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賦》教案設(shè)計3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22/25/wKhkGWavd-yAS0GjAAIoJq5R5TE599.jpg)
![《赤壁賦》教案設(shè)計3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22/25/wKhkGWavd-yAS0GjAAIoJq5R5TE5992.jpg)
![《赤壁賦》教案設(shè)計3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22/25/wKhkGWavd-yAS0GjAAIoJq5R5TE5993.jpg)
![《赤壁賦》教案設(shè)計3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22/25/wKhkGWavd-yAS0GjAAIoJq5R5TE5994.jpg)
![《赤壁賦》教案設(shè)計3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B/22/25/wKhkGWavd-yAS0GjAAIoJq5R5TE5995.jpg)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教學目標
1、了解蘇軾。
2、比較閱讀《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之戰(zhàn)》
3、學習古人豁達樂觀的精神。
教學重點
1、學習和積累有關(guān)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
2、了解作者運筆自然,文辭優(yōu)美的寫作特色。
教學過程()
一、題解
宋代的黃州,就是今天湖北黃岡。黃岡西北的長江邊上,有一處風景勝
地。那兒矗立著一座紅褐色的山崖,因為形狀有些像鼻子,人們就稱它為赤鼾
磯;又因為山崖陡消如一而墻壁,所以它也被稱為赤壁。宋神宗元年,蘇軾遭
受政治迫害,被貶謫到黃州已經(jīng)兩年了?!伴L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
香”,水中的鮮魚,山間的新筍,江城的一切風物,都給政治失意的蘇軾帶來
了莫大的慰藉。這時,他曾站在江邊的赤壁上,眺望如畫江山,唱出“大江東
去”的豪放歌聲。他還在七月十六日一個幽靜的夜晚,駕舟暢游于赤壁之下的
長江水面,寫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賦》。
1080年,蘇軾被貶黃州。在這里,他經(jīng)常來赤壁磯頭游覽眺望,或泛舟江
中。1082年,蘇軾又來到赤壁。這時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磯頭,望著滾滾東去
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業(yè)的報負也付之東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聯(lián)翩,寫
下了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蘇軾又兩次舟
游赤壁之下的長江,寫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賦》《后赤壁賦》。前后《赤壁
賦》在我國文學藝術(shù)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它為以后的戲曲、繪畫、雕塑等提
供了創(chuàng)作的題材。宋代畫家李公麟、明代畫家唐寅都畫過蘇軾舟游赤壁的畫。
蘇軾在赤壁的創(chuàng)作活動,給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黃州赤壁命名
為“東坡赤壁”,并鐫刻在建筑物的門額上,由此名滿天下。直到今天,在黃
岡東坡赤壁,仍有“二賦?!薄磅ぁ薄捌孪赏ぁ钡让麆佟?/p>
三、內(nèi)容結(jié)構(gòu)
本文描寫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飲酒賦詩的舒暢心情,然后通過客
人的洞簫吹奏極其幽怨的聲調(diào),引起主客之間的一場回答,文章的重點便轉(zhuǎn)移
到生態(tài)度問題的論辯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極情緒,同時也反映了一種豁達樂
觀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覺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寫之中,滿腔的悲憤
寄寓在曠達的風貌之下。這就是它成為名篇的原因之一。
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寫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現(xiàn)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清風明月交
織,露珠和水色輝映。在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蕩舟,把酒誦詩。
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遺世”“羽化”之樂,不禁飄飄欲
仙。從而為全文定下了一個悠揚和諧的基調(diào)。
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簫聲起,悲意生。哀
怨,愛慕,哭泣,申訴,潛龍舞,新婦泣,六個比喻,渲染蕭聲的悲涼,主客
觸景生情,由歡樂轉(zhuǎn)為悲涼,引起下文主客問答的議論。
第三段,寫客人感慨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緒。作者借主客問答的方式撫
今追昔,暢述對天地人生的感觸。客人從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
的詩。世間萬物,英雄豪杰,不過是過眼煙云,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
風流散盡。想到自己貶謫黃州,青春虛度不禁悲從中來。
第四段,寫作者丟開個人的愁懷,欣賞大自然美妙風光和豁達開朗的心
情,“蘇子”的回答,照應(yīng)文章寫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說明世界的萬物和人
生,都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就連一眨眼
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不變的,用不
著羨慕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也用不著哀嘆人生的短促,而應(yīng)保持曠達樂觀
的態(tài)度。
第五段,寫客人轉(zhuǎn)悲為喜,主客開懷暢飲,興盡入睡。這個結(jié)尾意味深
長,既照應(yīng)了開頭超然欲仙的快樂,又是向政敵的一種暗示:我雖然遭受迫
害,貶謫黃州,但我的日子過得并不錯,既不寂寞也無苦惱。這實際上是一種
抗議。
四、鑒賞要點
1、寫景、抒情、議論的緊密結(jié)合
全文不論抒情還是議論始終不離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創(chuàng)造出一種
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著人生哲理的藝術(shù)境界。第一段重在
寫景,與作者超然曠達的心境相映成趣,也為下文的抒情、議論奠定了基礎(chǔ)。
第四段雖然重在說理,卻借追述陳跡、感懷歷史人物而顯示人生與天地“變”
也“不變”的哲理。
2、“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本文既保留了傳統(tǒng)賦體那種詩的
特質(zhì)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diào)和手法,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
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詩歌的深致情韻,又
有散文的透辟理意。散文的筆勢筆調(diào),使全篇文情勃郁頓挫,如“萬斛泉
源”,噴薄而出。與賦的講究整齊對偶不同,它的抒寫更為自由。如開頭一段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逍舟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參差疏落之
中卻有整飭之致;心下直到篇末,雖都押韻,但換韻較快,而且換韻處往往就
是全文的一個段落,這就使本文特別宜于誦讀,極富聲韻之美,體現(xiàn)出韻文文
學的長處。
3、優(yōu)美形象,善于取譬的語言特色
如描寫簫聲的幽咽哀怨:“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
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潤孤舟之蔑婦?!睂⒊橄蠖灰鬃矫穆暻椋?/p>
寫得俱體可感,訴諸讀者的視覺和聽覺。
五、類文賞析
后赤壁賦
蘇軾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于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
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
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wǎng)得
魚,巨口細麟,狀如松江之妒。顧安所行酒乎?!睔w而謀諸婦。婦曰:“我有
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p>
于是攜酒與魚,復(fù)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
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fù)識矣!
