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2018學年秋季學期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全冊教案_第1頁
教科版2017-2018學年秋季學期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全冊教案_第2頁
教科版2017-2018學年秋季學期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全冊教案_第3頁
教科版2017-2018學年秋季學期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全冊教案_第4頁
教科版2017-2018學年秋季學期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全冊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7-2018學年秋季學期教科版

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2017-2018學年秋季學期教科版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第一單元:植物

第1課時:我們知道的植物(總第課時)

課型:新授課、實驗課。

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目標

識別植物,能簡單描述植物的特征。

(二)科學探究目標

1.通過植物和塑料花的對比觀察,學習用證據(jù)支持自己的看法。

2.嘗試種植一棵植物,觀察、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從而進一步尋找證據(jù)支持自己

的看法。

(三)科學態(tài)度目標

1.意識到植物具有生命體的特征,產(chǎn)生認識植物的濃厚興趣。

2.意識到有些科學實驗需要堅持一段時間才能得出結論,意識到堅持觀察記錄的必

要性。

(四)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環(huán)境,能給我們帶來美的感受。

教學重點:

識別植物,能簡單描述植物的特征。

教學難點:

通過植物和塑料花的對比觀察,以及種植大蒜的活動,學習用證據(jù)支持自己的看法。

教學方法:

問題探究式、討論法

教學準備:

(一)學生準備:

1.每人帶一盆植物用于美化教室,并在課上觀察

2.四人小組帶一個大蒜或是蘿卜

(二)教師準備:

2017-2018學年秋季學期教科版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1.教師自己需了解常見校園植物的名稱

2.結合校園植物和教室里的植物制作PPT課件

3.提前布置帶大蒜或蘿卜的作業(yè)

4.試種大蒜,并記錄拍照

(三)實驗器材準備:

1.給每四人小組準備好一盆塑料花(愛牛教具)

2.給每小組準備一個貼好標簽的盤子(愛牛教具)

3.給每小組準備一些植物(小麥、綠豆、蘿卜等)的種子,做為本節(jié)課的獎勵

教學過程:

一、說說我們知道的植物

1.說名稱

(1)讓學生“說說你知道的植物”。學生可能會說出一些花和樹

的名稱。

引導學生說出“蔬菜、水果、小草等也是植物”

(2)根據(jù)學生回答,及時及時記錄,形成班級記錄表,張貼在班

級中。

2.圈一圈,數(shù)一數(shù)

(1)圈出書上大圖中的植物

(2)給學生白板筆,讓孩子上來圈。

引導孩子發(fā)現(xiàn)水生植物,水里也有植物。

3.介紹你帶來的植物

在與班主任溝通后,推薦帶幾種能交通化空氣并容易養(yǎng)

護的植物(如綠蘿等),在開學第一周,提前讓小朋友帶植物來

裝飾教室,并用于后期科學課上的觀察。

(1)教師示范介紹一種植物--綠蘿。

(2)請小朋友向組內同學介紹你帶來的植物。

(3)請小朋友上臺來介紹帶來的植物。

因為教師提前推薦了植物種類,小朋友們帶來的植物種類不會特

別豐富,教師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讓小朋友介紹,如果除了綠蘿,種

2

2017-2018學年秋季學期教科版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類不多就跳過(2),直接(3)。

二、它們是植物嗎?

1.教學手勢學習(同意、不同意、不知道)

2.出示圖片(大樹、小草、小花、水果、大蒜、塑料

花),讓學生用手勢判斷,是不是植物。

3.塑料花是植物嗎?4人小組觀察比較塑料花和自己帶

來的植物。

4.匯報,說說塑料花是或不是植物的理由?

教師引導學生說理由,但不要急于下定論,引導孩子用觀

察用實驗證明塑料花不是活的,而植物是活的,培養(yǎng)孩子的求

證意識.

三、用實驗證明猜想

1.介紹科學家珍妮古道爾的事跡。

引導孩子像珍妮一樣,堅持觀察。并不是每一個實驗都能

馬上看到結果,接下來的這個實驗,只有有耐心,有愛心的小

朋友才能做到,小朋友們可以嗎?

2.介紹水培大蒜的方法,每組一盤,貼標簽,放教室內觀

察。

3.引導孩子每天都要觀察。

4.讓學生在學生活動手冊的“第1周”中畫好“大蒜二

一邊做作業(yè)給表現(xiàn)好的小組發(fā)種子,引導孩子回家土培。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第一單元:植物

3

2017-2018學年秋季學期教科版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第2課時:觀察一棵植物(總第課時)

課型:新授課、實驗課。

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

植物具有根、莖、葉等結構。

(二)科學探究

1.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利用多種感官觀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

2.在教師的引導下,嘗試用科學詞匯描述觀察到的信息。

3.能畫一棵植物的簡圖。

(三)科學態(tài)度

1.對常見植物的外在特征表現(xiàn)出探究性趣。

2.能認真觀察、認真記錄。

(四)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

體會植物是有生命的,要愛護植物。

教學重點:

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利用多種感官觀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

教學難點:

在教師引導下,嘗試用科學詞匯描述觀察到的信息。

教學方法:

問題探究式、討論法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植物、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植物、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你喜歡什么植物?你對它了解過嗎?從書上的照片中,你

看到了什么?

2.你有沒有到一棵植物前認真觀察過?想去觀察嗎?

