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過秦論》任務式公開課一等獎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統(tǒng)編版選必中第三單元:《過秦論》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過秦論》是部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三單元第三課的第一篇課文。歷史上有一些朝代,“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如秦朝,如五代之后唐,其速亡的歷史教訓令后人感嘆不已,常引以為鑒。這一課的兩篇課文,分別對秦朝和后唐滅亡的歷史教訓進行總結,得出了各自的結論。閱讀課文時,注意聯(lián)系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把握文章的主要觀點及寫作意圖。
閱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們首先要注意體會本文鋪陳歷史,形成對比和反差,水到渠成地得出結論的特點,感受其一氣貫注,氣勢充沛,鋪張揚厲的文風。
【教學目標】
1.借助參考資料,了解并掌握賈誼以及《新書》的相關知識,了解秦滅亡的歷史以及本文寫作背景,建立全面的背景知識體系;
2.通過疏通文意,能夠掌握重點文言知識,劃分結構層次,探究文中“敘”與“論"的關系,提升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
3.借助合作探究以及在全面把握文章思路的基礎上,能夠體會文章極力鋪張渲染的特點,學習事實論證、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
4.結合寫作背景,能夠理解本文借古諷今、實施仁政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教學重難點】
學習本文的論證技巧,明白文章借古諷今的寫作目的。
【評價標準】
1.能夠掌握重點文言知識,劃分結構層次,探究文中“敘”與“論"的關系。
2.能夠體會文章極力鋪張渲染的特點,學習事實論證、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
3.能夠理解本文借古諷今、實施仁政的意義。
【教學過程】
情景導入
賈誼是西漢著名文學家,少有才名,以政論文和辭賦見長,前者以《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為代表,魯迅評價其為“西漢鴻文,沾溉后人,其澤甚遠”;后者以《吊屈原賦》《服鳥賦》為代表,抒發(fā)自己因懷才不遇而憂憤難平的情感。
今天,我們來學習其所著《過秦論》上篇。
任務一:知人論世
活動1.了解作者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政治家、文學家。洛陽(今屬河南省)人。18歲時,就以博學能文而聞名于郡中,得到郡守吳公的賞識,收為弟子。文帝即位后,因吳公的推薦,任為博士,掌文獻典籍。其時,賈誼不過20多歲,在博士中最為年輕,但以見識和議論,贏得博士中年長者的尊敬,受到文帝的重視,不到一年,被擢升為太中大夫。朝廷上許多法令、規(guī)章的制定,都由他主持進行。賈誼的才華和文帝對他的信任,引起了一部分朝臣的不滿。他們以“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的流言,動搖了文帝對賈誼的信任,結果文帝讓賈誼離開長安,去做長沙王的太傅。后人稱賈誼為賈長沙、賈太傅。在長沙任職的三年中,賈誼的心情一直抑郁不歡。文帝七年(前175),賈誼被召回長安,任梁懷王的太傅。此時文帝雖仍贊賞賈誼的博學。而對于他多次上疏陳述的政治主張并不采納。后來梁懷王騎馬時摔死,賈誼認為自己沒有盡到太傅的責任,經(jīng)常悲泣自責,不久死去。
其著作主要有政論和辭賦兩類。政論如《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辭賦以《吊屈原賦》《服鳥賦》最著名。
賈誼的思想以儒家為主,也雜有法家、黃老的成分。劉向指出“賈誼言三代與秦治亂之意,其論甚美,通達國體。雖古之伊(尹)管(仲)未能遠過也”(《漢書.賈誼傳贊》引)。
