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科疾病按摩治療上_第1頁
內科疾病按摩治療上_第2頁
內科疾病按摩治療上_第3頁
內科疾病按摩治療上_第4頁
內科疾病按摩治療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老年大學講義一內科疾病按摩保健

第一章:外感病癥

第一節(jié):感冒

一、定義:感冒是感受觸冒風邪或時行病毒,引起肺

衛(wèi)功能失調,出現(xiàn)鼻塞,流涕,噴嚏,頭痛,惡寒,

發(fā)熱,全身不適等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一種外感疾病。感

冒又有傷風、冒風、傷寒、冒寒、重傷風等名稱。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風寒感冒與風熱感冒

2.辨普通感冒與時行感冒

3.辨常人感冒與虛人感冒

治療原則:

1.解表達邪?!捌湓谄ふ撸苟l(fā)之”之意,采用

辛散解表的法則,祛除外邪,邪去則正安,感冒亦愈。

2.宣通肺氣。感冒的病機之一是肺失宣肅,因此宣通

肺氣有助于使肺的宣肅功能恢復正常,肺主皮毛,宣

肺又能協(xié)助解表,宣肺與解表相互聯(lián)系,又協(xié)同發(fā)揮

作用。

3.照顧兼證。虛人感冒應扶正祛邪,不可專事發(fā)散,

以免過汗傷正。病邪累及胃腸者,又應輔以化濕、和

胃、理氣等法治療,照顧其兼證。

分型論治

?風寒感冒

癥狀:惡寒重,發(fā)熱輕,無汗,頭痛,肢節(jié)酸疼,

鼻塞聲重,時流清涕,喉癢,咳嗽,痰吐稀薄色白,

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

治法:辛溫解表,宣肺散寒。

按摩:取迎香、風池、肺俞、肩井、尺澤、合谷。

方藥:荊防敗毒散。

其他:風寒感冒輕證亦可用生姜10克,紅糖適量,

煎水服用;用上述穴位拔罐。

?風熱感冒

癥狀:發(fā)熱,微惡風寒,或有汗,鼻塞噴嚏,流

稠涕,頭痛,咽喉疼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黃,脈浮

數(shù)。

治法:辛涼解表,宣肺清熱。

按摩:取迎香、大椎、肺俞、曲池、合谷。亦可

用于拔罐。

方藥:銀翹散。

本方以金銀花、連翹辛涼透表,兼以清熱解毒;

薄荷、荊芥、淡豆豉疏風解表,透熱外出;桔梗、牛

勞子、甘草宣肺祛痰,利咽散結;竹葉、蘆根甘涼輕

清,清熱生津止渴。發(fā)熱甚者,加黃苓、石膏、大青

葉清熱;頭痛重者,加桑葉、菊花、蔓荊子清利頭目;

咽喉腫痛者,加板藍根、玄參利咽解毒;咳嗽痰黃者,

加黃苓、知母、浙貝母、杏仁、瓜萎殼清肺化痰;口

渴重者,重用蘆根,加花粉、知母清熱生津。

時行感冒,呈流行性發(fā)生,寒戰(zhàn)高熱,全身酸痛,

酸軟無力,或有化熱傳變之勢,重在清熱解毒,方中

加大青葉、板藍根、蚤休、貫眾、石膏,時行感冒常

用用板藍根沖劑等。

風熱感冒可用成藥銀翹解毒片、桑菊感冒沖劑等。

?暑濕感冒

癥狀:發(fā)生于夏季,面垢身熱汗出,但汗出不暢,

身熱不揚,身重倦怠,頭昏重痛,或有鼻塞流涕,咳

嗽痰黃,胸悶欲嘔,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濡數(shù)。

治法:清暑祛濕解表。

按摩:風池、肩井、肺俞、足三里、陰陵泉。

方藥:新加香簫飲。

暑濕感冒或感冒而兼見中焦諸癥者,可用成藥蕾

香正氣丸(片、水、軟膠囊)等。

?體虛感冒

年老或體質素虛,或病后,產后體弱,氣虛陰虧,

衛(wèi)外不固,容易反復感冒,或感冒后纏綿不愈,其證

治與常人感冒不同。

氣虛感冒素體氣虛者易反復感冒,感冒則惡寒較

重,或發(fā)熱,熱勢不高,鼻塞流涕,頭痛,汗出,倦

怠乏力,氣短,咳嗽咯痰無力,舌質淡苔薄白,脈浮

無力。治法為益氣解表,方用參蘇飲加減。藥物以人

參、茯苓、甘草益氣以祛邪;蘇葉、葛根疏風解表;

半夏、陳皮、桔梗、前胡宣肺理氣、化痰止咳;木香、

枳殼理氣調中;姜、棗調和營衛(wèi)。表虛自汗者,加黃

芭、白術、防風益氣固表;氣虛甚而表證輕者,可用

補中益氣湯益氣解表。凡氣虛易于感冒者,可常服玉

屏風散,增強固表衛(wèi)外功能,以防感冒。穴位常按太

淵、足三里以補益正氣。

陰虛感冒陰虛津虧,感受外邪,津液不能作汗外

出,微惡風寒,少汗,身熱,手足心熱,頭昏心煩,

口干,干咳少痰,鼻塞流涕,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治

法為滋陰解表,方用加減蕨蕤湯加減。方中以白薇清

熱和陰,玉竹滋陰助汗;蔥白、薄荷、桔梗、豆豉疏

表散風;甘草、大棗甘潤和中。陰傷明顯,口渴心煩

者,加沙參、麥冬、黃連、天花粉清潤生津除煩。穴

位常按涌泉、太溪以滋陰。

第二章:肺病證

第一節(jié):咳嗽

一、定義:咳嗽是指外感或內傷等因素,導致肺失宣

肅,肺氣上逆,沖擊氣道,發(fā)出咳聲或伴咯痰為臨床

特征的一種病證。歷代將有聲無痰稱為咳,有痰無聲

稱為嗽,有痰有聲謂之咳嗽。臨床上多為痰聲并見,

很難截然分開,故以咳嗽并稱。

【病因病機】

咳嗽分外感咳嗽與內傷咳嗽,外感咳嗽病因為外

感六淫之邪;內傷咳嗽病因為飲食、情志等內傷因素

致臟腑功能失調,內生病邪。外感咳嗽與內傷咳嗽,

均是病邪引起肺氣不清失于宣肅,迫氣上逆而作咳。

1.外感病因由于氣候突變或調攝失宜,外感六淫

從口鼻或皮毛侵入,使肺氣被束,肺失肅降而咳嗽。

2.內傷病因內傷病因包括飲食、情志及肺臟自病。

【病位】

咳嗽的病位,主臟在肺,但不止于肺?!端貑?咳

論》說:“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p>

【診斷】

1.以咳逆有聲,或咳吐痰液為主要臨床癥狀。.

2.急性咳嗽,周圍血白細胞總數(shù)和中性粒細胞增

高。

3.聽診可聞及兩肺野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濕

性啰音。

4.肺部X線攝片檢查正?;蚍渭y理增粗。

【分型論治】

『外感咳嗽』

?風寒襲肺

癥狀:咳聲重濁,氣急,喉癢,咯痰稀薄色白,

常伴鼻塞,流清涕,頭痛,肢體酸楚,惡寒發(fā)熱,無

汗等表證,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

治法: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按摩:天突、風池、肺俞、尺澤、孔最。

方藥:三拗湯合止嗽散。

方中用麻黃、荊芥疏風散寒,合杏仁宣肺降氣;

紫荒、白前、百部陳皮理肺祛痰;桔梗、甘草利咽止

咳。

?風熱犯肺

癥狀:咳嗽咳痰不爽,痰黃或稠粘,喉燥咽痛,

常伴惡風身熱,頭痛肢楚,鼻流黃涕,口渴等表熱證,

舌苔薄黃,脈浮數(shù)或浮滑。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按摩:天突、大椎、肺俞、曲池、孔最。

