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史學史教學課件
中國史學史中國史學史教學課件第一章
一、史學史在認識論上的層次和特點
歷史學是對人類社會以往歷程的反思人們的社會活動,在某種意義上可以分為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二者是有機地聯(lián)系于一起的。如果單從認識角度而言,人類不僅在實踐中需要對自然界的客觀事物加以認識,而且需要對自身社會的認識。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逐步形成各門類的自然科學;而對社會問題的認識,則形成各種社會科學。其中歷史學是對人類既往一切活動的認識。由于人類實踐與認識的范圍由狹至廣、由淺到深,呈現(xiàn)為有序的發(fā)展進程,以此為對象的歷史學也就能夠成為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
史學史與史學理論是對歷史學的反思歷史學本身也有其發(fā)生、發(fā)展的歷史,它在不斷完善的進程中,同樣會出現(xiàn)兩種認識方向,即繼續(xù)認識人類的既往活動,并且向內作自身的反思,前者的積累導致后者的發(fā)生,后者的開展推動前者的深化。史學史、史學理論就是歷史學作出自我反思的系統(tǒng)性學問,二者又有密切的聯(lián)系,史學史也要研究史學理論發(fā)展的歷史,而史學理論必然包括對史學史成果的概括與總結。
第一章緒論歷史學與史學史皆具有綜合性、動態(tài)回顧性、寫實性:綜合性:范圍極廣而且統(tǒng)攝于一體。動態(tài)回顧性:所謂“動態(tài)回顧性”,是指歷史學的研究對象是既往的事物,而不是現(xiàn)實的和未來的事物。但歷史學是將既往的人類活動看作前后相承、連續(xù)發(fā)展的過程,是以動態(tài)的眼光研究過去,因此,歷史學不但可以參與設計人類的現(xiàn)實生活和未來發(fā)展,而且史學家必須站在現(xiàn)代的、前沿的思想高度才能做好歷史的研究。寫實性:所謂“寫實性”,是指歷史學不僅要對研究對象予以概括和總結,還必須記述其客觀的真情實景,而有條理、有體系地記述真實的歷史場景,應當是歷史學的基本的和主要的內容。
如果歷史學是對于人類社會的一種反思,那么史學理論、史學史則是對于歷史學的反思,是一種新的、更深一層次的反思,是人類系統(tǒng)的思維活動不斷深化、學術探討不斷進展的結果,是整個歷史學蓬勃發(fā)展的產物。史學史是歷史學發(fā)展的后續(xù)的學問,是又一層次的反思。但是卻與歷史學具有同樣的綜合性、動態(tài)回顧性、寫實性等認識特點。
(一)史學史研究的三大任務
史學史是研究歷史學發(fā)生、發(fā)展與各個時期史學活動狀況,以及史學與各種社會因素相互關系的學科,它有著清理史學遺產、闡明史學演進過程、揭示史學發(fā)展規(guī)律的任務。1、清理史學遺產:這是一項有考訂、有分析、有評價的綜合性工作,因此可能取得很顯著的研究成果,但它對于整個史學史研究來說,大部分是屬于一個個“點”上的工作,與歷史文獻學、斷代史研究的某些選題,有時是類似的和交叉性的。2、闡明史學演進過程:是在清理史學遺產的基礎上進行的,其任務是將歷史學產生、發(fā)展和各個時期基本狀況,予以條理化、系列化的敘述與評析,這就要求把清理史學遺產的各個知識“點”聯(lián)結成包括時間先后在內的有序的線索。闡明史學的演進過程,才使史學史研究真正具備獨立學科的性質,從而與目錄學的史籍解題、人物傳記中的史家介紹以及其他相鄰學科區(qū)別開來。
二、中國史學史的學術任務與研究內容3、揭示史學發(fā)展規(guī)律:歷史學的系統(tǒng)一經形成,它的發(fā)展也具有相對的獨立性,有它內在的動力。揭示史學的發(fā)展規(guī)律,就是要探討史學發(fā)展的社會條件與內在原因,剖析歷史學在不同水平、不同階段的整體狀況和本質特征。(二)中國史學史研究的八項內容1、歷史觀:是對歷史的概括性看法,其系統(tǒng)化為歷史哲學,回答諸如歷史是否發(fā)展進步、歷史變化發(fā)展的原因和動力、歷史的變化發(fā)展有沒有規(guī)律性等等一系列根本性的問題。史學史將歷史上對史學造成很大影響的歷史觀以及重要史家的歷史觀,作為研究內容之一。
2、史學思想:是對歷史學本身的一種認識,涉及到歷史學的性質、功能、治史目的以及與此相關的方法論問題,例如撰史目的是作為“名山事業(yè)”還是經世致用?史學的功能有哪些?史家必備的條件和素質是什么?關于歷史記載求真與求用的關系等等。各種史學思想也有一個從零星的、個別的認識逐步完善化、系統(tǒng)化的發(fā)展過程,而史學思想一經形成體系,即成為一種史學理論。
3、歷史編纂學:是關于編撰歷史著述具體方式、方法的學問,它所解決的是史書如何更好地表現(xiàn)客觀歷史內容的技能問題,這即涉及史書的編寫形式,又涉及到史書的內容取裁和文字技巧,如史料的整理、鑒別和篩選,史書的結構安排,史文的斟酌修飾等等。我國自古代以來,歷史編纂學的成就異常豐富,有精細的搜集、鑒擇史料的經驗,有多種形式的史書體例,這使歷史編纂學在中國史學史的研究中占有很突出的地位。
4、官方修史及其制度和舉措:官方從記史發(fā)展到修史,官方修史活動連續(xù)不斷,修史機構和修史官職逐漸成為國家官僚機器的組成部分,官修史在史學遺產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官方形成較為穩(wěn)定的史學思想與修史規(guī)則,這是西方古代史學所不具備的特點。中國的官方史學,包括歷代史官建置、史館機構、官方史學思想、對修史的規(guī)范性規(guī)定(其中含有針對私家修史活動的干預)、官方歷代修史的具體過程和具體措施、官方運用史學和歷史知識于政務的舉動等等。這些內容,不僅是史學史研究所無可回避的,而且也是中國斷代史、通史、政治制度史、政治思想史所必須關注的。5、史家的史學活動:史家的史學活動乃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是歷史觀、史學思想、歷史編纂學等內容具體、生動、活化的體現(xiàn),研究史家史學活動與研究官方史學活動一樣,是史學史中特別具有綜合性、寫實性的方面,是能夠生動、真切地反映史學演進狀況的內容。6、史學評論:對歷史著述進行諸如材料真?zhèn)?、結構優(yōu)劣、成就高低、影響大小等方面的判斷和論證。史學評論的問題涉及到歷史觀、史學思想和史學方法的各個方面,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為了恰如其分地評價史籍,有時還需要進行必要的考證。在史學史上,史學評論對促進史學的發(fā)展進步起了重要的作用。7、史學與其他學科的聯(lián)系和相互影響:應是史學史研究所關注的內容。史學史研究必當汲取哲學史、思想史以及歷史學各門專業(yè)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同時也將自己的成果至于置于其他關聯(lián)學科的知識系統(tǒng)中檢驗與定位。劇烈的社會動蕩、聲勢較大的社會思潮,都對史學發(fā)展施加顯著的影響,史學史研究對于諸如此類其他專業(yè)研究的問題,需要予以適當?shù)陌盐蘸椭匦聦徱暋_@里,重新審視是非常重要的,史學史有著審視一切史學成果的任務,不能直接襲用其他專業(yè)的現(xiàn)成結論。
8、史學發(fā)展的運行機制:史學的發(fā)展不是孤立的現(xiàn)象,越是在古代,史學活動越是與政治文化及其他社會因素交織一起,處于相互作用之中。歷史學發(fā)展的原因,歷史學發(fā)展的各個階段的取向,歷史學功能的發(fā)揮,史學潮流的形成和轉變等等,這些重大的與根本性的史學史問題,都必須置于整個社會背景、各種社會因素的內在聯(lián)系中才能夠探討。而探討史學在與各種社會易俗相互聯(lián)系中運行機制,是深化史學史研究所必備,史學怎樣才能在社會中產生、存在和運行,運行方式是什么?這種運行狀況給史學的發(fā)展方向帶來怎樣的影響?這要比分析具體史學現(xiàn)象與某種社會因素之間的聯(lián)系更為深入、宏觀,更加“長時段”,將涉及歷史學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問題。
