人地面提升系統牽引鋼絲繩下撓度應正確調整,保證滑車在任何工況、任何線路位置,滑車都不會被抬離軌道。n)載人地面提升系統牽引鋼絲繩應符合GB/T9075的要求。o)載人地面提升系統牽引鋼絲繩與導向輪系相互作用時,導向輪系應設置非金屬輪襯,以避免導向輪系的金屬輪轂與牽引鋼絲繩直接接觸,造成牽引鋼絲繩過度磨損。p)載人地面提升系統采用自動脫掛的提升設備時,滑車與牽引鋼絲繩能安全、可靠的自動脫開,且應設置未脫索安全連鎖保護裝置,以保證在未正常脫掛的情況下,不會導致人員傷害和設備損壞。5.2.3.1站臺區(qū)應有滿足乘客集散所需的候車及上、下車的場所與通道。5.2.3.2站臺區(qū)應有供滑車集散所需的暫存場地和設施。5.2.3.3站臺區(qū)應配備一定的維修場地和維修設備。5.2.3.4站臺區(qū)的進出站口應分開,不應相互干擾。5.2.3.6站臺區(qū)內機械設備、電氣設備、鋼絲繩等不應危及乘客和工作人員的安全。5.2.3.7在夜間運營時,站臺區(qū)及滑道沿線的光照度應不低于701x。5.2.3.8站臺區(qū)內相關建筑應符合國家有關的防火規(guī)定,制定消防措施,并應配備必要的消防器材。5.2.3.9站臺區(qū)之間應設有通信系統。巡線人員應配備必要的聯絡5.2.3.10站臺區(qū)及牽引鋼絲繩掛接和脫開的區(qū)域應設置視頻監(jiān)控系統,用于觀察乘客上下及牽引鋼絲繩的運行情況。其他區(qū)域根據條件宜安裝視頻監(jiān)控系統。監(jiān)控系統顯示畫面應清晰無干擾。5.2.4.1在滑道的進出口處,應設有醒目的乘客須知標牌(必要時應有英文說明),標牌包含但不僅限于以下內容:b)乘客應遵守滑道運營規(guī)章制度,聽從工作人員指揮。從事滑道運動。8GB/T18879—2020d)老弱病殘行動不便者、身高不足1.3m且不滿8歲的兒童不應單獨乘坐滑道。e)滑車行至彎道處,乘客應將身體重心向圓心傾斜。f)乘坐過程中雙手應始終握住制動手柄。g)乘坐管軌式滑道應系好安全帶。h)在乘車過程中不應攜帶零散物品。i)不允準許停車照相,擅自中途下車。5.2.4.2在滑道沿線相應區(qū)域應設置警示標牌、標識,并符合以下規(guī)定:f)進入涵洞、橋梁及其他特殊地段前應設置相應標識。g)游客有可能跨越滑道的地段設“禁止行人通行”提示標識。h)所有標識應清晰醒目,標識高度應與乘客視線基本平齊以便于乘客識別,且應符合GB2894的規(guī)定。5.3乘載系統5.3.2滑車應設置制動裝置,制動裝置應滿足下列要求:a)采用減速或制動手柄時,應有彈性復位裝置使手柄復位。在滑車側面布置手柄時,操縱手柄應對稱布置。手柄應操作簡便、可靠,操作方向向后拉為制動,向前推為加速,并有清晰的操作b)無間距控制的滑道,滑車在軌道上停放時,自然處于制動狀態(tài),且滑車在除跳躍段外的任何下行滑道上不應自行下滑。c)無間距控制的滑道,滑車在滑行道任意區(qū)段內停車后,在完全釋放制動裝置時,滑車能自行啟動下滑。d)滑車的制動距離在滑行道非跳躍段的任何區(qū)段不應超過8m,或具有滑車自動間距控制功能的滑道,后車應能自動減速至不高于前車速度。5.3.3滑車前后車輪應能同時接觸滑槽或軌道,滑塊式滑車前滑塊和車輪應能同時接觸軌道。5.3.4滑車面板材料宜采用橡膠、塑料等具有一定彈性的材料,采用其他無彈性材質時,應在滑車前、后部位設置彈性緩沖裝置。5.3.5管軌式滑道的滑車,應設置安全帶或其他有效的束縛裝置。安全帶或其他有效的束縛裝置在非站內區(qū)域游客不能自行打開。單軌滑道滑車的穩(wěn)定輪應有磨損補給可調機構。5.3.6管軌式滑道應設置防止滑車脫軌、翻轉的保護裝置。5.3.7滑車前后應設置防碰撞緩沖裝置,座椅靠背高應不小于900mm,座椅寬度應不小于400mm,且宜設置安全帶和扶手。5.3.9電動滑車上應設置手動復位式緊急停止按鈕。5.3.10電動滑車集電器應接觸良好,與滑車相連的饋電裝置應為柔性結構。供電滑行小車車輪磨損量應不大于5mm,導向滑塊磨損余量應不小于1mm。9GB/T18879—20205.3.12電動滑車進入終點服務區(qū)段前15m處時運行速度應減速,在終點服務區(qū)段內,移動速度應不5.3.13在額定載荷和最大運行速度的情況下,電動滑道的滑車減速至系統設計最低運行速度時的制動距離應不大于10m,在無碰撞危險的前提下,對制動距離可不做要求。5.4.2電氣控制電路設置應符合GB/T20438和GB/T5226.1的要求。