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學名詞解釋_第1頁
中醫(yī)學名詞解釋_第2頁
中醫(yī)學名詞解釋_第3頁
中醫(yī)學名詞解釋_第4頁
中醫(yī)學名詞解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整體觀念:人體自身的完整性和機體內外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性的思想

2.證:機體在疾病發(fā)展過程中某一階段或某一類型的病理概括

3.辨證:將四診所收集來的資料.癥狀和體征,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通過分析和綜合,

辨識疾病的原因.性質.部位及正邪之間的關系等,然后概括為某種性質證的過程。

4.論治:根據(jù)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原則和方法,實施治療的過程。

2.1.陰陽:是對自然界相關事物或現(xiàn)象對立雙方屬性的總概括。

2.陽勝:多指陽邪偏勝,故表現(xiàn)為一派陽熱亢盛的臨床癥狀。

3.陰勝:多指陰邪偏勝,故表現(xiàn)為一派陰寒至盛的臨床癥狀。

4.陽虛則外寒:因為陽虛,溫煦功能低下,不能制約陰寒即出現(xiàn)的虛寒征象。

5.陰虛則內熱:由于陰虛,無力制約陽熱而出現(xiàn)的虛熱征象。

6.陰陽互損:一是陰陽偏勝傷及對方;二是指人體內正氣(陰陽二氣)的任何一方出

現(xiàn)了虛損不足,招致對方受損傷的病理現(xiàn)象。

7.實則瀉之:陰或陽的一方偏勝、亢奮,尚未損及對方時,此為實證,當損其有余。

8.虛則補之:陰或陽的方偏衰或陰陽俱損時,此即虛證,應補其不足。

9.陽虛外寒:若陽虛不能制陰而導致陰相對偏盛的虛寒證,即“陽虛外寒

10.陰病治陽:治宜補陽以制陰,若陽虛不能制陰而導致陰相對偏盛的虛寒證,此即“陰

病治陽

11.陰虛內熱:若陰虛不能制陽而導致陽相對偏盛的虛熱證,即“陰虛內熱

12.陽病治陰:若陰虛不能制陽而導致陽相對偏盛的虛熱證,治宜補陰以制陽,此即“陽

病治陰

13.五行制化:制,是制約、克制的意思:化,是生化、變化的意思。五行制化是指五

行之間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協(xié)調配合關系。五行制化實質上就是五行相生與

相克關系的正常聯(lián)系。

14.相乘:乘,即乘虛侵襲。相乘是指五行之間相克太過的異常變化。其次序與相克同,

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金乘木。

15.平肝和胃法:又稱調理肝脾法。指通過抑肝、平肝,佐以和胃健脾等法以治療肝氣

犯胃、肝旺脾虛等證。

16.母病及子:指病變由母臟累及到子臟。

17.子病及母:即病變由子臟波及到母臟。

18.滋腎養(yǎng)肝法:又稱滋補肝腎法。指通過滋腎陰以養(yǎng)肝陰的方法。

19.相侮:侮,即欺侮,有恃強凌弱之意。相侮是指五行之間反向克制的異常變化。又

稱反克、反侮。其次序與相克相反,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3.1.臟腑:是內臟的總稱,按其生理功能特點,可分為臟、腑、奇恒之腑。

2.宣發(fā):是指肺氣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

3.肅降:是指肺氣向下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潔凈的作用。

4.肺朝百脈: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過百脈會聚于肺,經(jīng)肺的呼吸,進行體內外清濁之

氣的交換,然后再將富含清氣的血液通過百脈輸送到全身。

5.腎陰:對機體各個臟腑組織器官具有滋養(yǎng)、濡潤作用。腎陰到達全身的臟腑組織器

官,則轉變?yōu)樵撆K腑組織器官之陰。

6.腎陽:對機體各個臟腑組織器官起著推動和溫煦作用,腎陽到達全身的臟腑組織器

官,則轉化為該臟腑組織器官之陽。

7.泌別清濁:泌,即分泌;別,即分別。清,指水谷精微;濁,指食物糟粕。它是指

小腸將經(jīng)過消化后的飲食物,分為水谷精微和食物殘渣兩部分;一是將水谷精微吸收,

在經(jīng)脾運化輸送到全身;二是把食物殘渣下送大腸。

8.受納:是接受和容納的意思。

9.腐熟:是飲食物經(jīng)過胃的初步消化,變成食糜的意思。

10.奇恒之腑:奇恒之腑多為中空有腔的臟器,形類似于“腑”而不同于六腑,其生理功

能“藏而不瀉”,類似于臟,故稱為奇恒之腑。

11.氣:作為一個醫(yī)學概念指人體之氣,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物質。

氣既是人體賴以生存的具體物質,又是人體臟腑組織功能活動的總稱。12、元氣:又名

“原氣”、“真氣”,是人體最基本、最重要的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

13.宗氣:是積于胸中之氣,屬后天之氣的范疇。由肺從自然界吸入的清氣和脾胃從飲

食物中運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氣相互結合化生而成。

14.營氣:是行于脈中而具有營養(yǎng)作用之氣.

