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2025版 歷史《高中全程學習方略》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單元形成性評價(四)(第四單元)_第1頁
【部編版】2025版 歷史《高中全程學習方略》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單元形成性評價(四)(第四單元)_第2頁
【部編版】2025版 歷史《高中全程學習方略》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單元形成性評價(四)(第四單元)_第3頁
【部編版】2025版 歷史《高中全程學習方略》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單元形成性評價(四)(第四單元)_第4頁
【部編版】2025版 歷史《高中全程學習方略》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單元形成性評價(四)(第四單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溫馨提示:此套題為Word版,請按住Ctrl,滑動鼠標滾軸,調節(jié)合適的觀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關閉Word文檔返回原板塊。單元形成性評價(四)(第四單元)(40分鐘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共60分)1.明朝中后期,內閣大臣的工作不再是簡單地接收皇帝的任務安排。內閣成為皇帝的最高幕僚,六部尚書也在內閣的監(jiān)管之下。這一變化表明 ()A.內閣是皇帝內侍機構B.內閣首輔權力失控C.內閣完全取代了六部D.君主專制得到加強【解析】選D。由材料信息可知,明朝中后期內閣權勢上升,位居六部之上,而內閣是皇權不斷強化的結果,內閣勢力的上升說明君主專制的不斷加強,故選D;內閣并不是皇帝內侍機構,排除A;內閣權力來源于皇帝,不可能失控,排除B;內閣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級行政機構,不能取代六部,排除C。2.(2024·揚州高一檢測)明朝太監(jiān)魏忠賢有“九千歲”之稱,“自內閣、六部至四方總督、巡撫,遍置死黨”。這種情況出現(xiàn)的根源在于明朝 ()A.皇帝專權被嚴重削弱B.君主專制更趨強化C.宦官凌駕于皇帝之上D.明太祖廢宰相制度【解析】選B。明朝太監(jiān)魏忠賢之所以專權亂政,根源在于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導致皇帝只信任太監(jiān),而太監(jiān)則借助皇帝的權威專權亂政,故選B;明朝時期皇帝專權更加嚴重,而不是被嚴重削弱,排除A;君主專制制度下,宦官地位高低來自皇帝的決策,其地位不可能凌駕于皇帝之上,排除C;明太祖廢宰相制度與宦官專權無直接關聯(lián),二者都屬于皇權強化的表現(xiàn),排除D。3.下面為明洪武年間部分防區(qū)衛(wèi)所數量統(tǒng)計圖(單位:個),據此可知,明初 ()A.海防安全受到重視B.海防重心在御內而非防外C.政府保障漕運安全D.政府加強陸上邊境的防御【解析】選A。據材料“明洪武年間部分防區(qū)衛(wèi)所數量統(tǒng)計圖”可知,浙江、福建、廣東的衛(wèi)所數量相對較多。結合所學可知,明代,倭寇對東南沿海地區(qū)的侵犯較為頻繁,為了防御海上倭寇,政府在東南沿海地帶設置衛(wèi)所,鞏固國家安全,故選A;“海防重心在御內而非防外”與史實不符,排除B;材料中衛(wèi)所設置的目的是鞏固國家安全,而非保障漕運安全,排除C;材料體現(xiàn)的是對海防的加強,排除D?!狙a償訓練】明代前期海防采用衛(wèi)所制度。每衛(wèi)官兵五千六百人,設指揮使一員統(tǒng)領。北起遼東,南至海南島的海防前線共設衛(wèi)五十四,千戶所一百二十七。除在沿海險要之處筑城“屯兵設守”外,各個衛(wèi)所還配置了戰(zhàn)船,以實現(xiàn)水陸配合,協(xié)同作戰(zhàn)。這表明當時 ()A.海防形勢急劇變化B.政府重視開發(fā)海洋C.海防實力十分強大D.海防建設較為完善【解析】選D。