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2T-城鎮(zhèn)污水深度處理技術規(guī)范_第1頁
DB32T-城鎮(zhèn)污水深度處理技術規(guī)范_第2頁
DB32T-城鎮(zhèn)污水深度處理技術規(guī)范_第3頁
DB32T-城鎮(zhèn)污水深度處理技術規(guī)范_第4頁
DB32T-城鎮(zhèn)污水深度處理技術規(guī)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Q/LB.□XXXXX-XXXXDB32/TXXXX—XXXX目次TOC\o"1-1"\h\t"標準文件_一級條標題,2,標準文件_附錄一級條標題,2,"前言 II1范圍 1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13術語和定義 14總體要求 25深度處理技術 36環(huán)境污染控制 5附錄A(資料性)城鎮(zhèn)污水深度處理推薦工藝流程 7附錄B(資料性)城鎮(zhèn)污水深度處理參考技術 9參考文獻 24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guī)則》的規(guī)定起草。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容可能涉及專利。本文件的發(fā)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本文件由江蘇省環(huán)保產業(y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提出。本文件由江蘇省環(huán)保產業(y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并組織實施。本文件起草單位:南京大學、南京大學宜興環(huán)保研究院、江蘇天雨環(huán)保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光大水務有限公司、江蘇龍騰工程設計股份有限公司、江蘇泰源環(huán)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任洪強、耿金菊、于清淼、王旗軍、王冠平、熊曉敏、曹貴華、牛濤、潘卓兮、潘海龍、張瑞斌、潘鏡羽、王瑾豐、丁麗麗、王慶、曹云、李紀文。城鎮(zhèn)污水深度處理技術規(guī)范范圍本文件規(guī)定了城鎮(zhèn)污水深度處理的總體要求、處理技術和環(huán)境污染控制。本文件適用于城鎮(zhèn)污水處理廠二級出水的深度處理,適用于城鎮(zhèn)污水處理廠提標建設(新建、改造、擴建)及城鎮(zhèn)污水再生利用工程的設計。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guī)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12348工業(yè)企業(yè)廠界環(huán)境噪聲排放標準GB/T18920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雜用水水質GB/T18921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觀環(huán)境用水水質GB/T1977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地下水回灌水質GB/T19837城鎮(zhèn)給排水紫外線消毒設備GB/T19923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工業(yè)用水水質GB2092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農田灌溉用水水質GB/T25499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綠地灌溉水質GB50014室外排水設計標準GB50040動力機器基礎設計標準GB/T50087工業(yè)企業(yè)噪聲控制設計規(guī)范GB50334城鎮(zhèn)污水處理廠工程質量驗收規(guī)范GB50335城鎮(zhèn)