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江大橋增設垂直升降梯工程(朝天門大橋)-第二冊 結構工程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1頁
跨江大橋增設垂直升降梯工程(朝天門大橋)-第二冊 結構工程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2頁
跨江大橋增設垂直升降梯工程(朝天門大橋)-第二冊 結構工程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3頁
跨江大橋增設垂直升降梯工程(朝天門大橋)-第二冊 結構工程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4頁
跨江大橋增設垂直升降梯工程(朝天門大橋)-第二冊 結構工程施工圖設計說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概述

1.1項目建設背景

為落實市政府關于“兩江四岸”城市品質提升要求,需要統(tǒng)籌考慮快、慢交通系

統(tǒng)銜接和提升城市休閑區(qū)品質。根據(jù)現(xiàn)場調研,現(xiàn)狀濱江路至跨江橋間高差大,人行

通道繞行遠,缺少直接聯(lián)系,快慢交通系統(tǒng)銜接不暢,通行欠考慮問題日益突出。通

過對重慶多座跨江大橋增設垂直升降梯方案開展初步研究后,開展朝天門長江大橋增

設垂直升降梯設計工作。

1.2工程位置、范圍和規(guī)模

1.2.1工程位置、規(guī)模

朝天門大橋為公軌兩用橋,上層為城市道路,下層為軌道交通環(huán)線,垂直升降梯

工程位于朝天門大橋兩側橋頭,由四部鋼結構垂直升降梯組成。其中江北區(qū)側由1號

和2號垂直升降梯連接北濱二路與朝天門大橋公路層,1號垂直升降梯井道總高度

64.57m;2號垂直升降梯井道總高度64.57m;南岸區(qū)側由3號和4號垂直升降梯連接

復興街與朝天門大橋公路層,3號垂直升降梯井道總高度56.75m;4號垂直升降梯井

道總IWJ度58.15m。

圖1.2南岸區(qū)側電梯平面圖

1.2.2設計范圍及圖冊劃分

本次設計范圍包括建筑工程、結構工程、設備工程、景觀工程。本次設計圖冊包

括四部分如下所示:

第一冊建筑工程

第二冊結構工程

第三冊設備工程

第四冊景觀工程

1.3周邊現(xiàn)狀建、構筑物及周邊規(guī)劃情況

(1)北濱二路側圖1.4北橋頭現(xiàn)狀1-11.5北橋頭現(xiàn)狀2

擬建電梯位置步行500米范圍目的地:存在的主要問題:

1)旅游目的地:北濱路、朝天門大橋等;(1)對山立交人行系統(tǒng)人車混行,部分匝道無人行通道,存在安全隱患,且步

2)交通節(jié)點:朝天門大橋北公交站(交通集散點)、北濱二路公交車站、五里行繞行距離長。

店輕軌站(步行約15分鐘);(2)朝天門大橋下游側大橋人行系統(tǒng)與匝道的人行系統(tǒng)連接不通暢。

3)公共建筑及小區(qū):紫御江山、梵悅天御、新歐鵬教育城。步行石梯:位于橋梁北側,寬度約1米。石梯不連續(xù),且路況較差。

該處電梯服務周邊居民通勤,連接北濱二路與朝天門大橋。(2)南濱路測

擬建電梯位置步行500米范圍目的地:

1)旅游目的地4個:南濱路、CBD(彈子石)、朝天門大橋、彈子石老街;

2)交通節(jié)點:遠期軌道環(huán)線彈子石站、自貿辦公交車站、朝天門大橋南;

