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五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
一、學生情況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級中,總體上來講課堂紀律比較好,大多數學生好奇心強,且思維活
躍,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科學本質有一定的了解,已經具備了初步的科學探
究能力,能夠觀察生活,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不過,本班學生發(fā)展明顯有
不均衡的現象。優(yōu)等生表現出對科學濃厚、持久的興趣,科學素養(yǎng)發(fā)展態(tài)勢良好;后進
生思維有些局限,發(fā)言不太積極,表現欲望差。隨著年級的升高,課程難度的增加,學
習態(tài)度不夠認真,加上對科學學科的認識不足,
因此科學素養(yǎng)一般。在本學期的科學教學中,教師要特別重視這部分學生,端正其
學習態(tài)度,培養(yǎng)其學習科學的興趣和習慣。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為蘇教版教材,為新修訂的教材,本教材的設計理念與國家課程改革的三個關
鍵詞“核心素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學業(yè)質量評價標準”高度一致。教材以主題為標準
劃分單元,一個單元一個主題,共分為五個單元。
第一單元,主題是“光與色彩”,本單元由四課組成:《光源》《光的傳播》《光的反
射《七色光》。前三課按遞進關系設計,是對“光”的生成、傳播、遇到不同物質時行
進方向改變等光現象的認識。第四課將關注點放在了光本體的性質上,以太陽光為載體,
通過科學實踐活動幫助學生認識作為能量形式之一的光的種類及層次性。
第二單元,主題是“熱傳遞”,本單元共設計四節(jié)課,分別是《熱傳導》《熱對流》
《熱輻射》物體的傳熱本領》。本單元四節(jié)課屬于部分與整體的關系。前三課分別認識
熱傳遞的三種方式,這三課之間是并列關系;第四課是從整體上認識影響熱傳遞的因素
以及三種傳熱方式在生產生活中的綜合應用。
第三單元,主題是“地球的表面和內部”,本單元側重認識地球的構造和地殼變化原
因,由《地球的表面》《火山和地震》《地球的內部》《地表雕刻師》四課組成,按照從
結果到原因、先現象后本質、由具體到宏觀的邏輯順序展開,從觀察描述地形、認識地
質災難延伸到理解導致地貌改變的內部和外部原因。
第四單元,主題是“水在自然界的循環(huán)”,本單元由四課組成:《云和霧》《露和霜》
《雨和雪》《水滴的“旅行”》。前三課在內容上呈現并列的關系,分別從原理層面對這
些天氣現象形成的原因進行解析。最后一課是綜合學習認知,將這些天氣現象的形成與
水的循環(huán)相結合。整個單元在結構上顯現出分分總的關系。
第五單元,主題是“人體“司令部””,本單元由《刺激與反應》《從刺激到反應》《我
們的大腦》《大腦的開發(fā)與利用》四課組成,采用遞進式的邏輯結構編排。本單元學習
內容可分成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圍繞人體神經系統(tǒng)的工作方式展開,揭示神經系統(tǒng)從
接受刺激到做出反應的過程。第二個層次圍繞作為人體“司令部”的大腦展開。
本冊專項學習主要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認識不同領域的工程師通力合作,才可
能使一項工程圓滿完成。第二部分從學生了解的救災情境出發(fā),將“定點投放物資”的
情境帶入課堂,提出了“設計并制作一個降落傘,保護雞蛋平穩(wěn)降落”的任務,通過明
確問題、前期研究、設計方案、制作模型、測試改進,最終向同伴展示交流。
三、教學目標
L能識別來自光源的光,知道光遇到不同的物質時傳播方向會發(fā)生改變,知道太陽
光中包含不同顏色的光。
2.運用有關光現象的原理,列舉、解釋自然界與生活中的光現象事例。
3.知道熱的三種傳遞方式及其特點,能運用熱傳遞知識對生活、生產中傳熱現象進
行說明和解釋。
4.經歷觀察熱傳遞的過程和方向的系列實驗過程,概括熱傳遞規(guī)律。
5.能使用科學語言描述地表陸地形態(tài)、地球內部圈層以及巖石成因。
6.能較詳細地說明地震、火山噴發(fā)等自然災害的成因以及對人類的影響,掌握一些
抗震防災的基本常識。
7.舉例說明水、溫度、風等自然力量會塑造地表形態(tài)。
&能夠描述云、霧、露、霜、雨、雪等天氣現象形成的原因。
9.能夠借助模型圖來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陸地、海洋及大氣之間的循過程,懂得大自
然的水處于一個動態(tài)平衡之中。
10.能通過體驗,感受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應,以及大腦的輕重、模樣和功能。
1L能提取閱讀材料中的主要信息,了解人接受刺激并做出反應的過程,知道腦的
組成、大腦的分工和怎樣保護大腦。
12.動手動腦,選擇合適的材料,設計并制作出滿足需求的降落傘,并向同伴展示
交流。能夠明確工程任務,經歷工程實踐活動的過程,重點領會明確問題、前期研究、
制作模型、測試改進四個環(huán)節(jié)的基本方法。
四、教學措施
1.加強教師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是最主要的。平時教師要充分利用空閑時
間,認真學習科學課程標準、科學教材,認真鉆研科學教法學法,盡快成為一名合格的
科學教師。
2、根據科學學科的特點和高年級學生的特點,科學學科課依然要加強直觀教學,
重視課本上的圖畫和實踐操縱。
3、重視指導學生熟悉各種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變化規(guī)律和緣由。
4.不同的課型用不同的教學思路,加強科學學科的學習與學生生活實際的聯系。
5.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五、課時安排
內容課時周次內容課時周次
1光源1第1周11、地球的內部2第9周
2、光的傳播1第2周12、地表雕刻師2第10周
3、光的反射2第3周13、云和霧2第H周
4七色光1第4周14、露和霜2第12周
5、熱傳導1第4周15、雨和雪2第13周
6、熱對流1第5周16、水滴的旅行1第14周
7、熱輻射1第5周17、刺激與反應2第14周
8、物體的傳熱本領1第6周18、從刺激到反應2第14周
9、地球表面2第7周19、我們的大腦1第16周
10、火山和地震2第8周20、大腦的開發(fā)與利用1第16周
第一單元光與色彩
1.光源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觀察各種發(fā)光的物體,能指出哪些物體是光源。
會按照光源的特征給發(fā)光物體分類。
樂于研究光現象,樂于分享與發(fā)現。
重點與難點
重點:舉例說明發(fā)光物體的特征,鑒別光源與非光源物體。
難點:觀察某些物體的發(fā)光過程。
教學準備:火柴、蠟燭、鋼絲球、兩節(jié)電池、帶導線的鱷魚夾、裝有細沙的托盤。
教學過程
一、單元導入
關于光,大家并不太陌生,不過關于光還有很多的奧秘需要大家去探索。從今天開
始,我們將探索光與色彩的知識。
二、探討
活動一:認識什么是光源
L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見過哪些光?他們是由什么東西發(fā)出來的?
2.教師相機出示陽光、燭光、星光、螢火蟲的光等圖片,學生觀察這些圖片。
這些發(fā)光的東西,我們都稱他們?yōu)楣庠础?/p>
3.出示光源的定義,引導學生理解什么是光源。
4.教師強調:光源的概念一定是自己能發(fā)光的物體才叫光源,自己不能自行發(fā)光的
物體不能稱之為光源。
5.怎樣辨別哪些是光源?