中國古代,史學長期處于政治社會的附庸地位,史學主要與政治的運行結合一起。近代以來,學術體制與學術觀念發(fā)生很大的轉變,特別是隨著中學、大學歷史教學與研究的開展,形成專業(yè)化、職業(yè)化的史學工作者,這是古代所沒有的特點。史學與其他學科一樣,學術研究已經是社會化的文化形式。歷史學教學、研究和學術隊伍的建設聯(lián)系一起,成為社會運轉的一項機制。這種機制與中國原有的史學機制碰撞、磨合,出現(xiàn)非常值得注意的特點,是中國史學史應當深入研究的內容
。
學科內涵的完整性:從中國史學史在學術上的三項任務、八點內容看,史學史不僅要作貫通古今的宏觀研究,還必須進行為宏觀研究提供依據(jù)的微觀研究,大至整個史學的發(fā)展規(guī)律,小至一名史家、一部史書、一件史學往事的考訂,都在其研究的范圍之內。史學史具有全面審視歷史學的性質,在體系上的完整性程度與它的研究對象基本相同,因而不能簡單地視為歷史學的一個附屬分支,而具備凌駕歷史學之上予以全面審視的反思層次。
學術前景的繼進性:社會的歷史是持續(xù)發(fā)展的,在時間上自然而然地延續(xù),歷史學的時間范圍也自然地向下延續(xù)。除了這種自然的內容擴展之外,歷史學的研究手段不斷增多,認識水平不斷提高,將開發(fā)許多新的內容,原有內容的研究也會不斷地深化。而且,隨著時代的進步,歷史學研究的觸角也必然向新的空間范圍開拓。
研究系統(tǒng)的開放性:史學史學科定義明確,界限分明,特征顯著,這是學術系統(tǒng)性、學科成熟化的標志之一。而從其任務和內容組合的結構上可以看出具有多處對外接口,研究系統(tǒng)的開放性十分明顯。就研究任務而言,清理史學遺產的工作與歷史文獻學、目錄學等相近與交叉;闡明史學演進過程和探討史學發(fā)展規(guī)律,皆需要聯(lián)系社會條件、文化背景的研究。三、中國史學史學術體系的深層特征第一,為建立和豐富史學理論提供必要的條件。第二,有助于歷史研究的全面和深入。第三,有助于其它學術史、專門史的全面和準確。第四,在端正學風上發(fā)揮重要作用。四、建設中國史學學術體系的作用和意義中國古代史學缺乏史學史意識:古代史家大多為自發(fā)地而并非自覺地進行了史學史方面的研究,他們的論述也都以附屬于歷史著述、目錄學著述和其他著述的狀態(tài)出現(xiàn)。章學誠的立“史官傳”主張表明他具備了史學史研究的一定程度的自覺性,但仍然未突破附隸于歷史撰述的格局。因此,整個古代對中國史學史的研究都是零散的、不系統(tǒng)的,更談不上形成獨立學科。
(一)中國史學史學科的成立
20世紀20年代,中國史學史成為專門學科。梁啟超1922年發(fā)表《中國歷史研究法》一書,其中有《過去之中國史學界》一章,概括論述了中國古代史學從起源到清代“二千年來史學經過之大凡”。這是近現(xiàn)代最早系統(tǒng)論述中國史學史的專文。五、中國史學史學科發(fā)展的回顧梁啟超1926——1927年梁啟超又寫成《中國歷史研究法補編》,其中《史學史的做法》一節(jié),提出把史學史作為一種專門的學科,探討了中國史學史的研究對象、內容、方法等問題,認為中國史學史應注意四方面問題,即史官、史家、史學的成立及發(fā)展和最近史學的趨勢。
1925年,何炳松著手翻譯紹特威爾《西洋史學史》一書,同時設想撰著中國史學史的問題。同一時期,朱希祖在北大開設“中國史學通論”課程,實際多為史學史內容。何炳松截止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史學史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已然粗具規(guī)模,這表現(xiàn)于以下幾個方面:
1、以梁啟超的論述為代表的中國史學史基本理論的形成。
2、一些著名學者在大學開設史學史課程,如陸懋德、方壯猷、衛(wèi)聚賢、蒙文通、姚從吾、金毓黻等等。
3、發(fā)表了幾百篇史學史方面的學術論文及專題論著。4、出現(xiàn)了十部左右的史學史專著,其中影響較大的有魏應麒、金毓黻分別撰寫的兩部《中國史學史》。以上情況表明:中國史學史的研究成果,已經使其取得獨立學科的資格,并且已在學術界得以公認。盡管各方面的研究還不夠深入,但這種基礎的奠定是十分可貴的。
金毓黻著魏應麒著(二)1949年之后史學史學科的發(fā)展
1961年,教育部委托白壽彝、吳澤編撰高等學校中國史學史教材,同年,《學術月刊》第十期發(fā)表耿淡如《什么是史學史》一文,引發(fā)了對史學史理論問題的熱烈討論。齊思和、劉節(jié)、白壽彝、汪伯巖、師寧等人都相繼發(fā)表文章,闡述各自的見解。《文史哲》、《學術月刊》、《歷史研究》報道了上海史學會、北京師范大學、廣東史學會等單位就史學吏問題分別召開的學術討論會,《人民日報》、《文匯報》等也都綜合介紹了學術界關于中國史學史的討論,這樣就造成了一定的聲勢,帶動了實際研究工作的展開。
70年代末以來史學史學科逐漸步入繁榮:第一,許多高等院校歷史系設置了史學史課程,不少史學史研究專家每年招收一定數(shù)量的研究生,北師大、中國社科院、華東師大、南開大學建立最早的四個史學史博士點,培養(yǎng)第一批史學史專業(yè)博士生,一支中國史學史的教師隊伍正形成和壯大。白壽彝尹達第二,刊布了許多史學史研究的學術文章與著作。第三,專業(yè)期刊與專業(yè)工具書的出現(xiàn),標志學科的獨立性、完整性和研究工作的日益深入。附:中國史學史課程主要參考書:尹達主編《中國史學發(fā)展史》吳澤主編,桂遵義、袁英光著《中國近代史學史》白壽彝主編《中國史學史》(六卷本)瞿林東著《中國史學史綱》楊翼驤編撰,、朱洪斌增訂和續(xù)編《增訂中國史學史資料編年》著《中國史學史》王學典主編《20世紀中國史學編年》吳澤楊翼驤六、在中外史學的比較中探討史學的發(fā)展機制(一)深入研究中國史學史,必當進行中外史學發(fā)展的比較研究。只有通過中外史學異同特點的比較分析,才能認清史學產生和發(fā)展中的關鍵問題。(二)中外史學的比較,既包括中西史學的比較,也包括中國與日本、朝鮮史學的比較。只有認識東亞各國傳統(tǒng)史學的“同中之異”,才會理解中西史學之間“異中之同”。反之亦然。西方史學,可以從古希臘希羅多德撰著《希波戰(zhàn)爭史》算起,后修昔底德著《伯羅奔尼撒戰(zhàn)史》,使撰史真正實現(xiàn)了史學的規(guī)范化。
朝鮮半島與日本的史學,乃因中國史學影響而產生,但各有其發(fā)展的特點。通過比較研究,發(fā)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史學中哪些因素被承襲、發(fā)揚,哪些被擯棄、改造,分析其內在原因,無疑會深化史學認識。希羅多德修昔底德波里比阿(約公元前201~120)一方面強調
“在歷史作品中,真實應當是凌駕一切的”,同時又指出:“只有以類似的歷史情況和我們自己的處境對比,才能從中取得推斷未來的方法和基礎。因為只有學習過去,才能學會在現(xiàn)在的情況下,什么時候行動應當更謹慎些,什么時候行動應當更勇敢些?!?/p>
波里比阿公元前二世紀的希臘大史學家,希臘戰(zhàn)敗而作為人質長期居于羅馬,后撰寫一部《通史》他具有一套比較完整的史學理論和史學方法?!度毡緯o》仿從中國傳統(tǒng)歷史觀念和史學方法,經過改造,構建了獨特的具有“神代”的歷史體系,反過來對日本社會發(fā)展方向的影響甚為巨大。
在傳統(tǒng)史學的世界格局中進行中西、中日史學的比較研究,具有廣大的學術空間及有待發(fā)掘的豐富內容。日本神宮寶物館收藏的《日本書紀》(三)通過中外傳統(tǒng)史學的深入比較,我們可以得出初步的理性認識:1、歷史記述的真實性,是史學產生、存在和發(fā)展的第一要素,缺少這種理念,就不能產生本民族的獨立發(fā)展的史學。
2、歷史記述的真實性與歷史撰述的社會功用之間的矛盾,是傳統(tǒng)史學發(fā)展的內在動力。這個基本矛盾,使史學總的發(fā)展方向為逐步強化其學術性,走向史學專業(yè)化,形成相對獨立的歷史學社會系統(tǒng)。待到史學發(fā)展到新的階段,求真、求是與求新之間的矛盾躍居為主要矛盾。
3、中國古代存在連續(xù)發(fā)展的官方史學,政治與史學密切聯(lián)結,這是與西方史學的根本區(qū)別。撰史的真實性與功用性的矛盾,就在官、私史學之間、政局變動的流程之中運轉。思考題:1、中國史學史的學術任務與研究內容有哪些?2、中國史學史學科建設的意義是什么?3、如何認識史學發(fā)展的內在矛盾?中國史學史教學課件