4

2017-2018學年秋季學期教科版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二、小組討論心目中有關樹的信息,并記錄在紙上。

1.學生討論(四人一組)自己心目中的植物。

三、怎樣觀察一棵植物。

1.如果你在來到一棵植物身旁,你想觀察什么?學生討論。

2.怎樣才能觀察到更多的內容?

學生討論。老師講述觀察要有序、有計劃,并把觀察得來的信息

記錄在紙上,以供以后研究用。

四、帶學生到植物前,開始活動。

1.有組織的帶領學生到事先選好的植物下。

2.學生根據(jù)自己想好的觀察順序、觀察方法觀察大樹。

3.要學生把觀察到的內容寫或畫在活動手冊上。

五、讓學生通過討論后,知道看與觀察的不同。

1.學生回教室,匯報交流。

2.當我們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的時候,當我們帶

著這樣的目的再去“看”的時候,我們的科學觀察活動就開始。

六、課后任務

在你家附近選擇一棵大樹,自己確定觀察內容,進行觀察。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5

2017-2018學年秋季學期教科版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第一單元:植物

第3課時:觀察葉(總第課時)

課型:新授課、實驗課。

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

1.了解植物的葉是多種多樣的,每一種葉在形狀、大小、顏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

特征。

2.知道植物的葉是有生命的,會長大、會變化也會死亡。

(二)科學探究:

1.在教師指導下,能利用感官觀察葉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并用簡單的語言進行描述。

2.通過觀察、比較各種各樣的葉,認識到植物的葉具有相同和不同之處。

(三)科學態(tài)度:

1.能在好奇心驅使下,對植物的葉表現(xiàn)出探究興趣。

2.愿意傾聽、分享他人有關植物的信息,樂于表達。

(四)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目標

認識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是大自然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學重點:

在教師指導下,能利用感官觀察葉的外部形態(tài)特征,并用簡單的語言進行描述。

教學難點:

通過觀察、比較各種各樣的葉,認識到植物的葉具有相同和不同之處。

教學方法:

問題探究式、討論法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校園中各種形狀的葉,一根長有葉芽、嫩葉、老葉的植物枝條。

教師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入

6

2017-2018學年秋季學期教科版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1.秋天是落葉的季節(jié),調皮的葉子寶寶紛紛從大樹媽媽的

身邊跑開,到處去旅行交朋友。誰來說說你看到的樹葉寶寶是

怎么樣子的?植物的葉有什么特點?

2.我們今天就來觀察植物的葉。(板書揭題)

二、統(tǒng)計樹葉,粗分樹葉

1.每個小朋友都收集了很多的樹葉寶寶,想不想和葉子寶

寶交朋友啊?老師先請大家?guī)臀覀兊娜~子寶寶交交朋友,你覺

得他們之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可以讓他們成為朋友?

2.學生觀察匯報:

(1)你們小組共有幾片樹葉寶寶?

(2)共有幾種樹葉?為什么這樣分?(預設答案:顏色、

大小、殘破、形狀)一邊聽匯報一邊把學生劃分標準給記到黑

板上。

(3)你覺得()和()是同種的,因為()

3.交流討論:

分別拿出不同的葉來交流,一一分辨出劃分標準

三、觀察葉的生命特征

1.一條枝條上的樹葉寶寶的觀察

(1)出示一條枝條:我們剛才幫助樹葉寶寶找到了兄弟姐

妹,現(xiàn)在我們看看是不是正確,一條枝條的葉子大家看看有什

么不同?這是為什么?(這條樹枝上生長著不同階段的葉子)

(2)分發(fā)樹枝:下面請各組同學仔細觀察一下樹枝上的葉

寶寶,你能在這條樹枝上找出幾種不同生長階段的樹葉寶寶?

(3)推測:一片葉的生長過程是怎樣的?(用板書引導:

葉芽f小葉->嫩葉f成熟的葉f老葉f將枯的葉一落葉)

(4)總結:許多植物的葉在春天長出了葉芽,然后長成小小

的嫩葉,又慢慢地長大,變老,到了秋天就枯黃死去了,完成

了葉的一生。

2.思考:那么,長在樹上的新鮮葉與落葉的最大的不同表

7

2017-2018學年秋季學期教科版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現(xiàn)在哪里?(長在樹上的新鮮的葉是活的,是有生命的,而落

葉是死的,是無生命的。)

師指出:看來,“葉也是有生命的。”(板書)

3.思想教育:既然葉也是有生命的,那么,我們應該怎么

對待樹葉寶寶呢?今天,為了給同學們研究植物的葉,老師沒

有辦法,只好摘了一些葉子,老師的心理是十分難過的。大家

平時盡量不要去采摘好嗎?

五、課外延伸

1.自然界中有些樹木竟然四季常綠,這是怎么回事?這些植物的

葉有沒有生長和衰老的過程?