教師引導:光源一定是自己能發(fā)光的物體,請大家根據這一標準來判斷一下下面的
這些物體是不是光源。
6.出示課本第3頁上面兩幅圖片,想一想這兩幅圖片中發(fā)光的物體是光源嗎?
活動二: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1.教師引導:在我們的周圍有很多能自己發(fā)光的物體,它們都是光源,這些光源都
一樣嗎?
2.出示課本第2頁上面的兩幅圖片和下面的4幅圖片,學生仔細觀察,想一想這些
光源都一樣嗎?不一樣在什么地方呢?
2.引導學生列舉我們身邊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
3.教師相機出示一些自然光源的圖片以及人造光源的圖片,引導學生看一看,進一
步了解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的不同之處。
教學目標
觀察各種發(fā)光的物體,能指出哪些物體是光源。
會按照光源的特征給發(fā)光物體分類。
樂于研究光現象,樂于分享與發(fā)現。
重點與難點
重點:舉例說明發(fā)光物體的特征,鑒別光源與非光源物體。
難點:觀察某些物體的發(fā)光過程。
教學準備:火柴、蠟燭、鋼絲球、兩節(jié)電池、帶導線的鱷魚夾、裝有細沙的托盤。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觀察各種發(fā)光的物體,能指出哪些物體是光源。
會按照光源的特征給發(fā)光物體分類。
樂于研究光現象,樂于分享與發(fā)現。
重點與難點
重點:舉例說明發(fā)光物體的特征,鑒別光源與非光源物體。
難點:觀察某些物體的發(fā)光過程。
教學準備:火柴、蠟燭、鋼絲球、兩節(jié)電池、帶導線的鱷魚夾、裝有細沙的托盤。
教學過程
活動三:給細鋼絲通電,觀察鋼絲發(fā)光的過程
1.教師引導:日常生活中,蠟燭等是通過燃燒發(fā)光的。下面我們來給鋼絲通電,看
看鋼絲是怎樣發(fā)光的。
2.出示課本第3頁下面一幅圖片,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片內容,并讀一讀旁邊的文
字,初步了解本次活動所需的材料以及活動方法。
3.全班交流
所需材料:鋼絲球、帶導線的鱷魚夾、沙盤、電池等等。
活動方法:
活動注意點:鋼絲在通電的時候千萬不要觸摸,小心觸電。
4.學生分小組進行活動,仔細觀察鋼絲通電時的現象,想一想鋼絲是怎樣發(fā)光的?
5.全班交流:指生說一說觀察到的實驗現象。
6.教師引導:鋼絲通電后發(fā)熱,會逐漸變紅發(fā)光,可以看出鋼絲是通過通電發(fā)光的。
其實在我們周圍,有很多光源也像鋼絲一樣是通過通電發(fā)光的。
7.學生列舉通過通電發(fā)光的光源。
教師相機出示一些通過通電發(fā)光的光源,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通電發(fā)光的光源。
8.教師引導:蠟燭、木材、油燈等一些光源,是通過燃燒發(fā)光的,而日光燈、白熾
燈、手電筒等一些光源,是通過通電發(fā)光的。除了這兩種之外,還有其他的發(fā)光方式嗎?
四、課堂總結
2.光的傳播
教學目標;
在觀察活動中,發(fā)現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
在教師的指導下,初步學會設計、安裝和制作適宜的實驗裝置,觀察與發(fā)現光在空
氣中的行進路徑。
重點與難點:
重點:認識光在空氣中沿直線傳播的特征。
難點:設計實驗,觀察與發(fā)現光在空氣中的行進路徑。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L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探究光在空氣中是怎樣傳播的。
2.板書課題:2.光的傳播
二、探究
活動一:預測光的傳播路徑
1.出示課本第4頁上面的4幅圖片,引導學生觀察這4幅圖片中分別是什么光。
2.這些光的傳播路徑又有什么共同特點?
3.過渡:光到底是不是沿著直線傳播呢?下面我們通過實驗來探究這個問題。
活動二:研究光在空氣中的傳播
實驗一:探究光在煙霧中的傳播
1.出示課本第4頁下面的一幅圖片,學生觀察這幅圖片并讀一讀旁邊的文字,初步
了解本次實驗的材料以及方法。
3.實驗方法:
①把幾支點燃的線香放入透明的玻璃容器內,蓋上蓋子。
②待充滿煙霧后,打開激光筆,并使光束從各個方向射入玻璃容器,觀察光束在煙霧
中傳播的現象。
4.教師進行演示實驗,按照實驗步驟進行操作,同時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
思考實驗的結論。
全班交流
5.從這個實驗,我們可以初步得出什么結論?
從這個實驗,我們可以得出光在空氣中是沿著直線傳播的這一結論。
實驗二:探究光的傳播途徑實驗
1.出示課本第5頁上面的一幅圖片,學生仔細觀察這幅圖片并讀一讀下面的文字,
了解這次實驗的材料以及實驗方法。
全班交流
2.指生說一說我們在什么情況下可以看見手電筒發(fā)出的光?
3.為什么只有在所有硬卡紙的小孔處在一條直線上的時候,我們才可以看見手電筒
發(fā)出的光?
4.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這個實驗說明光在空氣中是沿著直線傳播的。
三、小孔成像
L出示課本第6頁小孔成像的文字資料,學生讀一讀這段材料,并且仔細觀察下面
的圖片,初步了解小孔成像實驗的內容。全班交流
2.古代學者墨子在小孔成像中看到的現象是什么?
光從門上的小孔射進來,會在對面的墻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
4.小孔成像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說明了光在空氣中沿著直線傳播。
5.做小孔成像實驗
(1)學生分小組進行活動,做小孔成像實驗,教師巡視,了解學生實驗情況,并對
實驗難點進行個別的指導。
全班交流
(2)指生說一說在實驗中是否看到了清晰的蠟燭圖像?這個蠟燭圖像是怎樣的?
在實驗中看到了清晰的蠟燭圖像,蠟燭圖像是倒立的。
(3)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這個實驗說明了光在空氣中是沿直線傳播的。
五、課堂總結
3.光的反射
教學目標:
在觀察、游戲和制作活動中,描述光在物體表面反射的特點。
能夠依據物體表面的反光情況給物體分類,學會利用光的反射特點制作潛望鏡。
3.重點與難點
重點:認識光在物體表面反射的現象與特征。
難點:利用光的反射現象設計制作潛望鏡。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探究光的反射現象。
2.板書課題:3.光的反射
二、探究
活動一:了解什么是光的反射
1.讓她的左臉亮起來
出示課本第7頁照鏡子的圖片,提出要求:大家看鏡子中的這位小姑娘臉看起來黑
黑的,我們怎樣才能用鏡子讓她的左臉亮起來?
2.利用一面小鏡子把陽光照到背光的墻上出示課本第7頁左上角圖片,提出要求:
利用鏡子試著將陽光照到背光的墻上。
教師指導只要角度正確可以完成這個任務。
3.做“陽光接力打靶”游戲
學生分小組活動,利用鏡子做一做“陽光接力打靶”游戲,看哪個小組能夠順利的
完成游戲。
4.全班交流:剛剛的三個活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教師引導:是的,在剛剛三個活動中,我們都利用了鏡子,利用了光的反射現象。
5.光的反射概念
學生讀一讀這段文字,了解光的反射的概念,懂得幾乎所有的物體都可以反射光。
活動二:光的反射效果
1.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見過哪些光的反射現象呢?
