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中語文七到九年級下冊課內(nèi)文言文全解 (二)_第1頁
2024年初中語文七到九年級下冊課內(nèi)文言文全解 (二)_第2頁
2024年初中語文七到九年級下冊課內(nèi)文言文全解 (二)_第3頁
2024年初中語文七到九年級下冊課內(nèi)文言文全解 (二)_第4頁
2024年初中語文七到九年級下冊課內(nèi)文言文全解 (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2024年初中語文七到九年級下冊課內(nèi)文言文全解全是干

七年級下冊必背文言文

短文兩篇

原文展示

陋室銘

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

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

來無白丁??梢哉{(diào)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

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鬃釉疲汉温??

愛蓮說

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

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

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yuǎn)益清,亭亭凈植,可遠(yuǎn)觀而

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

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

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全文翻譯

陋室銘

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會出名。水不在于深,

只要有蛟龍棲息就顯得靈異。這是一間簡陋的居室,只是我

(居于此的人)品德好(就感覺不到簡陋了)。苔辭爬上臺

階染出一片碧綠,草色映入竹簾映得滿屋青色。這里談笑的

都是博學(xué)多識的人,來往的沒有知識淺薄之人。平時可以彈

奏清雅的古琴,閱讀用泥金書寫的佛經(jīng)。沒有世俗繁雜的音

樂攪擾心境,沒有官府的公文勞神傷身。似南陽諸葛亮的草

廬,如西蜀揚子云的亭子??鬃诱f:“這有什么簡陋呢?

愛蓮說

水上陸地上的各種花草樹木,值得喜愛的有很多。晉代

的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人大多非常喜

愛牡丹。我唯獨喜愛從積存的污泥中長出來卻不沾染污穢的

蓮花,經(jīng)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內(nèi)部貫通

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長枝節(jié),香氣遠(yuǎn)播更顯清幽,筆直

潔凈地豎立在水中,(人們)可以遠(yuǎn)遠(yuǎn)地觀賞但不可輕易地

玩弄它。

我認(rèn)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

蓮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喜愛,在陶淵明以后

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和我一樣的還有誰?對于牡

丹的喜愛,當(dāng)然有很多人了。

閱讀理解

1.《陋室銘》開頭兩句有什么作用?

開頭兩句運用比興手法,用有仙之山、有龍之水喻陋

室,由虛到實,十分自然地引出陋室。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句話有什么作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全文的主旨句,“陋室”二字扣

題,“德馨”一詞統(tǒng)領(lǐng)全篇。

3.《愛蓮說》作者眼中的“蓮”具有哪些君子品質(zhì)?表達(dá)了

他什么樣的感情?

“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處污濁環(huán)境,不隨世俗浮沉

的品質(zhì);“濯清漣而不妖”象征君子的莊重,質(zhì)樸,不嘩眾取

寵,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特立獨

行,正直不茍,豁達(dá)大度;“香遠(yuǎn)益清,亭亭凈植”象征君子

美好的姿質(zhì);“可遠(yuǎn)觀而不可褻玩焉”總括蓮的品質(zhì)。表達(dá)了

作者對“蓮”的無限贊美之情。

4.說說兩篇文章在語言風(fēng)格上有什么不同。

《陋室銘》以駢句為主,句式整齊、節(jié)奏分明、音韻和

諧;《愛蓮說》以散句為主,句式長短相間、錯落有致、富

于變化。

5.這兩篇文章在寫作特色和思想內(nèi)容方面有何相似之處?

在句式上,兩篇短文都講究對仗,運用對偶等修辭手

法,駢散結(jié)合、節(jié)奏分明、音韻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鏗

鏘悅耳。

在寫法上,這兩篇短文都對寄托情感的事物進行了生動

傳神的描寫?!堵毅憽窂穆业木幼…h(huán)境、交往的人物和

日常生活情趣等方面由表及里地刻畫陋室主人高潔的情操;

《愛蓮說》則從蓮的生長環(huán)境、體態(tài)香氣、氣質(zhì)風(fēng)度等方面

來比喻君子的品行。

在立意上,這兩篇短文都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堵?/p>

室銘》借“陋室”表現(xiàn)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jié)操和安貧樂道的志

趣;《愛蓮說》借贊美蓮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

妖”來歌頌君子的堅貞氣節(jié)。

河中石獸

紀(jì)啊

原文展示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十

余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

下矣。棹數(shù)小舟,曳鐵鈿,尋十余里無跡。

一講學(xué)家設(shè)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

木柿,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

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聞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當(dāng)求之于上流。

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

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

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zhuǎn)。轉(zhuǎn)轉(zhuǎn)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

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數(shù)

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

臆斷歟?