15.衛(wèi)氣:是具有防御作用而行于脈外之氣。

16.津液:是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性質較清稀的稱為津;性質較稠厚的稱為液。

二者之間可以相互轉化。

17.肝腎同源:肝藏血,腎藏精。由于精和血之間存在著相互轉化關系,腎中精氣充盈,

則肝有所養(yǎng),血有所充,故稱“肝腎同源”。

18.孤腑:是指三焦。人體五臟六腑之中,惟三焦最大,無以匹配,故稱之為孤腑。

19.中精之腑:是指膽,膽汁由肝產(chǎn)生,貯存于膽,為清凈精微之液,故稱“膽者,中

精之腑“。

20.汗為心之液:由于汗為津液所化生,血與津液同出一源,而血又為心所主,故有“汗

為心之液”之說,又稱“汗血同源”。

4.1.病因:泛指引起人體發(fā)生疾病的原因

2.六淫:是指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病邪的統(tǒng)稱

3.六氣:是指風、寒、暑、濕、燥、火自然界六種氣候

4.傷寒:寒邪傷及肌表,郁遏衛(wèi)陽者

5.中寒:寒邪直中于里,傷及臟腑陽氣者

6.疣氣:是指具有強烈傳染性的一類外邪

7.七情:人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活動

8.痰飲:機體水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chǎn)物,清稀者稱飲,稠濁者稱痰

9.瘀血:血液停滯,包括離經(jīng)之血積存體內,或或血運不暢阻滯于經(jīng)脈及臟腑內的血

10.實證:邪氣亢盛所表現(xiàn)的證候

11.虛證:正氣不足表現(xiàn)的證候

12.氣滯:氣機郁滯而流通不暢的病理狀態(tài)

13.氣逆:氣的上升過度,或下降不及,而致臟腑之氣逆上的病理狀態(tài)

14.氣陷:在氣虛的情況下,以氣的上升不及和升舉無力為主要特征的病理狀態(tài)

5.1.四診:是指中醫(yī)診察和收集疾病有關資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聞、問、切四

法。2.四診合參:指診察疾病時?,將望、聞、問、切四診所收集的資料全面結合分析,

為準確判斷病證提供依據(jù)。3.畏寒:自覺怕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采取保暖措施,

身體發(fā)冷的感覺可以緩解的表現(xiàn)。4.澹語:神志不清,語無倫次,語意數(shù)變,聲音高

亢,多為熱擾心神之實證。5.鄭聲:神志不清,聲音細微,語多重復,時斷時續(xù),為

心氣大傷,精神散亂之虛證。

6.獨語:喃喃自語,喋喋不休,逢人則止,屬心氣不足之虛證,或痰氣郁結、清竅阻

蔽所致。

7.狂語:精神錯亂,語無倫次,狂躁妄言,不避親疏,多為痰火擾心。

8.言騫:舌強語騫,言語不清,多因風痰阻絡,為中風先兆或中風后遺癥。

9.戰(zhàn)汗:先惡寒戰(zhàn)栗,繼而全身大汗者,多見于急性熱病正邪劇烈交爭,為疾病之轉

折點。

10.盜汗:睡時汗出,醒則汗止者,多屬陰虛內熱。

11.壯熱:高熱不退,感覺躁熱難受,體溫升高明顯,身熱灼手,或伴有惡熱煩渴的表

現(xiàn),多因里熱熾盛。

12.太息:時發(fā)長吁短嘆,以呼氣為主,多為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所致。13.潮熱:按

時發(fā)熱,或按時熱甚,發(fā)熱盛衰起伏有定時,猶如潮汛的表現(xiàn)。包括午后潮熱、日晡潮

熱等。

14.呃逆:氣逆于上,自咽喉出,其聲呃呃,不能自主,俗稱“打呃”。

15.惡寒:感覺怕冷,雖加衣覆被,采取保暖措施,身體發(fā)冷的感覺仍不能緩解的表現(xiàn).