2.教師引導:在日常生活中,幾乎所有的物體都可以反射光,但是不同的物體反射
光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在多種多樣的物體當中,什么樣的物體反光效果更好呢?
3.想一想反光效果好的物體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反光效果好的物體的共同特點:表面光滑。
4、教師小結:通過觀察比較,我們發(fā)現表面越光滑的物體反射效果越好,在眾多
的物體當中,鏡子是最好的反光物體,因為鏡子表面非常光滑。
第二課時
制作一個潛望鏡
L教師引導:關于光的反射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運用,潛望鏡就是光的反射原理運
用中的一個突出的例子。
2.出示潛望鏡,引導學生看一看,并指生說一說有關潛望鏡的知識。
3.潛望鏡是如何制成的呢?下面我們利用一些簡單的材料來制作一個潛望鏡。
4.學生看一看課本第9頁上面的潛望鏡制作圖片,初步了解制作潛望鏡所需的材料
及方法。全班交流
5、小組合作制作潛望鏡
三、拓展---人是如何看見物體的
1.出示課本第9頁伊本?海塞姆的圖片,引導學生看一看,初步了解這位阿拉伯科
學家。
2.學生自由讀一讀人眼是如何看見物體的這段文字資料,初步了解人究竟是怎樣看
見物體的?你認為伊本?海塞姆的看法對嗎?
四、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光的反射現象,知道了光的反射現象的概念,懂得了幾乎
所有的物體都可以反射光,而反光效果越好的物體表面越光滑。
4.七色光
教學目標:
用三種方法制造“彩虹”,能描述太陽光由多種顏色的光組成。
初步學會用不同的方法研究陽光的分解。
通過動手操作了解彩虹現象和色光的混合。
重點與難點:
重點:利用彩虹現象解釋說明太陽光由多種顏色的光組成。
難點:使用不同的方法制造“彩虹”。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彩虹是如何產生的呢?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探討彩虹的奧秘。
板書課題:4.七色光
二、學習新課
活動一:制造彩虹
1、大家想看彩虹嗎?下面我們動手來試著制造彩虹。
方法1;用鏡子制造彩虹在一盆水中斜放一面鏡子,用小石塊固定,水盆前放一張白
卡紙。
讓鏡子朝向太陽,調整鏡子的角度,使光反射到白卡紙上,直到看見“彩虹”。
全班交流
2、各小組展示本小組用鏡子制造的彩虹,并說一說本小組制造的彩虹有哪些顏色?
3、用三棱鏡制造彩虹
L教師出示一塊三棱鏡,引導學生認識三棱鏡,了解三棱鏡的特點。
2.學生分小組活動,按照書本上描述的方法利用三棱鏡試著制造彩虹。
4.全班交流,各小組說一說本小組有沒有成功的利用三棱鏡制造出彩虹?制造出的
彩虹又有哪些顏色?
5.出示知識點:
用三棱鏡可以將白光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的光,說明白光
是由多種色光組成的。
活動二:做色光混合實驗
教師引導:既然白光能夠被分解成七色光,那么色光能否混合成白光呢?下面我們
通過實驗來探究這個問題。
實驗一:用手電筒做色光混合實驗
1.實驗方法:
①將紅、綠、藍三種顏色的玻璃紙分別蒙在三只手電筒上,打開手電筒,在白紙上照
出光斑,觀察光斑的顏色。
②將任意兩種光斑重疊,觀察重疊光斑的顏色。
③將三種顏色的光斑互相重疊,觀察重疊光斑的顏色。
2.學生說一說將任意兩種光斑重疊,觀察到的光斑是什么顏色?
預設:紅綠混合成黃色,紅藍混合成紫色,藍綠混合成青色。
3.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這個實驗說明色光可以混合成白光。
三、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7色光,知道利用三棱鏡可以將白光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
紫七種顏色的光,這也說明白光是由色光組成的。我們可以將白光分解成色光,也可以
將色光混合成白光。
第二單元熱傳遞
5.熱傳導
教學目標:
通過觀察熱在金屬片和液體中的傳遞過程,歸納熱傳導的概念。
討論生活中常見的熱傳導現象,總結出固體、液體、氣體之間通過接觸都可以有熱
傳導現象的發(fā)生。
能解釋生活中熱傳導的現象。
重點與難點:
重點:知道熱能從一個物體傳到另一個物體,從同一個物體溫度高的地方傳向溫度
低的地方。熱總是從溫度高處傳向溫度低處。
難點:會做借物觀察的熱傳導實驗。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這節(jié)課,我們先來學習有關熱傳導的知識。
板書課題:5.熱傳導
二、探索
活動一:他們是怎么讓身體暖和起來的
L教師引導:冬天天氣很冷,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怎樣才能使身體溫暖起來呢?
2.出示課本14頁上面4幅插圖,提出要求:仔細觀察這4幅插圖,想一想在這4
幅圖中他們是怎樣讓身體暖和起來的?
活動二:熱是怎么傳到衣物、板栗上的
1.出示課本14頁下面的兩幅插圖,學生觀察這些插圖,了解插圖的內容,想一想
熱是怎么傳遞到衣物和板栗上的?
2.在生活中,像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很多,同學們能舉舉例子嗎?
3.學生列舉生活中熱傳導的例子
活動三:研究熱的傳遞方式
教師引導: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發(fā)現在日常生活中熱會通過一個物體傳到另一個
物體上面,那么熱究竟是怎樣傳播的呢?下面我們通過兩個實驗來探究。
實驗一:研究熱在金屬中的傳遞方向
1.實驗方法:
①將凡士林均勻地涂在兩塊金屬片上。
②用試管夾夾住金屬片的一端,加熱金屬片的另一端,觀察凡士林是怎樣變化的。
③加熱另一塊金屬片的中心,觀察凡士林是怎樣變化的。
2.學生分小組按照實驗方法進行實驗,仔細觀察實驗現象,思考實驗結論,并且填
寫好課本15頁的實驗報告。
3.教師巡視,了解學生實驗情況,并提醒學生注意使用酒精燈的方法以及在實驗過
程中注意安全,小心燙手。
4.指生說一說,分別加熱兩塊金屬片的時候,觀察到了什么現象?
5.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說明熱是從溫度較高的地方傳遞到溫度較低的地方。
實驗二:探究熱在水中的傳遞
1.教師引導: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知道了熱在固體中是從溫度高的地方傳遞到溫
度低的地方。那么熱在水中又是怎樣傳遞的呢?
2.實驗方法:
①在燒杯中到一杯熱水,并且放在盛有冷水的水槽中。
②分別用溫度計測量燒杯中的熱水和水槽中的冷水的溫度。
③5分鐘后,再分別用溫度計測量燒杯中的熱水和水槽中的冷水的溫度,并比較兩
測量的溫度。
3.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記錄測量的溫度數據,完成實驗記錄并且想想這個實驗中
熱中怎樣傳遞的?說明了什么?
10.實驗總結
(1)通過剛才的兩個實驗,我們發(fā)現了熱是怎樣傳遞的呢?
(2)出示課本16頁的知識點:
活動四:解釋生活中熱傳導的現象
2.出示課本16頁下面的5幅圖片,學生觀察這5幅圖片,初步了解圖片內容,并
試著用所學的熱傳導原理解釋這些現象。
三、課堂總結
6.熱對流
教學目標:
在觀察液體和氣體受熱流動軌跡的過程中,歸納熱對流的概念。
能運用熱對流知識解釋走馬燈轉動的原因。
利用常見材料合作完成走馬燈的制作,并確保走馬燈能正常使用。
重點與難點
重點:知道熱在氣體和液體中傳遞的主要方式是熱對流。
難點:做熱在水中和空氣中傳遞的實驗,從而理解對流現象。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探討熱在液體和氣體中的傳遞。
二、學習新課
活動一:研究熱在水中的傳遞
L實驗探究的問題:熱在水中是怎樣傳遞的?