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設計規(guī)范GB51221城鎮(zhèn)污水處理廠工程施工規(guī)范GB55027城鄉(xiāng)排水工程項目規(guī)范CJ/T169微濾水處理設備CJJ60城鎮(zhèn)污水處理廠運行、維護及安全技術規(guī)程CJJ131城鎮(zhèn)污水處理廠污泥處理技術規(guī)程HJ91.1污水監(jiān)測技術規(guī)范HJ/T270環(huán)境保護產品技術要求反滲透水處理裝置HJ/T271環(huán)境保護產品技術要求超濾裝置HJ2008污水過濾處理工程技術規(guī)范HJ2016環(huán)境工程名詞術語DB32/4440城鎮(zhèn)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術語和定義HJ2016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

城鎮(zhèn)污水municipalwastewater城鎮(zhèn)居民生活污水,機關、學校、醫(yī)院、商業(yè)服務機構及各種公共設施排水,以及允許排入城鎮(zhèn)污水收集系統的工業(yè)廢水和初期雨水等。[來源:GB18918—2002,3.1]

城鎮(zhèn)污水處理廠municipalwastewatertreatmentplant對進入城鎮(zhèn)污水收集系統的污水進行凈化處理的污水處理廠。[來源:GB18918—2002,3.2]

深度處理advancedtreatment城鎮(zhèn)污水經二級處理后,為達到污水排放標準或再生水水質標準,進一步去除污水中有機物、氮、磷、懸浮物(SS)、色度、嗅味、病原微生物等污染物的過程。[來源:GB50125—2010,2.0.76,有修改]

介質過濾mediafiltration水流通過粒狀濾料、濾布、纖維束濾料以去除懸浮固體的過程。[來源:GB50335—2016,2.0.4]

新污染物emergingcontaminants具有生物毒性、環(huán)境持久性、生物累積性等特征,對生態(tài)環(huán)境或人體健康存在較大風險,但尚未納入管理或現有管理措施不足以有效防控其風險的有毒有害化學物質。新污染物主要包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內分泌干擾物、抗生素、微塑料等??傮w要求城鎮(zhèn)污水深度處理工藝應根據不同污染物去除目標選擇,工藝單元的組合形式應進行多方案比選。城鎮(zhèn)污水深度處理推薦工藝流程圖見附錄A。城鎮(zhèn)污水深度處理技術應成熟可靠、經濟合理、運行穩(wěn)定、二次污染少等,城鎮(zhèn)污水深度處理參考技術見附錄B。城鎮(zhèn)污水深度處理工程總體布置和相關構筑物設計應符合GB50014的相關規(guī)定。城鎮(zhèn)污水深度處理工程的施工應符合GB51221的規(guī)定,驗收應符合GB50334的規(guī)定,運行、維護及安全操作應符合CJJ60和GB55027的規(guī)定。深度處理設備選型應滿足污水處理工藝的要求,并進行技術經濟比選。城鎮(zhèn)污水深度處理單元的水量計量和水質監(jiān)測設備應根據工藝需要設置,宜選擇在線監(jiān)控儀表獲取水質和水量數據。城鎮(zhèn)污水深度處理后出水直接排放應符合城鎮(zhèn)污水處理廠排放標準的規(guī)定。城鎮(zhèn)污水深度處理后出水再生利用時,應符合相應的水質要求:農田灌溉用水水質應符合GB20922的規(guī)定;城市雜用水水質應符合GB/T18920的規(guī)定;工業(yè)用水水質應符合GB/T19923的規(guī)定;景觀環(huán)境用水水質應符合GB/T18921的規(guī)定;綠地灌溉水質應符合GB/T25499的規(guī)定;地下水回灌水質應符合GB/T19772的規(guī)定。城鎮(zhèn)污水深度處理后再生利用同時用于多種用途時,其水質標準應按最高要求執(zhí)行。深度處理技術混凝沉淀可通過混凝沉淀的方法去除部分SS、膠體顆粒、顆粒性及膠體性有機物、色度和總磷(TP)等。混凝沉淀系統應包括混凝劑及絮凝劑投加系統、混合系統、絮凝系統、沉淀系統及排泥系統。藥劑混合方式的選擇應考慮處理水量水質的變化,采用機械混合、水力混合等方式:水量水質變化不大時,可采用水力混合方式;水量水質變化較大時,宜采用機械混合方式?;炷恋砜刹捎酶呙芏龋ǜ咝В┏恋沓兀ㄒ姼戒汢.1)、磁混凝沉淀池(見附錄B.2)、加砂混凝沉淀池(見附錄B.3)等。