方藥:桑菊飲。

方中桑葉、菊花、薄荷疏風清熱;桔梗、杏仁、

甘草宣降肺氣,止咳化痰;連翹、蘆根清熱生津。

?風燥傷肺

癥狀:喉癢干咳,無痰或痰少而粘連成絲,咳痰

不爽,或痰中帶有血絲,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干,

常伴鼻塞,頭痛,微寒,身熱等表證,舌質紅干而少

津,苔薄白或薄黃,脈浮。

治法:疏風清肺,潤燥止咳。

按摩:天突、肺俞、孔最、太淵、合谷。

方藥:桑杏湯。

方中桑葉、豆豉疏風解表,清宣肺熱;杏仁、象

貝母化痰止咳;南沙參、梨皮、山桅清熱潤燥生津。

另有涼燥傷肺咳嗽,乃風寒與燥邪相兼犯肺所致,表

現(xiàn)干咳而少痰或無痰,咽干鼻燥,兼有惡寒發(fā)熱,頭

痛無汗,舌苔薄白而于等癥。用藥當以溫而不燥,潤

而不涼為原則,方取杏蘇散加減;藥用蘇葉、杏仁、

前胡辛以宣散;紫荒、款冬花、百部、甘草溫潤止咳。

『內傷咳嗽』

?痰濕蘊肺

癥狀:咳嗽反復發(fā)作,尤以晨起咳甚,咳聲重濁,

痰多,痰粘膩或稠厚成塊,色白或帶灰色,胸悶氣憋,

痰出則咳緩、憋悶減輕。常伴體倦,腕痞,腹脹,大

便時澹,舌苔白膩,脈濡滑。

治法:燥濕化痰,理氣止咳。

按摩:天突、肺俞、陰陵泉、足三里、豐隆。

方藥:二陳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

二陳湯以半夏、茯苓燥濕化痰;陳皮、甘草理氣

和中;三子養(yǎng)親湯以白芥子溫肺利氣、快膈消痰;蘇

子降氣行痰,使氣降則痰不逆;萊服子消食導滯,使

氣行則痰行。兩方合用,則燥濕化痰,理氣止咳。

?痰熱郁肺

癥狀:咳嗽氣息急促,或喉中有痰聲,痰多稠粘

或為黃痰,咳吐不爽,或痰有熱腥味,或咳吐血痰,

胸脅脹滿,或咳引胸痛,面赤,或有身熱,口干欲飲,

舌苔薄黃膩,舌質紅,脈滑數(shù)。

治法:清熱肅肺,化痰止咳。

按摩:天突、肺俞、曲池、足三里、豐隆。

方藥:清金化痰湯。

方中用黃苓、知母、山桅、桑白皮清泄肺熱;茯

苓、貝母、瓜簍、桔梗、陳皮、甘草化痰止咳;麥冬

養(yǎng)陰潤肺以寧咳。

?肝火犯肺

癥狀:上氣咳逆陣作,咳時面赤,常感痰滯咽喉,

咯之難出,量少質粘,或痰如絮狀,咳引胸脅脹痛,

咽干口苦。癥狀可隨情緒波動而增減。舌紅或舌邊尖

紅,舌苔薄黃少津,脈弦數(shù)。

治法:清肝瀉火,化痰止咳。

按摩:天突、肺俞、肝俞、太沖、內廷。

方藥:黛蛤散合黃苓瀉白散。

方中青黛、海蛤殼清肝化痰;黃苓、桑白皮、地

骨皮清瀉肺熱;粳米、甘草和中養(yǎng)胃,使瀉肺而不傷

津。二方相合,使氣火下降,肺氣得以清肅,咳逆自

平。

?肺陰虧耗;

癥狀:干咳,咳聲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帶血

絲,或聲音逐漸嘶啞,口干咽燥,常伴有午后潮熱,,

手足心熱,夜寐盜汗,口干,舌質紅少苔,或舌上少

津,脈細數(shù)。

治法:滋陰潤肺,化痰止咳。

按摩:天突、肺俞、孔最、太淵、涌泉。

方藥:沙參麥冬湯。

方中用沙參、麥冬、玉竹、天花粉滋陰潤肺以止

咳;桑葉輕清宣透,以散燥熱;甘草、扁豆補土生金。

第二節(jié):哮病

一、定義: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誘因或感邪引觸,

以致痰阻氣道,肺失肅降,痰氣搏擊所引起的發(fā)作性

痰鳴氣喘疾患。發(fā)作時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氣促困難,

甚至喘息不能平臥為主要表現(xiàn)。

【病因病機】

哮病的發(fā)生,為宿痰內伏于肺,每因外感、飲食、

情志、勞倦等誘因而引觸,以致痰阻氣道,肺失肅降,

肺氣上逆,痰氣搏擊而發(fā)出痰鳴氣喘聲。

1.外邪侵襲。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失于表散,

邪蘊于肺,壅阻肺氣,氣不布津,聚液生痰。

2.飲食不當。具有特異體質的人,常因飲食不當,

誤食自己不能食的食物,如海膻魚蟹蝦等發(fā)物,而致

脾失健運,飲食不歸正化,痰濁內生而病哮,故古有

“食哮”、“魚腥哮”、“鹵哮”、“糖哮、“醋哮”

等名。

3.體虛及病后體質不強,有因家族稟賦而病哮者。

上述各種病因,既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原因,亦為每次

發(fā)作的誘因。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為主,丹溪云:“哮

病專主于痰?!?/p>

痰的產生,由于上述病因影響及肺、脾、腎,肺

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運化精微,腎不能蒸化水液,

以致津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成為發(fā)病的潛在“夙

根”,因各種誘因而引發(fā)。

哮病發(fā)作的基本病理變化為“伏痰”遇感引觸,

邪氣觸動停積之痰,痰隨氣升,氣因痰阻,痰氣壅塞

于氣道,氣道狹窄攣急,通暢不利,肺氣宣降失常而

喘促,痰氣相互搏擊而致痰鳴有聲。

哮病反復發(fā)作,正氣必虛,故哮病緩解期多表現(xiàn)

為肺、脾、腎虛的癥狀。

【診斷】。

1.呈發(fā)作性,發(fā)無定時,以夜間為多,但有個體

差異,發(fā)作與緩解均迅速,多為突然而起,或發(fā)作前

有鼻塞、噴嚏、咳嗽、胸悶等先兆。每因氣候變化、

飲食不當、情志失調、疲乏等因素而誘發(fā)。

2.發(fā)作時喉中哮鳴有聲,呼吸困難,甚則張口抬

肩。不能平臥,或口唇指甲紫綃。

3.哮病的發(fā)作常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一般發(fā)于秋初

或冬令者居多,其次是春季,至夏季則緩解。但也有

常年反復發(fā)作者。

4.緩解期可有輕度咳嗽、咯痰、呼吸急迫等癥狀,

但也有毫無癥狀者;久病患者,緩解期可見咳嗽、咯

痰、自汗、短氣、疲乏、腰膝酸軟等癥狀。

5.大多起于童稚之時,有反復發(fā)作史,有過敏史

或家族史。

6.發(fā)作時,兩肺可聞及哮鳴音,或伴有濕啰音。

7.血嗜酸性粒細胞可增高,痰液涂片可見嗜酸細

胞。(變態(tài)反應)

8.胸部X線檢查一般無特殊改變,久病可見肺氣

腫影象改變,查體可見肺氣腫體征。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虛實。本病屬邪實正虛,發(fā)作時以邪實為主,

未發(fā)時以正虛為主,但久病正虛者,發(fā)時每多虛實錯

雜,故當按病程新久及全身癥狀以辨明虛實主次。虛

證當進一步明確虛之陰陽屬性和虛之臟腑所在。

2.分寒熱。實證需分清痰之寒熱以及是否兼有表

證的不同。

治療原則

未發(fā)以扶正氣為要,已發(fā)以攻邪為主。故發(fā)作時治

標,平時治本是本病的治療原則。

分證論治

『發(fā)作期』

?寒哮

癥狀:呼吸急促,喉中哮鳴有聲,胸膈滿悶如窒,

咳不甚,痰少咳吐不爽,白色粘痰,口不渴,或渴喜

熱飲,天冷或遇寒而發(fā),形寒怕冷,或有惡寒,噴嚏,

流涕等表寒證,舌苔白滑,脈弦緊或浮緊。

治法:溫肺散寒,化痰平喘。

按摩:天突、肺俞、膻中、陰陵泉、豐隆。

方藥:射干麻黃湯。

本方用射干、麻黃宜肺平喘,豁痰利咽;細辛、

半夏、生姜溫肺蠲飲降逆;紫荒、款冬花、甘草化痰

止咳;五味子收斂肺氣;大棗和中。

?熱哮

癥狀:氣粗息涌,喉中痰鳴如吼,胸高脅脹,張

口抬肩,咳嗆陣作,咯痰色黃或白,粘濁稠厚,排吐

不利,煩悶不安,汗出,面赤,口苦,口渴喜飲,舌

質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或滑數(shù)。

治法:清熱宣肺,化痰定喘。

按摩:天突、肺俞、膻中、曲池、豐隆。

方藥:定喘湯。

方用麻黃、杏仁宣降肺氣以平喘;黃苓、桑白皮

清肺熱而止咳平喘;半夏、款冬花、蘇子化痰止咳,

降逆平喘;白果斂肺氣以定喘,且可防麻黃過于耗散

之弊;甘草和中,調和諸藥。全方合用,宣、清、降

俱備,共奏清熱化痰,宣降肺氣,平喘定哮之功。

『緩解期』

,肺虛

癥狀:氣短聲低,動則尤甚,或喉中有輕度哮鳴

聲,咳痰清稀色白,面色觥白,常自汗畏風,易感冒,

每因勞倦、氣候變化等誘發(fā)哮病,舌淡苔白,脈細弱

或虛大。

治法:補肺固衛(wèi)。

按摩:肺俞、膻中、太淵、氣海、豐隆。

方藥:玉屏風散。

方中黃茂益氣固表;白術健脾補肺;防風亦名“屏

風”,《本草綱目?防風》說:“防者,御也,……

屏風者,防風隱語也?!笨梢?,防風有屏蔽御邪之功

效。李東垣說:“防風能制黃芭,黃芭得防風其功愈

大,乃相畏而相使者也”。

?脾虛?