全文翻譯

滄州城南有一座寺院靠近河岸,佛寺外門朽爛傾覆于河

中,門前兩座石獸也一并沉沒于河中。經(jīng)過了十多年,寺僧

募集資金重新修整(寺院),在河中尋找那兩座石獸,到終

了也沒找到,還以為石獸順著水流(被沖)到了下游。(寺

僧)劃著幾只小船,拖著鐵鈿,找了十幾里水路也不見石獸

的蹤跡。

有一個教書先生在寺中設(shè)館教書,聽聞此事后笑著說:

“你們這些人不會探求事物的道理。這石獸不是木片,怎么

能被暴漲的河水?dāng)y卷沖走呢?石頭本性堅實厚重,沙土本性

松軟輕浮,(石獸)埋沒于沙中,會越沉越深罷了。順著河

道尋找石獸,不正是背道而馳嗎?”大家很信服,都以為這

是正確的說法。

一個巡護河道的老兵聽說后,又笑著說:“只要是有石頭

落入河中,就應(yīng)當(dāng)?shù)缴嫌蔚牡胤饺ふ宜?。因為石頭本性堅

實厚重,沙土本性松軟輕浮,水不能沖走石頭,而河水沖擊

石頭所形成的反擊力,一定會在石頭下方迎水的地方?jīng)_刷沙

土,從而形成凹陷的坑洞。(坑洞)不斷被沖刷,便不斷變

深,發(fā)展到石頭下方一半的時候,石頭一定會逆著水勢翻滾

到坑洞中。像這樣再經(jīng)過第二輪水流沖擊成洞,石頭又會第

二次翻滾入坑。(石頭)翻滾個不停,于是就反而逆著水流

滾到上游的位置了。到下游去尋找石頭,固然是背道而馳;

到河床底下去尋石頭,不更是背道而馳嗎?”(寺僧)按照

他說的方法去尋找,果然在河上游幾里外的地方找到了(石

獸)。既然這樣,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方面道理,而不

明白其中另一方面道理的情況也太多了,怎么能僅依據(jù)某方

面的道理就主觀判斷呢?

閱讀理解

L講學(xué)家有怎樣的性格特點?

講學(xué)家,一知半解而好為人師,自視甚高而驕傲自滿,

輕視他人。

2.講學(xué)家和老河兵的“笑”分別有什么表達(dá)效果?

講學(xué)家的“笑”包含了對寺僧的嘲諷與自以為是,表現(xiàn)出

講學(xué)家自恃博才的心理;老河兵的“笑”流露出對講學(xué)家自恃

博才的一種否定,也表現(xiàn)出老河兵的自信。

3.為什么按照老河兵的方法最后找到了石獸?

老河兵考慮到流水的影響,也考慮到石獸和泥沙的關(guān)

系,充分把握了三者的性質(zhì)及相互關(guān)系。所以根據(jù)他的判斷

準(zhǔn)確找到了石獸。

4.文章結(jié)尾采用了哪種表達(dá)方式?有什么作用?

議論,結(jié)尾通過議論揭示文章主旨,總結(jié)全文。告訴我

們?nèi)魏问挛锒疾豢芍恢淙欢恢渌匀?,更不可主觀判

斷。只有經(jīng)得起實踐檢驗的才是正確的。

5.老河兵的判斷看起來不合常理,可為什么是正確的?

寺僧按照常理去找,結(jié)果找不到;講學(xué)家按照石重沙松

的特點,主張到沙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根據(jù)他幾

十年的實際經(jīng)驗,主張到上游找,結(jié)果找到了。這說明主觀

推理是靠不住的,實踐才能出真知。老河兵常年鎮(zhèn)守河防,

了解水、沙、石的特性,他是把理論知識和多年經(jīng)驗結(jié)合起

來分析的,所以是正確的。

八年級下冊必背文言文

桃花源記

陶淵明

原文展示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yuǎn)近。忽

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漁人甚異之,復(fù)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

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fù)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

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

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

髯,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

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fù)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

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

惋。余人各復(fù)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

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p>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

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

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

終。后遂無問津者。

全文翻譯

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魚為生。一天,他順

著溪水行船,忘記了路程的遠(yuǎn)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

長在溪水的兩岸,長達(dá)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

美麗,落花紛紛地散在地上。漁人對此(眼前的景色)感到

十分詫異,繼續(xù)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發(fā)源地,(漁人)就看到一座

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仿佛有點光亮。于是他下了船,

從洞口進去了。起初洞口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又走了幾

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呈現(xiàn)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

