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腫瘤學筆記_第1頁
大學腫瘤學筆記_第2頁
大學腫瘤學筆記_第3頁
大學腫瘤學筆記_第4頁
大學腫瘤學筆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低能擋X射線-頭頸及四肢;高能擋-胸腹部較深部位的腫瘤。2.SSD):表示沿射線中心軸從射線源到皮膚表面的距離。STD表示沿射線中心軸到腫瘤內所考慮點的距離。SAD表示射線源到治療機等中心點的距離。是準直器旋轉軸和機架旋轉軸的相交點,與機房中所有激光燈出射平面的焦點相重合。3.PDD是指模體內照射野中心軸上任一深度d處的吸收劑量(Dd)與參考點深度吸收劑量(D0)之比的百分數(shù)。PDD=Dd/D0×100%4.TAR是指體模內射線中心軸上任一點吸收劑量Dd與空間同一位置上自由空氣吸收量組織最大比(TMR):體模內照射野中心軸上任意一點的吸收劑量Dd與空間同一點體模中照射野中心軸上最大劑量點處的吸收劑量Dm之比。TMR=Dd/Dm5.①解決偏體位腫瘤的兩野交叉照射時交叉野內劑量的不均勻性問題,如上頜竇等腫瘤的治療。②利用適當角度的楔形板,對人體曲面和缺損組織進行補償,以取得較均勻的等劑量分布。③利用楔形板改善劑量分布,以適應治療體積較大,部位較深腫瘤的放射治療。6.①腫瘤劑量要準確,②治療的腫瘤區(qū)域內吸收劑量要均勻,劑量梯度變化不能超過±5%,③照射野設計應盡量提高腫瘤內吸收劑量,降低周圍正常組織瘦照射劑量,④保護腫瘤周圍重要器官不受或少受照射。7.GTV包括已確定存在的腫瘤及受侵犯組織。臨床靶區(qū)(CTV):包括已確定存在的腫瘤以及潛在的受侵犯的組織,CTV要大于GTV。PTV它是聯(lián)系病人坐標系和機器坐標系的幾何概念,專用于治療計劃設計與執(zhí)行,以確定靶區(qū)得到規(guī)定的治療劑量,計劃靶區(qū)將決定照射野的大小。OR又稱要害器官,是指某些正常組織它們的放射敏感度可能對治療計劃或處方劑量有直接的影響。分三類:放射性損傷是致命的或者將導致嚴重后果;放射性損傷屬于中度或輕度;放射性損傷是輕度的,暫時的,可恢復的且發(fā)生率不明顯的。8.SRS:指將多個小野三維集束單次大劑量照射頭顱內某一局限性靶區(qū),使之發(fā)生放射性反應,而靶區(qū)外周圍組織因劑量迅速遞減而免受累及,從而在其邊緣形成陡峭的劑量跌落界面,達到類似外科手術效果的放療技術。SRT是將立體定向放射手術的方法,尤其是立體定向的固定體位方法及影像技術,與標準放射治療分次方案結合的一種治療技術。根據(jù)單次劑量大小和射野集束的程度,SRT分為兩類:第一類SRT特征是使用小野三維集束分次大劑量照射,分次劑量大大高于常規(guī)放射治療分次治療劑量。第二類SRT是利用立體定向技術進行常規(guī)分次的放射治療技術。3DCRT在人體結構三維影像重建基礎上,在三維放射治療的指導下實施的射線劑量體積與靶體積形狀相符的放射治療。三維適形調強放射治療(IMRT):是指通過控制照射野形態(tài)及治療機射線束強度使得治療靶區(qū)內部及表面劑量處處相等的三維適形照射治療技術。