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數(shù)學選修1-1課件_第1頁
高中數(shù)學選修1-1課件_第2頁
高中數(shù)學選修1-1課件_第3頁
高中數(shù)學選修1-1課件_第4頁
高中數(shù)學選修1-1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中數(shù)學選修b1課件精選

【《簡單的邏輯聯(lián)結詞》】

【學情分析】:

(1)“常用邏輯用語”是幫助學生正確使用常用邏輯用語,更好的理解數(shù)學

內(nèi)容中的邏輯關系,體會邏輯用語在表述和論證中的作用,利用這些邏輯用語

準確地表達數(shù)學內(nèi)容,更好地進行交流,避免在使用過程中產(chǎn)生錯誤。

⑵“常用邏輯用語”應通過實例理解,避免形式化的傾向.常用邏輯用語

的教學不應當從抽象的定義出發(fā),而應該通過數(shù)學和生活中的豐富實例理解常

用邏輯用語的意義,體會常用邏輯用語的作用。對邏輯聯(lián)結詞“或”、

“且”、“非”的含義,只要求通過數(shù)學實例加以了解,使學生正確地表述相

關的數(shù)學內(nèi)容。

(3)“常用邏輯用語”的學習重在使用.對于“常用邏輯用語”的學習,不

僅需要用已學過的數(shù)學知識為載體,而且需要把常用邏輯用語用于后繼的數(shù)學

學習中。

(4)培養(yǎng)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綜合數(shù)學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⑴知識目標:

通過實例,了解簡單的邏輯聯(lián)結詞“且”、“或”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目標:

了解含有邏輯聯(lián)結詞“且”、“或”復合命題的構成形式,以及會對新命

題作出真假的判斷;

(3)情感與能力目標:

在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簡單推理的技能.

【教學重點】:

通過數(shù)學實例,了解邏輯聯(lián)結詞“或”、“且”的含義,使學生能正確地

表述相關數(shù)學內(nèi)容.

【教學難點】:

簡潔、準確地表述“或”命題、“且”等命題,以及對新命題真假的判斷.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活動設計意圖

情境引入問題1:

下列三個命題間有什么關系?

(1)12能被3整除;

(2)12能被4整除;

(3)12能被3整除且能被4整除;通過數(shù)學實例,認識用用邏輯聯(lián)結詞

“且”聯(lián)結兩個命題可以得到一個新命題;

知識建構歸納總結:

一般地,用邏輯聯(lián)結詞“且”把命題P和命題q聯(lián)結起來,就得到一個新

命題,

記作,讀作“P且q”.

引導學生通過通過一些數(shù)學實例分析,概括出一般特征。

三、自主學習1、引導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例1中每組命題p,q,讓學生

嘗試寫出命題,判斷真假,糾正可能出現(xiàn)的邏輯錯誤。學習使用邏輯聯(lián)結詞

“且”聯(lián)結兩個命題,根據(jù)“且”的含義判斷邏輯聯(lián)結詞“且”聯(lián)結成的新命

題的真假。

2、引導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例2中每個命題,讓學生嘗試改寫命題,判斷

真假,糾正可能出現(xiàn)的邏輯錯誤。

歸納總結:

當P,q都是真命題時,是真命題,當P,q兩個命題中有一個是假命題

時,是假命題,

學習使用邏輯聯(lián)結詞“且”改寫一些命題,根據(jù)“且”的含義判斷原先命

題的真假。

引導學生通過通過一些數(shù)學實例分析命題p和命題q以及命題的真假性,

概括出這三個命題的真假性之間的一般規(guī)律。

四、學生探究問題2:

下列三個命題間有什么關系?判斷真假。

⑴27是7的倍數(shù);

(2)27是9的倍數(shù);

(3)27是7的倍數(shù)或27是9的倍數(shù);通過數(shù)學實例,認識用用邏輯聯(lián)結詞

“或”聯(lián)結兩個命題可以得到一個新命題;

歸納總結

1.一般地,用邏輯聯(lián)結詞“或”把命題p和命題q聯(lián)結起來,就得到一個

新命題,記作“pVq”,讀作“P或q”.