混凝劑和助凝劑類型選擇及用量應結合所選用的污水處理工藝,根據深度處理進、出水水質(如SS、TP等),經現場試驗確定。氣浮可通過氣浮法去除污水中的SS、膠體顆粒和TP等。氣浮系統包括進水系統、氣泡發(fā)生器、氣浮池、刮泥及排泥系統、液位控制及出水系統等。氣浮裝置的類型應結合占地、投資及模擬試驗結果確定,可采用加壓溶氣氣?。ㄒ姼戒汢.4)。氣浮浮渣應由刮泥機設備收集后進行濃縮脫水處理。氣浮系統應配置自動預泄壓裝置,以及防止回流水逆流堵塞氣管的裝置。介質過濾可通過粒狀材料或多孔介質對SS進行分離,用于去除部分細小SS、TP等。介質過濾系統包括過濾介質、進水系統、出水系統和反沖洗系統等。介質過濾的濾池選擇應根據處理水量、水質特性、處理構筑物高程布置等因素,經綜合比選后確定。濾池的選型及適用條件可參考HJ2008—2010中表1的規(guī)定,可采用濾布濾池(見附錄B.5)、V型濾池(見附錄B.6)等。介質過濾的濾池設計參數應符合GB50014和HJ2008的相關規(guī)定。過濾的濾池沖洗方式應根據濾池特征選取,可采用水沖或氣水聯合反沖洗方式。吸附可采用吸附法脫色、除臭及去除重金屬、溶解性有機物、新污染物等。吸附工藝應考慮吸附劑類型、吸附劑用量、接觸時間、水力負荷和再生周期等影響因素,設計參數宜根據靜態(tài)或動態(tài)試驗(吸附導試)確定。吸附設備包括吸附槽、固定床吸附設備、流化床吸附設備、移動床吸附柱等。吸附劑宜采用炭類吸附劑(見附錄B.7)、腐殖酸類吸附劑、礦物吸附劑、高分子吸附劑等。吸附劑的種類及性質、吸附系統的pH值、溫度、接觸時間、水力條件等參數應根據試驗確定或參考同類工程實例。吸附劑失效后宜對吸附劑進行再生,以降低吸附處理工藝的運行成本。采用吸附技術時,宜設置混凝、沉淀、過濾等。膜分離可采用膜分離技術去除SS、氨氮和有機物等污染物。膜分離工藝設計應考慮進水流速、操作壓力、溫度、進水水質、膜通量和回收率等影響因素,設計參數應由試驗確定或參考同類工程實例。采用膜分離技術時應考慮膜清洗、廢液和濃液的處理及回收,并應考慮廢棄膜組件的出路及二次污染。膜分離濃水處理工藝流程可參考HJ579—2010中6.4.2的規(guī)定。膜分離根據出水水質要求可選用微濾、超濾、納濾和反滲透等其中一種或幾種方式的組合(見附錄B.8)。各類膜分離技術的選擇及適用條件可參考HJ579—2010中表4的規(guī)定。采用膜分離技術時,應對污水進行預處理。采用微濾或超濾處理技術時,應設置超細格柵;采用反滲透技術時,宜設置保安過濾器、微濾或超濾等。膜分離處理設備應滿足HJ/T270、HJ/T271、CJ/T169的要求。生物處理可采用生物處理降解二級出水中的TP、總氮(TN)、氨氮和新污染物等。生物處理可采用曝氣生物濾池(見附錄B.9)、膜生物反應器(見附錄B.10)、反硝化深床濾池(見附錄B.11)和自養(yǎng)反硝化濾池(見附錄B.12)等。曝氣生物濾池技術條件如下:根據工藝需要,曝氣生物濾池可采用碳氧化曝氣生物濾池、硝化曝氣生物濾池或反硝化生物濾池的單級布置形式,也可采用組合串聯的多級布置形式;曝氣生物濾池由池體、布水系統、布氣系統、承托層、填料層和反沖洗系統等組成;曝氣生物濾池宜采用上向流進水;曝氣生物濾池前宜設置混凝沉淀池等預處理設施;濾池的濾料宜選用輕質球形陶?;蛩芰项w粒;當出水總磷濃度達不到排放或回用要求時,應輔助化學除磷。膜生物反應器技術條件如下:應根據污水性質、濃度和水量選擇浸沒式或外置式膜生物反應器;膜生物反應器由反應器殼體、膜組件、膜組件清洗裝置等組成;應設置膜在線清洗或離線清洗系統,并根據膜的運行狀況確定清洗和反洗程序;當進水水質或水量變化大時宜設置調節(jié)水質或水量設施。反硝化深床濾池技術條件如下:反硝化深床濾池的形式及進水流向應根據進水水質和處理要求進行設計選擇;反硝化深床濾池由配水區(qū)、布水及反沖洗布水布氣系統、承托層、濾料層、反沖洗系統、出水系統等組成;碳源不足時應外加碳源,碳源可選用乙酸、乙酸鈉等,碳源投加量可參考GB/T37528—2019中表2的規(guī)定。自養(yǎng)反硝化濾池技術條件如下:自養(yǎng)反硝化濾池的進水流向應根據進水水質和處理要求進行選擇;自養(yǎng)反硝化濾池由布水布氣系統、承托層、功能填料層、反沖洗系統、出水系統和自控系統等組成;進水溶解氧含量宜小于0.5mg/L;自養(yǎng)反硝化濾池電子供體可為鐵粉、單質硫、硫化鈉、硫代硫酸鈉等,投加量可參考GB/T37528—2019中表3的規(guī)定。