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聯(lián)盟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含解析)_第1頁
中聯(lián)盟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含解析)_第2頁
中聯(lián)盟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含解析)_第3頁
中聯(lián)盟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含解析)_第4頁
中聯(lián)盟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中聯(lián)盟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題(含解析)安徽省卓越縣中聯(lián)盟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

語文

考生注意:

1.答題前,考生務(wù)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考生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yīng)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jié)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對空間特性的認識,是古人自然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人在探索自然的過程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空間觀念,研究科技史,有必要對之加以探討。

空間有限與否,直到今天仍然為現(xiàn)代宇宙學所關(guān)注,也是古代哲人討論的熱點。古人在思考這一問題時,有多種說法,其中很多人主張空間無限。例如,《管子·宙合》即說:“宙合之意,上通于天之上,下泉于地之下,外出于四海之外,合絡(luò)天地,以為一裹……是大之無外,小之無內(nèi),故曰有橐天地。"天地囊括萬物,宙合又有橐天地,大之無外,這樣的空間,應(yīng)該說是無限的。引文的最后特別指出,無限性是表現(xiàn)在宏觀、微觀兩個方面的。這一認識非常深刻。

《列子·湯問》同樣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對空間性質(zhì)進行探討,認為它“無極無盡”?!耙鬁唬喝粍t上下八方有極盡乎?……革曰:“無則無極,有則有盡,朕何以知之?然無極之外,復(fù)無無極;無盡之中,復(fù)無無盡?!抟允侵錈o極無盡也,而不知其有極有盡也。"

這里借夏革之口,討論了空間的“極”“盡"問題。極,指空間的外部邊緣;盡,指空間的內(nèi)部破缺?!读凶印氛J為,如果空間是虛無,它就沒有邊緣,是無限的;如果空間由具體物質(zhì)組成,它的內(nèi)部就會有盡處,即空缺,這樣,空間的無限性就是不完全的。但是在無窮大的宇宙之外,不可能再有無窮大的空間;在光滑連續(xù)的純粹空間之內(nèi),也不會再有空缺?!读凶印分鲝埧臻g不能等同于物質(zhì),它是容納具體物體的,是無限大的,內(nèi)部也是連續(xù)的、光滑的,沒有空缺?!读凶印纺軌蚩紤]到空間的破缺與否,其思想深度令人嘆服。

唐代柳宗元認為“無極之極,莽彌非垠”“東西南北,其極無方(沒有止境)”,明確指出空間是無限的。因為是無限的,所以它“無中無旁”,沒有中心。由無限空間觀念進一步否定宇宙中心的存在,在人類認識史上是一大進步。我國古代對空間無限性的議論甚多,這里不再詳列。

空間無限的判斷,合乎邏輯思維。古人常認為,有形則有極,無形則無盡,空間是無形的,所以它無極無盡。這一思想方法具有普遍性,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都可以覓到它的蹤跡。例如古羅馬盧克菜修就曾提出過一種投擲飛矛的理想實驗,用以論證空間的無限性。中西文化在用邏輯推理方式論證空間的無限性時,在思路上是彼此相仿的。

另一方面,古人也確有主張有限空間觀的。例如西漢學者揚雄即曾提出“闔天謂之宇"。空間(宇)的范圍以渾天說所主張的天球(闔天)為尺度,當然是指有限空間。這種有限空間觀念,有它自己一定的觀測依據(jù)和數(shù)理推算過程。三國王蕃的議論,就充分表明了這一點。他說:“夫周徑固前定物,為蓋天者尚不考驗,而乃論天地之外,日月所不照,陰陽所不至,日精所不及,儀術(shù)所不測,皆為之說,虛誕無征,是亦鄒子瀛海之類也。”

王蕃反對那種臆測天球之外空間范圍的方法,他的話表現(xiàn)了一種求實精神。在歷史上,很多渾天家都計算過天球的大小,其結(jié)果雖然不能成立,但他們重視用數(shù)理方法研究空間性質(zhì),也有其可取之處。我們不能以與今人所持信念是否相符為標準評價古人,而應(yīng)重點考察他們工作的實質(zhì),了解他們的思想方法,以此為依據(jù)進行評價。實際上,空間究竟有限與否,現(xiàn)代科學亦存在不同看法,對于古人,當然也不必在此問題上苛求。

在這里,張衡的工作值得一提。他在論述天球的大小時說:“八極之維,徑二億三萬二千三百里,南北則短減千里,東西則廣增千里。自地至天,半于八極,則地之深亦如之。通而度之,則是渾已。將覆其數(shù),用重鉤股。懸天之景,薄地之義(儀),皆移千里而差一寸得之。過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謂也。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

由引文來看,張衡所持是一種橢圓天球觀念,認為這個天球的平均直徑是232300里。他特別強調(diào)說,要得到這一結(jié)果,所用的數(shù)學工具是重差勾股術(shù),物理依據(jù)是所謂地隔千里、影差一寸的學說。今人對張衡這段陳述給以高度評價,是說他提出了“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的無限時空觀。實際上,張衡這段話并未涉及時間。筆者認為,張衡的功績并不僅僅在于他認為空間是無限的,他的話隱含了這樣一種認識;用數(shù)理方法所能觀測和認識的空間,是有限的,超出這個范圍的空間是無窮盡的。對于無限空間,只能用思辨的方法去解決。換言之,在討論空間范圍時,哪些屬于物理問題、哪些屬于哲學問題,張衡的理論對之做了區(qū)分,這才是其真正高明之處。

(摘編自關(guān)增建《中國古代的空間觀念》)

1.下列對原文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大之無外,小之無內(nèi)"是古人認為空間無限性在宏觀、微觀兩個方面的體現(xiàn)。

B.《列子》認為容納具體物體的空間是無限大的,內(nèi)部是連續(xù)、光滑、有空缺的。

C.對于空間是否有限,古人與今人都存在著爭議,我們不能妄自尊大,以今非古。

D.張衡提出的“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并不是無限時空觀,而是空間無限觀。

2.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空間有限與否,是古代哲人討論的熱點;隨著科技進步,現(xiàn)代宇宙學仍關(guān)注這一問題,但其科學性更高了。

B.唐代柳宗元明確指出空間無限,無限導(dǎo)致空間沒有中心,也就無所謂邊界,因此這樣的空間是沒有方向與方位的。

C.中西文化中都有“空間具有無限性"的思想,說明在探尋真理的路上,合乎邏輯的判斷是不分國界的。

D.歷史上的很多渾天家都本著求實精神計算過天球的大小,其結(jié)果雖然不理想,但其工作實質(zhì)及某些思想方法值得肯定。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替換第二段《管子·宙合》例子的一項是()

A.《淮南子》:“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p>

B.陸云:“函夏無塵,海外有謐"芒芒宇宙,天地交泰”。

C.《曾子·天圓》:“如誠天圓地方,則四角之掩也。"

D.《三蒼》:“四方上下為宇,宇雖有實而無定處(邊界)可求也?!?/p>

4.文本中的古代科學家在研究宇宙時運用了哪些方法?請簡要概括。

5.作者在研究古人的空間觀時是如何運用各種文獻資料的?請根據(jù)文本簡要分析。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夜籟

賈平凹

當學生的時候,血氣方剛,常要做以濟天下的人物;莽撞撞地闖進社會幾年,弄起筆墨文學,一事無成,才知道往日幼稚得可憐,不覺心灰意懶。借仲秋的日子,去陜南度假散心,坐了十多日船,隨便往兩岸的山上一望,便見秋收后的莊稼地正在深翻,老牛、木犁、疙瘩繩。我心中感慨:天下最勞心者,文人;最勞力者,農(nóng)夫。勞力者給勞心者以糧食;勞心者卻不能于勞力者有所作為,不覺喟然長嘆!

夜里,到了渡口,船不走了,只好向岸上的山村投宿,一條石板小路引著向山坡根去了。

我走近一家院落,院門是桐木板的,窄而短,門環(huán)卻小碗口般大,挨墻彎著一株古柏,繩索似的皮紋,疙疙瘩瘩的根爬滿了門前的石階。敲一下門,響聲很空,院里有了腳步聲,一個老頭把門開了。

老頭是個厚道人,熱情地接待了我。他老伴到閨女家去了,夜里剩下他一人,正在灶火口熬茶。茶鍋小極小極,只有拳頭那么大,系在一條鐵絲上,架在火上,像燒著一個黑瓷蛋兒?;鸩簧跬?,老頭幾次俯下身去吹,嘴皺得像個火筒,煙就罩了一層,我喀喀地咳嗽起來。

“就好,就好,"老頭抱歉地說,“快蹲下,煙高不煙低?!?/p>

茶熬好了,老頭倒給我了一小碗黑湯兒。喝一口,苦得直吐舌頭?!斑@是什么茶?"我說。“龍葉茶,自己上山采的?!彼f,“香嗎?"