據材料可知明前期,除在沿海險要之處筑城“屯兵設守”外,還配置戰(zhàn)船,以實現(xiàn)水陸配合,協(xié)同作戰(zhàn),說明當時海防建設較為完善,故選D;倭患嚴重和殖民者侵擾主要是在明朝中后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海防采用衛(wèi)所制度主要目的是固守海防,開發(fā)海洋是對海洋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B;海防實力強弱需經實踐檢驗,而非取決于兵力配置,排除C。4.(2024·遼陽高一檢測)洪熙元年(1425年),明宣宗派周干、胡概、葉春等人巡撫南直隸,使其正式以“巡撫”之名巡視地方,“設巡撫自此始”。所謂“巡”,就是代表中央和皇帝去“分巡天下”;所謂“撫”,就是代表中央和皇帝去“安撫”“宣撫”地方。由此可知,明朝設立巡撫旨在 ()A.懲治地方腐敗官吏 B.強化基層社會治理C.強化中央的控制力 D.構建政權政治認同【解析】選C。據材料可知,明朝最初設置巡撫是使其代表中央監(jiān)察和安撫地方,這有利于強化對地方的控制,故選C;巡撫巡視監(jiān)察地方,可以通過懲治地方腐敗這樣的方式震懾管控地方,懲治地方腐敗是巡撫可以實現(xiàn)的效果,不是巡撫設置的根本目的,排除A;基層社會治理是基層民眾自我管理與相互監(jiān)督的機制,排除B;構建政權政治認同主要通過宣傳和教化,排除D。5.明朝后期,出現(xiàn)了一批各具特色的軍事著作:有最早提出海防戰(zhàn)略理論和繪制沿海地圖、海防圖的《籌海圖編》,以練兵、教戰(zhàn)、用器、布陣見長的名著《紀效新書》,軍事百科全書性著作《武備志》,傳播西方火器技術的《西法神機》等。這反映明朝后期 ()A.中外科技交流密切B.重視培養(yǎng)科技人才C.邊患危機不斷加劇D.軍事實力發(fā)展迅猛【解析】選C。明朝后期,倭寇的威脅、北部邊境戰(zhàn)爭的頻繁、歐洲殖民者的尋釁,促使一些有識之士研究軍事,提出經武練兵及充實邊防海防的許多新鮮觀點和有效措施,故選C;受海禁政策的影響,中外科技交流密切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A;受儒家思想及選官制度的影響,當時并不重視培養(yǎng)科技人才,排除B;材料強調的是邊患危機,非軍事實力發(fā)展迅猛,排除D。6.(2024·安慶高一檢測)萬歷年間《貴州通志》記載:“自漢以來,(貴州)代多羈縻,未有若我國家收之幅員之內,一視之而樹之屏者……今日之黔,東則楚,西則滇,北則川,南則粵,是腹心而喉咽也?!弁鹾螛放c遠夷區(qū)區(qū)爭一順逆者?可以長思矣?!睋丝芍?明初貴州建省意在 ()A.推動貴州經濟社會發(fā)展B.消除西南地區(qū)割據勢力C.構建西南邊疆防御體系D.適時調整基層治理手段【解析】選C。據本題材料信息可知,明朝在貴州建省,有利于穩(wěn)定西南,構建西南邊疆防御體系,故選C;據本題材料信息可知,明朝在貴州建省,有利于穩(wěn)定西南,構建西南邊疆防御體系,而不是為了推動經濟社會的發(fā)展,排除A;消除西南地區(qū)割據勢力說法過于絕對,排除B;材料屬于地方管理,不屬于基層治理,排除D。7.(2024·懷化高一檢測)明朝時期,朝廷允許西南地區(qū)的少數民族土官根據當地自然資源的特點,通過繳納木頭的方式獲得升遷的機會。這一方式 ()A.加劇了官場腐敗 B.破壞了生態(tài)環(huán)境C.提升了治理效能 D.不利于中央集權【解析】選C。據材料“朝廷允許西南地區(qū)的少數民族土官根據當地自然資源的特點,通過繳納木頭的方式獲得升遷的機會”,可知統(tǒng)治者依據各地的具體情況實施不同的治理模式,從而提升了治理效能,故選C;題干信息無法體現(xiàn)官場腐敗和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排除A、B;依據各地的具體情況實施不同的治理模式,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排除D。8.清朝規(guī)定奏折由具奏人派遣專人或通過驛站直接送入內宮,由皇帝親自折閱并用朱筆批示,然后再交來人或通過驛站發(fā)回原奏人遵行,中間不必經過任何機構或個人轉手。這一做法 ()A.使中樞秘書機構發(fā)生變化B.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C.杜絕了官場營私舞弊現(xiàn)象D.減輕皇帝處理政務的負擔【解析】選B。