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高三下學期第四次模擬考試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1頁
2024屆高三下學期第四次模擬考試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2頁
2024屆高三下學期第四次模擬考試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3頁
2024屆高三下學期第四次模擬考試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4頁
2024屆高三下學期第四次模擬考試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屆高三下學期第四次模擬考試語文試題(含答案)江蘇省南通市2024屆高三下學期第四次模擬考試語文試題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中國傳統(tǒng)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追溯到商代。殷人把有意志的神看成天地萬物的主宰,這種天人關系實際上是神人關系。西周時期,賦予天以“敬德保民"的道德屬性,這是天人合一的萌芽。春秋時期,出現(xiàn)了貶天命、重人生的思想,“天”已經開始從神的地位下降到現(xiàn)實世界。這樣的變化引出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天人合一思想。儒家所講的“天"保存了西周的道德屬性,天人合一大體上就是講人與義理之天、道德之天的合一。道家所講的“天”則是指自然,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之天的合一。

儒家基于天人合一所闡發(fā)的道德觀,幾千年來始終打上了孔子關于君臣父子的“差等之愛"的烙印。到了宋明時期,王陽明的“萬物一體”之“仁"的思想使“差等之愛”與博愛相結合,把儒家的道德觀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我們今天講弘揚古代的優(yōu)秀道德傳統(tǒng),就應該弘揚這種“萬物一體"之“仁”的思想,這種思想在當今仍然極具價值。

“萬物一體"遠不只是人與人“為一體”,而且人與鳥獸、草木、瓦石都“為一體”,從而見其哀鳴、摧殘、毀壞,亦必有不忍、憫恤、顧惜之心。顯然,“萬物一體”是人對自然萬物產生“仁愛"的根源。我們現(xiàn)在所熱衷討論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話題,應該可以從“萬物一體”中找到哲學上的根據。同時,“萬物一體"之“仁”的思想并沒有抹殺人與自然的區(qū)別。王陽明特別強調“宰禽獸以養(yǎng)親"是“良知上自然的條理,不可逾越”。在當代西方,一些人完全抹殺人與自然物的區(qū)別,認為兩者同樣具有神圣性,具有同等價值。相較于這種非人類中心主義來說,王陽明的思想顯得更合情合理,更切合實際。而這種中國儒家傳統(tǒng)所強調的“人有義"而“最為天下貴”的思想,更是對非人類中心主義的否定。

但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重在講“一體”,而不太注重區(qū)分主客的內涵,這就不能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找到具體的途徑及其理論依據。自然物不同于人,它不可能約束自己,主動使自己適應人、與人和諧相處。人要想與自然和諧相處,除了必須具有高遠的天人合一境界,還必須依靠人自己的認識、實踐,掌握自然物本身的規(guī)律,以改造自然物,征服自然物,使自然物為人所用。這些道理,用西方哲學的語言來說,就是講“主—客”關系的思維方式,有點類似中國的“天人相分”,它是科學的。

誠然,西方近代的“主——客”思維方式,是產生諸如生態(tài)危機、環(huán)境污染之類流弊的重要原因之一,但這些流弊只是把這種思維方式抬到至高無上地位的結果,我們不能因見其流弊就完全否定它。我主張走中西會通之路,把天人合一思想與“主—客"思維方式結合起來,讓天人合一思想具有較多的區(qū)分主客的內涵,而不致流于玄遠;把“主—客”思維方式包攝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導下,而不致聽其走向片面和極端。這似乎是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的未來發(fā)展之路。

(摘編自張世英《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材料二:

中華宇宙觀中蘊含的天人合一思想,集中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對宇宙萬物以及人與宇宙萬物關系的根本看法。天人合一思想強調整個世界萬物之間的有機關聯(lián)。人不是孤零零的存在,人與鳥獸、草木、山水同在。按照這樣的宇宙觀,人與天地萬物屬于同一個大的生命共同體,這樣就把人類的生存與宇宙萬物的生存聯(lián)系起來。當然,講天人合一,并非把天與人直接等同起來。很多思想家認為天是天、人是人,天人合一是有區(qū)別的統(tǒng)一。戰(zhàn)國末期的荀子主張“明于天人之分”,即認識到天與人的職守不同,強調人在一定意義上可以“制天命而用之"。唐代劉禹錫認為“天與人交相勝耳”。柳宗元則強調,天與人“其事各行不相預”,即天與人各有其發(fā)揮作用的領域,彼此作用不可相互取代??梢姡袊湃嗽谥v天人合一時,也包含“天人相分”的意思,即有分有合、先分后合。

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建立在對人與天地萬物一體同源的體悟之上,其中蘊含著人與自然萬物共存共生的生命共同體意識,將天地萬物視作同自己緊密相連的存在,從而把天、地、人統(tǒng)一起來,把自然生態(tài)同人類文明聯(lián)系起來,這為構建中國特色生態(tài)哲學提供了重要價值論參考。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中,不存在所謂絕對獨立存在的客觀自然,自然不是外在于人的“他者"。人與天地自然萬物是共存關系,相即相容、相互依存、和諧共生,共同維持著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這為構建中國特色生態(tài)哲學提供了重要關系論參考。此外,天人合一的宇宙觀還明確了人對于天地萬物的責任和義務,強調對自然心存敬畏,人類應當按照自然規(guī)律活動,維護人與自然萬物之間的平衡,實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構建中國特色生態(tài)哲學、尋求永續(xù)發(fā)展之路提供了重要實踐論啟示。

(摘編自郭齊勇《“天人合一”的內涵與時代價值》)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中國古代對天人合一的認知,不同時期思想家有著不同的認識,即使同一時期不同的思想家對其內涵的理解也不盡相同。

B.王陽明的“萬物一體"之“仁”的思想,把儒家的道德觀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能夠用來否定非人類中心主義的觀點。

C.自然物不可能約束自己,主動使自己適應人、與人和諧相處,所以人要掌握自然物的規(guī)律,改造征服自然物,為人所用。

D.天人合一思想是中華宇宙觀的核心,強調了整個世界萬物存在平等關系,認為人與天地萬物屬于同一個大的生命共同體。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要弘揚古代優(yōu)秀道德傳統(tǒng),就要以發(fā)展的眼光認識其內涵,吸納其思想的精髓。

B.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必須包含“天人相分"的意思,否則該思想還是有其缺陷的。

C.如果不將西方近代的“主一客”思維方式極端化,就不會產生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流弊。

D.對人與天地萬物一體同源的體悟,可以為天人合一宇宙觀的形成提供基礎支撐。

3.下列對材料一和材料二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材料一從天人合一思想的歷史發(fā)展、天人合一思想的當今價值等方面進行論述。

B.材料二列舉荀子、劉禹錫、柳宗元的看法,證明天人合一思想是有區(qū)別的統(tǒng)一。

C.材料一以環(huán)境危機等流弊來論證只有“萬物一體"的思想,才能解決實際問題。

D.材料二第二段所涉及的價值論參考、關系論參考、實踐論啟示,邏輯關聯(lián)緊密。

4.作者認為,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的未來發(fā)展之路是什么請根據材料一簡要概述。(4分)

5.陜西的毛烏素沙漠,昔日沙塵漫天,寸草不生,經過持續(xù)的治理,已變?yōu)樯鷻C勃勃的綠色家園。請結合材料談談其中蘊含了哪些治理理念。(6分)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青云衣

葉梅

虎跳坪的一條小徑繞下長江,轉過兩道拐,江邊有一塊饅頭石,可立腳可系船。

十多年前,便開始有戴著紅黃盔帽的陌生人從小徑爬上虎跳坪,站在向懷田的門前對著峽口指指劃劃。

不久對岸人來人往,修了一條通往江邊的公路,炮聲震得屋頂直顫。

“他們要做什么”懷田問。

女婿是鄉(xiāng)長,明白底細,便說:“爹,國家要修水電站了!"