中國史學史中國史學史教學課件第二章
第二章史學的起源和先秦時期的初步發(fā)展一、史學產生的社會條件(一)人類社會對往事的記憶和追述
人類超越動物的記憶能力,不但記憶個體的經驗,而且更要記憶群體的經歷和經驗。而這種群體的記憶是依賴語言實現(xiàn)的。語言使記憶能夠傳布,人類的生產和社會生活,都要求將記憶代代傳布,在文字產生之前,即形成對往事的口耳相傳。但這容易遺忘與遺漏,于是有了輔助記憶的方法:結繩、刻木與圖畫。《周易·系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p>
云南滄源巖畫:戰(zhàn)爭新疆阿勒泰巖畫:放牧遠古以來的口述往事,很容易發(fā)生偏差、遺忘以及添加想象。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大為失真。上古的口述往事演變成為神話傳說,是人類征服外界的愿望、祖先崇拜心理、以想象補充所知不足等等因素交織的產物。神話傳說同時具備很強的文學性,它的傳布,在上古要比真實的往事更富有優(yōu)勢。傳說帶有歷史的痕跡,但不能當作信史,伏羲、神農、黃帝等等傳說,皆屬此類。上古時期來自口述的傳說以及某些神話,必須經過正確解讀才具有某種史料意義。一般說來,對于神話傳說的解讀,只能印證籠統(tǒng)的歷史觀點,而不能用來坐實具體的歷史情節(jié)。因此,人類早期雖然普遍具有追述往事的需要,但并不足以從中直接形成歷史學產生的基礎。
人類早期具有追述往事的需要,追憶與口述往事,是上古世界的普遍現(xiàn)象,各個民族均有源自口述的傳說故事,但這卻不足以直接形成歷史學產生的基礎,僅可以在史學產生之后被當作一種填充素材。一個地區(qū)或一個民族進入文明階段后,并非都會自行產生歷史學,這還需要其他的社會條件。(二)史學產生的幾項社會條件追憶與口述往事,是上古世界各個民族的普遍現(xiàn)象,能否發(fā)展為真正的史學傳統(tǒng),尚需其他條件。第一,文字與歷法的出現(xiàn),乃是準確進行歷史記載的必備手段。第二,社會運行機制上產生了對于準確歷史記憶的客觀需要,或社會大變動、大事件引起系統(tǒng)性描述和記載的沖動,促使人們予以總結以及進行理性的思考。第三,在追憶往事而漸次形成文字撰述的早期階段,一定的社會歷史背景和文化環(huán)境,造成較普遍的自覺記史意識與記事求真的強勁社會理念,歷史學才能真正破土萌發(fā),由可能性轉化為現(xiàn)實。
其中最關鍵的是第三條,因為前兩個條件,大多數(shù)民族都可能具備,但如果不能具備第三項,還是不能獨立產生真正意義的史學。如古埃及文明發(fā)展最早,但只有史料而無自身原生的史學。恰好古希臘與上古的中國,早期的自覺記史意識與記史求真意識就十分強烈,所以形成了沿襲至今的世界史學兩大支派。二、甲骨文與金文的記事方法1、甲骨文載事的方法和意義
商代甲骨卜辭的發(fā)現(xiàn),是近代文化與史學發(fā)展的大事。甲骨文字的內容絕大多數(shù)是貞卜,也有少量非貞卜性質。在記事方法上,有時間因素,主要是貞卜的日期。有人物因素,主要是貞卜主持者及卜問相關的人員。有記事因素,主要是所卜問的事由及其應驗的記述。完整的甲骨卜辭,大體上形成一定的書寫結構,即由前辭、命辭、占辭、驗辭等各部分組成。另外,有些甲骨在占辭之后還有表示預兆的所謂“兆辭”,以及文末表示貞卜月份的“署辭”。
例如:“癸未卜,爭貞:旬亡咼?三日乙酉夕,月有食。聞。八月?!?/p>
其中“癸未卜”是前辭(或稱敘辭),交代占卜活動日期;“爭貞”是命辭,爭這個人進行占卜;“旬亡咼”為占辭,即提問“十天內有無災禍”;“三日乙酉夕,月有食。聞?!睘轵炥o,乃應驗的結果,即第三天發(fā)生了月食,“聞”表示月食乃得自報聞;“八月”為署辭,附注貞卜月份?!巴练桨h(bo)”載《甲骨文合集》第6057版。
約武丁時期卜辭,內容為土方、邛方侵擾商之邊境情況。文字雖多,但有日(癸巳、丁酉)無月、年。其卜辭的前辭寫明“癸巳卜”隨后的命辭有貞人之名、占辭的卜問內容:“十天內有災禍嗎?”經過時王占卜,得出有災禍的預兆,第五天得到應驗:土方在邊境侵擾。結構比較完整,但仍缺少署辭,沒有事件發(fā)生的月份,更無年份。
有的甲骨文中雖文字不多卻署明月份,如“王作邑”:“庚午卜,丙貞,王乍邑,帝若?八月。”因此,甲骨文記事在時間上并未形成統(tǒng)一規(guī)范。《甲骨文合集》36481版是非貞卜的甲骨文,記述商后期一次戰(zhàn)爭,記錄了俘獲、繳獲數(shù)量,但未見日期,也可能是原件殘缺造成?!霸棕S骨”則為商代后期精美的甲骨器件,記事而非貞卜,全文為:壬午,王田于麥菉(麓),隻(獲)商戠兕,王易(賜)宰豐,寢小[左矢右旨]兄(貺),才(在)五月隹(唯)王六祀彡日。
這件刻辭記事的大意是:壬午日,商王田獵捕殺一只犀牛,王賜給了宰豐,由一名寢官轉送,在五月間、王即位的第六年一個祭典的日子。已經具備日期、月份、年份兼有的時間要素。記事重視日、月、年完整時間因素的觀念,要到殷商晚期才呈現(xiàn),但由于紀年方法的局限,這種觀念并未鞏固。右:“宰豐骨”,《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叢書·甲骨卷》120頁
“土方癶”,《甲骨文合集》6057版?!都坠俏暮霞?6481版2、金文的史事記載史墻盤及其銘文拓片商周金文的內容主要是記載兵戎祀典、朝廷封賞及其他大事件,顯示家族榮耀,追述祖上功德等等。將這些顯赫事跡鑄造或刻寫在銅器上,顯然有著留存后世、永備不忘的意圖,所謂“子子孫孫永寶用享”。
——————————史墻盤是銘文字數(shù)較多的著名銅器,大約制作于西周中后期,其文開頭即“曰古文王”,進行往事的追述,文前文后均未注明日期。
宣王時期的逨盤,達372字,敘述內容相當豐富確沒有日期。而同時的兩個逨鼎,則開頭即明言年、月、日,如四十三年逨鼎:“隹(唯)卌又三年六月既生霸丁亥,王才(在)周康宮穆宮,旦,王各(格)周廟即立(位)……”。這說明西周承接殷商后期的記事方法,在記述時間上有所進步,已經采取先年份后月、日的次序,而且可以用月相來輔助干支,以使日期更為準確。然而,西周金文在記錄時間的方法上雖比殷商頗有進步,但在記事的時間意識上則停滯不前,未成規(guī)范。金文或記時間、或不記時間,從西周至東周時期皆很普遍。商周皆有青銅器銘文,但主要以周代為主。周代青銅器銘文有的字數(shù)甚多,敘述了一些歷史事實,足資考證。如著名的逨盤銘文,釋文如下:逨曰:丕顯朕皇高祖單公,桓桓克明慎厥德,夾召文王武王達殷,膺受天魯命,匍有四方,竝(普?)宅厥堇疆土,用配上帝。雩朕皇高祖公叔,克逨匹成王,成受大命,方狄(逖)不享,用奠四國萬邦。雩朕皇高祖新室中,克幽明厥心,柔遠能邇,會召康王,方懷不廷。雩朕皇高祖惠中(猛?)父,盭(戾)龢于政,有成于猷,用會昭王穆王,盜政四方,撲伐楚荊。雩朕皇高祖零白,粦明厥心,不惰服,用辟龏王懿王。雩朕皇亞祖懿中(設),諫諫克匍保厥辟考(孝)王夷王,有成于周邦。雩朕皇考龏叔,穆穆趩趩,龢詢(均)于政,明濟于德,享辟厲王。逨肇纘朕皇祖考服,虔夙夕,敬朕死事,肆天子多賜逨休,天子其萬年無疆,耆(?)黃耈,保奠周邦,諫乂四方。王若曰:逨,丕顯文武,膺受大命,匍有四方,則繇唯乃先圣祖考夾召先王,勞堇大命。今余唯經乃先圣祖考,申就乃令,令汝胥榮兌,攝(?)司四方虞林,用宮御。賜汝赤巿、幽黃、攸勒。逨敢對天子丕顯魯休揚,用作朕皇祖考寳尊盤,用追享孝于前文人,前文人嚴在上,廙在下,豐豐勃勃,降逨魯多福,眉壽綽綰,授余康娛、純右、通祿、永命、霝終,逨畯臣天子,子子孫孫永寳用享。逨盤(原件影像)盤內底有銘文372字器。