3)周邊公共建筑及居民小區(qū):重慶南岸彈子石CBD總部經濟區(qū)(彈子石CBD總

部經濟區(qū)一期位于朝天門大橋南橋頭,規(guī)劃總占地面積335畝,總建筑體量80萬平

方米)、重慶市武警總隊醫(yī)院、重慶出版集團、重慶能源大廈、王家沱社區(qū)、竅角沱

小學。

圖1.3朝天門大橋-北濱二路側土地利用現(xiàn)狀

項目周邊道路主要為北濱二路、渝魯大道及五紅路?,F(xiàn)狀步行系統(tǒng)主要包括現(xiàn)狀

道路兩側人行道及連接橋面和橋下的步行石梯。

本不具備無障礙通行能力。

(3)無障礙設施:由于南橋頭橋下和南橋頭主線側面道路和建筑施工,導致人

行道被破壞,缺乏無障礙設施。

1.4對初設階段設計評審意見的執(zhí)行情況

(一)初步設計階段須修改完善的意見

1.1第5.5.2條樓電梯建筑工程耐火等級應按專項論證意見確定為一級。

設計回登:按意見將設計說明、圖紙中的耐火等級修改為一級。

1.2補充基礎持力層的選擇情況;分析基礎設計和施工開挖對相鄰橋墩基礎的安全影響,并作

為初設依據(jù)。

設計復:按意見補充基礎持力層為中風化砂巖,補充分析基礎施工對朝天門大橋橋墩的影

圖1.6朝天門大橋-南濱路側土地利用現(xiàn)狀

響。

電梯位置位于朝天門長江大橋南橋頭,連接彈子石CBD和彈子石片區(qū)?,F(xiàn)狀CBD片區(qū)車行道

3補充結構設計標準:結構設計使用年限、抗震設防分類、抗震等級、場地類別、特征周期。

路系統(tǒng)尚不完善,無彈子石片區(qū)到達CBD的公交線路;慢性系統(tǒng)到達彈子石社區(qū)需步行25分鐘,

設計回復:按意見補充結構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抗震設防分類為重點設防類,抗震等級為

極不方便;朝天門大橋南橋頭位置無過街通道,部分行人過街橫穿朝天門大橋主路非常危險。

三級,場地類別二類,特征周期為0.35s

1.4應明確結構體系;補充風載起算高度。

設計回復:按意見補充結構體系為鋼框架-支撐體系,風荷載以江面為起算點。

1.5補充1#~4#樓電梯結構單元劃分情況(與大橋結構的設縫情況及縫寬要求)、結構布置(含

樓梯)和構件連接形式、柱腳基礎連接形式的說明。

設計回復:按意見補充電梯平臺結構與大橋之間設置5Toem變形縫,補充結構布置情況,GL1

與GZ之間為剛接,其余構件之間為較接,柱腳與基礎連接形式為埋入式剛接。

1.6、補充結構分析選擇的計算程序、計算參數(shù)和主要計算結果。

圖.1.7南橋頭步道設計回復:按意見補充結構分析選擇的軟件為Midasgen,計算參數(shù)與計算結果詳見設計說

存在的主要問題:明。

(1)人行系統(tǒng):南橋頭人行系統(tǒng)尚不完善,橋下為居民臨時農貿市場,1.7、1#?4#樓電梯結構高寬比為夕9,且樓板開洞率大,平面特別不規(guī)則,應進行抗震性能化

處于拆遷待建階段;橋下人行系統(tǒng)由于?CBD正在建設中,因此人行系統(tǒng)尚未形

成。設計;補充結構、樓蓋舒適度驗算。

(2)與周邊慢行系統(tǒng)連接:王家沱社區(qū)和彈子石社區(qū)道路系統(tǒng)老化,基

設計F1復:按意見進行抗熊性能化設計,補充結構、樓蓋舒適度驗算。

1.8、補充結構抗傾覆驗算及采取的結構措施,滿足大震不倒的抗震設計原則。(5)重慶市勘察院提供的工程地質勘察報告(2019.08)

設計?回復:按意見補充結構抗傾覆驗算。(6)重慶路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朝天門長江大橋施工圖設計圖紙。