看著這煙火熏得黑漆漆的石屋,看著這火光一閃一閃泛著黑瓷一樣幽光的老人臉,我搖搖頭,知道這些農(nóng)夫,大都沒錢去買那高質(zhì)茶葉,便自己采了什么葉子,去熬喝這又苦又澀的汁湯了。

“你們城里人是喝不慣的,”老頭苦笑了,“可我們卻珍貴呢,你再喝喝,后味叫香呢。"

但我無論如何不敢去喝了,老頭便接過喝起來,喝一口,舌頭就伸出來在毛茸茸的嘴唇上舔一下,發(fā)出一種很響的聲音。他又熬了第二鍋,喝了;又熬了第三鍋,喝了。然后,閉了眼睛,坐在地上,將那彎曲的背、腳、手、脖子,使勁伸展,然后鼻孔里長時間地出氣,一雙小眼睛顯得明亮多了。

“今天地里干啥了?”我說。

“翻地唄。"他說,“天又旱得厲害,地瓷得扳不開啊!”“真苦了你,這么大年紀了。"

“哪里!一輩子還不是這么過來的,多虧這茶呢!一天不喝幾鍋,頭疼,骨頭也散架了,這茶是農(nóng)家樂,一喝乏勁沒有了,百事都忘了呢。”

老人說著,哈哈地笑起來,精神十分活躍,問起城里的人吃的什么呀,穿的什么呀,這秋天里,都在干些甚事呀。我一一回答著老人,感到深深的內(nèi)疚,老人卻又哈哈笑了,說:“土命人也不像你說的可憐,苦是苦,苦中仍有甜呢,好比是咱這茶,可惜你不愿喝一口。"

這當兒,院門又在很空地敲響,老頭出去開門了,院子里立即有了一老一少的女人聲。進了堂屋來,果然是一個老太婆和一個穿紅格子新襖的女子。那女子一看見我,戛地止了聲,躲進燈影黑處去了。老太婆便說:“他大伯,你瞧瞧,明日要出嫁了,穿這件紅襖兒可合適?麗兒,你站過來!”

那女子在黑影說:“娘!"

老太婆似乎才看見了我,忙笑笑,說:“城里人看就看吧,明日要辦事了,千人萬人要看呢,城里人會笑話你?”

我明白這是位要做新娘的女子,忙連聲道喜,那女子扭扭捏捏站在燈下,卻轉(zhuǎn)過了頭,不讓我看她的臉。

“合身,合身!"老頭說。

老太婆牽了女子,笑笑地出門去了,在院門口很響地說:“他大伯,明日你一定來?。 崩项^回來,重新坐在灶火口,又咕咕地熬他的茶了。他開始從懷里掏出一卷錢點起來。錢票很爛,油膩膩的,像濕了水。

“明日我要上十元錢禮呢。"

“你們這兒還興這規(guī)矩?”我想這農(nóng)民,手里能有多少錢呢,偏遇著這紅白喜事,這么破費的。

“取個吉利嘛。"他說,“城里人要笑這是老封建了,可山里人把這事看得重,一生能有幾次樂事呢?”

老頭喝畢了茶,叮叮當當刮了一遍木犁上的泥,也睡下了,打著很響的呼嚕,慢慢,一切都靜下來了。我卻無論如何睡不著,當年做學生的情景,這幾年的風風雨雨,一時又涌上心際了。便覺得今天夜里,有好多事要想,卻又無從想起,有好多事情已經(jīng)意會,卻又不可道出。石頭屋子是這般的靜寥,像個寺院。

遠處,偶爾有一聲狗咬,還有一種什么聲音,從石窗下的巷底傳來,先是模模糊糊,再就清晰了,原來是在“招魂":

“回來呵——!”一聲蒼老的叫聲。

“回——來了!"一個稚語。

“回來呵——!”

“回——來了!"

這“招魂”我是知道的。小時候在鄉(xiāng)下的老家,常有這種活動:小孩受驚了,或是跌了一跤,或是得了病一整天哭鬧、癡呆,做母親的便在夜深人靜之時,一手抱了孩子,一手提了燈籠,從巷子走過,母親叫一聲“回來呵!"孩子應(yīng)一聲“回來了!”再在地上撮一點土,放在孩子的額頭上。怎么現(xiàn)在還相信這個呢?

“回來呵——!"蒼老的叫聲。

“回——來了!”幼稚的應(yīng)聲。

“招魂"聲慢慢地從巷子里遠去了。我默默地數(shù)著他們的招呼聲,想象著那一團燈籠的移動,計算著他們的腳步,一下,二下,三下……夜,安寧了,石屋里靜得像個寺院,我均勻地呼吸著,便睡去了。

1982年

(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部分,作者交代了去陜南度假散心緣由,由所見的秋日田間景象自然地引發(fā)心中的感慨。

B.文章刻畫人與物別具匠心,“泛著黑瓷一樣幽光的老人臉”與“黑瓷蛋兒"黑湯兒”“黑漆漆的石屋"相輔相映,有機融合。

C.“我”為勞心者無補于勞力者而感慨,又在老人詢問城里人的生活后,察覺到了自己的無所事事而內(nèi)疚。

D.“我"在思緒萬千無法入睡時聽到了招魂聲,數(shù)著招呼聲、算著腳步數(shù)慢慢睡著了,從某種意義上說,“招魂”也安撫了“我"的情緒。

7.下列對文本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多次提到城里人,既便于帶領(lǐng)讀者從城里人的視角看村里人的生活與交際,產(chǎn)生新鮮感,也便于作者以村里人為參照,展開對城里人的反思。

B.文章語言雅俗兼?zhèn)?,如“煙高不煙低”“地瓷得扳不開啊"是充滿地域特點的口語表達,“以濟天下”“最勞心者"是帶有書面風格的表達。

C.文章以“夜籟”為題營造了生機勃勃的氛圍,以之串聯(lián)起村夜的各種聲響:敲門聲、腳步聲、喝茶聲、呼嚕聲、狗咬聲等,使結(jié)構(gòu)緊湊。

D.文章善用細節(jié)描寫,如“那女子扭扭捏捏站在燈下,卻轉(zhuǎn)過了頭,不讓我看她的臉"通過描寫女子的動作,使讀者窺見了女子的心思。

8.文本第三段在語言表達上頗為精妙,請簡要賞析。

9.本文與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世界一樣,也存在著“人情、人性、自然”三美,請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簡要分析。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世美堂后記

歸有光

余妻之曾大父王翁致謙,宋丞相魏公之后。自大名徙宛丘,后又徙余姚。元至順間,有官平江者,因家昆山之南戴,故縣人謂之南戴王氏。翁為人倜儻奇?zhèn)?,吏部左侍郎葉公盛、大理寺卿章公格一時名德,皆相友善,為與連姻。成化初,筑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堂宇閎敞,極幽雅之致,題其扁曰“世美"。四明楊太史守阯為之記。

嘉靖中,曾孫某以逋官物粥①于人。余適讀書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頓有《黍離》之悲②。余聞之,固已惻然,然亦自愛其居閑靚,可以避俗囂也。乃謀質(zhì)金以償粥者,不足,則歲質(zhì)貸。五六年,始盡讎其直③。安亭俗皆呰窳④而田惡。先是,縣人爭以不利阻余。余稱孫叔敖請寢之丘、韓獻子遷新田之語以為言,眾莫不笑之。余于家事,未嘗訾省。吾妻終亦不以有無告,但督僮奴墾荒菜,歲苦旱而獨收。每稻熟,先以為吾父母酒醴,乃敢嘗酒。獲二麥,以為舅姑羞醬,乃烹飪。祭祀、賓客、婚姻、贈遺無所失,姊妹之無依者悉來歸,四方學者館餼⑤莫不得所。有遘憫⑥不自得者,終默默未嘗有所言也。以余好書,故家有零落篇牘,輒令里媼訪求,遂置書無慮數(shù)千卷。

