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學年江西省贛州市石城中學高一下學期第二次月考歷史試題_第1頁
2020-2021學年江西省贛州市石城中學高一下學期第二次月考歷史試題_第2頁
2020-2021學年江西省贛州市石城中學高一下學期第二次月考歷史試題_第3頁
2020-2021學年江西省贛州市石城中學高一下學期第二次月考歷史試題_第4頁
2020-2021學年江西省贛州市石城中學高一下學期第二次月考歷史試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頁,共SECTIONPAGES頁江西省贛州市石城中學2020-2021學年高一下學期第二次月考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下列選項中,能反映漢朝農耕生產的是A.殷墟戴刑具陶俑 B.曲轅犁 C.耬車 D.高轉筒車2.中國古代的農具改進大都朝著輕便、小型的方向發(fā)展,這不同于近代西歐農具那樣向著機械化、大型化,適用于大農場的方向發(fā)展。這主要是由于中國古代()A.實行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 B.農具制造技藝比較落后C.政府不注重對農具的改進 D.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局限性3.如表是漢朝統(tǒng)治者圍繞著鹽鐵生產經營采取的決策,這反映了漢朝統(tǒng)治者決策西漢武帝在桑弘羊的主持下“籠鹽鐵”,將鹽鐵經營收歸官府,實行專賣。西漢惠帝“復馳商賈之律”,鼓勵鹽鐵民間生產。東漢和帝“罷鹽鐵之禁,縱民煮煬,入稅縣官如故事。A.逐步放棄抑商政策B.工商業(yè)者地位出現根本轉變C.國家壟斷經濟命脈D.政治權力干預社會經濟發(fā)展4.《元史·食貨志》記載:“元都于燕,去江南極遠,而百司庶府之繁,衛(wèi)士編民之眾,無不仰給于江南?!边@反映出元朝A.北方糧食產量降低 B.南北交通運輸線路少C.江南經濟地位凸顯 D.燕地經濟發(fā)展較緩慢5.明清時期,出現了不少著名的產棉區(qū),如山東東昌府所產棉花,“商人貿于四方";江蘇松江府一些地區(qū)種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煙草專業(yè)戶集中的地區(qū)。出現該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壟斷組織的形成 B.長途貿易的興盛C.區(qū)域化生產出現 D.商品經濟的發(fā)展6.兩次鴉片戰(zhàn)爭失敗的屈辱極大地激發(fā)了中國文明中蘊含著的深厚的愛國思想。也正是從這種可貴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憂患意識之中,中華文明與現代西方文明開始融合?!伴_始融合”是指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7.一戰(zhàn)期間,我國城市人口的年增長率比全國人口的增長率高。上海華界(中國人控制的區(qū)域,與“租界”相對)人口在10年中增長了3倍,其他通商口岸如天津、青島也吸引了許多外來人口。對該現象的解讀最合理的是()A.區(qū)位優(yōu)勢有利于吸引人才 B.國內戰(zhàn)爭加速人口的遷徙C.工業(yè)發(fā)展推動城市化進程 D.列強侵略加劇農民的破產8.1912年,湖南華昌純銻煉廠購置法國機器并仿其煉法,在工商部立案專利10年,規(guī)定無論何種機器與新法,一概不準在省內設廠制煉。1913年,該省礦商另設煉爐專用英國煉法,呈請工商部取銷原案,工商部未予批準,后煉銻公司陸續(xù)興起,華昌專利權“無形喪失”。這反映出當時A.商界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淡薄 B.民族工業(yè)成為國民經濟主體C.民族企業(yè)經營環(huán)境有所改善 D.西方列強經濟侵略日益加劇9.中英《天津條約》規(guī)定,從1858年起英商運入中國的貨物,或從中國運出的土貨,除繳納一次5%的進出口關稅外,只需再繳納2.5%的子口稅,便可任意輸往中國內地,不再負擔其它任何征課。子口稅制度的出現A.有利于緩解清政府的財政危機 B.表明中國關稅主權開始喪失C.促進列強轉變了經濟侵略方式 D.加速中國傳統(tǒng)經濟模式解體10.下表是《近代中國國內市場商品量估計》統(tǒng)計表(單位:億兩)。