2.當p,q兩個命題中有一個命題是真命題時,“pVq”是真命題,當p,

q兩個命題中都是假命題時,“pVq”是假命題.引導學生通過一些數(shù)學實例分

析命題p和命題q以及命題“pVq”的真假性,概括出這三個命題的真假性之

間的一般規(guī)律。

三、自主學習1、引導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例3中每組命題p,q,讓學生

嘗試寫出命題“pVq”,判斷真假,糾正可能出現(xiàn)的邏輯錯誤。學習使用邏輯

聯(lián)結詞“或”聯(lián)結兩個命題,根據(jù)“或”的含義判斷邏輯聯(lián)結詞“或”聯(lián)結成

的新命題的真假。

課堂練習課本P17練習1,2反饋學生掌握邏輯聯(lián)結詞“或”的用法和含義

的情況,鞏固本節(jié)課所學的基本知識。

課堂小結1、一般地,用邏輯聯(lián)結詞“且”把命題p和命題q聯(lián)結起來,

就得到一個新命題,記作,讀作“P且q”.

2、當p,q都是真命題時,是真命題,當p,q兩個命題中有一個是假命題

時,是假命題.

3.一般地,用邏輯聯(lián)結詞“或”把命題p和命題q聯(lián)結起來,就得到一個

新命題,記作“pVq”,讀作“P或q”.

4.當p,q兩個命題中有一個命題是真命題時,“pVq”是真命題,當P,

q兩個命題中都是假命題時,“p\/q”是假命題.歸納整理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

布置作業(yè)1.思考題:如果是真命題,那么pVq一定是真命題嗎?反之,如果

pVq是真命題,那么一定是真命題嗎?

2.課本Pl8A組1,2.B組.

3.預習新課,自主完成課后練習。(根據(jù)學生實情,選擇安排)

課后練習

1.命題“正方形的兩條對角線互相垂直平分”是()

A.簡單命題B.非p形式的命題

C.p或q形式的命題D.p且q的命題

2.命題“方程x2=2的解是x=土是()

A.簡單命題B.含“或”的復合命題

C.含“且”的復合命題D.含“非”的復合命題

3.若命題,則ip()

A.B.

C.D.

4.命題“梯形的兩對角線互相不平分”的形式為()

A.p或qB.p且qC.非pD.簡單命題

5.xW0是指()

A.x<0且x=OB.x>0或x=0

C.x>0且x=OD.x<0或x=0

6.對命題p:An=,命題q:AU=A,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p且q為假B.p或q為假

C.非p為真D.非p為假

參考答案:

1.D2.B3.D4.C5.D6.D

§1.3.2簡單的邏輯聯(lián)結詞

【學情分析】:

(1)上節(jié)課已經(jīng)學習了簡單的邏輯聯(lián)結詞“且”、“或”的含義和簡單運

用,本節(jié)課繼續(xù)學習簡單的邏輯聯(lián)結詞“非”的含義和簡單運用;

(2)一般地,對一個命題p全盤否定,就得到一個新命題,記作:p,讀作

“非P”或“P的否定”;了解和掌握“非”命題最常見的幾個正面詞語的否

定:

正面

是都是至多有一個至少有一個任意的所有的

否定

不是不都是至少有兩個一個也沒有某個某些

⑶注意“且”、“或”“非”的含義和簡單運用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4)培養(yǎng)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綜合數(shù)學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

⑴知識目標:

通過實例,了解簡單的邏輯聯(lián)結詞“非”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目標:

了解含有邏輯聯(lián)結詞“非”復合命題的概念及其構成形式,能對邏輯聯(lián)結詞

“非”構成命題的真假作出正確判斷;

(3)情感與能力目標:

能準確區(qū)分命題的否定與否命題的區(qū)別;在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簡

單推理的技能。

【教學重點】:

(1)了解邏輯聯(lián)結詞“非”的含義,使學生能正確地表述相關數(shù)學內(nèi)容;

⑵區(qū)別“或”、“且”、“非”的含義和運用的異同;

【教學難點】:

(1)簡潔、準確地表述“非”命題以及對邏輯聯(lián)結詞“非”構成命題的真假

判斷;

⑵區(qū)別“或”、“且”、“非”的含義和運用的異同;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學活動設計意圖

情境引入問題1:如果是真命題,那么pVq一定是真命題嗎?反之,如果

pVq是真命題,那么一定是真命題嗎?