1.9、應對結構計算主要結果合理性進行判斷

設計回復:按意見在設計說明中補充計算結果的合理性判斷。

(二)初步設計階段建議修改完善的意見

1、附圖補充構件、鋼柱基礎連接節(jié)點大樣,與計算模型(剛接、較接或半剛性連接)應相符。

設計回復:按意見補充鋼構件、鋼柱柱腳連接節(jié)點大樣。

2、樓梯間結構布置(含梯段的支承結構關系、洞口大小等)未表達清楚。

設計回復:按意見在圖紙中補充樓梯間必要的標注

(三)施工圖設計階段須修改完善的意見

1、完善基礎P1填施工期與朝天門大橋相關監(jiān)測要求。

設計P1復:按意見在施工圖中補充監(jiān)控量測示意圖。

2、應考慮人防洞室回填材料及技術要求對樁基設計施工的影響。

設計回復:樁基3m范圍內的人防碉室采用C25混凝土回填,其余部分采用素土回填。

1.5設計依據(jù)

(1)重慶市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與林同梭國際工程咨詢(中國)有限公司主簽訂的

設計合同0

(2)重慶市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提供的朝天門長江大橋兩側電梯修建區(qū)域周邊用地

紅線。

(3)重慶市勘察院提供的朝天門長江大橋兩側電梯修建區(qū)域1:500地形圖。

(4)重慶市城市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召開的《跨江大橋增設垂直升降梯(朝天門大橋)

消防專家咨詢會》專家論證報告意見。

暴雨時有發(fā)生;日最大降雨量266.5mm(2007.7.17),日降雨量大于25mm以上的大暴

第二章工程建設條件雨日數(shù)占全年降雨日數(shù)的62%左右,小時最大降雨量可達62.1mm。

2.1自然地理條件濕度:多年平均相對濕度79%左右,絕對濕度17.7hPa左右,最熱月份相對濕度

2.1.1交通位置70%左右,最冷月份相對濕度81%左右。

跨江大橋增設垂直升降梯項目(朝天門大橋)場地行政區(qū)劃隸屬江北區(qū)和南岸區(qū),風:全年主導風向以北風為主,頻率13%左右,夏季主導風向為北西,頻率10%

擬建項目位于長江東西兩側(江北區(qū)和南岸區(qū)),江北區(qū)場地位于朝天門大橋西側,現(xiàn)左右,年平均風速為L3m/s左右,最大風速為26.7m/s。

為貴峰駕校場地內,交通便利;南岸區(qū)場地位于朝天門大橋東側,現(xiàn)在為城投路橋管霧日:全年平均霧天日數(shù)30?40天,最大年霧天日數(shù)148天。

理有限公司朝天門大橋管理處旁,周邊即有軌道環(huán)線,又有公路環(huán)繞,交通極其便利。2.1.3水文

2.1.2氣象擬建工程位于長江河流兩側,長江是重慶市主城區(qū)的過境河流,擬建工程附近河

重慶位于東經105°17'?110°11'、北緯28°10'?32°13'之間的青藏高原與長流流向近于由南到北,河面寬500?550m。長江常年洪水位一般為175.00-180.00m,

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地帶。場地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日照總時數(shù)1000~1200h,汛期最大流量86200mys(1981年7月),調查的歷史最高水位為196.25m(1870年),

具冬暖夏熱,無霜期長、雨量充沛、溫潤多陰、雨熱同季,常年降雨量1000~1400mm,最低水位為158.08m(1987年)。全年水位變化規(guī)律是2?4月為最低水位期,7?9月

春夏之交夜雨尤甚、空氣濕度大、云霧多、日照偏少、秋雨連綿等特點,素有''巴山為最高洪水期,洪水時最大表面流速為5m/s,枯水時表面流速為l~2m/s。

夜雨”之說。氣溫的垂直分帶明顯,海拔高程300m以下的沿江河谷區(qū),年平均氣溫三峽水庫成庫后,朝天門五年一遇洪水位184.3m(黃海高程、下同)、十年一遇水