2.實驗方法:
①把木屑放入水中。②用酒精燈給水加熱。
③觀察木屑在水中是怎樣運動的。
3.學生分小組按照實驗方法進行實驗,仔細觀察實驗現象。教師巡視,了解學生實
驗情況,并提醒學生正確使用酒精燈,注意安全,小心燙手。
7.指生說一說在這個實驗中,你看到了什么現象?
8.從這個實驗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活動二:研究熱在空氣中的傳遞
L實驗所要探究的問題:熱在空氣中是怎樣傳遞的?
2.實驗方法:
①固定一支線香,點燃。②用玻璃罩倒扣住線香。
③觀察線香冒出的煙是怎樣飄動的。
3.學生按照實驗方法進行實驗,仔細觀察實驗現象,想一想實驗中得出的結論。
4.實驗總結
5什么是熱對流?
液體或氣體受熱上升,遇冷下降,循環(huán)流動,使冷熱液體或氣體相互混合,這種熱
傳遞方式叫做熱對流。
6、教師小結:不管是熱傳導還是熱對流,熱總是由溫度較高處傳到溫度較低處。
活動三:制作簡易走馬燈
1.學生分小組活動,制作簡易的走馬燈。教師巡視,了解學生制作情況,并加以適
當的指導。
2.全班交流,各小組展示本小組制作好的簡易的走馬燈,比較一下,看看哪一個小
組的走馬燈做的美觀又大方。
3.玩走馬燈的游戲
教師引導:讓我們點燃走馬燈中的蠟燭,觀察這個簡易的走馬燈會有怎樣的變化?
8.為什么點燃蠟燭,走馬燈就會轉起來呢?請大家利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解釋走馬燈
轉動的原因。
三、課堂總結
7.熱輻射
教學目標:
在分析生活現象和制作太陽灶的過程中,感受熱輻射的存在,并歸納熱輻射概念。
會按照工程的步驟和方法,完成簡易太陽灶的制作任務。
能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歸納概括三種傳熱方式的異同。
重點與難點
重點:通過生活感受和動手實踐,了解熱輻射的傳遞形式和影響條件。
難點:能夠獨立分析某個場景中存在的熱傳遞方式。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為什么站在烈日下,站在爐火、篝火邊,會有這種非常炎熱的感覺呢?熱又是如何
傳遞的呢?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第3種傳遞熱的方式。
二、學習新課
活動一:認識熱輻射
1.出示課本19頁地球和太陽的圖片,引導學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太陽將自己的光
和熱照射在地球上,給地球帶來了溫暖和光明。
2.出示19頁下面一段文字
3.學生認真讀一讀這段文字,初步了解熱輻射的概念以及熱輻射的特點。
4,什么是熱輻射?像太陽、篝火這樣直接向周圍發(fā)射熱的方式叫做熱輻射。
5.熱輻射有什么特點?
6.教師小結;怪不得我們站在烈日下,站在篝火旁會感覺這樣熱,原來是熱輻射的
原因。
活動二:利用身邊的材料做一個簡易的太陽灶
1.制作方法:
L學生動手制作簡易太陽灶。教師巡視,了解學生制作情況,并提醒學生在制作的
過程中使用熱熔膠槍時注意安全。
6.全班交流,展示各小組制作好的簡易太陽灶,并且評選出最佳作品。
7.教師引導:簡易的太陽灶制作好了,下面我們就可以將我們制作的簡易太陽灶放
在陽光下,讓太陽灶工作了。
8.我們制作的簡易太陽灶利用的是什么原理?
活動三:生活中的熱傳遞現象
1.教師引導: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傳遞射現象,請大家觀察以下圖片,想一想這
些產品運用了哪些熱的傳遞方式?他們是如何傳遞熱的?
3.教師小結:通過以上產品的熱的傳遞方式的分析,我們初步了解了熱傳導、熱對
流、熱輻射這三種熱傳遞方式。
活動四:分析下圖中熱的傳遞方式
4.出示課本21頁下面的兩幅插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這兩幅插圖,想一想這兩幅
插圖中有哪些熱的傳遞方式?他們分別是什么?
1.教師引導:我們學習了熱傳導、熱對流、熱輻射三種傳遞熱的方式,那么這三種
熱傳遞方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呢?
2.熱傳導、熱對流和熱輻射這三種方式又有什么關系呢?
三、課堂總結
課后,請大家觀察我們周圍的熱傳遞現象,想一想這些熱傳遞現象中包含哪些熱傳
遞方式。
8.物體的傳熱本領
教學目標:
通過熱傳導性能的對比實驗,認識熱的良導體和不良導體。
能將材料的導熱性能與它的用途相聯系,解釋導熱性能不同的材料在生活中的應用。
能通過小組合作完成保溫盒的制作。
重點與難點
重點:通過實驗,了解不同材料的傳熱性能。
難點:設計實驗,在實驗中獲取準確信息。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探究各種物體的傳熱本領。
板書課題:8.物體的傳熱本領
二、學習新課
活動一:比較不同材料傳熱的快慢
1.教師引導:塑料、木頭、銅、鋁、鋼5種材料,他們的傳熱速度是不是一樣呢?
下面我們通過實驗來探究。
2.實驗方法:
①用凡士林分別在5種材料棒上粘一顆珠子,珠子與材料棒遠端的距離須一致。
②把5種材料棒放入盛有熱水的燒杯中。③觀察5種材料棒上珠子脫落的先后順序。
3.學生分小組按照實驗方法進行實驗,仔細觀察實驗現象,思考得出的實驗結論,
完成實驗報告。
7.指生說一說,將塑料、木頭、銅、鋁、鋼5種材料棒上粘一顆珠子,然后放進盛
有熱水的燒杯中,五種材料上的珠子脫落的先后順序。
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在這5種材料中,銅的傳熱最快,木頭傳熱最慢,這5種材料的傳熱性能從高到低
的順序為銅、鋁、鋼、木頭、塑料。
8.這個實驗也說明了不同材料導熱性能不同。
9.出示知識點課本23頁上面的一句話,學生自由讀一讀這段文字,初步了解熱的
良導體和熱的不良導體。
10.教師引導
什么是熱的良導體?
像銅、鋁、鋼等容易傳熱的物體叫做熱的良導體。
什么是熱的不良導體?
像木頭、塑料等不容易傳熱的物體叫做熱的不良導體。
活動二;討論空氣是熱的良導體還是熱的不良導體
1.教師引導:剛剛我們了解了什么是熱的良導體,什么是熱的不良導體。那么空氣
究竟是熱的良導體還是熱的不良導體呢?
3.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事例可以看出空氣是不良導體呢?
預設:
冬天穿羽絨服比較暖和,是因為羽絨服中羽絨蓬松,有很多空氣,空氣是不良導體,
所以熱量不容易散失。
活動三:物體的導熱性能在生活中的運用
L引導學生看一看,想一想這些廚具的各部分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為什么要選擇
這樣的材料?
