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中學高二上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題(無答案)_第1頁
實驗中學高二上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題(無答案)_第2頁
實驗中學高二上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題(無答案)_第3頁
實驗中學高二上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題(無答案)_第4頁
實驗中學高二上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題(無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實驗中學高二上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題(無答案)2024—2025學年高二上學期開學考試語文試卷

分值:150分時間:150分鐘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7分)

材料一:

《紅樓夢》是一部偉大的小說,在敘事上采用了曲折復義的表達方式,明確說小說故事是假語存(賈雨村)、真事隱(甄士隱),在真假、有無、虛實之間,《紅樓夢》中有大量的藝術(shù)空白點,也就是“不寫之寫"。

“不寫之寫”應(yīng)該主要從美學修辭學上來理解,而不是從索隱或隨意聯(lián)想的角度來理解。遺憾的是,“不寫之寫"大多數(shù)情況被屬于歷史學范疇的考證或非文學立場的索隱派所籠罩。一部藝術(shù)作品,所能寫到的東西相對于無始無終、波瀾壯闊的生活來講總是有限的。也就是說,“不寫之寫”在“寫"和“不寫”之間有一個辯證關(guān)系。對于作家來說,“寫"什么是值得反復思量和推敲的,“寫”是主要的,是呈現(xiàn)給廣大讀者和觀眾的,是他們能夠直接感知和認知的,是直接訴諸讀者直覺經(jīng)驗的。至于“不寫”,則屬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寫”喚起人們對“不寫"的感知、認知,這對作家來說不是一個輕而易舉的技能,對閱讀來說不是輕易能獲得的效果。

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寫之寫”究竟該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寫之寫”,應(yīng)該是服務(wù)于其藝術(shù)目的或者一定的藝術(shù)目的的。作家通過作品寫出來的東西,雖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識到它的整體,這才是“不寫之寫”。換言之,是有限與無限的統(tǒng)一,是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統(tǒng)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筆觸不到的都叫“不寫之寫”,不是在閱讀過程中隨意生發(fā)、隨意聯(lián)想到的內(nèi)容都是“不寫之寫”。

從《紅樓夢》的文本舉例,如第三十五回寶玉與薛寶釵丫鬟鶯兒的對話。鶯兒笑道:“你還不知道,我們姑娘有幾樣世人都沒有的好處呢,模樣兒還在其次。"寶玉見鶯兒嬌憨婉轉(zhuǎn),語笑如癡,早不勝其情了,那更提起寶釵來!便問他道:“好處在那里?好姐姐,細細告訴我聽?!柄L兒笑道:“我告訴你,你可不許又告訴他去。"寶玉笑道:“這個自然的?!闭f著,只聽外頭說道:“怎么這樣靜悄悄的!"二人回頭看時,不是別人,正是寶釵來了。既然這個秘密是鶯兒不能告訴寶釵的,此時在鶯兒和寶玉對話時當事人寶釵闖了進來,鶯兒當然不能當著寶釵的面跟寶玉說了,況且是秘密呢。薛寶釵究竟有什么別人都沒有的好處,讀者也就無法知道了。這個“不寫之寫”,是永無直接答案的。不是寶玉以后沒有機會再向鶯兒求證求解,而是作者“不寫"了。

“不寫”使文本具有了開放性,使我們可以憑借自己的經(jīng)驗來豐富和確認,在閱讀理解中讓薛寶釵的性格豐富起來。而《紅樓夢》的敘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寫"了很多,“寫”又限定了我們的理解和聯(lián)想。薛寶釵有世上的人少有的好處,作家為了讓你關(guān)注、揣摩他的藝術(shù)描寫,從設(shè)置懸念和激發(fā)閱讀動力與興趣來說,也是不會輕易直接告訴你的。急于求解問題的答案有,也沒有,鶯兒接下來要說的成為文本的“空白點”,這就是“不寫之寫”的妙處。