予乃攝衣而上,履(chan)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棲鶻之危
巢,俯馮責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yīng),風起
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注流,
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縮衣,戛然
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踹趾,過臨皋之
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乎噫嘻!我知
之矣?!爱犖糁梗w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悟。開戶
視之,不見其處。
閱讀上面的一段文言文,完成以下習題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的意思。
(1)是歲十月之望
⑵履巖
(3)披蒙茸
(4)適有孤鶴
2、將下列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如此良夜何
(2)顧安所得酒乎
(3)以待子不時之須
(4)江山不可復(fù)識矣
(5)聽其所止而休矣
3、這篇賦渲染的氣氛前后有什么變化?
4、孤鶴有什么象征意義?
5、末段所寫的夢境與《夢游天姥吟留別》的夢境在創(chuàng)作方法上有什么相同
之處?
6、末段所寫的夢境寄托作者怎樣的情思?
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
大江東去浪濤盡,千古風流人物。故磊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
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相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侖巾,談笑間,橘櫓灰飛煙
滅。故國神游,多情應(yīng)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關(guān)于赤壁賦
赤壁賦是一篇膾炙人口的美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礎(chǔ)上背誦這篇名賦可以本文
學習的重點。全賦5段,537字,中速誦讀約3分鐘,如用三課時教完,讀10遍
也不過半小時。但讀10遍卻不一定能成誦。即令死記硬背強行記住還容易忘記,
教師應(yīng)當在幫助學生自讀注釋,教師釋疑解惑一一這還會花太多時間。駢散夾雜
的句式,參差錯落之中見整齊之美,聲韻之美,使全篇適于美讀。朗讀時,可
播放配樂錄音,讓學生初步感知文意。指導(dǎo)朗讀應(yīng)注意下列幾點:1、讀出重
音。如“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蔑婦”,動詞重讀;“哀吾生之須臾,慕長
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韻字重讀;“而今安在
哉”“而又何羨乎”疑詞重讀。2、讀出節(jié)奏。如: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
之上,蓋將/自其變〃而觀之。3、讀氣勢。如“方其破荊洲I,下東陵,順流而
東也,(停頓較小語速較快)觸臚千里,旌旗蔽空,釀酒臨江,橫朔賦詩(節(jié)
奉一至語速舒緩)固一世之雄也,(停頓較大氣勢豪邁而今安在哉?(情感急
轉(zhuǎn)緩慢低沉)”。4、讀出情感。如:“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
章”,何其樂也。“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何悲哉?!敖现?/p>
清風
,與山間之明月……而吾與子所共適”,何其曠達?!跋嗯c枕藉乎舟中,
不知東方之既白”,又何其灑脫。讀者細心體悟詞語的抑揚頓挫,文句的舒緩
輕重,為背誦作好準備。前有釋疑解惑環(huán)節(jié),倘遇文章仍不能通曉處,則用
“隨讀釋義法”解決。
背誦不是一個獨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而應(yīng)注意在學生誦讀的過程中相機強化。
下列教學手段當有助于學生背誦。
1、整理文有生命力的四字短主,明確其意義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遺世獨立羽化登仙
發(fā)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
正襟危坐、月明星稀、觸爐千里、旌旗蔽空、酉而酒臨江、橫槊賦詩、一世
之雄、一呂扁舟、滄海一粟
逝者如斯,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杯盤狼藉,相與楓藉,樂方既白
《赤壁賦》名句長短交錯,短句變化較多。大部分短語為四字兩個節(jié)奏。
設(shè)計這一練習的目的,是熟悉文中有生命力的四字短主,古籍文章加深印象,
為背誦全賦打下堅實基礎(chǔ)。
2、根據(jù)第一段文字,描摹秋江月夜圖景。
投影
夏末秋初七月十六那個涼爽的夜晚,蘇軾與朋友蕩槳赤壁江面。清風習
習,水面泛起國細的波紋。東坡一邊向客人敬酒,一邊吟唱起《詩經(jīng)?陳風》
中妹子首優(yōu)美的高雅的《月出》:
月亮出來明皎皎呀,佳人容顏多俊俏呀!
身材苗條惹人愛呀,相思纏心好煩惱呀!
吟罷,樂坡笑了,客出笑了。似乎受到可鄙怕感召,一會兒,月亮從東山
頂端露出臉龐,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間。一時間,清風與明月交織,露珠與水光
輝應(yīng)。蘇子與客駕一葉扁舟,飄浮在遼闊蒼茫的大江之上,仿佛騰云駕霧,在
空中迎風皋翱翔,卻不知飛往何處,又仿佛離開了凡俗的塵世,進入了云遮霧
繞的道教仙境……
完成這一練習,,學生須反復(fù)第一對秋江月夜的描寫,在揣摩文意的過程
中,展開自己的想象。又以一種類似倒譯的方式,依據(jù)示例背誦第一段。
3、根據(jù)文賦對仗特點填寫《赤壁賦》中的句子。
投影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羽化而登仙。
哀吾生之須臾,,,抱明月而長終。
設(shè)計這一練習的目的。這篇名賦對仗形式多樣化,有工對,也有寬對,有
當句對,還有隔句對。在填空過程呂,既可感受蘇軾賦遣詞造句的出神入化,
也可貪圖蘇賦對仗藝術(shù)的精妙絕倫。
4、根據(jù)文賦押韻特點填寫《赤壁賦》中的句子。
投影
其聲嗚嗚然,慕,訴,,縷。,婦。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色,,竭,,
適。
《赤壁賦》凡十二換韻,誦讀時注意這一特點,可以提高記憶效果。一首
詩,,較之于一篇散文往往空易誦?!讹@壁賦》是古代的散文詩,不獨表現(xiàn)于
意境的詩化,也表現(xiàn)于變速器方形式的詩化。指導(dǎo)背誦不可不抓住這一特點
5、明確客之三悲,蘇子二論及議論層次的轉(zhuǎn)換。討論歸納,
客主議論實為一體,反映蘇軾思想的兩個側(cè)面。客之三悲一由古(一世之
雄)今(而今安在)歷史對比生悲,一由人生短暫(寄蜉蟒、哀吾生)感觸生
悲,一由理想(挾飛仙,,抱明月)現(xiàn)實(不可驟得)矛盾生悲。悲情層次轉(zhuǎn)
換的關(guān)鍵虛詞:“況吾與子……”之況。蘇子二論:“何羨”論(物與我皆無
盡也,而又何羨乎)“共適”論(惟江
上之情風,與山間之明月……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也子之所共
適)。議論層次轉(zhuǎn)換的關(guān)鍵虛詞:“且夫天地之間”之“且夫”。由此番議論
可觀照蘇子內(nèi)心世界及自我超脫情懷。議論文字理中見景見情,尤其見高妙。
組織這場計論的主要目的,是理清三四兩段層次,,并在此基礎(chǔ)背誦。這
兩段是背誦全文的難點所在,對文意作一些簡單討論,有助于在理解文意把握
層次后背誦。
6、根據(jù)提示,寫出本篇中描寫“風月”議論“風月”的句子。
投影
描寫風月
