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大單元教學課件-下學期統(tǒng)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1頁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大單元教學課件-下學期統(tǒng)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2頁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大單元教學課件-下學期統(tǒng)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3頁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大單元教學課件-下學期統(tǒng)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4頁
第二單元 中古時期的世界 大單元教學課件-下學期統(tǒng)編版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古時期的世界課程標準:通過了解中古時期歐亞地區(qū)的不同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變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區(qū)的社會狀況,認識這一時期世界各區(qū)域文明的多元面貌。封君封臣法的意志伊凡雷帝天方夜譚真主啟示恒河圣水儒家文明沙漠皇帝神秘文明失落之城班圖人(1世紀——)馬里王國(8—15世紀)阿克蘇姆王國(1—9世紀)津巴布韋(11—19世紀)(一)非洲文明的開端基礎梳理相關史料1、地位:非洲是古代農業(yè)一個重

要的發(fā)源地2、居民:班圖人3、文明成果:

(1)農業(yè):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農作物;馴養(yǎng)了牛,引進了綿羊和山羊等

(2)手工業(yè):掌握了冶鐵技術4、活動區(qū)域:由西非逐漸擴展到

撒哈拉以南地區(qū)班圖人

人們時常認為非洲的農業(yè)技術是從歐亞大陸引的……考古研究表明,非洲許多地區(qū)早在公元前就開始開采鐵礦,就掌握了冶鐵知識……公元前2世紀到5世紀期間,冶鐵技術通過已學會使用鐵的班圖農民傳到非洲中部、東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區(qū)。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二)非洲王國的興起基礎梳理相關史料1、東非文明(1)阿克蘇姆王國

①興起與發(fā)展A.興起:公元前后,在今埃塞俄比亞地區(qū)興起

B.鼎盛:4世紀,進入鼎盛時期

②文明概況:A.文化:信仰基督教B.經濟:從事農牧業(yè),國際貿易

興旺

阿克蘇姆國家信仰基督教,居民主要從事農牧業(yè),國際貿易也很興旺,每年從紅海的國際貿易獲得巨額收入。

——朱寰主編《世界上古中古史》非洲文明形勢圖(二)非洲王國的興起基礎梳理相關史料1、東非文明(2)東非沿海諸國:

桑給巴爾、蒙巴薩、摩加迪沙

①興起:10-15世紀

②條件:A.經濟:農業(yè)的進步、環(huán)印度洋

貿易的發(fā)展

B.文化:伊斯蘭教的傳入③文明概況:

A.經濟:廣泛使用奴隸,以種植瓜果蔬菜的園藝業(yè)為主,對外貿易發(fā)達,城市繁榮。B.文化:信仰伊斯蘭教非洲文明形勢圖14世紀,摩洛哥旅行家依本·白圖泰對摩加迪沙有如下描繪:(摩加迪沙)是一座極大的城池。當地人有許多駱駝,每日屠宰數百峰。他們有很多綿羊。他們是一些強悍的商人。當地出產的布匹,以摩加迪沙布出名,是無上珍品,運銷埃及等地。

—(摩洛哥)伊本·白圖泰著《伊本·白圖泰游記》(二)非洲王國的興起基礎梳理相關史料2、西非文明(1)興起:8-15世紀(2)代表國家:加納、馬里、桑海時間重大史事約公元200年駱駝開始在撒哈拉運輸商品約500—700年加納帝國崛起公元1076年加納被迫皈依伊斯蘭教13世紀前期馬里帝國崛起征服加納公元1300年馬里征服加奧(桑海人王)公元1324年馬里國王曼薩?穆薩朝覲麥加公元1469年加奧王國擴張成桑海帝國公元1591年桑海被一支摩洛哥軍隊征服(二)非洲王國的興起基礎梳理相關史料2、西非文明(3)文明概況:閱讀材料并結合教材,歸納古代西非國家文明發(fā)達的表現類別概況經濟政治文化

這一年,馬里歷史最著名的國王曼薩·穆薩開始了前往麥加的朝圣之行?!皬耐涂藞D來的馬里國王”讓馬里世界聞名,大批商人、學者跟隨穆薩返回馬里……穆薩還在廷巴克圖建造了人類歷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茽柎髮W?!畎采健斗侵薰糯鯂仿_·穆薩朝圣隊伍黃金資源豐富、控制商路、對外貿易發(fā)達;奴隸從事生產也可作為商品交易注重擴張征服;實行中央集權信奉伊斯蘭教;興建大學、文化繁榮(二)非洲王國的興起基礎梳理3、南非文明(1)興起與發(fā)展:

①興起:11世紀末,班圖人

建立②發(fā)展:14-15世紀,進入

鼎盛時期相關史料非洲文明形勢圖(2)代表國家:津巴布韋(3)文明概況:巨石建筑大津巴布韋遺址鳥瞰圖

大津巴布韋”在班圖語中意為“石頭城”。在公元13-15世紀,曾是南部非洲古王國的都城,遺址1877年被西方人發(fā)現。重點探討(三)非洲王國的特點相關史料閱讀材料并結合教材思考古代非洲文明的基本特點

撒哈拉沙漠是一大屏障、一大分隔者,地中海相比之下卻是一條連接大道。歷史上,北非人與地中海周圍諸民族的相互影響之所以超過他們與沙漠以南地區(qū)諸民族的相互影響,其原因就在此……沿尼羅河上游是蘇德沼澤,曾在歷史上構成了一個可怕的障礙。而未被海灣和內海破損的、平直的海岸線,也使非洲大陸難以接近……這一地理環(huán)境還有助于說明,歐洲人侵入非洲較其侵入美洲,在時間選擇上何以存在反常的差別……在美洲被開發(fā)、被殖民化以后的幾個世紀中,非洲仍是一塊“黑暗的大陸”。甚至到1900年,大約還有四分之一大陸未被開發(fā)。——《中外歷史綱要》必修下探究與拓展1、起源早:世界上最早文明的起源地之一2、區(qū)域性:東非、西非、南非各有特點3、發(fā)展緩慢:受地理環(huán)境相對封閉的限制,非洲文明相對孤立封閉,且社會發(fā)展程度相對落后封君封臣法的意志伊凡雷帝天方夜譚真主啟示恒河圣水儒家文明沙漠皇帝神秘文明失落之城國家:笈多帝國時間:4世紀初建立者:印度人政治:政局穩(wěn)定,國王直接控制地區(qū)主要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區(qū)保留原來的藩王,政令不夠統(tǒng)一宗教:印度教發(fā)展成為主要宗教國家:德里蘇丹國時間:13世紀初建立者:突厥人政治:中央集權,政教合一。最高統(tǒng)治者稱蘇丹,握有最高權力;地方劃分為行省。宗教:以伊斯蘭教為國教印度????大化改新大化改革1)背景:①日本出現嚴重社會危機

②唐文化的影響2)時間:646年3)特點:學習和模仿中國隋唐制度4)影響:大化改新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推動了日本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幕府統(tǒng)治幕府の支配1)背景:①政治:中央集權體制逐漸瓦解②經濟:莊園制經濟形成③社會結構:武士集團形成2)形成:12世紀末(1192年),武士集團首領源賴朝在鐮倉建立幕府,日本進入幕府政治時期。3)特點:①天皇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義上中央政府稱號②以將軍為首的幕府掌握實權③武士與將軍結成主從關系,成為將軍的家臣4)結束:17世紀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對世界變局,意圖以鎖國加強統(tǒng)治,抵御外來影響,嚴重阻礙日本發(fā)展。1867年,德川幕府的德川慶喜還政天皇,幕府政治結束。朝鮮??4世紀百濟、新羅、高麗三個政權并立7世紀末新羅統(tǒng)一朝鮮半島,效仿中國建立中央集權10世紀初新羅人王建建立高麗王朝14世紀末高麗大將李成桂自立為王,改國號為朝鮮16世紀末日本豐臣秀吉派軍侵略朝鮮,朝鮮請求中國支援,歷經7年中朝軍民取得勝利10世紀高麗王朝效仿中國唐朝制度政治:在中央設三省六部,將地方劃分為十道選官:引入科舉考試選拔官員經濟:推行土地國有文化:傳播中國的儒家經典和辭章之學國家:笈多帝國時間:4世紀初建立者:印度人政治:政局穩(wěn)定,國王直接控制地區(qū)主要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區(qū)保留原來的藩王,政令不夠統(tǒng)一宗教:印度教發(fā)展成為主要宗教國家:德里蘇丹國時間:13世紀初建立者:突厥人政治:中央集權,政教合一。最高統(tǒng)治者稱蘇丹,握有最高權力;地方劃分為行省。宗教:以伊斯蘭教為國教印度????印第安人瑪雅人塑像瑪雅數字瑪雅文字