據材料信息可知,奏折制度實現(xiàn)了皇帝同大臣之間的直接聯(lián)系,說明該制度強化了對官僚機構的控制,使皇權加強,故選B;材料沒有涉及中樞秘書機構發(fā)生變化的信息,排除A;“杜絕了官場營私舞弊現(xiàn)象”表述絕對化,排除C;奏折制度并未減輕皇帝處理政務的負擔,排除D。9.軍機處之所以創(chuàng)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個聯(lián)系緊密的助手小班子幫他起草敕令;部分是由于它避開了權勢顯赫的親王。軍機處的設立 ()A.增強了政府政務執(zhí)行力B.進一步削弱宰相的權力C.導致政治決策走向封閉D.標志君主專制達到頂峰【解析】選D。據材料可知,清朝雍正帝設立軍機處,使決策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軍機處的設立標志君主專制達到頂峰,故選D;軍機處是非正式機構,不是政府機構,排除A;明朝初年廢除了宰相制度,排除B;軍機處沒有決策權,排除C?!狙a償訓練】清雍正年間,君主專制走向了頂峰。統(tǒng)治者實行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一元化”,特別是最高層的統(tǒng)治集團維持了長期的穩(wěn)定和統(tǒng)一,避免了由此而引起的政治動亂。這表明 ()A.雍正帝是一位開明的封建皇帝B.清王朝潛伏著衰敗的政治危機C.君主專制發(fā)揮了一定積極作用D.思想統(tǒng)一鞏固了政治的穩(wěn)定性【解析】選C。據材料“最高層的統(tǒng)治集團維持了長期的穩(wěn)定和統(tǒng)一,避免了由此而引起的政治動亂”并結合所學可知,雍正帝通過設立軍機處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這有利于避免政治動亂,故選C,排除B;材料并未對雍正帝進行評價,無法體現(xiàn)雍正帝的開明,排除A;政治上和思想上的“一元化”統(tǒng)治帶來了政治穩(wěn)定,而非單一的思想統(tǒng)一鞏固政治穩(wěn)定,排除D。10.(2024·長沙高一檢測)戚繼光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鄭成功寫下“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兩者的最大共性在于 ()A.批判閉關政策 B.維護國家權益C.抵制日寇襲擾 D.增進民族交流【解析】選B。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明確地表明戚繼光為驅逐倭患,保衛(wèi)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而并非追求個人功名的崇高品質,“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抒發(fā)了鄭成功趕走荷夷,恢復臺灣義不容辭和不畏強暴戰(zhàn)勝外敵的豪情浩氣,兩者最大的共性在于維護國家權益,故選B;日寇是1931-1945年抗日戰(zhàn)爭時期對日本侵略者的稱呼,C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材料體現(xiàn)的是維護國家權益,不是批判閉關政策、增進民族交流,排除A、D。11.1684年,清政府在臺灣設府,后又特設巡視臺灣監(jiān)察御史,滿漢各一員,一年一換。臺灣學子也可以參加福建的舉人考試,且有固定的錄取名額。臺灣震災、水災后,清政府也進行賑濟。清政府上述舉措產生的共同影響是 ()A.強化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B.利于增強臺灣對國家的認同感C.助推了臺灣地區(qū)文化發(fā)展D.有效緩解了滿漢官僚間的紛爭【解析】選B。材料“臺灣學子也可以參加福建的舉人考試”,可以吸納臺灣士人進入中央政府參與管理,材料“臺灣震災、水災后,清政府也進行賑濟”,這些措施的共同點是增強臺灣對國家的認同感,故選B;中國古代的君主專制主要通過削弱丞相等官員的權力,將權力全部集中于皇帝一人來實現(xiàn),材料中體現(xiàn)了中央政府對臺灣的關懷,沒有體現(xiàn)強化了封建君主專制,排除A;“臺灣震災、水災后,清政府也進行賑濟”與文化無關,排除C;材料體現(xiàn)了中央政府對臺灣一系列的優(yōu)惠扶持措施,沒有涉及對中央政府官制的調整,所以無法體現(xiàn)緩解了滿漢官僚間的紛爭,排除D?!