賈誼的散文有戰(zhàn)國縱橫家的風格,善于運用不同歷史事實的對比來分析利害,在鋪張渲染的描寫中,造成文章的充沛氣勢,富于說服力和感染力。如《過秦論》,開始為了說明秦國統(tǒng)一中國過程中的強大,極力描寫六國諸侯合縱抗秦的盛況,而在后面寫秦朝的敗亡時,又極力寫陳涉的平凡以見亡秦的輕易,從而引出秦朝短期覆亡的教訓,極其有力。作者抱有改革政治的熱情,又受到壓抑,因而筆端常帶感情,議論說理毫無顧忌,行文暢達而不浮淺,語言犀利激切,富于文采。
賈誼的辭賦,也飽含著作者濟世的熱情,抒發(fā)憤懣不平,具有感人的力量。當時漢代的新體賦——漢賦還沒有形成,賈誼主要是采用騷體來寫作,但在標題上已出現(xiàn)“賦"的字樣。他的《服鳥賦》采用主客問答的方式,抒寫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情緒,同時也流露出齊生死、等禍福的消極思想。語言上雖多用四言句,句法比較整齊,但已趨向散文化,顯示出從騷體賦過渡到漢賦的端倪。《吊屈原賦》是他赴長沙途中經(jīng)湘水時所作,在抒發(fā)對屈原不幸遭遇的同情中,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被劉勰稱為“辭清而理哀”(《文心雕龍·哀吊》)。由于賈誼在此賦中引屈原為同調,而《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又對屈、賈都寄予同情,為兩人寫了一篇合傳,后世即往往以賈誼與屈原并列,稱為“屈賈"。
活動2.了解《新書》
賈誼的作品,《漢書·藝文志》著錄有文58篇,賦7篇,其文即現(xiàn)存的《新書》,亦名《賈子》,曾經(jīng)西漢末年劉向校定,雖然在流傳過程中有所錯亂和散失,但基本可信。首篇《過秦論》,是賈誼政論文中的名篇。另一篇著名政論文《陳政事疏》,又稱《治安策》,載于《漢書·賈誼傳》。據(jù)班固稱,是他從《新書》58篇中選擇“切于世事者”(《漢書·賈誼傳贊》,經(jīng)過合并刪削而成,題目是后人安上的。賈誼的辭賦大多已亡佚。除《吊屈原賦》《服鳥賦》外,劉向所編《楚辭》中收入《惜誓》一篇,作者題賈誼,但東漢王逸為《楚辭》作注時,則表示對作者“疑不能明"。
活動3.相關背景
春秋以來,戰(zhàn)亂頻仍,加之秦統(tǒng)一后的暴政、秦末農(nóng)民起義和楚漢之爭的影響,社會經(jīng)濟遭受特大破壞。農(nóng)民大量流亡異鄉(xiāng),不得耕作,還有些為生計所迫,賣妻鬻子或自賣為奴。戰(zhàn)亂使人口銳減,商業(yè)蕭條。奸商囤積居奇,物價昂貴,米一石值萬錢,馬一匹達百金。新建立的西漢政權,府庫空虛,財政困難。
西漢文帝時代,雖然社會經(jīng)濟有所好轉,但潛伏著嚴重的社會危機。當時,權貴豪門大量侵吞農(nóng)民土地,使農(nóng)民破產(chǎn)流亡,苛重的壓迫剝削和酷虐的刑罰,也使階級矛盾日漸激化。針對這樣的社會現(xiàn)實,為鞏固西漢政權,賈誼借“過秦”以“規(guī)漢",主張施行仁政,與民休息。
活動4.解題
①過,名詞用作動詞,指出……的過失。
②秦,秦朝。
③論,是文體的一種,屬議論文。
活動5.了解文體
“論”是文體的一種,屬議論文。論是論述,即發(fā)表自己的主張,闡明事物的道理,其目的主要在于立。陸機《文賦》:“頌優(yōu)游以彬蔚,論精微而朗暢。"如《過秦論》《六國論》等。
任務二:初讀感悟
活動(一)預習檢查
活動(二)初讀課文。
【思考1】通讀課文,概括段意
明確:第1段:秦國勢力的崛起。
第2段:秦國勢力的進一步發(fā)展。
第3段:秦王統(tǒng)一天下。
第4段:陳涉起義和秦王朝的覆滅。
第5段:闡述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
【思考2】全文共5段,哪幾段是敘述哪幾段是議論
明確:前4段敘述,寫秦王朝的興亡,前3段寫興,第4段寫亡;最后1段是議論,指出秦王朝迅速滅亡的原因。
任務三:文本研究
【思考1】研讀第一自然段
活動一:解釋下列詞語或句子
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險固的地勢),擁雍州之地,君臣固(牢固地)守以窺(窺視)周室,有席(像席子一樣)卷天下,包(像包裹一樣)舉宇內(nèi),囊(像口袋一樣)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務(從事)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器械),外連衡而斗(使……爭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兩手合抱,形容毫不費力)而取西河之外。
活動二:問題探究
思考1.秦始皇時期,奮六世之余烈,秦孝公為秦統(tǒng)一打下了哪些基礎?