懷田沒當回事,國家修國家的,自家修自家的,妻子妲兒在世沒住上好屋,他得替她把墳再修修。

老輩人的墳園,就在向家屋場的后山,占的是虎頭鳳尾,正對峽口,風水涌來,滿山松杉翠柏,隨風吟唱。懷田當年給消失在江中的父母砌了衣冠冢,還有妲兒的墓。

生長在三峽間,風風雨雨幾十年,懷田臉上溝壑縱橫,牙也磕去了四五顆,卻不減當年矯健身手,上坡下坎,如履平地。多年累積的心愿,除了替妲兒修墳,還要整修向家屋場。

懷田蹲在妲兒的墳頭喃喃自語:妲兒,你一直想有個家,我怎么能撇了你呢

懷田拿定主意,將向家老屋場改建成吊腳樓。

好在九佬十八匠的手藝,自己每樣都通曉一二。等進到深山買來木料,一根根修整成柱頭、橡角、檁子,工夫雖然不是一天兩天,但無論如何,他向懷田也要建起一幢雕龍翹檐、走馬轉角、亮亮堂堂的吊腳樓。

一班幫忙的按照吩咐上了屋頂,稀里嘩啦揭了瓦。瓦是青瓦,瓦上存土,長著兩棵青草,不青不黃。拆了瓦,一明兩暗三間房子就沒了樣子,光禿禿地露出斷墻殘壁,墻上的裂縫指頭粗,像爬著一條條小蛇。眾人一推,稀里嘩啦,老墻土揚起的塵埃,遠看就像江邊燒著的火灰。

很快,吊腳樓便開始了修建。

女婿趕到虎跳坪的時候,懷田正站在高坡上指揮建樓。

女婿急了,說:“爹,你莫修了!”

懷田說:“你管你鄉(xiāng)上的事,不要管我。"

懷田扯起嗓子一聲吼:“修屋噢!”

女婿隔老遠就喊:“爹,爹!搞不得!"

懷田說:“什么搞不得”

女婿說:“三峽這一方的人好多都要搬遷,我們……也要搬呢……"

“向家世世代代就在這里,哪朝哪代的皇帝也沒趕過,你這個當鄉(xiāng)長的趕到我頭上來了”

“不是我……"

“那是哪個哪個拿的點子你去找來同我說說理。”懷田說,“修水電站就修水電站,哪里不可以修,偏偏要淹我向家的屋場做什么呢"

女婿鄉(xiāng)長走村串寨,處處碰釘子。搬遷戶都說:“你把你的爹請動了,我們一聲噢嗬就搬家?!备髀啡溯喠鱽砜聪蚣掖蟮?,懷田自是“老死不開口,神仙難下手”,依舊請人到鎮(zhèn)上買水泥、木料,一派重建吊腳樓的架勢。

眼看三峽工地日夜施工,搬遷期限日近一日,女婿急出一嘴燎漿泡,懷田看著有些心疼,也有些茫然。

這天夜晚,懷田一人來到江邊,端坐在九十九級石階上。端的好所在,一明兩暗三間瓦房背靠青山,面對江水,竹林環(huán)繞,門前一塊平整的場壩,又栽種些柑橘葡萄,異香襲人。朦朧中,零星炊煙如云似霧,漸去漸遠……

群山靜謐,尚有峽谷波濤奔涌。恍惚間,腦海中又浮現(xiàn)出那突如其來的狂風暴雨中消失在大江中的可憐父母。還有那妻子妲兒……過去的光景被他一刀一刀刻在了心里。

眼下,他得離開了。他向家要搬得遠遠的,去一個沒有山的地方。想到這里,他默默地低下頭,再次凝望著屋場后的墳塋。

第二天,懷田突然傳出話,八月十五中秋這天,是兒孫的,都請到堂。

這天晴朗,好太陽,山巔翠微,江水清澈透底。懷田光頭發(fā)亮,穿一身嶄新衣裳,精神矍鑠。兒孫輩來得整齊,幾十個請來幫忙的鄉(xiāng)親早候在坪壩,只聽吩咐。

炸過鞭炮千字頭,懷田對太陽底下一班人說道:“起墳!”

起墳是當地的風俗,就是將已經埋葬的先人重新安葬。原來,懷田要將向家的亡人請進多年前居住過的巖洞,然后用水泥澆灌,封住洞口。眾兒孫聽得明白,回過神來,不禁臉色肅然。

到得下午,山上墳塋中的先人一一被請進洞,正要砌洞之時,向懷田喊道:“且慢!"眾人不解,懷田卻道:“把我的壽棺也抬進去?!?/p>

眾人大驚。

三峽人古來就有為自己準備壽棺的習慣。十年前,向懷田的壽棺就已備得,年年復上油漆,棺面光亮如鏡。這天早起,他在壽棺內輕輕放下一套青云衣——是妲兒當年親手為他縫成的青布褲褂,他一直珍藏著。

“這寶塔河,向家世代的地方,到了我這輩斷不得根。"眾人聽得臉色發(fā)緊,懷田卻說出一句讓人出乎意料的話來,“國家要做大事,我向懷田……但我日后死了,請各位將我送回寶塔河?!?/p>

懷田說:“到時候,在水下開了這洞,我要睡進這壽棺里!"他凝視著幽深的巖洞,兒孫早流下淚來……

黑漆壽棺十六人抬,緩緩靠進洞的深處,與親愛的父母,還有心愛的女人妲兒,緊緊挨在了一起。砌起一塊塊三峽石,洞口眼見著一寸寸彌合,再遠遠望去,便沒有了洞,只有渾然一體的大山,以及山下的江水。

殘紅晚霞,一江碧水泛散粼粼金光,倦鳥潑刺刺歸林,峽谷峭壁深沉了顏色,如墨如黛。

(有刪改)

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向懷田不想搬遷,既有對國家選在這里修水電站的不理解,也有父母的衣冠冢和妻子姐兒的墳墓在這里的緣故。

B.“瓦是青瓦,瓦上存土,長著兩棵青草,不青不黃”,寫出了房子因年代久遠、衰敗坍圮而不得不重修的現(xiàn)狀。

C.作者沒有給女婿鄉(xiāng)長設置名字,意味著他是基層工作者的代表,說明當時動員三峽搬遷工作的艱難具有普遍性。

D.兒孫們因向懷田交待自己死后也要睡進巖洞而流下淚來,這一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了他們被向懷田這一決定深深震撼。

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被一直珍藏的青云衣,既是向懷田與妻子妲兒的情感見證,也是貫穿全文的線索。

B.作者寫向懷田“端坐在江邊九十九級石階上"這一情節(jié),引出下文寫他思想轉變。

C.“零星炊煙如云似霧,漸去漸遠……”,寫出了向懷田對故土家園深深的依戀之情。

D.“老死不開口,神仙難下手"一嘴燎漿泡”等語句,表達富有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

8.面對搬遷,向懷田有哪些復雜的心理請簡要說明。(4分)

9.向懷田在八月十五中秋日召集兒孫舉行儀式的場面,具有感染力,作者是如何表現(xiàn)的請簡要分析。(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孟子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于禽獸又何難焉’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乃若所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于天下可傳于后世我由未免為鄉(xiāng)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則亡矣。非仁無為也,非禮無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則君子不患矣。"

(節(jié)選自《孟子·離婁下》)

材料二:

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朕每思傷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禍。若耽嗜滋味、玩悅、聲色,所欲既多,所損亦大,既妨政事,又擾生民。且復出一非理之言,萬姓為之解體,怨識①既作,離叛亦興。朕每思此,不敢縱逸?!敝G議大夫魏徵對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諸身,故能遠體諸物。昔楚聘詹何②,問其治國之要,詹何對以修身之術。楚王又問治國何如,詹何曰:‘未聞身治而國亂者?!菹滤?,實同古義。"

(節(jié)選自吳兢《貞觀政要·君道第一》)

【注】①讜(dú):怨恨,誹謗。②詹何:戰(zhàn)國時期楚國思想家。

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舜因為法因于天下可傳□于后世因我由未免因為鄉(xiāng)人也因是則可憂也。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則與禽獸奚擇哉”與《諫逐客書》“河海不擇細流"中“擇”意思相同。