這樣的“不寫之寫”,構(gòu)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確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為這些不寫之寫,是讀者可以根據(jù)上下文,根據(jù)對人物一貫的性格、行為邏輯、情感取向推測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說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從而使藝術(shù)具有含蓄雋永、味之無窮的韻致和品格。

(摘編自孫偉科《中的“不寫之寫"》)

材料二:

空白是中國畫構(gòu)圖中處理黑白關(guān)系的主要手段。在《紅樓夢》的畫家筆法中,空白是被經(jīng)常運用的一種。曹雪芹曾通過薛寶釵之口表達了他對繪畫創(chuàng)作的見解。但作為一個精通繪畫的作家,曹雪芹“自覺引進繪畫技法”來進行《紅樓夢》的創(chuàng)作,從而使其“不僅繪景、狀物在妙合畫理,而且寫人、敘事也往往默運畫學神髓,融入丹青技法"。他在作品中就特別注意這種空白手法的運用,不時在《紅樓夢》中留有空白。

《紅樓夢》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語言、情節(jié)的省略及“不寫之寫”等以外,還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創(chuàng)造出朦朧、模糊的藝術(shù)意境,從而增強了小說的空靈之美。例如:寶玉酒醉后要攆李奶媽,但被襲人勸住了,并沒有攆,而李奶媽卻說寶玉攆了茜雪。這看起來相矛盾,但實際是另起了頭緒,是將茜雪“出去”的一段情節(jié)通過“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讀者可任意馳騁自己的想象去推想其中的緣由。張愛玲就認為茜雪是“負氣走的”,對此,倒是脂硯齋頗能理解作者的原意,他說:“照應(yīng)前文,又用一‘攆’字,屈殺寶玉。然在李媼心中口中畢肖。"可見,作者筆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畫了李奶媽形象,可謂“一石二鳥”。

這正是空白的妙處。因為像這樣的情節(jié)若實寫了,不但容易使筆墨輕重不均,沖淡主調(diào)色彩,而且使情節(jié)受到了限制,顯得死板不活。而這里運用以虛寫實、計白當黑的空白藝術(shù)手法,則使有限的畫面中生出無限煙波,創(chuàng)造了煙云模糊的意境,增強了小說的空靈之美。若通部中萬萬件細微之事俱備,《石頭記》真亦太覺死板矣。

(摘編自曹金鐘《“矛盾"與〈紅樓夢〉中意境的創(chuàng)造手法》)

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紅樓夢》中,曹雪芹運用“不寫之寫”這一藝術(shù)手法創(chuàng)設(shè)了大量的藝術(shù)空白點,借以體現(xiàn)作品真假相依、有無相生、虛實相合的故事特點。

B.紅學研究的考證派和索隱派在對“不寫之寫"進行探究時,盡管忽視了“不寫之寫”的美學意蘊,卻大大提高了《紅樓夢》的歷史價值。

C.“寫"和“不寫”影響著作品質(zhì)量:“寫"得越少,文本的開放性就越強,讀者的聯(lián)想空間就越大;情節(jié)交代得越實,作品就越死板僵化。

D.小說創(chuàng)作中制造空白并非一般意義上的隨意而為,而是對已有內(nèi)容的適度限制和對未寫內(nèi)容的有意設(shè)置,具有更加含蓄雋永的審美意趣。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就“寫”與“不寫之寫"而言,“寫”是主要的,“不寫之寫"則是建立在“寫”的基礎(chǔ)之上的,二者有機統(tǒng)一,相得益彰。

B.“不寫之寫"構(gòu)成文本理解的不確定性,對這種不確定性的合理解讀,不是作者所能影響的,主要取決于讀者的理解能力。

C.《紅樓夢》通過設(shè)置前后不一致或不合常理的情節(jié)來制造矛盾,以此形成空白,促使讀者探求真相,推想緣由,深入體味。

D.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如果不能對作品的留白、空白、不寫之寫作出合理的聯(lián)想、填補,便有可能誤解、曲解作品的應(yīng)有之義。