明確:①地利——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
②人和——君臣固守(君臣齊心),商鞅佐之(任用商鞅等人)
③秦孝公的野心——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統(tǒng)天下。
④政通——基本國策(內(nèi)立法度,務耕織,修:整治、修理,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實行“仁政”
⑤成果——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思考2.本文從秦孝公寫起,為什么不從孝公以前的國君(如秦穆公)寫起?
明確:材料是為論點服務的。本文的論點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秦的攻奪天下正是從秦孝公開始的。這一點,首句“君臣固守以窺周室”已經(jīng)說明了,孝公在攝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對周室只是暗中窺伺,后來由于“商君佐之”,才開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動,雖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人和”(君臣固守)的條件。
【思考2】研讀第二自然段
活動一:解釋下列詞語或句子
孝公既沒(同“歿”,死),惠文、武、昭襄蒙(繼承)故業(yè),因(沿襲)遺策,南取漢中,西舉(攻取)巴、蜀,東割膏腴(肥沃)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使……變?nèi)?秦,不愛(吝惜)珍器重寶肥饒之地,以致(招納)天下之士,合從締交,相與(互相援助)為一。當此之時,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寬厚而愛人,尊賢(賢人)而重士,約從離(使……離散)衡,兼韓、魏、燕、楚、齊、趙、宋、衛(wèi)、中山之眾。于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這一類人)為之謀,齊明、周最、陳軫、召滑、樓緩、翟景、蘇厲、樂毅之徒(這一類人)通其意,吳起、孫臏、帶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頗、趙奢之倫(這一類人)制(統(tǒng)領、統(tǒng)率)其兵。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攻打)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迎接)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丟失)矢遺(丟失)鏃(箭頭)之費(損失),而天下諸侯已困矣。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弱點),追亡(逃走的人)逐北[潰敗(的軍隊)],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因(趁著)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延及孝文王、莊襄王,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
活動二:問題探究
思考1.本段總寫敘述了五位秦國國君的情況,前三位皇帝怎樣統(tǒng)治國家,效果如何?它的強大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
明確:惠文王、武王,昭襄王——蒙故業(yè),因遺策——實行“仁政”,地域版圖不斷擴大,秦國實力又強,引起各諸侯的恐懼,他們開始想策略抵抗秦國。
思考2.六國諸侯攻秦的策略是什么,具體表現(xiàn)是什么?綜合實力如何?在和秦國的較量中結果如何?
結果: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從散約敗,爭割地賂秦,強國請服,弱國入朝,秦毫不費力,使諸侯皆困,秦勝九國敗。
思考3.著這么多的筆墨寫諸侯的實力,其用意何在?
明確:筆起波瀾,秦國走向強大的路上總得有一些更強大的陪襯,而九國之師不堪一擊,更加突出了秦國之更強。秦的領土日益擴大引起諸侯恐懼,從實力上說,秦國弱,九國強;從結果上說,極力渲染諸侯聲勢,突出秦人困諸侯之易,以諸侯失敗反襯秦在走向強大之路上無可抵擋,為后文與陳涉力量對比作鋪墊,照應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
【第一二段總結分析】
文章一開頭寫道:“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這幾句就透露出矛盾:一方面,是說地形有利,但地盤很?。涣?方面,則是說政治上野心很大。
中國詩話講究詩眼,要讀出文章的好處,也要講究字眼。像“窺”這樣精粹的字眼,用暗喻構成了以小窺大的形象,無疑精練之至?!案Q"的內(nèi)涵,對秦之崛起有重大意義,因而接下來用了三重對仗性排比句,“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這就不是以精練為特點,而是以渲染為務了。從句子間的關系說,一個意思,三重反復,不但不嫌重復,反而顯得很有情采和文采。這種情采和文采,沒有流于空疏,原因是思想有力度,故亦不乏智采。作者在宏大的視野中概括了矛盾的各個方面:
首先是空間從有限(崤函、雍州之地)到無限(天下、宇內(nèi)、四海);其次在語言上對無限的空間以三個同義所指(席卷、包舉、囊括)統(tǒng)一起來;接著從時間上概括,惠文、武、昭襄,是三代君王的業(yè)績,從公元前337年到公元前251年,八十多年,僅以一言以概之。至于“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從空間上說東南西北地盤全面擴張,可只用了四個動詞(取、舉、割、收),同義所指,對稱句法,使得結構有機緊密。接下來意脈就深化了。邦國的崛起,光有三代君王的雄心,還只是主觀愿望。客觀的根源,還在于內(nèi)政上的改革和外交上的策略:當是時也,商君佐之,內(nèi)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內(nèi)政的改革,本來是很復雜的歷史,是悲壯的過程(商鞅自己就作法自斃),文章只用了十一個字“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zhàn)之具”。外交上連衡(橫)路線也經(jīng)歷長期曲折斗爭,也只用了“連衡而斗諸侯"六個字。特別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把外交上的縱橫捭闔,縱則帝秦、橫則王楚的搏斗,上百年的血腥戰(zhàn)爭,地居僻遠的秦國擴張到黃河以西,用“拱手"兩個字總結,似乎沒有動手、沒有流血就擴張了土地。話說得這樣輕松,自然是語言的高度概括力,但更是夸張了勝利的唾手可得。
其實,賈誼的說法并不符合史實。六國合縱,與秦作戰(zhàn)有五次。由此可知,先后合縱與秦五戰(zhàn),秦兩勝兩敗,其中一次還是在外交上重大退讓,才使對方撤軍??墒牵Z誼卻將之說成不戰(zhàn)而勝的壓倒性的勝利,對方“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于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這只能說明賈誼把五次互有勝負的戰(zhàn)爭概括為一舉成功,目的就是構成一種戲劇性氣勢。
雄視時間之長,俯視空間之廣,動詞之精,排句之華,散體與賦體開合自如,這就構成了文章氣勢宏大、詞茂而思精的風格。
對于全文來說,這還只是個序曲,當然是個很有氣勢的序曲。
接下去是文章的第三個層次,主動樹立對立面。所樹對立面,不是一般的,而且是突出強大的對立面。講敵方(諸侯會盟而謀弱秦)的狀況,夸張其優(yōu)勢。第一,論土地“十倍于秦";第二,論軍隊“百萬之眾”;第三,實行了針鋒相對的“合從締交"聯(lián)合抵抗的政策;第四,不惜重金,羅致賢才,最著名的是孟嘗、平原、春申、信陵“四君";第五,以樂毅為代表的政治家“通其意”,以孫臏為代表的軍事家“制其兵”,聯(lián)盟攻秦。大筆濃墨,顯示不論是人才還是軍事,九國的優(yōu)勢和秦人的劣勢對比十分明顯,似乎戰(zhàn)端一開,則秦國必敗無疑。
從議論文的寫作來說,對立面樹立得越強大,化解的難度就越大,但是,化解如能成功,就越是雄辯。
在九國來犯的嚴重威脅下,秦人卻并不抵抗,相反“開關延敵”。是不是設有埋伏,誘敵深人呢?并不是。戰(zhàn)爭卻沒有打起來,“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不費一槍一彈,對方就失敗了。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九國“爭割地而賂秦”。不但如此,而且是勢如破竹,“追亡逐北,伏尸百萬,流血漂櫓”,強國請服,弱國人朝。文章采用的不是一般的對比模式(一國與九國),而是采用把矛盾推向極端的對比(軍事上、國土上、人才上)強化模式。強化矛盾雙方力量對比強弱懸殊,但斗爭的結果卻是力量對比的倒轉。懸殊對比走向反面的結果乃是另一極端,極強轉化為極弱。
細心的讀者不難發(fā)現(xiàn),強弱轉化的原因乃是九國表面上組成了統(tǒng)-戰(zhàn)線,但是,并不困結,各懷鬼胎,不能統(tǒng)-進攻,不敢與秦國為敵。秦國在外交上實行連衡政策,各個擊破,于是力量懸殊的對比發(fā)生了轉化,強者崩潰,弱者凱旋。文章為什么省略了“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的原因呢?就是為了直截了當?shù)匕褟娙鮿贁〗Y果擺在讀者面前,突出轉化的戲劇性,增加文章的雄辯氣勢。
【思考3】研讀第三自然段
活動一:解釋下列詞語和句子
及至始皇,奮(振興)六世之余烈(功業(yè)),振(舉起)長策(馬鞭子)而御(駕馭、統(tǒng)治)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使……滅亡)諸侯,履(登上)至尊(至高無上的地位,指帝位)而制(控制)六合(天地四方),執(zhí)敲撲而鞭笞(奴役)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把……作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托付)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使……退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仇恨)。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言論,這里指著作),以愚(使……變愚蠢)黔首(秦朝對百姓的稱呼);隳(毀壞)名城(高大的城墻),殺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使……變?nèi)?天下之民。然后踐(踏)華為城,因(憑借)河為池(護城河),據(jù)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可靠的)臣精(精銳)卒陳利兵而誰何(盤詰查問)。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堅固的城池)千里,子孫帝王(稱帝稱王)萬世之業(yè)也。
活動二:問題探究
思考1.“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一義重出有何作用?