2.做葉畫

對于這部分,課堂上很可能沒有時間完成,可以安排學生在

課后進行。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展示幾幅葉畫圖片,最好是實物作

品。作品內容要簡單、形象、生動,既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又不

會因為太難而嚇退學生。當然,教師要在下一節(jié)課或者課后其他

時間對學生的作品做交流、反饋,這樣才能將這個拓展活動落

到實處。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8

2017-2018學年秋季學期教科版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第一單元:植物

第4課時:這是誰的葉(總第課時)

課型:新授課、實驗課。

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

1.葉是多種多樣的,同一種植物的葉具有共同的特征。

2.能說出周圍常見植物的名稱及其葉具有的特征。

(二)科學探究

1.在教師的指導下,能觀察和描述一片葉的特征。

2.能用簡單的圖畫描述葉的外部特征。

3.根據(jù)葉的特征到校園中尋找它們是哪一種植物的葉。

(三)科學態(tài)度

1.對常見植物的特征表現(xiàn)出探究的興趣。

2.產(chǎn)生到植物生長的環(huán)境中觀察植物的興趣。

3.提高到室外開展活動的能力,并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四)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

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過口述、圖示等方式完成任務并表達。

教學重點:

根據(jù)葉的特征到校園中尋找它們是哪一種植物的葉

教學難點:

能說出周圍常見植物的名稱及其葉具有的特征

教學方法:

問題探究式、討論法

教學準備:

課件、各種植物的葉

教學過程:

一、它們是哪些植物的葉

9

2017-2018學年秋季學期教科版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1.“猜葉”的游戲。

教師把課前收集的葉分類,選出有特點的展示在實物投影司

下,請同學們猜。還可以由學生出題,說出某一片葉的特征,邀同

其他同學來猜。|

2.畫葉

為了讓學生了解葉的更多信息,可以安排一個畫葉的活動」

選兩片不同的葉進行觀察,并把它們的樣子畫在學生活動手冊!

上。教師在處理的時候可以先提供一片葉讓學生觀察,要求畫彳4

清晰。達到要求的學生,教師可以用“獎勵”葉的形式,讓學生j

繼續(xù)觀察并畫第二片葉。

(畫圖是一年級學生學習科學時一種重要的記錄手段,要求一對

要明確。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畫出葉的輪廓、葉脈的走向、葉:

片的顏色。這些專業(yè)的術語不需要學生掌握,但是要引導學生維)

致觀察,發(fā)現(xiàn)的特征越詳細,比較和尋找就越容易。):

二、到校園里去找一找

i.在尋找前,組織學生適當交流并引導全班達成共識。即反

到哪里去找?怎樣才算是找到了?活動時要注意什么問題?!

2.到教室附近的樹木旁尋找,只有手中的葉和教科書上的j

葉顏色、形狀、邊緣等特征匹配的時候才算是找到了。!

(“尋找是哪種植物的葉”是本節(jié)課的主要探究活動,建議i

用15分鐘及以上的時間。在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提醒目

生,“我們是根據(jù)葉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引導學生對手中:

的葉反復觀察、比對。同一片葉,往往能夠找到不止一棵或者]

處的樹木。這邊找到了,可以追問其他地方還有嗎?給學生在后;

面的交流環(huán)節(jié)提供更豐富的信息。);

三、研討:根據(jù)葉的什么特征找到了植物

在開展了充分的探索活動后,學生有話要說,有話可說,此局

交流、研討顯得尤為重要。教科書提示可以圍繞“我們是根:

10

2017-2018學年秋季學期教科版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據(jù)葉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在哪里找到的?”兩個問題

進行,教師還可以補充“除了這個地方,找的過程中還在哪里也

發(fā)現(xiàn)了這種植物?”請學生面向全體同學說,其他學生補充。讓

學生面向大家說出自己的發(fā)現(xiàn)、看法和想法,而不是僅僅告訴老

師并得到一個答案,這需要讓學生從一年級起。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11

2017-2018學年秋季學期教科版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第一單元:植物

第5課時:植物是"活"的嗎(總第課時)

課型:新授課、實驗課。

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

1.能說出植物需要水分、陽光以維持生存和生長。

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區(qū)別于非生物的特征。

(二)科學探究

1.在教師指導下,能利用多種感官觀察、比較植物的特征及其變化。

2.通過搜集證據(jù)證明植物是“活”的。

(三)科學態(tài)度

1.愿意傾聽、分享他人有關植物的信息,樂于表達、講述自己的觀點。

2.培養(yǎng)學生認識和研究植物的興趣。

(四)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

珍愛生命,愛護身邊的植物。

教學重點:

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區(qū)別于非生物的特征。

教學難點:

在教師指導下,能利用多種感官觀察、比較植物的特征及其變化。

教學方法:

問題探究式、討論法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學生自己種養(yǎng)的植物、學生活動手冊,以及有關植物是“活”的的照片、

圖畫等相關資料。

教師準備:塑料花、植物、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聚焦

2017-2018學年秋季學期教科版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1.用課件出示兔和蝴蝶的視頻,據(jù)此提問:“兔和蝴蝶是'活'的

嗎?”請學生說說理由。學生會從兔和蝴蝶會動、會吃等動物具有的活

動能力方面進行解釋。此時教師可以呈現(xiàn)一盆植物,提問:“這盆植物

不會動,它是活的嗎?”