庫庫爾坎大金字塔

金字塔高約30米,四周環(huán)繞91級臺階,加起來一共364級臺階,再加上塔頂的羽蛇神廟,共有365階,象征了一年中的365天。每年春分和秋分兩天的日落時分,北面一組臺階的邊墻會在陽光照射下形成彎彎曲曲的七段等腰三角形,連同底部雕刻的蛇頭,宛若一條巨蛇從塔頂向大地游動,象征著羽蛇神在春分時蘇醒,爬出廟宇。每一次,這個幻像持續(xù)整整3小時22分,分秒不差。這個神秘景觀被稱為“光影蛇形”。

太陽歷石瑪雅人把一年分為18個月,測算的地球年為365.2420天,現代測算為365.2422天,誤差僅0.0002天,就是說5000年誤差僅一天。測算的金星年為584天,與現代測算50年內誤差僅7秒。

阿茲特克居民相信靈魂永存,并相信存在至高無上的主宰。他們崇拜自然神,還信奉創(chuàng)造神、太陽神、雨神、玉米神、羽蛇神等。他們國王被看成神的化身,祭神時以戰(zhàn)俘為犧牲。其特異習俗之一是以活人為祭品,每年有數千人被祭神靈。武士以獻身祭壇為榮。

特諾奇蒂特蘭1325年起阿茲特克人在特斯科科湖南部的沼澤島上建城,用3條10米寬的土路與大陸相連,并用石水槽供應用水。多壇廟和金字塔。16世紀20年代,這座帝都的面積達13平方公里,人口有30萬之多,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城市街道、廣場設置整齊,桂花城四方形。城市中心是以35米高的金字塔大神廟為主的建筑群,大神廟供奉著雨神特拉洛克和主神威齊洛波奇特利。中心廣場四周有高墻圍爐,周圍則是宮殿府邸。全城有10余千米的防水長堤,并有兩條石槽從陸地引淡水入城。在特諾奇蒂特蘭城的輝煌時期,阿茲特克人的君主統(tǒng)治著群山環(huán)繞的墨西哥高原的每一個角落,面積達3000平方英里。

馬丘比丘被稱作印加帝國的“失落之城”?!瘪R丘比丘”在印加語中意為“古老的山巔”。古城海拔2280米,兩側都有高約600米的懸崖,峭壁下則是日夜奔流的烏魯班巴河。經專家們測量,這成千上萬塊巨大的花崗巖石來自于600米以下的山谷里。當時的印加人連車輛和畜力都不會使用,怎么能夠把幾十噸重的石頭搬到這么險峻的高山之上。那些巨大的石塊很明顯留有像人們切奶酪一樣切割的痕跡。石塊之間沒有灰漿,沒有水泥,更沒有使用任何粘合劑,但卻拼得天衣無縫、牢固無比。由于其圣潔、神秘、虔誠的氛圍,馬丘比丘被列入全球10大懷古圣地名單。基礎梳理區(qū)域文明時間國家形態(tài)文明概況中美洲瑪雅文明約前1500年形成15世紀中期衰落城市國家種植玉米;金字塔廟宇;陶器;象形文字;歷法;20進制。阿茲特克文明14-16世紀結構松散的王國上層階級壟斷官職,掌握軍隊;被征服者由原來部落首領管理;浮動園地;特諾奇蒂特蘭城南美洲印加文明12-16世紀統(tǒng)一的大帝國中央集權;土地國有;人口調查表;完善的道路系統(tǒng);移民。封君封臣法的意志伊凡雷帝天方夜譚真主啟示恒河圣水儒家文明沙漠皇帝神秘文明失落之城(一)阿拉伯帝國基礎梳理