高級氧化可采用高級氧化法去除污水中的色度、嗅味、有毒有害及難降解有機污染物等。高級氧化可采用臭氧(催化)氧化(見附錄B.13)。臭氧(催化)氧化技術條件如下:臭氧(催化)氧化系統應包括臭氧發(fā)生器、臭氧接觸或催化池(塔)、臭氧尾氣消除裝置、臭氧投加裝置等;臭氧發(fā)生器技術要求參照GB/T37894;接觸或催化池(塔)應設置密封蓋、呼吸閥和安全閥;應設置尾氣處置和報警裝置,宜采用高溫加熱型、加熱催化型等尾氣消除裝置,尾氣排放濃度應小于0.1mg/L;臭氧的投加裝置宜采用多孔擴散器、文丘里噴射器、增效噴嘴等;臭氧氧化系統中與臭氧接觸的池體、設備、閥門、管道、材料等應耐臭氧腐蝕;臭氧的投加量、接觸時間和反應條件應根據試驗確定;臭氧(催化)氧化系統的進水SS宜小于10mg/L。消毒應設置消毒設施去除污水中的病原微生物、病毒等。污水出水消毒程度應根據污水性質、排放標準或再生利用要求確定。消毒劑和消毒方式應根據處理水量和水質、消毒劑的來源、處理工藝等進行選擇,并通過技術經濟比選后確定,可采用氯消毒(見附錄B.14)、紫外線消毒(見附錄B.15)等方法。采用二氧化氯、次氯酸鈉或液氯消毒時,有效氯的投加量應根據試驗資料或類似運行經驗確定,接觸時間應不少于30min。采用紫外線消毒時,紫外線有效劑量應符合GB/T19837的相關規(guī)定。消毒劑的投加技術要求應符合GB50335的相關規(guī)定。環(huán)境污染控制廢氣控制污泥脫水設施等主要惡臭產生源應采取密閉、局部隔離及負壓抽吸等措施。深度處理單元及污泥處理單元產生的廢氣宜統一收集,并進行集中處理。除臭工藝宜采用生物吸附、生物過濾、活性炭吸附、堿洗等獨立或聯用措施。處理后排放氣體應符合DB32/4440的有關規(guī)定。污泥控制城鎮(zhèn)污水深度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污泥,可采用消化、好氧發(fā)酵等方式進行穩(wěn)定化處理。污泥處理工藝的設計應符合GB50014和CJJ131的規(guī)定。穩(wěn)定化處理后的污泥宜采取建筑材料利用、焚燒等方式進行處置?;瘜W除磷工藝產生的化學污泥可與生物污泥一并處置。污泥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污泥水應單獨處理或返回污水處理構筑物進行處理。噪聲及振動控制設備間應具有良好的隔聲和消聲設計,選用性能良好的聲學材料進行防護。機械設備的安裝應配備隔振、隔聲、消聲等噪聲和振動控制措施。污水處理廠內噪聲控制應符合GB/T50087的有關規(guī)定,廠界噪聲應符合GB12348的規(guī)定。設備間、鼓風機房等內的機械設備噪聲和振動的控制設計應符合GB50040的規(guī)定。

(資料性)

城鎮(zhèn)污水深度處理推薦工藝流程城鎮(zhèn)污水處理廠提標建設,可采用“混凝沉淀/氣浮+強化處理技術+消毒”的組合深度處理工藝(見圖A.1):以去除TP和SS為主要目的,強化處理技術可采用介質過濾;以去除TN、TP、SS為主要目的,強化處理技術可采用生物濾池;以去除CODCr、TP、TN、SS、色度、嗅味、新污染物等為主要目的,強化處理技術可采用生物濾池、臭氧氧化的組合技術。城鎮(zhèn)污水提標建設用深度處理推薦工藝流程圖城鎮(zhèn)污水再生利用,可根據不同用途,采用以下深度處理工藝組合。城鎮(zhèn)污水再生用作城市雜用水,重點關注病原微生物、有毒有害有機物、濁度、色度、嗅味等指標。推薦組合深度處理工藝見圖A.2。城鎮(zhèn)污水再生用作城市雜用水深度處理推薦工藝流程圖城鎮(zhèn)污水再生用作景觀環(huán)境用水,可分為觀賞性景觀環(huán)境用水和娛樂性景觀環(huán)境用水。觀賞性景觀環(huán)境用水重點關注色度、嗅味等指標;娛樂性景觀環(huán)境用水重點關注病原微生物、有毒有害有機物、色度、嗅味等指標。推薦組合深度處理工藝見圖A.3。城鎮(zhèn)污水再生用作景觀環(huán)境用水深度處理推薦工藝流程圖城鎮(zhèn)污水再生用作工業(yè)用水,可分為冷卻和洗滌用水、鍋爐補給水、工藝與產品用水。冷卻和洗滌用水重點關注氨氮、總硬度、SS、色度等指標,循環(huán)冷卻水考慮鹽度和硬度的控制;鍋爐補給水重點關注CODCr、總硬度、SS等指標;工藝與產品用水重點關注CODCr、SS、色度、嗅味等指標。推薦組合深度處理工藝見圖A.4。城鎮(zhèn)污水再生用作工業(yè)用水深度處理推薦工藝流程圖城鎮(zhèn)污水再生用作綠地灌溉,可分為非限制性綠地用水和限制性綠地用水。非限制性綠地用水重點關注病原微生物、濁度、有毒有害有機物、色度、嗅味等指標;限制性綠地用水重點關注濁度、嗅味等感官指標。非限制性綠地用水見圖A.5。城鎮(zhèn)污水再生用作綠地灌溉深度處理推薦工藝流程圖