為18.0~18.8℃?位186.7m、二十年一遇水位188.6m、五十年一遇水位190.9m、一百年一遇洪水位

氣溫:多年平均氣溫18.3℃。極端最高氣溫43.0℃(2006.8.15).極端最低氣溫-1.8℃192.7m。

()最冷月(一月)平均氣溫℃最冷月(一月)平均最低氣溫℃最大平擬建跨江大橋增設垂直升降梯項目場地內無常年性地表徑流。地表水流經場地

1955.1.11O7.7,5.7,

均日溫差11.9,C(1953.7)?后,主要由地表及排水管、涵向低洼處排出,部分經過填土層中向下滲出,場地總體

降水量、蒸發(fā)量:最大年降水量1544.8mm,最小年降水量740.1mm,多年平均水文條件較為簡單。

降水量為1082.6mm,降雨多集中在5?9月,約占全年降雨量的70%,且強度較大,

第s共25頁

2.2工程地質條件等風化巖芯呈柱狀、中長柱狀,裂隙不發(fā)育?較發(fā)育,巖體較完整,屬軟巖,巖體基

2.2.1地形地貌本質量等級為IV級。

擬建場地位于原始地貌屬構造剝蝕丘陵區(qū),丘包和溝谷相間排列。由于受人類活砂巖:灰白、青灰色,細?中粒結構,中厚層狀構造,泥鈣質膠結,主要礦物成

動的改造,擬建線路沿線大部分已被改造為高架立交、道路及城市綠地。分為長石、石英,含少量云母及粘土礦物,多為鈣質膠結,局部為泥質膠結。中風化

擬建電梯項目(江北區(qū))地形總體平緩,起伏相對小,縱向總體坡角一般小于10°巖芯呈柱狀、長柱狀,裂隙不發(fā)育?較發(fā)育,巖體較完整,屬較軟~較硬巖,巖體基

局部約30°,線路兩側一般被改造為城市綠地、高架立交或道路,橫向地形起伏較本質量等級為【【卜N級。

大,呈臺階狀,有陡坎存在,沿線地面高程193.00?256.00m,相對高差約63m。擬建場地基巖強風化帶厚度一般0.60?1.50m。基巖強風化帶巖體破碎,風化裂

擬建電梯項目(南岸區(qū))地形總體平緩,起伏小,縱向總體坡角一般10°~25°,隙發(fā)育,巖質軟,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V級。

局部有陡坎存在,成臺階狀,線路兩側一般被改造為城市綠地、高架立交或道路,橫2.2.3地質構造

向地形呈臺階狀,沿線地面高程197.00-256.00m,相對高差約59m??辈靺^(qū)位于川東南孤形構造帶,華瑩山帚狀褶皺束東南部。擬建電梯項目朝天門

2.2.2地層巖性大橋西側(江北區(qū))場地位于重慶龍王洞背斜東翼,巖層呈單斜產出,巖層傾向114,

經地面地質調查和鉆孔揭示,勘察區(qū)出露的地層由上而下依次為第四系全新統(tǒng)人巖層傾角20:擬建電梯項目朝天門大橋東側(南岸區(qū))場地位于南溫泉寺背斜西

工填土層(Q4ml)和侏羅系中統(tǒng)下沙溪廟組(J2xs)沉積巖層。各層巖土特征分述如下:翼,巖層傾向270,傾角12左右。根據(jù)區(qū)域地質資料,地應力條件簡單,應力水

(1)第四系全新統(tǒng)(Q4)平極低。區(qū)內無斷層,地質構造簡單。層間結合很差,尤其在砂巖與砂質泥巖交界處,

素填土(Q4ml)往往存在薄層狀泥化現(xiàn)象。

雜色,主要有砂巖、泥巖碎石及粘性土組成,顆粒粒徑一般在20~100mm,碎石沿線未發(fā)現(xiàn)斷層通過。根據(jù)區(qū)域資料,巖體受應力作用相對微弱,巖體層面

含量在20~55%之間。粒徑均勻性一般,級配一般,呈稍密狀,回填年限大于10年。結合較差,巖體結構面主要受構造裂隙控制,根據(jù)沿線地質測繪調查,基巖內裂隙較