明確四句亦只一意,極言始皇之強,非一辭而足也。
思考2.本段中哪句反映秦始皇的統(tǒng)治方式?請用原話回答。
明確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中心句
思考3.秦始皇統(tǒng)治天下采取了哪些措施?業(yè)績?nèi)绾危?/p>
【第三段分析總結】
文章做到這里,蓄勢已成,意脈面臨轉折。這里需要一個總結,精彩的是文章只用了一個句子“奮六世之余烈”,僅六個字,非常簡潔,干凈利落。不過,賈誼為之加上了強化的賦體色彩:“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答天下,威振四海。"用了四個賦體的排比句,不但有文采、情采,而且有智采。賦體語句,在賈誼筆下是有節(jié)制的,適可而止。及至說到邊疆的開拓,則以散體為主:“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弊詈笥忠再x體作結:“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牧馬”“彎弓"從行文上說,兩個意象顯得精練而生動,作者的筆鋒游刃有余,開合自如。
對立面如此戲劇性轉化,使文章的意脈高昂起來,達到高潮。
接下去,乃是意脈面臨真正的轉化。這個層次,和前面略有不同,有點史家筆法,寓褒貶于敘述之中。第一是“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第二是“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第三是“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從思想統(tǒng)一到強將利兵,層層強化,霸主自戀,累進式遞增,基業(yè)本該萬無一失。但是,所有這一切都暗含著反諷,所用之語言,從明顯的“廢先王之道”到含蓄的“以愚黔首"弱天下之民”,甚至還有形褒實貶的“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這種反諷到了最后“為天下笑者”,就直接表露出來了),為接踵而來的戲劇性最大的轉化蓄勢。最后這么強大的,遠比前朝五代強大的秦國竟然滅亡了,而且是滅亡于草根百姓甚至罪犯之手:“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思考4】研讀第四自然段
活動一:解釋下列詞語和句子
始皇既沒(同“歿”,死),余威震于殊俗(不同的風俗,指邊遠的地方)。然陳涉甕(用甕做)牖(窗戶)繩(用草繩系)樞(門扇開關的樞軸)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平常的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置身,參與)行伍(軍隊)之間,而倔起(興起)阡陌(田野)之中,率疲弊之卒,將(率領)數(shù)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舉)竿為旗,天下云(像云一樣)集響(像回聲一樣)應,贏(擔負)糧而景(同“影”,像影子一樣)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活動二:問題探究
思考1.本段是如何描寫陳涉的隊伍力量之弱小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描寫:①領袖出身卑微:一甕牖繩樞之子,遷徙之徒;
②領袖才能之劣: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
③舉事之急:一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
④兵力之弱疲弊之卒,數(shù)百之眾;
⑤裝備之差: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目的:①說明強秦并不是毀于強大的外部力量,而是統(tǒng)治者自身出現(xiàn)了重大問題,即“仁義不施”,陳涉不費吹灰之力就“亡秦族矣"。②與前三段形成鮮明對比:秦國面對強大的列國聯(lián)盟,能以弱勝強統(tǒng)一天下;面對弱小的陳涉,反被擊而潰。原因何在令人深思。為文章進一步分析和最后提出中心論點做了充分而必要的準備。
【第四段分析總結】
這是文章意脈轉折的關鍵,戲劇性轉化是文章結構的核心。強者,滅于弱者;貴者,亡于賤者。而這些人:“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躡足行伍之間,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shù)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边@樣的戲劇性轉化相當驚人,才者弱于不才者,智者亞于不智者,富者困于貧者,良將敗于疲卒。對于這樣的戲劇性轉化,作者又一次用了賦體來對比渲染。結果已經(jīng)有了,但是,轉化的條件是什么呢作者在這里暫且不表,而是筆鋒一轉又進行戲劇性對比。(過渡到第五段的議論)
【思考5】研讀第五自然段
活動一:解釋下列詞語或句子