(資料性)

城鎮(zhèn)污水深度處理參考技術高密度(高效)沉淀池工藝提要高密度(高效)沉淀池將澄清技術與污泥濃縮技術結合起來,能夠進一步去除二級出水中SS、TP以及部分CODCr等污染物。高密度(高效)沉淀池分為混合區(qū)、絮凝區(qū)、熟化區(qū)、預沉區(qū)和沉淀區(qū)五個區(qū)域,是一種快速沉淀技術,通過投加混凝劑和絮凝劑等,利用回流污泥的吸附作用加快絮體的生長及沉淀。對濁度、磷及表觀色度具有較好的去除效果,出水SS可達到20mg/L以下,CODCr去除率約為10%~30%,TP去除率約為40%~80%。工藝流程在混合區(qū)投加混凝劑,通過攪拌器使混凝劑與污水快速混合進行壓縮雙電層。進入絮凝池后投加絮凝劑,通過攪拌脫穩(wěn)后的絮體在絮凝劑作用下進行吸附架橋,重新形成更大的易于沉降的絮凝體。進入熟化區(qū)后絮體繼續(xù)增大;通過沉淀池的預沉區(qū),易于沉淀的絮體快速沉降,未來得及沉淀以及不易沉淀的微小絮體在沉淀區(qū)的污泥層中捕獲,最終出水通過池頂集水槽收集排出。工藝流程圖見圖B.1。高密度(高效)沉淀池工藝流程圖工藝控制條件工藝控制條件如下:快速混合池水力停留時間:0.5min~2min;絮凝池水力停留時間:8min~15min;絮凝池回流量/處理水量:2%~6%;斜管表面水力負荷宜為8m3/(m2·h)~20m3/(m2·h)。主要設備混合攪拌器、絮凝攪拌器、濃縮刮泥機、混凝劑和絮凝劑制備及投加系統、污泥回流泵、污泥排放泵、控制儀表等。磁混凝沉淀池工藝提要向污水中投加少量混凝劑、磁種等與污染物絮凝結合成磁性絮體,通過增加磁性絮體比重以達到快速沉淀的目的,從而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通過磁回收系統將污泥中的磁粉進行高速回收,循環(huán)利用、節(jié)省費用。處理出水SS可低至10mg/L以下,TP低至0.3mg/L以下,具有高效、穩(wěn)定運行的突出特點。工藝流程二沉池出水進入混合池,投加混凝劑(如:鐵鹽、鋁鹽),在攪拌器的作用下使混凝劑迅速均勻分散到污水中;在磁粉混凝池中加入磁粉發(fā)生磁混凝反應,污水中不帶磁性的懸浮物或膠體與磁種裹挾在一起而形成帶有磁粉凝結核的微磁絮團;通過投加絮凝劑的架橋作用在絮凝區(qū)進一步將凝聚體絮凝成大絮團。經過絮凝區(qū)后的污水流向高速沉淀區(qū),懸浮物完成沉淀澄清,上清液作為處理出水繼續(xù)進一步處理,底層的含磁污泥則經過磁粉回收系統循環(huán)利用,剩余污泥進入污泥脫水系統進行脫水處理。工藝流程圖見圖B.2。磁混凝沉淀池工藝流程圖工藝控制條件工藝控制條件如下:混合池水力停留時間:0.5min~2min;磁粉混凝池水力停留時間:2min~5min;絮凝池水力停留時間:2min~5min;磁粉投加量應根據混凝沉淀試驗結果確定,無試驗數據時,初始投加量宜為20kg/m3池容~40kg/m3池容;污泥回流比:3%~8%;斜管表面水力負荷:15m3/(m2·h)~40m3/(m2·h)。主要設備絮凝反應攪拌器、磁粉污泥回流泵、磁粉回收泵、混凝劑和助凝劑投加泵、磁分離機、刮泥機、磁泥剪切機等。加砂混凝沉淀池工藝提要加砂混凝沉淀工藝將重介質絮凝技術和高效沉淀技術結合,以二氧化硅微砂作為絮凝的核心物質,使污染物在高分子絮凝劑的作用下與微砂聚合成大顆粒的易于沉淀的絮體,從而加快了污染物的沉淀速度,減少沉淀的面積和沉淀時間,同時保證了良好的出水效果。該工藝通過調節(jié)微砂和污泥的回流率應對水質水量的變化,主要用于去除污水中的SS、TP,同時對高濁、低溫、藻類爆發(fā)等難處理的污水處理效果明顯,對于用地緊張的區(qū)域優(yōu)勢明顯。工藝流程污水首先進入混合池,投加鋁鹽或鐵鹽等混凝劑,在攪拌器的作用下混合均勻;粒徑為100μm~150μm的微砂投到加砂混凝池中,微砂循環(huán)和補充可以增加凝聚的幾率,確保絮狀物的密度,以增加絮體形成和沉淀的速度;在絮凝池進一步投加高分子絮凝劑將凝聚體絮凝成大絮團;經過絮凝池后的污水流向高速沉淀區(qū),含砂的絮體在斜板澄清部分實現了高速沉淀,澄清水被集水槽收集,含有微砂的污泥沉淀于池底懸浮物完成沉淀澄清,上清液作為處理出水繼續(xù)進一步處理,由刮泥機收集至沉淀池底部中央的區(qū)域,被微砂循環(huán)泵送入水力旋流器,下溢的微砂可直接回用于混凝池,分離出微砂的剩余污泥以溢流形式排出水力旋流器外送入后續(xù)處理。