下列對其解讀正確的是1870年1890年1908年1920年1936年國內生產品9.6810.3218.0257.61109.01進口商品0.711.424.978.4911.16①國內市場商品總量不斷增加,商品經濟日益發(fā)展②農產品商品化程度加深,自然經濟失去主導地位③列強傾銷商品,中國逐步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④國家政策調整和國際環(huán)境變化影響市場商品總量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1.20世紀90年代有人把中國東部經濟發(fā)展狀態(tài)比作“滿弓待發(fā)之箭”:“弓''比喻1984年國家開放的十四個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1996年全線通車的南北交通大動脈京九鐵路。那么,“箭頭”在今天看來最為恰當比喻是A.深圳B.珠海C.海南D.浦東12.陳云在編制“一五”計劃草案時指出:“我國因為經濟落后,要在短時期內趕上去,因此,計劃中的平衡是一種緊張的平衡。計劃中要有帶頭的東西。就近期來說,就是工業(yè),尤其是重工業(yè)?!瓨訕訉捲5钠胶馐遣粫械?,齊頭并進是進不快的。”由此可見“一五”計劃的編制A.以綜合平衡為基本原則 B.以計劃體制推動經濟建設C.參考英美國家的經濟水平 D.以重工業(yè)的發(fā)展為先行13.1953—1956年和1979—1992年,在國內經濟史學研究中都被稱為“過渡時期”。關于兩個“過渡時期”的相同點,下列表述正確的是A.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的并存 B.外資企業(yè)從無到有C.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 D.都實行單一公有制14.“這次航行把基督教文明中心與印度教文明中心直接聯(lián)系起來,進而把舊大陸幾乎所有的重要文明區(qū)域通過海上都聯(lián)系起來,從東非到日本的各文明國家都面臨著西方文明的挑戰(zhàn)?!蓖瓿伞斑@次航行”的是A.迪亞士 B.達·伽馬 C.哥倫布 D.麥哲倫15.如圖反映了西歐部分國家商船隊運載量變化情況,圖中曲線①所代表的國家應是A.西班牙 B.荷蘭 C.英國 D.法國16.有學者在一次演講中提到,過去二百多年中,人類經歷的三次工業(yè)革命的特征: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是機械化,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是規(guī)?;?;第三次工業(yè)革命則是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個性化”,關于三次工業(yè)革命,下面論述正確的是A.“機械化”是指世界范圍內機器廣泛應用B.“規(guī)?;笔侵干a和資本的高度集中C.“個性化”是指科學和技術開始緊密結合D.三次工業(yè)革命都依賴新能源開發(fā)和利用17.羅斯福新政時期,美國政府提出了四大自由。實際上增加的核心是“免于匱乏”的權利,即有人挨餓不僅是私人的事,而是被剝奪了基本權利,政府和全社會有責任改變這種不合理現象??梢姡靶伦杂伞钡奶岢鯝.彰顯了政府新的職則 B.促進了國民經濟恢復C.遏止了經濟危機蔓延 D.突出了個人全面發(fā)展18.國內戰(zhàn)爭結束后,蘇俄政權仍面臨危機。列寧認識到“讓步是不可避免的”,政策的調整并不意味著社會主義在俄國的結束,而是暫時的退卻,“后退一步為的是前進兩步”。這一“退卻”是指A.斯大林模式 B.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C.新經濟政策 D.大規(guī)模工業(yè)化政策19.19世紀中后期,為遏制天花蔓延,英國政府強制國民接種天花疫苗,有效降低了天花的危害,但不少議員與民眾強烈反對“以健康福利為由干涉自由”。20世紀初,在天花威脅逐漸減小的背景下,英國政府實施“真誠反對”者免除接種義務的政策,取消了強制接種制度。這一過程反映出英國A.疫病防治成效有限 B.自由主義影響具有復雜性C.政府權力極度膨脹 D.福利政策遭到大規(guī)模抵制20.如圖為1950—1984年蘇聯(lián)、中國糧食產量的比較,導致②段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A.中蘇關系的惡化 B.兩國改革方向不同C.兩極格局的瓦解 D.關貿總協(xié)定的作用21.如表是《1870~1900年世界鐵路里程表》。對此解讀最正確的是1870~1900年世界鐵路里程表(單位:千公里)年份全世界歐洲美洲亞洲非洲澳洲1870年210105938221880年37316917516581890年617224331349191900年790284402602024A.工業(yè)生產發(fā)展推動了進一步革新運輸工具的需求 B.全球落后地區(qū)鐵路里程增長速度落后于發(fā)達地區(qū)C.鐵路向全球延伸是帝國主義瓜分世界的重要表現 D.世界政治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導致鐵路發(fā)展不平衡22.1801-1850年,英國住房壓力巨大。