問題2:下列兩個命題間有什么關系,判斷真假.

(1)35能被5整除;

(2)35不能被5整除;通過數(shù)學實例,認識用邏輯聯(lián)結詞“非”構成命題可

以得到一個新命題;

知識建構歸納總結:

(1)一般地,對一個命題全盤否定就得到一個新命題,

記作,讀作“非P”;

(2)若P是真命題,則必是假命題;若P是假命題,則必是真命題.引導學生通

過通過一些數(shù)學實例分析,概括出一般特征。

自主學習1、引導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例4中每組命題p讓學生嘗試寫出

命題,判斷真假,糾正可能出現(xiàn)的邏輯錯誤.

學習使用邏輯聯(lián)結詞“非”構成一個新命題,根據(jù)“非”的含義判斷邏輯聯(lián)

結詞“非”構成命題的真假。

2:寫出下列命題的非命題:

(1耳:對任意實數(shù)乂,均有x2-2x+l20;

(2)q:存在一個實數(shù)x,使得x2-9=0

(3)“AB〃CD”且“AB=CD”;

(4)“AABC是直角三角形或等腰三角形”.

解:(1)存在一個實數(shù)x,使得x2-2x+l〈0;

(2)不存在一個實數(shù)x,使得x2-9=0;

(3)AB不平行于CD或ABWCD;

(4)原命題是“p或q”形式的復合命題,它的否定形式是:^ABC既不是

直角三角形又不是等腰三角形.

學生探究指出下列命題的構成形式及真假:并指出“或”、“且”、

“非”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1)不等式?jīng)]有實數(shù)解;

(2)-1是偶數(shù)或奇數(shù);

(3)屬于集合Q,也屬于集合R;

(4)

解:(1)此命題是“非P”形式,是假命題。

(2)此命題是“pVq”形式,此命題是真命題。

(3)此命題是“p/\q”形式,此命題是假命題。

(4)此命題是“非p”形式,是假命題。通過探究,歸納總結判斷“P且

q"、“p或q”、“非p”形式的命題真假的方法。

歸納總結:

L“P且q”形式的復合命題真假:

當P、q為真時,P且q為真;當P、q中至少有一個為假時,P且q為假。

(一假必假)

pqp且q

真真真

真假假

假真假

假假假

2.“p或q”形式的復合命題真假:

當p、q中至少有一個為真時,p或q為真;當p、q都為假時,P或q為

假。(一真必真)

pqP或q

真真真

真假真

假真真

假假假

3.“非p”形式的復合命題真假:

當P為真時,非P為假;當P為假時,非P為真.(真假相反)

P非P

真假

假真

引導學生通過通過一些數(shù)學實例分析,概括出一般特征。

提高練習1.分別指出由下列各組命題構成的P或q、P且q、非P形式的復

合命題的真假:

(l)p:2+2=5;q:3>2

(2)p:9是質數(shù);q:8是12的約數(shù);

(3)p:ie{l,2};q:{1}{1,2}

(4)p:{0};q:{0}

解:①p或q:2+2=5或3〉2;p且q:2+2=5且3〉2;非p:2+25.

Vp假q真,I."p或q”為真,“p且q”為假,“非p”為真.

②P或q:9是質數(shù)或8是12的約數(shù);p且q:9是質數(shù)且8是12的約數(shù);非

P:9不是質數(shù).

Vp假q假,,“p或q”為假,“p且q”為假,“非p”為真.

③p或q:le{1,2}或{1}{1,2};p且q:le{1,2}且{1}{1,2};

非P:1{L2}.

Vp真q真,..?“p或q”為真,“p且q”為真,“非p”為假.

