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史課件2_第1頁
中國文化史課件2_第2頁
中國文化史課件2_第3頁
中國文化史課件2_第4頁
中國文化史課件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五章胡漢、中印文化的融合(一)魏晉南北朝時期一歷史背景三國(公元220年-265年)西晉(公元265年-316年)東晉、十六國(公元317年-420年)南北朝(公元420年-589年)

二制度職官制度(尚書制的發(fā)展)經(jīng)濟:1曹操屯田;2西晉課田、占田制;

3北魏均田令三門閥政治含義:講究門第閥閱的貴族政治。特點:士族高門的子弟,憑借家世的顯貴,可以生至公卿。九品中正制:極大地鞏固了士族的政治勢力,導致門閥政治的出現(xiàn)。發(fā)展:東晉巔峰時期,南朝衰落(寒門興起)士族文化:重文化、重教育四魏晉玄學含義:以道學為主體,融合儒家以及其他諸子學說而形成的一種思想體系。玄學產(chǎn)生的社會背景和政治前提

1東漢末期的現(xiàn)實狀況:中央集權、專制;財富集中、土地兼并;意識形態(tài)中的儒學獨尊。

2唯才是舉官渡之戰(zhàn)后,曹操發(fā)布三次求賢令。四魏晉玄學第一次:建安十五年,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瞎b為趙、魏老則優(yōu),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于渭濱者乎?又得無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彼奈簳x玄學第二次:建安十九年,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進取,進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陳平豈篤行,蘇秦豈守信邪?而陳平定漢業(yè),蘇秦濟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廢乎!有司明思此義,則士無遺滯,官無廢業(yè)矣?!彼奈簳x玄學第三次:建安二十二年,令曰:“昔伊摯、傅說出於賤人,管仲,桓公賊也,皆用之以興。蕭何、曹參,縣吏也,韓、陳平負汙辱之名,有見笑之恥,卒能成就王業(yè),聲著千載。吳起貪將,殺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歸,然在魏,奏人不敢東向,在楚則三晉不敢南謀。今天下得無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間,及果勇不顧,臨敵力戰(zhàn);若文俗之吏,高才異質(zhì),或堪為將守;負汙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彼奈簳x玄學唯才是舉的意義:曹操集團第一次公然對儒家的忠孝名節(jié)思想提出異議。此舉動造成魏晉時期思想觀念的大裂變。因為新思想開拓了新道路。曹魏時的思想解放,正是從破除名教之治的局面開始的,而以后的玄學也是在這基礎上形成的。四魏晉玄學發(fā)展

1何晏、王弼,奠定了玄學的理論基礎?!懊坛鲇谧匀弧保麄儭耙詿o為本”,把“無”作為天地萬物的根本。

2嵇康、阮籍,強調(diào)道儒之不可調(diào)和?!霸矫潭巫匀弧?。(竹林七賢)

3郭象、向秀,“名教即自然”。

4裴頠,“崇有論”,針對“貴無論”。四魏晉玄學清談玄學產(chǎn)生于士大夫的日常談論之中。魏晉清談是由漢末清議演變而來的。西晉清談發(fā)展的玄學理論,東晉清談的特點則是與佛教結(jié)合,佛理與玄理的融合。五胡、漢融合北方由五個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政權

1匈奴:劉淵,308年稱帝,后漢劉耀,318年建立前趙

2鮮卑:慕容部,前燕、后燕、西燕、南燕拓跋部,386年道武帝改國號為魏

3氐族:苻健,352年稱帝,前秦呂光,396年健后涼五胡、漢融合

4羌族:姚萇,386年健后秦

5羯族:石勒,330年稱帝,后趙漢化例:石勒,苻堅,北魏途徑:由胡人統(tǒng)治者采用漢族統(tǒng)治的組織形式,推進漢化;由遷入內(nèi)地的胡人與漢人雜居,潛移默化地受到漢文化的影響。五胡、漢融合隋唐時期隋,文武兼治唐,羈縻政策六佛教華化與三教合一佛教華化

1佛教的譯傳:佛圖澄、鳩摩羅什

2佛教宗派:宗派的出現(xiàn),標志了中國佛教的徹底成熟。天臺宗:中國第一個佛教宗派。智顗,《法華經(jīng)》

法相唯識宗:玄奘。重視“意識”的重要性,提出“唯識無境”。華嚴宗:法藏

六佛教華化與三教合一禪宗:慧能,頓悟。強調(diào)“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佛教空前繁榮。另一方面,政教關系也比較緊張。出現(xiàn)了三次“法難”(三“武帝”滅佛)。六佛教華化與三教合一三教合一

