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江蘇高考《生活與哲學》考點解讀
第一單元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考點1:哲學是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哲學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tǒng)一
1.哲學與世界觀的關系:
區(qū)別:①含義不同: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是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世界觀。世界觀是人們對整個世界以及人
與世界關系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②世界觀人人都有,哲學則需要通過系統(tǒng)的學習才能獲得。③世界觀可以自
發(fā)形成,具有零散、不自覺的特點,哲學必須通過自覺的學習才能獲得,具有系統(tǒng)化與理論化的特點。
聯系: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問,是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世界觀。哲學與世界觀都以整個世界為研究對象。
2.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
世界觀決定方法論,方法論體現世界觀。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tǒng)一
考點2:哲學與具體科學的關系
(1)區(qū)別:具體科學揭示的是白然、社會和思維某一具體領域的規(guī)律和奧秘;哲學是對個別規(guī)律和特性進行概
括和升華,從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guī)律。
(2)聯系:具體科學是哲學的基礎,具體科學的進步推動著哲學的發(fā)展。哲學為具體科學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
的指導。
提示與注意:
(1)哲學是世界觀,但世界觀不一定是哲學。哲學不是關于世界觀的科學。哲學并不都是科學的世界觀。(2)
哲學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統(tǒng)一,但哲學并不都是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3)認為哲學是“科學之科學”的主要錯
誤在于認為哲學可以取代具體科學。(4)哲學對具體科學的研究有指導作用,但并不都是促進作用。
考點3:哲學的基本問題及其兩方面的內容
基本問題: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也就是意識和物質的關系問題)。
兩個方面內容:
(1)思維和存在何者為本原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唯一標準。
(2)思維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問題,即思維能否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不同回答,是劃分可
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
考點4: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及其三種基本歷史形態(tài)
1.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世界的木原是物質,意識是派生的。先有物質后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
2.唯物主義的三種基本形態(tài)即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提示與注意:
(I)正確評價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與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堅持唯物主義的基本方向,本質上是正確的;古
代樸素唯物主義只是可貴的猜測,沒有科學依據,把世界本原的物質歸結為具體的物質形態(tài),把復雜問題簡單化
了;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把世界本原的物質歸結為自然科學意義上的原子,具有機械性與形而上學性;在社會
歷史觀上陷入唯心主義。
(2)不能認為唯物主義都是科學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唯物主義從本質上講是正確的,但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
才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考點5: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及其兩種基本形態(tài)
1.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
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意識,物質依賴于意識,不是物質決定意識,而是意識決定物質。
2.唯心主義的兩種基本形態(tài):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1)主觀唯心主義:把人的主觀精神夸大為唯一的實在,當成本原的東西,認為客觀事物與整個世界都依賴于
人的主觀精神。
主觀唯心主義主張的人的精神可以是人的目的、意志、感覺、經驗、心靈等。
(2)客觀唯心主義:把客觀精神看作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認為物質世界是客觀精神的外化和表現。
客觀唯心主義主張的客觀精神實體可以是上帝、理念、絕對精神等。
考點6: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階級基礎、自然科學基礎與理論來源
1.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階級基礎: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fā)展。
2.馬克思主義哲學產生的自然科學基礎:近代自然科學和偉大成就,以細胞學說、能量守恒與轉化定律、生物
進化論為代表。
3.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直接理論來源:德國古典哲學。主要是黑格爾哲學辯證法的''合理內核”與費爾巴哈哲學
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
考點7: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
(1)第一次在科學的基礎上實現了唯物主義與辯證法的有機統(tǒng)一;
(2)實現了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有機統(tǒng)一;
(3)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的科學性與革命性的統(tǒng)一。
馬克思主義哲學之所以是科學的,就在于它堅持了科學的實踐觀點,就在于它的全部理論都來自實踐,乂經
過實踐的反復檢驗。
考點8: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理論成果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中產生了毛澤東思想,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