19世紀50年代開始,政府立法制定住房標準,市政機關直接參與住房建設經營;鼓勵地產開發(fā),通過市場滿足人民的住房需求。這反映了英國A.政府大力干預經濟 B.積極應對城市化進程C.加速建設福利國家 D.階級對立的日漸加劇23.俄國學者米格拉尼揚說,在確定新社會發(fā)展道路的過程中,“在黨和國家領導人中間,占優(yōu)勢的是這樣一種觀念:俄國應當走條不同于歐洲的現代化道路,以便在極短的時間內成為一個強盛的世界大國后解決肩負的救世任務”。由此可以推知,當時俄國A.全面的工業(yè)國有化即將實施 B.廣大農奴獲得自由和土地C.糧食稅逐步取代余糧征集制 D.籌劃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24.1929年末胡佛多次召開由勞資雙方代表參加的白宮會議,希望資本家能夠維持現有的投資規(guī)模和工資水平,工人代表能夠放棄增加工資的要求;同時胡佛還提出輪流工作制度,即公務員每年無薪休假一個月,以此減緩就業(yè)壓力。這些措施的出臺說明胡佛A.仍堅持“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 B.開創(chuàng)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C.已意識到“大蕭條”的根源所在 D.為羅斯福新政提供了有益借鑒25.如圖是2000年和2015年主要經濟體的GDP(單位:億美元)。材料主要說明A.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fā)展 B.區(qū)域經濟集團發(fā)展的遲緩C.世界經濟發(fā)展多極化在加快 D.世界政治格局實現多極化二、材料分析題2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明初社會安定,遭受戰(zhàn)禍破壞的生產力得到恢復,全國人口開始迅速增加。明代中期以后,土地兼并之風日盛。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福建耕地面積為146259頃,至明萬歷六年(1578年),朝廷統(tǒng)計的耕地數量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至134226頃。閩南人不得不向外遷移,但福建北部多窮山惡水,移民的空間不大。因此,“販洋取利”便成了閩南人“下南洋”的重要推動力?!偈归}商集團發(fā)展壯大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歐洲殖民者東來所帶來的商機。——摘編自龐衛(wèi)東《“下南洋”與“走西口”——閩商與晉商比較研究》(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閩商“下南洋”的原因及其影響。材料二自20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一向“安土重遷”的中國農民卻連綿不斷地爆發(fā)出大規(guī)模外出尋找就業(yè)機會的“民工潮”現象。沿海地區(qū)率先實施了外向型的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三來一補”等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工業(yè)及服務業(yè)的迅速崛起,成為吸引中、西部地區(qū)農村富余勞動力流入的主要因素。國家對農村勞動力流動管理政策經歷了從最初限制流動到允許流動,從控制盲目流動到規(guī)范流動和實施有序化流動,直至實行城鄉(xiāng)統(tǒng)籌就業(yè),推動城鄉(xiāng)勞動力市場逐步一體化?!懊窆こ薄蓖蟀梢粯邮侵袊r民的偉大創(chuàng)造,是繼土地改革和家庭承包責任制之后農民的又一次解放,“民工潮”的實踐證明其對社會的貢獻是歷史性的?!幾詸杈礀|《“民工潮”的成因及社會經濟影響深層探析》(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民工潮”出現的原因及其影響。27.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明清兩朝……幾乎所有亞洲、歐洲、美洲的主要國家都與中國發(fā)生了直接貿易關系。清代進出口的商品數量不斷增加,且種類繁多,因而貿易商品流通值呈直線上升。但明清時期的對外貿易政策總的趨勢是內向保守的,以禁為主,并從未間斷,有的時期還出現了重大發(fā)展。據統(tǒng)計,在鴉片戰(zhàn)爭前的中西貿易活動中,西方諸國都表現了偏重中國物品的傾向,使中國常常處于貿易的出超地位。