3.結(jié)合材料內(nèi)容,下列選項中不能體現(xiàn)“不寫之寫”手法的一項是()(3分)

A.第十三回,秦可卿的死訊傳出來之后,身為公爹的賈珍“哭的淚人一般”,并表示“盡我所有”來料理喪事;而對作為丈夫的賈蓉有何表現(xiàn)卻未作交代。

B.第三十五回,傅家兩個嬤嬤受差遣看望挨打的寶玉時私下談?wù)撍斑B一點剛性也沒有”,后文只寫寶玉與鶯兒閑話打絡(luò)子一事,卻不再對二人作其他描寫。

C.第四十回,劉姥姥在宴會上逗笑,作者逐一展現(xiàn)了湘云、黛玉、寶玉、賈母、王夫人、薛姨媽、探春、惜春等人的情態(tài),但卻沒有寫寶釵和迎春二人的反應(yīng)。

D.第七十五回,中秋賞月,賈政要求限一“秋”字即景作詩??戳速Z蘭的詩,賈政“喜不自勝”,并“講與賈母聽”;寶玉作完,賈政看了卻只是“點頭不語"。

4.作者在小說中設(shè)置空白有哪些好處?請結(jié)合材料簡要概括。(4分)

5.《紅樓夢》第九十八回《苦絳珠魂歸離恨天病神瑛淚灑相思地》寫了黛死釵嫁的相關(guān)情節(jié),林黛玉咽氣之際聲聲叫著:“寶玉,寶玉,你好……”說到“好"字,便渾身冷汗,不作聲了,“你好……”留下了空白,能引發(fā)讀者對黛玉的心理、性格,以及寶黛愛情的豐富解讀,堪稱“不寫之寫"的典范。請結(jié)合材料,進行合理想象,在“空白”處補寫一條內(nèi)容,并對其簡要說明。(4分)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8分)

甥舅倆

李春雷

一千多年前的那天,曾鞏三歲,王安石剛滿周歲,

彼時,他們還是嬰幼兒。幾十年后,他們出類拔萃,都成為時代的人杰。一千多年后,大浪淘沙,他們更是成了歷史的巨人。

來到撫州,必須拜謁王安石和曾鞏。

大師巨匠總是比肩攜手。比如宋六大家,四川三人是父子,江西三人則是師生。而兩位學生輩的王安石與曾鞏,不僅是同鄉(xiāng),是朋友,還是甥舅。

他們不僅是親戚,更是好朋友。

兩家是世交,曾父與王父是同學。王安石得遇歐陽修并受到賞識,緣于曾鞏的介紹。而王安石對曾鞏的文章,更是倍加推崇,其祖母、父親、母親、岳父去世后,皆由曾鞏撰寫墓志銘。

雖是好朋友,追求與風格,卻完全不同。

政治上,王安石胸懷天下,銳意變法,敢吃螃蟹,敢闖禁區(qū),大刀闊斧,舍我其誰;曾鞏則屬于保守派,身處基層,兢兢業(yè)業(yè),踏踏實實,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一個標準的勤吏。

文學上,也如此。

王安石為了實現(xiàn)政治理想,強調(diào)文學的現(xiàn)實功能:“所謂文者,務(wù)為有補于世而已矣。"其散文雄健簡練、奇崛峭拔、筆如刀鋒、宇字點穴。最著名的《讀孟嘗君傳》,不足百字,卻否定了歷朝觀點,實屬千秋名篇。

曾鞏的文風集司馬遷,韓愈之長,古雅本正,溫厚典雅,章法嚴謹,無論敘事、議論都沖和平淡、委曲周詳,開閩、承轉(zhuǎn)、起伏、回環(huán)皆有法度。其代表作有《墨池記》《贈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等。

對于對方,兩人都有著透徹的認識。

王安石比曾鞏小兩歲,走上仕途卻早十幾年,政治經(jīng)驗更豐富,觀人識才最老辣。他雖然稱賞曾文,卻又看到了其弱點,遂在早年的贈詩中明言:“借令不幸賤且死,后日猶為班與揚?!边@兩句,簡直就是對曾鞏人生的預言和定位;不適合官場,卻可以成為一個名垂青史的文學家。