月出: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
月影: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沂流光。
月照:明月……吾與子之所共適。
月消: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議論風月:
客引曹孟德寫月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徒柙伦h人生失意:知不可乎
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借月展開議論: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蘇子以月借喻人生:明月……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前人稱《赤壁賦》“以江山風月作骨”“風月”描寫之主景,抒情之觸
媒,議論之載體。把握住上列句子,也就把握住了背誦全賦之骨。
7、利用板書,提示背誦《赤壁賦》的思路。
投影
壬戊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赤壁
行文思路情感線索
舉酒屬客扣舷而歌(樂)楓籍舟中東方既白(喜)
客吹洞簫蘇子愀然(轉(zhuǎn)悲)蘇子答客風月共適(轉(zhuǎn)喜)
擬客發(fā)議遺響悲風((悲)
板書設(shè)計,依然考慮為背誦服務(wù)。這一板書包含兩方面內(nèi)容。一是賦的主
要內(nèi)容,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以及行文的主要思路;二是蘇軾思想情感的轉(zhuǎn)
換(飲酒樂甚一一托遺向于悲風一一客喜而笑)及其間的過渡。只有把握住全
篇整體思路和情感線索,才能更好地完成背誦全篇的任務(wù)。
8、隨配樂朗誦跟讀一遍后,聆聽聲,師生一起背誦《赤壁賦》全文
備課資料
1、烏臺詩案
(蘇軾)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詩托諷,庶有補于國。((元豐二年
七月)御史李定、舒、何正臣摭其表①語,并媒孽所為詩以為訕②謗,逮赴
臺獄③,欲置之死,鍛煉久之不決。神宗獨憐之,(十月)以黃州團練副使安
置。軾與田父野老相從溪山間,筑室于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宋史》本
傳)
①指《湖州謝上表》“不能追陪新進”等語。②指“讀書萬卷不讀律,致
君舜無術(shù)”“豈是聞韶解忘味,爾來三月食無鹽”等指謫新法詩句。③即御史
臺監(jiān)獄。因周遭遍植柏樹,上棲烏雅數(shù)千,俗稱烏臺、柏臺。
2、黃州詩文
夜飲東坡醒復(fù)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yīng),倚杖聽
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轂紋平,小舟從此逝,
江海寄余生。(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
吾兄弟老矣,當以時自娛。世事萬端,皆不足介意。所謂自娛樂者,亦非
世俗之樂,但胸品廓然無一物,即天壤之內(nèi),山川草木蟲魚之類,皆是供吾家
樂事也。(蘇軾《與子明兄書》)
注:儒家推己及人的的思想,佛家眾生平等的觀念,道家熱愛生命的意
識,使初到黃州的蘇軾于艱苦生活中獲得精神救贖。〈前赤壁賦〉表現(xiàn)的胸襟
氣度,于上列詩文可見端倪。
3、巧借山川
黃州守居之數(shù)百步為赤壁,或言即周瑜破曹公處,不知果是否?(蘇軾
《赤壁洞穴》)
黃州少西,山麓斗入江中,石室如丹。傳云曹公敗所,所謂赤壁者,或曰
非也。(蘇軾《與范子豐書》)
4、文章體裁
作者擺脫了過去一些懷古賦和問答賦的寫作方法,而把寫游記散文的方法
運用到賦中來了。借用這種方法,作者把情與景主觀屯客觀,古與今,幻想與
現(xiàn)實很好地結(jié)合起來了。這在前賦表現(xiàn)尤為突出。它先由眼前景引出遺世獨立
的感情,忽而由客的吹簫,轉(zhuǎn)到樂極生悲,產(chǎn)生對英雄業(yè)跡的感嘆和人生短暫
的悲哀,又由此推宕開去,以達觀的態(tài)度自我寬慰,確切具行云流水之妙。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從記游到議論,即事明理的寫作手法。
2.認識作者“盡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3.掌握“以”“其”等虛詞的用法,以及詞類活用和一詞多議的詞語。
4.背誦全文,培養(yǎng)文言文閱讀能力。
教學設(shè)想
1.“即事明理”的寫法學生比較陌生,這既是本文的難點,也是重點,指
導(dǎo)學生理清記敘和議論的呼應(yīng)關(guān)系,力求講得透辟一點。
2.讓學生利用課文注釋,使用工具書自己串講翻譯,必要時教師進行點
撥、解難,培養(yǎng)自學能力。
3.凡是要學生辨析、積累的實詞和虛詞,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義和作用
外,還要引導(dǎo)學生聯(lián)系讀過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意義和用法,使之反
復(fù)鞏固,溫故知新。
課時分配
2課時
教學過程O
第一課時
一'、導(dǎo)入新課:
初中時我們學過《醉翁亭記》,“記”即游記,代表一種文體。作者一般
借記游而進行議論,表達自己的觀點。像《醉翁亭記》,作者借寫山水之景,
而表現(xiàn)了“醉能同其樂”和“太守之樂其樂”的與民同樂的觀點。今天我們要
學習的《游褒禪山記》同樣也借記游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那么,作者表述了怎
樣的觀點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
二、作家作品及文章寫作背景。
1.關(guān)于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9),字介甫,號半山,宋朝臨川(現(xiàn)在江西省臨川)
人,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后被封為“荊國公”,人稱“王荊公”。
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詩文大家,散文雄健峭拔,為
“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長于說理,精于修辭,間有情韻深婉之作。他的作
品今存《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
2.關(guān)于本文寫作背景
本文是王安石34歲時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給宋仁宗上萬言書,
主張改革政治。12年后(1070年)拜相。他不顧保守派反對,積極推行新法。
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觀點,這與本文的觀點也有
相似的地方。
三、課內(nèi)預(yù)習。
對照注釋細讀課文第1、2兩段,借助工具書弄懂疑難字詞。
四、講讀第1、2段:
(一)指名朗讀、口譯。如有疑難則請其他同學回答或由教師點撥。
重點掌握以下詞、句(作適當板書):
1.一詞多義:
(1)“卒”:①死?!白湓嶂?。②終于?!白湎嗯c歡”。(《廉頗商相
如列傳》)③士兵?!胺蛞云1种洹保ā冻啾谥畱?zhàn)》)
(2)“文”:①碑文,整篇文章?!捌湮穆纭!雹谖淖??!蔼毱錇?/p>
文”。、③華美、有彩飾。“舍其文軒”。(《公輸》)
(3)“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說、講?!昂慰蓜俚酪苍铡?。③
道理。“傳道受業(yè)”(《師說》)④正確的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馬
說》)。
(4)“極”:①盡,一盡情享受?!皹O夫游之樂”。②至多,最多?!耙?/p>
極七八萬耳”。(《赤壁之戰(zhàn)》)
2.詞性活用:
(1)“舍”:筑舍定居。名詞活用為動詞?!笆忌嵊谄渲贰?。
(2)“名”:①命名,稱呼。名詞活用為動詞?!懊话U"。②說清