——摘編自張增香《試論明清時期對外貿易的特色》材料二近代中國各年份進出口商品分類比重表(%)年份出口商品進口商品原料半制品制成品生產資料消費資料189315.628.555.98.491.6191039.82535.217.682.4192040.121.139.428.571.5193049.715.734.626.973.1193648.312.339.544.555.5——改編自嚴中平等《中國近代經濟史統(tǒng)計資料選輯》(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明清時期對外貿易的特征。(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近代中國對外貿易的特點并分析其成因。28.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嚴格意義上的經濟全球化發(fā)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這時跨國公司已能在全世界進行資源配置,并在全球進行生產要素的優(yōu)化組合?!蚧园l(fā)生在這個時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網絡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場化的變革。前者為全球化提供了技術上的保障,后者為全球化提供了體制的保障?!悓毶督洕蚧M程剛剛開始》材料二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廣泛的反全球化現象呢?可以做多角度、多層次分析……最貧困人口的收入在1960年約占世界總收入的2.3%,而今天則為1.1%。從某種意義上講,全球化的過程就是資本和公司全球流動的過程,同時也是全球環(huán)境進一步惡化的過程。全球民族主義者則從反對美國稱霸世界、反對美國化的角度來反對全球化……反全球化運動應該明確,它反對的是全球化的弊端而不應該是全球化本身。反全球化的出現并不意味著對全球化的全盤否定?!幾圆掏亍度蚧c中國政治發(fā)展》(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三十年來經濟全球化趨勢發(fā)展的原因。(2)據材料二,概括反全球化現象出現的原因,并指出“反全球化的出現并不意味著對全球化的全盤否定”的理由。三、論述題2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30-2018年英國人均GDP變化一覽表(美元計)時間1830184018501860187018801890190019101920人均GDP97103101137190170187223232500時間1930194019501960197019801990200020102018人均GDP489570719142024221074420662280233891842491——中國統(tǒng)計局網站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圍繞“1830-2018年英國人均GDP變化”進行探究,自擬論題,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晰)試卷第頁,共SECTIONPAGES頁參考答案:1.C【解析】【詳解】耬車是漢代播種工具,能夠反映漢朝農耕生產,C正確;A是商代陶俑,不是漢代,排除;B是唐代農具,排除;D是唐代的灌溉工具,排除。2.A【解析】【詳解】由材料中的“輕便、小型”可知,中國古代的農具比較適合個人或家庭使用,這與我國古代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相符,A項正確;BC項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說法錯誤。3.D【解析】【詳解】由鹽鐵官營到鼓勵鹽鐵民間生產再到“罷鹽鐵之禁”可知都體現了國家權力對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影響,故選D項;重農抑商政策是古代歷代政府所堅持的經濟政策,逐步放棄說法有誤,排除A項;“出現根本改變”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由“罷鹽鐵之禁”可知國家壟斷經濟命脈的說法有誤,排除C項。4.C【解析】【詳解】根據“無不仰給于江南”,說明江南經濟地位突出,結合所學可知,元朝時,冮南地區(qū)已經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故選C;A、D材料信息無法體現,排除;B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5.D【解析】【詳解】據題意可知,棉花、煙草都屬于經濟作物,經濟作物專業(yè)產區(qū)的出現是商品經濟發(fā)展的表現,故選D;壟斷組織出現于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期間,排除A;BC都是經濟作物專業(yè)產區(qū)出現后帶來的影響,而非原因,排除。