B.“為君之道"與《師說》“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中“道"意思不同。

C.“上治而下亂者”與《大學之道》“國治而后天下平"中“治”意思相同。

D.“問其治國之要"與《孟子》“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中“要"意思不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孟子認為“仁”和“禮"是人的本心,君子內心存有“仁”和“禮”,所以他不同于一般人。

B.孟子認為人要重仁信禮,能以舜為典范,像他那樣去做,即使有一時的憂患,也不需要擔心。

C.唐太宗運用割股啖腹的比喻形象表明君主與百姓的關系,認為要做好君主,就不能侵害百姓。

D.楚莊王聘用詹何治理楚國,使國家安定;魏徵希望唐太宗明白古人治國的道理,向古人學習。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

(2)楚王又問治國何如,詹何曰:“未聞身治而國亂者?!?/p>

14.兩則材料都強調了“自反"的重要,但孟子和唐太宗論述的側重點有所不同,請簡要概括。(3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5~16題。

歲晚懷古

王安石

先生歲晚事田園,魯叟①遺書廢討論。

問訊桑麻憐已長,按行松菊喜猶存。

農人調笑追尋壑,稚子歡呼出候門。

遙謝載醪袪惑②者,吾今欲辯已忘言。

【注】①魯叟:孔子。②載醪袪惑:相傳西漢揚雄常喜歡人帶著酒肴向他請教釋惑。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人稱孔子為“魯叟”,并不想再討論儒家的思想,表明他潛心歸隱之意。

B.頷聯(lián)中一“憐"一“喜”,運用對比的表現(xiàn)手法,流露出物是人非的傷感。

C.“調笑"歡呼”生動地描繪了一幅溫馨快樂、富有情趣的農家生活場景。

D.這首懷古詩隱含詩人當時的人生際遇,同時表達詩人所追求的人生志趣。

16.有評論說詩中的“先生"指陶淵明,請結合全詩談談這樣說的依據。(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項脊軒志》中“▲,▲”兩句,描寫了明月之夜月光將桂樹影子映在墻上、樹影隨風搖曳的景象。

(2)《禮記·禮運》中“▲"和《諫太宗十思疏》中“▲”的語句都強調了“能"對選拔人才的重要性。

(3)在主題班會課上,朱老師針對一些同學自信心不足的表現(xiàn),用“▲_____________,▲”的古詩文名句勉勵他們。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10分)

一進入西雙版納的原始密林,你就會為各種植物的那種無窮無盡、充沛旺盛的生命力所震驚。參天的古樹,從群樹叢中伸出了腦袋,孤高挺直;大榕樹勁頭更大,一棵樹就能繁衍成片樹林;芭蕉的葉子大得驚人,一片葉子好像就能搭一個天棚??傊@里的一切,①仿佛從大地的最深處帶出來了一股豐盈充沛的生命活力,洶涌迸發(fā),彌漫橫溢。它在一切樹木上,一切花草上,一切山之巔,一切水之涯,把這一片土地造成了美麗的地上樂園。

我來到這里的時候,北方正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這里卻風和日暖,花氣襲人。我最愛這里的清晨,霧氣繚繞,滿山都是乳白色的霧氣,是那樣的深,那樣的濃,洶涌著,翻滾著,令人欲醉。我最愛這里的月夜,月光像水一般從天空中流瀉下來,瀉到芭蕉的大葉子上,瀉到累累的木瓜上,瀉到成叢的劍麻上,讓一切都浸在清冷的銀光中。我最愛這里的白云,舒卷自如,變化萬端,流動在大樹林中,流動在茅舍頂上,流動在汽車輪下。每當汽車駛入白云中的時候,下顧溪壑深處,白云②仿佛變成了銀橋,馱著汽車走向瓊樓玉宇的大宮。我最愛這里的青山,簇簇擁擁,層層疊疊,身上馱滿了萬草千樹,肚子里藏滿了珍寶奇石,千峰爭秀,萬壑競幽。

18.文段中①②兩處都用了“仿佛”,但表意不同,請簡要說明。(2分)

19.文中加點的“流動"富有表現(xiàn)力,請談談你的理解。(4分)

20.請仿照畫波浪線的句子,將文中“我最愛這里的清晨……令人欲醉”一句進行改寫,要求:符合語境,句式相對一致,修辭相同,且不得再將“芭蕉"“木瓜”“劍麻"作為描述對象。(4分)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1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題。

許多人都有個愿望,想一睹古人真容。如今在AI的助力下,A_________________。

不久前,有“東方睡美人”之稱的漢代辛追夫人化身3D數字人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她呈坐姿,年齡大約35歲,皮膚肌理清晰可見,毛發(fā)材質高度逼真,服飾妝造等也依據史料記載進行了復原。這是AI技術在考古領域的重大應用。

辛追夫人出土于上世紀70年代,出土時面容已腫脹變形和腐敗,生前面貌不得而知。當時醫(yī)學影像設備落后,僅對其顱骨進行了X光片病理檢查。到了2002年,湖南博物院曾推出一版辛追夫人容貌復原像。但受技術局限,B_________________。

①AI技術的持續(xù)發(fā)展,②才讓真實復原有了如今的可能。③由于超寫實數字人技術、高精度人體建模技術的助力的原因,④文物活了起來,⑤濃重的歷史文化也變得更有觸及感。

AI技術在考古領域的運用不會停止,對文物的復原也不會止步。下半年將推出可交互版“辛追夫人"AI智能體,屆時“辛追夫人”C_____________,還能“動"起來,她將通過文物講解和實時對話,帶你穿越千年,暢聊漢室紛紜。

21.請在文段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6分)

22.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有兩處表述不當,請寫出序號并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邏輯嚴密,不得改變原意。(4分)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傳統(tǒng)需堅守,但不可泥古不化;創(chuàng)新為發(fā)展,但不可舍棄根脈。

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江蘇省南通市2024屆高三下學期第四次模擬考試語文試題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中國傳統(tǒng)的天人合一思想,可以追溯到商代。殷人把有意志的神看成天地萬物的主宰,這種天人關系實際上是神人關系。西周時期,賦予天以“敬德保民”的道德屬性,這是天人合一的萌芽。春秋時期,出現(xiàn)了貶天命、重人生的思想,“天"已經開始從神的地位下降到現(xiàn)實世界。這樣的變化引出儒家和道家兩種不同的天人合一思想。儒家所講的“天”保存了西周的道德屬性,天人合一大體上就是講人與義理之天、道德之天的合一。道家所講的“天"則是指自然,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之天的合一。

儒家基于天人合一所闡發(fā)的道德觀,幾千年來始終打上了孔子關于君臣父子的“差等之愛”的烙印。到了宋明時期,王陽明的“萬物一體"之“仁”的思想使“差等之愛"與博愛相結合,把儒家的道德觀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我們今天講弘揚古代的優(yōu)秀道德傳統(tǒng),就應該弘揚這種“萬物一體”之“仁"的思想,這種思想在當今仍然極具價值。

“萬物一體”遠不只是人與人“為一體”,而且人與鳥獸、草木、瓦石都“為一體”,從而見其哀鳴、摧殘、毀壞,亦必有不忍、憫恤、顧惜之心。顯然,“萬物一體"是人對自然萬物產生“仁愛”的根源。我們現(xiàn)在所熱衷討論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話題,應該可以從“萬物一體"中找到哲學上的根據。同時,“萬物一體”之“仁"的思想并沒有抹殺人與自然的區(qū)別。王陽明特別強調“宰禽獸以養(yǎng)親”是“良知上自然的條理,不可逾越"。在當代西方,一些人完全抹殺人與自然物的區(qū)別,認為兩者同樣具有神圣性,具有同等價值。相較于這種非人類中心主義來說,王陽明的思想顯得更合情合理,更切合實際。而這種中國儒家傳統(tǒng)所強調的“人有義”而“最為天下貴"的思想,更是對非人類中心主義的否定。