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三大理論成果)。
第二單元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考點9:辯證唯物主義物質的概念、世界統(tǒng)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
1.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概念
物質是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
理解要領:(1)它概括了宇宙間一切客觀存在著的事物和現象的共同本質,而不是指某一種具體的物質形態(tài)。
(2)“不依賴于人的意識”指明了物質的客觀性。(3)“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指明了物質的可知性。(4)“客觀實
在”指明了物質的唯一特性。
2.世界的真正統(tǒng)?性在于它的物質性
(1)自然界是物質的。(2)人類社會是物質的。(3)人的意識是社會的產物。
結論:世界是物質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統(tǒng)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
考點10:運動的含義、物質與運動的關系、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
1.運動概念:指宇宙間一切事物、現象的變化和過程。
2.物質與運動的關系:物質與運動密切聯系、不可分割。
(1)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固有屬性和存在方式。
(2)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的承擔者。
反對兩種錯誤傾向:離開運動談物質——形而上學觀點;
物質談運動一唯心主義觀點。
3.絕對運動和相對靜止
(1)靜止主要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說事物在它發(fā)展的?定階段和?定時期,其根本性質沒有發(fā)生變化;:是
說物體相對于某參照系來說沒有發(fā)生某種運動,或者說物體在?定條件和范圍內沒有進行某種特殊的運動。
(2)運動與靜止的關系:運動是無條件的、永恒的和絕對的,靜止是有條件的、暫時的和相對的。靜止是運動
的一種特殊狀態(tài),是一種不顯著的運動。
(3)反對兩種錯誤傾向:①反對只承認靜止而否認運動的形而上學的不變論。②反對只承認絕對運動而否認相
對靜止的相對主義和詭辯論。
考點11:規(guī)律的含義、規(guī)律的客觀性與普遍性
1.規(guī)律的含義:規(guī)律是事物運動過程中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wěn)定的聯系。
2.規(guī)律的客觀性:規(guī)律是客觀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它既不能被創(chuàng)造、也不能被消滅。
規(guī)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的運動變化和發(fā)展都是有規(guī)律的。
3、規(guī)律的客觀性與普遍性要求我們尊重規(guī)律,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
考點12: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
從意識的產生看,意識是物質世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
1.意識是自然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
2.意識是社會發(fā)展的產物。
考點13: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從意識的生理基礎看,意識是人腦的機能。
(1)人腦是高度發(fā)達的物質系統(tǒng),是意識活動的物質器官,是產生意識的生理基礎。
提示與注意:
有了人腦,不一定就會產生意識。認為意識是人腦的產物、意識源于人腦的觀點是錯誤的。人腦只是產生意
識的物質基礎,要產生意識,除了要有人腦,還必須要在社會實踐中,通過實踐使客觀存在作用于人腦:
考點14:意識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從意識的內容看,它是客觀存在的反映。
提示與注意:
(1)意識的本質:意識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
(2)意識的形式是主觀的,而內容則是客觀的。
(3)無論是正確的意識還是錯誤的意識,都是人腦對客觀存在的反映。正確意識與錯誤意識的區(qū)別不在于
是否對客觀存在作出了反映,而在于作出了什么樣(什么性質)的反映,即如實反映或歪曲反映的區(qū)別。
考點15:物質是本原的,意識是派生的,物質決定意識
物質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識而存在的,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物質決定意識。這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fā),
實事求是。
考點16:意識的能動作用
意識的能動作用有兩方面的表現:
(1)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意識能動作用的第一個表現)
①意識活動具有目的性和計劃性。
②意識活動具有主動創(chuàng)造性和自覺選擇性。
③意識活動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是人能夠認識世界的重要條件。世界上沒有不可認識之物,只有尚未認識之物。
(2)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意識能動作用的第二個表現)
①意識對改造客觀世界有指導作用。正確的意識促進與推動客觀事物的發(fā)展,錯誤的意識阻礙與破壞客觀事
物的發(fā)展。
②意識對于人體生理活動有調節(jié)利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奮發(fā);萎靡的精神,會使人
悲觀、消沉、喪失斗志。
意識能動作用的方法論要求:重視意識的作用,重視精神的力量,自覺樹立正確的意識,克服錯誤的意識。
提示與說明:
考點17:尊重客觀規(guī)律與發(fā)揮主觀能動性
1.規(guī)律及其客觀性(參見前述考點11)
2.尊重客觀規(guī)律與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關系:尊重規(guī)律是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基礎和前提,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必須以
尊重客觀規(guī)律為基礎。
方法論要求:既要尊重客觀規(guī)律,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又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去認識和利用規(guī)律,為人
類造福。
(1)規(guī)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guī)律,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而不能違背規(guī)律。違背規(guī)律就會受
到規(guī)律的懲罰。
(2)人可以在認識和把握規(guī)律的基礎上,根據規(guī)律發(fā)揮作用的條件和形式利用規(guī)律,改造客觀世界,造福于
