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總復習歷史(人民版)課件選考1考點1古代歷史上的重大改革_第1頁
高考總復習歷史(人民版)課件選考1考點1古代歷史上的重大改革_第2頁
高考總復習歷史(人民版)課件選考1考點1古代歷史上的重大改革_第3頁
高考總復習歷史(人民版)課件選考1考點1古代歷史上的重大改革_第4頁
高考總復習歷史(人民版)課件選考1考點1古代歷史上的重大改革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選考部分模塊四選考一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考點1古代歷史上的重大改革02真題模擬—鞏固提升欄目導航01考點識記·核心突破01考點識記·核心突破一、商鞅變法1.歷史背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大變革(1)經濟: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商業(yè)日益活躍。(2)政治:新興地主階級要求廢除奴隸主貴族政治制度,建立封建專制統(tǒng)治;各諸侯國都希望通過變法實現富國強兵,出現了變法改革的潮流。(3)文化:“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出現“百家爭鳴”。2.條件和機遇(1)有利條件①國君擁有比較集中的權力。②注重實用、講求功利的法家學說受到秦國國君的認同。③秦國民風質樸,尚武精神充斥。(2)歷史機遇①長期遏制秦國發(fā)展的晉國分裂,力量大大削弱。②中原地區(qū)眾多士人紛紛游說各國,追求建功立業(yè),為秦招攬賢能、進行變法改革創(chuàng)造了可能性。3.措施(1)經濟:廢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統(tǒng)一度量衡。(2)政治:廢除“世卿世祿制”;建立嚴密的戶籍制度,制定連坐法;推進縣制等。(3)軍事: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4)思想文化:“燔詩書而明法令”;制訂秦律。(5)社會風俗:強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4.評價(1)積極作用①政治上:打擊并瓦解了舊的血緣宗法制度,健全了封建國家機器的職能,中央集權制度開始建立。②經濟上:從根本上改變了舊有的生產關系,確立了土地私有制,促進了秦國封建農業(yè)的發(fā)展。③軍事上:獎勵軍功,提高了秦國軍隊的戰(zhàn)斗力,為秦國統(tǒng)一六國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2)歷史局限:變法中施行的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后世產生了消極影響,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統(tǒng)治階級對廣大人民的剝削和壓迫;同時,變法也未與舊的制度、文化、習俗徹底劃清界限。[深化拓展]商鞅變法的特點1.戰(zhàn)國時期最徹底、對舊貴族打擊最有效、變法措施最全面、為期最長久的改革,加快了秦國的社會轉型。2.核心內容是鼓勵“農戰(zhàn)”和實行“法治”。3.實質是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建立新興地主階級統(tǒng)治。4.不畏權貴、嚴刑峻法。5.影響最為深遠,不僅為秦統(tǒng)一全國奠定了基礎,而且對中國歷史發(fā)展也有重大影響。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社會矛盾:北魏階級矛盾、民族矛盾激化,社會動蕩不安。(2)有利條件:北魏崛起并統(tǒng)一黃河流域,社會環(huán)境較安定,民族融合加強。(3)個人作用:馮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漢文化的影響。2.主要內容和意義措施內容意義均田制將國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農民要承擔一定的徭役雜稅抑制了土地兼并,保證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和勞役需要,促進了北魏經濟的恢復和發(fā)展整頓吏治實行俸祿制,依據考核政績決定官吏任期,制定懲治貪污的辦法緩和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減輕了官吏對百姓的掠奪,鞏固了政權三長制設鄰、里、黨三長,直屬州郡健全了縣以下地方基層政權,保證了國家對人民的有效控制措施內容意義遷都洛陽公元495年遷都洛陽政治上,加強了對中原地區(qū)的統(tǒng)治,更便于經略南方;經濟上,滿足了日益增長的人口對糧食的需求;軍事上,遠離了北方強敵柔然的騷擾,穩(wěn)固了政權革除舊俗實行漢制與移風易俗,易服裝,講漢話,改漢姓,與漢族通婚,改籍貫促進了北魏的封建化,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為隋唐大一統(tǒng)和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3.