楚,說明白。名詞活用為動詞?!倍苊摺?。
(3)“窮”:窮盡,走到頭。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昂糜握咭嗖荒芨F
也”。
3.“……者……也”表示判斷的兩種形式:
(1)表示單純的判斷,“者”前是主語,“者”后是謂語。如“今所謂慧
空禪院者,褒之廬家也”?!傲H者,趙之良將也”。
(2)表示因果關(guān)系的復(fù)合判斷,“者”在②這里除了表示停頓語氣外,還
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二)引導(dǎo)學生討論問題:
1.概括這兩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了什么表達方
式。
提示:記敘游山的見聞和經(jīng)過。主要使用了記敘的表達方式。
2.游記一般要寫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讀者的印象中產(chǎn)生空間概念,形
成立體感。試以華山洞作為參照物,說出禪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
提示:禪院在距華山洞五里的西面,因為華山洞”距其院東五里”;仆碑
在華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為仆碑是作者從禪院東去華山洞的路上看見
的;前洞就是華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對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華
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為華山洞在“華山之陽”,“由山以上”則是北面
了。
3.第1段為什么要特別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提示:寫仆碑是為后面議論埋下伏筆,作者認真考證仆碑上的文字,探究
事理的本源,充分體現(xiàn)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議論中提出
“深思慎取”的依據(jù)。
4.第2段略寫什么?詳寫什么?運用了哪些對比?有哪些作用?
提示:略寫前洞(19字),較詳細地寫了后洞特點及游后洞的所見所
感。多處設(shè)比:①前洞的平曠與后洞的幽深對比;②前洞“記游者甚眾”與后
洞“來而記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對比;③“余所至”之淺與“好游
者”所至相比;④進洞時“其見愈奇”的欣喜與出洞后因“不得極夫游之樂”
的懊悔相比。作用是為第二部分的議論作鋪墊。
(三)全班朗讀課文兩遍。
五、布置作業(yè)。
1,將文中出現(xiàn)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來,并歸類整理。
2.預(yù)習3、4、5段,借助課文注解及工具書試口譯。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處之多大致可分為五種類型:①指示代詞,相當于
“那”“那個”“那些”。②人稱代詞,相當于“它”(他)。③人稱代詞,
表領(lǐng)屬關(guān)系,作“它(他)的”講。④人稱代詞,活用為第一人稱,相當于
“我”、“我們”、“自己”。⑤語氣詞,表示反問語氣,可譯為“難道”。
如“其孰能譏之乎”。
二、講讀課文第3段。
(一)指名朗讀、口譯第3段:
重點掌握如下詞、句:
1.一詞多義:
(1)“觀”:①觀察、看?!肮湃酥^于天地……”②景象?!胺浅V?/p>
觀”。③建筑物的一種,讀,“大王見臣列觀”。(《廉頗簡相如列傳》)
(2)“得":①能夠?!安坏脴O夫游之樂”。②心得、收獲?!巴?/p>
得”。③融洽。“與公甚相得”。④得到,獲得。“某得八焉”。(③、④均
《王忠肅公翱事》)
(3)“夷”:①平坦?!耙囊越?。②鏟平、削平?!敖癫俾拇箅y”
(《赤壁之戰(zhàn)》)。③我國古代對少數(shù)民族及外國的一種蔑稱?!澳蠐嵋?/p>
越”。(《隆中對》)
(4)“相”:①幫助、輔佐,讀?!盁o物以相之”。②宰相、丞相,
讀?!安匐m托名漢相”(《赤壁之戰(zhàn)》)③互相,讀?!白湎嗯c歡。
“(《廉頗商相如列傳》)。
2.古今異義:
“非常”:本文義為“不尋?!薄ⅰ胺峭话恪?,是兩個詞。如:“非常
之觀”。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表程度的副詞。
3.虛詞:
“以”:作介詞用:①因、由于?!耙怨势浜竺?褒禪"'。②用
來、拿?!盁o物以相之”。作連詞用,相當于“而”:①表并列。“險以
遠”。②表承接?!坝缮揭陨稀?。
4.句子:
(1)“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雙重否定句,強調(diào)“志”的重要。
(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中間省略了“而不至”之類的話,
翻譯時要補出,否則意思不連貫。
(二)引導(dǎo)學生討論以下問題:
1.本段著重寫什么?
提示:寫游褒禪山的心得體會,抒發(fā)自己的感想,即第一句中所說的''有
嘆”。
2.這一段可分幾層意思?你對作者在文中所說的道理如何評價?
提示:五層意思:①用一“嘆”字緊承上文,領(lǐng)起全段。②以古人作為立
論的標準,從“求思”的深度和廣度兩方面,分析了古人“往往有得”的原
因。③拿世人的避難就易,同古人的“求思”精神對比。④闡述宏偉目標,險
遠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內(nèi)在聯(lián)系。⑤強調(diào)只要盡了自己的
主觀努力,即使不能達到目的,也
可以“無譏”、“無梅”。
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間的辨證關(guān)系,首先要有志,
雖然有矢志不渝的決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盡管志向堅定,力量充足,然而
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沒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強調(diào)了“力”與
“物”這兩個客觀條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又強調(diào)了
“志”這個主觀因素的關(guān)鍵作用,強調(diào)只要盡己之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亦
可“無悔”、“無譏”,體現(xiàn)了作者樸素的辯證觀點。作者在這兒所論述的既
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學處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業(yè)之道。這對于我們治
學、處事、創(chuàng)業(yè)都有很大啟發(fā)。
三、講讀第4段。
(一)指名朗讀、口譯。
重點掌握如下詞、句:
1.一詞多義:
(1)“悲”:①感嘆、嘆惜?!坝嘤谄捅?,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
②悲哀?!安灰晕锵玻灰约罕保ā对狸枠怯洝罚?。③哀憐。“余悲之,且
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說》)(2)“勝”:①盡?!昂慰蓜?/p>
道也哉”。②能承擔,禁得起,?!芭婀粍俦瓨?gòu)”(《鴻門宴》)。③優(yōu)
美的,?!坝栌^夫巴陵勝狀”(《岳陽樓記》)。④勝利,?!敖K不能加
勝于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2.詞性活用:
(1)“謬”:弄錯,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昂笫乐嚻鋫鳌?/p>
(2)“傳”:流傳下來的文字,動詞活用為名詞?!昂笫乐嚻鋫鳌?/p>
(-)引導(dǎo)學生討論如下問題:
在本段中作者表達了怎樣的觀點?這一觀點是怎樣生發(fā)出來的?