人類。
考點18: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
1.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的含義:我們做事情要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guī)律,從客觀存在的事物出發(fā),經過
調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規(guī)律性,以此作為我們行動的依據。
哲學依據:物質決定意識;規(guī)律是客觀的普遍的。
2.為什么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
(1)這是我們做好各種事情的基本要求。
(2)這是無產階級政黨制定和執(zhí)行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和依據。
3.怎樣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
(1)要求我們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不斷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求真務實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
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真理。
(2)要求我們把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guī)律結合起來,把高度的革命熱情同嚴謹踏實的科學態(tài)度結合起
來。
(3)既要反對夸大意識能動作用的唯意志主義,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安于現狀、因循守舊、無所作
為的思想。
考點19:實踐的含義和特點
1.實踐的含義: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
它有兩層基本的含義:其一,凡是實踐都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物質性活動;其二,實踐是一
種直接現實性活動,它可以把人們頭腦中的觀念的存在變?yōu)楝F實的存在.
2.實踐的特點(基本特征)
(1)客觀物質性。實踐的構成要素具有客觀性。實踐的主體、對象和手段都是客觀的。
(2)主觀能動性。實踐是有目的、有意識的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
(3)社會歷史性。實踐的主體人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的。實踐活動是歷史發(fā)展著的。實踐的內容、形式、
規(guī)模和水平受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
考點20: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1.怎樣理解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2)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動力。(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4)實踐
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
2.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實踐決定認識,認識對實踐具有能動的反作用。
認識對實踐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包括科學認識對實踐發(fā)展的促進作用與錯誤認識對實踐發(fā)展的阻礙作用兩種
表現(或兩種性質)。
考點21:真理的含義和真理的客觀性、具體性、條件性
1.真理的含義:真理是標志主觀同客觀相符合的哲學范疇,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guī)律的正確反映。
2.真理的客觀性:真理所反映的內容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性是真理的最基本的屬性。
真理的客觀性要求人們尊重真理、崇尚真理。嚴格區(qū)分真理與謬誤,堅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3.真理的具體性:任何真理都是相對于特定的過程來說的,都是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
4.真理的有條件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適用的條件和范圍,如果超出了這個條件和范圍,真理就會變成謬誤。
真理的條件性和具體性要求人們堅持認識與實踐、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要求人們正確對待錯誤。
真理與謬誤是相伴而行的。在人們探索真理的過程中,錯誤是難免的。犯錯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確對待
錯誤。
考點22:認識的反復性、無限性和上升性
1.認識的反復性:人類追求真理的過程并不是?帆風順的。認識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
2.認識的無限性
人類認識是無限發(fā)展的。追求真理是一個永無休止的過程。
3.認識的上升性
認識運動的反復性和無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種圓圈式的循環(huán)運動,相反,從實踐到認識、從認識到實踐的
循環(huán)是一種波浪式的前進或螺旋式的上升。
4.認識運動的反復性和無限性上升性的方法論意義:
在實踐中認識和發(fā)現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真理,是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第三單元思想方法與創(chuàng)新意識
考點23:聯系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一個總特征
唯物辯證法的兩個總特征:聯系和發(fā)展是唯物辯證法的兩個總特征。
考點24:聯系的含義和聯系的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
1.聯系的含義:聯系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
2.聯系的普遍性:
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與周圍其他事物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系;每一事物內部的各個部分、要素之間是相
互聯系的;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其中沒有一個事物是孤立的。
方法論:要用聯系的觀點看問題,反對孤立看問題的形而上學。
3.聯系的客觀性:
原理:聯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得意志為轉移。
自在事物的聯系和人為事物的聯系(從事物的聯系和實踐的關系來說),二者都獨立于人的意識之外,不以
人的意志為轉移。
方法論:聯系的客觀性要求我們要從事物固有的聯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觀隨意性。聯系是客觀的,并不意
味著人對事物的聯系無能為力。人可以根據事物固有的聯系,改變事物的狀態(tài),建立.新的聯系。