而曾鞏,在宋神宗召見時,詢問王安石的缺點,曾鞏直言“吝”,即執(zhí)拗、小氣之意。這個評價,可謂一針見血,后來,人們戲稱王安石為“拗相公”,正是“吝"的另解。

他們根本上相同又相通,都是君子。

兩人雖是親戚加朋友,但王安石身為宰執(zhí),從未提攜曾鞏,曾鞏身為下屬,并未攀附王安石。他們堅持各自的政見,互不妥協(xié)。政見不睦,徒說無益,那就不見面、不爭吵。許多年里,他們甚至中斷了聯(lián)系,但是從未互相攻擊,只是保持沉默。

沉默中,沿著自己的路徑,走向各自的高峰。

王安石,委實是一個千年不遇的天才。一介文人,卻又通透政治,并主導了中國歷史上繼商鞅之后的又一次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雖然失敗,卻為中國政治文明留下了巨大財富。而曾鞏在仕途清淡的同時,于文學上追求更高,揣摩玩味,在文本上做到了極致。

他倆和老師歐陽修以及文友三蘇一起,高擎古文運動的大旗,提倡散文,反對駢文,力抵萎靡文風,堅持文以明道,使中國散文正本清源、蔚為大觀,從而改變了文學史。

就這樣,煙云散盡、落日輝煌時,他們又走到了一起。

元豐六年春,曾鞏扶母親靈柩乘船南歸,王安石特意迎到江邊吊唁。此時,曾鞏已病重,到達江寧后便臥床不起。那段日子里,王安石常常探望,執(zhí)手傾談。兩位老親戚老朋友,相好如初,就像少年時那樣。

不久之后,二人相繼謝世。不要以為去世,一切就結(jié)束了。

他們又同樣被歷史誤會。

從南宋至元明清,王安石變法基本被否定,他甚至被視為奸臣。按照傳統(tǒng)評價,變法有“急政”或“苛政"之嫌,引起激烈“黨爭”,導致北宋亡國。有人在評判兩宋時,將王安石與秦檜并列:“國家一統(tǒng)之業(yè),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復合者,秦檜之罪也。"

轉(zhuǎn)機出現(xiàn)在近代。國人面對西方列強的船堅炮利,急欲變法而富國強兵,遂開始重新認識王安石。從此,對他的肯定評價才成為主流

史學家稱,王安石變法,是人類思想反抗的文明成果。正是這些成果,才使人類有了擺脫野蠻統(tǒng)治的可能和方向。由此,王安石被稱為“千古一相”。

而曾鞏,他的文章最初并沒有被格外重視,直到明初,文壇才開始將其列入“唐宋八大家”,但排名最后。進入清代,最富影響的桐城派作家群,更注重“義法”,遂將曾文奉為楷模。康熙年間出版的《唐宋八大家文鈔》,共選錄文章316篇,唯一入選超過百篇的作家就是曾鞏,計128篇,數(shù)量遠超其他七人。

經(jīng)過幾百年時光的淘洗,這甥舅倆,都成為歷史甄定的巨人。

在他們?nèi)ナ谰虐俣嗄旰?,我來到撫州,瞻仰先賢。

那一天,武夷余脈群峰青翠,天上白云悠悠,陽光雪亮,清風香甜,令人想到徐徐流動的歷史。

眼前的世界,熱烈而生動,似一片澎湃的海洋,如一臺無終的大劇,更像一株蒼翠的大樹,春夏秋冬,青青黃黃。每個人,都是一片樹葉或一枚小果,暫時棲居在這株屹立于洪荒的大樹上,蓬勃著,搖曳著,夢想著,成熟著……

日月無語,天地有心。唯有時間,是宇宙間沉默的、永恒的帝王。

(選自《光明日報》,有刪改)