6.A【解析】【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兩次鴉片戰(zhàn)爭失敗后,中華文明與現代西方文明開始融合指的是“中體西用”的洋務運動,故A正確;戊戌變法是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故B錯誤;辛亥革命是在八國聯(lián)軍侵華后,故C錯誤;新文化運動是在中華民國成立后,故D錯誤。7.C【解析】【詳解】由所學過的民族資本主義的史實可知,一戰(zhàn)期間,民族資本主義獲得較快發(fā)展,出現“短暫的春天”,這在間接上也推動了城市化進程的發(fā)展,故選C;材料強調的是一戰(zhàn)期間出現了“該現象”,因此對其解讀也應從一戰(zhàn)這一時代背景進行分析,而區(qū)位因素并沒有明顯的時代特征,排除A;國內戰(zhàn)爭和列強侵略兩個因素都不是在一戰(zhàn)期間才出現的,所以不能最合理的解釋材料中的現象,排除BD。8.C【解析】【分析】【詳解】民國初年,工商部授予華昌純銻煉廠專利10年,這實質上是實行壟斷經營,而后來煉錦公司陸續(xù)興起,華昌專利權“無形喪失”,反映出民國初年民族企業(yè)經營環(huán)境有所改善,C項正確;知識產權保護的是權利人對其智力勞動所創(chuàng)作的成果和經營活動中的標記、信譽所依法享有的專有權利,知識產權保護與材料主旨無關,A項錯誤;民族工業(yè)成為國民經濟主體一說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西方列強經濟侵略日益加劇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9.D【解析】【詳解】中英《天津條約》中的子口稅制度,是為了便于英商向中國內地輸出商品。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子口稅制度的出現大大便利了列強商品傾銷,從而加速了中國自然經濟的解體,故D正確;對中國來說,子口稅制度的弊端要遠遠大于獲利,故A項不合適;《南京條約》的簽訂表明中國關稅主權開始喪失,故B錯誤;19世紀末,列強開始轉變經濟侵略方式,故C錯誤。10.C【解析】【詳解】材料反映了1870年-1936年中國國內生產商品總量在不斷增長,這說明中國商品經濟日益發(fā)展,可見①正確;材料反映了中國進口商品總量也在不斷增長,結合所學可知,這說明列強對華經濟侵略在加深,中國逐步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所以③正確;材料反映了中國國內生產商品和進口商品在1890年-1920年增長迅速,之后有所放緩,結合所學可知,這些現象與清政府和民國政府的政策、一戰(zhàn)的影響等因素相關,所以④正確,故選C;材料信息不能說明農產品商品化的程度,也不能說明自然經濟是否喪失主導地位,所以②錯誤,故排除ABD。11.D【解析】【詳解】上海浦東的開放是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重要標志,所以上海浦東是“箭頭”最恰當的比喻,故選D項;深圳、珠海是最早對外開放的經濟特區(qū),與“箭頭”的比喻不符,故排除A、B項;海南是80年代設立的經濟特區(qū),并不是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重要標志,故排除C項。12.D【解析】【詳解】依據材料中“……計劃中要有帶頭的東西。就近期來說,就是工業(yè),尤其是重工業(yè)。……”信息結合所學可知,“一五”計劃的編制以重工業(yè)的發(fā)展為先行,因此D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一五”計劃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不能體現綜合平衡的基本原則;B選項錯誤,材料強調的是“一五”計劃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并非計劃體制;C選項錯誤,材料不能體現“一五”計劃的編制參考英美國家的發(fā)展水平。結合所學可知,“一五”計劃借鑒了蘇聯(lián)的工業(yè)化道路。故正確答案為D選項。