2.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要及時將學生的回答記錄在教科書第15頁

所示的“班級記錄表”中。學生提出的理由可能會有:有葉、有根、

有莖,會開花、會結果、會長大、會生病、會枯萎、會死亡,長在土里,

需要陽光、水,要施肥等。

二、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證據(jù)

1.活動一:學生把自己在第1課種養(yǎng)的植物帶到課堂上,結合自己

1個月左右的觀察記錄找一找它是“活”的的證據(jù)。先讓學生再次觀察

植物,回顧1個月中植物發(fā)生了哪些變化,自己是怎么照顧它的,然后讓

學生組內交流哪些現(xiàn)象說明植物是“活”的。接下來讓各小組展示自

己的植物并交流。最后,教師小結,把“綠色”“有莖”等不能作為證據(jù)

的理由劃掉。

2.為了幫助學生認識,教師可以準備帶葉的枯枝或非綠葉植物,問

學生:“這棵植物是'活'的嗎?它有葉嗎?它是綠色的嗎?”通過這樣

有針對性的活動,把“綠色”“長在泥土里”“有葉”等劃去,幫助學生

認識到“會長大”“要喝水”等說明植物是“活”的。

3.活動二:出示春、夏、秋、冬四季櫻花的變化的圖片,指導學生

按順序依次觀察圖中的櫻花,說說同一棵櫻花在不同的季節(jié)分別是什

么樣的,然后讓學生把四張圖片聯(lián)系在一起,認識這棵櫻花一年中經(jīng)歷

了怎樣的變化過程。讓學生說一說,下一年中這棵櫻花又會發(fā)生怎樣的

變化,這又說明了什么,幫助學生認識到植物會生長變化,這說明它是

“活”的。

三、研討

I

I

1.教師出示塑料花,提問:“這是第1節(jié)課時我們觀察過的熏料花,

I

它是‘活'的嗎?說說理由。”引導學生從相反的角度說說塑*耳花不

是“活”的的理由。這時可以適當展開班級辯論。

13

2017-2018學年秋季學期教科版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2.我們?yōu)樽约悍N的植物做了什么?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14

2017-2018學年秋季學期教科版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第一單元:植物

第6課時:校園里的植物(總第課時)

課型:新授課、實驗課。

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

1.在實地觀察中,發(fā)現(xiàn)不同地點生長著不同的植物,它們各自的特征和名稱。

2.再一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長在自然環(huán)境中。

(二)科學探究

1.通過實地觀察,認識周圍常見植物的名稱及其特征。

2.在教師指導下,能用圖畫來描述和記錄植物的形態(tài)。

(三)科學態(tài)度

1.學會在科學探究活動中主動與他人合作,積極參與交流和討論,尊重他人。

2.產(chǎn)生認識植物的興趣,養(yǎng)成珍愛生命、愛護植物的意識。

(四)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

人類與植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教學重點:

在實地觀察中,發(fā)現(xiàn)不同地點生長著不同的植物,它們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稱。

教學難點:

用圖畫來描述和記錄植物的形態(tài)。

教學方法:

問題探究式、討論法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學生活動手冊、筆。

教師準備:一些植物的圖片、資料或者實物和課件。

教學過程:

一、聚焦:到校園里去觀察和認識植物

1.教師出示一幅校園中的植物的照片,問學生,“你們見過這種植

15

2017-2018學年秋季學期教科版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物嗎?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嗎?在哪里見過它?”

2.教師再出示一張學生種植的植物,請學生觀察和描述。這時教師

初步形成班級記錄表。

二、觀察校園里的植物

1.引導學生討論應做的準備和注意事項:注意安全,不能邊走邊畫,

安全保管鉛筆。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分組,并提出要求:①活動時,小組一

起行動;②不到有危險的地方去;③聽到老師的集合聲要及時回來;④

注意不拔起、采摘或傷害植物。

2.組織學生圍在一起進行觀察,再次明確觀察和記錄方法;然后以

小組為單位自由開展觀察、記錄活動。教師要隨時注意學生的安全,并

巡回指導,答疑解惑。

三、研討

1.交流我們觀察的植物觀察、記錄活動結束后,教師要組織學生有

序回到教室。邀請學生上臺展示,描述自己畫下來的植物的特征,說一

說這棵植物的名稱以及在哪里找到的植物,還有哪些新的發(fā)現(xiàn)。

2.學生在展示過程中可能會在語言表達上有所不足,教師需要不

斷追問、引導:”這棵植物長在哪里?這棵植物長了些什么?葉有什么特

征?這棵植物開花了,以后會怎樣變化呢?”教師要及時記錄學生的回答,

并補充在班級記錄表中。最后教師設疑:在觀察和記錄的過程中你們還

遇到了什么新的問題?激發(fā)學生繼續(xù)觀察和探索的興趣。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第一單元:植物

16

2017-2018學年秋季學期教科版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第7課時:科學閱讀(總第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

能說出周圍常見植物的名稱及其特征,認識到植物的作用。

(二)科學探究

在教師指導下,能從對植物的觀察中提出感興趣的問題。

(三)科學態(tài)度

產(chǎn)生認識植物的興趣,養(yǎng)成珍愛生命、愛護植物的意識。

(四)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

1.人類與植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2.植物可以美化人類的生活環(huán)境。

教學重點:

在教師在指導下,認識到植物的作用。

教學難點:

在教師指導下,能從對植物的觀察中提出感興趣的問題。

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一些植物的圖片、資料或者實物和課件。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這是什么植物?”

L教師展示常見植物的局部,讓學生猜是什么植物。用游戲的方

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選擇一些蔬果、樹木和一些植物

藥材的圖片。

二、我們離不開植物

(二)教師提問:''我們的日常生活能離開植物嗎?為什么呢?”