阿拉伯人一手拿古蘭經,一手執(zhí)劍,向外擴張,到8世紀中期,阿拉伯國家成為橫跨亞、非、歐的洲際大帝國?!若斈?、興起與發(fā)展7C初穆罕默德創(chuàng)立伊斯蘭教622年穆罕穆德遷居麥地那,建立政權632年阿拉伯半島基本統(tǒng)一7C中期大規(guī)模向外擴張8C中期建立起跨歐亞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國(一)阿拉伯帝國知識擴展伊斯蘭教穆罕默德自稱是真主安拉派到人間來拯救世人的使者,宣揚順從安拉的人死后可以進入天堂,這就是伊斯蘭教。“伊斯蘭”意為“和平”“順從”,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稱“穆斯林(順從者)”。伊斯蘭教獨尊安拉,反對多神信仰,因此受到麥加城中信奉多神教的貴族的排斥。同時,伊斯蘭教教義中存在施舍、人人平等這些代表平民的主張,大大損害了貴族和大富豪的利益,他們采取各種手段迫害穆罕默德及其信徒,甚至施加暴行,穆罕默德被迫于622年率領一些信徒遷居麥地那,建立了一個以共同信仰為基礎的宗教社團,即穆斯林公社,阿拉伯國家雛形由此誕生。穆罕默德610年“高貴之夜”希拉山洞修行得到安拉感召穆罕默德受到天使吉卜利勒的啟示(一)阿拉伯帝國基礎梳理2、統(tǒng)治概況(1)政治:

形成了以哈里發(fā)為中心的政教合一的專制集權的統(tǒng)治體系

①最高統(tǒng)治者哈里發(fā)掌握政治、軍事和宗教大權;

②下設官僚機構輔助,重要的是宰相、樞密院和財政部等,以掌管財政和稅務的部門最為重要。

阿拉伯帝國實行政教合一的專制統(tǒng)治,作為君主的哈里發(fā),集立法、行政、軍事等大權于一身,哈里發(fā)也是伊斯蘭的最高精神領袖,直接管理麥加與麥地那這兩處圣地,具有裁決紛爭的權威……在哈里發(fā)之下,設有宰相、樞密院、財政部等,宰相負責協助哈里發(fā)統(tǒng)管政務,樞密院掌管令狀、文告之起草和頒布,財政部負責稅收和支出。

——孟廣林《世界中世紀史》(一)阿拉伯帝國基礎梳理2、統(tǒng)治概況(2)經濟:

①商品經濟:工商業(yè)得到較快發(fā)展

②對外貿易:阿拉伯商人在東亞、西歐、非洲等廣大地區(qū)從事著陸上和海洋貿易

③城市發(fā)達:境內城市繁多,都城巴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阿拉伯人商業(yè)活動示意圖(一)阿拉伯帝國重點探討

巴格達城的碼頭,有好幾英里長,那里停泊著幾百艘各式各樣的船只,有戰(zhàn)艦和游艇,有中國大船……市場上有從中國運來的瓷器、絲綢和麝香;從印度和馬來群島運來的香料、礦物和燃料;從中亞細亞和突厥運來的紅寶石、青金石、織造品和奴隸;從斯堪的納維亞和俄羅斯運來的蜂蜜、黃蠟、毛皮和白奴;從非洲東部運來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美)菲利浦·希提著,馬堅譯

《阿拉伯通史》學思之窗:

說說阿拉伯帝國在溝通世界貿易中的作用?

阿拉伯帝國貿易范圍廣泛,歐亞非各洲的各類商品匯聚,巴格達等大城市成為東西方貿易的橋梁,促進了東西方貿易的發(fā)展。2、統(tǒng)治概況(2)經濟:

(一)阿拉伯帝國基礎梳理2、統(tǒng)治概況(3)文化:繁榮

①表現:B.交流與傳播:

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中國的造紙術、印度的數字先后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A.吸收與融合:吸收被征服地區(qū)文化,廣泛翻譯古代波斯、印度、希臘和羅馬的古典著作,融合東西方文化,在文藝、科學、思想等領域取得重要成就阿拉伯數字清真寺是阿拉伯建筑藝術的集中體現

②特點:開放性、包容性、多元性(一)阿拉伯帝國重點探討相關史料2、統(tǒng)治概況(3)文化:繁榮

③原因:思考點:阿拉伯帝國文化繁榮的原因及影響?