9.X安全性高,不開顱,不輸血,無感染,治療時病人無痛苦,住院時間短甚至可以不住院,無手術所致的一系列并發(fā)癥,治療后副反應輕。臨床應用:①不能手術或不適合手術者,如年老體弱,小孩,不能接受麻醉,病變深手術危險大等情況;將X(γ)刀與手術常規(guī)放療,化療結合的適合3cm一下病變,X刀只能治療4cm以下病變,對4-5cm病變酌情使用X刀系統(tǒng)作分次治療。10.斯德哥爾摩系統(tǒng);巴黎系統(tǒng)和曼徹斯特系統(tǒng)。11.細胞更新很快,因此照射以后損傷很快會便會表現(xiàn)出來。這類組織的α/β比值通常較高,損傷后是以活躍增值來維持組織中細胞數(shù)量的穩(wěn)定并進而使組織損傷得到恢復。這些組織中細胞群體的更新很慢,增值層次的細胞在數(shù)周甚至一年或更長時間也不進行自我更新,因此損傷很晚才會表現(xiàn)出來,晚反應組織的α/β比值較低。注:晚反應組織比早反應組織對分次劑量的變化更敏感,早反應組織對總治療時間的變化很敏感。12.在與常規(guī)分割方案相同的總治療時間內,在保持相同總劑量的情況下每天照射兩次。遠距離放射治療:是指放射源發(fā)出的射線通過體外某一固定距離距離的空間,并經(jīng)過人體正常組織及鄰近器官照射到人體的某一病變部位的放射治療方式,又稱外照射,分為固定源皮距治療技術和等中心治療技術。近距離放射治療:通過人體的天然腔道(食管,直腸,氣管)或經(jīng)插針置入,經(jīng)模版敷貼等技術,將密閉的放射源置于瘤體內或鄰近瘤體表面進行的照射。13.TD5/5:表示在標準治療條件下治療的腫瘤病人,在五年之后因放射線造成嚴重損傷的病人不超過5%.TD50/5表示在標準治療條件下治療的腫瘤病人,在5年之后因放射線造成嚴重損傷的病人不超過50%。鼻塞,涕血或鼻衄,耳鳴,聽力減退,頭痛,復視,面麻。 鼻咽腫塊,頸部腫塊,腦神經(jīng)受累表現(xiàn)(眶上裂綜合癥,眶尖綜合癥,垂體-蝶竇綜合癥,巖蝶綜合癥,頸靜脈孔綜合癥,腮腺后間隙綜合癥)①鼻咽腔:基準線為頂壁;鼻翼水平與耳垂下1cm連線為底壁;上齒槽后緣垂直線,相當于耳屏前4-5cm垂直線為前壁;外耳孔后緣垂直線相當于后壁。②耳咽管隆突:側位投影在張口時的顳頜關節(jié)下頜踝處,正位投影在鼻翼上外緣為其中心。③顱底線:外齜與外耳孔連線為中顱窩底;眼耳線往后的延長線為后顱窩底;過眉弓下緣與基準線平行的線為前顱窩底。④垂體:上述顱底線分為三等分,其中分與后分交界處往上2-2.5cm。⑤枕骨斜坡:垂體體表標志處與外耳孔后上緣的連線;或其連線與顱底線呈45度夾角的斜線即為枕骨斜坡。⑥顱底諸孔:①雙顳頜關節(jié)連線:過破裂孔正中,適在卵圓孔與棘孔之間;②雙外耳孔后緣連線:過枕骨大孔前緣;③雙乳突前緣連線:過頸靜脈孔后緣;④雙乳突尖連線:過枕骨大孔正中,舌下神經(jīng)孔后方;⑤雙乳突后緣連線:過枕骨大孔后1/3。⑦Rouviere淋巴結:其解剖部位在樞椎椎體前、中線旁1-1.5cm處。側位體表投影在乳突尖下與下頜角連線中點處。⑧頸交感神經(jīng)節(jié)及后組腦神經(jīng):在莖突后間隙通過處,相當于Rouviere淋巴結體表標志處向后約0.5cm。①面頸聯(lián)合大野—鼻咽癌放療的基本照射野。