狙a償訓練】歷史學者認為,清朝成功地將原本難以和平共存的農耕民族與草原民族整合進同一個帝國秩序之中,中央政權的權力范圍第一次有效地深入北方的森林、草原和西部的高原、盆地,形成前所未有的大一統(tǒng)天下。這主要歸功于清廷 ()A.“康乾盛世”輻射影響B(tài).君主專制的高度強化C.因俗而治、雙軌并行D.因地制宜、分類施策【解析】選D。據題干及所學可知,清朝時期我國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及版圖的基本確定,應歸因于統(tǒng)治者的文治武功及采取因地制宜、分族分地的靈活分類施策,但這種分類施策,并非遼代那樣的因俗而治、雙軌并行,故選D,排除C;“康乾盛世”是清朝發(fā)展的高峰期,但并不能解釋材料現(xiàn)象,排除A;君主專制強化在材料中體現(xiàn)不出,排除B。12.乾隆后期,人口相較于清初猛增兩倍至近三億人,可耕種土地的增長率只有3%左右,卻出現(xiàn)“田之歸于富戶者,大約十之五六”“一家而有數千百家之產”的現(xiàn)象。這主要表明 ()A.賦役改革卓有成效B.土地開墾增長緩慢C.國家治理埋藏危機D.盛世帶來致富機遇【解析】選C。據材料可知清朝乾隆后期人口急劇增長,耕地增長相對緩慢,卻出現(xiàn)土地高度集中的現(xiàn)象。結合所學清朝中期人口的急劇增長使資源危機日益暴露,人地矛盾突出,加上政治腐敗等使貧富矛盾突出,表明這一時期國家治理埋藏危機,故選C;材料主要反映了人地矛盾突出、土地高度集中、貧富差距拉大的現(xiàn)象,與賦役改革卓有成效明顯不符,排除A;材料主旨是乾隆后期出現(xiàn)土地高度集中的現(xiàn)象,“人口相較于清初猛增兩倍至近三億人,可耕種土地的增長率只有3%左右”是這一現(xiàn)象的背景,排除B;材料主要是強調乾隆后期出現(xiàn)土地高度集中的現(xiàn)象,并沒有說明這些富戶擁有大量耕地是盛世帶來的機遇,排除D?!狙a償訓練】在經濟繁榮、國土開發(fā)的背景下,清朝人口膨脹迅速。人口急劇增長使得資源危機日益顯露,中國跌入了高水平均衡陷阱之中。農業(yè)停滯不前,人口卻節(jié)節(jié)攀升,加之資本無突破,使得中國農業(yè)和農民充滿危機。危機導致了 ()A.反清復明思想興起B(yǎng).重農抑商的傳統(tǒng)被清朝廢除C.農民起義屢屢爆發(fā)D.清朝放棄“閉關鎖國”政策【解析】選C。據材料可知,清朝人口膨脹迅速,人口急劇增長,而農業(yè)停滯不前,人口卻節(jié)節(jié)攀升,加之資本無突破,使得中國農業(yè)和農民充滿危機,這些危機加劇了社會矛盾,從而導致農民起義屢屢爆發(fā),故選C;反清復明思想同材料無關,排除A;清朝仍堅持重農抑商的傳統(tǒng),排除B;清朝推行“閉關鎖國”政策,沒有放棄,排除D。13.(2024·龍巖高一檢測)明清政府面對境內反對勢力、“倭寇”及西方早期殖民勢力,采取“遷界”“海禁”等措施,企圖依靠遠離海洋、抑制民間海上貿易來固守疆土,抵御外敵。這反映出 ()A.封建制度衰弱無力抵抗勁敵B.明清的統(tǒng)治者海洋意識淡薄C.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D.明清的統(tǒng)治者憂患意識強烈【解析】選B。據材料“采取‘遷界’‘海禁’等措施,企圖依靠遠離海洋、抑制民間海上貿易來固守疆土,抵御外敵”可知,明清統(tǒng)治者讓民眾遠離海洋,把領海讓出來,反映出明清政府沒有海權意識、領海意識,海洋意識淡薄,故選B;據材料“明清政府……固守疆土,抵御外敵”可知,明清政府有抵御外敵鞏固統(tǒng)治的政策,“封建制度衰弱無力抵抗勁敵”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明清政府實行“海禁”措施的出發(fā)點不光是為了抵御西方早期殖民勢力,還要面對境內反對勢力和“倭寇”,“西方資本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沒有完整概括題中信息,排除C;題中反映的是明清統(tǒng)治者在解決境內反對勢力、“倭寇”及西方早期殖民勢力等問題上的消極防御的做法,憂患意識強烈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拓展延伸】海禁政策的原因和影響(1)原因①從根本上看,“海禁政策”的實行是由自然經濟的封閉性決定的。