④p或q:6{0}或6={0};p且q:6{0}且6={0};非p:<t>{0}.

VpMq假,I."p或q”為真,"p且q"為假,“非p”為假.

通過練習,使學生更進一步理解“P且q”、“p或q”、“非p”形式的

命題的形式特點以及判斷真假的規(guī)律,區(qū)別“非”命題與否命題。

課堂小結

(1)一般地,對一個命題全盤否定就得到一個新命題,

記作,讀作“非P”;

(2)若P是真命題,則必是假命題;若P是假命題,則必是真命題.

(3)1.“p且q”形式的復合命題真假:

當P、q為真時,P且q為真;當P、q中至少有一個為假時,P且q為假。

(一假必假)

pqp且q

真真真

真假假

假真假

假假假

2.“p或q”形式的復合命題真假:

當p、q中至少有一個為真時,p或q為真;當p、q都為假時,p或q為

假。(一真必真)

pqP或q

真真真

真假真

假真真

假假假

(

3.“非p”形式的復合命題真假:

當p為真時,非p為假;當p為假時,非p為真.(真假相反)

P非p

真假

假真

歸納整理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反饋學生掌握邏輯聯(lián)結詞“且”的用法和含義

的情況,鞏固本節(jié)課所學的基本知識。

布置作業(yè)1.課本Pl8A組3.

2.見課后練習

課后練習

1.如果命題P是假命題,命題q是真命題,則下列錯誤的是()

A.“p且q”是假命題B."p或q”是真命題

C.“非p”是真命題D.“非q”是真命題

2.下列命題是真命題的有()

A.5>2且74或3<4

C.7N8D.方程x2-3x+4=0的判別式△三0

3.若命題p:2nT是奇數(shù),q:2n+l是偶數(shù),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p或q為真B.p且q為真C.非p為真D.非p為假

4.如果命題“非p”與命題“p或q”都是真命題,那么()

A.命題p與命題q的真值相同B.命題q一定是真命題

C.命題q不一定是真命題D.命題p不一定是真命題

5.由下列各組命題構成的復合命題中,“P或q”為真,“P且q”為假,

“非P”為真的一組為()

A.P:3為偶數(shù),q:4為奇數(shù)B.p:n〈3,q:5>3

C.p:aG{a,b},q:{a}{a,b}D.p:QR,q:N=Z

6.在下列結論中,正確的是()

①為真是為真的充分不必要條件;

②為假是為真的充分不必要條件;

③為真是為假的必要不充分條件;

④為真是為假的必要不充分條件;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參考答案:

1.D2.A3.B4.B5.B6.B

【《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運用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和充要條件

教學重難點

運用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和充要條件

教學過程

一、基礎知識

(一)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和充要條件

1.充分條件:如果A成立那么B成立,則條件A是B成立的充分條件。

2.必要條件:如果A成立那么B成立,這時B是A的必然結果,則條件B

是A成立的必要條件。

3.充要條件:如果A既是B成立的充分條件,又是B成立的必要條件,則

A是B成立的充要條件;同時B也是A成立的充要條件。

(二)充要條件的判斷

1若成立則A是B成立的充分條件,B是A成立的必要條件。

2.若且BA,則A是B成立的充分且不必要條件,B是A成立必要且非充分

條件。

3.若成立則A、B互為充要條件。

證明A是B的充要條件,分兩步:*

(1)充分性:把A當作已知條件,結合命題的前提條件推出B;

(2)必要性:把B當作已知條件,結合命題的前提條件推出A。

二、范例選講

例L(充分必要條件的判斷)指出下列各組命題中,P是q的什么條件?

(1)在AABC中,p:A>Bq:BOAC;

(2)對于實數(shù)x、y,p:x+yW8q:xW2或yW6;

(3)在△ABC中,p:SinA>SinBq:tanA>tanB;

(4)已知x、y《R,p:(x-l)2+(y-2)2=0q:(x-l)(y-2)=0

解:(l)p是q的充要條件(2)p是q的充分不必要條件

(3)p是q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條件(4)p是q的充分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