為兩側對穿大野,照射野包括鼻咽,顱底,鼻腔及上頜竇的后1/3,咽后間隙,頸動脈鞘區(qū),口咽及上頸區(qū),腦干,上頸區(qū)域的全部脊髓。前界:眶外緣后1-1.5cm,上界起點與硬腭后緣連線,然后經(jīng)第八臼齒半弧形斜向下頜骨水平支的中點下緣,再折向舌骨小角垂直向下止于下界;上界:篩竇后組頂壁與后床突連線;后界:斜坡后緣0.5-0.75cm,從上界向下至外耳孔后緣,再向后下至乳突根部,再沿枕骨大孔斜向后,再折向下沿頸椎棘突后0.5cm垂直向下;下界:第三或第四頸椎下緣。上界:平眉弓或眶下緣上0.5cm;兩側界:雙側眼外眥的垂直線;下界:鼻唇溝中點。點上界:下頜骨下緣上0.5cm或頦下緣上0.5cm與耳垂連線;下界:鎖骨頭上緣或下緣;兩外側界:鎖骨上窩外側緣或肱骨頭內緣。殘留者縮野適當補量。頸淋巴結陰性者,給予上半頸預防劑量:50-56Gy/5-6周。15.80%好發(fā)于鼻腔外側壁的中下鼻甲,上頜竇腫塊是上頜竇癌的主要體征(最佳綜合治療手段術前放療+手術)①早期未分化癌和低分化鱗癌,單純根治性放療。②對于中高分化的鱗癌,腺癌,腺樣囊性癌,惡性黑色素瘤,嗅神經(jīng)母細胞瘤,軟組織肉瘤等,手術+術后放療,晚期病人+化療。③局限型:單純性根治性放療。對中晚期病人:化療+鼻腔局部放療。④對任何病理類型而病灶廣泛的晚期病人,術前放療+手術+術后放療。晚期病人+化療。⑤遠處轉移者,以化療為主,放療作為姑息治療手段。⑥淋巴結轉移機率小,一般不需要做頸部淋巴引流區(qū)的預防照射。ywGyw,總量65-75Gy/7-8周。①早期,單純放療。②Ⅲ/Ⅳ期病人:手術+放療。③晚期:有頸淋巴結轉移病人:手術+放療+化療。④口咽部惡性淋巴瘤:化療+放療。療。③低分化鱗癌或未分化癌,首選放療。④晚期:姑息放療。⑤術后放療指針:手術后切緣陽性,腫瘤殘留或安全邊界不夠;廣泛性頸淋巴結轉雨或淋巴結包膜受侵;軟骨,神經(jīng)受侵;頸部軟組織受侵。①T1/T2早期:僅包括全喉的聲門上區(qū),聲門區(qū)和聲門下區(qū)。②T3/T4晚期聲門癌及各期的聲門上區(qū)癌,包括全喉的聲門上區(qū),聲門區(qū)和聲門下區(qū)外,同時也要包括頜下和睛深上的淋巴引流區(qū)。頸淋巴結轉移者,需加下頸,鎖骨上區(qū)。③各期聲門下區(qū)癌:包括全喉的聲門上區(qū),聲門區(qū),聲門下區(qū)外,同時也要包括下頸,鎖骨上區(qū),食管入口,氣管和上縱隔。①T1/T2早期聲門癌上界,舌骨水平;下界,環(huán)狀軟骨下緣;前界,開放;后界,頸椎椎體前、中1/3交界處。②T3/T4晚期聲門癌和各期的聲門上區(qū)癌先用兩側對穿大野照射至36-40Gy后,后界移至頸椎體1/2,以避開脊髓。頸后區(qū)改用6-12MeV電子線照射??偭空丈渲?0-60Gy后,上、中頸的預防照射可結束,繼續(xù)縮野照射原發(fā)灶至總量70Gy。兩側對穿大野的布野方法如下:上界,乳突水平與下頜骨水平1/2的下緣上1cm連線;下界,環(huán)狀軟骨水平;前界,開放;后界,垂直于棘突。③各期聲門下區(qū)癌先用高能X射線照射單前大野至36-40Gy后,中間用鉛擋3cm繼續(xù)照射至50Gy,中間鉛擋部分用8-12MeV電子線照射10Gy。