性質和作用(1)性質:是少數民族統(tǒng)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并且影響深遠的一次封建化改革。(2)作用①促進了北方經濟的復蘇與繁榮。②加快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進程。③促進了民族交流與融合,為國家結束分裂、走向統(tǒng)一和促進封建社會繁榮奠定了基礎。[深化拓展]孝文帝改革前的社會矛盾及對應解決措施1.國家與豪強地主間的矛盾―→制定官吏俸祿制、整頓吏治,在地方設立三長制等,限制了豪強地主的政治、經濟特權,緩和了社會矛盾,加強了中央對人民的有效控制。2.國家、地主與農民階級的矛盾―→整頓吏治、推行均田制、租調制,改善了人民生活,促進了北方經濟的發(fā)展。3.鮮卑族與漢族的民族矛盾―→行漢制、易漢服、講漢語、改漢姓、通婚姻、改籍貫等,促進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大一統(tǒng)局面的出現。三、王安石變法1.歷史背景(1)北宋中期社會危機嚴重①土地兼并嚴重,農民負擔沉重,階級矛盾尖銳。②冗官、冗兵、冗費日益增加,財政日益入不敷出,形成積貧積弱的局面。③遼和西夏威脅北宋的安全,民族矛盾尖銳。(2)1045年,慶歷新政失敗。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進行變法。2.王安石變法的內容和作用項目措施作用富國之法青苗法限制了高利貸對農民的剝削,增加了政府收入農田水利法保證灌溉;防洪抗災免役法有利于經濟發(fā)展,增加了政府收入市易法打破大商人對市場的壟斷,增加了政府收入方田均稅法清丈出大量隱瞞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農民得到實惠均輸法節(jié)省購物錢鈔和運費,增加政府收入,減輕人民的負擔項目措施作用強兵之法保甲法維護秩序,兵農合一保馬法節(jié)省開支,提高了馬匹質量和數量將兵法提高了軍隊戰(zhàn)斗力軍器監(jiān)武器質量提高取士之法改革科舉有利于選拔和培養(yǎng)人才;有利于推動改革;有利于擴大統(tǒng)治基礎整頓太學3.認識評價(1)性質:是在不觸動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對生產關系進行的局部調整,是社會改良性質的改革。(2)失敗原因:新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強烈反對;失去最高統(tǒng)治者的支持;新法在推行中存在缺陷,執(zhí)行過程中用人不當,引起人民不滿。(3)歷史作用①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增強了國家的軍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②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客觀上有利于社會的進步。(4)局限性①變法以維護地主階級統(tǒng)治為出發(fā)點,農民的處境沒有根本改變,負擔依然沉重。②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tǒng)治危機。[深化拓展]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1.變法觸動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們的阻撓和破壞。宋神宗死后,司馬光做宰相,廢除了新法。這是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2.宋神宗在變法后期的動搖。變法的開始階段,宋神宗支持王安石,使改革順利進行;后來宋神宗態(tài)度動搖,王安石被迫辭職,變法法令陸續(xù)廢止。

3.變法指導思想的缺陷和新法推行的不當。在變法的指導思想上,王安石偏重于謀求開辟財源,獲取盡可能多的國家財政稅收,一些措施甚至違背了客觀經濟規(guī)律,而且新法的實行也顯得過于急進。

1.(2017·全國卷Ⅲ·44)(15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北周武帝時期制定的《大律》“凡二十五篇”,制罪“二十五等”,定罪1537條,“條流苛密,比于齊(北齊)法,煩而不要”。宣帝“更峻其法”,導致“上下愁怨”、“內外離心”。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開皇初年兩次“更定新律”,史謂《開皇律》。02真題·模擬—鞏固提升隋朝統(tǒng)治者鑒于《北齊律》“法令明審,科條簡要”,將其作為制定《開皇律》的主要參考,并“采魏、晉刑典,下至齊、梁,沿革輕重,取其折衷”,成文“十二卷”。新律制罪二十等,廢除“前代鞭刑及梟首”等“苛慘之法”,“以輕代重,化死為生”;定罪500條,刪繁就簡,比舊律減少死刑81條、流放刑154條、勞役刑等一千余條。唐朝官修史書評價《開皇律》“刑網簡要,疏而不失”。——據《隋書》(1)根據材料,概括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特點。(7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隋代《開皇律》制定的意義。