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

沼、桑樹竹林這類(東西)。田間小路交錯相通,雞鳴狗叫

到處可以聽到。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

戴跟桃花源以外的世人完全一樣。老人和小孩個個都安適愉

快,自得其樂。

村里的人看到漁人,感到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兒來

的,(漁人)詳細(xì)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請他到自

己家里去做客,設(shè)酒殺雞做飯來款待他。村里的人聽說來了

這樣一個人,就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說自己的祖先為了

躲避秦時的戰(zhàn)亂,領(lǐng)著妻子兒女和鄉(xiāng)鄰來到這個與人世隔絕

的地方,不再想出去,于是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他

們)問漁人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

朝,更不必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詳盡地

告訴了他們,聽完以后,他們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

把漁人請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飯來款待他。(漁人)停留

了幾天,(向村里人)告辭離開。村里的人對他說:“(我

們這個地方)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

漁人出來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順著原路回去,處處

都做了標(biāo)記。到了郡城,到太守那里去,報告了這番經(jīng)歷。

太守立即派人跟著他前往,尋找以前所做的標(biāo)記,終于迷失

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人劉子驥是個志向高潔的隱士,聽到這件事后,高

興地計劃前往。但沒有實現(xiàn),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

沒有探尋桃花源的人了。

閱讀理解

1.開篇對桃花源的自然環(huán)境描寫有什么作用?

這里的自然環(huán)境描寫帶有神秘色彩,暗示將會出現(xiàn)奇

境,為漁人進入桃花源渲染了氣氛,也為桃花源的美好生活

圖景做鋪墊。

2.作者是怎樣描繪桃花源的,有怎樣的用意?

為了突出主旨,作者從自然景象和生活情景兩方面描繪

了美麗祥和的桃花源。自然景象:“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鄙钋榫埃?/p>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髯,并怡然

自樂?!弊髡咚枥L的理想境界的生活圖景,寄托著作者的

社會理想。

3.桃花源人來到此地的原因是什么,交代這個原因有何作

用?

“自云先世避秦時舌L”交代了桃花源人來到此地的原因。

作用有兩個方面:一是表現(xiàn)了桃花源人對戰(zhàn)亂的厭惡、痛恨

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另一方面暗寫了作者對秦漢以

來,特別是對東晉黑暗腐朽社會的否定。

4.如何理解桃花源人的“嘆惋”?

漁人講完秦末以來的歷史及當(dāng)前社會狀況,桃花源人為

外面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花源外的人們一直過

著痛苦的生活而嘆惋。

5.“處處志之”與“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是否矛

盾?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

不矛盾。作者這樣寫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安定和

平、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桃花源只不過是作者一個美好的

社會理想罷了。

6.本文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結(jié)尾寫劉子驥是否多余?

這樣寫并不多余。結(jié)尾寫劉子驥這位真實的歷史人物探

訪桃花源沒有成行,是為了渲染桃花源的令人向往和不可尋

覓,在當(dāng)時的社會條件下這樣的社會理想是無法實現(xiàn)的。

小石潭記

柳宗元

原文展示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琳I環(huán),心

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

岸,卷石底以出,為垠,為嶼,為蟆,為巖。青樹翠蔓,蒙

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

上。怡然不動,俶爾遠(yuǎn)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

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

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全文翻譯

從小山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著竹叢,(就已)聽到

水流的聲音,好像玉佩玉環(huán)相互碰擊而叮當(dāng)作響一樣(悅

耳),(我)對此感到很開心??橙ィㄒ恍┲褡娱_辟出

(一條)小路,下面可以看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

涼。(小潭)由整塊石頭作潭底,靠近岸邊,底石的邊緣部

分翻卷起來而露出水面,形成垠、嶼、崎、巖(各種不同的

狀貌)。(潭邊有)青翠的樹木和藤蔓,(藤蔓)覆蓋纏

繞,(在枝干上)搖曳牽連,參差不齊,隨風(fēng)飄拂。

潭中的魚大約一百多條,(在清澈的潭水中)都好像在

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陽光向下一直照到潭底,魚的影

子就映在底石上。(魚兒)靜靜地一動不動,忽然間又向遠(yuǎn)

處游去沒了蹤影,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在和游人互相逗

樂。

向小石潭西南方望去,(一條小溪)像北斗七星一樣曲

折,像蛇爬行一樣蜿蜒,或現(xiàn)或隱。溪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

一樣交錯不齊,無法知道溪水的源頭在哪里。

坐在潭邊,周圍竹叢樹木環(huán)抱,寂靜空曠沒有其他游

人,使人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清靜幽深的環(huán)境讓人不

覺生悲。因為這里的環(huán)境太過凄清,不能長時間停留,于是

記錄了這個小潭就離開了。

同游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跟著我們

一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

壹。

閱讀理解

1.第一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fā)現(xiàn)小石潭的經(jīng)過,用

了哪些準(zhǔn)確的動詞?