然后改用雙側水平野避開脊髓對穿照射喉和氣管上端至總量70Gy。開始照射單前大野時,注意用鉛擋保戶上縱隔兩側肺部。單前大野的布野方法如下:上界,舌骨水平;下界,接近隆突水平;兩側界,鎖骨中、外1/3。<8cm;⑤無出血,穿孔等影像學征象,無明顯的胸背痛;⑥無聲音嘶啞,遠處轉移及內科嚴重合并癥;①癥狀:咳嗽,咯痰,咯血和血痰;胸悶,氣急,胸痛;發(fā)熱,聲嘶;吞咽困難,心臟癥狀(心包積液,心動過速,心律不齊,心力衰竭),全身癥狀(發(fā)熱,食欲不振,體重下降,乏力甚至惡病質)②體征:①霍納綜合征:為腫瘤壓迫交感神經(jīng)節(jié)所致,表現(xiàn)為患側的眼球內陷,上瞼下垂,眼裂狹窄,瞳孔縮小,患側顏面無汗和發(fā)紅等。②上腔靜脈壓迫綜合征(SVCS):表現(xiàn)為頭頸部及胸部靜脈曲張,顏面及口唇發(fā)紺,面部腫脹。③Pancoast綜合征;④膈肌麻痹;⑤副瘤綜合征:杵狀指(趾),內分泌失常,神經(jīng)綜合征(多見于小細胞肺癌,可表現(xiàn)為重癥肌無力,小腦運動性失調,眼球震顫及精神改變等),高血鈣癥。20惡性度高,早期即可發(fā)生遠處轉移,對放療和化療敏感。①KPS≥60分,白細胞計數(shù)>3×10(9)/L,血紅蛋白>100g/L;②無遠處轉移;③手術禁忌或拒絕手術的周圍型孤立病變;④無嚴重的內科合并疾病。 ①對手術中明確的腫瘤殘留者;②手術標本切緣腫瘤細胞陽性;③術中沒用行區(qū)域淋巴結清掃;④術后病理標本證實有肺門或縱隔淋巴結轉移而清掃不徹底者;⑤腫瘤穿破淋巴結包膜進入周圍組織;⑥單純探查術后。通常在術后4W之內接受放射治療。21.①重癥肌無力:是一種特殊神經(jīng)肌肉傳遞障礙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現(xiàn)活動后受累肌群武力和容易疲勞。②單純紅細胞再生障礙性貧血。③獲得性丙種球蛋白缺乏癥:表現(xiàn)為免疫功能下降,容易感染。④合并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硬皮病或庫欣綜合征等。⑤當腫瘤較大壓迫肺或支氣管時,可有咳嗽,胸骨后疼痛,氣急及聲嘶。⑥胸腺瘤可發(fā)生局部轉移,種植于胸膜表面或轉移至肺部淋巴結,肝,肺,骨是最常見的遠處轉移。①未有廣泛胸內外轉移者,首選外科手術。②有浸潤者,手術+術后根治性放療。③Ⅰ期非浸潤者根治術后,顯微鏡下無浸潤者不做術后放療,但需密切觀察,一旦復發(fā),則手術+根治性放療。④對晚期有胸內外轉移者,病人情況許可下局部放療或化療。①單純放療包括胸腺瘤未完全切除者,進行活檢和晚期的病人。以淋巴細胞為主型給予腫瘤量50Gy/5w,上皮細胞為主型或混合型給予腫瘤量60-70Gy/6-7周。對手術較完整切除的浸潤性胸腺瘤,術后放射治療劑量為40-50Gy/4-5w。Gy次/W。在劑量達30-40Gy后及時縮野以盡量避免放射性肺病的發(fā)生。伴有者,放療前使用抗膽堿酯酶藥物,放療從低劑量開始,1Gy/次-2Gy/次,密切監(jiān)視。22.早期局限于黏膜,可無任何癥狀,有時有少量出血,待癌腫增大并有潰瘍及感染時可出現(xiàn)下列三種癥狀:①直腸刺激癥狀:如便意頗繁,便前肛門有下墜感,里急后重,便不盡感,并可伴有腹脹,下腹不適。