主要分布在兩個場地表層,鉆探揭露厚度為2.00~6.80m。發(fā)育,巖體呈塊狀結構,各場地主要發(fā)育有二組構造裂隙,巖體裂隙特征如下:

(2)侏羅系中統(tǒng)下沙溪廟組(J2xs)(1)擬建電梯項目朝天門大橋西側(江北區(qū))

砂質泥巖:紅褐色,主要礦物成分為粘土礦物,粉砂泥質結構,厚層狀構造。中①J1組傾向290,傾角65~75,為軟弱結構面,裂隙微張,寬度一般5?

第6共25頁

10mm,局部寬度超過20mm,結合程度差,多為粘性土充填,裂面較平直或微彎曲,水的富水性受地形地貌、巖性及裂隙發(fā)育程度控制,場區(qū)地表封閉較好,地下水主要

延伸5?8m,間距1?3m/條,結合很差。由大氣降水以及城市管道滲漏等補給,淺部地層成為其補給通道,地下水沿著地勢較

②J2組傾向210,傾角55~65,為硬性結構面,裂隙微張?閉合,一般鈣低處向長江排出。

質充填,裂面平直,延伸3?4m,間距0.5?2m/條。結合差。南岸勘察區(qū)地形總體特征東高西低,地下水補給、排泄條件較好,地下水流量受

(2)擬建電梯項目朝天門大橋東側(南岸區(qū))大氣降水、城市管道滲水、地下洞室煤窯內水流等影響,地下水主要賦存于松散土層

①J1:190~210Z45?70,優(yōu)勢產狀210Z60,延伸5?8m,間距中,雨季大、枯季小或斷流,具有補給條件單一、短途徑流、就近排泄的特點,由于

0.5?1.5m,一般閉合?微張,裂面較平直,一般無充填,局部偶見鈣質或粘性土充巖層中構造裂隙總體不發(fā)育,不利于地下水賦存和接受補給。

填,結合差,屬硬性結構面,該組裂隙偶有倒轉反向現(xiàn)象。根據(jù)場地地下水的賦存條件、水理性質及水力特征,場地地下水可劃分為第四系

②J2:100?130Z30?55,優(yōu)勢產狀105Z40,延伸3?5m,一般松散層孔隙水和基巖裂隙水。

閉合?微張,裂面較平直,間距1.0?2.0m,一般無充填,見水蝕痕跡,結合差,屬(1)第四系松散層孔隙水

硬性結構面,偶見倒轉反向現(xiàn)象。不連續(xù)分布在第四系人工填土,由大氣降水補給,多為局部性上層滯水,水量小,

2.3水文地質條件動態(tài)幅度大,在巖土界面上從高處往低處排泄和下滲進入基巖裂隙中。該類型地下水

勘察區(qū)原始地貌屬構造剝蝕丘陵地貌,人類工程改造頻繁,經過城市發(fā)展建設,水量大受季節(jié)、氣候影響大,水量大小與降水因素關系密切,向長江排泄。

第四系覆蓋層一般厚度較小,基巖主要為砂巖和砂質泥巖,含水微弱。地下水的富水結合鉆孔水位觀測,可見勘察期間場地內土層中地下水總體較貧乏,大氣降水會

性受地形地貌、巖性及裂隙發(fā)育程度控制,場區(qū)地表封閉差,裸露型地層其地下水主通過松散填土層和卵石層下滲,總體水量不大,地下水補、徑、排關系相對簡單。若

耍接受大氣降水的入滲補給,淺部地層成為其地下水補給通道,大氣降水一部分順坡遇暴雨季節(jié)補給充沛或排泄不暢等情況,本場地地下水水量將明顯增大。

流排泄,一部分沿風化裂隙潛入地下,再匯集到地勢較低的地下洞室內排出,最終向(2)基巖裂隙水

長江排泄?;鶐r裂隙水包括風化裂隙水和構造裂隙水。風化裂隙水分布在淺表層基巖強風化

江北勘察區(qū)原始地貌屬于斜坡階地,經過人類工程活動改造,現(xiàn)為貴峰駕校內部帶中,為局部上層滯水或小區(qū)域潛水,水量小,受季節(jié)性影響大,各含水層自成補給、