13.A【解析】【詳解】1953—1956年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將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改造為單一的公有制,而1979—1992年則是允許多種所有制共同發(fā)展,因此這兩個時期中,有多種所有制經濟成分的并存,A是共同點,正確;B符合1979—1992年,不是共同點,排除;1979—1992年是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時期,C不是兩個時期的共同點,排除;1979—1992年并不是實行單一的公有制,而且1953—1956年期間也存在多種所有制,只是在完成改造之后是單一的公有制,排除D。14.B【解析】【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中的達?伽馬開辟了到印度的新航線,“把基督教文明中心與印度教文明中心直接聯(lián)系起來”,故B正確;迪亞士到達了好望角,哥倫布到達了美洲,麥哲倫及其船隊完成了環(huán)球航行,故ACD錯誤。15.B【解析】【詳解】曲線①所代表的國家在1670年達到頂峰,結合所學可知,這是17世紀的“海上馬車夫"荷蘭,17世紀中期三次英荷戰(zhàn)爭以后,荷蘭逐漸衰落,故選擇B;西班牙主要在16世紀強盛,排除A;②所代表的國家一直在增長,且在18世紀超過了荷蘭,據所學可知②所代表的國家應是英國,在18世紀中期,英國打敗法國,成為“日不落帝國”,排除C;③所代表的國家發(fā)展趨勢和英國相一致,但速度相對較慢,可知這是法國,排除D。16.B【解析】【詳解】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是規(guī)?;?,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時期,隨著生產的高度集中,企業(yè)總數減減少,而產量、投資額大幅度提升,生產和資本越來越集中于少數人手中,產生了壟斷組織,壟斷很快滲入資本主義社會的許多方面,成為這一時期資本主義的一個重要特征。故B項正確;根據“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是機械化,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是規(guī)模化,第三次工業(yè)革命則是在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個性化”并結合所學可知,第一次工業(yè)革命是機械化,機械化不是在世界范圍內廣泛應用,故A錯誤;第三次工業(yè)革命則是在深度全球化背景下的“個性化”。科學和技術開始緊密結合是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期間,因而“個性化”是指科學和技術開始緊密結合說法錯誤,C項錯誤;前兩次工業(yè)革命都依賴新能源開發(fā)和利用,第三次不是,故D錯誤。17.A【解析】【詳解】根據材料“有人挨餓不僅是私人的事,而是被剝奪了基本權利,政府和全社會有責任改變這種不合理現象”可知,在羅斯福新政中,認為政府有義務使得民眾免于匱乏,即這是政府的職責之一,由此可知,“新自由”的提出彰顯了政府的新職責,A正確;題干內容與國民經濟恢復無關,排除B;“新自由”主要圍繞的內容在羅斯福新政中體現的是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而保障體系這一單一舉措并不能遏制經濟危機蔓延,排除C;“新自由”針對的是政府職能,而非個體發(fā)展,排除D。18.C【解析】【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國內戰(zhàn)爭結束后,蘇俄放棄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了新經濟政策,利用商品、貨幣和市場關系發(fā)展經濟,C正確;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執(zhí)政時期確立的,排除A;國內戰(zhàn)爭結束后,戰(zhàn)時共產主義繼續(xù)實行引發(fā)了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因此這一政策被新經濟政策取代,排除B;D是斯大林時期的政策,排除。19.B【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中后期以來,天花蔓延時英國政府強制國民接種天花疫苗,天花威脅逐漸減小時,英國政府調整接種政策,取消強制接種制度等,反映出英國自由主義影響具有復雜性,B項正確;疫病防治成效有限只是材料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旨,A項錯誤;政府權力極度膨脹與“取消了強制接種制度”不符,C項錯誤;福利政策遭到大規(guī)模抵制與民眾強烈反對“以健康福利為由干涉自由”不符,D項錯誤。20.