1.臟腑辨證:是根據(jù)臟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現(xiàn),結合八綱,病因,氣血等理論,通

過四診收集病情資料,對疾病的證候進行分析和歸納,借以推究其病機,判斷病位,

病性以及正邪盛衰狀況的一種辨證方法。

2.里證:是指病變部位在內,臟腑氣血功能失調所反映的證候。

3.熱證:是感受熱邪,或機體陽盛,陰虛所表現(xiàn)的證候。

4.心脾兩虛證:指心血不足,脾氣虛弱,以心悸、失眠、食少納呆、便澹為主要表現(xiàn)

的虛弱證候。

5.肝脾不調證:指肝失疏泄,脾失健運,以胸脅漲滿竄痛、納呆、腹痛腸鳴、便滴不

爽為主要表現(xiàn)的證候。1.治則:即治療疾病的總原則。

2.治法:是治療疾病的基本方法,即是治則的具體化。

3.反治:是逆其證候性質而治的一種常用治療法則,又稱“逆治”。

4.正治:是順從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種治療法則,又稱“從治”。

5.同病異治:指同一種疾病,由于病情的發(fā)展和病機的變化,以及邪正消長的差異,

機體的反應性不同,治療上應根據(jù)其具體情況,運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療。

6.異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發(fā)展過程中,會出現(xiàn)相同的病機變化或同一性

質的證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療。

7.急則治其標:臨證中出現(xiàn)發(fā)熱、中滿、大小便不利等較急重病情時,不論其本為何,

均應先治其標證,待急重癥狀穩(wěn)定后,再治其本證。

8.緩則治其本:對于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復期者,如肺瘠咳嗽、熱病傷陰等證,雖見有