逨盤銘文拓片,銘文歷數(shù)單氏家族8代輔佐西周12代周王(文王至宣王)的功績。四十二年逨鼎銘文拓片四十二年逨鼎銘文釋文四十三年逨鼎及其銘文拓片四十三年逨鼎銘文釋文隹(唯)卌又三年六月既生霸丁亥,王才(在)周康宮穆宮,旦,王各(格)周廟即立(位),?(司)馬?(壽)右吳逨入門立中廷,北鄉(xiāng)(嚮),史淢受(授)王令(命)書。王乎(呼)尹氏冊令(命)逨,王若曰:“逨,不(丕)顯文武尹受大令(命),匍(敷)有亖(四)方,則?隹(唯)乃先聖考,夾?(紹)先王,?堇(聞勤)大令(命),奠周邦。?余弗?(忘)聖人孫子,昔余既令女(命汝)疋?(榮)兌??亖(司四)方吳?(虞林),用宮御。今余隹坙(唯經)乃先且(祖)考,又?(有勲)于周邦,?(申)?乃令(命),女(汝)官?(司)歷人,母?(毋敢)妄寧,虔?(宿)夕惠?(雍)我邦小大猷。?乃專政事,母?(毋敢)不?不井(型),?乃訊庶人又(有)粦,母?(毋敢)不中不井(型),母(毋)????,隹又(唯有)宕從(縱),廼敄鰥寡,用乍(作)余一人死不小隹(肖唯)死?!蓖踉唬骸斑F,易女?(錫汝秬)鬯一卣、玄袞衣、趩舄、駒車、??(賁較)、朱虢?、虎冟(羃)熏裏、畫?畫?,金甬、馬亖(四)匹、攸(鋚)勒,敬?(夙)夕弗灋(廢)朕令(命)。”逨??(拜稽)首,受冊,佩?(以)出,反入堇(納瑾)圭。逨?(敢)對天子不(丕)顯魯休?(揚),用乍(作)朕皇考龏弔(恭叔)?彝。皇考其嚴才(在)上,廙才(翼在)下,穆穆秉明德,豐豐??,降康?屯右(純祐)通彔(祿)永令(命),??繛(眉壽綽),畯臣天子,逨萬無彊(疆),子子孫孫永寶用亯(享)。甲骨文多數(shù)是以占卜為宗旨,雖有記事性刻辭,目的也在于銘記功業(yè)或榮耀。青銅銘文顯示家族榮耀,追述祖上功德的宗旨更為顯然。因此,甲骨文和金文是在完成其寫作宗旨過程中附帶記錄了史事,而不是出于自覺的記史意識。但是,甲骨文與金文具有“記事”與“記言”兩種敘述方式,與上古史籍的“記言”、“記事”或有方法上的聯(lián)系。甲骨卜辭在其記述應驗事件中,面對上帝的威靈,吉兇禍福都要據(jù)實記述。金文出于顯示功德之目的,不免有所隱諱,但作為禮器,畢竟也不能隨意篡改,這都與上古的記史原則相符。不過,這種影響只是長期的文化積淀而已,非直接性承襲。
三、“殷鑒”:中國上古理性思維的曙光周武王滅商,是一個巨大的社會震蕩。周初統(tǒng)治者面臨如何鞏固政權和殷商為何滅亡的思考,從而提出“殷鑒”的概念,表達了對歷史的總結,就是要以前朝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作為行政的借鑒與警惕。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詩經·大雅·蕩》)
我不可不監(jiān)于有夏,亦不可不監(jiān)于有殷。(《尚書·召誥》
)
這種思索深化到天命與人事的關系、民眾的作用以及施政措施和政治原則等問題,形成了在天命論外殼內具有理性精神的歷史觀與政治觀。天命轉移的觀念、“敬德”以修人事的觀念、保民的觀念,皆是從歷史思考中得出的。中國上古最早的理性思維,產生于以“殷鑒”為標志的歷史認識領域,首先通過對歷史的思考來認識政治、認識天人關系,從而啟沃心智,繼而豐富邏輯思考能力,打開哲理的眼界。這對中國文化特征的形成具有不可磨滅的影響,造成歷史認識與政治文化結成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積淀為凡事從以往歷史中尋求根據(jù)、經驗與教訓的思想模式?!耙箬b”的思考,還導致歷史文獻的保存與整編。今所存之上古典籍文獻都是西周與其后保存和整編的。所有這些,都是史學得以發(fā)展的基礎。因此,中國古代史學的興旺發(fā)達,歷代官方的史學活動之綿延不廢,古代史學多以經世致用為根本宗旨,這些西方所不具備的特點,皆可追溯至理性思維的源頭,追溯到“殷鑒”給中國社會文化植入的思想根基。王乎(呼)入(內)史曰:冊命虎尹氏受(授)王令(命)書,王乎(呼)史虢生冊令(命)頌……
即尹氏受(授)王令(命)書之后,史虢生據(jù)此而宣讀冊命,則史虢生應為內史。而四十二年逨鼎與四十三年逨鼎的銘文顯示:在冊命封賞儀式上,尹氏與史淢可以互換“授王命書”與宣布冊命的位置。迄今發(fā)現(xiàn)的金文資料有這樣的三條:《師艅敦》:王乎作冊內史冊命師艅《宂盉》(又稱“免盉”):王在周命作冊內史易宂……《利鼎》(又稱“刺鼎”):王乎作命內史冊命利王國維認為作冊等于內史,“作冊內史”是一種官職不同稱呼的重疊。郭沫若不同意這種看法,認為作冊是兼名,內中包括有內史,但內史不一定是作冊,“作冊內史者,蓋先舉其兼名,而后舉其別名”。
應當在“作冊內史”中間加個頓號,即:王乎作冊、內史冊命師艅另2條金文以此類推。執(zhí)行冊命或賞賜的大臣是二人,一為作冊、一為內史。王國維、郭沫若的說法都沒有證據(jù),我的見解比較合理。因為金文中“作冊”、“內史”分別作為官稱,出現(xiàn)甚多,而四個字連在一起這僅僅這兩三條。西周冊命或賞賜的儀式,常常是兩個官員參與執(zhí)行,這在金文資料中也屢見不鮮。在西周,內史越來越取代作冊的職務,使作冊逐步退出古代職官制度的歷史舞臺,于西周中、晚期即趨于消亡,(關于作冊這種官員的消亡時間,學界尚有不同說法,有人根據(jù)拓片將作冊藝鬲解釋為西周末年器物,即作冊至西周末年仍然存在。此種判斷未必可靠,故這個問題,還應有所討論。)形成了《周禮》所謂“史掌官書以贊治”的官制格局,春秋以后已經沒有了“作冊”的蹤影。而“作冊”這一詞語,尚殘存早期歷史文獻之中,如《尚書》等記載:唯殷先人,有冊有典。—《尚書·多士》戊辰,王在新邑,烝祭歲,文王骍牛一,武王骍牛一,王命作冊逸祝冊,惟告周公其后。王賓殺禋,咸格,王入太室祼。王命周公后,作冊逸誥。在十有二月?!渡袝ぢ逭a》
禋(yin),以燎祭天。祼(guan),以酒澆地的祭祀??低趺鞑弋吂志永?、成周郊,作《畢命》—《史記·周本紀》中國古代何時始有史官?傳說“黃帝之世,始立史官,倉頡、沮誦居其職”(《初學記》引《世本》),渺茫無憑,不可信從
。后世史官體制的淵源問題,應當結合殷周之間“作冊”的職官系統(tǒng)及其演變來探討。今有據(jù)可查的是商代甲骨文中就有了“史”字。不過商代“史”與“事”、“吏”、“使”同義,是為泛稱,無法確定“史”在制度上的職能與身份。甲骨文表明殷商即有“作冊”官職,“冊”肯定是由竹簡、木簡等書寫載體連接一起的文件。作冊掌管官方文書,顯然具有了較大的專職性質,乃以文字性工作從事人世間的政務,不同于貞人、巫史的神秘性、神職性職務。
西周保留了作冊這一職官系統(tǒng),但同時建置了史官系統(tǒng),西周“史”官,仍然擔任多種職責,但值得注意的是:西周初期分化出“內史”職官,進入了作冊的職掌系列,并且逐步取代作冊,使作冊消亡,史官取得掌管文書、宣達命令這一職能,此后才有可能再演變出記錄時事政務的史官。明了“史”與“作冊”之間的關系,就沒有必要再將后來記載史事史官的前身與“巫史”糾纏在一起。(二)“殷鑒”觀念下的歷史文獻
“殷鑒”這種歷史意識,必然導致對歷史遺留文獻的重視,同時也會注意保存本政權的官方文書?!吨軙贰ⅰ渡袝分胁簧贇v史文獻,就是由于周初具備“殷鑒”的歷史意識,才自覺地保存下來而且經過了整理編輯,其中包括整編了殷商時代的留存下來的官方文書?!蹲髠鳌烦晒哪暧浭觯骸笆坟吨尽酚兄唬骸俏易孱悾湫谋禺悺?。”這里的史佚,就是西周武王、成王時期的“作冊逸”,從記載中可以看出,史佚似曾編輯過“志”這種典籍。“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結論,應當是根據(jù)一些族類之間沖突的史事概括所得,是“殷鑒”觀念的體現(xiàn)。因此,西周之初“殷鑒”的理性思維,促成歷史文獻的保存和編輯,如果得以維持和發(fā)展,隨時都會對史學的產生和鞏固發(fā)揮很大的推動作用。
(三)官方系統(tǒng)、連續(xù)性記錄史事的起始與發(fā)展中國在什么時間開始自覺地、系統(tǒng)地記錄史事?沒有直接的歷史記載,只能依據(jù)零星史料加以推論。白壽彝先生根據(jù)《墨子·明鬼》篇資料提出:編年體國史的出現(xiàn)在周宣王或其前不久的時期。這個見解很有啟發(fā)性,但尚未臻至?!赌印っ鞴怼窞樽C成己說,列舉各書。于宗周晚年以后之事,引周、齊、宋、燕之春秋,而以所引宣王殺杜伯一事為最早。在此之前,不是引某國春秋,而是引《尚書》和《大雅》?!秶Z》記周事,以穆王征犬戎一事為最早,然記事同時又記年者卻始于宣王。這兩事似可提供一些跡象,說明編年體國史的出現(xiàn)在周宣王或其前不久的時期。
白壽彝:《中國史學史》第一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10頁。。
》
中國歷史上具備確切的連續(xù)性紀年,是從公元前841年開始,這正是“共和行政”的元年,而連續(xù)、確切的紀年,乃是因為出現(xiàn)按時間順序連續(xù)記載史事的結果,在當時歷法不完善的條件下,只有連續(xù)的按時間順序記事,乃是確切的連續(xù)紀年體系產生的條件。開始用編年體方式記錄歷史,標志中國上古從具有歷史意識向具備史學意識的跨越,即真正開始有目的、有系統(tǒng)地記載自身的經歷以留存后世,應當視為史學活動得以鞏固和發(fā)展的標志,官方的記史制度亦當由此而形成。君舉必書,書而不法,后嗣何觀?《國語》卷四,《魯語上》史不失書,矇不失誦,以訓御之?!秶Z》卷十七,《楚語上》齊管仲說:“夫諸侯之會,其德、刑、禮、義,無國不記……作而不記,非盛德也?!薄蹲髠鳌焚夜吣?。(晉)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卷第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第263頁。“無國不記”,顯示了自覺記錄史事已經在諸侯國普遍化,地處較為偏僻的秦國,也于周平王十八年(前753)“初有史以紀事”