但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重在講“一體”,而不太注重區(qū)分主客的內涵,這就不能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找到具體的途徑及其理論依據。自然物不同于人,它不可能約束自己,主動使自己適應人、與人和諧相處。人要想與自然和諧相處,除了必須具有高遠的天人合一境界,還必須依靠人自己的認識、實踐,掌握自然物本身的規(guī)律,以改造自然物,征服自然物,使自然物為人所用。這些道理,用西方哲學的語言來說,就是講“主—客"關系的思維方式,有點類似中國的“天人相分”,它是科學的。

誠然,西方近代的“主——客"思維方式,是產生諸如生態(tài)危機、環(huán)境污染之類流弊的重要原因之一,但這些流弊只是把這種思維方式抬到至高無上地位的結果,我們不能因見其流弊就完全否定它。我主張走中西會通之路,把天人合一思想與“主—客”思維方式結合起來,讓天人合一思想具有較多的區(qū)分主客的內涵,而不致流于玄遠;把“主—客"思

維方式包攝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導下,而不致聽其走向片面和極端。這似乎是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的未來發(fā)展之路。

(摘編自張世英《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材料二:

中華宇宙觀中蘊含的天人合一思想,集中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對宇宙萬物以及人與宇宙萬物關系的根本看法。天人合一思想強調整個世界萬物之間的有機關聯(lián)。人不是孤零零的存在,人與鳥獸、草木、山水同在。按照這樣的宇宙觀,人與天地萬物屬于同一個大的生命共同體,這樣就把人類的生存與宇宙萬物的生存聯(lián)系起來。當然,講天人合一,并非把天與人直接等同起來。很多思想家認為天是天、人是人,天人合一是有區(qū)別的統(tǒng)一。戰(zhàn)國末期的荀子主張“明于天人之分”,即認識到天與人的職守不同,強調人在一定意義上可以“制天命而用之”。唐代劉禹錫認為“天與人交相勝耳"。柳宗元則強調,天與人“其事各行不相預”,即天與人各有其發(fā)揮作用的領域,彼此作用不可相互取代。可見,中國古人在講天人合一時,也包含“天人相分"的意思,即有分有合、先分后合。

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建立在對人與天地萬物一體同源的體悟之上,其中蘊含著人與自然萬物共存共生的生命共同體意識,將天地萬物視作同自己緊密相連的存在,從而把天、地、人統(tǒng)一起來,把自然生態(tài)同人類文明聯(lián)系起來,這為構建中國特色生態(tài)哲學提供了重要價值論參考。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中,不存在所謂絕對獨立存在的客觀自然,自然不是外在于人的“他者”。人與天地自然萬物是共存關系,相即相容、相互依存、和諧共生,共同維持著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平衡,這為構建中國特色生態(tài)哲學提供了重要關系論參考。此外,天人合一的宇宙觀還明確了人對于天地萬物的責任和義務,強調對自然心存敬畏,人類應當按照自然規(guī)律活動,維護人與自然萬物之間的平衡,實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構建中國特色生態(tài)哲學、尋求永續(xù)發(fā)展之路提供了重要實踐論啟示。

(摘編自郭齊勇《“天人合一"的內涵與時代價值》)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中國古代對天人合一的認知,不同時期思想家有著不同的認識,即使同一時期不同的思想家對其內涵的理解也不盡相同。

B.王陽明的“萬物一體”之“仁"的思想,把儒家的道德觀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能夠用來否定非人類中心主義的觀點。

C.自然物不可能約束自己,主動使自己適應人、與人和諧相處,所以人要掌握自然物的規(guī)律,改造征服自然物,為人所用。

D.天人合一思想是中華宇宙觀的核心,強調了整個世界萬物存在平等關系,認為人與天地萬物屬于同一個大的生命共同體。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要弘揚古代優(yōu)秀道德傳統(tǒng),就要以發(fā)展的眼光認識其內涵,吸納其思想的精髓。

B.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必須包含“天人相分”的意思,否則該思想還是有其缺陷的。

C.如果不將西方近代的“主一客"思維方式極端化,就不會產生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流弊。

D.對人與天地萬物一體同源的體悟,可以為天人合一宇宙觀的形成提供基礎支撐。

3.下列對材料一和材料二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材料一從天人合一思想的歷史發(fā)展、天人合一思想的當今價值等方面進行論述。

B.材料二列舉荀子、劉禹錫、柳宗元的看法,證明天人合一思想是有區(qū)別的統(tǒng)一。

C.材料一以環(huán)境危機等流弊來論證只有“萬物一體”的思想,才能解決實際問題。

D.材料二第二段所涉及的價值論參考、關系論參考、實踐論啟示,邏輯關聯(lián)緊密。

4.作者認為,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的未來發(fā)展之路是什么請根據材料一簡要概述。(4分)

5.陜西的毛烏素沙漠,昔日沙塵漫天,寸草不生,經過持續(xù)的治理,已變?yōu)樯鷻C勃勃的綠色家園。請結合材料談談其中蘊含了哪些治理理念。(6分)

【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整體把握材料內容,結合相關語境分析各個選項表述的正誤,作出正確的選擇。

(2)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說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材料,仔細比對各個選項的說法,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論證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通讀文本,仔細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篩選和概括能力。答題時要讀懂材料,找出與題干相關的內容,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概括。

(5)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答題時要讀懂材料內容及題干中的內容,結合具體內容進行分析。

【解答】(1)D.“核心"強調了整個世界萬物存在平等關系”錯誤,原文為“中華宇宙觀中蘊含的天人合一思想,集中體現(xiàn)著中華民族對宇宙萬物以及人與宇宙萬物關系的根本看法。天人合一思想強調整個世界萬物之間的有機關聯(lián)”,沒說是“核心”,且只說萬物“有機關聯(lián)”,沒說是平等關心,選項于文無據。

故選D。

(2)C.“如果不……就不會……”錯誤,原文為“西方近代的‘主——客’思維方式,是產生諸如生態(tài)危機、環(huán)境污染之類流弊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是“原因之一”,不是必要原因,選項不合邏輯。

故選C。

(3)C.“只有……才"錯誤,原文為“把‘主—客’思維方式包攝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導下……這似乎是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的未來發(fā)展之路”,可見不能只講究天人合一下的“萬物一體”,選項表述絕對。

故選C。

(4)相關答題區(qū)間主要在材料一尾段:

結合“走中西會通之路,把天人合一思想與‘主—客’思維方式結合起來,讓天人合一思想具有較多的區(qū)分主客的內涵,而不致流于玄遠”可概括出,走中西會通之路,把天人合一思想與“主——客"思維方式結合起來,讓天人合一思想具有較多的區(qū)分主客的內涵;

結合“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重在講“一體”,而不太注重區(qū)分主客的內涵,這就不能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找到具體的途徑及其理論依據

把“主—客"思維方式包攝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導下,而不致聽其走向片面和極端。這似乎是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的未來發(fā)展之路”可概括出,把“主—客"思維方式包攝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導下,為解決現(xiàn)實問題找到切實可行的途徑。

(5)結合文中有“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建立在對人與天地萬物一體同源的體悟之上,其中蘊含著人與自然萬物共存共生的生命共同體意識”及題干中毛烏素沙漠由寸草不生到“變?yōu)樯鷻C勃勃的綠色家園"分析,說明毛烏素沙漠的治理,注重自然生態(tài)的保護和修復,通過植樹種草等措施,讓沙漠重新披上綠裝,實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

結合文中“人類應當按照自然規(guī)律活動,維護人與自然萬物之間的平衡,實現(xiàn)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構建中國特色生態(tài)哲學、尋求永續(xù)發(fā)展之路提供了重要實踐論啟示”及題干“經過持續(xù)的治理"分析可知,毛烏素沙漠的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治理過程中,注重人的生存與生態(tài)保護的平衡,體現(xiàn)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

結合文中“人要想與自然和諧相處……必須依靠人自己的認識、實踐,掌握自然物本身的規(guī)律,以改造自然物,征服自然物,使自然物為人所用。這些道理,用西方哲學的語言來說,就是講‘主—客’關系的思維方式……它是科學的”及題干內容分析,毛烏素沙漠最終能變?yōu)椤吧鷻C勃勃的綠色家園”,是人類科學地發(fā)揮了主觀能動性,長期反復實踐找到規(guī)律的結果,這體現(xiàn)了科學治理的理念。