其標證,如咳嗽等,亦應針對其肺腎陰虛之本來加以治療。

9.熱因熱用:是以熱治熱,即用熱性藥治療具有假熱癥狀的病證。

10.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藥治療具有假寒癥狀的病證。

11.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藥治療具有實性通泄癥狀的病證。

12.塞因塞用:是以補開塞,即用補益藥治療具有閉塞不通癥狀的病證。.中藥:凡是

以中醫(yī)傳統(tǒng)理論為指導,進行采收、加工、炮制、制劑以利于臨床應用的藥物稱中藥。

2.配伍:根據(jù)病情和辨證,有選擇地將兩種或兩種以上藥物組合在一起應用叫配伍。

3.武火:使溫度上升及水液蒸發(fā)迅速的火候,稱武火。

4.文火:使溫度上升及水液蒸發(fā)緩慢的火候,稱文火。

5.歸經(jīng):藥物對某經(jīng)或某幾經(jīng)發(fā)生明顯作用,而對其他經(jīng)作用較少,甚至無作用,這

種對機體某部分的選擇性作用稱歸經(jīng)。

6.四氣:是指藥物具有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藥性,又稱四性。

7.五味:是指藥物具有辛、甘、苦、酸、咸五種不同滋味,藥味不同則作用不同。

8.中藥七情:中藥的“七情”是指單行、相須、相使、相畏、相殺、相惡、相反這七種

中藥配伍關系。

9.單行:用一味藥治療疾病謂單行。

10.相須:兩種性能、功效相同或近似的藥物合用,以增強療效的一種配伍方法叫相須。

11.相使:兩種藥合用,一種藥物為主,另一種藥物為輔,輔藥可以提高主藥功效的配

伍方法謂相使。相畏:一種藥物的毒副作用,被另一種藥物所抑制,使其毒副作用減輕

或消失的配伍方法稱相畏。

13.相殺:一種藥物能夠消除另一種藥物毒副作用的配伍叫相殺。

14.相惡:一種藥物能破壞另一種藥物的功效,使其作用減弱,甚至消失的一種配伍謂

相惡。

15.相反:兩種藥物配伍應用后,產(chǎn)生毒性反應或副作用,即謂之相反。

16.解表藥:凡具有發(fā)散功效,以發(fā)散表邪為主要作用,解除表證的藥物稱解表藥。

17.辛溫解表藥:又稱發(fā)散風寒藥,這類藥物大多味辛性溫,辛能散,溫能通,故發(fā)汗

作用強,適用于外感風寒表證。

18.辛涼解表藥:又稱發(fā)散風熱藥,這類藥物大多味辛性涼,發(fā)汗解表作用緩和,主要

適用于外感風熱表證。

19.祛風濕藥:凡具有祛風除濕功效,以祛除風濕為主要作用,治療風濕痹證的藥物稱

祛風濕藥。

20.祛濕藥:凡具祛濕功效,以祛除濕邪為主要作用,治療水濕停聚的藥物稱祛濕藥。

21.化濕燥濕藥:凡具化濕運脾功效,以化濕燥濕、強健脾胃為主要作用,治療濕阻中

焦的藥物稱化濕燥濕藥。

22.利水滲濕藥:凡具利水滲濕功效,以利水滲濕、通利小便為主要作用,治療水濕停

聚的藥物稱利水滲濕藥。

23.清熱利濕藥:凡具清熱利濕功效,以清利濕熱為主要作用,治療濕熱證的藥物稱清

熱利濕藥。清熱藥:凡具清熱功效,以清除里熱為主要作用,主治熱性病證的藥物稱清

熱藥。

25.清熱瀉火藥:凡具有清熱瀉火功效,以清熱瀉火為主要作用,治療氣分實熱證的藥

物稱為清熱瀉火藥。

26.清熱解毒藥:凡具有清熱解毒功效,以清熱解毒為主要作用,治療各種熱毒和火毒

證的藥物稱為清熱解毒藥。

27.清熱涼血藥:凡具清熱涼血功效,以清熱涼血為主要作用,清營分、血分熱的藥物

稱清熱涼血藥。

28.清熱燥濕藥:凡具清熱燥濕功效,以清熱燥濕為主要作用,治療濕熱內蘊或濕邪化

熱的藥物稱清熱燥濕藥。

29.清熱解暑藥:凡具有清熱解暑功效,以清熱解暑為主要作用,清解暑熱或暑濕證的

藥物稱為清熱解暑藥。

30.清熱明目藥:凡具有清熱明目功效,以清熱明目為主要作用,治療目赤腫痛及目暗

不明的藥物稱為清熱明目藥。

31.清虛熱藥:凡具有清虛熱功效,以清虛熱為主要作用,治療虛熱病證的藥物稱為清

虛熱藥。

32.消導藥:凡具消食導滯功效,以消除胃腸積滯,促進消化為主要作用,治療飲食積

滯的藥物稱消導藥。

33.瀉下藥:凡具瀉下通便功效,以促進排便為主要作用,治療胃腸積滯、水腫、停飲

的藥物稱瀉下藥。攻下藥:味苦性寒,具有較強的清熱瀉火及瀉下通便作用的藥物稱為

攻下藥,主要適用于熱結便秘及火熱上炎之里實熱證。

35.潤下藥:多為植物種仁,富含油脂,具有潤燥滑腸作用,使大便易于排出的藥物稱

為潤下藥,主要適用于年老津枯、產(chǎn)后血虛、熱病傷津及失血等所致的腸燥津枯便秘。

36.逐水藥:該類藥物瀉下作用峻猛,能引起劇烈腹瀉,使體內積液從大便排出,部分

藥物兼有利尿作用故稱逐水藥。

37.祛痰藥:凡具有祛痰功效,以祛除痰涎為主要作用,治療咯痰不暢的藥物稱祛痰藥。

38.止咳平喘藥:凡具宣肺祛痰、潤肺止咳、下氣平喘功效,以止咳平喘為主要作用,

治療咳嗽氣喘的藥物稱止咳平喘藥。

39.清化熱痰藥:凡具有清熱化痰功效,以清化熱痰為主要作用,治療痰熱證的藥物,

稱為清化熱痰藥。

40.溫化寒痰藥:凡具有溫化寒痰功效,以溫肺化痰或燥濕化痰為主要作用,治療寒痰、

濕痰的藥物稱為溫化寒痰藥。

41.溫里藥:凡具有溫補陽氣、祛除里寒功效,以溫里散寒為主要作用,治療里寒證的