GB/T5226.1的規(guī)定。5.4.4安全防護裝置選用的傳感器防護應符合GB/T28265—2012中4.4.5的要求。5.4.5當設備使用地點的海拔高度超過1000m時,應按GB/T755的規(guī)定對電動機容量進行校核,超5.4.6絕緣電阻、接地電阻與避雷裝置應符合標準的規(guī)定,測量方法按照GB4706.1、GB/T1032和GB/T50065執(zhí)行。安全電壓應符合GB/T3805的有關規(guī)定。5.4.7集電器與滑觸線應接觸良好,并滿足電流容量的要求?;悠髯鶓`活可靠,并有足夠的補償5.4.10所有沿線的安全裝置和站內的安全裝置應組成連鎖安全電路,在安全裝置出現異常時應能自5.4.11在站臺區(qū)內,控制室等處應設置控制提升系統停車的手動復位式緊急停止按鈕。提升系統緊5.4.13提升系統應設置脫索保護裝置,在牽引鋼絲繩無法正常脫索的情況下,提升系統能夠自動停機。5.4.15乘客易接觸的裝飾照明電壓,應采用不大于50V的安全電壓。乘客不易接觸的裝飾照明電壓5.5.1滑道運營單位應配備急救用品和救援設施及具備救護知識的工作人員。5.5.2針對事故的處理及救援預案應定期組織員工演練,以熟悉操作程序。每年演練不少于1次。5.5.4在軌道沿途可能產生車輛意外停止的區(qū)域應設置安全走道或有疏導乘客措施。GB/T18879—20205.6表面防護5.6.2采用涂防銹漆進行金屬結構表面防護時,涂裝前金屬結構應進行除銹處理,達到GB/T8923中漆膜附著力應符合GB/T9286中規(guī)定的1級質量要求。5.6.3采用熱(浸)鍍鋅進行金屬結構表面防護的,熱(浸)鍍鋅層應符合GB/T13912的規(guī)定。5.7整機5.7.1整機應外觀狀態(tài)良好,無破損。5.7.2主要技術參數中乘載人數、提升道運行速度、滑行道最大運行速度、軌道高度、車輛數/列、提升道最大坡度、滑行道最大坡度等應符合設計要求。動態(tài)參數應滿足—10%~5%的范圍。5.7.3設計加速度分區(qū)在3區(qū)、4區(qū)、5區(qū)的設備應進行加速度測試。5.7.4整機運行試驗應包含偏載和滿載試驗。運行試驗時不準許有異常的振動、沖擊、發(fā)熱、聲響及卡部件不應有脫落、損壞、異常發(fā)熱現象。基礎不應有不均勻沉陷和開裂等。6.1.1制造、安裝單位應依據相關標準、設計文件、制造工藝和設備特點制定具體的檢驗方案,方案應6.1.2每臺產品安裝調試完畢后應按制定的檢驗方案全部檢驗項目合格方可交付使用。6.1.3試驗條件應滿足以下要求:a)露天試驗時風速應不大于8m/s;b)除特殊要求外,試驗環(huán)境溫度應為0℃~40℃,試驗環(huán)境相對濕度宜不大于85%;c)試驗載荷與其額定值的誤差應不超過±5%。6.1.4試驗前應檢查游樂設施機械及結構、乘載系統、電氣控制系統、應急救援系統和附屬裝置中的零6.1.5試驗后對于有問題或疑問的部件應進行檢查,對發(fā)現的問題及時判明原因并采取措施,做好詳細記錄。6.1.6各項檢驗結束后,應編寫檢驗報告,檢驗報告至少應包含以下內容:c)檢驗依據;e)檢驗結論;6.1.7制造單位應保存產品檢驗報告和有關記錄、圖樣、質量證明文件及技術文件。GB/T18879—20206.2.1.2設備啟動及運行應平穩(wěn)無異常聲響。在設計允許的各種工況下試驗,每種工況下試驗不少于3次。根據計算報告各選取軌道、支承結構形變量較大的3處位置進行測量。每個位置測量不少于3次,取其平均值。在額定載荷下,用測速儀測量出滑車通過最大速度點時的車速,測量應不少于3次,取其平均值。最大車速不應大于設計最大車速的1.05倍。在滑道沿線選取軌道中心點前方可視距離最小的位置,用卷尺測量其長度。測量應不少于3次,取其平均值。在上站站臺區(qū)位置觀察拖牽桿是否能安全可靠與滑車脫開,試驗次數不少于10次。用卷尺在提升段標識出一段長度s,用秒表測量車體通這一距離的時間t,則可計算出提升速度v=s/t,測量應不少于3次,取其平均值。計算所得的最大提升速度不應大于設計最大提升速度的1.05倍。GB/T18879—20206.2.11地面提升系統上站站臺區(qū)自動脫開可靠性試驗滑車在額定載荷及50%額定載荷下,在滑車與鋼絲繩脫開的位置,觀察滑車被牽引至上站站臺區(qū)后是否能與牽引鋼絲繩自動脫開。在不同載荷條件下試驗應不少于10次。