(《史記》卷五,《秦本紀》),可見各諸侯國記載史事已普遍制度化。先秦時期成書的史籍,戰(zhàn)國時期與此前相比有巨大變化,這是整個社會政治和文化背景的轉型所導致的。(一)西周春秋時期成書史籍的類別1、志:周王室有《周志》(《左傳·文公二年》),這類史籍,已久無原貌保存之本,但憑據(jù)片斷資料,亦可藉以認識其性質。史佚之《志》有之曰: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左傳》成公四年)《周志》有之,勇則害上,不登于明堂。(《左傳》文公二年)多行無禮,必自及也。(《左傳》襄公四年)五、先秦史籍概述(上)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后《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一也。(《孟子·離婁下》)教之故《志》,使知廢興者而戒懼焉
。(《國語·楚語上》)夫成子道前《志》,以佐先君道法,而卒以政,可不謂文乎?。ā秶Z·晉語六》
故《志》曰:買妾不知其姓則卜之。(《左傳》昭公元年)驕惑之事(是),不亡奚待?(《呂氏春秋·貴當》)臣以秉筆事君,《志》有之曰:髙山峻原,不生草木,松柏之地,其土不肥。(《國語·晉語九》)其在《志》也,國為大城,未有利者。(韋昭注:志,記也,言在書籍所記,國作大城,未有利者。)(《國語·楚語上》)《志》曰:驕惑之事,不亡奚待?(《呂氏春秋·貴當》)嘗試觀于《上志》:有得天下者眾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漢高誘注:上志,古記也。)(《呂氏春秋·貴公》)嘗試觀于《上志》:三王之佐,其名無不榮者,其實無不安者,功大故也。(《呂氏春秋·務大》)還有一些記載雖未引述《志》書志文,但也反映其特點與作用:成子之文,宣子之忠,其可忘乎!夫成子道前《志》,以佐先君道法,而卒以政,可不謂文乎!(《國語·晉語六》教之故《志》,使知廢興者而戒懼焉……(《國語·楚語上》)昔衛(wèi)武公,年數(shù)九十有五矣,猶箴儆于國,曰:自卿以下至于師長士,茍在朝者,無謂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聞一二之言,必誦《志》而納之,以訓道我……(《國語·楚語上》)憑據(jù)上述資料可知,“志”書乃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依據(jù)經驗教訓,得出對于政務、世事的類似格言警句式的論斷,言簡意賅,具有較大的影響力?!爸尽睍霈F(xiàn)甚早,西周初就有“史佚之《志》”,是在強烈的“殷鑒”意識下直接產生的,其特點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下,依據(jù)經驗教訓,得出對于政務、世事的類似格言警句式的論斷,言簡意賅,具有較大的影響力
。經過秦朝便被忽略和遺忘?,F(xiàn)存《逸周書》內,有些篇章或許就是“志”書,或依據(jù)“志”書改寫而成。2、書:先秦時期的“書”字,可作為文獻的泛常之稱,有時用為動詞,作“書寫”之意,但也常常專指先秦官方文件匯集而成的典籍?!皶彼鶎V傅牡浼菍俜杰娬臅慕y(tǒng)稱,包括誓詞(戰(zhàn)爭的宣傳鼓動性文書)、誥(政府或統(tǒng)治者的文告)、典謨(典,指朝廷的具有典章制度性質的文件。謨,指謀劃,即具有典制意義的議論)、號令等等,以及其他官方文件。至今存世的《尚書》予以推斷:這種“書”的修訂與匯編,早從西周早期即已進行,是一種朦朧史學意識產生的征象。
作為歷史文獻匯集的“書”的出現(xiàn),成為很貼近于史學的史料。但其中許多篇目的時間線索不很明晰,其宗旨主要體現(xiàn)在政治功用方面,敘事求真的意識不強,不少文本充滿修飾、更改、編造的痕跡,以致于時代不符、真?zhèn)蜗嚯s,因此,還不足以作為中國史學產生的完備標志,僅可視為“殷鑒”理念下促進史學產生的積極因素。因此,史學成為具備清晰史學意識的社會文化,還需要有新的因素加入,即有待于編年體官方記史體制的產生。3、春秋:簡略的按時間順序記載史事之書,官方有意識的記錄君主言行、時事、政務,留存后世,形成史冊。這標志中國上古有自覺史學意識的活動得以鞏固。先秦官方編年記史多以“春秋”為名。但孟子說:“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后《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一也。”則編年體史籍在各諸侯國有不同的稱謂。周王室和各諸侯國官方的編年記事史籍,是古代史學產生后得到鞏固的標志,但這類歷史記載大多在春秋至秦朝的軍事政治動蕩中佚失不存,僅“魯春秋”因與孔子有所關聯(lián),一直傳習,亦經亦史,蔚成顯學而長久不衰。今存史籍《尚書》、《逸周書》與《春秋》,皆為西周時期史籍。春秋時即有成書,但流傳中或有后世增改內容。1、《尚書》:原稱“書”,約漢代加“尚”字。尚,上古、或有尊重之意。《尚書》的流傳歷程十分復雜。首先,自西周至戰(zhàn)國,隨時被修改、摻入或竄亂。其次,秦火之后,漢代恢復,伏生述《今文尚書》。繼而孔壁出古文。今、古文歧異。其三,東漢末古文亡佚,東晉梅賾獻書,于是偽書流傳。辨?zhèn)沃畬W自宋至清,終得學術定論。源自漢代的《今文尚書》,有28篇,其中各篇成文則時有早晚。
伏生者,濟南人也,故為秦博士。孝文帝時欲求能治尚書者,天下無有,乃聞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時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詔太常使掌故朝錯往受之。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shù)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齊魯之間,學者由是頗能言尚書。(《史記·儒林傳》)(二)行于春秋時期而流傳至今的史籍所謂《今文尚書》真實,也是在相對意義上而言,即它是先秦文獻、是戰(zhàn)國后期修定本的傳承。而各篇撰成年代是否與其內容相符合,則情況復雜。第一,西周成文與西周時期修訂前代之文?!渡袝?8篇之中《大誥》、《康誥》、《酒誥》、《梓材》、《召誥》、《洛誥》、《多士》、《無逸》、《君奭》、《多方》、《立政》等11篇,為西周初期成文,學術界意見分歧不大。除《召誥》外,其余10篇似皆出自周公旦,而《召誥》實際也與周公旦有密切關系。第二,春秋時期成文之篇,有《文侯之命》、《費誓》、《秦誓》,這三篇都是春秋時期的文件,記述春秋時期的史事。前兩篇曾有少許爭議,但通過學術論辯已經略見分曉。第三,戰(zhàn)國時期撰成之文,有《堯典》、《皋陶謨》、《禹貢》、《金縢》、《洪范》等5篇。其中《堯典》最為復雜,因其某些文句和內容,有學者認為最后修訂于秦朝季年。但《孟子·萬章上》即已引用《堯典》,是其在戰(zhàn)國時期已經撰成。第四,成文時代爭議很大與難以判定之篇,有《甘誓》、《湯誓》、《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牧誓》、《顧命》、《呂刑》等8篇。考察和解決《尚書》的疑難問題,應當將之置于史學史的視角之下。西周初年,即形成強烈的“殷鑒”觀念,前已論述?!耙箬b”觀念,乃為保存、整編“書”類文件的最主要推動因素,應當從分析“殷鑒”觀念的社會影響出發(fā),來考察《尚書》的最初整編問題。而今本《尚書》,來源于戰(zhàn)國時期儒家學派傳本,通曉這一點十分重要,這也是分析今文《尚書》的一個基點。其中《盤庚》為西周整理的商代文件,《康誥》、《酒誥》、《洛誥》等確是西周文件。應為西周早年由周公主持初次整編成書,于營洛、歸政后完成?!赌潦摹?、《微子》、《西伯戡黎》、《湯誓》、《甘誓》,都是按照“殷鑒”觀念向上追溯的歷史文獻,在此次初編《尚書》的系列之內?!赌潦摹肥俏渫醴ゼq誓詞,去時未久?!段⒆印?、《西伯戡黎》、《湯誓》、《甘誓》恐在這次編訂時根據(jù)傳說撰寫,并無原始文件作依據(jù)。周公旦應是第一次整編《尚書》的主持人,這次編訂也不是孤立的行為,是與作冊逸(史佚)撰寫“志”書相互映照,同為強烈“殷鑒”理念與某種史學意識的體現(xiàn),但此時史學意識還處于僅個別人初步具有的朦朧狀態(tài)?!渡袝吩诖呵?、戰(zhàn)國時期流傳于各個諸侯國,說明它不是作為周王室檔案文書封閉保存,這也是前此已經編訂為成書典籍的證據(jù)之一。在各個諸侯國流傳中,各國會加入本國的一些官方文書,造成文本復雜化。而今文《尚書》既來自戰(zhàn)國時期儒家學派的選本,其篇目取舍自然體現(xiàn)儒學思想與儒家的意圖。