提示:作者認為治學不應(yīng)當輕信盲從,以訛傳訛,而應(yīng)該“深思慎取”,
也就是要經(jīng)過自己頭腦的認真辨析思考,然后謹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摒
棄那些有謬誤的東西。這一觀點無疑是正確的。
作者從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滅”,聯(lián)想到“古書之不存”,從
“音謬”聯(lián)想到“謬其傳”,的情況不可“勝道”,自然地得出治學必須“深
思慎取”的結(jié)論,邏輯十分嚴密。
四、講析第5段。
這一段是補敘,交代同游者籍貫、姓名和寫作本文的時間并署名。思考:
同游者的姓名沒有出現(xiàn)在正文里,而是記在這段文字中,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提示:能使行文簡潔,避免橫生枝節(jié)。
五、問題討論。
本文的記敘部分和議論部分是怎樣緊密聯(lián)系的?(試從①過渡銜接;②兩
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應(yīng);③游山與治學處世兩者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這三方面思考)
提示:①兩部分之間使用了過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極夫游之樂”
開啟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嘆焉”緊承上文,領(lǐng)起全段,使文章前后
銜接,過渡自然。
②文字上前后呼應(yīng),意思貫通,起照應(yīng)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則游者
眾”和“其下平曠……記游者甚眾”;“險以遠,則至者少”和“有穴窈然,
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好游者不能窮”、“來而記之者已少”;“奇?zhèn)?、?/p>
怪、非常之觀”和“其見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隨以
止”和“遂與之俱出”;“可譏”和“人咎”;“在己為有侮”和“悔其隨
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書之不存”和“其文漫滅”;“謬其
傳”和“音謬”。前文的記敘正是為議論部分埋下伏筆,使議論有依據(jù)。議論
部分是記敘的深化,是從具體事物中悟出來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③作者把治學處世比作游山,抓住它們之間的共同點:都必須具有百折不
撓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態(tài)度。
六、全班齊讀課文。
七、布置作業(yè)。
完成課文后練習一、二、四題。
教學設(shè)計示例二
教學目標
1.了解王安石的思想及創(chuàng)作情況。
2.學習本文即事明理,敘議結(jié)合,前后緊密相扣的寫作方法。
3.掌握“乃、道、蓋、觀、其”等文言詞的意義和用法,以及一些詞類活
用知識。
4.認識本文所闡發(fā)的治學、處事都必須具有百折不撓的意志和“深思慎
取”才能獲得成功的道理。
教學過程O
第一課時
一、導(dǎo)入新課
首先給學生介紹毛澤東的七絕詩《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
“暮色蒼
??磩潘?,亂云飛渡仍從容。天生一個仙人洞,無限風光在險峰?!睂W生
通過誦讀領(lǐng)會了“無限風光在險峰”一句的含義。隨后因勢利導(dǎo):
今天我們要學習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就含有類似的深邃哲理。下面
請同學們讀課文,從文中找出能夠作為“無限風光在險峰”注腳的語句(“世
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二、整體感知
組織學生通讀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nèi)容。
1.糾正不正確的讀音。
2.以提問的形式檢查學生的理解情況。
①課文中記游部分,集中于文中哪幾段?(第1、2段)
②文中第三段的議論是針對哪部分內(nèi)容闡發(fā)的?(第2段)得出怎樣的結(jié)
論?
③文章“記”是“論”的基礎(chǔ),“論”是“記”的升華。(V)
④本文詳細記述了登山游洞的過程,最后得出游覽的體會。(X)
三、課文分析
1.引導(dǎo)學生自讀前兩段,讓學生敘述游山經(jīng)過。
從學生的回答中提出重點實詞的解釋方法。
老師問:“舍”在注釋中解釋為“筑舍定居”,其根據(jù)是什么?曾見過的
類似的句子有哪些?這樣解釋是古漢語的什么特點?
學生答:名詞活用作動詞,曾學過“驢不勝怒,蹄之”、“公將鼓之”
等。
老師總結(jié):“慧褒始舍于其址”,在“其址”前邊的必須是個動詞,來表
示慧褒的動作。因此,從''舍”的名詞必須引申開去,會想到舍是由人建造給
人居住的,故釋為“筑舍定居”。這便是從詞的位置以及詞與詞的關(guān)系來揣摩
詞的意義。因此,識詞辨義要考察語言環(huán)境,不但在句中看,還要注意句與句
的關(guān)系。
前兩段中用法相近的還有: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名:名詞作動詞,“命名”之意。
火尚足以明也。明:形容詞作動詞,“照明”之意。
2.以提問方式考查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情況。
(1)第1段中為何提及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為后文議論作伏筆,作者認真考證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物的本源,充分
體現(xiàn)了“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這也是“深思慎取”的依據(jù)。
(2)第2段略與詳是怎樣安排的?其中有哪些對比?這些對比的作用是什
么?
略寫游前洞,詳寫游后洞及所見所感。
對比有:前洞后洞
平曠幽深
甚眾已少、又少
余所至淺好游所至深
還有見到奇景的欣喜與出洞后的后悔相比。
作用:為議論作鋪墊。
四、布置作業(yè)
1.課后歸納“名、曰、文、進、奇、好、出、極”的意義與用法。
2.完成課后練習第二、三題。
第二課時
一、導(dǎo)入:
第二段詳寫游后洞的經(jīng)過,著重寫在力尚足、火尚足明的情況下,竟隨
“怠者”而返的遺憾心情。還有前洞與后洞的對比,都為第3、4段的議論打下
伏筆。
1.提問,回答第2自然段的層次。
第一層:開頭到“遂與之俱出”記游洞經(jīng)過。
第二層:“蓋余所至”到段末,追記后洞中所見并表達遺憾的心情。
2.誦讀第三段。
(1)教師范讀并穿插評點。
(2)①問:古代游記中寫感受,常用一句話來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
翁亭記》末段,“太守之樂其樂”“醉能同其樂”二語便是該文的主旨。說說
本文的主旨可用哪句話來概括。
對學生回答的不同答案稍加討論,對不確切的應(yīng)作分析,然后總結(jié),作者
此次游褒禪山的主要目標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由此而生。因此主旨是:“盡
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p>
②問:作者說“不能至”是針對什么說的?