1道教的發(fā)展魏晉時期,形成“神仙道教”,天師道逐漸在上層士大夫中間流傳。此時期的道教,以“長生成仙為本”,練藥。代表人物:葛洪,全面總結(jié)了自戰(zhàn)國秦漢以來的神仙信仰及各種方術,在中國道教史上首次建立了比較完整的道教理論體系?!侗阕印妨鸾倘A化與三教合一南北朝時期,中國道教,經(jīng)過北魏寇謙之、南朝陶弘景等人的努力,制作了大量道教經(jīng)典,形成了可以和佛教相抗衡的“宮觀道教”。

2儒學:唐高宗永徽四年(653),《五經(jīng)正義》頒行天下。

3三教合一七南北文化南方重玄學,北方發(fā)展經(jīng)學文學建安文學,東晉南朝詩歌,南北朝民歌(二)隋唐盛世

一概況隋,公元581年,楊堅稱帝,都長安,建元開皇。605年,楊廣即位。(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營建東都洛陽,修大運河等)唐,公元618年,李淵稱帝。貞觀之治(公元627年-649年)開元之治(公元713年-741年)“關隴士族”興起,武則天稱帝,打擊關隴士族二科舉制度

隋唐科舉制度,是一種以“投牒自進”為主要特征的,以試藝優(yōu)劣作為錄取與否的主要依據(jù),以進士科為主要取士科目的選官制度。(“投牒自進”,科舉考試的報名方式。)

1參加考試的舉子來源:生徒和鄉(xiāng)貢。

2意義:科舉制度的“重才”,促使門閥制度解體。二科舉制度學校教育的發(fā)展

1隋,中央設國子寺,下分五學:國子學、太學、四門學、算學、書學;律學,屬大理寺。

2唐,國子監(jiān);弘文館;崇文館;廣文館等。

3地方私學、村學逐漸興盛。三盛唐氣象盛唐氣象:宋代詩論家嚴羽曾用“盛唐氣象”來稱贊唐代開元前后的詩歌?,F(xiàn)引申為描述唐代文化在繁榮時期的精神面貌。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影響。(政治經(jīng)濟措施,促使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迅速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文化交流,使得唐代文化蓬勃發(fā)展。)表現(xiàn):物質(zhì)文明領域、精神文明領域。尤其是盛唐士人的精神面貌。(積極進取、昂揚向上、理想恢弘。)四文學、科技、藝術唐詩

1初唐:“初唐四杰”。此時期的作品表現(xiàn)了廣闊的社會內(nèi)容和積極地人生理想,風格剛健質(zhì)樸,感情昂揚激越。

2盛唐:盛唐詩歌最鮮明地體現(xiàn)了唐代士人開朗、蓬勃的精神面貌。在藝術上,盛唐詩歌善于創(chuàng)造意境,興象渾倫,情深意長。

3中唐:“元白詩派”,“韓孟詩派”。此時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要求用詩歌來反映社會的復雜矛盾和不合理的現(xiàn)象。在藝術上,他們追求以平易通俗的語氣來表達豐富的感情。

4晚唐:晚唐詩歌側(cè)重表達詩人的內(nèi)心世界,有濃厚的感傷情緒,但在藝術上有鮮明的創(chuàng)新精神。四文學、科技、藝術藝術

1樂舞:音樂機構(gòu),隋“太樂署”、“清商署”、“鼓吹署”,唐增加“教坊使”。

2書畫:a書法。三國時,隸書向楷書演化。東晉,書法空前繁榮,楷書和草書到魏晉已經(jīng)成熟?!皟赏酢碧?,楷書成就最為突出。

b繪畫。宗教繪畫開始興起,“壁畫”。四文學、科技、藝術科技數(shù)學、天文歷法、醫(yī)學、農(nóng)學史書“唐修八史”五中外交流魏晉南北朝朝鮮半島(佛教的傳播)、日本、西域、印度半島。(粟特文化,北齊墓葬)隋唐時期

1隋,設立鴻臚寺,四方館。東亞(新羅和日本派遣使者、留學生入隋)、西域(派裴矩經(jīng)營西域)。

2唐,西域(設安西都護府),羈縻府州。東亞,出兵消滅百濟和高句麗,新羅統(tǒng)一半島,唐建安東都護府。人員交流:玄奘赴印度求法,鑒真東渡。外來宗教:祆教、景教、摩尼教、伊斯蘭教外來科技、藝術:天文、醫(yī)學、樂舞等文化對外傳播:佛教、儒學