且夫天下非小弱(變小變?nèi)?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和本來一樣)也。陳涉之位,非尊于齊、楚、燕、趙、韓、魏、宋、衛(wèi)、中山之君也;鋤櫌棘矜,非铦(鋒利)于鉤戟長鎩也;謫戍之眾,非抗(匹敵,相當)于九國之師也;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方法),非及向時(先前)之士也。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何也?試使(假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量)長絜(衡量)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相提并論)矣。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造成,獲得)萬乘(兵車萬輛。表示軍事力量強大)之勢,序(安置使有序)八州而朝(使……朝見)同列,百有(同“又")余年矣;然后以六合為家,崤函為宮;一夫作難(起事)而七廟(古代天子的宗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活動二:問題探究
思考1.本段是如何將陳涉與九國之師作對比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從領袖的地位、指揮作戰(zhàn)的能力部隊的素質和裝備等方面,將九國之師與陳涉作對比,均不可“同年而語”。
作用:在突出秦亡的原因不在山河,不在陳涉,只能從秦自身去分析,使文章很自然地轉入對秦末揭示答案蓄勢。
思考2.對于秦朝滅亡的原因,眾說紛紜,賈誼認為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請談談你對這一觀點的認識。
明確:觀點一:我認為賈誼的這一觀點是從維護封建統(tǒng)治階級利益的角度出發(fā)的,但因為這一主張與反對暴政相聯(lián)系,所以符合當時人民的要求,加上作者充分肯定了商鞅變法,主張儒法并用,所以他的主張是帶有進步性的。
觀點二: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揭露、批判了秦朝統(tǒng)治者的殘暴罪行,但由于階級和時代的局限,他還看不到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本質,卻要求封建統(tǒng)治階級真正施行仁義,消除階級矛盾,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這是不可能的。
【第五段分析總結】
作者在這里筆鋒一轉又進行戲劇性對比:人才不及九國之君,武器都是些農(nóng)具(鋤稷棘矜),不及正規(guī)軍隊的“鉤戟長鎩”,行軍用兵之道不及此前敗于秦的軍事家。這還不算,又對秦國從興(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到滅(七廟隳,身死人手)的歷史予以對比式的總結,為最后得出結論準備更雄辯的基礎。
“……然而成敗異變,功業(yè)相反,何也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然秦以區(qū)區(qū)之地,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為家,崎函為宮;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為了得出這個“仁義不施,攻守異勢”的結論,戲劇性的大轉折,顯然是為了從形式上取得更雄辯的效果。為了這種戲劇性,作者對歷史作了省略。對于不可一世的秦國滅亡之原因,僅僅歸結為陳涉一人之力,“一夫作難而七廟隳”,顯然并不全面。與陳涉同年起義的至少還有劉邦、項羽,在陳涉稱王同年,武信君稱趙王,田儋稱齊王,韓廣稱燕王,群雄并起,其中有貴族,并非僅僅是草民。陳涉后來屢屢被秦將章邯所敗,最后被他自己的馭手殺害。真正把秦都攻克的是項羽,統(tǒng)一全國的是劉邦。為突出極弱戰(zhàn)勝極強的戲劇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寄賣合同協(xié)議書
- 小孩上學租房合同
- 翻譯服務協(xié)議合同
- 天花吊頂裝修合同
- 合同之店員聘用合同
- 房屋中介居間合同
- 學校食堂肉類供貨合同年
- 有關設備購銷合同
- 新材料生產(chǎn)加工合同
- 星酒店投資技術服務合同
- 高鐵隧道勞務分包合同范本(2篇)
- 大型活動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應急方案
- GB/T 44826-2024生物制造丙交酯
- 《Python程序設計》課件-1:Python編程規(guī)范與注釋
- 2023年輔導員職業(yè)技能大賽試題及答案
- 快消品行業(yè)高端水品牌全案策劃案例
- 紡織服裝面料創(chuàng)意設計
- 四川義務教育三年級生命生態(tài)與安全教案下冊
- EPC總承包項目工程設計各階段的服務承諾
- 2024-2030年中國達克羅行業(yè)運行態(tài)勢與前景展望分析報告
- 2024-2025學年小學美術一年級下冊(2024)嶺南版(2024)教學設計合集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