②糞便異常:如大便表面帶血,黏液便或膿血便,甚者有大便變形,變細等。③梗阻癥狀:腫瘤侵犯致腸管變窄,有排便困難,糞少便閉,伴腹痛,腹脹,甚者可見腸型并有腸鳴音亢進等。Ⅰ期(DukesA期):癌浸潤深度未穿出肌層,且無淋巴結轉移。進一步分為三個亞期:Ⅰ0期(A0期),Ⅱ期(DukesB期):癌已浸達漿膜或腸外組織,但無淋巴結轉移。Ⅲ期(DukesC期):已有淋巴結轉移。其中腸旁及系膜淋巴結轉移者屬C1期,系膜動脈切斷結扎處淋C2期。Ⅳ期(DukesD期):包括所有因病灶廣泛浸潤,遠處轉移或種植播散而無法切除者。①盆腔野:如上段直腸癌,經(jīng)腹前切除者下界在閉孔下緣,如下段直腸癌,經(jīng)腹會陰聯(lián)合手術者,則下界應包括會陰手術切口。②三野等中心照射:即后腔野+兩側野。上界:第五腰椎水平下緣;下界:依據(jù)腫瘤的下界水平而定,如為Dixon保肛手術后,則下界在閉孔下緣,如為Miles術后,下界在肛門口水平,對好體中線位置;后界必須包括骶骨的一半??倓┝?,50Gy/5-5.5w,如病期較晚,切除不徹底,劑量達45-50Gy后縮野加量10-15Gy,局部劑量可達60-65Gy。23.早期無典型的癥狀,中晚期癌常見的癥狀有:①肝區(qū)疼痛,多為持續(xù)性鈍痛,刺痛或脹痛;②全身和消化道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乏力,消瘦,食欲減退或腹脹等;③肝腫大,為中晚期肝癌最常見的體征。血清甲胎蛋白(AFP)測定:是肝細胞癌診斷中最好的腫瘤標記放射免疫法測定持續(xù)血清AFP≥400μg/L,并能排除妊娠,活動性肝病,生殖胚胎源性腫瘤等即可考慮肝癌的診斷。①腫瘤仍局限的不能切除的肝癌;②腫瘤較大或彌漫全肝者,可行姑息放療;③以上兩種情況,病人全身狀況較好,Karnofsky60分以上,肝功能正常,血蛋白35g/L以上,谷丙轉氨酶正?;蜉p度升高者;④位于肝門區(qū)或侵入膽管而致阻塞性黃疸,骨轉移致劇痛等可對癥放療。大肝癌腫瘤在5-10cm左右可采用三維適形放療:可分7-10次左右;③對巨大肝癌或肝內轉移多發(fā)性腫瘤亦可作肝放療,保戶雙腎總量<30Gy。24.:常采用腹前和兩個腹側加楔形板的三野照射技術或前后各一野和兩個腹側野的四野照射技術。上界:第十一胸椎體中部或上界水平;下界:第三腰椎體下緣,左右界應充分包括病變或瘤床周圍3-5cm胰腺組織,側野后界在椎體前緣后方,以充分保護腎臟,胰頭癌放療還應包括十二指腸。靶區(qū)體積不宜過大,一般限制在1000立方厘米以內。:在剖腹情況下,利用手術室安裝的放療設備,在直視下對腫瘤進行放射治療。根據(jù)病變的厚薄選用適當?shù)碾娮泳€,限光筒直徑5-7cm,照射范圍包括腫瘤外1cm正常組織,不包括胃腸道。25.心嘔吐,食欲減退,晚期則出現(xiàn)消瘦,貧血,發(fā)熱,全身衰竭等;⑤遠處轉移,以肺和骨骼最為常見。:腎臟增大,腫瘤邊界清楚,質堅硬,表面有隆起,未侵及腎周組織,腫塊可隨呼吸而運動。一般采用等中心或三維適形放療,腎癌術后放療劑量為45-50Gy/5w,1.8-2Gy/次,5次/w。