庚戌歲,余落第出都門,從陸道旬日至家,時芍藥花盛開。吾妻具酒相問勞,余謂:“得無有所恨耶?”曰:“方共采藥鹿門⑦,何恨也?"長沙張文隱公薨,余哭之慟,吾妻亦淚下,曰:“世無知君者矣!然張公負君耳!”辛亥五月晦日,吾妻卒,實張文隱公薨之明年也。

后三歲,倭奴犯境,一日抄掠數(shù)過,而宅不毀,堂中書亦無恙。然余遂居縣城,歲一再至而已。辛酉清明日,率子婦來省祭,留修圮壞,居久之不去。一日,家君燕坐堂中,慘然謂余曰:“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婦耳!"余退而傷之,述其事,以為《世美堂后記》。

【注】①粥:同“鬻”,賣。②《黍離》之悲:這里指祖?zhèn)骷耶a(chǎn)歸于他人的悲傷。③直:同“值”,價錢。④呰窳:懶惰、貧弱。⑤館餼:招待居住飲食等。⑥遘憫:遭受困難。⑦采藥鹿門:指隱居不仕。

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余適A讀書B堂中C吾妻D(zhuǎn)曰E君在F不可使人G頓有H《黍離》之悲。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曾大父,指曾祖父;其中“大父”指祖父,與指祖母的“大母"相對。

B.讎,指用財物補償,與《五代史伶官傳序》“及仇讎已滅”的“讎"詞義不同。

C.來歸,文中指投奔,與《項脊軒志》“吾妻來歸”中的“來歸"意思相同。

D.薨,君主時代稱諸侯或大官的死為薨,比之級別高的帝王和王后的死叫崩。

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介紹了妻子曾祖父的出身,交代了曾祖父的為人性情、人際交往等情況,并引出了世美堂的建造。

B.王翁的曾孫因為經(jīng)濟問題欲出賣世美堂,歸有光念及妻子的感受,再加上他很喜歡那里環(huán)境的幽靜美好,于是借錢從其手中買下。

C.安亭這個地方民風懶惰,土地貧瘠;妻子不受這些風氣影響,督促童奴們開墾荒地,當年大旱,只有歸有光一家獲得豐收。

D.歸有光參加考試落榜,妻子以二人可以共同隱居安慰丈夫;長沙張文隱去世,妻子與歸有光一同潸然淚下,認為丈夫再無知音。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吾妻具酒相問勞,余謂:“得無有所恨耶?”

(2)然余遂居縣城,歲一再至而已。

14.本文是歸有光悼念去世的妻子王氏的文章,請概括第二段中妻子的特點。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①

黃庭堅

其一

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出瞿塘滟滪關(guān)②。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

其二

滿川風雨獨憑欄,綰結(jié)湘娥③十二鬟。

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

【注】①黃庭堅于紹圣年間被謫官蜀地。后遇赦回鄉(xiāng),從湖北沿江而下,途經(jīng)岳陽,冒雨登岳陽樓。②滟滪關(guān):滟滪堆是矗立在瞿塘峽口江中的一塊大石頭。附近水流急,航行危險。③湘娥:即湘夫人,相傳舜之二妃溺死后為神,住在洞庭湖中的君山上。

15.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其一首句化用柳宗元的“萬死投荒十二年"和賀知章的“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自然流暢。

B.其二前兩句巧用比喻,以滿川風雨隱喻政治環(huán)境,也以發(fā)髻喻指君山

C.這兩首詩中,其一寫登岳陽樓的背景,其二寫風雨中眺望君山之所見。

D.詩人歷經(jīng)坎坷,九死一生,登高望遠抒懷,這兩首詩的感情是悲壯的。

16.劉禹錫寫過一首《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據(jù)此,有人認為黃詩第二首結(jié)尾用“銀盤”好,但也有人堅持認為用“銀山"好。你同意哪種看法?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客至》中,詩人用“_____,_____”兩句描寫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細節(jié),與白居易的“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有異曲同工之妙。

(2)《陳情表》中李密慨嘆自己孤獨寂寞,只有影子相伴的句子是“_____,_____”。

(3)小剛畫了一幅白鷗圖,想在上面題兩句詩,老師認為不妨直接用杜甫、黃庭堅的成句,比如“_____,_____"就很好。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2小題,1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陶淵明的歸隱情趣中蘊含著一份孤高。“三徑就荒,松菊猶存”,這是陶淵明為自己選擇的歸隱后的生活環(huán)境?!叭龔?化用了蔣詡的典故。西漢末年,兗州刺史蔣詡隱居后,在院中開辟三徑,只與求仲、羊仲來往。陶淵明以蔣詡自比,借松菊明志,歸隱田園的志向中蘊含著“請息交以絕游”的孤高。

“孤"字在《歸去來兮辭》一文中①______:“撫孤松而盤桓”“或棹孤舟"懷良辰以孤往”?!肮?除了有孤獨、孤寂之意外,更意在表明②______?!皳峁滤啥P桓”,一個“撫"字流露出陶淵明對剛正高潔的“松”的無比憐愛之情?!肮滤?其實就是陶淵明的化身,寄托了他傲然挺立、抗爭世俗的孤憤。古代文人常把“舟”作為自己情感的載體,以“舟"之狀態(tài)寫自己之心境。陶淵明借“舟遙遙以輕飏”來寫自己從官場返家的輕松與愜意;();()……“或棹孤舟"中的“孤舟”同樣附著了③______,“孤"既寫出了舟之孤單、人之孤獨,更寫出了靈魂之孤高?!皯蚜汲揭怨峦笔翘諟Y明寫自己探求自然美景、追尋游覽之樂的場景,“孤往"與“奚惆悵而獨悲”中的“獨悲”,“引壺觴以自酌”中的“自酌"一樣,都是作為隱者的陶淵明在以一種孤高的姿態(tài)獨自品味生命的意蘊。

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

19.請模仿畫波浪線的句子,在括號內(nèi)仿寫兩個句子,要求選用陶淵明以外的作者和作品。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蘭花螳螂屬于節(jié)肢動物門螳螂目,遠看和蘭花別無二致,尤其是它的腿,宛若蘭花的花瓣,這里我們簡稱為花狀腿瓣。蘭花螳螂的體色在整個生命周期中呈現(xiàn)出多樣性,主要有白、紫、粉、黃4色。成年雌性蘭花螳螂的體重可以達到成年雄性的5~10倍,未成年個體無翅,成年個體羽化后長出翅膀。

別看蘭花螳螂長得“如花似玉”,卻以蝴蝶、蜜蜂、蛾子等各類節(jié)肢動物為食。甚至,這位美麗的“花仙子"生命周期極為短暫——一年一代,并且沒有世代重疊。所謂世代重疊,簡單說就是母親能在活著的時候見到孩子。

英國博物學家阿爾弗雷德提出了蘭花螳螂采取進攻性擬態(tài)的假說,即一個物種通過模擬另一個物種以達到欺騙獵物的目的,可惜的是這一說法從未得到過實驗驗證。直到200多年后的今天,澳大利亞生態(tài)學家詹姆斯·奧哈倫的團隊將體色和形態(tài)作為兩種不同的性狀,分別測試其誘捕獵物的效果,發(fā)現(xiàn)改變體色才會對捕食效率有影響,而花狀腿瓣的形態(tài),對捕食沒有明顯影響。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國科學家觀察到了蘭花螳螂從高處快速跳躍滑下的過程,他們發(fā)現(xiàn),從10米高的位置拋下后,(1)蘭花螳螂滑翔的水平平均距離有609米左右,最遠能達到14.7米;而失去腿瓣的蘭花螳螂僅能滑至4.08米,(2)這說明腿瓣能增強滑翔能力的作用。此外,蘭花螳螂可以在空中調(diào)整身體姿態(tài),實現(xiàn)超過180度的大轉(zhuǎn)彎。

20.文中加點詞語使用錯誤的一項是()

A.別無二致B.“如花似玉”C.甚至D.并且

21.文中畫橫線的兩個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缮倭吭鰟h詞語,不得改變原意。

22.將畫波浪線的句子改為一個長句,要求包括肯定判斷與否定判斷句,不超過80個字。

四、寫作(60分)

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wù)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guān)于進一步弘揚科學家精神加強作風和學風建設(shè)的意見》中,對科學家精神做出了全面概括。什么是科學家精神?愛國、創(chuàng)新、求實、奉獻、協(xié)同、育人??茖W家精神是我國科學界寶貴的精神財富。過往70余年間,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薪火相傳,用智慧和汗水澆灌出中國的嶄新面貌。而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新時代的偉大征程,今天的青年更應(yīng)當傳承并弘揚這些精神。