訓練場,第四系覆蓋層分布差異較大,基巖主要為砂巖和砂質泥巖,含水微弱。地下徑流、排泄系統(tǒng);構造裂隙水分布于中下部的中厚?厚層塊狀基巖裂隙中,以層間裂

第7共25頁

隙水或脈狀裂隙水形式儲存,水量大小與裂隙發(fā)育程度和裂隙貫通性密切相關,水量較于現(xiàn)狀高程埋深在7.00~12.00m,洞室寬4.00~5.10m,洞高3.20~4.10m,頂面標高

一般。本次勘察期間選取ZK3、ZK7鉆孔作抽水試驗,用時2、4分鐘左右,孔內循環(huán)189.42?190.12m,底面標高185.92?186.32m,根據(jù)ZK2鉆探情況可推測該洞室存在

水被提干,然后觀測恢復水位,24小時后,水位恢復緩慢,基本為干孔,由此可見于砂巖巖層中,砂巖為透水層,洞室頂部和側壁可能存在淋雨狀滴水和滲水情況?地

勘察期間場地基巖裂隙中含水貧乏。下洞室的存在對擬建1號電梯項目的修建影響較大,應該加以重視。

按照以往勘察經驗綜合試驗結果,砂質泥巖的滲透系數(shù)取0.10m/d,砂巖取2.5.2地面構建筑物

0.20m/d?擬建電梯項目位置分別位于朝天大橋東西兩側(江北區(qū)和南岸區(qū)),通過查閱朝

2.4不良地質作用、特殊巖土與有害氣體天門大橋橋引總布置圖以及基礎形式和埋深情況得知:擬建電梯項目西側(江北區(qū))

通過本次勘察,擬建場地未發(fā)現(xiàn)斷層、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質作用。擬建電梯位置處于P2橋墩兩側;擬建電梯項目東側(南岸區(qū))位置處于P9墩兩側。各建(構)

項目西側(江北區(qū))存在地下人防洞室。筑物的特征及其與擬建工程的關系見表2.1。

2.1擬建場地相關主要建(構)筑物基礎特征表

場地內特殊巖土為素填土和風化巖石。

地坪標高基底標高影響評價

建(構)筑物規(guī)?;A形式與擬建物相互關系(m)

(m)(m)

素填土主要分布在場地表面,厚度約2.00~6.80m,回填時間大于十年,填土呈稍

P2墩(左)位擴展+樁基191.083176.083與1號電梯相鄰,地表位置相距5.62m影響較小

影響較大

密~中密狀:風化巖分布于整個場地基巖表層,風化裂隙發(fā)育,巖質軟,巖體破碎,P2墩(右)磴擴展+樁基191.083176.083與2號電梯相鄰,地表位置相距3.01m