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中蘇聯(lián)和中國糧食產量比較中②段是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兩國糧食產量出現不同發(fā)展趨勢是指中國糧食產量在增長,而蘇聯(lián)糧食產量在不斷的下降,中國糧食產量在增長是因是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改革符合國情。而蘇聯(lián)糧食產量在不斷的下降,是因為經濟改革不符合國情。結合中國改革開放與蘇聯(lián)戈爾巴喬夫改革,中國改革開放解放了生產力,蘇聯(lián)經濟改革步履艱難,收效甚微,故B項正確;根據所學可知,中蘇關系惡化是20世紀60年代,與②段的時間不符,A項錯誤;兩極格局瓦解的標志是蘇聯(lián)解體,時間是1991年12月,與②段時間不符,故C項錯誤;中國、蘇聯(lián)兩國的糧食產量情況與關貿總協(xié)定無關,故D項錯誤。21.D【解析】【詳解】從材料中的鐵路分布里程來看,主要集中在歐洲和美洲,其中歐洲先后經歷了兩次工業(yè)革命,工業(yè)化水平高,鐵路里程較高;而美洲的美國是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核心,因此鐵路里程發(fā)展的也較快;同一時期的亞洲、非洲等地區(qū)的鐵路里程較少,說明的是其工業(yè)化水平低;因此可得出的結論是世界政治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導致鐵路發(fā)展不平衡,D正確;A項信息與亞非等地區(qū)不符,排除;表格中沒有涉及各個地區(qū)的鐵路發(fā)展速度的比較,排除B;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后,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不能完整體現材料信息,排除C。22.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關鍵信息“1801-1850年”、“鼓勵地產開發(fā),通過市場滿足人民的住房需求”可知工業(yè)革推動英國的城市化進程,造成住房緊張,政府積極應對城市化進程,B選項符合題意;政府對經濟大力干預是在經濟大危機之后,A選項排除;CD與材料無關,排除。故選B。23.A【解析】【詳解】材料“在極短的時間內成為一個強盛的世界大國后解決肩負的救世任務”反映蘇聯(lián)要完成現代化,建立世界性強國。結合所學,要改變蘇聯(lián)落后面貌,就要開展工業(yè)化建設,故A符合題意;B是為俄國發(fā)展資本主義創(chuàng)造條件,走歐洲式的現代化道路,故B不符合題意;C屬于新經濟政策的內容,是要恢復和發(fā)展蘇俄經濟,探索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途徑,故C不符合題意;籌劃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是要構建以蘇聯(lián)為首的社會主義經濟體系,而此時蘇聯(lián)已經是社會主義強國了,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A。24.D【解析】【詳解】“多次召開由勞資雙方代表參加的白宮會議”“提出輪流工作制度”,這些措施說明胡佛政府嘗試干預經濟,以緩解經濟危機,這就為羅斯福新政提供了有益借鑒,故D正確;材料體現的是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故A錯誤;羅斯福新政開創(chuàng)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故B錯誤;胡佛沒有意識到“大蕭條”的根源所在,這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錯誤。25.C【解析】【詳解】通過柱狀圖可以看出,從2000年到2015年,除美國外,中國、印度、歐盟、日本、俄羅斯、巴西等國家地區(qū)的GDP明顯上升,說明這些國家地區(qū)的經濟實力在提升,意味著當前世界經濟發(fā)展多極化在加快,C正確;GDP是國內生產總值,通過這一數據無法判斷全球經濟發(fā)展情況,排除A;歐盟GDP增速較快,意味著區(qū)域經濟集團發(fā)展較快,B正確;當前多極化是一種趨勢,尚未形成,排除D。26.(1)原因:人地矛盾突出(迫于人口壓力);新航路開辟后世界貿易發(fā)展帶來的歷史機遇。影響:緩解了國內人口壓力,一定程度上穩(wěn)定了社會秩序;促進了南洋經濟發(fā)展;傳播了中華文化。(2)原因: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解放了農村勞動力;沿海地區(qū)經濟增長對勞動力需求上升;國家適時調整農村勞動力流動就業(yè)管理政策。