以上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請選取科學家精神中的若干種精神并形成有機關(guān)聯(lián),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安徽省卓越縣中聯(lián)盟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考試

語文解析版

考生注意:

1.答題前,考生務(wù)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考生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對應(yīng)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jié)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對空間特性的認識,是古人自然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人在探索自然的過程中,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空間觀念,研究科技史,有必要對之加以探討。

空間有限與否,直到今天仍然為現(xiàn)代宇宙學所關(guān)注,也是古代哲人討論的熱點。古人在思考這一問題時,有多種說法,其中很多人主張空間無限。例如,《管子·宙合》即說:“宙合之意,上通于天之上,下泉于地之下,外出于四海之外,合絡(luò)天地,以為一裹……是大之無外,小之無內(nèi),故曰有橐天地。"天地囊括萬物,宙合又有橐天地,大之無外,這樣的空間,應(yīng)該說是無限的。引文的最后特別指出,無限性是表現(xiàn)在宏觀、微觀兩個方面的。這一認識非常深刻。

《列子·湯問》同樣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對空間性質(zhì)進行探討,認為它“無極無盡”?!耙鬁唬喝粍t上下八方有極盡乎?……革曰:“無則無極,有則有盡,朕何以知之?然無極之外,復(fù)無無極;無盡之中,復(fù)無無盡?!抟允侵錈o極無盡也,而不知其有極有盡也。"

這里借夏革之口,討論了空間的“極”“盡"問題。極,指空間的外部邊緣;盡,指空間的內(nèi)部破缺。《列子》認為,如果空間是虛無,它就沒有邊緣,是無限的;如果空間由具體物質(zhì)組成,它的內(nèi)部就會有盡處,即空缺,這樣,空間的無限性就是不完全的。但是在無窮大的宇宙之外,不可能再有無窮大的空間;在光滑連續(xù)的純粹空間之內(nèi),也不會再有空缺?!读凶印分鲝埧臻g不能等同于物質(zhì),它是容納具體物體的,是無限大的,內(nèi)部也是連續(xù)的、光滑的,沒有空缺?!读凶印纺軌蚩紤]到空間的破缺與否,其思想深度令人嘆服。

唐代柳宗元認為“無極之極,莽彌非垠”“東西南北,其極無方(沒有止境)”,明確指出空間是無限的。因為是無限的,所以它“無中無旁”,沒有中心。由無限空間觀念進一步否定宇宙中心的存在,在人類認識史上是一大進步。我國古代對空間無限性的議論甚多,這里不再詳列。

空間無限的判斷,合乎邏輯思維。古人常認為,有形則有極,無形則無盡,空間是無形的,所以它無極無盡。這一思想方法具有普遍性,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西方,都可以覓到它的蹤跡。例如古羅馬盧克菜修就曾提出過一種投擲飛矛的理想實驗,用以論證空間的無限性。中西文化在用邏輯推理方式論證空間的無限性時,在思路上是彼此相仿的。

另一方面,古人也確有主張有限空間觀的。例如西漢學者揚雄即曾提出“闔天謂之宇"??臻g(宇)的范圍以渾天說所主張的天球(闔天)為尺度,當然是指有限空間。這種有限空間觀念,有它自己一定的觀測依據(jù)和數(shù)理推算過程。三國王蕃的議論,就充分表明了這一點。他說:“夫周徑固前定物,為蓋天者尚不考驗,而乃論天地之外,日月所不照,陰陽所不至,日精所不及,儀術(shù)所不測,皆為之說,虛誕無征,是亦鄒子瀛海之類也?!?/p>

王蕃反對那種臆測天球之外空間范圍的方法,他的話表現(xiàn)了一種求實精神。在歷史上,很多渾天家都計算過天球的大小,其結(jié)果雖然不能成立,但他們重視用數(shù)理方法研究空間性質(zhì),也有其可取之處。我們不能以與今人所持信念是否相符為標準評價古人,而應(yīng)重點考察他們工作的實質(zhì),了解他們的思想方法,以此為依據(jù)進行評價。實際上,空間究竟有限與否,現(xiàn)代科學亦存在不同看法,對于古人,當然也不必在此問題上苛求。

在這里,張衡的工作值得一提。他在論述天球的大小時說:“八極之維,徑二億三萬二千三百里,南北則短減千里,東西則廣增千里。自地至天,半于八極,則地之深亦如之。通而度之,則是渾已。將覆其數(shù),用重鉤股。懸天之景,薄地之義(儀),皆移千里而差一寸得之。過此而往者,未之或知也。未之或知者,宇宙之謂也。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

由引文來看,張衡所持是一種橢圓天球觀念,認為這個天球的平均直徑是232300里。他特別強調(diào)說,要得到這一結(jié)果,所用的數(shù)學工具是重差勾股術(shù),物理依據(jù)是所謂地隔千里、影差一寸的學說。今人對張衡這段陳述給以高度評價,是說他提出了“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的無限時空觀。實際上,張衡這段話并未涉及時間。筆者認為,張衡的功績并不僅僅在于他認為空間是無限的,他的話隱含了這樣一種認識;用數(shù)理方法所能觀測和認識的空間,是有限的,超出這個范圍的空間是無窮盡的。對于無限空間,只能用思辨的方法去解決。換言之,在討論空間范圍時,哪些屬于物理問題、哪些屬于哲學問題,張衡的理論對之做了區(qū)分,這才是其真正高明之處。

(摘編自關(guān)增建《中國古代的空間觀念》)

1.下列對原文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大之無外,小之無內(nèi)"是古人認為空間無限性在宏觀、微觀兩個方面的體現(xiàn)。

B.《列子》認為容納具體物體的空間是無限大的,內(nèi)部是連續(xù)、光滑、有空缺的。

C.對于空間是否有限,古人與今人都存在著爭議,我們不能妄自尊大,以今非古。

D.張衡提出的“宇之表無極,宙之端無窮”并不是無限時空觀,而是空間無限觀。

2.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空間有限與否,是古代哲人討論的熱點;隨著科技進步,現(xiàn)代宇宙學仍關(guān)注這一問題,但其科學性更高了。

B.唐代柳宗元明確指出空間無限,無限導(dǎo)致空間沒有中心,也就無所謂邊界,因此這樣的空間是沒有方向與方位的。

C.中西文化中都有“空間具有無限性"的思想,說明在探尋真理的路上,合乎邏輯的判斷是不分國界的。

D.歷史上的很多渾天家都本著求實精神計算過天球的大小,其結(jié)果雖然不理想,但其工作實質(zhì)及某些思想方法值得肯定。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替換第二段《管子·宙合》例子的一項是()

A.《淮南子》:“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p>

B.陸云:“函夏無塵,海外有謐"芒芒宇宙,天地交泰”。

C.《曾子·天圓》:“如誠天圓地方,則是四角之掩也。"

D.《三蒼》:“四方上下為宇,宇雖有實而無定處(邊界)可求也。”

4.文本中的古代科學家在研究宇宙時運用了哪些方法?請簡要概括。

5.作者在研究古人的空間觀時是如何運用各種文獻資料的?請根據(jù)文本簡要分析。

【答案】1.B2.B

3.D4.①觀測法。②數(shù)理法。③邏輯推理法。④(哲學)思辨法。

5.①充分搜集、廣泛閱讀。作者在介紹中國古代的空間觀念時,充分搜集了古人的各種理論,運用翔實。

②比較分析歸納異同,總結(jié)規(guī)律。作者將古人的空間理論進行比較分析,分為空間無限和空間有限兩種,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歸納總結(jié)。

③在前人理論的基礎(chǔ)上深入思考仔細辨析,有自己的見解。作者對古人的空間理論觀念進行評價議論,形成自己的見解,有思考和深度。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B.“有空缺的"理解錯誤,原文是“《列子》主張空間不能等同于物質(zhì),它是容納具體物體的,是無限大的,內(nèi)部也是連續(xù)的、光滑的,沒有空缺”,是沒有空缺。

故選B。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因此這樣的空間是沒有方向與方位的"推論過于絕對。方向與方位的確定不一定非得以中心為參照。