4.聯系的多樣性:
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萬別,事物的聯系也是多種多樣的。方法論:聯系多樣性要求我們注意分析和把握
事物存在和發(fā)展的各種條件。堅持做到一切以時間地點和條件為轉移。
考點25: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及其指導意義
1.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
(1)區(qū)別:①二者的內涵不同;整體是事物的全局和發(fā)展的全過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發(fā)展的各個階段。
②地位不同:整體居于主導地位,統(tǒng)率著部分;③功能不同,這又有兩種情形:當部分以合理的結構形成整體時,
整體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體的功能就大于各個部分功能之和;當部分以欠佳的結構形成整體時,就會損害整體
功能的發(fā)揮。
(2)聯系:①二者不可分割:整體有部分構成,沒有部分就無所謂整體;部分是整體中的部分,沒有整體就
無所謂部分。②二者相互影響:整體的性能狀態(tài)及變化會影響到部分的性能狀態(tài)及其變化;反之,部分也制約整
體,甚至在?定條件下,關鍵部分的性能會對整體的性能狀態(tài)起決定作用。
2.整體與部分的辯證關系的指導意義(方法論意義)
①要求我們辦事情樹立整體觀念和全局思想,從整體著眼,尋求最優(yōu)目標;(依據:整體居于主導地位,統(tǒng)
率著部分)
②搞好局部,使整體功能得到最大的發(fā)揮。(依據:部分制約整體,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關鍵部分的性能會
對整體的性能狀態(tài)起決定作用。)
考點26:發(fā)展是唯物辯證法的又一個總特征
唯物辯證法的兩個總特征:聯系和發(fā)展是唯物辯證法的兩個總特征。
考點27,發(fā)展的實質
發(fā)展的實質:發(fā)展是事物的前進和上升,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
注意:發(fā)展是一種運動和變化,但并非任何運動變化都是發(fā)展。
考點28:事物的發(fā)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1.原理:發(fā)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產生,舊事物滅亡。事物的發(fā)展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進性與曲折
性的統(tǒng)?是事物發(fā)展的途徑。
方法論:我們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對未來充滿信心,鼓勵、支持、保護新事物,促使其成長壯大。又要
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不斷克服前進道路I:的各種困難,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驗。
考點29:量變與質變的含義,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及其指導意義
1.量變與質變的含義:
量變:指事物數量的增減、場所的變更,是一種漸進的、不顯著的變化。
質變:指事物根本性質的變化,是事物由?種質態(tài)向另一?種質態(tài)的E躍,是種根本的、顯著的變化。
2.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
(1)事物的發(fā)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
(2)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時必然引起質變,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3)事物的發(fā)展就是這樣由量變到質變,又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huán)往復,不斷前進。
3.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系的指導意義(方法論意義):
(1)積極做好量的積累,為實現事物的質變創(chuàng)造條件\(依據:事物的發(fā)展總是從量變開始,量變是質變的
必要準備)
(2)耍果斷地抓住時機,促成質變,實現事物的飛躍和發(fā)展。(依據: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
考點30:矛盾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觀點
矛盾規(guī)律即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矛盾分析法,
是我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考點31:矛盾的含義、矛盾同一性與斗爭性的含義
1.矛盾的含義:矛盾是反映事物內部對立和統(tǒng)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簡言之,矛盾就是對立統(tǒng)一。
2.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結的屬性和趨勢。
矛盾的同一性有兩方面的含義:
(I)矛盾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
(2)矛盾雙方相互貫通,即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3.矛盾的斗爭性:指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的屬性。它體現著對立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
考點3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及其指導意義
1.矛盾的普遍性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貫
穿于每一事物發(fā)展過程的始終,每一事物從產生到滅亡都存在著自始至終的矛盾運動,即時時有矛盾。
方法論: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①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積極尋找
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②要用全面地、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
2.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
方法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及其指導意義
原理: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聯結。?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出來,沒有
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沒有的。
②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在一定場合(或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方法論:①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地,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建設中國特色的社