對肉眼或鏡下殘留者,局部補加10-15Gy,使總劑量達50-60Gy。姑息性放療的劑量無具體規(guī)定,以減癥或不貞潔病人痛苦為原則,對不能手術者,給予20-40Gy/4-5w,以緩解癥狀。26.-:①血尿:是膀胱癌最常見和最典型的表現(xiàn),特點是間歇性,無痛性肉眼全程血尿。②尿路刺激癥狀:表現(xiàn)為尿頻,尿痛,排尿困難,尿潴留等膀胱刺激癥狀。③晚期膀胱癌可出現(xiàn)腫瘤侵及或壓迫盆腔內的其他結構以及遠處轉移時導致的各種癥狀。TTbTT放療可達到姑息減癥,可配合化學藥物+免疫療法;④術后復發(fā)者可形單純放療。:①手術未能徹底切除,斷端有殘留者;②盆腔有淋巴結轉移,對單發(fā)的遠處轉移的病灶或病區(qū),可行局灶性放療。27.:①酸性及堿性磷酸酶測定;②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是最重要的前列腺標記物。①對無遠處轉移,病變比較局限,無明顯周圍組織侵犯,病人拒絕手術或有手術禁忌證者可行根治性放療;②對手術探查而未行切除者或手術后局部復發(fā)的病例,周圍組織已有廣泛浸潤或有遠處轉移,但局限于1-2個部位或病灶,可行姑息性放療。對已行姑息性放療的病理可根據(jù)病人的全身情況和治療效果,將姑息性治療轉化為根治性治療。--①前后野:上界,位于第五腰椎至第一骶椎之間,若需要照射髂總淋巴結,上界應升至第四腰椎到第五腰椎之間;下界,坐骨結節(jié)下緣。兩側界,真骨盆外1.5cm或髖臼窩頂部中1/3處。若病變侵犯達骨盆壁,則可放寬1-2cm。②左右兩側野:上界,髂前上棘上2-3cm;下界,坐骨結節(jié)下緣;前界,恥骨聯(lián)合前緣;后界,股骨頭后28.Ⅰ期:術后對同側髂窩淋巴結和腹主動脈旁淋巴結進行預防性照射;Ⅱ(A/B)期:應根據(jù)轉移灶的大小設定腹腔照射野進行照射;Ⅱ(0)期:腹腔野放療及縱隔,鎖骨上淋巴結區(qū)的預防性放療;Ⅲ期:首選聯(lián)合化療及縱隔,鎖骨上淋巴結的預防性放療。布野方法::上界,第十胸椎下緣;兩側野,體中線各旁開4-5cm;患側,由上至下延伸到第四腰椎水平與髖臼外緣連線;健側,第五腰椎下緣至閉孔內側外緣垂直線恥骨聯(lián)合上2cm交點之連線,然后兩側沿閉孔或髖臼外緣垂直向下;下界,閉孔下緣。②縱隔野:上界,胸骨切跡水平;下界,第十胸椎水平;側界,包括縱隔轉移灶外1-2cm。29.:糜爛型,菜花型,結節(jié)型,潰瘍型鎖骨上淋巴結為常見;⑤全身癥狀,晚期惡病質。:①盆腔大野照射:上界,第四腰椎至第五腰椎水平;下界,恥骨聯(lián)合水平;兩側界,股骨頭內1/3處,包括髂總1/2,髂外,髂內,閉孔,骶前等淋巴結區(qū)。②盆腔四野照射:上界,第四腰椎到第五腰椎水平;下界,恥骨聯(lián)合下緣;外側界:股骨頭內1/3,可用鉛塊遮擋盆腔野的左右上角和左右下角。每日兩野輪照,每次2Gy,每周5次,“B”點劑量一般為40-50Gy,部分病人可在縮野后增加到55-60Gy。30.CA125布野方法:盆腔照射,包括下腹及盆腔野,上界為臍孔;下界,盆底,前后垂直照射時,可根據(jù)病人的提醒選擇長方形或菱形放射野,菱形野因排除了大部分骨組織而常被臨床應用。