②明清統(tǒng)治者懼怕外國勢力深入而引起人民思想變化甚至反抗,危及統(tǒng)治秩序——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對西方侵略的一種消極抵御。③中國傳統(tǒng)社會進入衰落期,統(tǒng)治者失去兼容并包的開放精神,以“天朝上國”自居,故步自封、盲目自大。(2)影響①給中國航海業(yè)和對外貿易帶來沉重打擊。②使中國脫離世界發(fā)展大勢,失去了利用國際貿易的優(yōu)勢地位開辟海外市場、刺激資本擴張、推進工業(yè)化的契機。③阻礙了中西經濟文化交流,強化了自然經濟,是中國近代落伍的重要因素之一。14.明朝中后期,江南部分地區(qū)已從種稻為主轉變?yōu)榉N棉、桑、麻為主。棉產區(qū)的農戶除出售棉花外,還從事棉紡織業(yè),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植桑業(yè)發(fā)達地區(qū)的農戶除出售桑葉之外,往往還經營蠶絲生產和絲織業(yè)。這反映當時江南地區(qū) ()A.資本主義萌芽出現(xiàn)B.傳統(tǒng)經濟結構瓦解C.工商皆本觀念盛行D.農村多種經營興盛【解析】選D。據材料“還從事棉紡織業(yè),以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可知當時江南地區(qū)的農業(yè)生產不僅擴大了經濟作物的種植,還注重通過多種經營延長產業(yè)鏈,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故選D;材料中并未體現(xiàn)雇傭關系,無法體現(xiàn)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排除A;傳統(tǒng)的自然經濟結構一直延續(xù)到近代,經過三大改造后才走向瓦解,排除B;當時依然以小農經濟為主導,傳統(tǒng)的重農抑商觀念依然比較盛行,排除C。15.湖州雙林鎮(zhèn)在明初是一個只有幾百人的小村,隨著繅絲業(yè)的發(fā)展,在明末成為擁有一萬六千多人的大鎮(zhèn)。該鎮(zhèn)的人口主要是外來的商賈、小手工藝者等。這反映了明代 ()A.工商業(yè)市鎮(zhèn)的發(fā)展B.新的經營方式出現(xiàn)C.經濟重心開始南移D.政府推行工商皆本【解析】選A。據題干內容可知,湖州雙林鎮(zhèn)在明朝初年僅是一個“只有幾百人的小村”,到明末時期,它“成為擁有一萬六千多人的大鎮(zhèn)”,并且其主要人口是“外來的商賈、小手工藝者等”,這反映出隨著工商業(yè)的不斷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一些較大的工商業(yè)市鎮(zhèn),故選A;新的經營方式指的是出現(xiàn)了以雇傭關系為主的資本主義萌芽,題干內容中并沒有述及,排除B;自唐朝中后期開始,南方逐漸超過北方,這與題干時間不一致,排除C;在明朝時期,政府一直倡導重農抑商政策,并沒有推行“工商皆本”,排除D?!旧罨c撥】明清時期是工商業(yè)市鎮(zhèn)發(fā)展的興盛階段,市鎮(zhèn)主要出現(xiàn)在交通便利的地方,是手工業(yè)產品集散地和原料集散地,以經濟功能為主。16.明末思想家李贄提出“童心說”,并將“童心”與“聞見道理”對立起來。他說:“夫既以聞見道理為心矣,則所言者皆聞見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边@里的“聞見道理”本質上是指 ()A.傳統(tǒng)倫理道德標準B.市民階層價值取向C.近代民主啟蒙思潮D.儒家民本仁政思想【解析】選A。結合所學知識,李贄“童心說”強調的是人的本心,反對儒家道德倫理對人性的扼殺,“夫既以聞見道理為心矣,則所言者皆聞見道理之言”說明李贄有意將儒家道德倫理與人的本心區(qū)別看待,故選A;“聞見道理”代指的是儒家道德倫理,體現(xiàn)的是士人階層的價值取向,排除B;李贄對儒家思想的批判是為了更好地繼承發(fā)展儒學,依然屬于傳統(tǒng)儒學的范疇,排除C;儒家的民本仁政思想主要強調統(tǒng)治者應該愛惜民力,反對暴政,尊重民眾生產生活的需要,材料并未體現(xiàn)相關內容,排除D。17.(2024·徐州高一檢測)黃宗羲突破了宋儒以“王與天同大”來論證皇權的至上性和傳統(tǒng)的“有治人,無治法”的特權人治觀念,鮮明地提出了“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學說。這表明黃宗羲意在 ()A.批判君主專制 B.提倡工商皆本C.