《尚書》許多篇目的時間線索不很明晰,其宗旨主要還是體現(xiàn)在政治功用方面,敘事求真的意識不強,不少文本充滿修飾、更改、編造的痕跡,以致于于時代不符、真?zhèn)蜗嚯s,因此,還不足以作為中國史學產生的完備標志,僅可視為“殷鑒”理念下歷史文獻編輯向史學方向邁進的一個重要的過渡階段。當然,《尚書》后來成為儒學的經典,對中國傳統(tǒng)史學的影響是十分巨大的?!渡袝肺茨艹蔀橹袊瞎攀穼W產生的直接源頭,說明從官方公文文獻的整編升華為系統(tǒng)性的歷史敘述,進而演化為持續(xù)發(fā)展的史學,存在著難以穿越的瓶頸。只有時間明晰、連續(xù)性、制度化的史事記載,才具備史學產生的品格,才具有趨于嚴謹求真、日益豐富的發(fā)展前景
。2、《逸周書》現(xiàn)存最古的史書之一,《漢書·藝文志》著錄《周書》71篇,晉后有所佚失,唐代僅45篇。西晉汲冢出土有《汲冢周書》,宋代二者合一,共存60篇,明代改稱《逸周書》。體式不一,內容駁雜,但《世俘解》等篇據(jù)信為西周文獻。有學者考訂春秋末期編訂成書,但后世改寫、竄亂、摻入內容較多。內中寶貴資料,值得深入研究,有些篇章,疑似“志”書或本于“志”書改撰?!端膸烊珪偰俊肪砦迨?,史部六,《逸周書》提要《左傳》引《周志》:“勇則害上,不登於明堂”,又引《書》:“慎始而敬終,終乃不困”,又引《書》“居安思危”,又稱“周作九刑”。其文皆在今《書》中,則春秋時已有之。特戰(zhàn)國以后又輾轉附益,故其言駁雜耳。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附錄《追論及補遺》論《周書·世俘》篇
除文字體例當屬于周初以外,其中所紀社會情形與習尚,多與卜辭及古金文中所載者相合?!豆盼纳袝酚涊d“仲康日食”《逸周書》“清華簡”:《保訓》此為2009年初,由清華大學所推出,其中公布的《保訓》篇,文體類若《尚書》。然學界質疑,尚未辨清而暫置之。則“書”之真?zhèn)螁栴},至今仍又出現(xiàn)賡續(xù)事件。保存中的清華簡“清華簡”
《保訓》
釋文(載于11支竹簡,簡28.5厘米,每支22~24個字,其中第2支簡上半殘失。)惟王五十年,不瘳。王念日之多鬲(歷),恐墜寶訓。戊子,自靧。己丑,昧爽……王若曰:“發(fā),昔前夗傳寶,必受之以詷。昔舜舊作小人,親耕于歷丘,恐救(求)中,自詣(稽)厥志,不違于庶萬姓之多欲。厥有施于上下遠邇,迺易位邇稽,測陰陽之物,咸順不擾。舜既得中,言不易實變名,身滋備惟允,翼翼不懈,用作三降(隆)之德。帝堯嘉之,用受厥緒。昔微矵中于河,以復有易,有易服厥罪,微無害。迺追(歸?)中于河。傳貽子孫,至於成湯。”曰:“不足,惟宿不羕?!?/p>
3、《春秋》《春秋》為簡略的編年體記事史書,來源于魯國的編年記載。相傳經孔子修訂,但是在學術界尚有不同見解。有明確的年、時、月、日記事時間順序,文字簡略。記事時段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內容為政治事件、人物活動、自然災異等。
《春秋》之稱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汙,懲惡而勸善。非圣人誰能修之。
(《左傳》成公十四年)《春秋》之稱微而顯,婉而辨,上之人能使昭明,善人勸焉,淫人懼焉,是以君子貴之。
(《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截至春秋時期,《尚書》、《春秋》是兩種留存后世的最重要史籍,而且皆成為儒學的經典,這對中國古代史學的發(fā)展具有非常重大的促進作用。天子……玄端而居,動則左史書之,言則右史書之。(《禮記·玉藻》)
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帝王靡不同之。(《漢書·藝文志》)1、記言為主的《國語》:以分國記言的形式反映春秋時期的歷史,其作者至今未有定論,應是對春秋時各國“語”類文獻的匯編。這種將各國之“語”匯集而分國編輯的方法,顯然比簡單收集公文的做法在歷史編纂學上有所進步。今存《國語》21卷。依次為周3卷、魯2卷、齊1卷、晉9卷、鄭1卷、楚2卷、吳1卷、越2卷,無秦、衛(wèi)、宋。據(jù)此應為戰(zhàn)國時期三晉之人編纂?!秶Z》史料價值甚高,三國時韋昭(曜)為之作注。六、先秦史籍概述(下)上:宋版折子裝《國語》右:清嘉慶刻本《國語》《國語》在學術史上久已與《左傳》有密切聯(lián)系,古人有稱《左傳》為“《春秋》內傳”而《國語》為“《春秋》外傳”者。講二者聯(lián)系最典型的說法是康有為的主張,認為《左傳》是西漢末年劉歆從原本《國語》中抽出若干內容編輯成的一部偽書,以便抬舉古文經學,為王莽篡位服務。今大多學者不贊同這種觀點,但劉歆同時竄亂《國語》、《
左傳》二書的行為,則難于否認。其關鍵處在于今本《國語》、《左傳》載有的歲星十二次名稱,是與司馬遷《史記·天官書》完全不同,卻與西漢末劉歆《世經》改換的名稱一致。其中有關星象記載,凡可按現(xiàn)代天文學推算,均屬錯誤,而二書的錯誤在思路上竟然相同,因此,所竄入的內容很可能是出于同一人手筆。2、編年通史《竹書紀年》: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西晉武帝時河南汲冢戰(zhàn)國魏襄王墓出土。內容上起黃帝(一說起于夏代),下至魏襄王。所載上古史事與儒學史籍大有不同,如太甲殺伊尹、共伯和執(zhí)政等?!端鍟分洖?2卷,至宋代大部分佚失,后有輯本,且有真?zhèn)沃疇庌q。今最新版本為方詩銘等《古本竹書紀年輯證》。但既輯自他書征引,已大失原貌。又稱《左氏春秋》,是記言、記事兼?zhèn)涞木幠晔罚?0卷,內容豐富,是真正完備的史書。史書之完備,至少要有三個條件:①有準確、分明的時間因素。②史事記述始末完整。③歷史人物言行齊備?!蹲髠鳌愤_此標準,此外,還穿插有“君子曰”發(fā)表議論?!蹲髠鳌返淖髡邌栴}爭議很大,懸久難決?!蹲髠鳌肥欠駷榻忉尅洞呵铩范?,亦有不同見解。3、內容完備的編年史《左傳》:4、戰(zhàn)國時期的其他史籍(1)《鐸氏微》:《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鐸椒為楚威王傅,為王不能盡觀春秋,采取成敗,卒四十章,為《鐸氏微》?!保?)《虞氏春秋》:《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趙孝成王時,其相虞卿,上采春秋,下觀近世,亦著八篇,為《虞氏春秋》?!薄妒酚洝て皆萸淞袀鳌罚骸坝萸浼纫晕糊R之故,不重萬戶侯、卿相之印,與魏齊間行,卒去趙,困于梁。魏齊已死,不得意,乃著書。上采春秋,下觀近世,曰節(jié)義稱號,揣摩政謀,凡八篇,以刺譏國家得失。世傳之,曰《虞氏春秋》。”“太史公曰:……虞卿料事揣情,為趙畫策,何其工也!及不忍魏齊,卒困于大梁。庸夫且知其不可,況賢人乎!然虞卿非窮愁,亦不能著書以自見于后世云?!?、附論《戰(zhàn)國策》與《世本》等書《戰(zhàn)國策》是一部取材于戰(zhàn)國時期的零散資料,內容是各國政客、縱橫家、士人的政治、外交的謀略、策劃和主張。由西漢劉向在整理國家圖書過程中匯編而成。作為基本資料,它零散形成于戰(zhàn)國時期,作為成書,則成于西漢后期。今存劉向所撰《戰(zhàn)國策書錄》提供了充分證據(jù),選篇、匯集、定名,皆劉向所為。宋紹興刻本《戰(zhàn)國策》《世本》馬王堆漢墓帛書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了一批帛書,其中有類似于今本《戰(zhàn)國策》者,共27篇,其中16篇不見于《戰(zhàn)國策》。整理后,今定名為《戰(zhàn)國縱橫家書》。這與《戰(zhàn)國策》的成書歷程,大體類同。問題是:能說先秦時期有一部史書叫作《戰(zhàn)國縱橫家書》嗎?如若不能,則《戰(zhàn)國策》也是一樣的。《世本》一書,情況與《戰(zhàn)國策》相同,也是劉向將先秦零散資料分類匯編而成。故司馬遷《史記》未提及此書,卻談到許多譜系類的零散文獻。被一些學者稱為戰(zhàn)國史籍的還有《越絕書》,舊題孔子弟子子貢撰寫。實際乃應產生于東漢時期。關于于《越絕書》的作者和成書時間問題,筆者做過深入考論,指出此書纂成與公元122年,詳見本書第三章的論述。