2.出示課本24頁上面的兩幅插圖,學生仔細觀察,想一想在這些插圖中,工人們
在干什么?他們?yōu)槭裁匆@樣做?清利用本節(jié)課所學的物體的導熱性能來解釋這些現
象。
3.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還看到過利用物體導熱性能的現象嗎?
活動五:設計并制作一個保溫盒
L教師引導:剛剛我們了解了什么是熱的良導體,什么是熱的不良導體,并且了解
了哪些物體是熱的良導體,哪些物體是熱的不良導體。下面,我們利用今天所學的知識
來動手制作一個保溫盒。
2.學生分小組活動,選擇合適的材料,設計并制作一個保溫盒。教師巡視,了解學
生活動情況,并加以適當的指導。
3.全班交流,各小組展示本小組制作的簡易保溫盒,并且適當介紹,說一說自己制
作的保溫盒的保溫秘密。
三、課堂總結
第三單元地球的表面和內部
9.地球的表面
教學目標:
能整體描述地表特征,能識別常見的陸地地形。
能細致觀察各種地形,學會描述地形主要特征。
能制作立體地形模型,學會運用常見材料表現地形特征。
重點與難點
重點;描述五種典型地形的主要特征。
難點:設計制作立體地形模型。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這節(jié)課,我們先來了解地球的表面情況。
板書課題:9.地球的表面
二、學習新課
活動一:觸摸兩種地球儀,說說他們有什么不同
L教師出示政區(qū)地球儀和地形地球儀,引導:同學們,你們認識這兩種地球儀嗎?
這兩種地球儀,一個是政區(qū)地球儀,一個是地形地球儀。
2.學生分別觀察兩種地球儀,初步了解兩種地球儀的不同之處。
3.學生觸摸這兩種地球儀,說一說政區(qū)地球儀和地形地球儀有什么不同之處?
活動二:了解地球表面的陸地地形
L出示地形地球儀,引導學生觀察地球的表面,說一說通過觀察地形地球儀,你知
道了地球表面的地形有哪些特點?
2.出示課本26頁下面的一幅圖片,引導學生觀察這幅圖片,進一步了解地球表面
的地形。
4.全班交流,
5.教師小結:在地球的表面有陸地和海洋,陸地上有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
陵等形態(tài)多樣的、高低起伏的陸地地形,同樣海底的地形也是起伏不平的。
第二課時
活動三:了解各種地形的主要特點
1.教師引導:在陸地上有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等各種高低起伏,形態(tài)多
樣的陸地地形,那么這些地形分別有怎樣的特點呢?
2.出示課本27頁上面的4幅圖片,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分別說一說高原、平原、
山地、盆地、丘陵的主要特點。
3.教師相機出示山地的一組圖片、平原的一組圖片、丘陵的一種圖片、盆地的一組
圖片以及高原的一組圖片,引導學生分別觀察這些圖片,進一步體會各種地形的主要特
點。
活動四;制作一個包含兩種地形的立體模型
1、提出要求:小組成員相互討論,先確定制作包含哪兩種地形的立體模型,然后
選擇相應的材料動手制作。
2教師指導:石膏塑形布是制作地形模型的專用材料,如果沒有可以用皺紋紙、舊衣
物來代替。裝飾時,可以在模型上涂自己需要的顏色,有條件的還可以在模型表面涂白乳
膠,粘上草粉。(將草干燥后粉碎而成的粉狀物質。)
3.學生按要求分小組進行活動,討論再選擇合適的材料動手制作模型。
4.全班交流,各小組說一說本小組制作的是哪兩種地形的立體模型,并展示本小組
制作的立體模型。
三、課堂總結
10.火山和地震
教學目標:
通過觀察、比較和閱讀,學會描述火山噴發(fā)、地震的主要表現和危害。樂于通過實
驗模擬火山噴發(fā)、地震,并意識到導致火山噴發(fā)和地震的力量來自地球內部。
通過閱讀與研討,初步了解科學避震的基本方法。
重點與難點
重點:了解火山噴發(fā)和地震的重要特征、破壞能力和成因。
難點:模擬火山噴發(fā)和地震。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L教師引導:大家都知道在地球上每年都會爆發(fā)很多次的地震,以及一些火山噴發(fā),
這些地震和火山噴發(fā)是怎樣形成的呢?他們又會給地球帶來哪些災難?今天這節(jié)課我
們就來探討這些問題。
2.板書課題:10.火山和地震
二、新課學習
活動一:火山
1.教師引導:大家見過火山噴發(fā)嗎?誰來說一說火山噴發(fā)的場景?
2.學生說一說自己在書本上、電視上、網絡上看到的有關火山噴發(fā)的場景,描述火
山噴發(fā)的情景。
3.教師出示課本28頁上面三張有關火山噴發(fā)場景的圖片,引導學生看一看,進一
步體會火山噴發(fā)的可怕情景。
4.教師出示冰島南部埃亞菲亞德拉冰蓋下的火山噴發(fā)時的照片,并描述火山噴發(fā)時
的情景。
5.出示課本28頁中間的一段文字:學生讀一讀這段文字進一步了解火山噴發(fā)的情
景,以及火山噴發(fā)的危害。
6.初試課本28頁下面兩幅圖,學生觀察這兩幅圖片,初步了解火山噴發(fā)給人類帶
來的巨大災難。
9.教師小結:
10.模擬火山噴發(fā)的實驗
(1)實驗方法:
觀察圖片,按書上的方法做一座火山
(2)借助酒精燈人活動噴發(fā)。
(3)火山噴發(f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方沖破地殼,噴涌而出,從而造成火山噴發(fā)。
第二課時
活動二:地震L教師引導:除了火山噴發(fā),地震也是地球上極具破壞力的自然災害
之一。那么地震又是怎樣形成的呢?
2.出示課本29頁中間的一段文字,學生讀讀這段文字,初步了解地震是怎樣形成
的。
全班交流
3.地震是怎樣形成的?
34.地震是地球上極具破壞力的自然災害之一,地震又會給人類帶來哪些災難呢?
5,出示課本29頁下面的4幅圖片,學生觀察圖片,初步了解地震給人類帶來的巨
大災難。
6.出示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圖片,學生觀察圖片,教師相機介紹2008年中國汶川
大地震的一些資料,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地震給人類帶來的巨大災難。
過渡:地震會給人類帶來這樣大的災難,那么地震又是怎樣形成的呢?下面我們通
過模擬實驗來觀察地震的形成。
7.模擬巖層褶皺和地震的形成實驗
(6)地震產生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8.教師引導;地震具有極大的破壞力,每年地球上都要爆發(fā)大大小小的地震十幾次
乃至幾十次,我們在地震面前該怎樣做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護我們的安全呢?
9.出示課本30頁的一段文字,引導學生讀一讀,初步了解地震中逃生的最佳時機。
三、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初步了解了火山和地震,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球上極具破壞力的
自然災害之一,他們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災難。
11.地球的內部
教學目標
通過資料學習,能說明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與特點。
通過閱讀、模擬實驗,理解地球內部的運動模式,能解釋地殼緩慢移動的原因和結
果。
借助研討與交流,認識海陸變遷、大陸漂移也是地殼運動的結果。
重點與難點
重點:能說明地球內部的圈層結構與特點。
難點:通過模擬實驗推測、解釋地殼運動的原因和表現。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地球的內部又是什么樣子的?為什么會形成火山和地震呢?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
探索地球的內部情況。
二、學習新課
活動一:推測地球內部情況。
1.出示課本31頁上面三幅插圖,學生觀察這三幅插圖。并且試著根據火山、地震、
地熱這些現象推測地球內部是什么樣子的?