故選B。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jù)、論證方法的能力。

A.是對“宇”和“宙"的解釋,第一句是時間概念,與空間無關(guān),后一句體現(xiàn)不出空間無限。

B.陸云的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華夏大地毫無半點塵埃,四海之外全是寧靜安詳。茫茫的宇宙,天與地相互交匯,天下和樂安定”,體現(xiàn)不出空間無限。

C.講的是天地的形狀。

D.“無定處(邊界)可求也"意思是找不到邊界,反映的是空間的無限。

故選D。

【4題詳解】

本題考查理解并概括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結(jié)合“中西文化在用邏輯推理方式論證空間的無限性”可知,運用了邏輯推理法。

末尾總結(jié)段有“用數(shù)理方法所能觀測和認識的空間"只能用思辨的方法去解決”“哪些屬于物理問題、哪些屬于哲學問題,張衡的理論對之做了區(qū)分”,可知有觀測法、數(shù)理法、(哲學)思辨法。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歸納概括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題要篩選涉及各類文獻資料的內(nèi)容,梳理思路,結(jié)合具體內(nèi)容分析概括。

文中提到《管子·宙合》《列子·湯問》等書籍,提到唐代柳宗元、古羅馬盧克菜修、西漢學者揚雄、王蕃、張衡等中外人物的觀點,來介紹中國古代的空間觀念,可見作者在廣泛閱讀的基礎(chǔ)上充分搜集了古人的各種理論,運用翔實。

結(jié)合文中“空間無限的判斷,合乎邏輯思維……另一方面,古人也確有主張有限空間觀的”“實際上,空間究竟有限與否,現(xiàn)代科學亦存在不同看法,對于古人,當然也不必在此問題上苛求"等內(nèi)容可知,作者將古人的空間理論進行比較分析,分為空間無限和空間有限兩種,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歸納總結(jié)。

文中結(jié)尾有“筆者認為……”“對于無限空間,只能用思辨的方法去解決。換言之,在討論空間范圍時,哪些屬于物理問題、哪些屬于哲學問題,張衡的理論對之做了區(qū)分,這才是其真正高明之處”,可見作者在前人理論的基礎(chǔ)上深入思考仔細辨析并評價議論,有自己的見解,有思考和深度。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夜籟

賈平凹

當學生的時候,血氣方剛,常要做以濟天下的人物;莽撞撞地闖進社會幾年,弄起筆墨文學,一事無成,才知道往日幼稚得可憐,不覺心灰意懶。借仲秋的日子,去陜南度假散心,坐了十多日船,隨便往兩岸的山上一望,便見秋收后的莊稼地正在深翻,老牛、木犁、疙瘩繩。我心中感慨:天下最勞心者,文人;最勞力者,農(nóng)夫。勞力者給勞心者以糧食;勞心者卻不能于勞力者有所作為,不覺喟然長嘆!

夜里,到了渡口,船不走了,只好向岸上的山村投宿,一條石板小路引著向山坡根去了。

我走近一家院落,院門是桐木板的,窄而短,門環(huán)卻小碗口般大,挨墻彎著一株古柏,繩索似的皮紋,疙疙瘩瘩的根爬滿了門前的石階。敲一下門,響聲很空,院里有了腳步聲,一個老頭把門開了。

老頭是個厚道人,熱情地接待了我。他老伴到閨女家去了,夜里剩下他一人,正在灶火口熬茶。茶鍋小極小極,只有拳頭那么大,系在一條鐵絲上,架在火上,像燒著一個黑瓷蛋兒。火不甚旺,老頭幾次俯下身去吹,嘴皺得像個火筒,煙就罩了一層,我喀喀地咳嗽起來。

“就好,就好,”老頭抱歉地說,“快蹲下,煙高不煙低。"

茶熬好了,老頭倒給我了一小碗黑湯兒。喝一口,苦得直吐舌頭?!斑@是什么茶?”我說。“龍葉茶,自己上山采的。"他說,“香嗎?”

看著這煙火熏得黑漆漆的石屋,看著這火光一閃一閃泛著黑瓷一樣幽光的老人臉,我搖搖頭,知道這些農(nóng)夫,大都沒錢去買那高質(zhì)茶葉,便自己采了什么葉子,去熬喝這又苦又澀的汁湯了。

“你們城里人是喝不慣的,"老頭苦笑了,“可我們卻珍貴呢,你再喝喝,后味叫香呢?!?/p>

但我無論如何不敢去喝了,老頭便接過喝起來,喝一口,舌頭就伸出來在毛茸茸的嘴唇上舔一下,發(fā)出一種很響的聲音。他又熬了第二鍋,喝了;又熬了第三鍋,喝了。然后,閉了眼睛,坐在地上,將那彎曲的背、腳、手、脖子,使勁伸展,然后鼻孔里長時間地出氣,一雙小眼睛顯得明亮多了。

“今天地里干啥了?"我說。

“翻地唄?!彼f,“天又旱得厲害,地瓷得扳不開啊!"真苦了你,這么大年紀了?!?/p>

“哪里!一輩子還不是這么過來的,多虧這茶呢!一天不喝幾鍋,頭疼,骨頭也散架了,這茶是農(nóng)家樂,一喝乏勁沒有了,百事都忘了呢。"

老人說著,哈哈地笑起來,精神十分活躍,問起城里的人吃的什么呀,穿的什么呀,這秋天里,都在干些甚事呀。我一一回答著老人,感到深深的內(nèi)疚,老人卻又哈哈笑了,說:“土命人也不像你說的可憐,苦是苦,苦中仍有甜呢,好比是咱這茶,可惜你不愿喝一口?!?/p>

這當兒,院門又在很空地敲響,老頭出去開門了,院子里立即有了一老一少的女人聲。進了堂屋來,果然是一個老太婆和一個穿紅格子新襖的女子。那女子一看見我,戛地止了聲,躲進燈影黑處去了。老太婆便說:“他大伯,你瞧瞧,明日要出嫁了,穿這件紅襖兒可合適?麗兒,你站過來!"

那女子在黑影說:“娘!”

老太婆似乎才看見了我,忙笑笑,說:“城里人看就看吧,明日要辦事了,千人萬人要看呢,城里人會笑話你?"

我明白這是位要做新娘的女子,忙連聲道喜,那女子扭扭捏捏站在燈下,卻轉(zhuǎn)過了頭,不讓我看她的臉。

“合身,合身!”老頭說。

老太婆牽了女子,笑笑地出門去了,在院門口很響地說:“他大伯,明日你一定來啊!"老頭回來,重新坐在灶火口,又咕咕地熬他的茶了。他開始從懷里掏出一卷錢點起來。錢票很爛,油膩膩的,像濕了水。

“明日我要上十元錢禮呢?!?/p>

“你們這兒還興這規(guī)矩?"我想這農(nóng)民,手里能有多少錢呢,偏遇著這紅白喜事,這么破費的。

“取個吉利嘛。”他說,“城里人要笑這是老封建了,可山里人把這事看得重,一生能有幾次樂事呢?"

老頭喝畢了茶,叮叮當當刮了一遍木犁上的泥,也睡下了,打著很響的呼嚕,慢慢,一切都靜下來了。我卻無論如何睡不著,當年做學生的情景,這幾年的風風雨雨,一時又涌上心際了。便覺得今天夜里,有好多事要想,卻又無從想起,有好多事情已經(jīng)意會,卻又不可道出。石頭屋子是這般的靜寥,像個寺院。

遠處,偶爾有一聲狗咬,還有一種什么聲音,從石窗下的巷底傳來,先是模模糊糊,再就清晰了,原來是在“招魂”:

“回來呵——!"一聲蒼老的叫聲。

“回——來了!”一個稚語。

“回來呵——!"

“回——來了!”

這“招魂"我是知道的。小時候在鄉(xiāng)下的老家,常有這種活動:小孩受驚了,或是跌了一跤,或是得了病一整天哭鬧、癡呆,做母親的便在夜深人靜之時,一手抱了孩子,一手提了燈籠,從巷子走過,母親叫一聲“回來呵!”孩子應(yīng)一聲“回來了!"再在地上撮一點土,放在孩子的額頭上。怎么現(xiàn)在還相信這個呢?