七、先秦時期的史學發(fā)展狀況與史學觀念(一)先秦史學的發(fā)展狀況中國上古的史官(內史),自西周時兼并和取代了“作冊”的職能和地位,可以用記史、講史等方式參與政權的運行機制?!蹲髠鳌废骞迥暧涊d齊國之事:
“……大史書曰:‘崔杼弒其君。’崔子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氏聞大史盡死,執(zhí)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边@條資料表明當時的史官可以是一個家族的世職,這里的“大史”應是內史班子里位高權重者的稱謂亦即“太史”,而“南史”則恐為“內史”之訛。古“內”字與“南”字同一聲紐,讀音相近,《左傳》之成書,乃是從口耳相傳轉為書寫,于是造成音近而訛戰(zhàn)國時期的學術跡象顯示:儒士逐漸進行了沉潛的工作,第一是將一些早期典籍文獻予以改編或解釋,納入儒學的文化體系,《詩》、《易》、《書》、《春秋》與周的禮制都是選定的目標。第二是編纂一些史籍,《左傳》是其代表性創(chuàng)作。這些占據(jù)“元典”和占據(jù)歷史的工作,到戰(zhàn)國后期卓有成效,其中也汲取了其他學派的思想因素。戰(zhàn)國時期的史學也不是統(tǒng)括在儒學的思想之內,例如在魏襄王時的魏國,則編纂了《竹書紀年》,說明當時在史學上,也存在不同學派的爭鳴?!吨駮o年》隨葬于墓,必為魏襄王所喜愛,可能就是在他支持下的官修之史,但未經流傳即被埋入地下,這隱約體現(xiàn)了儒家在歷史觀念上的勝利。先秦史學發(fā)展的總體狀況表現(xiàn)出以下幾點:1、中國史學產生于官方按時間順序記事體制的形成,即隨后出現(xiàn)的編年體記事史,推考其時間,當在公元前841年共和行政之初。但史籍首先產生記言史,史籍產生并不等于史學的產生,因為史籍可以是史料性質的匯集。2、史官制度給予史官較高的地位和參政事權,有利于史學的發(fā)展。但記史求真理念與政治勢力的需要存在的矛盾,也集中交匯于史官之身。3、從官方為主體的編書記史,發(fā)展出私撰史籍,史學成就的重心,在戰(zhàn)國時期即向私家轉移。4、在戰(zhàn)國的百家爭鳴中,儒家未在現(xiàn)實政治上取得勝利,但卻取得文化基礎和史學建設的巨大優(yōu)勢。(二)記史求真與以史贊治的觀念
曹劌向魯國君主進諫時曾說:“君舉必書,書而不法,后嗣何觀?”
顯現(xiàn)出如實記史具備了制度化的機制,成為不可否定的共識。《左傳》宣公二年記載晉史官董狐于史冊書“趙盾弒其君”,據(jù)稱后來孔子贊揚:“董狐,古之良史也,書法不隱”。這里提出史家的“良史”標準及“書法不隱”的原則,在古代史學的發(fā)展中有深遠的影響。晉悼公時叔向“習于春秋”,被認為可以作到“日在君側,以其善行,以其惡戒”。史官和記史制度向君主提供鑒戒、行為制約和思想誘導,從而參與了政治的運行機制,其影響之一,就是使史學發(fā)展的動因深深地扎根于古代的社會肌體之內。
記史求真與記史致用的觀念,在古代共同促進了史學的持續(xù)發(fā)展,而二者的矛盾,也有時激化為嚴重的沖突,這些在先秦時期都已開其端倪。楚莊王時申叔時論教育太子方法說:教之春秋,而為之聳善而抑惡焉,以戒勸其心;教之世,而為之昭明德而廢幽昏焉,以休懼其動;教之詩,而為之導廣顯德,以耀明其志;教之禮,使知上下之則;教之樂,以疏其穢而鎮(zhèn)其?。唤讨?,使訪物官;教之語,使明其德,而知先王之務用明德于民也;教之故志,使知廢興者而戒懼焉;教之訓典,使知族類,行比義焉。(《國語》卷十七,《楚語上》
)“春秋”,即編年體記事之史書;“世”,乃譜牒文獻;“令”,即先王之號令;“語”,以往治國之嘉言善語;“故志”,是據(jù)史事而總結出的議論、格言;“訓典”,即先帝之訓導。
孔子是先秦儒學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在中國歷史上,孔子至少作出以下三項破天荒的創(chuàng)舉:第一,孔子是進行大規(guī)模私家講學活動的第一人,三十歲左右即開始收徒講學,傳說他的學生有三千人,學業(yè)甚好者也有七十余人,后來帶領學生進行了長達十四年的周游列國。這打破了官府壟斷教育的局面,將之引向民間。第二,首次創(chuàng)立了具有相對獨立意義的學派,即不依附某個特定政治勢力,以思想、學問的傳承為紐帶的學術集體。第三,最早地將政治、社會及人際關系等社會問題蒸發(fā)為非參政人士探討的學術問題,并且建立起一個思想的學派。(三)孔子與《春秋》相聯(lián)結的史學意義孔子孔子是否修訂過《春秋》,考清這個史實是十分重要的,但這里還存在另一層面的史實,即在整個中國古代,孔子修《春秋》乃是久被認定的,這一層無可爭議的史實對于史學史研究來說,重要性并不亞于孔子是否真的修過《春秋》??鬃优c《春秋》聯(lián)結一起所造成的影響,在中國古代史學發(fā)展上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孔子為春秋后期人,而對《春秋》大力推崇并且將之與孔子聯(lián)系起來,則在戰(zhàn)國時期。孟子旗幟鮮明地將《春秋》說成是孔子的有為之作:
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鬃討?,作《春秋》?!洞呵铩?,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為《春秋》乎!罪我者其為《春秋》乎!他把孔子修《春秋》與大禹治水、周公平定天下等偉大功業(yè)相提并論: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天下寧,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孟子·滕文公下》
這樣,《春秋》的政治作用就不可估量,成為撥亂反正、安定秩序的法寶。按照孟子的說法,孔子將修訂《春秋》視為“知我”、“罪我”的最重要的事業(yè),是行“天子之事”。尊崇《春秋》,也就同時提高了史學的地位。孟子鼓吹孔子鑒于“世衰道微”而作《春秋》、“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以孔子為榜樣,倡導出撰史者積極用世的主體意識,即史家以撰史方式主動干預世事。無論有權勢的在位者是否愿意接受,史家都將使其歷史記載流行當時、傳揚后世,從而鼓舞善行,令惡人知懼。這就給史家以更大的主體地位。正是在這種信念之下,建立了歷代優(yōu)秀史家的崇高社會責任感,史學經世致用的精神成為傳統(tǒng)史學的準則。史學的終極宗旨,已不是關注具體當權者的接受與采納,而是關注在整個社會和未來的效果。如上所述,不管孔子是否真的修訂過《春秋》,古人基本上公認《春秋》為孔子所作,乃是另一層次的史實。隨著孔子的不斷圣化及《春秋》成為儒學的經典,其崇高的地位在古代主流思想意識中,已經不容懷疑和否認,這為中國古代史學的發(fā)展鋪墊了日趨繁榮的坦途,其影響之大者有以下幾點:1、《春秋》成為儒學的經典,在漢代公羊學派的鼓吹中,尊崇到嚇人的程度,此后經學的《春秋》學長盛不衰。但《春秋》畢竟是記事的史書,推重《春秋》之論其實即推重史學,《春秋》地位的高漲帶動了史學地位的提高?!洞呵铩方泴W不能完全脫離史學,經與史之間密切地聯(lián)系在一起?!洞呵铩方泴W的論斷,有相當大的部分可以納入史學理論的范圍,《春秋》學促成了史學的重要地位,帶動了史學理論的探討。2、認定孔子修《春秋》,是在根本原則上認可私家修訂國史,這是對私家史學最大程度的承認。歷史上隋朝等朝代曾短暫地禁止私修國史,但這僅限于當代史,而且根本難以真正施行??鬃舆@位至圣先師的修史行為,令歷代君主找不到禁止私家史學的法理。于是私家撰史不斷,史家無不推重孔子《春秋》,懸為楷模,歷代以“春秋”為史著書名者即不可勝計。于是,《春秋》在政治文化中的獨特地位,促成了官方史學與私家史學兩條相聯(lián)系的發(fā)展軌道,而這史學的雙軌,是古代中國史學持續(xù)繁榮的最重要的條件。3、據(jù)說孔子修《春秋》是對歷史人物予以褒貶。圣人的榜樣使后世史家具備這樣的信念:不僅撰史,而且論史,不僅論史,而且聯(lián)系時事。在絕大多數(shù)朝代,官方也只能承認或默認史家有撰史、論史的權力,這應當說是得自孔子與《春秋》精神的無形庇護?!洞呵铩分x對于中國古代的史學,也有消極的影響,它規(guī)定了史學思想的主流方向,將之納入封建倫理的規(guī)范而難以突破。然而若考究中國古代史學發(fā)達興旺的原因,不能不強調孔子與《春秋》聯(lián)結于一起所起到的特殊作用。