2.過渡:地球內部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呢?讓我們跟隨人類探索地球內部形態(tài)的腳步
去看一看。
活動二:人類對地球內部的探索歷史
1.出示課本31頁的文字資料,學生認真朗讀這段文字,初步了解地球內部的結構。
2.出示課本31頁地球內部圈層結構,學生觀察這幅圖片,初步了解地球的圈層。
3.出示雞蛋的剖面圖,引導學生觀察圖片,并比較雞蛋的剖面圖和地球的內部圈層
結構示意圖,體會雞蛋和地球的相似之處。
4,出示課本32頁上面的一段文字資料,學生認真朗讀這段文字,并觀察文字下面
的這幅圖片,初步了解地球板塊構造說的觀點。
5,出示課本32頁上面的一幅圖片,師生共同觀察這幅圖片,進一步了解地球板塊
構造學說的觀點內容,懂得地球的內部板塊處在不停的運動之中,正是這些運動形成了
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第二課時
活動三:模擬地球板塊的漂移與碰撞
1、實驗方法:
在盛有水的燒杯里放一些泡沫塊,給水加熱,仔細觀察泡沫塊的運動。
4、2.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仔細觀察實驗現象,教師巡視,提醒學生正確使用酒
精燈,并且在實驗的過程中不要觸碰加熱中的燒杯,以免燙傷。
3.全班交流,指生說一說給水加熱時,泡沫塊的運動情況。
4.如果把水換成粘稠的液體,如牛奶等等,泡沫塊會怎樣運動呢?
學生繼續(xù)實驗,把實驗中的水換成牛奶進行加熱,仔細觀察泡沫塊的運動情況。
全班交流,指生說一說給牛奶加熱,泡沫塊又會怎樣運動?
5.實驗總結
在這個實驗中,水和牛奶、泡沫塊就相當于地球內部的什么?
水和牛奶相當于地球內部的巖漿,而泡沫塊相當于地球內部的板塊。這個實驗說明
了什么?
活動四:根據發(fā)現的化石推測喜馬拉雅山很久以前的情況
L出示課本33頁喜馬拉雅山的圖片,學生仔細觀察喜馬拉雅山脈,并說一說自己
知道的有關喜馬拉雅山脈的知識。
2.教師補充有關喜馬拉雅山脈的知識。
3.出示課本33頁菊石化石和魚龍復原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這兩幅圖,教師講解:
三、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初步了解了地球的內部構造,知道地球從地表到中心分為地殼、
地幔、地核三個圈層。同時我們還了解到由于地球板塊的運動,形成了我們現在地球表
面的基本面貌。
12.地表雕刻師
教學目標
樂于模擬外部自然力量改變地表的過程,大致說明作用方式和結果。
通過模擬變質巖的形成過程和閱讀活動,能說明三類巖石的形成原因。能舉例說明
水在地表流動的過程中,塑造著地表形態(tài)。
重點與難點
重點:能從模擬實驗中學習,理解作用方式,說明三類巖石的成因。
難點:說明自然力量作用方式和三類巖石的成因。
教學準備
教師材料:教學PPT與相關視頻資料。
第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2地表雕刻師究竟是誰?他們又是如何雕刻地表形態(tài)的?今天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
起走近地表雕刻師,欣賞他們的雕刻技能和作品。
二、學習新課
活動一:了解地表雕刻師
L教師引導:地表雕刻師究竟是誰呢?
2.出示課本34頁上面的5幅圖片,學生觀察這些圖片,了解地表雕刻師分別是誰?
預設:地表雕刻師是溫度、風、水。
3.溫度、風、水這些地表雕刻師又是如何不斷改變地表的形態(tài)的呢?下面我們繼續(xù)
探究。
活動二:模擬溫度變化對巖石的影響
1.出示課本34頁下面的一幅實驗圖片,學生觀察這幅圖片,并讀一讀旁邊的文字,
初步了解本次模擬實驗所需的材料及方法。
2.實驗方法:
用用煙鉗夾住一小薄片頁巖,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然后迅速浸入冷水中,接著再加
熱,再浸入冷水中……反復幾次,觀察頁巖薄片的變化。
4.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仔細觀察頁巖薄片的變化,思考溫度變化對巖石究竟有什
么樣的影響。
5.教師巡視,了解學生實驗情況,提醒學生注意酒精燈的正確使用方法,同時注意
在實驗過程中小心燙手。
全班交流
6.指生說一說,經過反復幾次之后,頁巖薄片有什么變化?
7?通過這個實驗,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活動三:模擬風對地表的影響
L教師引導:剛剛我們通過實驗,探究了溫度對巖石的影響,下面我們繼續(xù)探究風
對地表的影響。
2.出示課本35頁風對地表的影響實驗圖片,學生觀察這幅圖片,并讀一讀旁邊的文
字,初步了解本次實驗的材料以及方法。
全班交流
3.實驗材料:托盤、小石頭、玉米碎粒、玉米粉、吸管、護目鏡等等。
4.學生分小組進行試驗,仔細觀察實驗現象,想一想風對地表究竟有怎樣的影響?
5.全班交流,指生說一說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
7.這個實驗說明風對地表有什么樣的影響?
8.教師小結:被帶走的沙子在風速度減小時沉積下來,日積月累就形成了沙漠。
活動四:分析各種地表形態(tài)的形成原因
1.教師引導:溫度、風、水等等都能改變地表的形態(tài),下面這些地表形態(tài)主要是由
哪種因素造成的呢?
2.出示課本33頁下面的6幅圖片,學生觀察這6幅圖片,并說一說這些地表形態(tài)
主要是由哪種因素造成的?
第2課時
活動五:巖石的生成
1.地球上有許許多多的巖石,大家這些巖石是如何形成的嗎?下面我們繼續(xù)來探究。
巖石的生成方式
2.出示課本36頁上面的一段文字,學生認真閱讀這段文字,初步了解巖石的分類
以及巖石時的生成方式。
3.全班交流
(1)地殼主要由哪幾種巖石構成?
地殼主要由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三大類巖石構成。
(2)什么是巖漿巖?
出示巖漿巖和玄武巖的圖片,學生觀察巖漿巖,初步了解巖漿巖的外形特點。
(3)什么是沉積巖?
巖石碎屑經過風、流水等的搬運后沉積于陸地、河湖及海洋,經歷一系列變化后形
成的巖石叫沉積巖。
(4)什么是變質巖?
出示變質巖以及大理巖的圖片,學生觀察,初步了解變質巖的樣子。
巖漿巖、沉積巖在地殼運動過程中受到高溫、高壓等作用,因性質發(fā)生改變而形成的巖
石叫變質巖。
4.模擬變質巖的形成實驗
(1)出示課本36頁下面的4幅圖片,學生觀察圖片并讀一讀旁邊的文字,初步了
解本次模擬實驗所需的材料及方法。
①準備一些不同顏色的橡皮泥,把它們搓成大小不同的圓球,堆在一塊塑料墊板上。
②用另一塊塑料墊板放在橡皮泥上,不斷加壓。
③觀察在大小不同的壓力下橡皮泥的狀態(tài)。
(4)學生分小組實驗,按照實驗方法進行操作,仔細觀察在大小不同的壓力下,橡
皮泥的狀態(tài)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
全班交流
(5)指生說一說橡皮泥在大小不同的壓力作用下,變成了什么樣子?