工藝流程圖見圖B.3。加砂混凝沉淀池工藝流程圖工藝控制條件工藝控制條件如下:混合池水力停留時間:0.5min~2min;加砂混凝池水力停留時間:2min~5min;絮凝池水力停留時間:2min~5min;微砂粒徑:100μm~300μm;斜管表面水力負荷:20m3/(m2·h)~60m3/(m2·h);污泥回流比:3%~6%。主要設備混合攪拌機、絮凝攪拌機、微砂回收系統、刮泥機。加壓溶氣氣浮工藝提要向污水中通入一定的空氣,產生大量的小氣泡,使污水中的細小懸浮物黏著在氣泡上,隨著氣泡一同浮出水面,形成浮渣,達到去除水中SS,改善水質的目的。當用地受限或除磷要求高(<0.2mg/L)時,可采用加壓溶氣氣浮技術。加壓溶氣氣浮處理出水SS可低至10mg/L以下,處理效果顯著且穩(wěn)定。工藝流程經絮凝后的污水,自池底部進入氣浮池接觸室,并與溶氣釋放器釋出的含微氣泡水相遇,絮粒與氣泡粘附后,即在氣浮分離室進行渣、水分離。浮渣布于池面,定期刮(溢)入排渣槽,清水由集水管引出,進入后續(xù)處理構筑物。其中,部分清水經回流泵加壓進入壓力容器罐,與此同時,空氣壓縮機將空氣壓入容器罐,在溶氣罐內完成溶氣過程,并由溶氣水管將溶氣水輸往溶氣釋放器,供氣浮用。工藝流程圖見圖B.4。加壓溶氣氣浮工藝流程圖工藝控制條件工藝控制條件如下:溶氣壓力:0.2MPa~0.4MPa;溶氣水回流比:10%~20%;接觸室上升流速:10mm/s~20mm/s,水力停留時間:大于1min;分離室表面負荷:5.4m3/(m2·h)~7.2m3/(m2·h),水力停留時間:10min~20min;氣浮池有效水深:2.0m~3.0m。主要設備空氣溶解設備、溶氣釋放器、氣浮池、刮泥機等。濾布濾池工藝提要利用一定孔徑的濾布過濾以去除懸浮固體,主要使水中SS、濁度指標達到污水排放或再生利用標準。濾布濾池具有節(jié)省能耗、過濾水頭小、占地面積小、維護使用簡便等特點,對SS的去除率可達50%以上。選擇濾布濾池時應充分考慮工藝搭配,避免出現“高效沉淀池+濾布濾池”不合理的組合工藝形式。同時,應注意當SS過高或粘附性較強時,濾布易發(fā)生污染和堵塞。工藝流程污水進入濾布濾池,依靠水頭通過濾布,過濾后的水進入濾盤、中心管。隨著過濾的進行,濾布上沉積的物質增多,過濾速度逐漸減小,濾池中的水位逐漸上升。當水位上升到設定的水位時,開始進行負壓反抽吸,濾盤緩慢轉動,濾布被清洗干凈。進水中比較大的固體會自然沉降到斗形池底,利用排泥泵將污泥送到污泥處理設施進行處理。工藝流程圖見圖B.5。濾布濾池工藝流程圖工藝控制條件工藝控制條件如下:濾池進水SS宜小于20mg/L;采用聚酯編織針氈濾布或合成纖維絨毛濾布,最小孔徑宜為10μm;最大濾速:8m3/(m2·h)~10m3/(m2·h);反沖洗水壓力:7m~15m,反沖洗水量/處理水量:1%~5%;沖洗前水頭損失:0.2m~0.4m;濾池宜設斗形池底。主要設備濾盤、空心轉軸、清洗機構、排泥機構、抽吸泵等。V型濾池工藝提要采用均勻級配粗砂濾料,以恒定水位進行過濾。經過濾料過濾后,污水中的懸浮物和溶解物被捕獲。V型濾池處理出水濁度可低于1NTU,SS低于10mg/L,具有出水水質好、濾速高、運行周期長、反沖洗效果好、節(jié)能和便于自動化管理等特點。工藝流程污水由進水總渠經進水閥和方孔后,溢流堰口再經側孔進入V型濾池槽,分別經槽底均勻的配水孔和V型槽堰進入濾池,被均質濾料層過濾的濾后水經長柄濾頭流入底部空間,由方孔匯入氣水分配管渠后排出。濾池在工作周期內隨著濾料層截留水中雜質量的不斷增加,濾層對水流的阻力增大、濾速減少、出水量下降,此時濾池就要進行反沖洗。工藝流程圖見圖B.6。V型濾池工藝流程圖工藝控制條件工藝控制條件如下:濾池進水懸浮物宜小于20mg/L;濾料厚度:1200mm~1500mm,有效粒徑:0.85mm~2mm,不均勻系數不宜大于1.4;濾速:5m3/(m2·h)~8m3/(m2·h);過濾周期:12h~24h;應設氣水聯合反沖洗和表面掃洗輔助系統,表面掃洗強度宜為2L/(m2·s)~3L/(m2·s);單獨氣沖強度宜為13L/(m2·s)~17L/(m2·s),歷時2min~4min;氣水聯合沖洗時氣沖強度宜為13L/(m2·s)~17L/(m2·s),水沖強度宜為3L/(m2·s)~4L/(m2·s),歷時3min~4min,單獨水沖洗強度宜為4L/(m2·s)~8L/(m2·s),歷時5min~8min。