癥狀:平素痰多氣短,倦怠無力,面色萎黃,食

少便澹,或食油膩易于腹瀉,每因飲食不當則易誘發(fā)

哮病,舌質淡,苔薄膩或白滑,脈細弱。

治法:健脾化痰。

按摩:脾俞、中院、足三里、關元、豐隆。

方藥:六君子湯。

方中黨參、茯苓、白術、甘草補氣健脾;陳皮、

半夏理氣化痰。

?腎虛

癥狀:平素短氣息促,動則尤甚,吸氣不利,或

喉中有輕度哮鳴,腰膝酸軟,腦轉耳鳴,勞累后易誘

發(fā)哮病。或畏寒肢冷,面色蒼白,舌淡苔白,質胖嫩,

脈象沉細?;蝾~紅,煩熱,汗出粘手,舌紅苔少,脈

細數(shù)。

治法:補腎攝納。

按摩:腎俞、命門、太溪、關元、豐隆。

方藥:金匱腎氣丸或七味都氣丸。

前方偏于溫腎助陽,后方偏于益腎納氣。

若平時無明顯癥狀,可用平補肺腎之劑,如黨參、

黃芭、五味子、胡桃肉、冬蟲夏草、紫河車之類,并

可酌配化痰之品。

另外,白芥子敷貼法對減少和控制哮病的發(fā)作也

有一定療效。其方法是將白芥子、延胡索各20g,甘

遂、細辛各10g,共為末,加麝香0.6g,和勻,在夏

季三伏中,分三次用姜汁調敷肺俞、膏肓、百勞等穴,

約1-2小時去之,每10日敷1次。

第三節(jié):喘證

一、定義:喘病是指由于外感或內傷,導致肺失宣降,

肺氣上逆或氣無所主,腎失攝納,以致呼吸困難,甚

則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等為主要臨床特征

的一種病證。嚴重者可由喘致脫出現(xiàn)喘脫之危重證候。

喘病古代文獻也稱“鼻息”、“肩息”、“上氣”、“逆氣”、

“喘促”等。

【病因病機】

喘病的病因很復雜,外邪侵襲、飲食不當、情志

失調、勞欲久病等均可成為喘病的病因,引起肺失宣

降,肺氣上逆或氣無所主,腎失攝納便成為喘病。

1.外邪侵襲。外感風寒或風熱之邪,未能及時表

散,邪蘊于肺,壅阻肺氣,肺氣不得宣降,因而上逆

作喘。

2.飲食不當。恣食生冷、肥甘,或嗜酒傷中,脾

失健運,痰濁內生;或急慢性疾患影響于肺,致肺氣

受阻,氣津失布,津凝痰生,痰濁內蘊,上阻肺氣,

肅降失常,發(fā)為喘促。

3.情志失調。情志不遂,憂思氣結,肝失調達,

氣失疏泄,肺氣痹阻,或郁怒傷肝,肝氣上逆于肺,

肺氣不得肅降,升多降少,氣逆而喘。

4.勞欲久病。肺系久病,咳傷肺氣,或久病脾氣

虛弱,肺失充養(yǎng),肺之氣陰不足,以致氣失所主而喘

促。若久病遷延,由肺及腎,或勞欲傷腎,精氣內奪,

肺之氣陰虧耗,不能下蔭于腎,腎之真元傷損,根本

不固,則氣失攝納,上出于肺,出多人少,逆氣上奔

為喘。

若腎陽衰弱,腎不主水,水邪上犯,干肺凌心,

肺氣上逆,心陽不振,亦可致喘,此屬虛中夾實之候。

喘病的病位,主臟在肺和腎,與肝、脾、心有關。

喘病的病理性質有虛實兩類。實喘在肺;虛喘當

責之肺、腎兩臟。

【診斷】

1.以喘促氣逆,呼吸困難,甚至張口抬肩,鼻翼

煽動,不能平臥,口唇發(fā)綃為特征。

2.多有慢性咳嗽、哮病、肺痍、心悸等病史,每

遇外感及勞累而誘發(fā)。

3.兩肺可聞及干濕性啰音或哮鳴音。

4.實驗室檢查支持引起呼吸困難,喘促的西醫(yī)有

關疾病的診斷,如肺部感染有血白細胞總數(shù)及中性粒

細胞升高,或x線胸片有肺紋增多或有片狀陰影等依

據(jù)。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病位。凡外邪、痰濁、肝郁氣逆所致喘病,

病位在肺,為邪壅肺氣;久病勞欲所致喘病,病位在

肺腎,若自汗畏風,易感冒則屬肺虛,若伴腰膝酸軟,

夜尿多則病位在腎。

2.辨虛實??梢詮暮粑?、聲音、脈象、病勢等辨

虛實。呼吸深長有余,呼出為快,氣粗聲高,伴有痰

鳴咳嗽,脈象有力者為實喘;呼吸短促難續(xù),深吸為

快,氣怯聲低,少有痰鳴咳嗽,脈象微弱者為虛喘。

治療原則

喘病的治療原則是按虛實論治。實喘治肺,治以

祛邪利氣。應區(qū)別寒、熱、痰、氣的不同,分別采用

溫宣、清肅、祛痰、降氣等法。虛喘治在肺腎,以腎

為主,治以培補攝納。針對臟腑病機,采用補肺、納

腎、溫陽、益氣、養(yǎng)陰、固脫等法。虛實夾雜,下虛

上實者,當分清主次,權衡標本,適當處理。

喘病多由其他疾病發(fā)展而來,積極治療原發(fā)病,

是阻斷病勢發(fā)展,提高臨床療效的關鍵。

分證論治

『實喘』

?風寒閉肺

癥狀:喘息,呼吸氣促,胸部脹悶,咳嗽,痰多

稀薄色白,兼有頭痛,鼻塞,無汗,惡寒,或伴發(fā)熱,

口不渴,舌苔薄白而滑,脈浮緊。

治法:散寒宣肺。

按摩:肺俞、膻中、肩井、尺澤、豐隆。

方藥:麻黃湯。

方中麻黃、桂枝宣肺散寒解表;杏仁、甘草利氣

化痰。喘重者,加蘇子、前胡降逆平喘。

?痰熱遏肺

癥狀:喘咳氣涌,胸部脹痛,痰多粘稠色黃,或

夾血色,伴胸中煩熱,面紅身熱,汗出口渴喜冷飲,

咽干,尿赤,或大便秘結,苔黃或膩,脈滑數(shù)。

治法:清泄痰熱。

按摩:肺俞、膻中、大椎、曲池、豐隆。

方藥:桑白皮湯。

方中桑白皮、黃苓、黃連、桅子清瀉肺熱;杏仁、

貝母、半夏、蘇子降氣化痰。

?痰濁阻肺

癥狀:喘而胸滿悶窒,甚則胸盈仰息,咳嗽痰多

粘膩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嘔惡納呆,口粘不渴,苔

厚膩色白,脈滑。

治法:化痰降逆。

按摩:肺俞、膻中、陰陵泉、足三里、豐隆。

方藥:二陳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

方中用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燥濕化痰;蘇子、

白芥子、萊瓶子化痰下氣平喘。

?飲凌心肺

癥狀:喘咳氣逆,倚息難以平臥,咯痰稀白,心

悸,面目肢體浮腫,小便量少,怯寒肢冷,面唇青紫,

舌胖黯,苔白滑,脈沉細。

治法:溫陽利水,瀉肺平喘。

按摩:肺俞、膻中、關元、足三里、豐隆。

方藥:真武湯合拿防大棗瀉肺湯。

方中用真武湯溫陽利水,摹芮大棗瀉肺湯瀉肺除

壅。

?肝氣乘肺

癥狀:每遇情志刺激而誘發(fā),發(fā)病突然,呼吸短

促,息粗氣憋,胸悶胸痛,咽中如窒,咳嗽痰鳴不著,

喘后如常人,或失眠、心悸,平素常多憂思抑郁,苔

薄,脈弦。

治法:開郁降氣。

按摩:肺俞、膻中、陽陵泉、太沖、豐隆。

方藥:五磨飲子。

方中以沉香為主藥,溫而不燥,行而不泄,既可

降逆氣,又可納腎氣,使氣不復上逆;檳榔破氣降逆,

烏藥理氣順降,共助沉香以降逆平喘;木香、枳實疏

肝理氣,加強開郁之力?!禾摯?/p>

,肺氣虛

癥狀:喘促短氣,氣怯聲低,喉有鼾聲,咳聲低

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風,極易感冒,舌質淡紅,脈

軟弱。

治法:補肺益氣。

按摩:肺俞、膻中、太淵、氣海、豐隆。

方藥:補肺湯合玉屏風散。

方中人參、黃黃、白術補益肺氣;防風助黃英益

氣護衛(wèi);五味子斂肺平喘;熟地益精以化氣;紫荒、

桑白皮化痰以利肺氣。

若食少便澹,腹中氣墜,肺脾同病,可與補中益

氣湯配合治療。

若伴咳嗆痰少質粘,煩熱口干,面色潮紅,舌紅

苔剝,脈細數(shù),為氣陰兩虛,可用生脈散加沙參、玉

竹、百合等益氣養(yǎng)陰。

?腎氣虛

癥狀:喘促日久,氣息短促,呼多吸少,動則喘

甚,氣不得續(xù),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或尿后余瀝,