(6)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
三、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地球表面始終處于不斷變化之中,除了來自地球內部
的力力量,外部力量也在改變著地表的形態(tài),主要是溫度、風、水在不停的改變地表形
態(tài)。
第四單元水在自然界的循環(huán)
13.云和霧
教學目標
知道云和霧都是水蒸氣冷凝形成的,它們本質上一樣,只是距離地表遠近不同。
能夠做人造霧的實驗,嘗試解釋霧的形成原因。
能夠通過模擬實驗及示意圖,解釋云和霧的形成過程。
重點與難點
重點:解釋云和霧的形成原因。
難點:做人造霧的實驗。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從今天開始,我們就來學習第四單元一一水在自然界的循環(huán),探究水的奧秘。
二、學習新課
活動一:辨別云和霧
L出示課本38頁的圖片,學生觀察這幅圖片,想一想圖中哪里是云?哪里是霧?
山腳下的人說山腰上有云,在山腰上的人說這里好大的霧啊,那么究竟是誰說的對呢?
為什么?
2.交流,
活動二:人造霧
1.教師引導:霧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下面我們動手來制造霧。
2.出示課本39頁人造霧的圖片,學生觀察這幅圖片,并讀一讀旁邊的文字,初步
了解人造霧的所需的材料以及方法。
3.制造方法:
①往量筒內倒入適量溫水,放入點燃的線香。
②移走線香,用冰袋完全封住量筒口,觀察量筒內的現象。
③用冷水代替溫水,重復步驟1、2,再觀察量筒內的現象。
5.我們造霧的時候,為什么要在量筒中放入點燃的線香呢?
6.學生分小組進行活動,按照步驟制造霧,觀察量筒內的現象。
全班交流
7.通過剛才制造霧的活動,現在我們知道自然界中的霧是如何形成的了吧?
第二課時
活動三:探索云是怎么形成的
1.出示課本39頁下面的一幅圖片,學生仔細觀察這幅圖片,再根據剛才造霧的活動,
想一想云是怎么形成的?
2.出示課本39頁最后的一段文字:
3.學生認真讀一讀這段文字,初步了解云和霧是怎樣形成的?云和霧又有什么區(qū)別?
全班交流
4.云和霧是如何形成的?
云和霧都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的眾多小水滴或者小冰晶。
5.云和霧又有哪些區(qū)別?
漂浮在高空的就是云,接近地面的就是霧。云和霧的位置不一樣。
三、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jié)課,知道了云和霧都是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冷凝結成的眾多小水滴或小冰晶,他
們漂浮在高空時就是云,接近地表的時候就是霧。
14.露和霜
教學目標
比較露和霜的不同,知道露與霜也是常見的天氣現象。
通過做模擬露和霜的實驗,解釋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閱讀相關資料,了解二十四節(jié)氣中與天氣現象相關的節(jié)氣。
重點與難點
重點:通過做露和霜的模擬實驗,解釋露和霜的形成原因。
難點:做造霜的實驗。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水在自然界中的另外兩種存在形式。
二、學習新課
活動一,觀察露和霜有什么不同
1.教師引導:你們看到過露和霜嗎?什么時候看到過?他們是什么樣子的?
2.露和霜究竟有什么不一樣呢?下面我們通過觀察得出結論。
3.出示課本40頁上面4幅插圖,學生觀察這4幅插圖,分別了解露和霜的樣子,體會
他們的不同之處。
4.過渡;露和霜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們來制造露和霜。
活動二:人造露和霜
造露活動
1.出示課本40頁下面造露的圖片,學生觀察圖片,并讀一讀旁邊的文字,初步了解造
露所需的材料以及方法。
2.所需材料:杯子、碎冰塊、濕毛巾、冷水、溫度計等。
3.制造方法:
4.學生分小組活動,根據制造露的步驟,再進行造露活動,仔細觀察造露過程中的現象。
5.指生說一說,將冷水倒進碎冰塊中,冰水的溫度是多少?
6.在實驗過程中杯子的外壁有什么現象?
7.為什么在造露的過程中,杯子的外壁會形成無數的小水珠呢?
8.學生分小組進行制造箱的活動,并仔細觀察杯子的外壁情況。
教師巡視,了解學生實驗情況,并加以適當的指導。
第二課時
活動三:認識和比較露和霜
L教師引導:剛剛我們通過活動,制造了露和霜,了解了露和霜是怎樣形成的。
2.出示課本41頁中間的一段文字,學生認真閱讀這段文字,進一步了解露和霜是怎樣
形成的?他們有什么不同之處?
3.露和霜的區(qū)別:
活動四:二十四節(jié)氣之白露、霜降
1.教師引導:在二十四節(jié)氣中,還有有關露和霜的節(jié)氣,這兩個節(jié)氣分別是白露、霜降。
.出示二十四節(jié)氣歌,學生朗讀二十四節(jié)氣歌,了解更多的有關二十四節(jié)氣的知識。
三、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露和霜,了解了露和霜的不同之處,通過制造露和造霜活動了
解了露和霜的形成。
15.雨和雪
2.教學目標
能夠比較雨和雪的異同,知道雨和雪是常見的降水形式。
做模擬雨的形成實驗,并能夠結合示意圖,描述雨和雪的形成過程。
了解更多的降水形式,描述不同降水形式的特點。
3.重點與難點
重點:做模擬雨的形成實驗,結合示意圖描述雨和雪的形成過程。
難點:根據示意圖描述雨和雪的形成過程。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探索水在大自然中的另外兩種表現形式——雨和雪。
二、教學新課
活動一:比較雨和雪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1.教師引導:在日常生活中,雨和雪是司空見慣的兩種東西。雨和雪有什么不同之處?
又有哪些相同之處呢?
2.出示課本42頁上面的兩幅圖片,學生觀察這兩幅圖片,并想一想雨和雪的相同和不
同之處。
活動二:模擬雨的形成
L雨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東西,但是雨是怎樣形成的呢?雨的形成又需要哪些條件呢?
下面我們通過模擬實驗來探究這個問題。
2.出示課本42頁下面的三幅實驗圖片,學生觀察這三幅圖片,并且讀一讀相應的文字,
初步了解模擬雨的形成實驗所需的材料以及方法。
4.實驗方法:
①加熱燒杯里的水直至沸騰。
②用一個熱培養(yǎng)皿蓋住燒杯,觀察培養(yǎng)皿底部是否有水珠。
③在培養(yǎng)皿中加冰塊,觀察底部有什么變化。
5.實驗要求:
學生分小組進行活動,按照實驗步驟進行操作,仔細觀察培養(yǎng)皿底部的變化。
8.全班交流
活動三:根據示意圖說說大自然中的雨雪形成過程
L出示課本43頁的示意圖,學生仔細觀察示意圖,想一想大自然中的雨雪是怎么形成
的?。
2.出示課本43頁下面的一段文字,學生認真讀一讀這段文字,進一了解大自然中的雨
和雪是怎樣形成的。
第二課時
活動四;觀察雪花的形狀,說說他們有什么相同的特點
L教師引導:雪花究竟是什么樣子的?大家有觀察過他們的形狀嗎?
2.出示課本44頁上面6幅圖片,學生觀察這些雪花的形狀,說一說他們有什么共同的
特點。
3.出示各種各樣的雪花形狀圖片,學生繼續(xù)觀察,進一步了解雪花基本上都是呈六角形
的形狀。
活動五:這些降水形式有什么特點
L教師引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見過很多不同類型的降水形式,大家見過哪些降水形
式呢?