答案:

(1)D

(2)C

(3)C

(4)①走中西會通之路,把天人合一思想與“主——客”思維方式結合起來,讓天人合一思想具有較多的區(qū)分主客的內涵;②把“主——客"思維方式包攝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導下,為解決現(xiàn)實問題找到切實可行的途徑。

(5)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毛烏素沙漠的治理,注重自然生態(tài)的保護和修復,通過植樹種草等措施,讓沙漠重新披上綠裝,實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②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毛烏素沙漠的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治理過程中,注重人類生存與生態(tài)保護的平衡,最終實現(xiàn)了生態(tài)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③科學治理的理念:毛烏素沙漠的治理,人類科學地發(fā)揮了主觀能動性,長期反復實踐,找到規(guī)律,最終沙漠變綠州。

【點評】選擇題干擾項設置常見錯誤類型:

1.擴大范圍。2.偷換概念。3.無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為一談。5.強加因果。6.答非所問。7.相互矛盾。8.張冠李戴。9.過于絕對。10.斷章取義。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9題。

青云衣

葉梅

虎跳坪的一條小徑繞下長江,轉過兩道拐,江邊有一塊饅頭石,可立腳可系船。

十多年前,便開始有戴著紅黃盔帽的陌生人從小徑爬上虎跳坪,站在向懷田的門前對著峽口指指劃劃。

不久對岸人來人往,修了一條通往江邊的公路,炮聲震得屋頂直顫。

“他們要做什么”懷田問。

女婿是鄉(xiāng)長,明白底細,便說:“爹,國家要修水電站了!"

懷田沒當回事,國家修國家的,自家修自家的,妻子妲兒在世沒住上好屋,他得替她把墳再修修。

老輩人的墳園,就在向家屋場的后山,占的是虎頭鳳尾,正對峽口,風水涌來,滿山松杉翠柏,隨風吟唱。懷田當年給消失在江中的父母砌了衣冠冢,還有妲兒的墓。

生長在三峽間,風風雨雨幾十年,懷田臉上溝壑縱橫,牙也磕去了四五顆,卻不減當年矯健身手,上坡下坎,如履平地。多年累積的心愿,除了替妲兒修墳,還要整修向家屋場。

懷田蹲在妲兒的墳頭喃喃自語:妲兒,你一直想有個家,我怎么能撇了你呢

懷田拿定主意,將向家老屋場改建成吊腳樓。

好在九佬十八匠的手藝,自己每樣都通曉一二。等進到深山買來木料,一根根修整成柱頭、橡角、檁子,工夫雖然不是一天兩天,但無論如何,他向懷田也要建起一幢雕龍翹檐、走馬轉角、亮亮堂堂的吊腳樓。

一班幫忙的按照吩咐上了屋頂,稀里嘩啦揭了瓦。瓦是青瓦,瓦上存土,長著兩棵青草,不青不黃。拆了瓦,一明兩暗三間房子就沒了樣子,光禿禿地露出斷墻殘壁,墻上的裂縫指頭粗,像爬著一條條小蛇。眾人一推,稀里嘩啦,老墻土揚起的塵埃,遠看就像江邊燒著的火灰。

很快,吊腳樓便開始了修建。

女婿趕到虎跳坪的時候,懷田正站在高坡上指揮建樓。

女婿急了,說:“爹,你莫修了!”

懷田說:“你管你鄉(xiāng)上的事,不要管我。"

懷田扯起嗓子一聲吼:“修屋噢!”

女婿隔老遠就喊:“爹,爹!搞不得!"

懷田說:“什么搞不得”

女婿說:“三峽這一方的人好多都要搬遷,我們……也要搬呢……"

“向家世世代代就在這里,哪朝哪代的皇帝也沒趕過,你這個當鄉(xiāng)長的趕到我頭上來了”

“不是我……"

“那是哪個哪個拿的點子你去找來同我說說理?!睉烟镎f,“修水電站就修水電站,哪里不可以修,偏偏要淹我向家的屋場做什么呢"

女婿鄉(xiāng)長走村串寨,處處碰釘子。搬遷戶都說:“你把你的爹請動了,我們一聲噢嗬就搬家。”各路人輪流來看向家大爹,懷田自是“老死不開口,神仙難下手”,依舊請人到鎮(zhèn)上買水泥、木料,一派重建吊腳樓的架勢。

眼看三峽工地日夜施工,搬遷期限日近一日,女婿急出一嘴燎漿泡,懷田看著有些心疼,也有些茫然。

這天夜晚,懷田一人來到江邊,端坐在九十九級石階上。端的好所在,一明兩暗三間瓦房背靠青山,面對江水,竹林環(huán)繞,門前一塊平整的場壩,又栽種些柑橘葡萄,異香襲人。朦朧中,零星炊煙如云似霧,漸去漸遠……

群山靜謐,尚有峽谷波濤奔涌?;秀遍g,腦海中又浮現(xiàn)出那突如其來的狂風暴雨中消失在大江中的可憐父母。還有那妻子妲兒……過去的光景被他一刀一刀刻在了心里。

眼下,他得離開了。他向家要搬得遠遠的,去一個沒有山的地方。想到這里,他默默地低下頭,再次凝望著屋場后的墳塋。

第二天,懷田突然傳出話,八月十五中秋這天,是兒孫的,都請到堂。

這天晴朗,好太陽,山巔翠微,江水清澈透底。懷田光頭發(fā)亮,穿一身嶄新衣裳,精神矍鑠。兒孫輩來得整齊,幾十個請來幫忙的鄉(xiāng)親早候在坪壩,只聽吩咐。

炸過鞭炮千字頭,懷田對太陽底下一班人說道:“起墳!”

起墳是當地的風俗,就是將已經埋葬的先人重新安葬。原來,懷田要將向家的亡人請進多年前居住過的巖洞,然后用水泥澆灌,封住洞口。眾兒孫聽得明白,回過神來,不禁臉色肅然。

到得下午,山上墳塋中的先人一一被請進洞,正要砌洞之時,向懷田喊道:“且慢!"眾人不解,懷田卻道:“把我的壽棺也抬進去?!?/p>

眾人大驚。

三峽人古來就有為自己準備壽棺的習慣。十年前,向懷田的壽棺就已備得,年年復上油漆,棺面光亮如鏡。這天早起,他在壽棺內輕輕放下一套青云衣——是妲兒當年親手為他縫成的青布褲褂,他一直珍藏著。

“這寶塔河,向家世代的地方,到了我這輩斷不得根。"眾人聽得臉色發(fā)緊,懷田卻說出一句讓人出乎意料的話來,“國家要做大事,我向懷田……但我日后死了,請各位將我送回寶塔河。”

懷田說:“到時候,在水下開了這洞,我要睡進這壽棺里!"他凝視著幽深的巖洞,兒孫早流下淚來……

黑漆壽棺十六人抬,緩緩靠進洞的深處,與親愛的父母,還有心愛的女人妲兒,緊緊挨在了一起。砌起一塊塊三峽石,洞口眼見著一寸寸彌合,再遠遠望去,便沒有了洞,只有渾然一體的大山,以及山下的江水。

殘紅晚霞,一江碧水泛散粼粼金光,倦鳥潑刺刺歸林,峽谷峭壁深沉了顏色,如墨如黛。

(有刪改)

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向懷田不想搬遷,既有對國家選在這里修水電站的不理解,也有父母的衣冠冢和妻子姐兒的墳墓在這里的緣故。

B.“瓦是青瓦,瓦上存土,長著兩棵青草,不青不黃”,寫出了房子因年代久遠、衰敗坍圮而不得不重修的現(xiàn)狀。

C.作者沒有給女婿鄉(xiāng)長設置名字,意味著他是基層工作者的代表,說明當時動員三峽搬遷工作的艱難具有普遍性。

D.兒孫們因向懷田交待自己死后也要睡進巖洞而流下淚來,這一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了他們被向懷田這一決定深深震撼。