形瘦神疲,面青肢冷,或有跑腫,舌淡苔薄,脈微細

或沉弱。

治法:補腎納氣。

按摩:腎俞、命門、太溪、關元、豐隆。

方藥:金匱腎氣丸合參蛤散。

前方溫補腎陽,后方納氣歸腎。還可酌加仙茅、

仙靈脾、紫石英、沉香等溫腎納氣平喘。

?喘脫

癥狀:喘逆甚劇,張口抬肩,鼻翼煽動,端坐不

能平臥,稍動則喘劇欲絕,或有痰鳴,咳吐泡沫痰,

心慌動悸,煩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

脈浮大無根,或見歇止,或模糊不清。

治法:扶陽固脫,鎮(zhèn)攝腎氣。

按摩:人中、百會、腎俞、命門、關元、豐隆。

方藥:參附湯合黑錫丹。

參附湯益氣回陽,黑錫丹鎮(zhèn)攝浮陽,納氣定喘。

應用時尚可加龍骨、牡蠣、山萸肉以固脫。同時還可

加服蛤蛇粉以納氣定喘。

第四節(jié):肺脹

一、定義:肺脹是指多種慢性肺系疾病反復發(fā)作,遷

延不愈,肺脾腎三臟虛損,從而導致肺管不利,氣道

不暢,肺氣壅滯,胸膺脹滿為病理改變,以喘息氣促,

咳嗽咯痰,胸部膨滿,胸悶如塞,或唇甲紫綃,心悸

浮腫,甚至出現(xiàn)昏迷,喘脫為臨床特征的病證。

根據(jù)肺脹的臨床表現(xiàn),主要見于西醫(yī)學中慢性阻塞性

肺氣腫和慢性肺源性心臟病,也見于老年性肺氣腫,

當這些疾病出現(xiàn)肺脹的臨床表現(xiàn)時,可參考本節(jié)進行

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本病的發(fā)生,多因久病肺虛,痰瘀潴留,每因復

感外邪誘使本病發(fā)作加劇。

1.肺病遷延。肺脹多見于內傷久咳、久喘、久哮、

肺痍等肺系慢性疾患,遷延失治,逐步發(fā)展所致,是

慢性肺系疾患的一種歸宿。因此,慢性肺系疾患也就

成為肺脹的基本病因。

2.六淫乘襲。六淫既可導致久咳、久喘、久哮、

支飲等病證的發(fā)生,又可誘發(fā)加重這些病證,反復乘

襲,使它們反復遷延難愈,導致病機的轉化,逐漸演

化成肺脹。故感受外邪應為肺脹的病因。

3.年老體虛。肺脹患者雖可見于青少年,但終歸

少數(shù),而以年老患者為多。

病理因素有痰濁、水飲、瘀血、氣虛、氣滯,它

們互為影響,兼見同病。

肺脹的病理性質多屬標實本虛。標實為痰濁、水

飲、瘀血和氣滯,痰有寒化與熱化之分;本虛為肺、

脾、腎氣虛,晚期則氣虛及陽,或陰陽兩虛。

【臨床表現(xiàn)】

喘、咳、痰、脹,即喘息氣促,咳嗽,咯痰,胸

部膨滿,脹悶如塞等是肺脹的證候特征。病久可見唇

甲紫維,心悸浮腫等癥。兼外邪或調治不當,其變證

壞病可見昏迷、抽搐以至喘脫等。

【診斷】

1.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為胸部膨滿,脹悶如塞,喘咳

上氣,痰多及煩躁,心悸等,以喘、咳、痰、脹為特

征。

2.病程纏綿,時輕時重,日久可見面色晦暗,唇

甲紫組,脫腹脹滿,肢體浮腫,甚或喘脫等危重證候,

病重可并發(fā)神昏、動風或出血等癥。

3.有長期慢性喘咳病史及反復發(fā)作史,一般經

10-20年形成;發(fā)病年齡多為老年,中青年少見。

4.常因外感而誘發(fā),其中以寒邪為主,過勞、暴

怒、炎熱也可誘發(fā)本病。肺部感染是加重本病的主要

原因。

5.體檢可見桶狀胸,胸部叩診為過清音,肺部聞

及哮鳴音或痰鳴音及濕性鑼音,且心音遙遠。

6.X線、心電圖等檢查支持西醫(yī)學肺氣腫、肺心

病的診斷。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標本虛實。肺脹的本質是標實本虛,要分清

標本主次,虛實輕重。一般感邪發(fā)作時偏于標實,平

時偏于本虛。標實為痰濁、瘀血,早期痰濁為主,漸

而痰瘀并重,并可兼見氣滯、水飲錯雜為患。后期痰

瘀壅盛,正氣虛衰,本虛與標實并重。

2.辨臟腑陰陽。肺脹的早期以氣虛或氣陰兩虛為

主,病位在肺脾腎,后期氣虛及陽,以肺、腎、心為

主,或陰陽兩虛。

治療原則

根據(jù)標本虛實,分別選用祛邪扶正是本病的治療

原則。

分證論治

?風寒內飲

癥狀:咳逆喘滿不得臥,氣短氣急,咯痰白稀,

呈泡沫狀,胸部膨滿,惡寒,周身酸楚,或有口干不

欲飲,面色青黯,舌體胖大,舌質暗淡,舌苔白滑,

脈浮緊。

治法:溫肺散寒,降逆滌痰。

按摩:肺俞、膻中、肩井、尺澤、合谷、豐隆。

方藥:小青龍湯。

方中麻黃、桂枝、干姜、細辛溫肺散寒化飲;半

夏、甘草祛痰降逆;佐白芍、五味子收斂肺氣,使散

中有收。

痰熱郁肺

癥狀:咳逆喘息氣粗,痰黃或白,粘稠難咯,胸

滿煩躁,目脹睛突,或發(fā)熱汗出,或微惡寒,漫黃便

干,口渴欲飲,舌質暗紅,苔黃或黃膩,脈滑數(shù)。

治法:清肺泄熱,降逆平喘。

按摩:肺俞、膻中、大椎、曲池、合谷、豐隆。

方藥:越婢加半夏湯。

方用麻黃、石膏,辛涼配伍,辛能宣肺散邪,涼

能清泄肺熱;半夏、生姜散飲化痰以降逆;甘草、大

棗安內攘外,以扶正祛邪。

-痰瘀阻肺

癥狀:咳嗽痰多,色白或呈泡沫,喉間痰鳴,喘

息不能平臥,胸部膨滿,憋悶如塞,面色灰白而暗,

唇甲紫綃,舌質暗或紫,舌下瘀筋增粗,苔膩或濁膩,

脈弦滑。

治法:滌痰祛瘀,瀉肺平喘。

按摩:肺俞、膻中、血海、足三里、豐隆。

方藥:草茄大棗瀉肺湯合桂枝茯苓丸。

方中用拿防子滌痰除壅,以開泄肺氣;佐大棗甘

溫安中而緩藥性,使瀉不傷正;桂枝通陽化氣,溫化

寒痰;茯苓除濕化痰;丹皮、赤芍助桂枝通血脈,化

瘀滯。

?痰蒙神竅.

癥狀:咳逆喘促日重,咳痰不爽,表情淡漠,嗜

睡,甚或意識朦朧,澹妄,煩躁不安,入夜尤甚,昏

迷,撮空理線,或肢體困動,抽搐,舌質暗紅或淡紫,

或紫絳,苔白膩或黃膩,脈細滑數(shù)。

治法:滌痰開竅。

按摩:肺俞、膻中、天突、足三里、豐隆。

方藥:滌痰湯合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

滌痰湯中半夏、茯苓、甘草、竹茹、膽南星清熱

滌痰;橘紅、枳實理氣行痰除壅;菖蒲芳香開竅;人

參扶正防脫。加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清心開竅。

?肺腎氣虛

癥狀:呼吸淺短難續(xù),咳聲低怯,胸滿短氣,甚

則張口抬肩,倚息不能平臥,咳嗽,痰如白沫,咯吐

不利,心慌,形寒汗出,面色晦暗,舌淡或黯紫,苔

白潤,脈沉細無力。

治法:補肺納腎,降氣平喘。

按摩:肺俞、膻中、太淵、氣海、豐隆。

方藥:補虛湯合參蛤散。

方中用人參、黃芭、茯苓、甘草補益肺脾之氣;

蛤蛇、五味子補肺納腎;干姜、半夏溫肺化飲;厚樸、

陳皮行氣消痰,降逆平喘。

?陽虛水泛

癥狀:面浮,下肢腫,甚或一身悉腫,皖痞腹脹,

或腹?jié)M有水,尿少,心悸,喘咳不能平臥,咯痰清稀:

怕冷,面唇青紫,舌胖質黯,苔白滑,脈沉虛數(shù)或結

代。

治法:溫陽化飲利水。

按摩:肺俞、膻中、命門、關元、中極、豐隆。

方藥:真武湯合五苓散。

方中用附子、桂枝溫陽化氣以行水;茯苓、白術、

豬苓、澤瀉、生姜健脾利水;白芍斂陰和陽。還可加

紅花、赤芍、澤蘭、益母草、北五加皮行瘀利水。

【預防與調攝】

預防本病的關鍵,是重視對原發(fā)病的治

療。一旦罹患咳嗽、哮病、喘病、肺痍等肺

系疾病,應積極治療,以免遷延不愈,發(fā)展

為本病。加強體育鍛煉,平時常服扶正固本

方藥,有助提高抗病能力。既病之后,宜適

寒溫,預防感冒,避免接觸煙塵,以免誘發(fā)