6.下列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幾十年后"一千多年后”兩個時間節(jié)點寫出了王安石與曾鞏不同時期的共同特點,增添了歷史厚重感。

B.王安石與曾鞏的文章風格完全不同,但王安石總請曾鞏為自己去世的親人寫墓志銘,可見王安石的文章不如曾鞏。

C.王安石和曾鞏雖然政見不睦,二人在許多年里互不妥協(xié),堅持己見,但從未互相攻擊,而是保持沉默。

D.文章講述了王安石和曾鞏不同的人生經(jīng)歷,表達了對他們的贊美和崇敬之情,“歷史甄定的巨人"是對二人的高度評價。

7.下列對文本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采用對比手法敘述王安石和曾鞏在政治和文學上不同的追求與風格,意在突出二人在不同領(lǐng)域的高下。

B.文章第四段點明曾、王二人的關(guān)系,不僅照應(yīng)標題,也為后文兩相對照來寫兩人的經(jīng)歷、品性、追求等內(nèi)容做鋪墊。

C.本文取材時間跨度大,范圍廣,突顯了“形散”的特點;同時,聚焦于對二人的贊美與崇敬,體現(xiàn)了“神聚"的特點。

D.本文思路清晰,“追求與風格,卻完全不同”“文學上,也如此"都是君子”“同樣被歷史誤會"等顯示出作者的行文思路。

8.文章以“唯有時間,是宇宙間沉默的、永恒的帝王”一句作結(jié),產(chǎn)生了怎樣的文學效果?請結(jié)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

9.作家梁衡提出散文美的“三層次"理論,第一層是敘述之美,即寫景、狀物、述事、傳播信息等準確、干凈;第二層是意境之美,即要寫出感覺、感情、美感;第三層是哲理之美,即要寫出新的思想。請結(jié)合本文對此加以簡要分析。(6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材料一: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蛟?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節(jié)選自蘇洵《六國論》)

材料二:

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滅亡。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韓、魏塞秦之沖,而蔽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節(jié)選自蘇轍《六國論》)

材料三:

春秋之末,至于戰(zhàn)國,諸侯卿相皆爭養(yǎng)士。國之有奸,猶鳥獸之有鷙猛,昆蟲之有毒螫也。區(qū)處條理,使各安其處,則有之矣;鋤而盡去之,則無是道也。吾考之世變,知六國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蓋出于此,不可不察也。

夫智、勇、辯、力,此四者,皆天民之秀杰也,類不能惡衣食以養(yǎng)人,皆役人以自養(yǎng)者也。故先王分天下之富貴,與此四者共之。此四者不失職,則民靖矣。六國之君,虐用其民,不減始皇、二世,然當是時,百姓無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皆以客養(yǎng)之,不失職也。始皇初欲逐客,用李斯之言而止。既并天下則以客為無用故隳名城殺豪杰。秦之亂,成于二世,然使始皇知畏此四人者,使不失職,秦之亡,不至若是速也。

(節(jié)選自蘇軾《六國論》)

10.材料三中畫框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勾選相應(yīng)位置。(3分)

既A并B天C下D則E以F客G為H無I用J故K隳L名M城N殺O豪P杰。

11.下列對材料中加粗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世家”,《史記》記載諸侯王的傳記?!傲鶉兰摇保戳鶉T侯王的傳記。

B.“山東”,始于戰(zhàn)國時期的地理區(qū)域名,當時秦人稱崤山以東的地區(qū)。

C.“速”,文中指迅速,與蘇洵的《六國論》中“始速禍焉”的“速"意思相同。

D.“是”指這樣,與《答司馬諫議書》中“是而不見可悔故也"的“是”意思不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材料一開宗明義,起筆即提出了“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論點,先用雙重否定,既而又自為設(shè)問,從而使這一論斷更加嚴謹周密。

B.材料二結(jié)尾對六國的貪利忘義、不顧大局、終取滅亡提出尖銳批評,并表示了痛惜之情,對強大的秦國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表示了憤怒指責。