會主義。②“試點”的工作方法,“解剖麻雀”、“一般號召與個別指導相結合”的工作方法等的哲學依據、
考點3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義及其辯證關系、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義及其辯證關系,堅持兩點
論和重點論的統(tǒng)一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義及其辯證關系
(1)含義:主要矛盾:在復雜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處于支配地位、對事物的發(fā)展起決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
在復雜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處于從屬地位、對事物發(fā)展不起決定作用的矛盾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辯證關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
(3)方法論: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點、抓中心、抓關鍵;同時,不忽視次要矛盾的解決。
2.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義及其辯證關系
(1)含義:矛盾主要方面:在同一矛盾雙方中處于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矛盾次要方面:在同一
矛盾雙方中處了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導作用的矛盾方面。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關系是對立統(tǒng)一的。他們相互排斥,
又相互依賴,在一定條件卜.可以相互轉化。事物的性質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guī)定的。
(3)方法論: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重視主流;但又不忽視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3.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tǒng)'
(1)哲學依據: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辯證關系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辯證關系原理。
(2)兩點論與重點論含義:①堅持兩點論,就是在認識復雜事物的發(fā)展過程時,既??吹街饕?,又要看到
次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②堅持重點論就是在認識
復雜事物的發(fā)展過程時,要著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認識某一矛盾時要著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3)兩點與重點的辯證關系:兩點論是有重點的兩點論;重點論是看到兩點中的重點論。
(4)方法論要求: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結合的方法,反對形而上學的?點論與均衡論。
(2)區(qū)分主要矛盾與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一個難點,請參照下表弄清二者的區(qū)別與聯系。
關系主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
區(qū)別外延主要矛盾就是復雜事物中所包含的“諸多矛盾的主要方面就“統(tǒng)一矛盾”的雙
矛盾”相互比較而言。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方比較而言,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i
個,而次要矛盾則可有多個個,而次要方面也只有一格
內涵主、次矛盾將的是“矛盾體”,可以稱“一矛盾的主次方面講的是“矛盾側面”,
個”或“一種”。正因為主、次矛盾都是所以,只能叫“一方”或“方面”
“矛盾體”,其內部都包含著矛盾雙方,所
以主次矛盾都有各自的矛盾的主次方面
作用主要矛盾決定事物發(fā)展的進程,其原因是主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事物性質,其原因
要矛盾處于支配地位、起支配作用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力量上面超過矛
盾點額次要方面,在地位上支配著矛盾
的次要方面
方法論主、次矛盾關系的原理,要求做工作要抓重矛盾主次方面關系原理,要求看問題要
點、抓關鍵、抓中心,但有不忽視?般。把握病根制和主:流,但又不忽視支流
實踐方判斷主要矛盾的字眼“重點”“中“主流”“方向”“大局”“性
面心”“關鍵”“突破口”質”“主體”“實質”“九個指
頭,,,,優(yōu)勢,,
聯系①都是將矛盾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問題,都是矛盾特殊性的兩種情形。
②都是重點論所耍把握的重點
③主要矛盾中也存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兩者是整體和部分的關系,而事物的性質主要
由主要矛盾的主耍方面決定。
考點34: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含義:
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導下,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
2.哲學依據: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
地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原則,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3.重要性(為什么):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解決矛
盾的關鍵。
考點35:辯證否定的含義及實質
1.辯證否定的含義:
辯證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發(fā)展自己。
辯證的否定,是事物發(fā)展的環(huán)節(jié)。它是實現新事物產生和促使舊事物滅亡的根本途徑。辯證的否定,是事
物聯系的環(huán)節(jié)。新事物產生于舊事物之中,它總是汲取、保留、改造舊事物中的積極因素作為白己存在和發(fā)展的
基礎。
2.辯證否定的實質:“揚棄”。
辯證的否定,既不是肯定?切,也不是否定?切;而是既肯定乂否定,既保留乂克服:克服的是舊事物中的
過時、消極的內容,保留的是舊事物中的積極、合理的因素。
反對形而上學否定觀:既反對認為否定是由外力引起的,又反對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學觀
點。
考點36:堅持辯證的否定觀,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
1.創(chuàng)新的哲學依據:
唯物論依據:意識的能動作用;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guī)律的統(tǒng)