第六、七章近古文化的定型及游牧民族與農(nóng)耕文化的碰撞一唐中葉的文化轉(zhuǎn)折歷史背景

1均田制破產(chǎn)。稅制改制,兩稅法的實行(內(nèi)容、意義)。

2商業(yè)革命。宋朝經(jīng)濟發(fā)展的水平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費正清、賴肖爾《中國、傳統(tǒng)與變革》)一唐中葉的文化轉(zhuǎn)折儒家的道統(tǒng)思想韓愈改革與復興儒學,攘斥佛、老,“古文運動”(《原道》《原性》);李翱援佛入儒,“復性說”二理學北宋

1先驅(qū):“宋初三先生”——胡瑗、孫復、石介

2奠基者:周敦頤、張載。周敦頤《太極圖·易說》有明顯的儒道糅合的特點。張載,以“氣”為宇宙本體,提出“立天理,滅人欲”。

3體系形成:程顥(明道先生)、程頤(伊川先生)。思想核心“天理論”。《伊川易傳》系統(tǒng)地闡述了程頤的理學思想,構(gòu)成了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史理學形成的標志。

4象數(shù)派:邵雍,《皇極經(jīng)世書》。二理學南宋

1朱熹,思想核心“天理論”。認識論核心“格物致知論”。

2張栻,湖湘學派。

3呂祖謙,金華學派。

4陸九淵,心學的開創(chuàng)者,“心即理”。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方法論,修養(yǎng)個人道德。三文化的雅化宋詩、宋詞

1宋詩(1)沿襲期從北宋開國到宋真宗趙恒朝七八十年的時間里﹐宋詩基本上沿襲唐風。(2)復古期宋仁宗趙禎時﹐歐陽修﹑梅堯臣(1002~1060)﹑蘇舜欽(1009~1048)等青年文學家﹐主張大量創(chuàng)作以反映國計民生為傳統(tǒng)的古體詩﹐以配合當時的政治改革運動。(3)革新期

11世紀后半期﹐王安石﹑蘇軾相繼主盟詩壇﹐宋詩創(chuàng)作形成第一個高峰期。(4)凝定期黃庭堅(5)中興期南宋前期﹐抗敵﹑北伐成為詩人表現(xiàn)的重大主題﹐愛國詩的大量涌現(xiàn)﹐使宋詩在這方面成為超越前代并給後世以莫大影響的典范﹐是這一時期的主要貢獻。陸游、楊萬里等。(6)飄零期文天祥

三文化的雅化2宋詞

(1)

婉約派代表人物柳永、晏殊、晏幾道、周邦彥、李清照、姜夔等。代表作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晏幾道:臨江仙(夢后樓臺高鎖)、鷓鴣天(彩袖殷勤捧玉鐘)周邦彥:蘭陵王(柳陰直)、蝶戀花(月皎驚烏棲不定)、李清照: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姜夔:揚州慢(淮左名都)、暗香(舊時月色)主要特點婉約派的特點,主要是內(nèi)容側(cè)重兒女風情。結(jié)構(gòu)深細縝密,重視音律諧婉,語言圓潤,清新綺麗,具有一種柔婉之美。內(nèi)容比較窄狹。三文化的雅化

(2)豪放派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等。代表作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江城子·密州出獵》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岳飛:滿江紅(怒發(fā)沖冠)主要特點豪放派的特點,大體是創(chuàng)作視野較為廣闊,氣象恢弘雄放,喜用詩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寫詞,語詞宏博,用事較多,不拘守音律。南渡以后,由于時代巨變,悲壯慷慨的高亢之調(diào),應運發(fā)展,蔚然成風,辛棄疾更成為創(chuàng)作豪放詞的一代巨擘和領袖。繪畫,“文人畫”書院,興學運動四俗文化的展開原因:土地流動;科舉制發(fā)展;商業(yè)繁榮、城市發(fā)展表現(xiàn)五文官政治的確立科舉制:州試、省試、殿試編書:四大類書,《資治通鑒》士大夫文官政治六遼、夏、金的發(fā)展遼:916年,耶律阿保機統(tǒng)一契丹。建立二元化政治體制,“南面官、北面官”西夏:1031年,元昊繼位。1038年,建大夏。一面采擇宋制建立職官制度,一面又立黨項官。金:1115年,完顏阿骨打建金。設勃極烈制和猛安謀克制。大規(guī)模民族遷徙。七元代推行漢法,學習儒學,舉辦科舉中西文化交流

1陸路交通,移民。三次西征,形成了“四大汗國”(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利汗國)

2外來人員。西方國家及羅馬教廷派遣使節(jié)。(馬可·波羅)