“回來呵——!”蒼老的叫聲。

“回——來了!"幼稚的應(yīng)聲。

“招魂”聲慢慢地從巷子里遠去了。我默默地數(shù)著他們的招呼聲,想象著那一團燈籠的移動,計算著他們的腳步,一下,二下,三下……夜,安寧了,石屋里靜得像個寺院,我均勻地呼吸著,便睡去了。

1982年

(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部分,作者交代了去陜南度假散心的緣由,由所見的秋日田間景象自然地引發(fā)心中的感慨。

B.文章刻畫人與物別具匠心,“泛著黑瓷一樣幽光的老人臉"與“黑瓷蛋兒”“黑湯兒"黑漆漆的石屋”相輔相映,有機融合。

C.“我"為勞心者無補于勞力者而感慨,又在老人詢問城里人的生活后,察覺到了自己的無所事事而內(nèi)疚。

D.“我”在思緒萬千無法入睡時聽到了招魂聲,數(shù)著招呼聲、算著腳步數(shù)慢慢睡著了,從某種意義上說,“招魂"也安撫了“我”的情緒。

7.下列對文本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多次提到城里人,既便于帶領(lǐng)讀者從城里人的視角看村里人的生活與交際,產(chǎn)生新鮮感,也便于作者以村里人為參照,展開對城里人的反思。

B.文章語言雅俗兼?zhèn)?,如“煙高不煙?地瓷得扳不開啊”是充滿地域特點的口語表達,“以濟天下"最勞心者”是帶有書面風格的表達。

C.文章以“夜籟"為題營造了生機勃勃的氛圍,以之串聯(lián)起村夜的各種聲響:敲門聲、腳步聲、喝茶聲、呼嚕聲、狗咬聲等,使結(jié)構(gòu)緊湊。

D.文章善用細節(jié)描寫,如“那女子扭扭捏捏站在燈下,卻轉(zhuǎn)過了頭,不讓我看她臉”通過描寫女子的動作,使讀者窺見了女子的心思。

8.文本第三段在語言表達上頗為精妙,請簡要賞析。

9.本文與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世界一樣,也存在著“人情、人性、自然"三美,請結(jié)合文章內(nèi)容簡要分析。

【答案】6.C7.C

8.①用詞精妙?;钣谩皬潯弊謱懗龉艠鋸澢E的姿態(tài)。②巧用修辭。運用比喻“繩索"寫出皮紋之粗糙,運用疊詞“疙疙瘩瘩”突出根的古老與強壯。③多用短句,表達靈活自由,語言簡潔凝練。

9.①人情美。這里人與人之間關(guān)系親密,互親互信。如:老人待客周到,對作為陌生人的“我"熱情、好客;母女二人邀請老人參加喜事,非常真誠;老人生活困難卻掏出“巨款”上禮,重視鄰里鄉(xiāng)情。②人性美。這里有原始而健康的人性之美。如:老人苦中作樂,對生活容易滿足,知足常樂。③自然美。這里景象古樸,溫馨寧靜。

【解析】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C.“察覺到了自己的無所事事而內(nèi)疚"理解錯誤,由語境看,是作者感到城里人生活優(yōu)于農(nóng)村人,農(nóng)村人辛苦,作者雖覺生活不如意卻還是比村里人好很多,于是在比照中感到內(nèi)疚。

故選C。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

C.“文章以‘夜籟’為題營造了生機勃勃的氛圍”分析錯誤,“夜籟"以動襯靜,營造的是靜謐的氛圍。

故選C。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本語言表達特色的能力。

語言表達特色一般可從煉字、修辭、句式、方言等角度分析。

“彎著一株古柏”中用詞精妙,“彎"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生動寫出古樹彎曲佝僂的姿態(tài),極具形象性。

“繩索似的皮紋”運用比喻,把柏樹的皮紋喻為“繩索”,寫出皮紋之粗糙;“疙疙瘩瘩的根”中運用疊詞“疙疙瘩瘩”,突出根的古老與強壯,啟人想象。

“我走近一家院落,院門是桐木板的,窄而短……繩索似的皮紋……敲一下門,響聲很空”等都是短句,短句表達靈活自由,讀來富有節(jié)奏感,且語言簡潔凝練。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本意蘊的能力。

題目指向明確,從“人情、人性、自然"三美角度分析文章意蘊。把握文章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結(jié)合具體內(nèi)容分析人情、人性之美,結(jié)合景物描寫分析自然美。

文中涉及人物只有四位,作為陌生人的“我”和老人及母女二人,面多陌生人請求留宿,“老頭是個厚道人,熱情地接待了我";母女真誠邀請,“他大伯,明日你一定來啊!”老人生活困難卻掏出十元“巨款"上禮。綜上可看出鄉(xiāng)人熱情好客,真誠重情的人情美。

這里有原始而健康的人性之美。老人喝苦茶而自得其樂,“土命人也不像你說的可憐,苦是苦,苦中仍有甜呢”,,對生活容易滿足,充滿了人性美。

這里景象古樸,石板小路,桐木板的院門,嶙峋的老柏,靜得像個寺院的石屋,溫馨而寧靜,極富自然美。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世美堂后記

歸有光

余妻之曾大父王翁致謙,宋丞相魏公之后。自大名徙宛丘,后又徙余姚。元至順間,有官平江者,因家昆山之南戴,故縣人謂之南戴王氏。翁為人倜儻奇?zhèn)?,吏部左侍郎葉公盛、大理寺卿章公格一時名德,皆相友善,為與連姻。成化初,筑室百楹于安亭江上,堂宇閎敞,極幽雅之致,題其扁曰“世美"。四明楊太史守阯為之記。

嘉靖中,曾孫某以逋官物粥①于人。余適讀書堂中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頓有《黍離》之悲②。余聞之,固已惻然,然亦自愛其居閑靚,可以避俗囂也。乃謀質(zhì)金以償粥者,不足,則歲質(zhì)貸。五六年,始盡讎其直③。安亭俗皆呰窳④而田惡。先是,縣人爭以不利阻余。余稱孫叔敖請寢之丘、韓獻子遷新田之語以為言,眾莫不笑之。余于家事,未嘗訾省。吾妻終亦不以有無告,但督僮奴墾荒菜,歲苦旱而獨收。每稻熟,先以為吾父母酒醴,乃敢嘗酒。獲二麥,以為舅姑羞醬,乃烹飪。祭祀、賓客、婚姻、贈遺無所失,姊妹之無依者悉來歸,四方學者館餼⑤莫不得所。有遘憫⑥不自得者,終默默未嘗有所言也。以余好書,故家有零落篇牘,輒令里媼訪求,遂置書無慮數(shù)千卷。

庚戌歲,余落第出都門,從陸道旬日至家,時芍藥花盛開。吾妻具酒相問勞,余謂:“得無有所恨耶?”曰:“方共采藥鹿門⑦,何恨也?"長沙張文隱公薨,余哭之慟,吾妻亦淚下,曰:“世無知君者矣!然張公負君耳!”辛亥五月晦日,吾妻卒,實張文隱公薨之明年也。

后三歲,倭奴犯境,一日抄掠數(shù)過,而宅不毀,堂中書亦無恙。然余遂居縣城,歲一再至而已。辛酉清明日,率子婦來省祭,留修圮壞,居久之不去。一日,家君燕坐堂中,慘然謂余曰:“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婦耳!"余退而傷之,述其事,以為《世美堂后記》。

【注】①粥:同“鬻”,賣。②《黍離》之悲:這里指祖?zhèn)骷耶a(chǎn)歸于他人的悲傷。③直:同“值”,價錢。④呰窳:懶惰、貧弱。⑤館餼:招待居住飲食等。⑥遘憫:遭受困難。⑦采藥鹿門:指隱居不仕。

10.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yīng)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

余適A讀書B堂中C吾妻D(zhuǎn)曰E君在F不可使人G頓有H《黍離》之悲。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曾大父,指曾祖父;其中“大父”指祖父,與指祖母的“大母"相對。

B.讎,指用財物補償,與《五代史伶官傳序》“及仇讎已滅”的“讎"詞義不同。

C.來歸,文中指投奔,與《項脊軒志》“吾妻來歸”中的“來歸"意思相同。

D.薨,君主時代稱諸侯或大官的死為薨,比之級別高的帝王和王后的死叫崩。

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介紹了妻子曾祖父的出身,交代了曾祖父的為人性情、人際交往等情況,并引出了世美堂的建造。

B.王翁的曾孫因為經(jīng)濟問題欲出賣世美堂,歸有光念及妻子的感受,再加上他很喜歡那里環(huán)境的幽靜美好,于是借錢從其手中買下。

C.安亭這個地方民風懶惰,土地貧瘠;妻子不受這些風氣影響,督促童奴們開墾荒地,當年大旱,只有歸有光一家獲得豐收。

D.歸有光參加考試落榜,妻子以二人可以共同隱居安慰丈夫;長沙張文隱去世,妻子與歸有光一同潸然淚下,認為丈夫再無知音。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吾妻具酒相問勞,余謂:“得無有所恨耶?”