寫了空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

“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fā)現(xiàn)小石潭的經(jīng)過,

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于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為下文寫

環(huán)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2.第二段所寫潭水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清澄。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通過

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說

明,整段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

處不在寫水。魚兒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

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

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

清澄。這里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通過對魚兒、日光和影

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

3.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作者采用了動靜結(jié)合和擬人的手法描寫魚兒,表達(dá)了游

小石潭的快樂和對魚兒的喜愛?!叭展庀鲁海安际稀?,明

麗的陽光透過清澈的潭水,陽光與潭水交融在一起,把一條

條小魚的影兒刻印在潭底的全石上,猶如一幅畫。接著,作

者用“怡然”“俶爾”“翕忽”三個詞,分別反映小魚的靜態(tài)和動

態(tài)?!扳弧笔切稳菪◆~憨態(tài)可掬,紋絲不動;“俶爾”是寫小

魚曳尾而去,一閃動就看不見了;“翕忽”是刻畫小魚靈巧輕

捷、輕快自由地游動?!八婆c游者相樂”,這是作者將自己游

樂的心情投射到魚兒身上,仿佛魚兒也會和人一樣感到快

樂。

4.“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

不僅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環(huán)境清幽的特點,也含蓄地表達(dá)

了作者憂傷悲涼、凄苦的心境,寓情于景,是全文的點睛之

筆。

5.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這一樂一

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

是他思想感情的主調(diào)。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

情,所以這里的樂只是暫時的,一經(jīng)凄清環(huán)境的觸發(fā),憂傷

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6.文中作者運用多種方法寫景,試舉例說明。

①點面結(jié)合。寫石“全石以為底”是面,“為垠,為嶼,為

幅,為巖”是點。

②動靜結(jié)合。寫魚“影布石上,怡然不動”是靜,“俶爾遠(yuǎn)

逝,往來翕忽”是動,靜中有動,更顯環(huán)境的雅靜。

③虛實結(jié)合?!疤吨恤~可百許頭……似與游者相樂”,表

面寫魚,其實也在寫水,魚為實,水為虛,以實寫虛。

北冥有魚

《莊子》

原文展示

北冥有魚,其名為鯨。鯨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

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

若垂天之云。是鳥也,海運則將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

也?!洱R諧》者,志怪者也?!吨C》之言曰:“鵬之徙于南

冥也,水擊三千里,技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

也?!币榜R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

正色邪?其遠(yuǎn)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全文翻譯

北海里有一種魚,它的名字叫鰥。鰥的體積,不知道它

有幾千里;變化成鳥,它的名字叫鵬。鵬的脊背,不知道它

有幾千里;當(dāng)它奮起而飛的時候,它的翅膀就像掛在天邊的

云。這只鵬鳥,海水涌動的時候?qū)w徙到南海。南海,是

天然形成的大水池?!洱R諧》,是一部記載怪異事情的書。

《齊諧》上的記載說:“鵬鳥要往南海遷徙的時候,翅膀拍

打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浪濤,然后在旋風(fēng)中盤旋而上一直飛到

九萬里的高空,乘著六月的大風(fēng)離開(北海)?!毕褚榜R奔

騰一樣的霧氣,空氣中游蕩的塵埃,都是活動著的生物用氣

息相互吹拂所致。天空的深青色,是它本來的顏色嗎,還是

它高遠(yuǎn)而沒有盡頭的結(jié)果呢?鵬鳥(從天空)向下看的時

候,(所看到的)也是像這個樣子罷了。

閱讀理解

1.《北冥有魚》中假借《齊諧》之言,有什么目的?

作者假借《齊諧》之言,讓人們相信鯨鵬的真實性。運

用豐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張,描寫了鯨鵬振翼拍水,盤旋飛

向九萬里高空的形象,這一形象能激發(fā)人的豪情壯志,具有

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

2.“野馬”“塵埃”的運動依靠什么,寫它們有什么作用?

“野馬,,”塵埃,,的運動也必須依靠氣息,即“生物之以息相

吹也”。這里和鵬相比,說明萬物均“有所待”,即世上的萬物

無論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處在不同的束縛之中。因

此,大鵬也好,“野馬”“塵?!币埠?,狀似逍遙,其實并沒有

達(dá)到真正的逍遙。

3.鯨鵬的形象是怎樣的,作者是怎樣描寫這一形象的?

鯨鵬形體碩大無比,變化神奇莫測,怒而飛時氣勢壯

美。從體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動范圍大四個方面描寫出鰥

鵬形象的磅礴壯觀。用夸張的手法描述鯨鵬,“不知其幾千

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萬里”

言其活動天地,極言鯨鵬形體之大、變化之神奇、飛騰時氣

勢之壯觀,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雄奇壯麗的畫卷。

《禮記》二則

原文展示

雖有嘉肴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xué),不知

其善也。是故學(xué)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

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xué)相長也。《兌

命》曰,,學(xué)學(xué)半,,,其此之謂乎!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

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

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

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

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

謂大同。

全文翻譯

雖有嘉肴

盡管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美;盡管有最

好的學(xué)問,不學(xué),就不知道它好。因此學(xué)習(xí)了之后才知道不

足,教了別人之后才知道困惑。知道不足,然后能自我反

思;知道困惑,然后能自我勉勵。所以說:教與學(xué)是相互促

進的?!秲睹飞险f“教是學(xué)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

理吧!