3外來文明:棉花、科技(數(shù)學、天文歷法、醫(yī)學)、工藝技術、外來藝術(建筑、音樂)、外來宗教(伊斯蘭教、猶太教)七元代元曲

1散曲

2雜劇,中國真正戲劇的開端,“元曲四大家”。歌唱部分由套曲組成,每一套曲稱為一折,每出雜劇有四折,每折由一人獨唱。角色,“末、旦、凈、雜”。七元代科技成就

三大文明的西傳第八章晚期帝國文化一古典文化的集成《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編撰于明永樂年間,初名《文獻大成》,是中國的百科全書式的文獻集,全書目錄60卷,正文22877卷,裝成11095冊,約3.7億字,這一古代文化寶庫匯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队罉反蟮洹烦T夂平?,大多亡于戰(zhàn)火,今存不到800卷。《古今圖書集成》

中國現(xiàn)存的最大一部類書。雍正三年(1725年)定稿,次年以銅活字排印,六年印成。其書采集廣博,內(nèi)容豐富,正文10000卷,目錄40卷,共分為5020冊,520函,42萬余筒子頁,1億6千萬字,內(nèi)容分為6匯編、32典、6117部。

一古典文化的集成《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是乾隆皇帝親自組織的中國歷史上一部規(guī)模最大的叢書。1772年開始,經(jīng)十年編成。叢書分經(jīng)、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據(jù)文津閣藏本,該書共收錄古籍3503種、79337卷、裝訂成三萬六千余冊,保存了豐富的文獻資料。

二極端皇權與文化專制科舉制

1明:科目繁多,程序復雜,大致可分為院試、鄉(xiāng)試、會試和殿試四級。

2清:程序較明復雜

3明清兩代科舉都以八股文取士。文字獄文字獄是指從文章、詩詞或書籍中摘取字句,通過望文生義、猜謎測字等方式,以羅織罪名或?qū)と∽镒C,并據(jù)以判罪。乾隆末年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把從文字中羅織罪名稱為“文字之獄”,嘉慶以后一般簡稱文字獄。三理學的嬗變明初是朱學的統(tǒng)治時期。明中葉是王學崛起和傳播階段,程朱理學日趨式微。陳獻章,“以自然為宗”,提倡“靜中養(yǎng)出端倪”的心學方法,和王學共同構(gòu)成明代心學的主要內(nèi)容。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筑室陽明洞,稱“陽明先生”。據(jù)《明儒學案》分析,其學以龍場悟道為界限,分前三變(“泛濫于詞章”、“遍讀考亭遺書”、“出入佛考”)和后三變(“以默坐澄心為學的”、“專提致良知三字”、“所編益熟,所得益化”)。其心學思想的主要論題有三: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理學的嬗變李贄,反對以孔子為家法,反對綱常名教。四啟蒙思想與乾嘉學派啟蒙思想

1顧炎武:反對空談,倡導實學。

2黃宗羲:抨擊專制政治,倡導民主思想。

3王夫之:批判王守仁和朱熹。乾嘉學派

1清代考據(jù)學,繼承了以考據(jù)和文字、訓詁見長的漢代經(jīng)古文字的傳統(tǒng),又稱漢學;以其學風樸實,亦稱樸學;考據(jù)學在乾嘉時最盛,故稱乾嘉考據(jù)學。四啟蒙思想與乾嘉學派興起原因:首先,考據(jù)學是對王陽明心學的反動。其次,清政府在政治上的高壓政策。再次,統(tǒng)治階層的倡導和鼓勵。最后,清初顧、黃、王等學者批判王氏的心學,倡導經(jīng)世之學,繼承宋、元、明考據(jù)學的傳統(tǒng),致力于經(jīng)史考證,開清代考據(jù)學之先河。分派

1吳派:擅長經(jīng)、史,表現(xiàn)出博祥的特點,宗漢而近于佞漢?;輻潱豆盼纳袝肌?;王鳴盛,《十七史商榷》;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四啟蒙思想與乾嘉學派

2皖派:擅長經(jīng)、子、小學,表現(xiàn)出專精的特點,不佞漢,宗古求是。戴震,《大戴禮記》、《聲韻考》等;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王念孫、王引之,《廣雅疏證》、《經(jīng)義述聞》等。

3浙東派:以史學為主。章學誠,《文史通義》、《校讎通義》等;崔述,《考信錄》。五耶穌會士來華及東西文化交流利瑪竇:傳播天主教和西學,順應中國禮俗,把傳教和儒學相結(jié)合。(徐光啟、李之藻)編譯書籍:《幾何原本》前六卷,《同文算指》,《坤輿萬國全圖》,《崇禎歷書》,醫(yī)學書籍等六鄭和下西洋鄭和七下西洋

1、1405-1407;2、1407-1409;3、1409-1411;4、1413-1415;5、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