辯證法依據:事物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辯證的否定觀;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認識論依據:認識具有反復性、無限性、上升性。
歷史唯物主義依據: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對社會存在有能動作用。
2.方法論:
①辯證的否定觀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要尊重書本,尊重權威,但不迷信。
要立足實踐,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②辯證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維要求我們密切關注變化發(fā)展著的實際,敢于突破與實際不相符合的成規(guī)陳
說,敢于破除落后觀念;注重研究新情況,善于提出新問題,敢于尋找新思路,確立新觀念。
考點37:創(chuàng)新的社會作用
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創(chuàng)新是時代的
引擎,是社會發(fā)展的動力。
主要表現:
(1)創(chuàng)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2)創(chuàng)新能夠推動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3)創(chuàng)新能夠推動人類
思維和文化的發(fā)展。
第四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考點38: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1.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含義:
社會存在:是指社會生活中的物質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內容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社會意識:是指社會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類社會中各種精神生活現象的總稱,它既包括各種不同的風俗習
慣和社會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學、藝術、宗教、哲學等各種不同的社會意識形式。
2.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1)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
(2)社會存在的變化發(fā)展決定著社會意識的變化發(fā)展。
3.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
(1)從根本上說,社會意識隨著社會存在的變化發(fā)展而變化發(fā)展,但它有時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會先于社
會存在而變化發(fā)展。
(2)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①落后的社會意識阻礙社會的發(fā)展;②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地預見社會
發(fā)展的方向和趨勢,對社會發(fā)展起積極的推動作用。
考點39: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的規(guī)律
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fā)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
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fā)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fā)展起推動作用;當生產
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fā)展起阻礙作用。(提示: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應包括生產關系落后
于生產力、生產關系超越于生產力)
拓展與說明:
(1)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tǒng)一。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
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決定著社會形態(tài)的變革和更替。從一定意義上說,人類的歷史就是生產發(fā)展的歷史。
人們所需要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都離不開生產,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物質基礎。
(2)生產力包括人與物兩方面的要素,勞動者是生產力中人的要素,是生產力要素中的決定性因素;物的
要素指生產資料,包括生產工具與勞動對象。生產工具的水平是生產力水平的標志,勞動對象的范圍與規(guī)模是生
產力水平的重要尺度。生產關系是生產活動中人與人的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生產活動中人與人的相互關
系以及產品的分配制度與方式等內容,其中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
考點40: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的規(guī)律
1.含義:
經濟基礎:指生產關系的總和。
上層建筑:指?定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以及該社會的各種思想觀點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
2.辯證關系: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
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會阻礙經濟
基礎的發(fā)展和變革。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會促進生產力的發(fā)展,推動社會進步;當它為落后
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fā)展,阻礙社會前進。
考點41:理解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的特點、我國社會主義改革的性質和根本目的
1.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
2.社會主義基本矛盾的特點:
社會主義條件"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梢酝ㄟ^社會主義的
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
3.我國社會主義改革的性質和根本目的:
改革的性質: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fā)展。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fā)展。
改革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