大道之行也

最好的制度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選拔推

舉品德高尚、才能突出的人,講求誠信,培養(yǎng)和睦氛圍。因

此人們不只是把自己的父母當(dāng)作父母,不只是把自己的孩子

當(dāng)作孩子,讓老年人能安享晚年,讓壯年人能為社會效力,

讓小孩子能茁壯成長,讓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

而無父的人、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得到供養(yǎng),男子有職

守,女子有歸宿。人們憎惡把財物扔在地上的行為,但并非

自己想私藏;人們憎恨自己在公共事務(wù)中,不出力的行為,

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因此奸邪之謀不會發(fā)生,劫掠、偷

竊、作亂害人的事不會發(fā)生,所以大門不用關(guān)閉。這就叫作

大同。

閱讀理解

L《雖有佳肴》開頭寫嘉肴有什么作用?

以“嘉肴”喻“至道”,運用比喻論證的方法,說明“弗學(xué),

不知其善”的道理,將抽象的道理具體化,通俗易懂。

2.試分析《雖有嘉肴》一文的論證思路。

本文在論述時先以“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

比,繼而引出“雖有至道,弗學(xué),不知其善也”,進而又從教

與學(xué)兩個方面加以論證,最后得出“教學(xué)相長”這個結(jié)論。

3.談?wù)勀銓Α疤煜聻楣薄斑x賢與能”“講信修睦”的理解。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三個分句是對治理社

會的最高準(zhǔn)則“大道”的分述?!疤煜聻楣笔钦f政權(quán)屬于社會

的全體成員,“選賢與能”是說社會的管理者應(yīng)由品德高尚的

人和有才干的人擔(dān)任,“講信修睦”說的是社會成員之間應(yīng)當(dāng)

建立起良好的關(guān)系。

4.談?wù)勀銓Α安华氂H其親,不獨子其子”“老有所終,壯有

所用,幼有所長”的理解。

“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說的是每個人都能推己及

人,把奉養(yǎng)父母、撫育子女的心意擴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

社會親如一家;“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是對各年

齡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適的安排,特別要對“矜、寡、孤、

獨、廢疾者”這五類人實行生活保障。這句話點出了大同社

會一個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得到社會的關(guān)愛。在形式上運

用了排比的修辭,形成整齊劃一的句式,增強了表達(dá)效果。

5.“大同”社會和陶淵明筆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的地

方?

“世外桃源”是根據(jù)“大同”社會的體制構(gòu)想出來的,是“大

同”社會的生活風(fēng)貌的藝術(shù)再現(xiàn),二者都描繪了理想的社會

藍(lán)圖?!按笸鄙鐣腥巳硕寄苁艿疥P(guān)愛的基本特征,在“世外

桃源”中有具體的體現(xiàn),如從“黃發(fā)垂髻,并怡然自樂”中可以

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為受到全社會的關(guān)愛,生活極

其幸福,這就是“大同”社會中的“老有所終”“幼有所長”“矜、

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的體現(xiàn)。

馬說

韓愈

原文展示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

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楊之間,不

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

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

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

知馬也!

全文翻譯

世間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千里馬經(jīng)常會有,但

伯樂卻并不常常出現(xiàn)。所以即使有了名貴的馬,也只是在奴

仆手中受辱,在馬槽里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去,不以千里馬而

著稱。

千里馬,吃一次飯有時能吃掉一石的糧食。喂馬的人不

知道它能(日行)千里而(用普通馬的食量)喂養(yǎng)它。這樣

的良馬,即使擁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卻吃不飽,力量不充

足,它的才能與美質(zhì)就不能表現(xiàn)在外,想要和普通馬一樣尚

且都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喂馬的人)不按照正確的方法用鞭子驅(qū)趕它,不用讓

它竭盡才能的方法喂它,它發(fā)聲鳴叫卻又不能通曉它的意

思,拿著馬鞭面對著良馬,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

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大概真的是不認(rèn)識千里馬吧!

閱讀理解

1.“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有什么深層含義?

這是全文的主旨句,提出論點,表明作者的見解,強調(diào)

了伯樂能識馬,千里馬如果不被伯樂識別,就會被埋沒,從

而說明了伯樂對千里馬的決定作用。同時這句話也交代了世

上眾多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2.描繪千里馬悲慘遭遇的句子是什么?從中流露出作者怎

樣的感情?

“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楊之間”描繪了千里馬的

悲慘遭遇,表現(xiàn)了作者對封建統(tǒng)治階級埋沒人才、摧殘人才

的不滿,字里行間充滿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3.在作者看來,“伯樂”與“千里馬”哪個更重要?為什么?