2.學生說一說自己見過的降水形式。
3.出示課本44頁下面的雨夾雪、冰雹和凍雨的降水形式圖片,學生觀察這些圖片,想
一想這些降水形式有什么特點?
4.教師相機出示一些雨夾雪、冰雹和凍雨的圖片,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這些降水形式的
特點。
三、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初步了解了雨和雪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并且通過模擬雨的形成實
驗和觀察示意圖的方式,了解了大自然中的雨和雪是怎么形成的。
16.水滴的“旅行”
教學目標
能夠根據示意圖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陸地、海洋及大氣之間的不間斷的循環(huán)過程。
運用分析、歸納、概括,嘗試用箭頭和簡單文字建立水循環(huán)的模型。
初步建立水循環(huán)的動態(tài)平衡意識,意識到地球上的水不會增多也不
會減少。
重點與難點
重點:描述地球上的水在陸地、海洋及大氣之間的不間斷的循環(huán)過程。
難點:建立大自然中的水循環(huán)模型。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地球上的這些水究竟是如何循環(huán)的,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探討這個問題。
二、教學新課
活動一:預測天上的水哪里來的
L為什么天上的水總也降不完呢?對于這個問題,大家有自己的看法嗎?
2.大家知道落到地面的雨和雪哪里去了?水蒸氣又是來自哪里?
空氣中的水蒸氣絕大多數來自江河湖海里水的蒸發(fā),地表上層的水也會蒸發(fā)進入大氣層,
另外植物的蒸騰作用也會產生大量的水蒸氣。
活動二:根據示意圖說說水在自然界是如何循環(huán)的
1.出示課本46頁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環(huán)示意圖,學生認真觀察這幅示意圖,想一想水在
自然界中是如何循環(huán)的?
2.在這幅示意圖中,有一些紅色的箭頭,你知道紅色箭頭表示什么意思嗎?藍色箭頭
呢?
活動三:模擬大自然中的水循環(huán)
L教師引導:我們剛剛通過示意圖,了解了水在大自然中的循環(huán),下面,我們自己動手
來模擬大自然中的水循環(huán)。
2.出示課本46頁下面的三幅圖片,學生觀察這三幅圖片,并讀一讀相應的文字說明,
初步了解模擬大自然中的水循環(huán)活動所需的材料以及方法。
全班交流
3.所需材料:水循環(huán)模型、自來水、小草、雙層罩子、冰塊、營養(yǎng)土和蛭石等等。
4.活動方法:
5.學生分小組活動,根據方法步驟,模擬大自然中的水循環(huán),并仔細觀察模型內的水循
環(huán)。
6.全班交流
三、課堂總結
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通過查閱資料、觀察示意圖以及模擬活動等方式,了解了水在自然界
中是如何循環(huán)的,懂得了水在海洋、天空和陸地之間的循環(huán)永不停息。
第五單元人體“司令部”
17.刺激與反應
教學目標
通過體驗活動,知道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應,以及反應是由刺激導致的。
知道身體在刺激的作用下,可以做出快速的反應。
能在互相往對方臉上投棉球的游戲中感受到本能反應。
重點與難點
重點:懂得刺激與反應的區(qū)別和聯系。
難點:在感受和體驗活動中,區(qū)分什么是刺激、什么是反應。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人類的大腦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我們把人體的大腦稱之為人體“司令部”。從今天開
始,我們就來探索人體“司令部”的奧秘。
二、學習新課
活動一:這些行為是在什么情況下發(fā)生的
1.教師引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身體會做出一些行為,這些行為是在什么情況下發(fā)生
的呢?
2.出示課本48頁上面的4幅圖片,學生觀察這4幅圖片,了解4幅圖片的內容,并結
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說一說圖片中的這4種行為是在什么情況下發(fā)生的?
由刺激引起的相應活動或者變化就是反應。
6.教師小結:刺激其實就是環(huán)境的改變或者信號。反應就是人們由刺激引起的相應活動
或者變化,這些變化可以是動作上的也可以是情緒上的。
7.學生進一步觀察48頁上面的4幅圖片,分別說一說這4幅圖片中的刺激和反應是什
么?
活動二:比比誰的反應快
教師引導:人們在接收到刺激時,會有相應的活動或者變化。有的人反應快,有的人反
應慢。下面我們就來比一比誰的反應快。
游戲一,玩翻轉打手游戲
1.出示課本49頁上面的翻轉打手游戲圖片,學生觀察圖片,了解游戲方法和游戲規(guī)則。
2.學生兩人一組,開始玩翻轉打手游戲,看看誰被打到的次數少。
3.全班交流,說一說誰被打到的次數少?被打到的次數少說明什么?
游戲二:玩快速抓尺子游戲
1.出示課本49頁快速抓尺子游戲圖片,學生觀察圖片,了解游戲方法以及游戲規(guī)則。
2.學生兩人一組,開始玩快速抓尺子游戲,看一看誰抓到尺子下端的長度比較短。
3.全班交流,說一說自己抓到尺子下端的長度,在游戲中如果抓到尺子下端的長度長說
明什么?長度短說明什么?
5.出示課本49頁“人的起跑反應時間”這段文字資料,學生認真閱讀這段資料,初步
了解人的起跑反應時間。
6.教師小結:由此看來,人的反應時間是有快有慢的,而經過專門的訓練,人們在某一
些事情上面可以提高反應速度。
第二課時
活動三:人的本能反應L教師引導: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
2.出示課本50頁上面三幅圖片,學生觀察圖片,了解圖片內容,想一想在這三幅圖片
中的人遇到了什么情況?又有什么反應?
3.在這些情況下,人體產生的反應與我們之前在游戲中所說的反應是否一樣呢?
4.學生認真讀一讀這段文字,初步認識人的本能反應,知道什么是人的本能反應?
5.全班交流
6.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現象是人的本能反應?
7.體驗人的本能反應
(1)教師引導:本能反應是不受大腦控制的,下面我們來體驗一下我們的本能反應。
(2)出示課本50頁下面的一幅圖片,學生觀察這幅圖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汽車轉讓與售后服務及品牌推廣協(xié)議
- 餐飲品牌加盟商扶持與發(fā)展服務合同
- 環(huán)衛(wèi)安全措施方案
- 企業(yè)能耗目標規(guī)劃方案
- 醫(yī)療產品工藝方案(3篇)
- 倉儲租賃及倉儲保險合作協(xié)議范本
- 醫(yī)學考試搞笑考試題及答案
- 臨水方案監(jiān)理意見
- 生態(tài)農業(yè)園區(qū)土地租賃經營合同
- 服裝銷售計劃方案
- 床護欄市場需求與消費特點分析
- 幕墻工程施工方案
- 2024秋期國家開放大學本科《合同法》一平臺在線形考(任務1至4)試題及答案
- 2024年下半年考核招聘中小學教師報名表
- 機械費簡易合同范本
- 主播終止合同告知函
- GB/T 25390-2024風能發(fā)電系統(tǒng)風力發(fā)電機組球墨鑄鐵件
- 2023年招標代理公司組織架構、部門職能、商業(yè)模式、行業(yè)現狀研究
- 2022-2023學年福建省三明市高二(下)期末生物試卷(含解析)
- 方太燃氣熱水器電商用戶調研報告(定量部分)-JCY(2017-10-29)
- 星火四級電子表格詞匯表a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