主要設備進水管、進氣管、石英砂濾料、反沖洗鼓風機、濾板、濾頭等?;钚蕴课匠毓に囂嵋镁哂卸嗫仔缘幕钚蕴繛槲轿鬯杏袡C污染物介質,依靠分子間的作用力、化學鍵力和靜電吸引力的作用下,通過其自身物理和化學吸附特性來對污水中有機污染物進行吸附處理,從而使得污染水質得到凈化?;钚蕴课匠爻鏊疂岫瓤蛇_到1NTU以下。工藝流程污水經變徑進水管,由上向下通過活性炭床,經吸附過濾處理后從吸附池底部排出。反沖洗時,向上流動的水流將活性炭層托起,使活性炭處于懸浮狀態(tài)。沖洗完畢后,凈炭靠自重返回炭床。工藝流程圖見圖B.7?;钚蕴课焦に嚵鞒虉D工藝控制條件接觸時間、水力負荷與再生周期等設計參數宜通過試驗確定。無試驗資料時,工藝控制條件如下:空床接觸時間:20min~30min;炭層厚度:3.0m~4.0m;空床濾速:7m3/(m2·h)~12m3/(m2·h);炭層最終水頭損失:0.4m~1.0m;常溫下經常性沖洗時,水沖洗強度宜為11L/(m2·s)~13L/(m2·s),歷時10min~15min,膨脹率15%~20%。定期大流量沖洗時,水沖洗強度宜為15L/(m2·s)~18L/(m2·s),歷時8min~12min,膨脹率宜為25%~35%?;钚蕴吭偕芷谟商幚砗蟪鏊|是否超過水質目標值確定,經常性沖洗周期宜為3d~5d。沖洗水應采用活性炭吸附池水或濾池水,沖洗水濁度宜小于5NTU。主要設備壓力差計、液位計、恒水位過濾系統、濾池自動反沖洗系統等。微濾/超濾膜分離工藝提要在膜兩側施加一定壓力差,通過膜的篩分作用截留微粒、大分子等物質,從而達到分離的目的。微濾膜主要分離的是SS和細菌等顆粒物質;超濾膜則主要是水中的膠體和一些生物大分子等。微濾/超濾膜過濾可替代常規(guī)沉淀-過濾工藝,具有高效去除SS和膠體物質的能力,占地面積小,自動化程度高,對CODCr去除率約為5%~30%,處理出水濁度低于0.3NTU。工藝流程污水經過預處理系統處理,出水在泵壓作用下進入膜組件進行膜濾處理,污水中的顆粒、懸浮固體、膠體物質等被截留,膜濾出水可直接排放或回用。膜過濾在運行一定時間后需要進行反沖洗,以保證膜的性能穩(wěn)定和去除膜表面的污染物,恢復膜系統運行,反沖洗后的濃水返回進水池中,進行循環(huán)處理。工藝流程圖見圖B.8。微濾/超濾膜分離工藝流程圖工藝控制條件工藝控制條件如下:系統跨膜壓差:0.02MPa~0.03MPa;溫度:12℃~38℃;膜通量:10L/(m2·h)~40L/(m2·h);產水率:≥90%。主要設備超濾膜、微濾膜、反洗水泵、壓力表、濃水調節(jié)閥等。曝氣生物濾池工藝提要在濾池中填裝一定量的粒徑較小的粒狀濾料,濾料表面生長著高活性的生物膜,在濾池內曝氣。污水流經時,利用濾料的高比表面積帶來的高濃度生物膜的氧化降解能力對污水進行快速凈化,實現生物氧化降解。同時污水流經時,利用濾料粒徑較小的特點及生物絮凝作用,截留污水中的SS,且保證脫落的生物膜不會隨水漂出,實現截留作用。曝氣生物濾池適用于氨氮和有機污染物的去除,以二級處理出水為進水時,曝氣生物濾池氨氮去除率可達90%以上,CODCr的去除率可達10%~30%,出水SS一般不高于15mg/L。工藝流程污水由下向上流經濾料層時,微生物膜吸收污水中的有機污染物作為其自身新陳代謝的營養(yǎng)物質,并在濾料層下部提供曝氣供氧的條件下,氣、水同為上向流態(tài),使污水中的有機物得到好氧降解,并進行硝化脫氮。同時,定期利用處理后的出水對濾池進行反沖洗,排除濾料表面增殖的老化微生物膜,以保證微生物膜的活性。工藝流程圖見圖B.9。曝氣生物濾池工藝流程圖工藝控制條件工藝控制條件如下:濾料粒徑:3mm~5mm;填料厚度:2m~4m;空床水力停留時間:35min~45min;濾層終期過濾水頭:1.2m~1.5m;五日生化需氧量容積負荷:3kg/(m3·d)~6kg/(m3·d)。采用氣水聯合反沖洗,氣洗時間宜為3min~10min,氣水聯合沖洗時間宜為4min~10min,單獨水漂洗時間宜為8min~10min。空氣沖洗強度宜為12L/(m2·s)~25L/(m2·s),水反洗強度宜為4L/(m2·s)~8.5L/(m2·s)。濾池反沖洗周期宜為24h~72h。主要設備池體、濾料、承托層、濾頭、曝氣管、堰板、閥門、自控控制系統、反沖洗泵、鼓風機等。膜生物反應器(MBR)工藝提要首先通過活性污泥去除污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機物,隨后采用膜組件將凈化后的污水和污泥進行固液分離,使活性污泥濃度大大提高。