7.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被一直珍藏的青云衣,既是向懷田與妻子妲兒的情感見證,也是貫穿全文的線索。

B.作者寫向懷田“端坐在江邊九十九級石階上"這一情節(jié),引出下文寫他思想轉變。

C.“零星炊煙如云似霧,漸去漸遠……”,寫出了向懷田對故土家園深深的依戀之情。

D.“老死不開口,神仙難下手"一嘴燎漿泡”等語句,表達富有生活氣息和地方特色。

8.面對搬遷,向懷田有哪些復雜的心理請簡要說明。(4分)

9.向懷田在八月十五中秋日召集兒孫舉行儀式的場面,具有感染力,作者是如何表現(xiàn)的請簡要分析。(6分)

【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能力。答題時要讀懂全文,仔細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2)本題考查學生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能力,答題時要對小說整體通讀后,針對每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3)本題考查學生對人物心理的分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文本相關內容,找到人物不同情形下的不同反應,結合語境分析心理特點。

(4)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中相關側面描寫表現(xiàn)力的分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題干涉及的部分,結合具體內容進行分析。

【解答】(1)B.“寫出了房子因年代久遠、衰敗坍圮而不得不重修的現(xiàn)狀"錯,根據“懷田蹲在妲兒的墳頭喃喃自語:妲兒,你一直想有個家,我怎么能撇了你呢?”“懷田拿定主意,將向家老屋場改建成吊腳樓"可知,房子并不是因為破敗不得不重修,向懷田改建是為了給死去的妻子一個家,寫瓦上的土和草是為了表現(xiàn)老屋場年代的久遠。

故選B。

(2)A.“青云衣……也是貫穿全文的線索”錯,青云衣只是向懷田與妻子情感的見證,而非線索;本文的線索是事線:向懷田搬遷這件事。

故選A。

(3)①向懷田的祖先世代生活在這片名為虎跳坪的土地上,每一塊石頭、每一片葉子都承載著家族的記憶和感情。對于向懷田來說,這里的一草一木都如同他的親人都充滿了感情,他深愛著這片土地,難以割舍。這表現(xiàn)了人物此時故土難離的不舍的心理。

②當國家決定在這里修建水電站時,向懷田的心情變得復雜起來。他不明白為何國家會選擇這里作為水電站的建設地點,更不明白為何自己必須離開這片世代生活的家園。他心中充滿了對國家決策的不解和困惑。

③搬遷的日期一天天臨近,向懷田開始擔憂起未來的生活。他不知道搬遷后自己的生活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新的環(huán)境是否能夠容納他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tǒng)。他擔心自己無法適應新的生活,無法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在向懷田心中有著深深的對搬遷后生活的擔憂。

④更讓向懷田難以割舍的是對妻子和父母的思念。他的妻子和父母都葬在這片土地上,他們曾經共同度過了無數的歡樂時光,如今卻只能在夢中相見。向懷田不想離開他們,不想讓他們孤獨地留在這片即將發(fā)生巨變的土地上。

(4)①作者描寫了“晴朗"好太陽”“山巔翠微"江水清澈透底”等自然環(huán)境,給讀者勾勒了一幅生動美麗的畫面,讓讀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種喜慶、祥和的氛圍。作者也通過精細的環(huán)境描寫,巧妙地烘托出了一種熱烈而喜慶的氣氛。

②作者通過描寫向懷田“光頭發(fā)亮"穿一身嶄新衣裳”“精神矍鑠"等外貌,給讀者塑造了一個充滿活力的老者形象,這些細膩的人物描寫,也展現(xiàn)了向懷田內心的情感世界。作者通過描寫向懷田“起墳”“砌洞"等動作,他認真地起墳、砌洞,每一個動作都顯得那么莊重而神圣,在向懷田的一舉一動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對祖先的深深尊重和對家園的無限眷戀,還有他“到時候,在水下開了這洞,我要睡進這壽棺里!”這一句話,也能讓人觸摸到他對家園的眷戀之情。向懷田這一人物的心情,是通過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而表現(xiàn)出來。

③向懷田在壽棺內輕輕放下一套青云衣,這個動作雖然簡單,但卻充滿了對妻子的深情厚意。還有他在砌洞時對兒孫們說的話,更是表現(xiàn)了他對國家的熱愛和支持。這些細節(jié)描寫,不僅讓向懷田的形象更加豐滿立體,也讓讀者在感動中體會到了人性的光輝。作者通過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細節(jié)描寫,深深地打動了讀者的心。

答案:

(1)B

(2)A

(3)①故土難離的不舍。向懷田的祖先世代生活虎跳坪,他對這里的一草一木都充滿了感情,不想離開。

②對國家修水電時的不理解。向懷田不明白國家為什么要在這里修水電站,為什么要讓他離開自己的家園。

③對搬遷后生活的擔憂。向懷田不知道搬遷以后自己的生活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他擔心自己無法適應新的環(huán)境。

④對妻子和父母的思念。向懷田的妻子和父母都葬在這里,他不想離開他們。

(4)①通過環(huán)境描寫來烘托氣氛。作者通過描寫“晴朗"好太陽”“山巔翠微"江水清澈透底”等自然環(huán)境,烘托出了一種喜慶的氣氛。

②通過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來表現(xiàn)人物的心情。作者通過描寫向懷田“光頭發(fā)亮"穿一身嶄新衣裳”“精神矍鑠"等外貌,以及他“起墳”“砌洞"等動作,表現(xiàn)了他對祖先的尊重和對家園的眷戀。

③通過細節(jié)描寫來打動讀者。作者通過描寫向懷田在壽棺內輕輕放下一套青云衣,以及他在砌洞時對兒孫們說的話,表現(xiàn)了他對妻子的深情和對國家的支持。

【點評】解答對文本賞析的選擇題的方法是:①抓住題干,讀全讀準。在閱讀題目時,須讀全、讀準題干,切忌走馬觀花。所謂讀全,就是對題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謂讀準,就是要準確地把握題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只有對題干作全面、準確的分析理解,才能準確地答題。②放回原文,查對正誤。特別是在時間、地點,人物的行為、實效方面,應仔細查對原文的詞句,全面理解,綜合分析,兩者間的差別正是把握全文的關鍵所在,對似是而非處,要有借題解文的意識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孟子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于禽獸又何難焉’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乃若所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于天下可傳于后世我由未免為鄉(xiāng)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則亡矣。非仁無為也,非禮無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則君子不患矣。”

(節(jié)選自《孟子·離婁下》)

材料二:

貞觀初,太宗謂侍臣曰:“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亂者。朕每思傷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禍。若耽嗜滋味、玩悅、聲色,所欲既多,所損亦大,既妨政事,又擾生民。且復出一非理之言,萬姓為之解體,怨識①既作,離叛亦興。朕每思此,不敢縱逸。"諫議大夫魏徵對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諸身,故能遠體諸物。昔楚聘詹何②,問其治國之要,詹何對以修身之術。楚王又問治國何如,詹何曰:‘未聞身治而國亂者?!菹滤?,實同古義?!?/p>

(節(jié)選自吳兢《貞觀政要·君道第一》)

【注】①讜(dú):怨恨,誹謗。②詹何:戰(zhàn)國時期楚國思想家。

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

舜因為法因于天下可傳□于后世因我由未免因為鄉(xiāng)人也因是則可憂也。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則與禽獸奚擇哉"與《諫逐客書》“河海不擇細流”中“擇"意思相同。

B.“為君之道”與《師說》“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中“道”意思不同。

C.“上治而下亂者"與《大學之道》“國治而后天下平”中“治"意思相同。

D.“問其治國之要”與《孟子》“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中“要”意思不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孟子認為“仁"和“禮”是人的本心,君子內心存有“仁"和“禮”,所以他不同于一般人。