(2)然余遂居縣城,歲一再至而已。

14.本文是歸有光悼念去世的妻子王氏的文章,請概括第二段中妻子的特點。

【答案】10.CEF

11.C12.B

13.(1)我的妻子準備了美酒來慰勞我,我說:“(你)該不會有遺憾吧?"

(2)然而(這之后)我就一直居住在縣城,一年才去一兩次而已。

14.①治家勤儉、有方。

②孝敬老人。

③同親戚朋友關(guān)系和睦(友善)。

④支持丈夫。

⑤有家族榮譽感。

⑥處事周到。

⑦不訴苦,有委屈不說。

【解析】

【10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我正在堂中讀書,我妻子說:“只要有你在,就不能讓人有家園毀壞的悲哀。”

“余適讀書堂中"是完整的主謂句,“堂中”是狀語后置句,中間不能斷開,可在后面的C處斷開。

“吾妻曰”,在“曰”這個標志詞后面E處斷開。

“君在"是假使復(fù)句中表假設(shè)的分句,單獨斷開,故在F處斷開。

故選CEF。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識和文言文一詞多義現(xiàn)象的能力。

A.正確。

B.正確。用財物補償/仇人。句意:才把那些錢還完。/到仇敵已經(jīng)被消滅。

C.錯誤。投奔/古代稱女子出嫁(從夫家方面說)。句意:姐妹中孤苦無依的大都來投奔我。/我的妻子嫁到我家來.

D.正確。

故選C。

【1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于是借錢從其手中買下”錯誤,由“乃謀質(zhì)金以償粥"可知,是王翁的曾孫因為經(jīng)濟問題將世美堂賣給了他人,歸有光再從他人手中買下。

故選B。

【1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具”,準備;“恨”,遺憾;“得無……耶”,該不會……吧。

(2)“歲”,一年;“再”,兩次。

【1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概括人物形象特點的能力。

根據(jù)題干要求在“第二段"篩選信息。

“吾妻曰君在不可使人頓有《黍離》之悲”,表現(xiàn)了妻子對娘家的愛護,有家族榮譽感。

“余于家事,未嘗訾省。吾妻終亦不以有無告,但督僮奴墾荒菜”,表現(xiàn)了妻子的持家有方。

“每稻熟……”,表現(xiàn)了妻子的孝順。

“祭祀……”,表現(xiàn)了妻子的善良,明事理,處事周到,同親戚朋友關(guān)系和睦。

“有遘憫……”,表現(xiàn)了妻子的忍氣吞聲。

“以余好書”,寫妻子對丈夫讀書的支持,表現(xiàn)了妻子的賢惠。

參考譯文:

世美堂后記

歸有光

我妻子的曾祖父王致謙,是宋朝丞相魏公的后代。他們家從大名府搬遷到宛丘,后來又遷徙到了余姚。在元朝至順年間,他們家出了一位在平江路做官的,又因為他們家在昆山的南戴,因此,縣里的人都稱他們家南戴王氏。王翁他老人家性情豪爽灑脫,奇異不凡,與吏部左侍郎葉公盛、大理寺卿章公格,都是當時德高望重的人,他們相互之間交情很好,并結(jié)成兒女親家。到成化初年,他們家在安亭江邊建了上百間房子,廳堂十分宏偉寬敞,極盡優(yōu)雅的情趣,又在匾上提了“世美”二字。四明山的楊守阯太史為他寫作了《世美堂記》。

嘉靖年間,王翁的曾孫因為拖欠官府的稅金,要把世美堂賣掉。我正在堂中讀書,我妻子說:“只要有你在,就不能讓人有家園毀壞的悲哀。"我聽后,本來覺得很傷感,然而我自己也很喜歡那里環(huán)境的幽靜、美好,可以避開塵世的喧囂。于是,我想借錢來還給那個買主(買下世美堂),錢不夠,就每年典押借貸。過了五六年,才把那些錢還完。安亭這個地方民風懶惰,土地貧瘠。開始時,縣里的人都爭著用這樣做的害處來阻止我,我就說了孫叔敖請寢之丘、韓獻子遷新田的典故給他們聽,眾人沒有不嘲笑的。我對于家中的財務(wù),自己從來沒有計算、核查過。我的妻子也從來不把情況告訴我,只是叫僮奴們?nèi)ラ_墾荒地,在大旱的年成,只有我家的地獲得豐收。每年當?shù)咀映墒斓臅r候,(我的妻子)先用它們釀酒給我的父母品嘗,自己才敢嘗。當豐收了大小麥的時候,(我的妻子)先用它們做成美味的醬制品給公婆,自己才敢用它做菜。祖宗的祭祀,賓客的接待,子女的婚嫁,親友間的禮尚往來,她沒有做得不周到的,姐妹中孤苦無依的大都來投奔我,四方往來的讀書人沒有不照吃和住的。有時候碰到不順心的憂愁事,她最后都默默接受沒有怨言。因為我喜愛讀書,那時舊時的書香人家有零散的書籍,她就讓鄰里的老婦人求借,于是購置的書籍不下幾千卷。

庚戌年的時候,我到京城參加會試落榜,出了京城,走陸路,走了十天的路才到家。那個時候正是芍藥花盛開的時候,我的妻子準備了美酒來慰勞我。我說:“難道沒有遺憾呢?”她說:“我正想和你一起去鹿門山采藥隱居,有什么好遺憾的呢?"長沙的張文隱公去世的時候,我悲傷地痛哭,我的妻子也潸然淚下,說道:“這個世上再也沒有了解你的人了!但是張公是有負于你的??!”辛亥年五月最后一天,我的妻子去世了,是在張文隱公去世后的第二年。

又過了三年,倭奴侵犯我國邊境,在一天之中多次經(jīng)過了掠奪,然而我的房子卻沒有毀壞,堂里的書也沒有損毀。然而此后我就一直居住在縣城,一年才去兩次而已。辛酉年的清明節(jié),我?guī)е鴥鹤觾合鼻皝砑罀撸粝聛戆褤p壞的地方加以修葺,長住在這里沒有離開。一天,我的岳父閑坐在廳堂里,悲痛地對我說:“房子還在,人卻已經(jīng)不在了,我想念我的女兒啊!"我退下后,十分哀傷,于是將這些記錄下來,寫了這篇《世美堂后記》。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雨中登岳陽樓望君山①

黃庭堅

其一

投荒萬死鬢毛斑,生出瞿塘滟滪關(guān)②。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陽樓上對君山。

其二

滿川風雨獨憑欄,綰結(jié)湘娥③十二鬟。

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里看青山。

【注】①黃庭堅于紹圣年間被謫官蜀地。后遇赦回鄉(xiāng),從湖北沿江而下,途經(jīng)岳陽,冒雨登岳陽樓。②滟滪關(guān):滟滪堆是矗立在瞿塘峽口江中的一塊大石頭。附近水流急,航行危險。③湘娥:即湘夫人,相傳舜之二妃溺死后為神,住在洞庭湖中的君山上。

15.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其一首句化用柳宗元的“萬死投荒十二年”和賀知章的“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自然流暢。

B.其二前兩句巧用比喻,以滿川風雨隱喻政治環(huán)境,也以發(fā)髻喻指君山。

C.這兩首詩中,其一寫登岳陽樓的背景,其二寫風雨中眺望君山之所見。

D.詩人歷經(jīng)坎坷,九死一生,登高望遠抒懷,這兩首詩感情是悲壯的。

16.劉禹錫寫過一首《望洞庭》:“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睋?jù)此,有人認為黃詩第二首結(jié)尾用“銀盤"好,但也有人堅持認為用“銀山”好。你同意哪種看法?