(學生交流時,教師有意識培養(yǎng)學生互相傾聽、不隨意插嘴的科學習

17

2017-2018學年秋季學期教科版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慣。針對學生回答教師靈活調節(jié)下面幾點的順序。)

1.植物能當食物

分組討論“我們吃的食物中有哪些來自植物?”,看哪個小組能討

論出數(shù)量最多的植物。

2.植物能建造房屋

視頻展示植物建造房屋的過程。

3.植物能使環(huán)境更加優(yōu)美

圖片展示出五彩繽紛的植物給人們視覺上的享受,除此之外還不

斷為人們提供不可缺少的氧氣。

4.植物可制造日用品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回答出草帽、凳子、筷子.....

5.很多植物是中藥材

我國科學家屠呦呦和她的團隊成功地黃花蒿中提取了青蒿素,

開創(chuàng)了瘧疾治療的新方法。2015年,屠呦呦因此獲得了諾貝爾醫(yī)學獎。

三、小結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植物,引導學生珍惜、愛護植物,不采摘、

不踐踏植物,人人當植物小衛(wèi)士。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第二單元:比較與測量

第1課時:在觀察中比較(總第課時)

18

2017-2018學年秋季學期教科版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課型:新授課、實驗課

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

1.觀察物體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就是在進行比較。

2.不同的觀察和比較方法,可能會有不同的結果。

(二)科學探究

1.能從多種角度觀察和比較物體。

2.嘗試用排序的方式來描述和記錄觀察的結果,并與同學討論、交流。

3.具有對探究過程與方法進行反思的意識。

(三)科學態(tài)度

1.愿意傾聽他人的意見,樂于講述自己的觀點。

2.樂于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四)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

了解觀察和比較是人們經(jīng)常用到的認識活動。

教學重點:

能從多種角度觀察和比較物體。

教學難點:

能從多種角度觀察和比較物體。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討論法,實驗法。

教學準備:

每組四只恐龍模型(要求:長短不同、高矮不同、胖瘦不同;最好是縮

放比例相同的恐龍模型)、學生活動手冊。

教學過程:

一、聚集

1.情境導入,創(chuàng)設侏羅紀公園情境,允許學生即時表達所見所聞。

19

2017-2018學年秋季學期教科版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2.聚焦問題。在學生觀察教科書中的圖片后,教師提問:“圖中的恐龍,

哪只大、哪只?。俊辈⒆穯枺骸澳闶窃趺粗赖??”

二、探索:比較恐龍模型的大小

1.明確觀察任務:比一比四只恐龍模型的大小,給它們排序。

2.探究要求:四人小組,分工合作;可以有多種比較方;每人都要及時

記錄比較結果。

3.比較恐龍模型的大小:學生進行觀察比較,教師觀察學生的比較過程,

提醒學生把結果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中。教師要將學生比較結果中有代表

性的內容記錄到黑板上。

三、研討

1.匯報:展示并介紹自己小組的比較方法,同時說出比較結果。

2.引導學生總結:我們用了哪些方法比較恐龍的大???我們該怎樣描

述比較結果?

3.教師總結:不同的觀察和比較方法,可能會有不同的結果。不同的比

較方法,比較的標準是不同的,比如長短和高矮,所以結果不同。

四、學生活動手冊

完成比較的表格。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第二單元:比較與測量

第2課時:起點和終點(總第課時)

課型:新授課、實驗課

教學重點:

20

2017-2018學年秋季學期教科版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一)科學概念

1.共同的起始線是公平比較的基礎。

2.確定起點和終點是測量的基本要素。

3.紙蛙跳遠的距離可以用起跳點和落地點來標識

(二)科學探究

1.學習標記起點和終點的方法。

2.嘗試以圖表的形式記錄和組織信息。

(三)科學態(tài)度

1.發(fā)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測量的認同感。

2.認同以圖表形式組織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3.愿意傾聽他人的意見,樂于講述自己的觀點、展示自己的探究證據(jù)。

4.認同客觀地記錄紙蛙跳遠距離比獲得比賽勝利更重要。

(四)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

1.意識到比較和測量是人們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

2.認識到我們可以通過一些方法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

學習標記起點和終點的方法。嘗試以圖表的形式記錄和組織信息。

教學難點:

確定起點和終點是測量的基本要素。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討論法,實驗法。

教學準備:

每人一只紙蛙、一條紙帶、一支彩筆、膠水、剪刀、學生活動手冊。

教學過程:

一、聚焦

1.游戲導入。

請一位高個子和一位矮個子學生上臺比賽跳遠,其他學生觀察。

2.問題聚焦。

教師提問:“怎樣才能知道誰跳得更遠呢?”

21

2017-2018學年秋季學期教科版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根據(jù)回答,讓學生重新比賽,畫起跳線和落腳線。

二、探索:紙蛙跳遠比賽

1.體驗紙蛙跳遠。

發(fā)紙蛙,每人一個,讓學生體驗紙蛙跳遠的方法,確保每位學生都能

讓紙蛙跳躍一段距離。

提問:“你怎么知道紙蛙跳了多遠?”