6.3乘載系統滑車在額定載荷及30%額定載荷下,選取滑行道最小坡度區(qū)段位置停放滑車,釋放滑車制動裝置后,觀察滑車是否能自行啟動。在不同載荷條件下試驗應不少于3次。6.3.2滑車靜止制動力試驗滑車在額定載荷下,選取除跳躍段外的最大坡度處停放滑車,觀察滑車是否會自行下滑。試驗應不少于3次。少于3次,取其平均值;或具有滑車自動間距控制的滑道,滑車在額定載荷下運行,后車盡量靠近前車,觀察后車是否能自動減速至不高于前車速度,測量應不少于3次。電動滑道的滑車距前車距離12m以下時,觀察后車是否能自動減速并不宜發(fā)生碰撞。試驗應不少于3次。6.3.5電動滑道終端減速試驗在距離電動滑道終點15m處的位置,測量滑車經過時的速度,是否已經自動降速,試驗應不少于3次;在終點服務區(qū)內用測速儀測量滑車移動的速度,試驗應不少于3次。6.4電氣控制系統6.4.1提升系統急停試驗滑道正常運行時,滑道工作人員按下緊急停止按鈕,觀察提升系統是否能停止運轉,試驗應不少于6.4.2提升道跳繩保護試驗滑道正常運行時,模擬牽引鋼絲繩脫開托索輪的情況,觀察牽引鋼絲繩是否能停止運轉,試驗應不少于3次。6.4.3提升道脫索保護試驗滑道在額定載荷下運行時,模擬牽引鋼絲繩在滑道上站站臺區(qū)進站前無法自行脫索或牽引鋼絲繩由于無法及時脫索導致牽引鋼絲繩偏離正常位置的情況,觀察牽引鋼絲繩是否能停止運轉。6.4.4提升電機驅動能力試驗滑道在額定載荷下,滑車停止在提升道上,牽引鋼絲繩恢復驅動力后,觀察牽引鋼絲繩和滑車是否能恢復運行。試驗應不少于3次。GB/T18879—20206.5.1應急救援的檢驗應至少包含預案中各種可預見工況下的救援裝置、救援措施的有效性和時效性檢查。6.5.2模擬設備斷電或其他可預見的意外情況,采用規(guī)定的應急救援裝備和乘客疏導措施,在使用允許的滿載、偏載工況下,是否能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未來十年移動支付的科技發(fā)展趨勢預測
- 標準化管理在生產現場的挑戰(zhàn)與對策
- 現代音樂文化的全球化傳播路徑
- 13人物描寫一組(說課稿)2023-2024學年統編版語文五年級下冊
- Unit 1 Playtime Lesson 3(說課稿)-2023-2024學年人教新起點版英語二年級下冊001
- 25 少年閏土 第二課時 說課稿-2024-2025學年語文六年級上冊 統編版
- Unit1 London is a big city(說課稿)2023-2024學年外研版(三起)四年級下冊
- 2024-2025學年高中生物 第七章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 第1節(jié)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由來說課稿3 新人教版必修2
- Unit 2 Being a good language learner Exploring and Using 說課稿-2024-2025學年高中英語重大版(2019)必修第一冊
- 2025挖掘機勞動合同范文
- 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四則混合運算100道及答案
- 專項債券在燃氣基礎設施建設中的融資作用
- 人教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6.3 《國家行政機關》說課稿1
- GE-LM2500+G4航改燃氣輪機在艦船和工業(yè)上的應用
- 2024山東能源集團中級人才庫選拔(高頻重點提升專題訓練)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后感作文700字
- 武漢市江夏區(qū)2022-2023學年七年級上學期期末數學試卷【帶答案】-109
- 學校物業(yè)服務合同范本專業(yè)版
- SL 288-2014 水利工程施工監(jiān)理規(guī)范
- 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上冊期末考試卷
- 2024年02月中央軍委后勤保障部2024年公開招考專業(yè)技能崗位文職人員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