【答案】15.D16.示例一:我同意后者,用“銀山"好。①“銀山”與“青山”,屬于同一類事物,略有差別而又互相映襯,使畫面更和諧統(tǒng)一。(或:銀山中有青山更能烘托出君山的獨特。或:用“銀山”寫浪花翻滾,與詩歌抒發(fā)的情感一致。)②“銀山"比喻浪濤,表現(xiàn)出湖水的洶涌,不但照應(yīng)前文的“風雨”,而且突出風雨之大。

示例二:我同意前者,用“銀盤好"。①“銀山”與“青山"用詞重復(fù),而“盤”與“山"則可突出山水不同的形狀,使畫面更豐富多變。②此時湖上雖有風雨,但可能是微風細雨,所以遠望之下湖水就像銀盤。③用“銀盤”會使讀者聯(lián)想到劉禹錫的作品,具有化用典故的效果。

【解析】

【1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賞析詩歌內(nèi)容的能力。

D.“這兩首詩的感情是悲壯的"錯誤,“未到江南先一笑”“銀山堆里看青山”,詩人心情放松,筆下景象優(yōu)美,這兩首詩的感情是積極明快的。

故選D。

【1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本題為開放性試題,分別哪個意象更好,需要結(jié)合全詩內(nèi)容,從形象特點、修辭及包含的情感等角度比較“銀山”“銀盤"與“青山”的契合度,言之成理即可。

用“銀山"好?!般y山”與“青山"都有“山”,屬于同一類事物,同中有異,互相映襯,使畫面更和諧統(tǒng)一;前面有“滿川風雨”,此處“銀山”與之呼應(yīng),比喻高高掀起的浪濤,突出風雨之大。

用“銀盤"好?!般y山”與“青山"用詞重復(fù),不能凸顯立體感。而“盤”顯其平,“山"則高聳,二者連用可突出山水不同的形狀,使畫面更豐富多變;“銀盤”與前文呼應(yīng),此時雖有“滿川風雨”,但可能是微風細雨,所以遠望之下湖水就像銀盤;用“銀盤”會使讀者聯(lián)想到劉禹錫寫洞庭湖的“白銀盤里一青螺”,意蘊深厚,具有化用典故的效果。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客至》中,詩人用“_____,_____”兩句描寫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細節(jié),與白居易的“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有異曲同工之妙。

(2)《陳情表》中李密慨嘆自己孤獨寂寞,只有影子相伴的句子是“_____,_____”。

(3)小剛畫了一幅白鷗圖,想在上面題兩句詩,老師認為不妨直接用杜甫、黃庭堅的成句,比如“_____,_____"就很好。

【答案】①.肯與鄰翁相對飲②.隔籬呼取盡余杯③.煢煢孑立④.形影相吊⑤.舍南舍北皆春水⑥.但見群鷗日日來(萬里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解析】

【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錯字詞:籬、煢、孑、吊、笛、盟、飄。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2小題,1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陶淵明的歸隱情趣中蘊含著一份孤高?!叭龔骄突?,松菊猶存”,這是陶淵明為自己選擇的歸隱后的生活環(huán)境?!叭龔?化用了蔣詡的典故。西漢末年,兗州刺史蔣詡隱居后,在院中開辟三徑,只與求仲、羊仲來往。陶淵明以蔣詡自比,借松菊明志,歸隱田園的志向中蘊含著“請息交以絕游”的孤高。

“孤"字在《歸去來兮辭》一文中①______:“撫孤松而盤桓”“或棹孤舟"懷良辰以孤往”?!肮?除了有孤獨、孤寂之意外,更意在表明②______?!皳峁滤啥P桓”,一個“撫"字流露出陶淵明對剛正高潔的“松”的無比憐愛之情。“孤松"其實就是陶淵明的化身,寄托了他傲然挺立、抗爭世俗的孤憤。古代文人常把“舟”作為自己情感的載體,以“舟"之狀態(tài)寫自己之心境。陶淵明借“舟遙遙以輕飏”來寫自己從官場返家的輕松與愜意;();()……“或棹孤舟"中的“孤舟”同樣附著了③______,“孤"既寫出了舟之孤單、人之孤獨,更寫出了靈魂之孤高?!皯蚜汲揭怨峦笔翘諟Y明寫自己探求自然美景、追尋游覽之樂的場景,“孤往"與“奚惆悵而獨悲”中的“獨悲”,“引壺觴以自酌”中的“自酌"一樣,都是作為隱者的陶淵明在以一種孤高的姿態(tài)獨自品味生命的意蘊。

18.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

19.請模仿畫波浪線的句子,在括號內(nèi)仿寫兩個句子,要求選用陶淵明以外的作者和作品。

【答案】18.①直接出現(xiàn)過三次/出現(xiàn)了多次;②自己品行“精神/靈魂”的孤高;③作者的感情(色彩)。

19.示例:李白用‘輕舟已過萬重山’來寫自己在被流放途中收到赦免消息的暢快與欣喜。杜甫以‘危檣獨夜舟’來寫自己失去依靠后生活的困境和落魄。

【解析】

【1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

①與前句銜接,這里應(yīng)出現(xiàn)動詞“出現(xiàn)"有”之類;根據(jù)冒號可知,此句是后面的總領(lǐng)句,后面列舉了三句帶“孤"字的詩句,說明“孤”在《歸去來兮辭》中出現(xiàn)了多次,可填:直接出現(xiàn)過三次/出現(xiàn)了多次;

②此處要填“孤"深層含義,根據(jù)后面舉例中的“剛正高潔”“傲然挺立、抗爭世俗"可知,“孤”字代表的是詩人的精神高潔或者靈魂孤高傲然,可填:自己品行“精神/靈魂"的孤高;

③此處是寫“舟”可以用來寫“心境”,并句陶淵明等人的詩句為例說明,此處總結(jié),表明“舟”帶有詩人的感彩,可填:作者的感情(色彩)。

【1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仿寫句子的能力。

仿寫句子要做到結(jié)構(gòu)相似、字數(shù)相近,語言表達要流暢。

例句描寫對象為陶淵明,其中有含有“舟"字的詩句,“從官場返家的輕松與愜意”符合作品內(nèi)容及情感。整個句子以“……借‘……(含有“舟"的句子)’來寫自己……的……(情感)”。

本題要注意引用含有“舟"的句子,作者和作品匹配,處境和情感分析正確。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蘭花螳螂屬于節(jié)肢動物門螳螂目,遠看和蘭花別無二致,尤其是它的腿,宛若蘭花的花瓣,這里我們簡稱為花狀腿瓣。蘭花螳螂的體色在整個生命周期中呈現(xiàn)出多樣性,主要有白、紫、粉、黃4色。成年雌性蘭花螳螂的體重可以達到成年雄性的5~10倍,未成年個體無翅,成年個體羽化后長出翅膀。

別看蘭花螳螂長得“如花似玉”,卻以蝴蝶、蜜蜂、蛾子等各類節(jié)肢動物為食。甚至,這位美麗的“花仙子"生命周期極為短暫——一年一代,并且沒有世代重疊。所謂世代重疊,簡單說就是母親能在活著的時候見到孩子。

英國博物學家阿爾弗雷德提出了蘭花螳螂采取進攻性擬態(tài)的假說,即一個物種通過模擬另一個物種以達到欺騙獵物的目的,可惜的是這一說法從未得到過實驗驗證。直到200多年后的今天,澳大利亞生態(tài)學家詹姆斯·奧哈倫的團隊將體色和形態(tài)作為兩種不同的性狀,分別測試其誘捕獵物的效果,發(fā)現(xiàn)改變體色才會對捕食效率有影響,而花狀腿瓣的形態(tài),對捕食沒有明顯影響。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國科學家觀察到了蘭花螳螂從高處快速跳躍滑下的過程,他們發(fā)現(xiàn),從10米高的位置拋下后,(1)蘭花螳螂滑翔的水平平均距離有6.09米左右,最遠能達到14.7米;而失去腿瓣的蘭花螳螂僅能滑至4.08米,(2)這說明腿瓣能增強滑翔能力的作用。此外,蘭花螳螂可以在空中調(diào)整身體姿態(tài),實現(xiàn)超過180度的大轉(zhuǎn)彎。

20.文中加點詞語使用錯誤的一項是()

A.別無二致B.“如花似玉”C.甚至D.并且

21.文中畫橫線的兩個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

22.將畫波浪線的句子改為一個長句,要求包括肯定判斷與否定判斷句,不超過80個字。

【答案】20.C21.(1)蘭花螳螂滑翔的水平平均距離有6.09米。(2)這說明腿瓣能增強滑翔能力。

22.澳大利亞生態(tài)學家詹姆斯·奧哈倫的團隊通過將體色和形態(tài)作為兩種不同的性狀對螳螂誘捕獵物的效果分別進行的測試,發(fā)現(xiàn)對捕食效率有影響的是體色,而不是形態(tài)。

【解析】

【20題詳解】

本題考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