提示與注意:
(I)區(qū)分我國的基本矛盾與主要矛盾:我國現階段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
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2)改革是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
—,社會歷史的主體
考點42: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
1.人民群眾的含義:人民群眾是指一切對社會歷史起推動作用的人們,既包括普通個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歷史時期,人民群眾具有不同的內涵,但不論怎樣變化,
勞動群眾都是人民群眾的主體部分。
我國現階段人民群眾的范圍。在我國現階段,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
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tǒng)的愛國者,都屬于人民群眾的范圍。
2.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原理內容)
第一,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
(1)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生產的主體。
(2)人民群眾的生產活動是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礎。從事物質資料生產、推動物質生產發(fā)展的人民群眾,是
推動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決定力量。
第二,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
(1)人民群眾的生活和實踐是一切精神財富形成和發(fā)展的源泉。
(2)人民群眾的實踐為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
(3)人民群眾還直接創(chuàng)造了豐碩的社會精神財富。
第三,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考點43: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
1.群眾觀點:
(1)群眾觀點的基本內容:相信群眾,服務群眾,對人民負責,向人民學習。
(2)群眾觀點的要求: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實現好、維護好、
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是我們一切工作的根本出發(fā)點。
2.群眾路線:
(1)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切為了群眾,?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2)群眾路線的地位:它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
(3)堅持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的實踐意義:它是我們黨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成功建設中國
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
提示與說明:
堅持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最直接的理論依據是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其他如:實
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等。
考點44:哲學意義上的價值
哲學意義上的價值是一事物對主體的積極意義,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屬性和功能。這里的
“事物”,既包括物質現象,也包括精神現象。它們對主體的積極意義,就是哲學上的價值。
考點45:人的價值的內涵與評價
1.內涵:
人的價值就在于創(chuàng)造價值,就在于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即通過自己的活動滿足自己所屬的社會、他人以及
自己的需要。
人的價值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社會價值),二是社會對個人的承認與滿足(自
我價值)。
2.人的價值的評價。對一個人的價值評價主要看他的貢獻。
考點46: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1.價值觀:價值觀是人們對事物價值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2.價值觀的導向作用:
價值觀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對人們的行為具有重要的驅動、制約和導向作用。
尋找正確的價值觀就是尋找人生的真諦。
(1)價值觀對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動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2)價值觀對人生道路的選擇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
價值觀的導向作用要求人們(方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2030年中國硅膠及硅膠制品市場運營狀況及投資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年中國真空保溫杯行業(yè)運行現狀及投資發(fā)展前景預測報告
- 2025年安徽省建筑安全員-A證考試題庫附答案
- 泰山科技學院《VI設計》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1情報學情報檢索學試題
- 吉林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納米材料制備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4-2025學年天津市濱海新區(qū)田家炳中學高一上學期12月月考歷史試卷
- 汝州職業(yè)技術學院《通信原理與通信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5青海省建筑安全員C證考試題庫
- 天津師范大學津沽學院《招聘與甄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化妝品穩(wěn)定性試驗規(guī)范》
- 《社區(qū)康復》課件-第四章 腦血管疾病患者的社區(qū)康復實踐
- 生活化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實踐 論文
- 2024年江蘇農林職業(yè)技術學院高職單招(英語/數學/語文)筆試歷年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腰脊神經后支痛課件
- 《商務數據分析》 課件 項目一 商務數據分析認知
- 加強鍛煉預防疾病主題
- 心衰合并胸腔積液的護理Ppt
- 2023學年、2024學年臨平區(qū)公辦學校校方責任險投保采購項目招標文件
- 物流風險管理與應對策略
- 2024家政行業(yè)現狀分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