不能到達洞的深處,見不到“非常之觀”。
③這本來是件有“悔”的事
,為什么作者又說“可以無悔”呢?
因為已經(jīng)“盡吾志”了。
④“盡吾志”是什么意思?
為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結(jié):“盡吾志”是這句話的要害。
(3)①“盡吾志”這句話跟前段記游中哪句話是前后照應(yīng)的?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②“極夫游之樂”是針對什么說的?
至洞之深處。
③為什么到了洞的深處才能“極夫游之樂”呢?
從“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
觀,常在于險遠”也表明了這樣的意思。
④作者“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隨之止。
小結(jié):“隨之止”是放棄自己的意愿,不做最大的努力而屈從別人,這正
是本句的要害。
3.讀析第4段。
(1)教師范讀,提問“古書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話相照應(yīng)?
其文漫滅。
(2)“后世之謬其傳”又是跟哪句話相照應(yīng)?
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
(3)這樣說來,這兩句話是不是專指碑文字跡模糊和“花山”被誤傳為
“華山”這兩件事說的呢?為什么?
不是,它既是專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
從“何可勝道也哉”中,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傳或刊印的訛誤。
小結(jié):這就是從個別引申出一般的寫法,也表現(xiàn)了作者的闊大胸襟,看問
題有思想高度。
4.略講第五段。
古代游記在文末列出同游者姓名,這在我們學過的文章中見過,是哪一篇
呢?說說這樣做的好處。
《小石潭記》。好處:①古代游記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
情,所以在文章主體部分中不出現(xiàn)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記游蹤時不能不涉及同
游者,也只用泛稱,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②這
樣寫可以節(jié)省許多筆墨,使行文簡練。
二、總結(jié)、擴展
總結(jié)文章中心思想。
作者從古人“有得”談起,接著以“有志”為中心進行分層議論,在
“至”與“悔”上作文章。先說“至”,作者肯定“非有志者不能至焉",說
明“有志”是“至”的首要條件。而后又用兩個“亦不能至也”,說明“力”
和“物”在一定條件下對“至”也會起決定作用,因此,“有志”還不能說是
充分條件。最后通過對比“力足以至而不能至”和“盡吾志也不能至”兩種情
況,得出“有悔”和“無悔”兩個不同的結(jié)論,從而強調(diào)“有志”的必要性,
這正是作者的“所得”,也就是全文的中心思想。
三、課堂練習
1.整理虛詞“其”字的用法(結(jié)合課后練習三)。
2.完成課后練習一。
四、布置作業(yè)
課后練習題四
附:板書設(shè)計
教學目標
1.準確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劇的社會根源,從而認
識舊社會封建禮教的罪惡本質(zhì)。
2.學習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等塑造人物的方
法。
3.體會并理解本文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理解本文倒敘手法的作用。
教學課時:四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本課時重點理清小說的情節(jié)結(jié)構(gòu),了解倒敘的作用。
一'、導(dǎo)入新課:
我們在初中曾經(jīng)學過魯迅的小說《故鄉(xiāng)》、《孔乙己》,其中由活潑可愛
而變成麻木愚昧的閏土,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孔乙己,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今天,我們學習的是魯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說一一《祝?!?。
二、介紹背景:
《祝?!穼懹?924年2月7日,是魯迅短篇小說集《彷徨》的第一篇,
最初發(fā)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稏|方雜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
號上,后收入《魯迅全集》第二卷。
魯迅以極大的熱情歡呼辛亥革命的爆發(fā),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
革命以后,帝制政權(quán)雖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卻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tǒng)
治,封建社會的基礎(chǔ)并沒有徹底摧毀,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nóng)民,日益貧
困化,他們過著饑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觀念、封建禮教仍然是壓在人民頭上的
精神枷鎖。魯迅在《祝?!防?,深刻地展示了這一時期中國農(nóng)村的真實面貌。
這一時期的魯迅基本上還是一個革命民主主義者,還不可能用馬克思主義
來分析觀察,有時就不免發(fā)生懷疑,感到失望。他把這一時期的小說集叫做
《彷徨》,顯然反映了其時自己憂憤的心情。但魯迅畢竟是一個“真的猛
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他決不會畏縮、退
避,而是積極奮斗。
《祝?!愤@篇小說通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國
的社會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階級對勞動婦女的摧殘與迫害,揭示了封建禮
教吃人的本質(zhì),指出徹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習課文:
1、自讀“預(yù)習提示”,了解小說的教學重點,明確教學目標。
2、理清情節(jié),了解倒敘的作用。
3、速讀課文,概括各段內(nèi)容。
提問:這篇小說是按時間順序敘述,還是另有安排?
明確: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寫出了故事的結(jié)局,這是采取了倒敘的手法。
提問:在結(jié)構(gòu)上采取倒敘手法有什么作用?
討論歸納:
設(shè)置懸念,使讀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寫祥林嫂在富人們一片祝福中
死去,造成了濃重的悲劇氣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魯四老爺?shù)恼鹋?,揭示了祥?/p>
嫂與魯四老爺之間的尖銳的矛盾,突出了小說反封建的主題。
第二課時
本課時重點分析祥林嫂形象。
一、回顧小說的三要素:
情節(jié)、人物、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小說的主題是靠人物形象來體現(xiàn)的。這一課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們只
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運,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題。而作為人物形象又
是通過故事情節(jié)——人和人之間的聯(lián)系或沖突表現(xiàn)出來的。那么,祥林嫂究竟
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我們就先來分析一下故事情節(jié)的開端、發(fā)展、高潮、結(jié)
局,由此來把握祥林嫂的形象,領(lǐng)會《祝福》的主題。
1.開端:
①祥林嫂為什么要到魯家做工?
小說的一開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制度的犧牲品。因為正是“父母之
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給一個“比她小十歲”的丈夫,而丈夫又過早地喪
了命。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慘的命運之中。按理說,“年紀大
約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勞動在農(nóng)村生活下去的,可是
“她家里還有嚴厲的婆婆”,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魯四老爺家里。
②祥林嫂是怎樣對待使她“嫁而守寡”、“備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作者通過祥林嫂在魯家生活的情況,寫出了她的爭扎與反抗。
③祥林嫂在魯家的生活是極其悲慘的:……為什么說她“反滿足”?