阿拉伯帝國領域內的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印度、敘利亞和埃及等地,都是古代東西方文化薈萃的地區(qū)。帝國政治的相對穩(wěn)定,交通發(fā)達,經濟繁榮,為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提供了有利環(huán)境……帝國的統(tǒng)治者日益認識到科學文化的重要性。因此,阿拉伯帝國歷代統(tǒng)治者都比較關心發(fā)展科學文化事業(yè)。到阿拔斯王朝時期……他們不分宗教畛域,不拘泥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不惜重金延聘人才,尊重和獎掖各界學者。8世紀中葉,中國的造紙術和羅盤針傳入阿拉伯帝國,對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發(fā)展與繁榮,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古代史(下卷)》A.國家統(tǒng)一,政局相對穩(wěn)定B.工商業(yè)發(fā)達,經濟繁榮C.統(tǒng)治者重視知識、人才D.地處亞非歐交界,地理位置優(yōu)越E.兼收并蓄,融合東西方優(yōu)秀文化(一)阿拉伯帝國重點探討相關史料2、統(tǒng)治概況(3)文化:繁榮

④影響:A.保存和傳播歐洲古典文化,為文化復興奠定基礎B.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和使者,促進文化交流C.融合東西方文化創(chuàng)造出了獨具特色、豐富多彩的阿拉伯伊斯蘭文化思考點:阿拉伯帝國文化繁榮的原因及影響?

阿拉伯文化對世界文化發(fā)展的推動作用是巨大的。9世紀初興起的“百年翻譯運動”是翻譯史上的偉大工程,大批阿拉伯的研究者翻譯、注釋了古希臘、印度和羅馬的著作,使人類古典文明的輝煌成果得以繼承,這些翻譯著作還引發(fā)了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δ径派桨Α稖\析阿拉伯文化的歷史

淵源和對世界文化的貢獻》830年,哈里發(fā)在巴格達設立“智慧宮”,集科學院、圖書館、翻譯館于一體。為延攬翻譯人才,哈里發(fā)以黃金支付稿酬,其重量與譯著重量相等基礎梳理1、興起與發(fā)展13C前蒙古西征而西遷到小亞細亞13C不斷攻擊拜占庭帝國,逐步征服小亞細亞14C中征服巴爾干和東南歐部分地區(qū)1453年滅拜占庭帝國,定都伊斯坦布爾16C后征服西亞和北非部分地區(qū),建立起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二)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土耳其的擴張(二)奧斯曼帝國基礎梳理2、統(tǒng)治概況相關史料(1)政治:蘇丹專制,政教合一

②階層:宗教上層和封建主是統(tǒng)治階級,工商業(yè)者和農民承擔各種苛捐雜稅。

①元首:最高統(tǒng)治者是蘇丹,他既是宗教領袖,又是國家和軍隊的主宰,還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阿拉伯政治體制的繼承者

蘇丹指一個在伊斯蘭教歷史上一個類似總督的官職,它是阿拉伯語中的一個尊稱,最初是阿拉伯語中的抽象名詞“力量”、“治權”、“裁決權”,后來變?yōu)闄嗔Α⒔y(tǒng)治。最后,它變?yōu)橐了固m國家世俗君主的稱號,被這種蘇丹統(tǒng)治的地方號稱蘇丹國。(二)奧斯曼帝國基礎梳理2、統(tǒng)治概況(2)經濟:

東西方交流中心,控制商路東西方商路的阻斷者

①15-16世紀,帝國一度經濟繁榮,首都伊斯坦布爾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心。

②帝國控制了連接亞歐的商路,對過往商品征收重稅,東西方之間的貿易受到一定影響。

奧斯曼帝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并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線達6個世紀之久。

--宋保軍《奧斯曼帝國與16世

中期舊商路的貿易復興》(二)奧斯曼帝國重點探討3、影響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作為橫跨歐亞非并且穿越中古近代世界史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蒙古西征之后在中亞崛起乃至最終吞并了東羅馬帝國的新興勢力,對于世界史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思考:奧斯曼帝國對世界歷史的影響有哪些?(1)軍事擴張:奧斯曼帝國大規(guī)模的對外擴張,給被侵略國家人民帶來了災難(2)海外貿易:東西方貿易受到影響,促使西歐國家致力于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航路。(3)地區(qū)局勢:征服巴爾干半島和東南歐部分地區(qū),導致該地區(qū)民族關系極為復雜,國

際關系緊張,為一戰(zhàn)爆發(fā)埋下伏筆。(4)文化傳播:使伊斯蘭教及其文化得到更大范圍的傳播和發(fā)展,促進了世界文化的多

樣性和豐富性。封君封臣法的意志伊凡雷帝天方夜譚真主啟示恒河圣水儒家文明沙漠皇帝神秘文明失落之城(一)拜占庭1、建立: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基礎梳理相關史料2、統(tǒng)治:(1)經濟:帝國境內工商業(yè)發(fā)達,都城君士坦丁堡是當時歐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2)軍事:一度擴張,先后占領北非和意大利等地(3)法律:查士丁尼在位期間編訂《查士丁尼法典》,使羅馬法成為系統(tǒng)、完整的法律體系6-7世紀的拜占庭帝國(一)拜占庭羅馬法重點探討相關史料(1)發(fā)展歷程:羅馬共和國羅馬帝國查士丁尼習慣法—成文法公民法—萬民法《民法大全》完成體系(2)地位:歐洲歷史上第一部系統(tǒng)完備的成文法典。