倡導個性自由 D.注重社會責任【解析】選A。據材料信息可知,黃宗羲鮮明地提出了“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學說,突破了傳統(tǒng)人治特權的觀念,體現(xiàn)在商品經濟發(fā)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背景下黃宗羲對于君主專制的批判,故選A;材料強調的是對于傳統(tǒng)人治,即君主專制的批判,并無經濟主張,排除B;黃宗羲否定人治特權,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觀點,意在對當時政治制度進行批判,與倡導個性自由無關,排除C;對于君主專制的批判并不能說明注重社會責任,排除D?!狙a償訓練】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認為:“為政之道,必先田市,死刑次之,盜賊次之……農不安田,賈不安市,其國必貧……農安于田,賈安于市,財用足,禮義興,不輕犯法,是去殘去盜之本也?!彼庠?()A.減輕民眾負擔 B.保護小農經濟C.推行農商皆本 D.穩(wěn)定社會秩序【解析】選C。據材料“農安于田,賈安于市,財用足,禮義興”可知,唐甄既強調農業(yè)的重要性,也認識到了商業(yè)的重要性,這意味著在唐甄心目中,農業(yè)和商業(yè)都重要,故選C;據材料“農安于田,賈安于市,財用足”“是去殘去盜之本也”可知,唐甄強調農業(yè)與商業(yè)穩(wěn)定的重要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引導農民耕種,統(tǒng)治者往往會采取輕徭薄賦的措施,但其目的是鞏固統(tǒng)治,而不是減輕民眾負擔,排除A;保護小農經濟是材料的一部分內容,但材料中還體現(xiàn)了商業(yè)的重要性,排除B;“農安”“賈安”確實可以起到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作用,但材料強調的是唐甄個人對“為政之道”的主張,排除D。18.(2024·重慶高一檢測)下表是不同時代的文學主流形式和內容節(jié)選。由此判斷我國文學發(fā)展的趨勢為 ()文學形式內容節(jié)選漢賦群窈窕之華麗,嗟內顧之所觀唐詩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宋詞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元曲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做天小說我見了女子便覺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A.表現(xiàn)出地域化特點B.形式多樣相互影響C.越來越趨向平民化D.內容豐富貼近時代【解析】選C。據材料“群窈窕之華麗,嗟內顧之所觀”“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我見了女子便覺清爽”可知,文學語言越來越通俗易懂,有利于大眾傳播,反映出文學發(fā)展趨向通俗化、平民化,故選C;地域化強調一定的地域空間,與材料不符,排除A;材料強調文學發(fā)展的平民化,未體現(xiàn)相互影響,排除B;文學都具有時代性,這是共性,而非發(fā)展趨勢,排除D。19.《皇輿全覽圖》是中國全國性實測地圖的開端,其正式繪制開始于康熙四十七年,至康熙五十七年初步完成,歷時10年。這份地圖是當時中國最完整最精確的地圖,其得以完成的關鍵是 ()A.繼承了前朝地理知識B.近代地理學處于全世界領先地位C.國家組織力量的強大D.西學東漸推動歐洲測繪技術普及【解析】選C。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皇輿全覽圖》是全國性實測地圖,由統(tǒng)治者組織,使用了西方最先進的方法,它的編制離不開中央集權體制的優(yōu)勢支撐,體現(xiàn)了國家組織力量的強大,故選C;前朝的地理知識可能會對其有一定影響,但不會是關鍵原因,排除A;當時西方的近代地理學發(fā)展遠超清朝,排除B;西學東漸是原因之一,但并非關鍵,且“普及”的說法也明顯不符合史實,排除D。20.(2024·鄭州高一檢測)明末清初,西歐傳教士在向中國傳教的同時也捎帶介紹了西方當時的科技知識,甚至還將中國文化介紹到西方;在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中,儒家經典的某些觀點和表述影響了一些啟蒙思想家。