(四)戰(zhàn)國時期史學觀念上的新拓展戰(zhàn)國后期形勢圖戰(zhàn)國時期孟子等儒家對《春秋》的推重,將以史借鑒、以史教化、以史輔政的觀念深化為史家和史學干預時事的主體意識,從理論和精神上將史學置于高屋建瓴的主動地位。除了這種在《春秋》問題上深化了史學思想之外,史學觀念還取得了多方位的拓展,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使私家學者的撰著意識空前強化,私撰史著如《國語》、《左傳》的產生,表明歷史著述的水平達到一個新的階段,,撰史方法有所增加。多種類史籍的出現(xiàn),折射出史學觀念的多樣化拓展。第二,孟子在評述《春秋》中概括了史學在內容、形式和觀點上的內在結構,他說:“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鬃釉唬骸淞x則丘竊取之矣’?!?/p>
這為后世撰史提供了一個方法的總則,即必須以史實為基礎,運用生動的文筆,尤其要具備深刻的歷史見解,三者相結合才是完整的史學著述。其三,形成了對史事考信征實的觀念。戰(zhàn)國時的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漂杵也?”
這里對具體事例的分析有誤,但“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原則是正確的。法家韓非認為,對歷史記載、歷史傳說應當予以“參驗”,“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據(jù)之者,誣也?!?/p>
若擯去其中的歷史不可知論觀念,這種不經“參驗”就不能認定真實,未驗證其真實就不能引作根據(jù)的思想,便很有史料學上的理論價值。
第四,以史學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質的觀念。戰(zhàn)國時《周易·大畜·象傳》提出“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的命題,言簡意賅,深刻精辟?!暗隆?,包括見識、能力、品行等在內的綜合素質?!岸嘧R前言往行”就意味著學習歷史,“以畜其德”是從而提高自身素質。第五,會通古今的史學觀念。將歷史引為鑒戒,一定會導致列舉歷史事例、評議時事和預測后果的思考?!俄n非子·五蠹》將歷史分為上古、中古、近古,得出歷史進化觀點,鄒衍則宏觀地用“五德終始”描述歷史的演變程序,凡此皆對歷史事物作出會通古今的思考。而在史學理論和原則上,《禮記·經解》借孔子之語稱“疏通知遠,《書》教也”,《周易·系辭下》提出“彰往而察來”的命題。這種格言、成語式的精辟語句,極便于傳誦,為史學的會通古今觀念提供莫大的可以發(fā)揮的空間,啟迪了后世史家。荀子有比較明確的會通古今的觀念:“欲觀千歲,則數(shù)今日”,“君子審后王之道而論于百王之前,若端拱而議?!睆亩贸觥耙越h,以一知萬,以微知明”的結論。
《呂氏春秋·察今》篇進一步認為“先王之所以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上Ш蟠诎l(fā)揚先秦史學會通古今觀念過程中,僅關注“彰往而察來”的認識方向,未能光大“察今則可以知古”的歷史認識論。但盡管如此,“以今知古”的思想仍在先秦史學觀念中閃爍著奇光異彩。第六,史事的“記今”與“上溯”之分途以及神話的人化。中國史學在共和行政的公元前841年產生之后,其體制是按時間順序記錄當時史事,基本遵循了如實書寫的原則。史學意識一旦確立,人們會要求了解比當前記述更為遠古的狀況,但除了神話傳說之外卻沒有其他素材。于是,史學的求真原則,異化成了以意刪改神話傳說素材,造成貌似真人真事的歷史內容。原來傳說的神祇,被退去神格,成為建功立業(yè)的遠古帝王,這叫神的人化。這種做法很早形成,到戰(zhàn)國時期進入高潮??梢娭袊穼W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記錄當下史事求真,追溯遠古史事修飾似真的分途景象,這個過程延續(xù)到東漢以后,古史系統(tǒng)漸漸定型。在當時社會認識水平的制約下,人們對歷史史事的上溯性求知,無可避免地造成神話的“人化”,漸次形成包含復雜失實成分的上古史記述體系,影響久遠,留下了史學發(fā)展之辨?zhèn)吻笳娴某林卣n題。思考題:1、“殷鑒”觀念的歷史文化意義是什么?2、根據(jù)授課內容勾畫出中國上古史學產生的大致脈絡。3、如何認識孔子與《春秋》之間的關系?4、用具體史料說明春秋時期記史求真與關于史學功能的觀念。5、中國春秋時期與戰(zhàn)國時期的史學有何異同之處?中國史學史教學課件
中國史學史
中國史學史教學課件第三章
中國古代的史學在先秦時期的產生與初步發(fā)展之后,遭受秦朝極端文化專制主義的摧殘,陷入十分低靡的狀態(tài)。西漢建立之后,史學漸漸恢復,發(fā)展歷程經過了大的迂回,完成了方法的更新、創(chuàng)建,以及史學宗旨、史學理念上曲折地復歸,到東漢時期實現(xiàn)了中國古代傳統(tǒng)史學基礎的奠定。兩漢時期的史學發(fā)展狀況,決定了中國古代史學整體的基本特色和基本途徑。第三章中國古代傳統(tǒng)史學基礎的奠定戰(zhàn)國末年,秦國的軍事、政治、經濟都已處于強勢,同時,秦統(tǒng)治者若要建立統(tǒng)一全國的鞏固政權,除了做軍事、經濟與政治的準備之外,也應當作出適合于統(tǒng)一政權的思想上的建樹。呂不韋召集門客纂輯《呂氏春秋》一書,探討治國要務,給秦朝政治準備一個指導性的思想原則。
《呂氏春秋》的思想符合秦國的根本政治利益,《執(zhí)一》篇認為“王者執(zhí)一,以為萬物正。軍必有將,所以一之也;國必有君,所以一之也;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一則治,兩則亂”,將吞并天下作為最高宗旨。《察今》主張以“義兵”實施攻戰(zhàn),認為“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變則悖”,這是法家的政治思想,不過以“義兵”的口號代替了“強兵”政策。一、秦代史學意識的不絕如縷
《上德》篇反對嚴罰厚賞,提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海報設計合同模板
- 家庭雇傭保姆合同樣式參考
- 2024獨家原創(chuàng)企業(yè)績效合同簽定儀式領導講話稿
- 2024租賃辦公室合同范本
- 個人教育助學貸款
- 購房借款協(xié)議2024年
- 籃球訓練合作協(xié)議范本
- 房產代理合同租賃
- 個人消費借款合同范本
- 提升機租賃合同樣本格式
- 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2024-2025學年九年級數(shù)學上學期期中試卷
- 羽毛球運動教學與訓練智慧樹知到答案2024年黑龍江農業(yè)工程職業(yè)學院
- (完整版)工匠精神課件
- 危大工程動態(tài)判定表
- 文件袋、檔案袋密封條模板
- 碎石組織供應及運輸售后服務保障方案
- hydac壓力繼電器說明書
- 中成藥上市公司組織架構及部門職責
- 《教育學原理》課程教學大綱
- PLC課程設計全自動洗衣機PLC控制設計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經驗交流.ppt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