臨床表現(xiàn):①無痛性頸部或鎖骨上淋巴結進行性腫大;②淋巴結腫大可壓迫鄰近器官,縱隔淋巴結腫大可引起上腔靜脈壓迫綜合征;③腹膜后淋巴結腫大可壓迫輸尿管引起腎盂積水;④HL侵犯各器官引起肺實質浸潤、胸腔積液、骨痛、腰椎或胸椎破壞、脊椎壓迫征、肝大、黃疸、脾大等;⑤持續(xù)高熱。上界,1/2頜骨體與乳突尖連線;下界,第十胸椎體下緣;外界,雙側肱骨頭外緣;內界,包括縱隔和肺門。:脾臟野:上界,左側膈頂;下界,12肋下緣,如果脾腫大,照射野應擴大至脾下緣1cm;外界,側腹壁;內界,與腹主動脈旁野相接。腹主動脈旁野:上界,第十胸椎椎體下緣;兩側,包括腹主動脈旁淋巴結,椎體兩側個旁開2cm,一般為9-10cm寬;下界,第四腰椎下緣。脾切除時,術中應置銀夾,照射野包括脾蒂即可。包括髂血管旁淋巴結、腹股溝和股三角淋巴結。上界,第四腰椎椎體下緣;外界,第四腰椎椎體下緣椎體外左右各旁開2cm處與髖臼外緣連線,垂直向下;下界,股骨大粗隆下10cm;內界,從閉孔內緣到骶髂關節(jié)下緣下2cm處。32.1.無痛性腫塊2.乳頭溢液3.乳頭乳暈異常4.乳腺皮膚異常5.LN腫大6.遠處轉移:1.Ⅰ,Ⅱ期:乳腺手術保全治療+術后放療2.局部晚期(Ⅲ期)能手術者,建議行改良根治術,術后+放療和化療;如果不能手術切除者,先行輔助化療,待有所控制后再行手術切除,術后化療和放療,對無希望手術切除者,局部引流區(qū)根治性或姑息性放療,放療中或后再行化療3.炎性乳腺癌:先行輔助化療,待完全或部分緩解時行手術,術后放療加化療,如不能手術者,可行根治性放療+化療1.乳腺功能保全術后的患者2,根治術或改良根治術后的患者原發(fā)病灶為T3或腋窩LN轉移數(shù)>=4個,3,切緣陽性或有肉眼可見的殘余病灶者,4,腋窩LN>=3CM,LN包膜已受侵,淋巴管侵犯和T位于內象限者5,局部晚期不能手術切除的患者::1,乳腺或胸部照射野,上界:第二肋間或平胸骨切跡處,下界:乳腺褶皺下1.5-2.0CM;內切界可設在體中線或過中線向健側3CM;外切界:腋中線水平,切線深度包括乳腺底部胸壁或部分肺組織CLD一般在2.5CM之內,最好不超過3CM,以免過多的肺容積受到照射.切線野的高度要超過乳頭2CM以上;2.鎖骨上下野:上界:平甲狀軟骨下緣,外界:喙狀突內緣;下界:平第二前肋;內界:正中線上向上沿胸鎖乳頭肌內緣直達甲狀軟骨下緣;為保護氣管食管和脊髓,機架可向健側偏15度角.3,腋窩野:對腋窩LN未作清掃或轉移數(shù)目較多并有融合和外侵而清掃不徹底時,可進行腋窩區(qū)照射.腋窩野可與鎖骨上下野聯(lián)合照射.內界從胸骨柄過中線1CM向上沿胸鎖乳頭肌內緣達甲狀軟骨下緣水平,上界:從甲狀軟骨下緣橫行到肩關節(jié)沿肩緣向外,盡量保護肱骨頭,下界:第二肋軟骨水平,前野向健側呈15度照射:CEA(癌胚抗原).CA153(單克隆抗體)的檢測對乳腺的診斷療效判定有一定的價值33.(1):T1,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放療的特點:A.采用高能X線;B采用固定裝置的立體定向定位;C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