加重本病。如因外感誘發(fā),立即治療,以免

加重。戒煙酒及恣食辛辣、生冷之品。有水

腫者應進低鹽或無鹽飲食。

第三章:心腦病癥

第一節(jié):心悸

一、定義:心悸是因外感或內傷,致氣血陰陽虧虛,

心失所養(yǎng);或痰飲瘀血阻滯,心脈不暢,引起以心中

急劇跳動,驚慌不安,甚則不能自主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

的一種病證。

心悸因驚恐、勞累而發(fā),時作時止,不發(fā)時如常

人,病情較輕者為驚悸;若終日悸動,稍勞尤甚,全

身情況差,病情較重者為怔忡。怔忡多伴驚悸,驚悸

日久不愈者亦可轉為怔沖。

【病因病機】

1.體虛久病。稟賦不足,素體虛弱,或久病失養(yǎng),

勞欲過度,氣血陰陽虧虛,以致心失所養(yǎng),發(fā)為心悸。

2.飲食勞倦。嗜食膏粱厚味,煎炸炙端,蘊熱化

火生痰,或傷脾滋生痰濁,痰火擾心而致心悸。勞倦

太過傷脾,或久坐臥傷氣,引起生化之源不足,而致

心血虛少,心失所養(yǎng),神不潛藏,而發(fā)為心悸。

3,七情所傷。平素心虛膽怯,突遇驚恐或情懷不

適,悲哀過極,憂思不解等七情擾動,忤犯心神,心

神動搖,不能自主而心悸。

4.感受外邪。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痹證

日久,復感外邪,內舍于心,痹阻心脈,心之氣血運

行受阻,發(fā)為心悸;或風寒濕熱之邪,由血脈內侵于

心,耗傷心之氣血陰陽,亦可引起心悸。如溫病、疫

毒均可灼傷營陰,心失所養(yǎng)而發(fā)為心悸?;蛐岸緝葦_

心神,心神不安,也可發(fā)為心悸,如春溫、風溫、暑

溫、白喉、梅毒等病,往往伴見心悸。

5,藥物中毒。藥物過量或毒性較劇,損害心氣,

甚則損傷心質,引起心悸,如附子、烏頭,或西藥睇

劑、洋地黃、奎尼丁、腎上腺素、阿托品等,當用藥

過量或不當時,均能引發(fā)心動悸、脈結代一類證候。

心悸的病位主要在心,由于心神失養(yǎng),心神動搖,

悸動不安。但其發(fā)病與脾、腎、肺、肝四臟功能失調

相關。

心悸的病性主要有虛實兩方面。虛者為氣血陰陽

虧損,心神失養(yǎng)而致。實者多由痰火擾心,水飲凌心

及瘀血阻脈而引起。虛實之間可以相互夾雜或轉化。

【診斷】

1.自覺心慌不安,心跳劇烈,神情緊張,不能自

主,心搏或快速,或心跳過重,或忽跳忽止,呈陣發(fā)

性或持續(xù)不止。

2.伴有胸悶不適,易激動,心煩,少寐多汗,顫

動,乏力,頭暈等。中老年發(fā)作頻繁者,可伴有心胸

疼痛,甚至喘促,肢冷汗出,或見暈厥。

3.常由情志刺激、驚恐、緊張、勞倦過度、飲灑

飽食等原因誘發(fā)。

4.可見有脈象數(shù)、疾、促、結、代、沉、遲等變

化。

5.心電圖、血壓、X線胸部攝片等檢查有助于明

確診斷。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辯驚悸與怔忡。大凡驚悸發(fā)病,多與情緒有關,

可由驟遇驚恐,憂思惱怒,悲哀過極或過度緊張而誘

發(fā),多為陣發(fā)性,病來雖速,病情較輕,實證居多,

病勢輕淺,可自行緩解,不發(fā)時如常人。怔忡多由久

病體虛、心臟受損所致,無精神因素亦可發(fā)生,常持

續(xù)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動后加重,病情較

重,每屬實證,或虛中夾實,病來雖漸,不發(fā)時亦可

見臟腑虛損癥狀。驚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2.辨虛實。心悸證候特點多為虛實夾雜,虛者指

臟腑氣血陰陽虧虛,實者多指痰飲、瘀血、火邪之類。

3.辨脈象。觀察脈象變化是心悸辨證中重要的客

觀內容,常見的異常脈象如結脈、代脈、促脈、澀脈、

遲脈,要仔細體會、掌握其臨床意義。

4.辨病情。對心悸的臨床辨證應結合引起心悸原

發(fā)疾病的診斷,以提高辨證準確性,如功能性心律失

常所引起的心悸,常表現(xiàn)為心率不齊;快速型心悸,

多屬心虛膽怯,心神動搖;冠心病心悸,多為氣虛血

瘀,或由痰瘀交阻而致;風心病引起的心悸,以心脈

痹阻為主;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心悸,多由邪毒外侵,

內舍于心,常呈氣陰兩虛,瘀阻絡脈證。

治療原則

心悸虛證由臟腑氣血陰陽虧虛、心神失養(yǎng)所致者,

治當補益氣血,調理陰陽,以求氣血調暢,陰平陽秘,

并配合應用養(yǎng)心安神之品,促進臟腑功能的恢復。心

悸實證常因于痰飲、瘀血等所致,治當化痰、滌飲、

活血化瘀,并配合應用重鎮(zhèn)安神之品,以求邪去正安,

心神得寧。臨床上心悸表現(xiàn)為虛實夾雜時,當根據(jù)虛

實之多少,攻補兼施,或以攻邪為主,或以扶正為主。

分證論治

?心虛膽怯

癥狀:心悸不寧,善驚易恐,坐臥不安,少寐多

夢而易驚醒,食少納呆,惡聞聲響,苔薄白,脈細略

數(shù)或細弦。

治法:鎮(zhèn)驚定志,養(yǎng)心安神。

按摩:膻中、心俞、內關、通里、神門。

方藥:安神定志丸。

方中龍齒、朱砂鎮(zhèn)驚寧神;茯苓、茯神、石菖蒲、

遠志安神定志;人參益氣養(yǎng)心??杉隅辍⒋攀劓?zhèn)

安神。

?心脾兩虛

癥狀:心悸氣短,頭暈目眩,少寐多夢,健忘,

面色無華,神疲乏力,納呆食少,腹脹便澹,舌淡紅,

脈細弱。

治法:補血養(yǎng)心,益氣安神。

按摩:膻中、心俞、內關、、神門、足三里。

方藥:歸脾湯。

方中當歸、龍眼肉補養(yǎng)心血;黃黃、人參、白術、

炙甘草益氣以生血;茯神、遠志、酸棗仁寧心安神;

木香行氣,令補而不滯。,

?陰虛火旺

癥狀:心悸易驚,心煩失眠,五心煩熱,口干,

盜汗,思慮勞心則癥狀加重,伴有耳鳴,腰酸,頭暈

目眩,舌紅少津,苔薄黃或少苔,脈細數(shù)。

治法:滋陰清火,養(yǎng)心安神。

按摩:膻中、心俞、內關、神門、太溪、太沖。

方藥:黃連阿膠湯。

方中黃連、黃苓清心火;阿膠、芍藥滋陰養(yǎng)血;

雞子黃滋陰清熱兩相兼顧。常加酸棗仁、珍珠母、生

牡蠣等以加強安神定悸之功。

心陰虧虛、心火偏旺者,可改服朱砂安神丸養(yǎng)陰

清熱.鎮(zhèn)心安神。

?心陽不振

癥狀:心悸不安,胸悶氣短,動則尤甚,面色蒼

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脈虛弱,或沉細無力。

治法:溫補心陽,安神定悸。

按摩:膻中、心俞、內關、神門、關元、命門。

方藥: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方中桂枝、炙甘草溫補心陽;生龍齒、生牡蠣安

神定悸。

,水飲凌心

癥狀:心悸,胸悶痞滿,渴不欲飲,下肢浮腫,

形寒肢冷,伴有眩暈,惡心嘔吐,流涎,小便短少,

舌淡苔滑或沉細而滑。

治法:振奮心陽,化氣利水。

按摩:膻中、心俞、內關、神門、關元、中極。

方藥:苓桂術甘湯。

方中茯苓淡滲利水;桂枝、炙甘草通陽化氣;白

術健脾祛濕。

?心血瘀阻

癥狀:心悸,胸悶不適,心痛時作,痛如針刺,

唇甲青紫,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澀或結或代。

治法:活血化瘀,理氣通絡。

按摩:膻中、心俞、內關、神門、血海、膈俞。

方藥:桃仁紅花煎。

方中桃仁、紅花、丹參、赤芍、川茸活血化瘀;

延胡索、香附、青皮理氣通脈止痛;生地、當歸養(yǎng)血

和血。

?痰火擾心

癥狀:一心悸時發(fā)時止,受驚易作,胸悶煩躁,

失眠多夢,口干苦,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

膩,脈弦滑。

治法:清熱化痰,寧心安神。

按摩:膻中、心俞、內關、神門、豐隆、內廷。

方藥:黃連溫膽湯。

方中黃連苦寒瀉火,清心除煩;溫膽湯清熱化痰。

全方使痰熱去,心神安。

重癥心悸時應予心電監(jiān)護,中西藥物綜合搶救治

療,常用的中藥搶救措施有:①脈率快速型心悸可選

用生脈注射液靜脈緩慢注射,或靜脈滴注,也可用強

心靈、福壽草總貳、萬年青貳,緩慢靜注。②脈率緩

慢型心悸可選用參附注射液或人參注射液緩慢靜注或

靜脈滴注。

第二節(jié):胸痹心痛(冠心病)