P9墩(左)險擴展基礎200.3S0195.350與4號電梯相鄰,地表位置相距3.65m影響較大

股擴展基礎影響較小

厚度一般0.50~1.50m左右。P9墩(右)200.350195.350與3號電梯相鄰,地表位置相距4.09m

根據(jù)本次調閱資料情況可知各擬建電梯項目距離各橋墩位置不同,由于橋墩均采

根據(jù)本次勘探成果,結合場地各地層巖性條件和地區(qū)經驗,該場地無有毒有害氣

用擴展形式,地下基礎形式(LxB)大于地面出露基礎形式(LxB),因此,擬建電梯

體存在。

項目的修建對橋墩影響較大。建議2號和4號電梯設計位置往橋墩反方向做適當調整,

2.5相鄰建構筑物及地下管線

各擬建電梯項目施工時注意加強監(jiān)管。

2.5.1地下洞室

2.5.3地下管線

擬建電梯項目朝天門大橋西側(江北區(qū))場地存在地下洞室,該洞室在地表未見

擬建電梯項目東側(南岸區(qū))3號電梯和4號電梯緊鄰市政道路,根據(jù)地形圖資

開放式入口,勘察范圍內僅有ZK1號鉆孔布置于人防洞室上部,ZK1號鉆孔未穿過該

料可知擬建場地附近存在通信、電力和燃氣管線,部分管線對施工存在較大的影響,

人防洞室。通過查閱1987年老地形圖資料已了解該洞室的基本情況:該人防洞室相

第8共25頁

施工時應結合地下管線的具體分布和埋深對其加以保護或改遷。(4號電梯周邊有樹普通土(H級):擬建場地的人工填土。人工填土主要由砂、泥巖塊碎石、粘性

木,施工時注意進行移栽?。┩恋冉M成,塊碎石含量20?55%,粒徑一般為20?100mm,結構稍密?中密,稍濕?

2.5.4地震與地震效應評價濕潤,可挖性分級為H級。

根據(jù)《中國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qū)劃圖》(GB18306-2015圖A1)和《中國地震動峰值硬土(in級):砂質泥巖、砂巖等基巖強風化帶。巖石風化強烈,呈碎塊狀,質

反應譜特征周期區(qū)劃圖》(GB18306-2015圖B1)及《建筑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011-2010)軟,部分呈土狀或土夾石狀,可挖性分級為ni級。

(2016年版本),擬建工程抗震設防烈度為6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05g,軟質巖(W級):紅褐色中等風化的砂質泥巖,層狀?塊狀結構,裂隙不發(fā)育,

設計地震分組為第一組??赏谛苑旨墳閃級,巖石單軸極限飽和抗壓強度小于30MPa。

2.6巖土物理力學指標取值與建議次堅石(V級):灰色、灰白色、青灰色中等風化的砂巖,厚層狀?塊狀結構,

2.6.1室內巖石實驗裂隙不發(fā)育,可挖性分級為V級,巖石單軸極限飽和抗壓強度一般為30?60MPa。

本次勘察共取巖樣4組,均為砂巖,其巖石試驗參數(shù)、試驗指標根據(jù)《巖土工程2.6.4地基承載力及其他設計參數(shù)推薦值

勘察規(guī)范》(GB50021-2001)(2009年版)第14.2條計算標準值:取值原則:

⑴土體物理力學性質指標

本場地砂巖飽和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為19.1Mpa,變異系數(shù)0.18,呈低變異性;

土體的相關設計參數(shù)取值原則:根據(jù)試驗成果,并結合本工程的特征和地區(qū)經驗

天然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為27.9Mpa,變異系數(shù)0.13,呈低變異性;軟化系數(shù)平均值

采用。

0.72,屬于軟化巖石,巖石堅硬程度分類為較軟巖。

⑵巖體物理力學性質指標

2.6.2水腐蝕性分析及評價

①巖體物理性質指標直接使用巖石相應指標的平均值;

場地填土對混凝土結構材料有微腐蝕;對鋼筋混凝土結構中鋼筋材料有微腐蝕;

②巖體的變形模量、彈性模量標準值取巖石室內試驗平均值的0.7倍,泊松比取

對鋼結構有微腐蝕。

巖石室內試驗平均值;

2.6.3巖土施工工程分級

③巖體抗剪強度由巖石室內抗剪強度折減而成,折減系數(shù):內摩擦角。取0.90,

根據(jù)《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DBJ50/T-043-2016)附錄工程勘察中的土、石可挖

內聚力C取0.3:巖層層面粘聚力、內摩擦角根據(jù)《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guī)范》

性分類劃分標準,場地巖土可挖性分級為:

第9共25頁

(GB50330-2013)表4.3.1結合鉆探揭露情況按砂、泥巖界面膠結狀態(tài)選?。涣严睹嬲?5)其他參數(shù)根據(jù)試驗成果或地區(qū)經驗,結合本工程的特征確定。