藥物稱溫里藥。

42.理氣藥:凡具理氣功效,以疏通氣機、行氣解郁為主要作用,治療氣機郁滯諸證的

藥物稱理氣藥。

43.理血藥:凡具有調理血液功效,以補血、活血、涼血、止血為主要作用,治療血分

證的藥物稱理血藥。44.活血藥:凡具有活血化瘀功效,以通暢血行、消除瘀血為主要

作用,治療血瘀證的藥物稱活血藥。

45.止血藥:凡具有止血功效,以制止體內外出血為主要作用,治療各種出血證的藥物

稱止血藥。

46.破血藥:活血化瘀作用峻猛的藥物稱破血藥。

47.補益藥:凡具有補益功效,以補氣血陰陽為主要作用,治療各種虛證的藥物,稱為

補益藥,亦稱補虛藥或補養(yǎng)藥。

48.補氣藥:凡具補氣功效,以補氣為主要作用,治療氣虛證的藥物稱補氣藥。

49.補血藥:凡具補血功效,以補益血液為主要作用,治療血虛證的藥物稱補血藥。

50.補陰藥:凡具有養(yǎng)陰生津功效,以滋養(yǎng)陰液,生津潤燥為主要作用,治療陰虛證的

藥物稱補陰藥,亦稱養(yǎng)陰藥或滋陰藥。

51.補陽藥:凡具有溫補陽氣功效,以補助人體陽氣為主要作用,治療陽虛證的藥物稱

為補陽藥。

52.固澀藥:凡具收斂固攝功效,以斂耗散,固滑脫為主要作用,治療多汗、遺泄滑脫、

崩漏帶下等病證的藥物稱固澀藥。

53.收斂止汗藥:凡具有止汗功效,以收斂止汗為主要作用,治療汗出不止的藥物稱為

收斂止汗藥。

54.澀腸止瀉藥:凡具有止瀉功效,以澀腸止瀉為主要作用,治療久泄滑脫的藥物稱為

澀腸止瀉藥。

55.澀精縮尿藥:凡具有澀精縮尿功效,以澀精止遺、固澀小便為主要作用,治療遺精

滑精、遺尿尿頻的藥物稱為澀精縮尿藥。

56.固崩止帶藥:凡具有固崩止帶功效,以固崩止帶為主要作用,治療崩漏帶下的藥物

稱為固崩止帶藥。57.平肝息風藥:凡具平肝潛陽、息風止痙功效,以平肝陽、息肝風、

止抽搐為主要作用,治療肝陽上亢或肝風內動的藥物稱平肝息風藥。

58.安神藥:凡具安定神志功效,以鎮(zhèn)驚養(yǎng)心為主要作用,治療神志不安的藥物稱安神

藥。

59.開竅藥:凡具開竅醒神功效,以通關開竅、醒腦復神為主要作用,治療閉證神昏的

藥物稱開竅藥。

60.驅蟲藥:具有殺蟲功效,以殺滅或麻痹蟲體為主要作用,治療人體寄生蟲病的藥物

稱為驅蟲藥。

61.外用藥:凡以在體表使用為主要給藥途徑的藥物稱為外用藥。

6.1.君藥:是方劑中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其藥力居方中之首,是方

劑中必須具有的藥物。

2.臣藥:意義有二,一是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的藥物;二是針對兼病或兼證

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其藥力次于君藥。

3.佐藥:意義有三,一是佐助藥,即協(xié)助君、臣藥以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

的兼證;二是佐制藥,即用以消除或減緩君、臣藥的毒性與烈性;三是反佐藥,即根據(jù)

病情需要,用與君藥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

4.使藥:意義有二,一是引經(jīng)藥,即能引方中諸藥直達病所的藥物;二是調和藥,即

具有調和諸藥作用的藥物。

7.辛溫解表:用具有辛溫解表作用的藥物治療風寒表證的方法。

2.辛涼解表:用具有辛涼解表作用的藥物治療風熱表證的方法。

3.解肌發(fā)表,調和營衛(wèi):是治療外感風寒表虛證的方法。外感風邪,衛(wèi)強營弱,用桂

枝湯解肌發(fā)表,調和營衛(wèi),為祛邪調正兼顧的方法。

8.1.外風:外風是指風邪外襲,侵襲人體頭面、經(jīng)絡、肌肉、關節(jié)、筋骨等所致的病證,

由于寒、濕、熱諸邪常與風邪結合為患,故又有風寒、風濕、風熱等區(qū)別。外風宜疏散。

2.內風:是內生之風,是臟腑功能失調所致的風病。內風宜平息。

9.1.外濕:多因居處潮濕,涉水冒雨等,邪從外侵,常傷及肌表經(jīng)絡。

2.內濕:多因飲食失節(jié),傷及臟腑,脾失健運,濕從內生。

10.消法:具有消食、理血、祛濕、祛蟲等作用,治療氣、血、痰、濕、蟲等壅滯而成

的積滯痞塊的方法

11.吐法:具有涌吐痰誕、宿食、毒食等作用,治療痰厥、食積、誤食毒物的方法,稱

為吐法。

12.1.寒下:以具有瀉熱通便作用的藥物,治療里熱積滯實證的方法。

2.潤下:以具有潤腸通便作用的藥物,治療腸燥津虧、大便秘結證的方法。

13.化痰止咳平喘:以具有祛痰平喘作用的藥物,治療咳嗽、哮喘的方法,稱為化痰止

咳平喘法。

14.1.溫中祛寒:以溫中散寒的藥物,治療脾胃虛寒的方法。

2.回陽救逆:以回陽救逆的藥物,治療陽氣衰微,陰寒內盛的方法。

15.肝氣郁滯:肝失疏泄所致,主要表現(xiàn)為胸脅脹痛,納呆腹脹,精神抑郁,或月經(jīng)不

調等,治以疏肝理氣。

16.活血祛瘀:以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藥物,治療各種瘀血阻滯病證的方法,如經(jīng)閉、