她希
望憑借辛勤的勞動來換取起碼的生活,尋求一條活路。這就鮮明地揭示出
她勤勞、善良、質(zhì)樸、頑強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爭扎。
然而,勤勞、善良的祥林嫂想通過加倍的勞動來擺脫悲慘的命運的愿望,
很快破滅了。她在魯家做工只三個半月,由于魯四老爺?shù)闹С郑≒:“既然她
的婆婆要她回去……可說呢”),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樣,“捆了躺在船板
上”,被搶了回去,封建的族權(quán)再次向她伸出了魔掌。
2.發(fā)展:
祥林嫂被迫改嫁到深山野是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在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
寫出了封建宗法制度對祥林嫂的迫害而顯示出了這種迫害是很殘酷的呢?
(P.)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兩條繩索,捆住了婦女的脖子,朝著
相反的方向緊勒,要把勞動婦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當時就處在這種極端
悲慘的境地中:
族權(quán)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權(quán)又視此為奇恥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遠生活
在恥辱之中。祥林嫂以后的悲劇,都是由此而引起的。
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對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
①祥林嫂為什么又一次來到魯四老爺家?
②有人認為,喪夫失子有偶然性,這種看法對不對?
喪夫失子似乎有偶然性,然而隱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是那起決定作用的必
然性。祥林嫂的丈夫死于舊社會中蔓延著的傳染病“傷寒”,阿毛死于祥林嫂
的貧困、勞碌。(若不是忙著“打柴摘茶養(yǎng)蠶”,能讓年僅兩三歲的孩子去剝
豆嗎?)因此,實質(zhì)上,是罪惡的政權(quán)奪走了祥林嫂的丈夫和兒子的生命,使
她陷于嫁而再寡的境地。作者開始把批判的筆觸由封建夫權(quán)、族權(quán)擴展到封建
政權(quán)。
按照封建宗法觀念,婦女“出嫁從夫,夫死從子”,一旦喪夫失子,則連
在家庭中生存的權(quán)利都被剝奪了。因此,“大伯來收屋”使祥林嫂走投無路,
只好再一次來到魯家。她到魯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擊。
③在魯四老爺,人們對待祥林嫂這個“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態(tài)度如何?
A.魯四老爺?shù)膽B(tài)度:
魯四老爺站在頑固維護封建宗法制度的立場上,從精神上殘酷地虐殺她。
他暗暗地告誡四嬸的那段話,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又不露一絲血痕的軟刀
子。(通過四嬸先后喊出三句“你放著罷”,殺人不見血地葬送了祥林嫂的性
命。)
B.人們的態(tài)度:
人們叫她的“聲調(diào)和先前很不同”。
魯迅用他那犀利的筆鋒,從廣闊的領(lǐng)域里揭示了封建社會黑暗的程度。
人們對祥林嫂的態(tài)度,使她感到痛苦與迷惑。她不時地向人們訴說著自己
不幸的遭遇,她的精神卻慘遭蹂蹣。而柳媽的說鬼又給祥林嫂新的打擊。
C.柳媽說鬼:
④祥林嫂是如何對待這如此沉重的打擊的?其結(jié)果如何?
為了爭得做人的權(quán)利,為了求得一線生存的希望,她在竭盡全力地反抗
著:
她背著沉重的精神包袱,整日勞碌著,以便積夠十二元鷹洋,用“捐門
檻”的方法去擺脫人們在陽世、陰世間給她設(shè)下的“罪名”,她忍受著咬嚙人
心的嘲笑和侮辱,在無邊的寂寞和悲哀中,默默干了一年,這是何等堅韌的反
抗精神??!
而反抗的結(jié)果,出乎柳媽、祥林嫂的預(yù)想,這血淋淋的事實深刻地說明
T:祥林嫂是無法“贖罪”的,祥林嫂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4.結(jié)局:
當祥林嫂被折磨得像“木偶人”,喪失了當牛做馬的條件后,魯四老爺就
一腳把她踢出門外,使她終于成了“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
個活物”的僵尸。即使這樣,她在臨死前,還向我提出了三個問題:
A.“一個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沒有魂靈的?
B.“那么,也就有地獄了?”
C.“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見面的?”
這是對魂靈的有無表示疑惑。
她希望人死后有靈魂,因為她想看見自己的兒子;她害怕人死后有靈魂,
因為她害怕在陰間被鋸成兩半。這種疑惑是她對自己命運的疑惑,但也正是這
種疑惑,這種無法解脫的矛盾,使她在臨死前受到了極大的精神折磨,最后,
悲慘地死去。
從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
權(quán)、族權(quán)、神權(quán)、夫權(quán)這四條繩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正是舊中國千百萬勞動婦女悲慘遭遇的真實寫
照。作者正是通過塑造祥林嫂這一典型人物,對吃人的封建制度和
封建禮教進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擊的。
小結(jié):
祥林嫂是生活在舊中國的一個被踐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視的勤勞、
善良、質(zhì)樸、頑強的勞動婦女的典型形象。
總之,祥林嫂的悲劇是一個社會悲劇,造成這一悲劇的根源是封建禮教對
中國勞動婦女的摧殘和封建思想對當時中國社會的根深蒂固的統(tǒng)治。
第三課時
本課時重點分析魯四老爺、“我”和柳媽的形象。
一、檢查作業(yè):
二、分析魯四老爺:
魯四老爺是當時農(nóng)村中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是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時期地
主階級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頑固地維護舊有的封建制
度,反對一切改革與革命。他思想上反動,尊崇理學和孔孟之道。自覺維護封
建制度和封建禮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劇的一個重要人物。
1.作者是通過什么手法來刻畫這個人物的呢?