(8分)解析:第(1)問,據材料信息“廢除‘前代鞭刑及梟首’等‘苛慘之法’,‘以輕代重,化死為生’”可概括特點之一是改變前代嚴刑峻法,減輕刑罰;據信息“采魏、晉刑典,下至齊、梁,沿革輕重,取其折衷”可概括特點之一是對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擇善而從;據信息“刪繁就簡……‘刑網簡要,疏而不失’”可概括特點之一是法律條文簡要而不繁瑣。第(2)問,結合隋代法律制度改革的內容和特點,從對當時和后世的影響方面分析。答案:(1)特點:改變了北周的嚴刑峻法,減輕刑罰;對之前的法律兼收并蓄、擇善而從;法律條文簡要而不繁瑣。(2)意義:總結和發(fā)展了前代立法的經驗;提高了法律的文明程度;為隋朝發(fā)展與強盛提供保障;為后世法制建設提供有益的借鑒。2.(2016·全國乙卷·45)(15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南北朝時,士族族譜是選任官員的重要依據。唐朝初年,舊士族雖已沒落,但清河崔氏、范陽盧氏等數家所謂“山東士族”,仍憑借其祖先的影響,享有崇高的社會地位。這些家族編寫族譜,標榜為華夏“高門”,自詡“家風”優(yōu)良,相互間通婚。唐初那些以軍功起家的大臣,也把能與他們通婚視作榮耀。唐太宗決心從譜牒入手,改變這種狀況。他下令修撰全國總譜《氏族志》,不限地域,不分民族淵源,收集當時全國各地具有影響的293個家族,排出等級,但不作為任用官員的依據。編寫者受習慣影響,將當時只任六品官的清河人崔民干列為第一等。這讓唐太宗頗不高興,下令:“不須論數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級?!庇谑腔首灞涣袨榈谝唬馄荽沃?,清河崔氏只排到第三等。當時文武大臣中,不少人的祖先在北朝后期才從草原南遷,也因此躋身“高門”之列。——摘編自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太宗時譜牒改革的內容。(9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唐太宗時譜牒改革的作用。(6分)解析:第(1)問,由“他下令修撰全國總譜……排出等級,但不作為任用官員的依據”“不須論數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級”概括出改革的內容。第(2)問,由“唐太宗的改革降低了原來世家大族的等級、家族門第不再作為選官標準、將皇族列為第一等級”來總結得出改革的作用。答案:(1)朝廷主持修撰全國總譜;擴大入選范圍;否定譜牒在選任官員中的作用;建立新的門第標準。(2)加強皇室地位;肯定現有政治秩序,有利于維持政權穩(wěn)定;抑制舊士族影響;有利于維護統(tǒng)一;鞏固民族交融的成果。3.(2016·全國丙卷·45)(15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廟號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公元398年,拓跋珪遷都平城,仿中原傳統(tǒng)制度設立太廟,早先草原部落聯盟時代的首領以“太祖”“高祖”等廟號受到祭祀,他們的子孫被封為王公,享有政治軍事特權,成為北魏政權的統(tǒng)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廟號,宣稱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則,推最先實現在中原進行統(tǒng)治的拓跋珪為太祖,不再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設廟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為了不違“天子七廟”這一儒家禮制,孝文帝甚至前無古人地在太廟中為自己虛設一廟,廟號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孫”及異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據呂思勉《魏晉南北朝史》

(1)根據材料,概括孝文帝廟號改革的內容。(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孝文帝推行廟號改革的意義。(7分)解析:本題以北魏孝文帝廟號改革為切入點,旨在考查學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第(1)問,根據材料逐點概括即可。第(2)問,改革的意義則要從鮮卑族的封建化進程出發(fā),從這一改革對孝文帝改革的推動作用、對民族融合的促進作用等方面進行分析。答案:(1)內容:改變拓跋珪時的做法,不再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設廟祭拜;尊崇“天子七廟”儒家禮制,為自己虛設一廟,“非太祖子孫”及異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2)意義:改用漢族的廟號制度,加強了皇帝為中心的君主專制制度;有利于少數民族政權封建化發(fā)展,有利于鞏固北魏的統(tǒng)治;有利于胡漢民族文化融合,促進了中華文明的發(fā)展。4.(2015全國卷Ⅱ·45)(15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銀180兩,正七品知縣45兩,正九品官員33兩。