一、定義: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氣虧虛,飲食、情志、

寒邪等所引起的以痰濁、瘀血、氣滯、寒凝痹阻心脈,

以膻中或左胸部發(fā)作性憋悶、疼痛為主要臨表現(xiàn)的一

種病證。輕者偶發(fā)短暫輕微的胸部沉悶或隱痛,或為

發(fā)作性膻中或左胸含糊不清的不適感;重者疼痛劇烈,

或呈壓榨樣絞痛。常伴有心悸,氣短,呼吸不暢,甚

至喘促,驚恐不安,面色蒼白,冷汗自出等。多由勞

累、飽餐、寒冷及情緒激動而誘發(fā),亦可無明顯誘因

或安靜時發(fā)病。

胸痹心痛是威脅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重要心系病

證之一,隨著現(xiàn)代社會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的改變,

發(fā)病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因而本病越來越引起人們的

重視。由于本病表現(xiàn)為本虛標實,有著復雜的臨床表

現(xiàn)及病理變化,而中醫(yī)藥治療從整體出發(fā),具有綜合

作用的優(yōu)勢,因而受到廣泛的關注。

【病因】

1.年老體虛。

2.飲食不當。

3.情志失調。

4.寒邪內侵。

胸痹心痛的病機關鍵在于外感或內傷引起心脈痹

阻,其病位在心,但與肝、脾、腎三臟功能的失調有

密切的關系。

【臨床表現(xiàn)】

本病以胸悶、心痛、短氣為主要證候特征。多發(fā)

于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表現(xiàn)為胸骨后或左胸發(fā)作性

悶痛,不適,甚至劇痛向左肩背沿手少陰心經循行部

位放射,持續(xù)時間短暫,常由情志刺激、飲食過飽、

感受寒冷、勞倦過度而誘發(fā),亦可在安靜時或夜間無

明顯誘因而發(fā)病。多伴有短氣乏力,自汗心悸,甚至

喘促,脈結代。多數(shù)患者休息或除去誘因后癥狀可以

緩解。

胸痹心痛以胸骨后或心前區(qū)發(fā)作性悶痛為主,亦

可表現(xiàn)為灼痛、絞痛、刺痛或隱痛、含糊不清的不適

感等,持續(xù)時間多為數(shù)秒鐘至15分鐘之內。若疼痛劇

烈,持續(xù)時間長達30分鐘以上,休息或服藥后仍不能

緩解,伴有面色蒼白,汗出,肢冷,脈結代,甚至旦

發(fā)夕死,夕發(fā)旦死,為真心痛的證候特征。

【診斷】

1.左側胸膺或膻中處突發(fā)憋悶而痛,疼痛性質為

灼痛、絞痛、刺痛或隱痛、含糊不清的不適感等,疼

痛??筛Z及肩背、前臂、咽喉、胃腕部等,甚者可沿

手少陰、手厥陰經循行部位竄至中指或小指,常兼心

悸。

2.突然發(fā)病,時作時止,反復發(fā)作。持續(xù)時間短

暫,一般幾秒至數(shù)十分鐘,經休息或服藥后可迅速緩

解。

3.多見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波動,氣候變化,

多飲暴食,勞累過度等而誘發(fā)。亦有無明顯誘因或安

靜時發(fā)病者。

4.心電圖應列為必備的常規(guī)檢查,必要時可作動

態(tài)心電圖、標測心電圖和心功能測定、運動試驗心電

圖。休息時心電圖明顯心肌缺血,心電圖運動試驗陽

性,有助于診斷。

若疼痛劇烈,持續(xù)時間長,達30分鐘以上,含化

硝酸甘油片后難以緩解,可見汗出肢冷,面色蒼白,

唇甲青紫,手足青冷至肘膝關節(jié)處,甚至旦發(fā)夕死、

夕發(fā)旦死,相當于急性心肌梗死,常合并心律失常、

心功能不全及休克,多為真心痛表現(xiàn),應配合心電圖

動態(tài)觀察及血清酶學、白細胞總數(shù)、血沉等檢查,以

進一步明確診斷。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疼痛部位。

2.辨疼痛性質。是辨別胸痹心痛的寒熱虛實,在

氣在血的主要參考,臨證時再結合其他癥狀、脈象而

作出準確判斷。屬寒者,疼痛如絞,遇寒則發(fā),或得

冷加??;屬熱者,胸悶、灼痛,得熱痛甚;屬虛者,

痛勢較緩,其痛綿綿或隱隱作痛,喜揉喜按;屬實者,

痛勢較劇,其痛如刺、如絞;屬氣滯者,悶重而痛輕;

屬血瘀者,痛如針刺,痛有定處。

3.辨疼痛程度。疼痛持續(xù)時間短暫,瞬間即逝者

多輕,持續(xù)不止者多重,若持續(xù)數(shù)小時甚至數(shù)日不休

者常為重病或危候。

治療原則

針對本病本虛標實,虛實夾雜,發(fā)作期以標實為

主,緩解期以本虛為主的病機特點,其治療應補其不

足,瀉其有余。

【辨證論治】

?寒疑心脈

癥狀:卒然心痛如絞,或心痛徹背,背痛徹心,

或感寒痛甚,心悸氣短,形寒肢冷,冷汗自出,苔薄

白,脈沉緊或促。多因氣候驟冷或感寒而發(fā)病或加重。

治法:溫經散寒,活血通痹。

按摩:膻中、心俞、內關、神門、大陵、勞宮。

方藥:當歸四逆湯。

方以桂枝、細辛溫散寒邪,通陽止痛;當歸、芍

藥養(yǎng)血活血;芍藥、甘草緩急止痛;通草通利血脈;

大棗健脾益氣。全方共呈溫經散寒,活血通痹之效。

,氣滯心胸

癥狀:心胸滿悶不適,隱痛陣發(fā),痛無定處,時

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時容易誘發(fā)或加重,或兼有脫腹

脹悶,得曖氣或矢氣則舒,苔薄或薄膩,脈細弦。

治法:疏調氣機,和血舒脈。

按摩:膻中、心俞、內關、神門、合谷、太沖。

方藥:柴胡疏肝散。

本方由四逆散(枳實改枳殼)加香附、川苜、陳

皮組成,四逆散能疏肝理氣,其中柴胡與枳殼相配可

升降氣機,白芍與甘草同用可緩急舒脈止痛,加香附、

陳皮以增強理氣解郁之功,香附又為氣中血藥,川號

為血中氣藥,故可活血且能調暢氣機。全方共奏疏調

氣機,和血舒脈功效。

?痰濁閉阻

癥狀:胸悶重而心痛輕,形體肥胖,痰多氣短,

遇陰雨天而易發(fā)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納呆便澹,

口粘,惡心,咯吐痰涎,苔白膩或白滑,脈滑。

治法:通陽泄?jié)?,豁痰開結。

按摩:膻中、心俞、內關、神門、足三里、豐隆。

方藥:瓜簍凝白半夏湯加味。

方以瓜萎、凝白化痰通陽,行氣止痛;半夏理氣

化痰。常加枳實、陳皮行氣滯,破痰結;加石菖蒲化

濁開竅;加桂枝溫陽化氣通脈;加干姜、細辛溫陽化

飲,散寒止痛。全方加味后共奏通陽化飲,泄?jié)峄?