痛經(jīng)、腫瘤、中風、外傷瘀痛等。

17.補法:以具有補養(yǎng)氣、血、陰、陽等作用的藥物,治療各種虛證的方法,稱為補法

18.斂汗固表劑:以固表止汗藥為主組成的方劑,用于治療體虛衛(wèi)外不固,陰液不能內

守而致的自汗、盜汗。

19.滋陰養(yǎng)血安神:以滋陰養(yǎng)血安神的藥物,治療因思慮過度,心血不足,心神失養(yǎng);

或心陰不足,虛火內擾心神之證的方法。

2.重鎮(zhèn)安神:以重鎮(zhèn)安神的藥物,治療因肝郁化火,擾亂心神之證的方法。

20.涼開:以芳香開竅及清熱涼血的藥物,治療邪熱內陷心包的熱閉證的方法。

2.溫開:以芳香開竅及溫里行氣之品,治療寒邪痰濁閉塞氣機證的方法。

瘡瘍:指有形癥可見的外科及皮膚疾患的總稱,包括所有的腫瘍及潰瘍如癰疽疔瘡疳腫

等,多有毒邪內侵,氣血壅滯而成.

1.針法:是利用金屬制成的針具,通過一定的手法,刺激人體腌穴,以治療人體多種疾病

的方法。

2.灸法:是用艾葉搗制成艾絨,做成艾炷或艾條,點燃以后,熏灼體表穴位或患部,

使之產(chǎn)生溫熱或灼痛感,以達疏通經(jīng)絡,調和氣血,回陽救逆,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

作用。

3.行針:進針后,為了使病人產(chǎn)生針刺的感應,而行使一定的手法,稱為行針。

4.得氣:指針刺部位產(chǎn)生酸、麻、脹、重等感覺,而醫(yī)者指下亦有一種沉緊的反應,

稱為得氣,也稱針感。

5.刺手:在雙手進針方法中,一般右手持針,稱為刺手。刺手的作用主要是掌握針具。

6.耳穴:是指分布在耳廓上的腌穴,是耳廓上的一些特定刺激點。

7.一指禪推法:用大拇指指端、或指面、或偏峰著力于一定穴位或部位上,沉肩、垂

肘、懸腕,通過前臂與腕部的協(xié)調擺動和指間關節(jié)的屈伸活動,使之產(chǎn)生的力持續(xù)地作

用于穴位或部位上的一種手法。

8.滾法:用手背近小指部分或小指、環(huán)指和中指的掌指關節(jié)著力于一定穴位或部位上,

通過前臂的旋轉擺動,連同肘關節(jié)做屈伸外旋的連續(xù)動作,使之產(chǎn)生的力持續(xù)地作用于

部位或穴位上的一種手法。

9.扳法:用兩手分別固定關節(jié)的遠、近端,或肢體的一定部位,做相反方向或同…方

向用力扳動的一種方法。

10.拔罐療法:又稱火罐療法或吸筒療法。是指將罐具內形成負壓而吸附于患處或穴位

上,產(chǎn)生局部充血和瘀血,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

2.感冒:是因外邪侵襲人體所引起的頭痛、鼻塞、流涕、噴嚏、惡寒、發(fā)熱、脈浮等為主

要臨床表現(xiàn)的病證。

2.時行感冒:指感冒病情較重,且在一個時期、一定范圍內流行,不分男女老少,得

病后癥狀多有類似的病證。

3.內傷發(fā)熱:指凡因臟腑氣血陰陽虛損或失調而引起的以發(fā)熱為主要表現(xiàn)的病證。

2.氣郁發(fā)熱:由于肝氣郁滯,郁久化熱而引起的發(fā)熱,臨床表現(xiàn)為發(fā)熱不甚,或午后

低熱,常隨情緒波動而起伏,抑郁不歡,喜嘆息,或煩燥易怒

4.咳嗽:是指肺失宣肅、肺氣上逆、發(fā)出咳聲或咳吐痰液的肺系病證。

2.風寒咳嗽:由于風寒束肺,肺失宣降而致的咳嗽,臨床上主要表現(xiàn)為咳嗽,痰白稀

薄,鼻塞流清涕,喉癢聲重,頭痛,惡寒,無汗,或見發(fā)熱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脈浮