B.孟子認為人要重仁信禮,能以舜為典范,像他那樣去做,即使有一時的憂患,也不需要擔心。

C.唐太宗運用割股啖腹的比喻形象表明君主與百姓的關系,認為要做好君主,就不能侵害百姓。

D.楚莊王聘用詹何治理楚國,使國家安定;魏徵希望唐太宗明白古人治國的道理,向古人學習。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

(2)楚王又問治國何如,詹何曰:“未聞身治而國亂者。"

14.兩則材料都強調了“自反”的重要,但孟子和唐太宗論述的側重點有所不同,請簡要概括。(3分)

【分析】(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答題時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志性的詞語,句子結構的對稱,文中詞語充當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敘事內容的變化等。

(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能力。答題時要有一定的知識積累,結合語境進行理解,仔細比對各個選項的說法,作出正確的選擇。

(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有關內容的概述能力。答題時要通讀文本,結合具體內容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4)本題考查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答題時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注意句中重點實詞、虛詞、活用和句式的翻譯。

(5)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答題時要通讀文本,篩選整合信息,結合具體要求概要作答。

【解答】(1)句意:舜是天下的楷模,名聲傳于后世,可我卻不過是一個普通人而已。這個才是值得憂慮的事。

“舜為法于天下”,有完整的主謂賓成分,應單獨成句,“可傳于后世”,是另一完整的句子,所以C處斷開;

“可傳于后世"我由未免為鄉(xiāng)人也”中間應停頓,“我"是后一句的主語,所以E處斷開;

“我由未免為鄉(xiāng)人也”“是則可憂也"中間應停頓,“是”是后一句的主語,且“是則可憂也"是對前文的總結,所以G處斷開。

故選CEG。

(2)A.錯誤。不同,“擇”,區(qū)別;/舍棄。句意:這樣的人和禽獸有什么區(qū)別呢。/江河湖海不舍棄細流。

B.正確。不同,“道”,法則;/風尚、習俗。句意:做君主的法則。/唉!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

C.正確。相同,“治”,治理好,安定。句意:上頭治理好了而下邊發(fā)生動亂的事。/國家治理好了,就能使天下太平。

D.正確。不同,“要”,關鍵,要領;/求取。句意:問他治理好國家的要領。/不是因為要想在鄉(xiāng)鄰朋友中博取聲譽。

故選A。

(3)D.“楚莊王聘用詹何治理楚國,使國家安定”錯,由“昔楚聘詹何,問其治國之要"楚王又問治國何如”,可知楚莊王聘用詹何,并詢問詹何如何治國,而不是直接“楚莊王聘用詹何治理楚國,使國家安定"。

故選D。

(4)①“有人于此”,假設語氣,補充“如果”,如果有人在這里;“橫逆”,粗暴蠻橫的態(tài)度;“待我以橫逆”,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以橫逆待我”,以粗暴蠻橫的態(tài)度對待我;“反’,反省。譯文:如果有人在這里,以粗暴蠻橫的態(tài)度對待我,那么君子一定會自我反省。

②“治國何如”,賓語前置,怎樣治理國家;“治”,修養(yǎng)好;“亂”,混亂。譯文:楚王又問怎樣治理國家,詹何說:“沒有聽說過自身修養(yǎng)好而國家卻混亂的。”

(5)由“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等內容,可知:孟子側重于強調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認為君子應該反躬自省,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由“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朕每思傷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禍"朕每思此,不敢縱逸”等內容,可知:唐太宗則側重于強調君主的治國之道,認為君主應該先存百姓,正身修己,才能治理好國家。

答案:

(1)CEG

(2)A

(3)D

(4)①如果有人在這里,以粗暴蠻橫的態(tài)度對待我,那么君子一定會自我反省。

②楚王又問怎樣治理國家,詹何說:“沒有聽說過自身修養(yǎng)好而國家卻混亂的。"

(5)孟子側重于強調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認為君子應該反躬自省,不斷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唐太宗則側重于強調君主的治國之道,認為君主應該先存百姓,正身修己,才能治理好國家。

參考譯文:

材料一:

孟子說:“君子與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內心所懷的念頭不同。君子內心所懷的念頭是仁,是禮。仁愛的人愛別人,禮讓的人尊敬別人。愛別人的人,別人也經常愛他;尊敬別人的人,別人也經常尊敬他。如果有人在這里,他對我蠻橫無禮,那君子必定反躬自問:我一定不仁,一定無禮吧,不然的話,他怎么會對我這樣呢?如果反躬自問是仁的,是有禮的,而那人仍然蠻橫無禮,君子必定再次反躬自問:我一定不忠吧?如果反躬自問是忠的,而那人仍然蠻橫無禮,君子就會說:‘這人不過是個狂人罷了。“這樣的人和禽獸有什么區(qū)別呢?而對禽獸又有什么可責難的呢?’所以君子有終身的憂慮,但沒有一朝一夕的禍患。比如說這樣的憂慮是有的:舜是人,我也是人;舜是天下的楷模,名聲傳于后世,可我卻不過是一個普通人而已。這個才是值得憂慮的事。憂慮又怎么辦呢?像舜那樣做罷了。至于君子別的什么憂患就沒有了。不是仁愛的事不于,不合于禮的事不做。即使有一朝一夕的禍患來到,君子也不會感到憂患了。

材料二:

貞觀初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做君主的法則,必須首先存活百姓。如果損害百姓來奉養(yǎng)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來填飽肚子,肚子填飽了,人也就死了。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須先端正自身,絕不會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彎曲,上頭治理好了而下邊發(fā)生動亂的事。我常想能傷身子的并不是身外的東西,而都是由于自身追求耳目口鼻之好才釀成災禍。如一味講究吃喝,沉溺于音樂女色,欲望越多,損害也就越大,既妨礙政事,又擾害百姓。如果再說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話來,就更會弄得人心渙散,怨言四起,眾叛親離。每當我想到這些,就不敢放縱取樂貪圖安逸?!敝G議大夫魏征回答說:“古代圣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從自身入手,才能遠而推及一切事物。過去楚莊王聘用詹何,問他治理好國家的要領,詹何卻用加強自身修養(yǎng)的方法來回答。楚莊王又問怎樣治理國家,詹何說:‘沒有聽說過自身修養(yǎng)好而國家卻混亂的。’陛下所明白的,實在符合古人的道理。"

【點評】文言翻譯的基本方法:

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義相同的詞,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書名、官名、國號、年號、度量衡單位、古代專有名詞等,翻譯時可保留不變。

2.補:補出省略成分。

3.刪:刪去不譯的詞語。文言中凡是無實在意義,只表語氣、停頓、補足音節(jié)和舒緩語氣等的虛詞,都可略去。

4.換:替換。用現(xiàn)代詞匯替換相應的古代詞匯。

5.調:調整倒裝句句序,按現(xiàn)代漢語習慣句式將其調整過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5~16題。

歲晚懷古

王安石

先生歲晚事田園,魯叟①遺書廢討論。

問訊桑麻憐已長,按行松菊喜猶存。

農人調笑追尋壑,稚子歡呼出候門。

遙謝載醪袪惑②者,吾今欲辯已忘言。

【注】①魯叟:孔子。②載醪袪惑:相傳西漢揚雄常喜歡人帶著酒肴向他請教釋惑。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詩人稱孔子為“魯叟”,并不想再討論儒家的思想,表明他潛心歸隱之意。

B.頷聯(lián)中一“憐"一“喜”,運用對比的表現(xiàn)手法,流露出物是人非的傷感。

C.“調笑"歡呼”生動地描繪了一幅溫馨快樂、富有情趣的農家生活場景。

D.這首懷古詩隱含詩人當時的人生際遇,同時表達詩人所追求的人生志趣。

16.有評論說詩中的“先生"指陶淵明,請結合全詩談談這樣說的依據。(6分)

【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答題時要全面理解詩歌,仔細比對各個選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選擇。

(2)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思想內容及觀點態(tài)度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詩歌及題干的提示,結合具體內容進行分析。

【解答】(1)B.“運用對比的表現(xiàn)手法,流露出物是人非的傷感”錯誤?!皯z"為可愛,憐愛的意思,并非與“喜”構成對比,頷聯(lián)表達了“先生"為桑麻、松菊茁壯成長、凌寒挺立欣喜的感情。