這些銀兩除養(yǎng)家糊口外,還要支付隨從、幕僚的酬金及辦公費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級官員在征收田賦等稅收時,以各種名義額外加征。這些稅外之稅,小部分作為各級衙門的辦公經費,大部分被各級官員據為己有。“大州上縣,每正賦一兩”,額外加征“銀一錢五分、二錢不等”;部分州縣“數倍于正額”,以致引發(fā)民變。雍正帝認為,與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數;與其營私而中飽,不若責其辦公。他決定改革,明確規(guī)定加征的稅額,統(tǒng)一管理,用于發(fā)放以“養(yǎng)廉”為名的津貼。養(yǎng)廉銀的數目,視職位的高低及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偠矫磕昙s二萬兩,州縣官每年也有兩千兩左右。用作辦公經費與官員薪水補貼。官員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摘編自黃惠賢等《中國俸祿制度史》(1)根據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養(yǎng)廉銀制度的原因。(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養(yǎng)廉銀制度的作用。(7分)解析:第(1)問本題回答的關鍵就是從材料中找關鍵詞。根據材料,能總結出雍正帝的措施主要是針對腐敗現象,雍正帝提出“養(yǎng)廉”。因此問題就轉化為腐敗帶來的危害,圍繞腐敗的原因和帶來的危害回答本題。從材料中很容易就找到薪俸低、社會不穩(wěn)定的關鍵詞,進行簡單概括即可。第(2)問針對雍正帝提出“養(yǎng)廉”政策的原因回答即可?!梆B(yǎng)廉”政策產生的作用就是緩解了官員的經濟壓力,因此也就緩解了腐敗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穩(wěn)定了社會秩序。但是沒有能夠從根本上解決腐敗問題。答案:(1)官員薪俸偏低;地方辦公經費不足;各種稅外之稅繁多,官員貪腐現象普遍;百姓稅負沉重,社會矛盾尖銳;政府力圖整頓整治。(2)提高了官員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抵制貪腐;暫時減輕民眾負擔,緩解社會矛盾;未能從根本上解決貪腐問題。5.(2018·濟寧模擬)(15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自明代中葉以后,衛(wèi)所兵制逐漸崩潰。在東南沿海,雖然衛(wèi)所尚存,但衛(wèi)所軍士素質極差,往往不能抵御倭寇的騷擾。戚繼光清醒地認識到,倘若再不從改革兵制上尋找出路,編練新軍,抗倭斗爭就難以取得勝利。嘉靖三十七年(1558)戚繼光被允許招練民兵。戚繼光招募的對象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活動在義烏縣南、仙霞嶺山區(qū)的“礦夫”,二是以陳大成為首的義烏縣地主武裝。新軍設置了一整套訓練內容,訓練注重根除以往明軍只練武藝、不“正心術”的弊端,使軍隊懂得“衛(wèi)國保民”的義務和責任。訓練中堅持把紀律訓練與戰(zhàn)術技術緊密結合起來,通過訓練達到嚴格紀律、嚴格節(jié)制、統(tǒng)一號令的目的。訓練內容既有各種兵器的技術訓練,又有各種戰(zhàn)術訓練內容;既有士卒的訓練,又有將軍的訓練;既有體能訓練,又有膽氣等心理訓練。這支招募形成的戚家軍成為東南沿??官恋墓歉闪α俊!幾岳铢i青《論戚繼光的軍事改革》(1)據材料概括指出戚繼光軍事改革的特點。(7分)(2)據材料指出戚繼光軍事改革的背景,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積極作用。(8分)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嘉靖三十七年(1558)戚繼光被允許招練民兵。戚繼光招募的對象分為兩大部分,一是活動在義烏縣南、仙霞嶺山區(qū)的‘礦夫’,二是以陳大成為首的義烏縣地主武裝”得出推行募兵制,以農民和地主武裝為主要募兵對象;根據材料“訓練注重根除以往明軍只練武藝、不‘正心術’的弊端,使軍隊懂得‘衛(wèi)國保民’的義務和責任”得出軍事訓練、思想教育和紀律訓練相結合;根據材料“訓練內容既有各種兵器的技術訓練,又有各種戰(zhàn)術訓練內容;既有士卒的訓練,又有將軍的訓練;既有體能訓練,又有膽氣等心理訓練”得出訓練系統(tǒng),注重實戰(zhàn)。第(2)問第一小問背景,根據材料“在東南沿海,雖然衛(wèi)所尚存,但衛(wèi)所軍士素質極差,往往不能抵御倭寇的騷擾”得出結論;第二小問作用,主要從對軍隊戰(zhàn)斗力的提高,抗擊倭寇方面回答。答案:(1)特點:推行募兵制,以農民和地主武裝為主要募兵對象;軍事訓練、思想教育和紀律訓練相結合;訓練系統(tǒng),注重實戰(zhàn)。(2)背景:衛(wèi)所兵制逐漸崩潰;倭寇騷擾中國東南沿海。作用:提高了軍隊思想覺悟、凝聚力和戰(zhàn)斗素質;有利于抗擊倭寇,維護國家利益。6.(2018·梅州質檢)(15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據《通典》載:“秦自孝公納商鞅策,富國強兵為務,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