MBR最大特點是水力停留時間和污泥停留時間可以實現分別控制。MBR對CODCr、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SS、氨氮的去除率分別在90%、93%、95%及90%以上。工藝流程污水經調節(jié)后進入曝氣池,利用曝氣池內的活性污泥氧化降解污水中的化學需氧量,同時氨態(tài)氮被氧化為硝態(tài)氮。曝氣池出水進入到膜池,膜池內裝有浸沒式膜堆,底部設有曝氣裝置,在抽吸泵的抽吸下,污水經膜過濾后出水。膜池的污泥通過污泥回流泵返回到曝氣池中,維持曝氣池內污泥濃度在一定范圍內。當跨膜壓差達到一定數值時,需要對膜組件進行化學清洗,去除有機物等對膜的污堵,恢復系統運行。工藝流程圖見圖B.10。膜生物反應器工藝流程圖工藝控制條件工藝控制條件如下:進水pH:6~9,水溫宜為:12℃~38℃;膜孔徑:0.01μm~0.4μm;生物反應池的五日生化需氧量污泥負荷:0.05kgBOD5/(kgMLSS·d)~0.15kgBOD5/(kgMLSS·d);混合液懸浮固體濃度:6000mg/L~12000mg/L;過膜壓力:小于0.05MPa;宜采用間歇運行方式,1個過濾周期內運行期宜為7min~13min,暫停期宜為1min~3min;膜通量:15L/(m2·h)~25L/(m2·h)。主要設備曝氣池、膜池、曝氣風機、污泥回流泵等。反硝化深床濾池工藝提要細菌和其他微生物以一層薄膜生長在固體介質上,當污水在固體濾料上流過時,利用濾料的攔截和濾料上生物膜的生物降解雙重作用經污染物去除。反硝化深床濾池適用于硝態(tài)氮和有機污染物的去除,當TN去除要求10mg/L以內且有SS去除要求時,可采用反硝化深床濾池。反硝化深床濾池對硝態(tài)氮的去除率取決于投加的碳源量,一般為50%~90%。選擇反硝化深床濾池時應充分考慮工藝搭配,避免出現“曝氣生物濾池+反硝化深床濾池”不合理的組合工藝形式。工藝流程污水進入濾床后,污染物經過沉淀、過濾、截留等方式,最終留在濾床中。然后通過反沖洗作用將其排出至廢水池,濾層的過濾性能得以恢復。反硝化系統碳源投加量根據進水流量和進水硝酸鹽濃度調整,通過自控系統控制。工藝流程圖見圖B.11。反硝化深床濾池工藝流程圖工藝控制條件:工藝控制條件如下:宜選用均質級配石英砂濾料或陶粒濾料,不均勻系數:≤1.4,有效粒徑:1.5mm~3.5mm;平均濾速:4.5m3/(m2·h)~8.0m3/(m2·h),峰值濾速及強制濾速:<10m3/(m2·h);濾料層深度:1.8m~2.5m;容積負荷(以NO3-N計):0.3kg/(m3·d)~1.6kg/(m3·d);空床接觸時間:20min~30min;反沖洗周期:24h~48h;驅氮周期:2h~4h;宜采用氣水反沖洗,先氣沖,氣沖強度宜為25L/(m2·s)~30L/(m2·s),歷時3min~5min;氣水聯合沖洗時氣沖強度宜為25L/(m2·s)~30L/(m2·s),水沖強度宜為4L/(m2·s)~4.5L/(m2·s),歷時10min~20min,單獨水沖洗強度宜為4L/(m2·s)~4.5L/(m2·s),歷時3min~5min。主要設備池體、濾料、承托層、碳源投加系統、濾頭濾板、反沖洗水泵、反沖洗鼓風機等。自養(yǎng)反硝化濾池工藝提要自養(yǎng)反硝化濾池是一種基于復合功能性生物載體驅動反硝化反應的污水脫氮技術,通過利用無機碳(CO2、HCO3-、CO32-)作為碳源,自養(yǎng)反硝化菌以復合活性生物載體作為硝酸鹽氮還原的電子供體,完成微生物新陳代謝,將受污染水體中的硝酸鹽氮還原為N2。自養(yǎng)反硝化濾池在運行過程中無需投加碳源,對TN的去除率可達50%~95%。工藝流程采用重力流模式運行,污水從濾池頂端進水,通過硫基復合活性濾料時通過截留作用去除SS,并在硫自養(yǎng)反硝化微生物、鐵自養(yǎng)反硝化等微生物的作用下將污水中的硝態(tài)氮/亞硝態(tài)氮還原為氮氣,從而實現脫氮功能。工藝流程圖見圖B.12。自養(yǎng)反硝化濾池工藝流程圖工藝控制條件工藝控制條件如下:濾料層厚度:1.0m~3.5m;濾速:0.5m3/(m2·h)~8.0m3/(m2·h);容積負荷(以NO3-N計):0.25kg/(m3·d)~1.0kg/(m3·d);宜采用氣水反沖洗,先氣沖,氣沖強度宜為20L/(m2·s)~25L/(m2·s),歷時3min~5min;氣水聯合沖洗時氣沖強度宜為20L/(m2·s)~25L/(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