①間接描寫:
通過魯四老爺?shù)臅筷愒O(shè)的描寫,點明了魯四老爺?shù)纳矸郑ǖ刂麟A級、封
建理學的衛(wèi)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惡本質(zhì),從而揭示出他成為殺害祥林嫂的劊
子手的深刻的階級根源和思想根源。
②直接描寫:
A.行動描寫:
這表現(xiàn)在祥林嫂被搶走的兩件事上:
當婆婆一邊搶人一邊來領(lǐng)工錢時,魯四老爺把祥林嫂一文還沒有的工錢全
交給了婆婆。
與此相對照的是對被壓迫的寡婦祥林嫂的冷酷無情。
祥林嫂曾那樣辛勤地為魯家勞動過,可當她遭到惡運時,魯家卻無動于
衷,連祥林嫂走沒走、怎么走的,都毫不過問,只是到了正午,四嬸肚子餓
了,這才想起了祥林嫂淘米時拿走米和淘夢,于是傾巢出動“分頭尋淘夢”;
連平時擺派頭、端架子的魯四老爺都“踱出門外”,“直到河邊”,等看見米
和淘要“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邊還有一株菜”時,這才放心。這場虛驚,
入木三分地揭露了:在封建統(tǒng)治者的眼里,一個勞動婦女的命運都不如一個淘
夢、一點米、一株菜,魯四老爺冷酷殘忍的嘴臉躍然紙上。
B.語言描寫:
在祥林嫂的問題上,魯四老爺一共開過六次口,說了百十來個字,卻就把
他反動、頑固、虛偽自私、陰險狠毒的性格特征,把他殺害祥林嫂的罪行,揭
露得淋漓盡致。
a.祥林嫂被搶前:
b.祥林嫂被搶時:
c.當他為尋淘夢,“踱”到河邊時:
d.緊接著,午飯之后,衛(wèi)婆子又來時:
e.對四嬸的暗暗告誡:
f.祥林嫂死后:
作為這六次開口背景的是魯四老爺虛偽寒暄后的“大罵其新黨”,它恰恰
深刻地揭示了那六次開口的根源。
三、分析“我”這一形象:
小說中的“我”是一個具有進步思想的小資產(chǎn)階級知識分子的形象。
“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傾向,憎惡魯四老爺,同情祥林嫂。對祥林嫂提出的
“魂靈的有無”的問題,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時也反
映了''我”的軟弱和無能。
在小說的結(jié)構(gòu)上,“我”又起著線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都是
通過“我”的所見所聞來展現(xiàn)的。“我”是事件的見證人。
四、分析柳媽:
問:有人認為柳媽是幫助魯四老爺殺害祥林嫂的兇手。你是怎樣來看待這
一問題呢?
明確:柳媽和祥林嫂一樣都是舊社會的受害者。雖然她臉上已經(jīng)“打
皺”,眼睛已經(jīng)“干枯”,可是在年節(jié)時還要給地主去幫工,可見,她也是一
個受壓迫的勞動婦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禮教的毒害很深,
相信天堂、地獄之類邪說和“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的理學信條,所以她對祥
林嫂改嫁時頭上留下的傷疤,采取奚落的態(tài)度。至于她講陰司故事給祥林嫂
聽,也完全出于善意,主觀愿望還是想為祥林嫂尋求“贖罪”的辦法,救她跳
出苦海,并非要置祥林嫂于死地,只是結(jié)果適得其反。
她的主觀愿望和客觀效果的矛盾說明柳媽是以剝削階級統(tǒng)治人民的思想
——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為指導(dǎo),來尋求解救祥林嫂的“藥方”的,這不
但不會產(chǎn)生“療效”的效果,反而給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難以支持的精神重壓,
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淵之中。
同情他的人,也把他推向深淵,這更顯示出悲劇的可悲。柳媽正是這樣一
個同情祥林嫂而又給她痛苦的人。
第四課時
本課時重點分析寫作特點。
一、檢查作業(yè):
二、分析、討論寫作特點:
1.精當?shù)沫h(huán)境描寫。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劇性格上的幾次重大變化,都集中在魯鎮(zhèn)“祝?!?/p>
的特定的環(huán)境里,三次有關(guān)“祝?!钡拿鑼?,不但表現(xiàn)了祥林嫂悲劇的典型環(huán)
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慘一生的足跡。
①第一次是描寫鎮(zhèn)上各家準備“祝?!钡那榫?。
祝福是“魯鎮(zhèn)年終的大典”,富人們要在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來年一
年的好運氣”,以便繼續(xù)他們貪得無厭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禮”卻要
像祥林嫂一樣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紅”,沒日沒夜地付出自己的艱辛,
可見富人們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這些廉價奴隸的血汗之上的。這樣通
過環(huán)境描寫就揭露了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預(yù)示了祥林嫂悲劇的社會性。同
時,通過“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寫,也顯示了辛
亥革命以后中國農(nóng)村的狀況:階級關(guān)系依舊,風俗習慣依舊;人們的思想意識
依舊。一句話,封建勢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對農(nóng)村的統(tǒng)治依舊。這樣,通過環(huán)境
描寫,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劇的社會根源,預(yù)示了祥林嫂悲劇的必然性。
②第二次是對魯四老爺家祝福的描寫。
祝福本身就是舊社會最富有特色的封建迷信活動,所以在祝福時封建宗法
思想和反動的理學觀念也表現(xiàn)得最為強烈,在魯四老爺不準“敗壞風俗”的祥
林嫂沾手的告誡下,祥林嫂失去了祝福的權(quán)力。她為了求取這點權(quán)力,用“歷
來積存的工錢”捐了一條“贖”罪的門檻,但所得到的仍是“你放著罷,祥林
嫂”。這樣一句喝令,就粉碎了她生前免于侮辱,死后免于痛苦的愿望,她的
一切掙扎的希望都在這一句喝令中破滅了。就這樣,魯四老爺在祝福的時刻憑
著封建宗法思想和封建禮教的yin威,把祥林嫂一步步逼上死亡的道路。
特定的環(huán)境描寫,推動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同時也增加了人物形象的真實感與
感染力。
③第三次是結(ji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 臘八粥 說課稿-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語文六年級下冊001
- 2024年五年級數(shù)學上冊 3 小數(shù)除法7課時 循環(huán)小數(shù)配套說課稿 新人教版
- 2025工礦產(chǎn)品買賣合同
- 2025同村土地承包合同
- 2025學校食品供貨合同簡單版樣本
- 2025版集體勞動合同范文
- 2025加盟經(jīng)銷合同范文
- 6-2《插秧歌》說課稿及反思 2024-2025學年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
- 2023九年級數(shù)學上冊 第2章 一元二次方程2.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2.2.3 因式分解法第2課時 選擇合適的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說課稿 (新版)湘教版
- 軟膜天花施工方案
- 2025年常德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高職單招職業(yè)技能測試近5年??及鎱⒖碱}庫含答案解析
- 政治-湖北省湖部分名校(云學名校聯(lián)盟)2025屆高三1月聯(lián)考試題和答案
- 行政單位會計核算職責(4篇)
- 《義務(wù)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解讀
- 2025年春新滬科版物理八年級下冊全冊教學課件
- 2025年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監(jiān)管中心招聘5人高頻重點提升(共500題)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中國私域電商行業(yè)市場運行態(tài)勢、市場規(guī)模及發(fā)展趨勢研究報告
- 財務(wù)核算管理制度
- 2024年山東省淄博市中考英語試題(含答案)
- 弱電智能化勞務(wù)分包合同
- 電網(wǎng)調(diào)度基本知識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