引導學生說出,在紙蛙起跳點畫一條線表示起點,在紙蛙落地點畫一

條線表示終點,起點到終點的距離就可以表示紙蛙跳了多遠。

2.確定紙蛙跳遠的公平比賽規(guī)則。

教師需要指出,我們通過在地上畫線的方式記錄了紙蛙跳遠的距離,

但是無法方便地與別人紙蛙跳遠的距離進行比較。為了方便,我們可以在

紙帶上記錄紙蛙跳遠的距離,然后剪下來和別人的進行比較。

可以用課件展示一條起跳線和一個紙蛙,讓學生看清紙蛙的頭要對齊

起跳線,再展示一條終點線和一個紙蛙,讓學生注意紙蛙的尾部要對齊終

點線。全班要統(tǒng)一標準。

3.紙蛙跳遠比賽。

發(fā)材料。分小組活動。

教師需關注并指導學生對起點線和終點線的確定提醒他們在紙帶上

寫上姓名及日期,養(yǎng)成記錄的好習慣。

4.誰的紙蛙跳得最遠。

比較自己紙蛙三次跳遠的距離,確定最遠的一次作為自己紙蛙的跳遠

距離。

比較小組成員的紙蛙,確定“哪只紙蛙跳得最遠”。要求對齊起點,然

后比較終點。張貼各小組的紙帶,讓學生觀察、比較“誰的紙蛙跳得最遠”,

評出全班跳得最遠的紙蛙。

三、研討

教師可以提問:“在小組中,誰的紙蛙跳得最遠?你是怎么知道的?”

引導學生基于實驗的關鍵步驟,有根據(jù)地說出自己的結論。

接著可以提問:“觀察張貼在黑板上的紙帶,它為你提供了有關紙蛙跳

22

2017-2018學年秋季學期教科版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遠的什么信息?”“你的紙蛙三次跳遠的距離相同嗎?你是怎么知道的?”

“你還有其他可以確定跳遠距離的方法嗎?”教師在比較中需反復提醒:

①對齊起點②確定終點。

四、貼紙帶

讓學生把紙帶粘貼在學生活動手冊上。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第二單元:比較與測量

第3課時:用手來測量(總第課時)

課型:新授課、實驗課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測量可以量化比較結果。

2.人體可以作為一種測量工具,方便測量。

3.知道“掛”是張開的拇指到中指間的長度,測量時每一掛要首尾相連。

23

2017-2018學年秋季學期教科版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二)科學探究

L能對桌子的高度進行預測。

2.能用手來測量桌子的高度,并標記測量過程。

3.會觀察、比較紙帶上的標記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三)科學態(tài)度

1.發(fā)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測量的認同感。

2.逐步適應使用多種測量工具和測量單位。

3.認同以圖表形式組織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4.意識到細致的一掛一掛的測量可以使測量結果更準確。

(四)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

意識到比較和測量是人們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學重點:

能用手來測量桌子的高度,并標記測量過程。

教學難點:

會觀察、比較紙帶上的標記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討論法,實驗法。

教學準備:

一條紙帶、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筆、一個膠棒。

教學過程:

一、聚焦

1.問題引入。

(老師的講臺和你們的課桌相比哪個會高些呢?)

(兩位差不多身高的同學作比較,哪個會高些?)

教師可以問題入手,說明我們不會僅要比較,有時還需要測量。測量

有許多工具,我們的身體也可以作為測量工具。教師可以追問:“我們身體

的什么部位能當作測量工具呢?你怎么用它測量的?”讓學生根據(jù)生活中的

經(jīng)驗進行回答。

2.聚焦主題。教師可以用課件介紹,用拇指和中指間的最大距離作為

24

2017-2018學年秋季學期教科版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一掛”來測量長度是我國古代人民的智慧,沿用至今。本課的活動主題就

是用我們的手來測量桌子的高度。

二、探索:測量桌子的高度

1.預測桌子高度相當于多少掛。讓學生觀察桌子的高度,再觀察手指

一掛的長度,最后做出桌子高度相當于多少掛的預測。

2.請幾位學生演示測量桌子高度的方法。向學生指出,每次都要用大

拇指和中指之間的最大距離來測量;一掛的指尖與下一掛的指尖必須緊緊

相連;在一掛與一掛相連處要畫線作為記號。隨后請學生談談測量的體會。

3.匹配一條測量紙帶。向學生說明為了便于在測量中做記號,我們要

用一條紙帶匹配桌子的高度。注意提醒學生確定起點和終點,桌子的高度

要一致。

4.測量紙帶的長度。教師要講解探究步驟,發(fā)材料。當學生測量紙帶

的長度時,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操作,提醒學生注意:①用相同的手指測量;

②一掛的指尖與下一掛的指尖必須緊緊相連;③在紙帶上寫上姓名、日期。

5.展示紙帶,觀察測量結果。需要選擇幾條有代表性的紙帶,把紙帶對

齊黑板的紅線(代表地面)粘貼好。

三、研討

1.請學生先觀察一會兒紙帶。

2.教師可以提問:“我們的測量結果一樣嗎?你是如何知道的?”“是

什么原因導致測量結果不一樣的呢?比較紙帶上的掛的標記,它們有什

么不同?”