皇帝的威嚴、光榮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須用法律來鞏固。這樣,無論在戰(zhàn)時或平時,總是可以將國家治理得很好?!?--《查士丁尼法典》序言

19世紀以來歐洲大多數國家都以羅馬法為立法基礎來制定本國的法律制度,如《拿破侖法典》、《德國民法典》等。(3)評價:

①有利于穩(wěn)定秩序、鞏固統(tǒng)治

②對近代歐美國家的立法和司法產生了重要影響(一)拜占庭基礎梳理相關史料3、衰亡:(1)原因:

①連年征戰(zhàn)嚴重消耗了拜占庭的資源

②游牧部落的沖擊,帝國陷入混亂(2)滅亡:

1453年,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國滅亡(二)俄羅斯基礎梳理相關史料興起與發(fā)展9世紀基輔羅斯俄羅斯發(fā)端于此,深受拜占庭帝國的影響13世紀莫斯科公國被蒙古征服,成為金帳汗國的臣屬16世紀初17世紀末1547汗國臣屬在反擊蒙古統(tǒng)治過程中逐漸興起,而后建立起以莫斯科為中心的統(tǒng)一國家伊凡四世伊凡四世加冕沙皇,推行一系列措施,繼續(xù)擴張地跨歐亞已經將疆界推進到太平洋,成為地跨歐亞兩洲的龐大帝國(二)俄羅斯西歐封建社會基礎梳理1、形成背景

羅馬帝國的分裂與西羅馬的滅亡

在羅馬帝國的廢墟和日耳曼人遷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國基礎上,西歐進入封建社會。2、基本特征(1)政治:封君封臣制度(2)經濟:莊園和農奴制(3)思想:基督教占統(tǒng)治地位西歐封建社會基礎梳理2、基本特征(1)政治:封君封臣制度

中古西歐初期王權衰落,社會秩序混亂,地方豪強互相斗爭,戰(zhàn)亂不已,盜匪橫行。國王和貴族為維持自己的地位,往往蓄養(yǎng)一批武裝家丁,進行自衛(wèi)或攻擊別人。這些武裝扈從(叫做封臣)原由主人供給衣食裝備,后來漸改為賜給他們一塊土地,以其收入作為服軍役的費用。——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古代史編下卷》

②形成背景:社會動蕩和自然經濟的必然產物

①含義:

地方領主為其家族和親兵提供土地作為給養(yǎng),授予土地者為封君,領取土地者為封臣西歐封建社會重點探討2、基本特征(1)政治:封君封臣制度A.以土地封賜為紐帶B.層層分封、等級森嚴C.只對直接領主負責D.具備契約意識即相互盡義務E.地方領主相對獨立

國王控制力有限③特征:

任何沒有直接簽訂契約的人之間不存在直接的權利或義務關系。因此中世紀流傳著一句諺語: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世界歷史讀本》西歐封建社會重點探討2、基本特征(1)政治:封君封臣制度A.國王或皇帝是國家的最高統(tǒng)治者,通過封君封臣制度與各級封建主聯系起來,成為西歐社會的統(tǒng)治階級④影響:

國王、皇帝或教會等理論上的所有者往往不能對其領土實行有效管轄,而直接行使管轄權的當地貴族又具有相當大的獨立性,這就很容易引起國王與貴族、王國政府與地方諸侯之間,以及貴族、諸侯之間爭奪權力的斗爭?!吨惺兰o歐洲戰(zhàn)爭起因類型計量分析》許二斌B.封建主作為領主,在各自的領地內獨立行使權力,政治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據局面西歐封建社會基礎梳理2、基本特征(2)經濟:莊園和農奴制