散結止痛功效。

?瘀血痹阻

癥狀:心胸疼痛劇烈,如刺如絞,痛有定處,甚

則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悶,日

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質暗紅,或紫暗,有瘀

斑,舌下瘀筋,苔薄,脈澀或結、代、促。

治法:活血化瘀,通脈止痛。

按摩:膻中、心俞、內關、神門、血海、膈俞。

方藥:血府逐瘀湯。

由桃紅四物湯合四逆散加牛膝、桔梗組成。以桃

仁、紅花、川茸、赤芍、牛膝活血祛瘀而通血脈;柴

胡、桔梗、枳殼、甘草調氣疏肝;當歸、生地補血調

肝,活血而不耗血,理氣而不傷陰。

寒(外感寒邪或陽虛生內寒)則收引、氣滯血瘀、

氣虛血行滯澀等都可引起血瘀,故本型在臨床最常見,

并在以血瘀為主癥的同時出現(xiàn)相應的兼癥。兼寒者,

可加細辛、桂枝等溫通散寒之品;兼氣滯者,可加沉

香、檀香辛香理氣止痛之品;兼氣虛者,加黃黃、黨

參、白術等補中益氣之晶。若瘀血痹阻重證,表現(xiàn)胸

痛劇烈,可加乳香、沒藥、郁金、延胡索、降香、丹

參等加強活血理氣止痛的作用。

活血化瘀法是胸痹心痛常用的治法,可選用三七、

川苜、丹參、當歸、紅花、蘇木、赤芍、澤蘭、牛膝、

桃仁、雞血藤、益母草、水蛭、王不留行、丹皮、山

楂等活血化瘀藥物,但必須在辨證的基礎上配伍使用,

才能獲得良效。另外,使用活血化瘀法時要注意種類、

劑量,并注意有無出血傾向或征象,一旦發(fā)現(xiàn),立即

停用,并予相應處理。

?心氣不足

癥狀:心胸陣陣隱痛,胸悶氣短,動則益甚,心

中動悸,倦怠乏力,神疲懶言,面色觥白,或易出汗,

舌質淡紅,舌體胖且邊有齒痕,苔薄白,脈細緩或結

代。

治法:補養(yǎng)心氣,鼓動心脈。

按摩:膻中、心俞、內關、神門、氣海、命門。

方藥:保元湯。

方以人參、黃茜大補元氣,扶助心氣;甘草炙用,

甘溫益氣,通經利脈,行血氣;肉桂辛熱補陽,溫通

血脈;或以桂枝易肉桂,有通陽、行瘀之功;生姜溫

中??杉拥⒒虍敋w,喬血沽血。

?心陰虧損

癥狀:心胸疼痛時作,或灼痛,或隱痛,心悸怔

忡,五心煩熱,口燥咽干,潮熱盜汗,古紅少澤,苔

薄或剝,脈細數(shù)或結代。

治法:滋陰清熱,養(yǎng)心安神。

按摩:膻中、心俞、內關、神門、太溪。

方藥:天王補心丹。

本方以生地、玄參、天冬、麥冬、丹參、當歸滋

陰養(yǎng)血而瀉虛火;人參、茯苓、柏子仁,酸棗仁、五

味子、遠志補心氣,養(yǎng)心神;朱砂重鎮(zhèn)安神;桔梗載

藥上行,直達病所,為引。

?心陽不振

癥狀:胸悶或心痛較著,氣短,心悸怔仲,自汗,

動則更甚,神倦怯寒,面色觥白,四肢欠溫或腫脹,

舌質淡胖,苔白膩,脈沉細遲。

治法:補益陽氣,溫振心陽。

按摩:膻中、心俞、內關、神門、命門、關元。

方藥:參附湯合桂枝甘草湯。

方中個參、附子大補元氣,溫補真陽;桂枝、甘

草溫陽化氣,振奮心陽,兩方共奏補益陽氣;個溫振

心陽之功。若陽虛寒凝心脈,心痛較劇者,可酌加鹿

角片、川椒、吳茱萸、草芨、高良姜、細辛、川烏、

赤石脂。若陽虛寒凝而兼氣滯血瘀者,可選用迷白、

沉香、降香、檀香、焦延胡索、乳香、沒藥等偏于溫

性的理氣活血藥物。

胸痹心痛屬內科急癥,其發(fā)病急、變化快,易惡

化為真心痛,在急性發(fā)作期應以消除疼痛為首要任務,

可選用或合并運用以下措施。病情嚴重者,應積極配

合西醫(yī)救治。

1.速效救心丸(川苜、冰片等)每日3次,每次

4飛粒含服,急性發(fā)作時每次10T5粒。功效活血理

氣,增加冠脈流量,緩解心絞痛,治療冠心病胸悶憋

氣,心前區(qū)疼痛。

2、麝香保心丸(麝香、蟾酥、人參等)芳香溫通,

益氣強心,每次含服或吞服「2粒。

第三節(jié):眩暈

一、定義:眩暈是由于情志、飲食內傷、體虛久病、

失血勞倦及外傷、手術等病因,引起風、火、痰、瘀

上擾清空或精虧血少,清竅失養(yǎng)為基本病機,以頭暈、

眼花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一類病證。眩即眼花,暈是頭

暈,兩者常同時并見,故統(tǒng)稱為“眩暈”,其輕者閉

目可止,重者如坐車船,旋轉不定,不能站立,或伴

有惡心、嘔吐、汗出、面色蒼白等癥狀。

眩暈為臨床常見病證,多見于中老年人,亦可發(fā)

于青年人。

【病因病機】

1.情志內傷。素體陽盛,加之惱怒過度,肝陽上

亢,陽升風動,發(fā)為眩暈;或因長期憂郁惱怒,氣郁

化火,使肝陰暗耗,肝陽上亢,陽升風動,上擾清空,

發(fā)為眩暈。

2,飲食不節(jié),損傷脾胃,脾胃虛弱,氣血生化無

源,清竅失養(yǎng)而作眩暈;或嗜酒肥甘,饑飽勞倦,傷

于脾胃,健運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濕生痰,

痰濕中阻,濁陰不降,引起眩暈。

3.外傷、手術頭部外傷或手術后,氣滯血瘀,痹

阻清竅,發(fā)為眩暈。

4.體虛、久病、失血、勞倦過度腎為先天之本,

藏精生髓,若先天不足,腎精不充,或者年老腎虧,

或久病傷腎,或房勞過度,導致腎精虧虛,不能生髓,

而腦為髓之海,髓海不足,上下俱虛,而發(fā)生眩暈。

或腎陰素虧,肝失所養(yǎng),以致肝陰不足,陰不制陽,

肝陽上亢,發(fā)為眩暈。大病久病或失血之后,虛而不

復,或勞倦過度,氣血衰少,氣血兩虛,氣虛則清陽

不展,血虛則腦失所養(yǎng),皆能發(fā)生眩暈。

本病病位在清竅,由氣血虧虛、腎精不足致腦髓

空虛,清竅失養(yǎng),或肝陽上亢、痰火上逆、瘀血阻竅

而擾動清竅發(fā)生眩暈,與肝、脾、腎三臟關系密切。

眩暈的病性以虛者居多,故張景岳謂“虛者居其八九”。

[臨床表現(xiàn)]

本病的臨床表現(xiàn)特征是頭暈與目眩,輕者僅眼花,

頭重腳輕,或搖晃浮沉感,閉目即止;重則如坐車船,

視物旋轉,甚則欲仆。

【診斷】

1.頭暈目眩,視物旋轉,輕者閉目即止,重者如

坐車船,甚則仆倒。

2.可伴有惡心嘔吐,眼球震顫,耳鳴耳聾,汗出,

面色蒼白等。

3.多慢性起病,反復發(fā)作,逐漸加重。也可見急

性起病者。

4.查血紅蛋白、紅細胞計數(shù)、測血壓、作心電圖、

頸椎X線攝片、頭部CT、MRI等項檢查,有助于明確

診斷。

5.應注意排除顱內腫瘤、血液病等。

【辨證論治】

辨證要點

1.辨臟腑。眩暈病位雖在清竅,但與肝、脾、腎

三臟功能失常關系密切。

2.辨虛實。眩暈以虛證居多,挾痰挾火亦兼有之;

一般新病多實,久病多虛,體壯者多實,體弱者多虛,

嘔惡、面赤、頭脹痛者多實,體倦乏力、耳鳴如蟬者

多虛;發(fā)作期多實,緩解期多虛。病久常虛中夾實,

虛實夾雜。

3.辨體質。面白而肥多為氣虛多痰,面黑而瘦多

為血虛有火。

4.辨標本。眩暈以肝腎陰虛、氣血不足為本,風、

火、痰、瘀為標。其中陰虛多見咽干口燥,五心煩熱,

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脈弦細數(shù);氣血不足則見神疲

倦怠,面色不華,爪甲不榮,納差食少,舌淡嫩,脈

細弱。標實又有風性主動,火性上炎,痰性粘滯,瘀

性留著之不同,要注意辨別。

治療原則

眩暈的治療原則主要是補虛而瀉實,調整陰陽。

虛證以腎精虧虛、氣血衰少居多,精虛者填精生髓,

滋補肝腎;氣血虛者宜益氣養(yǎng)血,調補脾腎。實證則

以潛陽、瀉火、化痰、逐瘀為主要治法。

分證論治

?肝陽上亢

癥狀:眩暈耳鳴,頭痛且脹,遇勞、惱怒加重,

肢麻震顫,失眠多夢,急躁易怒,舌紅苔黃,脈弦。

治法:平肝潛陽,滋養(yǎng)肝腎。

按摩:肝俞、心俞、內關、陽陵泉、太沖。

方藥;天麻鉤藤飲。

方中天麻、鉤藤、石決明乎肝熄風;黃苓、桅子

清肝瀉火;益母草活血利水;牛膝引血下行,配合杜

仲、桑寄生補益肝腎;茯神、夜交藤養(yǎng)血安神定志。

全方共奏平肝潛陽,滋補肝腎之功。

?肝火上炎

癥狀:頭暈且痛,其勢較劇,目赤口苦,胸脅脹

痛,煩躁易怒,寐少多夢,小便黃,大便干結,舌紅

苔黃,脈弦數(shù)。

治法:清肝瀉火,清利濕熱。

按摩:肝俞、外關、合谷、太沖、內廷。

方藥:龍膽瀉肝湯。

方用龍膽草、桅子、黃苓清肝瀉火;柴胡、甘草

疏肝清熱調中;木通、澤瀉、車前子清利濕熱;生地、

當歸滋陰養(yǎng)血。全方清肝瀉火利濕,清中有養(yǎng),瀉中

有補。

?痰濁上蒙

癥狀:眩暈,頭重如蒙,視物旋轉,胸悶作惡,

嘔吐痰涎,食少多寐,苔白膩,脈弦滑。

治法:燥濕祛痰,健脾和胃。

按摩:肝俞、脾俞、陰陵泉、足三里、豐隆。

方藥:半夏白術天麻湯。

方中二陳湯理氣調中,燥濕祛痰;配白術補脾除

濕,天麻養(yǎng)肝熄風;甘草、生姜、大棗健脾和胃,調

和諸藥。

?瘀血阻竅

癥狀:眩暈頭痛,兼見健忘,失眠,心悸,精神

不振,耳鳴耳聾,面唇紫暗,舌瘀點或瘀斑,脈弦澀

或細澀。

治法:活血化瘀,通竅活絡。

按摩:肝俞、膈俞、血海、內關、太沖。

方藥:通竅活血湯。

方中用赤芍、川茸、桃仁、紅花活血化瘀通絡;