3.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實驗的每一個步驟去反思。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

己的看法。學生的看法可能包括:用紙帶匹配桌子高度時可能出現(xiàn)誤差;

沒有使用同一根手指測量;不能很準確地做到一掛緊連著一掛;很難做

到每一掛的長度都相同;每個人的手指長度不一樣,有些同學手指長,有些

同學手指短。

四、拓展與思考

請學生課后思考:測量時,怎么解決測量單位長短不同,用腳測量自己

家的房間寬度,用手測量自己家的家具長度。

25

2017-2018學年秋季學期教科版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第二單元:比較與測量

第4課時:用不同的物體來測量(總第課時)

課型:新授課、實驗課

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

1.不同的物體可以作為標準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2.不同的工具可用來測量物體,長的工具便于測量長的物體。

3.標準單位的測量比非標準單位的測量能產(chǎn)生更為一致和可比較的結果,便于信

息的交流。

4.測量需要讓標準單位的物體首尾相連,需要統(tǒng)一起點、終點。

26

2017-2018學年秋季學期教科版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二)科學探究

1.能使用多種標準物完成測量任務。

2.能運用數(shù)字描述測量結果。

3.在教師的指導下,嘗試以圖表的形式組織信息和整理測量結果。

(三)科學態(tài)度

1.逐步適應使用多種測量工具和測量單位。

2.愿意關注和客觀看待他人的測量結果。

(四)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

體會到測量單位的標準化給交流帶來的便利。

教學重點:

不同的物體可以作為標準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不同的工具可用來測量物體,長的

工具便于測量長的物體。

教學難點:

能使用多種標準物完成測量任務,能運用數(shù)字描述測量結果。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討論法,實驗法。

教學準備:

紙帶、橡皮、回形針、小棒、小立方體、學生活動手冊、班級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聚焦

1.復習引入。

引導學生回憶上節(jié)課用手測量桌子高度的過程和結果。

教師需要指出用手測量時,每人的一掛長度不同,導致我們的結果

不同,無法真實反映桌子的高度。

繼而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我們還可以用什么來測量?”

2.聚焦任務。根據(jù)學生的討論,教師可以小結,生活中的許多物

體都可以作為測量工具來測量。提出任務:今天,我們要使用常見的

物體來測量桌子的高度、桌子的長度和書的長度。

二、探索:測量

27

2017-2018學年秋季學期教科版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1.物體的選擇。出示可供選擇的測量物。(即測量單位的物體):

回形針、小棒、橡皮、小立方體,提問:“你們小組會選哪兩種物體來

測量?”

小組討論,選擇兩種物體,在學生活動手冊的記錄表上畫“V

2.測量桌子和書。

教師要先提醒學生測量注意事項:確定起點和終點;每一個單位

之間要首尾相連,一條直線擺放;可以利用第3課的測量紙帶測量桌

子的高度。

分發(fā)材料。學生測量桌子和書的長度。

教師巡視,提醒學生: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寫上名字和日期;留意終點和

起點;每一個測量單位之間要首尾相連,一條直線擺放。

教師還需指導學生解決不是一個測量單位時的讀數(shù)問題。

3.匯報測量結果。

可讓部分先完成測量任務的學生將數(shù)據(jù)寫在黑板上的班級記

錄表里,也可讓學生匯報數(shù)據(jù)由教師填寫。

三、研討

1.引導學生觀察數(shù)據(jù),提示學生可從不同的角度觀察。

2.討論:“我們的測量結果有哪些不同?”鼓勵學生各抒己見???/p>

能出現(xiàn)的觀點有:用不同的物體測量桌子高度,結果很不一樣;用相同

的物體測量桌子高度,結果非常接近;用同一個物體作為工具測量不同

物體,測量結果能比較出不同物體的長短;用不同物體作為工具測量

不同物體,測量結果不能比較出物體的長短。

3.討論:用物體和用手測量,哪個更準確?引導學生對比紙帶正

面和反面用物體測量與用手測量的結果,得出結論。

學生可能的觀點有:物體的長度不變,用物體測量,測量結果更準

確;不同的人用同一種物體測量,結果基本相同,與用手測量相比,

測量結果更準確;不同的人手的長度不同,一掛的長度不同,測量結

果不夠準確。

28

2017-2018學年秋季學期教科版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第二單元:比較與測量

第5課時:用相同的物體來測量(總第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

1.標準單位的測量比非標準單位的測量能產(chǎn)生更為一致和可比較的結果,便于信

息的交流。

2.小立方體可以組合成較長的工具,測量長的物體時便于測量和計數(shù),也更準確。

(二)科學探究

1.學習預測事物的長度。

2.使用標準工具進行長度的測量。

29

2017-2018學年秋季學期教科版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3.運用十進制記錄測量結果。

(三)科學態(tài)度

1.逐步適應使用多種測量工具和測量單位。

2.認同以圖表形式組織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3.樂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能主動參與合作學習活動。

(四)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

1.體驗統(tǒng)一計量單位給生產(chǎn)、生活帶來的便利。

2.認識到人們總是在解決問題中不斷地完善和改進工具,從而拓展和增強了人的

能力。

教學重點:

學習預測事物的長度,使用標準工具進行長度測量。

教學難點:

逐步適應使用多種測量工具和測量單位。認同以圖表形式組織和交流信息的重要

性。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學準備:

每小組一塊橡皮(長條形)、一個回形針、一根小棒、40個小立方體、一把剪刀、

一卷透明膠帶、和講臺長度相當?shù)募垘Щ蛎蘧€、學生活動手冊、教師用的班級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聚焦