或浮緊。

5.喘證:是以呼吸急促,甚至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等為主要癥狀的病證。

2.實喘:實喘呼吸深長有余,呼出為快,氣粗聲高,脈數(shù)有力,病勢驟急。

6.血證:凡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諸竅,下出于二陰,或滲出于肌膚的病證。

2.浸血:也即尿血,是指小便中混有血液,或伴有血塊夾雜而下的病證。

7.驚悸:指因驚恐、惱怒所引起的以心中悸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為主要癥狀的一種自覺

病證。

2.怔忡:指并未受驚,稍勞即發(fā)的,以心中悸動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為主要癥狀的一

種自覺病證。

8.胸痛:又稱為“胸痹”“真心痛”,是以胸部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病證。

2.胸陽痹阻:胸陽不足,陰氣內乘,胸中陽氣遏阻導致胸痹心痛,四肢厥冷為主要表

現(xiàn)的病理狀態(tài)。

9.不寐:即失眠,是指以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征的病證。

2.痰熱擾心:由于氣機郁阻,水液不行,釀生痰熱上擾心神,導致心神不寧的病理狀

態(tài)。

10.梅核氣:由于肝郁乘脾,脾失健運,聚濕生痰,痰氣郁結于胸膈之上而致的病證,

臨床表現(xiàn)為自覺咽中不適,如有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

2.臟躁:由于憂郁不解,耗傷心氣營血,心神失養(yǎng),而出現(xiàn)精神恍惚,心神不寧,多

疑易驚,悲憂善哭的病證?!芭K躁”多發(fā)于女子。

11.胃痛:又稱胃院痛,是以上腹胃腕部經(jīng)常發(fā)生疼痛為主癥的病癥,多由憂思郁怒,

肝氣犯胃或飲食勞傷,損傷脾胃之氣所致。

2.氣滯胃痛:由于肝郁氣滯,疏泄失職,橫逆犯胃而導致胃骯的胃痛,臨床主要表現(xiàn)

為胃院脹痛,連及脅肋,痛處游移不定,食后脹甚,按之稍舒,曖氣頻繁,或有泛酸,

舌苔薄白,脈弦等。

12.泄瀉:是指大便次數(shù)增多,糞便稀薄,甚至瀉出如水樣的病證。

2.五更泄:由于腎陽虧虛,脾失溫煦,運化失常而導致的泄瀉,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黎明

之前,臍下作痛,腸鳴即瀉,瀉后即安,或兼腹部畏寒,腰背怕冷,舌質淡,苔薄白,

脈沉細等。

13.便秘:是指大便秘結不通,或排便間隔時間延長,或雖有便意,但排便困難的?類

病證,也稱“陽結”、"陰結”及“脾約”。

2.氣滯便秘:由于氣機郁滯,導致腸道通降失常,大腸傳導失職而出現(xiàn)的便秘,臨床

主要表現(xiàn)為大便秘結,欲便不得,曖氣頻作,胸脅痞滿,甚則腹中脹痛,納食減少,苔

薄膩,脈弦。急黃:是黃疸中的種危重病證。多因濕熱熱毒熾盛燔灼營血所致。證見

卒然發(fā)黃,迅速加深且呈鮮明如桔子色,嚴重者常兼見高熱煩渴,脅痛腹?jié)M,神昏澹語,

蒯血、便血、肌膚出現(xiàn)瘀斑。治療以清熱解毒、涼血開竅的犀角散為主。

14.蠱脹:蠱脹即曦脹,指腹部脹大,皮色蒼黃,甚則腹皮脈絡暴露為特征的病證?!蹲C

治要訣》說:“蠱與鼓同,以言其急實如鼓,非蠱毒之毒也?!?/p>

15.頭風:頭痛劇烈,經(jīng)久不愈,呈發(fā)作性者,稱頭風。

16.眩暈:眩是眼花,暈是頭暈,兩者同時出現(xiàn),統(tǒng)稱眩暈,亦稱“眩冒眩暈中有病

情程度的不同,輕者閉目自止,重者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活伴有惡心、嘔吐、出汗,