伯樂更重要。因為先有伯樂,然后才有千里馬。(或答:

因為沒有伯樂,千里馬也就被埋沒了。)

4.作者認(rèn)為“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是什么?

“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

因,“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是千里

馬被埋沒的直接原因。

5.文章第2段結(jié)尾句運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運用了反問句式,揭示了“食馬者”的愚妄淺薄,傳達(dá)出

作者的委屈和憤懣之情,表達(dá)了作者對封建統(tǒng)治者不識人

才、不重視人才的不滿。

6.文章最后兩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其真無馬邪”承接上文的“天下無馬”,表示作者對執(zhí)策

者的反詰,同時為下句蓄勢;“其真不知馬也”收束全文,更

有力地表達(dá)了作者的憤慨之情。

7.作者所說的“食馬者”“伯樂”“千里馬”有什么深層含義,

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本文寓深刻的思想于具體形象之中?!扒Ю锺R”比喻人

才;“伯樂”比喻慧眼識人才者;“食馬者”比喻愚妄無知的統(tǒng)

治者。作者以千里馬為喻,借千里馬難遇伯樂,最終被埋

沒,對封建統(tǒng)治者不能識別人才、埋沒人才的行為做了深刻

揭露,表達(dá)了作者強烈的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這種托物

寓意的寫法,使文章不僅生動活潑,而且更富有感染力和說

服力。

九年級下冊必背文言文

魚我所欲也

《莊子》

原文展示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

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

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

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

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

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

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

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

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

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

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

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

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

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全文翻譯

魚,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兩者不能

同時都得到,(我)會放棄魚而選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

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所想要的。兩者不能同時都得到,

(我)會放棄生命而選取道義。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但所

想要的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所以(我)就不做茍且偷

生的事情;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比死

亡更壞的事,所以有禍患(我)就不躲避了。如果人們想要

的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那么凡是可以用來(讓人)得

以生存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們所憎惡的沒有

比死亡讓他更憎惡的事情,那么凡是可以用來躲避禍患的事

有什么不可以做的呢?按照這種方法(可以活下來的方法)

就可以活著,卻有人不采用,按照這種方法(可以避患的方

法)就可以躲避禍患,卻有人不去做。因此有比生命更想要

的東西(即義),有比死亡更令人厭惡的東西(即非義)。

不只是賢人有這種思想,人人都有這種思想,只不過賢人能

夠堅守這種思想不至于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

(如果)無禮地吆喝著給人(吃),就是過路的饑餓的人都

不會接受;用腳踢著給人家,即使是乞丐也因遭輕視而不屑

接受。豐厚的俸祿,如果不辨別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那

么這種厚祿對我有什么益處!是為了宮室的華美,為了妻妾

的侍奉,為了所認(rèn)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從前為了(禮義)寧

死也不肯接受(不愿接受的東西),現(xiàn)在為了宮室的華美而

接受了;從前為了(禮義)寧死也不肯接受(不愿接受的東

西),現(xiàn)在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從前為了(禮義)寧

死也不肯接受(不愿接受的東西),如今為了所認(rèn)識的窮人

感激自己而接受了:這種行為不可以停止嗎?(如果不停

止,)這就是所說的喪失了人本來的天性。

閱讀理解

1.本文的論點是什么?作者又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

的?

本文的論點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

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p>

提出“舍生取義”的論點后,首先從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

“舍生取義”,是因為人皆有“欲生不為茍得,惡死有所不辟”

的思想。然后再從反面說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么什

么事都可以做得出來;可是事實上,“義”超過了“生”,所以

人能夠不貪生,不避死。這種羞惡之心,人人皆有,賢者更

能保存而不喪失。接著舉例說明,人即使在饑餓時仍有羞惡

之心,自古以來就有寧死不食“嗟來之食”的人。最后,文章

陡然一轉(zhuǎn),“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現(xiàn)在“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

之“,又是為了什么呢?難道是“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

識窮乏者得我與”?先前為了“義”可以“舍生”,現(xiàn)在卻為了高

官厚祿和物質(zhì)享受就舍掉了“義”,這種行為不是應(yīng)該停止

嗎?

總之,本文是說,能做至IJ“舍生取義”是人有羞惡之心;

如果不顧羞恥、不辨禮義而受“萬鐘”則失掉了“本心”,這種

行為是應(yīng)該停止的。全文主旨就在這一勸勉上。

2.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無數(shù)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義”奉

為人生準(zhǔn)則,你能舉出幾個事例嗎?在今天,又該如何理解

“舍生取義”呢?