故選B。

(2)首聯(lián)中,詩人描寫了在田園中忙忙碌碌,以至于廢書不觀,不再糾疑質難、唇槍舌劍的情景?!笆绿飯@”“廢討論"的動作描寫與情景勾勒與陶淵明遠離紛擾離儒入道、安心田園、悠游安閑的追求吻合。

詩中先生、田園、魯叟、問訊桑麻、已長、松菊、猶存、農人、尋壑、稚子、候門、載醪祛惑、欲辯已忘言等詞或詞組化用或引用了《歸去來兮辭》《飲酒(其五)》中的詩句。

這首懷古詩表達了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喜愛與陶醉,與陶淵明歸隱田園的思想相契合。

答案:

(1)B

(2)①“晚事田園”符合陶淵明晚年歸隱的生平經歷。②詩中“桑麻"松菊”“稚子候門"載醪祛惑”“欲辯已忘言"等都出自陶淵明的詩句。③詩中表達的思想與陶淵明歸隱田園的思想相契合。

【點評】詩歌鑒賞選擇題解題方法:

選擇題綜合考查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內容等,每一個選項都是一個考點。本題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注意:錯誤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或只答表層含義,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顯的錯誤。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項脊軒志》中“▲,▲”兩句,描寫了明月之夜月光將桂樹影子映在墻上、樹影隨風搖曳的景象。

(2)《禮記·禮運》中“▲"和《諫太宗十思疏》中“▲”的語句都強調了“能"對選拔人才的重要性。

(3)在主題班會課上,朱老師針對一些同學自信心不足的表現(xiàn),用“▲_____________,▲”的古詩文名句勉勵他們。

【分析】本題考查學生默寫詩文名句的能力。答題時要熟背相關篇目,并理解語句的含義,準確地寫出相關名句。

【解答】故答案為:

(1)桂影斑駁風移影動(重點字:斑、駁)

(2)選賢與能簡能而任之(重點字:與、簡)

(3)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重點字:帆、濟)

【點評】《諫太宗十思疏》名句輯錄:

1.《諫太宗十思疏》中用對比的手法來說明竭誠待人和輕視他人而帶來不同結果的句子是:竭誠則胡越為一體,傲物則骨肉為行路。

2.《諫太宗十思疏》中,指出所謂取天下易守天下難的緣由是: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

3.《諫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說“知其不可"中的“其”指代的內容是:源不深而望流之遠,根不固而求木之長,德不厚而思國之安。

4.《諫太宗十思疏》中,作者用“求木"欲流”引出“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的結論。

5.《諫太宗十思疏》開篇作者運用了排喻的手法,首先舉出“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10分)

一進入西雙版納的原始密林,你就會為各種植物的那種無窮無盡、充沛旺盛的生命力所震驚。參天的古樹,從群樹叢中伸出了腦袋,孤高挺直;大榕樹勁頭更大,一棵樹就能繁衍成片樹林;芭蕉的葉子大得驚人,一片葉子好像就能搭一個天棚。總之,這里的一切,①仿佛從大地的最深處帶出來了一股豐盈充沛的生命活力,洶涌迸發(fā),彌漫橫溢。它在一切樹木上,一切花草上,一切山之巔,一切水之涯,把這一片土地造成了美麗的地上樂園。

我來到這里的時候,北方正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這里卻風和日暖,花氣襲人。我最愛這里的清晨,霧氣繚繞,滿山都是乳白色的霧氣,是那樣的深,那樣的濃,洶涌著,翻滾著,令人欲醉。我最愛這里的月夜,月光像水一般從天空中流瀉下來,瀉到芭蕉的大葉子上,瀉到累累的木瓜上,瀉到成叢的劍麻上,讓一切都浸在清冷的銀光中。我最愛這里的白云,舒卷自如,變化萬端,流動在大樹林中,流動在茅舍頂上,流動在汽車輪下。每當汽車駛入白云中的時候,下顧溪壑深處,白云②仿佛變成了銀橋,馱著汽車走向瓊樓玉宇的大宮。我最愛這里的青山,簇簇擁擁,層層疊疊,身上馱滿了萬草千樹,肚子里藏滿了珍寶奇石,千峰爭秀,萬壑競幽。

18.文段中①②兩處都用了“仿佛”,但表意不同,請簡要說明。(2分)

19.文中加點的“流動"富有表現(xiàn)力,請談談你的理解。(4分)

20.請仿照畫波浪線的句子,將文中“我最愛這里的清晨……令人欲醉”一句進行改寫,要求:符合語境,句式相對一致,修辭相同,且不得再將“芭蕉"“木瓜”“劍麻"作為描述對象。(4分)

【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相關詞語表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題干涉及的句子,結合語境進行分析。

(2)本題考查學生對語段中相關詞語表現(xiàn)力的分析能力。答題時要讀懂題干涉及的句子,結合具體內容及語境進行分析。

(3)本題考查學生變換句式的能力。答題時要讀懂畫線的句子,根據題干要求進行變換。

【解答】(1)①處的“仿佛”,表示揣測語氣,面對“這里的一切"洶涌迸發(fā),彌漫橫溢”,感覺好像是“從大地的最深處帶出來了一股豐盈充沛的生命活力"。

②處的“仿佛”,表示比喻,把白云比作銀橋,汽車行駛在山間,好像在云中穿梭一樣。

(2)句式上,使用重復手法,三個“流動"連用,形成排比句式,整齊和諧,富有節(jié)奏感、韻律美。

內容上,形象地描繪了白云“舒卷自如,變化萬端”,極富動態(tài)之美,“大樹林中"茅舍頂上”“汽車輪下"給人以美感和想象空間,也體現(xiàn)作者所說的“最愛”,即對西雙版納自然景觀的喜愛之情。

(3)例句先是交代“我最愛這里的月夜”,接著用“月光”承接“月夜”,有頂針的韻味,而后用比喻,“月光像水一般”,強調動態(tài)之美“瀉下來”,圍繞動詞“瀉”,使用反復手法,三次連用“瀉到”,形成排比句,具體的描述對象則是具有代表性的“芭蕉”“木瓜"劍麻”等山間植物,最后進行總結,“一切都浸在清冷的銀光中"。

仿寫時,保留情感句“我最愛這里的清晨”,和“我最愛這里的月夜"照應,可用“晨霧”承接“清晨”,而后可以使用比喻,把山間的“晨霧”比作“絲綢”,“從天空中籠罩下來”,圍繞“籠罩”,另外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山間事物作為描述對象,可選用“山巒”“層林"溪壑”,最后總結,“一切都繚繞在神秘的朦朧中"。

寫出來的句子大致如:我最愛這里的清晨,晨霧如絲綢般從天空中籠罩下來,籠罩在連綿的山巒間,籠罩在蒼翠的層林間,籠罩在幽深的溪壑間,讓一切都繚繞在神秘的朦朧中。

答案:

(1)①處的“仿佛”表示揣測,意為好像是從大地的最深處帶來了一股豐盈充沛的生命活力;

②處的“仿佛"表示比喻,意為白云好像變成了銀橋。

(2)三個“流動”連用,形成排比句式,富有節(jié)奏感、韻律美;形象地描繪了白云的動態(tài)之美,給人以美感和想象空間,也體現(xiàn)作者對西雙版納自然景觀的喜愛之情。

(3)我最愛這里的清晨,晨霧如絲綢般從天空中籠罩下來,籠罩在連綿的山巒間,籠罩在蒼翠的層林間,籠罩在幽深的溪壑間,讓一切都繚繞在神秘的朦朧中。

【點評】語段綜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關注語文基礎知識的綜合性考查。一是通過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漢字、詞語、句子等在內的各項基礎知識;二是不僅考查語文知識,還考查其它學科的相關知識。試題主要涉及這幾個方面:1.在語段內根據拼音寫出漢字或給漢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錯別字。2.理解和運用語段內的詞語、成語和熟語。3.判斷標點符號使用是否正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