據此可知,當時的中外文化交流 ()A.促進了中歐雙方社會的轉型B.配合了中西之間的貿易往來C.彰顯出儒家思想的與時俱進D.有利于西歐近代思想的發(fā)展【解析】選D。據材料“儒家經典的某些觀點和表述影響了一些啟蒙思想家”可知,明末清初,西歐傳教士傳教的同時將中國文化介紹到西方,儒家學說對歐洲的啟蒙運動有一定的影響和促進作用,有利于西歐近代思想的發(fā)展,故選D;中國社會并沒有因此而轉型,排除A;明末清初推行“海禁”,嚴厲禁止海上貿易,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中外文化交流,沒有體現(xiàn)儒學內容的更新,得不出“與時俱進”的結論,排除C?!狙a償訓練】明末清初,在《奇器圖說》《天問略》《遠鏡說》《泰西水法》等譯著中都介紹了西方力學知識,而《農政全書》《物理小識》《歷學會通》等書也反映出力學知識對當時士大夫的影響。這表明當時 ()A.西學東漸推動中華文化發(fā)展B.中西科技在交流中相互借鑒C.中華傳統(tǒng)文化處于總結時期D.農本觀念制約明清社會轉型【解析】選A。據材料“在《奇器圖說》《天問略》《遠鏡說》《泰西水法》等譯著中都介紹了西方力學知識,而《農政全書》《物理小識》《歷學會通》等書也反映出力學知識對當時士大夫的影響”可知,明末清初士大夫借鑒西方譯著的知識編撰書籍,體現(xiàn)“西學東漸”促進了中華文化發(fā)展,故選A;材料只體現(xiàn)了西學影響中學,未體現(xiàn)中學對西學的影響,排除B;材料主要表達的是明末清初士大夫借鑒西方譯著的知識編撰書籍,不能體現(xiàn)中華文化處于總結時期,排除C;材料并未提及農本觀念與社會轉型的關系,排除D。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大題,共40分)21.(10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遼、金、元時期,北京已逐漸顯露出作為控制游牧與農耕兩大區(qū)域的獨特優(yōu)勢……事實上,元朝“大一統(tǒng)”的政治格局就集中表現(xiàn)在北京的政治中心與江南經濟中心的有機結合上。正如錢穆所言:“元代建都燕京,米粟依然全賴江南,當時遂創(chuàng)始有海運?!蹦媳毕嗷ヒ来?相互支持,集中反映著唐末以來中國歷史發(fā)展的新趨勢。只有統(tǒng)攝南北各自的優(yōu)勢,才能穩(wěn)定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才能有效管控農耕與游牧兩大區(qū)域?!勺孢w都北京,是明朝前期政治的重大轉折,也是15世紀初中國歷史的重大變化,解決了中國多民族交融新格局時代的定都難題,使“大一統(tǒng)”中國從此步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摘編自田澍《明朝遷都北京與多民族國家治理》材料二清入關后,密切關注邊疆事務,苦心經營,完成了對邊疆地區(qū)的統(tǒng)一,建立起一個比以往任何朝代都鞏固的“大一統(tǒng)”帝國。為了樹立“大一統(tǒng)”正統(tǒng)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統(tǒng)”理論中“華夷之辨”的內容,改造為四海之內共尊一君的君主專制“大一統(tǒng)”觀念,形成以推崇“大一統(tǒng)”政權為核心、以政權承緒關系為主線、取消華夷之別為特征的正統(tǒng)論,并將其貫徹于歷史評斷中,使之更有利于清廷的政治統(tǒng)治和思想控制。——摘編自劉正寅《“大一統(tǒng)”思想與中國古代疆域的形成》(1)根據材料一,從多民族國家發(fā)展的角度,分析明成祖遷都北京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清朝前期鞏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主要措施。(4分)【解析】第(1)題據材料一“遼、金、元時期,北京已逐漸顯露出作為控制游牧與農耕兩大區(qū)域的獨特優(yōu)勢”“元朝‘大一統(tǒng)’的政治格局就集中表現(xiàn)在北京的致治中心與江南經濟中心的有機結合上”“元代建都燕京,米粟依然全賴江南,當時遂創(chuàng)始有海運”“只有統(tǒng)攝南北各自的優(yōu)勢,才能穩(wěn)定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才能有效管控農耕與游牧兩大區(qū)域”并結合所學分析。