甚則昏倒等癥狀。

17.卒中:中風又名卒中,是一突然出現(xiàn)口眼咽斜,言語不利,半身不遂,甚則猝然昏

倒,不省人事為特征的病證。因病起急驟,證見多端,變化迅速,與自然界中風性善行

數(shù)變的特性相似,故古代醫(yī)學家以此取象比類,稱為中風。又因其發(fā)病突然,也稱之為

,,卒中,,。

18.陽水:水腫證候之一,指發(fā)病急驟,水腫從頭面開始,繼及四肢及胸腹,腰以上為

居IJ,按之凹陷較容易恢復,常伴有外感風寒、風熱、風濕等證的表現(xiàn),稱之為陽水。

19.氣淋:淋證之一?,又名氣癮。有虛實兩種表現(xiàn)。實者與肝氣郁結,氣滯不通有關;

虛者多中氣不足,膀胱有熱所致。

20.腰痛:是指腰部一側或兩側酸楚疼痛為主要癥狀的病證。

21.下消:消渴的一種?!夺t(yī)學綱目》又稱腎消。多由腎水虧竭,蒸化失常所致。證見

尿頻量多,混濁如脂,尿有甜味,口干咽燥,腰膝酸軟等表現(xiàn)。

行痹:痹癥的一種,多指風濕熱邪侵襲肢節(jié)經(jīng)絡,其中又以風邪為甚的痹癥,以肢節(jié)疼痛,

游走不定為特征。

月經(jīng)先期:凡月經(jīng)周期提前7天以上,連續(xù)3個周期以上者,稱為月經(jīng)先期。

月經(jīng)后期:月經(jīng)周期延后7天以上,甚至3~5個月一行,連續(xù)3個周期以上者,稱月經(jīng)后期。

月經(jīng)先后無定期:月經(jīng)周期提前或延后1周以上,并連續(xù)出現(xiàn)3個月經(jīng)周期以上者,稱月經(jīng)

先后無定期。

閉經(jīng):女子年過十八周歲,月經(jīng)尚未初潮,或已行經(jīng)而又中斷3個月以匕者,稱為閉經(jīng)。前

者稱為原發(fā)性閉經(jīng),后者稱為繼發(fā)性閉經(jīng)。

崩漏:婦女不在行經(jīng)期間陰道突然大量出血或淋漓下血不斷者,稱為崩漏。前者稱為“崩中”,

后者稱為“漏下痛經(jīng):婦女凡在經(jīng)期或行經(jīng)前后出現(xiàn)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舐,稱

為痛經(jīng)。

不孕癥:育齡婦女,夫婦同居二年以上,其配偶生殖功能正常,未避孕而未能受孕者,稱不

孕癥。

惡露:婦女產(chǎn)后2~3周內,由陰道排出少量暗紅色血性液體,稱為惡露。

惡露不盡:產(chǎn)后惡露持續(xù)3周以上仍淋漓不盡,甚或夾有鮮血,稱為惡露不盡。又稱“惡露

不絕”。

缺乳:產(chǎn)后哺乳期內乳汁量少或無乳可下,稱缺乳。又稱乳汁不足、乳汁不行。

遺精:是指不因性交而精液自行泄出的病證。

滑精:無夢而遺精、甚至清醒時精液自行滑出者,日“滑精”。

疳積:是“疳”和“積”的合稱。疳者,干也,指是由喂養(yǎng)不當或疾后失調,以致脾胃虛損,運

化失健,臟腑失養(yǎng),氣液耗傷而形成的一種慢性病證。積者,滯也,指乳食停積,滯而不通,

脾胃受損,而引起的一種脾胃病證。

癰:是一種發(fā)生于皮肉之間的急性化膿性疾病。

濕瘡:濕瘡是一種有明顯滲出傾向的過敏性炎癥性皮膚病。

1.益火補土法:一是指溫心陽以曖脾土的方法;二是指溫腎陽以補脾陽的方法。

2.滋水涵木法:是指滋腎陰以養(yǎng)肝陰的方法。

3.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對其所不勝一行的反向克制。

4.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對其所勝一行的過度克制。

5.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間遞相生化、遞相制約,以維持平衡協(xié)調的關系。

6.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間存在著遞相資生、助長和促進的關系。

7.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之間存在著遞相克制、制約的關系。

8.瀉南補北法:是指瀉心火與補腎水相結合的治法。

9.佐金平木法:是指清肅肺氣,以制肝木,治療肝火偏盛,影響肺氣清肅之證的方法。

10.培土制水法:是指運脾陽或者溫腎健脾利水治療水濕停聚為病的治法。

11.抑木扶土法:是指用疏肝與健脾相給合以治療肝旺脾虛的治法。

12.金水相生法:是指通過補肺陰以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