一個領主單獨管轄的特別區(qū)域的農業(yè)種植園叫作莊園,有時鄉(xiāng)村和莊園是相當一致的,也就是說,一個農民的村落形成一個領主特有的莊園。但是,有時一個莊園包括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鄉(xiāng)村,而有時一個大鄉(xiāng)村可分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莊園。—【美】布萊恩·蒂爾尼西德尼·佩因特《西歐中世紀史》西歐封建社會基礎梳理2、基本特征(2)經濟:莊園和農奴制土地類型經營管理者權利與義務領主自營地領主農民份地自由農份地自由農農奴份地農奴①莊園構成:A.提供農民土地;B.直接經營領主自營地;C.主持莊園法庭,審理莊園案件,維護莊園秩序A.交納地租,服勞役;B.法律上自由A.耕種領主自營地,收入歸領主B.法律上非自由人,被固著于土地上;C.自備工具為領主服勞役西歐封建社會重點探討2、基本特征(2)經濟:莊園和農奴制②莊園特點:西歐封建莊園示意圖

封建領主不但通過各種地租形態(tài)對農民進行剝削,同時也對農民施行“超經濟的強制(政治、社會附屬)”,有統(tǒng)治、懲罰農民的權力。

——齊思和《西歐中世紀的莊園制度》A.經濟:自給自足、封閉獨立B.政治:擁有自己的法庭,維

持社會秩序。

③莊園性質:

莊園是基本的農業(yè)經濟組織,也是基本的社會政治單位。西歐封建社會基礎梳理2、基本特征(3)思想:基督教占統(tǒng)治地位①地位:

在西歐社會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②表現:A.經濟:

擁有大量莊園和廣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稅天主教會擁有大量莊園和廣袤土地,西歐國王為獲得教會支持,賞賜給教會大片土地,羅馬教皇派出許多隱修士到西班牙、高盧、不列顛和北非等地區(qū)布教,廣建修道院,擴建莊園出租土地,鼎盛時期,天主教會占有了歐洲三分之一的土地,成為各國最有勢力的封建領主。公元6世紀開始,教會利用《圣經》中農牧產品的1/10“屬于上帝”的說法,向信徒征收什一稅。中世紀時,教皇索性宣布信徒可以支付相應的費用來獲得救贖,這樣教士兜售贖罪券,是西歐中世紀時特有的現象。西歐封建社會基礎梳理2、基本特征(3)思想:基督教占統(tǒng)治地位①地位:

在西歐社會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②表現:B.政治:

形成了從教皇到各級神職人員的等級制度神父主教大主教紅衣主教1羅馬教皇天主教最高領袖

教皇的地位是最高的,他擁有最高的立法權和司法權,能夠制定或廢除教會法規(guī),指定主教,創(chuàng)立教區(qū)。西歐封建社會基礎梳理2、基本特征(3)思想:基督教占統(tǒng)治地位①地位:

在西歐社會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

②表現:C.思想:

整個西歐社會的居民幾乎都是基督教徒,教會控制著他們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嚴重束縛了人性的發(fā)展。出生在教父主持下接受洗禮結婚由教父主持婚禮死后葬禮在教堂舉行,遺體被葬在教堂附屬的墓地布魯諾被宗教事務所判決燒死在羅馬鮮花廣場西歐封建社會基礎梳理2、基本特征(3)思想:基督教占統(tǒng)治地位②表現:D.王權與教權

西歐封建社會是二元社會,以國王為代表的王權和與以基督教會為代表的教權互相依存,共同維護封建秩序,王權與教權既依存又斗爭497年法蘭克王國創(chuàng)建者克洛維接受洗禮政教合作政教沖突卡諾莎之辱5世紀11世紀13世紀相互利用扶持階段王權教權對抗教權極盛階段王權加強教權衰退西歐封建社會的新變化

隨著西歐封建制度的發(fā)展,十一世紀的歐洲社會政治經濟形勢趨于穩(wěn)定,使得西歐封建社會出現了許多新變化,在多方面獲得進步……當西歐封建制趨于完型時,內部已經孕育了新的因素。正如布羅代爾說:“11、12世紀的西歐已經進入它的青春期”。西歐封建社會的新變化1、政治:王權加強基礎梳理(1)背景

中古中后期,隨著社會環(huán)境逐漸穩(wěn)定、經濟增長,西歐各國王權不同程度的加強(2)表現

①15世紀晚期,英格蘭逐漸形成較為的強大王權

②15世紀晚期,法蘭西國王逐漸完成統(tǒng)一,王權加強

③15世紀末,在伊比利亞半島形成了西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