事例:

①南宋文天祥抗元,失敗被捕后,面對元朝威逼利誘,

竟毫不動搖,視死如歸,后被殺害,體現(xiàn)了“舍生取義”的高

貴品質(zhì)。

②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后,譚嗣同留下“我自橫刀向天

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名句,泰然赴死,體現(xiàn)了“舍生取義”

的高貴品質(zhì)。

③朱自清寧死不吃美國的救濟糧。

④聞一多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白色恐怖,發(fā)表最后一次

演講。

人的生命是寶貴的,我們應(yīng)當(dāng)要珍愛這僅有的一次生

命,但這并不表示我們不能見義勇為,不去伸張正義,只是

我們在見義勇為時,要量力而行,要在與壞人斗勇的同時更

要斗智,盡量避免對自己造成損害。

送東陽馬生序

宋濂

要求背誦段落展示

余幼時即嗜學(xué)。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

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

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

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圣賢之道,又患無碩師

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xiāng)之先達(dá)執(zhí)經(jīng)叩問。先達(dá)德隆望

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zhì)

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

一言以復(fù);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dāng)余之從師也,負(fù)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fēng),大

雪深數(shù)尺,足膚被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

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

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

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炸然若神人;余則細(xì)袍敝衣處其

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今雖耄老,未有所成,猶幸預(yù)君子之

列,而承天子之寵光,綴公卿之后,日侍坐備顧問,四海亦

謬稱其氏名,況才之過于余者乎?

參考翻譯

我年幼時就很好學(xué)。(因為)家里窮,無法買到書來

看,常向藏書的人家求借,親手抄錄,約定日期送還。天氣

特別冷時,硯池中的水凍成了堅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

放松抄錄。抄寫完后,趕緊快步跑去送還人家,不敢稍稍超

過約定的期限。因此人們大多肯把書借給我,我因而能夠讀

遍各類書籍。(我)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賢的學(xué)說。又苦

于不能與才學(xué)淵博的老師和名士交往,曾跑到百里之外的地

方,手拿著經(jīng)書向有德行和學(xué)問的前輩求教。前輩德高望

重,門人學(xué)生擠滿了他的房間,他從不稍微把言辭說得委婉

些,把臉色放溫和些。我站著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難,詢

問道理,傾身側(cè)耳向他請教;有時遭到他的訓(xùn)斥,表情更為

恭敬,禮節(jié)更為周到,不敢答復(fù)一句話;等到他高興時,就

又向他請教。所以我雖然愚鈍,最終還是得到不少教益。

當(dāng)我從師求學(xué)的時候,背著書箱,拖拉著鞋子,行走在

深山大谷之中。嚴(yán)冬季節(jié),寒風(fēng)凜冽,大雪深達(dá)幾尺,腳上

的皮膚凍裂了卻不知道。到了學(xué)舍,四肢僵硬不能動彈,仆

人拿來熱水給我澆洗浸泡,用被子圍蓋身上,過了很久才暖

和過來。住在旅店里,店主每天只給我吃兩頓飯,沒有新鮮

肥美的食物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學(xué),都穿著華麗的

衣服,戴著紅纓、寶石裝飾的帽子,腰間掛著白玉環(huán),左邊

佩戴著刀,右邊掛著香囊,光彩鮮亮,如同神仙;我卻穿著

舊棉袍、破衣服處于他們之間,毫無羨慕之意,因為心中有

足以使自己高興的事,并不覺得吃的穿的不如人家。我的勤

勞和艱辛大概就是這樣。如今我雖已年老,沒有什么成就,

但所幸還得以列入君子的行列中,受到天子的恩寵,追隨在

公卿之后,每天陪侍著皇上,聽候詢問,天底下也不適當(dāng)?shù)?/p>

稱頌自己的姓名,更何況才能超過我的人呢?

閱讀理解

1.文中先寫自己少年求學(xué)的艱難與刻苦,目的何在?

目的在于激勵馬生不要辜負(fù)良好條件,鼓勵馬生刻苦、

勤奮地學(xué)習(xí),成為德才兼?zhèn)涞娜恕?/p>

2.本文是寫給馬生的,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寫自己求學(xué)的

事?

作者現(xiàn)身說法,以自己的切身體會勉勵馬生勤奮學(xué)習(xí),

增強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3.本文采用對比的寫法,請舉出一例,談?wù)勥@樣寫的好

處?

將同舍生的豪華衣飾和自己的蘊袍敝衣做對比,更加突

出作者求學(xué)條件之艱苦,體現(xiàn)他不慕虛榮、不畏艱難、刻苦

讀書、勤奮求知的精神。

4.讀完全文,你覺得應(yīng)該學(xué)習(xí)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質(zhì)?

對讀書有濃厚的興趣,為學(xué)有所成,不畏艱難,有克服

困難奔向目標(biāo)的堅定決心和毅力以及謙虛有禮的美好品質(zhì)。

5.你從作者的讀書經(jīng)歷中得到哪些啟示?