影響:推動了國民經濟的增長;增加了農民收入;開拓了農民視野;推動城市化進程?!窘馕觥俊驹斀狻浚?)原因:根據“朝廷統(tǒng)計的耕地數量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至134226頃。閩南人不得不向外遷移”得出人地矛盾突出;根據“促使閩商集團發(fā)展壯大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歐洲殖民者東來所帶來的商機”得出新航路開辟后世界貿易發(fā)展帶來的歷史機遇。影響綜合材料內容和所學可知,閩商的“下南洋”有效緩解了國內人口壓力,一定程度上穩(wěn)定了社會秩序;促進了南洋經濟發(fā)展;傳播了中華文化。(2)原因: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民工潮”的出現首先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解放了農村勞動力;其次根據“沿海地區(qū)率先實施了外向型的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可知沿海地區(qū)經濟增長對勞動力需求上升;根據“國家對農村勞動力流動管理政策經歷了從最初限制流動到允許流動,從控制盲目流動到規(guī)范流動和實施有序化流動,直至實行城鄉(xiāng)統(tǒng)籌就業(yè)”可知國家適時調整農村勞動力流動就業(yè)管理政策。影響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民工潮”的出現,推動了國民經濟的增長;增加了農民收入;開拓了農民視野;推動城市化進程。27.(1)特征:對外貿易范圍不斷擴大;商品種類和貿易額不斷增加;貿易政策呈現保守趨勢;中國處主導(出超)地位;以朝貢貿易為主。(2)特點:中國日益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國出口商品以原料(農產品)為主,科技含量低;進口產品以工業(yè)品(消費品)為主;被動性較強。成因:西方經濟侵略加劇;中國市場的逐漸開放;中國自然經濟落后。【解析】【詳解】(1)根據材料一“明清兩朝……幾乎所有亞洲、歐洲、美洲的主要國家都與中國發(fā)生了直接貿易關系?!笨芍獙ν赓Q易范圍不斷擴大;根據材料一“清代進出口的商品數量不斷增加,且種類繁多,因而貿易商品流通值呈直線上升。”可知商品種類和貿易額不斷增加;根據材料一“但明清時期的對外貿易政策總的趨勢是內向保守的,以禁為主,并從未間斷,有的時期還出現了重大發(fā)展?!笨芍Q易政策呈現保守趨勢;根據材料一“在鴉片戰(zhàn)爭前的中西貿易活動中,西方諸國都表現了偏重中國物品的傾向,使中國常常處于貿易的出超地位?!笨芍袊幱诔龀匚?;根據所學可知以朝貢貿易為主。(2)特點:根據材料二“1893年中國出口商品原料占15.6%、半成品占28.5%,到1936年出口原料占48.3%,半成品占12.3%”可以看出中國出口商品一直以原料為主,科技含量低;根據材料二“1893年年進口產品以消費資料的91.6%,到1936年進口產品以消費資料占到55.5%”可以看出進口產品都是以消費品為主;被動性較強。結合所學可知中國逐漸成為西方列強的原料產地和產品傾銷地,表明中國日益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成因: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以從西方經濟侵略加??;中國日益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中國市場的逐漸開放;中國自然經濟落后等方面分析回答。28.(1)原因: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市場經濟體制的普遍認可;跨國公司和各種國際組織的推動;兩極格局的瓦解;各地經濟聯(lián)系加強,世界市場不斷擴大。(任意四點即可,言之有理可酌情賦分)(2)原因:社會貧富差距的拉大;全球環(huán)境進一步惡化;美國霸權主義。理由:因為反全球化反對的是全球化的弊端而非本身?!窘馕觥俊驹斀狻浚?)“原因”,據材料一信息“這時跨國公司已能在全世界進行資源配置,并在全球進行生產要素的優(yōu)化組合”得出:跨國公司和各種國際組織的推動;由材料信息“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網絡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場化的變革”得出: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市場經濟體制的普遍認可;結合所學知識從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