第(2)題關于清朝前期鞏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主要措施,據材料二“清入關后,密切關注邊疆事務,苦心經營,完成了對邊疆地區(qū)的統(tǒng)一,建立起一個比以往任何朝代都鞏固的‘大一統(tǒng)’帝國”和所學分析作答。答案:(1)原因:北京處于農牧文明的交界地帶,戰(zhàn)略地位重要;元朝的政治格局為明朝提供了借鑒;遼、金、元長期經營奠定了北京的國都基礎;南北漕運、海運發(fā)達;順應了唐宋以來南北民族交融的新趨勢;解決了中國多民族交融新格局時代的定都難題,鞏固發(fā)展了大一統(tǒng)國家。(2)措施:簽訂《尼布楚條約》,平定噶爾丹叛亂,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等,完成對邊疆地區(qū)的統(tǒng)一;確立四海之內共尊一君的君主專制“大一統(tǒng)”觀念;設置專門機構、派遣官員加強對邊疆地區(qū)的管理。22.(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清時期,在社會的劇烈變動中,人們形成了多元的價值取向,原有的社會秩序受到極大沖擊并趨于瓦解。社會成員的流動性既包括空間的流動,也包括社會地位的上下流動,尤其是后者,破壞了一直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分層,社會階層的格局由此崩壞。一方面,社會出現(xiàn)了新的階層或群體;另一方面,各社會階層衍生出諸多的社會群體,真正活動于社會并對社會產生實際意義的,便是其中形成的眾多群體,這些群體日益成為重要的社會力量?!幾詤晴睹髑迳鐣后w的新趨向》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明清時期社會發(fā)展某一方面的劇烈變動加以闡述。(要求:自擬標題,表述成文,史論結合,論證充分,邏輯嚴密)【解析】根據問題中“明清時期社會發(fā)展某一方面的劇烈變動”和所學知識可擬定標題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空前強化。關于闡述可從宰相制度的廢除、內閣的設置、軍機處的出現(xiàn)及文字獄等角度進行分析,最后進行歸納總結。若從其他角度(商品經濟發(fā)展、明清之際的新思想萌發(fā))也可,表述時要突出當時的社會變動。答案:示例標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空前強化。闡述:明清時期處于中國專制時代的晚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呈現(xiàn)空前強化的趨勢。朱元璋廢宰相,權分六部,此后內閣逐漸成為明代中樞行政的主要機構,內閣作為沒有制度保障的非法定中央行政機構,雖然閣權日益上升,但始終不具備決策資格,始終為強化專制皇權而服務;加之八股取士制度的確立,明代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空前強化。雖然清代實行內閣與軍機處并行的行政雙軌制度,但雍正時期軍機處的設置使君主專制達到頂峰,中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空前強化。綜上所述,隨著自然經濟結構的日益穩(wěn)固以及中央行政機構和選官制度的逐漸變化,明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體制空前強化并達到頂峰。(“示例”僅作閱卷參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3.(16分)(2023·南通高一檢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末清初,隨著傳教士東來,中國首次正式接觸“西學”。隨著經世致用的實學思潮興起,中西文明對話的渠道得以打開。西方傳教士們帶來的部分西方近代科技使徐光啟、李之藻等思想趨新的士大夫產生濃厚興趣,他們認為“秘義巧術,乃得之乎數萬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