1.復習導入。

使用課件出示第4課用不同物體測量桌子高度和桌長度的數(shù)據(jù),讓

學生判斷哪個更長。然后指出不同物體作為單位測量的數(shù)值不能比較,

所以我們需要全班統(tǒng)一使用同一個物體來測量。

2.統(tǒng)一選擇測量標準物。

用課件展示供選擇的標準物,介紹標準物。提問:“我們應該選擇

哪一個作為標準物呢?”發(fā)標準物。學生觀察標準物后,嘗試測量桌面

的長度,然后小組討論分小組匯報。鼓勵學生客觀地分析幾種標準物的

30

2017-2018學年秋季學期教科版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優(yōu)缺點。教師可視情況小結小立方體的特點。每邊一樣長,方便使用;

可以堆疊,能直接測量桌子高度;比較小,可以減少最后一個單位的讀

數(shù)問題,測量數(shù)據(jù)的誤差也會比較小。小立方體的缺點是,如果只用一

個小立方體的話,測量會很慢,首尾相連很難做到準確。

二、探索:測量桌面和講臺的長度

1.預測桌面和講臺的長度。

學生觀察桌面、講臺和小立方體,然后做出預測并記錄到學生活動

手冊的表格中。

2.提問:“用一個小立方體測量會很慢,有什么好辦法嗎?”也可在

學生測量遇到問題后再問,增強學生的感悟。

學生回答后,上臺演示。十個小立方體一組,用透明膠帶連接起來。

3.教師提問:“講臺只有一張,大家擠在一起測量是不行

的,有什么辦法嗎”?學生回答后,教師提供事先準備好的替

代物(紙帶、棉線等)。

4.測量桌面和講臺面的長度。

分發(fā)材料,學生分小組動手測量。教師觀察學生測量,提醒注意事

項。用小立方體制作更長的測量工具時,小立方體之間要緊緊挨著,不

能有縫隙;測量過程中也要做到首尾相連;

重復測量三次;把數(shù)據(jù)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中。

5.匯總數(shù)據(jù)。

在黑板上展示班級記錄表,學生上臺填寫數(shù)據(jù),或學生匯報后由教

師填寫。

三、研討

1.觀察黑板上記錄的全班同學測量的講臺長度的結果。讓學生說出

數(shù)據(jù)的特點(很接近,準確度高)。

2.全班對比教師講臺的長度和學生桌面的長度,哪一個更長一些?

讓學生體會到全班統(tǒng)一標準物測量物體長度的意義,它使得測量的

長度可以進行量化比較。

3.討論用小立方體測量,怎樣做又快又準確。教師應再次總結小立

31

2017-2018學年秋季學期教科版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方體作為測量工具的特點。

4.布置課外活動

用小立方體又快又準確地測量家里的沙發(fā)、床或學校的黑板、窗

臺的長度。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第二單元:比較與測量

第6課時:做一個測量紙帶(總第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

測量紙帶具有更方便攜帶、測量和計數(shù)等特點,可以替代小立方體進行測量。

(二)科學探究

1.在教師指導下,依照制作測量紙帶的步驟進行制作。

2.利用測量紙帶測量一些物體的周長。

3.運用十進制記錄測量結果。

(三)科學態(tài)度

在教師指導下,能針對測量中的問題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樂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

能主動參與合作學習活動。

(四)科學、技術、社會與環(huán)境

體會工具的改進給人們測量帶來的便利。

教學重點:

32

2017-2018學年秋季學期教科版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樂于小組合作探究學習,體會工具的改進給人們測量帶來的便利。

教學難點:

認識到人們總是在解決問題中不斷地完善和改進工具,從而增強人的能力。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學準備:

印有小方格的紙若干、十個小立方體、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膠帶、一支標記筆、

學生活動手冊、塑料桶。

教學過程:

一、聚焦實物展示十個連接起來的小立方體和一個小塑料

桶,提問:“我們該如何測量這個小桶的邊沿長度呢?”

1.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和匯報。

2.教師小結:以小立方體為標準單位制作一條可以卷的測量紙帶,

這樣的測量紙帶可以彎曲,可以測量不規(guī)則的物體。

二、探索

1.介紹如何制作測量紙帶。

展示并介紹工具和使用的材料。介紹制作步驟和注意事項:每段

紙帶首尾要相連;粘接時,紙帶要直;用數(shù)字做標記;寫上姓名和制作日

期。

2.學生制作紙帶。

教師觀察學生的制作過程,個別輔導有問題的學生。

3.用測量紙帶測量物體。

先測量書的長度。因為這對學生來說,難度不大。再測量小塑料桶

邊沿的長度。先讓學生觀察小桶,預測小桶底部邊沿的長度,然后測量

并將數(shù)據(jù)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的表格中。注意幫助在測量時讀數(shù)困難

的學生。

三、研討

1.觀察數(shù)據(jù)。提問:測量紙帶與立方體相比,有哪些好處?

2.可以測量圓的物體、更輕、方便攜帶、能快速讀出測量數(shù)值、不

33

2017-2018學年秋季學期教科版小學一年級科學上冊教案

用數(shù)小立方體的個數(shù)、比用小立方體測量更準確。

四、課外活動

使用測量紙帶測量更多你想測量的物體,建議測量前先預測,再實

測,并比較預測和實測的結果。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第二單元:比較與測量

第7課時:比較測量紙袋和尺子(總第課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