C.蘇軾認為六國之君對老百姓的暴虐程度不比秦始皇、秦二世輕,然而當時百姓無一人造反,是因為百姓中的俊杰多數(shù)成為賓客,各有職分。

D.蘇軾寫《六國論》,意在提醒統(tǒng)治者要依據(jù)當時的社會實際來制定選拔制度,使百姓中那些優(yōu)秀杰出的人參與到對社會的治理中。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2)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14.三則材料都關(guān)涉六國滅亡的史事,但觀點不同,請簡要說明。(3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題。

臨江仙·惠州改前韻

蘇軾

九十日春都過了,貪忙何處追游。三分春色一分愁。雨翻榆莢陣,風轉(zhuǎn)柳花球。

我與使君①皆白首,休夸年少風流。佳人斜倚合江樓②。水光都眼凈,山色總眉愁。

[注]①使君:時任惠州知州的詹范。②合江樓:作者被貶至惠州時暫居之所,在惠州東門,因東西二江匯合于此而得名。

15.下列對本詩的理解和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詞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葉道卿《賀圣朝》詞:“三分春色,二分愁悶,一分風雨”,言春暮人愁。

B.“雨翻榆莢陣,風轉(zhuǎn)柳花球”兩句中,“翻"轉(zhuǎn)”用得巧妙,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暮春時節(jié),榆莢飄落翻飛、柳絮隨風滾動的畫面。

C.下片“水光都眼凈,山色總眉愁"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山水人的動作和情感,使本詞更富有感染力。

D.本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整首詞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語言風格含蓄雋永、婉轉(zhuǎn)纏綿,是豪放派詞人蘇軾少有的婉約詞作。

16.有詩評說,全詞籠罩著“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作者的愁從何而來?請結(jié)合全詞作簡要賞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論語·顏淵》中,顏淵向孔子問仁,孔子以反問告訴他行仁德靠己不靠人的兩句話是:“__,__"

(2)李白在《將進酒》中用“__,__”兩句,舉例證明自己所提出的“惟有飲者留其名"這一觀點。

(3)《〈老子〉四章》中通過列舉分析車轂、器皿、門窗等典型的日常生活用品,闡明了“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三、語言文字運用(23分)

(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3小題,12分)

齊潘王25年,孟嘗君被派至秦國,秦昭王欲聘他為相,然而有人進讒說孟嘗君是齊人,任其為相,會“先齊而后秦”,昭王“謀欲殺之”。孟嘗君向昭王的幸姬求救,幸姬說:“愿得君狐白裘。"狐白裘“真千金、天下無雙”。孟嘗君只有一件,已獻給了昭王,再無可送。孟嘗君乃遍問門下之士,一時“莫能對"。后來一個位居最下座的士說,他可以做到。他“乃夜為狗,以入秦宮臧中”,把狐白裘偷了回來。幸姬得到狐白裘后“為言昭王”,孟嘗君得以釋放。然而昭王很快又后悔了,“使人馳傳逐之”。孟嘗君帶著門客們匆忙逃跑,“夜半至函谷關(guān)”,然而函谷關(guān)須待“雞鳴而出客”,惶急之時,又一個位居下座的士說,他會學雞叫。那就叫吧!一叫引動群雞皆鳴。秦兵追到時,孟嘗君已經(jīng)出關(guān)離開秦國了。“雞鳴狗盜"的成語便源于此?!妒酚?,孟嘗君列傳》說:“始孟嘗君列此二人于賓客,賓客盡羞之,及孟嘗君有秦難,卒此二人拔之。自是之后,客皆服。”

針對這個故事,王安石寫了一篇《讀〈孟嘗君〉傳》,諷刺道:“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這當然是王安石的個人看法,不足為訓。

18.下列是從這段有關(guān)“士”的語料中概括提煉的觀點,其中最恰當?shù)囊豁検?)(3分)

A.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與卿大夫紛紛養(yǎng)士,出現(xiàn)了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