麝香芳香走竄,開竅散結止痛,老蔥散結通陽,二者

共呈開竅通陽之功;黃酒辛竄,以助血行;大棗甘溫

益氣,緩和藥性,配合活血化瘀、通陽散結開竅之品,

以防耗傷氣血。全方共呈活血化瘀、通竅活絡之功。

?氣血虧虛

癥狀:頭暈目眩,動則加劇,遇勞則發(fā),面色觥

白,爪甲不榮,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納差食少,便

澹,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治法:補養(yǎng)氣血,健運脾胃。

按摩:肝俞、脾俞、足三里、陰陵泉、三陰交。

方藥:歸脾湯。

方中黃黃、人參、白術、當歸健脾益氣生血;龍

眼肉、茯神、遠志、酸棗仁養(yǎng)心安神;木香理氣醒脾,

使其補而不滯;甘草調和諸藥。全方有補養(yǎng)氣血,健

運脾胃,養(yǎng)心安神之功效。

若中氣不足,清陽不升,表現(xiàn)時時眩暈,氣短乏

力,納差神疲,便澹下墜,脈象無力者,用補中益氣

湯補中益氣,升清降濁。

?肝腎陰虛

癥狀:眩暈久發(fā)不已,視力減退,兩目干色恩澀,

少寐健忘,心煩口干,耳鳴,神疲乏力,腰酸膝軟,

遺精,舌紅苔薄,脈弦細。

治法:滋養(yǎng)肝腎,養(yǎng)陰填精。

按摩:肝俞、腎俞、太溪、太沖、涌泉。

方藥:左歸丸。

方中熟地、山萸肉、山藥滋陰補腎;枸杞子、菟

絲子補益肝腎,鹿角霜助腎氣,三者生精補髓,牛膝

強腎益精,引藥人腎;龜板膠滋陰降火,補腎壯骨。

全方共呈滋補肝腎,養(yǎng)陰填精之功效。

【預防與調攝】

保持心情開朗愉悅,飲食有節(jié),注意養(yǎng)生保護陰

精,有助于預防本病。

患者的病室應保持安靜、舒適,避免噪聲,光線

柔和。保證充足的睡眠,注意勞逸結合。保持心情愉

快,增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為宜,

多吃蔬菜、水果,忌煙酒、油膩、辛辣之品,少食海

腥發(fā)物,虛證眩暈者可配合食療,加強營養(yǎng)。眩暈發(fā)

作時應臥床休息,閉目養(yǎng)神,少作或不作旋轉、彎腰

等動作,以免誘發(fā)或加重病情。重癥病人要密切注意

血壓、呼吸、神志、脈搏等情況,以便及時處理。

第四節(jié):中風

一、定義:中風病是由于正氣虧虛,飲食、情志、勞

倦內傷等引起氣血逆亂,產生風、火、痰、瘀,導致

腦脈痹阻或血溢腦脈之外為基本病機,以突然昏仆、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騫澀或不語、偏身麻木為

主要臨床表現(xiàn)的病證。根據(jù)腦髓神機受損程度的不同,

有中經絡、中臟腑之分,有相應的臨床表現(xiàn)。本病多

見于中老年人。四季皆可發(fā)病,但以冬春兩季最為多

見。

【病因病機】

1.積損正衰?!澳晁氖帤庾园?,起居衰矣”。

年老體弱,或久病氣血虧損,腦脈失養(yǎng)。氣虛則運血

無力,血流不暢,而致腦脈瘀滯不通;陰血虧虛則陰

不制陽,內風動越,攜痰濁、瘀血止擾清竅,突發(fā)本

病。

2.勞倦內傷。煩勞過度,傷耗陰精,陰虛而火旺,

或陰不制陽易使陽氣鷗張,引動風陽,內風旋動,則

氣火俱浮,或兼挾痰濁、瘀血上壅清竅脈絡。

3.脾失健運。過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傷,脾

失運化,痰濁內生,郁久化熱,痰熱互結,壅滯經脈,

上蒙清竅;或素體肝旺,氣機郁結,克伐脾土,痰濁

內生;或肝郁化火,爍津成痰,痰郁互結,攜風陽之

邪,竄擾經脈,發(fā)為本病。

4.情志過極。七情所傷,肝失條達,氣機郁滯,

血行不暢,瘀結腦脈;暴怒傷肝,則肝陽暴張,或心

火暴盛,風火相煽,血隨氣逆,上沖犯腦。

凡此種種,均易引起氣血逆亂,上擾腦竅而發(fā)為

中風。尤以暴怒引發(fā)本病者最為多見。

綜觀本病,由于患者臟腑功能失調,氣血素虛或

痰濁、瘀血內生,加之勞倦內傷、憂思惱怒、飲酒飽

食、用力過度、氣候驟變等誘因,而致瘀血阻滯、痰

熱內蘊,或陽化風動、血隨氣逆,導致腦脈痹阻或血

溢脈外,引起昏仆不遂,發(fā)為中風。

其病位在腦,與心、腎、肝、脾密切相關。

病性多為本虛標實,上盛下虛。在本為肝腎陰虛,

氣血衰少,在標為風火相煽,痰濕壅盛,瘀血阻滯,

氣血逆亂。

基本病機為氣血逆亂,上犯于腦,腦之神明失用。

【臨床表現(xiàn)】

1.神昏。初起即可見,輕者神思恍惚,迷蒙,嗜

睡。重者昏迷或昏憒。

2.半身不遂。輕者僅見偏身肢體力弱或活動不利,

重者則完全癱瘓。

3.口舌歪斜。多與半身不遂共見,伸舌時多歪向

癱瘓側肢體,常伴流涎。

4.言語騫澀或不語。輕者僅見言語遲緩不利,吐

字不清,患者自覺舌體發(fā)僵;重者不語。

本病發(fā)病前常有先兆癥狀,如素有眩暈、頭痛、

耳鳴,突然出現(xiàn)一過性言語不利或肢體麻木,視物昏

花,甚則暈厥,一日內發(fā)作數(shù)次,或幾日內多次復發(fā)。

【診斷】

1.以神志恍惚、迷蒙,甚至昏迷或昏憒,半身不

遂,口舌歪斜,舌強言騫或不語,偏身麻木為主癥。

2.多急性起病。

3.病發(fā)多有誘因,病前常有頭暈、頭痛、肢體麻

木、力弱等先兆癥。

4.好發(fā)年齡為40歲以上。

5.血壓、腦脊液檢查、顱腦CT等檢查,有助于

診斷。

中風病的急性期是指發(fā)病后兩周以內,中臟腑

類最長可至1個月;恢復期是發(fā)病兩周或1個月至半

年以內;后遺癥期系發(fā)病半年以上者。

【辨證論治】

治療原則

中風病急性期標實癥狀突出,急則治其標,治療

當以祛邪為主,常用平肝熄風、清化痰熱、化痰通腑、

活血通絡、醒神開竅等治療方法。閉、脫二證當分別

治以祛邪開竅醒神和扶正固脫、救陰回陽。內閉外脫

則醒神開竅與扶正固本可以兼用。在恢復期及后遺癥

期,多為虛實夾雜,邪實未清而正虛已現(xiàn),治宜扶正

祛邪,常用育陰熄風、益氣活血等法。

分證論治

『中經絡』

?風痰瘀血,痹阻脈絡

癥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言騫或不語,

偏身麻木,頭暈目眩,舌質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膩,

脈弦滑。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通絡。

按摩:膈月俞、血海、豐隆、絕谷;

患側:曲池、手三里、合谷、足三里、太溪、太

沖,委中放血。

方藥:桃紅四物湯合滌痰湯。

方中桃紅四物湯活血化瘀通絡;滌痰湯滌痰開竅。

瘀血癥狀突出,舌質紫暗或有瘀斑,可加重桃仁、紅

花等藥物劑量,以增強活血化瘀之力。

?肝陽暴亢,風火上擾

癥狀: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強言騫或不語,

或口舌歪斜,眩暈頭痛,面紅目赤,口苦咽干,心煩

易怒,尿赤便干,舌質紅或紅絳,脈弦有力。

治法:平肝熄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

按摩:肝俞、腎俞、太溪、太沖;

患側:曲池、手三里、合谷、足三里、豐隆、絕

谷,委中放血。

方藥:天麻鉤藤飲。

方中天麻、鉤藤平肝熄風;生石決明鎮(zhèn)肝潛陽;

黃苓、桅子清熱瀉火;川牛膝引血下行;益母草活血

利水;杜仲、桑寄生補益肝腎;夜交藤、茯神安神定

O

?痰熱腑實,風痰上擾

癥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騫澀或不語,

偏身麻木,腹脹便干便秘,頭暈目眩,咯痰或痰多,

舌質暗紅或暗淡,苔黃或黃膩,脈弦滑或偏癱側脈弦

滑而大。

治法:通腑化痰。

按摩:大腸俞、足三里、三陰交、內廷;

患側:曲池、手三里、合谷、血海、豐隆、絕谷,

委中放血。

方藥:大承氣湯加味。

方中生大黃蕩滌腸胃,通腑泄熱;芒硝咸寒軟堅;

枳實泄痞;厚樸寬滿。可加瓜簍、膽南星清熱化痰;

加丹參活血通絡。熱象明顯者,加山桅、黃苓;年老

體弱津虧者,加生地、麥冬、玄參。

針對本證腑氣不通,而采用化痰通腑法,一可通

暢腑氣,祛瘀達絡,敷布氣血,使半身不遂等癥進一

步好轉;二可清除阻滯于胃腸的痰熱積滯,使?jié)嵝安?/p>

得上擾神明,氣血逆亂得以糾正,達到防閉防脫之目

的;三可急下存陰,以防陰劫于內,陽脫于外。

?氣虛血瘀

癥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口角流涎,言語騫

澀或不語,偏身麻木,面色觥白,氣短乏力,心悸,

自汗,便灌,手足腫脹,舌質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膩,

脈沉細、細緩或細弦。

治法:益氣活血,扶正祛邪。

按摩:太淵、足三里、太溪、太沖;

患側:曲池、手三里、合谷、豐隆、絕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