①學(xué)習(xí)要勤奮;②求師要誠心;③學(xué)習(xí)中需要不斷克服

并戰(zhàn)勝困難;④學(xué)習(xí)要有濃厚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等等。

曹劌論戰(zhàn)

《左傳》

原文展示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其鄉(xiāng)人曰:“肉

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yuǎn)謀?!蹦巳?/p>

見。問:“何以戰(zhàn)?”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

人?!睂υ唬骸靶』菸幢?,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

敢加也,必以信?!睂θ眨骸靶⌒盼存?,神弗福也?!惫唬?/p>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梢砸?/p>

戰(zhàn)。戰(zhàn)則請從?!?/p>

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饼R人

三鼓。歲u曰:“可矣?!饼R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

可?!毕乱暺滢H,登軾而望之,曰:“可矣?!彼熘瘕R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日:”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

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

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p>

全文翻譯

魯莊公十年(前684)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

國。魯莊公準(zhǔn)備迎擊,曹劌請求進見。他的同鄉(xiāng)說:“當(dāng)權(quán)

者自會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dāng)權(quán)者見

識淺陋,不能做長遠(yuǎn)打算?!庇谑侨氤ヒ婔斍f公。曹劌

問:“您憑借什么作戰(zhàn)?”魯莊公說:“衣食這類用以養(yǎng)生的物

品,我從來不敢獨自專有,一定把它們分給他人。”曹劌回

答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不會順從您的?!?/p>

魯莊公說:“祭祀用的牛羊玉帛,我從來不敢虛報夸大數(shù)

目,必定對上天說實話?!辈軇セ卮鹫f:“小的誠信不能使神

靈信服,神靈是不會保佑您的?!濒斍f公說:“大大小小的訴

訟官司,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據(jù)實情(辦

理)。”曹劌回答說:“這才是盡了本職一類的事??梢詰{借

(這個條件)打一仗。打仗時,請讓我跟去?!?/p>

(到了那一天,)魯莊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zhàn)車,在長勺

和齊軍作戰(zhàn)。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現(xiàn)在不

行?!饼R軍三次擊鼓。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饼R軍大

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p>

說完就下車察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車,扶著車前

橫木遠(yuǎn)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庇谑亲窊酏R

軍。

打了勝仗后,魯莊公問他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

戰(zhàn),靠的是勇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

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

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jīng)衰竭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

以才戰(zhàn)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

測的,怕他們在那里設(shè)有伏兵。后來我看到他們的車輪痕跡

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p>

閱讀理解

1.齊魯長勺之戰(zhàn),魯國能以弱勝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齊魯長勺之戰(zhàn),魯國能夠以弱勝強,主要原因是政治上

取信于民,軍事上運用正確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和掌握有利時機,在

齊人三鼓之后,也就是彼竭我盈之時,進攻敵軍;在齊國轍

亂旗靡之后,追擊齊軍。

2.課文僅用了二百多字就敘述了長勺之戰(zhàn)的過程。說說課

文是怎樣安排詳略的,這樣的安排好在哪里。

本文緊扣“論戰(zhàn)”來寫,以曹劌為中心,詳細(xì)描寫了曹劌

在戰(zhàn)前、戰(zhàn)中、戰(zhàn)后的言論。如第一段中曹劌與魯莊公的問

答,詳細(xì)具體地表現(xiàn)了曹劌“取信于民”的戰(zhàn)略思想。再如第

三段論述戰(zhàn)爭勝利的原因,把曹劌作戰(zhàn)必須依靠士氣、抓準(zhǔn)

時機、謹(jǐn)慎而又果斷的戰(zhàn)略思想表現(xiàn)了出來。這兩段文字,

充分地表現(xiàn)了曹劌政治上的遠(yuǎn)見卓識和軍事上的卓越才能。

對于無助于表現(xiàn)“論戰(zhàn)”的事,如戰(zhàn)爭的起因、戰(zhàn)斗的狀況、

戰(zhàn)后的處理等,則略寫或不寫。這樣安排,敘事清楚,詳略

得當(dāng),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3.結(jié)合課文的具體內(nèi)容,談?wù)勀銓Σ軇ミ@個人物的認(rèn)識。

曹劌的身份為普通老百姓,積極參與國家大事,可以看

出他對國家的關(guān)心和熱愛。在戰(zhàn)前準(zhǔn)備中,他充分肯定了魯

莊公的第三個準(zhǔn)備,因為他知道民心向背是決定戰(zhàn)爭勝負(fù)的

主要因素,這就突出表現(xiàn)了曹劌重視人民力量的政治遠(yuǎn)見。

“戰(zhàn)則請從”表現(xiàn)了曹劌主動請戰(zhàn)的熱忱。在戰(zhàn)爭中,他根據(jù)

雙方的士氣和實力的變化做出正確判斷,抓住時機,故而奪

取了戰(zhàn)爭的勝利??傊?,曹劌是一個政治上有遠(yuǎn)見卓識,軍

事上有卓越才能的人。

出師表

諸葛亮

原文展示

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

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

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