聚力、內摩擦角根據(jù)《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guī)范》(GB50330-2013)表4.3.1結合鉆探揭跨江大橋增設垂直升降梯項目各設計參數(shù)建議值見下表:

表2.2」江北區(qū)巖土物理力學設計參數(shù)推薦值

露情況選??;

砂巖(〃xs)砂質泥巖02XS)結構面i巖層巖土界

巖石名稱填土面歸面

強風化中風化強風化中風化面(天然)

④巖體抗拉強度取巖塊保證概率值的0.4倍;

重度(kN/nr?)20.0*23.0*24.9*23.5*25.6*

天然

(3)地基承載力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27.97.04

(MPa)飽和19.24.5*

①地基極限承載力標準值依據(jù)巖體完整性、巖體裂隙發(fā)育程度、巖塊單軸飽和抗內聚力C(kPa)5*1300*400*35*15*19.5*

內摩擦角@(。)23*40.5?32.5*18*30*8.5*

壓強度標準值按《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DBJ50/T-043-2016)第10.4.2確定,地基條件系彈性模量(MPa)3670*1000*

地基極限承載力標準值(kpa)69002300*

數(shù)??;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由《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第巖土體與錨固體極限粘結強度標準值

1.10DBJ50-047-2016)4.2.6120*1000*400*

(kPa)

條確定,分項系數(shù)Yf根據(jù)巖體較完整的基本情況,本場地取0.33。樁基側壁極限摩阻力標準值電25*

土體水平抗力系數(shù)比例系數(shù)(MN/m。)8*

②中風化巖石與錨固體極限粘結強度標準值根據(jù)《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guī)范》巖體水平抗力系數(shù)k(Mn/m3)360*80*

基底摩擦系數(shù)0.45*0.55*0.45*

(GB50330-2013)表8.23-2并結合地區(qū)經驗提供;較完整巖層的地基系數(shù)根據(jù)《建筑邊

表2.2-2南岸區(qū)巖土物理力學設計參數(shù)推薦值

坡工程技術規(guī)范》(GB50330-2013)表G.0.1-1并結合地區(qū)經驗提供;巖土與擋墻基底摩砂巖出xs)砂質泥巖(J2XS)結構面巖層巖土界

巖石名稱填土面離面

強風化中風化強風化中風化面(天然)

擦系數(shù)根據(jù)《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guī)范》(GB50330-2013)表11.2.3并結合地區(qū)經驗提供。重度(kN/m)20.0*23.0*24.9*23.5*25.6*

天然27.97.0*

③風化巖、土體與錨固體極限粘結強度標準值根據(jù)《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guī)程》單軸抗壓強度標準值(MPa)

(JGJ飽和19.14.5*

內聚力C(kPa)5*1350*320*35*15*19.5*

120-2012)表4.7.4并結合地區(qū)經驗提供;土體與土釘極限粘結強度標準值根據(jù)《建筑

內摩擦角W)23*41.5*30.2*18*30*8.5*

彈性模量(MPa)3670*1280*

基坑支護技術規(guī)程》(JGJ120-2012)表5.2.5并結合地區(qū)經驗提供。

地基極限承載力標準值(kpa)69002300*

地基承載力基本容許值fao(kPa)500*2400*1000*

巖體水平抗力系數(shù)、土體水平抗力系數(shù)比例系數(shù)參照《工程地質勘察規(guī)范》

(3)巖土體與錨固體極限粘結強度標準值

120*1000*400*

(kPa)

(DBJ50-43-2005)并結合工程建筑經驗選取。

樁基側壁極限摩阻力標準值勤25*

上體水平抗力系數(shù)比例系數(shù)(MN/m。8*

(4)巖土體基底摩擦系數(shù)按《建筑邊坡工程技術規(guī)范》(GB50330-2013)表

巖體水平抗力系數(shù)k(Mn/m3)360*80*

11.2.3選用

第10共25頁

2.6.5邊坡穩(wěn)定性分析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